狄辛祭典以方鼎、鬼龟为元祭

狄辛祭典以方鼎、鬼龟为元祭

一、以寝孪方鼎、肄簋为元祀的帝辛祀谱(论文文献综述)

陈士松[1](2014)在《商周青铜方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历史上的商周时期,属于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造型各异。其中,青铜礼器是古人举行重大祭祀、宴飨等社会活动的必备之物,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青铜鼎,作为商周青铜礼器的代表,甚至成为社会等级和国家政权的象征。自汉代开始,铜鼎资料不断被发现。有宋以来,铜鼎更是受到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关注,成为金石学和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以往关于铜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圆鼎,对于方鼎涉及较少。方鼎通常被认为是只有高等级贵族才能使用的礼器,其地位和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圆鼎。至于为数不少的方鼎究竟在商周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和地位,又是以怎样的形态、造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存在、发展、演变?本文共收录204件传世品、176件出土铜方鼎资料。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类型学、年代学等方法,全面系统而条理清晰地了解方鼎在形制、纹饰等方面的特点。进而,探讨方鼎在时代、区域等方面的差异和特征。从实用功能和象征功能两个方面,考察方鼎在商周时期的功能状况,尤其重点考察了墓葬、墓地内方鼎的使用情况,判明方鼎在使用等级、身份、性别、族属等方面不同的象征意义。最终,把握方鼎所代表的社会历史文化和价值内涵,了解方鼎的起源、发展演变、消亡的过程以及文化变迁的轨迹。

苗利娟[2](2009)在《全国出土商代有铭铜器概述》文中提出据截至2008年12月底前已发表的商代铭文材料,全国共出土商代有铭铜器6000余件,其中有确切出土地的不过2000余件,以河南出土数量最多,有近1400件,其次分别为陕西、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湖北、辽宁、湖南、甘肃、四川、广西、浙江、天津、江苏、北京、内蒙古、江西、广东等省市。

魏慈德[3](2007)在《十三月对甲骨文排谱的重要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指出"十三月"一词的记载对于不载周祭的宾组卜辞在排谱时的重要性,包括排谱时可利用月数的差数来计算是否当放入一个十三月,以及对于那些可能插入十二月及一月间的十三月事件利用微细断代法来判断其是否可排入同一年内。

徐凤先[4](2003)在《以寝孪方鼎、肄簋为元祀的帝辛祀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旧释为“廿祀”的寝孪方鼎和肄簋经重新考释当为“曰祀”,曾有学者认为系指元祀。商末周祭系统中,帝辛二祀到十一祀是材料最完备的一段,其间的祀谱和历谱基本确定。以寝孪方鼎和肄簋所载祀数为元祀,与帝辛祀谱相连接,结果恰与帝辛祀谱相合。

二、以寝孪方鼎、肄簋为元祀的帝辛祀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寝孪方鼎、肄簋为元祀的帝辛祀谱(论文提纲范文)

(1)商周青铜方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表索引
附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学术意义
    1.2 青铜方鼎的发现与研究概况
        1.2.1 发现情况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2章 青铜方鼎分类研究
    2.1 分类标准
    2.2 型式划分
第3章 青铜方鼎分期、断代研究
    3.1 分期
    3.2 年代
第4章 青铜方鼎分区研究
    4.1 分区概况
    4.2 区域特征
第5章 青铜方鼎的发展过程
    5.1 起源
    5.2 发展阶段
        5.2.1 形成期
        5.2.2 发展期
        5.2.3 鼎盛期
    5.3 衰亡
        5.3.1 初现衰落之势
        5.3.2 终至衰亡之时
第6章 青铜方鼎功能考察
    6.1 青铜方鼎的实用功能
    6.2 青铜方鼎的象征功能
        6.2.1 青铜方鼎使用者的等级、身份分析
        6.2.2 青铜方鼎使用者的性别分析
        6.2.3 青铜方鼎使用者的族属分析
        6.2.4 青铜方鼎使用者的等级、身份、性别、族属总结
第7章 青铜方鼎的文化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青铜方鼎统计总表
    附表二 方鼎墓信息统计表
致谢

四、以寝孪方鼎、肄簋为元祀的帝辛祀谱(论文参考文献)

  • [1]商周青铜方鼎研究[D]. 陈士松. 湖南大学, 2014(04)
  • [2]全国出土商代有铭铜器概述[J]. 苗利娟. 殷都学刊, 2009(03)
  • [3]十三月对甲骨文排谱的重要性[J]. 魏慈德. 殷都学刊, 2007(02)
  • [4]以寝孪方鼎、肄簋为元祀的帝辛祀谱[J]. 徐凤先. 中国历史文物, 2003(06)

标签:;  

狄辛祭典以方鼎、鬼龟为元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