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血小板特殊直方图的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邓亚鹏[1](2021)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低氧环境下兔跟腱病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跟腱病是常见的临床疾病和运动损伤疾病之一,过度使用造成跟腱损伤退变是其主要原因,表现为局部疼痛和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和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Wave,ESW)是肌腱病治疗的可选方案,各具优势及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缺乏稳定性,本研究拟通过筛选ESW治疗兔跟腱病的最佳治疗参数,将PRP生物治疗与ESW物理治疗相结合,探索跟腱病治疗的最佳方案,并验证进一步推广至低氧环境下兔跟腱病治疗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肌腱病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可替代方案。方法:本实验由三部分组成1.ESW治疗兔跟腱病模型最佳能量参数评价和筛选:(40)型胶原酶注射构建双侧兔跟腱病模型,造模成功后按照试验预设的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ESWT)能量参数(1.0bar、1.5bar、2.0bar和2.5bar)随机将实验兔分为4组,各组选择相同脉冲次数2000脉冲和脉冲频率10Hz间隔5天治疗3次,治疗完成观察4周后进行兔跟腱超声、组织H&E染色、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透射电镜)扫描评价ESWT对跟腱胶原纤维的排列与分布的影响;生物力学性能检测评价跟腱最大拉伸断裂载荷及刚度;RT-PCR检测其基质胶原蛋白、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的相对表达量,采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能量水平ESW治疗结果从而筛选出最佳能量参数。2.ESW治疗兔跟腱病模型最佳脉冲数参数评价和筛选:以上部分实验筛选的ESW治疗兔模型跟腱病的最佳能量参数为依据,兔跟腱病模型构建成功后,依据试验预设的ESWT脉冲数参数(500脉冲、1000脉冲、1500脉冲和2000脉冲)随机将实验兔分为4组,以相同能量和脉冲频率10Hz间隔5天治疗3次,治疗完成观察4周后进行兔跟腱超声、组织H&E染色、TEM、生物力学性能检测和RT-PCR检测评价跟腱愈合结果,采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脉冲数ESW治疗效果从而筛选出最佳脉冲数参数。3.超声引导下PRP注射联合ESW治疗对模拟高原低氧环境下兔跟腱病修复能力的研究:选择12只实验兔,其中4只为空白对照组,另外8只实验兔选择左侧后肢行超声引导下PRP注射联合ESW治疗,作为空白联合治疗组;选择32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在常氧环境下(40)型胶原酶注射构建双侧兔跟腱病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ESW治疗组、超声引导下PRP注射治疗组、超声引导下PRP注射联合ESW治疗组完成兔模型跟腱病治疗;剩余1组在模拟高原低氧环境下(模拟海拔5500米高原环境)(40)型胶原酶注射建立兔双侧跟腱病模型,建模成功后完成超声引导下PRP注射联合ESW治疗。以前部分实验筛选的最佳能量参数和最佳脉冲数以及脉冲频率10Hz为ESW治疗参数,间隔5天治疗3疗程;PRP注射联合ESWT模式为在第一疗程ESW治疗完成后24小时进行跟腱及跟腱周围PRP注射,之后4天后完成第2疗程ESW治疗,之后间隔5天后完成第3疗程ESW治疗。治疗完成观察4周后完成各项指标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摘要方法1),通过比较超声引导下PRP注射联合ESW治疗、单独超声引导下PRP注射以及单独ESW治疗对兔跟腱病模型的组织修复能力,评价超声引导下PRP注射联合ESW的治疗效果;通过评价PRP注射联合ESWT对正常跟腱的影响探讨PRP联合ESW治疗的安全性;并进一步评价超声引导下PRP注射联合ESWT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对兔跟腱病模型的治疗效果,探究PRP注射联合ESWT对模拟高原环境下兔跟腱病治疗的有效性。结果:1.1.5bar能量水平ESW治疗对兔跟腱病组织修复能力最强,超声弹性评价结果显着改善(P<0.001)、极限拉伸载荷值表现出更大的趋势(P=0.00)、TEM检测发现胶原原纤维平均截面积明显较大(P<0.0001),总胶原原纤维和>0.1(?)m直径胶原原纤维体积比增加(P<0.01),组织H&E染色评价明显优于其他能量水平组(P<0.05),胶原蛋白Collagen(40),生长因子b FGF、VEGF和TGF-β表达显着上调。2.1000脉冲数ESW治疗对兔跟腱病组织修复能力最强,超声弹性评价值显着增加(P<0.0001),极限拉伸载荷值显着增大(P<0.05),较1500脉冲数组有较大趋势(P>0.05),胶原原纤维平均截面积和体积比明显增大(P<0.001),组织切片H&E染色综合评分明显改善(P<0.05),明显上调了胶原蛋白Collagen(40)和生长因子b FGF、VEGF和TGF-β表达(P<0.05)。3.ESW联合PRP治疗能够有效协同促进兔跟腱病跟腱组织修复,较单独ESW治疗和单独PRP治疗表现出更好的超声截面积改善程度(P=0.009),剪切波弹性值明显增加(P<0.05),超声结构和血流信号有更好的改善趋势(P>0.05),组织极限拉升载荷显着增大(P<0.05),总胶原原纤维和>0.1(?)m直径的胶原原纤维截面积及直径明显增加(P<0.05),组织学评分显着优于其他干预组(P<0.05),胶原蛋白Collagen(40)和生长因子b FGF、VEGF和TGF-β表达显着上调(P<0.05),胶原蛋白Collagen III和炎症因子TNF-α、IL-10显着下调(P<0.05)。通过正常跟腱与PRP联合ESWT对正常跟腱组织干预后结果比较,评价PRP联合ESWT治疗的安全性发现,联合治疗后正常跟腱组织超声截面积轻度增加,结构无明显损伤,血流轻度改善,剪切波弹性值、组织极限拉伸载荷和组织刚度与正常跟腱无差异(P>0.05),>0.1(?)m直径的胶原原纤维截面积较正常跟腱明显增加(P<0.05),组织学评分最低,但与M&EP组无显着差异(P>0.05),胶原蛋白Collagen(40)表达最高(P<0.05),生长因子(b FGF、VEGF和TGF-β)低表达。PRP联合ESW治疗应用于模拟高原低氧环境下兔跟腱病治疗的适用性研究表明其对跟腱病修复能力明显受限,各项检测结果明显差于常氧环境下ESWT联合PRP治疗组(P<0.05),但优于模型组结果(P<0.05)。结论:ESWT治疗兔跟腱病的最佳治疗参数为1.5bar、1000脉冲数。相比于单独超声引导下PRP注射和单独ESW治疗,PRP注射联合ESW治疗更能促进兔跟腱病模型跟腱的愈合,且无明显组织损伤作用,是肌腱病治疗的更优选择。此外,PRP注射联合ESWT治疗对模拟高原低氧环境下兔跟腱病的修复能力受限。
高羽高,纪昕,岳晓乐,刘晓,赵丹丹,刘佳奇[2](2020)在《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时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血小板直方图或形态异常时比较三种血小板检测方法,选择最佳方式用于临床。方法分别采用电阻抗法、光学法、电阻抗-拟合曲线法对35例血小板直方图未报警标本、100例仪器提示"血小板异常直方图"标本进行检测并采用统计学分析及利用瑞姬染色法进行复检。结果 100例提示"血小板异常直方图"标本中12%为血小板聚集造成、18%为小红细胞影响、其余70%为大血小板影响;实验组50例,14%为小红细胞影响、86%为大血小板影响。仪器无血小板报警时三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仪器提示"血小板异常直方图"时三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时,需要复检,必要时需要与临床医师沟通;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时,可参考光学法检测血小板。
廖远泉,郭喜[3](2020)在《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探析及其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血液分析仪采用抗凝剂 EDTA-K2抗凝进行血液细胞分析时,有时会发生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出现假性偏低的现象,即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dependent pseudo thrombocytopenia,EDTA-PTCP)。EDTA-PTCP如未被及时发现,会给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误诊、误治,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对EDTA-PTCP相关因素的探析及其实验室对策的研究备受关注,尤其是EDTA-PTCP实验室解决方案的建立更有必要。文章探析了血液细胞分析仪因EDTA导致的EDTA-PTCP发生的相关因素,论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其实验室质量控制。
康栓紧[4](2020)在《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扩展开发》文中认为血液分析仪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十分广泛的检测仪器之一,基础的血液分析仪主要进行血常规的检测,功能较为单一。为了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各种新型血液分析仪不断增加了新检测功能,实现了多种参数的联合检测。本文围绕企业小批量新品种产品开发需要,探索基于快速软件设计与扩展开发方法的新型血液检验智能检测分析仪软件及医疗试剂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新型智能检验仪是在现有的三分类标准血液分析仪功能模块上,采用基于CAN总线通信的分布式系统架构和新处理器硬软件。控制系统主要分为管理级、控制级以及现场级。管理级是指系统的上位机,采用基于Cortex-A8内核的AM3358处理器,主要负责人机交互、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等功能。控制级是指各个控制节点,采用TI公司的TMS320F2812 DSP芯片,负责接收管理级发送的命令并控制各个执行机构完成检测任务,同时将现场级的执行机构状态反馈给管理级进行处理。现场级主要包括电磁阀、步进电机和泵等各种执行机构。论文首先综述了血液分析仪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血液分析仪的关键技术和现有血液分析仪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的总体设计方案。接着介绍了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控制节点软件设计与实现,给出了控制节点软件模型,详细论述了执行机构软件控制、信号采集和处理软件设计、维护和清洗模块软件设计和CAN通信模块软件设计。然后介绍了上位机管理节点软件设计,详细讨论了人机交互任务、上位机CAN通信、数据管理任务、上传、打印任务模块、扩展生化量管理模块以及上位机检测流程管理的实现。最后为了保证仪器和试剂匹配使用,确保血液分析仪的检测精度,设计并实现了与新型血液分析仪相配套的医疗试剂管理系统,详细论述了射频识别(RFID)系统和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能够满足相应的检测功能和性能需求,其良好的可靠性和扩展性,可以实现外接模块的快速扩展。同时开发的医疗试剂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监控试剂的生产、运输和存储过程,并确保仪器和试剂匹配使用,保证了仪器的检测精度。
姜兆宝[5](2020)在《肝癌手术虚拟现实辅助系统与肝细胞癌预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死亡率居第二位,肝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85%~90%。目前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手术切除需要在肿瘤组织切除干净的情况下确保剩余功能性肝体积的最大化并防止术中误伤肝脏管道,这要求术前准确掌握患者的肝脏结构。肝细胞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为10~20%,很大程度是因为肝细胞癌具有易转移复发的特点,术后复发严重限制了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进行肝细胞癌的预后分析,探究与术后复发相关联的临床指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能力。针对肝癌手术虚拟现实辅助系统的构建、肝细胞癌预后生存分析和术后转移复发预测,本文结合虚拟现实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共包含三部分工作内容。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本文将深度学习和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在肝癌切除手术的术前辅助中,构建肝癌切除手术的术前辅助系统。开发了虚拟现实软件以实现医生对患者器官的三维检查,医生可以沉浸式检查肝脏病变程度,肿瘤与周围血管、胆管等组织的粘连情况。第二部分工作为基于Cox模型的肝细胞癌预后生存分析,使用的数据来自TCGA数据库,选择患者临床指标作为风险因素,构建了预后生存模型,分析各临床指标对患者预后生存时间的影响。第三部分工作研究了基于XGBoost模型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预测,利用XGBoost模型进行特征选择和复发预测,筛选出与术后复发联系密切的临床指标,并在测试集上对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了测试。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从肝癌患者CT影像中分割出了肝脏和肿瘤,结合患者三维器官模型开发出了基于虚拟现实的肝癌手术辅助软件,实现了器官分段检查、虚拟内窥镜、器官内部巡视检查等功能,在临床中为术前三维检查、远程会诊等应用场景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针对肝细胞癌预后生存分析,构建了基于Cox多变量回归分析的预后生存模型,并绘制了诺模图,在测试集上计算该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682(95%CI:0.558-0.746),校准曲线评估显示模型对患者实际存活概率的拟合效果较好,模型对患者预后生存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此外,对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预测的研究中,构建了复发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中模型的预测正确率为0.75,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63和0.83,AUC值为0.78,最终筛选出了一系列与术后复发联系密切的临床指标并进行了讨论。总而言之,本文围绕肝癌治疗的手术辅助和肝细胞癌的预后进行了研究,为临床中肝癌的手术治疗和术后恢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胡国翠[6](2020)在《应用全肝ADC直方图特征及T2WI信号强度指标评价大鼠肝纤维化分期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全肝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直方图参数和磁共振T2WI肝脏信号强度指标(signal intensity index,SII)在大鼠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从兰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处获取44只健康清洁雄性SD大鼠作为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选取37只作为实验组,7只做对照组。采用大鼠肝纤维化经典培养方法制作肝纤维化模型。模型组按0.3 mL/100g体重腹腔注射40%CCl4橄榄油混合液,每周2次,共注射12周。所有大鼠正常喂养一周后,对照组大鼠每周取2只,实验组大鼠于造模后的第2周开始每周取4只均行3.0T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轴位T2WI压脂像及轴位扩散加权成像(b值为0和800s/mm2)。将扫描所得MRI原始图像存储为DICOM格式,利用FireVoxel软件对全肝ADC值进行直方图分析,计算ADC值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不均一性、偏度、峰度、熵、第10、第25、第50、第75、第90百分位参数;在脂肪抑制T2WI序列测量肝脏信号强度与右侧竖脊肌信号强度的比值,分析T2WI肝脏信号强度指标与肝纤维化分期之间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gion of interest,ROC)曲线分析其评估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结果:1.动物模型病理结果:共纳入38只大鼠。其中,F1期7只,F2期7只,F3期9只,F4期8只;对照组7只健康鼠归为F0期。2.ADC直方图参数不均一性、偏度、峰度、熵、第75百分位数在不同肝纤维化阶段分期中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峰度对于诊断肝纤维化不同分期的AUC分别为0.732(95%CI:0.568-0.897),0.773(95%CI:0.606-0.940),0.789(95%CI:0.717-0.993)。3.SII值在诊断F0期和F1-4期、F0-1期和F2-4期、F0-2期和F3-4期三组肝纤维化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峰度与肝纤维化分级间rs=0.511,P=0.040,SII值与肝纤维化分级间rs=-0.406,P=0.012。5.不同阶段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ROC曲线分析得出峰度对诊断肝纤维化F0期和F1-4期、F0-1期和F2-4期、F0-3期和F4期三组的AUC分别为0.732(敏感度66.7%、特异度76.4%),0.773(敏感度78.6%、特异度76.4%)及0.789(敏感度88.9%、特异度87.5%);熵的AUC分别为0.737,0.667及0.747。第75百分位数在F0-2期和F3-4期这一组肝纤维化分期的AUC为0.841,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4.1%。SII值在诊断F0期和F1-4期、F0-1期和F2-4期、F0-2期和F3-4期三组肝纤维化分期的AUC分别为0.906(敏感度85.7%、特异度90.3%)、0.863(敏感度99.4%、特异度75.6%)、0.755(敏感度85.7%、特异度70.7%)。结论:1.ADC直方图参数峰度和熵可用于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分期,其中峰度优于熵;不均一性、偏度及第75百分位数对分期≥F3组的肝纤维化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其中以第75百分位数诊断效能最优。2.SII值能够诊断正常与肝纤维化肝脏;SII值对分期≥F2、≥F3组肝纤维化诊断有一定的价值。3.峰度与肝纤维化水平呈正相关;SII值与肝纤维化水平呈负相关。
唐丹丹[7](2020)在《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模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中的应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预测新疆艾滋病的流行趋势、监测HIV治疗与疾病进展、识别高危人群、分析高危行为等,为新疆艾滋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以2004-2016年新疆HIV月发病率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单一ARIMA模型和组合ARIMAGARCH模型,对2004-2016年的新疆HIV月发病率数据进行拟合,评价模型预测效能,对新疆HIV月发病率进行1年的短期预测。2)以2007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的506例在新疆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儿童艾滋病患者的纵向随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线数据特征、不同治疗时间点,不同分组特征的抗病毒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研究对象抗病毒治疗的基线情况、免疫学效果、病毒学效果以及生长发育状况。采用广义估计模型分别对免疫学指标(CD4细胞计数)和生长发育指标(HAZ、WAZ)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预测模型,找出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和生长发育的关键指标,评价治疗效果。3)以乌鲁木齐市2009-2015年3组高危人群(注射吸毒者、男男性行为者、女性性工作者)的哨点监测报告数据为研究对象,数据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性行为和血清学检测结果。然后以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变量作为输入变量,是否感染HIV作为输出变量,建立三个数据集的四个预测模型。使用混淆矩阵、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精确率、召回率和ROC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来评估模型分类性能,并分析预测变量的重要性。结果:1)预测了2017年1-12月新疆HIV的月发病率,结果显示新疆2017年1-12月的HIV月发病率呈现出逐月下降的趋势,组合模型ARIMA-GARCH修正了ARIMA模型的ARCH效应,预测精度高于单一ARIMA模型,并且能够较好的对新疆HIV月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2)506例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的基线数据特征结果显示,其中男童258例(50.99%),平均年龄7.62岁,年龄分布以>5岁为主,感染途径以母婴传播为主,临床分期主要以I期,II期为主。治疗前CD4细胞个数异常率为58.89%,病毒载量异常率为51.28%。初始治疗方案以AZT+3TC+NVP/EFV为主。不同随访时间治疗情况主要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时长的增加,治疗后的CD4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身高、体重、HAZ和WAZ是随着治疗的时长增加而增加的;病毒载量、白细胞、总淋巴细胞和临床表现及机会性感染是随着治疗时长的增加而递减的;血糖,血肌酐和血尿素氮随着治疗时长的增加呈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其中治疗时长为1年时CD4细胞计数平均增长177个/μL,与治疗前相比增加了47.58%。病毒载量从治疗前的平均病毒载量106500拷贝/ml下降到治疗时长为1年时的25拷贝/m,远低于病毒载量检测的最低下限指标50拷贝/ml。不同分组特征CD4细胞计数主要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不同年龄段、不同开始ART年龄、不同基线CD4细胞计数分组、不同HAZ值分组以及不同初始治疗方案这几个分组的CD4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4细胞计数均有增加,其中年龄分组≤5岁组平均增长高于>5岁年龄组;开始ART年龄分组≤5岁组平均增长高于开始ART年龄>5岁组;治疗前后不同基线CD4细胞计数分组中CD4细胞计数≥500组在治疗后平均增长最多;初始治疗方案分组中含ABC方案组平均增长最多。不同分组特征治疗前后HAZ值主要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基线CD4细胞计数、初始治疗方案,WHO临床分期以及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这几个组的HAZ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HAZ值均有增加,其中女童组治疗后HAZ值平均增长高于男童组;>5岁年龄组治疗后的HAZ值平均增长高于≤5岁组;WHO临床分期III/IV期组的HAZ值平均增长高于I/II期组;复方新诺明使用组HAZ值平均增长高于不使用组。不同分组特征治疗前后WAZ值主要结果显示:性别、确诊到开始ART的间隔时间、基线CD4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和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这几个分组的WAZ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童组治疗后WAZ值增长高于男童组;确诊到开始ART的间隔时间≤6个月组治疗后WAZ值平均增长大于>6个月组;处于WHO临床分期III/IV期组的WAZ增长高于I/II期组;复方新诺明使用组WAZ值平均增长高于不使用组。CD4细胞计数多因素GEE模型结果显示: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免疫学效果的关键指标是治疗时长(年)和基线CD4细胞计数水平。HAZ值和WAZ值多因素GEE模型结果显示: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生长发育状况的关键指标是治疗时长(年)、年龄、开始ART年龄以及WHO临床分期。3)实验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得到了最优预测结果,对MSM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4.4821%,FSW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7.5136%,IDU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4.6375%。其次是k近邻算法,对MSM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1.5258%,对FSW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6.3083%,对IDU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0.8287%。再次是支持向量机,对三个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0182%,98.0369%和91.3571%。决策树算法是四种算法中预测结果最差的,对MSM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79.1761%,对FSW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87.0283%,对IDU的诊断准确率为74.3879%。随机森林模型自变量的重要性得分表明,在乌鲁木齐市三个高危人群中,年龄是识别HIV感染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第一部分研究建立的ARIMA-GARCH联合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预测新疆HIV的月发病率数据,消除样本数据序列的ARCH效应,修正了ARIMA模型的不足,也较好地保留了新疆HIV月发病率预测的数据趋势。第二部分研究建立的广义估计模型找出了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免疫学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危险因素,克服了其他方法对数据要求严格、无法分析多个不同时间点不同测量指标相关性的缺陷,能够较好地对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的治疗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推断。第三部分建立的高危人群HIV易感者的识别模型可以根据某些重要属性准确地识别疾病。三部分的研究均表明数据挖掘技术作为一种辅助疾病筛查和诊断的新方法,可以帮助医务人员从大量的信息中快速筛查和诊断艾滋病,监测HIV治疗与疾病进展、识别高危人群,为艾滋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
任聪[8](2019)在《马鹿茸多肽“补肾健骨”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马鹿茸多肽进行分离纯化,获得不同分子量的马鹿茸多肽(A~E)。研究马鹿茸多肽(A~E)对MC3T3-E1成骨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作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骨向分化的作用;马鹿茸多肽A对大鼠肾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探究马鹿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通过HPLC-MS联用技术分析马鹿茸多肽A的组分组成,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马鹿茸多肽A的表面结构进行分析和表征,采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究马鹿茸多肽A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靶基因和靶蛋白,及相关的作用机制的信号通路,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材料与方法:1材料鹿茸药材购于辽宁西丰药材市场,经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的李峰教授鉴定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马鹿茸多肽,由实验室自制。2方法2.1马鹿茸多肽(A~E)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的分布测定采用多级膜分离技术分离并纯化得到5种不同分子量的马鹿茸多肽(A~E);采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和SDS-PAGE电泳法测定马鹿茸多肽(A~E)的分子量。2.2马鹿茸多肽(A~E)对MC3T3-E1成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作用采用MTT法研究马鹿茸多肽对MC3T3-E1成骨细胞的增殖作用;以ALP为指标,采用ELISA法研究马鹿茸多肽(A~E)对MC3T3-E1成骨细胞的分化作用。2.3马鹿茸多肽(A~E)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及骨向分化作用采用MTT法研究马鹿茸多肽(A~E)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作用;以ALP、BGP、BMP-2为指标,采用ELISA法研究马鹿茸多肽(A~E)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向分化作用。分别采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BMSCs中BMP-2、Smad1、Smad5、Runx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2.4马鹿茸多肽A对大鼠肾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作用采用切除雌性大鼠双侧卵巢的方法,建立肾虚型骨质疏松症模型,分别以补佳乐(Progynova),仙灵骨葆(XLGB)作为阳性对照药,连续给予12周的马鹿茸多肽A。采用骨密度仪测定大鼠的骨密度;采用称量法测定大鼠的子宫指数;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的雌二醇(E2)、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骨形成蛋白-2(BMP-2)、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的活性,及骨组织中的BALP、BMP-2、Smad1、Smad5、Runx2、TGF-β1,以及下丘脑和肾脏组织的TIEG1、TGF?1。分别采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骨组织BMP-2、Smad1、Smad5、Runx2基因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股骨、椎骨的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骨组织的形态变化和阳性表达。2.5马鹿茸多肽A的组成与特征采用柱前衍生化的方法,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马鹿茸多肽A水解后的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采用HPLC-MS测定马鹿茸多肽A的组分分析。利用原子力显微镜,以粗糙度、表面高度分析、功率谱密度等为参数,测定马鹿茸多肽A的表面形貌。采用GO分析、KEGG分析和String蛋白互作网络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马鹿茸多肽A的72个多肽片段中,推测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靶基因和靶蛋白,以及作用机制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结果:1分离纯化得到五种分子量的多肽,即多肽A(200~3000 Da),多肽B(3000~5000 Da),多肽C(5000~10000 Da),多肽D(10000~50000 Da),多肽E(>50000 Da)。2马鹿茸多肽(A~E)均能促进MC3T3-E1成骨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其中分子量为200-3000 Da的多肽A,在浓度为200μg·m L-1,作用48 h后,促成骨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作用最显着。3马鹿茸多肽(A~E)对BMSCs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作用3.1马鹿茸多肽(A~E)均能促进BMSCs的增殖及骨向分化,其中以分子量为200-3000 Da的多肽A,在浓度为200μg·m L–1时,促BMSCs的增殖及骨向分化的作用最显着。3.2马鹿茸多肽(A~E)增强Bmp-2、Smad1、Smad5、Runx2基因、蛋白的表达;多肽A上调Bmp-2、Smad1、Smad5、Runx2基因、蛋白的表达最接近诱导液组,可能跟激活Bmp-2/Smad1、Smad5/Runx2信号转导通路有关。4马鹿茸多肽A对大鼠肾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作用4.1血清中骨代谢相关指标检测结果马鹿茸多肽A升高E2、ALP、BGP、BMP-2的水平,并降低TRAP和PPARγ2水平。4.2子宫指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子宫明显萎缩,各组的子宫指数明显小于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多肽A高、低剂量组、西阳对照组、中阳对照组,与模型组的子宫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骨密度的检测结果各给药组均能增加大鼠骨密度,马鹿茸多肽A高剂量组的效果最显着。4.4骨组织中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组织中BALP、BGP、BMP-2、Smad1、Smad5、Runx2、TGFβ1、TIEG1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马鹿茸多肽A高、低剂量组、西阳对照组、中阳对照组均能显着提高骨组织中BALP、BGP、BMP-2、Smad1、Smad5、Runx2、TGFβ1、TIEG1的水平,其中多肽A高剂量组的效果最显着。4.5下丘脑中的TGF-β1和TIEG1蛋白的表达各给药组均增强下丘脑中TGF-β1、TIEG1的表达水平,多肽A高剂量组的效果最显着。4.6肾中的TGF-β和TIEG1蛋白的表达各给药组均增强肾中TGF-β1、TIEG1的表达水平,多肽A高剂量组效果最显着。4.7骨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各给药组大鼠骨组织中BMP-2、Smad1、Smad5、Runx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多肽A高剂量组对BMP-2、Smad1、Smad5、Runx2基因相对表达量优于其他组。4.8骨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组织中BMP-2、Smad1、Smad5、Runx2蛋白灰度值量显着降低;各给药组均能增加BMP-2、Smad1、Smad5、Runx2的蛋白表达量,且多肽A高剂量组的效果最显着。4.9骨组织形态学检测的结果4.9.1 HE染色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马鹿茸多肽A高、低剂量组可见骨小梁增厚,结构紧密,骨髓腔变小,骨外膜可见骨原细胞。4.9.2骨组织的免疫组化的结果与正常组比,模型组中的Bmp-2、Smad1、Smad 5、Runx2的平均光密度显着下降;与模型组比,各组的Bmp-2、Smad1、Smad 5、Runx2的平均光密度显着高于模型组,马鹿茸多肽A高、低剂量组的Smad1和Runx2的平均光密度显着高于西阳对照组;多肽A高、低剂量组的Bmp-2、Smad1、Smad 5、Runx2的平均光密度接近甚至高于阳性组。5马鹿茸多肽A的组分分析5.1马鹿茸多肽A中氨基酸的种类与含量在水解后氨基酸中含有18种氨基酸,约占26.4%;组氨酸的含量最高,天冬氨酸含量最少,且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是2071.24mg.g-1占53.04%。游离氨基酸含有18种氨基酸,约占23.6%;苏氨酸的含量最高,脯氨酸含量最少;8种必需氨基酸553.81mg.g-1,占60.18%。结合氨基酸中必须氨基酸含量1517.43mg.g-1,达50.84%。5.2 HPLC-MS法测定马鹿茸多肽A的组分组成分析得到多肽片段共72个,分子量在700~2000 Da,等电点在4.33-11.45之间。5.3马鹿茸多肽A的表面形貌特征5.3.1表面形貌概况马鹿茸多肽A表面呈现有尖锐的椎体状,且不规律分布在表面。且当浓度从0.1μg.m L-1增加到5μg.m L-1,粗糙度Ra/Rq减小,但变化不明显。5.3.2表面高度分布浓度为0.1 ug.m L-1的马鹿茸多肽的表面高度是6.13969 nm;浓度为0.25μg.m L-1的马鹿茸多肽的表面高度是39.4588 nm;浓度为0.5μg.m L-1的马鹿茸多肽样品的表面高度是14.5105 nm;浓度为1 ug.m L-1的马鹿茸多肽样品的表面高度是16.6944 nm;浓度为5μg.m L-1的马鹿茸多肽样品的表面高度是28.6132nm。5.3.3功率谱密度(PSD)当波长为0.208祄,频率为4.80/祄,马鹿茸多肽A的PSD值为水平轴PSD为40.1 nm3,垂直轴PSD为44.7 nm3,二维的PSD分别为75055 nm4;当波长为0.0971祄,频率为10.3/祄,马鹿茸多肽的PSD值为水平轴的PSD为3.29 nm3,垂直轴的PSD为6.3 nm3,二维的PSD分别为2931 nm4。5.4马鹿茸多肽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多肽A中的主要的靶蛋白是胶原蛋白α-1(I)链(COL1A1)、有丝分裂蛋白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4(MAPK14)、纤维蛋白2(FBN2)等,推测分析可知PI3K-Ak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FOX信号通路等,可能与马鹿茸的“补肾健骨”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有关,其共同作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这些信号通路的发现与推测是对鹿茸多肽防治肾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的补充,推测鹿茸多肽“补肾健骨”的作用,可能是这几种信号通路协同作用的结果。结论:1马鹿茸多肽分离并纯化为为五种不同分子量的多肽(A~E);采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和SDS-PAGE电泳法测定马鹿茸多肽的分子量的结果基本一致。2马鹿茸多肽(A~E)促进MC3T3-E1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且分子量为200-3000 Da的多肽A的促增殖及分化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分子量的多肽。3马鹿茸多肽(A~E)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和骨向分化;且分子量为200-3000 Da的多肽A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分子量的多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其上调Bmp-2、Smad1、Smad5、Runx2信号转导通路有关。4马鹿茸多肽A能防治大鼠肾虚型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可能是其激活Bmp-2、Smad1、Smad5、Runx2信号转导通路。5采用HPLC-MS技术分析马鹿茸多肽A有72个多肽片段,结合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了骨质疏松症相关的直接和间接的靶蛋白和靶基因,及其他信号通路,靶基因靶蛋白及多条信号通路协调作用,能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发生。6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从微观角度分析马鹿茸多肽A的表面结构,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的椎体状,不规律地分布在分子表面,推测可能是多肽的不规则的锥形结构促使多肽A更容易进入细胞,发挥药效作用;且多肽A溶液的的浓度越低,越能清晰地观察的表面形貌。AFM对多肽A结构的深入分析,为研究马鹿茸多肽的构效关系奠定基础。
孟念阳[9](2019)在《拓展型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操作管理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各学科技术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医疗健康行业具有广大市场。医检仪器由于凝聚着多学科知识技术,具有较高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在临床检测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便捷使用和维护的PC/Windows平台,设计并实现了拓展型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操作管理软件。血液分析仪采用阻抗法测定细胞体积,使用细胞染色和光散射原理测定细胞吸光度,基于朗伯比尔定律测定血红蛋白。系统采用管理机与控制机的主从式架构,主机和从机通过通信接口进行命令传输和数据交互。其中基于DSP控制器开发的控制系统作为从机,负责控制执行机构控制电机运转、信号检测等功能;基于PC/Windows平台开发的管理系统作为主机,通过操作管理软件对控制机进行操作,对本机数据进行管理,并在PC/Windows平台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型结构优化。论文首先综述了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阐述了血液分析仪的发展现状、技术原理和现有工作基础,分析了基于PC/Windows平台进行拓展型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操作管理软件开发的需求、优势和设计难点,给出了系统整体结构与设计方案。然后详细介绍了操作管理软件的整体结构,给出了血样检测与数据处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检测准确度模块、参数设置与控制机维护模块和多国语言支持方案的设计实现。接下来在当前工作基础上拓展了管理机系统架构,给出了多控制机系统通信机制、操作管理软件多线程架构、多控制机管理机制等方面的设计与实现。然后设计实现了基于在线升级和安装部署的维护系统,用于解决拓展型架构下操作管理软件与控制机组合适配的问题。论文最后给出了系统运行测试与性能分析,表明系统实现了基本功能设计,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检测效率和易操作性。
呙诗齐[10](2019)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患者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ghy,TEG)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患者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测定,对比分析阻断时间、肝素作用时间、CPB时间、年龄、维生素K1的使用天数、换瓣个数、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CPB前后红细胞压积等各因素分别对患者CPB前后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情况,为临床进一步控制心脏术后非外科性出血及完善TEG对心脏术后输血的指导提供参考,以减少再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率,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就诊的55例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中有4例患者的TEG出现明显异常,予以排除。对剩余51例患者的TEG各数据行箱线图发现3组异常值(均为极值),予以排除。对剩余48例患者各数据行进一步研究。所有患者均为非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成年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在气管插管全身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体外循环心脏直视下由主任医师进行手术。所有患者均于深静脉置管后CPB前及CPB后输注鱼精蛋白前5min取静脉血用肝素酶杯行TEG检测,同时行血气分析检测。根据有无CPB的参与分为两组(I组于深静脉置管后CPB前采血,II组于CPB后输注鱼精蛋白前5min采血),分别记录2组TEG参数值:R值即是从TEG检测的起始点到纤维蛋白开始形成的时间,亦称潜伏时间,正常范围2-8min;K值即是从纤维蛋白开始形成到振幅达到20mm所用的时间,亦称血凝块时间,正常范围1-3min;Angle角即是在TEG曲线中最大弧度处作切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正常范围55-78°。对所收集数据行相关性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比分析BMI、年龄、肝素作用时间、阻断时间、CPB时间、换瓣个数、术前Vit K1使用天数及CPB前后红细胞压积对患者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情况。结果:(1)CPB前TEG各指标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1)R值与术前维生素K1使用天数、术前红细胞压积、BMI及年龄成负相关,其中以红细胞压积的影响为最主要。(2)K值与术前红细胞压积及年龄成负相关,其中以术前红细胞压积的影响为最主要。(3)Angle值仅与年龄成正相关。(2)CPB后TEG各指标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1)R值与阻断时间、肝素作用时间及换瓣个数成正相关,其中以阻断时间的影响为最主要。(2)K值与换瓣个数及CPB时间成正相关,其中以换瓣个数的影响为最主要。(3)Angle值仅与CPB时间成负相关。(3)CPB前后TEG各指标值变化幅度的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1)R值变化幅度与术前维生素K1使用天数及BMI成正相关,其中以术前维生素K1使用天数的影响为最主要。(2)K值变化幅度与术前维生素K1使用天数及BMI成正相关,其中以术前维生素K1使用天数的影响为最主要。(3)Angle值变化幅度与术前维生素K1使用天数、BMI及年龄成正相关,其中以BMI的影响为最主要。(4)各相关因素对应的TEG指标值的相关性分析:(1)换瓣个数与CPB后R值及CPB后K值相关性显着,且与CPB后R值相关性更高。(2)术前维生素K1使用天数与CPB前R值、CPB前后R值变化幅度、CPB前后K值变化幅度及CPB前后Angle值变化幅度相关性显着,且与CPB前后R值变化幅度相关性更高。(3)CPB前红细胞压积与CPB前R值及CPB前K值相关性显着,且与CPB前R值相关性更高。(4)BMI与CPB前R值、CPB前后R值变化幅度、CPB前后K值变化幅度及CPB前后Angle值变化幅度相关性显着,且与CPB前后Angle值变化幅度相关性更高。(5)年龄与CPB前R值、CPB前K值、CPB前Angle值及CPB前后Angle值变化幅度相关性显着,且与CPB前Angle值相关性更高。(6)阻断时间仅与CPB后R值相关性显着。(7)肝素作用时间仅与CPB后R值相关性显着。(8)CPB时间与CPB后K值及CPB后Angle值相关性显着,且与CPB后K值相关性更高。结论:(1)CPB因素(换瓣个数、阻断时间、肝素作用时间及CPB时间)对心脏瓣膜置换术中患者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远大于自身因素(年龄、BMI、红细胞压积)及术前人为干预因素(术前维生素K1的使用天数),且能极大程度的弱化自身因素及术前人为干预因素的影响程度。但从总体而言,CPB因素对心脏瓣膜置换术中患者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程度在临床上尚可接受。(2)维生素K1的使用仅能改善患者CPB前的凝血功能,对凝血物质的保护无明显作用,甚至有可能加重CPB术中凝血物质的消耗。
二、一种血小板特殊直方图的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血小板特殊直方图的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低氧环境下兔跟腱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体外冲击波治疗兔跟腱病模型最佳能量参数的评价和筛选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实验试剂和耗材 |
1.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1.2 实验内容 |
1.2.1 I型胶原酶溶液的配制 |
1.2.2 兔跟腱病模型实验分组 |
1.2.3 兔跟腱病模型的建立 |
1.2.4 ESWT治疗兔跟腱病模型最佳能量参数的筛选 |
1.2.5 跟腱超声评价 |
1.2.6 跟腱组织H&E染色病理评价 |
1.2.7 跟腱组织力学测试 |
1.2.8 跟腱组织透射电镜检测 |
1.2.9 RT-PCR检测跟腱组织基因相对表达量 |
1.2.10 统计学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一般情况观察 |
1.3.2 兔跟腱病动物模型有效性评价 |
1.3.3 超声检测 |
1.3.4 力学性能测试 |
1.3.5 透射电镜检测 |
1.3.6 组织学评价 |
1.3.7 RT-PCR检测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 |
1.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体外冲击波治疗兔跟腱病模型最佳脉冲参数的评价和筛选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实验试剂和耗材 |
2.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2.2 实验内容 |
2.2.1 兔跟腱病模型的建立和实验分组 |
2.2.2 ESWT治疗兔跟腱病模型最佳能量参数的筛选 |
2.2.3 跟腱超声评价 |
2.2.4 跟腱组织H&E染色病理评价 |
2.2.5 跟腱组织力学性能测试 |
2.2.6 跟腱组织透射电镜检测 |
2.2.7 RT-PCR检测跟腱组织基因相对表达量 |
2.2.8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一般情况观察 |
2.3.2 超声检测 |
2.3.3 力学性能测试 |
2.3.4 透射电镜检测 |
2.3.5 组织学评价 |
2.3.6 RT-PCR检测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超声引导下PRP注射联合ESWT治疗对模拟低氧环境下兔跟腱病修复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内容 |
3.2.1 兔跟腱病模型的建立和实验分组 |
3.2.2 PRP制备 |
3.2.3 ESWT治疗干预和超声引导下PRP注射 |
3.2.4 跟腱超声评价 |
3.2.5 跟腱组织 H&E 染色病理评价 |
3.2.6 跟腱组织力学性能测试 |
3.2.7 跟腱组织透射电镜检测 |
3.2.8 RT-PCR检测跟腱组织基因相对表达量 |
3.2.9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一般情况观察 |
3.3.2 PRP制备结果 |
3.3.3 超声检测 |
3.3.4 力学性能检测 |
3.3.5 透射电镜检测 |
3.3.6 组织学评价 |
3.3.7 RT-PCR检测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结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文献综述 体外冲击波治疗肌腱病有效性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时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仪器与试剂 |
3 方法 |
4 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1 血小板异常直方图报警的原因分析 |
2 不同检测方法计数血小板的结果分析 |
讨 论 |
(3)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探析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
二、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机制及相关因素 |
1.EDTA螯合机制 |
2.EDTA诱导血小板活化机制 |
3. |
4.温度依赖性相关因素-冷凝集 |
5.其他相关因素 |
三、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实验诊断要点 |
四、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实验室解决方案 |
1.应用阿米卡星对EDTA-PTCP进行解离和纠正 |
2.荧光染色激光散射法(Fluorescence Staining Laser Scattering,FSLS)或荧光血小板(Fluorescent Platelet,PLT-F)技术检测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
3.提高临床实验室检验技术水平,认真做好临床检验的全程质量控制,减少假性血小板降低现象 |
五、结语 |
(4)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扩展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血液分析仪发展趋势与功能扩展 |
1.2.1 血液分析仪检测技术 |
1.2.2 血液分析仪的发展趋势 |
1.2.3 血液分析仪的多功能扩展 |
1.3 嵌入式系统在医疗仪器中的应用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
2.1 基础三分类血液分析仪系统介绍 |
2.2 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需求分析 |
2.2.1 现有血液分析仪存在的问题 |
2.2.2 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功能需求 |
2.3 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
2.3.1 基本型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
2.3.2 扩展型血液分析仪相关原理 |
2.4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4.1 系统总体架构 |
2.4.2 硬件平台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血液分析仪控制级节点软件设计与实现 |
3.1 控制节点软件模型设计 |
3.2 控制节点软件总体设计 |
3.3 执行机构时序控制软件设计 |
3.3.1 执行机构控制软件接口设计 |
3.3.2 控制节点时序流程软件设计 |
3.3.3 控制节点检测流程设计 |
3.4 信号采集和处理软件设计 |
3.4.1 信号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3.4.2 信号处理模块软件设计 |
3.5 维护和清洗模块软件设计 |
3.6 CAN总线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
3.6.1 CAN总线应用层通信协议设计 |
3.6.2 CAN通信软件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血液分析仪管理级节点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管理级节点软件总体设计 |
4.2 管理级节点多线程任务模块划分 |
4.3 多线程间通信和同步 |
4.4 人机交互任务模块 |
4.5 上位机节点CAN通信模块 |
4.6 数据库管理任务模块 |
4.7 上传和打印任务模块 |
4.7.1 上传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
4.7.2 打印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
4.8 生化量扩展模块管理 |
4.9 故障检测机制的设计 |
4.10 上位机检测流程管理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疗试剂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医疗试剂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5.1.1 系统设计目标 |
5.1.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5.2 射频识别(RFID)系统介绍 |
5.3 RFID读写器设计 |
5.3.1 读写器硬件设计 |
5.3.2 读写器软件设计 |
5.4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和评估分析 |
6.1 软件功能测试 |
6.2 系统集成运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后期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肝癌手术虚拟现实辅助系统与肝细胞癌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肝脏的分割与虚拟现实显示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1.1 肝癌切除术术前规划概述 |
2.1.2 数字化手术辅助系统概述 |
2.1.3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
2.2 系统框架 |
2.3 医学影像的分割 |
2.3.1 肝脏轮廓的分割 |
2.3.2 肝脏内部血管与肿瘤的分割 |
2.4 患者器官模型的创建与处理 |
2.5 虚拟现实软件的开发 |
2.5.1 软件架构 |
2.5.2 基础支持模块的开发 |
2.5.3 虚拟现实中人机交互的实现 |
2.5.4 器官剖面检查的实现 |
2.5.5 虚拟内窥镜的实现 |
2.5.6 内部巡视检查的实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ox模型的肝细胞癌预后生存分析 |
3.1 研究目的与背景 |
3.2 研究方法 |
3.2.1 数据收集与统计 |
3.2.2 单变量Cox回归分析 |
3.2.3 基于多变量Cox回归的生存分析模型 |
3.2.4 模型评估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XGBoost模型的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研究 |
4.1 研究目的与背景 |
4.2 研究方法 |
4.2.1 数据收集与统计 |
4.2.2 特征量化与选择 |
4.2.3 特征归一化 |
4.2.4 XGBoost模型的训练与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应用全肝ADC直方图特征及T2WI信号强度指标评价大鼠肝纤维化分期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肝纤维化的病因学和流行病学 |
1.2 肝纤维化的病理学 |
1.3 肝纤维化与肝硬化 |
1.4 肝脏活组织检查 |
1.5 肝纤维化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
1.5.1 血清学标志物 |
1.5.2 影像学检查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动物模型制作 |
2.3 MR成像方法及扫描参数 |
2.4 图像处理及分析 |
2.5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动物模型结果 |
3.2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
3.3 大鼠肝脏常规MRI及DWI表现 |
3.4 各参数分析结果 |
3.4.1 肝纤维化分期间ADC直方图各参数值比较 |
3.4.2 肝纤维化分期间SⅡ值结果比较 |
3.4.3 峰度及SⅡ值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 |
3.4.4 不同阶段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 |
第四章 讨论 |
4.1 ADC直方图参数评价肝纤维化分期 |
4.2 SⅡ值评估肝纤维化分期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5.2.1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5.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模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时序数据挖掘ARIMA-GARCH模型在新疆HIV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
1 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纵向数据挖掘GEE模型在新疆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预测中的应用 |
1 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横截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模型在乌鲁木齐三大高危人群HIV感染预测中的应用 |
1 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马鹿茸多肽“补肾健骨”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肽的分离与纯化 |
第一节 肽的分离与纯化 |
第二节 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测定马鹿茸多肽的分子量 |
第三节 SDS-PAGE法测定马鹿茸多肽分子量的分布 |
第二章 马鹿茸多肽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
第三章 马鹿茸多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骨向分化的作用 |
第一节 马鹿茸多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
第二节 马鹿茸多肽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机制研究 |
第四章 马鹿茸多肽对大鼠肾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
第五章 马鹿茸多肽A的组分研究 |
第一节 马鹿茸多肽A中的氨基酸的组分分析 |
第二节 HPL-MS测定马鹿茸多肽A的组分分析 |
第三节 马鹿茸多肽A的表面结构研究 |
第四节 马鹿茸多肽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多肽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拓展型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操作管理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血液分析仪发展现状 |
1.2.1 血液分析对象 |
1.2.2 血液分析技术 |
1.2.3 血液分析仪基于PC/Windows平台的开发拓展趋势 |
1.3 已有工作基础和改进方案 |
1.3.1 基本型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控制机 |
1.3.2 改进方案 |
1.4 本文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基于PC/Windows平台的开发优势 |
2.1.2 拓展型血液分析仪设计需求 |
2.1.3 系统维护需求 |
2.1.4 仪器需求分析 |
2.1.5 操作管理软件需求分析 |
2.1.6 设计实现难点分析 |
2.2 检测原理 |
2.2.1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
2.2.2 拓展分析仪检测原理 |
2.3 总体设计 |
2.3.1 系统整体结构 |
2.3.2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控制机结构 |
2.3.3 拓展控制机结构 |
2.3.4 管理系统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操作管理软件设计与实现 |
3.1 操作管理软件架构设计 |
3.1.1 软件功能结构 |
3.1.2 程序分层结构 |
3.1.3 界面组织结构 |
3.2 血样检测操作与数据处理模块 |
3.2.1 血样检测操作过程 |
3.2.2 数据处理过程 |
3.3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实现 |
3.3.1 数据库与连接方式选型 |
3.3.2 数据表设计 |
3.3.3 数据查询与管理 |
3.3.4 事务管理 |
3.3.5 打印任务 |
3.4 检测准确度控制模块设计实现 |
3.4.1 质量控制 |
3.4.2 定标修正 |
3.5 参数设置与控制机维护模块 |
3.5.1 系统参数设置 |
3.5.2 控制机维护 |
3.6 多国语言方案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理机系统架构设计与实现 |
4.1 多控制机系统通信机制设计实现 |
4.1.1 管理机与控制机连接方案 |
4.1.2 多种通信协议兼容机制 |
4.2 操作管理软件多线程架构设计实现 |
4.2.1 操作管理软件分层设计 |
4.2.2 控制机交互层设计 |
4.2.3 控制机服务线程设计 |
4.3 多控制机管理机制设计实现 |
4.3.1 控制机心跳机制 |
4.3.2 多机连接状态管理机制 |
4.3.3 控制机注册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系统维护设计与实现 |
5.1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分析 |
5.2 操作管理软件在线升级系统设计实现 |
5.2.1 升级系统整体架构 |
5.2.2 云服务程序设计 |
5.2.3 升级程序设计 |
5.3 操作管理软件安装部署 |
5.3.1 运行环境 |
5.3.2 安装程序开发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运行与评估分析 |
6.1 仪器运行环境 |
6.2 功能测试 |
6.3 容错测试 |
6.3.1 数据异常测试 |
6.3.2 用户操作异常 |
6.4 性能测试 |
6.4.1 数据库压力测试 |
6.4.2 检测结果准确性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心脏瓣膜置换术中患者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1 CPB 前 TEG 各指标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分析 |
1.2 CPB 后 TEG 各指标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分析 |
1.3 CPB 前后 TEG 各指标值差值绝对值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分析 |
1.4 各相关因素对应的 TEG 指标值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非外科性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术后精准输血的相关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四、一种血小板特殊直方图的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低氧环境下兔跟腱病的实验研究[D]. 邓亚鹏. 兰州大学, 2021(12)
- [2]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时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J]. 高羽高,纪昕,岳晓乐,刘晓,赵丹丹,刘佳奇.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0(09)
- [3]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探析及其对策[J]. 廖远泉,郭喜. 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 2020(03)
- [4]新型智能血液分析仪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扩展开发[D]. 康栓紧. 东南大学, 2020(01)
- [5]肝癌手术虚拟现实辅助系统与肝细胞癌预后研究[D]. 姜兆宝.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应用全肝ADC直方图特征及T2WI信号强度指标评价大鼠肝纤维化分期初探[D]. 胡国翠. 兰州大学, 2020(01)
- [7]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模型中的应用研究[D]. 唐丹丹.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马鹿茸多肽“补肾健骨”作用与机制研究[D]. 任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拓展型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操作管理软件开发[D]. 孟念阳. 东南大学, 2019(06)
- [10]心脏瓣膜置换术中患者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D]. 呙诗齐. 三峡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