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应链战略管理中的成本分析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轩伟[1](2020)在《G公司供应链战略》文中提出G公司近两年面临产销规模和利润水平双双下滑的困境,主要原因之一是供应链战略存在问题、无法支撑公司竞争战略的实现。G公司的供应链现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新车型成本目标在投产时无法达成,成本管控与自主品牌竞争对手有一定差距;二是新车型投产初期品质目标无法达成,品质水平与合资品牌竞争对手有一定差距;三是量产车型供应保障不稳定,库存呆滞和供货短缺的风险共存。中国汽车行业进入红海时代,兼并重组不可避免,G公司供应链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对G公司现有供应链内部的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并对标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进而总结出G公司供应链所面临的内部优势和劣势。然后分析外部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对G公司供应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而总结出G公司供应链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最后通过SWOT分析以及结合公司竞争战略的要求,为G公司制定了供应链战略、设计了供应链的价值创造活动,同时编制了供应链战略中长期实施方案和相应的资源保障措施。通过研究,本文认为G公司的内部优势是基本流程体系已建立,采购价格管控优于合资品牌,品质管理优于自主品牌,供应链管理口碑优于自主品牌;G公司的内部劣势是组织架构不适宜自主品牌的供应链管理,成本管理灵活性和效率不如自主品牌,新车型成本目标管理流程不完善,缺乏嫡系供应商、供应链管控能力不足;G公司的外部机会是部分供应商议价能力变弱,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可以促进传统供应链改造,母公司零部件和金融科技板块的布局可以支持供应链优化,自主竞争对手的供应链同样尚未完善;G公司的外部风险是自主品牌面临生死存亡、供应链战略必须具备快速实施性,传统动力、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供应商资源匮乏,核心零部件仍然被外资品牌供应商垄断,消费升级、竞争激烈,要求供应链大幅降低成本,文化差异制约学习国外先进供应链管理经验。同时本文提出G公司的供应链战略是打造技术、品质、成本、供应四位一体的新型数字化供应链,构建和谐稳定同时兼具活力的整零生态圈,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以匹配和支撑G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本文分析制定了G公司的供应链战略、并提出了中长期实施计划以及相应的资源保证措施等,为G公司将来的供应链改善提供了一种选择,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王恒[2](2020)在《HM绝热材料公司供应链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HM绝热材料公司制造的高性能橡塑共混绝热保温材料广泛应用于购物中心、酒店、商业写字楼、各类体育场馆、交通枢纽、学校、医院、会议报告厅、汽车机械制造、电子、医药洁净厂房等多个领域。当前橡塑绝热保温材料已经发展并成为通风空调领域工程保温材料应用的主导产品,替代了传统的金属管道、玻璃纤维和石棉。伴随着各类使用场所对防火性能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国家开始实施强制性防火规范--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以后,对于保温材料的防火要求越来越高,具备高防火性能的橡塑绝热材料也成为通风空调领域的必然选择。HM绝热材料公司经过20多年发展在成本领先战略指导下公司的精益型供应链战略已经适应国内订单对产品低价格需求。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2017年以后海外订单出货量逐渐增加,海外订单产品对交期和柔性化需求给公司现有的精益型供应链战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果公司的供应链战略不能满足海外订单的需求将会失去海外市场发展机会,对公司走向国际化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使用MBA期间学习到的五力模型、供应链战略匹配模型和供应链绩效驱动模型对HM绝热材料公司的竞争战略、供应链战略、供应链战略匹配关系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提出了按照产品类型进行供应链优化设计,对企业不同类别的产品设计不同的供应链战略。国内工程产品使用MTS的生产方式继续坚持精益型供应链战略发挥成本控制的优势,海外产品使用MTO的生产方式选择敏捷型供应链战略提升现有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同时结合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橡塑产品生产工艺特点在敏捷型供应链战略和精益型供应链战略中找到平衡点,提出精益型供应链战略和敏捷型供应链战略共混的供应链战略,并依据公司历年运营数据对优化后的方案实施效果做出评估。希望通过HM绝热材料公司供应链战略研究为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遇到的供应链匹配问题提供参考。
梁瑞华[3](2020)在《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组织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已有研究显示战略联盟信任度是影响联盟关系重要因素,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于信任度其对联盟稳定性、联盟绩效等方面的影响,却忽视了联盟信任度会影响经营者在战略联盟中联盟战略行动的选择。联盟战略行动是指当联盟成立后,为了达到战略目标,就联盟的活动程序与联盟的资源配置整体等所采取与执行的战略选择,目前联盟信任度与经营者联盟战略行动的选择关系仍然没有被揭示。作为连接农产品生产与消费者的重要媒介,农产品供应链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分销、信息等众多活动,这些众多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环环相扣,并且由于其区别于工业产品的独特性(品种繁多、流通量大、流通范围广、流通增值大、易损坏、时间性强等),决定了在基础设施、仓储条件、物流运输与技术等方面具有更高要求。因而,供应链参与者与联盟之间的信任度尤其重要,也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交易效率。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以上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与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项流动的松散组织。在战略联盟研究领域,联盟关系是研究的重要焦点,农产品供应链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主要形态之一。相较于工业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有其自身独特性。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是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流通组织和流通渠道的统称。其中,流通组织是指农产品从生产结束后到消费者享用之前,介乎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各类组织;流通渠道是指各个流通组织之间的结构和关系。由于供应链的参与者之间有着多方关系,对于改善和提升供应链体系,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加强自身竞争力。农产品供应链的参与者会根据自身情况产生不同的联盟,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参与者之间大多时候是凭借多年稳固的合作关系以保持产品的供应稳定性与竞争力。国内的参与者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与自降成本来追求利润,导致供应链的发展停滞不前。联盟研究表明,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供应链联盟最大的差异在于农产品保存期较短、产品易腐坏,农产品供应链中产品的时间性更为重要,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度与反应度要求更高。所以在成立供应链联盟时,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度被看作为农产品联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高度的联盟信任度下,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交易效率会实现倍数提升。另一方面,在与不同的企业保持联盟关系时,需要对联盟之间的战略行动作出选择,而该选择会受到联盟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度投入影响。在建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共同体时,成员之间的信任度是如何帮助联盟战略形成的,同样是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目前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联盟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缺乏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作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二,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的信任度投入影响战略行动的机制尚不清楚;第三,农产品供应链的战略行动的具体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联盟理论为基础,在中国具体情境下试图解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的信任度是否会影响联盟战略行动;第二,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不同维度的信任度与战略行动的关系如何;第三,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信任度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的机制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农产品供应链中经营者的稳定联盟关系为背景,针对我国1045家农产品供应链企业进行问卷发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问题进行了检验,回答了在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建设中,经营者在联盟关系中投入的信任度,会如何影响经营者在联盟战略中的行动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分成七章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提出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研究问题、研究路线与方法及篇章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包含五个部分:供应链理论文献、联盟组合文献、联盟管理文献、联盟信任度理论、联盟战略行动文献,联盟战略是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各部分文献综述中讨论最新的理论发展;第三章: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与战略联盟。对农产品供应链流通现状、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模式与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联盟的论述;第四章: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本文中农产品供应链联盟战略模型和基本概念的定义做准确界定,参考国内外前沿文献对研究变量进行详细论述和理论支撑,为研究模型中变量关系作出定义;第五章:问卷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参数界定。在进行实证研究前对问卷样本修订、数据的收集方法、小样测试和相关参数界定评价;第六章:实证分析。对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对量表进行效度分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修正,验证各项研究假设和所有中介变量;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主要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以及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善意信任度正面影响联盟采用适应性战略行动;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能力信任度正面影响联盟采用形成性战略行动。其中,适应性战略是指运用低成本开发,该战略是企业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尝试扩大和利用资源基础的一种战略。形成性战略是指运用新资源开发新的机会,其主要目标是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的业务机会;第二,联盟信任度通过影响联盟组织制度设计来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即联盟组织制度设计在联盟信任度与联盟战略行动选择间起到中介作用。本文研究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基于战略联盟理论视角,构建并验证了联盟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的理论框架,丰富和拓展了战略联盟的现有理论。在已有研究中,联盟信任度与联盟战略行动关系还未得到深度研究,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指出当联盟信任度投入后与联盟战略行动产生二元关系效果,本文认为联盟善意信任度投入后,相对应的是采取适应性联盟战略;当联盟能力信任度投入后,相对应的是采取形成性联盟战略;第二,本文实证研究发现联盟信任度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的机制与途径:联盟信任度通过影响联盟组织制度设计来影响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第三,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特殊性,为了增加联盟的竞争力,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应更多采用适应性战略或形成性战略;第四,本文的研究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农产品供应链作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民生工程与菜篮子工程,本文研究结论能够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完善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黄华颖[4](2019)在《长隆化工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超乎想像的变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竞争优势逐渐转移到了加快交付时间和提高客户服务上,要想赢得市场,供应链管理是关键;充分联合上下游企业,把供应链管理提升到供应链战略管理更是刻不容缓!本文以长隆化工集团供应链管理为分析对象,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对长隆化工集团的发展现状、供应链战略管理环境进行分析,同时设计出调查问卷,对长隆化工集团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及分析,由此确定集团的供应链战略定位,制定了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的措施。并在施行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使得长隆集团的供应链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通过对长隆化工集团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几点结论。一、长隆集团实施供应链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依据SWOT矩阵分析而言,长隆集团供应链战略应采用增长型战略。二、长隆集团的供应链战略管理优化,应首先从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开始,同时,对外部资源的整合也刻不容缓。三、为构建供应链战略管理一体化,长隆集团必须选择优质的供应商并与其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利润空间。四、长隆集团应继续延续扁平化管理的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供应链战略管理的原则,借鉴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酌情改进与创新。长隆集团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在化工行业较为普遍,其供应链战略管理的实施也极具代表性的,相信通过对长隆集团供应链管理这个个例进行研究,对整个化工行业乃至其他行业的供应链战略管理的设计和改造都能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段贝贝[5](2019)在《B连锁便利店冷链物流配送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发展迅猛,其中连锁便利店行业成为发展最快的业态之一,各个品牌的连锁便利店在一线城市竞争激烈,已由店前竞争演变成店后配送体系的竞争。目前为止,对配送企业而言,如何合理安排运输调度,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完成配送服务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在日常生活当中,冷链产品的温度要求是不一致的,而专用车辆往往只能配送一种温度类型的产品,而运用多车配送不仅增加了配送成本,降低了配送效率,而且还造成了城市的拥堵。本文以连锁便利店冷链商品配送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连锁便利店商品特性、配送特点以及配送管理目标,充分考虑其配送需求的特殊性,并介绍了多温共配系统和车辆路径优化的相关内容和方法,以B连锁企业为例,通过B连锁企业配送系统和北京市内连锁便利店冷链商品配送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在集中配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由配送计划欠合理、路径规划缺乏科学依据、配送信息系统不健全等原因导致的。随后进行具体优化:首先针对配送计划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了多温共配模式并对配送车型进行了改进,在分析了连锁便利店冷链商品保温需求和多温共配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后,对现有多温共配模式进行了对比,确定了 B连锁便利店适合实施抽换式蓄冷保温箱多温共配模式以及应用设备,然后重构配送流程;接着对车辆配送路径进行优化,基于多温共配模式并考虑了时间窗、车辆满载情况、最大承载保温箱数量等约束条件,构建了配送路径优化模型,并设计了求解模型的遗传算法;针对配送信息系统不健全的问题,以配送路径优化模型为决策基础,基于现有物流管理配送系统设计了“1+2”一体化可视化配送信息系统,辅助整个配送体系更加高效运行。文章最后进行实证分析,用matlab进行编程求解。经过优化前后对比分析,建议连锁零售便利店集中配送采用多温共配模式,不仅有利于企业进行车辆调度,降低配送成本,对于提高门店配送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具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图34个,表27个,参考文献70篇。
康芙[6](2018)在《基于供应链的船舶制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贸易自由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为船舶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机会。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船舶制造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企业间的竞争也变得激烈,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更多的是与企业战略以及各方面资源、技术的竞争有所相关。传统成本管理没有将成本管理和竞争优势进行较好地结合,太过于重视绝对成本的降低。面对现代化的国际竞争,企业的成本问题应该从追求企业本身的最优化,转变到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最优化上来。在供应链环境下,采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己不能满足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需要。本文将战略成本理论引入到造船供应链中,通过分析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各种活动,努力降低供应链成本,增强我国船舶制造企业在国际船舶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因此,构建基于供应链的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为我国船舶制造企业寻求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提供了思路,有利于我国船舶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归纳总结了供应链管理、造船成本管理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相关理论,指出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然后分析我国船舶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出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采用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对造船供应链战略成本进行分析,并从目标、原则、内容、实施步骤四个方面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的船舶制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框架,目的在于通过实施战略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分别从财务、客户、供应链运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对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战略成本进行分析,同时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成本管理框架。最后,以中船澄西为研究对象,将战略成本管理这一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供应链相结合,通过对该模式具体应用的分析,为船舶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新视角,以此希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船舶制造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和壮大。
章晨辉[7](2017)在《某物流企业供应链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及提升路径》文中指出当前企业对于自身供应链数字化水平无法进行全面而有效的评估,同时也存在数字化水平在不同维度差异巨大,难以有效评估企业综合水平,此外对于数字化水平不足的各个方面也无法制定合理优先提升路径。通过建立一套涵盖过往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优点,并考虑到供应链从端到端、从战略到实施、从实物流到信息流各个方面的全新供应链数字化评估体系以及针对评估结果的提升路径,可以帮助企业找到自身在数字化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了解对于企业来说提升各种不足之处的优先顺序,帮助企业找到一条可行高效的提升之路。甚至对于部分企业来说,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升,该企业的产品价值也可能发生重大改变,产品的增值点可能从原先的跑量低附加值变成了定制化高附加值,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制造转型,成为真正智能制造典范。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使用一套标准的评估体系,可以帮助行业内企业通过横向比较去了解自身数字化水平所在,避免盲人摸象,从而有的放矢地区提升自己;同样也可以帮助行业去认识到行业本身整体水平,对标国外先进水平后充分认识到行业内差距究竟在什么方面,该方面的主要数字化水平的差距在哪些具体抓手,对于这些抓手又该如何进行提升。通过标准化体系的对标之后,对于这些问题都会有一个更清晰更可靠的答案。本篇针对供应链六大价值动因在数字化方面的应用程度进行深入分析,建立对数字化应用水平的全面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识别各评估项的相对权重来确立评估项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从而获得该企业在数字化水平的综合得分。进而基于各评估项得分和评估项的重要程度给出企业在数字化水平上的提升路径,帮助企业可以认清企业现状,结合企业战略有的放矢地稳步提升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水平。
李铮[8](2016)在《南通中集罐箱供应链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通中集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通中集罐箱)是中集集团安瑞科控股下属企业,属于为化工物流及能源装备行业提供储运设备的装备制造型企业。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下滑,国内制造业利润空间压缩,生存压力巨大,对南通中集罐箱来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迫切需要思考如何化挑战为机遇,从供应链优化及整合的角度降低成本、效率增加、快速响应、更好的满足客户需要,提升客户满意度,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对供应链优化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基于企业业务实际,选择罐箱业务板块,对其供应链环节上的各部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并通过对近两年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聚焦“交期、成本”两大企业内生能力,总结核心矛盾,识别企业当前阶段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初步形成内部供应链的优化改善思路。其次,结合现状分析所明确的瓶颈问题及核心结论,以子专题研究的方式开展进一步的分析,从“产销协调机制设计、OTD交期改善、库存成本控制、基于品类的采购策略优化、技术标准化”等方面设计适用于现阶段、可落地执行的优化方案,并通过头脑风暴研讨会或高层自上而下推动等形式对优化方案进行深度研讨,促成相关部门对方案的一致认同。然后,从供应链战略、业务能力、系统支撑三者匹配的角度出发,对供应链相关IT系统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基于业务逻辑明确IT系统建设需求,形成供应链管理的IT应用蓝图规划,最终从优化方案落地和IT支撑两方面考虑实施策略,通过组织、绩效、计划三方面的保障措施推动供应链优化方案的有效实施及持续改进。在南通中集罐箱基于企业内部供应链现状进行优化的实证研究,不仅能够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还对其他按单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改善及优化提供了参考意义及借鉴作用。
麦海燕[9](2014)在《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碳成本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实施低碳的成本过高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初期许多企业不能积极响应低碳理念的主要障碍之一,仅靠单打独斗已经很难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借鉴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现有做法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来看,上游企业的碳企业排放成本必然会影响到下游企业的碳排放成本,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减排所取得的效果势必远远超过单个企业减排的效果。基于此,本文认为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理念与手段,促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实现低碳经营,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挖掘降低碳排放的机会,无疑是一个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途径。本文将研究焦点集中在供应链碳成本的动因分析及控制决策方法上,即在构建二维五度供应链碳成本管理框架的基础上,以供应链碳成本差异的形成与消除为线索,研究供应链碳成本的动因、决策因子及决策方法,旨在通过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手段,为企业实现低碳经营、挖掘降低碳成本机会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供应链碳成本管理二维五度框架的构建。二维是指宏观维度与微观维度,五度是指宏观维度下的碳排放控制能力维度以及微观维度下的客户维度、供应商网络构建维度、产品设计网络构建维度、效率维度。本部分内容讨论了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目标、特点、内容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二维五度框架,本文构建二维五度框架的目的,在于通过宏观维度的碳成本规划,对微观维度碳成本的控制形成宏观引导,同时通过微观四个维度的碳成本动因分析与决策,消除供应链四种碳成本差异,为供应链碳成本的宏微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并为随后各章节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动因分析与决策。这部分研究内容是论文的主体,具体又分两章进行,即分别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对供应链碳成本的动因及决策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供应链碳成本宏观维度的管理部分从战略性成本动因分析入手,阐述了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对供应链碳成本决策的影响,并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决策因子,然后根据决策因子建立决策模型,讨论了消除供应链碳成本“能力差异”决策方法;供应链碳成本微观维度的管理部分,则依次从客户、供应商、产品设计、效率等维度,在供应链各微观维度碳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以供应链碳成本“碳权差异”、“能力差异”、“设计差异”、“效率差异”的形成与消除为线索,提出了各维度供应链碳成本的决策方法与控制措施。在主体部分,本文取得了三点创新性研究:首先,提出了“供应链碳棑放差异”的概念。根据供应链碳成本管理中目标碳排放量与宏观维度的可接受碳排放量之间、目标碳排放量与现行碳排放之间以及目标碳排放量与年碳排放量限额之间的差异,提出了“供应链碳排放差异”的概念,认为如果供应链所拥有的碳排放权额度(即年度碳排放限额)、碳排放控制能力(即可接受碳排放量)以及现有产品设计所引发的碳排放量(即现行碳排放量)不能满足生产目标产品所需的碳排放水平(即目标碳排放量),那么,供应链目标产品的生产经营将不能正常进行,研究这四种差异的形成与消除有利于理清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研究线索及最终实现目标碳成本的路径。其次,提出了供应商低碳水平评价标准。本文在继承传统供应商选择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商低碳水平评价原则、与标准,为供应链生产网络的建立与分工提供了决策的依据,其评价原则具体包括实物计量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程度原则等;评价标准则在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之上,重点考量供应商的碳排放水平、低碳资质及低碳发展潜力。再次,提出了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路径。本文在对各维度供应链碳成本进行动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将碳成本动因进行决策因子提炼,然后以此构建相应的碳成本决策标准或模型,包括低碳化客户分类决策标准、碳权决策模型、低碳化供应商评价标准、低碳设备投资决策模型、产品设计网络选择标准、产品设计网络碳成本管理路径以及闲置生产能力利用决策等,从而为碳成本决策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路径。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供应链碳成本管理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才能取得供应链碳成本全面控制与实现的效果,碳排放量是供应链碳成本的计量基础,碳成本动因分析是进行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依据,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实质是“碳排放成本差异”的形成与消除过程。
傅元略[10](2010)在《E-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与网络价值链协调机制》文中提出E-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是一个新的概念,它综合了三个领域的内容,即战略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互联网应用,并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应用E-供应链来提高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本研究得到了三个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结果:一是发现网络价值链协调机制,它是与市场机制和企业机制不同的一个新机制;二是基于这个新机制构造E-供应链的战略成本管理会计框架模型;三是利用本文导出的三个主要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包括超越企业边界共享信息、产品设计的协同管理、智力资产的协同利用和管理),以提高竞争力,并解决当前超越企业边界的成本管理问题。
二、供应链战略管理中的成本分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供应链战略管理中的成本分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G公司供应链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与变化 |
1.1.2 中国自主品牌的困境与未来 |
1.1.3 G公司供应链战略的问题 |
1.1.4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供应链的相关理论 |
1.2.2 战略的相关理论 |
1.2.3 供应链战略的相关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内部环境分析 |
2.1 现有供应链的概况 |
2.2 现有供应链的资源分析 |
2.2.1 供应商资源 |
2.2.2 供应链管理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团队 |
2.2.3 现有供应链的体系流程分析 |
2.3 现有供应链的能力分析 |
2.3.1 供应保障能力分析 |
2.3.2 品质保证能力的分析 |
2.3.3 成本管控能力分析 |
2.4 对标国内外主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
2.4.1 对标欧美系汽车品牌的“竞争型供应链” |
2.4.2 对标日韩系汽车品牌的“合作型供应链” |
2.4.3 对标国内民营汽车自主品牌的供应链 |
2.4.4 对标国有汽车自主品牌的供应链 |
2.5 供应链内部的优势和劣势 |
2.5.1 优势 |
2.5.2 劣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1.5 宏观环境PEST分析的小结 |
3.2 汽车行业环境的五力模型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新进入者的能力 |
3.2.4 替代品的能力 |
3.2.5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
3.2.6 五力模型分析的小结 |
3.3 母公司相关业务板块的发展 |
3.3.1 零部件产业现状的分析 |
3.3.2 商贸产业现状的分析 |
3.3.3 金融产业现状的分析 |
3.3.4 科技产业现状的分析 |
3.4 供应链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 |
3.4.1 机会 |
3.4.2 威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应链战略的制定 |
4.1 供应链战略的SWOT分析 |
4.1.1 增长型战略(SO战略) |
4.1.2 转型战略(WO战略) |
4.1.3 增长型战略(ST多元化战略) |
4.1.4 防守型战略(WT战略) |
4.2 供应链战略和公司战略的匹配 |
4.2.1 供应链战略与公司竞争战略的匹配 |
4.2.2 供应链战略与研发/品质/制造战略的匹配 |
4.3 供应链战略的制定 |
4.3.1 战略使命 |
4.3.2 战略内容 |
4.4 供应链价值创造活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应链战略的实施 |
5.1 供应链战略的目标分解 |
5.1.1 长期规划和目标 |
5.1.2 中期规划和目标 |
5.2 供应链战略的主要实施方案 |
5.2.1 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 |
5.2.2 配套选择体系的建设 |
5.2.3 培育改善体系的建设 |
5.2.4 价值工程体系的建设 |
5.2.5 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 |
5.2.6 战略合作体系的建设 |
5.2.7 成本管控三大模型的建立 |
5.3 供应链战略实施的资源保障 |
5.3.1 组织架构的调整 |
5.3.2 人才梯队的优化 |
5.3.3 供应链管理相关流程制度和数字化系统的完善 |
5.3.4 供应链文化的全链条培训与推广 |
5.3.5 母公司相关板块与G公司的协同作业机制 |
5.4 供应链战略实施的考核激励机制 |
5.4.1 建立VAVE考核激励机制 |
5.4.2 建立年度成本减低激励机制 |
5.4.3 建立新车型成本达标激励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HM绝热材料公司供应链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竞争战略 |
1.2.2 供应链战略 |
1.2.3 供应链绩效驱动因素 |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HM绝热材料公司概况与竞争战略 |
2.1 HM绝热材料公司概况 |
2.1.1 橡塑制品行业现状及产品特点 |
2.1.2 橡塑保温材料标杆企业 |
2.1.3 HM绝热材料公司介绍 |
2.2 HM绝热材料公司竞争战略 |
2.2.1 行业环境分析 |
2.2.2 HM绝热材料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2.3 HM绝热材料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 |
2.3.1 HM绝热材料公司供应链组织架构 |
2.3.2 HM绝热材料公司运营与供应链管理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M绝热材料公司供应链战略问题分析 |
3.1 HM绝热材料公司供应链评价问题 |
3.1.1 HM绝热材料公司供应评价问题 |
3.1.2 HM绝热材料公司绩效驱动因素模型 |
3.2 HM绝热材料公司竞争要素评估 |
3.2.1 HM绝热材料公司运营战略竞争要素分析 |
3.2.2 HM绝热材料公司供应链战略类型分析 |
3.3 HM绝热材料公司运营战略定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M绝热材料公司供应链战略匹配与设计 |
4.1 HM绝热材料公司新形势下的供应链战略挑战 |
4.2 HM绝热材料公司供应链战略的匹配 |
4.2.1 HM绝热材料公司供应链战略与竞争战略匹配 |
4.2.2 HM绝热材料公司供应链战略模型 |
4.3 HM绝热材料公司供应链战略设计 |
4.3.1 HM绝热材料公司国内产品供应链设计 |
4.3.2 HM绝热材料公司海外产品的供应链设计 |
4.3.3 根据产品特性进行模块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应链战略实施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 |
5.1 供应链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1 公司高层的参与和重视 |
5.1.2 财务保障 |
5.1.3 人力资源保障 |
5.2 供应链战略实施预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组织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一、选题背景 |
二、现实意义 |
三、理论意义 |
第二节 问题提出 |
第三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供应链战略理论研究 |
一、供应链战略理论综述 |
二、供应链战略理论评价 |
第二节 联盟组合与联盟信任度文献回顾 |
一、联盟组合理论 |
二、联盟管理理论 |
三、联盟信任度理论 |
四、联盟战略行动理论 |
五、联盟战略理论评述 |
第三章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与战略联盟 |
第一节 农产品供应链流通现状 |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 |
二、农产品流通的主要特点 |
三、农产品供应链流通 |
第二节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现状 |
一、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 |
二、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方向 |
第三节 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模式 |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理念 |
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模式创新 |
三、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创新发展策略与联盟战略 |
第四章 模型概念与研究假设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概念 |
一、联盟理论概念 |
二、联盟组织间信任度分类维度 |
三、联盟战略行动选择维度 |
第二节 本文研究假设 |
一、基本模型(路径分析) |
二、相关变量的符号、名称、指标来源或定义 |
第五章 问卷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参数界定 |
第一节 问卷样本 |
第二节 数据的收集 |
第三节 相关参数界定 |
第六章 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基本资料与分析 |
二、描述性统计 |
三、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问卷信度分析 |
一、信度量的信度分析 |
二、各变量信度项总计统计 |
第三节 效度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
一、效度的解释 |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四节 结构方程式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一、结构方程式简介 |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
三、基本模型验证 |
第五节 中介变量效应分析 |
一、中介变量与Bookstrap中介检验判断说明 |
二、中心化的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与Bookstrap检验分析 |
三、专门化的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与Bookstrap检验分析 |
四、制度化的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与Bookstrap检验分析 |
第六节 假设检验结果与类别对应关系分析结论 |
一、假设检验结果 |
二、类别对应关系分析结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理论贡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研究变量的测量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4)长隆化工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供应链 |
2.1.2 供应链管理 |
2.1.3 供应链战略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2 价值链理论 |
2.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4 系统理论 |
2.2.5 博弈理论 |
第三章 长隆化工集团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3.1 长隆化工集团简介 |
3.2 长隆集团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
3.2.1 供应商管理现状 |
3.2.2 生产管理现状 |
3.2.3 库存管理现状 |
3.2.4 信息管理现状 |
3.3 长隆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的具体流程 |
3.4 长隆化工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的具体问题 |
第四章 长隆化工集团供应链理环境分析 |
4.1 SWOT战略分析 |
4.1.1 长隆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的环境优势 |
4.1.2 长隆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的环境劣势 |
4.1.3 长隆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的环境机会 |
4.1.4 长隆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的环境威胁 |
4.2 长隆化工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的五力模型分析 |
4.2.1 供应商因素分析 |
4.2.2 购买者因素分析 |
4.2.3 竞争者因素分析 |
4.2.4 替代品因素分析 |
4.2.5 新进入者因素分析 |
4.2.6 波特五力模型对长隆化工集团供应链管理的总体分析 |
第五章 长隆化工集团供应链管理的调研及分析 |
5.1 问卷的设计 |
5.2 研究结果分析 |
5.2.1 采购管理环节 |
5.2.2 生产运营管理环节 |
5.2.3 库存管理环节 |
5.2.4 信息管理环节 |
5.3 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因素分析 |
5.3.1 对供应链管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不足 |
5.3.2 对供应商缺乏激励与约束措施 |
5.3.3 供应链管理评价体系不完善 |
5.3.4 供应链设计不合理 |
第六章 长隆化工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的定位 |
6.1 战略定位背景 |
6.2 战略定位分析步骤 |
6.3 IFE矩阵及EFE矩阵原理分析 |
6.4 战略定位分析过程 |
第七章 长隆化工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保障措施 |
7.1 加强长隆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
7.2 强化长隆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的激励与约束 |
7.3 优化长隆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的评价体系 |
7.4 改善长隆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的设计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电子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5)B连锁便利店冷链物流配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连锁便利店配送问题研究 |
1.3.2 多温共配冷链物流配送研究 |
1.3.3 车辆路径优化研究 |
1.3.4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连锁便利店配送特点及管理目标 |
2.1.1 连锁便利店的经营特点 |
2.1.2 连锁便利店配送特点 |
2.1.3 连锁便利店配送管理目标 |
2.2 冷链物流多温共配系统 |
2.2.1 多温共配系统(MTJD)的概念及发展 |
2.2.2 多温共配系统(MTJD)的特点 |
2.2.3 冷链多温共配系统的特征 |
2.3 车辆路径问题的理论 |
2.3.1 车辆路径问题的定义及分类 |
2.3.2 车辆路径问题的构成要素 |
2.3.3 车辆路径问题基本模型 |
3 B连锁便利店冷链物流配送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B连锁便利店概况 |
3.1.1 B连锁便利店简介 |
3.1.2 B连锁便利店物流体系 |
3.2 B连锁便利店北京市内物流配送现状 |
3.2.1 商品分类及配送方式 |
3.2.2 配送车辆配置情况 |
3.2.3 配送组织安排情况 |
3.3 B连锁便利店冷链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 |
3.3.1 配送成本高 |
3.3.2 车辆满载率低 |
3.3.3 配送延迟情况严重 |
3.3.4 信息沟通不畅 |
3.4 B连锁便利店冷链物流配送中问题的原因 |
3.4.1 配送计划欠合理 |
3.4.2 配送路径规划缺乏科学依据 |
3.4.3 配送信息系统不健全 |
4 B连锁便利店冷链物流配送优化方案 |
4.1 B连锁便利店冷链物流配送优化思路 |
4.2 重构配送计划-实施多温共配模式 |
4.2.1 连锁便利店冷链商品保温需求分析 |
4.2.2 多温共配方案实施可行性分析 |
4.2.3 多温共配车型对比分析 |
4.2.4 确定多温共配车型及相应设备 |
4.2.5 重构配送流程 |
4.3 构建多温共配(MTJDVRP)路径优化模型 |
4.3.1 问题描述 |
4.3.2 模型假设及参数设定 |
4.3.3 模型构建 |
4.3.4 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
4.4 完善配送信息系统 |
4.4.1 配送信息服务主系统 |
4.4.2 末端智能配送信息平台 |
4.4.3 在途配送可视化管理系统 |
5 方案实施与效果分析 |
5.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1.1 配送中心及门店位置 |
5.1.2 门店需求量及配送时间 |
5.1.3 车辆类型及相关成本 |
5.2 方案实施过程 |
5.3 效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供应链的船舶制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 |
1.2.2 造船成本管理研究 |
1.2.3 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1.1 供应链的内涵 |
2.1.2 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
2.2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
2.2.1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及目标 |
2.2.2 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
2.2.3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 |
2.3 供应链战略管理理论 |
2.3.1 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
2.3.2 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
3.1 船舶制造流程及成本构成 |
3.1.1 船舶制造流程 |
3.1.2 船舶成本构成 |
3.2 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 战略成本管理运用于船舶制造企业的必要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供应链的船舶制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框架 |
4.1 基于供应链的战略成本管理框架的构建目标及原则 |
4.1.1 基于供应链的战略成本管理框架的构建目标 |
4.1.2 基于供应链的战略成本管理框架的构建原则 |
4.2 基于供应链的船舶制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内容与方法 |
4.2.1 价值链分析 |
4.2.2 战略定位分析 |
4.2.3 成本动因分析 |
4.3 船舶制造企业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框架 |
4.3.1 船舶制造企业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框架 |
4.3.2 船舶制造企业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框架实施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船舶制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
5.1 平衡计分卡的概述 |
5.2 平衡计分卡的特征 |
5.3 平衡计分卡与战略成本管理活动的对应性 |
5.3.1 财务层面与战略成本管理结果相对应 |
5.3.2 客户层面与消费者成本管理相对应 |
5.3.3 供应链运营层面与成本领先管理相对应 |
5.3.4 学习与成长层面与低成本管理相对应 |
5.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成本框架设计思路 |
5.4.1 设置账户 |
5.4.2 选取指标 |
5.4.3 制定目标值 |
5.4.4 确定措施 |
5.5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成本基本框架 |
5.5.1 财务层面 |
5.5.2 客户层面 |
5.5.3 供应链运营层面 |
5.5.4 学习与成长层面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案例分析——以中船澄西为例 |
6.1 CX船厂概况 |
6.2 CX船厂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6.3 CX船厂战略成本管理因素分析 |
6.3.1 价值链分析 |
6.3.2 战略定位分析 |
6.3.3 成本动因分析 |
6.4 CX船厂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框架的优化策略 |
6.5 CX船厂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 |
6.5.1 CX船厂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
6.5.2 CX船厂使用平衡计分卡指标的分析与改进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某物流企业供应链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及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主流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 |
2.2 主流评估体系的局限性 |
2.3 主流评估体系对于论文的参考价值 |
第3章 供应链数字化评估体系 |
3.1 数字化评估体系框架 |
3.1.1 体系层次结构 |
3.1.2 评价标准 |
3.2 数字化评估动因 |
3.2.1 供应链战略 |
3.2.2 规划 |
3.2.3 实物流 |
3.2.4 订单管理 |
3.2.5 协作 |
3.2.6 绩效管理 |
第4章 层次分析法及提升途径方法 |
4.1 权重系统的意义 |
4.2 权重系统的主要方法 |
4.2.1 层次分析法 |
4.2.2 熵权法 |
4.2.3 权重表选择结论 |
4.3 提升路径方法 |
第5章 供应链评估体系试点运用 |
5.1 企业选择 |
5.2 企业介绍 |
5.3 评估流程 |
5.4 评估过程 |
5.4.1 评估专家选定 |
5.4.2 数字化水平打分 |
5.4.3 权重打分 |
5.5 评估结果输出 |
5.6 结论展开 |
5.6.1 企业对打分的评估及修正 |
5.6.2 企业对低得分项的权重分析 |
5.7 评估体系的价值挖掘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本研究的结论 |
6.1.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南通中集罐箱供应链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 |
二、相关理论综述 |
(一)供应链管理理论 |
(二)流程管理理论 |
三、南通中集罐箱供应链现状分析 |
(一)供应链现状分析 |
(二)南通中集罐箱供应链存在问题的细化说明 |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方案的初步思路 |
四、南通中集罐箱供应链优化方案设计 |
(一)产销协调机制优化 |
(二)OTD交期优化 |
(三)采购品类策略优化 |
(四)库存及成本控制优化 |
(五)技术标准化策略优化 |
(六)供应链IT应用蓝图规划 |
五、南通中集罐箱供应链优化方案实施 |
(一)供应链优化方案的实施策略 |
(二)供应链优化方案的具体措施 |
(三)供应链优化方案实施的初步成效 |
六、结束语 |
(一)主要内容和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碳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体系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综述 |
2.2.1 碳成本研究 |
2.2.2 成本动因研究 |
2.2.3 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 |
2.2.4 述评 |
第三章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体系二维五度框架的构建 |
3.1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基础 |
3.1.1 供应链碳成本的概念与构成 |
3.1.2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目标 |
3.1.3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特点 |
3.1.4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方法 |
3.1.5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内容 |
3.2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二维五度框架 |
3.2.1 供应链成本管理框架的发展 |
3.2.2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二维五度框架的构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应链碳成本宏观维度的管理 |
4.1 供应链碳成本的战略性动因分析 |
4.1.1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结构性动因分析 |
4.1.2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执行性动因分析 |
4.2 供应链宏观维度碳成本决策因子分析 |
4.3 供应链宏观维度碳成本决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应链碳成本微观维度的管理 |
5.1 供应链客户维度碳成本管理 |
5.1.1 供应链客户维度碳成本“碳权差异”分析 |
5.1.2 供应链客户维度碳成本动因分析 |
5.1.3 供应链客户维度碳成本决策因子分析 |
5.1.4 供应链客户维度碳成本控制——“碳权差异”的消除 |
5.2 供应链供应商维度碳成本管理 |
5.2.1 供应商维度碳成本“能力差异”分析 |
5.2.2 供应商维度碳成本的动因分析 |
5.2.3 供应商维度碳成本决策的决策因子分析 |
5.2.4 供应商维度的碳成本控制——“能力差异”的消除 |
5.3 供应链产品设计维度碳成本管理 |
5.3.1 产品设计维度碳成本“设计差异”分析 |
5.3.2 产品设计维度碳成本的动因分析 |
5.3.3 产品设计维度碳成本决策的决策因子 |
5.3.4 产品设计维度碳成本的控制——“设计差异”的消除 |
5.4 供应链效率维度碳成本动因与决策 |
5.4.1 效率维度碳成本“效率差异”分析 |
5.4.2 效率维度的动因分析 |
5.4.3 效率维度碳成本决策因子分析 |
5.4.4 效率维度碳成本的控制----“效率差异”的消除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创新性及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供应链战略管理中的成本分析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G公司供应链战略[D]. 轩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HM绝热材料公司供应链战略研究[D]. 王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组织信任度对联盟战略行动影响研究[D]. 梁瑞华.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4]长隆化工集团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D]. 黄华颖.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5]B连锁便利店冷链物流配送优化研究[D]. 段贝贝.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基于供应链的船舶制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 康芙. 江苏科技大学, 2018(03)
- [7]某物流企业供应链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及提升路径[D]. 章晨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8]南通中集罐箱供应链优化研究[D]. 李铮. 兰州大学, 2016(08)
- [9]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碳成本管理研究[D]. 麦海燕. 南京大学, 2014(05)
- [10]E-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与网络价值链协调机制[J]. 傅元略. 当代会计评论, 2010(02)
标签:成本分析论文;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供应链系统论文; 碳排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