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冲基金业绩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多萝西·隆德,陈双,徐佳[1](2021)在《论限制被动股东表决权》文中研究表明投资者持续涌向被动投资工具,将对公司治理、股东乃至整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首先,被动基金缺乏经济激励来确保其庞大投资组合中的每家公司都运营良好。其次,被动基金面临严重的集体行动问题。最后,被动基金不能基于投资而直接获得公司的业绩信息,因此干预公司治理的成本极高。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建议对被动基金在股东大会上的表决权进行限制,降低被动基金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影响力,从而发挥知情投资者对管理层的约束作用。
张宇[2](2021)在《私募基金投资理念极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私募基金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目前整体增长趋势放缓,市场结构开始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资金不断向少数头部机构聚集,“头部效应”逐渐增强。中小机构的“量小”、“质低”、“投短”、“募难”等问题尤为突出,短期行为和投机主义盛行,导致长期资本形成的多层次有机生态缺失,无法对长期资本形成有效支持。在私募基金市场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的背景下,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私募基金投资理念是否也出现了极化,如果投资理念确实表现出极化特征,那么,极化形成的机制是什么?投资理念的极化对于私募基金市场的监管和基金内部治理意味着什么?极化研究源于对收入分布两极分化现象的研究。Esteban,J.&D.Ray(1994)和Foster,J.and M.C.Wolfson(1992)做出了先驱性贡献。Duclos,et al(2004)提出了基于“认同-疏离”框架的DER极化指数,为极化形成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Foster&Wolfson(2009)则从“增强扩散”(increased spread)和“增强两极性”(increased bipolarity)出发,强调收入分布中间人群向两端分化的思想,提出了衡量极化水平的Wolfson极化指数。现有的极化研究主要聚焦在收入分布领域,而在投资理念研究领域尚未发现相关文献。投资理念是基金管理人对投资市场性质的主观看法和信念,反映了基金管理者对市场的心理预期。投资理念具有隐性特征,隐含在投资策略或投资决策中。投资理念的不可观测性给投资理念极化的实证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对投资理念进行定量分析,需要为投资理念寻找一个替代变量(Koedijk and lager,2007)。然而,并不是每个投资理念都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替代变量。不同的投资理念也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很难将一种投资理念的效应从另一种投资理念中分离出来。投资理念是决定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准则(Benjamin Graham,1934),因此,对投资理念极化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可行方法是,假设投资理念隐含在投资策略和投资决策中,并通过投资组合的结构和特征反映出来。在此假设下,基于投资组合结构或特征的观察,逆向推测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我们提出了一个有助于投资理念极化实证研究的投资理念极化分析框架。本文提出的投资理念分析框架可以表述为“投资理念→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框架。该分析框架的意义在于:基于对投资组合的结构和特征观察,逆向推测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并在投资理念集B与投资组合特征集P之间建立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这样,就可以从投资组合特征集中为投资理念寻找合适的替代变量。在本文提出的投资理念极化分析框架下,我们把基金看成是一个投资组合,并将基金的收益波动率、最大回撤看成是管理人投资风险控制理念的两个不同的替代变量。另外,将基金寿命看成是基金管理人投资期限理念的替代变量。投资风险控制理念和投资期限理念构成了本文投资理念极化分析的基础。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主要用于对“投资理念-投资策略-投资回报”分析框架的阐述和解析。实证分析主要使用Foster&Wolfson(2009)提出的Wolfson极化指数和Duclos,et al(2004)提出的DER极化指数。极化形成机制分析主要依赖于DER极化指数的分解,将极化指数分解为投资理念的认同性和疏离性,并以此分析和解释投资理念极化的形成机制。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取自好买基金网站。在剔除不完整数据的情况下,共抽15996只国内私募基金和2606只外资对冲基金作为样本,所有样本占全部基金数量的比例为30.7%。本文的研究不仅将极化研究从收入分布领域拓展到投资理念领域,也将投资理念研究从规范性研究拓展到实证研究。从实践层面来看,通过投资理念极化研究,可以考察私募基金管理人投资理念的极化状态、演变趋势、投资理念极化的形成机理,以及投资理念的影响因素,为证监部门有效管理私募基金提供重要的线索和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理论创新点主要包括:(1)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投资理念分析框架,将隐含于投资策略的投资理念通过投资组合结构和特征表征出来。通过投资风险控制理念和投资期限理念的替代变量选择,实证研究了投资理念的极化程度、投资理念及其极化形成机制的动态演变,以及投资理念的影响因素,为证监部门有效管理私募基金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决策依据。(2)将极化研究从收入分布领域引入投资理念领域,拓展了极化研究领域。实证研究表明,Duclos,et al(2004)提出的DER极化理论,同样适用于投资理念极化研究。本文的实证研究验证了DER极化理论。2.实证创新点: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中国私募基金结构性分化背后隐含的投资理念的极化程度,以及投资理念极化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从投资理念视角,对如何完善私募基金市场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不足与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1)本文在投资理念分析框架下,仅研究了“收益波动率”风险控制理念、“最大回撤”风险控制理念和“投资期限”控制理念的极化问题,其他投资理念并未涉及。(2)由于缺乏私募股权基金的系统性统计资料,本文所使用的样本仅包含私募证券基金(对冲基金),而不包含私募股权基金样本。(3)私募基金投资理念是一个很宽泛的领域,如何将投资理念的极化测度范围进一步拓宽,是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宋思聪[3](2021)在《中国对冲基金股权集中度与基金产品绩效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对冲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自2010年起乘势而上,在交易规模、资产管理能力等方面均已与共同基金(公募基金)并驾齐驱。作为中国金融市场上一类新兴的金融机构,中国对冲基金内部运行与治理如何,又会如何影响投资收益,是众多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关心的问题。然而,由于国内对冲基金起步较晚加之国外信息披露的限制,海内外关于对冲基金自身的公司治理尤其是其股权结构方面的实证研究几近空白。本文从中国对冲基金股权结构出发,研究对冲基金公司股权集中度对基金产品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冲基金股权集中度越高,基金产品绩效越好,这表明集中的股权对其公司治理和基金产品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从分样本检验来看,这一正向作用在控制人是法定代表人、股权制衡度相对较高、股票市场为熊市的情况下更加显着,同时发现对冲基金公司集中的股权能够抑制其失联风险。进一步,就对冲基金股权集中度影响基金产品绩效的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其股权集中度通过影响第一大股东兼任CEO的可能性进而影响公司内部决策运行效率从而影响基金产品绩效。本文从股权结构角度对基金产品绩效进行探讨,检验了海内外文献未实证分析的问题,对公司治理和对冲基金学术领域的研究有增量贡献。为监管政策制定和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全球对冲基金市场注入来自新兴市场的重要依据。
卞钰祥[4](2020)在《基于模型不确定性的投资基金估值及资产配置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经济市场近两年呈现低利率低增长的背景下,整个投资市场首先面临着优质投资资产不足的问题。另外在面对比如美国金融市场连续振荡,新冠疫情等类似重大事件冲击的情况下,对于投资者来说,进行怎样的投资可以做到更好资产保值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在投资基金行业尤其是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由于其独特的投资特点以及相对的高收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关投资基金规模每年都在增大,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投资基金的估值以及资产配置的相关研究也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缺乏等外部原因,前期所指定的每一个策略模型都会存在模型不确定性的问题。本文在已有关于投资基金的理论估值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模型不确定性,主要研究关注模型不确定性对于私募以及公募相关投资基金估值、投资资产配置等问题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考察模型不确定性对于对冲基金的投资估值以及投资资产配置中杠杆选择的影响。假设对冲基金的管理者会对基金的投资策略存在模型错误设定的担忧,从而产生模型不确定性。使用相对熵来衡量不同测度下的模型差异,并利用最大化最小值的方法来获得模型不确定性下的最优对冲基金投资估值以及资产配置杠杆选择。研究发现,模型不确定性会对对冲基金的管理者费用以及投资者投资估值会有负面的影响,并且会使对冲基金管理者风险厌恶的程度提高,进而选择更加保守的投资策略。随后,考虑到对冲基金的投资主要关注的是二级证券市场,主要是股票,债券以及一部分无风险资产。由于二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私募股权投资于一级市场未上市公司的股权,然后寻求合理的退出机制,以此来获得高额的收益是一种很好的规避风险以及获得更高收益的方法。因此考察模型不确定性对于一级市场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估值以及资产配置问题,由于私募股权投资时有限合伙人(LP)与共同合伙人(GP)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LP会对GP已有的投资策略产生怀疑,从而导致模型不确定性的产生。与对冲基金情况的研究类似,同样利用使用相对熵来衡量不同测度下的模型差异,研究发现模型不确定性会显着降低LP的确定性等价估值,也就是说模型不确定性会影响PE资产的投资估值。并且另一方面模型不确定性也会使LP变得更加风险厌恶并且在流动性资产配置中选择相对更加保守的投资策略,从而会在流动性资产中降低公共股权的持有,选择无风险资产。最后,由于理论研究证明模型不确定性会影响私募基金投资者持有流动性资产的资产配置,那么实际情况中模型不确定性是否会在流动性较强的公募投资基金市场中有所体现?考虑到共同基金市场数据的公开性以及可获取性,以及共同基金市场交易流动性较强的特点。本文选择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共同基金中模型不确定性的存在问题。将模型不确定性的程度通过投资者模糊厌恶程度刻画出来,并与共同基金的市场表现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在投资者面对模型不确定性以及投资环境整体不确定的情况下,其投资信念会产生模糊厌恶,并且会更加关注共同基金的最差基金表现。研究证明了模型不确定性在中国共同基金市场是存在的,并且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念,进而影响关于整体投资资产配置选择,并为将来进一步实证研究模型不确定性对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的影响打下基础。本文的研究主要具有如下贡献:1)利用理论模型来刻画私募投资基金的投资估值以及资产配置问题,并首次考虑不同私募投资基金之间的估值的问题,在当今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变革的背景下,研究不同基金的估值问题可以为金融市场投资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2)将模型不确定性引入投资估值的连续时间模型中。并考虑了模型不确定性对于不同基金的投资估值、资产配置、管理者以及投资者收益估值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模型不确定性相关研究的不足。3)通过研究理论模型分析模型不确定性问题的同时,选取中国共同基金市场进行实证研究,以此对照研究在公募投资基金市场共同基金中的模型不确定性问题。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角度证明了模型不确定性在金融市场的存在性。
孙敏[5](2020)在《中国对冲基金公司高管兼职对基金产品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海外金融市场中,对冲基金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是与共同基金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机构投资者;相比之下,我国的对冲基金起步较晚,但在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下,对冲基金所管理的资金规模逐渐增大,亮眼的投资业绩使其成为国内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海内外已有大量学者针对其绩效特征及业绩影响因素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并从市场环境、基金产品特点、基金经理个人层面等角度做出解释,但从对冲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角度进行探讨的文献稍有不足。基金管理公司作为一类金融公司,其制度安排及公司治理结构也会对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基金产品的绩效产生一定作用。本文以对冲基金的公司治理作为研究角度,结合中国该行业的普遍现象,以基金公司高管兼职作为切入点研究其与基金业绩的关系。根据实证检验结果:中国对冲基金公司内高管兼职比例越高,基金产品业绩越差,体现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在股权集中度高或股权制衡度过高的对冲基金公司内,在外兼职的高管所占比例越高,基金产品的业绩越差;当高管通过兼职形成联结关系的公司均来自实体行业时,高管兼职百分比与产品的业绩并未体现显着的联系;另外,对冲基金公司的高管兼职现象对基金产品所体现的选股、择时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研究基于有关中国对冲基金公司治理结构详实丰富的数据来源,实证检验了海外研究猜想但由于数据缺乏而无法验证的问题,不仅对全球对冲基金领域在探讨业绩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具有增量贡献,补充了对冲基金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文献,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解答中国对冲基金公司高管兼职实际带来的影响,为金融监管机构对该行业进行进一步规范化监管,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实证经验。
张芯瑜[6](2020)在《对冲基金经理校友网络中心度与基金产品绩效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分析对冲基金经理的校友关系网络中心度来研究精力分散对基金产品绩效产生的影响。作为一类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在金融市场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遗憾的是现有校友关系网络和对冲基金产品绩效的交叉研究尚缺。本文基于网络中心度理论,构建出中国对冲基金经理校友关系网络,研究经理网络位置对基金产品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已有的中国共同基金研究结论不同,对冲基金经理校友关系网络中心度指标与股票型基金产品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可能的理论解释为校友圈私有信息的传递极易造成信息过载,校友关系的维系也需要耗费诸多精力,对冲基金看重绝对收益,更加要求对冲基金经理拥有创新的想法和出众的投资技巧,校友网络中心度高的对冲基金经理受有限注意力限制,并不能将获取的大量信息全部利用来支撑投资决策,冗余的信息反而会对其投资决策造成干扰,进而不利于基金产品绩效提升。本文研究结论补充了对冲基金经理校友关系网络领域的实证研究,也为有限注意力影响投资者行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细化了中国对冲基金经理群体性特征,为投资者选择对冲基金产品与监管部门预判基金经理的绩效和风险提供了一定参考,为推进对冲基金领域的精细化监管助力。
陈素[7](2020)在《对冲基金经理跨群信息交流与基金产品绩效研究 ——基于工作履历网络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随着对冲基金的迅速发展,对冲基金经理作为影响对冲基金产品业绩的关键因素激发了众多学者对其的研究兴趣。本文参考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结构洞理论,利用经理的工作履历数据构建了中国对冲基金经理的工作关系网络,选取了2010年4月16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4886支对冲基金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对冲基金经理工作关系网络内的跨群信息交流出发进行分析并考察了中国对冲基金经理在该网络内的跨群信息交流中所处位置的结构洞特征与基金经理管理的对应基金产品绩效的关系。本文的主要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业内对冲基金经理工作网络中的跨群信息交流下,经理所处网络位置的强结构洞特征对其所管理基金产品的绩效具有负向影响。结构洞理论认为网络成员之间存在结构洞时,处于结构洞这一关键位置的个体作为群体间沟通的关键桥梁,将最大限度地拥有获取信息与机会的潜力。但本文应用该理论在中国对冲基金领域的研究结果则发现:虽然对冲基金经理可以凭借自身在工作网络中的强结构洞位置特征而拥有较强的跨群信息获取和控制能力,但这种积极影响更可能被来自另一方面的消极影响所抵消并最终对基金绩效产生反向影响。这些消极影响的形成可能与信息干扰以及群体交流导致的从众行为有关。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对冲基金和社会关系网络研究领域相关文献,将对冲基金行业内工作关系作为一类重要社会网络关系单独考虑,有助于理解中国特殊文化下的工作关系与经济行为。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在为对冲基金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信息的同时也可能为中国对冲基金的绩效归因研究贡献微观因子。
王一卿[8](2020)在《中国对冲基金经理从业相关度与基金产品绩效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工作经验的重要代表,从业经历能够影响对冲基金经理信息获取与决策机制,进而影响其管理的基金产品绩效。然而,中国对于对冲基金经理工作经验与基金产品绩效关系的研究并不多。随着国内对冲基金市场的快速发展,基金经理作为一个特殊的管理阶层日益受到各方面关注,其从业经历差异性所蕴含的特定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会在投资活动中对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行业的划分方法,通过手动收集与匹配数据,以对冲基金经理的过往从业经历与他们现属“对冲基金”领域的行业性质相关程度(从业相关度)作为其专业能力差异的代表,并将具体的基金产品业绩与风险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选取2010-2017年间发行的中国对冲基金产品和涉及到的486位基金经理为样本,考察我国对冲基金经理的从业相关度对他们管理的基金产品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对冲基金经理的从业相关度越高,所管理基金产品的绩效越好。细分投资策略后,发现股票策略与管理期货策略中,从业相关度越高,基金产品绩效越好;债券策略与宏观策略中,从业相关度没有显着影响。进一步区分市场周期后,本文发现基金经理的从业相关度在牛市和熊市中对基金产品绩效的影响截然不同。本文丰富了工作经验与绩效关系研究、对冲基金领域的文献,同时提供了以从业经历差异性角度研究工作经验与基金表现的新思路,与此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也为对冲基金市场中对基金管理者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
买迪努尔[9](2020)在《亲历亲为是否会增加业绩? ——基于对冲基金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的经验证据》文中提出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这一现象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经过2014到2017年的井喷式增长,中国对冲基金已经成为一类新的重要机构投资者。遗憾的是现有研究都是基于上市公司的角度,并且只研究了兼任管理层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对于基金管理公司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以及兼任管理层对基金产品业绩影响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结合中国对冲基金的制度背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采用了实证检验的方法,分析了对冲基金管理公司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对基金产品业绩的影响,并从股权集中度、分市场周期、控股人是否为法人以及控制策略类型这四个方面分别检验了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与基金产品绩效之间的影响。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兼任管理层的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献,并阐述了我国对冲基金行业的制度背景和相关政策;其次,依据委托代理、大股东“掏空”理论等相关理论提出了假设,并选取2010.4.16-2017.12.31间中国对冲基金产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与基金产品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别检验了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与基金产品绩效的关系、股权集中度与分市场周期对于上述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在控股人是否为法人、控制策略类型中是否存在差异;然后根据实证结果得出结论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研究结果表明:(1)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与基金产品绩效成正相关;(2)股权集中度在兼任管理层与基金产品绩效的关系中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3)进一步区分市场周期后发现,在牛市和熊市中对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对基金产品绩效影响截然相反;(4)当分股控制人为法人时,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的公司的业绩越好,发生违法违规的概率越低;(5)股票型策略的对冲基金参与公司治理更多一些。本研究有助于学术界更好地了解对冲基金公司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的现象,丰富了对于兼任管理层的研究,为我国对冲基金公司治理与监管法律法规的完善提供了依据。
陈文波[10](2020)在《对冲基金持仓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对冲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自2010年开始逐渐兴起,历经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至2014年迎来井喷式增长,实现蓬勃发展。时至今日,对冲基金的交易规模和资产管理能力已经达到了能够和共同基金(公募基金)相抗衡的地位。由于对冲基金的业绩激励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共同基金,其投资的行为模式也不同于后者,是市场中一类新的重要机构投资者。然而,国内关于对冲基金的学术研究少之又少,对于对冲基金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等细化问题更是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2010-2017年间中国对冲基金持仓上市公司(进入目标公司前十大股东)这一事件为研究对象,结合上市公司在被持仓前后社会责任表现的差异,实证分析了对冲基金持仓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现有文献发现中国机构投资者持仓促进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不同,对冲基金持仓降低了企业社会责任。结合文献进一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推行社会责任体现的是“工具特征”而非“创值特征”。对冲基金作为更加关注企业价值,注重投资回报的一类投资者,更偏好于降低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来实现干预目的。从分样本检验来看,该结论在2014年之后、非国有企业、股权集中度较低的上市公司中更加显着。本文从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入手,选择对冲基金这一细分的机构投资者,检验了海外文献所没有实证分析的问题,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及对冲基金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有增量贡献。此外,本文得出的结论为对冲基金持仓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这可能是对冲基金出于对维护自身股东权益的考虑,这一结论为该领域文献提供了新的观点,也为中国金融监管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对冲基金业绩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冲基金业绩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私募基金投资理念极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规范分析 |
1.4.2 实证分析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私募基金投资理念极化的相关理论 |
2.1 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 |
2.1.1 投资理念内涵及其决定因素 |
2.1.2 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关系 |
2.1.3 投资理念分歧: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 |
2.1.4 投资理念极化 |
2.2 私募基金特征与分类 |
2.2.1 私募基金的主要特征 |
2.2.2 私募基金分类与市场规模 |
2.3 信息披露与基金数据库 |
2.3.1 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方式 |
2.3.2 私募基金数据库 |
2.3.3 基金消亡的原因解释 |
2.4 私募基金投资策略及其分类 |
2.4.1 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 |
2.4.2 投资策略分类 |
第3章 投资理念极化测度方法 |
3.1 投资理念极化分析框架与受限的属性集 |
3.1.1 投资理念极化分析框架 |
3.1.2 投资理念受限的属性集 |
3.2 投资理念极化及其形成机制分解 |
3.2.1 极化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
3.2.2 极化形成机制要素与极化偏序 |
3.2.3 投资理念极化的形成机制分析方法 |
3.3 极化的测度方法 |
3.3.1 ER极化指数 |
3.3.2 DER极化指数 |
3.3.3 Wolfson极化指数 |
第4章 投资理念极化测度与极化形成机制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
4.1.1 私募基金数据库概况 |
4.1.2 样本选取 |
4.1.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投资理念极化测度及分析 |
4.2.1 收益波动率风险控制理念极化测度及分析 |
4.2.2 最大回撤风险控制理念极化测度及分析 |
4.2.3 投资期限理念极化测度与分析 |
4.3 DER 极化指数形成机制分析:认同性与疏离性 |
4.3.1 收益波动率风险控制理念极化形成机制 |
4.3.2 最大回撤风险控制理念极化形成机制 |
4.3.3 投资期限控制理念极化形成机制 |
4.4 小节 |
第5章 投资理念极化的动态演变及异质性分析 |
5.1 样本选取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 样本选取 |
5.1.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投资理念极化及其形成机制的动态演变 |
5.2.1 动态演变时期的划分 |
5.2.2 基于收益波动率风险控制理念视角 |
5.2.3 基于最大回撤风险控制理念视角 |
5.2.4 基于投资期限理念视角 |
5.3 基于投资理念的中、外资私募基金集聚特征的异质性 |
5.3.1 基于“收益波动率”风险控制理念视角 |
5.3.2 基于“最大回撤”风险控制理念视角 |
5.3.3 基于“投资期限”控制理念视角 |
5.4 中外私募基金投资理念的异质性分析 |
5.4.1 收益波动率风险控制视角 |
5.4.2 最大回撤风险控制视角 |
5.4.3 投资期限控制视角 |
5.5 小节 |
第6章 投资理念极化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
6.2 数据来源及建模的可行性检验 |
6.2.1 数据来源 |
6.2.2 建模的可行性检验 |
6.3 投资理念极化程度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3.1 模型估计 |
6.3.2 模型估计结果的解释 |
6.4 投资理念极化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4.1 认同性模型估计 |
6.4.2 认同性模型估计结果解释 |
6.4.3 疏离性模型估计 |
6.4.4 疏离性模型估计结果解释 |
6.5 小节 |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投资理念极化分析框架 |
7.1.2 投资理念极化测度 |
7.1.3 投资理念极化形成机制 |
7.1.4 投资理念极化的动态演变 |
7.1.5 中外私募基金投资理念的异质性 |
7.1.6 投资理念极化的影响因素 |
7.2 政策建议 |
7.2.1 提高投资理念的透明度、增强自律意识和监管力度 |
7.2.2 将投资理念纳入信用信义评估体系 |
7.2.3 提高市场的准入门槛,增强信用意识,扶优限劣 |
7.2.4 防范投资理念过度极化所导致的系统性市场风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中国对冲基金股权集中度与基金产品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制度背景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制度背景 |
一、中国对冲基金发展历程 |
二、中国对冲基金基本特征 |
第二节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一、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实践 |
二、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 |
第三节 公司治理与基金产品绩效 |
一、共同基金的公司治理与基金产品绩效 |
二、对冲基金的公司治理与基金产品绩效 |
第四节 对冲基金股权集中度与基金产品绩效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第一节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二节 对冲基金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
第三节 研究假说的提出 |
第四章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主要变量定义 |
一、被解释变量 |
二、解释变量 |
第三节 模型检验 |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回归分析 |
一、对冲基金股权集中度影响基金产品绩效检验:主效应分析 |
二、分控制人是否为法定代表人的对比分析 |
三、分股权制衡度大小的对比分析 |
四、分市场周期的对比分析 |
五、股权集中度与对冲基金失联风险 |
第三节 对冲基金股权集中度影响基金产品绩效机制分析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4)基于模型不确定性的投资基金估值及资产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投资基金与理论研究 |
2.2 对冲基金问题研究 |
2.2.1 对冲基金估值与模型不确定性问题研究 |
2.3 私募股权估值问题研究 |
2.3.1 私募股权与模型不确定性相关研究 |
2.4 模型不确定性相关问题研究 |
第3章 模型不确定性下对冲基金的杠杆率与估值 |
3.1 研究动机 |
3.2 模型构建 |
3.2.1 最优杠杆选择以及基金估值 |
3.2.2 信念扭曲以及模型不确定性 |
3.3 模型求解 |
3.3.1 基金估值求解 |
3.4 定量分析以及结果讨论 |
3.4.1 参数选取 |
3.4.2 杠杆选择以及管理者内在风险态度 |
3.4.3 管理者的价值估值 |
3.4.4 投资者估值以及基金总价值 |
3.4.5 策略中alpha值的重要性 |
3.5 稳健性检验:θ值的影响 |
3.6 总结 |
第4章 模型不确定性下私募股权基金的杠杆率与估值 |
4.1 研究动机 |
4.2 模型构建 |
4.2.1 公共股权 |
4.2.2 私募股权 |
4.2.3 资本结构 |
4.2.4 LP的估值问题 |
4.2.5 信念扭曲和模型不确定性 |
4.3 模型求解 |
4.3.1 最佳消费和投资组合选择 |
4.4 定量分析以及结果讨论 |
4.4.1 参数选取 |
4.4.2 估值以及分析 |
4.4.3 投资杠杆的影响 |
4.5 结论 |
第5章 模型不确定性对共同基金市场的影响:来自中国市场的实证数据 |
5.1 研究动机 |
5.2 数据和方法 |
5.2.1 数据 |
5.2.2 实证研究方法 |
5.3 实证结果 |
5.4 基金投资策略的变化 |
5.5 基金流动性波动的影响 |
5.6 研究结论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实践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A 对冲基金模型推导 |
A.1 价值函数F(W, H)单调性证明 |
A.2 各估值函数的边界条件 |
A.3 关于相对熵与投资者模糊厌恶态度联系的讨论 |
附录B 私募股权基金模型推导 |
B.1 完全市场分析 |
B.2 LP确定性等价估值证明 |
B.3 杠杆下的基金估值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中国对冲基金公司高管兼职对基金产品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制度背景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制度背景 |
第二节 对冲基金绩效特征及业绩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高管兼职与对冲基金业绩 |
一、高管及高管兼职的概念界定 |
二、高管兼职与对冲基金业绩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第四章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第二节 主要变量定义 |
一、对冲基金公司高管兼职比例(Interlock ratio) |
二、对冲基金产品绩效指标(Performance) |
三、检验模型 |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回归结果分析 |
一、对冲基金公司高管兼职比例对基金绩效影响的检验 |
二、区分不同股权集中度下的分样本检验 |
三、区分不同股权制衡度下的分样本检验 |
四、区分高管兼职所联结公司的所属行业分样本检验 |
五、高管兼职比例对对冲基金选股、择时能力的影响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6)对冲基金经理校友网络中心度与基金产品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社会关系网络研究 |
第二节 社会关系网络与基金产品绩效 |
一、社会关系网络与共同基金产品绩效 |
二、社会关系网络与对冲基金产品绩效 |
第三节 校友关系网络中心度与基金产品绩效 |
一、校友关系的形成背景 |
二、校友关系的身份特性 |
三、校友关系的经济影响 |
四、校友网络中心度与对冲基金产品绩效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对冲基金 |
一、对冲基金与共同基金的对比分析 |
二、对冲基金的分策略分析 |
第二节 中心度理论的概念内涵 |
第三节 网络中心度影响对冲基金产品绩效的理论分析 |
第四章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主要变量定义 |
一、解释变量 |
二、被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第三节 检验模型 |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一、样本分布 |
二、对冲基金经理学校背景分布情况 |
三、变量描述性统计 |
四、校友关系网络组合业绩比较 |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基本回归分析 |
一、校友网络中心度与基金产品绩效 |
二、股票分策略样本检验 |
三、股票分市场样本检验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7)对冲基金经理跨群信息交流与基金产品绩效研究 ——基于工作履历网络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三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对冲基金与基金经理 |
第二节 社会网络与信息传递 |
第三节 网络结构与群组交流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第一节 理论分析 |
一、社会工作网络连接 |
二、网络结构洞与跨群信息交流 |
三、经理跨群信息交流与基金产品绩效 |
第二节 研究假说 |
第四章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样本选择 |
第二节 主要变量 |
一、解释变量 |
二、被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第三节 检验模型 |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一、对冲基金样本描述 |
二、经理工作关系网络 |
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回归分析 |
一、全样本回归结果 |
二、分策略回归结果 |
三、分阶段回归结果 |
第三节 其他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启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8)中国对冲基金经理从业相关度与基金产品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内容与创新 |
第二节 研究发现与价值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对冲基金与共同基金比较 |
第二节 影响对冲基金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工作经验与绩效 |
一、工作经验与组织绩效 |
二、基金行业工作经验与基金绩效 |
第四节 从业相关度与对冲基金绩效 |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行业分类概况 |
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分析 |
第四章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主要变量定义 |
一、行业相关系数(ID) |
二、基金产品绩效 |
第三节 检验模型 |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一、样本分布 |
二、对冲基金经理相关从业经历分布情况 |
三、行业相关系数分布情况 |
四、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回归分析 |
一、从业相关度影响基金产品绩效检验 |
二、分策略样本检验 |
三、分市场周期样本检验 |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9)亲历亲为是否会增加业绩? ——基于对冲基金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基金管理层团队 |
二、控股股东 |
三、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 |
第四节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制度背景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制度背景 |
一、中国对冲基金行业概况 |
二、中国对冲基金公司内部治理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一、对冲基金与共同基金的绩效比较 |
二、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对基金产品绩效的影响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第一节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二节 大股东“掏空”理论 |
第四章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主要变量定义 |
第三节 检验模型 |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二、样本分布 |
三、控股股东是否兼任管理层分布情况 |
第二节 基本回归分析 |
一、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影响基金产品绩效检验 |
二、具体股权集中度的分样本检验 |
三、分市场周期样本检验 |
四、控股股东是否是法人的检验 |
五、基于基金策略的检验 |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10)对冲基金持仓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性 |
第二章 制度背景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制度背景 |
一、中国对冲基金 |
二、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
二、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 |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 |
第三节 机构投资者与企业社会责任 |
第四节 对冲基金与企业社会责任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第四章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主要变量定义 |
一、被解释变量 |
二、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第三节 模型设定 |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回归分析 |
一、中国对冲基金持仓对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考察:主效应分析 |
二、中国对冲基金持仓影响公司治理的机制分析 |
三、中国对冲基金持仓对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考察:2014年前后对比分析 |
四、中国对冲基金持仓对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考察:所有权性质差异对比分析 |
五、中国对冲基金持仓对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考察:股权集中度差异对比分析 |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
一、对冲基金持仓比例的稳健性 |
二、对冲基金持仓时间的稳健性 |
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稳健性 |
四、内生性问题的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四、对冲基金业绩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限制被动股东表决权[J]. 多萝西·隆德,陈双,徐佳. 证券法苑, 2021(02)
- [2]私募基金投资理念极化问题研究[D]. 张宇. 辽宁大学, 2021
- [3]中国对冲基金股权集中度与基金产品绩效研究[D]. 宋思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基于模型不确定性的投资基金估值及资产配置研究[D]. 卞钰祥. 天津大学, 2020(01)
- [5]中国对冲基金公司高管兼职对基金产品绩效的影响研究[D]. 孙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对冲基金经理校友网络中心度与基金产品绩效研究[D]. 张芯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对冲基金经理跨群信息交流与基金产品绩效研究 ——基于工作履历网络的经验证据[D]. 陈素.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8]中国对冲基金经理从业相关度与基金产品绩效研究[D]. 王一卿.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9]亲历亲为是否会增加业绩? ——基于对冲基金控股股东兼任管理层的经验证据[D]. 买迪努尔.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对冲基金持仓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D]. 陈文波.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