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总结

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总结

一、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张希[1](2021)在《角膜交联技术在治疗真菌性角膜病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角膜交联技术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眼科中心并接受了角膜交联术治疗的24例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共24只眼),通过比较24位既往患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在接受角膜交联术前后,术眼的病灶上皮缺损的大小,愈合时间,裸眼视力,探讨角膜交联术对于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效果的影响。患者入院后分别进行角膜刮片涂片及培养,联合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进行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并应用眼前节照相和前节OCT检查协助评估角膜溃疡的浸润深度和上皮缺损大小。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对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给予角膜交联术辅助治疗。记录患者治疗术前术后眼部病情变化。结果:在参与研究的24例患者中,共13例男性,11例女性,平均年龄54.08±13.21,最大年龄为71岁,最小年龄33岁。患病的24只眼,全部进行了角膜交联术治疗,平均溃疡面积14.55±11.71mm2,平均再上皮化时间7.07±2.2天,19例患者裸眼视力提高,没有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所有患者没有观察到角膜失代偿,1例患者术后病情进展,进行了角膜移植术。结论:角膜交联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辅助治疗手段。在治疗非深度浸润的真菌性角膜炎时,角膜交联术相较于板层、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具有安全有效、高效、原材料成本低廉、无切口的优点。患者痛苦小,接受力强,避免了角膜移植术后的多种并发症,如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植片融解、脱落、再次行角膜移植术的风险。节省了角膜移植术后所需的大量护理时间以及抗排斥治疗的成本。患者术后满意度高、视力提高明显,在未来可以作为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替代方法。

李晨爽[2](2021)在《新式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设计角膜基质注射的新型手术方式—三环法,评估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0.5 mg/mL)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57例(57眼),其中仅接受常规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30例(30眼)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抗真菌药物治疗联合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的患者27例(27眼)为三环组。收集三环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患眼、是否有系统性疾病、入组前是否有用药史、症状持续时间、病灶位置、角膜浸润/瘢痕范围、角膜上皮缺损范围、角膜浸润深度、是否有前房积脓、入组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真菌培养结果。评估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的临床疗效,包括比较两组患者入组3周、3月后的BCVA;3周、3月后角膜浸润/瘢痕范围;角膜再上皮化时间;角膜穿孔和/或需行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therapeutic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TPK)的风险。评估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的安全性,包括比较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的差异;注射眼与对侧健康眼术前、术后的眼压(intraocularpressure,IOP)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患眼、是否有系统性疾病、入组前是否有用药史、症状持续时间、病灶位置、角膜浸润/瘢痕范围、角膜上皮缺损范围、角膜浸润深度、是否有前房积脓、入组前BCVA及真菌培养结果(p>0.05)。在排除入组视力的影响后,三环组患者入组3周后的BCVA比对照组入组3周后的BCVA提高了 0.13 LogMAR(95%CI,-0.40 to-0.05 LogMAR;P=0.01);三环组患者入组3月后的BCVA比对照组入组3月后的BCVA 提高了 0.16 LogMAR(95%CI,-0.49 to-0.07 LogMAR;P=0.01)。在排除入组角膜上皮缺损范围的影响后,三环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缩短了 0.27天(95%CI,-10.75至-1.30d;P=0.01)。在排除入组角膜浸润/瘢痕范围的影响后,三环组患者在入组3周后的角膜浸润/瘢痕范围较对照组患者入组3周后的角膜浸润/瘢痕范围减小了 0.12mm(95%CI,-1.11 to 0.1 1mm;P=0.10),三环组患者在入组3月后的角膜浸润/瘢痕范围较对照组患者入组3月后的角膜浸润/瘢痕范围减小了 0.07mm(95%CI,-0.86 to 0.35mm;P=0.40),但三环组与对照组患者入组3周及3月后角膜浸润/瘢痕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所有参与该研究的患者中仅对照组中2例(2眼)患者(4%)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角膜穿孔,3例(3眼)患者(5%)接受TPK(包括上述发生角膜穿孔的2例患者),三环组27例(27眼)患者中无角膜穿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在排除入组角膜浸润深度的影响后,三环组患者发生角膜穿孔和/或需行TPK的风险较对照组小,但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dds ratio=0.002;95%CI,0~33.03;P=0.21)。8例患者的角膜相对透明,ECD可通过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n vivo confocal microcopy,IVCM)进行测量,对比相同位置术前与术后7天的角膜E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为2231.88±649.02/mm2;术后7天为2189.50±639.20/mm2(P=0.90)]。5例患者的角膜水肿较轻,可以通过非接触性眼压计进行IOP的测量,对比患眼与对侧健康眼在术前、术后1天、3天、7天、1月的IOP均无统计学差异[注射眼术前、术后1天、3天、7天、1月的IOP分别为 15.18±2.72、14.2±3.06、14.34±3.11、14.04±3.14、15.60±2.89mmHg;对侧健康眼在术前、术后1天、3天、7天、1月的IOP分别为14.82±2.76(P=0.84)、15.18±2.60(P=0.60)、13.80±3.01(P=0.79)、13.94±2.70(P=0.96)、15.50±2.62mmHg(P=0.96)]。结论: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0.5 mg/mL)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一方面该方法可以提高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预后视力、缩短病程及药物治疗时间,另一方面其安全性高,不增加角膜瘢痕面积、不损伤角膜、不影响房水循环。同时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术可推广至其他需行角膜基质注射的疾病中。

章爽[3](2021)在《真菌性角膜炎患眼及对侧未感染眼泪液中炎性细胞因子及MMP-9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患者双眼泪液中炎性细胞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表达水平,同时观察这些炎性细胞因子与患眼角膜知觉及疼痛,对侧未感染眼泪膜功能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采集泪液标本60份(其中FK患眼组20份,对侧未感染眼组20份,健康对照组眼20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泪液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0、IL-17、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MMP-9的含量进行测定,每眼取泪液标本约50~60μl。同时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TBUT)、双眼基础泪液分泌水平(Schirmer I test,SIT)和角膜知觉指标进行测定,用SPSS2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 H及Mann-Whi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s进行各个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我们发现FK患者双眼泪液中的IL-1β、IL-10和IL-17含量均升高(P<0.05),且对侧未感染眼泪液中的IL-10水平高于感染眼(P<0.05),而泪液中TNF-α及MMP-9含量仅在患眼中升高(P<0.05)。FK患者感染眼的角膜知觉较健康对照组眼明显降低(P<0.05),对侧未感染眼的角膜知觉较健康对照组眼略降低,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健康对照组眼相比,对侧眼的TBUT和SIT明显降低(P<0.05),且与IL-1β、IL-17水平呈现负相关(P<0.05),SIT与MMP-9水平也呈现负相关(P<0.05),而健康对照组泪液中IL-1β、IL-10、IL-17、TNF-α及MMP-9与TBUT和SIT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患眼角膜知觉和VAS评分与IL-1β、IL-17及TNF-α含量呈正相关(P<0.05),与IL-10含量水平呈现负相关(P<0.05),与MMP-9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单侧FK患者会出现双眼泪液炎性因子的改变,且表现出与疼痛,角膜知觉及泪膜功能改变相关。

王曙亮,张晓宇,艾明[4](2021)在《应用纤维蛋白胶粘合多层角膜基质透镜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并发穿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应用纤维蛋白胶粘合多层角膜基质透镜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并发穿孔的疗效。方法选取5只(5只眼)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左眼角膜接种烟曲霉菌制作实验性角膜溃疡并发穿孔模型。采用全飞秒激光行角膜屈光术,收集角膜基质透镜,并使用纤维蛋白胶将其粘合制成角膜基质植片。使用适当大小的环钻钻取该角膜基质植片的中央部分,并使用10-0尼龙线将钻取部分连续缝合于角膜植床。术后配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绷带镜)。术后局部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点眼,1次/2 h;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4次/d,治疗1个月,随访观察3个月。记录新西兰大白兔术后3 d、7 d、1个月及3个月角膜溃疡愈合、角膜透明、排斥反应及角膜移植区新生血管生长的情况。实验资料使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结果 5只实验性兔眼角膜接种烟曲霉菌10 d后,可见角膜穿孔灶,全部出现真菌性角膜溃疡并发穿孔。经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见菌丝或角膜刮片镜检见菌丝。术后3 d,有5只眼角膜植片水肿,未出现上皮排斥线、基质浸润及内皮排斥线,占100%(5/5);有4只眼角膜植片上皮未完全修复,占80%(4/5);有1只眼植片上皮愈合,占20%(1/5);无新生血管形成;无角膜植片浸润。术后7 d,有2只眼角膜植片上皮愈合,占40%(2/5);有3只眼植片中央区上皮未修复,占60%(3/5)。术后1个月,5只眼植片透明,水肿消失,未出现上皮及内皮排斥线,角膜后沉着物;1只眼上方新生血管形成。对有新生血管形成眼使用氯霉素滴眼液点眼,1~2滴/次,3~5次/d,治疗后瘢痕血管化愈合,经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复查未发现菌丝,上皮愈合。术后3个月,5只眼角膜植片透明,未出现排斥反应,角膜基质植片在位平整,轻度混浊,无角膜血管翳,占100%(5/5)。角膜基质植片术后上皮再生时间是(16±2)d。结论应用纤维蛋白胶粘合多层角膜基质透镜组成角膜基质植片能成功治愈新西兰大白兔真菌性角膜溃疡并发穿孔,为临床角膜溃疡并发穿孔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方案。

丁刚,高芯,位宁,王巧玲,王旭[5](2020)在《硝酸银涂布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经验》文中指出目的总结硝酸银涂布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30例(30眼),溃疡深度为角膜浅中基质层,溃疡范围为直径≤6mm。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观察组给予2%硝酸银涂布于角膜溃疡表面并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对照组只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观察12个月。观察角膜溃疡愈合情况及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结果观察组15例角膜溃疡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1.26±5.37)天。对照组10例角膜溃疡愈合,平均时间为(45.10±6.50)天。观察组角膜溃疡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t=-5.57,P=0.000)。两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治疗前(t=5.07,3.19;P=0.000,0.011)。治疗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对照组(t=-2.22,P=0.039)。结论硝酸银涂布对于病变位于浅中基质层的真菌性角膜炎具有良好疗效,可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减少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刘娟君[6](2020)在《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对气血亏虚型角膜溃疡后期修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对气血亏虚型角膜溃疡后期修复的治疗效果,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气血亏虚型角膜溃疡后期修复的治疗提供思路。方法:1.根据排纳标准,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10月期间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医院门诊经眼前段检查、角膜荧光染色检查、溃疡组织刮片检查染色及细菌培养等检查筛选出的、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符合标准的患者83例。根据随机对照法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50眼)和对照组41例(50眼)。在治疗前,对两组病例进行年龄、性别、病种、基本病情等方面进行统计学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在保持患者原有抗生素滴眼液不变的基础上,对两组病例进行差异化治疗:治疗组为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对照组单纯使用角膜修复剂,角膜修复剂均选用贝复舒(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两组疗程均为6周。3.采集病例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6周后的症状及生命体征变化等信息,采用溃疡面积、裸眼视力等指标,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1.治疗6周后,治疗组显效8例(16%),有效38例(76%),无效4(8%);对照组显效2例(4%),有效37例(74%),无效11(22%),?2=27.49,P<0.05,两组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25)。且对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6周三个时间点的两组患者视力比较发现,治疗2周后两组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4周后、治疗6周治疗组视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在改善角膜溃疡面积方面,治疗6周后,治疗组溃疡面积(3.08±0.46),对照组溃疡面积(3.16±0.46),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疗效,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研究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良好。结论:1.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可以加快对由于多种病因造成的气血亏虚型角膜溃疡后期角膜的修复,包括细菌性角膜溃疡、真菌性角膜溃疡、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和蚕蚀性角膜溃疡等。2.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治疗角膜溃疡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更好地促进角膜溃疡的修复愈合,改善患者视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角膜修复剂治疗。3.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治疗角膜溃疡的疗效与治疗时长呈正相关,但其最佳治疗周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治疗角膜溃疡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有临床推广价值。

周代娇[7](2020)在《生物羊膜和结膜瓣运用于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生物羊膜覆盖术、结膜瓣覆盖术及分阶段结膜瓣覆盖和生物羊膜覆盖术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至2019年间运用生物羊膜覆盖术、结膜瓣覆盖术及分阶段结膜瓣覆盖和生物羊膜覆盖术,治疗的45例49眼难治性角膜溃疡患者临床资料。运用生物羊膜覆盖术治疗的溃疡患者主要结局评价指标是角膜上皮愈合率。一次手术结膜瓣愈合率是结膜瓣覆盖术治疗的溃疡患者主要结局指标。使用分阶段结膜瓣覆盖和生物羊膜覆盖术治疗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是视力、结膜充血及角膜混浊度评分。[结果]:45例患者中共23例患者运用于生物羊膜覆盖术治疗,其中男14人,女9人,平均年龄52.17±13.49岁,纳入眼数27眼,右眼15眼,左眼12眼。溃疡位于角膜中央13眼,周边14眼,角膜溃疡面积平均大小0.32。化学伤患者人数最多,其次是病毒性角膜溃疡患者。一次生物羊膜覆盖术使65.22%的溃疡患者角膜上皮愈合,34.78%的患者角膜上皮未愈合,接受多次羊膜覆盖或睑裂缝合术。病毒性角膜溃疡角膜上皮愈合率最高(83.33%),其次是化学伤性(66.67%)和热灼伤(50%)性溃疡,免疫性及神经营养性溃疡患者角膜上皮愈合率最低(33.33%)。有15例患者运用结膜瓣覆盖术治疗,男性有10人,女性5人,年龄平均55.27±14.47岁。右眼9眼,左眼6眼,共15眼。15例中感染性角膜溃疡占80%,主要为真菌和棘阿米巴感染。14人角膜溃疡病灶位于角膜中央,1人位于周边部。角膜溃疡大小最大者0.79,平均为0.28。13例患者一次术后结膜瓣愈合好,2例术后结膜瓣溶解,接受二次结膜瓣覆盖术,一次结膜瓣手术成功率为86.67%。分阶段结膜瓣覆盖和生物羊膜覆盖术治疗7例7眼患者,6名男性,1名女性,年龄平均50.86±14.46岁,右眼4眼,左眼3眼,其中,真菌性角膜溃疡3眼,真菌性合并棘阿米巴角膜溃疡2眼,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1眼,铁水灼伤后角膜溃疡1眼。5眼角膜溃疡位于中央,2眼位于周边部。初诊时前房积脓最多者3mm,溃疡大小平均0.34,药物治疗前后溃疡大小无差异。7例患者术前与两阶段术后结膜充血评分比较差异显着,视力和角膜浑浊度评分无差异。角膜云翳有1例1眼,角膜斑翳4例4眼,角膜白斑2例2眼。[结论]:1.生物羊膜覆盖术是治疗化学伤、病毒性、免疫性及神经营养性等类型难治性角膜溃疡有效的手术方法。2.在不具备角膜移植条件,或不能进行羊膜移植手术时,结膜瓣覆盖术是治疗重症感染性难治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3.在角膜供体缺乏或患者不愿施行角膜移植及其他情况时,分阶段手术可以作为难治性角膜溃疡患者和基层单位的替代手术治疗方案。

贾杰[8](2020)在《树鼩真菌性角膜炎病程全转录组分析及miR-204-3p靶向KRT16的调控作用》文中提出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其中茄病镰刀菌是最主要的致病性真菌。目前临床低毒、高效的抗真菌药物有限,且存在角膜供体缺乏、手术后感染复发率高的问题。真菌性角膜炎已经成为眼科疾病中最棘手的眼科疾病之一,至今没有特别有效根治的方法。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及致病性真菌感染后的免疫调控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动物模型是进行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研究和抗真菌药物研发的重要手段。由于啮齿类动物和兔的角膜结构与人类的差异,已建立的动物模型在角膜疾病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受限,因此亟待开发更为适合的、经济实惠的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树鼩角膜结构与人类非常相似,其感染茄病镰刀菌初期的角膜症状也与人类真菌性角膜炎症状较为相似。通过研究树鼩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有利于研究人类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理,为抗真菌药物筛选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研究通过茄病镰刀菌感染树鼩角膜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树鼩模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树鼩真菌角膜炎不同病程下(茄病镰刀菌感染树鼩角膜7天、14天和30天后)的角膜组织mRNA、miRNA、circRNA以及lncRNA表达谱,统计分析不同感染时期树鼩真菌性角膜炎差异性表达的基因并进行关联分析,构建不同感染时期树鼩真菌性角膜炎网络调控通路:(1)miRNA-mRNA、circRNA-mRNA、lncRNA-mRNA关联分析miRNA、circRNA和lncRNA参与的主要代谢通路;(2)构建lncRNA-mRNA-miRNA、circRNA-mRNA-miRNA调控网络,分析树鼩真菌性角膜炎不同病程中差异性表达基因的调控网络。同时筛选在树鼩真菌性角膜炎不同病程下显着性差异表达的miRNA及其靶向mRNA,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研究miRNA和mRNA的靶向关系;并通过向真菌性角膜炎树鼩的角膜组织注射miRNA(miR-204-3p)进行体内实验,造成角膜组织特异性高表达miRNA,Western blot检测角膜组织靶蛋白(KRT16)表达水平,病理分析注射miRNA后角膜组织病理特征,研究miRNA及其靶基因在树鼩真菌性角膜炎角膜恢复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结果感染7天后,82个mRNA(上调67个,下调15个),64个miRNA(上调27个,下调37个),59个circRNA(上调32个,下调27个),141个lncRNA(上调133个,下调8个)显着性差异表达;感染第14天,56个mRNA(上调54个,下调2个),63个miRNA(上调19个,44个下调),14个circRNA(上调8个,下调6个)和31个lncRNA(上调22个,下调9个)显着性差异表达;感染第30天,41个mRNA(上调37个,下调4个),20个miRNA(上调18个,下调2个),6个circRNA(上调5个,下调1个)和36个lncRNA(上调24个,下调12个)显着性差异表达;29个mRNA和14个miRNA在感染第7天、14天和30天均显着性差异性表达。显着性差异表达的基因多富集于应激和免疫反应生物学功能,PI3K-Akt、NF-κB、Jak-STAT 信号通路。感染7天、14天和30天均显着性上调表达的13个mRNA,主要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并与显着性差异表达3个miRNA和7个lncRNA具有靶向关系;感染前期(7天和14天)均显着性差异性表达的23个mRNA(上调16个,下调7个)主要富集于PI3K-Akt、Jak-STAT信号通路,且与显着性差异表达11个miRNA和2个lncRNA具有靶向关系;感染后期(14天和30天)均显着性差异性表达的10个mRNA(上调9个,下调1个),主要富集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相关通路(KEGG pathway:tup05150),与显着性差异表达的7个miRNA具有靶向关系的。qPCR检测树鼩感染茄病镰刀菌感染7天、14天和30天角膜组织中ALPL、TREML1、PDE1B、KLK7、miR-204-3p、miR-214-3p 和 miR-149-5p 基因表达水平,qPCR结果与RNA测序结果一致。ceRNA分析结果显示显着性差异表达的7个miRNA、37个lncRNA和4个mRNA构建了 49条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显着性差异表达的25个miRNA、38 个 circRNA 和 62 个 mRNA 构建了 188 条 circRNA-miRNA-mRNA 调控网络。miR-204-3p和KRT16基因在茄病镰刀菌感染后7天、14天和30天均呈现显着性差异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二者具有靶向结合关系。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树鼩角膜组织注射miR-204-3p 7天、14天后,注射眼的角膜组织中miR-204-3p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眼的角膜,且注射眼的角膜组织中KRT16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未为注射眼的角膜组织。角膜组织病理检测发现,相比未注射miR-204-3p的对照组,注射miR-204-3p后,真菌性角膜炎症状较轻,病程缩短,角膜恢复明显。结论本研究对树鼩真菌性角膜炎不同病程阶段的角膜全转录组分析获得关键差异性表达基因包括 KRT16、TREML1、LPS、CCL2 和 CCR2、CCL7 和 CCR7、IL-1β,重要的miRNA包括miR-204-3p、miR-214-3p以及miR-149-5p;重要的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NF-κB、Jak-STAT信号通路信号通路。另外,本研究证实了 miR-204-3p通过靶向KRT16调控树鼩真菌性角膜炎的角膜恢复。同时,本研究构建了一系列调控网络关系,阐述了真菌感染过程中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今后研究人类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以及抗真菌药物靶点筛选提实验依据。

李崇云[9](2020)在《激光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及临床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85例患者分析,对比激光共焦显微镜与实验室诊断方法的优劣,观察真菌性角膜炎不同致病菌属在活体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其对真菌性角膜炎菌种鉴别的可行性,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我科并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共85例85眼,入院后第一天均行角膜刮片镜检、真菌培养及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对比分析三种临床诊断方法对首诊和非首诊患者的检出率情况,及在实验室检查阴性的患者中激光共焦显微镜的检出率情况,分析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患者的菌丝特点及与角膜其他类菌丝结构的鉴别要点,对不同致病菌属的激光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进行分析,包括菌丝的形态、长度、直径、分支角度、浸润深度及角膜组织改变,探讨菌种的鉴别诊断及预后分析。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30例,男女比1.8:1;患者年龄7~74岁,平均50.7± 19.2岁,其中农民63例,占74.1%;发病诱因以角膜外伤为主(48例,56.4%),其中植物性外伤37例(43.5%)。培养阳性的三种菌属中,职业分布均以农民为主,占66.7%-100%;首位致病诱因为角膜外伤,占50.0%-66.7%,其中33.3%-50.0%为植物性外伤,三种菌属职业分布及致病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P>0.05)。1)三种诊断方法敏感性:入院后75例行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菌丝,阳性率88.2%,角膜刮片镜检阳性55例,阳性率64.7%,真菌培养阳性36例,阳性率42.3%,其中镰刀菌属26例(72.2%),曲霉菌属6例(16.7%),链格孢菌属4例(11.1%);角膜刮片镜检和真菌培养的结果与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62.4%和42.4%;在角膜刮片镜检和真菌培养阴性的病例中,激光共焦显微镜的阳性率分别达73.3%和79.6%。在16例首诊和69例非首诊病例中,激光共焦显微镜真菌阳性分别为15例(93.8%)和60例(87.0%),角膜刮片镜检阳性11例(68.8%)和44例(63.8%),真菌培养阳性8例(50%)和28例(40.6%);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率高于实验室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种检测方法对首诊和非首诊患者的敏感性无统计学差异。2)不同菌属在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的菌丝鉴别:共焦显微镜下镰刀菌属多为树枝状菌丝(80.8%),分支角度为82.7°±6.7°,长度255.7±85.8um,直径3.8±0.8um,浸润深度160.4±115.8um,部分(23.1%)菌丝旁有高反光圆形孢子;曲霉菌属多为蠕虫状(83.3%),分支角度为45.1°±10.1°,长度101.4±50.5um,直径2.9±0.5um,浸润深度77.3±33.9um,未见孢子;链格孢菌属多为树枝状(75.0%),分支及少,分支角度为63.3°±20.4°,菌丝长度216.0±82.6um,直径4.6±0.9um,浸润深度108.2±57.8um,大部分(75.0%)菌丝旁有高反光圆形孢子;镰刀菌和链格孢菌以树枝状菌丝为主,曲霉菌以蠕虫状菌丝为主,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镰刀菌和链格孢菌菌丝长度均大于曲霉菌(P<0.0001);链格孢菌菌丝直径大于镰刀菌和曲霉菌,镰刀菌大于曲霉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镰刀菌分支角度大于链格孢菌和曲霉菌(P<0.0001),链格孢菌分支角度大于曲霉菌(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三种菌属菌丝浸润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链格孢菌大部分有孢子,曲霉菌未见明显孢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共焦显微镜下真菌菌丝需与角膜组织神经纤维、树突状细胞浸润、前弹力层崩解后形成的网状结构、增生的角膜纤维组织结构、角膜内走形的新生血管、基质药物结晶进行鉴别。3)不同菌属感染后角膜组织改变:发现角膜基质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树突状细胞、星状连接细胞及内皮层高反光炎性细胞附着。上皮下及浅基质层树突状细胞在曲霉菌占83.3%,镰刀菌占23.1%,链格孢菌占25.0%,曲霉菌明显多于镰刀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浅基质层星状连接细胞在镰刀菌中占88.5%,曲霉菌占50.0%,链格孢菌占25.0%,镰刀菌属明显多于链格孢菌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菌属基质层均有炎性细胞浸润,且内皮层大部分存在高反光炎性细胞附着,无明显差异(P>0.05)。4)预后分析:85例患者中,58例(71.6%)接受单纯药物治疗,16例(19.8%)辅以病灶切除、基质注射、前房冲洗术,6例(7.4%)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例(1.2%)行眼球摘除术;分析激光共焦显微镜阳性病例菌丝浸润深度及形态特征,发现菌丝浸润深度与预后相关(P<0.01),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及眼球摘除术的患者菌丝浸润深度明显大于其他治疗患者;菌丝形态差异与预后无相关(P>0.05)。分析患者病程与菌丝浸润深度的关系,发现入院前病程一周内的患者菌丝平均浸润深度为78.3±27.1um,明显小于病程一周以上患者(P<0.05),病程一周以上患者菌丝浸润深度无明显差异(P>0.05)。三种菌属中,镰刀菌69.2%表现为重度,曲霉菌50%表现为重度,链格孢菌75%表现为重度,三种菌属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菌属大部分经药物治疗达到临床痊愈水平,曲霉菌和链格孢菌感染患者药物治愈率较镰刀菌高,镰刀菌感染患者手术率较其他菌属高,但三种菌属预后水平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以镰刀菌属为主,其次为曲霉菌属和链格孢菌属,三种致病菌属均在农民群体多发,角膜外伤尤其是植物性外伤为主要致病原因。激光共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阳性率明显优于实验室检查,对非首诊患者和实验室检查阴性患者,激光共焦显微镜均有较高的敏感性,明显优于角膜刮片镜检及真菌培养。根据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的菌丝特点及角膜组织变化,可以对三种常见致病菌属进行初步鉴别,并动态监测治疗效果。真菌性角膜炎的预后与菌丝浸润的深度相关,与菌丝形态特征无明显相关;患者病程与菌丝浸润深度相关,病程小于一周菌丝浸润深度明显小于病程大于一周的患者;三种常见致病菌属在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水平上无明显差异,大部分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效。

朱佩文[10](2020)在《角膜交联联合伏立康唑治疗兔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紫外线A(UVA)参数下角膜胶原交联(CXL)联合伏立康唑治疗兔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选用32只2.5-3.0Kg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在标准环境下喂养,使用角膜基质注射法注射50μL浓度为106集落形成单位(CFU)/mL烟曲霉菌悬浊液诱导真菌性角膜炎(右眼注射)。通过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是否发现菌丝来评判造模效果。造模72h后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发现菌丝的实验兔视为造模成功,成模后一天起记为干预第1天。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A组空白组,n=8;B组药物组,n=8;C组药物联合常规交联组,n=8;D组药物联合快速交联组,n=8。各组处理如下:(1)空白组:不给予任何抗真菌处理;(2)药物组:干预第1天起1%伏立康唑滴眼液点眼,3h/次,1天4次;(3)药物联合常规交联组:成模当天使用强度为3 mW/cm2的UVA和0.1%的核黄素进行去上皮交联,照射时间为30min,干预第1天起1%伏立康唑滴眼液点眼,3h/次,1天4次;(4)药物联合快速交联组:成模当天使用强度为9 mW/cm2的UVA和0.1%的核黄素进行去上皮交联,照射时间为10min,干预第1天起1%伏立康唑滴眼液点眼,3h/次,1天4次。在干预前、干预第1,4,7,14,21和28天依次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测与眼前节拍照、荧光素钠染色(FL)、角膜浑浊度与新生血管评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角膜溃疡深度分级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IVCM)检查。干预28天后各组均处死并摘取眼球,对角膜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及六胺银染色(PASM)。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采用多重比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在处理前,各组溃疡面积、溃疡深度、角膜浑浊度评分与角膜新生血管评分等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束时A、B两组间溃疡面积仍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溃疡面积相对A组较小(P<0.05)但相对B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溃疡面积相对A、B两组均减小(P<0.05)。实验结束时四组溃疡深度分级评分显示C、D两组溃疡深度等级评分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与B两组之间溃疡深度分级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结束时C、D两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和角膜浑浊度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之间角膜新生血管评分和角膜浑浊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A、B两组感染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感染持续时间短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感染持续时间则短于A、B和C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和D组四组愈合率分别为12.5%,12.5%,62.5%,87.5%,A、B和C三组之间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愈合率高于A、B二组(P<0.05)。A、B、C和D组四组角膜穿孔率分别为62.5%,37.5%,12.5%和0%,A组与B组之间穿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二组穿孔率低于A组(P<0.05)。HE染色示干预28天后A组角膜溃疡未愈合,镜下几乎全为坏死组织,全层结构破坏伴弥漫性增厚及炎症细胞大量浸润,角膜上皮不明显,基质层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局部可见新生血管,B组角膜溃疡未愈合,坏死约1/2角膜厚度,角膜全层弥漫性增厚伴炎症细胞大量浸润,角膜上皮不明显,局部可见新生血管,C组溃疡较小,深度小于1/4角膜厚度,新生血管及纤维母细胞增生,炎症细胞较少,D组溃疡几乎愈合,但仍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可见新生血管及纤维母细胞增生。六胺银染色可见A、B两组干预28天后仍可见真菌菌丝,C、D两组干预28天后不可见真菌菌丝。结论:角膜基质注射法建立兔真菌性角膜炎成功率高,CXL联合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有效。此外药物联合快速交联总体疗效优于药物联合常规交联。

二、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角膜交联技术在治疗真菌性角膜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真菌性角膜炎
        2.1.1 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学特点
        2.1.2 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
        2.1.3 真菌性角膜炎的危险因素
        2.1.4 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
        2.1.5 真菌性角膜炎的传统治疗
    2.2 角膜交联技术
        2.2.1 角膜交联技术的原理
        2.2.2 角膜交联技术的发展历史
        2.2.3 角膜交联术的操作方法
    2.3 角膜交联术用于治疗感染性角膜炎
        2.3.1 感染性角膜炎对角膜的损伤
        2.3.2 角膜交联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原理
    2.4 角膜交联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成果
    2.5 角膜交联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诊断方法
        3.2.1 临床表现及病史
        3.2.2 辅助检查
    3.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3.1 纳入标准
        3.3.2 排除标准
    3.4 治疗方法
        3.4.1 药物治疗
        3.4.2 手术治疗
    3.5 预后评估
第4章 结果
    4.1 完成角膜愈合的情况
    4.2 溃疡位置
    4.3 前房积脓
    4.4 视力恢复情况
    4.5 真菌培养结果
    4.6 系统性疾病
    4.7 不良事件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新式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 角膜基质注射的相关研究与应用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真菌性角膜炎患眼及对侧未感染眼泪液中炎性细胞因子及MMP-9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一般资料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2 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纳入标准
        2.2.3 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排除标准
        2.2.4 健康对照组纳入标准
    2.3 主要仪器及器材
    2.4 研究方法
        2.4.1 泪液采集
        2.4.2 ELISA检测
        2.4.3 泪膜破裂时间
        2.4.4 基础泪液分泌实验
        2.4.5 角膜知觉检查
        2.4.6 视觉模拟评分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分析
    3.1 基本信息分析
    3.2 ELISA检测结果分析
    3.3 泪膜功能及角膜知觉分析
    3.4 相关性分析
        3.4.1 患眼泪液炎性细胞因子与角膜知觉及疼痛评分相关性
        3.4.2 对侧未感染眼泪液炎性细胞因子与泪膜功能的相关性
        3.4.3 正常健康对照组泪液炎性细胞因子与泪膜功能的相关性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之处与展望
    6.1 不足之处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炎性细胞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眼科相关疾病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应用纤维蛋白胶粘合多层角膜基质透镜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并发穿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与试剂
        1.实验动物:
        2.实验材料:
    二、烟曲霉菌菌液的制备
    三、真菌性角膜溃疡并发穿孔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1.动物模型的建立:
        2.动物模型的鉴定:
    四、角膜基质植片的 取材与处理方法
    五、手术方法
    六、术后处理
    七、观察指标
        1.角膜溃疡的愈合:
        2.角膜透明:
        3.排斥反应:
        4.角膜移植区新生血管形成:
    八、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 果
    一、真菌性角膜溃疡并发穿孔模型建立的结果
    二、模型兔眼角膜基质植片移植术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三、术后观察与并发症的处理情况
    四、术后角膜上皮的再生时间
讨 论
    一、角膜溃疡穿孔的治疗方式
    二、角膜基质透镜移植的理论基础
    三、用于角膜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材料
    四、角膜基质损伤的修复方法
        (一)单个微透镜法
        (二)猪角膜脱细胞基质法
        1.猪角膜脱细胞基质法的可行性:
        2.机制:
    五、影响移植术后角膜上皮再生时间的因素
        1.基底膜:
        2.抗原性:
        3.微透镜:
    六、使用纤维蛋白胶的优势
    七、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溃疡穿孔时的注意事项
    八、本研究的不足

(6)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对气血亏虚型角膜溃疡后期修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现代医学对角膜溃疡的认识
    2.传统医学中对角膜溃疡的认识
    3.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数据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背景资料分析
    2.2 治疗后资料分析
    2.3 治疗结果分析
    2.4 安全性评价
3.讨论
    3.1 研究意义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越性
    3.3 病因病机探讨
    3.4 托里消毒散的来源、方药组成及分析
    3.5 托里消毒散的现代研究
    3.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7)生物羊膜和结膜瓣运用于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概述
    难治性角膜溃疡及治疗方法
第一部分 生物羊膜覆盖术在难治性角膜溃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及结论
第二部分 结膜瓣覆盖术在难治性角膜溃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及结论
第三部分 分阶段结膜瓣覆盖和生物羊膜覆盖术在难治性角膜溃疡治疗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及结论
全文总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羊膜移植和自体结膜瓣覆盖术在角膜溃疡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树鼩真菌性角膜炎病程全转录组分析及miR-204-3p靶向KRT16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征
    2 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3 真菌性角膜发病的分子免疫机制
    4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第一部分 树鼩的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树鼩真菌性角膜炎不同病程全转录组水平差异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miR-204-3p靶向调节KRT16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miR-204-3p调控KRT16基因在树鼩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资助项目
致谢
附录

(9)激光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及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角膜交联联合伏立康唑治疗兔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
    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0 烟曲霉菌菌液的准备
        2.4.1 兔角膜重度烟曲霉菌感染模型建立
        2.4.2 实验动物分组
        2.4.3 Avedro快速去上皮角膜交联术
        2.4.4 裂隙灯显微镜检测与眼前节拍照
        2.4.5 荧光素钠染色
        2.4.6 角膜浑浊度与新生血管评分
        2.4.7 眼前节OCT检测与角膜溃疡深度分级
        2.4.8 共聚焦显微镜检查
        2.4.9 兔眼部组织取材法
        2.4.10 石蜡切片&HE染色
        2.4.11 石蜡切片&六胺银染色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角膜形态改变
    3.2 裂隙灯观察角膜溃疡及溃疡染色结果
    3.3 角膜溃疡深度分级评分结果
    3.4 角膜浑浊度评分与角膜新生血管评分结果
    3.5 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
    3.6 病理学检查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角膜交联技术在治疗真菌性角膜病中的作用[D]. 张希.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式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D]. 李晨爽. 山东大学, 2021(09)
  • [3]真菌性角膜炎患眼及对侧未感染眼泪液中炎性细胞因子及MMP-9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D]. 章爽. 南昌大学, 2021(01)
  • [4]应用纤维蛋白胶粘合多层角膜基质透镜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并发穿孔的实验研究[J]. 王曙亮,张晓宇,艾明.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02)
  • [5]硝酸银涂布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经验[J]. 丁刚,高芯,位宁,王巧玲,王旭.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0(08)
  • [6]托里消毒散加味联合角膜修复剂对气血亏虚型角膜溃疡后期修复的临床观察[D]. 刘娟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7]生物羊膜和结膜瓣运用于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研究[D]. 周代娇.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树鼩真菌性角膜炎病程全转录组分析及miR-204-3p靶向KRT16的调控作用[D]. 贾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激光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及临床应用分析[D]. 李崇云. 山东大学, 2020(02)
  • [10]角膜交联联合伏立康唑治疗兔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研究[D]. 朱佩文. 南昌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