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雌激素对前列腺增生症移行区细胞Bcl-2、Bax和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宋宏文,余白浪,周海旺[1](2017)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目前研究现状》文中提出0引言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BPH)发病的基础是有功能的睾丸和老龄化,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临床症状表现为排尿无力、尿线变细、尿滴沥不尽等,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治疗困难。其临床分型有5种:纤维肌肉增生、肌肉增生、纤维瘤样增生、纤维肌肉腺瘤样增生和基质增生,其中基质增生是前列腺增生的重要特征。目前研究较多的属基质增生,总体来讲,BPH基质增生主要与雌雄激素平衡失调、
任国峰[2](2013)在《大豆异黄酮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篇大豆异黄酮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研究膳食中大豆异黄酮对BPH大鼠模型的防治作用,从动物体内细胞及分子水平探讨大豆异黄酮对BPH防治作用机理。[方法]8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豆异黄酮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大鼠皮下注射丙酸睾酮3mg/(kg·d),造模1周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大豆异黄酮60mg/(kg·d)、120mg/(kg·d)、240mg/(kg·d)灌胃,连续28d。取大鼠前列腺组织及血清,进行前列腺组织形态学及形态计量学观察,测定前列腺功能相关酶谱、抗氧化系统、性激素及其受体、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及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大豆异黄酮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120mg/kgbw大豆异黄酮是最佳剂量。其主要作用机理包括:(1)降低前列腺增生大鼠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双氢睾酮(DHT)和雄烯二酮(ASD)水平,增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下调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上调雌激素受体β(ER-p)的表达(P<0.05),减少性激素的生物活性,调节体内性激素平衡;(2)降低前列腺增生大鼠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b)的水平,下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而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水平(P<0.05);(3)下调前列腺增生大鼠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P<0.05),促进前列腺上皮细胞发生凋亡;(4)上调前列腺增生大鼠NOS的活性,增加NO的合成(P<0.05);(5)改善前列腺增生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和氧化状态,升高前列腺增生大鼠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降低丙二醛(MDA)水平(P<0.05)等。(6)抑制前列腺功能酶谱的表达,大豆异黄酮可降低前列腺增生大鼠酸性磷酸酶(ACP)、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性激素平衡,下调IGF-1、EGF、VEGF和FGF-b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上调NO信号通路,改善氧化应激和氧化状态等。大豆异黄酮具有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第二篇大豆异黄酮调节前列腺上皮细胞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对人非肿瘤性前列腺上皮RWPE-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组细胞分别加入大豆异黄酮单体(染料木黄酮,黄豆甙原,黄豆黄素,雌马酚)或合并加入特殊的拮抗剂:U0126(ER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PD098059(MEK抑制剂),ICI182,780(雌激素受体抑制剂),HF(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和特异性酪氨酸激酶(IGFR, TGF-β, Src, VEGFR, EGFR, PDGFR)拮抗剂。观察RWPE-1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测定磷酸化细胞外信号传导调节激酶(ERK1/2)和MEK1(ERK1/2激酶)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较低浓度的染料木黄酮(≤12.5μmol/L)可显着增加RWPE-1细胞增殖和ERK1/2活性(P<0.01),而较高浓度的染料木黄酮(50nmol/L和100(imol/L)可显着抑制RWPE-1细胞增殖和ERK1/2活性(P<0.001)。染料木黄酮对ERK1/2激酶MEK1活性的影响也表现出类似的双相效应。使用MEK1拮抗剂PD098059预处理细胞,则可显着抑制染料木黄酮增加RWPE-1细胞增殖和ERK1/2活性的作用(P<0.01)。另外,使用雌激素拮抗剂182,780预处理细胞,也可显着抑制染料木黄酮诱导RWPE-1细胞增殖和ERK1/2信号传导级联的作用(P<0.01)染料木黄酮,黄豆甙原,黄豆黄素和雌马酚等4种大豆异黄酮(10μmol/L)均可显着增强RWPE-1细胞ERK1/2活性(P<0.05)大豆异黄酮诱导RWPE-1细胞ERK1/2活化的作用起效非常迅速,并且可维持2h左右。黄豆黄素是作用最为强烈的ERK1/2激动剂,可减少RWPE-1细胞增殖40%(P<0.01)。黄豆黄素诱导ERK1/2活化的作用,部分依赖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关联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证实,RWPE-1细胞中存在VEGFR1和VEGFR2两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可导致RWPE-1细胞ERK1/2活性的瞬时激活和细胞增殖增加(P<0.01)。[结论]大豆异黄酮对RWPE-1细胞增殖、ERK1/2活性和ERK1/2激酶MEK1活性的影响具有双相效应。大豆异黄酮调节RWPE-1细胞增殖和信号传导是通过雌激素依赖性通路或VEGFR信号传导通路影响ERK1/2活化来实现的。大豆异黄酮具有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
汤佩佩,苗明三[3](2012)在《防治前列腺增生症药物筛选方法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防治前列腺增生症药物筛选方法。方法:通过整合各研究文献对前列腺增生症病因病机的认识,综述近10a来防治前列腺增生症药物的有关文献,总结出药物干预前列腺增生症的各种途径。结果:提出建立与临床更接近的前列腺增生症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筛选前列腺增生症治疗药物和开发新药提供思路,并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结论:总结出防治前列腺增生药物的筛选方法。
茹伯战[4](2012)在《免疫组化分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临床症状多在50岁以后出现,尿频为其最早出现的症状,排尿困难是其最为典型的临床表现。伴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不断攀升,BPH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前列腺组织学显示,良性前列腺增生60岁的患病率已超过70%,8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已超过90%。尽管国内外已对前列腺如何产生增生做了很多的研究,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至今普遍公认有功能的睾丸及老龄是其产生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有研究显示BPH的发生与其细胞增殖和凋亡间的平衡被打破密不可分。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Mating-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2homolog1,SIRT1)在调控生命及抗机体衰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SIRT1是由两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其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10q21.3,长约33kb,含有8个内含子及9个外显子,5’和3’端分别有一个53bp及1793bp的非翻译区。SIRT1基因翻译的蛋白质分子量约为60ku,没有剪切变异体,具备NAD依赖的脱乙酰基酶活性。SIRT1做为一种依赖于NAD的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能够与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其主要功能是应激条件下减少凋亡或衰老,增加自我修复和存活几率,SIRT1功能与基因沉默、机体长寿、衰老、能量代谢以及调控对应激的反应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其功能与作用机制有可能提供更多有关BPH机制的信息。目的本课题当前主要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探究SIRT1的表达与BPH的相关性。根据SIRT1在BPH中的定位和表达情况,及SIRT1与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年龄、Bcl-2(B细胞淋巴因子2)、Ki-67等常见临床进展危险因素及免疫指标的相关性。探究SIRT1凋亡作用在BPH临床进展中的分子学机制。材料与方法1.组织标本的采集:收集2011年2月至2011年11份期间在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患者的前列腺电切组织。2.组织学类型的评估:标本病理组织学类型经病理科医师鉴定均属于前列腺增生组织。使用国际卫生组织前列腺增生标准进行再评估,对BPH伴有前列腺炎病例进行剔除。3.临床进展指标采集:术前记录每位患者的前列腺体积、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及年龄,经腹B超检测前列腺前列腺前后径(A)、左右径(T)及上下径(V),其体积通过公式A×T×V×0.52计算。4.使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标本SIRT1、凋亡抑制基因Bcl2和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PI)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5.对SIRT1与上述BPH临床进展的危险因素,PI及Bcl-2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43例BPH患者,年龄范围为49至88岁,均龄71.56±8.65;血清PSA最低值0.34ng/ml,最高值为27.05ng/ml,均值7.55±6.91ng/ml,前列腺体积从19.66ml到167.74ml不等,均值58.95±33.07。2. SIRT1表达主要位于前列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及细胞质中,而基质细胞中很少出现。SIRT1阳性表达率为60.47%(26/43)。3.在SIRT1阳性表达组中,平均血清PSA水平以及前列腺体积均显着高于SIRT1阴性表达组(各自p值分别为0.037,0.009)。SIRT1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657)。4.SIRT1阳性表达组的Bcl-2表达水平显着较SIRT1阴性组高(p=0.014),SIRT1的表达与PI没有显着相关性(P=0.555)。结论1.在SIRT1阳性表达组中,Bcl-2的表达率较SIRT1阴性组高。2.SIRT1表达与Bcl-2阳性表达以及BPH患者血清PSA水平、前列腺体积高度相关。3. SIRT1的表达与BPH间存在有相关性,SIRT1与良性前列腺增生进展可能密切相关。
雷学成[5](2011)在《前癃通胶囊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观察和大鼠前列腺IGF-ⅠmRNA/IGF-ⅠRmRNA、Fas/Fas1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老龄人口日趋增加,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其已成为严重影响中老年男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目的:观察前癃通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基本病机以及前癃通胶囊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为前癃通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更好地推广应用。方法:1.临床观察:7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口服前癃通胶囊,对照组口服前列舒乐胶囊。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Ⅰ-PSS)、生活质量(QOL)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膀胱残余尿(RUV)、中医症状评分和前列腺体积(PV)等的变化。2.动物实验: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前列舒乐胶囊组、前癃通胶囊低剂量组、前癃通胶囊中剂量组和前癃通胶囊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去势后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致前列腺增生法造模。分别灌胃给药30d后,处死大鼠取出前列腺并测湿重、体积和计算指数;RT-PCR法检测前列腺组织IGF-ⅠmRNA、IGF-ⅠRmRNA (?)勺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前列腺组织Fas、Fas1的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①前癃通胶囊治疗组和前列舒乐胶囊对照组均能明显降低BPH患者Ⅰ-PSS和QOL评分(P<0.01);前癃通胶囊组降低Ⅰ-PSS、QOL评分优于前列舒乐胶囊组(P<0.05)。②两组均能明显提高BPH患者Qmax、Qave(P<0.01),前癃通胶囊组优于前列舒乐胶囊组(P<0.05)。③两组均能明显降低BPH患者RUV、PV(P<0.01),前癃通胶囊组优于前列舒乐胶囊组(P<0.05)。④两组均能明显缩小BPH患者前列腺内腺纵径(P<0.05),前癃通胶囊组和前列舒乐胶囊组无明显差异(P>0.05)。⑤两组均能明显改善BPH患者排尿困难、夜尿次数、尿线情况、倦怠乏力和少腹症状(P<0.01);前癃通胶囊组改善排尿困难、夜尿次数、尿线情况优于前列舒乐胶囊组(P<0.05);两组改善倦怠乏力和少腹症状无差异(P>0.05)。⑥前癃通胶囊组显效率61.8%,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显效率32.3%,总有效率为74.2%;前癃通胶囊组疗效优于前列舒乐胶囊组((P<0.05)。⑦两组对治疗前后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勃起功能国际指数(IIEF-5)评分均无明显影响。2.实验研究:①前癃通各剂量组、舒乐组大鼠前列腺湿重、体积和指数均小于模型组(P<0.01);前癃通高剂量组降低前列腺湿重、体积和指数优于舒乐组(P<0.05)。②前癃通各剂量组、舒乐组大鼠前列腺组织IGF-ⅠmRNA、IGF-ⅠR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前癃通高剂量组大鼠前列腺组织IGF-ⅠmRNA、IGF-ⅠRmRNA的表达低于前列舒乐组(P<0.05)。③前癃通各剂量组、舒乐组大鼠前列腺组织Fas、Fas1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前癃通高剂量组大鼠前列腺组织中Fas、Fas1的表达高于舒乐组(P<0.05)。结论:·1.气虚血瘀是BPH的基本病机,益气活血、利水消症为治疗大法。2.前癃通胶囊能降低BPH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提高最大尿流率和平均尿流率,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中医症状和缩小前列腺体积。3.前癃通胶囊能够降低实验性BPH大鼠前列腺湿重、体积和指数;能够降低实验性BPH大鼠前列腺组织IGF-ⅠmRNA、IGF-ⅠRmRNA的表达;能够提高实验性BPH大鼠前列腺组织Fas、FasⅠ的表达。实验结果提示,前癃通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是多环节、多靶点的,影响前列腺组织IGF-ⅠmRNA、IGF-ⅠRmRNA和Fas、Fas1的表达可能是其中的机理之一
陈其华[6](2011)在《前癃通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及其对间质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是老年甚至中年男性常见病,多于40岁开始发病,50岁发病率达40%,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80岁可高达90%。BPH病因尚未明了,但与年龄的增长及睾丸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BPH作为一种进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BPH已成为国际关注的重大疾病,要求我们对其病因病理更加深入认识及在诊断治疗方法上寻求新的突破。导师贺菊乔教授广研文献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按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创立益气利水、活血散结之大法,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前癃通胶囊。经临床验证该药疗效确切稳定,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但关于该药的作用机理,以往研究限于探索某一种或几种因子在BPH前列腺组织中的改变或只限于组织病理学的分析,并不能系统地反映前癃通的作用机理。前列腺增生是以间质细胞增生为主已被证明和接受,本研究通过对中药前隆通胶囊含药血浆对体外培养的人BPH间质细胞作用机理的探讨和临床疗效观察,紧追国内外研究前言和本药的前期完成研究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及信号转导等不同水平上,对前隆通治疗BPH的临床疗效特点和作用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上篇实验研究本研取采用人前列腺增生间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中药血浆药理学、RT-PCR、western印迹等相关技术,探讨以益气活血药物为主组成的中药前癃通胶囊对间质细胞Fibronectin、CollagenⅣ、Smad4基因及Smad4蛋白表达的影响。从基因、蛋白表达的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及信号转导不同层次及水平上,分别探讨益气活血中药对前列腺增生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本实验得出以下结果:(1)中药前癃通胶囊含药血浆可通过抑制BPH间质细胞增殖、促进间质细胞凋亡,而对BPH起作用。(2)中药前癃通胶囊含药血浆对间质细胞Co11agenⅣ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前列腺间质细胞Fibronectin基因的表达也呈现出抑制趋势,进而影响前列腺间质增生过程。(3)中药前癃通胶囊含药血浆使间质细胞Smad4基因及蛋白表达增强,从而促进TGF-β1及其两种受体与Smad4结合成有活性的复合体,该复合体从细胞质转移到细胞核,阻碍细胞周期G-1向S期移行,抑制细胞增殖。Smad4是TGF-β1信号通道必须的信息传递因子,通过参与和调节TGF-β1信号转导来抑制细胞增殖和基质的合成,影响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发展。下篇临床研究本研究通过对68例BPH患者进行3个月的临床随访观察,进一步证实了:以益气活血散结药物为主组方的中药前癃通胶囊能明显改善BPH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I-PSS及BS评分以及,缩小前列腺体积、内腺纵径,提高QmaxK、QaVe等多种作用治疗BPH,为中药复方制剂治疗BPH提供了有益启迪。本篇还总结了导师贺菊乔教授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BPH的学术思想。(1)导师贺菊乔教授从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和临床实际出发,认为BPH从中医症状学来可归属于”精癃”“癃闭”等范畴。并注意本病的病因病机结合当代科学前沿的研究,以利于中西医结合诊疗BPH的理论发展和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BPH病因病机的本质。(2)导师认为良性前列腺增生应先辨病后辨证,应用现代医学技术方法以手段进行辨病,发现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再按照中医理论病证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3)中医病机结合现代医学病理,倡导本虚与标实并重。本虚及气虚,标实即血瘀,并根据BPH气虚血瘀并重,虚实相互夹杂的特点,选择以益气活血为主的治疗原则。既重视局部的调整,又兼顾全身功能的调节,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4)前癃通在组方上既考虑到中医的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又兼顾现代药理学对组成药物的功效的研究。(5)导师十分重视科研服务临床,注重中药治疗BPH的机理研究。(6)注意影响疗效和复发的因素,重视健康指导。合理适时的健康指导使患者了解BPH有关知识,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赵品婷,卢少平,梁军[7](2010)在《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梁波罗[8](2009)在《IL-6对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拟通过人重组白细胞介素6(Interlenkin-6,IL-6)对良性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干预后检测其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而探讨IL-6在前列腺增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传代培养的BPH-1细胞随机分组,其中一组分别予不同浓度的人重组IL-6(Ong/ml、2ng/ml、20ng/ml、200ng/ml)干预48h小时,另外一组予IL-6(20ng/ml)分别干预0、4、12、24、48小时,再分别用吖啶橙/溴乙啶染色法、ELISA凋亡检测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和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的激活、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进而探讨IL-6对前列腺增生上皮凋亡的影响。结果1、吖啶橙/溴乙啶染色法发现对照组(IL-6,0ng/ml)镜下可见大量凋亡细胞,胞核浓缩呈黄色,胞核裂解;而干预组中2ng/ml和20ng/ml IL-6组镜下凋亡细胞少见;200ng/ml IL-6组未见明显凋亡细胞。2、ELISA检测发现随着IL-6干预浓度升高,ELISA检测细胞凋亡的光密度值降低,随着IL-6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凋亡百分比降低。3、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干预组随着浓度升高,Bcl-2蛋白表达增多(P<0.05),Bax蛋白表达被抑制(P<0.05),Caspase-3活化被抑制(P<0.05)。结论1、IL-6可抑制BPH-1细胞凋亡,且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IL-6浓度越高,对BPH-1细胞凋亡抑制作用越强,干预时间越长,对BPH-1细胞凋亡抑制作用越强。2、IL-6能促进BPH-1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抑制Bax蛋白表达及抑制Caspase-3的激活。
蔡蔚[9](2008)在《前癃通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及对人前列腺组织Bcl-2、Bax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前癃通胶囊治疗BPH的临床疗效。2.检测前癃通对前列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及细胞周期的影响。3.检测前癃通对前列腺组织bc1-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临床研究:对72例病例进行了临床观察。将72例BP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口服前癃通胶囊,对照组32例,口服癃闭舒胶囊。观察患者的中医症侯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采用B超检测BPH患者的前列腺体积和膀胱残余尿量,用尿流计测最大尿流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及总有效率。实验研究:1.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体外对BPH患者的前列腺组织块进行培养。2.采用TUNEL法,检测前癃通对体外培养BPH患者前列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的影响。3.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前癃通药液对BPH患者前列腺组织细胞周期的影响。4.免疫组化法检测前癃通对体外培养BPH患者前列腺组织bc1-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5.RT-PCR法检测前癃通对体外培养BPH患者前列腺组织块细胞bc1-2 mRNA、bax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临床研究:前癃通胶囊在减轻患者排尿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最大尿流率、减少膀胱残余尿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癃闭舒(P<0.05),能缩小增生的前列腺体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临床疗效方面,前癃通胶囊(92.5%)与癃闭舒胶囊(7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研究:1.药物前癃通能促进细胞凋亡,前癃通各剂量组的前列腺细胞凋亡指数都有不同程度上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表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同时前癃通药液使前列腺组织细胞的G0/G1期细胞数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样表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2.前癃通高、中剂量组对前列腺组织bc1-2蛋白、bc1-2 mRNA基因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bax蛋白、bax mRNA基因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作用。结论:1、前癃通胶囊在减轻排尿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最大尿流率和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方面均有显着疗效,并能一定程度的缩小增生的前列腺体积,总疗效优于癃闭舒对照组。2、前癃通对前列腺组织能促进细胞凋亡,同时使细胞周期发生G0/G1期阻滞,抑制bc1-2的基因表达,增强bax的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前列腺增生。
潘恩山[10](2008)在《益肾通胶囊与增生前列腺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老龄人口日趋增多,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严重影响着老年男性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BPH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资料显示BPH是因为尿道周围前列腺基质和腺体增生所致。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来看,由于细胞过度增殖或者凋亡障碍(程序性细胞死亡),导致细胞净增加有关,因此细胞凋亡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认为凋亡减少和细胞增殖参与了BPH的发生,所以维持前列腺组织内环境的稳定及干预BPH的进展是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论文分别在临床以及动物实验两方面,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探讨中成药益肾通胶囊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与环节,以及其对人以及大鼠前列腺组织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状态的影响,为中医中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提供科学的依据。二、研究内容(一)临床研究1.资料与方法按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对象按顺序编号,按1:1的比例,根据治疗用药的情况分为益肾通胶囊治疗组、非那雄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口服益肾通胶囊共3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非那雄胺共3个疗程。3个疗程后,具手术指征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取得患者的增生的前列腺病理组织。为对照需要,加入正常前列腺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益肾通胶囊治疗组、非那雄胺对照组以及正常前列腺组,通过观察其中的Ki-67/cD34、bcl-2/bax这些指标表达的强弱,来判断前列腺组织细胞凋亡的情况,探讨益肾通胶囊对人增生前列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2.结果(1)增生前列腺组织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1),提示bcl-2蛋白的过表达而导致细胞凋亡的减少在BPH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bcl-2在BPH中表达较正常前列腺增强,而细胞凋亡正好相反,这与以前报道一致,因此提示在前列腺中bcl-2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2)正常前列腺组织上皮细胞和间质中均有bax蛋白表达,以上皮细胞表达明显。虽然增生前列腺组织的bax蛋白表达阳性率要比正常前列腺组织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ax在BP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并不显着。(3)bcl-2蛋白在治疗组、对照组两组表达阳性率无显着差异(P>0.05),bax蛋白在治疗组、对照组两组表达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益肾通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机理是促进增生前列腺细胞凋亡,从而达到减小前列腺体积,缓解前列腺增生的压迫以及刺激症状等治疗效果,能够达到与非那雄胺相似的治疗效果。(4)益肾通胶囊和非那雄胺均可使Ki-67指数减少,CD34表达含量减少的作用,提示临床上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组织新生血管产生而达到治疗BPH的目的,而益肾通胶囊和非那雄胺的作用机制均可能与此有关。(二)动物实验研究1.资料与方法将75只雄性SD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增生组、益肾通胶囊高剂量组、益肾通胶囊低剂量组、非那雄胺对照组5组。成功建立前列腺增生大鼠模型后,除正常对照组,给予其他不同组大鼠分别以生理盐水、益肾通胶囊高剂量、益肾通胶囊低剂量以及非那雄胺灌胃。完成灌胃后,处死所有的大鼠并取得其前列腺组织,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bcl-2/bax、Ki-67表达的强弱,评价益肾通胶囊高、低剂量对大鼠前列腺细胞凋亡的影响。2.结果(1)与增生组比较,益肾通胶囊高、低剂量组及非那雄胺组的前列腺湿重、体积及指数明显低于增生组(P<0.05或P<0.01);与非那雄胺对照组相比较,益肾通胶囊高、低剂量组的前列腺湿重、体积及指数虽然高于非那雄胺组,但差别无显着性(P>0.05)。结果证明益肾通胶囊高、低剂量的效果与非那雄胺相似,能够降低实验性大鼠的前列腺湿重、体积、指数。(2)通过对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的HE染色的观察,结果证明益肾通胶囊高、低剂量均能够改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增生改变。(3)与正常组比较,益肾通胶囊高、低剂量组、增生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别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增生组比较,益肾通胶囊高、低剂量组及非那雄胺组的bcl-2蛋白表达均低于增生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与非那雄胺组相比较,益肾通胶囊高、低剂量组的bcl-2蛋白表达与非那雄胺组无显着性差异。而bax蛋白在正常组、增生组、益肾通高、益肾通低组、非那雄胺组各组阳性表达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提示益肾通胶囊能够调节大鼠前列腺组织bcl-2及bax表达的平衡,促进前列腺细胞凋亡。(4)正常对照组前列腺组织中Ki-67无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增生组、益肾通胶囊高低组、非那雄胺组的Ki-67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差异有显着性。与增生组比较,益肾通胶囊高、低组和非那雄胺组Ki-67表达显着下降(P<0.05或P<0.01);与非那雄胺组比较,益肾通胶囊高、低剂量组Ki-67表达均高于非那雄胺组,其中益肾通胶囊低剂量组Ki-67表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通胶囊高剂量组Ki-67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通胶囊高剂量组与益肾通胶囊低剂量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证明益肾通胶囊高、低剂量均能够降低大鼠前列腺组织Ki-67蛋白的表达,抑制前列腺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三结论1.本病虚实夹杂,本虚而标实,肾气虚衰是其根本原因,而血瘀是其主要的病理环节,并贯穿BPH发展的始终,故补益肾气,活血化瘀类中药在药物,在治疗日渐增多的BPH上,愈来愈显示了其重要作用。2.根据临床研究及以往试验研究结果,本课题的机理研究从细胞凋亡着手。益肾通胶囊对BPH的治疗作用是多环节、多靶点的,其能够降低前列腺湿重、体积、指数;能够改善前列腺组织病理增生性改变;能够调节前列腺组织bcl-2及bax表达平衡,促进前列腺细胞凋亡;能够降低前列腺组织Ki-67蛋白的表达,抑制前列腺细胞增殖。3.益肾通胶囊能够促进增生前列腺细胞凋亡,减少组织新生血管产生,降低细胞增殖活性,从而防止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其作用机理可能是综合性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品种,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以上研究只是部分和初步的,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二、雌激素对前列腺增生症移行区细胞Bcl-2、Bax和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雌激素对前列腺增生症移行区细胞Bcl-2、Bax和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目前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BPH与雌雄激素的关系 |
2 BPH与多肽类生长因子的关系 |
3 BPH与相关基因的关系 |
4 BPH与免疫炎症及其他某些疾病之间的关系 |
5 BPH的细胞衰老逃逸学说 |
(2)大豆异黄酮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索引 |
第一篇 大豆异黄酮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动物实验研究 |
1 前言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与分析 |
1.2.1 动物实验研究 |
1.2.2 体外试验 |
1.2.3 人群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材料 |
2.3 仪器 |
2.4 方法 |
2.4.1 动物分组及实验过程 |
2.4.2 大鼠前列腺组织形态学及形态计量学观察 |
2.4.3 大鼠血清染料木素测定 |
2.4.4 大鼠前列腺功能相关酶谱测定 |
2.4.5 大鼠前列腺抗氧化系统测定 |
2.4.6 大鼠性激素系统测定 |
2.4.7 大鼠血清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测定 |
2.4.8 大鼠前列腺凋亡及相关基因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大豆异黄酮对前列腺增生大鼠前列腺组织形态学及形态计量学的影响 |
3.1.1 大鼠前列腺湿质量及PI结果 |
3.1.2 大鼠前列腺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 |
3.1.3 前列腺组织结构形态观察 |
3.1.4 大鼠前列腺组织超微结构观察 |
3.2 大鼠血清染料木素测定方法的建立 |
3.2.1 方法特异性考察 |
3.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3 检测限的测定 |
3.2.4 相对回收率试验 |
3.2.5 精密度测定 |
3.2.6 染料木素的室温稳定性 |
3.2.7 大鼠血清染料木素水平测定 |
3.3 大豆异黄酮对前列腺增生大鼠前列腺功能相关酶学的影响 |
3.3.1 大鼠肝系数、尿素氮、谷丙转氨酶 |
3.3.2 大鼠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 |
3.3.3 大鼠前列腺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 |
3.4 大豆异黄酮对前列腺增生大鼠前列腺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4.1 大鼠前列腺TAOC、GSH、CAT水平 |
3.4.2 大鼠前列腺总SOD、CuZn-SOD、Mn-SOD、MDA水平 |
3.5 大豆异黄酮对前列腺增生大鼠性激素系统的影响 |
3.5.1 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 |
3.5.2 大鼠前列腺组织AR和ER-β的表达 |
3.6 大豆异黄酮对前列腺增生大鼠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 |
3.6.1 SI对大鼠血清IGF-1、EGF、VEGF、bFGF和TGF-β水平的影响 |
3.6.2 SI对大鼠前列腺上皮组织EGFR表达的影响 |
3.7 大豆异黄酮对前列腺增生大鼠前列腺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
3.7.1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细胞凋亡观察 |
3.7.2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细胞PCNA |
3.7.3 大豆异黄酮对大鼠前列腺组织细胞PI和AI的影响 |
3.7.4 大鼠前列腺组织bcl-2和bax的表达 |
附彩图 |
4 讨论 |
4.1 大豆异黄酮抑制BPH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
4.1.1 大豆异黄酮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 |
4.1.2 大豆异黄酮调节大鼠前列腺功能酶谱表达 |
4.1.3 简便、快速测定大鼠血清染料木黄酮含量的HPLC法 |
4.2 大豆异黄酮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理研究 |
4.2.1 大豆异黄酮增强BPH大鼠的抗氧化功能 |
4.2.2 大豆异黄酮上调BPH大鼠NO通路 |
4.2.3 大豆异黄酮调节BPH大鼠的性激素平衡 |
4.2.4 大豆异黄酮调节BPH大鼠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
4.2.5 大豆异黄酮诱导BPH大鼠细胞凋亡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大豆异黄酮对前列腺RWPE-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
1 前言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与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细胞株 |
2.2 材料 |
2.3 仪器 |
2.4 方法 |
2.4.1 细胞培养 |
2.4.2 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 |
2.4.3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检测ERK蛋白的表达 |
2.4.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2.4.5 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检测VEGFR1和VEGFR2表达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雌激素和ERK通路介导的染料木黄酮对前列腺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3.1.1 染料木黄酮对RWPE-1细胞增殖的影响 |
3.1.2 染料木黄酮调节RWPE-1细胞ERK1/2和MEK1的活性 |
3.1.3 染料木黄酮调节RWPE-1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
3.1.4 染料木黄酮对RWPE-1细胞增殖和ERK1/2信号传导的雌激素效应 |
3.1.5 染料木黄酮诱导RWPE-1细胞凋亡 |
3.2 VEGFR信号通路介导的黄豆黄素激活前列腺上皮RWPE-1细胞ERK通路 |
3.2.1 大豆异黄酮对ERK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3.2.2 黄豆黄素对ERK蛋白的激素依赖性激活作用 |
3.2.3 黄豆黄素对ERK蛋白的VEGFR依赖性激活作用 |
3.2.4 黄豆黄素和VEGF对ERK蛋白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激活作用 |
3.2.5 黄豆黄素和VEGF对RWPE-1细胞增殖和ERK1/2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雌激素和ERK通路介导的染料木黄酮对前列腺上皮RWPE-1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 VEGFR信号通路介导的黄豆黄素激活前列腺上皮RWPE-1细胞ERK通路 |
4.3 今后研究的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防治前列腺增生症药物筛选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列腺增生症的动物模型 |
2 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 |
3 展望 |
(4)免疫组化分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前癃通胶囊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观察和大鼠前列腺IGF-ⅠmRNA/IGF-ⅠRmRNA、Fas/Fas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前癃通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及依据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临床分期标准 |
1.2.3 直肠指诊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分度标准 |
1.2.4 病情评分标准 |
1.2.5 中医诊断及辩证标准 |
1.2.6 中医症状观察标准 |
1.3 观察病例标准 |
1.3.1 纳入病例标准 |
1.3.2 病例排弃标准 |
1.3.3 剔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遵循原则 |
2.2 病例数与分组 |
2.3 治疗周期 |
2.4 试验药品及服药方法 |
2.5 观测指标 |
2.5.1 疗效性指标 |
2.5.2 不良反应观察 |
2.6 疗效标准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年龄和病程情况 |
3.2 病情分组情况 |
3.3 疗效比较 |
3.4 中医症状改善比较 |
3.5 I-PSS及QOL的化 |
3.6 尿流率的变化 |
3.7 膀胱残余尿的变化 |
3.8 前列腺体积的变化 |
3.9 前列腺内腺纵径的变化 |
3.10 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的变化 |
3.11 勃起功能障碍国际指数(IIEF-5)积分的变化 |
3.12 不良反应观察情况 |
第二部分 前癃通胶囊对良性前列腺增生大鼠前列腺IGF-ⅠmRNA/IGF-ⅠRmRNA和Fas/FasⅠ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3.1 RT-PCR主要试剂 |
1.3.2 RT-PCR主要仪器 |
1.3.3 免疫组化主要试剂 |
1.3.4 免疫组化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称体重 |
2.3 去势 |
2.4 造模与给药 |
2.5 标本采集 |
2.6 实验指标及检测方法 |
2.6.1 大鼠前列腺湿重、体积和指数的检测 |
2.6.2 RT-PCR方法 |
2.6.3 免疫组化方法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前列腺湿重、体积和指数的比较 |
3.2 抽提的总RNA纯度及完整性鉴定 |
3.3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IGF-ImRNA表达的比较 |
3.4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IGF-IRmRNA表达的比较 |
3.5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Fas蛋白表达的比较 |
3.6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Fasl蛋白表达的比较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认识 |
1.1 中医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治则治法的认识 |
1.4 导师贺菊乔教授研究、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思路 |
2. 西医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认识 |
2.1 西医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 |
2.2 西医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药物治疗 |
3. 前癃通胶囊治疗BPH的机理探讨 |
3.1 前癃通胶囊的组方依据及方解 |
3.2 前癃通胶囊临床疗效评价 |
3.3 前癃通胶囊治疗BPH的临床特点 |
3.3.1 前癃通胶囊能改善BPH中医症状 |
3.3.2 前癃通胶囊能降低I-PSS和QOL评分 |
3.3.3 前癃通胶囊能缩小前列腺内腺纵径和体积 |
3.3.4 前癃通胶囊能改善膀胱出口梗阻、降低膀胱残余尿量 |
3.3.5 前癃通胶囊对血清总PSA影响情况 |
3.3.6 前癃通胶囊对IIEF-5积分影响情况 |
3.4 前癃通胶囊对实验性BPH大鼠的作用及机理探讨 |
3.4.1 前癃通胶囊能降低实验性BPH大鼠前列腺湿重、体积、指数 |
3.4.2 前癃通胶囊能降低实验性BPH大鼠前列腺组织IGF-ImRNA、IGF-IRmRNA的表达 |
3.4.3 前癃通胶囊能增加实验性BPH大鼠前列腺组织Fas、Fasl蛋白的表达 |
4. 动物造模的讨论 |
4.1 西医BPH动物造模 |
4.2 气虚血瘀证动物造模 |
4.3 本文动物造模 |
5. 论文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IGF-Ⅰ/IGF-ⅠR和Fas/FasⅠ与良性前列腺增生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6)前癃通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及其对间质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上篇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药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主要试剂配置 |
2.2 中药含药血浆的制备 |
2.3 前列腺间质细胞的培养 |
2.3.1 前列腺间质细胞原代培养 |
2.3.2 传代培养 |
2.3.3 间质细胞成分的鉴定 |
2.4 含药血浆对前列腺间质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
2.4.1 BrdU(5-bromo-2' deoxyuridine)ELISA法测细胞增殖活性 |
2.4.2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 |
2.5 含药血浆对间质细胞FIBRONECTIN、COLLAGEN Ⅳ及SMAD4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
2.5.1 细胞的处理 |
2.5.2 细胞总RNA的提取 |
2.5.3 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 |
2.5.4 聚合酶链反应(PCR) |
2.5.5 扩增产物凝胶电泳 |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SMAD4蛋白的表达水平 |
2.6.1 蛋白质的抽提 |
2.6.2 BCA蛋白定量 |
2.6.3 SDS-PAGE电泳 |
2.6.4 蛋白质转移 |
2.6.5 总蛋白凝胶及染色 |
2.6.6 膜的封闭及抗体孵育 |
2.6.7 结果检测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体外培养前列腺间质细胞鉴定 |
4.2 含药血浆对间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4.2.1 含药血浆对前列腺间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2 含药血浆对前列腺间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
4.3 含药血浆对前列腺间质细胞中相关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1 总RNA含量测定及纯度分析 |
4.3.2 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分析 |
4.4 WESTERN BLOT法SMAD4蛋白表达水平 |
4.4.1 Western blot法Smad4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
4.4.2 Smad4蛋白与增值、凋亡的相关性检测 |
5. 附图 |
6. 结论 |
6.1 关于中药血浆药理学方法 |
6.2 对体外培养的人BPH间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6.3 SMAD4与BPH |
6.3.1 对间质细胞Smad4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的影响及机理 |
6.3.2 雄激素、TGF-β1、Smad4三者在BPH的相互关系 |
6.4 ECM与BPH |
6.4.1 对ECM(Fibronect in、Collagen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6.4.2 TGF-β1、SMAD4参与细胞外基质(ECM)相互调控 |
7. 小结 |
8. 问题与展望 |
下篇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及依据 |
1.2.1 中医辨证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症状观察标准 |
1.2.4 临床分期标准 |
1.2.5 病情评分标准 |
1.3 观察病例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标准 |
2. 观测指标 |
3. 研究方法 |
3.1 遵循原则 |
3.2 病例数与分组 |
3.3 治疗周期 |
3.4 试验药品 |
3.4.1 药品来源 |
3.4.2 服用方法 |
3.5 疗效判断标准 |
3.6 统计学方法 |
4 观察结果 |
4.1 不良反应观察 |
4.2 疗效性指标 |
4.2.1 年龄情况 |
4.2.2 病程情况 |
4.2.3 初始临床分期 |
4.2.4 总体疗效分析 |
4.2.5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
4.2.6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
4.2.7 泌尿症状困扰评分BS |
4.2.8 前列腺体积的变化 |
4.2.9 前列腺内腺(纵径)的变化 |
4.2.10 最大尿流率(Qmax)的变化 |
4.2.11 平均尿流率(Qave)的变化 |
4.3 不良反应 |
5 结论 |
5.1 导师中西结合认识前列腺增生的思路 |
5.1.1. 从中医角度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认识 |
5.1.2 导师讲究先辨病后辨证,病证结合 |
5.1.3 气虚血瘀基本病机,益气利水、活血散结是治疗大法 |
5.1.4 前癃通胶囊的组方理论依据 |
5.1.5. 科研服务于临床,重视治疗BPH的机理研究 |
5.1.6. 导师还注重影响BPH疗效和导致并发症的因素,重视健康指导 |
5.2 中药前癃通胶囊治疗BPH的疗效特点 |
5.2.1 总疗效 |
5.2.2 改善中医症状 |
5.2.3 改善前列腺症状积分和泌尿症状困扰积分 |
5.2.4 缩小前列腺体积 |
5.2.5 改善BPH梗阻和排尿障碍 |
6 问题 |
7 小结 |
全文总结 |
附录 |
1. 参考文献 |
2. 临床观察表(CRF)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鸣谢 |
个人简历 |
(7)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激素对前列腺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 |
1.1 雄激素 |
1.2 雌激素 |
1.3 5α-还原酶 (5 alpha-reductase) |
1.4 其它内分泌激素 |
2 生长因子对前列腺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 |
3 基因对前列腺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 |
4 炎症在前列腺增生发病中的作用 |
(8)IL-6对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准备 |
1.2 试验方法及步骤 |
1.3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2.1 细胞凋亡检测 |
2.2 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及caspase-3活化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前癃通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及对人前列腺组织Bcl-2、Bax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试验病例标准 |
2.观察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测内容 |
2.4 统计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中医疗效分析 |
3.2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3.3 治疗前后排尿症状评分(S)比较 |
3.4 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Q)比较 |
3.5 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R)比较 |
3.6 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V)比较 |
3.6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指数(L)比较 |
3.8 不良反应 |
4.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前列腺组织的培养 |
1.1 标本来源 |
1.2 取材 |
1.3 试剂与仪器 |
1.4 具体操作 |
2.实验药物及分组 |
2.1 实验药物及制备 |
2.2 药物对培养组织的毒作用 |
2.3 实验分组 |
3.前癃通对前列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学分析 |
3.4 结果 |
3.5 结论 |
4.前癃通胶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4.1 仪器与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3 统计学处理 |
4.4 结果 |
4.5 结论 |
5.前癃通胶囊对前列腺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统计学方法 |
5.4 结果 |
5.5 结论 |
6.前癃通胶囊对前列腺组织bcl-2 mRNA,bax 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
6.1 仪器与试剂 |
6.2 实验方法 |
6.3 图像分析 |
6.4 统计学方法 |
6.5 结果 |
6.6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中医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前列腺增生病理生理及临床症状的认识 |
2.3 现代医学对前列腺增生治疗的认识 |
3.前癃通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机理阐述 |
3.1 选题思路及研究意义 |
3.2 前癃通胶囊的组方原理 |
3.3 前癃通胶囊治疗BPH的临床疗效评价 |
3.4 前癃通胶囊治疗BPH的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
(10)益肾通胶囊与增生前列腺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传统医学对本病的研究分析 |
1. 病因病机 |
2. 治则治法 |
3. 临床研究部分 |
4. 实验研究部分 |
二、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分析 |
三、良性前列腺增生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
1. BPH的病理学表现 |
2. BPH发病机制的认识 |
3.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因子与BPH |
4. 细胞凋亡及其调控与BPH |
第二部分 临床与实验研究 |
一、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二、动物实验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实验结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雌激素对前列腺增生症移行区细胞Bcl-2、Bax和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目前研究现状[J]. 宋宏文,余白浪,周海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21)
- [2]大豆异黄酮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任国峰. 中南大学, 2013(01)
- [3]防治前列腺增生症药物筛选方法的探讨[J]. 汤佩佩,苗明三. 中医学报, 2012(05)
- [4]免疫组化分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相关性[D]. 茹伯战. 广州医学院, 2012(08)
- [5]前癃通胶囊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观察和大鼠前列腺IGF-ⅠmRNA/IGF-ⅠRmRNA、Fas/Fas1表达的影响[D]. 雷学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1(09)
- [6]前癃通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及其对间质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D]. 陈其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1(09)
- [7]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赵品婷,卢少平,梁军. 现代肿瘤医学, 2010(09)
- [8]IL-6对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D]. 梁波罗. 中南大学, 2009(04)
- [9]前癃通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及对人前列腺组织Bcl-2、Bax表达的影响[D]. 蔡蔚.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8(02)
- [10]益肾通胶囊与增生前列腺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D]. 潘恩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标签:前列腺论文; 大豆异黄酮论文; 前列腺增生论文;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论文; 细胞增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