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发生”和“没有发生”不一样(论文文献综述)
旷欣宇,唐应辉[1](2021)在《带随机启动时间与双阈值(m,N)-策略的M/G/1可修排队系统的最优控制策略》文中提出本文研究带随机启动时间与双阈值(m,N)-策略的M/G/1可修排队系统,首先讨论系统有关的排队指标,接着研究因为故障而产生的系统的下列可靠性指标,如:服务台首次失效前的寿命分布、不可用度和(0,t]时间内的平均故障次数。最后,在建立费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中检测公司检测样品的这一现实情况,研究了双阈值最优控制策略(m*,N*),并在同一组参数下与服务台不发生故障时系统的双阈值最优控制策略进行了比较。
王瑾[2](2021)在《新型混合结构光纤干涉仪传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感技术作为物联网技术创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人类拓展自身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信息化时代通信和计算机传输与处理信息的基础。基于光纤技术设计的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广、稳定性高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这些优势使得光纤传感器在特定场合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交通运输、石油勘测、食品安全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伴随物联网和数字中国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提高光纤传感器的机械强度和多参数测量能力,降低传感过程中的温度串扰和系统复杂度,将会成为光纤传感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主要提出和研制了多种新型混合结构的光纤干涉仪,用于提升在光纤传感中的传感性能。本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总结如下:(1)针对传统Michelson干涉仪液体折射率测量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末端封装混合结构的Michelson干涉仪。末端封装混合结构有效地保护了传感器的反射端面,提高了末端反射率。实验结果显示,此传感器可以很好的测量外界液体折射率和温度的变化。此外,本文中的相移跟踪解调法具有低噪声和高分辨率的优点,提高了传感系统的精确性。(2)为了解决光纤传感中由温度引起的交叉灵敏度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双参数测量的新型混合光纤干涉仪。利用干涉光谱中不同波谷对温度和折射率灵敏度的差异,实现了双参数的同时测量。实验研究发现,此传感器的温度和折射率灵敏度分别可以达到47.7 pm/°C和-30.11 nm/RIU。同时,该传感器还具有结构制作简单、干涉谱线稳定和多参数同时测量的优点。(3)基于锥形结构设计的光纤传感器,自身结构脆弱,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困难。为了提高传感器的机械强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微球结构的混合Mach-Zehnder干涉仪。三个串联的光纤微球作为此传感器的激发与耦合点,极大的提高了传感器自身的机械强度。与此同时,本文还通过实验探究了该传感器对外界温度变化的感知性能。实验研究表明,传感器在25°C到95°C的温度范围内其灵敏度为31.4 pm/°C。(4)为了提高光纤干涉仪的多参数测量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全光纤Fabry-Perot/MachZehnder混合结构光纤干涉仪。混合传感结构可以实现温度、横向压力和折射率的三参数测量。实验研究发现,该传感器对于横向压力、温度和和折射率都具有很好的线性响应。此外,该混合结构设计可以降低在多参数测量过程中由温度所引起的串扰问题。综上所述,本论文的研究提升了目前光纤混合结构干涉仪的传感性能,加深了人们对于光纤传感器和混合结构光纤干涉仪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研究也有助于光纤遥测和光纤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牛建森[3](2021)在《庆咸段含蜡原油管道流动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庆阳至咸阳输油管线总长约225km,设计输量500万吨/年。输油管线一共建设各种工艺站场3座,还建设有阀室9座。2006年建成运行,输送高粘含蜡原油,管道内部出现蜡沉积现象,一直以来按照经验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清一次管道,处于不经济的运行状况。近年来运行输量调整较大,管道热力、水力情况也随之变化较大,甚至造成凝管事故。因此本文对该管道的不同工况进行流动保障研究。首先在实验室分别测出样品原油的主要参数包括密度、凝点、粘度、胶质的含量、屈服值的大小、析蜡点,为后文蜡沉积模型、管道热力水力计算及经济模型建立提供基础数据。论文应用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建立蜡沉积模型,并用室内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影响蜡沉积的主要因素有:剪切应力、粘度、径向温度梯度、油壁温差、流速,其中剪切应力,粘度和径向温度梯度占据主要原因。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开发了软件,并进行编程,成功预测不同季节以及运行不同时间,不同长度处管道的结蜡厚度。根据管道结蜡情况,运用划分管道法编程,通过开发的软件可以绘制沿程压降和沿程温降曲线,此软件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结蜡对过流面积的影响及物性参数随管长变化的影响,所以预测结果更精确。根据不同时间及不同流量下的压降和温降曲线模拟了管道运行的临界流量,为管道安全运行提供保障。最后对庆咸管道通过经济优化,模拟了不同输量及不同温度下管线的输油成本,得到该管道最佳的运行方案及清管周期。
李亚霞[4](2021)在《金银纳米粒子共振荧光增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银纳米粒子因为其粒径大小、形状以及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近年来已经成为许多基础技术研究的对象。金、银纳米颗粒内部的自由电子在一定频率的外界电磁场作用下规则运动而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使得粒子周围的电磁场能够得到极大的增强。荧光光谱技术因其灵敏度高、方法多样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荧光技术的高灵敏度却无法满足全部测定的需求,表面增强荧光技术应运而生。金、银纳米颗粒因其特殊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极大地增强粒子表面的局域电磁场,改变被吸附在该颗粒表面和周围荧光团的自由空间环境条件,从而促使荧光分子的荧光强度得到增强。表面增强荧光是一种只有在一定空间内才能发生的作用,二氧化硅壳层的包覆不仅能够调节荧光分子和金、银纳米颗粒之间的相对距离,避免了荧光的猝灭,还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金属颗粒的分散性、稳定性。本文制备了二氧化硅包覆的不同包覆厚度的金、银纳米粒子,主要研究了不同包覆厚度的金、银纳米粒子对罗丹明B、荧光素、硫酸奎宁三种荧光分子的荧光强度作用机理及作用规律。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种子介导生长法制备了金纳米棒、金纳米球和银纳米粒子;利用St(?)ber法制备了不同SiO2包覆厚度的金、银纳米粒子,结果表明,随着TEOS用量的增加,金、银纳米粒子包覆的SiO2核壳厚度越大,致使金、银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红移距离逐渐增加,当TEOS用量过大时,会发生TEOS的聚集。2、通过改变SiO2包覆后的金、银纳米粒子的用量探究了其对罗丹明B及荧光素荧光增强强度最大的体积,探究了金、银纳米粒子的SiO2包覆厚度对罗丹明B及荧光素的荧光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不同SiO2包覆厚度的金、银纳米粒子对罗丹明B和荧光素水溶液的荧光增强效果是不一样的。3、当金纳米棒SiO2的包覆厚度为25 nm时荧光增强效果最明显,罗丹明B荧光强度增强了1.4倍,荧光素荧光强度增强了2.3倍;当金纳米球包覆的SiO2厚度为23 nm时荧光增强效果最明显,罗丹明B荧光强度增强了2.3倍,荧光素荧光强度增强了1.66倍;当银纳米粒子SiO2的包覆厚度为27 nm时荧光增强效果最明显,罗丹明B荧光强度增强了1.6倍,荧光素荧光强度增强了3.3倍。通过比较可以得知,包覆厚度为27 nm的银纳米粒子对荧光分子的荧光增强效果最强,最大增强倍数为3.3倍。4、通过改变SiO2包覆后的银纳米粒子的用量探究了其对硫酸奎宁的荧光强度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随着SiO2包覆厚度的增加,其对硫酸奎宁的荧光强度没有明显增强效果。
周玮[5](2021)在《EPS颗粒混合轻量土动强度特性及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EPS颗粒(发泡聚苯乙烯)混合轻量土是将原料土、EPS颗粒、固化剂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搅拌形成的新型材料,在一些特殊路段的路基工程中得到了初步应用。路基土在服役过程中受到动荷载作用,土的动强度特性对路基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动强度与一定的强度标准相关,不同的强度标准下土有不同的强度特性。以往对于轻量土动强度的研究集中于水泥掺量、EPS颗粒掺量、围压等因素对动强度的影响,缺乏轻量土在不同强度标准下的动强度特性横向比较,因此研究不同强度标准下的轻量土动强度特性,探究适宜的动强度标准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制备了不同配比的轻量土和重塑土进行固结不排水动三轴试验及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得到试样的滞回曲线、动应力时程曲线、动应变时程曲线和动孔压时程曲线以及有效抗剪强度参数。根据动三轴试验结果研究了轻量土和重塑土动应力、动应变、动孔压随振次的发展规律,分析孔压标准、极限平衡标准、屈服标准和应变标准对重塑土和轻量土的适用性,同时探讨了在轻量土和重塑土固结不排水三轴压缩试验中的应力-应变-孔压特性及其破坏模式。利用颗粒流软件PFC3D建立了EPS颗粒混合轻量土动三轴离散元数值模型,根据动三轴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对模型进行了细观参数标定,研究不同累积压应变下接触力、位移场、速度场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在固结不排水三轴压缩特性方面,随着水泥掺量的增高或者EPS颗粒体积比的减小,轻量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硬化型向应变软化型变化。应变软化型的轻量土试样有类似于超固结黏土的性质,在进行不排水剪切时孔压先增加后减少为负值。应变硬化型的轻量土试样和正常固结黏土性质类似,剪切时孔压有不断增高的趋势。重塑土呈现剪缩破坏形态,应变软化型轻量土试样破坏时形成约60°剪切带,呈现出脆性破坏性质。(2)在动应变累积特性方面,通过固结不排水动三轴试验发现,重塑土的动应变累积变化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振动密实阶段,第二阶段为振动变形阶段,第三阶段为振动破坏阶段。轻量土动应变累积有振动变形和振动破坏两个阶段,从振动变形向振动破坏段转变时动应变迅速增大。试验发现橡皮膜存在顺变效应,使得重塑土试样在受到荷载作用时局部排水,造成动孔压测量值偏低。(3)在动强度标准方面,对于黏性土和轻量土而言,颗粒被胶结物质所胶结,在动荷载作用过程中动孔压很难达到围压发生液化,孔压标准不适用于黏性土和轻量土。极限平衡标准只考虑试样的瞬时极限状态,且静力强度指标与动力强度指标并不相等,因此极限平衡标准也不适用于黏性土和轻量土。黏性土和轻量土动应变时程曲线均未出现转折点,因此适用应变标准。考虑循环荷载下土体的变形是土体动力失稳的因素,应该控制土体不发生较大塑性变形,其中轻量土以单幅压应变εd=5%作为强度标准,黏土的动应变以双幅动应变2εd=5%作为强度标准。(4)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面,利用颗粒流程序对EPS颗粒混合轻量土进行了动三轴离散元数值建模。轻量土是一种多介质体系,颗粒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土颗粒和EPS颗粒,水泥在数值建模时被视为一种黏结强度。土颗粒按照级配放大法生成,采用平行黏结模型,按照土颗粒和EPS颗粒两种颗粒体系分组设置黏结参数,建立了轻量土动三轴离散元数值模型。(5)随着围压的增大,颗粒的接触力也变大,围压的增大限制了颗粒的位移,对颗粒体系的运动约束作用增强。当围压不变时,随着压应变的增大,EPS颗粒之间的接触力在减小,土颗粒之间的接触力无明显变化。EPS颗粒之间接触力的减弱,使得EPS颗粒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更容易发生位移,位移方向以沿竖向指向试样中心方向为主,在宏观上表现为压应变的累积,轻量土的变形主要是EPS颗粒的位移所造成。随着压应变的增大,颗粒体系的速度方向由随机分布转变为沿竖向指向试样中部,在压应变为5%时颗粒速度方向发生偏转的颗粒数目显着增多,说明试样竖向累积变形速率加快,动强度开始衰减,因此以5%的压应变作为轻量土的动强度标准是可行的。(6)EPS颗粒体积比不变时,颗粒的位移值随着应变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增幅很小,变化不大。在振动后期,土颗粒的黏结逐渐被破坏,位移值较小的土颗粒随着振动的进行位移值不断增大。试样两端颗粒速度方向沿径向分布,方向沿径向指向圆心和背离圆心的颗粒均存在,中部颗粒速度方向随着EPS颗粒体积比的增加由竖向指向试样中心方向变为沿径向背离圆心方向分布,两端颗粒速度大于中部颗粒速度。振幅的增大使得颗粒的位移值增大,土的变形累积速率加快。
白瑞峰[6](2021)在《体积型缺陷对油气管道安全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管道因稳定、安全、高效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油气资源的运输。尽管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失效问题不可避免。其中腐蚀是造成管道失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造成能源浪费和经济损失,还会造成安全事故。管道因腐蚀而在壁面产生质量损失,形成体积型缺陷,这对管道安全服役带来巨大隐患。因此,对含体积型缺陷管道展开研究对管道的安全性评估和完整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非线性有限元和机器学习方法研究了含体积型缺陷的油气输送管道,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首先从体积型缺陷简化形式出发,梳理了关键因素对含缺陷管道的安全评估的影响规律,并对相邻缺陷相互作用规律进行了归纳。以X80管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内压下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确定了网格划分方式、边界条件,基于实验爆破数据验证了合理性和正确性。为展开轴向双缺陷、环向双缺陷、重叠缺陷的研究提供基础。(2)在内压载荷作用下,针对几何因素对轴向双缺陷、环向双缺陷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缺陷深度和缺陷长度影响对管道失效压力影响较大,缺陷间距较小,其中环向间距的影响非常小,相关性分析结果亦是如此。通过缺陷间距的分析得到了缺陷间相互影响的极限距离。(3)针对几何因素对重叠缺陷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顶层与底层缺陷间存在相互作用;顶层缺陷长度对管道有一定影响,但整体上较小;顶层缺陷深度是影响管道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当底层缺陷较深时,管道承载能力对底层缺陷长度的变化更加敏感。(4)基于有限元分析所得数据集,考虑各影响因素构建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外推对BP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对管道失效压力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展示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含体积型缺陷管道评估中良好的应用前景。
向雪梅[7](2021)在《温度/应力互作用与典型镍基高温合金组织稳定性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镍基高温合金因其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火电等领域。随着科技发展的需求,高温合金的服役条件日益严苛,需要承受更高的温度和应力,这就要求高温合金保持较高的组织性能稳定性。为此,本文针对镍基高温合金的组织稳定性,系统研究了典型高温合金中不同特征γ‘相、晶界及晶内析出相在温度/应力互作用条件下的演变规律。为镍基高温合金的工程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系统研究了 617B合金650℃-750℃长达12000h等温长期时效过程中组织性能演变规律,揭示了组织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联性。γ‘相是影响合金强度的主要因素,超服役温度等温时效强度的下降是由γ’相的粗化所致。塑性下降和晶界碳化物明显粗化是导致时效后冲击性能下降的两个原因。构建了近服役工况下元素在主要析出相和表面氧化物之间元素互扩散及再分配规律。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温度/应力互作用下γ’相和晶界碳化物的演变规律,揭示了温度/应力互作用对617B合金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认为应力和温度在服役条件下对组织稳定性的贡献程度不同,提出了存在一个温度和应力都起主导作用的敏感温度,617B合金的敏感温度约为725℃。对比分析617B和740H合金,表明后者γ‘相有更优的稳定性,推断740H合金的敏感温度应高于750℃。同时对GH4975合金高含量八重立方状和不规则块状γ’相725℃时效过程的组织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相比617B和740H合金,GH4975合金有更高的γ’相稳定性。由此推测GH4975合金具有更高的温度和应力都起主导作用的敏感温度。获得了长针状η相构成的网篮状组织,探讨了这类组织的稳定性,表明这种网篮状组织800℃/500 h可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同时重点关注了高C高碳化物形成元素难变形高温合金中的一次碳化物的稳定性。揭示了高C高碳化物形成元素镍基高温合金中的一次碳化物在高温扩散热处理过程中发生变化并显着改善热变形行为的本质。GH4975合金经1180℃/50h高温扩散热处理后一次碳化物形貌圆润化并形成过渡界面,与基体的弹性模量差明显降低,使协调变形能力提高进而降低了由一次碳化物引起的热变形开裂倾向性。提出对于高合金化难变形高温合金,可通过适当高温热处理以改善一次碳化物的协调变形能力来提高难变形合金热加工性的可行性。综上,本文通过对γ’相、晶内和晶界碳化物等组织在不同条件下的演变规律研究,获得了温度、温度/应力互作用对镍基高温合金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为高温合金的工程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汪洋[8](2021)在《基于手术方式和形态的多拇分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胚胎发育的第4周开始出现上肢肢芽,第5周手板发育成手指雏形,第8周上肢各部发育成形;在这期间如果肢芽发生分化不全或损伤,会引起肢体畸形。多拇畸形是手部常见的一种先天畸形,新生儿发生率在0.08——1.4/1000左右。拇指占整个手部功能的40%左右,部分多拇畸形虽然功能上能够满足日常生活,但是也有一些严重的畸形会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多拇畸形同样会影响手部的外观,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影响,患者成年后在学习就业和择偶以及生育上都会和正常的人群有差异。所以无论是从功能还是从美观的角度考虑,多拇畸形都建议手术治疗。早期的手术方式只是简单切除,1957年有文献报道:“由于美容原因,切除一个多余手指,这一操作不需要独创性,也不会产生任何问题。”然而研究已经表明,简单切除后导致拇指功能丧失需要二次手术的病例占50%左右;只采用一种手术方式会导致功能和美观的缺陷。从外形上来观察,有简单的漂浮拇指仅仅依靠皮蒂和发育接近正常的指体相连;有一个指体发育良好接近正常,另外一个指体从骨干或者关节处分叉,两个指体均有活动度;还有三倍体或者多倍体、偏斜指体以及严重的发育不良的拇指和一个漂浮的指体等等。从X光片上观察,部分畸形在骨骼没有成熟的时候难判断处理。比如漂浮指体和软骨相连的指体在拍片的时候因为软骨没有成熟,初期无法显影,两者单从X光片上很难区分;还有一些骨骺没有发育成熟,X光片上也无法显影,只有在手术过程中才能知晓,这些因素给手术方式的选择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造成畸形的因素很多;指体的偏斜有骨干偏斜和或关节畸形脱位成角,同时伴有或者不伴有肌腱的止点和走形的异常;有部分还有指甲宽度大小比正常拇指小,这些在手术中都需要仔细处理。是否每一个畸形的手术过程和术后康复中,由不同技术水准的医师按照标准的操作得到的效果都一样?不同水准的医师用同样的手术方式治疗同样类型的畸形手术,效果是不一样的?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促进同行之间的学习交流,文献中报道对多拇畸形进行分型。最早的要从20世纪开始,直到后来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和目前使用较多的Wassel分型提出,这个分型把多拇畸形分为7型,按照从远节指骨到掌骨不同平面分叉用罗马字母表示,奇数表示从骨干处分叉,偶数表示从关节处分叉,Ⅶ型是一个多拇畸形带有一个三节指骨拇指的组合。随后也有其他的分型提出来,使用比较多的是其中的Rotterdam分型,这个分型是在Wassel分型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改良,目的是为了包罗更多的无法使用Wassel分型归类的多拇畸形,比如三倍体和指体偏斜、关节粘连等。这些分型虽然使用的比较广泛,但是并不是从临床治疗出发,对临床治疗的意义有一定的局限性。同一分型的手术方式可能不一样,不同分型的手术方式可能一样。例如,大小长度和体积都基本相等的Wassel Ⅱ型Ⅳ型都是可以采取合并的手术方式,WasselⅣ型有主次之分的和蟹钳样的,手术方式一个是切除,另外一个可以采取合并。Wassel分型是从X片上来读取数据,这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儿童骨骼没有发育成熟,软骨无法在影像学上显影,本来是相互连接的基底会在术前误以为分离。在实际应用中,用现有分型记载一例多拇畸形的时候,只是知道骨骼在什么位置分叉,但畸形的形态学特征没有包含在分型中;比如指体有无主次之分,是否是漂浮指;同时也无法通过分型来判断手术方式,同样的分型可能是切除也可能是需要合并。根据临床工作经验,我们把多拇畸形的手术方式和形态特征相结合提出一新的分型,期待的目的有:1、代表大致的形态特征;2、推荐理想的手术方案;3、为医师之间学习交流提供便利。因此,为了探索以上提到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研究方法和结果第一部分分型方法研究统计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手足外科多拇畸形病例资料。发现多拇畸形的形态特征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有一个主要的拇指,其余指体发育不良,主要拇指从外观和功能上都接近正常拇指。第二种,两个拇指均发育不良,而体积大小和指甲大小大致相仿。第三种,非常严重的畸形,多个指体不同的部位发育好或带有漂浮指体的拇指畸形等。同样总结多拇畸形主要手术方式也有三种:第一种是切除次要指体,对主要指体进行功能和外形重建;第二种主要是合并,利用现有的组织把两个发育均不良的拇指进行合并;第三种手术方式利用不同指体或者其它部位的组织拼接一个接近正常的拇指。根据对多拇畸形畸形形态学特征和手术方式相结合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一种新的多拇畸形分型,手术的难度从容易到困难。Ⅰ型有一个主要的发育较好的主指,判断标准是主要指体的指甲宽度大于等于健侧拇指指甲的70%。按照指间关节和或掌指关节偏斜是否超过200把此型分为两个亚型:小于200为Ⅰ-A型,手术方式为简单切除;大于等于200为Ⅰ-B;手术方式是切除和矫正力线;Ⅱ型,此种类型两个指体发育均差,无主次之分,判断标准是两个指体指甲的宽度均小于健侧拇指指甲的70%。按照两个指体是否长度相等分为两个亚型:长度相等为Ⅱ-A型,手术方式是传统的合并;长度不等为Ⅱ-B型,手术的方式是改良合并(截骨和或推进皮瓣等);Ⅲ型是严重的畸形,需要显微外科修复重建,把每一个指体拆开重新拼接一个新的拇指,必要时候需从身体其他部位移植组织修复。此型分为两个亚型:Ⅲ-A型,每个指体各自有一段发育良好,手术方式是顶端移位;Ⅲ-B型为带有漂浮指的拇指畸形等严重畸形。目前国内正在进行专科医师培训制度,结合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和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手足外科两家医院临床实际情况,把手术医师按照专业技术水准从低到高分为5个不同等级,level-1、level-2级水平的手部先天畸形医师可以治疗Ⅰ-A型的多拇畸形;level-3级水平的专业医师可以治疗Ⅰ-B、Ⅱ-A型多拇畸形,level-4级水平医师可以治疗Ⅲ型及所有类型的多拇畸形。如果一个专业团队没有level-4级的专业医师,我们建议level-3在取得上级医师会诊后仔细操作,或者邀请其他机构高水准的医师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新的分型基础是手术方式和形态相结合,从分型可以形象直观了解多拇畸形的形态特征,同时了解大致的手术方案;对同行交流学习和专科医师培训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不足之处是因患方意愿或者技术发展等因素主次之分、力线偏斜的标准可能会变;但主次之分的切、无主次之分的合、严重畸形的拼(显微重建)的分型理念一般不会变。分型是否合理,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讨论和指正。第二部分分型可信度检测制定好分型标准和临床治疗指导意见后,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和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手足外科抽取从2015年8月到2020年1月治疗的多拇畸形患者临床信息。一共308名患者327例手,其中女性患者129例,男性患者179例,平均年龄13.4个月(3月-8岁),收集患者的大体照片和影像学资料,整理后制作成幻灯片格式保存。在两家医院手足外科随机抽取技术水准从level-1到level-5专业医师各1名总共5名。对5名医师培训和讲解分型的标准,理解分型的标准后,对整理好的多拇畸形照片和影像学资料按照新的分型进行分型,病例资料单独递交5名医师各自分型,暂时不讨论,2周后再次分型。资料返回后统计分析,邀请5名医师讨论分型结果,分型意见分歧时,按照投票最高的进行归类,必要时参考level-5级水平专业医师意见。统计分析医师之间的可信度和同一个医师前后的可信度,发现医师之间的可信度第1次是0.94,2周后是0.96,单个的医师前后可信度间最低是0.84。使用Landis和Koch建议的指南来解释可信度水平:0.81至1.0=几乎完美。新的分型在实际临床操作中不同技术水准的医师都容易理解和掌握,对实际的病例的分型均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通过分型和相对应的专业医师技术水准分级,为我们控制手术质量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王小海[9](2021)在《X公司在线计费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为其他各个行业提供了支撑与平台,信息产业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互联网经济对电信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提出了更高的支撑要求,在线计费系统应运而生,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而IT系统的不断迭代,也给运营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管控压力,这种压力也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外对IT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某电信运营企业X公司计划于2017年上线在线计费系统。该项目执行步骤多、施工周期长、迁移数据量大,面临较多的风险。因此X公司在线计费系统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成为了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常见的IT系统项目风险管理模型和常用的工具中找到对X公司在线计费系统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这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内容。本文基于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特点进行风险管理研究,主要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结合在线计费系统的项目特点、风险特点和风险来源,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问卷以及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工具分别识别出市场、技术、采购、进度、人力资源等5类18个风险;进而利用风险概率-影响矩阵进行定性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分出高中低三类风险,再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对风险进行排序;最后根据风险分析结果从风险回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和接受风险等角度对市场、技术、进度、采购、人力等风险提出应对策略和应对措施。通过上述步骤,本文为X公司在线计费系统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风险管理方案。
毛一好[10](2021)在《三穗方言单音节句末语气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中的语气词是一种人们表达自己情感态度的主要手段,对人们的日常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语气词词义过于空灵,语义模糊,因此语言学界对语气词的关注较少,特别是汉语方言语气词。本文基于保护方言的角度,深入地了解方言语气词并认识方言语气词的特点,从而深入了解该方言的语法系统。本文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三穗方言单音节句末语气词。在笔者大量搜集语料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对三穗方言单音节句末语气词的意义与功能进行描述与分析,并且讨论了三穗方言单音节句末语气词之间的连用情况,然后将三穗方言中的几个疑问语气词与普通话中的疑问语气词做比较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了三穗方言的单音节句末语气词系统。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三穗方言句末语气词的研究概况,其中包括简单介绍了三穗县地理位置及三穗方言;解释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等问题;介绍了当前句末语气词的研究现状。二是介绍语气词相关的概念问题,主要区分了语气系统中的各个结构,然后再清晰地界定语气词的概念,这是我们进一步对方言句末语气词做分类描写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三穗方言单音节句末语气词的分类研究。本章主要是从单音节句末语气词语义功能的角度来描述三穗方言单音节句末语气词系统。首先,根据李小凡对苏州方言语气词的分类标准,再以笔者搜集到的语料库,把三穗方言单音节句末语气词分为三类,分别是: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事态语气词包含“了、的1、来”等三个语气词;情态语气词包含“啊1、嘞1、吧1、的2、哦、嘛、喽、嘎、得、倒、看”等十一个语气词;疑问语气词包含“啊2、吧2、嘞2、没”等四个语气词。本选题主要对三穗方言单音节句末语气词的语义功能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三章是三穗方言单音节句末语气词连用。本章主要描述了三穗方言单音节句末语气词的组合连用情况,其中有四种情况,分别是:事态语气词与情态语气词连用、事态语气词与疑问语气词连用、情态语气词与情态语气词连用、情态语气词与疑问语气词连用。它们之间组合连用之后的语气意义可能是语气词语气意义的简单补充,也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语法意义,比如“喽”和“嘛”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语气词“喽嘛”,其具有与之前两个语气词不同的语气意义。第四章是三穗方言与普通话单音节句末疑问语气词比较分析。本章主要是将三穗方言单音节句末疑问语气词与普通话相对应的单音节疑问语气词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以找到三穗方言疑问语气词与普通话的相似性以及三穗方言疑问语气词的独特性。第五章是结语。本章主要是对全文的总结,总结了本文对三穗方言单音节句末语气词的意义和功能的详细描述,系统地构建了三穗方言句末语气词系统,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与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不发生”和“没有发生”不一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发生”和“没有发生”不一样(论文提纲范文)
(1)带随机启动时间与双阈值(m,N)-策略的M/G/1可修排队系统的最优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的排队指标 |
2 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
2.1 系统首次失效前的寿命分布 |
2.2 服务台的不可用度 |
3.3 系统在(0,t]内的故障次数 |
3 费用模型下的最优控制策略 |
4 结束语 |
(2)新型混合结构光纤干涉仪传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光纤干涉仪的分类 |
1.2.1 光纤Michelson干涉仪 |
1.2.2 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 |
1.2.3 光纤Fabry-Perot干涉仪 |
1.2.4 光纤Sagnac干涉仪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新型封装混合结构的Michelson干涉仪的研究 |
2.1 光纤Michelson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
2.2 光纤Michelson干涉仪的制作 |
2.3 端面封装效果的研究 |
2.3.1 理论分析 |
2.3.2 实验验证 |
2.4 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
2.4.1 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 |
2.4.2 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新型混合光纤干涉结构的双参数传感研究 |
3.1 双参数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3.2 双参数传感器的制作 |
3.3 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
3.3.1 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
3.3.2 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 |
3.4 双参数同时测量的原理与实验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三微球结构的混合Mach-Zehnder干涉仪的研究 |
4.1 混合Mach-Zehnder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
4.2 混合Mach-Zehnder干涉仪的制作过程 |
4.3 混合Mach-Zehnder干涉仪的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温度非灵敏的Fabry-Perot/Mach-Zehnder混合结构干涉仪的研究 |
5.1 混合结构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
5.2 混合结构干涉仪的制作过程 |
5.3 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
5.3.1 横向压力传感特性研究 |
5.3.2 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 |
5.3.3 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3)庆咸段含蜡原油管道流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含蜡原油管道输送技术 |
1.2.2 石蜡沉积机理 |
1.2.3 原油蜡沉积模型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管道概况和物性分析 |
2.1 庆阳至咸阳管道概况 |
2.1.1 管道基本参数 |
2.1.2 庆咸管道纵断面图 |
2.1.3 环境温度 |
2.2 原油物性分析 |
2.2.1 原油密度 |
2.2.2 原油凝点 |
2.2.3 原油粘温关系 |
2.2.4 原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的测定 |
2.2.5 原油的屈服值测定 |
2.2.6 析蜡特性 |
2.2.7 原油的比热容测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庆咸管道蜡沉积预测方法 |
3.1 卷积神经网络法 |
3.1.1 卷积神经网络的重要特性 |
3.1.2 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 |
3.1.3 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 |
3.2 卷积神经网络法预测蜡沉积速率 |
3.2.1 卷积神经网络输入选取 |
3.2.2 卷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工作步骤 |
3.2.3 蜡沉积实验 |
3.3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 蜡沉积模型建立 |
3.6 程序编写的方法和步骤(部分程序见附录) |
3.7 庆咸管道沿程结蜡厚度分布情况 |
3.7.1 运行不同时间的结蜡情况 |
3.7.2 运行不同季节的结蜡情况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道热力水力特性分析 |
4.1 庆咸管道含蜡原油管道输送热力特性分析 |
4.2 庆咸管道含蜡原油管道输送水力特性分析 |
4.3 水力热力计算方法及验证 |
4.3.1 程序框图 |
4.3.2 计算结果验证 |
4.4 管道沿程温度及压力变化 |
4.4.1 管道沿程温度变化 |
4.4.2 管道沿程压力变化 |
4.5 临界安全输量确定 |
4.5.1 热力条件下允许安全输量 |
4.5.2 水力条件下允许的最小安全输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管道经济运行方案分析 |
5.1 数学模型建立 |
5.1.1 清管周期模型 |
5.1.2 影响管道运行费用因素 |
5.2 输量参数的优化 |
5.3 出站油温的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金银纳米粒子共振荧光增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表面增强荧光 |
1.2.1 表面增强荧光现象 |
1.2.2 表面增强荧光机理 |
1.2.3 表面增强荧光的应用 |
1.3 金纳米粒子 |
1.3.1 金纳米粒子的性质 |
1.3.2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
1.3.3 金纳米粒子的应用 |
1.4 银纳米粒子 |
1.4.1 银纳米粒子的性质 |
1.4.2 银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1.4.3 银纳米粒子的应用 |
1.5 论文选题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金纳米粒子共振荧光增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2.3 配制试剂 |
2.2.4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2.2.5 金纳米粒子的纯化 |
2.2.6 金纳米粒子的二氧化硅包覆 |
2.2.6.1 金纳米棒的二氧化硅包覆 |
2.2.6.2 金纳米球的二氧化硅包覆 |
2.2.7 罗丹明B的荧光增强研究 |
2.2.7.1 GNRs@SiO_2对罗丹明B的荧光增强研究 |
2.2.7.2 AuNPs@SiO_2对罗丹明B的荧光增强研究 |
2.2.8 荧光素的荧光增强研究 |
2.2.8.1 GNRs@SiO_2对荧光素的荧光增强研究 |
2.2.8.2 AuNPs@SiO_2对荧光素的荧光增强研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AgNO_3的用量对金纳米棒的影响 |
2.3.2 TEOS用量对金纳米棒包覆厚度的影响 |
2.3.3 GNRs@SiO_2对罗丹明B的荧光增强研究 |
2.3.4 GNRs@SiO_2对荧光素的荧光增强研究 |
2.3.5 金纳米球的表征 |
2.3.6 TEOS用量对金纳米球包覆厚度的影响 |
2.3.7 AuNPs@SiO_2对罗丹明B的荧光增强研究 |
2.3.8 AuNPs@SiO_2对荧光素的荧光增强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银纳米粒子共振荧光增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 |
3.2.3 配制试剂 |
3.2.4 银纳米粒子的制备 |
3.2.5 银纳米粒子的二氧化硅包覆 |
3.2.6 AgNPs@SiO_2对罗丹明B的荧光增强研究 |
3.2.7 AgNPs@SiO_2对荧光素的荧光增强研究 |
3.2.8 AgNPs@SiO_2对硫酸奎宁的荧光影响研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银纳米粒子的表征 |
3.3.2 TEOS用量对银纳米粒子包覆厚度的影响 |
3.3.3 AgNPs@SiO_2对罗丹明B的荧光增强研究 |
3.3.4 AgNPs@SiO_2对荧光素的荧光增强研究 |
3.3.5 AgNPs@SiO_2对硫酸奎宁的荧光影响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
(5)EPS颗粒混合轻量土动强度特性及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轻量土动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
1.2.2 轻量土动强度研究现状 |
1.2.3 基于离散元的土体力学响应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样制备 |
2.3 试验方案 |
2.3.1 固结不排水剪切三轴试验方案 |
2.3.2 动三轴试验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PS颗粒混合轻量土固结不排水剪切三轴特性试验研究 |
3.1 应力-应变-孔压特性 |
3.1.1 试验结果 |
3.1.2 结果与讨论 |
3.2 抗剪强度指标 |
3.2.1 莫尔圆与包络线 |
3.2.2 抗剪强度参数变化规律 |
3.3 破坏形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循环荷载下EPS颗粒混合轻量土动强度标准试验研究 |
4.1 强度标准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滞回曲线 |
4.2.2 动应力时程曲线 |
4.2.3 动应变时程曲线 |
4.2.4 动孔压时程曲线 |
4.3 强度标准讨论 |
4.3.1 孔压标准 |
4.3.2 极限平衡标准 |
4.3.3 屈服标准 |
4.3.4 应变标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循环荷载下EPS颗粒混合轻量土动强度失稳过程离散元模拟研究 |
5.1 EPS颗粒混合轻量土离散元数值模型及参数标定 |
5.1.1 颗粒流数值模拟理论简介 |
5.1.2 三轴伺服机制原理与实现 |
5.1.3 轻量土动三轴离散元数值建模 |
5.1.4 轻量土动三轴试验细观参数标定 |
5.2 轻量土动应变累积过程发展规律 |
5.3 EPS颗粒体积比对轻量土动强度失稳过程的影响规律 |
5.4 围压对动强度失稳过程的影响规律 |
5.5 振幅对动强度失稳过程的影响规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体积型缺陷对油气管道安全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标准评价方法 |
1.2.2 单缺陷研究 |
1.2.3 缺陷间相互作用 |
1.2.4 重叠缺陷研究 |
1.3 机器学习方法在油气管道中的应用 |
1.3.1 机器学习介绍 |
1.3.2 机器学习在油气管道领域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含体积型缺陷管道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其验证 |
2.1 有限元方法介绍 |
2.2 有限元分析 |
2.2.1 基本参数 |
2.2.2 本构关系 |
2.2.3 管道失效准则 |
2.2.4 含缺陷管道几何模型建立 |
2.2.5 单元选择和网格划分 |
2.2.6 载荷及边界条件确定 |
2.2.7 有限元网格无关性验证 |
2.2.8 有限元模型验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轴向及环向双缺陷对管道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
3.1 轴向双缺陷 |
3.1.1 缺陷深度的影响 |
3.1.2 缺陷长度的影响 |
3.1.3 轴向间距的影响 |
3.2 环向双缺陷 |
3.2.1 缺陷深度的影响 |
3.2.2 缺陷长度的影响 |
3.2.3 环向间距的影响 |
3.3 相关性分析 |
3.3.1 轴向双缺陷相关性分析 |
3.3.2 环向双缺陷相关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叠缺陷研究 |
4.1 重叠缺陷有限元分析 |
4.2 顶层缺陷 |
4.2.1 顶层缺陷深度的影响 |
4.2.2 顶层缺陷长度的影响 |
4.3 底层缺陷 |
4.3.1 底层缺陷长度的影响 |
4.3.2 底层缺陷深度的影响 |
4.4 相关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P神经网络在含体积型缺陷管道中的应用 |
5.1 BP神经网络介绍 |
5.2 BP神经网络结构 |
5.3 轴向双缺陷BP神经网络模型 |
5.3.1 BP神经网络训练 |
5.3.2 泛化能力检验 |
5.4 环向双缺陷BP神经网络模型 |
5.4.1 BP神经网络训练 |
5.4.2 泛化能力检验 |
5.5 重叠缺陷BP神经网络模型 |
5.5.1 BP神经网络训练 |
5.5.2 泛化能力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温度/应力互作用与典型镍基高温合金组织稳定性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镍基高温合金服役过程中的组织与性能变化 |
1.1.1 强化相的演变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
1.1.2 TCP相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1.1.3 组织特征对稳定性的影响 |
1.1.4 环境/载荷耦合对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
1.2 先进超超临界电站镍基高温合金组织稳定性 |
1.2.1 617合金及组织稳定性 |
1.2.2 740合金及组织稳定性 |
1.2.3 组织性能稳定性的关联分析 |
1.3 高合金化难变形高温合金组织稳定性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思路 |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长期时效 |
2.2.2 高温扩散热处理 |
2.2.3 持久试验 |
2.2.4 热压缩 |
2.2.5 组织观察及分析 |
2.2.6 萃取相分析 |
3 等温时效对组织稳定性和性能的影响 |
3.1 组织性能演变规律 |
3.1.1 服役温度范围内时效组织和性能 |
3.1.2 超服役温度时效组织和性能 |
3.2 组织与性能关联性分析 |
3.2.1 组织与强度之间的关联性 |
3.2.2 组织与冲击性能之间的关联性 |
3.3 碳化物的稳定性及元素再分配 |
3.3.1 晶内碳化物的演变 |
3.3.2 组织演变过程中的元素再分配 |
3.4 本章小结 |
4 温度/应力互作用对组织稳定性影响 |
4.1 应力特征对组织演变的影响 |
4.2 服役温度范围内应力对组织的影响 |
4.3 超服役温度应力对组织的影响 |
4.4 温度/应力互作用对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5 组织特征对温度/应力互作用下组织稳定性影响 |
5.1 组织特征 |
5.2 750℃应力条件下组织演变规律 |
5.2.1 低γ'相617B合金组织演变 |
5.2.2 高γ'相740H合金组织演变 |
5.3 服役过程中的元素扩散及再分配 |
5.4 本章小结 |
6 析出相形貌特征对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
6.1 不同形貌特征γ'相稳定性 |
6.2 不同形貌特征η相稳定性 |
6.3 本章小结 |
7 高温对一次碳化物稳定性影响 |
7.1 一次碳化物/基体界面行为 |
7.1.1 铸态一次碳化物特征 |
7.1.2 高温扩散热处理对一次碳化物的影响 |
7.2 一次碳化物对裂纹扩展的影响 |
7.2.1 界面协调性差导致的开裂行为 |
7.2.2 一次碳化物变化对裂纹萌生影响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手术方式和形态的多拇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手术方式和形态结合的多拇分型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分型可信度检测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拇畸形分型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9)X公司在线计费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论文结构 |
1.2.3 研究方法 |
1.2.4 论文创新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
1.3.2 风险分析相关理论研究 |
1.3.3 风险管理过程理论研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项目风险的定义与特点 |
2.2 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 |
2.3 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 |
2.4 项目风险管理的流程 |
2.4.1 风险管理规划 |
2.4.2 风险识别 |
2.4.3 风险分析 |
2.4.4 风险应对规划 |
2.4.5 风险监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公司在线计费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
3.1 X公司项目建设的管理模式 |
3.2 X公司在线计费系统建设项目综述 |
3.2.1 项目简介 |
3.2.2 项目必要性 |
3.2.3 项目组织保障 |
3.2.4 项目特点 |
3.3 X公司OCS建设项目风险的特点 |
3.4 X公司OCS建设项目风险的来源 |
3.5 X公司OCS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公司在线计费系统项目风险识别 |
4.1 OCS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 |
4.2 构建风险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思路 |
4.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4.2.2 构建指标体系的思路 |
4.3 构建OCS建设项目风险指标体系 |
4.3.1 建立指标基础与文献研究法的应用 |
4.3.2 确定初选指标和头脑风暴法的应用 |
4.3.3 确定指标体系和专家问卷法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公司在线计费系统项目风险评价 |
5.1 OCS建设项目的定性风险分析 |
5.2 OCS建设项目的定量风险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5.2.1 层次分析法的模型结构与步骤 |
5.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OCS建设项目定量风险分析 |
5.2.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果差异的处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X公司在线计费系统项目风险应对 |
6.1 风险应对策略 |
6.2 进度风险的应对措施 |
6.3 人力资源风险的应对措施 |
6.4 技术风险的应对措施 |
6.5 市场风险的应对措施 |
6.6 采购风险的应对措施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三穗方言单音节句末语气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三穗县地理位置及三穗方言介绍 |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语料来源 |
1.3.3 体例说明 |
1.4 研究综述 |
1.4.1 普通话语气词的研究现状 |
1.4.2 方言中语气词的研究现状 |
1.4.3 语气及语气系统的概念 |
1.4.4 语气词 |
第二章 三穗方言句末语气词分类研究 |
2.1 事态语气词 |
2.1.1 的_1[di] |
2.1.2 了[?u] |
2.1.3 来[lai] |
2.1.4 事态语气词对比 |
2.2 情态语气词 |
2.2.1 啊_1[a] |
2.2.2 嘞_1[le] |
2.2.3 吧_1[ba] |
2.2.4 的_2[di] |
2.2.5 哦[o] |
2.2.6 嘛[ma] |
2.2.7 喽[lo] |
2.2.8 嘎[ka] |
2.2.9 得[te] |
2.2.10 倒[tau] |
2.2.11 看[kan] |
2.3 疑问语气词 |
2.3.1 没[mei] |
2.3.2 啊_2[a] |
2.3.3 嘞_2[le] |
2.3.4 吧_2[ba]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三穗方言句末语气词连用 |
3.1 事态语气词与情态语气词的连用 |
3.1.1 事态语气词“了”+情态语气词的连用 |
3.1.2 事态语气词“的_1”+情态语气词的连用 |
3.1.3 事态语气词“来”+情态语气词的连用 |
3.2 事态语气词与疑问语气词的连用 |
3.2.1 事态语气词“了”与疑问语气词连用 |
3.2.2 事态语气词“的_1”与疑问语气词连用 |
3.2.3 事态语气词“来”与疑问语气词连用 |
3.3 情态语气词与情态语气词的连用 |
3.3.1 情态语气词“的_2”的连用 |
3.3.2 情态语气词“喽”的连用 |
3.4 情态语气词与疑问语气词的连用 |
3.4.1 情态语气词“的_2”与疑问语气词连用 |
3.4.2 情态语气词“啊_1”与疑问语气词连用 |
3.4.3 情态语气词“看”与疑问语气词连用 |
3.4.4 情态语气词“得”与疑问语气词连用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三穗方言与普通话句末疑问语气词对比分析 |
4.1 普通话中的句末疑问语气词 |
4.2 与普通话句末疑问语气词的对比分析 |
4.2.1 数量对比 |
4.2.2 句法语义对比 |
4.2.3 语用对比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总结 |
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不发生”和“没有发生”不一样(论文参考文献)
- [1]带随机启动时间与双阈值(m,N)-策略的M/G/1可修排队系统的最优控制策略[J]. 旷欣宇,唐应辉. 运筹与管理, 2021(10)
- [2]新型混合结构光纤干涉仪传感技术研究[D]. 王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庆咸段含蜡原油管道流动保障研究[D]. 牛建森.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金银纳米粒子共振荧光增强研究[D]. 李亚霞.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5]EPS颗粒混合轻量土动强度特性及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D]. 周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体积型缺陷对油气管道安全性的影响研究[D]. 白瑞峰. 西北大学, 2021(12)
- [7]温度/应力互作用与典型镍基高温合金组织稳定性关联研究[D]. 向雪梅.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8]基于手术方式和形态的多拇分型研究[D]. 汪洋. 山东大学, 2021(11)
- [9]X公司在线计费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王小海.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三穗方言单音节句末语气词研究[D]. 毛一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