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前牙种植52例临床疗效观察

人工前牙种植52例临床疗效观察

一、人工种植前牙52例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梦薇[1](2021)在《微种植体支抗辅助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的三维测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三维测量分析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时,下颌磨牙、下颌中切牙(牙冠、根尖)的实际变化量与预期变化量,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对磨牙远移效率、前牙支抗保护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选取17例采用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的成年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5岁)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方案设计分为A、B两组,A组(10例):无额外增加支抗。B组(7例):运用微种植体支抗钉增强支抗。运用Clin Check软件进行矫治方案设计,获得初始位、目标位数字化模型。分别在治疗前(T0)、下颌磨牙远移到位(T1)阶段制取研究模型进行3D扫描,同期拍摄CBCT通过Mimics软件进行下颌骨、牙齿重建。将以上模型导入Geomagic wrap软件中进行整合,并在冠根位置添加测量标志点。最后,在Geomagic control软件中以下颌骨基骨区域为基准,重叠治疗前(T0)、下颌磨牙远移到位(T1)、目标位(TX)模型,测得下颌磨牙、下颌中切牙的三维实际变化量与预期变化量。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A、B组下颌磨牙、下颌中切牙冠根实际变化量与预期变化量之间的差异,对比两组磨牙冠根远移效率及下颌磨牙、下颌中切牙的三维移动差异。结果:1.A组下颌第一磨牙远移效率54.98±8.87%(冠)、24.63±23.07%(根尖)。下颌第二磨牙远移效率56.59±9.42%(冠)、16.17±21.04%(根尖)。B组下颌第一磨牙远移效率68.66±11.16%(冠)、28.87±20.51%(根尖)。下颌第二磨牙远移效率71.02±7.61%(冠)、33.45±17.53%(根尖)。两组之间相同牙位冠部远移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尖远移效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下颌第一磨牙实际变化量超出预期表现为:冠远中倾斜2.97±1.85°,冠颊向移动0.88±0.67 mm。下颌第二磨牙实际变化量超出预期表现为:冠远中倾斜3.07±2.47°,冠颊向移动1.58(1.00,1.87)mm(四分位数)。下颌中切牙实际变化量超出预期表现为:冠唇向移动0.61±0.67mm,根尖伸长0.35±0.21mm。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组下颌第一磨牙实际变化量超出预期表现为:冠远中倾斜4.89±2.03°,根尖颊向移动0.43(0.21,0.77)mm(四分位数)。下颌第二磨牙实际变化量超出预期表现为:冠远中倾斜5.21±2.04°,冠压低1.56±0.90mm,根尖压低1.75±0.6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冠根三维移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比A、B组下颌中切牙的实际变化量,B组相较于A组表现为:冠唇向移动减小、根尖向近中移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透明矫治器可实现下颌磨牙远移。磨牙远移过程中,下颌磨牙牙冠远中倾斜、颊向移动,下颌中切牙牙冠唇向移动。2.微种植体支抗钉辅助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时,可以减小下颌中切牙牙冠唇向移动趋势,较好地保护下颌中切牙支抗,提高磨牙牙冠远移效率。磨牙远移过程中,下颌磨牙牙冠远中倾斜,少量压低。

郑海英[2](2021)在《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颌骨定位精度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深入研究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的设计和制作流程,提高数字化咬合导板的颌骨定位精度。方法:选择30例牙颌面畸形患者,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并行临床检查,同时完善头颅正、侧位片、全景片、上下颌牙列模型和颅面CT扫描等检查,CT数据以DICOM文件形式存储和传输,并分别通过扫描口内天然牙列与体外石膏模型两种方法获取两组数字化牙模型,将数字化牙模型及颅面CT数据的导入Mimics Medical 20.0软件,两组数字化牙模型分别与CT数据三维重建的颅颌面数字化模型进行拟合,在颅面三维数字化模型上分别对上、下颌骨进行虚拟切割、移动骨块手术设计。用上下牙口扫数字化模型配准替代颅面三维数字化模型上的牙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口扫咬合导板(中间咬合导板和终末咬合导板);用上下牙模扫数字化模型配准替代颅面三维数字化模型的牙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制作模扫咬合导板(中间咬合导板和终末咬合导板)。将咬合导板的数字化模型输入3D打印机,制作打印出两组咬合导板,术中通过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进行上颌骨虚拟设计位置的确认及验证。术中导航记录两组咬合导板定位颌骨的标记点坐标,计算7个颌骨测量点与设计方案数据间的距离偏差(DE),上下颌骨测量点为:A(上牙槽座点)、FPR(右侧前部打孔点)、FPL(左侧前方打孔点)、RPR(右侧后方打孔点)、RPL(左侧后方打孔点)、FR(右侧颏孔)、FL(左侧颏孔)。应用咬合导板的适应性、偏差分析(RMS)、体积、术中导航数据,综合评价两组咬合导板的精度。结果:石膏模型扫描咬合导板组的就位密合度明显低于口扫咬合导板组。两组咬合导板口内适应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08,P<0.01)。以CT咬合导板为参考,模扫咬合导板组RMS=224.57±52.31μm,口扫咬合导板组RMS=189.20±35.91μm,两组咬合导板RM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6,P<0.05);两组咬合导板体积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颌标记点导航坐标值配对分析:在X轴上,1个研究标记点(A)中MDE与OD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E中位数的绝对值大于ODE中位数的绝对值,口扫咬合导板组颌骨再定位精确性优于模扫咬合导板组;在Y轴上,5个标记点(A、FPR、FPL、RPR、RPL)中MDE与OD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E中位数的绝对值大于ODE中位数的绝对值,口扫咬合导板组颌骨再定位优于模扫咬合导板组。在Z轴上,7个标记点(A、FPR、FPL、RPR、RPL、FR、FL)中MDE与ODE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内天然牙列扫描组的咬合导板与天然牙列的密合程度及术中颌骨定位的准确度均高于石膏模型扫描组。口扫咬合导板的精度及正颌手术颌骨定位精度优于模扫咬合导板。

兰晓婷[3](2021)在《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和石膏模型的精度,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大范围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可行性。1.体外研究方法:以3种不同牙列缺损的上颌牙科树脂模型作为参考模型,使用3Shape D810模型扫描仪扫描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15个标准镶嵌语言(Standard Tessellation Language,STL)格式的数据,将该数据作为对照组;使用3Shape Trios口内扫描技术、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以及传统印模技术分别复制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的数据作为实验组。将以上STL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Control 2014),采用虚拟的三维坐标测量仪(Coordinated measuring machine,CMM)进行参考模型与测试模型种植体间线性间距的测量,计算各测试模型与参考模型种植体间距的平均线性偏差值((?)R)作为模型精度的评价方法,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参考模型1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089±0.049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726±0.032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262±0.044mm。1.2参考模型2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40±0.050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7±0.013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0.348±0.015mm。1.3参考模型3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6±0.014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24±0.009mm;(3)石膏模型(TM3)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317±0.028mm。结论:在本研究的体外实验中,与传统开窗夹板硅橡胶印模技术相比,采用数字化技术获得的模型种植体间的线性偏差值更小。然而受体外研究条件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尚不能下结论。2.临床实验方法:将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上颌多颗牙缺失的5例种植固定修复病例,其中2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3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7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9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采用谢菲尔德实验进行被动就位应力检查,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种植体与上部结构之间的密合性。结果:2.1缺牙数在5单位以内的3例病例采用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树脂模型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种植上部结构均能完全就位,冠与基台、基台与种植体边缘密合无间隙,邻面接触关系以及咬合关系良好,患者对修复体的颜色形态均满意。2.2缺牙数大于5单位的2例病例在3D打印树脂模型上试戴支架时,因为支架与多能基台之间出现肉眼可见的边缘间隙,最终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修复。结论:受临床病例缺乏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仍需要后续研究。第二部分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和评价目的:尽管数字化印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领域,但由于无牙颌全牙弓缺乏解剖学标志,且需要扫描的范围大,关于无牙颌全牙弓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是否为临床接受还未能确定。这项系统性综述的目的是评估无牙颌全牙弓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材料和方法:以英文检索词“(fully edentulous OR completely edentulous)AND(digit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intra oral scanning)AND(conven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tradi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AND(accuracy outcome 3D-deviation OR inter-implant linear distances)”为主题词或任意字段在电子文献检索平台即Pub Med、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FMRS)文献检索平台进行高级检索,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体外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文章进行电子搜索,纳入的文献主要评估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在种植修复中的精度比较,其次是精度的评估方法、口内扫描仪的类型以及种植体的角度对印模精度的影响。结果:在搜索到的280篇文章中,有11篇被纳入研究,其中有10篇文章为体外研究,1篇临床研究。对10篇无牙颌全牙弓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这些研究显示出很高的异质性价值,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效应大小。根据10篇无牙颌印模的体外研究,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的精度偏差平均值为-6.86μm(95%的置信区间:-49.99,36.27),数字化印模名义上的偏差较小(P=0.76)。由于方法学上的异质性,1项临床研究没有包括在定量分析中。结论:基于体外研究的定量分析结果,与传统种植印模相比,数字化种植印模的精度更高。然而本研究仅对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关于数字化印模的种植修复临床应用精度,建议进行更多的临床实验。

彭敏[4](2021)在《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高透氧化锆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及良好的半透光性成为前牙美学种植基台的理想材料,但并不具有抗菌能力。在口腔环境中,基台材料表面易受微生物粘附形成生物膜,进而引发感染或种植体周围炎,甚至导致种植失败。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透氧化锆表面进行改性,利用铝硅酸盐多孔结构的承载能力及银纳米粒子的广谱抗菌作用和良好的抗炎能力,构建具有良好抗菌、抗炎和生物相容性的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促进种植体-软组织结合界面生物封闭形成,防止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和炎症发生,提髙种植成功率和延长种植体使用时间。首先在高透氧化锆表面分别构建光滑和多孔载银涂层,比较两种材料的抗菌性能,进一步对抗菌性能较好的载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能力及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氧化锆表面改性对其半透性能的影响,为种植美学基台材料选择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采用铝硅酸盐真空及非真空烧结的方法,分别在高透氧化锆表面构建光滑和多孔涂层形貌,然后浸渍于不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并二次烧结,将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在铝硅酸盐涂层原位还原。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制备的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表面涂层的微观形貌特征及结构进行表征分析。(2)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比较光滑和多孔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表面涂层的银离子释放能力;并通过抑菌圈、平板活菌计数、活/死菌荧光染色及SEM等技术观察不同改性涂层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的体外抑菌能力。(3)分别将成骨细胞(MC3T3-E1)和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与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共培养后,利用CCK-8、细胞粘附、ALP染色、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改性涂层对细胞增殖、粘附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细胞毒性;并将人单核巨噬细胞(TPH-1)与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共培养,分别在加入和不加脂多糖(LPS)情况下,用RT-q PCR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IL-4、IL-10、TGF-β、IL-1β、IL-6、TNF-αm 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NF-κB通路关键蛋白表达,以分析改性涂层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4)以超透和传统氧化锆材料作为对照,对三种氧化锆材料表面制备改性涂层并比较不同氧化锆材料改性前后的半透明度及抗弯强度等性能变化,通过FE-SEM、EDS对三种材料性能差异的原因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研究结果:(1)FE-SEM、EDS、XPS结果显示硝酸银溶液的浸渍浓度影响铝硅酸盐辅助沉积银粒子涂层的制备,高浓度硝酸银环境(5 mol/l)相对于低浓度(1mol/l)更利于银纳米粒子的沉积,获得的银纳米颗粒数量更多、尺寸更小,但其分布并不均匀。铝硅酸盐非真空烧结后在高透氧化锆表面能形成开放型微纳米多孔结构,与光滑铝硅酸盐涂层相比,多孔铝硅酸盐涂层获得数目更多、尺寸更小,形状更均匀的纳米银粒子,且能在涂层深部沉积。(2)ICP-AES结果显示光滑载银涂层与多孔载银涂层初期银离子释放均较明显,往后逐渐趋于平缓,且多孔载银涂层释放的银离子浓度高于光滑载银涂层的银离子释放浓度。光滑和多孔载银涂层对E.coli、S.aureus和L.acidophilus均有抗菌效果,且多孔载银涂层抗菌性能更显着。(3)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表面多孔结构的载银高透氧化锆能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ALP活性提高,并上调成骨分化基因Coll A1、BSP、OC和OPN的表达,也能促进HGFs增殖和粘附,表面载银对涂层的生物相容性无显着影响;载银涂层中的纳米银粒子能够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分别抑制和促进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释放,发挥抗炎作用。(4)三种氧化锆材料改性前后的性能比较显示,经载银涂层改性后三种氧化锆的半透明度和强度不同程度下降,载银高透氧化锆与载银传统氧化锆材料的抗折裂强度与半透明度无差异,能满足临床需要。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铝硅酸盐烧结和硝酸银溶液浸渍法,在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表面成功构建银粒子涂层,发现非真空烧结多孔涂层能够获得数目更多、尺寸更小的纳米银粒子;表面多孔的高透氧化锆载银涂层具有更好的抗菌性能,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利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界面封闭形成,并能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且改性材料半透明度和强度性能良好。提示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不仅能够提高种植基台的成功率,也具有良好的美学性能。

邱兆通[5](2021)在《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不同材料和设计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更新换代,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已成为牙列缺失患者理想的修复方式。早期种植领域重点关注于种植体的存留率,而上部结构相关的工艺并发症往往被忽视了。然而,保持口腔种植修复的长期稳定与上部修复材料密切相关。上部修复材料对修复后的并发症、咀嚼效能、美观、自洁效果及长期留存率等均会产生影响。不断更新换代的上部结构材料难免具有一些困扰广大患者和医生的工艺并发症亟待解决,这将降低患者对种植修复的满意度,且会增加医生的临床工作负担。针对无牙颌固定式种植义齿上部结构出现的并发症,分析和对比不同上部结构的设计及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等问题,寻找一种咀嚼功能高、美观性好、并发症少、长期稳定的修复方式,是当前无牙颌种植修复的热点。目的:对比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三组不同的材料和设计在无牙颌病例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其支架断裂率、人工牙崩瓷率、人工牙脱落率、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患者主观满意度等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因牙周炎、龋病等导致牙列缺失需要做种植义齿修复的病例。依据术前影像学测量以及口腔专科检查,制定个性化的种植修复方案,术中轴向植入6-7颗Strauman、Ankylos、ICX、Anyone系列种植体,4-6个月后行CAD/CAM切削纯钛支架外粘接单冠、CAD/CAM切削纯钛支架树脂复合固定桥、钴铬铸造支架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修复体的种植固定义齿修复,永久修复一年后随访了解修复体工艺并发症(支架断裂、人工牙崩瓷、人工牙脱落)发生率、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患者主观满意度,来评价不同种植修复上部结构材料和设计在无牙颌固定式种植修复中应用效果和局限。其中CAD/CAM切削纯钛支架外粘接单冠修复为A组,CAD/CAM切削纯钛树脂复合固定桥修复为B组,钴铬铸造支架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为C组。对收集数据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共收集因牙周炎、龋病等导致牙列缺失需要做种植义齿固定修复的病例9例,其中上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修复共6例,下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修复共3例;共植入56枚种植体,修复112个人工牙。永久修复体9副,其中A组3副,植入19枚种植体,修复40个人工牙,均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4±2.1)岁;B组3副,植入18枚种植体,修复36个人工牙,均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62±1.6)岁;C组3副,植入19枚种植体,修复36个人工牙,均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8±2.5)岁。1.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3组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支架断裂率均为0%。2.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A组人工牙崩坏率为10%,B组人工牙崩坏率为19.4%,C组人工牙崩坏率为33.3%,2×3卡方检验得出P=0.042,三组间人工牙崩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邦弗伦尼法进行组间比较,得出A组与C组间人工牙崩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间人工牙崩坏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A组人工牙脱落率为5%,B组人工牙脱落率为8.3%,C组人工牙脱落率为0%,2×3卡方检验得出P=0.3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3组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5.在种植修复后12个月内,3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均值A组为0.74±0.20;B组为0.94±0.22;C组为0.89±0.22。6.在种植修复后12个月内,3组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均值A组为0.53±0.14;B组为0.67±0.17;C组为0.89±0.20。7.在三组患者主观满意度方面,咀嚼满意度:A组>C组>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美观满意度:A组>B组>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舒适度满意度:A组>B组>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D/CAM切削纯钛支架外粘接单冠修复的人工牙崩瓷发生率、咀嚼功能、美观效果及患者保持口腔卫生清洁效果对比CAD/CAM切削纯钛支架树脂复合固定桥和钴铬铸造支架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两种修复方式均有一定的优势,临床效果良好,发生崩瓷工艺并发症时,冠可单独替换,临床操作较为简便,是一种有效的、良好的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设计。但其人工牙脱落率较高,有待进一步评估。

马凯[6](2020)在《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无机牛骨对MC3T3-E1细胞的影响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无机牛骨作为一种人工骨替代物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功能应用于口腔领域,但是它存在成骨效果不佳、骨重塑不完整等缺陷,本实验尝试寻找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表面处理方式来增强无机牛骨的成骨效果。本实验的目的是利用低温氩氧等离子体活化无机牛骨,探究小鼠胚胎成骨细胞MC3T3-E1在处理后无机牛骨上的黏附、增殖及分化情况。方法:将无机牛骨先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小时,消毒完毕后用无菌环切刀和医用无菌刀片将骨块制备成直径5mm,高度2mm的圆柱状骨块,以氩气+体积分数5%氧气作为输出气体产生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对无机牛骨进行表面活化,将经过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无机牛骨作为实验组,将不经过等离子体处理的无机牛骨作为对照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机牛骨的表面形貌变化,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机牛骨的表面元素组成。将小鼠胚胎成骨细胞MC3T3-E1分别接种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材料表面,用扫描电镜观察两组材料表面MC3T3-E1细胞的黏附形态,CCK-8法检测两组细胞1,3,5天的增殖变化,碱性磷酸酶(ALP)法检测两组细胞7天和14天的分化状态。结果:扫描电镜下观察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机牛骨表面形貌无明显改变,均表现为粗糙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材料元素组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材料表面碳(C)元素减少,氧(O)元素、钙(Ca)元素、磷(P)元素均有增高;电镜下观察实验组细胞在材料表面黏附更充分,细胞伸出伪足,对照组材料表面细胞则为球形;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显示1,3,5天实验组细胞增殖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分化结果显示7天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ALP活性无明显差别,但14天时实验组细胞ALP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无机牛骨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MC3T3-E1的黏附、增殖及分化有一定促进作用,且低温氩氧等离子体不会破坏无机牛骨本身的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本实验为人工骨替代物的表面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硕[7](2020)在《纯钛表面电子束蒸镀钴铬合金涂层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电子束蒸镀的方法于纯钛表面沉积不同厚度钴铬合金涂层以研究其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将60片切削钛片(25mm×5mm×0.5mm)随机分成5组,钛片均经过喷砂处理。其中4组为实验组,通过电子束蒸镀的方式于表面形成不同厚度的钴铬合金涂层,其厚度分别为20nm(A组)、40nm(B组)、60nm(C组)、80nm(D组),E组为对照组,仅喷砂处理。钴铬合金涂层制备完成后,每组随机选取3个试件进行涂层表面的扫描电镜(SEM)观察及能谱分析(EDS),试件进行烤瓷后通过三点弯曲力学试验检测钛瓷结合强度,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瓷剥脱后,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瓷剥脱后钛表面形貌,能谱分析(EDS)观察其元素种类。每组选择烤瓷后的钛片两片,环氧树脂包埋,打磨抛光暴露钛-瓷结合界面后,利用扫描电镜(SEM)和线性分析对钛-瓷横断截面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扫描电镜下观察镀膜后试件表面形貌,涂层厚度的改变导致钛片的表面结构发生变化,E组(喷砂对照组)钛片表面呈凹凸不平锐利状结构,凸起间可见孔洞。各实验组钛片表面电镜下呈凹凸状结构,未见明显孔洞结构,孔洞得到良好的覆盖,其中B组钛片试件表面凹凸状结构的边缘变得圆钝,未见明显尖锐结构。EDS分析结果:实验组各组钛片表面均检测出钴、铬元素,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钴、铬元素的含量相应增高,各实验组间钴、铬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件表面未检测出钴、铬元素。三点弯曲实验结果:A、B、C、D、E五组钛瓷结合强度分别为:(36.11±1.17)MPa、(43.33±1.17)MPa、(39.95±2.22)MPa、(38.85±1.10)MPa和(30.23±1.94)MPa。实验组钛瓷结合强度均高于喷砂对照组(P<0.05),且高于ISO 9693规定的临床标准,其中B组(40nm)的钛瓷结合强度高于其它各组(P<0.05)。E组瓷剥脱界面未见瓷粉残留并伴有孔洞结构形成,B组钛片瓷剥脱后表面瓷粉残留较多且高于其它实验组。对各组钛瓷横断界面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可见:B组钛瓷结合界面结合紧密无孔洞及裂隙等缺陷,A,C,D三组钛瓷结合较紧密但结合界面仍可见少量孔洞,E组钛瓷结合最为疏松,结合界面裂隙十分明显,钛瓷结合处可见大量孔洞。钛瓷结合界面线性分析结果示:B组试件控氧效果最佳,强于其它各组。结论:通过电子束蒸镀的方式于纯钛表面形成适宜厚度的钴铬合金涂层可提高钛瓷结合强度。

刘恒瑜[8](2020)在《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构建大鼠正畸牙移动(OTM)模型,研究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情况,探讨正畸牙移动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正畸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设空白对照组,0 g加力组,50 g加力组,100 g加力组,通过正畸镍钛拉簧建立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移动模型,每组分为4亚组——分别于1、3、7、14 d后处死大鼠,采用RT-PCR法测定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 RNA基因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右侧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牙龈及龈沟液的Caspase-3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半定量及定位检测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牙周膜及牙槽骨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PCR结果显示: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表达量均随牵引力值的增加而增加,组间差异明显(P<0.05)。0 g加力组ICAM-1的m RNA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而Caspase-3及Survivin的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50 g加力组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浓度变化趋于同步,初始呈时间依赖性,至第7 d时达到峰值,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01),至第14 d时,Survivin mRNA、ICAM-1 m RNA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基本同对照组,组间无差异(P=0.392,P=0.157,P=0.185);100 g加力组的上述三分子均提前于第3 d到达峰值,第3 d组与其余各组间差异明显(P<0.05),至第14 d时,Survivin m RNA、ICAM-1 m RNA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41,P=0.036,P=0.000)。Caspase-3及ICAM-1的近中侧mRNA浓度及变化幅度皆大于远中侧m RNA浓度及变化幅度,而Survivin反之。(2)ELISA结果显示:Caspase-3及ICAM-1的蛋白表达量同样随牵引力值的增加而增加,组间差异明显(P<0.05)。0 g加力组ICAM-1的蛋白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而Caspase-3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50 g加力组的Caspase-3及ICAM-1的蛋白浓度变化呈时间依赖性,至第7 d时达到峰值(P<0.05);100 g组两者趋势出现差异,Caspase-3浓度逐渐上升,一直持续至第14 d,组间差异仍明显(P=0.007<0.01),ICAM-1提前于第3 d出现峰值,第14 d末时蛋白浓度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611>0.05);(3)免疫组化染色法结果显示:Caspase-3、ICAM-1在静息正常牙周组织中存在表达,而Survivin为低表达,蛋白变化趋势基本同ELISA结果。100 g加力组的大鼠牙周组织中,牙根较50 g加力组明显粗糙不平,Caspase-3的蛋白浓度及升高趋势远高于50 g加力组,且牙髓腔成牙本质细胞中的ICAM-1蛋白含量较50 g加力组明显增高。Survivin蛋白浓度在50 g加力组时,于第7 d到达高峰;在100 g加力组时,峰值提前于第3 d,随后降至第14 d,此时浓度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Survivin、Caspase-3及ICAM-1共同参与正畸牙移动的牙周组织改建过程,Caspase-3主要参与近中压力侧的细胞凋亡,Survivin参与远中张力侧的牙周组织新生,两者共同维护牙周改建的动态平衡。(2)Survivin、Caspase-3对机械力刺激反应较ICAM-1明显,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和偏态分布特点。(3)力值的增加促进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过度表达,50 g对大鼠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的改建作用更佳,100 g作用力下Caspase-3与Survivin两者间表达失衡,提示牙周组织吸收风险。

李莉[9](2020)在《全数字化正颌外科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深入研究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正颌外科手术设计及实施,探索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全数字化正颌外科诊治流程。方法: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正颌外科三维重建测量、术前诊断、手术模拟设计、导板和牙合板的3D设计与制作、导航验证和效果评估。选取25例先天性牙颌面畸形患者,术前常规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检查、颅面CT扫描、头颅正、侧位片、口腔曲面断层片、上下颌牙列模型及二、三维面相。将采集的颅面CT数据导入Mimics 20.0软件进行处理并建立数字化颅面原始模型,导入上下颌牙模数据、三维面相数据,建立数字化设计模型。在数字化设计模型上根据硬组织标志点建立三维重建测量平面并进行测量、分析,得出数字化诊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手术方案设计,确定数字化终末模型,同时进行导板和牙合板的3D设计与制作。术中采用数字化导航系统进行上颌骨设计位置的确认、固位验证和骨打磨精确导引。采集患者术后1周颅面CT扫描,将术后实际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与术前设计数字化终末模型按颅脑未行手术部位进行拟合配准,于同一三维重建测量平面10组骨性标志点的三维坐标(X、Y、Z)进行术后实际与术前设计的术后对比验证,其标志点分别为:ANS(前鼻棘点)、A(上牙槽座点)、Incisive foramen(切牙孔后缘点)、Pyriform aperture-R(右侧截骨线梨状孔外缘点)、Pyriform aperture-L(左侧截骨线梨状孔外缘点)、B(下牙槽座点)、Pg(颏前点)、Me(颏下点)、Foramen-R(右侧颏孔点)、Foramen-L(左侧颏孔点)。采用SPSS24.0软件包对10组标志点术前设计(X1、Y1、Z1)与术后实际(X2、Y2、Z2)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3-matic模块进行骨组织融合后的对比差异色谱分析。结果:25例患者均按照数字化正颌外科流程进行数据采集处理、诊断、模拟手术设计、截骨导板和牙合板的3D设计与制作、数字化导航引导下实施手术、术后资料采集与效果评估,患者术后随访结果达到了术前设计方案的要求。术后实际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与术前设计数字化终末模型相比10组骨性标志点分别在X、Y、Z三维方向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设计与术后实际的头颅模型进行融合配准后,进行对比差异色谱分析,上、下颌骨行手术区域无显着性差异,手术效果符合预期设计要求。结论:采用数字化技术辅助正颌外科诊断、手术设计和手术实施具有精准、微创的优越性。术中数字化导航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更精准的保障实现手术设计方案。

居云梦[10](2020)在《一种改良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严重不足患者中应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Absorbable collagen sponge,ACS)改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不足的患者提供更加微创、安全、经济的手术方式。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种植中心就诊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选择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在3~5mm范围内,且上颌窦底形态较平坦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划利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改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并在术后愈合6个月左右行种植义齿固定修复。临床随访观察并在术后当天、术后6、12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评估种植体植入后窦底提升区成骨状况、种植体存留率及种植手术并发症;利用SPSS 24.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19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1例,共植入23颗士卓曼骨水平种植体(长度均为8mm),术前CBCT测量上颌后牙区窦底至牙槽嵴顶的骨高度为4.09±0.52mm,其中最大为4.90mm,最小为3.38mm。采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改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6个月,CBCT显示上颌窦底得到了明显提升,新形成的窦底基本上位于植入种植体根部顶端上方或平齐位置,且窦底形态较平坦自然,新形成的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的骨高度为8.63±1.08mm,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检查种植体均无松动及疼痛不适等症状,以上结果提示所有种植体周围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23颗种植体均正常完成了上部冠修复。修复完成6个月后(术后12个月)复查,临床检查发现所有修复体功能良好,CBCT显示术后12个月种植体周骨结合良好,窦底形态及成骨高度与术后6个月时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2)本研究1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上颌窦黏膜穿孔,CBCT检查发现胶原蛋白海绵材料溢出到上颌窦内,穿孔率为4.3%。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随访观察未出现明显的上颌窦感染的症状及不良反应,术后3个月CBCT检查发现散落在上颌窦内的材料已经全部吸收,窦内成骨基本未受任何影响,患者预后良好。(3)种植体存留率:所有种植体临床随访观察12个月无一例出现种植体的松动、脱落,患者对于修复效果满意,存留率为100%。结论:本研究通过应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对传统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内提升术)进行了改良,拓宽了上颌窦底内提升术的手术适应症,增加了提升高度,降低了操作难度,减少了手术并发症,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从而为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严重不足需要行常规经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的患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微创、安全、经济的手术方法。

二、人工种植前牙52例临床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种植前牙52例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微种植体支抗辅助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的三维测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第一部分:微种植体支抗辅助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的三维测量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病例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三例临床病例报告
    临床病例报告一:透明矫治器矫治牙列拥挤一例
        1 矫治前情况
        2 矫治过程
        3 矫治效果
        4 矫治体会
    临床病例报告二:透明矫治器远移双颌磨牙一例
        1 矫治前情况
        2 矫治过程
        3 矫治效果
        4 矫治体会
    临床病例报告三:透明矫治器矫治安氏Ⅲ类一例
        1 矫治前情况
        2 矫治过程
        3 矫治效果
        4 矫治体会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透明矫治器移动效率测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2)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颌骨定位精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材料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见图14)
        1.3.1 基本信息与临床检查
        1.3.2 口外扫描法
        1.3.3 口内扫描法
        1.3.4 影像资料获取
        1.3.5 数字化咬合导板制作
        1.3.6 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及术中导航验证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数字化咬合导板的主观检测
    2.2 数字化咬合导板的客观分析
    2.3 导航数据采集
3.讨论
    3.1 数字化咬合导板的研究背景及进展
    3.2 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的体积分析
    3.3 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的RMS值分析
    3.4 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的颌骨定位精度分析
    3.5 存在的问题
    3.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数字化导板在正颌手术中的应用和发展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
    前言
    一、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体外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二、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临床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前言
    1.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病例报告
    前言
    一、牙体缺损的固定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一后牙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病例
        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体会
    二、牙列缺损种植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二上前牙外伤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病例三前磨牙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数字化技术在即刻种植及牙龈塑形中的应用体会
    三、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四可摘局部义齿咬合抬高病例
        病例五可摘局部义齿选择性压力印模病例
        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体会
参考文献
综述 口内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种植修复结构
    1.2 种植修复评价
    1.3 氧化锆基台材料简介
    1.4 氧化锆基台抗菌性研究进展
    1.5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第二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体外抗菌性能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2.1 银离子释放检测
        3.2.2.2 菌种的活化和菌悬液制备
        3.2.2.3 抗菌性能实验
        3.2.2.4 样品表面荧光染色实验
        3.2.2.5 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
        3.2.2.6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银释放检测
        3.3.2 体外抗菌性能评价
        3.3.2.1 不同样品与细菌共培养的涂板结果
        3.3.2.2 不同样品与细菌共培养后的平板活菌计数结果
        3.3.2.3 活/死细菌荧光染色结果
        3.3.2.4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性评价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2.1 细胞培养
        4.2.2.2 细胞增殖实验
        4.2.2.3 细胞粘附实验
        4.2.2.4 成骨细胞内ALP活性检测
        4.2.2.5 成骨细胞中LDH含量检测
        4.2.2.6 荧光定量RT-q PCR实验
        4.2.2.7 Western blot实验
        4.2.2.8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生物相容性评价
        4.3.1.1 材料对成骨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的影响
        4.3.1.2 材料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4.3.1.3 材料对成骨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
        4.3.1.4 材料对成骨细胞中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1.5 材料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4.3.1.6 材料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
        4.3.2 抗炎性评价
        4.3.2.1 材料对 LPS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
        4.3.2.2 材料对 LPS 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 TLR4/NF-κB 通路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4.4.2 材料对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载银氧化锆基台材料的半透明性能比较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2.2.1 样件制备
        5.2.2.2 性能测试
        5.2.2.3 统计学方法
    5.3 结果
        5.3.1 性能分析
        5.3.2 裂纹分析
        5.3.3 SEM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述抗种植体周围炎的生物材料和抗生素应用研究
    6.1 种植体周围疾病
    6.2 临床和实验室策略
    6.3 局限和前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不同材料和设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材料与设备
    1.3 治疗过程
    1.4 疗效评价
2 结果
    2.1 支架断裂率
    2.2 人工牙崩瓷率
    2.3 人工牙脱落率
    2.4 种植体成功率
    2.5 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PLI)
    2.6 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MODIFIED BLEEDING INDEX,MBI)
    2.7 患者主观满意度
    2.8 病例报告
3 讨论
    3.1 无牙颌上部修复材料的选择
    3.2 工艺并发症与修复方式的关系
    3.3 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咬合因素对工艺并发症的影响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种植修复体良好被动就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无机牛骨对MC3T3-E1细胞的影响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无机牛骨后的表面特征分析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设备
        2 无机牛骨块的制备
        3 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对骨块表面活化
        4 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
        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面元素组成
    结果
        1 骨块表面形貌观测结果
        2 骨块表面XPS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无机牛骨对MC3T3-E1细胞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设备
        2 扫描电镜观察细胞早期黏附
        3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4 ALP法检测细胞分化能力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扫描电镜观察细胞早期黏附
        2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3 ALP法检测细胞分化
    讨论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纯钛表面电子束蒸镀钴铬合金涂层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1.1 设备和材料
    1.2 纯钛试件制备及表面处理
    1.3 涂层制备完成后试件表面观察
    1.4 烤瓷处理
    1.5 三点弯曲试验
    1.6 瓷剥脱后试件表面电镜观察及元素分析
    1.7 钛-瓷结合界面观察
    1.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试件表面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结果
    2.2 钛-瓷结合强度
    2.3 钛瓷结合界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2.4 钛瓷结合界面线性扫描结果
    2.5 瓷剥脱界面的扫描电镜观察及元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15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材料与实验试剂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3 实验分组
    4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建立
    5 动物处死及样本采集
    6 实验方法
        6.1 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T-PCR法)
        6.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
        6.3 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法)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建立
    2 RT-PCR mRNA检测结果
        2.1 不同力值下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表达情况
        2.2 不同时间点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表达情况
    3 ELISA蛋白检测结果
        3.1 不同力值下牙周组织中Caspase-3、ICAM-1 的蛋白表达情况
        3.2 不同时间点牙周组织中Caspase-3、ICAM-1 的蛋白表达情况
    4 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4.1 HE染色结果
        4.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讨论
    1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改良
        1.1 降低装置脱落率
        1.2 力值的准确施加
    2 不同正畸力对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 的影响
    3 不同加力时间对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 的影响
    4 Survivin与 Caspase-3 互为抑制基因在OTM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
    5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适宜力值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病例报告一(正畸——上颌缺牙、下颌前突的单颌拔牙矫治)
    病例报告二(正畸——前突、上颌尖牙缺失的拔牙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三(正畸——双颌前突的拔牙矫治)
    病例报告四(正畸——双颌前突的拔牙矫治)
    病例报告五(正畸——双颌前突的拔牙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六(正畸——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 III 类错合)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七(正畸——重度拥挤的非拔牙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八(正畸——种植钉推磨牙向后的二次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九(正畸——骨性 II 类 III°深覆合的隐适美二次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修复——不良修复体重新制作)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一(修复——高嵌体修复根管后治疗牙)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二(儿牙——右下后牙区根管治疗联合间隙管理)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三(粘膜——疑似梅毒相关性阿弗他溃疡)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四(牙周——慢性牙周炎)
    病例报告十五(牙周——慢性牙周炎)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六(牙体——根管治疗)
    病例报告十七(牙体——根管治疗)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八(口外——粘液腺囊肿)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九(口外——阻生齿拔除)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全数字化正颌外科初步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材料
    1.3 全数字化正颌外科诊治方法和流程
        1.3.1 基本信息与临床检查
        1.3.2 数据采集、处理
        1.3.3 数字化诊断
        1.3.4 数字化模拟手术设计
        1.3.5 截骨导板、牙合板的3D设计与制作
        1.3.6 手术实施与导航验证
        1.3.7 术后数据采集、效果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前设计与术后实际10对标志点的差异分析
        2.1.1 术前设计与术后实际10对标志点分别到X轴的差异分析
        2.1.2 术前设计与术后实际10对标志点分别到Y轴的差异分析
        2.1.3 术前设计与术后实际10对标志点分别到Z轴的差异分析
    2.2 术前设计与术后实际骨组织对比色谱分析
3 讨论
    3.1 数字化三维颅面重建测量系统的建立
    3.2 数字化诊断
    3.3 数字化牙列数据的采集与配准
    3.4 术中实时导航
    3.5 术后效果评价
    3.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一种改良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设备
    1.2 临床资料
    1.3 手术方法
    1.4 效果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2.1 窦底提升区成骨状况
    2.2 上颌窦黏膜穿孔率
    2.3 种植体存留率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汇报
    病例分析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四、人工种植前牙52例临床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种植体支抗辅助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的三维测量分析[D]. 陈梦薇.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颌骨定位精度比较研究[D]. 郑海英. 青岛大学, 2021(02)
  • [3]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D]. 兰晓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D]. 彭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不同材料和设计的临床观察[D]. 邱兆通.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无机牛骨对MC3T3-E1细胞的影响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D]. 马凯. 青岛大学, 2020(01)
  • [7]纯钛表面电子束蒸镀钴铬合金涂层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D]. 王硕. 青岛大学, 2020(01)
  • [8]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作用研究[D]. 刘恒瑜. 青岛大学, 2020(01)
  • [9]全数字化正颌外科初步临床应用研究[D]. 李莉. 青岛大学, 2020(01)
  • [10]一种改良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居云梦.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人工前牙种植52例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