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亲的不育症可遗传给后代(论文文献综述)
耿冬峰[1](2021)在《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回顾性分析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AZF微缺失夫妇的IVF/ICSI生育结局,研究这些遗传学异常对生育及子代健康的影响。此外,挖掘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男性不育夫妇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临床咨询和诊疗工作,起到参考和指导的作用。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1、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2、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3、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4、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关键指标:1、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指标,包括受精率、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2、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包括平均孕龄、分娩率、早产率、双胎率、出生体重、活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一、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800对夫妇。按男方染色体核型是否异常分为染色体异常组(46对)、染色体多态性组(136对)和染色体正常组(261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染色体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1.18%vs 78.55%,P<0.05),染色体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8.90%vs 49.25%,78.57%vs 63.24%,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异常的不同类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受精率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2.12%,69.18%,vs 78.55%,P<0.05),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9.11%,58.43%,vs 49.25%,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染色体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D/G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4.64%vs 78.55%,P<0.05),Y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4.66%vs 78.55%,78.41%vs 65.99%,P<0.05);其它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数目异常组、染色体结构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多态性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组的出生缺陷率统计学上高于染色体正常组(18.18%(2[双胎,髋关节发育不良]/11)vs 1.61%(23/1433),P<0.05),其它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均负面影响IVF/ICSI受精,对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2、整体上,染色体多态性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负面影响。D/G组异常可能降低受精率,但影响不大。3、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其不同类型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二、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21对夫妇。按AZF是否缺失分为AZF缺失组(143对)与AZF正常组(77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组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中,gr/gr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种植率均显着高于AZF正常组(83.37%vs 77.25%,77.68%vs 69.02%,43.56%vs 33.47%,62.16%vs 43.28%,P<0.05),b1/b3缺失组的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7.63%(68/118)vs 69.02%(5771/8361),P<0.05)。3、不同精液质量组中,无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8.42%vs 77.31%,54.46%vs 70.37%,P<0.05);严重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74.71%vs 78.30%,60.00%vs 73.33%,P<0.05);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精子浓度正常患者AZF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高于AZF正常组(83.99%vs 76.57%,70.68%vs 64.07%,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不同精液质量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整体上,AZF微缺失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负面影响。但AZFc区b1/b3缺失可能降低正常受精率。2、AZF微缺失影响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IVF/ICSI受精,负面影响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受精率。3、AZF微缺失、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均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4、AZF微缺失对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三、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30对夫妇。按男方AZF、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12对)、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57对)、单纯AZF微缺失组(140对)、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721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34.44%vs 57.24%,47.27%,48.30%;34.48%vs 50.47%,51.78%,49.69%;18.97%vs 35.05%,35.04%,33.47%;41.67%vs 73.68%,68.57%,68.52%,P<0.05)。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降低的趋势(临床妊娠率41.67%vs 64.91%,60.00%,60.19%;种植率33.33%vs 48.62%,41.90%,43.28%)。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不育男性IVF/ICSI受精无明显影响,对胚胎发育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有负面影响。对临床妊娠结局可能有负面影响。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四、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766对夫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健康活产结局进行分组。通过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挖掘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构建不育男性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女方不孕类型、男方不育类型、窦卵泡数(AFC)、女方体重指数、HCG日E2水平、获卵数、优质胚胎数、女方基础FSH、精液质量、移植胚胎数、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类型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变量(P<0.05)。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与AZF微缺失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精液质量、优质胚胎数、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数、移植胚胎类型、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P<0.05)。3、构建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P如下:P=1/(1+exp(-y)),其中y=-0.616×(女方年龄<35=1,35≤年龄<40=2,≥40岁=3)+(精子浓度正常=0,无精子症=0.331,严重少精子症=0.186,少精子症=-0.210)+0.083×(优质胚胎数,>15以15计算)+(冻融移植周期=0.333,新鲜移植周期=0)+(移植胚胎数1个=0,2个=0.598,3个=0.250)+(囊胚=0.482,卵裂期胚胎=0)+(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6mm=0,710mm=2.017、≥11mm=2.586)-2.847。本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252.6,P<0.001)。ROC曲线下面积=0.665,95%CI:0.644-0.685,P<0.001。P=0.433作为诊断界点,对应的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56%。根据回归模型绘制了列线图,C指数为0.665,校准图显示根据列线图估计的健康活产概率和真实的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发现影响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主要因素。2、女方年龄是健康活产结局的不利因素。3、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为2个、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无精子症、冻融周期移植、囊胚移植,是健康活产结局的有利因素。4、成功构建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的评估模型,绘制了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黎敏儿[2](2021)在《人体冷冻胚胎的归属与处置问题研究 ——兼议处置问题引发的代孕困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适龄产妇不孕不育患病率的大幅增长,不孕不育已经成为困扰公众、影响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大社会性问题。作为20世纪后人类婚姻和家庭领域发生的最具影响力的进程之一,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给大多数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福音,让他们可以通过辅助生殖的医疗手段实现自己的生育权。作为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中关键的一环,冷冻胚胎技术是一项目前较为成熟的解决生育难题的技术。鉴于内外环境差异所导致的胚胎移植后的低成功率,又为了延长体外胚胎的存活期限和为随时移植做准备,实践中会一次性在女性体内取出多个卵子,并培育多个胚胎。但与此同时也有一系列法律问题接踵而至,比如冷冻胚胎的民事法律地位要如何认定,当出现夫妻双方离婚或一方死亡或双方死亡等情形时应如何确定冷冻胚胎的处置。笔者将试图并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探究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和不同情形下的处置规则,并提出相关的立法建议。合理认定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是解决冷冻胚胎纠纷的基础与前提,本文第一部分将着重分析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首先,本文将从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切入明确冷冻胚胎在生物学上的具体内涵和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抛出研究冷冻胚胎法律属性的重要性。再者,对学术界对冷冻胚胎法律属性的三种理论学说:认为冷冻胚胎具有民事法律主体地位的“主体说”、认为冷冻胚胎属于客观实体物的“客体说”以及认为冷冻胚胎属于人与物的“过渡性存在”的“中介说”进行解释和学说评析。然后,在比较法视野下列举并分析域外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对冷冻胚胎法律属性的认定。笔者再对以上与冷冻胚胎法律属性相关的学说和域外经验进行论述和评析,目的旨在文末总结得出笔者的观点:冷冻胚胎应属于“人格化的特殊物”。界定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的目的在于解决冷冻胚胎的处置问题,但我国司法实践中现存的冷冻胚胎处置纠纷尚有不少问题和缺陷,因此第二部分紧接着第一部分对法律属性的探讨,主要围绕司法实践中冷冻胚胎归属及处置纠纷的案由选择、原被告关系、法院对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分析以及对冷冻胚胎归属及处置的裁判依据进行具体的统计学分析和案例分析。其中笔者通过不同原被告主体和纠纷类型选择了五个重点案例,对法院的裁判思路作出解读,发现在法律属性不明朗的情况下,法院的裁判思路存在诸多矛盾。而这些矛盾笔者将在该部分的最后予以最后的总结,旨在为下一部分具体分析冷冻胚胎的处置规则做铺垫和建构。第三部分系作者基于对冷冻胚胎属于“人格化的特殊物”的法律属性认定,对冷冻胚胎的归属和处置的具体规则作出的详细分析。“宜兴冷冻胚胎案”首次提出对冷冻胚胎的监管权和处置权的概念,但我国法律中并未明确规定。故第二部分开篇首先解释在冷冻胚胎语境下监管权和处置权的内涵所在,明确冷冻胚胎的监管权和处置权本质在于有特别限制的所有权,其实质仍是冷冻胚胎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内涵后,笔者以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离婚、夫妻一方去世以及夫妻双方去世四个具体情形,分析对应情形下冷冻胚胎的处置问题。其中着重提及以夫妻合意为原则,当出现双方生育权冲突时对弱者的保护与利益平衡原则的考量以及冷冻胚胎的继承权问题。第四部分承继对第一、二部分的思考和研究,首先分析我国的立法现状,其中先从现有法律中对胎儿和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的法律规定突出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认定之法律空白和困境所在,然后通过对域外经验的列举和分析,以为后续提出我国立法建构作出铺垫。最后,本文将站在我国立法和司法语境下对冷冻胚胎法律属性与处置问题提出司法与立法方面完善建议。
马新龙[3](2021)在《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在国内不同样本量及检测方法不一致导致AZF区域缺失率报道各异的背景下,在统一检测手段的情况下对国内使用传统方法测得的AZF区域缺失率进行meta分析。2.探究NGS对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并探究NGS相较常规PCR-STS法检测AZF区域的优越性以及可能导致男性不育的基因及其可能机制,并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寻找可能的有效药物。方法:1.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男性不育患者AZF缺失相关文章,检索时间设定为2010-2020年,检索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STATA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传统PCR-STS法初筛无异常并自愿行二代基因测序(NGS)的精液异常患者的基因测序信息并行统计分析,统计可能导致精液异常的基因。对异常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寻找潜在的作用机制。并将收集的基因行蛋白-蛋白互作分析分析筛选关键基因,并对关键基因做网络药理学分析,寻找可能起效的药物。结果:1.共纳入19篇相关研究,共8372例男性不育患者,对数据进行转化、合并效应量,发现男性不育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9.75%(95%CI 8.73%-10.78%),进行亚组分析后发现无精症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11.40%(95%CI 9.57%-13.38%)、严重少精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7.96%(95%CI6.68%-9.34%)并依据地域进行了南北亚组分析。AZFc在男性不育患者缺失率均值为61.46%(95%CI 53.50%-69.11%),在严重少精症患者中没有发现AZFabc缺失。2.共收集到80例自愿行NGS的患者,这80例患者已行PCR-STS常规筛查并未发现AZF区域异常。发现有31.25%的患者再次被检测出AZF区域异常。我们通过NGS检测精液异常患者,82.5%的患者检测出基因异常,而这些特发性不育的患者通过常规AZF区域筛查无法进行基因异常的诊断。我们筛查出36种不同基因,其中DNAH1、DNAAF3、DNAH11、TEX14、CFTR、DNAH2、PKD1基因异常反复出现在不同患者中。经过对36种异常基因GO富集分析后发现这些高频出现的基因在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等方面均与精子运动及生成相关,因此这些基因与男性精液异常是具有相关性的。并利用KEGG寻找了这些基因参与的通路。异常基因进行STRING分析后,筛选出MYH1、DNAI1、DNAH1、DNAH5等10个关键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网络药理学分析后发现有30种中药可能会对这些关键基因导致的疾病起效。结论:1.中国男性不育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9.75%,相较于严重少精症患者,无精症患者AZF缺失率更高,南北差异并不明显。说明国内在同样的检测手段下影响AZF区域缺失检测率的主要因素为样本量,南北地域差距并不明显。2.我们对常规AZF区域筛查无异常的患者行NGS检测,发现有31.25%的患者再次被检测出AZF区域异常,说明NGS技术在AZF区域检测方面准确性比常规PCR-STS法高,有30%左右的患者无法通过常规方法检测AZF区域异常,NGS可以对常规PCR-STS法进行补充,在临床上可以推荐AZF筛查无异常的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进一步行NGS基因检测。3.我们通过NGS检测精液异常患者,82.5%的患者检测出基因异常,而这些特发性不育的患者通过常规AZF区域筛查无法进行基因异常的诊断,因此显示出了NGS在基因诊断中的优越性。4.在我们的病例中我们发现DNAH1、DNAH5、CFTR、CYP17A1等基因出现频率较高,其中5例输精管缺失患者均为CFTR基因缺失,也从临床数据一定程度上印证了CFTR与CBVAD的关联。对异常的36种基因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高频出现的基因与精子运动及生成相关,因此这些基因与男性不育是具有相关性的。对36种基因进行了蛋白-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并对关键基因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后,我们得出30种中药含有关键基因的靶向化合物,为今后中药提取治疗男性精液异常有效成分提供依据。有利于对精液异常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李彩虹[4](2021)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精原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精子发生是由精原细胞(Spermatogonial cells,SCs)在睾丸曲细精管中完成,整个过程高度协调、有序进行。SCs作为一种生殖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增殖、分化潜能,一方面通过自我更新维持其自身数目的相对恒定;另一方面不断分化成各种过渡型精原细胞,最后生成精子。对成年男性来说,SCs是唯一可以传递遗传信息给后代的细胞。作为精子生成的前体细胞,SCs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治疗、青春期前男性癌症患者的生育力保存、转分化为其它细胞类型进行细胞替代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睾丸组织内SCs数量有限是限制其研究及应用的主要原因。饲养层细胞能为SCs增殖提供多种必要的细胞因子和递质,然而饲养层细胞让SCs的体外培养条件复杂且不可控。除了GDNF(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和FGF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以外,已知促进SCs体外增殖的生长因子数量很少,发现新的细胞因子及各个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充分理解SCs的发育微环境非常关键。此外,发现新的利于SCs增殖的细胞因子为实现无饲养层培养,以及不断了解SCs的生物学特性意义重大。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泌的各种自分泌/旁分泌因子在很大程度上负责这些细胞的治疗作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不仅具有MSCs的各种特征,还具有组织来源丰富、免疫原性差、增殖稳定等优点,适合临床治疗;因此,hAMSCs在自体细胞修复和再生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hAMSCs分泌的细胞因子中是否存在有利于SCs增殖的细胞因子未见报道。基于我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hAMSCs分泌蛋白组中存在与细胞增殖有关的蛋白。本研究为了探索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hAMSCs-CM)是否能促进SCs体外增殖,以及hAMSCs-CM中是否存在未知的细胞因子可用于提高SCs的体外扩增效率。我们的研究目的是:1)研究hAMSCs-CM对SCs体外增殖的影响。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hAMSCs外分泌蛋白中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候选蛋白。3)深入研究目的蛋白POSTN对SCs增殖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制。4)进一步研究POSTN对SCs增殖、分化的影响。研究方法:一、HAMSCs-CM对SCs体外增殖作用的研究1.用酶解法提取hAMSCs,通过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其细胞表面标志物,同时在成骨、成脂和成软骨分化培养基等培养条件下对其分化潜能进行鉴定。2.将hAMSCs在无血清条件下培养24小时,收集培养液上清作为条件培养基以备后续实验。3.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分离人SCs,不同浓度(0、25%、75%、100%)的hAMSCs-CM与SCs共培养不同时间(0、24、48、72、96小时),用MTS实验检测hAMSCs-CM对SCs体外增殖的影响。4.用MTS实验分别检测不同浓度(0、25%、75%、100%)的hAMSCs-CM与GC-1 spg细胞共培养不同时间(0、24、48、72、96小时)后SCs体外增殖情况。并用EdU实验评估不同浓度(0、25%、75%、100%)hAMSCs-CM与GC-1spg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对GC-1 spg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5.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AMSCs-CM中的外分泌蛋白,筛选出其中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候选蛋白。6.通过ELISA验证hAMSCs-CM中候选蛋白POSTN、THBS1的表达情况。二、POSTN对GC-1 spg细胞增殖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1.分别将不同浓度(0、10、50、100、200ng/mL)的POSTN和THBS1与GC-1 spg细胞共培养不同时间(0、24、48、72、96小时),采用MTS实验检测不同浓度POSTN、THBS1对GC-1 spg细胞增殖的影响。2.采用siRNA干扰将hAMSCs中的POSTN沉默,24小时后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hAMSCs中POSTN表达量的变化;收集POSTN沉默后的hAMSCs-CM,ELISA方法检测hAMSCs-CM中POSTN表达量的变化。3.利用MTS实验检测POSTN沉默后的hAMSCs-CM与GC-1 spg细胞共培养不同时间(0、24、48、72、96小时)对GC-1 spg细胞增殖的影响。4.先用Wnt通路抑制剂XAV939对GC-1 spg细胞进行预处理,通过MTS实验检测POSTN与GC-1 spg细胞共培养不同时间(0、24、48、72、96小时)对GC-1spg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XAV939预处理后,POSTN与GC-1 spg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用EdU实验检测其对GC-1 spg细胞增殖的影响。5.Wnt通路抑制剂XAV939预处理后,POSTN与GC-1 spg细胞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POSTN作用后Wnt通路下游作用蛋白GSK3β、β-catenin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6.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OSTN对GC-1 spg细胞周期的影响。三、POSTN对人SCs体外增殖的研究1.用酶消化法分离人SCs,并用免疫荧光、RT-PCR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2.用免疫荧光法评估POSTN作用后对人SCs中OCT4表达的影响,并通过Ki67染色检测POSTN作用对人SCs增殖情况的影响。此外,用MTS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POSTN对人SCs增殖情况的影响。3.POSTN与人SCs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POSTN作用后Wnt通路下游作用蛋白GSK3β、β-catenin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4.人SCs体外增殖后采用三维培养法进行体外分化,分化后利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POSTN作用后SCs中单倍体分子标志物表达的变化。结果:一、HAMSCs-CM促进SCs和GC-1 spg细胞增殖1.原代分离得到hAMSCs,体外培养至第二代后可向成骨、成脂和成软骨细胞分化。流式细胞术鉴定hAMSCs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结果显示,CD73、CD44、CD105表达阳性,HLA-DR、CD31、CD45表达阴性,以上都符合hAMSCs特性。2.MTS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液中hAMSCs-CM浓度的升高,SCs的增殖能力变强,100%hAMSCs-CM组和75%hAMSCs-CM组与对照组相比,从24小时开始SCs细胞增殖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TS实验结果表明,随着hAMSCs-CM浓度的升高,培养液促进GC-1 spg细胞增殖的能力逐渐增强,从48小时开始,100%hAMSCs-CM组和75%hAMSCs-CM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均显着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U染色结果也显示,100%hAMSCs-CM组和75%hAMSCs-CM组EdU阳性细胞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hAMSCs-CM中POSTN、THBS1两种蛋白高表达,可能与细胞增殖有关。5.ELISA检测结果证实,hAMSCs-CM中POSTN、THBS1表达量很高,与蛋白质谱分析结果一致。二、HAMSCs外分泌蛋白POSTN促进GC-1 spg细胞增殖1.MTS实验结果表明,100ng/m L和200ng/m LPOSTN与GC-1 spg细胞共培养后,从48小时开始GC-1 spg细胞增殖显着增强。不同浓度THBS1与GC-1 spg细胞共培养至96小时,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无显着差异。EdU染色结果也显示,100ng/m L和200ng/m LPOSTN与GC-1 spg细胞共培养后EdU染色阳性细胞所占比例显着增加(p<0.05)。后续实验选择100ng/m L作为POSTN的作用浓度。2.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两个siRNA序列均有效降低POSTN在m RNA水平上的表达量。而且,POSTN用siRNA干扰后,hAMSCs-CM中POSTN含量显着降低(p<0.05)。3.MTS实验结果显示,采用si-POSTN处理后收集的CM与GC-1 spg细胞共培养,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5)。此外,si-POSTN处理后的CM作用于GC-1 spg细胞,EdU染色阳性细胞比例减少(p<0.05)。4.MTS检测结果表明,用Wnt通路抑制剂XAV939预处理后,XAV939+POSTN组与POSTN组相比,细胞增殖显着减少(p<0.05)。EdU染色结果也显示,XAV939+POSTN组与POSTN组相比,阳性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5)。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OSTN作用于GC-1 spg细胞后Wnt通路下游信号分子GSK3β表达量下降,β-catenin和Cyclin-D1的表达量上升。6.POSTN作用组GC-1 spg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7.POSTN作用组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细胞所占比例降低。三、POSTN促进人SCs增殖1.原代分离人SCs,免疫荧光结果显示OCT4、PLZF表达阳性,RT-PCR结果显示OCT4、PLZF、SALL4、VASA表达阳性。2.Ki67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POSTN对人SCs增殖有促进作用。MTS和Real time-PCR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POSTN对人SCs增殖有促进作用。3.Western Blot检测POSTN作用于人SCs后Wnt通路下游信号分子GSK3β、β-catenin和靶基因Cyclin-D1表达量的变化,在POSTN作用后GSK3β表达量下降,β-catenin和Cyclin-D1表达量上升。4.POSTN作用后用三维培养法对SCs进行分化培养,分化后Real time-PCR检测结果显示,POSTN组与对照组相比,单倍体细胞分子标志物CREM-1、LDH、BOULE和PROTAMINE在RNA水平上的表达量增加;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结果也显示,POSTN组单倍体细胞分子标志物Acrosin和TNP1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结论:hAMSCs-CM促进SCs细胞增殖。对hAMSCs-CM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细胞增殖相关的hAMSCs外分泌蛋白POSTN。POSTN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SCs细胞体外增殖,此外POSTN作用后单倍体细胞分子标志物表达量增加。
杨雪梅[5](2020)在《强精片对弱精子症大鼠精子线粒体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强精片对奥硝唑所致的弱精子症SD大鼠精子线粒体膜蛋白PHB表达、膜电位MMP水平和精子早期凋亡率的影响,深入探讨强精片对精子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改善弱精子症大鼠精子活力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揭示强精片的作用原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5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精片高剂量组、强精片中剂量组、强精片低剂量组、模型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各实验组分别给予0.02g/ml浓度的奥硝唑混悬液1ml/(100g·d)灌胃,空白组给予1%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ml/(100g·d)灌胃,连续3周灌胃构建大鼠弱精子症模型。第4周开始,强精片高、中、低剂量组在灌胃奥硝唑混悬液前分别予以浓度为0.67g/ml、0.33g/ml、0.17g/ml的强精片混悬液1ml/(100g·d)灌胃,连续3周。整个实验过程中大鼠无死亡情况发生。于末次灌胃24h后,用25%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成功后,打开腹腔,快速剥离双侧大鼠睾丸、附睾,留取附睾后断头处死大鼠。采用计算机精子质量检测系统进行精液常规分析(精子活力、密度);Westem blot免疫印迹实验检测附睾精子线粒体膜蛋白PHB相对表达量;JC-1单标法检测精子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精子的早期凋亡率。结果:(1)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的A级、B级精子百分比、精子活力(A+B级精子百分比)以及精子密度较空白组表现出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对比,强精片低剂量组的B级精子百分比、精子活力和强精片中、高剂量组的A级、B级精子百分比及精子活力较模型组显着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强精片低、中、高剂量组的精子密度改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的PHB表达量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对比,强精片低、中、高剂量组PHB表达显着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随着强精片剂量增加,PHB表达量越高。(3)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MMP水平显着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强精片中、高剂量组的MMP明显恢复,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强精片低剂量组的M MP未见明显恢复,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精子早期凋亡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对比,强精片中、高剂量组的精子早期凋亡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强精片低剂量组的精子早期凋亡率未见明显降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强精片能明显改善奥硝唑所致的弱精子症大鼠的精子活力,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精子线粒体膜蛋白PHB表达量,稳定线粒体膜电位M MP水平、减少精子早期凋亡率,进而改善精子线粒体功能,恢复精子运动能力,达到治疗弱精子症的目的。
柯红利[6](2020)在《miR-34b/c、miR-499和miR-60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生精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男性不育症是当前危害众多育龄夫妻的世界性健康问题。约10%~15%的育龄夫妇不孕不育,其中约50%是由男性不育所致。研究报道,mi RNAs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mi RNAs的异常可能导致生精障碍。然而,具体哪些mi RNAs与生精障碍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近些年研究发现,mi R-34b/c、mi R-499和mi R-605基因在小鼠和人类的睾丸组织中高表达。在小鼠基因敲除模型中,对mi R-34b/c和mi R-499基因进行敲除,可导致小鼠生精障碍。这表明,mi R-34b/c和mi R-499基因对维持小鼠正常精子发生、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其异常可能导致生精障碍。此外,还有研究显示mi R-605基因的异常可能与生精障碍有关。虽然,现有的研究资料提示,mi R-34b/c、mi R-499和mi R-605基因是人类生精障碍和男性不育的重要候选基因,但它们与人类生精障碍的关系还不完全清楚。鉴于此,本研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和DNA测序等方法,在273例少精症患者、144例原发性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和234个正常男性中,对mi R-34b/c基因的SNP rs4938723位点、mi R-499基因的SNP rs3746444位点和mi R-605基因的SNP rs2043556位点的多态性与生精障碍的相关性进行调查。从基因变异的角度,初步探索mi R-34b/c、mi R-499和mi R-605基因与生精障碍的关系,为男性不育和生精障碍的遗传病因学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少精症病例组、原发性非梗阻性无精症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mi R-499基因的SNP rs3746444位点和mi R-605基因SNP rs2043556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均无显着差异;mi R-34b/c基因的SNP rs4938723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分布在无精症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但在少精症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少精症患者的等位基因C的频率(35.0%vs.28.2%,P=0.021,OR=1.37,95%CI1.048–1.789)和基因型CC的频率(13.9%vs.7.3%,P=0.016,OR=2.064,95%CI1.132-3.76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这些结果提示,mi R-499基因的SNP rs3746444位点和mi R-605基因SNP rs2043556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男性无精症和少精症不相关;mi R-34b/c基因SNP rs4938723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男性少精症相关,基因型CC可能增加男性少精症的发病风险。
朱震东[7](2020)在《睾丸特异蛋白TEX33对精子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哺乳动物体内,精子发生分别由3个阶段组成:首先精原细胞(Spermatogonium)通过有丝分裂进行数量上的增殖,并且一部分精原细胞开始分化产生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 Spermatocyte);随后二倍体的初级精母细胞通过两次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的圆形精子细胞(Round Spermatocyte);最终,圆形精子细胞在经历线粒体鞘的形成、精子鞭毛的发生、精细胞细胞核浓缩、圆形精子脱细胞质等精子细胞变形的过程(Spermiogenesis)形成可以游动的成熟精子(Spermatid)。据统计,约有2000多种基因与精子发生有关。常染色体连锁基因突变主要涉及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以及精子结构与功能的异常,而性染色体基因的异常会导致更严重的生精障碍。现如今,全球约有7%的男性患有不育症,不育男性常伴随着睾丸组织形态学,精液参数的异常。男性不育由多种因素导致,患者所携带的精子形成相关基因的遗传信息异常是男性不育的一种原因。关注男性不育的遗传机制可以让我们对男性不育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男性患者。精子发生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生殖细胞特异的转录本,这些转录本来源于许多睾丸优势表达或睾丸特异表达基因。它们的表达是性成熟前发育阶段或性成熟后生精阶段特异性的。部分睾丸特异表达基因对于睾丸内精子发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还有很多睾丸特异表达基因功能未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模式动物中进行一个基因或多个基因的敲除,来研究这些睾丸特异表达的基因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先前的一些研究表明,一些基因参与精子鞭毛的形成。精子鞭毛超微结构是“9+2”微管结构:精子鞭毛的轴丝外围是9对二联微管,该二联微管由一个完整的微管和一个不完整的微管构成,这9对二联微管围绕着中央的一对由两个完整微管构成的中央微管。轴丝的形成是精子鞭毛行使功能的基础,用于组装鞭毛的蛋白(如SEPTIN,TEKTIN,AKAP,DRC等)经鞭毛内部重要的运载体——鞭毛内转运蛋白(Intra Flagellar Transport,IFT)在细胞基部和鞭毛双向流动。IFT有多个亚基,这些亚基的缺失会导致严重的鞭毛形成障碍。而精子鞭毛蛋白组分(如Tcte1)的缺失有时不会导致精子尾部形态的异常但是精子的运动能力往往受损。Tex33(Testis expressed 33)是最近发现的睾丸特异性基因,在脊椎动物中是进化保守的。对C57BL/6小鼠进行生精小管进行Tex33转录的m RNA进行原位杂交定位,发现在8w雄性C57BL/6小鼠的圆形精子细胞质中发现Tex33的表达。但是,Tex33的体内功能仍然未知。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Tex33第二个外显子上构建-62bp的移码突变C57BL/6小鼠。8w的Tex33基因敲除纯合子C57BL/6雄性小鼠可育。在Tex33敲除后的8w C57BL/6纯合子突变雄性小鼠中,睾丸/体重比,睾丸/附睾组织学与对照组(野生型)相比无异常。通过电脑辅助精子分析平台检测,8w雄性Tex33-/-C57BL/6小鼠精子计数和精子活力等方面未发现明显的差异。TUNEL分析还表明,8w Tex33基因敲除雄性C57BL/6小鼠的生殖细胞凋亡率没有改变。这些结果显示,8w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Tex33并非必须基因。我们发现Tex33具有NIRH和SYT两个进化上保守的氨基酸序列模体。我们推测Tex33的功能可能类似于同样具有NIRH和SYT氨基酸序列模体的蛋白质Cplane1,在Tex33敲除后,Cplane1可能发生代偿作用。
杨杰[8](2020)在《精子DNA损伤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ARTs)迅速发展,为不孕夫妇带来生育希望。研究发现不孕不育患者中有一半是由男性因素引起,近年来,男性因素引起不育的研究逐渐深入。精子DNA作为遗传信息的直接载体,对精子发生、胚胎发育、妊娠结局及后代的安全性均有重要作用。精子因其有限的体积及有限的空间分布且缺乏有效的抗氧化保护及损伤修复机制,使精子非常容易受到内源性与外源性的氧化攻击。精子发生经历分裂、分化与变形后形成不均匀的染色质结构,部分区域结构疏松,对损伤较敏感的,该区域包含启动子以及某些胚胎发育相关基因,损伤可能影响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精液常规分析在传统上是根据精子的数量、活动力和形态来评估的。一次射精可以包含各种受精潜能的精子,在ART选择精子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精子DNA碎片指数(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为精子核DNA受损精子数量所占比例,反应精子遗传物质完整性,在自然或辅助生殖助孕中精子DNA损伤被认为是损害正常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精子DFI水平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较少。目的探讨精子DNA损伤与胚胎质量及胚胎发育潜能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辅助生殖助孕的不孕夫妇精液标本及病例资料。采用精子染色质结构分析(Sperm chromation structure assay,SCSA)法检测精子DFI水平,根据精子DFI水平分为2组:DFI<15%组共30份、DFI≥15%组共29份。对2组精液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鱼精蛋白1(protaminel,PRM1),组蛋白 H3(histone H3,H3),睾丸特异性组蛋白 2B(testis-specific histone2B,TH2B),核基质组件拓扑异构酶 β(topoisomeraseⅡ β,TOPO2β)以及 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与 TH2B、TOPO2β核定位及共定位区域。采用Q-PCR技术检测并比较2组标本中胚胎发育相关基因(PRM1,BIK,FSHB,PEG1/MEST)的损伤水平。将病例资料也按精子DFI水平分为DFI<15%与DFI≥15%2组,比较并统计2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以及妊娠率。应用延时摄像(time-lapse)技术记录不同 DFI 水平(DFI≤5%,5%<DFI≤10%,10%<DFI≤15%,15%<DFI≤20%,DFI>20%)胚胎的形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1.精子DFI≥15%组,8-OHdG与TH2B和TOPO2β于精子核区域部分共定位,与TH2B共定位染色显示该损伤主要在精子头部顶端,8-OHdG抗体荧光区域在TH2B荧光区域内,TOPO2 β与精子DNA损伤共定位染色显示该损伤主要在核环附近的精子头部外周及基底部区域。2.与 DFI<15%组相比,DFI≥ 15%组的精子 BIK、PEG1/MEST、FSHB 基因损伤率均较高,而FSHB基因DFI≥15%(9.141±0.42)与DFI<15%的精子(6.771±0.50)相比损伤率显着增加(P<0.05)。3.不同精子DFI水平之间的受精率、卵裂率与可移植胚胎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和DFI<15%组相比,DFI≥15%组优质胚胎率显着降低(P<0.05);4.在不同DFI分组(第1组:DFI≤5%,第2组:5%<DFI≤10%,第3组:10%<DFI≤ 15%,第 4 组:15%<DFI≤20%,第 5 组:DFI>20%)显示,原核消失的时长(Insemination to pronucleus disappearance time,tPNf),2 细胞时间(Insemination to two cells time,t2)和 4 细胞时间(Insemination to two cells time,t4),第4组胚胎发育时长要明显多于第2和第3组(P<0.05);5细胞时间(Insemination to two cells time,t5),第三次细胞分裂周期(cycle3,cc3)和t5-t2时间点第4组胚胎发育时长要明显多于第2(P<0.05)。结论1.精子DNA损伤主要发生在精子核环外周及基底部区域,可使胚胎发育相关基因受损;2.精子DNA损伤导致胚胎发育延迟及优质胚胎率下降。
倪吴花[9](2020)在《精子DNA完整性与基因甲基化及时间节律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精子DNA完整性的损伤是现代男性常见的精液异常,是导致男性生育力下降的主要因素。精子DNA碎片指数(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是判断精子DNA损伤的常用指标。目前对于特定基因甲基化以及时间节律变化与精子DNA完整性的关系仍不清楚。第一部分 人精子印迹基因的异常甲基化与DNA损伤的关系研究目的:分析精子DNA损伤与印迹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6例人精液样本,精子染色质结构分析测定DFI,并检测印迹基因H19、IGF2、KCNQ1、MEG3、MEST、PEG3和SNRPN 的甲基化水平,分析其甲基化与精子DNA损伤的关系。结果:与低DFI组相比,高DFI组精子印迹基因IGF2(cg17037101)位点的甲基化显着降低(13.7±3%vs.31.5±5.3%,P=0.0053)。而其余印迹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无显着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IGF2(cg17037101)甲基化水平与精子 DFI 呈负相关(r=-0.448,P=0.0038),而KCNQ1(cg24932449)甲基化水平与精子DFI呈正相关(r=0.354,P=0.0273)。结论:IGF2和KCNQ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变化可能与人精子DNA损伤有关。第二部分人精子DNA损伤的全基因组甲基化谱及BRCA1基因的功能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全基因组甲基化芯片筛选与精子DNA损伤相关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并分析BRCA1基因的功能。方法:收集20例人精液样本进行全基因组甲基化芯片分析,并利用目标区域甲基化测序技术检测267个精液样本BRCA1基因启动子上24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定量PCR分析BRCA1基因表达。进一步利用siRNA敲除小鼠精母细胞GC-2中BRCA1的表达,研究其对细胞增殖、凋亡以及yH2AX焦点形成的影响。结果:通过无监督分层聚类方法可以将精子样本分为高中低(H、M、L)DFI三组,并发现在L vs.M、M vs.H和L vs.H组之间分别存在959、738和937个差异甲基化区域。GO功能分析主要富集于涉及配子生成的DNA甲基化、男性减数分裂期的核分化、男性减数分裂I、P颗粒和pi-body等。目标区域甲基化测序发现BRCA1基因多个CpG位点在高低DFI两组中存在显着甲基化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CpG4、CpG11和CpG20甲基化水平与精液DFI显着相关;并且高DFI组中BRCA1表达降低。在精母细胞GC-2中敲低BRCA1表达可抑制细胞增殖并显着降低H2O2处理后的细胞存活率,增加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和γH2AX焦点形成。结论:提示精液中高DFI与DNA甲基化异常相关,BRCA1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及表达降低在男性生殖细胞的DNA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时间节律对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目的:探讨精子DFI在小鼠模型和男性精子中的时间节律变化。材料与方法:成年雄性小鼠24小时内连续6个时间点收集精子,检测DFI变化。收集生殖医学中心男性门诊患者和社区大学生人群共11382份精液样本。生殖医学中心人群于上午7点至11点采集精液,大学生人群于上午8点至20点采集精液,并测定DFI,分析射精时间点与DFI的关系。结果:小鼠精子DFI时间变化呈余弦模式分布,上午10点为最低点。大学生人群中,精子DFI的时间变化也符合余弦模式分布,峰值位于-343°,表明在上午11点为DFI最低点。生殖医学中心人群数据显示,早上7点到11点DFI呈下降趋势。对于有多次样本收集的患者,不同时间点比较也显示上午7点后DFI连续降低。结论:精子DFI可能发生时间节律的变化。
余文华[10](2020)在《Y染色体上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中的缺失研究》文中认为目的Y染色体上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约占男性不育症病因的10%,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AZF是男性具备生精功能的主要条件;其缺失会导致生精功能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AZFa出现微缺失的概率较AZFb、AZFc小,其一旦出现缺失则会造成后果严重。DBY基因是Y染色体上AZFa区域中主要候选基因之一。本研究通过PCR方法检测Y染色体上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中的缺失情况,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与男性不育症临床表现的关系,为男性不育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及甘肃省人民医院无精子症患者无精子症患者41例(后经检测发现6例染色体核型异常,其中2例为克氏综合征)为实验组;34例少精子症患者为阳性对照组。正常生育力的就诊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及甘肃省人民医院的睾丸外伤患者25例为阴性对照组。实验通过伦理委员会和患者的同意。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局麻下用穿刺活检针穿刺两侧睾丸约5mm大小的组织,将组织分为2mm和3mm两块;2mm的睾丸组织作常规病理检查;3mm睾丸组织提取DNA用于PCR扩增。以性别决定基因(SRY基因)引物为内控对照,采用PCR法扩增DBY基因。实验结果采用四格表的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的睾丸组织标本均可以扩增出SRY条带,这表明睾丸组织提取的DNA模板与实验要求相符。25例对照组所有基因位点均可见扩增条带,说明没有DBY基因的缺失。35例无精子症患者中5例未发现DBY基因扩增条带,表明有DBY基因的缺失,占无精子症患者的14.3%(5/35)。无精子症患者和阴性对照组DBY基因缺失统计学分析P<0.05(P=0.048),表明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和阴性对照组中的缺失具有统计学意义。5例微缺失患者睾丸组织活检病理均表现为Ⅰ型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COSⅠ);符合DBY基因微缺失的睾丸病理学上改变,这表明DBY基因和精子生成关系紧密,进一步证实DBY基因和睾丸精子发生可能相关。结论1.研究发现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中出现缺失,而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中无缺失,说明DBY基因与无精子症关系密切,DBY基因可能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缺失可能会导致无精子症,进而引起男性不育。本研究中34例少精子症患者中没有检测到DBY基因缺失,可能与标本数量、位点选择、种族和地区差异等有关。2.DBY基因微缺失引起的无精子症患者在患者自愿情况下可以进行供精人工授精助孕实;或者从根本上找出病因对相关基因敲除或导入。3.对男性不育患者,可以对患者进行Y染色体的检测的同时行睾丸活组织检查来明确不育症的病因,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治疗,减轻患者精神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负担。
二、父亲的不育症可遗传给后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父亲的不育症可遗传给后代(论文提纲范文)
(1)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染色体异常 |
1.1.1 染色体数目异常 |
1.1.2 染色体结构异常 |
1.1.3 染色体多态性 |
1.2 染色体亚显微结构异常 |
1.2.1 Y染色体亚显微缺失 |
1.2.2 gr/gr缺失 |
1.3 X染色体连锁和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
1.4 遗传学检测异常不育男性生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3 实验方法 |
2.3.1 精液常规检测 |
2.3.2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
2.3.3 染色体核型分析 |
2.3.4 AZF微缺失检测 |
2.3.5 遗传咨询 |
2.3.6 IVF、ICSI促排卵及卵子获得 |
2.3.7 精子的获得及优选方法 |
2.3.8 IVF、ICSI授精方法 |
2.3.9 胚胎培养与胚胎评估 |
2.3.10 胚胎移植及妊娠检测 |
2.3.11 患者随访 |
2.3.12 观察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2.3.1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分组 |
3.2 结果 |
3.2.1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 |
3.2.2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
3.2.3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
3.2.4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
3.3 讨论 |
3.3.1 不育男性人群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及异常类型 |
3.3.2 不育男性染色体异常类型与精液质量 |
3.3.3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
3.3.4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
3.3.5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
3.3.6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
3.4 小结 |
第4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
4.1 研究对象 |
4.1.1 研究对象分组 |
4.2 结果 |
4.2.1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情况分析 |
4.2.2 AZF微缺失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
4.2.3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
4.2.4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
4.3 讨论 |
4.3.1 AZF微缺失与精液质量 |
4.3.2 AZF微缺失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
4.3.3 AZF微缺失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
4.4 小结 |
第5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
5.1 研究对象 |
5.1.1 研究对象分组 |
5.2 结果 |
5.2.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
5.2.2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孕夫妇基本资料分析 |
5.2.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育男性行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
5.2.4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
5.3 讨论 |
5.3.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
5.3.2 AZF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 |
5.3.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结局的关系 |
5.4 小结 |
第6章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 |
6.1 研究对象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结果 |
6.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6.3.2 健康活产结局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
6.3.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 |
6.3.4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6.3.5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价 |
6.3.6 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
6.4 讨论 |
6.4.1 女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2 男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3 体重指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4 不孕年限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5 AFC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6 获卵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7 优质胚胎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8 子宫内膜厚度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9 移植周期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10 移植胚胎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11 精液质量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12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相关因素分析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意义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创新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人体冷冻胚胎的归属与处置问题研究 ——兼议处置问题引发的代孕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人体冷冻胚胎归属认定的法理基础:法律属性 |
第一节 确定冷冻胚胎法律属性的重要意义 |
一、冷冻胚胎应用于人工辅助生殖技术 |
二、确定冷冻胚胎法律属性是解决处置纠纷的前提 |
三、法律属性不明引发胚胎归属后的代孕困境 |
第二节 冷冻胚胎法律属性的理论争议 |
一、生物学角度:冷冻胚胎属于“脱离人体的组织” |
二、国内关于冷冻胚胎法律属性的理论学说 |
三、国外关于冷冻胚胎法律属性的主要学说 |
第三节 冷冻胚胎法律属性的学说评析 |
一、对主体说和中介说的反对理由 |
二、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定位:人格化的特殊物 |
三、德国动物立法对冷冻胚胎法律属性认定的启示 |
第二章 人体冷冻胚胎归属与处置司法实践分析 |
第一节 冷冻胚胎的归属与处置实务判决统计学分析 |
一、案由的确定:物权与债权纠纷居多 |
二、原被告关系:多为受术夫妻与医疗机构 |
第二节 我国法院界定冷冻胚胎法律属性分析 |
第三节 我国冷冻胚胎归属与处置典型案例分析 |
一、“宜兴冷冻胚胎案”:内涵不明的监管权和处置权 |
二、受术夫妻双方要求医院返还冷冻胚胎经典案例分析 |
三、妻子去世、丈夫要求医院返还冷冻胚胎的案例分析 |
四、丈夫去世、妻子请求医院继续移植胚胎的案例分析 |
五、法院裁判思路总结:“两步走”判断路径 |
六、法院裁判分析:对后续的代孕问题模糊处理 |
第三章 人体冷冻胚胎归属与处置的具体规则探究 |
第一节 监管权和处置权的内涵:具有特别限制的所有权 |
第二节 夫妻婚姻存续期间冷冻胚胎归属与处置问题 |
一、以夫妻双方合意为基础 |
二、未达成合意:以保障生育权为先 |
第三节 夫妻离婚时冷冻胚胎归属与处置问题 |
一、冷冻胚胎处置不等同于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
二、离婚时应尊重夫妻合意选择处置方式 |
三、双方生育权冲突时的利益平衡与女性权益保护 |
第四节 夫妻一方去世时冷冻胚胎归属与处置问题 |
第五节 夫妻双方去世时冷冻胚胎的继承权问题 |
第六节 冷冻胚胎归属与处置引发的代孕问题 |
第四章 我国人体冷冻胚胎归属与处置的立法完善 |
第一节 我国关于冷冻胚胎归属与处置的立法现状 |
第二节 域外关于冷冻胚胎归属与处置的立法借鉴 |
一、英国的立法经验 |
二、瑞典的立法经验 |
三、德国的立法经验 |
四、美国的立法经验 |
五、法国的立法经验 |
六、对域外立法经验之思考 |
第三节 我国关于冷冻胚胎归属及处置的立法建议 |
一、制定《人工辅助生殖法》 |
二、明确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 |
三、规范冷冻胚胎的归属及处置规则 |
四、完善胚胎处置后的合理利用问题:有限制性地放开代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3)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中国男性不育人群(无精症、严重少精症)AZF区域缺失荟萃分析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检索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3 AZF缺失单组率meta分析结果 |
3.4 .亚组分析结果 |
3.5 敏感性分析 |
3.6 发表偏倚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男性不育概述 |
1.2 男性不育的相关基因 |
1.3 NGS技术的优点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精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2.3 检测方法 |
2.4 男性不育NGS测序基因Panel |
2.5 异常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2.6 蛋白-蛋白互作分析及关键基因确定 |
2.7 关键基因的网络药理学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缺失信息 |
3.2 各部分缺失占比 |
3.3 其他基因突变 |
3.4 AZF区域缺失 |
3.5 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 |
3.6 关键基因的确定 |
3.7 关键基因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男性不育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精原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促进人SCs增殖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组织和细胞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 |
2.2.2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收取 |
2.2.3 人精原细胞分离培养 |
2.2.4 睾丸组织细胞形态学检测 |
2.2.5 GC-1 spg细胞的培养 |
2.2.6 hAMSCs表面标记物的鉴定 |
2.2.7 hAMSCs的分化潜能鉴定 |
2.2.8 MTS实验和EdU增殖成像检测 |
2.2.9 蛋白质功能富集 |
2.2.10 ELISA试验 |
2.2.11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HAMSCS和 SCS细胞培养 |
3.2 HAMSCS表面标志物及分化潜能的鉴定 |
3.3 人曲细精管HE染色 |
3.4 HAMSCS-CM促进SCS的增殖 |
3.5 HAMSCS-CM促进GC-1 SPG细胞的增殖 |
3.6 GO二级注释分类 |
3.7 ELISA检测HAMSC-CM中 POSTN和 THBS1 的含量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外分泌蛋白POSTN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小鼠GC-1 spg细胞体外增殖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组织和细胞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hAMSCs条件培养基的收取和保存 |
2.2.2 ELISA试验 |
2.2.3 反转录和Real-time PCR |
2.2.4 Western Blot |
2.2.5 细胞转染 |
2.2.6 细胞周期测定 |
2.2.7 MTS检测 |
2.2.8 细胞凋亡检测 |
2.2.9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POSTN促进GC-1 SPG细胞增殖 |
3.2 HAMSCS中 POSTN沉默后抑制POSTN的分泌 |
3.3 POSTN沉默影响HAMSCS-CM对 GC-1 SPG细胞增殖的作用 |
3.4 POSTN通过WNT信号通路影响GC-1 SPG细胞增殖 |
3.5 POSTN对 GC-1 SPG细胞周期的影响 |
3.6 细胞凋亡检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POSTN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人SCs体外增殖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组织和细胞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人SCs分离培养 |
2.2.2 反转录和Real-time PCR |
2.2.3 Western Blot |
2.2.4 免疫荧光 |
2.2.5 MTS检测 |
2.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人SCS鉴定 |
3.2 POSTN促进人SCS增殖 |
3.3 POSTN激活人SCS中 WNT信号通路 |
3.4 POSTN作用后人SCS体外分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强精片对弱精子症大鼠精子线粒体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实验部分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1.4 实验结果 |
2.讨论部分 |
2.1 弱精子症的西医认识 |
2.2 弱精子症的中医认识 |
2.3 .线粒体功能与精子质量 |
2.4 强精片组方分析和前期研究基础 |
2.5 补肾活血法治疗弱精子症的理论依据 |
2.6 奥硝唑构建弱精子症大鼠模型分析 |
2.7 强精片对弱精子症大鼠精子线粒体功能的作用分析 |
结语 |
1.结论 |
2.创新点 |
3.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线粒体对精子活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随机数字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miR-34b/c、miR-499和miR-60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生精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的实验相关试剂 |
1.3 主要的实验相关仪器和设备 |
1.4 主要的实验相关试剂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血液或精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选择 |
2.3 PCR扩增 |
2.4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酶切反应及电泳分型 |
2.5 PCR产物测序分析 |
2.6 结果统计分析 |
结果 |
1 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 |
2 各位点基因型电泳分型结果和测序结果的分析 |
3 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男性中miR-34b/c基因SNP rs4938723 位点基因型的频数、频率与等位基因的频数、频率分布 |
3.1 少精子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男性间miR-34b/c基因SNP rs4938723 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
3.2 无精子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男性间miR-34b/c基因SNP rs4938723 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
4 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男性中miR-499 基因SNP rs3746444 位点基因型的频数、频率与等位基因的频数、频率分布 |
4.1 少精子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男性间miR-499 基因SNP rs3746444 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
4.2 无精子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男组性间miR-499 基因SNP rs3746444 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
5 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男性中miR-605 基因SNP rs2043556 位点基因型的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的频数、频率分布 |
5.1 少精症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男性间miR-605 基因SNP rs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
5.2 原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男性间 miR-605 基因 SNPrs2043556 位点的基因型频数、频率和等位基因频数、频率的分布比较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附录A 实验的主要相关试剂 |
附录B 主要的实验相关仪器及设备 |
附录C 主要的实验相关试剂的配置 |
附录D 血液或精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
附录E 总RNA的提取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男性不育相关病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睾丸特异蛋白TEX33对精子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仪器型号和来源(表 1) |
2.耗材列表(表 2) |
3.抗体信息(表 3) |
4.试剂信息 |
5.试剂溶液配方 |
6.本研究所使用的网络数据库和数据分析软件 |
7.本研究所使用的引物列表 |
8.实验材料 |
9.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睾丸老化的分子机制 |
参考文献 |
文献发表情况 |
致谢 |
(8)精子DNA损伤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精子DNA损伤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精子DNA完整性与基因甲基化及时间节律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人精子印迹基因的异常甲基化与DNA损伤的关系 |
1.1 材料 |
1.1.1 样本 |
1.1.2 试剂 |
1.1.3 仪器 |
1.2 方法 |
1.2.1 样本收集 |
1.2.2 精子DNA碎片分析 |
1.2.3 提取精子基因组DNA |
1.2.4 印迹基因(H19、INS-IGF2、KCNQ1、MEG3、MEST、PEG3和SNRPN)甲基化检测 |
1.2.5 统计分析 |
1.3 结果 |
1.3.2 人精子样本中H19、INS-IGF2、KCNQ1、MEG3、MEST、PEG3和SNRPN基因位点的甲基化水平 |
1.3.3 印迹基因甲基化水平与精子参数和DFI的相关性分析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人精子DNA损伤的全基因组甲基化谱及BRCA1基因的功能研究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方法 |
2.2.1 精子DNA碎片分析 |
2.2.2 精液基因组DNA提取 |
2.2.3 基因组DNA重亚硫酸盐转化 |
2.2.4 芯片杂交及扫描 |
2.2.5 芯片数据分析 |
2.2.6 甲基化分型 |
2.2.7 差异和富集分析 |
2.2.8 WGCNA生信分析 |
2.2.9 MethylTarget~(TM)目标区域甲基化测序 |
2.2.10 精子RNA提取 |
2.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12 细胞培养 |
2.2.13 siRNA的转染 |
2.2.14 Western blot分析 |
2.2.15 CCK-8细胞增殖 |
2.2.16 细胞凋亡分析 |
2.2.17 γH2AX焦点形成的的检测 |
2.3 结果 |
2.3.1 不同DFI水平的精液样本可以基于DNA甲基化模式分为三组 |
2.3.2 甲基化差异分析和富集分析 |
2.3.3 WGCNA生信分析 |
2.3.4 精子DFI样本中BRCA1基因甲基化水平 |
2.3.5 BRCA1基因甲基化与精子DFI的相关性 |
2.3.6 不同精子DFI样本中BRCA1基因的表达差异 |
2.3.7 siRNA敲低BRCA1表达对精母细胞GC-2生长的影响 |
2.3.8 敲低BRCA1表达后对H_2O_2损伤的GC-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2.3.9 敲低BRCA1表达对H_2O_2损伤的GC-2细胞凋亡的影响 |
2.3.10 敲低BRCA1表达对GC-2细胞γH2AX表达的影响 |
2.3.11 敲低BRCA1表达对H_2O_2诱导GC-2细胞γH2AX焦点形成的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生物节律对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精液样本收集 |
3.2.2 精子DNA碎片分析 |
3.2.3 问卷调查和体检 |
3.2.4 动物实验 |
3.2.5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小鼠精子DFI时间节律变化 |
3.3.2 人群统计学特征和精子DFI |
3.3.3 精子DFI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变化:社区人群结果 |
3.3.4 精子DFI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变化:医院生殖中心的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简表 |
在职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Y染色体上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中的缺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
1.2.1 主要实验仪器 |
1.2.2 主要实验试剂 |
1.2.3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1.3 G显带染色体分析 |
1.4 睾丸组织Y染色体基因检测 |
1.4.1 睾丸穿刺及病理检查 |
1.4.2 睾丸组织DNA的提取(酚-氯仿法) |
1.4.3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NA浓度 |
1.4.4 单独扩增PCR反应体系 |
1.4.5 多重PCR扩增反应体系 |
1.4.6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PCR扩增产物 |
1.5 PCR扩增结果判断 |
1.6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附表及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父亲的不育症可遗传给后代(论文参考文献)
- [1]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D]. 耿冬峰. 吉林大学, 2021(01)
- [2]人体冷冻胚胎的归属与处置问题研究 ——兼议处置问题引发的代孕困境[D]. 黎敏儿.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D]. 马新龙. 兰州大学, 2021(12)
- [4]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精原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D]. 李彩虹.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强精片对弱精子症大鼠精子线粒体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杨雪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miR-34b/c、miR-499和miR-60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生精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柯红利. 大理大学, 2020(05)
- [7]睾丸特异蛋白TEX33对精子发生的影响[D]. 朱震东.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8]精子DNA损伤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杨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9]精子DNA完整性与基因甲基化及时间节律的相关研究[D]. 倪吴花.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Y染色体上DBY基因在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组织中的缺失研究[D]. 余文华.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