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邹文华老中医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4例(论文文献综述)
吕鹏,张雅月,李蕊白,范秋月,侯丽[1](2017)在《中医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围诱导化疗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分化阻滞于髓系发育的早期阶段,以骨髓与外周血中原始和幼稚髓性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多数病例病情急重,预后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危及生命。诱导缓解是治疗的关键,联合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的进步,提高了临床缓解率;但如何在改
吴晓龙,焦宁,王琰,徐瑞荣[2](2014)在《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克隆性起源,多能干细胞或很早期的祖细胞突变而引起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中医中药治疗急性白血病,治法丰富而有特色,方药繁多,疗效肯定,在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代中医学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精髓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诸多临床实践表明,结合中医中药治疗急性白血病,在临床症状改善及提高缓解率方面,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
夏成玉[3](2014)在《复方解毒化瘀中药逆转P388/VCR细胞裸鼠模型P-gp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P388/VCR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动物模型,并抽取腹水、外周血液及骨髓涂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以白血病细胞数鉴定动物模型是否成功;以白血病多药耐药裸鼠模型用药后情况、动物模型生活质量等判定复方解毒化瘀中药大、中、小剂量组与长春新碱配伍使用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效应,通过检测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蛋白(P-gp),以探索复方解毒化瘀中药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1)细胞的培养:分别将白血病细胞株P388及白血病细胞耐药株P388/VCR置于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在37℃、饱和湿度、5%C02条件下培养传代。分别取对数生长的白血病细胞,在无菌条件下给每只裸鼠腹腔直接接种0.2m1(浓度为1×107个/ml)细胞悬液,待腹水瘤摸型建立后,将裸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长春新碱治疗组、实验1组(大剂量复方解毒化瘀中药+长春新碱组)、实验2组(中剂量复方解毒化瘀中药+长春新碱组)、实验3组(小剂量复方解毒化瘀中药+长春新碱组)共6组,分别给裸鼠蒸馏水、生理盐水灌胃,长春新碱腹腔注射,大、中、小剂量的中药灌胃联合腹腔注射长春新碱,体积均为0.1ml/10g体重。其中,长春新碱2天给药1次,连续5次;复方解毒化瘀中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用药10天。在实验过程中每2天检查1次外周血象。造模型前、给药后动态观察各组裸鼠精神、饮食及体重变化,注意腹水、瘤块形成情况及裸鼠生存情况。(2)采用MTT法分别检测体外、体内P388/VCR耐药细胞的耐药倍数。(3)白血病细胞数:分别取造模裸小鼠外周血、腹水离心(离心的细胞用25μ l胎牛血清混匀)及裸鼠胸骨骨髓用25μl胎牛血清混匀,迅速涂片,吉姆萨染色,油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按细胞形态计算白血病细胞(原始+早幼粒细胞)百分比,鉴定动物模型是否成功。(4)实验结束前根据裸鼠的精神、饮食状况以及抽取裸鼠腹水、外周血或胸骨骨髓涂片,观察腹水、外周血及骨髓原始+早幼粒细胞百分比,P-gp的表达情况,并测量裸鼠瘤块体积,观察白血病耐药细胞株裸鼠模型缓解情况。(5)于停止给药、给水次日抽取裸鼠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对裸鼠外周血进行荧光标记检测,观察结果判断白血病耐药细胞株P388/VCR中耐药蛋白P-gp的表达。结果:(1)裸鼠腹腔注射0.2ml/只细胞量为1×107个/ml,腹水平均形成时间为5.38±0.84天,瘤块平均形成时间为8.63±0.67天;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裸鼠接种白血病细胞前体重随时间延长,体重增加;接种白血病细胞后约5-8天时,裸鼠腹水、瘤块形成时体重明显增加,随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裸鼠精神、饮食变差,出现恶病质,体重明显下降,而用药组裸鼠精神、饮食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体重下降缓慢,以大、中剂量中药组为甚。(2)MTT法测定体外培养P388/VCR细胞耐药倍数5.72倍;接种于裸鼠体内后测得其耐药倍数为4.8倍,体内、外P388/VCR耐药倍数相比,体内耐药倍数有所减低,但是仍保持耐药特性。(3)接种白血病耐药细胞后裸鼠腹水、瘤块形成时,分别抽取外周血、腹水及胸骨骨髓涂片均有白血病细胞浸润,且每张涂片均有有核细胞大于200个/片。(4)白血病耐药细胞株裸鼠模型的缓解情况:长春新碱治疗组缓解为(1/6),实验1组为(4/6),实验2组为(3/6),实验3组为(1/6),实验1组、实验2组白血病缓解情况更好,而单纯长春新碱治疗组及实验3组白血病缓解情况较差。(5)流式细胞学检测裸鼠外周血细胞膜P-gp表达,正常对照组几乎无P-gp表达,模型对照组P-gp高表达,长春新碱治疗组与小剂量中药联合长春新碱组P-gp表达均有所降低,但两者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经小剂量中药组与大、中剂量中药组联合长春新碱组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P-gp表达明显降低;经大、中剂量的复方解毒化瘀中药联合长春新碱组可以更好的降低P-gp的表达,二者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388/VCR白血病耐药细胞株接种于裸鼠腹腔后,在体内仍保持细胞耐药特性;实验组裸鼠精神、饮食、活动等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体重下降缓慢,以大、中剂量组为甚;复方解毒化瘀中药能逆转白血病耐药细胞株P388/VCR的机制可能与降低多药耐药蛋白P-gp的表达有关;复方解毒化瘀中药可以降低P388/VCR耐药细胞裸鼠模型P-gp的表达,其降低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焦宁[4](2013)在《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依据及诱导KG1a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急性白血病的中医常见证候及用药规律,为其辨证论治提供循证数据支持。并以KG1a/NOD-SCID小鼠为研究平台,探讨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诱导急性白血病KG1a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近30年国内关于急性白血病中医药辨证及治疗的文献,从证候和药物使用角度出发,运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得到常见证候、证候要素、高频药物、药类及药性;聚类分析得到常见证候的四诊信息;通过关联分析,探讨药物的配伍规律。以NOD-SCID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60Co照射,尾静脉注射KG1a细胞,复制急性白血病小鼠模型。将造模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扶正组、祛邪组、全方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KG1a/NOD-SCID小鼠淋巴结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分布;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淋巴结组织中c-myc、survivin、p21蛋白的表达。采用PCR-ELISA法检测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骨髓细胞hTERT-mRNA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表达。结果:1、急性白血病的常见证候是:气阴两虚证、热毒炽盛证、气血两虚证、痰热瘀结证;常见证候要素以热、气虚、阴虚为主;常见证候要素靶位是肾、肝和脾。2、急性白血病常用药物药类有补益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和化痰药,其中补虚药、清热药的地位最为重要。常用药物药味多具有甘味及苦味;药性以寒性为主,其次为温性和平性;归经以归肝经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归肺、脾、肾经的药物。3、药物干预后,各用药组小鼠生存时间较模型组延长(P<0.05),细胞凋亡率、G1期停滞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升高(P<0.05),淋巴结中c-myc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p21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hTERT-mRNA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其中全方组对于各指标的影响均优于扶正组与祛邪组(P<0.05)。结论:通过应用数据挖掘对现代文献中急性白血病的常见证候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虚、气血亏虚为主,标实以热毒、瘀血、痰湿为主。治疗上应扶正与祛邪兼顾,治法以补气养阴、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化痰祛湿等。实验研究证明,益气养阴方通过调节细胞周期,降低hTERT-mRNA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表达,下调端粒酶活性,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从而延长KG1a/NOD-SCID小鼠生存期,对急性白血病具有治疗作用。
闫雪[5](2012)在《复方浙贝颗粒逆转白血病耐药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背景白血病为我国十大高发性恶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由于治疗周期长、反复轮换治疗方案,常导致多药耐药(MDR)现象,降低药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其中30%-60%的白血病患者会发展成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如何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现象一直是血液学研究探讨的重点,近年研究将其从发病机制到治疗方面一一探索。但由于产生白血病多药耐药的机制复杂、各机制间相互作用,且目前有效逆转剂如异搏定、环孢菌素A等,常因有效剂量产生毒副作用大、患者难以耐受而限制了临床应用。因此,寻找低毒、增效、靶点广泛的耐药逆转剂对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有非常重要意义。90年代初起东直门医院肿瘤血液科就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寻找逆转白血病耐药的中药,探索中药治疗难治性白血病的可行性。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及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成果拟定了由浙贝母、川芎、汉防已组成的复方浙贝颗粒。在单药基础实验确定其安全有效后,继而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同期对照临床方案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浙贝颗粒联合化疗后临床缓解率为36.1%,总有效率达77.8%,与安慰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探索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医学研究中,中成药复方浙贝颗粒的成功研发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多药耐药白血病的研发思路进行综述,学习科学的中医药研究思路及方法,为今后科研与临床工作打好基础。工作内容本论文通过整理近30年各医家对难治性白血病证型认识,并从逆转白血病耐药的中药及有效成分出发,分析难治性白血病的病因病机,探求复方浙贝颗粒的选药优势,继而对研发复方浙贝颗粒的历年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学习和掌握复方浙贝颗粒的研发思路,为今后从事中医药研究奠定基础。
谢建祥,黄敏[6](2011)在《瘀血成因的中西医现代研究》文中认为一、祖国医学对瘀血的定义瘀血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个致病因素。其含义较广泛,如《说文》指出:"疲,积血也",《内经》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诸病源候论》说:"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若因坠落损伤,即血行失度,随伤损之处,即停积;若流入腹内,亦积聚不散,皆成瘀血";《证治准绳》说:"污秽之血为瘀血";《血证论》
李玉莹[7](2011)在《解毒化瘀方对白血病K562/A02,HL60/ADR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NF-κB信号通路参与白血病耐药细胞株的调控机制,抗肿瘤药物诱导NF-κB的激活和Survivin的表达,抑制白血病细胞凋亡从而产生耐药的过程及NF-κB激活mdr1使p-gp表达增加导致耐药的机制。以NF-κB信号通路为作用靶点,研究中药复方解毒化瘀药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靶向性。方法:①细胞培养:K562、K562/A02、HL60、HL60/ADR细胞株分别接种于含5%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在37℃、5%CO2条件下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2-3天传代一次,更换细胞液;②MTT法检测解毒化瘀含药血清对白血病K562、K562/A02、HL60、HL60/ADR细胞增殖的影响;解毒化瘀药耐药逆转倍数测定;③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及白血病细胞耐药细胞K562/A02、HL60/ADR细胞内DNR浓度;④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解毒化瘀药对多药耐药基因Mdrl及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影响的研究;⑤利用Western bloting(免疫印迹法)技术测定解毒化瘀药对NF-κB活性抑制的研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经解毒化瘀含药血清处理后耐药细胞株NF-κB/P65、NF-κB/P50、IκBα的表达,并设敏感细胞作为对照。结果:①解毒化瘀方含药血清作用于K562/A02、HL60/ADR细胞后,各组波峰都有不同程度右移,细胞内柔红霉素的平均荧光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且正态分布较好。因此增加细胞内柔红霉素浓度是解毒化瘀含药血清逆转K562/A02、HL60/ADR细胞耐药的机制之一②解毒化瘀方含药血清可以明显增加K562、K562/A02、HL60、HL60/ADR细胞的凋亡率,并呈浓度正相关性,各组间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③经RT-PCR法测定解毒化瘀方含药血清能下调K562/A02、HL60/ADR细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及Mdrl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P<0.01)④解毒化瘀方含药血清能使K562/A02、HL60/ADR细胞NF-κB/P65、NF-κB/P50、IKBa的表达下降。(P<0.05),各组间统计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①解毒化瘀方含药血清可以逆转白血病K562/A02、HL60/ADR细胞的多药耐药。②解毒化瘀方含药血清逆转白血病K562/A02、HL60/ADR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与提高白血病K562/A02、HL60/ADR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聚集、促进K562/A02、HL60/ADR细胞凋亡、下调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及Mdr1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有关;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
王志慧[8](201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欠佳。联合化疗仍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基本手段。然而,几乎所有化疗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化疗反应及毒副作用,且大剂量的联合化疗造成严重的骨髓抑制,感染、出血、胃肠道反应、多
车艳丽[9](2010)在《凉血消斑汤合三粉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造血系统及TNF-α、IL-4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凉血消斑汤合三粉疗法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小(?)血小板数、出血时间、产板巨核细胞数及TNF-α、IL-4水平的影响,探讨中药疗(?)的作用机理及TNF-α、IL-4与ITP的发病关系。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豚鼠抗小鼠1小板血清(APS)的免疫造模方法,建立BALB/C小鼠ITP的模型,选用凉血消斑汤(?)三粉对造模小鼠进行实验研究,并用维血宁颗粒作为阳性对照组,观察造模小鼠用(?)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凉血消斑汤合三粉组的ITP模型小鼠血小板数升高,出1时间缩短,细胞因子TNF-α、IL-4水平降低,与维血宁颗粒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在升高ITP模型小鼠产板巨核细胞数方面,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空白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凉血消斑汤合三粉可以通过(?)高血小板数、缩短出血时间、增加产板巨核细胞数及降低细胞因子TNF-α、IL-4(?)水平,起到治疗ITP模型小鼠的作用,提示凉血消斑汤合三粉对于ITP模型小鼠具(?)较好的治疗作用。
刘军霞[10](2009)在《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证候规律及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分析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证候规律及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了1999年至2009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免疫科住院病人符合相应诊断标准(见研究方案部分的诊断标准)的病例179例,其中ITP75例、MDS33例、AA12例、SLE28例、RA15例、SS7例、重叠性结缔组织病9例,探讨了部分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以及部分血液系统疾病的中医基本证侯规律,并分析观察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指标与收治病例有无相应的变化规律。结果:1、舌象统计结果,血液系统淡(白)舌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它舌象,免疫系统淡(白)及暗红(瘀斑)舌出现频率相同,并高于其它舌象。血液系统证候出现频率的高低顺序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血瘀,血液病3组间各证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气虚、血虚证,气虚证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血虚证有统计学差异。免疫系统各证候出现频率的高低顺序为气虚、阴虚、血瘀、血虚、阳虚;气虚、血瘀、血虚、阳虚证在4组间出现频率无差异,阴虚证在4组间出现频率有统计差异。2、血液系各病之间、免疫系各病之间以及两系之间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将86例病人按有无血细胞减少进行分组比较,除Th2以外,均无统计学差异,血细胞减少组Th2较无血细胞减少组低;将免疫系统疾病按有无血细胞减少分为2组,将各免疫指标在2组间进行比较,除Th2以外,均无统计学差异。最后按血细胞变化的不同种类分组,并将各免疫指标在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血液系统疾病以虚为主,气虚、血虚证是血液病组的基本证候,而且血色素的高低可以作为血虚证出现频率或证候轻重的客观参考指标。免疫系统疾病中医病机病理以虚实加杂为特点,虚证基本表现为气虚、血虚、阳虚。实证除血瘀为基本证候外,结合舌象痰湿也比较明显。2、自身免疫性疾病按有无血细胞减少在Th2变化上有一定差别,但Th2在血细胞减少的不同种类间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弄清Th2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变化规律和作用机制。
二、邹文华老中医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邹文华老中医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4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围诱导化疗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研究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论治 |
1.2.1 化疗前期: |
1.2.2 化疗期: |
1.2.3 化疗后期: |
2 临床应用研究 |
2.1 增效减毒 |
2.2 提高生活质量 |
3 基础研究 |
3.1 抑增殖、促凋亡作用 |
3.2 诱导分化 |
3.3 逆转多药耐药 |
4 问题与展望 |
(3)复方解毒化瘀中药逆转P388/VCR细胞裸鼠模型P-gp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白血病与多药耐药 |
二.现代P-gp抑制剂的研究 |
三.祖国医学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的认识以及中药逆转剂的优势 |
四.复方解毒化瘀中药可以逆转多药耐药的依据 |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1 复方解毒化瘀方的制备 |
1.2 主要的试剂及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细胞培养及裸鼠饲养 |
1.3.2 裸鼠模型的建立 |
1.3.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
1.4 MTT检测细胞毒作用 |
1.5 白血病细胞形态观察 |
1.6 多药耐药蛋白P-gp的检测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裸鼠接种耐药细胞后腹水、瘤块形成情况及生存情况 |
2.2 裸鼠体重(接种肿瘤细胞前、接种细胞后)的变化 |
2.3 细胞株耐药特性 |
2.4 白血病细胞形态学观察 |
2.5 P-gp表达水平的影响 |
2.6 白血病多药耐药裸鼠模型经用药后情况 |
3. 讨论与结论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词 |
附录二 课题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依据及诱导KG1a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急性白血病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研究 |
研究一 急性白血病的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筛选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整理 |
2.2 证候名称规范 |
2.3 创建数据库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于着者观点的证候和证候要素分析 |
3.2 基于病例数的证候和证候要素分析 |
3.3 对四诊信息的数据挖掘 |
研究二 急性白血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筛选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整理 |
2.2 药物名称规范 |
2.3 创建数据库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药物频数统计分析 |
3.2 药物功效统计 |
3.3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
3.4 关联分析 |
第二部分 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 KG1a 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KG1a/NOD-SCID 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对 KG1a/NOD-SCID 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实验三 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对 KG1a/NOD-SCID 小鼠端粒酶活性、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实验四 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对 KG1a/NOD-SCID 小鼠细胞凋亡相关蛋白、hTERT-mRNA 及其启动子甲基化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
1.1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 本病的主要证候及用药规律探讨 |
2.1 主要证候分析 |
2.2 高频药物分析 |
2.3 药物药类及配伍规律分析 |
2.4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3 现代文献研究对本病临床辨证治疗的启示 |
3.1 病因病机 |
3.2 治疗原则 |
4 益气养阴方简介及组方分析 |
4.1 益气养阴方简介 |
4.2 前期研究成果 |
4.3 方药分析 |
4.4 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5 NOD-SCID 小鼠人白血病模型 |
6 本实验研究涉及的各指标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作用 |
6.1 细胞凋亡机制与急性白血病 |
6.2 细胞周期调控与急性白血病 |
6.3 端粒酶、端粒酶逆转录酶与急性白血病 |
6.4 DNA 甲基化与白血病 |
7 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机制的探讨 |
7.1 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对 KG1a/NOD-SCID 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 |
7.2 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对 KG1a/NOD-SCID 小鼠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的影响 |
7.3 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对 KG1a/NOD-SCID 小鼠细胞周期及相关蛋白的影响 |
7.4 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对 KG1a/NOD-SCID 小鼠细胞端粒酶活性、hTERT-mRNA 及其启动子甲基化表达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
发表论文 |
附件 |
(5)复方浙贝颗粒逆转白血病耐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白血病及难治性白血病的辨证分型 |
综述二:中药逆转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
前言 |
病因病机 |
复方浙贝颗粒的组成及选药优势 |
复方浙贝颗粒的临床疗效观察 |
应用基础研究 |
讨论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附录 难治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解毒化瘀方对白血病K562/A02,HL60/ADR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实验一 解毒化瘀药含药血清对白血病K562/A02、HL60/ADR细胞凋亡及细胞内DNR的药物浓度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实验二 白血病K562/A02、HL60/ADR细胞Mdr1、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及解毒化瘀药干预作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3 实验三 解毒化瘀药含药血清对白血病K562/A02、HL60/ADR细胞NF-κB信号转导的干预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4 讨论与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语表 |
附录二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致谢 |
附录四 个人简介 |
(8)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2 辨证分型 |
3 疗效探析 |
(9)凉血消斑汤合三粉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造血系统及TNF-α、IL-4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动物实验 |
一、实验材料 |
(一) 实验动物 |
(二) 实验药品 |
(三) 主要试剂 |
(四) 主要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一) 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制备 |
(二) ITP模型建立 |
(三) 分组给药 |
(四) 观察指标 |
三、统计分析 |
四、结果 |
(一) 造模后小鼠的一般状况 |
(二) 外周血血小板计数 |
(三) 出血时间 |
(四) 产板巨核细胞计数 |
(五) 外周血血清TNF-A、IL-4水平 |
讨论 |
一、中医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 |
二、组方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
三、凉血消斑汤合三粉的疗效分析 |
四、凉血消斑汤合三粉对于ITP小鼠血清IL-4、TNF-A水平的影响 |
(一) IL-4的认识 |
(二) 肿瘤坏死因子的认识 |
(三) 实验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10)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证候规律及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分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西医综述 |
1 ITP与免疫异常 |
2 AA与免疫异常 |
3 MDS与免疫异常 |
4 SLE与免疫异常 |
5 RA与免疫异常 |
6 SS与免疫异常 |
中医综述 |
1 ITP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
2 AA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
3 MDS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
4 SLE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
5 RA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
6 SS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
中医与免疫的关系综述 |
1 ITP |
2 AA |
3 MDS |
4 SLE |
5 RA |
6 SS |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案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证候统计 |
3 免疫相关指标(68例病人) |
讨论分析 |
1 中医证候分析 |
2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指标分析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邹文华老中医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围诱导化疗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 吕鹏,张雅月,李蕊白,范秋月,侯丽. 北京中医药, 2017(10)
- [2]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研究进展[A]. 吴晓龙,焦宁,王琰,徐瑞荣.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 2014
- [3]复方解毒化瘀中药逆转P388/VCR细胞裸鼠模型P-gp表达的实验研究[D]. 夏成玉. 贵阳中医学院, 2014(01)
- [4]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依据及诱导KG1a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 焦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3)
- [5]复方浙贝颗粒逆转白血病耐药研究综述[D]. 闫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瘀血成因的中西医现代研究[A]. 谢建祥,黄敏.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次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 2011
- [7]解毒化瘀方对白血病K562/A02,HL60/ADR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D]. 李玉莹. 贵阳中医学院, 2011(06)
- [8]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几点思考[J]. 王志慧. 光明中医, 2011(02)
- [9]凉血消斑汤合三粉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造血系统及TNF-α、IL-4的影响[D]. 车艳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3)
- [10]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证候规律及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分析探讨[D]. 刘军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标签:急性白血病论文;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论文; 中医论文; m3白血病论文; 细胞凋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