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酸枣仁及其混淆品滇刺枣仁的鉴别(论文文献综述)
杨宝,郭星,郑巍,朱殿龙,裴社强,邓自新,张烨,李静[1](2021)在《双重实时荧光PCR法鉴别酸枣仁和理枣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有单一物种检测方法的基础上,以ITS2基因作为靶基因片段,设计酸枣仁及伪品理枣仁的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一种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通过特异性、灵敏度、覆盖度及混合样本检测与传统性状鉴别比较进行方法评估。该方法通过1管PCR反应实现对酸枣仁和伪品理枣仁的同时鉴别,反应时间缩短至2~3 h,方法的特异性好,灵敏度可达到5 pg/反应。基于ITS2区域序列为靶基因建立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能够成功鉴定酸枣仁及其混伪品理枣仁,为酸枣仁真伪鉴别提供依据。
杨馥源[2](2021)在《采收期对酸枣仁品质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题依据:酸枣仁为鼠李科枣属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是治疗失眠的首选药物。酸枣仁中富含黄酮、生物碱、皂苷和脂肪酸类成分,具有改善睡眠、抗焦虑和抗抑郁等作用,药用价值和市场价值极高。课题组前期对市售17批酸枣仁样品进行含量测定,发现斯皮诺素含量均低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0.08%要求。酸枣为野生资源,没有归属权。近年来,酸枣仁“抢青”现象较为严重,农民从非适宜采收期阳历7月份便进行大规模采摘酸枣青果,进行晾晒,脱果肉和果核后,销往全国各地。采收期的差异将带来药材质量的变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推测“抢青”可能是导致酸枣仁有效成分积累不足、含水量过高及黄曲霉毒素超标的主要原因。因此本课题从性状评价和理化评价角度,整合HPLC和GC-MS多种技术全面分析不同采收期酸枣仁生物积累量、色泽度、水分含量和次级代谢物及脂肪酸成分的含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将为山西主产地酸枣仁适宜采收期的确立提供依据。目的:以山西产酸枣仁为研究对象,将出仁率、百粒重、色度、水分和黄曲霉素作为评价指标,整合HPLC、GC-MS技术对适宜采收期和抢青采收期酸枣仁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1)2019年于山西7月、8月和9月实地考察酸枣的生长环境、采收酸枣,并进行晾晒、浸泡、手工脱果肉及烘干枣核砸碎得到酸枣仁样品。采用Apollo C18柱(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27 nm和335 nm,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漂移管温度105℃;空气体积流量为2.5 L/min。分别以木兰花碱、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为特征峰,建立山西产酸枣仁特征图谱;以乌药碱、木兰花碱、维采宁Ⅱ、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为指标成分,建立HPLC-UV-ELSD同时测定酸枣仁中7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2)2020年7月、8月、9月和10月于山西榆次区采收酸枣,计算出仁率和百粒重;采用色度仪测定色度值;测定水分含量和黄曲霉毒素;采用已建立的HPLC-UV-ELSD方法对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7个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利用皮尔逊法对色度值与7种有效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索氏提取器提取酸枣仁脂肪油,并计算出油率,进而采用GC-MS的SIM模式对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7种脂肪酸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本实验考察了山西酸枣主产地生长环境,临汾大宁、晋中榆次、运城闻喜的经纬度相近,其中榆次产地海拔最高,同一采收期内气温最低。从定性的角度建立了山西产酸枣仁特征图谱,结果显示在HPLC-UV 227 nm图谱中,9批酸枣仁样品生物碱类成分相似度为1,在HPLC-UV 335 nm图谱中,9批酸枣仁黄酮类成分的相似度为0.979~0.991。在HPLC-ELSD图谱中,9批酸枣仁样品皂苷类成分的相似度为0.995~0.999,显示各批次样品之间所含生物碱类和皂苷类成分相似度极高,结果表明山西产酸枣仁均一性良好,为今后山西产酸枣仁道地性评价提供依据。从定量的角度建立了一种HPLC-UV-ELSD同时测定酸枣仁7种有效成分的方法,对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能够更有效的分离酸枣仁中黄酮类和皂苷类中的同分异构体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产地因素对评价不同采收期酸枣仁生物碱、皂苷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具有较大的影响。(2)于2020年晋中榆次7月底到10月中旬采摘酸枣,从性状色泽和生物积累量(出仁率、百粒重)以及化学成分(水分、黄曲霉毒素、次生代谢物和脂肪酸)含量综合评价了适宜采收期和抢青采收期酸枣仁品质变化规律。从性状色泽角度分析,9月中旬到10月中旬亮度值(L*)、红度值(a*)以及黄度值(b*)最优,种仁饱满富油性;从生物积累量角度分析,9月中旬到9月底出仁率(4.4%)和百粒重(52.4 g)达到最高值;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9月中旬到10月中旬生物碱类、黄酮类、皂苷类和7种脂肪酸类成分含量最高;适宜采收期与抢青采收期酸枣在短时间浸泡(24 h)条件下,均不会滋生黄曲霉毒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和酸枣仁皂苷A是直接关联并促进酸枣仁亮度值和红度值升高的成分。综合以上指标判断9月中旬到10月中旬应当为酸枣仁的最佳采收时间。结论:本研究针对酸枣仁存在“抢青”现象,斯皮诺素含量不达标的问题,系统开展了适宜采收期和抢青采收期酸枣仁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酸枣的最佳采收期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且不同产地因素和采集植株不一致因素对品质评价影响较大。通过以上研究,为山西产酸枣仁的道地性品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酸枣仁采收技术规范和地方标准编制提供了实验基础,对山西省酸枣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申晨曦,杜晨晖,李震宇,李爱平,秦雪梅,闫艳[3](2020)在《基于氢核磁共振与偏最小二乘法对酸枣仁及其掺伪品的鉴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氢核磁共振(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NMR)代谢组学技术对酸枣仁、理枣仁以及不同比例的掺伪粉末进行对比,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一种快速鉴别酸枣仁粉末及其掺伪品的方法。主成分分析显示掺伪比例较低的样品与酸枣仁有部分的重叠。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显示,当掺伪比例不低于40%时,酸枣仁粉和掺伪品沿t[1]轴完全分开。在此基础上,采用PLS对酸枣仁及其不同掺伪比例粉末样品训练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建立掺伪判别模型。1H NMR与PLS相结合的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较高,可实现酸枣仁中理枣仁掺假的快速鉴别。该方法为酸枣仁及含酸枣仁的保健食品、复方制剂质量评价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王雪,杨光,周修腾,邵爱娟,韦颖,池秀莲,李颖,程蒙,李晓琳[4](2018)在《酸枣仁、理枣仁及枳椇子的显微鉴别》文中指出目的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的方法鉴定酸枣仁及主要伪品理枣仁、枳椇子,为酸枣仁药材的鉴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体视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法观察种子的外观形态、解剖结构和显微结构并拍照。结果酸枣、理枣仁、枳椇子在表面颜色、纵线纹有无、种皮质地等特征上有显着差异,可作为三者的性状鉴别特征;种皮栅状细胞大小、光辉带、晶体有无及晶体的种类可作为显微鉴别特征。结论可通过上述鉴别特征区分酸枣仁及其伪品理枣仁和枳椇子,为酸枣仁药材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张雅琴,冯红,马孝熙,凃媛,李细芬,张兰兰[5](2017)在《酸枣仁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psbA-trnH序列对药食同源药材酸枣仁进行鉴定。方法:提取酸枣仁药材及其混伪品的DNA,对psbA-trnH序列进行扩增和双向测序分析。将拼接后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计算物种的种内、种间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酸枣仁药材的psbA-trnH序列比对后长度为336 bp;酸枣仁的种内最大K2P遗传距离为0.017,小于酸枣仁与混伪品的最小种间K2P遗传距离;基于psbA-trnH序列构建的NJ树表现出良好单系性,酸枣仁与混伪品明显区分开。结论:采用psbA-trnH序列可有效地鉴定药食同源药材酸枣仁。
李桂林,宋雅迪,吕振晖,刘春晖,李佳,张夏楠[6](2016)在《基于ITS序列位点特异性PCR的酸枣仁及其混伪品的鉴别》文中认为目的:基于ITS序列建立酸枣仁及其市场混伪品的分子鉴定方法。方法:收集酸枣仁及其常见混伪品理枣仁、枳椇子、紫荆子、兵豆,提取总DNA,基于ITS序列设计引物并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用Bio Edit分析软件进行序列比对,针对变异位点用Primer Premier 5.0设计特异性鉴别引物,进行PCR反应并考察反应条件。结果:ITS序列可以用于酸枣仁及其易混淆品种的鉴别研究,在位点特异性PCR反应条件考察中,DNA模板用量范围应为0.72.1 ng·μL-1,退火温度在59℃时特异性最佳,实验建立的方法对不同Taq酶和PCR仪具有普遍适应性。结论:研究设计的位点特异性引物在一定条件下的PCR反应中,酸枣仁能扩增出66 bp的条带,而其他混伪品不能扩增出条带,从而实现了酸枣仁与其混伪品的快速、准确鉴别。
刘红玉,张悦[7](2016)在《酸枣仁及其伪品滇枣仁的鉴别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酸枣仁及其伪品滇枣仁的鉴别方法,为鉴别二者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有关酸枣仁及滇枣仁鉴别的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及总结。结果及结论备检验方法备有利弊,可以相互结合,以便更好发挥备方法的优势。
任莉,陈新连,石林春,辛天怡,庞晓慧[8](2016)在《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中药材酸枣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对中药材酸枣仁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双向测序,利用CodonCode Aligner拼接后,将所得序列转换为彩色条形码图片及二维DNA条形码。用软件MEGA进行遗传距离分析,构建NJ(邻接)树。结果:酸枣仁基原植物酸枣的ITS2序列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9,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遗传距离(0.084-0.190);由所构建的NJ树可以看出,酸枣不同来源的样本聚在一起,表现出单系性。结论:ITS2条形码能够有效地鉴别酸枣仁药材与其混伪品,为保障其用药安全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专属二维DNA条形码可以跨平台快速获取酸枣仁的DNA条形码信息,实现对该药材市场流通的数字化监控。
张红梅[9](2015)在《四川中药材市场常见混伪品与正品的性状鉴别》文中研究指明从性状上比较鹤虱与华南鹤虱及东北鹤虱、明党参与川明参、槲寄生与扁枝槲寄生、小通草与绣球小通草、合欢皮与山合欢皮、青葙子与鸡冠花子及藜种子、栀子与水栀子、酸枣仁与理枣仁及枳椇子、谷精草与谷精珠等四川中药材市场常见的易混中药材主要鉴别特征,为临床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周文东[10](2014)在《酸枣仁真伪鉴别》文中指出酸枣仁具有镇静、催眠、养心、安神作用,现将酸枣仁与伪品鉴别如下。1正品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1]。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mm、宽57mm、厚约3m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有的两面均呈圆隆状突起;有的一面较平坦,中间或有1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突起。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
二、酸枣仁及其混淆品滇刺枣仁的鉴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酸枣仁及其混淆品滇刺枣仁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双重实时荧光PCR法鉴别酸枣仁和理枣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样品DNA提取 |
1.3.2 ITS2引物PCR扩增检测测序 |
1.3.3 引物的设计与扩增 |
1.3.4 特异性试验 |
1.3.5 样品覆盖度试验 |
1.3.6 灵敏度试验 |
1.3.7 混合样本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特异性试验 |
2.2 样品覆盖度试验 |
2.3 绝对灵敏度试验 |
2.4 伪品理枣仁实际检出限 |
3 讨论 |
4 结论 |
(2)采收期对酸枣仁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2.3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酸枣仁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
2.1.1 酸枣仁的古代品质评价 |
2.1.2 酸枣仁的现代品质评价 |
2.1.3 总结与展望 |
2.2 采收期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
2.2.1 采收时间对药材品质的影响 |
2.2.2 中药材采收期研究方法与技术 |
2.2.3 展望 |
第三章 山西产酸枣仁HPLC-UV-ELSD特征图谱的建立及7种成分含量测定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药材 |
3.3 实验方法 |
3.3.1 酸枣及酸枣仁性状观察 |
3.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3.4 色谱条件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采收产地环境评价 |
3.4.2 酸枣及酸枣仁性状评价 |
3.4.3 特征图谱 |
3.4.4 含量测定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的质量评价 |
4.1 引言 |
4.2 酸枣仁的采收加工流程 |
4.2.1 酸枣样品采收 |
4.2.2 酸枣样品预处理 |
4.3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出仁率、百粒重、色度、水分和黄曲霉毒素研究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方法 |
4.3.3 结果与讨论 |
4.4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7 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
4.4.1 实验材料 |
4.4.2 实验方法 |
4.4.3 结果与讨论 |
4.5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色度值与7 种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4.6 基于GC-MS技术测定不同采收期酸枣仁脂肪酸类成分的研究 |
4.6.1 实验材料 |
4.6.2 实验方法 |
4.6.3 结果与讨论 |
4.7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语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的不同采收期酸枣仁初级代谢物的分析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基于氢核磁共振与偏最小二乘法对酸枣仁及其掺伪品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样品制备 |
1.3.2 样品1H?NMR测试条件 |
1.3.3 数据处理 |
1.3.4 精密度实验和重复性实验 |
1.3.5 多元统计分析 |
1.3.5. 1?PCA和PLS-DA |
1.3.5. 2?PLS预测模型的构建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仪器精密度与方法精密度实验 |
2.21H?NMR图谱分析 |
2.3 酸枣仁粉及掺伪品的PCA? |
2.4 酸枣仁粉及掺伪品PLS-DA |
2.5 基于PLS的酸枣仁粉及掺伪品的定量分析 |
3 结论 |
(4)酸枣仁、理枣仁及枳椇子的显微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 |
2.1 性状鉴别 |
2.2 显微鉴别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外观性状比较 |
3.2 显微结构比较 |
3.2.1 种皮 |
3.2.2 胚乳和子叶 |
4 讨论 |
5 结论 |
(5)酸枣仁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1 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仪器: |
1.2 方法 |
1.2.1 样品DNA提取: |
1.2.2 PCR扩增及测序: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酸枣仁药材的种内变异分析 |
2.2 酸枣仁药材及其混伪品的种间变异分析 |
2.3 酸枣仁药材及其混伪品的系统聚类分析 |
3 讨论 |
(6)基于ITS序列位点特异性PCR的酸枣仁及其混伪品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药材 |
2 方法 |
2.1 提取样品总DNA |
2.2 ITS片段扩增与测序 |
2.3 构建系统发育树 |
2.4 设计位点特异性鉴别引物 |
2.5 PCR扩增条件的确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酸枣仁及其混伪品的ITS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3.2 PCR反应条件考察 |
3.2.1 DNA模板量的考察 |
3.2.2 退火温度的考察 |
3.2.3 两种DNA聚合酶的考察 |
3.2.4 PCR仪对实验结果重复性的影响 |
4 讨论 |
(7)酸枣仁及其伪品滇枣仁的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性状鉴别 |
2 显微鉴别 |
3 理化鉴别 |
4 薄层色谱鉴别 |
5 紫外光谱鉴别 |
6 红外光谱鉴别 |
7 HPLC-ELSD鉴别 |
8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鉴别 |
9 UPLC-QTOF/MS鉴别 |
10 DNA指纹图谱鉴别 |
(8)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中药材酸枣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 |
2.1 DNA提取、PCR扩增及测序 |
2.2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酸枣仁种内变异分析 |
3.2 酸枣仁及其混伪品种间变异分析 |
3.3 酸枣仁的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酸枣仁的DNA提取 |
4.2 酸枣仁混伪现象普遍 |
4.3 酸枣仁二维DNA条形码 |
(9)四川中药材市场常见混伪品与正品的性状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鹤虱[1]与常见伪品华南鹤虱及东北鹤虱鉴别 |
2 明党参[1]与常见混淆品川明参鉴别 (《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载) |
3槲寄生与常见混淆品扁枝槲寄生[2]鉴别 (《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载) |
4 小通草与常见混淆品绣球小通草[2]鉴别 (《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载) |
5 合欢皮与常见混淆品山合欢皮[2]鉴别 (《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载) |
6 青葙子与常见伪品鸡冠花子[3]及藜种子鉴别 |
7 栀子与常见伪品水栀子[4]鉴别 |
8 酸枣仁与常见伪品理枣仁及枳椇子[5]鉴别 |
9 谷精草与常见混淆品谷精珠[2]鉴别 (《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载) |
(10)酸枣仁真伪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正品 |
2 伪品 |
四、酸枣仁及其混淆品滇刺枣仁的鉴别(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重实时荧光PCR法鉴别酸枣仁和理枣仁[J]. 杨宝,郭星,郑巍,朱殿龙,裴社强,邓自新,张烨,李静. 农产品加工, 2021(14)
- [2]采收期对酸枣仁品质影响研究[D]. 杨馥源. 山西大学, 2021(12)
- [3]基于氢核磁共振与偏最小二乘法对酸枣仁及其掺伪品的鉴别[J]. 申晨曦,杜晨晖,李震宇,李爱平,秦雪梅,闫艳. 食品科学, 2020(08)
- [4]酸枣仁、理枣仁及枳椇子的显微鉴别[J]. 王雪,杨光,周修腾,邵爱娟,韦颖,池秀莲,李颖,程蒙,李晓琳.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8(03)
- [5]酸枣仁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J]. 张雅琴,冯红,马孝熙,凃媛,李细芬,张兰兰. 中药材, 2017(01)
- [6]基于ITS序列位点特异性PCR的酸枣仁及其混伪品的鉴别[J]. 李桂林,宋雅迪,吕振晖,刘春晖,李佳,张夏楠. 中国现代中药, 2016(12)
- [7]酸枣仁及其伪品滇枣仁的鉴别研究[J]. 刘红玉,张悦.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06)
- [8]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中药材酸枣仁[J]. 任莉,陈新连,石林春,辛天怡,庞晓慧.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01)
- [9]四川中药材市场常见混伪品与正品的性状鉴别[J]. 张红梅. 亚太传统医药, 2015(14)
- [10]酸枣仁真伪鉴别[J]. 周文东.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