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费改税的现实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光[1](2006)在《新时期中国乡镇改革的历程与目标》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改革进行了25年。它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980年至1985年的“社改乡”和“乡政村治”体制建立;1986年至1989年的“撤并乡镇”和推行“村民自治;”1990年至1997年的县乡综合改革试点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998年至今的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管理体制创新。乡镇改革动力来源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实行“村民自治”的巨大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全国开展农村“费改税”的强有力推动。下一步乡镇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及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整个社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并按“撤市、强县、精乡、补村”的整体改革思路推动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
马涛[2](2004)在《关于当前我国农业税改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论文是一篇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研究的文章。我国农业税费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先后经历了本篇文章所设定的三个阶段。2004年农业税费改革进入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取消农业税的政策不仅对于我国农村税收制度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对于统一我国城乡税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开端。农业税的取消,是解决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弱势地位、加快农业的发展都取决于这次农业税收改革的成效。取消农业税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涉及到改革进行中以及进行之后的许多问题。例如取消农业税过程中我国县乡财政缺口的问题、农村落后地区教育经费的问题,又例如取消农业税之后我国农村新的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地区性财政转移支付配套改革等问题。这些问题从字面上来看虽然都没有农业税的痕迹,但是,却对取消农业税这一改革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可以这么说,取消农业税改革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检验农业税是否在改革后不存在,而是在于检验取消农业税后,这些相关的问题有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因此,农业税的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业,要全力以赴的完成好这一改革事业,就认真研究各种相关的理论及问题,尽可能的为进一步开展农业税改革作好配套工作。取消农业税的必然性当然是勿用质疑,但是它的复杂性也必须得到重视。 本文着重通过具体分析取消农业税改革过程中的需要注意的重要相关问题,为取消农业税、建立统一的城乡税制的改革出谋划策。
王文童[3](2004)在《经济转型期的税费协调改革论》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税费改革既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税费关系、税费体系、税费制度、税费种类以及税费运用的国际比较,分析当前我国税费改革现状,评述现时税费改革实践及其若干指导理论的得与失,对税费改革的前景进行预测,进而研究我国税费改革的趋向与轨迹,并提出我国税费改革中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以期促进税费改革的发展。首先,本文认为我国的税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针对转型经济特征进行。基于中国转型经济体制,提出进行税费协调改革的观点,并且对国内在建立这样一个合理的税费体系的过程中,如何协调税、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税费改革的目标、模式与框架。即:本文认为税费并存是新一轮税费改革应该选择的合理格局。应该以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在旧的税费体系向新的税费体系的转换过程中,实现税与费之间关系协调,从而使国民收入的分配达到公平和最优化。即通过税费改革的整体安排和对历史扬弃的选择使政府收入体系达到规范和谐、配置最优。进一步的,本文认为:税费改革体系是多边的,并应该是协调进行的,既应有“费改税”,也应有费的保留,而且在适当的时期与情形下,还可以进行“税改费”;税费协调改革所建立的税费关系是对称的,协调的,税费归位,各行其道。 其次,目前,国内存在把费改税作为改革的唯一选择的取向,全面地肯定税而否定费的倾向。针对这种不良倾向,本文根据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及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理论,运用经济学原理、政府收费的定价原理和税费选择决策理论,研究并借鉴国际经验,在当前中国经济理论界“费改税”一支独秀之中,提出“税改费”理论,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支撑依据和应用范围,明确提出了在房地产税制和资源税制中实行税改费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方案。对于土地税制改费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土地的增值性及其在政府与用地者<WP=4>之间的分配;第二,土地使用费收入的地方政府属性;第三,科学界定租、税、费的内涵,建立合理的租、税、费体系。最后,为了增强本文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本文分别选取湖北省相关县市的数据对我国社会保障费改税问题、燃油税取代公路养路费问题和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等三个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这些工作包括:第一,选取武汉市、荆门市社会保障费养老保险征缴情况与欠费情况来说明我国社会保障的筹资方式应该以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而开征社会保障税;第二,选取武汉市交通车辆税收负担数据,对我国开征燃油税进行充分的论证;第三,采用湖北省京山县绿林镇的实证数据,来说明农村税费改革的难点,揭示了这些问题与矛盾的本质。总结而言,本文对国内外税费改革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研究,针对我国的具体实践,分析了我国税费改革理论上、实践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税费改革协调关系论点,并选取湖北省几个县市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了一些结论,为更好地开展税费改革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课题组[4](2004)在《小康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上)》文中认为 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 管理型的政府 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政治体制最迫切的改革,是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型的政府。人们为什么需要一个政府?从经济学方
马涛[5](2003)在《农村费改税的难点与对策》文中指出 实行农村费改税,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农业和农村实际出发,为加强农业基础、关心和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战略措施,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也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之举,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
刘小红[6](2003)在《县级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能力研究 ——以上栗县政府执行农村“费改税”政策为个案》文中认为政府,作为权威性的公共权力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公共政策。文中选取的县级政府,作为中央政府政策宏观调控的具体操作者,其政策能力如何,将关系到中央和上级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及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本文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在建立县级政府政策执行能力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选取上栗县政府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弄清上栗县政府在执行“费改税”政策过程中的实际能力状况,通过分析政策执行取得的成效及其存在的不足,找出造成政府执行能力较弱或不足的种种原因,最后提出加强县级政府政策执行能力建设,迅速提升政府能力的思路和对策。
王宇[7](2003)在《我国中央与地方间财政关系变迁研究——一个基于集权与分权矛盾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央与地方间财政关系的本质是一国财权财力在中央与地方间如何配置的问题,也就是集权与分权的问题,这一问题对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尤其重要。本论文利用历史和制度研究方法,将研究视野向上拉至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矛盾,向下则直面我国现阶段的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现实。由此,本论文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研究基于集权与分权矛盾运动中的中央与地方间财政关系演变过程,并将重点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世纪的财政体制变迁上。我们看到的结论在于:正是集权与分权的矛盾运动推动我国财政体制的演进最终选择了市场化取向的分税制改革,而这种集权与分权的矛盾是内生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于企业隶属关系的行政性分权下,无论采用高度集权还是相对分权的模式,都会从不同的方面对经济效率产生损害,并进而损害中央的财政汲取能力,由此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总是处于放乱收紧的频繁变动中,难以规范。内生于传统体制下集权与分权矛盾不仅为改革开放前的实践所证明,并在改革开放后的分权实践中发展到极限:在财政汲取能力特别是中央财政汲取能力持续下降同时,地方政府强烈的收费偏好导致财政分配秩序紊乱;以地方割据、重复建设为代表的宏观结构性失调愈演愈烈,并伴随地区间财政支付能力差异扩大,中央再次集权的体制变迁由此而来,并最终选择了市场化取向的分税制改革。由此,论文也从中央与地方间财政关系变迁的角度揭示了我国渐进式改革如何从改革伊始的仅仅停留在对计划体制的完善上,一步一步走上了市场化取向,并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变迁的结果并非是沿着人们在改革初的预想进行的,而是在集权与分权的矛盾运动中体制变迁的自然结果。 将封建社会集权与分权问题纳入分析框架一是为了不割断历史的联系,二则在于隐藏在中国封建社会集权传统之后的正是其难以克服的集权与分权矛盾,这种矛盾内生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使封建社会的小土地私有产权形式必然走向大土地私有产权形式,由此封建社会极度集权同时也意味着极度的分权。将封建社会集权与分权纳入分析框架也提供给我们纵向比较的可能性,这种纵向比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不同体制下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叶文辉[8](2003)在《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需要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调整,政府的经济职能就是为民众和企业提供公共产品。论文在系统总结和借鉴西方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西部开发中的公共产品供给实践进行了分析,探讨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改革路径。 公共产品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两个基本特征。公共产品供给存在搭便车的可能性,导致价格机制在公共产品配置上的失灵,这就需要政府供给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的一般判别标准是每个人对公共产品效用的主观评价之和正好等于公共产品生产的客观机会成本,这样政府对某种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原则是,该产品在边际产量上能收到的边际税收之和等于其边际生产成本。投票就是通过政治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形式,也是民主社会显示个人对公共产品偏好的主要形式。公共选择理论采用自我利益法来分析公共选择者(选民、政治家、官僚等)的行为。从公共选择理论对各种公共选择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现实中存在的任何一种公共选择方式,都难以实现公共产品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这样在通过政治制度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出现了“政府失灵”。西方的分权理论都立足资源配置即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论证了财政地方分权的必要性(或优势)、合理性、形成最优规模的地方政府(或地方社区)的可能性。 新中国的财政体制经历了长期的制度变迁。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推动了政府财政体制向公共财政制度的变革。中国的公共财政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公共性与平等性;弥补市场失灵;透明性和法治性。为社会大众和厂商有效供给公共产品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当今财政体制的缺陷表现为财政职能的错位和越位,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后果,所以应立足于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经济职能进行公共支出结构的优化和改革,构建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格局。 城市社会中单位供给公共产品的体制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改革。针对城市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导致的“择校”问题,可通过价格机制和教育券等市场手段调节教育资源的供求。根据城市公共产品的不同性质,城市政府应探索多元化的供给形式,区分公共产品供给与生产,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城市公用事业的市场化和政府公共服务生产方式的创新。 “三农”问题实质上是个庞大的涉及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的系统工程。农村税费问题的解决必然涉及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根本变革,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形成、变迁与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今的“费改税”与历史上几次重要农村税费的改革有许多相似性,也就有着许多的局限性。“费改税”只是在现有城乡二元格局下农民与基层政府间的利益调整和税费的规范,并非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治本之策。当前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财政制度安排。围绕农村税费和农民负担各相关利益主体在进行长期的博弈。农村税费体制必须进行根本性改革,化解城乡二元财政结构,最后过渡到取消农业税和实行城乡统一税制。同时应对基层政府事权进行合理调整和推动县乡级政府再造。 新中国成立以前很长的历史时期,乡村公共产品一直沿袭与乡绅治理制度相应的供给体制。在人民公社时期,中国政府对农民进行了高度的组织动员,用劳动力对资金最大限度的替代方式,利用农民自身力量实现了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改革后,农村大多数公共产品仍沿袭制度外供给体制,由农民筹资来提供。农村在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二元格局下,基层政府承担的事权与可用税收收入极不对称,收入相对低下的农民要承担大量的公共设施的建设费用、支付乡村义务教育的公共开支,形成了严重的农村税费问题,也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与城市反差极大。在农村税费体制向城乡统一税制变迁的同时,上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应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事权进行调整,更多承担义务教育和基础设施的供给责任,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在上级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财力支持增加的同时,应推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创新,形成多元化的有效供给格局。 西部的相当一部分地区是中国的生态保护区,西部的生态保护是全国性公共产品,在西部开展的生态保护工程应建立激励相容的经济机制。西部社会经济存在许多的特殊性,出现了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严重不均衡,也导致了许多社会经济后果,所以应适应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和现实要求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进行调整。
王文童[9](2003)在《税费改革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一、“税费改革体系”的概念因何提起? 税费改革是我国现阶段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十几年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围绕税费改革,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现实状况的分析、改革思路的探索到操作方案的设计,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若干重大问题上也初步形成了一些共识。其中,被各方面普遍接受的基本结论是:激(1)现实(旧)的税费体系主要体现于“税的缺位”
殷汉植[10](2003)在《农村费改税实施的阶段性成就及新问题探讨》文中指出农村费改税从 2 0 0 0年在安徽省试点以来 ,2 0 0 2年已推广到全国 16个省 ,这项将造福我国9亿多农民的改革目前在已实施的地区取得的效果是显着的 ,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已实施地区阶段性成就的总结 ,探讨了其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二、农村费改税的现实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费改税的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中国乡镇改革的历程与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一、 我国新时期乡镇改革的阶段划分及主要内容 |
(一) “社改乡”与“乡政村治”体制的建立 |
(二) “撤并乡镇”与推行“村民自治”并进 |
(三) 县乡综合改革试点与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四) 全国开展农村“费改税”与乡镇管理体制创新 |
二、 下一步乡镇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
(2)关于当前我国农业税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部分 取消农业税的重要性及复杂性 |
一 取消农业税对我国现阶段经济改革的重大意义 |
(一) 取消农业税,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意义重大 |
(二) 取消农业税,对基层政府职能转换意义重大 |
(三) 取消农业税,对解决农民负担问题意义重大 |
(四) 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
(五) 取消农业税,对农村法制建设意义重大 |
(六) 取消农业税,对改革政府间的管理体制意义重大 |
二 取消农业税是必然的,但是存在复杂性 |
(一) 取消农业税的主要观点和理由 |
(二) 不赞成现阶段取消农业税的观点和理由 |
(三) 取消农业税带有复杂性 |
第二部分 我国农村费改税改革的概况及思考 |
一 我国农村费改税基本概况 |
(一) 费改税前的农民负担情况分析 |
(二) 费改税前我国农业税制情况分析 |
(三) 费改税前农村收费制度情况分析 |
(四) 农村费改税的内容 |
(五) 农村费改税的成效 |
二 农村费改税后的深一层思考 |
(一) 城市和农村实行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公共分配制度 |
(二) 现行的农业税类是专门针对农村社会而设的 |
第三部分 当前农业税改革的政策实施及相关分析 |
一 农业税减免的制定及实施 |
二 农业税减免的理论分析 |
(一) 从公平角度看农业税负担 |
(二)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农业税的经济影响 |
三 当前农业税改革的相关问题分析 |
(一) 城镇化与减轻农民负担 |
(二) 关于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相关分析 |
(三) 关于取消农业税后的新的税收社会公平问题 |
(四) 关于取消农业税后县乡财政缺口及乡镇债务问题 |
第四部分 我国农业税制进一步改革的构想及建议 |
一 国外农业税收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一) 国外农业税收制度的基本框架 |
(二) 国外有关税制对农业的优惠政策 |
(三) 从国外农业税制得出的几点结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二 当前我国农业税制改革的现实设想及注意问题 |
(一) 涉农税收体系的框架 |
(二) 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 |
三 当前我国农业税改革的配套措施建议 |
(一) 实行增值税地区差异政策 |
(二)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三) 改革乡镇财政制度,撤除乡级财政,实行村级自治制度 |
(四) 加快乡镇工业的发展,使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多元化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声明 |
致谢词 |
(3)经济转型期的税费协调改革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目 录 |
1 绪 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
1.2 国内外税费形式研究动态 |
1.3 国外税费结构和收费管理概述 |
1.4 对相关文献的评论 |
1.5 文章的立论基础与结构内容 |
2 税费改革的协调关系 |
2.1 税费改革协调关系的提出 |
2.2 税费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 |
2.3 税费改革协调性的解析 |
2.4 税费改革协调体系的基本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分析 |
3.1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一般思路 |
3.2 社会保障费改税前景预测 |
3.3 社会保障费改税的相关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4 交通费改税质疑 |
4.1 正效应的实证分析 |
4.2 负效应的实证分析 |
4.3 燃油税改革的若干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反思 |
5.1 乡村两级财政困难加剧 |
5.2 引发新的税负不均和土地抛荒 |
5.3 农村费改税导致的其他问题 |
5.4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应对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税改费的理论研究 |
6.1 政府费收入的理论依据 |
6.2 我国规费形式的历史必然性 |
6.3 本章小结 |
7 我国税改费的实证分析 |
7.1 房地产类税收总论 |
7.2 土地相关税种的税改费 |
7.3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改费 |
7.4 资源税的税改费 |
7.5 本章小结 |
8 全文总结 |
8.1 基本的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在读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4)小康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上)(论文提纲范文)
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型的政府 |
一、无限权力和无限责任的政府 |
二、现行中国政府的四大突出问题 |
(一)行政审批型管理。 |
(二)收费和罚款。 |
(三)政府本位利益和被期望的职能缺失。 |
三、政府应有的职能和责任 |
(一)中央政府的职能与责任。 |
(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交叉的职能和责任。 |
(三)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
(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划分与界定。 |
四、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 |
(一)政府体制和职能的四个转变。 |
(二)政府职能和体制四个方面的原则和改革。 |
建设公共财政的几个重大问题 |
一、形成公共服务型的支出结构 |
二、建立公开、民主和法治化的公共财政制度 |
(一)公开透明、民主法治是公共财政运行的最基本要求。 |
(二)我国财政运行与公开、民主和法治的要求尚有很大距离。 |
(三)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重建预算制度。 |
三、建立财政的负责和监督制度 |
四、形成控制地方政府借债的宏观调控机制 |
五、限制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税外收费 |
培育和发展民间非政府组织 |
一、我国民间组织现状及缺陷 |
(一)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及现状。 |
(二)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的缺陷。 |
(三)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缺陷的原因。 |
二、发展目标及总体思路 |
(一)发展民间组织的目标。 |
(二)框架和思路。 |
三、改革的重点及措施 |
(一)政府应加大对民间组织的培育及支持。 |
(二)政府对民间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 |
(三)完善民间组织的立法。 |
(四)商会和行业协会的培育及发展。 |
(5)农村费改税的难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费改税的难点 |
1、费改税的动力不足。 |
2、费改税的压力太大。 |
3、费改税后会引发农村一系列新的矛盾。 |
4、农业税征收难度大。 |
二、农村进行费改税的原则 |
1、要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
2、有利于乡镇财政发展。 |
3、有利于征收管理。 |
4、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
三、农村费改税的基本设想 |
1、改革范围。 |
2、“费改税”的计税依据。 |
3、税率的设计。 |
4、征收管理。 |
(6)县级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能力研究 ——以上栗县政府执行农村“费改税”政策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部分 县级政府政策执行能力分析框架 |
(一) 县级政府政策执行能力及相关概念分析 |
(二) 县级政府政策执行能力的构成要件 |
(三) 县级政府政策执行能力的评估体系 |
第二部分 上栗县政府执行农村“费改税”政策的能力状况 |
(一) 上栗县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 |
(二) 上栗县农民税费负担的现状 |
(三) 农村税费改革在上栗县的实施 |
(四) 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1 、 取得的成效 |
2 、 存在的问题 |
(五) 上栗县政府执行能力状况评估 |
第三部分 县级政府政策执行能力建设的理论思考 |
(一) 上栗县政府政策执行能力制约因素分析 |
1 、 组织因素 |
2 、 人员因素 |
3 、 资源因素 |
4 、 权威因素 |
5 、 信息因素 |
(二) 提升县级政府政策执行能力的战略性对策 |
1 、 优化组织结构 |
2 、 提升人员素质与能力 |
3 、 加强政府权威 |
4 、 改革政府行为模式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7)我国中央与地方间财政关系变迁研究——一个基于集权与分权矛盾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本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财政集权与分权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
1.3.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
2 内生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下的集权与分权矛盾 |
2.1 封建的开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
2.2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形成 |
2.3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财政基础:保证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小土地私有产权的建立和巩固 |
2.4 内生于封建土地制度下的集权与分权矛盾:封建社会小土地私有产权向大土地私有产权的演进 |
2.5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与英国“圈地运动”的比较 |
2.6 基于中国封建社会集权与分权矛盾的历次农村税费改革 |
2.6.1 从唐代前期的“租庸调法”到唐后期的“两税法” |
2.6.2 明朝的“一条鞭法” |
2.6.3 清朝的“摊丁入亩” |
2.6.4 对我国历次农村税费改革的简评 |
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内生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权与分权矛盾 |
3.1 建国初期,高度集权、统收统支财政体制的确立 |
3.1.1 建国初期高度集权、统收统支财政体制的背景 |
3.1.2 建国初期高度集权、统收统支财政体制内容及其评价 |
3.2 建国后我国财政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
3.2.1 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确立 |
3.2.2 计划经济体制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 |
3.2.3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财政中央集权 |
3.3 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分权实践 |
3.3.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分权产生及性质 |
3.3.2 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的财政分权实践及评价 |
3.4 内生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权与分权矛盾 |
4 1978-1993年财政分权改革:基于企业隶属关系的行政性分权 |
4.1 1978年以放权让利为突破口的中国渐进式改革方向的确立 |
4.2 渐进式改革基于企业隶属关系的财政分权实践 |
4.2.1 1980-1984年与企业留利相适应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及其评价 |
4.2.2 1985-1987年与两步“利改税”相适应的“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及其评价 |
4.2.3 1987年后与企业承包制相适应的多种形式财政包干体制及其评价 |
4.2.4 1978-1993年财政分权实践与改革开放前财政分权比较 |
4.3 80年代以财政承包制为代表的行政性分权后果及评价 |
4.3.1 财政承包制下地方政府收费偏好形成机制分析 |
4.3.2 财政承包制下两个财政比例的持续下降 |
4.3.3 财政承包制下被打破的财政均等化 |
4.3.4 财政承包制下资源配置的扭曲效应 |
4.4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性分权与公共财政下经济性分权比较 |
4.4.1 公共财政下的经济性分权 |
4.4.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性分权与公共财政下经济性分权比较 |
5 94分税制改革:打破行政性分权,确立经济性分权的开始 |
5.1 1994年分税制改革内容及意义 |
5.1.1 分税制的含义与我国94分税制改革 |
5.1.2 作为制度创新的分税制改革的理论意义 |
5.2 我国分税制改革下存在的问题 |
5.2.1 分税制后的地方政府收费偏好形成机制分析 |
5.2.2 分税制下地区间原有分配格局的进一步强化 |
5.2.3 分税制下资源配置的扭曲效应 |
6 乡镇财政困境与农村税费改革 |
6.1 我国乡镇财政困境原因解析:农村公共产品的体制外提供 |
6.1.1 农村公共产品及其提供现状 |
6.1.2 我国乡镇财政困境及其原因 |
6.2 基于改变农村公共产品体制外提供的农村费改税 |
6.2.1 我国农村费改税的背景和内容 |
6.2.2 对我国农村费改税的评价 |
6.2.3 农村费改税的症结所在:我国农村教育体制变迁下的农村义务教育 |
6.3 我国现阶段农村“费改税”与封建社会“费改税”比较 |
6.3.1 现阶段中国农村费税改革与古代费税改革的相似性 |
6.3.2 现阶段费改税与古代费改税本质区别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导论 |
0.1 选题意义 |
0.2 关于公共产品问题的文献综述 |
0.3 本文基本结构 |
0.4 主要创新点 |
1 公共产品的特征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分析 |
1.1 公共产品的定义 |
1.2 小社会中公共产品供给的自发解 |
1.3 搭便车问题与公共产品供给 |
1.4 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 |
1.5 本章小结 |
2 公共产品需求的偏好显示与公共选择 |
2.1 公共产品偏好的显示机制 |
2.2 公共选择研究的方法与投票者的行为分析 |
2.3 通过政治制度提供公共产品:多数票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
2.4 多数通过规则和再分配 |
2.5 各种集团的决策与公共产品供给 |
2.6 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政府失灵 |
2.7 本章小结 |
3 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与财政分权理论 |
3.1 公共部门职能的合理分配 |
3.2 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
3.3 俱乐部理论与蒂布特模型 |
3.4 政府间收入转移理论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财政体制变迁与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职能的定位 |
4.1 建国以来的财政制度变迁分析 |
4.2 确立公共财政目标的现实性分析 |
4.3 中国公共财政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
4.4 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职能的错位和调整 |
4.5 中国公共产品供给形式的多元化 |
4.6 本章小结 |
5 中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与改革 |
5.1 “单位”供给公共产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5.2 城市义务教育资源分享方式的改进 |
5.3 城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市场化改革 |
5.4 城市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竞争和合作 |
5.5 本章小结 |
6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变迁、实践与改革(一)--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变迁 |
6.1 导言--对当今农村社会情况的一点说明 |
6.2 古代中国社会制度和乡村治理制度的分析 |
6.3 近代中国的乡村治理体制变迁 |
6.4 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乡村治理制度的变迁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实践与改革(二)--乡村社会税收体制变迁与各种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
7.1 农民承担的经济义务及政治经济身份的历史变迁 |
7.2 从历史上的税费改革看当前的农村“费改税” |
7.3 1949年以来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的变化 |
7.4 农村税费问题中的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
7.5 彻底的农村税费体制改革探讨 |
7.6 本章小结 |
8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实践与改革(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迁和改革 |
8.1 中国历代依赖乡村税收的财政制度缺陷 |
8.2 漫长的农业社会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
8.3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
8.4 当今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概述 |
8.5 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创新和彻底的改革 |
8.6 本章小结 |
9 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改革与西部开发 |
9.1 西部生态资源保护的制度创新 |
9.2 对西部地区不均衡的事权与财权的分析 |
9.3 对西部地区的援助与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9)税费改革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税费改革体系”的概念因何提起? |
二、税费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现状如何? |
(一)税费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现实状况。 |
1. 税费关系。 |
2. 税费改革。 |
(二)税费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误区。 |
1. 税费关系的不对称性。 |
2. 税费改革对象的单边性。 |
3. 税费改革目标的功利性。 |
4. 税费改革方法的孤立性。 |
三、为什么要重点研究税费改革体系? |
四、建立什么样的税费改革体系基本框架 |
(一)通过多边的税费改革建立对称的税费关系。 |
(二)站在全盘角度建立税费改革目标。 |
(三)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构筑税费改革体系。 |
(四)在互补和统一的原则下构筑税费改革体系。 |
四、农村费改税的现实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中国乡镇改革的历程与目标[J]. 张新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 [2]关于当前我国农业税改革的研究[D]. 马涛. 四川大学, 2004(02)
- [3]经济转型期的税费协调改革论[D]. 王文童.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4]小康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上)[J].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4(65)
- [5]农村费改税的难点与对策[J]. 马涛. 发展研究, 2003(12)
- [6]县级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能力研究 ——以上栗县政府执行农村“费改税”政策为个案[D]. 刘小红. 苏州大学, 2003(02)
- [7]我国中央与地方间财政关系变迁研究——一个基于集权与分权矛盾的分析[D]. 王宇. 西北大学, 2003(04)
- [8]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 叶文辉. 四川大学, 2003(01)
- [9]税费改革体系的研究[J]. 王文童. 经济研究参考, 2003(46)
- [10]农村费改税实施的阶段性成就及新问题探讨[J]. 殷汉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