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养羊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秦少华[1](2021)在《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发展及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肉羊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世界养羊业和国内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为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保障羊肉市场的有效供给,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迅速,现今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河北省是国内养羊大省,常年来对养羊业紧抓不懈,肉羊出栏量、存栏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羊肉产量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是由于肉羊生产方式较为传统,存在着养殖成本高、技术效率损失、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不仅影响养殖户收入水平,还制约了肉羊产业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的前进脚步,对肉羊产业长期增产、高质量发展造成影响。因此,研究河北省肉羊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在对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情况实地调研基础上,从微观层面出发,基于技术效率理论、农户行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对河北省肉羊生产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分析肉羊生产存在的问题。其次,借助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函数模型(DEA函数模型)分析了样本区域内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并对比分析养殖小区养殖户和散养户间生产技术效率上的差异;在测算得来的技术效率基础上用Tobit模型研究影响生产技术效率提升的因素,最后,提出提升河北省肉羊生产技术效率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河北省养殖户肉羊生产平均技术效率为0.7696,存在一定的技术效率损失,且技术效率差异性较大,分布在0.1361-1之间,技术效率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不同引起的。养殖小区的养殖户肉羊生产平均技术效率要高于散养户。第二,用Tobit模型分析得知养殖户的文化程度、养殖年限、饲养方式、养殖方式、肉羊业在家庭收入的占比、是否参加过技术培训均对河北省肉羊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其中养殖户的文化程度、养殖规模在10%的显着下水平产生正向影响;第三,提出推进规模化养殖;培养高素质养殖户;改进饲养管理方式;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及技术创新;提高肉羊产业组织化程度等提高河北省肉羊生产技术效率,促进肉羊产业高效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本文立足于河北省肉羊产业发展,从养殖户层面对肉羊生产技术效率值进行测算,并对肉羊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研究内容和范围上丰富了已有研究。
孙渭博[2](2020)在《不同繁殖力绵羊BMPR-I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胎产羔数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索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IB,BMPR-IB)基因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多态性对绵羊繁殖性能的遗传效应,本研究以96只产多羔湖羊(Multiple Hu Sheep,HM)、65只产多羔小尾寒羊(Multiple Small Tail Han Sheep,SM)、71只产双羔蒙古羊(Twins Mongolian Sheep,MT),70只产单羔蒙古羊(Singletons Mongolian Sheep,MS)、52只产双羔欧拉羊(Twins Oula Sheep,ZT),51只产单羔欧拉羊(Singletons Oula Sheep,ZS)、63只产双羔甘肃高山细毛羊(Twins Gansu Alpine Fine-wool Sheep,GT),75只产单羔甘肃高山细毛羊(Singletons Gansu Alpine Fine-wool Sheep,GS)、74只产单羔杜泊羊(Singletons Duper Sheep,DS)和51只产单羔澳洲白绵羊(Singletons Australian White Sheep,AS)7个绵羊品种母羊为研究对象,采用PCR结合DNA直接测序法对不同繁殖力母羊BMPR-IB基因编码区和3’端部分非编码区进行SNPs检测,并与其胎产羔数(后简称产羔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找寻绵羊双羔性状分子遗传标记提供理论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7个绵羊品种BMPR-IB基因编码区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发现:(1)BMPR-IB基因编码区597位点检测到G→A,HM中检测到GA、AA两种基因型,其余试验组绵羊中检测到GG、GA、AA三种基因型,HM和SM中优势基因型为AA,优势等位基因为A,MT、MS、ZT、ZS、GT和GS中优势基因型为GA,优势等位基因为G,DS和AS中优势基因型为GG,优势等位基因为G;HM处于低度多态(PIC<0.25),其余试验组绵羊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欧拉羊试验群体中,产羔数纯合突变AA型显着高于野生GG型和杂合突变GA型(P<0.05),蒙古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试验群体中,不同基因型对其产羔数无显着影响(P>0.05)。(2)BMPR-IB基因编码区746位点检测到A→G,HM中检测到B+、BB两种基因型,SM、MT和MS中检测到++、B+、BB三种基因型,GT、DS和AS中检测到++、B+两种基因型,ZT、ZS和GS中检测到++一种基因型,HM中优势基因型为BB,SM中优势基因型为B+,优势等位基因均为B,其余试验组绵羊中优势基因型均为++,优势等位基因均为+;SM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其余试验组绵羊处于低度多态(PIC<0.25);蒙古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试验群体中,不同基因型对其产羔数无显着影响(P>0.05)。(3)BMPR-IB基因编码区864位点检测到T→C,HM、ZT和ZS中检测到TT、TC两种基因型,其余试验组绵羊中检测到TT、TC、CC三种基因型,HM、SM、MT、MS、ZT、ZS和DS中优势基因型为TT,优势等位基因为T,GT、GS和AS中优势基因型为TC,优势等位基因为T;HM、MT、ZT和ZS处于低度多态(PIC<0.25),SM、MS、GT、GS、DS和AS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蒙古羊、欧拉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试验群体中,不同基因型对其产羔数无显着影响(P>0.05)。(4)BMPR-IB基因编码区1113位点检测到C→A,HM中检测到CA、AA两种基因型,其余试验组绵羊中检测到CC、CA、AA三种基因型,HM和ZT中优势基因型为AA,优势等位基因为A,SM、MT、MS、ZS、GT、GS和AS中优势基因型为CA,DS中优势基因型为CC,SM、ZS、GT、GS和AS中优势等位基因为A,MT、MS和DS中优势等位基因为C;HM处于低度多态(PIC<0.25),其余试验组绵羊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蒙古羊、欧拉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试验群体中,不同基因型对其产羔数无显着影响(P>0.05)。2、对7个绵羊品种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第1 bp-1425 bp区域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检测到15个多态位点,其中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位点处A→G,并与FecB基因间存在紧密连锁不平衡关系;该位点的单一突变对其mRNA的二级结构有一定的影响;HM中检测到AG、GG两种基因型,SM、MT、ZT和GT中检测到AA、AG、GG三种基因型,在MS、ZS、GS、DS和AS中检测到AA、AG两种基因型,HM和SM中优势基因型为GG,优势等位基因为G,MT、MS、ZS、GT、GS、DS和AS中优势基因型为AA,优势等位基因为A;HM、MT、MS、ZS、GT、GS、DS和AS处于低度多态(PIC<0.25),SM和ZT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蒙古羊试验群体中,产羔数纯合突变GG型显着高于野生AA型(P<0.05),欧拉羊试验群体中,产羔数纯合突变GG型及杂合突变AG型显着高于野生AA型(P<0.05),甘肃高山细毛羊试验群体中,不同基因型对其产羔数无显着影响(P<0.05)。
史颖建[3](2020)在《民勤县肉羊不同养殖模式效益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民勤县是甘肃省重点扶持的养羊大县之一,由于生态建设的需要和国家禁牧政策的实施,养殖方式由半舍饲半放牧开始转变为舍饲,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养殖场、养殖小区,肉羊养殖逐渐向标准化规模生产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也极力推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肉羊产业发展的政策,农户积极参与,企业与合作社积极响应,为肉羊产业创造了发展机遇。但是当前肉羊养殖模式依然主要由农户小规模散养组成,龙头企业较少,养羊协会、合作社逐步规范,由于运输、饲料和人工等肉羊养殖成本的增加,使得肉羊养殖户的综合收益减少。鉴于此,结合民勤县实际情况,通过对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进行效益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了解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的发展状况,找出不同养殖模式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影响肉羊养殖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民勤县的实地调研,并查阅文献资料,对民勤县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主要的三种养殖模式进行了归纳分析。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前人研究的经验,选取了12项指标,构建了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效益评价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所选指标的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进行了效益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民勤县不同肉羊养殖模式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从经济效益的比较结果来看,散养模式>养殖小区模式>规模化养殖场模式;从社会效益的比较结果来看,养殖小区模式>规模化养殖场模式>散养模式;从生态效益的比较结果来看,规模化养殖场模式>养殖小区模式>散养模式;从综合效益的比较结果来看,养殖小区模式>规模化养殖场模式>散养模式。此外,本文从微观视角下,基于245家肉羊养殖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从养殖户家庭人口特征、肉羊养殖户养殖特征、肉羊养殖投入情况和政府机关扶持情况四个方面分析了肉羊养殖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养殖户主文化程度、养殖户养羊收入、养殖户养羊时长、羊羔来源、养羊饲草料供给、养殖户劳动力投入、养羊补贴、政府信息服务、是否建立了协会合作社等因素对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的影响显着,在未来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因素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优化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的建议:首先,推动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肉羊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其次,推动合作社、养羊协会发展,壮大养殖户市场势力;再次,发展龙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最后,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和管理力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实现肉羊产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袁圣钧[4](2020)在《基于国际视角的中国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肉羊企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羊肉相比猪肉而言,脂肪含量和胆固醇含量更低,蛋白质含量更高且肉质更加细腻。中国在新疆、内蒙等西部地区有约1亿人以羊肉为主要肉食产品,有数千万养殖户从事着肉羊养殖生产工作。中国肉羊产业不仅承担着供给羊肉,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也是中国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抓手产业。所以理论上中国肉羊产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近几年来,人工成本大幅增长,传统肉羊产业“后继无人”和食品安全管控需要等原因,倒逼中国肉羊产业朝向规模企业方向发展。中国出现了大型资本企业投资肉羊产业的趋势,涌现了一批以甘肃中盛华美羊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青青草原牧业有限公司和江苏乾宝牧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规模化肉羊企业。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那么在经济新常态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肉羊产业的发展状况尚需进一步梳理和总结,“中国肉羊企业应该如何制定发展策略?”成为了值得探究的课题。为了研究上述两项议题,本文将研究内容拆解为四项: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状况分析、世界及中国肉羊产业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中国肉羊生产成本收益分析、中国肉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和计量经济学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库、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世界经合组织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国畜牧兽医年鉴》公布的数据,结合文献研究,利用EXCEL软件以及计量模型进行相关指标的分析。最终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近十年来世界肉羊生产规模不断增长,肉羊饲养量和羊肉产出量均不断向非洲和亚洲集中,中国对亚洲肉羊生产增长贡献大,大洋洲的肉羊生产综合水平最高且仍在提升,非洲肉羊生产综合水平最低且在下降。欧洲、大洋洲和美洲的肉羊存栏量、出栏量和羊肉产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之和均不超过20%,且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就肉羊胴体重水平来讲,除了非洲以外,世界各大洲均在增加。就肉羊出栏率来讲,美洲、非洲和欧洲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亚洲和大洋洲的两项指标值均有所增加,大洋洲的增加幅度更大。大洋洲肉羊胴体重水平最高,亚洲的肉羊出栏率最高。2、中国肉羊市场供不应求,中国羊肉无法依赖进口,进口羊肉对中国肉羊生产造成的冲击有限,中国肉羊产业发展潜力大:2010-2019年中国羊肉产量占肉类产量的比例从5.08%增加到6.38%。同期中国居民人均羊肉表观消费量从3.01千克/年增长到3.76千克/年,2019年世界排名第六位,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5倍。除了受2014年爆发的小反刍疫病的影响,中国羊肉市场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消费缺口基本逐年增加,贸易逆差基本逐年增加,羊肉市场批发价格基本逐年增加。但基于国家安全需要、居民消费偏好、大洋洲羊肉供给萎缩三个角度分析,羊肉供给主要依靠本国。3、中国肉羊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弱,山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2018年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为0.04,新西兰为145.31,澳大利亚为27.75,英国为2.93,新西兰国际竞争力最强,而中国国际竞争力最弱。2018年中国进口羊肉平均价格和中国散养肉羊生产成本价分别为25.20元/千克、25.31元/千克。主要因为饲料成本较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进口羊肉价格低于中国散养成本价格,只能依靠规模化肉羊企业进一步降低成产成本,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肉羊企业有机会因地制宜地创造一条规模化、舍饲化的发展道路。4、近十年来中国散养肉羊生产成本大幅增长,人工成本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散户逐渐退出,规模化水平逐年增加,散养户和规模化企业盈利状况均较为严峻,规模化企业机遇和风险并存。近十年来中国肉羊生产规模不断增大,规模化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有年出栏约10万只商品羊的企业12家,保守估计中国肉羊产业市值为3017.49亿元。规模化企业主要的养殖品种为湖羊、杜泊羊、小尾寒羊和波尔山羊;主要的发展模式是自养育肥,均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发展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重视基础建设,轻视运营管理及缺少专业人才。2018年散养户相较规模化企业的生产成本低4.02%,利润较高。2009年到2017年,年出栏规模1-29只的场(户)数在养殖场(户)总量中所占比例最高,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年出栏规模30-99只的场(户)数在养殖场(户)总量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到2017年已经超过10%。年出栏规模100-499只的场(户)数在养殖场(户)总量中所占比例增加幅度最大,由1.12%增加到2.79%,增幅为149.11%。年出栏规模500只及以上的场(户)数及其所占比例均在逐年增加。5、由于资源禀赋不同,中国各肉羊主产省(区)的散养肉羊成本收益状况有一定的地区差异性。总体上新疆表现出“高成本、高利润、较稳定”的特点;山东表现出“高成本、低利润、不稳定”的特点;宁夏表现出“中成本、中利润、不稳定”的特点;陕西表现出“中成本、高利润、较稳定”的特点;河南表现出“低成本、高利润、较稳定”的特点;河北表现出“低成本、中利润、不稳定”的特点;黑龙江表现出“低成本、中利润、不稳定”的特点。
鸿勤[5](2020)在《内蒙古肉羊产业的国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肉羊产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的传统优势产业,不仅对当地农村牧区经济收入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全国肉类供给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内蒙古肉羊产业面临着国外羊肉冲击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担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粮改饲”等政策号召下新的机遇。因此研究内蒙古肉羊产业竞争力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在梳理竞争力相关理论及内蒙古肉羊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基于“钻石模型”阐明内蒙古肉羊产业竞争力水平现状,并根据“钻石模型”下四个基本因素构建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对省域间及内蒙古自治区内肉羊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综合来看,内蒙古肉羊产业在省域间排名第二,生产要素竞争力和相关支持产业竞争力排名第一,但在需求条件要素、产业的结构及竞争对手要素上并不突出。(2)在内蒙古自治区内肉羊产业综合竞争力中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排名靠前。(3)省域间竞争力水平中高级生产因素及竞争对手实力的影响程度较大,区内竞争力水平中比起生产要素,需求条件要素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本文从规模养殖、要素投入、流通方式及相关产业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内蒙古肉羊产业竞争力水平的相关建议,旨在为肉羊产业从业者开拓思路,为后续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参考。
冯杰[6](2018)在《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调查及防控对策》文中认为疫病是导致养羊业损失的重要因素,研究养羊业存在疫病隐患及威胁、找出其流行传播途径,为兽医防疫部门实施源头控制、精准有效免疫提供依据和措施,这对推动高原山地种草养羊产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对防止动物疫病所致公共卫生危害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采用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方法,对贵州规模养羊场山羊小反刍兽疫、口蹄疫、蓝舌病、羔羊口疮、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痘、弓形体等疫病进行抽样检测,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小反刍兽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50.66%(115/227只份)、蓝舌病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38.69%(53/137只份)、O型口蹄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49.44%(133/269只份)、亚洲I型口蹄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17.47%(47/269只份)、A型口蹄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0%(0/77只份)、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平均阳性率0%(0/155只份)、绵羊肺炎支原体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15.91%(67/421只份)、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23.28%(98/421只份)、山羊痘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57.62%(189/328)、布鲁氏杆菌病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0%(0/4只份)、弓形体血清抗体阳性率75.00%(3/4只份);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羊小反刍兽疫病原平均阳性率50.00%(4/8只份)、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平均阳性率28.57%(2/7只份)、蓝舌病病原平均阳性率14.82%(4/27只份)、魏氏梭菌病原阳性率100.00%(1/1只份)、附红细胞体病原阳性率100.00%(2/2只份)。病原学检测结果说明贵州山羊存在小反刍兽疫病毒、魏氏梭菌、支原体、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感染。由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可判定贵州省山羊产业存在小反刍兽疫、蓝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痘、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等疫病威胁。因此,在深入做好口蹄疫、布鲁氏杆菌病、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防控基础上,将小反刍兽疫、蓝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山羊痘作为贵州山羊重点防制疫病净化目标,制定免疫程序,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程序免疫和免疫效果监测;以规模养羊场或以乡镇为单位,推行疫病净化工作,逐只进行病原检测,清除带毒、带病羊只,进而减少养羊业的养殖风险。
常倩[7](2018)在《基于效益与质量提升的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羊肉作为一种优质肉类,已成为居民肉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羊肉消费需求的拉动下,中国肉羊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中国肉羊产业发展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资源与环境的制约、生产效益与产品质量提升等多方压力,同时肉羊产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在此严峻形势下,肉羊产业如何组织以提升经营效益,改善产品质量,实现肉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政府以及学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此背景下从效益与质量提升的双重维度对肉羊产业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企业制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首先利用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肉羊产业主体效益、产品质量、产业组织进行理论分析,并探讨肉羊产业组织对效益与产品质量的作用机理,从而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从肉羊产业的关键环节出发,对肉羊养殖和屠宰加工两个环节的组织形式及其对效益与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再次研究肉羊养殖和屠宰加工两个环节的纵向协作问题,对纵向协作的基本形式、决定因素及其对效益与质量的影响、合同设计与农户参与等进行分析;接下来将肉羊产业相关辅助行业和机构纳入分析范围,研究肉羊产业的空间集聚问题;之后,采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组织对肉羊养殖效益与质量控制的影响;最后探讨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如何优化以实现效益与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产业组织是影响肉羊产业效益与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产业组织可以通过影响成本和产品差异化而影响生产者效益,通过影响生产者质量控制的能力和动力而作用于产品质量。第二,肉羊养殖环节组织效率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激励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家庭经营到养殖合作社,再到公司制肉羊养殖,生产成本优势降低,而差异化优势凸显。第三,肉羊屠宰加工是产品差异化与价值提升的关键环节。肉羊屠宰加工呈现从以肉羊屠宰为主,到羊肉分割分级,再到羊肉及其副产品深加工的不同发展阶段,产品差异化程度和价值逐渐提升。第四,肉羊产业纵向协作是企业对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权衡的结果,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是推动紧密纵向协作的重要因素。第五,肉羊产业集聚对相关主体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影响是混合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本研究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有:第一,从效益和质量两个视角综合分析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第二,将质量的品质与安全属性区别分析,并建立生产者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用以定量分析。第三,利用微观调研数据计量分析产业组织对肉羊养殖效益与质量控制的影响。
袁树葱[8](2018)在《甘肃环县舍饲养羊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天然草地已无法满足放牧畜牧业的需要。退耕还草、封山禁牧、划区轮牧、舍饲养畜等的实施,不仅保护了草地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生产率,增加了农牧民经济收入,对现代畜牧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甘肃省环县为例,通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和走访调研环城镇、曲子镇、甜水镇、八珠乡和天池乡5个乡镇,从不同角度着重分析了限制环县舍饲养羊规模化发展的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对策。主要结果如下:草畜产业是环县的传统产业,舍饲养羊规模和产出不断增长,作用日益突出,不仅补齐了天然草地退化的短板,还促进了环县草食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截止2015底,环县人工草地留存面积173.3万亩,羊饲养量达到了114.14万只,存栏量为77.84万只,出栏量为36.31万只,较往年均有所增长。5个乡镇舍饲养殖规模均有差异,主要羊品种为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和白绒山羊,其中环城镇由于龙头企业和养殖专业合作社较多,地理位置优越,规模养殖较为发达。环县舍饲养羊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饲草料供应保障的加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规模化带动等方面。影响环县舍饲羊产业发展的突出因素体现在:1)舍饲基础设施较差;2)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3)饲草料供应仍显不足;4)农户舍饲意识淡薄,规模化养殖程度低等方面。提出如下解决方案和对策,主要包括:1)加大舍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提升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3)整合人工草地资源,建立饲草料生产加工基地;4)充分发挥合作社和新型企业的作用,规模化发展等措施。综上所述,环县舍饲养羊改变了传统粗放的羊养殖方式,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地生态环境,还有效地推进科学羊养殖,保证羊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品质和生产效益。舍饲养羊的发展能够促进环县羊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赵大军[9](2017)在《基于公共财政资金引导的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广阔的天然草原提供廉价优质的天然牧草,富饶的河套平原提供充足的饲草料资源,发展肉羊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为满足国内不断增加的羊肉市场需求和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内蒙古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确立了西部农区、东部牧区和农牧结合肉羊产业带,利用财政现代农业生产资金来引导和扶持肉羊产业的发展。农区舍饲、牧区草原畜牧业为主导肉羊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和完善财政政策体系,抓住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机遇,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推动内蒙古肉羊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为研究主线,以公共财政资金引导的肉羊产业发展为视角,将产业经济学理论、投入产出理论及公共财政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在对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环境研究基础上,探究公共财政资金引导对于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的影响。分别从合作组织角度、养殖企业角度和产业整体发展绩效评价角度,分析了公共财政资金引导下肉羊产业发展效果,旨在掌握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寻求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进而为制定和完善包括肉羊产业在内的财政引导资金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观点及结论如下:(1)内蒙古具有发展肉羊产业的良好环境和支撑条件。自然资源条件方面,内蒙古发展肉羊产业拥有地理气候优势、农牧业资源优势、草原资源优势等;科学技术条件方面,肉羊产业化开发与羔羊育肥生产具备生产技术优势和改良技术优势;市场环境方面,羊肉价格相对稳定,消费偏好需求旺盛,肉羊品牌效应明显;社会环境方面,主要表现在城镇化率提高、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内蒙古地区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且农村地区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快于城镇;政策环境方面,自治区利用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先后选择了39个旗县肉羊项目进行集中扶持,主要采取优质肉羊繁育、质量可追溯系统建设、肉羊生产补贴政策、草原奖补政策,利用金融服务功能,实施肉羊养殖贷款贴息等为肉羊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基础。另外,多样化农村金融服务为满足农牧民养羊业资金需求提供了保证。在此研究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肉羊产业发展的现状:中国肉羊存栏数和羊肉产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内蒙古畜牧业经济中肉羊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而巴彦淖尔市在区位、政策、资金等方面均具有比较优势,实现了四季均衡出栏,居自治区之首。(2)基于合作社视角,研究了公共财政资金扶持对肉羊养殖合作社参与人员收入、合作社运营水平变化影响。首先运用H-P滤波法,分析财政扶持前后合作社从业人员人均收入变化。可以看出,在财政补贴作用下,肉羊养殖产业化水平得到提高,肉羊养殖人员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为进一步说明财政资金扶持对合作社绩效影响程度大小,再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历年财政资金扶持肉羊养殖合作社绩效指数。研究显示,2008-2013年,内蒙古羊肉总产量、肉羊产值,养殖规模及标准化指标绩效及总绩效都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说明财政资金扶持肉羊养殖合作社政策提高了农牧民养羊的积极性和肉羊合作社养殖水平,政策效果明显;2013-2015年,标准化绩效指数及肉羊养殖规模指数仍呈平稳上升趋势,总绩效呈平稳态势,而羊肉总产量和肉羊产业产值却呈现下跌趋势;最后,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影响肉羊养殖合作社财政资金扶持绩效指数因素研究,发现其受财政补贴金额因素影响最大,劳动生产率次之,羊肉价格和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因素影响相对较小。(3)基于企业视角,以案例形式研究了公共财政资金引导对肉羊养殖企业发展的影响。案例一:以巴美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09-2015年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运用DEA模型分析其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发现,2009年和2010年财政有投入为无效年份,2010年之后,财政未投入转为有效年份,这一结果也非常接近生产函数曲线。无效年份综合效率都达到0.9以上,说明公共财政资金投资效率处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考虑到政策滞后性,之后年份才能体现效应。有效年份实现财政资金扶持实现了最有效配置,在投入产出效率达到最优。案例二:以内蒙古丰烁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采用财务分析方法对财政扶持的养殖企业前后经济效益的变化进行了评价,评价重点是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补充资料等五个方面。结论是:企业盈利能力较强,资金周转能力较好,债务风险适中,有较大地经营增长潜力,证明该企业在财政资金扶持之下,多数指标接近良好,预期效益可以实现。以规模经济为前提,今后财政资金可以继续投向这些较大规模企业,以实现企业带头作用。(4)基于政策效果评价视角,构建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绩效进行评价,为今后财政资金扶持的范围、方式、方向提供理论研究基础。第一,对内蒙古整体及内蒙古各盟市肉羊产业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影响肉羊产业发展经济方面的主要指标为家庭牧场数量、玉米产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羊出栏率;资源与环保方面,秸秆产量是主要影响因素;社会发展方面,肉羊养殖合作社数量、农村人均羊肉消费量、家畜改良站总人数与山羊商品率是主要影响因素;第二,以内蒙古各盟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肉羊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内蒙古各盟市肉羊产业发展进行了评价。十二个盟市整体肉羊产业发展综合排名,依次为:牧区、半牧区中,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并列第一,其次是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和鄂尔多斯市;农区中,巴彦淖尔市位列第一,其次是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第三,对公共财政资金引导的肉羊产业发展典型地区巴彦淖尔市进行了研究。同样构建肉羊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寻求公共财政资金扶持的在该地区肉羊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结论是:经济方面,羊出栏率是影响巴彦淖尔市肉羊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方面,肉羊养殖合作社组织数目、农村人均羊肉消费量与羊商品率是主要影响因素;资源环保方面,秸秆产量是主要影响因素。
耿宁[10](2015)在《基于质量与效益提升的肉羊产业标准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动物性食品消费占总食品消费的比例不断增加。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逐步从数量需求转向质量需求,我国畜牧业发展进入质量与数量并重阶段。肉羊产业作为畜牧业子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市场、资源、环境、成本、价格、质量、效益、疫病等诸多约束,破解限制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实现标准化,然而肉羊产业标准化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如何积极引导肉羊产业标准化发展,研究其运行机理与绩效是一项重要课题。本课题主要基于标准化相关理论,从产品质量与效益双维视角,理论探讨并实证研究肉羊产业链上各环节标准化实施主体行为、运行机理与绩效。其最终成果对填补我国畜牧业标准化研究的空白,提高我国肉羊产业标准化水平和羊肉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课题依据规模经济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网络外部性理论和标准经济学理论,融合育种技术、饲料营养、育肥补饲、羔羊早期断奶等应用技术学科知识,立足我国肉羊产业发展实际,从产业链的产前(育种、饲料营养)、产中(养殖)、产后(屠宰加工)三大方面四个环节开展研究,深入分析各环节标准化的运行机理和实施绩效,较系统地反映出标准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从源头上确保了产品质量,而且体现了标准化多重效益。因此,本文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可完善和丰富农业标准化的相关经济理论。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肉羊产业标准化运行模式是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协同发展的结果。肉羊产业标准化是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会肉羊产业提质增效。第二,肉羊良种化运行机制是多方主体利益博弈、长期协作以及多目标整合的结果。良种的选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同时受到市场需求、技术、政策、资金以及资源约束,因此需要多方利益主体需要长期协作。第三,饲草料资源的科学配置是实现肉羊营养标准化的关键。但由于饲养方式、饲草料来源与品种等的不同,肉羊营养标准化的实施需要因地因时制宜,需要多种方式和多种机制逐步推进。第四,规模效益、疫病风险是影响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的主要因素。对于肉羊产业,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也面临着疫病风险,疫病风险同样影响标准化养殖的规模效益。第五,肉羊屠宰加工标准化是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但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羊源供给不稳定、肉羊屠宰管理缺位以及标准缺乏。第六,肉羊产业标准化需要形成多方主体利益联接机制。政府、科研院校、企业、农户必须各司其职、共同参与,并形成利益联接机制,才会使肉羊产业标准化产生更大的绩效。本文的研究特色和可能存在的创新如下:一是从质量和效益提升两维度来研究中国肉羊产业标准化,提出了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肉羊产业标准化运行机理;二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了基于利益主体长期协作的中国肉羊育种模式与运行机制;三是通过应用技术经济、计量经济和典型案例分析中国肉羊营养、生产、屠宰与加工标准化的绩效。
二、四川养羊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养羊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肉羊产业发展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技术效率的研究 |
1.2.3 关于肉羊产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肉羊及肉羊产业 |
2.1.2 养殖模式 |
2.1.3 饲养方式 |
2.1.4 技术效率及肉羊生产技术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技术效率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3 河北省肉羊生产发展现状 |
3.1 河北省肉羊生产条件 |
3.1.1 社会背景 |
3.1.2 自然地理条件 |
3.1.3 品种与繁殖领域 |
3.2 河北省肉羊生产情况 |
3.2.1 肉羊存栏量、出栏量及羊肉产量比较分析 |
3.2.2 肉羊生产区位布局情况分析 |
3.3 河北省肉羊养殖规模化水平 |
3.4 河北省肉羊生产投入产出情况 |
3.4.1 肉羊生产成本总体变化情况分析 |
3.4.2 肉羊生产收益变化情况分析 |
3.5 河北省肉羊生产存在的问题 |
3.5.1 肉羊养殖以家庭分散饲养为主 |
3.5.2 育肥羊基本靠外省输入 |
3.5.3 自繁自育工作进展困难 |
3.5.4 养殖成本不断增加 |
3.5.5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
4 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
4.1 理论模型 |
4.1.1 DEA模型简介 |
4.1.2 DEA基本模型 |
4.2 数据来源及指标解释 |
4.2.1 数据来源 |
4.2.2 肉羊生产技术效率测算指标解释 |
4.3 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
4.3.1 测算结果 |
4.3.2 结果分析 |
5 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Tobit模型简介 |
5.2 肉羊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指标解释 |
5.3 模型结果与分析 |
5.3.1 模型结果 |
5.3.2 结果分析 |
6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推进规模化养殖进程,实现规模报酬最大化 |
6.2.2 培养高素质养殖户,提高专业化程度 |
6.2.3 改进饲养管理方式,提升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 |
6.2.4 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加强技术创新 |
6.2.5 提高肉羊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不同繁殖力绵羊BMPR-I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胎产羔数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概况 |
3 国内外养羊业生产现状 |
3.1 国外养羊业生产现状 |
3.2 我国绵山羊产业发展现状 |
4 家畜繁殖力的影响因素 |
4.1 遗传因素 |
4.2 环境因素 |
4.3 营养因素 |
4.4 生理条件及管理因素 |
5 BMPR-IB基因研究进展 |
5.1 骨形态发生蛋白及其受体 |
5.2 FecB基因的发现 |
5.3 BMPR-IB基因的结构 |
5.4 BMPR-IB基因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
6 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绵羊BMPR-IB基因编码区多态性与产羔数的相关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及软件使用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2.2 PCR扩增结果 |
2.3 PCR产物测序结果 |
2.4 BMPR-IB基因编码区多态位点对mRNA二级结构的影响 |
2.5 不同产羔类型试验绵羊遗传多态性分析 |
2.6 不同繁殖力绵羊BMPR-IB基因CDS区多态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分析 |
2.7 不同产羔类型试验绵羊SNPs位点多态性与产羔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遗传学分析 |
3.2 基因型与产羔性能相关性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绵羊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多态性与产羔数的相关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及软件使用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2.2 BMPR-IB基因3'端部分非编码区PCR扩增结果 |
2.3 BMPR-IB基因3'端部分非编码区PCR产物测序结果 |
2.4 BMPR-IB基因多态位点关联性分析结果 |
2.5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引物设计 |
2.6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扩增结果 |
2.7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测序结果 |
2.8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多态位点对mRNA二级结构的影响 |
2.9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遗传多态性 |
2.10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 |
2.11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不同基因型与其产羔数的关系 |
3 讨论 |
3.1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遗传学信息 |
3.2 BMPR-IB基因3'端非编码区1354 位点与产羔数的相关性 |
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试验仪器及设备 |
附录1 :绵羊血液全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
附录2 :紫外线分光光度计检测绵羊血液全基因组DNA |
附录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绵羊血液全基因组DNA |
附录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简介 |
(3)民勤县肉羊不同养殖模式效益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2.1 理论意义 |
2.2 现实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3.3 研究述评 |
4 研究内容 |
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5.1 研究方法 |
5.2 技术路线图 |
6 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 相关概念 |
1.1 肉羊产业 |
1.2 肉羊养殖环节 |
1.3 养殖模式 |
1.4 效益评价 |
2 理论基础 |
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 农户行为理论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勤县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养殖模式分析 |
1 民勤县自然社会状况 |
1.1 地理位置 |
1.2 气候特征 |
1.3 水资源状况 |
1.4 农业发展状况 |
1.5 人口状况 |
2 民勤县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2.1 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肉羊产业比重增加 |
2.2 农畜结合的生产方式快速发展 |
2.3 肉羊产业区域布局分工趋于合理 |
2.4 肉羊品种引进机制趋于合理 |
2.5 肉羊养殖防疫体系逐渐完善 |
3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分析 |
3.1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主要存在形式 |
3.2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
第四章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效益评价 |
1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1.1 系统性原则 |
1.2 典型性原则 |
1.3 动态性原则 |
1.4 简明性和科学性原则 |
1.5 可操作及可量化性原则 |
2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1 经济效益指标 |
2.2 社会效益指标 |
2.3 生态效益指标 |
2.4 总结 |
3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效益评价 |
3.1 数据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3 评价过程 |
3.4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数据来源及分析 |
2 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2.1 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
2.2 结果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2.1 推动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肉羊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 |
2.2 推动合作社、养羊协会发展,壮大养殖户市场势力 |
2.3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民勤县肉羊养殖模式发展 |
2.4 增强政府扶持力度 |
2.5 推动肉羊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4)基于国际视角的中国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肉羊企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际羊产业格局转变 |
1.2.2 中国羊肉供需矛盾突显 |
1.2.3 中国肉羊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
1.2.4 中国肉羊产业责任与机遇并存 |
1.2.5 中国肉羊产业发展模式发生转变 |
1.3 文献综述 |
1.3.1 肉羊生产状况相关研究 |
1.3.2 食品及羊肉消费方面的研究 |
1.3.3 羊肉价格变动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1.3.4 关于肉羊产业链的研究 |
1.3.5 肉羊生产成本、收益研究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状况分析 |
2.1 前言与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中国肉类生产状况 |
2.2.2 中国居民羊肉消费状况及发展趋势 |
2.2.3 中国羊肉进出口概况 |
2.2.4 中国羊肉市场批发价格发展趋势 |
2.2.5 中国主要肉羊企业发展现状实证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世界及中国肉羊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
3.1 前言与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世界及中国肉羊产业发展历史概况 |
3.2.2 世界及中国肉羊生产的总体状况 |
3.2.3 世界及中国肉羊产业的区域分布状况 |
3.2.4 中国肉羊养殖规模化情况 |
3.2.5 中国羊肉增产的因素分解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肉羊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
4.1 前言与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中国散养肉羊成本、收益情况分析 |
4.2.2 中国各主要省(区)散养肉羊成本、收益情况比较分析 |
4.2.3 中国散养肉羊与规模化企业肉羊生产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肉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
5.1 前言与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世界主要肉羊产业国的肉羊生产状况比较分析 |
5.2.2 世界主要肉羊产业国的肉羊生产效率比较分析 |
5.2.3 中国肉羊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肉羊企业发展策略探究 |
6.3 有待加强和阐明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各主要省(区)散养肉羊成本收益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内蒙古肉羊产业的国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二、主要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主要概念 |
2.1.1 肉羊及肉羊产业 |
2.1.2 竞争力及产业竞争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绝对优势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2.4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 |
2.3 小结 |
三、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
3.1 内蒙古养羊业发展历史 |
3.2 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3.2.1 品种情况 |
3.2.2 存栏及出栏情况 |
3.2.3 羊肉产量及价格情况 |
3.2.4 肉羊饲养规模情况 |
四、内蒙古肉羊产业优劣势 |
4.1 生产因素 |
4.1.1 生产因素的优势 |
4.1.2 生产因素的劣势 |
4.2 需求条件因素 |
4.2.1 需求条件因素的优势 |
4.2.2 需求条件因素的劣势 |
4.3 相关支持产业因素 |
4.3.1 相关支持产业因素的优势 |
4.3.2 相关支持产业因素的劣势 |
4.4 产业结构与竞争对手因素 |
4.4.1 产业结构与竞争对手因素的优势 |
4.4.2 产业结构与竞争对手因素的劣势 |
4.5 机遇与政府因素 |
4.5.1 机遇与政府的优势 |
4.5.2 机遇与政府的劣势 |
五、内蒙古肉羊产业国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
5.1 肉羊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
5.2 肉羊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5.3 基于“钻石模型”下肉羊产业评价体系 |
5.3.1 生产因素 |
5.3.2 需求条件因素 |
5.3.3 相关支持产业因素 |
5.3.4 产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因素 |
5.4 数据来源 |
5.5 主成分分析法 |
5.5.1 选用原因 |
5.5.2 数学模型及推导 |
六、内蒙古肉羊产业国内竞争力分析 |
6.1 肉羊产业省域间竞争力分析 |
6.1.1 生产要素竞争力分析 |
6.1.2 需求条件竞争力分析 |
6.1.3 相关支持产业要素竞争力分析 |
6.1.4 产业结构及竞争对手竞争力分析 |
6.1.5 综合竞争力分析 |
6.2 内蒙古自治区内肉羊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
6.2.1 生产要素竞争力分析 |
6.2.2 需求条件竞争力分析 |
6.2.3 相关支持产业要素竞争力分析 |
6.2.4 产业结构及竞争对手竞争力分析 |
6.2.5 综合竞争力分析 |
6.3 小结 |
6.3.1 国内省域间肉羊产业竞争力小结 |
6.3.2 内蒙古自治区区内肉羊产业竞争力小结 |
七、研究结论及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区内肉羊产业竞争力建议 |
7.2.1 生产因素 |
7.2.2 需求条件因素 |
7.2.3 相关支持产业因素 |
7.2.4 产业结构与竞争对手因素 |
7.2.5 因地制宜、统筹发展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调查及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符号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贵州省山羊产业现状及其疫病防控研究进展 |
1.1.1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的自然资源 |
1.1.2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的山羊品种资源 |
1.2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的举措及成就 |
1.2.1 主要举措 |
1.2.2 主要成就 |
1.3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存在的问题 |
1.3.1 企业带动能力弱 |
1.3.2 肉羊育种目标尚未明确 |
1.3.3 草料供应不平衡,季节草料不足现象十分突出 |
1.3.4 日粮搭配不科学,营养不足现象十分普遍 |
1.3.5 产业链条不健全,产品销售难 |
1.3.6 产业服务方式单一,产业支撑力度不够 |
1.3.7 防疫能力不够,重大疫病威胁依然存在 |
1.4 当前威胁羊产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 |
1.4.1 小反刍兽疫 |
1.4.2 蓝舌病 |
1.4.3 口蹄疫 |
1.4.4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
1.4.5 羊痘 |
1.4.6 羊传染性脓疱病 |
1.4.7 梭菌性疾病 |
1.4.8 羊弓形虫病 |
1.4.9 羊附红细胞体病 |
第二章 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血清学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羊血液样本的采集 |
2.1.1.2 检测试剂 |
2.1.2 方法 |
2.2 试验结果 |
2.2.1 小反刍兽疫血清学检测结果 |
2.2.2 蓝舌病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2.2.3 口蹄疫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2.2.4 传染性胸膜肺炎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2.2.5 山羊痘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2.2.6 弓形体并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2.2.7 布鲁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结果 |
2.3 分析与讨论 |
2.3.1 小反刍兽疫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2 蓝舌病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3 口蹄疫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4 传染性胸膜肺炎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5 山羊痘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6 羊弓形虫病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7 布鲁氏杆菌风险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病原学调查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检测结果 |
3.2.1 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2 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3 梭菌病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4 羊口疮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5 山羊蓝舌病病原检测结果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2 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3 梭菌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4 羊口疮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5 山羊蓝舌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 病原学检测结论 |
第四章 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防制措施及对策 |
4.1 整体防制措施及对策建议 |
4.1.1 加强组织领导 |
4.1.2 建立种羊和羊只准入制度 |
4.1.3 科学合理使用优质疫苗 |
4.1.4 全面推进程序免疫 |
4.1.5 全面推进免疫效果监测 |
4.1.6 建立动物疫病控制大数据信息平台 |
4.1.7 实施疫病净化行动计划 |
4.2 主要疫病防制技术措施 |
4.2.1 山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技术措施 |
4.2.2 山羊口蹄疫的防治技术措施 |
4.2.3 山羊痘防治措施 |
4.2.4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措施 |
4.2.5 羔羊口疮的防治技术措施 |
4.2.6 山羊梭菌病的防治措施 |
4.2.7 养殖场户春季羔羊痢疾防治措施 |
4.2.8 母羊流产的综合防治措施 |
4.2.9 山羊弓形虫病的防治措施 |
4.2.10 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措施 |
全文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7)基于效益与质量提升的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说明 |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逻辑框架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2 肉羊产业效益与产品质量的理论分析 |
2.3 肉羊产业组织的理论分析 |
2.4 肉羊产业组织影响效益与质量的机理分析 |
2.5 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肉羊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组织特征 |
3.1 中国肉羊产业发展历史 |
3.2 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3.3 肉羊产业组织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生产要素充分利用的肉羊家庭经营分析 |
4.1 肉羊家庭经营的概念 |
4.2 肉羊家庭经营的优势 |
4.3 肉羊家庭经营的分化 |
4.4 肉羊家庭经营面临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肉羊企业化经营分析 |
5.1 肉羊养殖合作社 |
5.2 公司制肉羊养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产品差异化与价值提升的肉羊屠宰加工分析 |
6.1 肉羊屠宰加工组织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
6.2 肉羊屠宰加工发展不同阶段 |
6.3 肉羊屠宰加工的效益与质量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提升的肉羊产业纵向协作分析 |
7.1 纵向协作的基本形式与运行机制 |
7.2 纵向协作形式对效益与质量的影响分析 |
7.3 纵向协作形式的决定 |
7.4 肉羊产业纵向协作的实证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基于多种效应整合的肉羊产业集聚分析 |
8.1 肉羊产业集聚特征 |
8.2 肉羊产业集聚的理论分析 |
8.3 肉羊产业集聚的效益与质量效应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产业组织对肉羊养殖效益与质量控制影响的计量分析 |
9.1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
9.2 产业组织对肉羊养殖效益影响的计量分析 |
9.3 产业组织对肉羊质量控制影响的计量分析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提升肉羊产业组织效益与质量的运行机制优化分析 |
10.1 提升肉羊产业主体组织效益与质量的运行机制优化分析 |
10.2 提升肉羊产业纵向协作效益与质量的运行机制优化分析 |
10.3 提升肉羊产业集聚效益与质量的运行机制优化分析 |
10.4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11.1 主要研究结论 |
11.2 完善肉羊产业组织、促进效益与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
11.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甘肃环县舍饲养羊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进展 |
2.1 舍饲养羊模式 |
2.1.1 舍饲养羊的概念 |
2.1.2 舍饲养羊方式和环节 |
2.2 发展舍饲养羊模式的必要性 |
2.2.1 有利于提高羊产业总体生产水平,改善饲养效果 |
2.2.2 有利于生态恢复,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
2.2.3 有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促进社会发展 |
2.3 国外羊产业现状 |
2.4 我国羊产业现状和舍饲养羊 |
2.5 甘肃省羊产业的发展现状 |
2.6 影响舍饲养羊的因素 |
2.6.1 饲养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
2.6.2 羊品种的选育 |
2.6.3 饲养密度和生产规模 |
2.6.4 饲草料供应 |
2.6.5 舍饲养殖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 |
2.6.6 成本和市场价格 |
2.6.7 政策保障 |
2.7 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环县自然地理概况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4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环县舍饲养羊现状 |
4.1 环县羊产业现状 |
4.1.1 羊养殖规模 |
4.1.2 羊存栏量和出栏量 |
4.1.3 羊品种培育及其规模养殖 |
4.1.4 羊肉生产量 |
4.1.5 羊绒毛生产量 |
4.2 环县农牧业从业人口充足 |
4.3 环县农牧业经济持续增长 |
4.3.1 涉农产业和经济概况 |
4.3.2 农牧民经济状况 |
4.4 舍饲生产案例 |
4.4.1 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 |
4.4.2 环县百富勤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 |
4.5 促进环县舍饲羊生产的主要因素 |
4.5.1 较大的政策扶持力度 |
4.5.2 人工草地的建植和氨化青贮技术的推广 |
4.5.3 龙头企业和羊产业合作社的带动 |
第五章 环县舍饲养羊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
5.1 环县舍饲养羊的突出问题 |
5.1.1 舍饲基础设施落后 |
5.1.2 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 |
5.1.3 饲草料供应不足 |
5.1.4 农户舍饲意识淡薄,规模化程度低 |
5.2 环县舍饲养羊的发展对策 |
5.2.1 加大舍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
5.2.2 提升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 |
5.2.3 扩大人工草地栽培面积,提高饲草料生产和加工能力 |
5.2.4 充分发挥合作社和新型企业作用,规模化发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基于公共财政资金引导的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内蒙古具备发展肉羊产业的先决条件 |
1.1.2 内蒙古具备发展肉羊产业的物质基础 |
1.1.3 财政资金扶持肉羊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资料来源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1.7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公共财政 |
2.1.2 财政支农资金 |
2.1.3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 |
2.1.4 肉羊产业 |
2.1.5 农民合作社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产业发展理论 |
2.2.3 投入产出理论 |
2.2.4 财政支农理论 |
2.2.5 竞争优势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文献评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环境及其支撑条件 |
3.1 自然资源条件 |
3.1.1 地理气候优势 |
3.1.2 农牧业资源优势 |
3.1.3 草原资源优势 |
3.2 科学技术条件 |
3.2.1 生产技术优势 |
3.2.2 品种改良技术优势 |
3.3 市场环境分析 |
3.3.1 羊肉价格相对稳定 |
3.3.2 肉羊生产水平提高 |
3.3.3 羊肉消费需求增加 |
3.3.4 需求偏好消费旺盛 |
3.3.5 肉羊品牌效应明显 |
3.4 社会环境分析 |
3.5 政策环境分析 |
3.5.1 财政政策分析 |
3.5.2 金融政策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
4.1 中国肉羊产业发展概况 |
4.1.1 肉羊产业发展迅速 |
4.1.2 肉羊屠宰加工能力提升 |
4.1.3 羊肉消费量呈上升趋势 |
4.1.4 肉羊贸易状况 |
4.1.5 肉羊种类多及分布广 |
4.2 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概况 |
4.2.1 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历程 |
4.2.2 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4.2.3 巴彦淖尔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合作社视角的肉羊产业发展政策效果:以巴彦淖尔市为例 |
5.1 理论分析 |
5.1.1 基于公共财政理论分析 |
5.1.2 基于农业弱质性理论分析 |
5.1.3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
5.1.4 基于系统理论分析 |
5.2 研究方法 |
5.2.1 H-P滤波分析法 |
5.2.2 AHP模型分析法 |
5.2.3 VAR模型分析法 |
5.3 实证检验 |
5.3.1 数据来源 |
5.3.2 H-P滤波分析 |
5.3.3 AHP模型分析过程及结果 |
5.3.4 VAR模型分析过程及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公司/企业视角的肉羊产业发展政策效果:以巴彦淖尔市为例 |
6.1 公共财政资金扶持的肉羊养殖企业DEA分析 |
6.1.1 肉羊养殖企业介绍:五原县巴美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6.1.2 研究方法 |
6.1.3 数据来源 |
6.1.4 评价指标的选取 |
6.1.5 DEA分析结果的评价 |
6.2 公共财政资金扶持的肉羊养殖企业财务分析 |
6.2.1 肉羊养殖企业介绍:内蒙古丰烁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
6.2.2 研究方法 |
6.2.3 数据来源 |
6.2.4 财政资金扶持前财务分析评估过程 |
6.2.5 财政资金扶持后财务分析结果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7 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
7.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依据和设计思路 |
7.1.1 原则 |
7.1.2 依据 |
7.1.3 设计思路 |
7.2 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3 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 |
7.4 指标体系的主成分分析 |
7.4.1 方法概述 |
7.4.2 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7.5 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 |
7.5.1 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
7.5.2 内蒙古各盟市肉羊产业发展综合评价 |
7.5.3 巴彦淖尔市肉羊产业发展综合评价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巩固现有肉羊产业发展建设成果,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
8.2.2 探索建立资金投入引导激励机制,加强科技研发提升产业能力 |
8.2.3 搭建扶持肉羊产业发展资金平台,建立完善分级投入管理机制 |
8.2.4 支持肉羊产业不断升级 |
8.2.5 支持内蒙古羊肉品牌战略建设和可追溯体系建设 |
8.3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基于质量与效益提升的肉羊产业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肉羊产业标准化的经济理论分析与逻辑框架构建 |
2.1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
2.2 基本经济理论分析 |
2.3 肉羊产业标准化研究的重点逻辑思路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国际经验的肉羊产业标准化发展历程和模式分析 |
3.1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总体历程 |
3.2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路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利益主体长期协作的肉羊良种化运行机制分析 |
4.1 我国肉羊育种的特征与主要问题 |
4.2 我国肉羊育种的模式与运行机制分析 |
4.3 我国肉羊良种化的运行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饲草料资源优化的肉羊营养标准化绩效分析 |
5.1 营养标准在肉羊生产中的作用分析 |
5.2 肉羊营养标准化对“育肥补饲”的实证分析 |
5.3 肉羊营养标准化对“羔羊早期断奶”的实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规模经济的肉羊生产标准化绩效分析 |
6.1 研究假设 |
6.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
6.3 农户标准化生产的绩效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提质与增效的肉羊屠宰加工标准化绩效分析 |
7.1 我国肉羊屠宰与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7.2 影响我国肉羊屠宰加工业标准化的因素分析 |
7.3 肉羊屠宰加工标准化的实施效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肉羊产业标准化运行机理分析 |
8.1 产业链整合下标准化运作的动因 |
8.2 肉羊产业标准化实施主体行为分析 |
8.3 肉羊产业标准化运行模式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主要政策建议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四川养羊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肉羊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秦少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2]不同繁殖力绵羊BMPR-I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胎产羔数相关性研究[D]. 孙渭博.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3]民勤县肉羊不同养殖模式效益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史颖建.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国际视角的中国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肉羊企业发展策略研究[D]. 袁圣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内蒙古肉羊产业的国内竞争力研究[D]. 鸿勤.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调查及防控对策[D]. 冯杰.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 [7]基于效益与质量提升的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研究[D]. 常倩.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8]甘肃环县舍饲养羊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袁树葱. 兰州大学, 2018(10)
- [9]基于公共财政资金引导的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研究[D]. 赵大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3)
- [10]基于质量与效益提升的肉羊产业标准化研究[D]. 耿宁.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