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截骨矫形“∩”形钉内固定治疗关节畸形55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承恩[1](2021)在《双平面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联合中药熏洗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双平面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后期联合中药熏洗进行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分析2014年07月至2019年1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肘内翻畸形患儿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2-12岁,平均6.8岁,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双平面截骨矫形联合中药熏洗,对照组只采用双平面截骨矫形,每组术前测量携带角及前倾角,精确测量计算所需矫正的角度,进行冠状面楔形与矢状面梯形截骨设计,术中均行双平面截骨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石膏外固定,治疗组功能锻炼时配合中药熏洗。结果:两组30例患儿性别、年龄及患肢等无明显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刀口均一期愈合,2个月内截骨断端达临床愈合标准,3个月肘关节屈伸功能良好,无相关并发症出现,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提携角为(10.57±2.97)°,前倾角为(33.46±2.48)°均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82,P<0.01;Z=-4.782,P<0.01)。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估方法,手术后两组均P<0.01,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术后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15,P<0.01)。随访期间未见携带角丢失、骨折畸形愈合与延迟愈合、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1.应用双平面截骨可矫正肘内翻畸形且能同时矫正伴随肘内翻畸形出现的肱骨远端关节面的后倾即前倾角丢失的情况。2.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能减轻术后疼痛,提高功能锻炼效果,临床效果好,有推广价值。
罗旭[2](2021)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内翻畸形时股骨近端的处理策略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股骨粗隆区扩大成形术处理严重髋内翻畸形狭窄的股骨髓腔入口,并且通过个体化的假体选择,使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安放的方向、位置和深度均达到理想状态,评估其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分析假体的选择与应用,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骨科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间行大粗隆区扩大成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8例(18髋),其中男7例(7髋),女11例(11髋);年龄41~74岁,平均59.6岁。10名患者患有严重跛行,而8名患者患有中度跛行,平均颈干角(髋内翻角度)为105.4°(范围95°~111°)。所有病例中共涉及采用的假体柄有Wagner柄、组配式柄(包括Depuy公司的S-ROM假体、Zimmer公司的ZMR假体和Biomet公司的Arcos)和Corail柄,统计手术时长、出血量、住院费用、并发症及其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测量股骨形态相关数据,综合评价术后的疗效,确定该手术方式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评价截骨手术的技术特点与优劣势,分析并确定假体的选择。结果:1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6±3.3个月,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18.8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55.91m L,平均住院费用8.51万,术中及围手术期未发生骨折和感染并发症,术后有2例患者仍然存在中度跛行,其术前均是严重跛行状态多年。术后有2例并发症,其中1例为坐骨神经损伤,运动功能尚可,下肢感觉麻木,进行半年的恢复后逐渐缓解。另1例为术后7个月摔倒致假体周围骨折,后行翻修手术后缓解。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39.54±7.27)分,术后6个月随访平均(89.66±4.54)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平均(5.28±1.78)分,术后6个月随访平均(1.64±1.35)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疼痛差异和髋关节功能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双下肢长度差为(3.23±0.27)cm,术后恢复到(1.06±0.51)cm。术前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49.5°,伸直15.6°,外展23.2°,内收5.1°,外旋19.8°,内旋12.4°,术后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增至:居曲105.5°,伸直0.8°,外展43.5°,内收15.1°,外旋35.4°,内旋21.2°。组配式柄的平均手术时间(2.26±1.22)h和平均术中出血量(439.60±64.76)ml为三组中最高,Wagner柄的平均住院费用(9.22±0.61)万元为三组中最高,Corail柄的平均手术时间(1.72±0.98)h、平均术中出血量(322.71±53.87)ml和平均住院费用(6.57±0.95)万元均为三组中最低。组配式柄和Wagner柄适合更狭窄的髓腔,Corail柄适用于股骨髓腔形态正常的患者,组配式假体对偏心距的调节能力较Wagner柄更强。结论:1.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大粗隆区扩大成形术治疗严重髋内翻畸形,其截骨技术操作简单,极大的便利了假体柄的安装固定,术后效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2.对于髋内翻畸形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需要综合考虑股骨近端形态特点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假体选择。
雷宗恒[3](2021)在《跖痛症患者足底压力及步态特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一、对比跖痛症患者与正常受试者的足底压力分布和步态特征的差异;二、观察跖痛症患者穿着定制矫形鞋垫治疗前后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的改变,探讨跖痛症患者应用定制矫形鞋垫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跖痛症患者30名入组实验组,3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受试者组,收集两组受试者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数据进行对比。收集患者治疗前疼痛、足部功能评分及跖痛症临床治疗观察表数据。给予患者穿着定制矫形鞋垫,在治疗一个月后收集患者疼痛和足部功能评分。在一个治疗周期(3个月)结束后收集患者疼痛、功能评分、跖痛症临床治疗观察表以及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等指标。对比治疗前、治疗一个月和三个月后,疼痛和功能评分改变;对比一个治疗周期前后患者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指标变化。研究结果:(1)跖痛症患者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与正常人存在差异。自然站立状态,患足比健康人承受更大的足底压力,并且出现单足负荷过多的现象,过多的负荷更多被分配到前足。后足负荷则明显减低,中足负荷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不显着。跖痛症患者足弓高度减小,足弓指数增大。自然行走步态下,跖痛症患者前足承受较大的压力,同时承受更大的单足、前足负和中足负荷,对应的后足负荷则明显减少。患者在步态周期中支撑时间增加,摇摆时间减少,加速度增大,步伐长度变短。后足/前足载荷减小,荷载变化和合力COF增大。(2)经矫形鞋垫治疗后,跖痛症患者疼痛症状、足部功能及足底动、静态生物力学指标改变。主要表现在:①患者VAS疼痛评分在治疗后显着降低(P<0.01)。②患者AOFAS踇趾跖趾-趾间关节活动评分治疗后显着增加(P<0.01)。③患者足底胼胝体面积在治疗后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足部静态指标:治疗后患者足底最大压力、平均压力、单足负荷、前足负荷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足负荷提高,差异显着(P<0.01);中足负荷减小,无统计学意义(P=0.12)。足弓高度增加,足弓指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足底动态指标:治疗后患足最大压力、平均压力、单足负荷、前足负荷、中足均明显减小(P<0.05),后足负荷、后足/前足荷载变化显着增大(P<0.05)。治疗后患足支撑时间减小,摇摆时间增大,加速度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速减小无明显差异(P=0.15)。步伐宽度减小不显着(P>0.05),步伐长度则明显增大(P<0.05)。荷载变化减小、合力COF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跖痛症患者异常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可导致前足疼痛、胼胝体增生等症状,影响患者足部功能及日常生活。(2)矫形鞋垫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和前足功能状态,纠正患者双足负荷分布不平衡、足底压力分布紊乱的状态;改善步行时足部支撑与摇摆时间分布不均的情况;提升内侧纵弓的高度,增强全足的稳定性。(3)长时间佩戴矫形鞋垫,可有效纠正足底生物力学紊乱导致的疼痛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矫形鞋垫治疗跖痛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4](2020)在《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文中研究指明《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是通过分析临床糖尿病足的实践过程,查询理论依据及其等级,给出的推荐意见。本共识主要阐述了糖尿病足的评估和诊断、治疗,以及高危足的保护与溃疡预防,内容涵盖内外科、护理和康复等学科,总共50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处理糖尿病足提供步骤和方案参考。
王鹏亮[5](2020)在《“8”字钢板临时骨骺阻滞术治疗儿童下肢过度生长和成角畸形》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在小儿骨科临床诊疗中,下肢过度生长和成角畸形是常见的肢体畸形。下肢过度生长是由于各种病理因素导致单侧肢体的超越性生长,造成双侧肢体生长发育不同步和长度差异。而下肢成角畸形表现为膝内翻或膝外翻,下肢成角畸形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畸形,生理性成角畸形无需治疗,病理性成角畸形病因可概括为多种病理因素造成骺板不对称性生长从而导致下肢成角畸形。下肢过度生长和病理性成角畸形不仅影响患儿心理健康和外观,更重要的是降低患儿步态协调能力,若不积极治疗会出现严重跛行、关节损伤、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并发症。轻度患儿常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佩戴矫形支具、垫高较短一侧肢体等方法。对于畸形较重的患儿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传统的截骨矫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手术创伤大、并发症较多,且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肢体不断生长后续出现畸形复发需要再次行截骨矫形手术,现被作为骨骺早闭和青少年畸形的矫正方式。随着对骨骼生长发育规律的不断认识,人们发现骨骺在儿童骨骼生长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下肢过度生长还是病理性畸形,都可以利用骨骺阻滞技术对骨骺进行生长引导来矫正畸形,骨骺阻滞技术经过不断地发展,采用不同的内固定装置来治疗儿童下肢畸形。具有代表性的“U”型钉装置由Blount设计并用于临时骨骺阻滞,该内固定系统可限制骺板生长,达到逐步矫形的目的,但后来研究发现该方法的容易导致“U”型钉断裂和骺板早闭等并发症。Stevens在以往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8”字钢板装置,“8”字钢板临时骨骺阻滞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儿童下肢畸形的治疗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法。通过限制骺板的生长,为生长缓慢一侧或两侧骺板争取追赶生长的时间和空间,待去除内固定装置后可恢复骺板的生长,是一种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矫形方法,成为治疗儿童下肢过度生长和成角畸形理想的选择。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应用“8”字钢板临时骨骺阻滞术治疗的30例下肢过度生长和成角畸形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测量和记录矫正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探讨“8”字板矫正儿童下肢过度生长和成角畸形中的疗效,为“8”字钢板临时骨骺阻滞术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提供规律性建议。资料和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2014年2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30例接受“8”字钢板临时骨骺阻滞术治疗的下肢过度生长和成角畸形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平均(7.86±2.20)岁;下肢过度生长7例(7肢),左侧较长4例,右侧较长3例,均为特发性肢体过度生长。膝内翻9例(14肢),单侧4例,双侧5例,特发性3例,非特发性(佝偻病1例,Blount病1例)。膝外翻14例(18肢);单侧10例,双侧4例,特发性16例,非特发性(创伤1例,骨软骨瘤1例)。术后每隔3个月时间来门诊复查1次,并检查双下肢负重全长正位X线片,观察患儿外观和功能改善情况,矫形满意后取出内固定装置。取出内固定后综合评价影像学和外观、功能治疗效果并与术前对比。影像学评价采用对比手术前后双下肢负重全长正位X线片并测量双下肢长度差(leg length discrepancies,LLD)、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el,FTA)、下肢机械轴线偏移(mechanichal axis deviation,MAD)、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mechanich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机械轴胫骨近端内侧角度(mechichal medial proximal tibia angle,mMPTA)指标。术前和内固定取出后外观及功能评价采用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performance oriented mobility assessment,POMA)进行评分。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对下肢过度生长、膝内翻和膝外翻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分别统计分析。满意组术前与去除钢板后LLD、FTA、MAD、mLDFA、mMPTA和POMA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对满意和不满意组中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性别、畸形种类(膝内翻/外翻)、病因类型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手术年龄、畸形程度(成角畸形角度、双下肢长度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上指标在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关于矫形满意患儿畸形发生明显改善时间的研究中,记录FTA和LLD各个复查时间的数值并画出折线图。结果所有患儿采用“8”字钢板临时骨骺阻滞术治疗,30例患儿共39肢畸形,共植入70块“8”字钢板,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24.47±2.57)月。23例(30肢,76.9%)肢矫形效果满意,7例(9肢,23.1%)肢矫形效果不满意。有1例术后出现螺钉松动,于术后6个月行二次手术更换内固定装置。所有患儿切口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髋/膝关节功能正常,无一例出现骨骺早闭及畸形复发等并发症。矫形满意组包括下肢过度生长5例(5肢),LLD术前平均(32.00±5.83)mm,取出内固定时平均(7.60±1.14)mm;POMA评分术前评分平均(19.80±0.84)分,取出内固定后评分平均(26.20±0.83)分。下肢成角畸形矫正满意18例(25肢),包括膝内翻10肢,膝外翻15肢。在膝内翻矫形满意患儿中,术前 FTA 平均(8.46°±1.20°),术后 FTA 平均(3.50°±0.45°);术前 MAD平均(-33.40±5.13)mm,术后 MAD 平均(-7.78±6.79)mm;术前 mMLDA平均(102.58°±4.60°),术后 mMLDA 平均(91.04°±5.00°);术前 mMPTA平均(82.16°±1.93°),术后 mMPTA 平均(88.40°±1.77°);术前 POMA 评分平均(25.70± 1.57)分,术后POMA评分平均(27.30±0.82)。在矫形满意膝外翻患儿中,术前FTA平均(9.79°±1.00°),术后FTA平均(4.39°±0.44°),术前 MAD 平均(32.50±2.20)mm,术后 MAD 平均(-0.57±5.61)mm;术前 mMLDA 平均(79.02°±2.27°),术后 mMLDA 平均(89.09°±2.09°);术前 mMPTA 平均(96.94°±2.06°),术后 mMPTA 平均(88.91°±2.04°);术前POMA评分平均(25.73±1.39),术后POMA评分平均(27.40±0.51)分。30个患肢术前与取出内固定时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通过“8”字钢板临时骨骺阻滞术治疗下肢过度生长或成角畸形患儿均有效得到矫正。在分析满意组(30肢)和不满意组(9肢)患儿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中,下肢成角畸形患儿中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手术年龄(t=-2.53,P=0.02),畸形角度(t=-7.35,P<0.01),病因类型(P<0.01)。在下肢过度生长矫形失败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手术年龄(t=-3.19,P=0.02),下肢长度差值(t=-5.73,P<0.01)。显示手术年龄大、畸形严重(畸形角度大/下肢长度差值大)、非特发性成角畸形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表明手术年龄较大,畸形程度较重(畸形角度大/下肢长度差值大),非特发性成角畸形的患儿矫形失败的可能性大。记录FTA和LLD各个复查时间的数值并画出折线图显示,采用“8”字钢板临时骨骺阻滞术治疗下肢过度生长和成角畸形发生明显矫正时间大约为术后9~15月。18月以后矫正速率明显减缓。结论1.“8”字钢板临时半骺阻滞术是治疗儿童下肢过度生长和成角畸形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3.手术年龄大、畸形较重(畸形角度大/下肢长度差值大)、非特发性成角畸形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3.应用“8”字钢板临时骨骺阻滞术治疗后9~15月畸形改善最为明显,18月以后矫正速率明显减缓。4.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存在病例选择的偏倚,病例数量较少,得出的结果可能受到影响。终末随访时患儿还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继续跟踪来判断长期疗效。
王志[6](2020)在《PFNA与FHR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成本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卫生经济学方法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种术式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为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更加合理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患者125例,根据研究目的建立纳入排除标准,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FNA组及FHR组,其中PFNA组64例,FHR组61例;依托石河子大学医院学第一附属医院病例系统及骨科中心出院病例随访机制,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折分型(AO分型)等,并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相关资料,包括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日、住院期间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信息;采用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unctional Recovery Scale,FRS)评估患者出院后1年内恢复情况,最后收集统计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一年内与骨折相关支出费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成本-效果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手术时间显着短于FHR组(P<0.05),PFNA组术中出血量显着短少于FHR组(P<0.05)。术后3、6个月FHR组患者FRS评分均显着高于PFNA组(P<0.05)。PFNA组和FHR组患者骨折后一年内治疗相关费用分别为50707.61±9160.07元和59429.91±24783.98元;术后一年FRS评分分别为72.64±7.85分和75.01±6.25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获得1分分别需花费698.07元和792.29元;FHR组与PFNA组相比评分每多出1分需多花费3680.30元。结论:PFNA与FHR治疗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PFNA花费更低,从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家庭负担角度考虑,PFNA更具有卫生经济学优势。
施乐[7](2020)在《温肾宣痹汤联合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温肾宣痹汤对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患者膝关节评分的影响,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临床疗效优势以及中医药在术后康复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收住入院的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30例,按随机数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予常规围术期管理策略,全部由同一术者进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从术后第1天到第14天加用口服温肾宣痹汤,统计两组术前以及术后1月、3月、6月和12月的VAS评分、WOMAC评分和HSS评分,分析各时间节点两组之间的评分情况。结果:30例患者全部得到完整随访,1例术后2周时出现切口浅表感染,其余随访中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骨折、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等均无显着差异,术前VAS评分、WOMAC评分、HSS评分无显着差异。两组术后的所有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显着改善。观察组术后1月、3月、6月、12月时VAS评分分别为3.07±1.10、2.07±0.70、1.20±0.68、0.60±0.51,WOMAC 评分分别为 21.40±3.46、17.40±2.32、14.20±3.49、7.93±1.39,均低于对照组同期评分;HSS评分分别为82.0±10.81,87.67±8.61,91.73±5.52,92.67±4.67,均高于对照组同期评分。其中术后1月的VAS评分和HSS评分、术后1月和3月的WOMAC评分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疗效,术后口服温肾宣痹汤可以有效的加快疼痛缓解与功能恢复,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薛巧云[8](2020)在《新疆某三甲医院DDH患者疾病经济负担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DDH患者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住院费用及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全面测量其疾病经济负担,为降低DDH患者疾病经济负担提供可行建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DDH患者病史和既往诊疗情况、治疗前残疾失能水平和家庭经济负担情况,掌握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期功能恢复情况和康复期间的误工天数以及家庭经济负担水平。建立通径分析模型探索影响DDH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通过生存分析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影响DDH患者功能恢复的因素;运用直接法测算患者直接经济负担,运用人力资本法和YLD相结合的方式测算间接经济负担。结果:(1)本研究基线共调查853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失访87例,最终完成调查共766例,失访率11.36%。(2)患者的确诊机构主要为三级医院(42.95%)和二级医院(37.34%),患者首次就诊最常见的原因为步态异常(51.43%),平均治疗延迟时间为11.70年,中位数为4年;在基线调查时有53.61%的患者未采取任何措施进行治疗,最主要的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31.78%);有28.85%的患者治疗前有正规残疾评级;治疗前Crowe分型为Ⅱ型患者占比最高(36.95%)。(3)2015-2019年DDH患者人均年就诊次数为3次;不同文化程度、就业情况、患者来源、就诊时间的患者过去3个月门诊就诊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2019年DDH患者年平均住院率为17.10%;不同年龄、就业情况、医疗保险、治疗延迟年、就诊时间的患者过去12个月住院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药品费、手术费和材料费三部分之和占患者住院总费用的75%以上。文化程度、患者家庭月平均收入以及治疗方式不仅是影响DDH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同时也是影响DDH患者住院天数的因素,并且会通过住院天数间接影响其住院费用,治疗方式和住院天数影响DDH患者的总效应大小分别为0.906和0.265。(5)治疗前不同年龄组、治疗方式、Crowe分型的DDH患者在疼痛、活动度和畸形、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四个维度评分以及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及以上,不同年龄组的患者在除活动度和畸形外的三个维度评分以及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rowe分型和治疗方式的患者在疼痛维度评分以及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医疗保险、患者来源、治疗方式、治疗前Crowe分型、治疗延迟年、家庭月平均收入的DDH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随访时间下,60岁以上的患者功能恢复至正常的可能是24岁患者的0.116倍(P<0.05),家庭月平均收入5000元及以上的患者功能恢复正常的可能高于家庭月平均收入为1000元以下患者(P<0.05)。(7)DDH患者例均总疾病经济负担为388630.03元,例均直接经济负担为43001.62元,例均间接经济负担为345628.41元。治疗前Crowe分型四种分型中Ⅰ型患者的例均总疾病经济负担最低为74326.12元;治疗方式为闭合复位术的患者例均总疾病经济负担低于截骨矫形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微博19829.32元。结论:(1)DDH患者治疗延迟时间较长,家庭经济困难和医院服务能力有限是治疗延迟的重要原因,治疗延迟导致DDH成年患者治疗前残疾率高。DDH患者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率高,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平均收入会影响其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2)药品费、手术费和材料费是DDH患者住院总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影响DDH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是治疗方式、住院天数、年龄、家庭月平均收入和文化程度。(3)DDH患者治疗后下肢功能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治疗3个月后Harris评分明显提高。治疗后恢复时间相同的情况下,24岁和家庭月平均收入高于5000元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较好。(4)DDH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沉重,且主要来源于伤残损失生命年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患者治疗前Crowe分型等级越高、治疗方式越复杂其疾病经济负担越沉重。早诊早治是降低DDH患者疾病经济负担的有效方式。
王根[9](2019)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单间室膝关节炎临床短期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与膝关节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进行比较,研究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本病时的近期疗效,通过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以期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2月于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34例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病例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性别比例等基本资料统计学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将患者随机分组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A组UKA组与B组HTO组,A组男性10人,女7人(右膝8,左膝9),年龄55~82岁,平均63.1±7.2岁,体重指数(Baric index,BMI)24.7±2.2kg/㎡(平均24kg/㎡),B组男9人,女8人(右膝10,左膝7),年龄55~79岁,平均55.6±5.2岁,BMI24.7±2.2 kg/㎡(平均25kg/㎡)。均为单侧手术,A组进行UKA手术,B组采用HTO手术进行治疗,均由同一术者及团队完成。比较并随访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与术后引流量、术后开始下地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前与术后膝内翻角,术前、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Knee range of motion,ROM)、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膝关节评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34例患者均获得成功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3、6个月。UKA组手术时间为:(85.6±22.1)min,HTO组手术时间为:(127.1±17.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的比较,UKA组为(138.2±29.5)ml,HTO组为(189.7±29.1)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开始下地活动所用时长比较,UKA组为术后(2.12±1.23)天,HTO组为(28.42±2.61)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天数比较:UKA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88±1.11)d,HTO组患者为(15.53±0.87)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膝内翻角比较:组间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3,P>0.05)。组内比较:术后较术前膝内翻角均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各时间点的膝关节ROM、VAS、lysholm评分、HSS评分、K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后3个月、6个月膝关节ROM、VAS、lysholm评分、HSS评分、KS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KA与HTO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短期疗效相当,且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前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术中创伤小、恢复快,可以更早的下地负重活动,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程兴旺[10](2019)在《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创新及临床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良好的内外侧软组织平衡。对于Ranawat II型外翻膝(10°≤HKA<20°),在完成伸直位截骨后,必然存在外侧紧张、内侧松弛的情况。完成对外侧的初步松解之后(包括切断后外侧关节囊、后方关节囊,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等),常规的办法是进一步的彻底松解外侧副韧带(使用Pie-crusting技术),但这样理论上破坏了外侧的稳定性。而其他平衡的技术如外侧髁滑移截骨、内侧髁滑移截骨、MCL折叠短缩等,要么需要使用额外的内固定物,要么就是破坏了MCL的完整性,增加了术后并发症风险。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软组织平衡技术,对内侧副韧带进行紧缩,保留了LCL、MCL完整性,且不需要进行额外固定,主要目的为观察这种技术与常规外侧松解技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对比。外翻膝的患者在整个全膝关节置换术人群中比例为15%左右,术前力线正常的患者约为50-60%。膝关节置换术后约有20%的患者对手术结果不满意,并且还有10-30%的患者存在术后的持续性疼痛,而外翻膝术后是否也具有同样高的不满意率,目前尚没有相关研究。因此,我们还进行了一项中期随访研究,主要目的是,观察外翻膝术后的并发症、持续性疼痛发生率及术后满意度。方法:1.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创新软组织平衡技术及早期随访研究这是一项前瞻性的队列研究,从2014年7月到2018年2月,一共纳入观察的外翻膝共40例(43膝),按照Ranawat分型都属于II型膝外翻。其中20例患者(22膝)使用了内侧副韧带紧缩技术(MCL紧缩组),20例患者(21膝)使用了外侧副韧带松解技术(LCL松解组)。这种创新的内侧副韧带紧缩技术指的是:在完成外侧结构的初步松解之后,再在内侧平台进行纵向劈开,使用骨刀将劈开的裂缝增宽,然后再进行植骨,这样内侧平台相对的得到增宽,MCL胫骨止点向内移,MCL被拉紧,达到内外侧的平衡。所有的手术都由同一名外科医生实施,使用后方替代型假体。我们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术后外翻角度、术后疼痛评分等,次要观察指标为膝关节的功能评分、屈伸活动度、聚乙烯垫片的平均厚度等。2.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中期随访研究这是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医院病案查阅系统,将在2010年6月到2017年10月之间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纳入对象,其中外翻组为166例,力线正常组为170例。主要的纳入标准为:初次膝关节置换术,有足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主要的排除标准为:膝关节内翻畸形,关节外畸形,肿瘤型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翻修术等。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病人,其中力线正常定义为,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为:0°±3°,而非完全的绝对0°力线。其中持续性疼痛的定义为: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时间≥3个月,且疼痛VAS评分≥4分。术后的满意度按Likert评分为5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后面两种表明患者对手术效果不满意。满意度的视觉模拟化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分为最不满意,100分为完全满意。主要观察指标为再手术率(终点为各种原因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持续性疼痛发生率、术后满意度(满意度VAS评分,Likert评分)。次要的观察指标为膝关节的活动度ROM、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HSS、KSS)、术后HKA等。结果:1.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创新软组织平衡技术及早期随访研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平均随访32个月(12-49个月)。MCL紧缩组术前的平均HKA为13.8°±3.6°,术后HKA为1.9°±1.1°;LCL松解组术前的HKA为14.2°±4.1°,术后HKA为1.6°±1.2°。MCL组的聚乙烯垫片平均厚度为9.7±1mm,LCL组的聚乙烯垫片平均厚度为12.3±1.3mm,LCL松解组的聚乙烯垫片更厚,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CL组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2例,在术后4个月、7个月自行恢复。两组病例在最后一次随访时,术后的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等没有显着的差异。2.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中期随访研究纳入统计的患者中,外翻组共95例(117膝),力线正常组共92例(120膝),平均随访时间5.2(1-8)年。外翻组膝关节术前HKA为9.2°±5.8°,术后HKA为1.5°±0.6°。两组患者中,主要的病例为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后关节炎三种疾病,外翻组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比例更高,为35例(42膝),占比36.8%。两组患者在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及术后力线HKA等均无显着临床意义。外翻组1例膝关节发生再手术(0.9%),患者为II型外翻膝,在行股骨外侧髁滑移截骨术后3月时,出现股骨髁上骨折,使用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植骨术,术后6月X片显示骨折痊愈。力线正常组共2例膝关节发生再手术(1.7%),一例为术后1年出现的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使用内外侧双钢板进行固定;一例为术后2年出现膝关节持续性疼痛,假体位置正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给予全膝关节翻修术治疗,术后疼痛完全消失。外翻组术后发生持续性疼痛的患者共7例(7/117,6%),力线正常组术后持续性疼痛的患者11例(11/120,9.2%)。外翻组患者在术后的中期随访中,拥有更低的持续性疼痛发生率(P<0.05)。按照Likert评分的5级分类方式,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都归类为术后不满意。外翻组患者术后共10膝不满意(8.5%),力线正常组术后功能16膝不满意(13.3%)。按照满意度VAS评分,外翻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更高,为83.4±11.1(65-100),而力线正常组为76.29±13.76(60-100),P<0.05。按照疾病分类后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术后满意度VAS评分高达95.5±6.3(90-100),远高于骨性关节炎患者74.9±12.3(60-100),p<0.001。结论:1.MCL紧缩技术可以使用更薄的垫片、腓总神经麻痹的风险更小,且没有破坏外侧副韧带,外侧结构的稳定性更佳。2.外翻膝和力线正常患者行TKA术后,两者中期随访结果疗效相近,包括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等。3.类风湿性关节炎比骨性关节炎患者TKA术后的满意度高。4.外翻膝TKA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发生率更低、术后满意度更高,这可能与外翻膝患者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比例较高有关。
二、截骨矫形“∩”形钉内固定治疗关节畸形5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截骨矫形“∩”形钉内固定治疗关节畸形55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双平面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联合中药熏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 |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基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术前准备(截骨方案设计) |
1.4.1 正位截取楔形骨块测定 |
1.4.2 侧位截取梯形骨块测定 |
1.5 手术操作 |
1.6 术后处理 |
1.7 联合中药熏洗进行功能锻炼 |
1.7.1 活血止痛熏洗剂组成 |
1.7.2 肘内翻矫形后肘关节功能锻炼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肘内翻畸形的治疗进展 |
1.局部解剖特点 |
2.生物力学特点 |
3.儿童肘关节内翻畸形的发生机制 |
4.儿童肘内翻畸形的诊断 |
5.儿童肘内翻畸形的治疗方法 |
5.1 单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 |
5.2 倒“V”形截骨 |
5.3 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术 |
5.4 阶梯式截骨矫形术 |
5.5 圆顶形截骨矫形术 |
5.6 三维截骨矫形术 |
5.7 双平面截骨 |
6.肘内翻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2)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内翻畸形时股骨近端的处理策略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髋内翻的诊疗研究进展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及纳入和排除标准 |
3.2 临床基本资料采集 |
3.3 手术方法 |
3.4 术后处理与功能锻炼 |
3.5 术后随访及评价方法 |
3.6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髋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 |
4.2 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和HARRIS评分和VAS评分 |
4.3 不同假体的髋内翻患者的手术相关资料 |
4.4 不同假体的髋内翻患者的测量资料 |
4.5 放射线评估 |
第5章 讨论 |
5.1 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内翻畸形的局限性 |
5.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大粗隆区扩大成形术治疗髋内翻畸形的假体与技术特点 |
5.3 髋内翻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大粗隆区扩大成形术假体柄的选择与分析 |
5.4 问题与不足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跖痛症患者足底压力及步态特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现代医学对跖痛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跖痛症概述及发病机制 |
1.1.1 跖痛症的概念 |
1.1.2 跖痛症足部相关解剖 |
1.1.3 足底压力分布 |
1.1.4 跖痛症步态特征 |
1.2 跖痛症发病因素 |
1.3 跖痛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1.4 跖痛症的分类 |
1.5 跖痛症的分度 |
1.6 跖痛症西医治疗方法 |
2.祖国医学对跖痛症的认识 |
2.1 跖痛症概述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论治 |
2.4 中医对跖痛症的治疗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正常受试者组排除标准 |
1.6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备及使用 |
2.1.1 检测设备 |
2.1.2 检测设备使用 |
2.1.3 矫形鞋垫制作 |
2.2 实验步骤及流程 |
2.3 主要观察评价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跖痛症患者病症情况 |
2.跖痛症患者与正常受试者对比结果 |
2.1 一般资料情况对比 |
2.2 足底静态指标对比 |
2.3 足底动态指标对比 |
3.跖痛症患者治疗前后结果对比 |
3.1 疼痛及功能评分对比 |
3.2 足底静态指标对比 |
3.3 足底动态指标对比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1.跖痛症患者自身发病情况 |
2.跖痛症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之间比较 |
3.跖痛症患者治疗前后对比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AOFAS蹲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 |
附录C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8”字钢板临时骨骺阻滞术治疗儿童下肢过度生长和成角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表 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估量表(POMA)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下肢过度生长和成角畸形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PFNA与FHR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成本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手术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处理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临床结果 |
2.花费及成本效果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温肾宣痹汤联合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膝痹的中医研究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 |
2. 膝骨性关节炎的西医研究 |
2.1 病因 |
2.2 流行病学 |
2.3 病理改变 |
2.4 症状与诊断 |
2.5 非手术治疗 |
2.6 手术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随访时间 |
2.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1. 温肾宣痹汤对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康复的影响 |
1.1 温肾宣痹汤的组方分析 |
1.2 温肾宣痹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2. OWHTO的手术指征 |
3. OWHTO的手术技术 |
4. OWHTO的疗效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英语缩略词表 |
附表2: HSS评分 |
附表3: WOMAC评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新疆某三甲医院DDH患者疾病经济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资料来源 |
2.研究对象 |
3.研究内容 |
4.研究方法 |
5.统计方法 |
6.质量控制 |
7.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单间室膝关节炎临床短期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结果 |
2.1 手术时长及术中失血与术后引流量对比 |
2.2 住院天数及术后开始下地活动所用时长 |
2.3 术前与术后膝内翻角 |
2.4 膝关节活动度(ROM)的比较 |
2.5 膝关节VAS评分比较 |
2.6 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 |
2.7 膝关节HSS评分比较 |
2.8 膝关节KSS评分比较 |
2.9 术后并发症情况 |
2.10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内侧间室膝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后记 |
(10)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创新及临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外翻膝的应用解剖 |
1.2 外翻膝的病因、病理 |
1.3 外翻膝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
1.4 外翻膝的治疗方案 |
1.5 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难点 |
1.6 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 |
第二章 创新的软组织平衡技术及早期随访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中期随访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技术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截骨矫形“∩”形钉内固定治疗关节畸形5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平面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联合中药熏洗的疗效分析[D]. 李承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内翻畸形时股骨近端的处理策略的临床研究[D]. 罗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3]跖痛症患者足底压力及步态特征的临床研究[D]. 雷宗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J].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8)
- [5]“8”字钢板临时骨骺阻滞术治疗儿童下肢过度生长和成角畸形[D]. 王鹏亮. 郑州大学, 2020(02)
- [6]PFNA与FHR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成本效果分析[D]. 王志.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温肾宣痹汤联合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临床疗效研究[D]. 施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新疆某三甲医院DDH患者疾病经济负担研究[D]. 薛巧云.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单间室膝关节炎临床短期疗效比较[D]. 王根. 三峡大学, 2019(06)
- [10]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创新及临床随访研究[D]. 程兴旺.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标签: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论文; 骨矫形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膝关节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