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板机剪切能力综合测试与分析

剪板机剪切能力综合测试与分析

一、剪切机剪切能力的综合测试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旭冉[1](2020)在《羧甲基淀粉与黄原胶复配体系特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羧甲基淀粉是一种阴离子淀粉醚,可作为重要的新型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的各种领域中。虽然羧甲基淀粉具有原淀粉所缺少的很多优良特性,但是单一的淀粉材料很难具有制备食品所需要的全部的理想性质,如羧甲基淀粉形成的胶体溶液的热黏度稳定性大大降低,具有较弱的抗机械及热剪切能力等,限制了羧甲基淀粉的应用。经研究发现,将淀粉与亲水胶体进行复配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和食品安全性,可以较好的改善淀粉的缺点。本论文将羧甲基淀粉与黄原胶进行复配,通过对复配体系特性和羧甲基淀粉与黄原胶相互作用的研究,探讨了羧甲基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对水溶性活性物质蓝莓花青素的保护和释放,以及针对脂溶性活性物质紫檀芪的载运,研究复配体系在不同环境响应型乳液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研究了不同比例的羧甲基淀粉与黄原胶复配体系的流变学、质构特性和微观结构等性质。结果表明,羧甲基淀粉与黄原胶复配后在表观黏度、动态模量、质构特性上表现出更高的协效性。黄原胶的加入增加了复配体系的剪切应力值、表观黏度、弹性模量G′、黏性模量G′′、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增强了假塑性,且随着黄原胶在复配体系中比例的增加,效果更为显着。结合微观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13C固态核磁共振研究表明,羧甲基淀粉与黄原胶主要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力,形成更为致密、空洞小且排列较为均匀的淀粉网络结构,其凝胶强度高、抗剪切能力强,具有抗变形能力。其次将羧甲基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作为载体,以水溶性功能因子-蓝莓花青素为靶向物质,形成羧甲基淀粉-黄原胶-蓝莓花青素自组装运载体系,研究蓝莓花青素的稳定性和体外肠胃液中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复配体系对蓝莓花青素的包埋,形成的微胶囊均具有较高的包埋率。荧光显微镜显示,在微胶囊中蓝莓花青素呈均匀分布,微胶囊整体呈红紫色。热重分析表明,作为壁材的复配体系提高了蓝莓花青素的热稳定性,红外和13C固态核磁共振证实了复配体系与蓝莓花青素之间存在交联作用。当羧甲基淀粉与黄原胶复配比例为30:1的微胶囊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稳定性。通过37℃条件下贮藏30天,蓝莓花青素的稳定性可增加到76.11%。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蓝莓花青素主要保留在胃内,并在肠道中发生释放。复配体系可以提高蓝莓花青素的稳定性和肠道靶向投递。选择不同比例的羧甲基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作为乳化稳定剂制备皮克林乳液,通过流变学、质构特性、乳化指数、核磁共振成像、热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等对乳液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入黄原胶后,由复配体系制备的乳液的表观黏度值、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的显着增加,假塑性和热稳定性增强,且随着黄原胶在乳液中比例的增加,效果更加显着。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成像和贮藏稳定性观察,当羧甲基淀粉与黄原胶复配比例为3:1和1:1时,均可以获得均匀稳定、贮藏期长的乳液。研究不同NaCl浓度和pH环境对羧甲基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制备的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乳液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明显减小,电导率增大。NaCl可以增加空间位阻和乳滴间的静电斥力,增强乳液的网络结构。原子力显微镜证实,NaCl引起了羧甲基淀粉分子链的延伸,黄原胶的双螺旋结构与淀粉相互缠绕,形成稳定的网状结构。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显示,在0.3 M NaCl的诱导下,乳液的水分分布最均匀,在25℃保存9天后,加入NaCl制备的乳液分布均匀,无明显分层现象。随着pH从3增加到11,复配体系制备的乳液的液滴尺寸增加,Zeta电位的绝对值减少,并且乳液的稠度系数减少,假塑性减弱。pH 3的乳液的背散射光强度的变化范围最小。黄原胶与羧甲基淀粉相互结合形成良好的网络结构,抑制了乳状液的相分离。在pH 3、5和7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的核磁共振成像的颜色分布更为均匀,且具有较好的贮藏稳定性。由羧甲基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制备的乳液具有pH响应型,可以作为生物活性物质的有效载体。利用羧甲基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作为乳液载运体系,制备紫檀芪乳液。结果表明,复配体系制备的乳液对紫檀芪可以进行有效的包埋,当羧甲基淀粉与黄原胶的复配比例为1:1时,包埋率可以达到96.20%。背散射光实验和贮藏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由羧甲基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制备的紫檀芪乳液体系均一稳定,未有明显的相分离或乳滴聚结现象。当羧甲基淀粉与黄原胶的复配比例为1:1时制备的乳液中紫檀芪贮藏保留率最高。体外模拟肠胃液释放结果表明:紫檀芪在模拟胃液中的累计释放量显着小于在模拟肠液中的释放量。因此由羧甲基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制备乳液可作为功能性食品、膳食补充剂或医药产品的传递系统,并有助于开发高效可靠的疏水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释放系统。

张亚云[2](2020)在《蔗渣纤维表面改性及其沥青胶浆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蔗渣是甘蔗制糖工业的主要副产品,但数量庞大的蔗渣只有少部分被再利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将蔗渣加工为蔗渣纤维应用于沥青路面,不仅能实现蔗渣的高值化利用,还能发挥纤维对沥青胶浆的性能改善作用,为环保化利用蔗渣开辟新途径。本文以蔗渣纤维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蔗渣纤维的微观结构、成分以及基本性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盐酸、氢氧化钠、亚氯酸钠作为改性剂,对蔗渣纤维进行单一改性、二元复合改性以及三元复合改性,通过吸油性、耐热性以及分散性三个指标优化蔗渣纤维改性方法。其次,利用现代材料分析技术研究改性前后蔗渣纤维化学组分、热稳定性、结晶度、微观形貌以及力学性能的变化,揭示蔗渣纤维的改性机理。最后,通过锥入度、动态剪切流变以及弯曲梁流变试验评价改性前后蔗渣纤维沥青胶浆性能,分析改性方法以及纤维掺量对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并以木质素纤维沥青胶浆作为对比。结果表明,蔗渣纤维具有多层次微观结构,其细胞纤维是一种多层厚壁空腔结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五种改性手段均能提高蔗渣纤维的耐热性和吸油性。其中,二元和三元复合改性后,蔗渣纤维表面的大部分杂质被去除,且纤维直径减小,长径比增加,导致吸油性显着提升,与未改性蔗渣纤维相比吸油倍数分别提高了60%和69%;改性前后蔗渣纤维的力学性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三元复合改性纤维的拉伸强度最大,是未改性纤维的四倍,改性后纤维的力学性能与纤维素含量、拉伸截面面积以及结晶度大小有关。纤维吸附沥青中轻组分并在界面处形成过渡区,致使界面粘结区沥青组分重组,提高了纤维与沥青的界面粘结性能;在五种改性纤维中,三元复合改性纤维对沥青胶浆抗剪强度以及高温流变性能的提高效果最好,且对沥青胶浆低温流变性能的影响小,与木质素纤维相当。当纤维掺量为3%时,能够有效发挥其增强作用,明显提高沥青胶浆高温抗变形能力,同时对沥青的蠕变劲度模量和蠕变速率影响小,当掺量超过3%后,纤维在沥青中难以分散,削弱了纤维对高温流变性能的改善效果,并且对其低温流变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三元复合改性纤维由氢氧化钠、亚氯酸钠、盐酸依次对蔗渣纤维表面改性后所得,在3%的掺量下能够明显改善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将蔗渣纤维经过三元复合改性后应用于沥青路面工程具有可行性,同时为蔗渣的利用拓宽了途径。

张晓航[3](2020)在《气浮-加载絮凝-零价铁过滤处理煤矿矿井水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推进,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占比中始终保持在高位。伴随着煤炭开采,就会排放大量矿井水,矿井水直接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还会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由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井下开采综采化率与煤炭产量亦不断提高,导致外排矿井水具有了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大型综采设备和液压支架的“跑、冒、滴、漏”现象使矿井水中乳化油含量增加。②采掘速度的提升使矿井水中悬浮物以及与水文地质条件有关的特殊污染物浓度提高,这些新特点造成传统矿井水处理工艺在运行中出现诸多问题。另外,中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煤炭主产区,矿井水作为一种生态补水,当地普遍要求煤矿企业外排水需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体要求,对水中含有的石油类和特殊污染物(如硒、砷、汞等)均规定了限值,其他地区则要求外排水需满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同时,若矿井水进行井上或井下回用,各回用途径均对水中悬浮物和乳化油含量作出要求。矿井水所具有的新特点以及未来水质标准的日趋严格,对水处理装备的处理效果和集成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开发出一种能够适应矿井水新特点的,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水质要求的,兼具工艺流程短、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强且具有相当智能化的集成化装备就格外重要。本文以陕西省紫阳县某煤矿矿井水作为研究对象,该矿井水中乳化油、悬浮物和硒含量超标,通过工艺比选确定采用气浮-加载絮凝-零价铁过滤工艺对该矿井水进行处理,以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在气浮单元中,针对传统溶气释放器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设计出一种新型溶气释放器,对该释放器气泡生成与变化机理进行探究,归纳相关设计方法,经小试试验筛选出最优破乳药剂和复配配方,并与传统TV型释放器比较乳化油去除效果。采用加载絮凝单元去除水中的高浓度悬浮物,经一系列因素筛选试验确定各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并得到最优反应条件。在该条件下,观察絮体的分形维数、回转半径、孔隙率和特征长度等形态特征,分别采用普通与改进有限扩散凝聚(DLA)模型对生成絮体形态特征进行对比,推导出普通絮体和加载絮体沉降速率方面的差异,并通过沉降试验验证;依据斜管沉淀模型比较了普通絮凝和加载絮凝在沉淀总效率上的差异,验证加载絮凝对斜管堵塞的缓解效果。对于水中的硒,采用零价铁过滤的方法去除,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硒去除率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方法对除硒前后零价铁性质变化进行表征。根据气浮单元、加载絮凝单元和零价铁过滤单元小试试验结论,使用中试试验装置进行验证性运行,分别采用反相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NN)、广义回归人工神经网络(GRNN)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对运行数据进行拟合,确定了最优智能化控制方法。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释放器软管中气泡的大小和数量是水空化因素、气液传质因素和气泡间的聚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释放器的孔径、管径和溶气压力等条件均会对以上因素产生影响,进而改变释放器的处理效果;通过比较数值计算粒径与实际出口处释放气泡的粒径,可知采用的计算方法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可用来指导工程实践应用;通过小试试验,确定最优破乳药剂配方为AR:PFS:PAM=10mg:40mg:0mg,采用连续试验的方式,认为新型释放器的乳化油去除表现优于传统TV型溶气释放器。(2)在影响加载絮凝和普通絮凝出水水质的诸多条件中,混凝剂投加量、絮凝剂投加量、熟化池搅拌强度、注射池搅拌强度均对出水水质有显着影响。在最优反应条件下,改进DLA模型生成的絮体与实际絮体在形态特征方面具有较好的吻合性,通过沉降速率试验观察到加载絮体和普通絮体理论沉速值和实测沉速值拟合曲线之间的差距较小,说明理论计算方法可以有效表示絮体的实际沉降过程;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得出加载絮凝的实际沉淀总效率高于普通絮凝实际沉淀总效率的结论,并认为加载絮凝可以有效缓解沉淀池斜管积泥和堵塞现象的发生。(3)零价铁除硒过程中滤料回流对滤层中的滤料均质和单质硒的分离具有重要影响;滤池滤速、滤层高度和停留时间对硒的去除率均有重要影响,滤速上升会显着降低硒的去除率;在一定范围内,滤层高度的增加将可使含硒矿井水中硒的去除率增加,但当超出一定范围时,则硒去除率随滤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对于接触时间,随着时间的延长,滤料对水中硒的去除率会逐步提高。滤料回流对过滤时间有显着影响,当滤料回流时,随过滤时间的延长,滤池硒去除率始终保持稳定状态;当滤料不回流时,随过滤时间的延长,硒的去除率呈下降趋势,但与传统除铁锰滤池相比,降幅较小,说明该滤料具有除硒容量高、使用寿命长的特征。(4)分别采用BPNN、GRNN和RBFNN三种人工神经网络拟合中试装置的参数关系,从R2和RMSE两个指标可知,RBFNN的表现均好于另外两种人工神经网络。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控制与小试试验最优反应条件对比,认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在于处理规模的差异,较少的处理规模更有利于药液溶液与原水的混合,混匀时间更短,反应也更为充分。较大的处理规模则意味着需要更大的搅拌强度,则接近搅拌桨叶处将拥有更大的水力剪切力,不利于絮体的生成与持续生长。

黄真驹[4](2019)在《基于现代设计方法的剪板机机身结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剪板机是一种借助于运动的上刀片和固定的下刀片,采用合理的刀片间隙,对各种厚度的金属板材施加剪切力,使板材按所需要的尺寸断裂分离以剪切板材的机械。剪板机属于锻压机械的一种,广泛应用于航空,轻工,冶金技术,化学工业,建筑设计,造船,汽车,电力技术,电气设备,装饰工程等领域。近年来,国内外数控剪切机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发展方向呈现智能化、柔性化等趋势。与国外相对比,我国剪板机的生产和使用水平总体上还有较大的差距。剪板机的研究,对提升剪板质量和精度,摆脱国外的技术垄断、振兴民族装备工业以及适应市场发展新要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剪板机的工作过程中,剪板机整体的强度、刚度以及实际工作状况对加工精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扬州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某型号剪板机为研究对象,对剪板机进行应力及位移测试,同时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作为分析工具进行静态结构分析,将测试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对机床进行结构优化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本文题目的来源与意义,概述了剪板机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介绍了 VR6×4000型剪板机的结构和参数。(2)闸式剪板机的强度测试。介绍测试原理与方法,并采用电测应变技术对剪板机典型剪板工况下的应变进行采集和分析,以此对该型号剪板机的结构强度性能开展研究。(3)闸式剪板机刚度测试。介绍位移测试的原理,并根据该剪板机的特点,确定位移测点、拟定测试方案,然后根据实际工况,对剪板机进行动态的不同材料剪板测试,得到剪板机机身重要构件的位移情况。(4)剪板机静态有限元分析。运用有限元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剪板机的整体模型,并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作为分析工具,建立剪板机结构件力学模型,进行静态的有限元计算,确定剪板机的薄弱环节,为后期结构的改进设计提供依据。(5)剪板机结构改进设计。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剪板机结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设计,提出六种剪板机结构改进方案。以提高剪板机刚度以及减小变形为目标,确定最优的结构改进设计方案。(6)总结与展望。对本文所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对本文中的不足提出了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续的一些工作。

欧阳旻奇[5](2019)在《SBS改性沥青现场加工关键参数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交通渠化以及重载、超载的现象增多,路面承受行车荷载增大,加之极端气候条件的影响,使沥青路面出现破坏。SBS改性沥青由于其良好的高、低温性能以及较低的温度敏感性,广泛应用于高等级沥青路面施工中。目前,SBS改性沥青现场加工由于其方便、快捷以及加工过程可控的特点,已经部分取代工厂加工改性沥青,在实体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本文对SBS改性沥青现场加工所涉及的部分关键工艺参数、加工质量稳定性控制方法以及改性沥青现场生产过程中产品加工质量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研究SBS改性沥青加工过程中不同的剪切温度、剪切时间、剪切速率和发育时间对成品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对比不同方式改性得到的成品沥青基本性能,并结合扫描电镜仪(ESEM)和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的微观观察,推荐现场改性最佳工艺参数为:剪切温度185℃;剪切速率4000r/min;剪切时间40min;发育时间4h~5h。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大批量生产改性沥青发育时间可延长至6h。同时,对成品改性沥青性能进行三大指标、SHRP指标试验验证。使用能谱仪(EDS)检测星型SBS改性剂的元素组成,研发了一种能检测改性沥青中星型SBS改性剂含量的方法,得出改性剂掺量与成品改性沥青中硅元素含量的相关关系为:y=0.013+0.119x(R2=0.99119)。通过与传统的红外光谱法进行试样检测对比表明,新方法具有可行性,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针对施工现场加工SBS改性沥青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加工装备、工艺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改性沥青现场加工生产质量监控,收集成品SBS改性沥青性能数据(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短期老化后的质量损失、延度、针入度比),针对所收集的此6项改性沥青性能检测数据,使用直方图以及过程控制图分析现场加工生产过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现场改性沥青的加工生产过程稳定可靠。研究成果可为SBS改性沥青现场加工工艺确定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SBS改性沥青现场加工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赵建兵[6](2017)在《圆盘式切边剪剪切带钢过程模拟及切边质量的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钢铁产业的支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钢厂圆盘剪在剪切过程易造成带钢塌边、高毛刺等剪切缺陷,不仅影响了带钢剪切质量,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刀盘寿命,降低了生产率,因此对圆盘剪剪切过程影响剪切质量的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圆盘剪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运用理论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结合现场试验,对圆盘剪剪切过程中工艺参数对剪切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方法对圆盘剪剪切过程及带钢断裂机理做了详细的分析,运用大型有限元动力学分析软件ANSYS/LS-DYNA建立圆盘剪剪切带钢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显示动力学算法对带钢剪切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出带钢剪切过程应力-应变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侧向间隙和重叠量对带钢剪切过程的影响,最终得出不同厚度下带钢剪切的最佳侧向间隙和重叠量。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比观察试验后带钢断面,证实了有限元模拟结果的正确性。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表明,造成实际生产中剪切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工艺参数设置不合理,针对产生缺陷的原因,对剪切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提出了现场操作中对剪切质量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的改进方法。采用有限元仿真技术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带钢剪切过程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缩短研究周期,降低研究成本。本文对圆盘剪剪切工艺参数的研究方法也为剪切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高婷婷[7](2017)在《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剪切机理研究及力能参数分析》文中提出剪切机是一种将轧件剪切成为一定长度钢坯的设备,同时剪去轧件的头尾两部分。提高剪切机剪切效率以及降低能耗是目前轧钢生产的首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对钢坯件在受剪过程中的变形机理有充分的了解,提高钢坯件断口质量以及对剪切条件进行优化。课题研究以某轧钢厂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UG软件对在剪切过程中的钢坯件受剪切过程进行了弹塑性大变形三维有限元仿真模拟,分析了钢坯件在受剪切过程中弹塑性变形的形成规律、应力发展规律以及剪刃表面力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的影响因素,得出七大影响因素,运用权数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给出了基于剪切间隙、剪切角度及切入深度三大影响因素下的剪切力优化算法。其次针对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对钢坯件的运动过程进行建模和有限元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钢坯件在受剪过程中,与下剪刃接触有较大范围变形,下剪刃与钢坯件接触应力集中要大于上剪刃,应力集中的最大区域在间隙附近,上、下剪刃尖端出现较高应力集中点。此剪切过程在应力比较集中的上下剪刃处首先出现屈服变形,模拟结果与实际过程比较吻合。最后利用静力学有限元对下切式剪切机的力学性能进行建模优化,通过不断的改变降低施加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的荷载,划分一定的有效单元格,在满足基本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剪切机整体降低其受力,来实现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的市场输出率。本课题的研究对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的性能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为提高剪切机的生产效率提供重要依据。

范依妮[8](2017)在《1000吨浮动轴剪切机主要部件的结构改进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剪切机是钢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设备,在轧制工艺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剪切过程中,由于剪切机长期工作在高温和多尘等环境下,并且受到自身的振动、疲劳及发热等因素的影响,剪切机的生产能力、可靠性及安全性都会大大降低,为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剪切机能正常工作,并且满足结构安全可靠,强度和刚度大且不易变形等要求。本文以某钢铁厂现有1000吨浮动轴剪切机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并根据厂方需求对其主要零部件进行结构改进设计。现有1000吨浮动轴剪切机的最大剪切力1000吨,剪切的最大方坯断面尺寸400×400,根据厂方要求剪切的最大方坯断面尺寸提高到480×480,基于此,首先对现有剪切机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主要零部件偏心轴、偏心拉杆及机架进行三维建模,并对其利用ANSYS分析软件进行强度和刚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满足现有剪切断面400×400的要求。但现有剪切机如剪切断面480×480方坯,其剪切力、开口度及最大行程均无法满足要求,故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其次,对剪切机主要零部件进行结构改进,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对改进后的偏心轴和偏心拉杆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再次,对剪切机的机架和改进后的偏心轴及偏心拉杆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主要部件的动态特性及振动烈度,并对其动态特性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验证其平稳性;最后,对剪切机改进后的偏心拉杆进行疲劳分析,其疲劳循环次数大于设计使用要求循环次数,满足偏心拉杆疲劳寿命的要求。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对1000吨浮动轴剪切机的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改进后的剪切机能够满足生产要求,为提高剪切机剪切能力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筠凝[9](2015)在《基于ADAMS的摆式剪切机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摆式剪切机是连铸连轧生产线上将薄板切断的设备,连铸连轧生产线的生产流程工艺过程复杂,多数企业选用生产流程较精确的CSP生产线,本文中要研究的摆式剪切机是引进德国的CSP薄板连铸连轧生产线上的设备。当摆式剪切机按照规定的正转(从机架侧观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维护人员检测到滑槽内铜板出现磨损现象,降低了薄板的剪切精度和质量,以此为背景对摆式剪切机进行研究。首先参照摆式剪切机的实体机械和装配图及零件图理清其整体组成,提取出完成剪切运动的主体构件。进而对摆式剪切机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方式做合理分析,同时了解摆式剪切机的一些重要参数,掌握其与其他剪切机的异同点。其次因为摆式剪切机的构件结构比较复杂,需要在Solidworks软件中建立构件模型并装配,以Parasolid格式保存,后引入ADAMS软件中进行仿真分析。ADAMS软件是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和静力学研究的软件。ADAMS软件以多体系统动力学为基础,对机械系统进行建模、数值求解。摆式剪切机的剪切性能直接反应在剪切质量和剪切效果中,为解决其在剪切运行到一定阶段后单侧铜板严重磨损致使不能正常剪切的问题,提出调整偏心曲轴的转向为反转的方案,对比正反转运动中摆式剪切机的运动特性和动力特性。最后在ADAMS中先设置各种参数,施加约束副。根据生产实践中的驱动设置仿真构件的驱动,该摆式剪切机有两个动力件,需对偏心曲轴和液压缸设置驱动。分析摆式剪切机正转方向的运动学,测出各构件的运动状态及剪切性能。改变偏心曲轴的转向为逆时针反转,对比分析各构件正反转的运动转态和剪切性能。从运动学方向做了分析后,修改仿真模型的约束副,使之符合动力学研究条件。理论上分析出剪切机剪刃的剪切力,运动过程中施加在剪刃上。并对曲轴和摆架接触位置施加接触力,分析各构件的受力变化。对不同间隙对接触力的影响分别作正反转研究,再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而得出调整偏心曲轴对摆式剪切机剪切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摆式剪切机的探讨及正反转对摆式剪切机运动学和动力学各方面的影响做分析比较,了解到改变偏心曲轴转向后不会降低摆式剪切机的剪切质量,各构件受到的力及曲轴与摆架的接触力影响微小,因而转向的调整可以起到改善铜板一侧磨损的作用。

赵霞[10](2015)在《摆式剪切机正反转对上刀架以及摆架滑道影响的力学行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摆式剪切机是连铸连轧生产线上的重要剪切设备,它独立安装在连续轧机的轧制线上,其运行情况也将直接影响着生产线的工作效率。由于需要摆剪在运动过程中进行剪切,因此剪切机的结构、调整及控制要满足动态剪切需要,导致剪切机动态、静态力学行为复杂,为此本论文开展如下工作:首先本文介绍了摆式剪切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通过对摆剪机构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求出对摆剪滑道侧压力影响最大的两个工况点即开始剪切时刻状态、剪切结束状态,进一步用数学解析式求解出在这两个具体位置时曲轴转动的角度并对其进行了力学分析。其次根据力学分析的结果对摆式剪切机、摆架以及上刀架在正反转两种状态下进行研究,分析了摆剪、上刀架以及摆架的应力大小以及摆架滑道的变形量,分析结果应证了摆剪在反转以后出现的问题。上刀架在摆架滑道中滑动,为了避免强烈的接触性损伤,在摆架滑道与上刀架之间留有0.3到0.5毫米的间隙,摆架滑道与上刀架之间的不同间隙对于传动路径上构件的受力情况是有影响,因此分析不同间隙对摆剪、摆架、以及上刀架强度的影响具有实用价值。最后在正反转两种状态下,分析摆架滑道与上刀架之间的不同间隙对摆剪、上刀架、摆架的强度影响以及对摆架滑道应力分布的影响,得出摆剪滑道与上刀架之间的间隙应保持在0.3mm时,摆剪应力强度、应变强度以及摆架滑道的变形量最小。具体分析了在正反转两种不同状态和不同间隙的情况下摆架滑道的应力变化曲线,得出了摆架滑道最容易受到损伤的部位,同时分析正反转两种状态对摆剪、上刀架以及摆架强度影响的不同,最后通过大量的分析数据得出正转状态能够缓解摆剪、上刀架和摆架滑道的应力集中有利于延长摆剪的寿命。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为企业的设备维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对摆剪的设计优化和改造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剪切机剪切能力的综合测试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剪切机剪切能力的综合测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羧甲基淀粉与黄原胶复配体系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羧甲基淀粉
        1.1.1 羧甲基淀粉的结构
        1.1.2 羧甲基淀粉的理化特性
        1.1.3 羧甲基淀粉的应用
    1.2 黄原胶
        1.2.1 黄原胶的结构
        1.2.2 黄原胶的理化特性
        1.2.3 黄原胶的应用
    1.3 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的理化特性
        1.3.1 流变学和热学特性
        1.3.2 糊化和成膜特性
        1.3.3 增稠性能
    1.4 淀粉与亲水胶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机理
        1.4.1 淀粉和亲水胶体分子间的协同作用
        1.4.2 亲水胶体对淀粉颗粒的增强作用
        1.4.3 连续相中亲水胶体或淀粉浓度的激增作用
        1.4.4 亲水胶体对淀粉分子间的抑制缔合作用
        1.4.5 淀粉与亲水胶体的热力学不相容性
    1.5 淀粉-亲水胶体复配体系的应用
        1.5.1 食品加工
        1.5.2 载体系统
        1.5.3 刺激响应性乳化剂
    1.6 本课题立题背景和意义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羧甲基淀粉与黄原胶相互作用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羧甲基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的制备
        2.3.2 流变性测定
        2.3.3 质构特性的测定
        2.3.4 扫描电镜(SEM)观察微观结构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6 ~(13)C固态核磁共振(NMR)分析
        2.3.7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流变学特性
        2.4.2 质构特性
        2.4.3 扫描电镜分析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2.4.5 ~(13)C固态核磁共振光谱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羧甲基淀粉-黄原胶复配载体对蓝莓花青素的保护及释放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蓝莓花青素微胶囊的制备
        3.3.2 蓝莓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3.3.3 微胶囊包埋率的测定
        3.3.4 微胶囊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3.3.5 微胶囊的颜色测定
        3.3.6 热重分析(TGA)的测定
        3.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3.8 ~(13)C固态核磁共振(NMR)分析
        3.3.9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3.3.10 蓝莓花青素的贮藏稳定性测定
        3.3.11 微胶囊的体外模拟释放
        3.3.12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蓝莓花青素微胶囊包埋率
        3.4.2 蓝莓花青素微胶囊的颜色特性
        3.4.3 蓝莓花青素在微胶囊中的分布情况
        3.4.4 蓝莓花青素微胶囊的热重分析
        3.4.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3.4.6 ~(13)C固态核磁共振光谱学
        3.4.7 抗氧化活性
        3.4.8 贮藏稳定性
        3.4.9 微胶囊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羧甲基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乳液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羧甲基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乳液的制备
        4.3.2 流变学测试
        4.3.3 质构特性的测定
        4.3.4 乳化指数的测定
        4.3.5 核磁共振成像的测定
        4.3.6 热稳定性的测定
        4.3.7 贮藏稳定性的测定
        4.3.8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流变学特性
        4.4.2 质构特性分析
        4.4.3 乳液离心稳定性
        4.4.4 乳液耐热稳定性
        4.4.5 乳液的低场核磁共振(LF-NMR)成像
        4.4.6 乳液的贮藏稳定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aCl对羧甲基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乳液的形成及稳定性的诱导作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乳液的制备
        5.3.2 动态光散射(DLS)
        5.3.3 流变学测试
        5.3.4 原子力显微镜(AFM)
        5.3.5 核磁共振成像(MRI)的测定
        5.3.6 乳液的贮藏稳定性
        5.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5.3.8 数据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动态光散射测定
        5.4.2 流变学特性
        5.4.3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5.4.4 乳液的低场核磁共振(LF-NMR)成像
        5.4.5 贮藏稳定性
        5.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羧甲基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制备pH响应型乳液的稳定性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乳液的制备
        6.3.2 动态光散射
        6.3.3 流变学测试
        6.3.4 背散射光实验
        6.3.5 核磁共振成像的测定方法
        6.3.6 乳液的贮藏稳定性
        6.3.7 数据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动态光散射测定
        6.4.2 流变学特性
        6.4.3 背散射光实验
        6.4.4 乳液的低场核磁共振成像
        6.4.5 贮藏稳定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紫檀芪乳液的稳定性及释放行为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设备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紫檀芪乳液的制备
        7.3.2 紫檀芪包埋率的测定
        7.3.3 紫檀芪乳液动态光散射测定
        7.3.4 紫檀芪乳液背散射光实验
        7.3.5 紫檀芪乳液的贮藏稳定性测定
        7.3.6 紫檀芪乳液的体外模拟释放
        7.3.7 数据统计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紫檀芪乳液的包埋率
        7.4.2 紫檀芪乳液的动态光散射测定
        7.4.3 背散射光实验
        7.4.4 贮藏稳定性
        7.4.5 贮藏保留率
        7.4.6 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7.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创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蔗渣纤维表面改性及其沥青胶浆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纤维沥青混合料应用概况
    1.3 蔗渣纤维应用研究进展
        1.3.1 国外蔗渣纤维应用研究进展
        1.3.2 国内蔗渣纤维应用研究进展
    1.4 蔗渣纤维在沥青路面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4.1 蔗渣纤维的工程技术特性分析
        1.4.2 蔗渣纤维表面改性的可行性分析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蔗渣纤维的微观结构与成分分析
    2.1 蔗渣纤维的微观结构
        2.1.1 蔗渣纤维的微观形貌
        2.1.2 蔗渣纤维的多层次结构
    2.2 蔗渣纤维的成分分析
        2.2.1 蔗渣纤维的化学组分
        2.2.2 蔗渣纤维的结晶度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蔗渣纤维基本性能与表面改性
    3.1 蔗渣纤维制备方法
    3.2 蔗渣纤维性能评价方法
        3.2.1 吸油性评价
        3.2.2 耐热性评价
        3.2.3 筛分分析
    3.3 蔗渣纤维基本性能评价
    3.4 蔗渣纤维表面改性
        3.4.1 盐酸改性蔗渣纤维
        3.4.2 氢氧化钠改性蔗渣纤维
        3.4.3 亚氯酸钠改性蔗渣纤维
        3.4.4 复合改性蔗渣纤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蔗渣纤维改性前后性能演变与结构表征
    4.1 化学组分分析
    4.2 热稳定性评价
        4.2.1 蔗渣纤维热解特性
        4.2.2 不同改性蔗渣纤维热稳定性分析
    4.3 结晶度分析
    4.4 微观形貌分析
    4.5 力学性能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蔗渣纤维沥青胶浆性能及其界面研究
    5.1 蔗渣纤维沥青胶浆的制备
        5.1.1 原材料
        5.1.2 蔗渣纤维沥青胶浆的制备过程
    5.2 蔗渣纤维沥青胶浆锥入度试验分析
    5.3 蔗渣纤维沥青胶浆高温流变性能研究
    5.4 蔗渣纤维沥青胶浆低温流变性能研究
    5.5 蔗渣纤维与沥青胶浆界面研究
        5.5.1 样品制备及图像获取
        5.5.2 蔗渣纤维在沥青胶浆中的微观结构特征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气浮-加载絮凝-零价铁过滤处理煤矿矿井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煤炭产量结构与矿井水水质特点
        1.2.2 关键污染物去除工艺节点的确定
        1.2.3 气浮单元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加载絮凝单元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特殊污染物去除单元国内外研究现状
        1.2.6 水处理工艺的智能化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煤矿矿井水水质分析
    2.1 矿井水来源与水质分析
    2.2 矿井水模拟水样的配制
    2.3 矿井水原水的连续监测
    2.4 本章小结
3 加压溶气气浮单元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及用水
        3.1.2 实验装置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释气量、释气效率与释气流量变化规律
        3.2.2 气泡粒径变化规律
        3.2.3 孔径与释气量、气泡粒径的关系
        3.2.4 气泡实测直径与计算直径的比较
        3.2.5 新型释放器设计方法归纳
        3.2.6 气浮工艺的小试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加载絮凝单元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与用水
        4.1.2 实验装置与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最佳混凝剂的筛选
        4.2.2 最佳絮凝剂的筛选
        4.2.3 最佳加载物的筛选
        4.2.4 最佳沉淀时间的确定
        4.2.5 最佳搅拌强度的确定
        4.2.6 磁系材料比选试验
        4.2.7 最佳固液分离方式的确定
        4.2.8 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影响加载絮凝和普通絮凝处理效果的显着因素
        4.2.9 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响应面实验因素水平的中心点
        4.2.10 响应面设计确定加载絮凝和普通絮凝显着因素的最优水平
        4.2.11 改进DLA模型絮体形态特征分析
        4.2.12 絮体的沉降特征研究
        4.2.13 两种絮凝工艺斜管沉淀总效率比较
        4.2.14 两种絮凝工艺缓解斜管堵塞效果
    4.3 本章小结
5 零价铁过滤单元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剂与用水
        5.1.2 实验装置与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零价铁滤料回流对滤层的影响
        5.2.2 滤速对硒去除率影响
        5.2.3 滤层高度对硒去除率影响
        5.2.4 停留时间对硒去除率影响
        5.2.5 过滤时间对硒去除率影响
        5.2.6 反应前后零价铁性质变化
    5.3 本章小结
6 气浮-加载絮凝-零价铁过滤工艺现场应用与智能化控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装置与方法
        6.1.2 试验装置的智能化控制方法
        6.1.3 BPNN、GRNN和RBFNN的实现
        6.1.4 BPNN的初始化
        6.1.5 GRNN神经网络的初始化
        6.1.6 RBF神经网络的初始化
        6.1.7 回归能力的评价
        6.1.8 人工神经网络控制与小试试验最优反应条件对比
    6.2 结果与讨论
        6.2.1 中试装置初始化过程出水浊度变化
        6.2.2 BPNN的预测结果与参数调整
        6.2.3 GRNN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表现与分析
        6.2.4 RBF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表现与分析
        6.2.5 三种神经网络回归能力的分析与比较
        6.2.6 人工神经网络控制与小试试验最优反应条件对比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现代设计方法的剪板机机身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剪板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 剪板机的种类
        1.2.2 剪板机的发展现状
        1.2.3 剪板机的发展趋势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1.3.1 课题的来源
        1.3.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剪板机简介
        1.4.1 剪板机结构
        1.4.2 剪板机剪切原理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闸式剪板机的应力测试
    2.1 动态应力测试概述
        2.1.1 动态应变种类
        2.1.2 应变计的动态响应和疲劳寿命
    2.2 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基本要求
        2.2.1 实验原理及实验仪器
        2.2.2 工况分析
    2.3 剪板机的动应力测试
        2.3.1 测试方案的拟定
        2.3.2 动应力测试结果计算
        2.3.3 动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闸式剪板机的刚度测试
    3.1 刚度测试概述
        3.1.1 刚度测试的意义及方法
        3.1.2 电阻应变式位移传感器简介
        3.1.3 刚度测试的仪器组成
    3.2 剪板机刚度测试
        3.2.1 工作台垂直板测试
        3.2.2 工作台水平板刚度测试
        3.2.3 下刀架刚度测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闸式剪板机有限元分析
    4.1 ANSYS Workbench软件的介绍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VR6×4000剪板机机身的静态有限元分析
        4.3.2 剪板机机身位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剪板机结构改进设计
    5.1 改进方案介绍
    5.2 改进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SBS改性沥青现场加工关键参数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BS改性沥青现场加工
        1.2.2 改性剂含量检测
        1.2.3 生产稳定性分析方法
        1.2.4 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SBS改性沥青现场制备关键参数与工艺
    2.1 SBS改性沥青现场加工方式
    2.2 SBS改性沥青现场加工工艺
        2.2.1 剪切速率的确定
        2.2.2 剪切时间的确定
        2.2.3 剪切温度的确定
        2.2.4 改性沥青发育时间的确定
    2.3 现场加工成品改性沥青性能验证
        2.3.1 改性沥青常规指标试验
        2.3.2 改性沥青SHRP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品改性沥青中SBS含量检测方法
    3.1 EDS法检测改性沥青中星型SBS含量
        3.1.1 EDS法检测原理
        3.1.2 样品制作与能谱仪(EDS)检测分析
        3.1.3 星型SBS含量与硅元素含量标准曲线绘制
    3.2 红外光谱法测定改性沥青中SBS改性剂含量
        3.2.1 红外光谱法检验原理及试验方法
        3.2.2 不同SBS掺量成品改性沥青红外光谱分析
        3.2.3 SBS含量与峰面积比标准曲线绘制
    3.3 EDS法和红外光谱法对比检测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沥青现场加工及生产稳定性分析
    4.1 SBS改性沥青现场加工设备与材料
        4.1.1 现场改性沥青生产设备
        4.1.2 改性沥青现场加工原材料
        4.1.3 改性沥青现场加工流程
    4.2 SBS改性沥青生产质量稳定性分析
        4.2.1 生产质量统计数据及其波动
        4.2.2 直方图法评价生产稳定性
        4.2.3 过程控制图法评价生产稳定性
        4.2.4 原始数据收集
        4.2.5 现场加工质量稳定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主要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6)圆盘式切边剪剪切带钢过程模拟及切边质量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剪切设备的发展现状
        1.2.1 平行刃剪切机
        1.2.2 斜刃剪切机
        1.2.3 圆盘式剪切机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带钢剪切过程分析及剪切力计算
    2.1 有限元软件介绍(ANSYS/LS-DYNA)
        2.1.1 LS-DYNA前处理软件
        2.1.2 LS-DYNA后处理软件
    2.2 圆盘剪剪切有限元理论
        2.2.1 弹塑性屈服准则
        2.2.2 断裂准则
        2.2.3 塑性流动准则与塑性强化准则
    2.3 圆盘剪剪切机理及剪切力计算
        2.3.1 剪切变形过程
        2.3.2 剪切过程的力学分析
        2.3.3 国内外剪切技术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剪切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3.1 单元的选择
    3.2 材料的选取
    3.3 建立模型
    3.4 划分网格
    3.5 定义接触
    3.6 定义初始条件、约束和载荷
    3.7 有限元仿真求解设置与求解控制
    3.8 后处理
    3.9 模拟结果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带钢剪切过程剪切工艺分析
    4.1 45#带钢剪切工艺分析
    4.2 Q235带钢剪切工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圆盘剪剪切过程模拟结果现场验证
    5.1 引言
    5.2 圆盘剪实际剪切状况
    5.3 最佳剪切参数的现场验证
    5.4 现场操作的技术问题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剪切机理研究及力能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剪切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剪切机国外研究现状
        1.2.2 剪切机国内研究现状
        1.2.3 剪切机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剪切机概述
    2.1 剪切机
        2.1.1 剪切机分类
        2.1.2 不同类型的剪切机描述
    2.2 剪切机作用机理
        2.2.1 下切式剪切机作用机理
        2.2.2 其他剪切机作用机理
    2.3 本章小结
3.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力能参数分析
    3.1 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剪切过程分析
        3.1.1 下切式平行剪切机压入阶段
    3.2 下切式平刃行剪切力能分析
        3.2.1 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结构参数
        3.2.2 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力能参数
        3.2.3 下切式剪切机剪切力与剪切功
    3.3 影响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力学性能的因素
        3.3.1 剪切间隙和剪切速度对下切式剪切机性能的影响
        3.3.2 轧件形状和相对切入深度对下切式剪切机性能的影响
        3.3.3 刀刃形状对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性能的影响
        3.3.4 刀刃剪切角度和轧件尺寸对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性能的影响
    3.4 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性能影响因素优化性选择
        3.4.1 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性能影响因素影响大小排序
        3.4.2 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性能影响因素影响下的力能计算
    3.5 本章小结
4.基于有限元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机理研究
    4.1 有限元概述
        4.1.1 有限元概念
        4.1.2 有限元特点
    4.2 实现有限元的步骤
    4.3 有限元理论基础
        4.3.1 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4.3.2 动力学有限元分析
    4.4 基于有限元理论的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性能模型建立
        4.4.1 建立步骤
        4.4.2 剪切机力学模型
        4.4.3 材料性能参数的确定
        4.4.4 约束与载荷处理
        4.4.5 MARC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4.4.6 仿真分析过程变形区域等效塑性变形发展和分布规律
    4.5 本章小结
5.案例分析
    5.1 案例实况
    5.2 基于静力学有限元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性能模型建立
        5.2.1 基于静力学有限元C公司平行刃剪切机性能分析
        5.2.2 C公司平行刃剪切机模型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5.2.3 基于静力学有限元C公司平行刃剪切机模型优化
    5.3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1000吨浮动轴剪切机主要部件的结构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剪切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剪切机的概述
        1.3.1 剪切机的分类
        1.3.2 剪切机的工作原理
    1.4 偏心轴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意义
        1.4.1 偏心轴的发展现状
        1.4.2 偏心轴的研究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2. 1000 吨浮动轴剪切机力能参数的计算及三维模型的建立
    2.1 剪切机主要技术参数
    2.2 剪切机力能参数的计算
        2.2.1 剪切力的计算
        2.2.2 静力矩的计算
        2.2.3 偏心轴扭矩的计算
    2.3 剪切机主要部件三维模型的建立
        2.3.1 SolidWorks软件介绍
        2.3.2 偏心轴模型的建立
        2.3.3 偏心拉杆模型的建立
        2.3.4 机架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3. 1000 吨浮动轴剪切机主要部件的静力学分析
    3.1 有限元法简介
    3.2 有限元法基本思想
    3.3 有限元软件介绍
        3.3.1 ANSYS软件介绍
        3.3.2 ANSYS软件的特点及功能
        3.3.3 ANSYS软件分析过程
    3.4 剪切机主要部件的静力学分析
        3.4.1 静力学分析理论
        3.4.2 偏心轴的静力分析
        3.4.3 偏心拉杆的静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剪切机的结构改进及改进后的静力学分析
    4.1 改进后静力矩的计算
    4.2 剪切机改进后主要部件的三维模型
        4.2.1 偏心轴改进后的模型建立
        4.2.2 偏心拉杆改进后的模型建立
    4.3 剪切机改进后主要部件的静力学分析
        4.3.1 偏心轴改进后的静力分析
        4.3.2 偏心拉杆改进后的静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剪切机改进后的模态分析
    5.1 模态分析介绍
        5.1.1 模态分析理论
        5.1.2 模态分析过程
    5.2 模态分析的重要性
    5.3 剪切机改进后主要部件的模态分析
        5.3.1 偏心轴改进后的模态分析
        5.3.2 偏心拉杆改进后的模态分析
        5.3.3 机架的模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偏心拉杆改进后的疲劳分析
    6.1 疲劳寿命分析理论及方法
    6.2 名义应力疲劳分析法
    6.3 偏心拉杆的S-N曲线
    6.4 疲劳寿命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ADAMS的摆式剪切机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剪切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2 剪切机的分类
    1.3 剪切机的研究发展
        1.3.1 剪切机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1.3.2 剪切机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摆式剪切机工作原理和参数的确定
    2.1 摆式剪切机的组成
    2.2 剪切机的剪切原理
        2.2.1 剪切机工作原理
        2.2.2 轧件剪切过程
    2.3 摆式剪切机的剪切参数
        2.3.1 剪刃的行程 L
        2.3.2 剪切角度
        2.3.3 剪切力
    2.4 本章小结
3. 虚拟样机技术
    3.1 虚拟样机技术
    3.2 虚拟样机技术中动力学基础理论
        3.2.1 系统建模与求解的过程
        3.2.2 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摆式剪切机的运动学分析
    4.1 摆式剪切机三维模型的建立
    4.2 摆式剪切机剪切机构施加约束
    4.3 摆式剪切机正转运动学分析
        4.3.1. 上偏心构件速度分析
        4.3.2. 下偏心构件速度分析
        4.3.3 确定剪切区
    4.4 摆式剪切机正反转运动学对比分析
        4.4.1 正反转连杆和摆架速度对比
        4.4.2 正反转剪刃速度对比
        4.4.3 反转剪切区域
    4.5 本章小结
5 摆式剪切机的动力学分析
    5.1 剪切机构施加接触及载荷
    5.2 正转时摆式剪切机动力学分析
        5.2.1 摆式剪切机各构件状态
        5.2.2 正转剪刃受力分析
    5.3 反转时摆式剪切机动力学分析
        5.3.1 反转剪切机构件运动状态
        5.3.2 反转摆式剪切机剪刃受力分析
    5.4 摆式剪切机间隙影响
        5.4.1 正转间隙对偏心曲轴与摆架接触力的影响
        5.4.2 反转间隙对偏心曲轴与摆架接触力影响
        5.4.3 正反转间隙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摆式剪切机正反转对上刀架以及摆架滑道影响的力学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飞剪机的发展动态
        1.2.1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学者对飞剪的研究现状
    1.3 飞剪机的基本要求以及分类
        1.3.1 飞剪机的基本要求
        1.3.2 飞剪机的分类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案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方案
2 SolidWork 与 ANSYS 软件介绍
    2.1 SolidWork 简介
    2.2 摆式剪切机模型的建立
    2.3 ANSYS 软件简介
        2.3.1 有限元方法的功能特点
        2.3.2 有限元分析的步骤
3 摆式剪切机的力学求解
    3.1 摆式剪切机的工作原理
    3.2 剪切状态曲轴转角的求解
        3.2.1 剪切开始时曲轴转角的求解
        3.2.2 剪切结束时曲轴转角的求解
    3.3 摆剪滑道侧压力的求解
        3.3.1 开始剪切时摆架滑道侧压力的求解
        3.3.2 结束剪切时摆架滑道侧压力的求解
    3.4 本章小结
4 摆式剪切机的静力学分析
    4.1 有限元静力学分析原理
    4.2 摆剪的静力学分析
        4.2.1 摆式剪切机模型的建立以及网格划分
        4.2.2 载荷的施加以及边界条件的选取
        4.2.3 有限元分析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摆架滑道间隙对摆剪强度影响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5.1 瞬态动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1 网格划分
        5.2.2 载荷的施加和边界条件的选取
    5.3 正转瞬态结果的分析
        5.3.1 正转间隙量对摆剪等效应力影响的分析
        5.3.2 正转间隙量对摆剪应变影响的分析
        5.3.3 正转间隙对于摆架滑道应力和变形的影响分析
    5.4 反转瞬态结果的分析
        5.4.1 反转间隙量对摆剪等效应力影响的分析
        5.4.2 反转间隙量对摆剪应变影响的分析
        5.4.3 反转间隙对于摆架滑道应力和变形的影响分析
    5.5 正反转不同状态对摆剪强度的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剪切机剪切能力的综合测试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羧甲基淀粉与黄原胶复配体系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 蔡旭冉.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5)
  • [2]蔗渣纤维表面改性及其沥青胶浆性能研究[D]. 张亚云. 长安大学, 2020(06)
  • [3]气浮-加载絮凝-零价铁过滤处理煤矿矿井水技术研究[D]. 张晓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
  • [4]基于现代设计方法的剪板机机身结构性能研究[D]. 黄真驹. 扬州大学, 2019(02)
  • [5]SBS改性沥青现场加工关键参数及质量控制研究[D]. 欧阳旻奇.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6]圆盘式切边剪剪切带钢过程模拟及切边质量的控制[D]. 赵建兵. 燕山大学, 2017(04)
  • [7]下切式平行刃剪切机剪切机理研究及力能参数分析[D]. 高婷婷. 辽宁科技大学, 2017(02)
  • [8]1000吨浮动轴剪切机主要部件的结构改进设计[D]. 范依妮. 辽宁科技大学, 2017(02)
  • [9]基于ADAMS的摆式剪切机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D]. 杨筠凝.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5(08)
  • [10]摆式剪切机正反转对上刀架以及摆架滑道影响的力学行为分析[D]. 赵霞.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剪板机剪切能力综合测试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