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家庭理财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元[1](2022)在《信贷约束对中国家庭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 ——基于CFPS数据的研究》文中认为
朱锐,常运红,周静[2](2020)在《金融知识差异与我国家庭财富积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应用中国城市家庭消费金融调研数据,本文系统的实证检验了改进后的金融知识指标、经济学专业、金融学专业以及家庭理财规划等因素对家庭各项财富积累的影响,并通过使用合适的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估计,验证了这种正向影响的稳健性。此外,实证结果中家庭理财规划以及理财规划时间跨度的正向边际效应表明,理财规划可能是金融知识差异影响家庭财富积累的重要机制。研究结论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居民金融知识差异对于家庭福利,特别是退休福利的影响。
王烜[3](2020)在《公共卫生支出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康中国”规划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这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实现这一规划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公共卫生体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相关的实践也说明了地方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而这正是需要改进之处。与城镇相比,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起步晚、水平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即便如此,公共卫生支出在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既“有形”也“无形”。现如今,农村居民的生产行为主要有两种:一是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向城市进行劳动力转移从而从事非农生产。而探究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是评估公共卫生支出政策经济效果的重要窗口。基于此,本文从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视角出发,以农户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析在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和家庭医疗支出双重作用下农户家庭农业生产和劳动力转移行为特征与变化,为改进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支出政策提供决策参考。近年来,中国公共卫生支出规模增长迅速,在保障居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城镇居民相比,公共卫生支出增长对农户的边际影响更大。一是因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条件和基础较差,每增长一定比例的公共卫生支出产生的效用更高;二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由于基础卫生条件差引发的疾病风险较高,公共卫生的投资可以缓解农民医疗支出负担,对农民自身效用改善效果较为明显。本文界定了公共卫生支出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并将影响分为两种:一是公共卫生支出的增加直接提升农村区域基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水平,提升农村居民基础健康水平,使得农民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并获得更高水平的农业产出;二是公共卫生支出的增加带来的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间接提高了农村居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概率,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两种经济性影响共同反映了公共卫生支出的重要性,且两种经济性影响的链接变量是“健康”,因此本文实证部分首先分析了公共卫生支出对农户家庭健康产出的影响,然后分析了健康水平提升之后的农户生产行为的变化。本文运用面板Logit模型、面板Probit模型、固定效应面板Logit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计量研究,而鉴于分析对象和变量的差异,本文研究的主要数据有两类:一是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二是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本文研究的逻辑思路是:“一条主线”+“一条副线”。一条主线是随着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的增加,农村居民的生产行为是否发生变化,或者农村地区的居民是否受益(收入或获取收入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本文以农户生产行为来测度农民是否受益。在农村地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农业产出和非农产出,前者是农业生产收益,后者则主要体现为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之后的工资性收入。那么公共卫生支出的增加为何能够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呢?主要有两个过程:一是公共卫生支出增加提升了农民健康水平,农民健康水平提升之后将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二是公共卫生支出增加提升了农民健康水平,农民健康水平提升之后将大大增加其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的概率,而从事非农产业获取的工资性收入远远高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所获取的收入。一条副线是随着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的增加,农村地区居民身体健康水平是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进?根据主线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公共卫生支出的增加对农民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以及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的中间环节应是“公共卫生支出的增加大大提升农民健康资本水平”。事实上很多学者都已经证实了这一观点,本文将再次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证数据来检验,并进一步论证主线效应的成立。基于上述逻辑,本文主要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分析,即导论部分。这部分主要交代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即为第一章。这部分内容是本文研究的基石。首先,该部分界定了本文的相关概念,奠定了本文的概念基础。其次,该部分交代了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如健康人力资本理论、城乡二元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该部分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和归纳,厘清了当前研究公共卫生支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及其关系的相关文献,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第三部分为现状分析,即为第二章。本章内容将重点阐述我国公共卫生支出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区域差异,并在区域差异基础上对公共卫生支出与农户生产行为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了阐述,为后续的实证分析奠定逻辑基础。第四部分为副线研究,即为第三章。本文主要检验公共卫生支出的健康产出效应,分析公共卫生支出增加之后,农民的健康产出变量是否有变化或改进,以及分析改进的程度及原因。第五部分为主线研究,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一是在第四章研究公共卫生支出对农户家庭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影响。作为本文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章将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结合农户家庭医疗支出对农户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的影响。二是在第五章研究公共卫生支出对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作为本文的核心内容之二,这一章将重点分析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增加的情况下,农户家庭成员外出从事非农生产的概率或比例是否增加。第六部分为本文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建议,即为第六章。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总结本文研究结论和探讨提升公共卫生支出效率与效果的政策建议。基于上述内容安排,本文研究有三类七大结论:第一,在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支出的健康产出效应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对农村居民三大健康行为的影响:一是农村公共卫生基本环境与服务的健康效应较为显着,其中“附近医院可及程度,距离远近”和“体检频率”的健康效应更为明显;“家庭饮用水来源”和“家庭厕所用水类型”的健康效应亦明显,但与前两个变量相比则较弱。值得一提的是,“医疗保险参与情况”的影响比较突出,结果显示农民参与医疗保险之后,健康水平提升概率增加9.78%。积极参与医疗保险是国家健康政策的重要组成,对于农民而言,参与医疗保险可以极大程度减少其医疗支出的负担,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其看病的积极性,对其健康水平的改进比较明显。二是农民个体特征的健康效应需慎重对待,其中农民的年龄特征的健康产出效应最为明显,回归系数为-0.0238(1%置信水平上显着),说明了随着农民年龄的增长,健康水平下降的速度较快,虽然是负向影响,但显着性水平说明了其对农民的健康产出效应较为明显;而“户籍”变量测度的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显着;“城镇户籍”与“收入”两变量之间关联性比较大,产生的健康效应保持一致;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和性别等的健康效应并不明显;积极参加锻炼利于健康水平的提升,而适当饮酒也会改进健康,但并没有明显证据表明抽烟与健康负相关。三是收入差异与医疗保险参与情况的健康效应有显着差异,城镇居民因收入越高,他们会选择治疗水平高的大型医院而非就近治疗(-0.0942**),而收入越低就近选择医疗机构的概率较大(-0.0837***);由于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医疗保险的支出预算并不高,社会医疗保险的完善对其更加重要(0.0878***),而收入水平较高的城镇居民,除了社会医疗保险可选之外,商业医疗保险也是其重要的选择(0.0745*);年龄越小的居民,体检意识越强,自我健康水平提升的概率越大,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积极性越高。第二,公共卫生支出对农户家庭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有异质性影响。一是公共卫生支出增加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人力资本,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将加大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将会增加;原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将增加外出从事非农生产的概率,而农业生产产出将会减少,非农生产产出将会增加。二是原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的非农生产概率增大,即大多数农户为了更高收入而向城镇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三是在样本地区,由于非农业为主的农户向城镇第二和第三产业专业,原农业用地会以一定的价格出租,家庭土地租金收入会增多,而农业生产产出会减少,即这种情况下公共卫生支出不仅会导致非农业为主的区域农业生产投入减少,还会导致农业生产产出减少。四是公共卫生支出增加间接产生了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效果,即当非农业为主的农户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向城镇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时,大量农业用地空出和流转,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可能,效率得到提升。但这一土地增值效果对不同行业影响有差异,传统种植业和林业的效率提升不明显,反而出现下降趋势;但畜牧和水产品养殖的农户受到的影响相对不明显,因为其本身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并不会轻易产生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第三,公共卫生支出通过提高农户的健康水平从而总体上显着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同时体现出异质性影响。一是公共卫生支出总体上提升了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农村居民健康资本,加快其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但由于个体健康存储水平的差异,以及农户家庭医疗支出、地区医疗可及性等因素的差异,健康资本提升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后的劳动力转移行为也存在差异。原健康存储水平较高的农户,因公共卫生支出增加带来的健康水平提升程度并不明显,继而产生的劳动力转移概率提升并不高(原本就处于外出务工状态);原健康存储水平较低的农户,因公共卫生支出增加带来的健康水平提升较为明显,向城镇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的概率较大。二是由于从农村转移至城镇二、三产业的农户从事工作的危险性较高,会导致明显的健康折损,因此从事非农生产的持续性和竞争力较弱,会产生农业劳动力的回流现象,公共卫生支出补偿了转移劳动力的健康损耗,减少了回流现象。
戴杨文意[4](2020)在《大学生网络借贷行为问题现状及其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网络借贷(简称网贷)业务的迅速发展,“不良校园贷”事件也频繁见诸报端,甚至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因不良网贷行为而引发的民事纠纷抑或刑事犯罪问题,进而引起民众与学者的高度关注。为了预防与矫正不良网贷行为,2019年秋佛山市顺德区启创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简称顺德启创社工服务中心)率先启动“智慧贷度”项目,初步尝试将三级预防的介入模式运用到青少年“信贷危机预防”及“债务辅导”服务之中。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以及做好相关预防与矫正工作,本研究在评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自填问卷法考察了1924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从三级预防理论角度提出了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调查结果发现,在大学生网贷行为现状方面,主要表现为:首先,在总体分布上,大学生中无网贷行为者为数相对较多(占63.4%),其次是不良倾向网贷行为者(占28.8%),不良网贷行为者为数较少(占7.8%);在分类分布上,大学生三类网贷行为之间两两差异显着。其次,在大学生网贷行为影响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从无网贷行为进展至不良倾向网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共有8个——年级、每月收支情况、兼职/勤工助学频率以及网贷态度、网贷风险感知、攀比性消费行为、超前性消费行为和自我控制;从无网贷行为进展至不良网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共有11个——性别、年级、婚恋状况、每月生活费、每月收支情况以及网贷态度、求实性消费行为、攀比性消费行为、超前性消费行为、自我控制和焦虑牢骚型家庭理财教育方式;从不良倾向网贷行为进展至不良网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共有6个——性别、年级、网贷态度、超前性消费行为、自我控制和焦虑牢骚型家庭理财教育方式。基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的成因,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从三级预防理论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即面向全体大学生,从学生、学校、家庭与社会层面出发开展初级预防服务;面向高危人群——即不良倾向网贷行为的大学生,采用小组工作、工作坊以及个案辅导的方法开展二级预防服务;面向不良网贷行为的大学生,通过提供个案辅导与支持、建立网贷行为危机介入模式、开展再犯预防以及链接正式与非正式资源进行三级预防服务。
秦楚汉[5](2019)在《金融安全视角下荆门市城乡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也是在逐年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人们的理财意识,对于投资理财的相关业务更是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局面。但是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城乡居民由于经验不足等诸多原因,出现了缺乏计划、财商指数偏低、理财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因而,为了使城乡居民在理财的过程中制定的计划足够合理,也能防范投资风险,保证基层金融安全,保障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本文对城乡居民投资理财行为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文在对金融安全、公共管理、需求层次、投资组合、生命周期等理论进行阐述后,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荆门市进行研究,得出其理财的主要特点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之处。定量分析部分,首先对当前居民投资理财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荆门市城乡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继而,分析出荆门市城乡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分析,确定出影响荆门市城乡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的关键因素;最后,从基层金融安全的角度提出提升城乡居民理财水平的系列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城乡居民投资理财行为存在如下共性:第一,城乡居民对投资理财的认知度普遍不高;第二,城乡居民对个人理财业务及理财收益满意度均有待提升,对投资理财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第三,对城乡居民的投资理财决策都起作用的成分包括关于投资理财的了解情况、是否已婚、学历水平以及学习情况,同时购买投资理财产品过程中都被投资理财的了解情况、年纪以及学历水平所作用。从现有的理财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因为个人认知、婚姻状况、培训现状、受教育程度、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的理财规划与选择都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理财产品进行选择时,不同居民的想法不同;第二,城乡居民投资理财计划往往与家庭的经济现状有较大的联系,比如教育支出、医疗支出等都是影响选择的主要因素,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收入水平也不容忽视,而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则是家庭平均年收入状况。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从基层金融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居民的理财现状提出相关的建议,分别为:政府帮助居民组织理财知识宣讲,政府牵头构建市民金融安全教育体系,政府协助进行理财市场的安全维护,政府助力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建设。
叶志鹏[6](2019)在《基于行为金融的家庭理财行为纠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2018年中国家庭金融市场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数量逐年增加,预计到2020年,家庭数量将达到4.52亿户,家庭金融资产规模将扩大至145万亿元。此外,家庭平均可投资资产从2011年的17万元上升至2018年的45.05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因此,如何管理好手中的财富成为许多中国家庭当前正在考虑的问题。用于指导家庭理财的主流金融理论假设人们是理性的。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人的理性并不是无限的,有限认知和有限自制力的存在使家庭在理财过程中不能对信息进行客观、公正、无偏地处理,这就导致家庭理财的结果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因此,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通过对家庭理财过程中存在的有限自制力和有限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就如何去除家庭理财行为偏差提出相关策略。本文基于有限自制力和有限认知的相关理论知识设计家庭理财行为调查问卷,借助SPSS软件对家庭理财行为中存在的有限自制力和有限认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家庭在理财过程中存在着显着的有限自制力和有限认知特征;(2)不同年龄、学历、金融教育、收入的被调查家庭在有限自制力和有限认知的表现中存在显着差异。年龄越大,调查对象在理财过程中的有限理性表现越明显;学历越高,被调查家庭在理财时,非理性行为表现越弱;接受过系统性金融教育的调查对象在理财过程中的表现更加理性;随着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家庭在理财过程中表现出的非理性行为越明显。最后基于家庭理财行为纠偏的理论研究和家庭理财行为的调查研究,本文分别就如何纠正家庭理财过程中存在的有限自制力和有限认知提出相关策略。家庭可以通过建立理财规则、控制理财环境、借助外界力量来除去由有限自制力所导致的行为偏差。在纠正认知偏差之前,家庭首先应该了解偏差。在理财过程中,家庭要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学习理财的专业知识,实现分散化投资。
董晋粤[7](2019)在《金融素养对家庭理财产品配置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来年,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涌现出各类理财产品,同时选择理财产品配置的家庭也越来越多。而随着理财产品的日益增多、民众金融理财配置需求的增长,消费者越来越需要良好的金融素养水平来做出正确的配置决定。金融素养作为近年来消费者金融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不仅代表者金融知识水平的高低,也是消费者管理金融资源,实现正确金融决策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研究金融素养对家庭理财产品配置的影响。按照2013年CHFS的问卷调查分类标准,将理财产品归纳为三类: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券商资金集合类产品。但结合数据样本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对象理财产品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本文对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与家庭理财产品配置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根据《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得出,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同时对近几年的金融市场分析得出,家庭理财产品配置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理财产品中,银行理财产品的占比最大。根据对2013年中国金融调查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了金融素养对我国家庭银行理财产品配置的影响。论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梳理了金融素养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部分,对我国金融素养水平与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及家庭理财产品配置情况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金融素养对家庭是否持有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金融素养对家庭持有银行理财产品额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素养越高,家庭越有可能配置银行理财产品。而金融素养对家庭持有银行理财产品资金额度并无直接影响。第五部分,基于实证结果,从家庭、金融中介、政府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措施。
闫凯悦[8](2019)在《背景风险对中国家庭养老规划的影响 ——基于CHF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老龄化的社会现象,代表着该国或该地区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动态发展趋势。《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1指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快速老龄化阶段、急速老龄化阶段、深度老龄化阶段和重度老龄化阶段。其中,1999-2022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1999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0.3%,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7.3%,比上年同期占比增加了0.6%2;同时,人口出生率为12.4‰,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6‰3,并且新生人口中二孩占比超过一孩。因此,自1999年以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持续加深。虽然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源于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但它逐渐会给社会的多个领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经济、文化和道德伦理等方面。从宏观层面来讲,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政府对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家财政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方面的补贴力度也在加大。自201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超过20项的“十三五”涉老专项规划和近300项的涉老政策4以健全养老政策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从微观家庭角度讲,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许多家庭都面临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问题,家庭的养老压力进一步增加。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微观调查数据可知,在受访的家庭中,仅有36.6%的家庭拥有养老计划;在拥有养老计划的家庭中,47.1%的家庭会选择自己储蓄或投资进行养老,55.4%的家庭会选择社会保障进行养老,选择子女赡养这种养老方式的家庭占比约为30%,选择商业保险养老的家庭占比不足10%。因此,从家庭养老计划的制定和养老方式的选择来看,现阶段中国家庭的养老规划意识薄弱且养老方式的多样性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家庭的养老保障水平较低。为了提升中国家庭养老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妥善解决家庭成员的养老保障问题,本文利用微观调查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主要考察了背景风险包含的劳动收入风险、房产或商业资产投资这两类因素对中国家庭养老规划中养老计划的制定和四种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同时,本文在对四种养老方式的典型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和家庭选择商业保险养老的必要性作具体阐述后,继续考察了背景风险对商业人身保险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得出研究结论后,本文从政府、商业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家庭的角度提供可行性建议,以提高中国家庭养老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并充分发挥商业人身保险在养老保障和风险分散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阐述了研究中国家庭养老规划和商业人身保险购买行为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家庭养老规划、商业人身保险购买和背景风险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然后,本章对家庭养老规划和保险购买决策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了总结概括,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为理论基础。本章对家庭养老规划、商业人身保险和背景风险等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分析,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中国家庭养老规划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本章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家庭养老计划的制定和养老方式选择的现状。在对中国家庭选择商业保险养老的必要性作具体阐述后,本章对商业人身保险购买情况和家庭对商业保险的信任程度也进行了现状分析。最后,本章将背景风险、反映家庭理财者和家庭特征的多个变量对中国家庭养老规划和商业人身保险购买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第四章为背景风险对中国家庭养老规划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详细介绍了变量的含义和衡量指标,并对变量作了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然后,本章建立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背景风险中的劳动收入风险和房产或商业资产投资这两类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第五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对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从政府、商业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家庭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家庭养老方式的多样化并提高家庭的养老保障水平。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研究对象系统且较为全面,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为了全面考察中国家庭的养老规划行为,本文所指的家庭养老规划包括家庭对养老计划的制定和养老方式的选择两方面内容,并将养老方式划分为自己储蓄或投资、子女赡养、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养老四种。在对四种养老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和对选择商业保险养老方式的必要性作具体阐述后,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商业人身保险的购买行为。因此,本文对中国家庭的养老规划行为系统且较为全面的研究,有助于家庭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第二,研究视角新颖。本文主要研究背景风险包含的劳动收入风险和房产或商业资产投资这两类因素对中国家庭养老规划和商业人身保险购买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家庭理财者面临的劳动收入风险对家庭的养老规划和保险购买决策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房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对家庭的养老规划和保险购买决策均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因此,从背景风险的角度研究家庭养老规划和保险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
陶茹[9](2019)在《金融知识对城乡家庭理财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我国家庭的储蓄率居高不下,储蓄基本是家庭的惟一投资理财工具。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在负利率时代,储蓄投资已经无法满足家庭资产的增值保值,但我国家庭的金融知识水平比较低,即使家庭想要参与其他理财市场进行投资,往往因为金融知识比较匮乏,对其他理财市场认知不足,导致家庭主动退出其他理财市场,仅仅进行储蓄投资。这在金融市场化的今天,既不利于家庭资产的增值与保值,也不利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因此,本文试图探究我国家庭金融知识现状和家庭投资理财特征,探究金融知识与家庭投资理财种类的关系,对家庭理财市场参与和参与深度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研究了影响家庭理财市场参与的因素,金融知识水平对家庭金融理财行为存在的影响,并且通过描述性分析研究了家庭的金融知识水平现状和家庭理财行为特征,金融知识水平与家庭理财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运用实证分析检验了金融知识水平对家庭理财种类的影响,对家庭理财市场参与的影响,对家庭理财市场参与深度的影响,并探究城乡之间的差异,最终总结结论,在政府、金融机构、家庭三个层面就家庭如何提高金融知识,提高理财市场参与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我国家庭金融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家庭金融知识稀缺,城市家庭金融知识水平高于农村家庭,并且家庭金融知识水平与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呈正相关。第二,关于理财行为,我国家庭理财种类普遍比较少,而且绝大多数家庭的理财局限于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有风险的理财参与率均比较低;我国家庭理财的潜在需求比较大,因为家庭缺乏相关知识,所以许多家庭并不投资非存款市场。第三,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金融知识水平正向促进家庭投资理财种类,且对城市家庭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农村家庭;金融知识水平显着促进城市家庭参与银行存款、保险类、证券类、非传统货币类市场的几率,并且通过稳健性检验。对于农村家庭,结果基本一致,但是稳健性检验时我们发现,金融知识并未显着促进农村家庭参与证券类市场;金融知识显着促进城市家庭参与四类理财市场的深度,对于农村家庭,结果基本一致,并且金融知识对农村家庭参与理财市场深度的作用要大于城市家庭,但是在进行稳健性检验时我们发现,金融知识对农村家庭参与非传统货币类市场的深度并不显着;第四,无论是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金融知识对家庭参与风险较高理财市场的几率和深度,如证券类和非传统货币类市场,要高于风险较低或无风险的理财市场,如保险类市场和存款。
侯曼曼[10](2019)在《自我效能感、金融素养与我国城镇居民理财规划》文中认为家庭理财规划贯穿于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最终目标是实现家庭收支效益的最大化。家庭理财规划的制定除了受传统变量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它来自于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来自于金融素养。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能否利用自己的技能完成某种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反映出个体的主观心理因素。金融素养是指个人所掌握的为其一生的金融福祉而有效管理其金融资源的知识和能力,它是在后天的长时间学习中得到的一种客观能力。个体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金融能力共同决定着人们是否会选择制定家庭理财规划。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自我效能感、金融素养、家庭理财规划三者关系的假说。本文采用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在2012年进行的“消费金融网络调查问卷”数据构造了自我效能感变量,分别使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研究了自我效能感对家庭理财规划的影响,考虑到模型存在“双向因果”的内生性问题,采用PSM方法验证从自我效能感到家庭理财规划的单项因果关系,同时显示结果是稳健的。为了丰富自我效能感和家庭理财规划的研究内容,本文分别选取城市类别、股票参与和职位三个角度进行异质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引入金融素养指标,构建了中介效应模型,据此来研究金融素养和家庭理财规划的关系、金融素养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影响机制,从而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说。研究发现,(1)自我效能感对家庭理财规划以及理财规划时间跨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2)在一线城市中,居民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家庭越可能制定理财规划;对于一线和三线城市的居民,其自我效能感越高,选择制定理财规划的时间越长。(3)对于未参与股票市场的家庭,其自我效能感越高,家庭制定理财规划的可能性越大,同时,选择理财规划的时间可能越长;对于参与股票市场的家庭,其自我效能感只对理财规划时间长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4)在非高层家庭中,自我效能感越高,家庭制定理财规划的可能性越大,选择理财规划的时间也可能越长。(5)金融素养对家庭理财规划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金融素养越高,居民对金融市场及其产品的运作了解越透彻,从而促进居民家庭制定详细的理财规划。(6)自我效能感会通过金融素养的中介效应对家庭理财规划产生影响。
二、2001年家庭理财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家庭理财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2)金融知识差异与我国家庭财富积累(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三、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 |
(一)金融知识与家庭财富积累的实证研究 |
(1)模型设定 |
(2)数据选择与变量定义 |
(3)数据描述 |
(4)金融知识与家庭财富积累的实证分析 |
(二)金融教育和理财规划影响家庭财富积累的实证研究 |
(1)模型设定 |
(2)数据选择与变量定义 |
(3)数据描述 |
(4)描述性统计 |
(5)估计结果 |
四、结论与展望 |
(3)公共卫生支出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公共卫生与公共卫生支出 |
二、农户生产行为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
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 |
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公共卫生支出的相关研究 |
二、健康人力资本与公共卫生支出的经济效应研究 |
三、公共卫生支出、健康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转移研究 |
四、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生产行为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第二章 公共卫生支出趋势、区域差异与农户生产行为分析 |
第一节 公共卫生支出的政策变迁与变化趋势 |
一、不同卫生政策体系下的公共卫生支出 |
二、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制度的发展变革 |
三、公共卫生支出的变化趋势 |
第二节 公共卫生支出的区域差异分析 |
一、公共卫生支出区域差异现状 |
二、研究方法与测算公式 |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四、公共卫生支出的泰尔指数分析 |
第三节 公共卫生支出区域差异与农户生产行为分析 |
一、公共卫生支出区域差异与农户生产行为的常规逻辑 |
二、公共卫生支出区域差异与农业生产行为的逻辑分析 |
三、公共卫生支出的区域差异与劳动力转移的逻辑分析 |
第三章 公共卫生支出的健康产出效应分析 |
第一节 理论模型框架构建及分析 |
一、不确定性下公共卫生支出的健康产出效应模型 |
二、公共卫生支出下农户医疗支出的理论分析 |
三、农民健康资本提升对公共卫生支出需求的分析框架 |
第二节 公共卫生支出的健康产出效应回归分析 |
一、变量设置 |
二、样本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公共卫生支出对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健康与农业生产行为逻辑分析 |
一、机理分析 |
二、估计模型分析 |
三、数据、变量设置与描述性分析 |
四、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公共卫生支出与农业生产投入 |
一、估计模型与变量选取 |
二、实证估计分析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公共卫生支出与农业生产产出 |
一、估计模型和变量选取 |
二、实证估计分析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公共卫生支出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健康与劳动力转移行为的理论逻辑 |
一、机理分析 |
二、理论解释 |
第二节 公共卫生支出与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
一、计量方法与估计模型 |
二、数据、变量与描述性 |
三、实证估计分析 |
四、回归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公共卫生支出增长迅速但区域分化明显 |
二、公共卫生支出对农户有显着的健康改进效应 |
三、公共卫生支出对农户农业生产行为与劳动转移的差异影响 |
四、公共卫生支出促进农业劳动力稳定转移并推动土地流转 |
五、公共卫生支出对不同类农业生产行为与劳动转移的差异影响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稳定推进公共卫生支出规模的增长 |
二、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支出机制 |
三、适度向农村地区倾斜公共卫生支出政策 |
四、精准识别和提升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支出规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4)大学生网络借贷行为问题现状及其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现实背景 |
2、项目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大学生网贷研究综述 |
2、大学生网贷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3、网贷与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
4、国内外研究评述 |
(四)理论基础 |
1、三级预防理论的基本内容 |
2、三级预防理论在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介入中的适用性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创新点 |
1、研究视角有扩展 |
2、研究理论更契合 |
3、研究方法有拓展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调查对象与抽样方式 |
(四)调查工具 |
1、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测量工具 |
2、大学生网贷行为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 |
(五)施测方法与数据分析方法 |
1、施测方法 |
2、数据处理方法 |
三、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的研究结果 |
(一)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
(二)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现状 |
1、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总体分布 |
2、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分类分布 |
(三)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影响因素 |
1、人口社会学变量的筛选 |
2、自变量的筛选 |
3、人口社会学变量和自变量对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影响 |
(四)调查结论 |
1、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现状 |
2、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影响因素 |
四、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的成因 |
(一)人口社会学变量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
1、性别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
2、年级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
3、婚恋状况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
4、每月生活费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
5、每月收支情况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
6、兼职/勤工助学频率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
(二)自变量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
1、网贷态度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
2、网贷风险感知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
3、消费行为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
4、自我控制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
5、焦虑牢骚型家庭理财教育方式影响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成因分析 |
五、大学生网贷行为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
2、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与建议 |
1、初级预防 |
2、二级预防 |
3、三级预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金融安全视角下荆门市城乡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3 城乡居民投资理财现状及问题分析—以荆门市为例 |
3.1 我国城乡居民投资理财现状及问题 |
3.2 荆门市城乡居民投资理财现状及问题 |
3.3 荆门市城乡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现状调查 |
4 荆门市城乡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模型构建及变量解释 |
4.3 实证分析 |
4.4 影响荆门市城乡居民投资理财关键因素的比较分析 |
4.5 实证分析结果 |
5 金融安全视角下提升城乡居民理财水平的建议 |
5.1 政府组织进行居民理财知识宣讲 |
5.2 政府牵头构建市民金融公共安全教育体制 |
5.3 政府协助进行理财市场的安全维护 |
5.4 政府助力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建设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基于行为金融的家庭理财行为纠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家庭理财行为研究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传统家庭理财行为研究理论基础 |
2.1.1 生命周期理论 |
2.1.2 资产组合理论 |
2.1.3 风险管理理论 |
2.2 行为金融与家庭理财行为研究综述 |
2.2.1 有限自制力与家庭理财研究综述 |
2.2.2 有限认知与家庭理财研究综述 |
2.3 行为金融与家庭理财研究理论基础 |
2.3.1 行为生命周期理论 |
2.3.2 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
2.3.3 行为风险管理理论 |
2.4 家庭理财行为纠偏研究 |
2.4.1 家庭理财行为纠偏研究综述 |
2.4.2 家庭理财行为纠偏教育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家庭理财行为问卷与调查方案设计 |
3.1 有限自制力与有限认知理论分析 |
3.1.1 有限自制力理论分析 |
3.1.2 有限自制力表现形式 |
3.1.3 有限认知理论分析 |
3.1.4 有限认知表现形式 |
3.2 家庭理财行为问卷设计 |
3.3 家庭理财行为调查方案设计及实施 |
3.3.1 调查对象 |
3.3.2 预调查 |
3.3.3 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第4章 家庭理财行为偏差调查与分析 |
4.1 信度及效度分析 |
4.1.1 信度分析 |
4.1.2 效度分析 |
4.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4.3 家庭理财行为中有限自制力的调查分析 |
4.3.1 家庭理财行为中有限自制力的特征分析 |
4.3.2 家庭理财行为中有限自制力的差异性分析 |
4.3.3 家庭理财行为中有限自制力的相关性分析 |
4.4 家庭理财行为中有限认知的调查分析 |
4.4.1 家庭理财行为中有限认知的特征分析 |
4.4.2 家庭理财行为中有限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
4.4.3 家庭理财行为中有限认知的相关性分析 |
第5章 家庭理财行为纠偏策略 |
5.1 家庭理财行为中有限自制力的纠偏策略 |
5.1.1 策略一:建立家庭理财规则 |
5.1.2 策略二:控制理财环境 |
5.1.3 策略三:借助外界的力量 |
5.2 家庭理财行为中有限认知的纠偏策略 |
5.2.1 策略一:了解认知偏差 |
5.2.2 策略二:树立正确的家庭理财观念 |
5.2.3 策略三:加强专业理财知识的学习 |
5.2.4 策略四:分散投资 |
5.2.5 策略五:商业银行提高理财服务质量和水平 |
第6章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家庭理财行为调查问卷 |
(7)金融素养对家庭理财产品配置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1.3.3 本文数据资料 |
1.3.4 可行性分析 |
1.3.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和金融素养的国外相关研究 |
2.1.1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国外相关文献 |
2.1.2 金融素养的国外相关文献 |
2.1.3 金融素养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相关文献 |
2.2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和金融素养的国内相关研究 |
2.2.1 金融素养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相关性研究 |
2.2.2 理财产品的界定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金融素养与家庭理财产品配置现状分析 |
3.1 金融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1.1 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分析 |
3.1.2 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3.1.3 样本数据金融素养分析 |
3.2 我国家庭理财产品配置现状分析 |
3.2.1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情况 |
3.2.2 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状况 |
3.2.3 样本数据分析 |
3.3 金融素养与银行理财产品 |
第4章 金融素养对家庭理财产品配置影响实证研究 |
4.1 样本、变量设定 |
4.1.1 样本选取 |
4.1.2 变量设定 |
4.2 金融素养对家庭是否持有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 |
4.2.1 模型设定 |
4.2.2 实证回归 |
4.3 金融素养对家庭银行理财产品持有额度的影响 |
4.3.1 模型设定 |
4.3.2 实证回归 |
4.4 结论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对家庭的建议 |
5.2.2 对金融中介的建议 |
5.2.3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背景风险对中国家庭养老规划的影响 ——基于CHF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家庭养老规划的相关文献 |
1.2.2 国内外关于商业人身保险购买行为的相关文献 |
1.2.3 国内外关于背景风险的相关文献 |
1.2.4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家庭养老规划 |
2.1.2 商业人身保险 |
2.1.3 背景风险 |
2.2 相关理论 |
2.2.1 生命周期理论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2.2.3 多层次养老保障理论 |
2.2.4 人身保险需求理论 |
3.中国家庭养老规划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中国家庭养老规划的现状分析 |
3.1.1 中国家庭养老计划制定现状 |
3.1.2 中国家庭养老方式选择现状 |
3.1.3 中国家庭选择商业保险养老的必要性 |
3.2 中国家庭商业人身保险购买行为的现状分析 |
3.2.1 中国家庭商业人身保险购买情况 |
3.2.2 中国家庭对商业保险的信任度 |
3.3 中国家庭养老规划与商业人身保险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3.3.1 背景风险 |
3.3.2 家庭理财者特征变量 |
3.3.3 家庭特征变量 |
4.背景风险对中国家庭养老规划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构建与说明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3 控制变量的构建与说明 |
4.3.1 家庭理财者特征变量 |
4.3.2 家庭特征变量 |
4.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检验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相关性检验 |
4.5 模型设定 |
4.6 实证结果 |
4.6.1 背景风险对中国家庭养老计划制定的影响 |
4.6.2 背景风险对中国家庭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
4.6.3 背景风险对中国家庭商业人身保险购买行为的影响 |
4.7 稳健性检验 |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政府角度 |
5.2.2 商业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角度 |
5.2.3 家庭角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金融知识对城乡家庭理财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描述性分析 |
1.4.3 实证分析 |
1.5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 |
1.6.2 可能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资产组合理论 |
2.1.2 三大收入假说 |
2.1.3 生命周期假说 |
2.2 文献综述 |
2.2.1 金融知识的定义及测量 |
2.2.2 国内外家庭理财行为研究 |
2.2.3 国内外金融知识对金融行为影响研究 |
2.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金融知识与家庭理财行为现状分析 |
3.1 金融知识现状分析 |
3.1.1 金融知识现状—基于样本数据分析 |
3.1.2 不同国家金融知识现状 |
3.2 理财行为现状分析 |
3.2.1 中国家庭理财资产特征 |
3.2.2 家庭理财特征—基于样本数据分析 |
3.2.3 家庭投资理财潜在需求分析 |
第四章 数据、模型和变量选取 |
4.1 数据的来源 |
4.2 金融知识影响家庭理财行为的理论模型 |
4.3 计量模型及变量选取 |
4.3.1 模型设定 |
4.3.2 变量选取 |
第五章 金融知识对理财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金融知识对家庭理财种类的影响 |
5.2 金融知识对家庭理财市场参与的影响 |
5.3 金融知识对家庭理财市场参与深度的影响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相关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2.1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
6.2.2 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
6.2.3 对家庭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自我效能感、金融素养与我国城镇居民理财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安排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内容安排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说 |
2.1 自我效能感 |
2.1.1 自我效能感定义 |
2.1.2 自我效能感测度 |
2.1.3 自我效能感对家庭金融行为的影响 |
2.1.4 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 |
2.2 金融素养 |
2.2.1 金融素养的定义 |
2.2.2 金融素养的测度 |
2.2.3 金融素养对家庭金融行为的影响 |
2.2.4 金融素养的重要性 |
2.3 家庭理财规划 |
2.3.1 家庭理财规的定义 |
2.3.2 家庭理财规划的理论基础 |
2.3.3 家庭理财规划的其他影响因素 |
2.4 文献评述 |
2.5 研究假说 |
第三章 数据和变量 |
3.1 研究范围 |
3.2 数据来源 |
3.3 变量说明 |
3.3.1 因变量说明 |
3.3.2 自我效能感的构造 |
3.3.3 金融素养指标的构建 |
3.4 其他自变量 |
3.5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四章 自我效能感与家庭理财规划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构建和实证结果 |
4.1.1 模型构建 |
4.1.2 实证结果分析 |
4.2 自我效能感对理财规划影响的再估计 |
4.2.1 检验方法 |
4.2.2 估计过程和结果 |
4.3 异质性分析 |
4.3.1 城市类别异质性分析 |
4.3.2 股票参与行为异质性分析 |
4.3.3 职位异质性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金融素养的中介效应检验 |
5.1 模型的设定 |
5.2 中介效应检验 |
第六章 结论、政策建议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2001年家庭理财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信贷约束对中国家庭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 ——基于CFPS数据的研究[D]. 王晓元. 河北地质大学, 2022
- [2]金融知识差异与我国家庭财富积累[J]. 朱锐,常运红,周静.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3]公共卫生支出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D]. 王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大学生网络借贷行为问题现状及其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D]. 戴杨文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金融安全视角下荆门市城乡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研究[D]. 秦楚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8)
- [6]基于行为金融的家庭理财行为纠偏研究[D]. 叶志鹏. 华侨大学, 2019(01)
- [7]金融素养对家庭理财产品配置的影响研究[D]. 董晋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8]背景风险对中国家庭养老规划的影响 ——基于CHF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D]. 闫凯悦.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金融知识对城乡家庭理财行为的影响[D]. 陶茹.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自我效能感、金融素养与我国城镇居民理财规划[D]. 侯曼曼. 南京财经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