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玉米价格继续走高(论文文献综述)
马歆茹[1](2021)在《国产玉米、稻米、大豆行情月报》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5月)国产玉米行情月报一、5月总体行情回顾(一)5月全国玉米整体行情5月份,国内玉米现货价格窄幅偏强,由于缺乏明显利好因素提振,仅在美盘期价上涨的带动下,国内玉米期现价才得以小幅上涨。据博朗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全国玉米现货日均价2867元/吨,与上月底相比上涨了12元/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803元/吨,
王佩[2](2020)在《社交媒体语境下财经信息翻译策略 ——广州金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翻译实习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报告基于笔者在广州金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财经编译实习。报告聚焦以推特平台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财经编译,其中,社交媒体语境、财经文本和编译这一较为特殊的翻译实践决定了这项翻译活动在实践和研究上的浅化涉猎,因此,社交媒体语境下的财经编译具有分析价值。作为最早发展的社交媒体之一,推特(Twitter)具备成熟性和代表性,特殊传播机制和平台设置下的软语境对翻译实践有重要影响意义。本报告中,笔者对近600条海外交易员推文进行了量化分析,总结出社媒语境下财经信息的呈现和行文特点,与此同时,在借鉴翻译文体、翻译对等、翻译语境等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原文特点、财经翻译一般原则以及现实要求,以具体实例针对性地提出社媒语境下财经翻译的可行策略。针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理解、产出障碍及技术性困难,笔者将介绍具体的解决办法及有效的应对工具,包括平行文本、搜索引擎和术语库等。此报告以期为未来有志于从事社交媒体平台财经信息翻译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借鉴,为我国财经编译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黑龙江省粮食信息和技术中心[3](2020)在《黑龙江玉米市场月报》文中提出(2020年4月)4月份我省玉米现货行情持续偏强运行。随着气温不断升高,玉米自然水分下降较快,有利于保存管理,加上基层余粮已经见底,粮源大多转移到贸易环节,市场购销基本处于贸易商和加工企业的博弈当中,同时,市场传闻临储玉米拍卖底价将有所上调,且周投放量缩减,支撑贸易商看涨心态较强,囤粮积极性不断提升,而加工企业受库存降低影响,刚性补库需求较强,但由于市场上量有限,企业提价抢粮现象突出,另外,临近月末国家仍未公布关于临储玉米拍卖的确切消息,更加助长贸易商持粮惜售心态,提
魏国欣[4](2019)在《中美农产品期货价格的联动性和时变性研究 ——以CBOT和DCE玉米、大豆期货为例》文中认为最近这几年,世界经济环境不再单一,国际金融局势不断变化,使得商品期货价格上下波动加剧,其中,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尤为突出。本文将以玉米期货和大豆期货为例,结合当前金融市场的现状,将我国的玉米和大豆期货价格与美国市场的价格联系起来,分析期货价格的联动与时变性。玉米和大豆在2000年到2003年的三年时间内,期货的价格始终保持着低速平缓的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玉米跟大豆期货价格时涨时跌,而且涨跌的幅度也很大,这也造成了玉米和大豆的市场交易及行情受每次价格涨跌的影响巨大。直到2016年下半年,玉米和大豆期货价格下跌的趋势才有所缓解,虽有小幅度的价格下降,但总体行情是利好的。从2018年全年的波动来看,玉米和大豆期货总体价格呈现震荡上行趋势,季节性供需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明显的。借鉴现有文献研究成果,现将多元GARCH模型引入到中美两国期货价格联动关系的研究中,同时将TVP-VAR模型作为分析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的工具,在非线性的方面探究了影响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的种种因素,并得出结论。通过选取玉米和大豆期货作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5月7日至2018年9月25日的DCE和CBOT的日收盘价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然后应用相应的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1)美国玉米期货价格对中国玉米期货价格具有单向联动效应,对中国玉米期货价格影响较大,并且这种联动关系具有时变性。(2)中美大豆期货价格具有高度的联动性,并伴随时变关系;另外,两国的期货价格大部分时间都是正相关的,美国对中国的价格影响更大。(3)从时变性角度,美国玉米期货市场对中国玉米期货市场价格的冲击要更明显,且持续时间更长一些;在大豆期货市场,美国市场对中国大豆价格的影响是短期和中期的,之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退直到回到某一水平趋于稳定。此外,相关稳健性检验结果也是稳健的。
马琨[5](2019)在《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粮食消费大国,种业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事关国家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已有上千年农耕历史,但放眼全球,种业发展仍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如何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如何满足膳食结构调整升级需求,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热点。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来源,其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及战略作用在我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玉米种业安全早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最重要环节。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在平衡全国粮食市场中始终发挥着“稳压器”功能,玉米种业发展问题至关重要。伴随我国种业市场的逐步开放,跨国种子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积累、先进的技术装备、优质的产品服务,给吉林省乃至全国玉米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然吉林省近年来玉米产量一直保持较高态势,但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却远不及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玉米种业缺乏竞争力是重要原因。因此,在农业转型升级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探寻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对推进吉林省玉米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竞争力评价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核心,深入剖析吉林省玉米种业的现状及现存问题,系统评价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的生产效率和种子企业竞争力,科学研判市场需求变化和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路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一是系统分析国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及经验借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从玉米种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政策法规和生产现状四个方面,系统分析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同时借鉴德国和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在差距分析基础上,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二是测度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构建了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通过实地调研取得原始数据,利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方差计算、平均数比较、相关分析等,证明调查问卷可信。应用DEA-SBM模型,采用DPSV16.05软件对选取的21个玉米品种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并对结果中非有效决策单元进行冗余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三是评价吉林省主要玉米品种所属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构建了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及企业调研获取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利用SPSS22.0软件,对获取的21家种子企业数据进行处理,得到5个主成分。基于BP神经网络原理,构建一个三层的种子企业BP神经网络结构,将5个主成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运用Matlab2015b软件对构建的三层BP神经网络进行误差训练,得出吉林省21家种子企业相对竞争力指数,系统分析了竞争力差异成因。四是深入探究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从专用型玉米需求、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以及节本增效、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对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进行研判,分析当前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深入挖掘吉林省玉米种子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根源,提出提高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五是基于国情省情,提出了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提升路径。商业化育种模式共分四个部分:一是构建全产业链分工机制。即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为三个维度,从品种的选育与改良、审定与监管、推广与应用三个阶段,针对各主体承担的具体任务,做好信息整合及育种有机衔接;二是构建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涵盖政府管理保障平台、信息与资源管理平台和服务保障平台,以确保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三是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包含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及运行机制,明确风险承担与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拟有效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保障各主体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固;四是构建商业化育种的战略联盟合作模式。提出以种子企业研发为主体,配套政府专项资金、政策及法律法规支持,通过自有及购买的种质资源库、自建及租借的试验基础设施库、聘用及兼职方式形成科技人员库及积累和转移形成技术信息库等方式,借助现代生物技术不断革新构建新品种商业化育种模式。最后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应坚持突出中校企业育种的主体地位、成立行业发展协会以及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的发展路径。
张敏[6](2019)在《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与非线性动态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六畜猪第一”、“猪粮安天下”,生猪历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命题。中国既是世界最大的生猪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自1985年开放生猪市场以来,“频繁巨幅”的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对广大猪肉消费者和养猪农户以及对宏观经济稳定都具有重大影响,如何保持生猪市场价格稳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06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以“猪粮比”为核心调控指标的生猪市场价格稳定政策。但由于未考虑到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行为特征,仅仅依据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外在表象进行调控,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达到稳定生猪市场价格的预期目标,反而加剧了生猪价格波动。因此,准确把握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行为特征并据此修正和完善现有的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对于稳定生猪生产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国内外现有研究方法来看,传统的线性计量模型并不足以充分刻画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行为特征。事实上,在以散户养殖和中小养殖模式为主体的现实背景下,广大生猪养殖户在价格预期和调整成本等诸多方面均客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国的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更多地呈现出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据此,本文综合运用Beveridge-Nelson分解法(B-N分解法)和多区制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MRSTAR模型)系统地研究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成分结构及其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论文在对中国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描述性统计分析、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决定机理和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重点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以2003年1月-2017年4月中国实际仔猪价格、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月度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B-N分解方法准确测度了生猪市场价格序列的确定性趋势、随机趋势和周期成分三种成分并据此识别了三种价格的实际周期;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比度量了随机冲击对三种价格周期波动的持久效应。研究表明:在样本期内,仔猪价格、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均可以划分为4个完整的长周期,周期平均长度分别为40个月、41个月和41个月;生猪价格波动主要是由确定性趋势和随机性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呈现出稳健的随时间递增的长期增长趋势,随机冲击对中国生猪市场价格具有显着的持久性影响。这一结论为准确预测未来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周期以及精准实施生猪价格稳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2)运用多区制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生猪市场价格区制转移行为,并综合运用生猪市场价格序列多区制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估计特征多项式的特征根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分析了生猪市场价格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结果显示:生猪价格遵循一个由“价格低位区”、“价格中位区”和“价格高位区”构成的三区制动态调整过程。仔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则在“价格低迷区”、“价格恢复区”、“价格下跌区”和“价格坚挺区”四个区制间进行动态调整。短期内,随机冲击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为正,但其长期影响为负且呈现出显着的持久性特征。该结论揭示了仔猪价格、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具有不同的区制和区制转移行为特征。因此,建立分区制的价格调控机制,是提高生猪产业链价格调控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举措。(3)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内外部驱动因素;考虑到生猪规模化进程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新型城镇化以及一系列生猪产业政策冲击对生猪价格波动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建立了一个内生生产函数从理论上探究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生猪价格的影响机理,并运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获得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的实证证据;其次,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猪价格波动的时空特征;运用嵌入制度哑元变量的GARCH模型实证检验了生猪产业政策冲击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猪出栏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玉米价格、替代品价格对生猪价格波动均具有显着的影响;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始终加大了生猪价格波动,但影响效应在各个地区有所差异;生猪价格波动具有典型的时空效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产生了显着的非线性动态影响;2006年之后密集出台的生猪产业政策实际上放大了生猪市场价格波动。
赵璐,邵娜,窦晓博,陶炜煜[7](2019)在《2018年中国农产品市场分析及2019年展望》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中国农产品市场整体平稳运行,市场供给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增长,消费低位增长,贸易活跃,进口量继续增加,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蔬菜、猪肉等价格波动较大。展望未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中国农业生产将稳健增长,农产品供给结构继续优化。农产品消费升级加快,贸易保持活跃,预计2019年农产品市场总体平稳运行,不排除部分品种价格波动较大。
周向阳,张洪宇,沈辰,张晶,吴建寨[8](2018)在《基于价格波动视角的中国粮食供需分析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粮食价格波动程度直接反映粮食供需关系的变化,以稻米、小麦、玉米等3种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将其价格作为观测指标,分析了2003—2017年中国粮食供需状况。着重分析了粮食价格剧烈波动阶段中国粮食供给和需求形势,探讨了粮食供需不平衡的形成原因,并对未来中国粮食供需形势进行了展望。
张怀清,陈俊,马志扬,高宏,徐瑞慧,王兆旭,韩庆潇[9](2018)在《当前价格形势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3月份以来,价格走势总体温和。食品价格涨幅持续回落,非食品价格涨幅相对平稳,CPI同比涨幅略有回落。PPI环比涨幅由负转正,同比涨幅有所扩大。国际油价大涨后回调,大宗商品价格大多先升后降。房地产价格环比上涨,股票价格震荡下跌,债券收益率走高。近期总需求稳中趋缓,有助于价格保持相对平稳。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带动国内能源、化
郭现飞[10](2018)在《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量齐增”是我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农业经济现象。“三量”指的是粮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与常理相悖,一般来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往往伴随着进口减少,如果粮食急需进口,则库存量理应处于低位状态;若库存量居高不下,则我国的粮食应该是供过于求,进口应该减少。“三量齐增”反映出我国粮食生产、贸易和流通领域存在问题并相互作用,因此,对“三量齐增”问题的研究能进一步发现我国在粮食生产、国际贸易和粮食储备方面存在的问题,理顺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贸易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对维护农民利益、确保粮食生产以及保障国内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本论文从我国粮食高产、高进口和高库存三方面出发,分别研究了三个方面的现状、背后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粮食生产方面研究发现,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背后是粮食供不应求和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的问题,而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粮食生产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以及粮食种植效益之间的差距是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进口方面研究发现,大豆的结构性填补进口与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共同导致了大豆进口量的不断增加,而较低的关税水平和国内外价差导致国内粮食缺乏竞争优势,粮食消费市场被挤压;从库存方面研究发现,我国粮食“洋粮入市,国粮入库”和“十二连增”共同导致了粮食库存的居高不下,国内粮食销售难既与我国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存在的销售动力不足、管理漏洞有关也与粮食流通中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很大的关系,最低收购价格是打乱粮食市场价格的关键因素。其次,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总结出“三量齐增”问题产生的内在机理,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我国粮食相关支持政策中,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粮食生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二,在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现象中,粮食价格是贯穿问题的主线,而最低收购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国内粮食价格的风向标,不断走高的最低收购价格直接导致了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同时增加;第三,不断走高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是因为不断走高的粮食生产成本所决定的,尽管我国政府通过农业生产过程进行了“四补贴”政策,但我国农业生产成本的“天花板效应”依然是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和国内外粮食价差逐渐加大的根本原因。最后,本论文从从保供增收目标相分离,价格支持与补贴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稳定粮食价格的对策;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从农业研发的角度提出以科技促发展,质量并重提效率的建议,加大知识密集要素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角度来降低生产环节的劳动投入密集度,从而达到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的目的。
二、国际玉米价格继续走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玉米价格继续走高(论文提纲范文)
(1)国产玉米、稻米、大豆行情月报(论文提纲范文)
国产玉米行情月报 |
一、5月总体行情回顾 |
(一)5月全国玉米整体行情 |
(二)5月北方港口行情 |
(三)5月南方港口行情 |
二、影响因素分析 |
(一)美盘期价连续拉升提振大连期价走高 |
(二)国产小麦暂停拍卖替代优势依然存在 |
(三)进口数量继续增加未装数量依然较大 |
三、后期市场走势及分析 |
国产稻米行情月报 |
一、5月总体行情回顾 |
(一)5月全国稻米整体行情 |
(二)5月黑龙江产区情况 |
(三)5月南方产区情况 |
二、稻米供需报告 |
三、后期市场走势及分析 |
国产大豆行情月报 |
一、5月总体行情回顾 |
(一)黑龙江省内大豆行情 |
(二)销区市场行情回顾 |
二、影响因素分析 |
(一)储备入市收购推动价格上涨 |
(二)销区需求不佳价格涨后回落 |
(三)宏观政策打压期货下跌明显 |
三、后期市场走势及分析 |
(2)社交媒体语境下财经信息翻译策略 ——广州金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翻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OVERVIEW OF TRANSLATION INTERNSHIP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Internship |
1.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Jinshi and Its Financial Trans-editing Platform |
1.1.2 Recruiting Process of Financial Trans-editors |
1.1.3 Responsibilities of A Financial Trans-editor |
1.2 Twitter Platform Analysis |
1.2.1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Twitter |
1.2.2 Brief Analysis of Twitter Community |
1.3 Textual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Tweets |
1.3.1 Supplement with Hashtags |
1.3.2 Lead-in with News Lead Style |
1.3.3 Brevity and Omission |
1.3.4 Functional Compensation of Prepositions and Adverbs,Punctuation andSigns |
1.3.5 Capitalization |
1.3.6 Slang,Rhetoric and Wording |
1.3.7 Affixation |
1.4 Outline of the Translation Internship Report |
2.RATIONALE |
2.1 Stylistics and General Principles in Financial Translation |
2.1.1 Stylistics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
2.1.2 General Principles in Financial Translation |
2.2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
2.2.1 Reader-orientation |
2.2.2 Fictive Motion Construc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2.3 Context Consideration |
2.3.1 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Context |
2.3.2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
3.DESIGNING AND PLANNING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3.1 The Design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3.1.1 Translating Technical Analysis |
3.1.2 Set Requirements of the Project |
3.2 Tools Used in the Trans-editing |
3.2.1 Use of Search Engines |
3.2.2 Use of Parallel Text |
3.2.3 Database Established by the Author |
3.3 Quality Control in Translation |
3.3.1 Self-evaluation |
3.3.2 Co-learning with Partner |
3.3.3 Feedback from Supervisors |
4.FINANCIAL TWEET TRANS-EDITING STRATEGIES |
4.1 Financial Tweet Trans-editing Practice and Strategies |
4.1.1 Omission and Deletion of Sentence Components |
4.1.2 Information Addition |
4.1.3 Flexible Syntactic Adjustment |
4.1.4 Fictive Motion Localization |
4.1.5 Manipulation of Tone |
5.CONCLUSION |
5.1 Findings |
5.2 Enlightenment |
REFERENCES |
APPENDIX |
(3)黑龙江玉米市场月报(论文提纲范文)
省内行情 |
国内行情: |
期货行情: |
港口行情: |
深加工行情: |
饲料养殖: |
后期走势及分析: |
(4)中美农产品期货价格的联动性和时变性研究 ——以CBOT和DCE玉米、大豆期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大豆和玉米期货价格波动特征的研究 |
1.2.2 大豆玉米期货价格联动性和时变性的相关研究成果 |
1.2.3 关于模型方法的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不同市场间价格联动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市场整合理论 |
2.2 信息流动与波动溢出效应 |
2.3 金融市场联动理论 |
2.4 中美两国农产品期货价格关系的逻辑分析 |
2.4.1 农产品期货价格的波动因素分析 |
2.4.2 大宗商品价格中国制定权的被动性 |
2.4.3 对中美两国农产品期货价格关系的逻辑分析与假设分析 |
第3章 中美玉米和大豆期货市场发展现状 |
3.1 玉米期货市场现状分析 |
3.1.1 中国玉米期货市场现状 |
3.1.2 美国玉米期货市场现状 |
3.2 大豆期货市场现状分析 |
3.2.1 中国大豆期货市场现状 |
3.2.2 美国大豆期货市场现状 |
3.3 中美两国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对比 |
第4章 实证模型的构建及其估计方法 |
4.1 DCC-GARCH模型框架 |
4.2 时变参数VAR模型基本框架 |
4.3 TVP-VAR模型的估计方法 |
4.3.1 贝叶斯推断 |
4.3.2 MCMC算法 |
第5章 中美玉米和大豆期货价格波动的实证研究 |
5.1 数据选取与预处理 |
5.2 CBOT与DCE玉米和大豆期货价格联动性实证研究 |
5.2.1 中美玉米期货价格的联动关系 |
5.2.2 中美大豆期货价格的联动关系 |
5.3 CBOT与DCE玉米期货价格时变性实证研究 |
5.3.1 时变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 |
5.3.2 时点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 |
5.4 CBOT与DCE大豆期货价格时变性实证研究 |
5.4.1 时变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 |
5.4.2 分析时点脉冲响应函数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中美玉米、大豆期货价格的联动关系的稳健性检验 |
5.5.2 中美玉米、大豆期货价格的时变性的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总结 |
6.1.1 中美玉米和大豆期货价格联动性分析 |
6.1.2 中美玉米和大豆期货价格时变性分析 |
6.1.3 玉米和大豆期货价格波动的差异分析 |
6.2 政策建议与展望 |
6.2.1 加快农产品期货市场国际化 |
6.2.2 关注中美两国价格间的联动性,监测农产品期货价格 |
6.2.3 理性对待利用美农报告信息,提高我国农业部信息权威性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
后记 |
(5)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玉米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
1.1.2 玉米种业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
1.1.3 玉米在吉林省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1 种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3.2 商业化育种研究现状 |
1.3.3 玉米供给侧研究现状 |
1.3.4 生产效率研究现状 |
1.3.5 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6 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主要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种子产业与种子行业 |
2.1.2 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
2.1.3 玉米种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波特竞争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系统科学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玉米种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 |
3.1 国外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
3.1.1 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
3.1.2 德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
3.1.3 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
3.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
3.2.1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
3.2.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
3.2.3 国内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
3.2.4 国内玉米生产现状 |
3.3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
3.3.1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
3.3.2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
3.3.3 吉林省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
3.3.4 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 |
3.4 吉林省玉米种业存在的差距 |
3.4.1 技术差距 |
3.4.2 资源差距 |
3.4.3 规模差距 |
3.5 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借鉴 |
3.5.1 国外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总结 |
3.5.2 对吉林省的启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DEA-SBM模型的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研究 |
4.1 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4.1.1 生产效率测度指标选取原则 |
4.1.2 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设定 |
4.2 问卷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
4.3 DEA模型与方法 |
4.3.1 CCR模型 |
4.3.2 BCC模型 |
4.3.3 DEA-SBM模型 |
4.4 效率测算及结果分析 |
4.4.1 DEA-SBM模型测算 |
4.4.2 非有效决策单元冗余分析 |
4.5 提升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政策建议 |
4.5.1 加快种业资源整合,培植省内驰名种业 |
4.5.2 加大科研投入,重视育种单位研发能力建设 |
4.5.3 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技术采用补贴种类 |
4.5.4 加强补贴调节,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 |
4.5.5 创新低成本、高产出耕作模式,加快集约化进程 |
4.5.6 加大玉米种植技术示范推广,鼓励农户尝试新技术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的吉林省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 |
5.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5.1.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定 |
5.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 |
5.3 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
5.3.1 主成分分析模型与方法 |
5.3.2 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
5.4 竞争力评价及结果分析 |
5.4.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竞争力分析 |
5.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竞争力训练 |
5.4.3 种子企业竞争力指数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研究 |
6.1 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研判 |
6.1.1 专用型玉米需求稳中有升 |
6.1.2 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加强 |
6.1.3 种植过程注重节本增效 |
6.1.4 玉米规模化种植程度提高 |
6.2 新趋势下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现状 |
6.2.1 专用型玉米品种缺口大 |
6.2.2 优质品种仍显不足 |
6.2.3 省外品种占主导地位 |
6.3 供给不足的根源分析 |
6.3.1 育种与推广脱节 |
6.3.2 体制机制相对落后 |
6.3.3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
6.3.4 市场竞争持续加剧 |
6.3.5 种业呈现局部泡沫化 |
6.4 提高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的对策建议 |
6.4.1 推进培植规模化种子企业 |
6.4.2 强化种子企业育种主体地位 |
6.4.3 提高种子企业经营能力 |
6.4.4 加快优良品种选育进程 |
6.4.5 建立健全配套体制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模式及路径 |
7.1 传统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
7.1.1 传统育种模式 |
7.1.2 现存问题 |
7.2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
7.2.1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 |
7.2.2 现存问题 |
7.3 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
7.3.1 商业化育种模式构建 |
7.3.2 吉林省玉米种业路径选择 |
7.4 促进吉林省商业化育种保障措施 |
7.4.1 完善配套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
7.4.2 加大育种研发投入力度 |
7.4.3 注重科研管理人才储备 |
7.4.4 聚焦特色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 |
7.4.5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共享体系 |
7.4.6 循序渐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导师简介 |
(6)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与非线性动态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生猪市场价格的周期波动机理 |
1.2.2 生猪产业链价格的传导机制 |
1.2.3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行为特征 |
1.2.4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驱动因素 |
1.2.5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政策调控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 |
2.1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及其典型性特征 |
2.1.1 生猪价格历史走势分析 |
2.1.2 生猪价格周期特征 |
2.2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性特征的经验分析 |
2.2.1 生猪市场价格时间序列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2.2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性特征的实证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决定机理与传导机制 |
3.1 生猪市场价格决定的理论分析 |
3.1.1 生猪需求与需求曲线特征 |
3.1.2 生猪供给与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 |
3.2 基于蛛网模型的生猪价格周期分析 |
3.2.1 生猪市场的基本特征 |
3.2.2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的形成机制 |
3.3 生猪产业链价格的传导机制 |
3.3.1 生猪产业链价格的传导机制分析 |
3.3.2 基于SVAR模型的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
3.3.3 基于TECM模型的生猪产业链价格不对称传导经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猪市场价格的趋势周期分解 |
4.1 引言 |
4.2 样本选取、数据说明与数据特征 |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
4.2.2 生猪市场价格的数据特征 |
4.3 生猪市场价格的趋势周期识别 |
4.3.1 趋势周期的B-N分解原理 |
4.3.2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的B-N分解 |
4.3.3 生猪市场价格趋势周期分解的比较分析 |
4.4 生猪市场价格趋势周期成分结构 |
4.4.1 生猪市场价格趋势周期结构成分分解 |
4.4.2 生猪市场价格实际周期的随机冲击分析 |
4.4.3 随机冲击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持久效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猪市场价格的区制转移与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 |
5.1 引言 |
5.2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区制划分 |
5.2.1 数据说明与单位根检验 |
5.2.2 生猪市场价格多区制平滑转移模型的设定与估计 |
5.2.3 生猪市场价格的区制划分与区制转移行为 |
5.3 生猪市场价格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 |
5.3.1 估计方程的特征根分析 |
5.3.2 生猪市场价格的非线性脉冲响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驱动因素 |
6.1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驱动因素经验分析 |
6.1.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
6.1.2 实证结果分析 |
6.2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内生驱动因素 |
6.2.1 引言 |
6.2.2 理论分析框架 |
6.2.3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4 生猪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测算 |
6.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城镇化发展驱动因素 |
6.3.1 城镇化影响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机理分析 |
6.3.2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6.3.3 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 |
6.3.4 动态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
6.4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政策驱动因素 |
6.4.1 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说明 |
6.4.2 实证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重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7)2018年中国农产品市场分析及2019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2018年中国农产品市场运行变化特点 |
1.1 农产品供应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增长 |
1.2 农产品消费低位增长 |
1.3 农产品价格上涨, 部分产品波动较大 |
1.4 农产品贸易活跃, 进口量继续增加 |
2 主要影响因素 |
2.1 供需整体平稳, 部分品种阶段性偏紧 |
2.2 农产品多数处于高成本、低收益状态 |
2.3 不确定性因素凸显 |
3 2019年农产品市场价格展望 |
3.1 粮食价格以稳为主 |
3.2 食用油价格弱势运行 |
3.3 猪肉价格有上涨的可能, 牛羊肉价格继续走高 |
3.4 蔬菜价格波动运行 |
(8)基于价格波动视角的中国粮食供需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大主粮供需形势分析 |
1.1 稻米 |
1.1.1 2004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
1.1.1. 1 生产量处于阶段性低位 |
1.1.1. 2 需求刚性增长 |
1.1.2 2007—2008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
1.1.2. 1 农户售粮积极性减弱, 导致市场供应减少 |
1.1.2. 2 国际米价暴涨, 国内看涨预期增强 |
1.1.3 2010—2012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
1.1.3. 1 自然灾害频发, 市场看涨预期强烈导致企业抢购 |
1.1.3. 2 稻米消费增加, 粳米需求增长较快 |
1.2 小麦 |
1.2.1 2004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
1.2.1. 1 生产量处于阶段性低位, 供给不足 |
1.2.1. 2 农户惜售, 市场供应量减少 |
1.2.2 2008—2011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
1.2.2. 1 国内需求增加, 小麦供需紧平衡 |
1.2.2. 2 国际小麦库存持续偏低, 拉高国内看涨预期 |
1.2.3 2013—2014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
1.2.3. 1 玉米价格上涨, 小麦饲料需求增加 |
1.2.3. 2 看涨预期增强, 农户普遍惜售 |
1.3 玉米 |
1.3.1 2003—2012年供需偏紧形势分析 |
1.3.1. 1 生产量总体持续增加 |
1.3.1. 2 消费迅速增加, 市场供不应求 |
1.3.2 2013—2017年供需偏松形势分析 |
1.3.2. 1 需求低迷 |
1.3.2. 2 库存偏多 |
1.3.2. 3 进口增长快 |
2 中国粮食供需展望 |
2.1 FAO对未来中国粮食供需展望 |
2.2 国内专家对未来中国粮食供需展望 |
2.3 未来中国粮食供需总体基本平衡 |
(9)当前价格形势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价格形势 |
一、价格走势总体温和 |
(一)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略有回落 |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有所扩大 |
(三)企业商品价格涨幅反弹 |
(四)出口和进口价格涨幅均出现回落 |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多先升后降 |
(一)CRB商品价格指数走高后回落 |
(二)原油价格大涨后回调 |
(三)铁矿石价格窄幅波动 |
(四)主要有色金属价格震荡上行 |
(五)主要农产品价格多数下跌 |
三、资产价格涨跌互现 |
(一)房地产价格环比上涨 |
(二)股票价格指数震荡下跌 |
(三)债券收益率走高 |
第二部分成因分析 |
一、总需求稳中趋缓助推价格水平保持稳定 |
(一)投资增速明显放缓 |
(二)消费增速有所回落 |
(三)出口增速有所回升 |
二、供给面因素推动工业品价格回升 |
(一)原油价格上升带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 |
(二)供需变化影响部分工业品价格 |
三、供求及天气因素导致食品价格下降 |
(一)市场供大于需推动猪肉价格继续下降 |
(二)天气因素影响鲜菜鲜果及水产品价格回落 |
四、原油价格上行及价格改革推动非食品价格温和上涨 |
五、宏观经济政策有助于价格水平总体稳定 |
第三部分趋势展望 |
一、预计总需求或将维持放缓态势 |
(一)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趋缓 |
(二)消费增速有可能缓中趋稳 |
(四)宏观政策将有助于总需求稳定增长 |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处于震荡走势 |
三、CPI增长仍可能维持温和水平 |
(一)食品价格有望止跌回升,对CPI拖累作用减弱 |
(二)预计非食品价格仍将维持平稳上涨 |
四、供给端对中上游工业品价格的影响可能减弱,预计PPI同比涨幅波动收窄 |
五、价格变动趋势预测 |
(一)预计2018年全年CPI涨幅为2%左右 |
(二)预计2018年全年PPI涨幅为3%左右 |
(三)出口增速或将放缓 |
(10)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我国粮食供给和需求的研究 |
二、粮食补贴制度对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影响研究 |
三、国际间粮食贸易对我国粮食供给的影响研究 |
四、关于我国粮食“三量齐增”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经济学理论 |
第一节 相关经济学理论基础 |
一、产能过剩理论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三、微笑曲线理论 |
第二节 发散型蛛网模型 |
第三章 我国粮食高产背后的矛盾及其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粮食产量现状 |
第二节 我国粮食供求失衡与结构性矛盾突出 |
一、粮食供求失衡 |
二、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
第三节 我国粮食高产背后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国内粮食需求不断增加 |
二、粮食消费需求结构变动 |
三、大豆产能严重不足的原因 |
第四章 我国粮食高进口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粮食贸易现状 |
一、粮食贸易逆差不断加大 |
二、粮食进口品种结构失衡 |
第二节 我国粮食高进口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关税水平低 |
二、大豆供给缺口大 |
三、国内外价差 |
第五章 我国粮食高库存概况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粮食高库存概况 |
第二节 我国粮食高库存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调控失当,粮食价格紊乱 |
二、我国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
三、国有粮食储备企业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
第六章 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现象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
第一节 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三量齐增”现象的影响机理分析 |
一、最低收购价政策 |
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影响 |
三、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粮食进口的影响 |
四、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粮食储备的影响 |
五、最低收购价格对“三量齐增”现象影响的模型分析 |
第二节 种植成本对“三量齐增”现象影响机理分析 |
一、小规模、分散化的土地经营格局效益低 |
二、粮食种植成本攀升,资源约束趋紧 |
三、高成本导致国内外价差增大 |
第七章 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保供增收目标相分离,价格支持与补贴相结合 |
一、实现“价补分离”,完善目标价格机制 |
二、分品种实施,渐进式推进 |
第二节 以科技促发展,质量并重提效率 |
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 |
二、多角度、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三、科技成果权益分享,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
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 |
第三节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一、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耕地规模经营 |
二、创新农业服务体系,适应多种规模经营 |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从业者经营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国际玉米价格继续走高(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产玉米、稻米、大豆行情月报[J]. 马歆茹. 黑龙江粮食, 2021(06)
- [2]社交媒体语境下财经信息翻译策略 ——广州金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翻译实习报告[D]. 王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3]黑龙江玉米市场月报[J]. 黑龙江省粮食信息和技术中心. 黑龙江粮食, 2020(04)
- [4]中美农产品期货价格的联动性和时变性研究 ——以CBOT和DCE玉米、大豆期货为例[D]. 魏国欣.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5]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马琨. 吉林大学, 2019(08)
- [6]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与非线性动态行为研究[D]. 张敏. 湖南大学, 2019(07)
- [7]2018年中国农产品市场分析及2019年展望[J]. 赵璐,邵娜,窦晓博,陶炜煜. 农业展望, 2019(01)
- [8]基于价格波动视角的中国粮食供需分析与展望[J]. 周向阳,张洪宇,沈辰,张晶,吴建寨. 农业展望, 2018(06)
- [9]当前价格形势及展望[J]. 张怀清,陈俊,马志扬,高宏,徐瑞慧,王兆旭,韩庆潇. 金融发展评论, 2018(06)
- [10]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D]. 郭现飞. 河南科技大学, 2018(11)
标签:玉米论文; 生猪论文; 种业论文; 2017年玉米价格预测论文; 玉米行情预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