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多变量统计分类方法对老年冠心病独立预测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玥[1](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探讨冠心病发生发展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不同进展阶段的冠心病患者代谢差异。方法: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的代谢组学检测技术分析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小分子代谢物,包括20例冠状动脉无狭窄(正常组)、19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临界组)和18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组),寻找与冠心病发生发展有潜在相关性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结果: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血浆代谢组学分析总共检测出554种代谢物,临界组比正常组、心肌梗死组比正常组和心肌梗死组比临界组的组间差异代谢物分别为172种、26种和188种。(1)临界组比正常组和心肌梗死组比正常组的组间差异代谢物交集共4种物质:丙氨酸、2-氧代己酸、N-羧乙基-γ-氨基丁酸和异紫花前胡内酯,与正常组相比,其在临界组与心肌梗死组均下调。(2)临界组比正常组同心肌梗死组比临界组的组间差异代谢物交集共131种,其中L-谷氨酰胺、脯氨酸在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呈非线性改变,临界组同正常组相比显着减低,而急性心肌梗死组较临界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显着变化。结论:冠心病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血浆代谢指纹,并存在不同的代谢通路紊乱,L-丙氨酸和2-氧代己酸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有潜在相关性,同时L-谷氨酰胺、脯氨酸是与冠心病进展有强关联性的生物标志物,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显着变化。目的:基于转录组学分析不同进展阶段冠心病患者差异表达基因图谱,探索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相关的特异性基因及通路。方法:经冠脉造影与血样质控,选择8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临界组),并根据性别、年龄匹配冠脉造影正常者8例(正常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例(心肌梗死组),通过Illumina平台的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组别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基因组测序,筛选组间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应用多种生物学分析技术包括GO和KEGG富集分析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等进行DEGs功能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临界组有169个DEGs(基因集1),富集于59个GO条目和17个KEGG通路;心梗组较对照组有2028个DEGs(基因集2),富集于311个GO条目和20个KEGG通路;心梗组与临界组相比,有376个DEGs(基因集3),富集于66个GO条目和20个KEGG通路。1)在冠心病进展过程中,基因集1、3交集基因包括DKK3、NR4A1、HIP1和PAX8-AS1。2)在冠心病发生过程中,基因集1、2交集基因共98个DEGs,其中65个上调基因和33个下调基因,于46个GO条目和10个KEGG通路中显着富集。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CSF3、IL-1A、CCR7和IL-18表达显着上调,MAPK14的表达显着下调,相关的DEGs显着富集于炎症反应等GO条目及IL-17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结论:本研究初步获取了不同进程冠心病患者差异表达基因图谱,发现DKK3、NR4A1、HIP1和PAX8-AS1基因表达改变与冠心病进展潜在相关,CSF3、IL-1A、CCR7、IL-18和MAPK14基因表达改变与冠心病发生有潜在相关性。炎症反应相关的IL-17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可能是冠心病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靶点。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冠心病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已有研究通过组学检测生物标记物探索冠心病发病、进展及预后风险。组学生物标志物(如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可作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预测特定疾病具有潜在的作用,对预测冠心病风险有一定疗效,但在预测心血管疾病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这篇综述总结目前与冠心病相关的组学生物标志物这一新生物领域的信息、技术和临床资料。未来,多组学技术联合应用有望发现更多新的冠心病标记物,更好地控制普通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张福蓉[2](2020)在《太极拳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宿主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明确太极拳干预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太极拳干预T2DM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索太极拳干预T2DM的可能的微生物学相关作用机制,为太极拳运动疗法干预T2DM提供微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的生物信息学依据。方法1.在主要中英医学数据库系统检索已发表的太极拳干预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使用AMSTAR 2方法学质量评估工具和ROBIS系统评价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对方法学质量和主要结局指标进行定性描述的证据合成,明确太极拳干预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运用第三代高通量Pacio全长16S r DNA测序技术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联合运用,探索T2DM患者与正常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组学的差异。本部分研究纳入20名T2DM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者,T2DM患者随机分到太极拳组和步行组,每组各10例,太极拳组受试者接受24式简化太极拳运动训练,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共12周;步行组受试者接受健步走运动干预,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共12周。比较T2DM与健康对照者以及不同有氧运动干预(太极拳、健步走)前后,T2DM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组学的差异;探讨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对T2DM可能的微生物学相关作用机制。结果1.系统评价再评价的主要结果经过系统检索与筛选,最终共纳入11篇基于太极拳运动干预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结论方面,基于8篇文献(包括两篇低偏倚风险研究)得到阳性结果,可以认为太极拳与对照组相比,能安全有效地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11篇系统性价的AMTAR 2评价结果1篇为低质量,剩余10篇均为极低质量,ROBIS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2篇为低偏倚风险,余9篇均为高偏倚风险,可能与研究的质量与工具使用方法有关。2.太极拳干预T2DM的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T2DM患者与正常人比较,肠道菌群结构的优势菌构成基本一致,主要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以及变形菌门;Wilcoxon rank-sum test检验结果发现二者在目、科、属和种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的菌类;LEf Se分析结果显示对T2DM有意义的主要biomaker包括Barnesiella,Barnesiellaceae,Actinobacteria以及Lachnospira;对健康人组有意义的差异菌群包括有益菌Roseburia,Megamonas,Anaerobacterium,Gammaproteobacteria,Selenomonadaceae,Selenomonadales以及Prevotella;秩和检验结果提示太极拳运动干预前后Blautia-luti丰度降低;Lef Se结果显示步行运动干预前后的两组样本也仅有一个Ruminococcaceae。说明T2DM患者与健康人在肠道菌群结构上的确存在显着差异,3个月的太极拳和步行运动能一定程度上地影响患者的肠道菌群,但目前能观察到的肠道菌群的变化相对有限。T2DM患者与正常人在血清、尿液和粪便代谢均存显着的差异,血清差异代谢物包括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肌醇等26个,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半乳糖代谢、磷酸肌醇代谢以及氨基酸代谢等;尿液差异代谢物包括N-甲基5-羟色胺,5-甲氧基色胺,L-组氨酸,脱氧胞苷等39个,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有苯丙氨酸代谢通路和花生四烯酸等多条通路;粪便代谢组学的差异代谢物包括Lyso SM(d18:1),棕榈酸、甜菜碱、吲哚乙醛、亮氨酸等45个,涉及的通路主要包括酪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血清、尿液和粪便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提示T2DM与健康人在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通路、酪氨酸代谢通路以及蛋白质消化与吸收通路有共同的通路富集,是研究T2DM宿主整体代谢需要重点关注的代谢通路。太极拳和步行运动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T2DM患者体内的代谢状态,可能是通过影响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相关通路来实现的。结论1.太极拳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地T2DM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但由于在血脂相关指标、身体质量指数、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平衡功能方面的研究数量有限、研究偏倚风险过高,尚无法得出有效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予以证实。2.与正常人相比较,T2DM患者体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调、代谢紊乱的状态。3.太极拳和健步走有氧运动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T2DM患者肠道菌群和宿主代谢状态,可能是通过促进某些肠道有益菌生长,影响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等通路,达到改善宿主代谢状态。
刘齐[3](2020)在《阴虚质女性渐衰期的肠道菌群与宿主NF-κB信号通路共变化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人体的衰老和老化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养生防衰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主题。明确衰老的机制,阐明衰老过程中人体各组织、器官乃至细胞、分子的生理病理改变,有助于解释各类疾病的原理,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防病和保健。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主要学说之一,以此为切入点剖析衰老的机制,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人的体质与衰老具有相关性,偏颇体质更易衰老,其中阴虚质的衰老特征表现最明显。同时肠道菌群对人体衰老的过程有一定影响,并与宿主的相关基因存在共同变化特征。已有研究提示,阴虚质存在肠道微生物失衡,及与细胞衰老经典NF-kB活化途径相关因子mRNA表达异常等现象。《黄帝内经》中记载女性在“五七”至“七七”年龄阶段具有逐渐衰老的特点,这一阶段属于女性的“渐衰期”。而阴虚质女性渐衰期肠道菌群是否参与基因共变化调控尚未证实。本课题基于“体衰相关论”,通过研究阴虚质女性渐衰期的多项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肠道微生物的情况,揭示阴虚质女性渐衰期特有的生理特点和菌群特征,以此为基础研究宿主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与肠道内微生物的共变化机制。方法: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体质判定,选取年龄35-49周岁阴虚质和平和质女性各30名志愿者,采集血液和粪便样本。血液样本一部分运用生化法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另一部分使用Trizol试剂分离总RNA,反转录后用预混液将cDNA和引物采用qRT-PCR分析,研究编码TAK1,NFKBIA,CCL4,BCL2A1和IL8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粪便采集完成后,提取样本的基因组DNA,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纯度和浓度,再做PCR处理。以PCR产物的浓度为依据等量混样,后用1×TAE浓度2%的琼脂糖胶电泳纯化PCR产物,剪切回收目标条带,进行相关文库的构建后,开始16S rDNA测序。最后通过对肠道微生物检测定量各组样品中细菌的丰度和转录组mRNA表达量计算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找到它们的相关性,研究菌群与基因之间共变化的关系。结果:1.与平和质组相比,阴虚质组样本的TG、HGB、PDW、MPV、RDW-SD、P-LCR数值均较低,WBC、RDW-CV的数值均较高(P<0.05),其中两组PDW、MPV、RDW-CV、RDW-SD、P-LCR的指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2.在各水平上,与平和质组相比,阴虚质组具有独特的肠道菌群特征,在菌群的相对丰度,多样性,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而肠道菌群物种相对丰度的差异性是两组肠道菌群各方面差异的物质基础,其中阴虚质组相对丰度较大(P<0.05)的微生物类别分别是: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不明蓝细菌科(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互养菌科(Synergistaceae)、甲烷杆菌科(Methanobacteriaceae)、不明弧菌科(unidentified Victivallales)、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和优杆菌科(Eubacteriaceae);刺骨鱼菌属(Epulopiscium)、不明蓝细菌属(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芽孢杆菌属(Cloacibacillus)、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不明弧菌属(unidentified Victivallales)、Sanguibacteroides菌属。阴虚质组相对丰度显着较大(P<0.01)的微生物类别分别是: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不明蓝细菌纲(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互养菌纲(Synergistia)和甲烷杆菌纲(Methanobacteria);脱硫弧菌目(Desulfovibrionales)、不明蓝细菌目(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互养菌目(Synergistales)、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和根瘤菌目(Rhizobiales);不明根瘤菌科(unidentified Rhizobiales);和草酸杆菌属(Oxalobacter)。阴虚质组相对丰度较小(P<0.05)的微生物类别分别是:弧菌目(Vibrionales);弧菌科(Vibrionaceae);粪芽孢菌属(Coprobacillus),弧菌属(Vibrio)。阴虚质组相对丰度显着较小(P<0.01)的微生物类别分别是:梅迪巴特菌属(Merdibacter)。3.与平和质相比,阴虚质组中NFKBIA、CCL4mRNA表达显着上调,BCL2A1 mRNA显着下调(P<0.05)。同时相关基因的表达与阴虚质组的肠道菌群特征微生物存在较广泛的正相关关系,与平和质组肠道微生物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本课题以中医理论关于女子“五七”至“七七”的生理特征描述为切入点,将中医理论关于女性“天癸”衰老过程论和中医体质理论相结合,重点研究阴虚质女性“五七”至“七七”渐衰期的生理病理分子生物学特征,综合运用基因遗传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和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将反映先天遗传的基因表达与反映后天获得影响的肠道微生物关联起来,探明阴虚质女性渐衰期肠道菌群和基因共变化的部分调控机制。研究发现阴虚质女性渐衰期与平和质相比,在血液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阴虚质这种血液生化指标的特点可能反映了促炎因子在炎性衰老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且衰老程度重于平和质。另一方面,与平和质相比,阴虚质肠道菌群的差异性也是阴虚质人群衰老特征较其他体质更明显的原因之一。结合NF-κ B信号通路相关mRNA的表达结果分析,证实了相关基因存在与肠道菌群的共变化机制,同时与平和质相比,这种阴虚质的共变化特点是机体衰老倾向更高的原因之一。
刘红喜[4](2020)在《帕金森病中医证候要素提取与分布组合探索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探索帕金森病的证候要素及分布、组合特点,为帕金森病辨证规范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1由课题组负责单位统一制定《帕金森病中医证候观察表》,经统一培训后,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河北省泊头市中医院协作进行病例收集,共纳入患者195例,属于临床流行病学的横断面调查。2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运用因子分析探索帕金森病的常见证候要素,结合临床专家实践经验,初步确定公因子(证候要素)的个数及各个公因子包含的症状,建立函数方程,计算公因子得分,统计证候要素分布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探索证候要素组合特点。结果1因子分析显示检验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为0.662>0.5,说明变量间偏相关程度较强,该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效果较好。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为6992.230(P<0.001),可知各变量拒绝独立性,具有较强相关性,适于因子分析。2因子分析得到26个初始公因子,通过公因子合并,根据因子得分函数数学模型及方差贡献率,建立9个合并后公因子(9种证候要素)得分函数:fl(气虚)=0.0203×步态慌张+0.0076×视物模糊+0.0075 ×言语謇涩+0.0076 ×肢体疼痛+.0052 ×腰膝酸软+0.0037 ×表情淡漠+0.0083 ×小碎步+0.0061 ×齿摇+0.0188× 乏力+0.0149×神疲+0.0087× 气短+0.0061× 多梦+0.0065× 自汗+0.0168×面色萎黄+0.0135 ×流涎f2(阴虚)=0.0167×潮热盗汗+0.0057×脉弦+0.0164×小便短赤+0.0146×排便无力+0.0136×便干便难+0.0139 × 目涩+.0062 × 口渴+0.0135 × 脉细+0.0119×舌少津+0.0139 ×舌苔少+0.0145 ×舌瘦+0.0055 ×脉数+0.0109 ×善太息f3(阳虚)=0.0184×尿后余沥+0.0170×尿急+0.0137×脉濡+0.0085×面浮肢肿+0.0072 ×畏寒肢冷f4(火)=0.0178×舌苔黄+0.0171 ×失眠+0.0135×多梦+0.0090×头晕+0.0064×急躁易怒+0.0070 ×脉数f5(痰)=0.0116×脉滑+0.0131×咳痰+0.0083×麻木+0.0072× 口黏腻f6(血瘀)=0.0120×舌暗+0.0060×面色晦暗+0.0148×眼眶青黑+0.0100×脉涩+0.0124× 口唇紫暗f7(湿)=0.0057× 大便臭秽+0.0145×舌苔厚+0.0031 ×舌苔腻+0.0128 × 口臭+0.0122 × 口黏腻+0.0076 × 口苦+0.0169 × 肢倦身重+0.0160 × 头重如裹+0.0201 × 舌淡红f8(风)=0.0240X四肢拘急+0.0190×身体僵直+0.0077×表情淡漠+0.0074×步态拖拉+0.0063 ×步态不稳+0.0141 ×脉弦+0.0146 ×肢体震颤+0.0180 ×头晕+0.0048 ×运动迟缓f9(气滞)=0.0175×胸胁胀痛+0.0186×胸闷+0.0169×心悸+0.0114×善太息+0.0109×脉弦+0.0058×耳鸣+0.0058× 口苦3在帕金森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中,以气虚、阴虚、风所占比例最高,所占比例分别为31.8%、28.2%、21.0%;其次为湿、血瘀、气滞、火、痰、阳虚,其中湿比例较高,所占比例为11.79%;涉及的主要脏腑为肝、肾,次要脏腑为脾、心;在整体证候要素分布中,虚证所占比例为60.5%,实证所占比例为39.5%。4女性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中气虚34(32.4%)、阴虚30(28.6%)、风19(18.1%)、湿14(13.3%)所占比例较高;男性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中气虚28(31.1%)、阴虚25(27.8%)、风22(24.4%)、湿9(10.0%)所占比例较高。Pearson卡方检验P=0.702>0.05,显示在本研究中帕金森病证候要素在性别上的分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5年龄与血瘀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172(P<0.05);年龄与气虚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169(P<0.05);年龄与气滞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017(P<0.05)。6赫雅分级与风、气虚、气滞、阴虚、血瘀、火呈正相关,其中与风正相关,相关系数0.502(P<0.01);与气虚正相关,相关系数0.341(P<0.01);与气滞正相关,相关系数0.237(P<0.01);与阴虚正相关,相关系数0.188(P<0.01)。7病程早期中医证候要素中气虚46(31.1%)、阴虚40(27.0%)、风30(20.3%)、湿20(13.5%)所占比例较高;病程中晚期中医证候要素中气虚16(34.0%)、阴虚15(31.9%)、风11(23.4%)所占比例较高。Pearson卡方检验P=0.571>0.05,显示在本研究中帕金森病证候要素在病程分期上的分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8震颤型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中阴虚17(29.8%)、气虚13(22.8%)、湿11(19.3%)所占比例较高;运动分型为少动-强直型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中阴虚10(43.5%)、气虚9(39.1%)所占比例较高;运动分型为混合型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中气虚40(34.8%)、风35(30.4%)、阴虚28(24.3%)所占比例较高。Pearson卡方检验P=0.002<0.01,显示在本研究中帕金森病证候要素在运动分型上的分布存在显着性差异,即证候要素气虚、阴虚、风在混合型帕金森病患者所占比例较高,证候要素湿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占据比例较高。9将80个症状信息条目作为变量纳入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实际,截取聚类结果为7类,分别为肝肾亏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湿浊阻滞证、风火内动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结论1帕金森病主要涉及9类证候要素,主要证候要素为气虚、阴虚、风,其后依次为湿、血瘀、气滞、火、痰、阳虚,病性属虚实夹杂,以虚证表现较为突出,涉及的主要脏腑为肝、肾,次要脏腑为脾、心。2证候要素气虚、阴虚、风、湿贯穿疾病全程,气虚、阴虚、风在混合型帕金森病患者所占比例较高,证候要素湿在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所占比例较高。3帕金森病的证候要素虚实夹杂,聚类组合成证型的情况:肝肾亏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湿浊阻滞证、风火内动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本病证候要素虚实并见,证候要素组合主要表现为肝肾、气虚、阴虚、湿浊相兼错杂。
黄晓强[5](2020)在《三阴三阳体质量表再评价与赵进喜治疗阳明体质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一:中医体质学发展迅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献,通过对近十年中医体质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梳理中医体质研究领域热点和前沿,为促进三阴三阳体质理论的发展提供方向。2.研究二:体质分类量表是体质理论中最重要的科学测量工具,赵进喜教授团队已开发《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本研究对其进行效度的再评价,为该量表的应用提供效度检验支持。3.研究三:赵进喜教授提出“辨体质-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并在糖尿病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研究归纳赵进喜教授治疗阳明体质2型糖尿病的经验,将专家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和继承。方法1.研究一:本研究应用CiteSpace软件挖掘2010-2019发表于核心期刊的中医体质学相关文献,绘制作者合作图谱、机构合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时间线视图、关键词被引突发性探测图。2.研究二:本研究收集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东直门医院病房或门诊患者,经赵进喜教授诊治的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者,并使用《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收集体质信息,依据赵进喜三阴三阳体质理论构建一阶斜交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应用AMO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其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3.研究三:本研究选取三阴三阳体质量表判定为阳明体质的患者病历资料,运用频数分布描述糖尿病期患者的证候分布并与糖尿病肾脏疾病期患者进行对比,运用贝叶斯理论探索基于证候的阳明体质估算概率;统计药物使用频次信息,应用NetDraw软件可视化展现药物社会网络,应用Ucinet软件进行核心边缘分析,并计算每种药物的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逐步筛选影响药物使用的症状、舌象、脉象因素。结果1.研究一:本研究结果发现发表文献>10篇的作者有12位,其中发表文献最多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教授,体质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基础医学院、东方医院、管理学院,关键词的聚类结果是:相关性、糖尿病、研究、体质、危险因素、体质分类、糖耐量减低、亚健康、2型糖尿病、平和质、高血压病。根据聚类结果的时间线视图可以看到,糖尿病、研究、体质是近十年持续高频出现的三个关键词并且相关研究一致持续至2019年。关键词被引突发性探测图提示延续到2019年的关键词有健康管理、中医药、阳虚体质、相关分析。2.研究二:本研究共收集252份有效的量表数据,分布为太阳体质(n=4)、阳明体质(n=46)、少阳体质(n=102)、太阴体质(n=5)、少阴体质(n=6)、厥阴体质(n=89);收敛效度:“您平常能够耐受寒冷的环境吗?”、“您精力充沛吗?”、“您容易悲哀忧伤吗?”、“您平常大便干稀程度怎样?”、“您的睡眠很好吗?”、“您容易情绪激动向他人发怒吗?”上述条目度量最好。“您平常能够耐受寒冷的环境吗?”、“您精力充沛吗?”、“您食欲好,吃什么都很香吗?”、“您容易悲哀忧伤吗?”、“您多愁善感、感情比较脆弱吗?”、“您平常大便次数一般怎样?”、“您平常大便干稀程度怎样?”、“您的睡眠很好吗?”、“您容易情绪激动向他人发怒吗?”、“您的脾气急躁吗?”、“您控制愤怒情绪的能力好吗?”,上述问项的条目信度较好;组合信度与平均方差抽取量:太阳体质(0.163/0.082)、阳明体质(0.344/0.167)、少阳体质(0.404/0.206)、太阴体质(0.235/0.154)、少阴体质(0.072/0.077)、厥阴体质(0.324/0.270);区别效度:太阴体质与厥阴体质的平均方差抽取量的算数平方根大于该体质与其他体质的相关系数,而其他四类体质平均方差抽取量的算数平方根并未全部大于该体质与其他体质的相关系数;模型拟合指标与节俭度:近似误差均方根0.079<0.08,卡方自由度比值 2.557<3。3.研究三:本研究共纳入46例阳明体质患者,共收集糖尿病期39张处方、糖尿病肾脏疾病期77张处方做核心处方分析使用。证候分布结果:本研究的阳明体质患者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4个证候依次为血瘀证、阴虚证、结热证、郁热证;基于证候的阳明体质贝叶斯估计概率:诊断有热毒证、饮停证的患者推测其是阳明体质的概率与一般人群相比有了极大的提升,而诊断为肝阳证、气滞证的患者推测其是阳明体质的概率与一般人群相比有所下降;社会网络分析核心用药结果:糖尿病期核心药物有丹参、葛根、黄芪、鬼箭羽、牛蒡子、茯苓、荔枝核、白芍、蚕砂、地骨皮、半夏、赤芍、黄连、陈皮、黄芩、仙鹤草、当归、土茯苓、柴胡、川芎、萆薢、炒白术、穿山龙、苍术、石韦、蝉蜕、续断、桑寄生、猪苓、生地、三七、防风、生牡蛎、桑枝、山茱萸、北沙参、生甘草;边药运用共收集15种药物组合;影响药物使用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5对达到统计学显着性水平的症状-药物关系,其中有因果应用关系的是失眠健忘-葛根、肢体沉重-黄芪、多梦睡眠差-半夏、失眠健忘-陈皮、多梦睡眠差-陈皮、定位刺痛夜间加重-黄连、小便黄赤、涩痛-黄连、脉弦-黄连。结论1.通过对近十年的中医体质学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中医体质研究主要围绕体质分类和体病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其中体质与糖尿病相关研究最为丰富,三阴三阳体质理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是治未病领域。2.通过对《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的检验,发现该模型的收敛效度一般,有部分潜变量间的区别效度达到了显着水平,因此在临床上可根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选择应用该量表,但仍具有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的空间。3.基于本研究中阳明体质2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分析结果,赵进喜教授在辨体质的基础上,强调抓住糖尿病“热伤气阴“的核心病机,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思路,运用具有清热、益气、活血作用的药物来对糖尿病进行治疗,其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
马俊[6](2020)在《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健康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更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端口,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不仅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而且被看作是提高老年群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亟需优化当前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模式,从加强健康管理服务供给能力入手,促进服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建立综合连续的社区健康管理体系,促进疾病的预防与康复,从而保障老年人口健康。首先,文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政策分析法,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结构与实施状况,并根据老年人口健康需求的满足情况和管理方式提出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320位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收集一手数据资料,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社区老年人口健康因素与影响路径进行分析,构建以老年人口健康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框架,并通过实地访谈法评估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供需匹配情况与管理效果。接着,借鉴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三个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优化思路,并基于健康管理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重新构建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体系,提出优化路径。最后,文章围绕促进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社区老年人口健康与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心理健康、居住环境和医疗环境四个因素密切相关,营造老年健康型的社会生活环境,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帮助老年群体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有利于促进社区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宏观主导作用,完善顶层设计,推动社会以及各部门建立统一的健康价值观,有助于调动社会资源与市场积极性,从而完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三是,家庭医生制度能够有效推动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精准化发展,大大提高老年人口健康服务的可及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从而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升社区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
赵瑞[7](2020)在《胰腺癌血清及组织差异代谢物筛选及CT征象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基于代谢组学胰腺癌血清与组织差异代谢物的筛查研究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迫切需要可靠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诊断。本研究使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胰腺癌血清和组织进行系统的代谢组学分析,筛选胰腺癌早期诊断血清标志物,有助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改善患者生存期。方法:1.本研究首先使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平台对82例PDAC患者(其中早期PDAC 36例、晚期PDAC 46例)、36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BP,其中IPMN 15例、MCN 9例、SCN 12例)、49例健康对照组(Ctr)的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包括样本制备、色谱-质谱分析、代谢物鉴定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包含单变量及多变量统计分析,单变量统计分析包括Student’s t-test和变异倍数分析,多维统计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LS-DA,OPLS-DA)。本研究使用OPLS-DA模型VIP>1.0和t检验P<0.05的标准,初步筛选祖间差异代谢物。随后使用VENN图选出PDAC vs Ctr、PDAC vs BP共有的差异代谢物,以及早期PDAC vs Ctr、早期PDAC vs BP共有差异代谢物,以上两组差异代谢物的交集作为早期PDAC候选差异代谢物,然后使用R软件对这些代谢物进行Lasso回归分析,使用逻辑回归分析观察临床混杂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近期体重下降等)对差异代谢物的影响,使用相关分析评价CA19-9与代谢物的相关性,最终保留不受临床混杂因素影响且与CA19-9不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建立最优模型,使用ROC曲线、敏感度、特异度来检验诊断标志物及其与CA19-9联合诊断PDAC的预测效能。使用MetaboAnalyst、KEGG通路数据库来实现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网络及通路分析。2.本研究对51例PDAC组织(其中早期PDAC 32例、晚期PDAC 19例)、40个非肿瘤胰腺组织、14例胰腺囊性肿瘤组织(IPMN 3例、MCN4例、SCN 7例)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单变量及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同胰腺癌血清代谢组学。聚类及通路分析同血清代谢组学。3.使用VENN图比较分析了 PD AC vs Ctr、PDAC vs BP血清及组织两种样本共同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两种样本来源代谢组学结果的相似性。另外,还观察了筛出的血清代谢物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PDAC血清代谢组学中建立了多变量分析模型,PLS-DA、OPLS-DA模型结果显示PDAC和Ctr组、PDAC和BP组、早期PDAC和Ctr组、早期PDAC和BP组均有较显着的代谢差异。本研究中胰腺癌血清差异代谢物最显着的特点是多种脂肪酸水平上调、氨基酸水平下调、部分有机酸代谢异常、磷脂代谢异常等。基于OPLS-DA模型筛选出PDAC和Ctr组、PDAC和BP组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22种,早期PDAC和Ctr组、早期PDAC和BP组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29种,两者的交集有19种,主要为脂肪酸、氨基酸、部分磷脂酰胆碱和鞘磷脂。2.对这19种差异代谢物进行Lasso回归分析、逻辑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筛选出一组有区分PDAC和Ctr潜能的诊断标志物,为蒽贝素(Embelin)、左旋焦谷氨酸(L-Pyroglutamic acid)、1,2-二油酰-sn-甘油-3-磷脂酰胆碱(1,2-dioleoyl--sn-glycero-3-phosphatidylcholine),此组代谢物的A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38、87.5%、100%;它们区分早期PDAC和Ctr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7、91.7%、80%,也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筛选出一组有区分PDAC和BP潜能的一组代谢物为蒽贝素(Embelin)、D-脯氨酸(D-Proline)、1,2-二油酰-sn-甘油-3-磷脂酰胆碱(1,2-dioleoyl-sn-glycero-3-phosphatidylcholine),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82、88.2%、83.3%,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两组代谢物分别与CA19-9联合,区分PDAC和Ctr组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100%、100%,区分PDAC和BP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0、76.9%、100%。3.PDAC组织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利用OPLS-DA模型能很好地区分PDAC和Ctr、PDAC和BP组织、早期PDAC和Ctr组、早期PDAC和BP组,两组间存在较显着的代谢差异。本研究中胰腺癌组织差异代谢物最显着的特点是多种氨基酸水平下调、脂肪酸水平上调、核苷酸下调、糖酵解产物水平上调、三羧酸循环代谢物下调等。PDAC和Ctr组、PDAC和BP组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62种,早期PDAC vs Ctr、早期PDAC vs BP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42种,两者的交集有36种,主要为核苷酸类、氨基酸类、脂肪酸、磷酸胆碱以及糖代谢产物等。4.PDAC vs Ctr血清和组织重合的代谢物有27种,共有的差异代谢通路有11条,包括肿瘤中央碳代谢、蛋白消化和吸收、矿物质吸收、氨酰TRNA生物合成、γ-氨基丁酸能突触、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ABC转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代谢等。PDAC vs BP血清及组织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6种,共有的差异代谢通路有7条,包括ABC转运、肿瘤中央碳代谢、肿瘤胆碱代谢、亚油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胰腺癌血清代谢分析筛出的代谢物L-Pyroglutamic acid、D-Proline在组织中也为差异代谢物,在PDAC组织中要明显低于非肿瘤胰腺组织。结论:1.本研究筛选出的两组PDAC血清代谢物区分PDAC和Ctr、PDAC和BP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与CA19-9联合有更满意的诊断效能,本组代谢物有作为PDAC补充诊断标志物的潜能。2.PDAC组织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较血清代谢组学有更显着的差异;PDAC组织代谢的改变反应了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合成增加、能量需求以及细胞增殖的增加、有氧糖酵解增加。3.PDAC组织和血清两种样本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一致性较高,也证实了本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二部分胰腺癌CT术前评估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研究目的:分析本组PDAC常规CT图像特征,并评价CT与病理(手术)评估肿块大小、血管侵犯程度、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一致性。方法:1.本研究分析了 82例PDAC血清代谢组学入组患者的常规CT图像特征,包括肿块大小、形状、边界、密度、胆总管及主胰管扩张、强化方式、邻近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邻近结构侵犯等。2.本研究对61例手术切除PDAC患者于CT动脉期、大体病理标本分别测量肿块大小,使用CT和外科手术探查两种方法分别评价PDAC动脉及静脉受侵情况,使用CT增强和组织病理学分别评价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然后使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两种方法测量肿块大小的一致性,使用kappa值评估两种方法在血管侵犯分级、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方面的一致性。结果:1.82例PDAC于CT动脉期测量肿块的平均直径为3.5±1.1cm,多表现为类圆形、边界不清的实性乏血供肿块,70.7%的患者可见胰管扩张,39%患者胆总管可见扩张;65.9%的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管侵犯,约50%的患者可见区域淋巴结转移,25.6%的患者可见远处转移;邻近结构如胃、脾脏、十二指肠、降结肠等可见侵犯。2.本研究CT动脉期测量PDAC肿瘤大小与组织离体后大体标本大小组内相关系数为0.773,有较强一致性。本研究采用血管侵犯评价三级评级法,使用CT和外科手术探查两种方法分别评价PDAC动脉及静脉受侵情况,加权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者评价动脉及静脉受侵kappa值分别为0.756、0.759,均存在较强的一致性。CT评估PDAC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kappa值为0.581,为中度一致性;CT评估PDAC远处转移与病理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kappa值为0.871,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1.PDAC多表现为类圆形实性乏血供肿块,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管侵犯、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2.CT在评估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及远处转移方面有较高的价值,在评估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价值有限。第三部分胰腺癌CT特征与血清差异代谢物相关性研究目的:本研究尝试结合胰腺癌CT特征和代谢组学,宏观结合微观,探索表征胰腺癌不同分期、有无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代谢物,有助于胰腺癌精准诊断及胰腺癌侵袭性机制研究。方法:1.结合CT和外科手术探查、组织病理结果对82例PDAC患者按照胰腺癌分期(早期Ⅰ、Ⅱ期、晚期Ⅲ、Ⅳ期)、有无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别进行分组,并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分别构建PCA及OPLS-DA模型,采用p<0.05和VIP>2.0的标准初步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2.对筛选出的代谢物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出对以上分组最有提示意义的代谢物。使用ROC曲线、敏感度、特异度来检验差异代谢物的预测效能,使用KEGG通路数据库进行网络及通路分析。结果:本研究结合CT、外科手术探查及病理结果,使用代谢组学进一步区分胰腺癌TNM分期(早、晚期)、PDAC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筛查对提示以上分组有意义的代谢物,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L-异亮氨酸可区分PDAC早期、晚期,且效能优于CA19-9,AUC为0.7812,特异性62.5%,敏感性100%;花生四烯酸与PDAC血管侵犯有一定的的相关性,AUC值为0.679,特异性85.7%,敏感性50.0%;1-硬脂酰-2-羟基-sn-甘油-3-磷酸胆碱可区分有、无淋巴结转移,AUC为0.729,特异性66.7%,敏感性87.5%;L-苯丙氨酸和PDAC有无转移相关,区分PDAC有无转移的AUC值为0.745,特异性63.6%,敏感性100%。结论:结合CT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可筛出提示PDAC分期、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代谢物。
蒋文君[8](2020)在《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Hcy、LDL-C、血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旨在通过临床对比观察探讨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Hcy、LDL-C、血流变学等指标的影响,初步分析该方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提供临床资料及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12月的60名UAP痰瘀互结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冠心病西药基础治疗及西药联合胸痹汤治疗的分组研究,连续服药4周后,对两组受试者的心绞痛缓解情况、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血指标包括LDL-C、Hcy、NT-pro BNP、血流变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疗效性结论;并汇总不适症状及常规性化验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异常事件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后得到安全性结论。结果:⑴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两组中医证候得分治疗后都显着减少(P<0.01),尤以研究组效果明显(P<0.01)。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16.67%,80%,3.33%;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3.33%,76.67%,20%;研究组具有更佳的总有效率(P<0.05)。⑵心电图总疗效:治疗后两组ST-T基线均总体降低,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60%,33.33%,6.67%;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23.33%,46.67%,20%;研究组改善心电图总疗效更佳(P<0.05)。⑶心绞痛症状积分及疗效:两组心绞痛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落(P<0.01),研究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程度、症状持续时间分数下落更明显(P<0.05),两组受试者在硝酸甘油用量改善作用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痹汤可以更加明显地改善心绞痛多个维度症状。疗效方面,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70%,26.67%,3.33%;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43.33%,46.67%,10%;胸痹汤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⑷SAQ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SAQ积分在各维度上均有明显上升(P<0.01),研究组积分增加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⑸检验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LDL-C、Hcy、NT-pro BNP、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研究组下调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⑹安全性指标比较:患者治疗后出现反酸、恶心、腹泻、头晕、肝功能轻度异常等副作用在两组内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胸痹汤治疗安全性良好。结论:胸痹汤可以减少UAP患者症状困扰,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同时其副作用小,临床应用相对安全可靠;推测胸痹汤作用机制与稳定斑块、抑制血栓形成、增加冠脉血流量、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相关。
高金龙[9](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妊娠期糖尿病母鼠的子代成年后的影响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并增加子代各种患病风险。然而,GDM对子代长期的影响及机制,仍不十分清楚。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在预防一些疾病风险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但n-3 PUFA对GDM孕妇的子代的影响不是十分清楚。GDM子代的长期糖尿病发生风险和机制,以及n-3PUFA对其是否有改善作用,值得研究。此外,GDM能否对子代脑组织造成长期影响,以及n-3 PUFA对其作用及机制,也需阐明。代谢组学可发现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关系,在了解疾病发展、临床早期诊断、改善预后等起重要作用。目前,利用代谢组学大多是对GDM孕妇的研究,对子代研究较少,对子代的长期代谢研究更少。利用代谢组学研究GDM子代远期成年后的代谢变化,阐述子代潜在疾病风险及机制,探究n-3 PUFA干预后的作用,具有实际意义。目的:(一)研究GDM母鼠的子代成长过程中,特别是成长至远期成年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和机制,以及n-3 PUFA对GDM子代干预后的效果;(二)研究GDM能否对子代脑组织造成长期影响,以及n-3 PUFA的干预对GDM子代脑组织的作用及机制;(三)研究GDM母鼠的子代远期成年后代表机体总体情况的血液代谢组学变化,揭示子代年老时的身体状态和相关的疾病风险,以及n-3PUFA对GDM子代血清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Wistar雌鼠孕第5天注射链脲佐菌素造GDM模型,正常母鼠注射柠檬酸缓冲液。正常子代断奶后,喂标准饲料(7%豆油)至11月龄。GDM子代断奶后分三组,喂相应饲料至11月龄,分别为GDM子代组(7%豆油)、n-3PUFA干预的GDM子代组(3%豆油+4%鱼油)、n-3 PUFA缺乏的GDM子代组(7%红花油)。各组子代在11月龄处死。结果:(一)GDM子代出生体重降低,并表现出终生生长受限,n-3 PUFA的干预改善了其生长受限。GDM子代糖尿病发生风险随月龄增长而增加,断奶时无明显风险,远期成年后11月龄表现出明显糖尿病风险。n-3 PUFA通过改善GDM子代胰腺脂肪浸润、降低肝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改善肝脏和胰腺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降低了其糖尿病的风险。n-3 PUFA也延缓了GDM子代肝脏和胰腺端粒的缩短。GDM子代11月龄肝脏和胰腺代谢发生改变。肝脏中73个代谢物发生变化,很多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与糖尿病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如神经酰胺、棕榈酸、草酰乙酸、皮质醇、α-亚麻酸、尼克酰胺和生育三烯酚等。n-3 PUFA干预后调节了27个代谢物,而n-3 PUFA缺乏组中,仅7个代谢物回调,21个代谢物变化趋势却加重。GDM子代胰腺中有68个代谢物改变,n-3 PUFA调节了30个代谢物,而n-3 PUFA缺乏组中却有35个代谢物变化趋势加重。(二)GDM对子代脑组织造成了长期影响。首先,GDM子代11月龄海马体和大脑皮层表现出氧化应激。n-3 PUFA通过提高海马体SOD和CAT活性、降低脑皮层中MDA水平、提高GSH水平和SOD、CAT活性改善了其氧化应激。其次,GDM子代11月龄脑组织呈现炎症状态。n-3 PUFA通过降低海马体中IL-1β和IL-6的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降低脑皮层中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改善了其炎症状态,而n-3 PUFA缺乏组则表现出最高炎症状态。此外,GDM子代断奶时海马体端粒长度变短,11月龄时更短,并且11月龄脑皮层端粒也缩短。n-3 PUFA延缓了其海马体和脑皮层端粒缩短,而n-3 PUFA缺乏组海马体端粒长度最短。最后,GDM子代11月龄脑组织代谢明显改变。很多改变的代谢物与脑功能、神经递质传递、认知功能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密切相关,如磷脂酰丝氨酸、神经酰胺、神经鞘氨醇、谷氨酸、吲哚、组胺、皮质醇、半乳糖脑苷脂等。海马体中52个代谢物发生变化,n-3 PUFA干预后调节了30个代谢物,而n-3 PUFA缺乏组中却有21个代谢物变化趋势加重。脑皮层中有40个代谢物改变,n-3 PUFA调节了22个代谢物,而n-3 PUFA缺乏组中有21个代谢物变化趋势加重。(三)GDM子代11月龄时代表机体总体情况的血液中有40个代谢物发生变化。这些改变的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提示GDM子代远期成年后机体氧化应激增强、炎症状态、易衰老、糖尿病风险、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疾病风险、肝功能降低、认知功能下降、肠道菌群代谢异常、生育功能降低等风险增加。n-3 PUFA干预后调节了血清中21个代谢物,而n-3 PUFA缺乏组中仅4个代谢物回调,却有23种代谢物变化趋势继续加重。结论:(一)GDM子代鼠的糖尿病风险随月龄增长而增加,到远期成年后表现出明显糖尿病风险,n-3 PUFA的干预降低了其糖尿病风险;(二)GDM能对子代脑组织造成长期影响,这增加了子代年老后患脑及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n-3PUFA对GDM子代脑组织有保护作用。本结果也有力地证明,成年后脑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与生命早期经历不良宫内环境有关。(三)n-3 PUFA对GDM子代血清代谢有一定调节作用。利用代谢组学寻找标记物,在预测GDM子代成长中相关疾病风险、观测营养干预和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可行性。
郭晓燕[10](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原发性高血压医案知识发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代着名学者章太炎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着。”中医医案是医家诊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能够反映其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是具有参考和借鉴性的诊疗资料,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其的总结记述。研习医案可以获得关于疾病诊断、治疗、转归、预后等资料,尤其是对各种方剂、药物的应用范围、加减变化、配伍、剂量等方面研究能发挥较大作用,帮助我们培养知常达变的本领。原发性高血压属于现代医学的疾病名称,其发病率高、影响广泛、病因病机未明、服药周期长,对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患者依从性较差。该病在祖国医学中多属于“眩晕”、“头痛”范畴,并在临床诊疗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留下了大量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诊疗医案。面对数量巨大的医案信息,如何更便利、快捷、有效的汲取其精华,提升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是一个每位医家都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大量近现代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医案,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高血压病“症-证-方药”数据知识库,并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的大数据知识发现方法进行分析,运用频次统计、层次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现代大数据处理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数据库进行挖掘、分析,将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经验和用药规律等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从中总结经验、汲取精华,充分了解高血压病中医学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特点,以获取启迪思维的方法,为中医理论指导下诊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集1979年1月-2018年12月共40年间有关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头痛、眩晕相关文献中的个案;其二为检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收集有关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头痛、眩晕相关书籍共13本中的个案。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收集到的医案进行原始数据采集,并对数据进行规范化,构建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数据库。将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利用系统进行标准化,同时人工核查,最终生成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数据库-总库标准库。运用频次统计、层次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医案的就诊者基本情况、症状体征、中医诊断证型、中药及药物用量、常见证素、常用中药等方面知识进行挖掘,并对常见证素及核心药物进行深入分析,以发现蕴藏在大量原发性高血压医案中隐性知识。结果:经筛选,共纳入1043篇医案,分析结果如下:男就诊者、女就诊者分别为591条(57%)、442条(43%),比例为1.33:1。在所有年龄段中,50-59岁的就诊者最多(占全部就诊者的33.24%),其次是60-69岁和40-49岁,三个年龄段的就诊者占所有就诊者的79.5%。原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症状是头晕、头痛,常见伴随症状有:阳亢-眼花、失眠、心烦、耳鸣、口干、多梦、眠差、口苦、头胀、易怒、心悸;阴虚-失眠、耳鸣、眼花、口干、心烦、心悸、多梦;瘀-胸部胀闷、乏力、心悸、小便正常、睡眠不实、麻木不仁、眼花、心烦;痰-头痛、胸部胀闷、恶心、眼花、纳呆、心烦、乏力、肥胖、麻木不仁;火-心烦、口干、失眠、眼花、口苦、头胀、胸部胀闷、易怒、梦多;风-眼花、失眠、心烦、肢体麻木、头胀;气虚-乏力、胸部胀闷、纳呆、心悸、眼花、气短、神疲;肝郁-心烦、口苦、失眠、梦多、胸部胀闷、心悸、性急、大便干燥、睡眠不实、口干、头胀、易怒、纳呆。原发性高血压常见的舌质、舌苔、脉象如下:最常见的舌质依次为舌红、舌暗、舌淡、舌胖大等,而在痰、瘀、气虚中舌暗出现频率最高;最常见的舌苔依次是苔白、苔黄、苔薄、苔腻,而在阳亢、阴虚、火、风、肝郁中则以苔黄出现频率最高,痰中以苔腻出现频率最高;最常见的脉象依次为脉弦、脉细、脉数、脉滑,而在瘀证中以脉细出现频率最高。原发性高血压所用药物的基本属性如下:以性平偏寒为主,瘀、痰、气虚相对其他证而言温性药物使用比例稍多;甘味药物使用最为广泛,其次为和苦味、辛味药,而火、肝郁则以苦味药的使用最广泛;总数据库及各证型均以归肝经的药物使用最为广泛,次要归经稍有不同,总库为肾经、脾经、肺经、心经、胃经,阳亢、阴虚为肾经、心经,痰、气虚、肝郁为脾经、肺经,瘀为脾经、心经,火为肺经、心经,风为心经、肺经。药物功效以强筋骨、平抑肝阳、平肝潜阳、补肝肾、清热凉血最多。各证所使用的的药物功效差别则较大,具体如下:阳亢-平肝潜阳、强筋骨、补肝肾、平抑肝阳、清热凉血;阴虚-强筋骨、平肝潜阳、补肝肾、清热凉血、平抑肝阳;瘀-润肠通便、活血祛瘀、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痰-燥湿化痰、利水渗湿;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风-平肝潜阳、平抑肝阳;气虚-润肠通便、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肝郁-清热解毒、平抑肝阳、清热燥湿、平肝潜阳、疏肝解郁。原发性高血压最常用的核心药物是牛膝、钩藤、白芍、茯苓、天麻、地黄、甘草,各证素使用药物差别较大,具体如下:阳亢-钩藤、牛膝、白芍、天麻、地黄、石决明、菊花、牡蛎、夏枯草;阴虚-地黄、牛膝、白芍、钩藤、牡蛎、天麻、石决明、菊花;瘀-丹参、牛膝、川芎、赤芍、当归、红花、天麻、钩藤、地龙、茯苓;痰-半夏、茯苓、天麻、钩藤、陈皮、白术、甘草、丹参;火-黄芩、夏枯草、钩藤、栀子、甘草、地黄、白芍、牛膝;风-钩藤、天麻、牛膝、白芍、地黄、石决明、菊花;气虚-黄芪、当归、甘草、川芎、茯苓、白芍、白术、党参、牛膝;肝郁-柴胡、栀子、白芍、甘草、黄芩、菊花、夏枯草、钩藤。原发性高血压最常用的药对有:钩藤-天麻、牡蛎-龙骨、茯苓-白术等,各证型常用的药对有阳亢:钩藤-天麻、牡蛎-龙骨、白芍-地黄;阴虚:白芍-地黄、钩藤-天麻、牡蛎-龙骨;瘀:川芎-当归;痰:半夏-白术;火:栀子-黄芩;风:钩藤-天麻;气虚:黄芪-当归;肝郁:柴胡-白芍。高频药物的常用剂量如下:常用剂量为6g的药物有:甘草;常用剂量为10g的药物有:陈皮、柴胡、天麻、黄芩、菊花、当归、川芎、地龙、牡丹皮、栀子、半夏;常用剂量为15g的药物有:牛膝、钩藤、白芍、茯苓、地黄、丹参、夏枯草、泽泻、桑寄生、杜仲、赤芍、酸枣仁;常用剂量为30g的药物有:石决明、牡蛎、龙骨、葛根、黄芪。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核心药物所对应的症状及药物配伍有所不同,除了头晕、头痛、眼花、心烦、失眠、这几个常见症状,牛膝常偏于心悸、梦多、耳鸣、口干、乏力;钩藤常偏于口干、头胀、睡眠不实、麻木、口苦;白芍常偏于心悸、梦多、耳鸣、口干、乏力;茯苓常偏于胸部胀闷、乏力、心悸、纳呆、睡眠不实、心烦、恶心;天麻常偏于睡眠不实、失眠、乏力、口干、麻木、胸部胀闷;地黄常偏于耳鸣、口干、腰酸、心悸、乏力;甘草常偏于胸部胀闷、乏力、心悸、失眠、纳呆、口干。结论:总的来说,通过构建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数据库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可以将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诊疗规律归纳为:辨证上,识标本虚实,辨阴阳盛衰,抓核心症状;治疗上,以肝为主、调和五脏;平气血、调阴阳;化痰、消瘀、疏肝、清火,据证应用;用药上,甘苦性寒药物为主,酌配辛温;成方运用有限,跟据证素选用核心药物为主;灵活使用药对;药量偏大,用时审慎。
二、用多变量统计分类方法对老年冠心病独立预测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多变量统计分类方法对老年冠心病独立预测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探讨冠心病发生发展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患者代谢差异初步探索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冠心病不同进展阶段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基因表达分析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背景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组学技术和新型生物标志物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
摘要 |
ABSTRACT |
背景 |
组学检测生物标志物与冠心病 |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太极拳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宿主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缩略表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太极拳干预T2DM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
(一)研究方法 |
1 文献检索与管理 |
2 文献的筛选与流程 |
3 文献资料和数据提取 |
4 文献的质量评价 |
5.证据合成与分析 |
6.研究注册 |
(三)研究结果 |
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
2 纳入文献的特征结果 |
3 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4.太极拳干预T2DM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结果 |
第二部分 太极拳对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影响的研究 |
(一)研究方法 |
1 研究类型与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分组与干预 |
4 生物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
5.实验仪器与试剂 |
6.实验流程与方法 |
7 研究观察的指标 |
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9 研究质量控制 |
10 伦理审批与临床研究方案注册 |
11 研究流程图 |
(二)研究结果 |
1 临床研究结果 |
2 肠道菌群的研究结果 |
3 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 |
4.尿液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 |
5 粪便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 |
6.肠道菌群与粪便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 |
讨论 |
1 中医理论相关讨论 |
2 现代医学的相关讨论 |
3 关于研究方案与质控的讨论 |
4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文献综述 2 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及微生物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2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件3 研究相关的图片资料 |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阴虚质女性渐衰期的肠道菌群与宿主NF-κB信号通路共变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与衰老的关系研究 |
1 衰老相关研究概况 |
2 中医体质与衰老的相关性研究 |
3 阴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人肠道菌群与衰老的关系研究 |
1 肠道菌群的检测方法 |
2 肠道菌群与衰老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
3 从肠道菌群的角度研究中医体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肠道菌群与宿主NF-κB信号通路共变化研究概况 |
1 NF-κB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 |
2 NF-κB信号通路与衰老的关系 |
3 肠道菌群与宿主NF-κB信号通路的共变化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阴虚质女性渐衰期的血液生化指标特征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结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基于16S rDNA测序技术的阴虚质女性渐衰期肠道菌群特征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结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阴虚质女性渐衰期NF-κB信号通路mRNA的表达与肠道菌群的共变化机制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结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中医体质量表(2009版)》 |
附录2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 发表论文 |
2 参加科研课题 |
(4)帕金森病中医证候要素提取与分布组合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帕金森病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
1 古代文献论述 |
2 病因病机阐述 |
3 证候临床分型 |
4 证候名家经验 |
5 证候临床研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数理统计方法在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
1 数理统计方法 |
2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流程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方法 |
结果 |
第一部分 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频次分布 |
1 一般资料 |
2 分级分期分型 |
3 中医四诊信息的频次分布 |
第二部分 证候要素提取与分布研究 |
1 证候要素提取 |
2 证候要素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研究 |
3 证候要素得分与赫雅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
4 证候要素与病程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
5 证候要素与运动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三部分 证候要素组合研究 |
1 中医四诊信息聚类分析 |
2 证素归类及证型判定 |
讨论 |
1 一般资料 |
2 疾病的分级分期分型 |
3 中医四诊信息分布 |
4 证候要素的提取与分布 |
5 证候要素的组合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三阴三阳体质量表再评价与赵进喜治疗阳明体质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1: 中医体质量表的研发及应用 |
1 中医体质分类方法 |
2 中医体质量表的研发 |
3 中医体质量表的应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2: 中医体质与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 |
1 体质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
2 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类流行病学调查 |
3 中医体质理论在2型糖尿病临床中的应用 |
4 2型糖尿病不同中医体质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中医体质研究可视化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三阳三阴体质初量表》再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三 赵进喜教授治疗阳明体质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 |
附录2 原始数据完整性分级打分表 |
附录3 边药示例 |
个人简介 |
(6)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理论分析 |
2.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社区 |
2.1.2 老年人口 |
2.1.3 健康管理 |
2.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健康管理理论 |
2.2.2 资源配置理论 |
2.2.3 机制设计理论 |
2.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
2.3.1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内在需要 |
2.3.2 健康管理模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
2.3.3 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要求 |
2.3.4 健康管理技术手段的应用方向 |
第三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发展状况 |
3.1 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历史沿革 |
3.1.1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建立阶段 |
3.1.2 公共卫生体系快速发展阶段 |
3.1.3 健康中国战略与健康政策全面融入阶段 |
3.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结构与实施现状 |
3.2.1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
3.2.2 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 |
3.2.3 基于医联体的分级诊疗管理 |
3.2.4 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
3.2.5 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管理 |
3.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3.3.1 老年人口健康需求迫切 |
3.3.2 人口健康管理理念滞后 |
3.3.3 人口健康管理流程碎片化 |
3.3.4 人口健康管理手段单一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实证研究 |
4.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基线调查 |
4.1.1 社区老年人口问卷及调查设计 |
4.1.2 社区老年人口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3 基于SEM模型的社区老年人口健康因子分析 |
4.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实地访谈案例分析 |
4.2.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需求 |
4.2.2 社区家庭医生健康管理供给 |
4.2.3 社区人口健康管理供需匹配 |
4.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效果评价 |
4.3.1 基础设备与专业医护人员紧缺 |
4.3.2 老年人口健康宣传教育不到位 |
4.3.3 老年人口慢性病管理率不达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国家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 典型国家主要做法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加拿大 |
5.2 典型国家经验 |
5.2.1 强调政府宏观指导作用 |
5.2.2 注重健康服务资源整合 |
5.2.3 借助健康管理技术嵌入 |
5.3 对我国的启示 |
5.3.1 构建政府主导型健康管理体系 |
5.3.2 发展医养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
5.3.3 逐步覆盖智能化健康管理手段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优化 |
6.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优化思路 |
6.1.1 培育大众健康文化是基础 |
6.1.2 促进服务体系融合是保证 |
6.1.3 推动工作精准落实是关键 |
6.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体系构建 |
6.2.1 构建原则 |
6.2.2 要素分析 |
6.2.3 逻辑结构与功能 |
6.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实施路径 |
6.3.1 确立健康社区为政府人口健康管理抓手 |
6.3.2 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提升健康社区氛围 |
6.3.3 联合社会力量打造社区人口健康服务平台 |
6.3.4 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 |
6.3.5 夯实家庭医生签约落实初级首诊分级诊疗 |
6.3.6 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监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促进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实施的建议 |
7.1 将健康社区项目纳入政府规划 |
7.1.1 规划目标设计 |
7.1.2 规划内容安排 |
7.1.3 规划执行评估 |
7.2 加大社区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 |
7.2.1 设立健康教育专项基金 |
7.2.2 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
7.2.3 整合健康教育平台资源 |
7.3 加强社区人口健康管理服务监管 |
7.3.1 明确供给主体权力与职责定位 |
7.3.2 建立服务信息的公开透明机制 |
7.3.3 发挥医保制度的制约监督功能 |
7.4 强化家庭医生制度基础 |
7.4.1 加大全科医生人才培养 |
7.4.2 增加家庭医生服务范围 |
7.4.3 提升家庭医生激励水平 |
7.4.4 构建家庭医生信任关系 |
7.5 推进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
7.5.1 加快新兴科技产品研发 |
7.5.2 推动智能居家装备普及 |
7.5.3 促进健康管理智慧化发展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7)胰腺癌血清及组织差异代谢物筛选及CT征象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1 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及中医药对胰腺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
1.1.1 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现状 |
1.1.2 胰腺癌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1.1.3 胰腺癌影像学早期诊断的现状及进展 |
1.1.4 中医药对胰腺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
1.2 代谢组学在胰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1.2.1 代谢组学简介 |
1.2.2 代谢组学在肿瘤诊断研究中的进展 |
1.2.3 代谢组学在胰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胰腺癌血清与组织差异代谢物的筛查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临床样本 |
2.2.2 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 |
2.2.3 方法 |
2.3 基于UHPLC-Q-TOF-MS的胰腺癌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及生物标志物筛选 |
2.3.1 血清样本基本特征 |
2.3.2 血清代谢组学质量控制 |
2.3.3 血清样本代谢谱图 |
2.3.4 主成分分析(PCA) |
2.3.5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
2.3.6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
2.3.7 早期PDAC代谢组学分析 |
2.3.8 PDAC差异性代谢物的筛选 |
2.4 基于UHPLC-Q-TOF-MS胰腺癌组织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
2.4.1 组织样本基本特征 |
2.4.2 组织代谢组学质量控制 |
2.4.3 代谢轮廓谱图的比较 |
2.4.4 主成分分析(PCA) |
2.4.5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
2.4.6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
2.4.7 差异性代谢物的初步筛选 |
2.4.8 胰腺癌血清中筛出的诊断代谢物在组织中的表达 |
2.5 胰腺癌血清及组织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对比研究 |
2.5.1 血清及组织代谢物对比 |
2.5.2 血清及组织代谢通路对比分析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三章 胰腺癌CT术前评估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3.1 入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 |
3.3.2 胰腺癌的CT表现 |
3.3.3 胰腺癌CT评价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研究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胰腺癌CT特征与血清差异代谢物相关性研究 |
4.1 胰腺癌分期与血清代谢组学相关性研究 |
4.1.1 前言 |
4.1.2 材料与方法 |
4.1.3 结果 |
4.1.4 讨论 |
4.1.5 小结 |
4.2 胰腺癌血管侵犯相关血清代谢标志物的筛选 |
4.2.1 前言 |
4.2.2 材料与方法 |
4.2.3 结果 |
4.2.4 讨论 |
4.2.5 小结 |
4.3 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代谢标志物的筛选 |
4.3.1 前言 |
4.3.2 材料与方法 |
4.3.3 结果 |
4.3.4 讨论 |
4.3.5 小结 |
4.4 胰腺癌远处转移相关血清代谢标志物的筛选 |
4.4.1 前言 |
4.4.2 材料与方法 |
4.4.3 结果 |
4.4.4 讨论 |
4.4.5 小结 |
研究的创新、成果、不足、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中英文对照表(文中出现的顺序) |
附件二 技术路线 |
附件三 (附表) |
附表1 PDAC vs Ctr 55种候选差异代谢物(正、负离子模式) |
附表2 PDAC vs Ctr、PDAC vs BP差异代谢物的交集22种 |
附表3 ES vs Ctr、ES vs BP血清差异代谢物交集29种 |
附表4 PDAC vs Ctr组织AUC大于0.95的差异代谢物(90种) |
附表5 PDAC vs BP组织AUC大于0.8的差异代谢物(27种) |
附表6 PDAC vs Ctr、PDAC vs BP交集组织代谢62种差异代谢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Hcy、LDL-C、血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取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4 伦理要求 |
5 试验设计 |
6 治疗方案 |
6.1 基础治疗 |
6.2 对照组治疗 |
6.3 研究组治疗 |
7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
7.1 LDL-C的测定 |
7.2 Hcy的测定 |
7.3 血流变学指标的测定 |
7.4 NT-proBNP的测定 |
7.5 心绞痛积分及疗效 |
7.6 心电图疗效 |
7.7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 |
7.8 SAQ积分 |
7.9 安全性指标 |
8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基本资料比较 |
2 总疗效 |
2.1 中医证候总疗效 |
2.2 心绞痛疗效 |
2.3 心电图疗效 |
3 研究性指标结果 |
3.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 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 |
3.3 SAQ积分比较 |
3.4 Hcy水平比较 |
3.5 LDL-C水平比较 |
3.6 血流变学水平比较 |
3.7 NT-proBNP水平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
1.1 AS形成机制 |
1.2 UAP形成机制 |
2 祖国医学病机分析 |
2.1 胸痹心痛与痰饮 |
2.2 胸痹心痛与瘀血 |
2.3 痰瘀互结特点 |
2.4 UAP与痰浊瘀阻 |
3 胸痹汤组方研究 |
3.1 胸痹汤立方依据 |
3.2 胸痹汤药理研究 |
3.3 胸痹汤前期研究 |
4 胸痹汤干预UAP结果评价及机制分析 |
4.1 胸痹汤对中医证候积分及有效率的影响 |
4.2 胸痹汤对心电图的影响 |
4.3 胸痹汤对心绞痛积分及有效率的影响 |
4.4 胸痹汤对SAQ积分的影响 |
4.5 胸痹汤对LDL-C的影响 |
4.6 胸痹汤对Hcy的影响 |
4.7 胸痹汤对血流变学的影响 |
4.8 胸痹汤对NT-proBNP的影响 |
4.9 胸痹汤的安全性影响 |
4.10 胸痹汤对UAP的作用机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从“痰”“瘀”论治胸痹心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基于代谢组学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妊娠期糖尿病母鼠的子代成年后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 妊娠期糖尿病及其对子代的危害 |
1.1 妊娠期糖尿病现状、发病因素及治疗 |
1.2 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
1.3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肥胖的影响 |
1.4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糖尿病风险的影响 |
1.5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心血管的影响 |
1.6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高血压风险的影响 |
1.7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脑发育、智力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
2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其作用 |
2.1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定义 |
2.2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血压的关系 |
2.3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 |
2.4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癌症风险 |
2.5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糖尿病风险 |
2.6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脑及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
3 端粒、氧化应激与炎症 |
3.1 端粒、衰老及有关疾病 |
3.2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
3.3 炎症与糖尿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
3.4 氧化应激、炎症及端粒的关系 |
4 代谢组学 |
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目的 |
5.3 研究内容 |
5.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妊娠期糖尿病母鼠的子代远期成年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以及n-3 PUFA的干预对其子代的改善作用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材料 |
2.2.3 主要试剂 |
2.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5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3.1 妊娠期糖尿病母鼠造模方法研究 |
2.3.2 各干预组饲料的脂肪酸组成 |
2.3.3 妊娠期糖尿病母鼠体重及生化指标(子代断奶后) |
2.3.4 GDM子代成长中体重情况及n-3 PUFA对其体重的影响 |
2.3.5 GDM 子代胰腺透射电镜观察及n-3 PUFA对 GDM 子代胰腺的影响 |
2.3.6 GDM子代血清生化指标以及n-3 PUFA对其远期成年后的影响 |
2.3.7 GDM子代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试验以及n-3PUFA对其远期成年后的影响 |
2.3.8 GDM子代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以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
2.3.9 GDM子代胰腺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以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
2.3.10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肝脏氧化应激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
2.3.11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肝脏炎症因子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
2.3.12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胰腺氧化应激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
2.3.13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胰腺炎症因子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
2.3.14 GDM子代肝脏端粒长度以及n-3 PUFA对其端粒长度的影响 |
2.3.15 GDM子代胰腺端粒长度以及n-3 PUFA对其端粒长度的影响 |
2.3.16 n-3 PUFA干预GDM子代肝脏的代谢组学研究 |
2.3.17 n-3 PUFA干预GDM子代胰腺的代谢组学研究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远期成年后海马体和大脑皮层的影响及n-3 PUFA对其的改善作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4 大鼠海马体和大脑皮层氧化应激各指标的测定 |
3.2.5 大鼠海马体和大脑皮层炎症因子各指标的测定 |
3.2.6 大鼠海马体和脑皮层端粒长度的测定 |
3.2.7 大鼠海马体和脑皮层代谢组学研究 |
3.3 结果 |
3.3.1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海马体氧化应激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
3.3.2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海马体炎症因子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
3.3.3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大脑皮层氧化应激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
3.3.4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大脑皮层炎症因子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
3.3.5 GDM子代海马体端粒长度以及n-3 PUFA对其端粒长度的影响 |
3.3.6 GDM子代大脑皮层端粒长度以及n-3 PUFA对其端粒长度的影响 |
3.3.7 n-3 PUFA干预GDM子代海马体的代谢组学研究 |
3.3.8 n-3 PUFA干预GDM子代大脑皮层的代谢组学研究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n-3 PUFA干预妊娠期糖尿病子代大鼠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4 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4.3 结果 |
4.3.1 妊娠期糖尿病母鼠的子代远期成年后血清的代谢组学变化及n-3 PUFA的干预作用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研究创新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原发性高血压医案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一、原发性高血压概念 |
二、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三、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四、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 |
第二节 中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一、古今认识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分型与治疗 |
第三节 中医药领域内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概况 |
一、数据挖掘方法及其应用概述 |
二、数据挖掘在中医诊疗高血压方面研究进展 |
第四节 文献研究小结 |
第二章 建立数据库 |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
一、西医诊断标准 |
二、中医诊断依据 |
第二节 文献来源及筛选 |
一、文献来源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第三节 数据录入及规范化 |
一、数据录入 |
二、数据规范化 |
第四节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知识发现 |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总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一、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
二、常见症状统计分析 |
三、常见舌质频次统计 |
四、常见舌苔频次统计 |
五、常见脉象频次统计 |
六、中医诊断统计 |
七、证型统计 |
八、治法统计 |
九、方剂统计 |
十、药物基本属性统计 |
十一、常用药物使用频次统计 |
十二、常用药物聚类分析 |
十三、常用药物使用剂量统计 |
十四、中药-中药关联分析 |
十五、中药-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
第二节 原发性高血压医案常见证素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一、阳亢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二、阴虚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三、瘀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四、痰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五、火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六、风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七、气虚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八、肝郁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第三节 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数据库常见中药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一、牛膝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二、钩藤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三、白芍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四、茯苓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五、天麻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六、地黄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七、甘草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第四章 结果讨论 |
第一节 就诊者基本情况分析 |
第二节 症状体征分析 |
一、症状分析 |
二、舌质、舌苔、脉象分析 |
第三节 中医诊断辨证及治法方剂分析 |
第四节 用药分析 |
一、药物基本属性分析 |
二、常用药物分析 |
三、药物配伍分析 |
四、药物聚类分析 |
五、常用药物用量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用多变量统计分类方法对老年冠心病独立预测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探讨冠心病发生发展机制[D]. 王春玥.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太极拳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宿主代谢影响的研究[D]. 张福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3]阴虚质女性渐衰期的肠道菌群与宿主NF-κB信号通路共变化机制研究[D]. 刘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帕金森病中医证候要素提取与分布组合探索性研究[D]. 刘红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5]三阴三阳体质量表再评价与赵进喜治疗阳明体质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D]. 黄晓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研究[D]. 马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7]胰腺癌血清及组织差异代谢物筛选及CT征象相关性研究[D]. 赵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Hcy、LDL-C、血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研究[D]. 蒋文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基于代谢组学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妊娠期糖尿病母鼠的子代成年后的影响及机制[D]. 高金龙. 浙江大学, 2020(01)
-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原发性高血压医案知识发现[D]. 郭晓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