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

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

一、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金建慧,罗芳[1](2022)在《体外冲击波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神经阻滞组和冲击波联合神经阻滞组(联合组),每组各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1个月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颈部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分、睡眠质量(quality of sleep,QS)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1个月后的VAS评分、ROM评分和QS评分均显着下降(P<0.05);与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VAS评分、ROM评分和Q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且联合组显着低于神经阻滞组(P<0.05)。神经阻滞组有2例患者在首次注射药物后出现短暂性头晕,平卧休息30min后症状逐渐缓解至消失,2例患者在首次注射药物后出现短暂性血压不稳定。联合组有2例患者在首次进行冲击波治疗中出现短暂性恶心,1例患者在首次进行冲击波治疗中出现耳鸣伴心率加快,休息后症状均缓解。两组患者在后续治疗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安全有效,可显着缓解疼痛,改善颈部活动情况和睡眠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皮铎波,鲍骏侃,朱沙利[2](2021)在《细银针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又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是一类由颈部病变导致头部疼痛的疾病总称[1]。其疼痛范围常涉及后枕部、头顶、颞部、额部,并可伴有颈肩部及上肢不适,病情顽固且复杂。临床治疗多采用药物联合牵引、按摩等物理治疗,亦可在B超引导下行颈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2,3]和颈椎硬膜外连续阻滞治疗[4]。

王迪,程桯,马双雨,米博文,龚龙[3](2021)在《针灸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近10年来针灸疗法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概况。颈源性头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本病病因仍未明确,临床工作中治疗方法仍未达成共识。针灸是现阶段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报道不断增多,本文对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的颈源性头痛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综述,认为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着,不同针刺疗法在减轻头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温针灸、针刺联合推拿等治疗方法疗效尤为突出,可为颈源性头痛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

郭凡[4](2021)在《平衡正脊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次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平衡正脊法对颈源性头痛的干预效果,并且分析其主要作用机理,为平衡正脊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进一步拓宽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思路。方法: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平衡正脊组和常规针推组。平衡正脊组的治疗方式为针刺、推拿和上颈段整复,常规针推组的治疗方式主要参照依据为“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和《推拿学》。两组均为1周3次治疗,一共治疗12次。本试验使用的观察指标为:颈源性头痛评分细则(JOA)、头痛影响测定评分(HIT-6)、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在治疗前和治疗12次后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并比较组间、组内评分差异,分析2种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前两组间比较,三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JOA、VAS及HIT-6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式都可以很好的处理患者头痛问题。(3)颈源性头痛评分细则(JOA):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1个疗程后平衡正脊组比常规针推组改善主观症状和临床体征效果更好。(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比较,平衡正脊组评分下降更加明显(P<0.05),提示1个疗程后,在针对患者头痛强度上,平衡正脊组更加具有优势。(5)头痛影响测定评分(HIT-6评分):1个疗程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12次治疗后,平衡正脊组可以更好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6)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比较平衡正脊组和常规针推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3.33%(P>0.05),说明这两种治疗方式都可以有效治疗颈源性头痛。结论:(1)平衡正脊法及常规针推法均能有效治疗颈源性头痛,改善患者头痛程度、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2)平衡正脊疗法在解决主要症状和缓解疼痛程度上效果更好。(3)平衡正脊法在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上更有优势。通过此次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试验,认为平衡正脊法对于颈源性头痛的干预效果明确,安全性高,无副作用,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王纳[5](2021)在《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基于穴位神经解剖针刺,可针到病所缓解患者身体的病痛,联合调神针刺能缓解患者因病痛导致的情绪问题。并与常规针刺进行对比,以期为颈源性头痛提供一种取穴精准、安全有效的针刺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取穴,主穴:患侧玉枕、风池、天柱、完骨、翳明、天牖及百会、双侧内关、神门,配穴:头顶和前额牵涉痛配前顶,耳周牵涉痛配率谷,眼区牵涉痛配攒竹。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少阳头痛者取穴:丝竹空透率谷、太阳、风池、阿是穴、外关、侠溪,太阳头痛者取穴:天柱、风池、后顶、阿是穴、后溪、申脉。疗程:隔日1次,周3次,2周为一个疗程,总共治疗2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4周、治疗后2个月随访时的有效率、VAS、ROM及HIT-6评分,并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基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ROM及HIT-6评分方面均衡可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4周及随访时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患者3个时间节点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ROM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ROM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与随访组间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在3个时间节点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2周RO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与随访时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HIT-6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周及治疗后2个月随访时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2周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及随访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5.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有效率分别为90.00%、73.33%,治疗4周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随访时有效率分别为96.67%、7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针刺治疗与常规针刺治疗都能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VAS、ROM及HIT-6评分。2.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在改善VAS、ROM及HIT-6评分方面优于常规针刺,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头痛症状及颈椎活动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取穴精准、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

王亦乐[6](2021)在《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运用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的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观察治疗前后及随访1个月的疼痛各维度自我评价及颈椎活动度的改善情况,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个可行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自身前后对照,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9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研究。治疗点的选择为目标肌肉肌腹处的结节、条索或压痛点。通过望诊及触诊,可选择的目标肌肉为较紧张一侧的的头后大直肌、对侧头下斜肌,乳突位置较后一侧的头下斜肌、对侧胸锁乳突肌及肩峰端较高侧的上斜方肌。针刺时,以押手固定进针点局部皮肤,刺手持0.25×40mm毫针快速刺入皮肤,针刺效果以目标肌肉跳动、医者手下肌肉紧张度降低为度,达到效果后即行出针。每位患者1周治疗2次,每次间隔1-3天,治疗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次后、治疗4次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随访对患者进行简化McGill问卷评分和颈椎活动度(ROM)评分,对比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对所有得到的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结果P<0.05即表明所得到的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若P<0.01,则表明所得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上的差异。研究结果:1.治疗前与治疗2次后在简化McGill问卷总分上比较:治疗2次后较治疗前简化McGill问卷总分减少,且两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2次后已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头痛总体情况产生显着疗效。2.治疗前与治疗2次后在简化McGill问卷各分维度评分上比较:治疗2次后较治疗前简化McGill问卷各分维度评分均有减少,且各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2次后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头痛各维度情况已产生显着疗效。3.治疗前与治疗2次后在颈椎ROM评分上比较:治疗2次后较治疗前颈椎ROM评分减少,且两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2次后对颈源性头痛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已产生显着疗效。4.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在简化McGill问卷总分上比较:治疗结束后较治疗前简化McGill问卷总分减少,且两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4次后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头痛总体情况具有显着疗效。5.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在简化McGill问卷各分维度评分上比较:治疗结束后较治疗前简化McGill问卷各分维度评分均有减少,且各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4次后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头痛各维度情况具有显着疗效。6.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在颈椎ROM评分上比较:治疗结束后较治疗前颈椎ROM评分减少,且两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4次后对颈源性头痛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具有显着疗效。7.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在治疗4次后,简化McGill问卷总分总有效率达到94.7%,愈显率达到89.5%。8.随访效果评估:相比于治疗4次后,治疗结束1个月时的简化McGill问卷感觉维度、情感维度、PPI评分均有上升,但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疗法在上述三个维度上的疗效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有所减退,但减退不明显;VAS评分、颈椎ROM评分与治疗4次后持平,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疗法在疼痛程度及颈椎活动度上的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简化McGill问卷总分相比治疗4次后有所上升,且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疼痛的总体评估上,本疗法的疗效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有所减退。研究结论:1.基于颈部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疗法是基于中医经筋理论和人体解剖学提出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该方法对于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疼痛及颈部活动度均有显着疗效。2.该疗法对于患者疼痛自我评价的各维度均有显着疗效。3.该疗法治疗2周共4次后,对于患者的疼痛程度及颈椎活动度的改善效果可持续至少1个月;对于患者对疼痛自我评价的感觉维度、情感维度和现时疼痛程度的改善效果在1个月后有所减退。

刘超志[7](2021)在《电针“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观察“天柱Ⅱ穴”在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今后针灸治疗CEH提供一定的思路及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CEH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联合电针治疗,并配合按揉风池穴疗法。治疗组选穴:百会、太阳(双)、风池(双)、合谷(双)、天柱Ⅱ穴,对照组选穴:百会、太阳(双)、风池(双)、合谷(双)、天柱;电针穴位:治疗组:天柱Ⅱ穴(重侧)—百会,对照组:天柱(重侧)—百会。两组每次治疗时间均为30分钟,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5天一疗程,休息2天后进入下一疗程,共治疗2疗程,于治疗后4周随访。通过观察两组各时间节点的每周头痛指数、颈椎活动度、伴随症状总积分、睡眠质量评分的改善程度,进行科学的统计学分析,评估电针“天柱Ⅱ穴”治疗CEH的疗效。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各项评价指标得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组内评价指标得分比较:治疗后,除2个疗程时和4周随访对比外,两组各评价指标得分在各观察时点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在治疗后,头痛症状、颈椎活动度、伴随症状、睡眠质量均较前有明显好转。2个疗程时和4周随访对比各项评价指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在改善头痛症状、颈椎活动度、伴随症状、睡眠质量方面均有较好的远期疗效。3.组间评价指标得分比较:(1)每周头痛指数:两组1个疗程(P<0.01)、2个疗程(P<0.05)及4周后随访(P<0.05)的每周头痛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颈椎活动度:两组1个疗程(P<0.05)、2个疗程(P<0.01)及4周后随访(P<0.01)的RO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伴随症状总积分:两组2个疗程(P<0.05)及4周后随访(P<0.01)的伴随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睡眠质量评分:两组2个疗程及4周后随访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各个观察时点,治疗组头痛症状、颈椎活动度、伴随症状、睡眠质量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4.天柱Ⅱ穴处有激活扳机点特性者统计:(1)组内对比:治疗组除2个疗程时和4周随访的对比外,治疗组各观察时点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各观察时点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天柱Ⅱ穴对此处扳机点灭活效果明显,且有较为理想的远期疗效;但电针天柱穴对天柱Ⅱ穴处的扳机点灭活效果不明显。(2)组间对比:2个疗程治疗结束时和4周随访的扳机点统计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及随访时治疗组天柱Ⅱ穴处有扳机点特性者明显减少。说明与电针天柱穴相比,电针天柱Ⅱ穴能更精准地对天柱Ⅱ穴处的扳机点进行灭活。5.综合疗效评定及安全性评价:(1)综合疗效评定:两组综合疗效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总有效率均较高(治疗组100%,对照组96.77%),但两组愈显率相比,治疗组(53.13%)明显高于对照组(12.90%)。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治疗CEH,但治疗组能在2周的治疗周期内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2)安全性评价:两组出现不良情况后,经妥善处理均可继续治疗,组间安全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较安全,且安全性无明显差别。结论1.两组均能有效治疗颈源性头痛,但治疗组近期及稍远期(4周)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电针天柱Ⅱ穴对此处的扳机点有明显且精准的灭活作用。3.两组治疗方法均较安全,且安全性无明显差别,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康前前[8](2021)在《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近十年来国内文献中有关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并与导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经验针刺处方相互验证,通过临床试验,观察VAS评分表、ROM评分表、头痛症状评价表和HIT-6评分表的疗效变化,分析其治疗前后的疗效。方法:1.通过高级检索近十年各大数据库内有关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文献资料,总结其选穴频次、所在部位、所属经脉、特定穴应用类型和聚类分析,分析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2.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和骨科患者中,筛选出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3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导师的经验针刺处方:四神聪、百会、风池(双)、天柱(双)、颈夹脊、阿是穴、合谷(双),共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收集的资料录入Excel表中,然后运用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选穴规律研究:对近十年来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文献高级检索,共收集到169篇,再根据排除标准和阅读文献标题摘要等信息后,筛选出67篇文献,经过逐一阅读全文浏览后,最终筛选出54篇质量较高的文献纳入本课题研究。最终收集到54个针刺处方,涉及腧穴43个,取穴总频次为302,频次较高的腧穴为风池(49)、颈夹脊穴(33)、天柱(30)、阿是穴(22)、合谷(17)、百会(16)、风府(16)。发现选穴部位以头颈部为主;选穴经脉以胆经、督脉、膀胱经为主;特定穴使用类型中以交会穴为主;穴位配伍以远近为主。2.临床疗效观察:共纳入符合标准3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后因疫情和患者依从性等问题中止脱落4人,最后为32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22人。临床总有效率为87.50%。观察3个疗程,每疗程治疗后的VAS评分、ROM评分、头痛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影响测试-6评分数据与治疗前比较皆有差异(p<0.05)。试验表明该针刺处方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头痛程度、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减少头痛持续时间、减轻头痛发作程度、改善颈椎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结论:1.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具有这些特点:重视循经选穴、重视局部选穴、重视交会穴的应用、重视远近配伍等。通过分析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发现与导师的经验针刺处方基本相符。2.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发现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证实该针刺处方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可靠。

蒋露露[9](2021)在《针刺配合刮痧治疗颈源性头痛(肝阳上亢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是以颈源性头痛(肝阳上亢型)为临床研究对象,通过观察针刺配合刮痧与常规针刺治疗本病,将临床疗效差异对比分析,证实针刺配合刮痧法治疗此病的临床效果,为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提供一种可行且高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将本院针灸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阳上亢型颈源性头痛患者共72例(脱落后剩余6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针刺+刮痧组),对照组32例(常规针刺组)。两组都需要两个疗程的治疗,最终成果应用视觉模拟评分加权值的方法在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实施疗效评估。结果: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治疗后将两组受试者观察量表评分实施详细统计分析(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1.总体疗效:两组受试者通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30例:痊愈5例(16.67%),显效16(53.33%),有效6例(20%),无效3例(10%),临床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32例:痊愈3例(9.37%),显效8例(25%),有效16例(50%),无效5例(15.63%),临床总有效率84.38%(p<0.05);一个月后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8.13%(p<0.05)。2.VAS评分和HIT评分: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前头痛视觉模拟评分和头痛影响测定评分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经过治疗,头痛视觉模拟评分和头痛影响测定评分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果证实:针刺配合刮痧与常规针刺相互比较,在治疗颈源性头痛(肝阳上亢型)上都可以改善头痛等级以及头痛对生活的负面影响,针刺配合刮痧治疗颈源性头痛(肝阳上亢型)方法简单,易操作,远期疗效好,值得肯定。

朱聪颖[10](2021)在《基于正交试验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优选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基于各版诊断标准中涉及的症状纳入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献,分析针刺治疗CEH的取穴规律。2运用复杂网络拓扑分析法构建针刺治疗CEH的核心腧穴子网络图,得到针刺治疗CEH的核心腧穴。3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腧穴特异性和不同刺激量对针刺治疗CEH的影响,得到针刺治疗CEH的最优方案。方法1全部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电子数据库及纸质版文献。搜索方法以各版诊断标准提出时间为节点,以诊断标准中提出的症状为检索词,搜索针刺治疗CEH的相关文献,建立腧穴数据库,通过Microsoft Excel中CONTIF算法分析针刺治疗CEH的腧穴频数、归经及特定穴规律。2基于腧穴数据库中的处方构建腧穴关系数据库,设置复杂网络软件Cytoscape中自由度、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等拓扑参数,构建针刺治疗CEH的核心腧穴子网络,对该网络图进行挖掘,得到的针刺治疗CEH的核心腧穴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因素。3纳入符合本课题要求的患者,采用L9(34)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以核心腧穴、针具粗细、行针与否及针刺频率作为本研究的四个因素,各取其三水平,按正交表进行试验。将全部患者随机分组为9组,每组3人进行重复试验。所有患者均针刺阿是穴作为基础治疗,并施以对应因素水平方案进行针刺治疗。运用SPSS22.0及正交设计助手对治疗前后患者VAS评分、NDI评分变化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直接对比、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以筛选出针刺治疗CEH最优方案。结果1针刺治疗CEH的腧穴频数排名前10名穴位是:风池、天柱、颈夹脊穴、阿是穴、合谷、百会、太阳、完骨、太冲、率谷;穴位归经频数最高的前3位是:足少阳经、足太阳经及督脉。特定穴使用频数最高的前3位是:交会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2基于复杂网络拓扑分析挖掘出针刺治疗CEH的核心腧穴是:风池、天柱、颈夹脊穴、合谷、百会、太冲。3按照正交试验方案治疗后,通过直接对比,各组VAS、NDI评分的—X±s均下降,且治疗前后各组VAS及DNI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9组方案都可以起到镇痛及改善日常生活水平的作用。直观分析:治疗1疗程后,依据VAS评分,四个因素重要性依次为:针刺取穴、针具粗细、针刺频率、行针与否,其中针刺取穴及针具粗细的影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最优水平为:风池、天柱、0.30mm针灸针、不行针或行针1次、针刺频率为5次/周。改善CEH疼痛指数的最优方案为:取风池、天柱穴,选择0.30mm的针灸针,每周针刺5次,不行针或行针1次。治疗1疗程后,依据NDI评分,四个因素重要性依次为:针刺频率、针刺取穴、行针与否、针具粗细,其中针刺频率的影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最优水平为:颈夹脊穴、百会、0.30mm针灸针、不行针、针刺频率为7次/周。改善CEH颈椎功能障碍的方案:每周针刺7次,取颈夹脊穴、百会穴,不行针,选择0.30mm的针灸针。结论镇痛效果最优的方案是:取风池、天柱穴,选择0.30mm的针灸针,每周针刺5次,不行针或行针1次;提高日常生活质量的最优针刺方案是:每周针刺7次,取颈夹脊穴、百会穴,不行针,选择0.30mm的针灸针。

二、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体外冲击波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神经阻滞组
        1.2.2 联合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QS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ROM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2)细银针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观察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3)针灸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证型分类
2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病理机制研究
3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
    3.1 单独治疗
        3.1.1 毫针
        3.1.2 温针灸
        3.1.3 电针
    3.2 联合治疗
        3.2.1 针灸联合推拿手法
        3.2.2 针灸联合中药
        3.2.3 针灸联合神经阻滞术
4 讨论

(4)平衡正脊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2.1 概念沿革
        2.2 流行病学研究
        2.3 病因学探讨
        2.4 治疗概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脱落、剔除标准
        3.4 中止试验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方法
        4.2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安全性指标
        5.2 观测指标
        5.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6 数据处理
    7 结果
        7.1 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7.2 研究结果
        7.3 不良事件观察及处理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与展望
    1 采用平衡正脊法的依据
        1.1 平衡正脊法的概念
        1.2 平衡正脊法的操作依据
        1.3 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2 研究结果总结与分析
        2.1 结果总结
        2.2 结果分析
    3 结论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VAS法疼痛评分尺(在表情下打“√”)
    附录2 颈源性头痛评分细则(JOA)
    附录3 头痛影响测定HIT-6(12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器材
    2.3 疗程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分析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ROM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HIT-6评分比较
    3.5 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有效率比较
    3.6 安全性分析
4.讨论
    4.1 西医学对CEH的认识
    4.2 中医学对CEH的认识
    4.3 针刺方案的确立依据
    4.4 结果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综述 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1. 中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2. 颈源性头痛与经脉的关系
        3. 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4. 总结
    综述二 西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1. 概述
        2. 颈源性头痛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3. 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基础
        4. 西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5. 总结
    综述三 经筋病和结筋病灶点的相关研究
        1. 《灵枢》对经筋病的认识
        2. 结筋病灶点的传统认识
        3. 结筋病灶点的现代认识
        4. 结筋病灶点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
        5.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和中止标准
        1.6 安全性评价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疗效评定
        2.4 观察时点及回访
        2.5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治疗2次后疗效观察
        3.3 治疗后疗效观察
        3.4 随访效果评估
        3.5 疗效判定标准
    4. 安全性评价
    5. 脱落情况记录
    6. 小结
    7. 研究结果
    8. 分析与讨论
        8.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8.2 针刺点选择依据
        8.3 观察结果及分析
        8.4 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疗法的优势及机制探讨
        8.5 相关因素分析
    9.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结果
个人简历

(7)电针“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估算样本量
        2.2 随机对照
        2.3 盲法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对比
        3.2 治疗前后两组各量表评分对比
讨论
    1 祖国医学认识CEH的病名、病因、病机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学认识CEH的病机
        2.1 解剖学基础
        2.2 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
    3 诊断标准选取依据
        3.1 中医诊断标准
        3.2 西医诊断标准
    4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1 每周头痛指数
        4.2 颈椎活动度(ROM)
        4.3 伴随症状总积分
        4.4 睡眠质量评分
    5 结果分析
        5.1 每周头痛指数、ROM、伴随症状总积分
        5.2 睡眠质量评分
        5.3 综合疗效评定
        5.4 安全性评价
    6 相关治疗方法选用依据
        6.1 按揉风池穴依据
        6.2 电针相关依据
    7 扳机点
        7.1 扳机点与CEH
        7.2 扳机点与阿是穴
        7.3 “天柱Ⅱ穴”与扳机点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3年中西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综述二 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选穴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针刺配合刮痧治疗颈源性头痛(肝阳上亢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CHE的认识
        1.1 发病病因
        1.2 发病机制
        1.3 西医治疗
        1.4 小结
    2 我国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知
        2.1 概述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传统治疗概况
    3 刮痧的认识
        3.1 概述
        3.2 疾病治疗
        3.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技术路线
        1.3 诊断标准
        1.4 试验病例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病例处理
        1.6 临床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情况
        2.2 治疗方案
        2.3 治疗方法
        2.4 注意事项
        2.5 临床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标准
        2.7 随访
        2.8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中断及脱落情况
        3.2 治疗前组间均衡性情况对比
        3.3 治疗结果比较
        3.4 总体疗效比较
        3.5 随访结果比较
第三章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刮痧的认识
    3 刮痧选穴依据
    4 针刺选穴依据
    5 结果及结论分析
        5.1 颈源性头痛视觉模拟评分
        5.2 颈源性头痛影响测定-6
        5.3 综合疗效分析
    6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10)基于正交试验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优选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针刺治疗CEH的取穴规律探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文献筛选标准
        2.3 针刺治疗CEH腧穴数据的建立
    3 腧穴数据库分析
        3.1 高频腧穴分析
        3.2 归经频数分析
        3.3 特定穴分析
    4 结论
第二部分 构建CEH核心腧穴网络图的研究
    1 复杂网络研究
        1.1 拓扑分析概念
        1.2 建立Cytoscape数据库
    2 腧穴配伍网络图
        2.1 整体腧穴网络图构建
        2.2 核心腧穴子网络图构建
    3 核心腧穴子网络图分析方法
    4 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正交试验针刺治疗CEH的方案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 基本治疗
    3 正交试验
        3.1 正交试验中腧穴因素确定
        3.2 正交实验设计
        3.3 随机分组
        3.4 盲法原则
    4 治疗方法
        4.1 取穴方法
        4.2 针具的选择
        4.3 操作
        4.4 疗程
        4.5 CEH患者健康宣教
    5 观察评价内容
        5.1 基线资料
        5.2 疗效性指标
        5.3 安全性评价指标
        5.4 观察时点说明
    6 统计分析
        6.1 统计分析方法
        6.2 重要参数
    7 研究结果
        7.1 基线资料分析
        7.2 治疗前后VAS、NDI评分比较
        7.3 治疗后 1 疗程后 VAS、NDI评分直观分析
        7.4 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
    1 CEH的研究进展
        1.1 现代医学对CEH的研究
        1.2 祖国医学对CEH的认识
    2 针刺治疗CEH的腧穴规律研究
        2.1 文献录入方法选择
        2.2 CEH相关文献研究状况
        2.3 腧穴规律研究方法汇总
        2.4 文献研究结果分析
    3 核心腧穴子网络图研究
        3.1 采用复杂网络拓扑分析的重要性
        3.2 核心腧穴研究
    4 正交试验因素及水平的选择
        4.1 选择正交试验优势
        4.2 试验因素及水平确定
    5 影响针刺疗效的机理讨论
        5.1 腧穴
        5.2 针具粗细
        5.3 行针与否
        5.4 针刺频率
    6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7 健康宣教重要性探讨
        7.1 科学锻炼及防护是维持疗效的关键
        7.2 锻炼及防护的注意事项
    8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40年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冲击波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J]. 金建慧,罗芳. 中国医刊, 2022(01)
  • [2]细银针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J]. 皮铎波,鲍骏侃,朱沙利.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1(09)
  • [3]针灸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J]. 王迪,程桯,马双雨,米博文,龚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9)
  • [4]平衡正脊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郭凡.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穴位神经解剖联合调神理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D]. 王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D]. 王亦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电针“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D]. 刘超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与临床疗效观察[D]. 康前前.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针刺配合刮痧治疗颈源性头痛(肝阳上亢型)的临床研究[D]. 蒋露露.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正交试验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优选方案研究[D]. 朱聪颖.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