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高职教育的两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峰[1](2021)在《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案例研究》文中指出
游明伦[2](2021)在《人的心灵成长:新时代高职教育创新驱动一流发展的新路径》文中提出教育的本质及其终极价值在于点亮人的智慧光芒,促进人的心灵成长,帮助和促进人的精神的圆满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来看,"双高"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工作把"促进人的高素质全面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把心智技能培育作为"铸魂育人、卓越成才"的重要内容及其核心质量标签。基于此,新时代高职教育"时代新人"的培养必然呼唤新的教育实践及其理论创新。反思高职教育实践及其发展历程,因受"工具理性"扩张的利益驱动影响,其在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偏离完整的人的教育方向,以及心智培育与心灵成长生态环境及其机制缺失的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职教育走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及其路径选择。对此,文章基于人的心智培育及其心灵成长的视角,重点从"新时代教育变革:时代新人呼唤心智觉醒的一流高职教育" "人的心智培育缺失:高职教育走向一流高质量发展的‘痛点’" "工具理性扩张加剧:高职教育实施创新驱动一流发展的隐忧" "强化心灵教育变革: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一流发展的新思路"四个方面,就新时代高职教育如何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一流高质量发展进程进行深入浅出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究。
梁晨[3](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明霞[4](2021)在《四川省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张海珍[5](2021)在《高职院校排名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曹佳佳[6](2021)在《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承担着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作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场所,同样把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也应当注重对学生专业性的培养。伴随着疫情时期高职院校混合式学习的大规模应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方式的优势已逐步显现,高职院校混合式学习的开展更加广泛,因此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混合式学习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并遵循评价的方向性、可测性、可接受性、科学客观性等原则建立起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该体系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及其权重分别为课前线上自学0.237、课中学习探究0.543、课后复习巩固0.220。文中选取南京某高职院校对该体系进行实测,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将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评价,通过公式可得出相应的分值和等级。说明该评价体系可以应用于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改善高职体育教师的体育课教学效果和提高高职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都存在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段元超[7](2021)在《高职《刑事法律实务》课程评价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徐晓霞[8](2021)在《在线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显着特征。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地加快迈进,政府对于“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并通过对政策不断地完善,来推进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从高职院校建设网络学习空间的目的来看,一方面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革新教学手段、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对高职教育来说,网络学习空间与新兴技术的结合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必然的方向,是高职院校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然路径。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来看,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网络学习空间本体建设问题、教学层面问题、管理层面问题及思想价值层面问题。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研究对于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未来的建设及其改进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本研究在归纳整理网络学习空间、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研究及对相关核心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目前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大体现状进行了基础分析。其次,从分析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角度出发,引用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以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中的可控情境因素为出发点,形成了以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为分析框架的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理论。在理论分析框架搭建好之后,选取一所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高职院校作为个案研究学校,对其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剖析,研究方法为个案研究法,选取的调研方法为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发现调查院校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存在内部结构建设不完善、内部已有功能建设不足、建设规划与实际建设之间存在差距、基础性保障建设不足的现象。研究者对其分析,将其总结为建设准备不充分、未体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特殊性、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师生教学地位不平等、未体现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这五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归因,发现主要是因为学校缺少整体观念、校企合作发展滞后、空间建设未渗透自主性原则、建设中的不平等观念、传统思维的禁锢。针对观察、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结果、问题及原因的分析,研究者针对学校层面的领导及管理者,从学校自身、与企业之间合作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学校需要考察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合作企业的资质,从公司背景、运功、产品、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企业进行一个预判。第二,学校需要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整合资源、注重培训、完善制度。第三,协同合作企业重构网络学习空间结构。第四,与合作企业协商完善网络学习空间相关功能。第五,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特色化功能建设。
黄若兰[9](2021)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迅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增,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批高水平、技术型专业人才的重要职能和责任,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建设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相继出台的系列文件也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然而,现阶段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刚起步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其理念的认识还较为片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水平不容乐观,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展开研究势在必行。培养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有效保障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最佳途径,更是有效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内在需求的必然选择。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在“人职匹配”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运用问卷、访谈的调查方法和统计分析法,探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并分析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及内外部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操作路径。通过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自我探索、认识环境、做出决策以及制定目标、计划等方面存在问题。从内部因素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迁移水平有待提升、未能把握职业信息获取机会。从外部因素分析,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专业水平还不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安排存在弊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认识较为模糊。鉴于此,本研究从高职学生和高职院校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路径:高职学生应从职业生涯规划态度与责任意识的树立、自我与环境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信息加工技能的强化、目标与计划的制定四个方面入手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职院校要从师资队伍、课程内容体系、教育评价机制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心建设四个方面着手,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
周天娇[10](2021)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国家提出大国制造战略以及“十四五”规划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要求下,培育大国工匠是时代所需。高职院校是培养未来工匠的摇篮,高职教育应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其历史使命和责任更是凸显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夯实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培养工匠精神品质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主要概述相关理论。包括相关概念的界定、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要素及培育的必要性等内容。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现状调查情况。主要包括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调查设计及调查结果情况分析(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主要剖析原因。从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国家社会培育的土壤不肥沃、高职院校提供的营养不充足、大学生吸收的营养不够充分和家庭发挥的辅助作用不够强。第五部分主要阐释实施对策。从国家社会、高职院校、大学生、家庭四个方面研究、制定出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试图为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技术先天不足、文化底蕴后天失调的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关于高职教育的两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职教育的两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人的心灵成长:新时代高职教育创新驱动一流发展的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新时代教育变革:时代新人呼唤心智觉醒的一流高职教育 |
三、人的心智培育缺失:高职教育走向一流高质量发展的“痛点” |
(一)心智培育的核心地位缺失 |
(二)“心智品质”培养存在机制缺失 |
(三)环境的灵性意义建构缺失 |
(四)智慧人才培养思想缺失 |
四、工具理性扩张加剧:高职教育实施创新驱动一流发展的隐忧 |
五、强化心灵教育变革: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一流发展的新思路 |
(一)把心灵成长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新目标 |
(二)正确认知灵性教育人才培养特征 |
(三)科学构建以灵商为核心的心灵成长培养体系 |
(6)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职院校发展混合式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
1.1.2 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混合式学习 |
2.1.2 混合式体育课程 |
2.1.3 学习评价 |
2.2 现有相关研究成果 |
2.2.1 混合式学习相关研究 |
2.2.2 体育学习评价相关研究 |
2.2.3 混合式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相关研究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技术路线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专家访谈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层次分析法 |
3.3.5 逻辑分析法 |
4 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 |
4.1 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
4.1.1 素质教育 |
4.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2 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建立的的原则 |
4.2.1 方向性原则 |
4.2.2 可测性原则 |
4.2.3 可接受性原则 |
4.2.4 科学客观性原则 |
4.2.5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4.3 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
4.3.1 评价指标数量应适宜 |
4.3.2 评价标准应体现职业性 |
4.3.3 评价应强化激励功能 |
4.3.4 评价方法应趋于多样化 |
5 评价体系的确定 |
5.1 评价指标初选 |
5.2 评价初选指标分析 |
5.2.1 课前初选指标分析 |
5.2.2 课中初选指标分析 |
5.2.3 课后初选指标分析 |
5.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5.3.1 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指标的筛选和修改 |
5.3.2 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分析 |
5.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4.1 权重计算方法 |
5.4.2 权重计算过程 |
5.4.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6 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实测与应用 |
6.1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
6.1.1 调查对象 |
6.1.2 调查方法 |
6.2 评价的标准与计算 |
6.2.1 评价的标准 |
6.2.2 评价计算方法 |
6.3 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
6.3.1 问卷统计结果 |
6.3.2 进行模糊关系矩阵的建立 |
6.3.3 二级指标各层次的综合评价计算结果 |
6.3.4 一级指标各层次的综合评价计算结果 |
6.3.5 综合评价结果 |
6.4 评价结果分析 |
6.4.1 课前线上自学的评价 |
6.4.2 课中学习探究的评价 |
6.4.3 课后复习巩固的评价 |
6.4.4 空乘8 班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总体综合评价 |
6.5 评价体系效用分析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建立了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
7.1.2 确定了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 |
7.1.3 确定了该体系学习效果得分的计算公式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8)在线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建设网络学习空间的必要性 |
1.1.2 网络学习空间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网络学习空间概念分析 |
1.3.2 网络学习空间设计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在线教育 |
1.4.2 学习空间 |
1.4.3 网络学习空间 |
1.4.4 高职院校 |
1.5 理论基础 |
1.5.1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 |
1.5.2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研究框架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思路 |
1.6.4 研究方法 |
1.7 总结 |
2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调查结果分析 |
2.1 网络学习空间内部结构建设仍显不足 |
2.1.1 管理服务功能空间与师生子功能空间脱节 |
2.1.2 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偏向教师空间 |
2.1.3 学生网络学习空间不同端口功能设计差距明显 |
2.1.4 部分功能空间内部结构混乱 |
2.1.5 缺乏特色性教学功能建设 |
2.2 网络学习空间内部已有功能建设不完善 |
2.2.1 基础性教学功能键设置不到位 |
2.2.2 知识性资源使用率低 |
2.2.3 缺乏人际互动功能区 |
2.2.4 网络学习空间技术支持不到位 |
2.3 建设规划与网络学习空间实际建设对比存在差距 |
2.3.1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规划情况 |
2.3.2 规划与实际建设的差距 |
2.4 基础性保障建设不足 |
2.5 总结 |
3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问题 |
3.1.1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准备工作不充分 |
3.1.2 未体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
3.1.3 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
3.1.4 师生地位不平等的问题 |
3.1.5 未充分体现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 |
3.2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缺少整体观念 |
3.2.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滞后 |
3.2.3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中的不平等观念 |
3.2.4 未渗透自主性原则 |
3.2.5 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 |
3.3 总结 |
4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策略 |
4.1 考察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合作公司的资质 |
4.2 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 |
4.2.1 整合资源,推进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管一体建设 |
4.2.2 注重使用培训,提升师生内在认同感及使用效果 |
4.2.3 完善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相关制度 |
4.3 协同重构网络学习空间结构 |
4.4 协商完善网络学习空间相关功能 |
4.4.1 优化网络学习空间技术支持功能 |
4.4.2 完善个人子空间基础功能建设 |
4.4.3 加强个性化功能建设 |
4.5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特色化功能建设 |
4.5.1 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 |
4.5.2 推进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特色化功能建设 |
5 研究总结 |
5.1 研究成果 |
5.1.1 基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理论建构 |
5.1.2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3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策略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X 高职院校职教云”使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 2: 关于“X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情况”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9)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
1.2.2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职业生涯 |
1.3.2 职业生涯规划 |
1.3.3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研究的基础理论 |
2.1 “人职匹配”理论 |
2.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3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
3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工具 |
3.1.3 数据处理 |
3.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调查结果 |
3.2.1 问卷信效度检验 |
3.2.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状况 |
3.2.3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各维度状况 |
3.2.4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差异分析 |
3.2.5 结论 |
4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存在的问题 |
4.1.1 高职学生自我探索程度明显不够 |
4.1.2 高职学生认识环境能力存在不足 |
4.1.3 高职学生欠缺职业决策制定技能 |
4.1.4 高职学生缺乏目标计划制定能力 |
4.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内部因素 |
4.2.2 外部因素 |
5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 |
5.1 内部路径 |
5.1.1 必要前提:树立正确态度,增强规划意识 |
5.1.2 基础要素:准确评价自我,有效认识环境 |
5.1.3 核心内容:强化信息加工,提升决策技能 |
5.1.4 重要环节:明确目标计划,及时反馈修正 |
5.2 外部路径 |
5.2.1 打造多元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师资队伍 |
5.2.2 制定“三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体系 |
5.2.3 建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评价机制 |
5.2.4 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中心 |
6 结语 |
6.1 总结 |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展望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研究视角新 |
(二)研究内容新 |
第一章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概述 |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相关概念界定 |
(一)工匠 |
(二)工匠精神 |
(三)工匠精神培育 |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要素 |
(一)工匠精神认知培育 |
(二)工匠精神情感认同培育 |
(三)工匠精神意志培育 |
(四)工匠精神行为培育 |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
(一)有利于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
(二)有利于高职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三)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
第二章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二、调查结果 |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国家社会培育的土壤不肥沃 |
(一)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
(二)工匠精神培育制度不够健全 |
二、高职院校提供的营养不充足 |
(一)文化环境不够浓厚 |
(二)培育形式比较单一 |
(三)素养与技能融合差 |
三、大学生吸收的营养不够充分 |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
(二)学生总体意志力薄弱 |
(三)学生受消极影响严重 |
四、家庭发挥的辅助作用不够强 |
(一)缺乏家校联动共育平台 |
(二)家长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
(三)家长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第四章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 |
一、国家社会要培育肥沃的土壤 |
(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四)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
二、高职院校要提供丰富的营养 |
(一)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环境 |
(二)拓展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形式 |
(三)加强师资建设和相关课程建设 |
(四)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评价机制 |
三、大学生要主动吸收充足养分 |
(一)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动性 |
(二)提升工匠精神学习的意志力 |
(三)勤学加苦练铸就工匠真本事 |
四、家庭要发挥牢固的辅助作用 |
(一)增强家长综合素质,提高工匠精神培育认识 |
(二)搭建有效联动平台,增强家校互通共育能力 |
(三)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高工匠精神培育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关于高职教育的两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案例研究[D]. 王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
- [2]人的心灵成长:新时代高职教育创新驱动一流发展的新路径[J]. 游明伦. 铜仁学院学报, 2021(04)
- [3]“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研究[D]. 梁晨.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4]四川省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 李明霞.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5]高职院校排名指标体系研究[D]. 张海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6]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D]. 曹佳佳.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7]高职《刑事法律实务》课程评价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D]. 段元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8]在线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研究[D]. 徐晓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D]. 黄若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 周天娇.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