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氧化还原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细乳液聚合的粒径分布及成核机理

低温氧化还原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细乳液聚合的粒径分布及成核机理

一、氧化-还原低温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细乳液聚合粒度分布和成核机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敬东[1](2021)在《自交联核壳结构苯丙乳液的制备及改性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因传统溶剂型树脂乳液所造成的污染问题违背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越发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所以,研究开发新型环保型树脂替代传统乳液迫在眉睫。其中,水性丙烯酸树脂类乳液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低VOC乳液,使其具备了优异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丙烯酸酯类乳液自身存在耐水性、耐沾污性较差等缺陷,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有机硅化合物凭借其优良的耐高低温性能、较好的疏水性等成为改性研究的热点。本论文拟采用有机硅化合物对水性苯丙乳液进行改性研究,通过结合两者的优势,以期改善丙烯酸酯类乳液自身热粘冷脆、疏水性较差等缺陷。1.采用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异辛酯(2-EHA)为聚合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K1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7(AEO7)为乳化剂;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丙烯酸(AA)为交联体系;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通过预乳化种子聚合工艺制备单一结构苯丙乳液,探究合成过程中聚合组份分布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合成条件:乳化剂用量为聚合总单体量3.50 wt.%,K12与AEO7用量比为3∶1;KPS用量为聚合主单体量0.50 wt.%,交联体系NMA、AA用量分别为聚合主单体量0.50 wt.%、1.00 wt.%时,制备得到的苯丙乳液显现出优异的性能。乳液聚合过程不产生凝胶;乳液粒子平均粒径为80 nm,分散指数(PDI)为0.036,粒径可控且均一性良好;交联度(二甲苯)为47.83 wt.%,可满足工业生产需求。2.基于粒子合成微观设计原理,制备核壳结构(硬核软壳、软核硬壳)自交联苯丙乳液,并对乳液及胶膜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乳液平均粒径集中分布于在100nm附近,分散指数(PDI)小于0.10,粒径可控且均一性良好;红外表征结果表明合成乳液完整保留了苯丙乳液的主链结构;TGA测试结果表明,核壳结构的设计对乳液胶膜热性能没有改善;接触角及吸水分析结果证实:软核硬核结构乳液胶膜疏水性能优于硬核软壳结构。3.选用硅烷偶联剂KH-560、KH-570对软核硬壳结构自交联苯丙乳液进行改性研究。两种改性乳液胶膜IR分析图谱1060 cm-1位置均出现Si-O键的特征吸收峰,表明有机硅化合物成功接枝于乳液主链结构;TGA分析图谱显示,KH-570用量为聚合总单体量2.0 wt.%时,改性乳液胶膜热失重率较未改性前提升2.33 wt.%,热性能较改性前显着提升;且当KH-560、KH-570用量为聚合总单体量0.50 wt.%时,改性后乳液胶膜接触角较未改性前分别提高10.55°、20.16°。综上所述,改性剂用量相同时,KH-570改性后乳液及胶膜热性能及疏水性能提升较KH-560改性乳液明显,且当硅烷偶联剂KH-570用量为聚合主单体量0.50 wt.%时,所制备改性乳液平均粒径114 nm,PDI=0.022,粒径可控且分散均一;乳液胶膜热性能及疏水性能均得到明显提升。

徐陈静[2](2021)在《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的制备和涂层特性》文中指出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具有分子结构和性能可调、安全环保、耐候等优点,在建筑、纺织、造纸、石油和工业防腐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聚丙烯酸酯涂层的耐热性、耐水性较差,存在“冷脆热黏”现象,在实际应用中发展受限。采用刚性无机纳米颗粒与聚丙烯酸酯复合制备有机无机纳米复合乳液是增强涂层性能的有效途径。然而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极性差异较大,相容性不好,纳米氧化硅改性聚合物时分散不均,往往需要在聚合前先进行化学改性,复合乳液制备工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辅助单体与纳米氧化硅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分别采用原位Pickering乳液聚合和细乳液聚合合成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并对聚合过程、复合乳胶粒径分布和形貌、复合粒子形成机理及复合乳液成膜后涂层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单体、1-乙烯基咪唑(1-VID)为辅助单体、纳米氧化硅为Pickering乳化剂,通过Pickering乳液聚合合成MMA共聚物/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纳米氧化硅无需额外的表面处理,在辅助单体的作用下纳米氧化硅粒子吸附在聚合物乳胶粒子表面,充当反应体系乳化剂。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合成的复合粒子具有明显的“草莓状”结构。研究了纳米氧化硅用量、阳离子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浓度等对MMA乳液聚合转化率、乳胶粒子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发现随着AIBA浓度增大,Pickering乳液聚合速率增大,复合乳胶粒子粒径分布逐渐变窄;随着氧化硅用量增加,复合乳胶粒子粒径分布逐渐变宽;由于辅助单体和AIBA均能通过物理作用吸附在纳米氧化硅表面,通过原位Pickering乳液聚合可以得到高纳米氧化硅含量(如大于20wt%)的MMA共聚物乳液。其次,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氨水为催化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氧化硅溶胶。以MMA为主单体、1-VID为辅助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HD)为主/助乳化剂,通过细乳液聚合合成MMA共聚物/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研究了温度、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浓度和氧化硅用量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引发剂浓度越大,细乳液聚合反应速率越大,而氧化硅的存在对细乳液聚合有一定的缓聚作用。研究了纳米氧化硅粒径和用量、乳化剂浓度对复合乳胶粒子形貌的影响。对于粒径为20 nm的纳米氧化硅,乳化剂SDS浓度的变化影响复合乳胶粒子粒径,但当聚合前期采用Tween-80乳化剂,后期补加少量SDS时,氧化硅可起到一定的Pickering乳化剂的作用,确保复合胶乳的稳定性。不同氧化硅用量的复合乳胶粒子粒径在90~200 nm之间,氧化硅含量增加会导致复合乳胶粒径增大和粒径分布变宽。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证明在MMA共聚物乳胶粒子表面也存在氧化硅粒子。最后,以MMA、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1-VID为辅助单体、SDS/HD为主/助乳化剂,通过细乳液聚合制备了不同纳米氧化硅用量的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透射电镜证实了复合粒子的形成,复合乳液成膜过程受温度影响。随着纳米氧化硅粒子含量的增加,复合胶膜的疏水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都有所提高。AFM分析表面形貌发现纳米氧化硅的添加增加了乳胶膜的表面粗糙度,使其耐水性增加。在一定纳米氧化硅用量范围内(如3%~9%),纳米氧化硅的添加可提高丙烯酸酯聚合物乳胶膜的拉伸强度和储能模量。

徐彦明[3](2020)在《无皂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其在油墨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虽然水性油墨因为环保无害逐步应用于印刷行业,但是目前水性油墨在非吸收性表面的附着力、耐抗性仍有不足,因此针对水性油墨及其连接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丙烯酸树脂作为油墨制备中最常见连接料,如何提高其在非吸收性表面的附着力与耐抗性尤为重要。本文以硬单体苯乙烯(St)、软单体丙烯酸丁酯(BA)、功能单体丙烯酸(AA)、反应型乳化剂、引发剂过硫酸铵(APS)、缓冲剂碳酸氢钠(NaHCO3)为原料,采用预乳化半连续工艺合成丙烯酸酯乳液。通过对乳液粘度、粒径、固含量、附着力、成膜性、稳定性、耐抗性等性能的分析,研究了乳化剂、引发剂、功能单体用量以及软硬单体比例等反应条件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制备丙烯酸酯乳液的最佳条件为:BA用量54%、St用量44%、AA用量2%、乳化剂用量为1.2%、APS用量1.0%,聚合反应温度85±2℃,聚合反应时间3~4h。所制备乳液粘度低、固含量较高、稀释稳定性与机械稳定性良好、成膜性好。乳液吸水率为29.66%,在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双向拉伸尼龙薄膜BOPA、双向拉伸聚酯薄膜BOPET、聚乙烯薄膜PE上的附着力依次为55%、45%、45%、40%。为了进一步提高丙烯酸酯乳液在非吸收性表面的附着力,引入硅烷偶联剂和单体对乳液进行改性,系统研究硅烷偶联剂(KH570、KH560、KH151)、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同时针对不同塑料薄膜,探究适合其性能提高的最优改性剂。结果表明:(1)硅烷偶联剂和MMA的添加会增强乳液的耐水性,硅烷偶联剂平均增强幅度为42%,MMA平均增强幅度为22.48%;(2)5%的KH570可以提高乳液在BOPP上的附着力,提高幅度为82%;6%的KH560可以提高乳液在BOPA上的附着力,提高幅度为122%;2%的KH151可以提高乳液在PE上的附着力,提高幅度为150%。(3)添加2%的MMA可使乳液在BOPP、BOPA、PE三种基材表面附着力,分别提高81%、100%、50%。(4)所有乳液在BOPET薄膜上均良好附着。利用乳液GX1、GX2、GX3、AE22进行水性油墨的制备并研究其性能。实验结果发现:(1)通过改性乳液制备的油墨的粘度降低23%~35%,细度降低34%~43%,初干性提高22%~67%,彻干性提高26%~37%。(2)通过改性乳液制备的油墨的附着力和耐抗性得到改善,油墨在BOPP、BOPA、PE表面的附着程度以及耐抗性得到较明显提高。

许安丽[4](2020)在《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兼具了聚合物与无机粒子的优良性能,两者的协同作用能提升材料的机械和加工性能以及热稳定性,功能无机粒子的引入还能赋予材料催化、抗刮、透明性和光学等新的功能,使得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在高性能涂料、生物医药、催化、纺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易团聚,难以均匀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利用无皂乳液聚合将二者有机结合,既提高了聚合物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均匀分散性,得到的复合乳液又可直接成膜用于涂料研究。本论文采用聚多巴胺对无机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并将改性后的无机纳米粒子与不同单体进行无皂乳液聚合,获得了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探究了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所得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多巴胺的自聚合反应对无机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研究聚多巴胺改性硅溶胶表面特性和胶体稳定性,通过TEM、DLS和Zeta电位等测试方法表征表面改性的无机纳米粒子和硅溶胶的结构形貌、稳定性和分散性。2、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以聚苯乙烯为核、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壳的聚苯乙烯/二氧化硅(PS/Si O2)纳米复合材料。我们探究了引发剂、无机纳米粒子、改性硅溶胶及其初始浓度等因素对PS/Si O2纳米复合材料的胶体稳定性和结构形貌的影响。利用FTIR、XPS、SEM和TEM等手段对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采用APS/TMED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改性硅溶胶存在下,能够制备以聚苯乙烯为核、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壳的PS/Si O2纳米复合材料。改变硅溶胶初始浓度能够有效调控PS/Si O2纳米复合材料和P(S-BA)/Si O2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其胶体稳定性。3、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PMMA/Si O2)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单体、改性硅溶胶的初始浓度、p H值等因素对PMMA/Si O2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胶体稳定性和结构形貌的影响。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包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量随着改性硅溶胶的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改变p H值会影响胶乳粒子和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的电荷密度,进而影响PMMA/Si O2结构形貌和胶体稳定性。此外,加入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共聚单体BA有助于共聚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胶乳的成膜,拓宽纳米复合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和开发,为规模化生产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

蒋杰[5](2020)在《基于模型辅助半连续RAFT聚合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序列结构的精确调控》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化学工业的发展重点已从通用型产品规模化生产的效能提升,逐渐转变到高性能专用产品高效、绿色制造技术的开发。聚合物材料的性能为高分子链结构所决定,其根本是组成聚合物链的单体序列结构。因而精确控制单体单元在聚合物链中的连接顺序是定制聚合物链结构的关键。为此,本文将半连续聚合方式与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RAFT)模型相结合,通过模型控制单体加料,实现了聚合物共聚组成的快速精确定制和共聚物链序列结构的精密调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构建RAFT溶液共聚模型,研究链转移反应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并用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RAFT溶液共聚动力学进行实验验证;结合半连续反应器模型,通过PolicyⅡ的单体加料策略下的RAFT溶液共聚,定制组成均一分布的St/BA共聚物;为实现聚合物的绿色、快速制备,进行St/BA的RAFT细乳液共聚,通过模型调控单体程序加料速率,定制均一序列结构的共聚物。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共聚物链中单体序列结构,计算RAFT细乳液聚合所定制的St/BA共聚物链中的三元序列组成与序列长度分布(SLD)。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建立了涵盖向单体和溶剂的链转移反应的RAFT溶液共聚动力学模型,发现随着向单体和溶剂链转移常数的增加和单体浓度的降低,聚合物分子量偏离理论值的程度加大且分布变宽。该模型可很好地预测St/BA的RAFT溶液共聚动力学。(2)建立了半连续的St/BA RAFT溶液共聚模型,使用Policy Ⅱ的单体加料策略,实现了不同组成均一的St/BA共聚物的高速精确制备,聚合速率比Policy Ⅰ提高了 2倍以上。(3)建立了半连续St/BA RAFT细乳液共聚序列结构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单体进料速率,实现了均一数均序列长度(SLn)为2的共聚物的精确定制,共聚物累积三元序列组成保持恒定。(4)开发了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直观展现共聚物链中单体序列结构的可视化技术,间歇聚合过程共聚物序列存在漂移,而基于均一SLn所定制的St/BA共聚物的SLD不随转化率而发生变化,且随着累积共聚组成的增加,SLD变宽。

吴晗[6](2019)在《用于除甲醛的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室内由于装修过程中使用一些劣质涂料和胶黏剂,这些材料带有大量的有机物,会造成室内环境的污染,甲醛是其中的一种污染物,因为甲醛在工业上的使用范围较广,所以甲醛的污染范围较广。当前对于除甲醛的研究方法比较少,其中大部分是物理方法,本文是采用化学反应的方法来净化甲醛。本文采用聚合物乳液合成的方法来合成出了丙烯酸酯乳液,并将其应用于内墙涂料,用乳液型涂料来代替溶剂型涂料;其次是在合成乳液的过程中引入功能单体丙烯酰胺,由于功能单体的特殊官能团赋予乳液能够与甲醛反应的作用,既能够除甲醛又能够代替溶剂型涂料来使用。采用预乳化半连续滴加法来合成丙烯酸酯乳液,在合成过程中加入功能单体,使乳液具有除甲醛的功能。通过红外图谱、玻璃化温度、粒径分析、流变性、乳液除甲醛的效果等进行分析,探究了预乳化半连续滴加法的工艺,确定了预乳化中乳化剂的选择、搅拌时间和速率、单体滴加速率以及预乳化温度;确定了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乳化剂、引发剂的加入量以及聚合过程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工艺条件;功能单体丙烯酰胺的加入量对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对乳液的粘度、凝胶率、净化甲醛的效果、乳液的粒径、乳液成膜后耐水性的影响。最终确定整个工艺为预乳化的搅拌速率为500 rpm、乳化剂为RS-710与COPS-2按照1:2的比例复配、预乳化温度为35℃、单体滴加时间为40 min50 min、滴加完毕后再搅拌1 h,种子反应温度为80℃、聚合反应为78℃、预乳液滴加时间为34 h、搅拌速率为400 rpm、保温时间为1 h、中和后pH为78。经过实验确定AM的加入量为8%的时候,乳液的性能最好,而且此时甲醛的净化率达到了61.3%。以自制的丙烯酸酯乳液为基料,自制的活化贝壳粉为填料,制备出具有净化甲醛作用的丙烯酸酯涂料。通过对搅拌时间对提料细度的影响、贮藏时间对涂料粘度的影响以及涂料的除甲醛效果,对自制的内墙涂料进行性能分析。经过实验确定涂料配方为自制乳液73%、活化贝壳粉22%、分散剂1.5%、消泡剂1%、丙三醇1.5%、流平剂1%。此配方下制备的内墙涂料性能优良,稳定性好,满足施工条件,是一种较好的环保型涂料。

王一鸣[7](2019)在《丙烯酸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乳液是一种乳胶粒粒径在0.01-0.1um的半透明或透明乳液,与常规乳液相比有成膜密度高、光泽度高、渗透性好等优点,微乳液聚合及其应用是未来聚合物乳液发展的方向。本文探究了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三种单体的小粒径微乳液聚合方法及工艺,得到采用单体全微分滴加工艺及单体初加量为0、单体滴加时间为2.5h、乳化剂种类为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及其用量为8%、聚合温度为82℃、引发剂用量0.6%、添加乳化剂量10%的助乳化剂及变换的机械分散强度等条件为制备小粒径丙烯酸酯微乳液的最佳工艺条件。所制备的PMMA微乳液,其平均粒径为20.45nm,固含量为30.12%。通过对耐水性、透光率、附着力及成膜性等应用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到具有实用价值的丙烯酸酯微乳液。最终确定软硬单体配比MMA:BA为2:1;AA含量为3%,乳化剂用量为4%。所得到的微乳液具有成膜性,附着力1级,耐水性良好,乳液粒径为31.45nm。将实用型丙烯酸酯微乳液分别应用于石材保护、防火涂料罩面、纸张处理并进行渗透性、接触角、光泽度、吸水率等性能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本课题所研制的实用型微乳液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

马超[8](2018)在《MAA和MMA的共聚碱溶性树脂在BA及BMA乳液聚合中作为稳定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碱溶性树脂(ASR)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共聚物,可被归类为分子量在500-20000之间的阴离子聚电解质,它能够通过静电空间机理来稳定颗粒。在乳液聚合中使用碱溶性树脂,将使得乳液具有牛顿流体行为,优异的机械稳定性,良好的颜料分散性以及使乳胶具有优异的润湿性,这使得它们适用于印刷油墨,涂料等领域。目前,所有的对碱溶性树脂在乳液聚合中作为稳定剂的研究,所用的碱溶性树脂都含有活泼氢。本论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异丙醇为反应介质,乙基己基巯乙酸酯(EHTG)为链转移剂,在80℃下聚合得到了一种不含活泼氢的碱溶性树脂,并研究了其在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乳液聚合中作为稳定剂的作用效果。在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乳液聚合中,分别以BA和BMA为单体、ASR为稳定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助稳定剂、氨水为中和剂、过硫酸钠(NaPS)为引发剂,反应温度为80℃。使用两种不同的ASR进料方法:(1)在反应开始时对所有ASR溶解并加入到反应容器中,所有单体采用连续进料。(2)20 wt%的ASR在反应开始时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剩余的80%ASR溶液与所有单体同时进料。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碱溶性树脂对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进行乳液聚合时所有的反应中颗粒都经历了成核-生长过程,制备的分散体的粒径分布是单分散的,未发生二次成核现象。基于简化的模型计算发现BA/BMA z-mer自由基在水相中进入ASR聚集体的速率是继续增长的速率的105-106倍,颗粒主要由自由基进入ASR聚集体引发聚合而成核,成核机理类似于胶束成核,ASR聚集体是乳液聚合成核的主要位点。

王雨薇[9](2016)在《粘结树脂用聚合物复合微球材料制备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一种新的制备聚合物复合微球的方法-相反转聚合法,通过相反转工艺制备应用于激光打印机色粉粘结树脂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与环氧树脂、聚酯树脂的共混物微球,以及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微球和顺式聚丁二烯橡胶改性苯乙烯的复合微球。论文研究了合成工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粘度测量仪、粒度分析仪等检测设备对复合微球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反应单体选为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引发剂选择为偶氮二异丁腈(AIBN),加入环氧树脂制备环氧-苯丙共混复合微球。实验得到的微球平均粒径约为100 nm,分析环氧树脂用量、初始单体比、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分散剂用量、反应温度、搅拌速度等对复合微球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环氧树脂用量为单体量的10 wt%,St/BA质量比为5:1,引发剂AIBN用量为5 wt%,复配乳化剂用量为27 wt%,分散剂用量为0.08%,反应温度为83℃,搅拌速度在相反转阶段为1200 r/min。将样品应用于激光打印机试印,并分析定影效果,结果表明制备的环氧-苯丙共混复合微球较苯丙共聚复合微球具有更好的附着力,随环氧树脂用量的增加,附着力增加。实验制备聚酯-苯丙共混复合微球,探讨了分散剂种类、单体比及聚酯树脂用量对复合微球性能的影响。实验得到微球平均粒径约为80 nm,分散剂选择聚乙烯吡咯烷酮K-30,St/BA质量比为5:1,随St/BA比的增大,复合微球的软化点呈升高趋势,测试结果显示随聚酯树脂用量增加,制得的聚酯-苯丙共混复合微球附着力增强。本论文探索了P(St-BR)复合微球的制备工艺,通过SEM和粒度分析仪对微粒的结构和粒径大小、粒径分布进行表征,通过DSC对产品的热性能进行分析,通过红外光谱对粒子的化学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球平均粒径约为90 nm,顺式聚丁二烯橡胶与单体苯乙烯具有相容性。

张霄[10](2016)在《PVAc基反向核壳乳液接枝聚合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基于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耐水热性能以及耐低温性能差等问题,提出一种聚醋酸乙烯酯基单组分室温固化高性能乳液开发的新的设计思想,即采用常规化工原料,在不大幅度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通过粒子设计手段实现聚醋酸乙烯酯基乳液的单组分化、室温固化和高性能化。为了实现聚醋酸乙烯酯基乳液的高耐水性,本论文以核壳结构为基础,拟构建出一种以聚醋酸乙烯酯为核,疏水性聚合物为壳的反向核壳结构复合乳液,从而达到提高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耐水性能的目的。本论文采用“饥饿填料”和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得到多种形貌的聚醋酸乙烯酯基核壳型复合乳液,通过FTIR、DSC、DLS以及微观形貌表征(SEM、TEM)等测试手段,系统考察了制备条件对乳胶粒形貌结构的影响规律,并以此探讨相应复合乳胶粒的生长机制以及形貌衍化机理。此外,通过力学性能、耐沸水性能以及胶膜吸水率测试进一步考察了所制备复合乳液的胶接性质以及耐水性能,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以马来酸酐作为接枝单体,成功制备出来了粒径为330nm,以聚醋酸乙烯酯为核,聚苯乙烯为壳的PVAc-MA/PS反向核壳结构复合乳液。通过调整核壳比以及马来酸酐含量,乳胶粒的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不同形态结构的乳胶粒子,进而探讨乳胶粒的生长机制。所制得复合乳液的最大胶接干/湿强度分别为9.5MPa和2.1MPa,最大耐沸水时间超过180min。以丙烯腈作为接枝单体,成功制备出来了分布均一,粒径为280nm的PVAc-AN/PS反向核壳结构复合乳液。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乳胶粒的形貌随着核壳比以及丙烯腈含量的变化出现明显的形貌衍变规律,且苯乙烯的二次成核可控。结合实验结果,对乳胶粒的形貌衍化机制做了进一步探讨。所制得PVAc-AN/PS反向核壳结构复合乳液的最大干/湿强度分别为10.4MPa和2.7MPa,乳胶膜的吸水率随着壳层包覆程度的逐渐增加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胶接耐沸水时间超过180min。以丙烯腈作为接枝单体,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成功制备出来了以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为核,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为壳,核壳结构的P(VAc-BA)-AN/PS以及P(VAc-BA)-AN/P(St-BA)复合乳液。所制得的复合乳胶粒粒粒径大小均在250nm,呈单峰窄分布。通过热力学分析以及形貌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复合乳液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丙烯酸丁酯共聚单体含量的增加呈规律性降低,且粒子形貌主要受控于壳层丙烯酸丁酯含量的变化,同时对P(VAc-BA)-AN/P(St-BA)复合乳胶粒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所制得PVAc-AN/PS反向核壳结构复合乳液的最大干/湿强度分别14.0Mpa和1.5MPa。复合乳液胶接耐沸水性能和吸水率随着核层丙烯酸丁酯含量的逐渐增加而降低;随着壳层丙烯酸丁酯含量的增加,吸水率逐渐减小,而耐沸水性能略有增加。本论文通过引入接枝单体构建核壳型乳胶粒子的方式,成功解决了由于核壳乳液不同组分间亲水性的差异而造成核壳胶乳发生核壳翻转,造成体系不稳定的问题;通过接枝单体含量和核壳比的调控,制备出具有不同形貌结构的复合乳胶粒子,有效解决了体系中苯乙烯二次成核的问题;通过在乳胶粒中引入丙烯酸丁酯作为共聚单体,明显降低了复合乳液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能够有效控制乳胶粒粒径大小。通过聚醋酸乙烯酯基核壳乳液的各组分的调控,最终合成具有不同特性,耐水性能优良的聚醋酸乙烯酯基核壳乳液。

二、氧化-还原低温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细乳液聚合粒度分布和成核机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还原低温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细乳液聚合粒度分布和成核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自交联核壳结构苯丙乳液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苯乙烯-丙烯酸酯类乳液聚合概述
        1.2.1 苯乙烯-丙烯酸酯类乳液特点
        1.2.2 苯乙烯-丙烯酸酯类乳液聚合体系的基本组成
        1.2.3 苯乙烯-丙烯酸酯类乳液聚合机理
    1.3 丙烯酸乳液的工业化合成
        1.3.1 间歇乳液聚合
        1.3.2 半连续/连续乳液聚合
        1.3.3 预乳化工艺
        1.3.4 种子乳液聚合
    1.4 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研究
        1.4.1 有机硅改性
        1.4.2 有机氟改性
        1.4.3 聚氨酯改性
        1.4.4 其他改性方法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2 实验基础及表征
    2.1 主要实验原料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装置
    2.4 配方设计及聚合组份的选择
        2.4.1 聚合单体的选择
        2.4.2 乳化剂的选择
        2.4.3 引发剂的选择
    2.5 测试与表征
        2.5.1 乳液外观
        2.5.2 乳液的总固物含量(TSC)
        2.5.3 乳液的凝固物含量
        2.5.4 转化率
        2.5.5 乳液的离心稳定性
        2.5.6 乳液的钙离子稳定性
        2.5.7 乳液胶膜交联度
        2.5.8 乳液的粒度分布
        2.5.9 乳胶膜的红外光谱分析(FTIR)
        2.5.10 乳胶膜的热分析(TGA)
        2.5.11 乳胶膜的接触角分析
        2.5.12 乳胶膜的吸水率分析
3 自交联核壳结构苯丙乳液的制备及影响因素探究
    3.1 引言
    3.2 NMA/AA交联反应机理
    3.3 核壳乳液概述
    3.4 合成步骤及工艺流程
        3.4.1 自交联苯丙乳液的合成
        3.4.2 核壳乳液的合成
    3.5 聚合组分对聚合过程及乳液性能的影响
        3.5.1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5.2 乳化剂复配比例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5.3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5.4 AA/NMA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6 核壳结构丙烯酸乳液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3.6.1 理化性能
        3.6.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6.3 粒径大小及分布
        3.6.4 形貌分析(TEM)
        3.6.5 热失重分析(TGA)
        3.6.6 吸水率
    3.7 本章小结
4 有机硅改性自交联核壳结构苯丙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有机硅改性苯丙乳液的制备
        4.2.1 改性液的合成
        4.2.2 有机硅改性机理
        4.2.3 改性乳液成膜机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理化性能
        4.3.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4.3.3 粒径大小及分布
        4.3.4 热失重分析(TGA)
        4.3.5 吸水率
        4.3.6 水接触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的制备和涂层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纳米氧化硅的表面修饰
        2.1.1 基于化学相互作用的表面修饰
        2.1.2 基于物理相互作用的表面修饰
    2.2 原位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纳米氧化硅复合粒子
        2.2.1 传统乳液聚合
        2.2.2 分散聚合
        2.2.3 无皂乳液聚合
        2.2.4 Pickering乳液聚合
        2.2.5 细乳液聚合
    2.3 无机纳米粒子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3.1 纳米粒子分散状态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3.2 纳米粒子粒径和含量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3.3 无机纳米粒子接枝情况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3.4 无机粒子增强增韧机理
    2.4 研究内容
3 Pickering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粒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的制备
        3.2.3 测试分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聚合时间对乳液聚合转化率和复合粒子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3.3.2 引发剂浓度对聚合转化率和复合粒子粒径分布的影响
        3.3.3 纳米氧化硅用量对复合粒子粒径分布和形貌的影响
        3.3.4 复合物结构分析
        3.3.5 复合粒子形成机理
    3.4 小结
4 细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粒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不同粒径氧化硅溶胶的制备
        4.2.3 细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
        4.2.4 测试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粒径氧化硅的合成
        4.3.2 原位细乳液聚合动力学
        4.3.3 复合乳胶粒径及粒径分布
        4.3.4 细乳液法制备PMMA/纳米氧化硅复合乳胶及其形貌
        4.3.5 结构分析
        4.3.6 复合粒子形成机理
    4.4 小结
5 丙烯酸酯共聚物/纳米氧化硅复合乳胶膜的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Pickering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酸酯共聚物/纳米氧化硅软质复合乳液
        5.2.3 细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酸酯共聚物/纳米氧化硅软质复合乳液
        5.2.4 复合乳胶膜的制备
        5.2.5 测试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乳液的合成和成膜过程
        5.3.2 乳胶膜的接触角
        5.3.3 乳胶膜的热稳定性
        5.3.4 乳胶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5.3.5 复合乳胶膜的力学性能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无皂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其在油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乳液聚合概述
        1.1.1 乳液聚合特点
        1.1.2 乳液聚合方法
        1.1.3 乳液聚合机理
        1.1.4 无皂乳液
    1.2 丙烯酸酯乳液研究进展
        1.2.1 丙烯酸树脂的种类
        1.2.2 丙烯酸树脂的结构与合成
        1.2.3 丙烯酸酯乳液现状
        1.2.4 丙烯酸酯乳液改性研究
        1.2.5 丙烯酸酯乳液在水性油墨中的应用
    1.3 水性油墨
        1.3.1 油墨的组成、制备和分类
        1.3.2 水性油墨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2.2.2 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
        2.2.3 水性油墨的制备
        2.2.4 相关性能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丙烯酸单体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1.1 乳液方案设计
        3.1.2 AA用量对乳液固含量及粘度的影响
        3.1.3 AA用量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3.1.4 AA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1.5 AA用量对乳胶膜耐抗性的影响
    3.2 乳化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2.1 乳液方案设计
        3.2.2 乳化剂对乳液粘度及固含量的影响
        3.2.3 乳化剂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3.2.4 乳化剂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2.5 乳化剂对乳胶膜耐抗性的影响
    3.3 APS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3.1 乳液方案设计
        3.3.2 APS对乳液粘度及固含量的影响
        3.3.3 APS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3.3.4 APS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3.5 APS对乳胶膜耐抗性的影响
    3.4 单体比例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4.1 乳液方案设计
        3.4.2 单体比例对乳液粘度及固含量的影响
        3.4.3 单体比例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3.4.4 单体比例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4.5 单体比例对乳胶膜耐抗性的影响
    3.5 附着力分析
    3.6 基础乳液性能总结
    3.7 硅烷偶联剂改性乳液制备
        3.7.1 改性乳液固含量、粘度分析
        3.7.2 改性乳液粒径分析
        3.7.3 改性乳液耐水性分析
        3.7.4 改性乳液附着力分析
    3.8 MMA改性乳液制备
        3.8.1 改性乳液固含量、粘度分析
        3.8.2 改性乳液粒径分析
        3.8.3 改性乳液耐水性分析
        3.8.4 改性乳液附着力分析
    3.9 改性乳液小结
    3.10 油墨性能分析
        3.10.1 纸张用油墨性能分析
        3.10.2 塑料薄膜用油墨性能分析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创新点
    4.3 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4)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1.1 共混法
        1.1.2 溶胶-凝胶法(sol-gel)
        1.1.3 乳液聚合
        1.1.4 细乳液聚合
        1.1.5 分散聚合
        1.1.6 无皂乳液聚合
    1.2 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
        1.2.1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与性能
        1.2.2 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
        1.2.2.1 纳米二氧化硅的化学改性
        1.2.2.2 纳米二氧化硅的物理改性
        1.2.3 纳米二氧化硅的应用
        1.2.4 其他无机纳米粒子的改性与应用
    1.3 聚多巴胺修饰无机纳米粒子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聚多巴胺修饰无机纳米粒子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2 实验表征方法
        2.2.3 实验过程
        2.2.3.1 St?ber法制备单分散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2.2.3.2 制备聚多巴胺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聚多巴胺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
        2.3.2 聚多巴胺修饰的硅溶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实验表征方法
        3.2.3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
        3.3.1.1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红外分析
        3.3.1.2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XPS分析
        3.3.1.3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Zeta电位分析
        3.3.1.4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分析
        3.3.1.5 聚苯乙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3.3.2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3.3.2.1 引发剂类型对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3.3.2.2 硅溶胶类型对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3.3.2.3 改性硅溶胶初始浓度对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影响
        3.3.2.4 改性硅溶胶初始浓度对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实验表征方法
        4.2.3 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4.3.1.1 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分析
        4.3.1.2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4.3.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4.3.2.1 改性硅溶胶初始浓度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4.3.1.2 pH值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4.3.1.3 pH值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模型辅助半连续RAFT聚合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序列结构的精确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聚合物链结构
        2.1.1 官能团结构
        2.1.2 序列结构
        2.1.3 拓扑结构
    2.2 可控自由基聚合
        2.2.1 氮氧自由基调控聚合
        2.2.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2.2.3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
    2.3 聚合方法
        2.3.1 乳液聚合
        2.3.2 细乳液聚合
        2.3.3 分散聚合
    2.4 CRP反应器技术
        2.4.1 管式反应器
        2.4.2 连续釜式反应器
        2.4.3 半连续反应器
    2.5 CRP聚合模型
        2.5.1 聚合机理
        2.5.2 动力学方法
        2.5.3 概率方法
        2.5.4 乳液聚合模型
        2.5.5 反应器模型
    2.6 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AFT溶液共聚中链转移反应动力学及其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存在链转移的RAFT溶液共聚动力学模型
        3.2.1 基元反应
        3.2.2 矩方法和链参数
        3.2.3 扩散控制模型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原料
        3.3.2 间歇RAFT溶液聚合
        3.3.3 表征方法
    3.4 模型计算结果与讨论
        3.4.1 溶剂的影响
        3.4.2 单体的影响
        3.4.3 单体浓度的影响
        3.4.4 单体组成的影响
    3.5 实验验证
        3.5.1 低单体浓度下聚合动力学
        3.5.2 高单体浓度下均聚动力学
        3.5.3 共聚动力学和模型验证
        3.5.4 溶剂的影响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Policy Ⅱ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半连续RAFT溶液共聚
    4.1 引言
    4.2 半连续RAFT共聚动力学模型
        4.2.1 半连续反应器模型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原料
        4.3.2 间歇RAFT溶液聚合
        4.3.3 半连续RAFT溶液聚合
        4.3.4 表征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单体比例的RAFT溶液共聚
        4.4.2 基于Policy Ⅱ的溶液共聚动力学
        4.4.3 不同加料策略对共聚组成的影响
        4.4.4 Policy Ⅰ与Policy Ⅱ聚合速率的比较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RAFT细乳液共聚动力学及共聚物序列结构模型
    5.1 引言
    5.2 RAFT细乳液共聚序列结构模型
        5.2.1 共聚物序列结构模型
        5.2.2 Alfrey Mayo方程
        5.2.3 乳胶粒的计算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原料
        5.3.2 间歇RAFT细乳液聚合
        5.3.3 表征方法
    5.4 结果讨论
        5.4.1 St/BA的RAFT细乳液共聚动力学
        5.4.2 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单体程序加料的RAFT细乳液聚合定制共聚物序列结构
    6.1 引言
    6.2 程序滴加定制均一序列长度共聚物
    6.3 实验部分
        6.3.1 实验原料
        6.3.2 半连续RAFT细乳液聚合
        6.3.3 表征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St/BA半连续RAFT细乳液共聚动力学
        6.4.2 模型验证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共聚物序列结构可视化研究
    7.1 引言
    7.2 蒙特卡洛方法
        7.2.1 蒙特卡洛模拟原理
        7.2.2 St/BA共聚物单体序列结构的可视化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模型验证
        7.3.2 间歇RAFT细乳液聚合共聚物的序列结构
        7.3.3 半连续RAFT细乳液聚合共聚物的序列结构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历
附录: 符号说明

(6)用于除甲醛的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乳液聚合
        1.2.1 乳液聚合的发展历程
        1.2.2 乳液聚合的特点
        1.2.3 乳液聚合的原理
        1.2.4 乳液聚合的组分
    1.3 乳液聚合技术进展
        1.3.1 非水介质中的乳液聚合
        1.3.2 无皂乳液聚合
        1.3.3 细乳液聚合
        1.3.4 超浓乳液聚合
        1.3.5 高固含量聚合物乳液
    1.4 丙烯酸酯乳液在涂料中的应用
        1.4.1 聚合物乳液涂料简介
        1.4.2 丙烯酸酯乳液涂料
        1.4.3 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
    1.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1.5.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创新性
第二章 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和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合成实验
        2.3.1 实验原理
        2.3.2 原料及配比
        2.3.3 实验装置
        2.3.4 操作步骤
    2.4 丙烯酸酯乳液分析测试方法
        2.4.1 预乳化液的稳定性
        2.4.2 凝胶率和乳液聚合的稳定性
        2.4.3 乳液固含量测试
        2.4.4 乳液稀释稳定性
        2.4.5 乳液钙离子稳定性
        2.4.6 乳液冻融稳定性
        2.4.7 乳液高温稳定性
        2.4.8 乳液离心稳定性
        2.4.9 乳液pH稳定性
        2.4.10 乳液外观检验
        2.4.11 乳液粘度测试
        2.4.12 乳液pH测试
        2.4.13 乳液胶膜吸水率
        2.4.14 乳液玻璃化温度测定
        2.4.15 乳液红外光谱测定
        2.4.16 乳液粒径分析测定
        2.4.17 乳液流变性分析测定
        2.4.18 乳液甲醛净化效率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工艺及性能探究
    3.1 引言
    3.2 工艺的选择
        3.2.1 种子乳液聚合
        3.2.2 预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
        3.2.3 两种工艺的对比分析
    3.3 影响预乳化液稳定性的因素
        3.3.1 乳化剂对预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3.2 机械搅拌速率对预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3.3 温度对预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3.4 单体加入速率对预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4 丙烯酸酯乳液的影响因素与性能探究
        3.4.1 丙烯酸酯乳液性能检测结果
        3.4.2 丙烯酸酯乳液红外图谱分析
        3.4.3 丙烯酸酯乳液的玻璃化温度
        3.4.4 丙烯酸酯乳液的流变性分析
        3.4.5 乳化剂对丙烯酸酯乳液性能的影响
        3.4.6 功能单体AM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4.7 乳液聚合预乳液滴加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影响
        3.4.8 乳液的固含量对乳液粘度的影响
        3.4.9 丙烯酸酯乳液的粒径分析
        3.4.10 功能单体AM的加入量对乳液净化甲醛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应用于内墙涂料
    4.1 引言
        4.1.1 常见净化甲醛的方法
        4.1.2 除甲醛涂料的研究进展
    4.2 内墙涂料的制备
        4.2.1 涂料的配方设计
        4.2.2 实验所用的原料及配方
        4.2.3 内墙涂料的制备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搅拌时间对涂料细度的影响
        4.3.2 贮藏时间对涂料粘度的影响
        4.3.3 自制内墙涂料的除甲醛性能
        4.3.4 自制内墙涂料其他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丙烯酸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乳液聚合
        1.1.1 乳液聚合的机理
        1.1.2 乳液聚合特点
    1.2 微乳液
        1.2.1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1.2.2 微乳液的制备
        1.2.3 微乳液的特征与应用
        1.2.4 微乳液的研究进展
    1.3 聚丙烯酸酯微乳液的配方设计
        1.3.1 单体的选择
        1.3.2 乳化剂的选择
        1.3.3 引发剂的选择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与内容、创新点
        1.4.1 研究背景意义与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小粒径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制备研究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 丙烯酸微乳液制备工艺
        2.2.1 预乳液滴加法
        2.2.2 全微分滴加法
    2.3 表征与测试
        2.3.1 微乳液粒径大小及分散系数的测定
        2.3.2 固含量的测定
        2.3.3 粘度的测定
        2.3.4 透光率的测定
        2.3.5 电镜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种子含量对乳液粒径大小的影响
        2.4.2 聚合工艺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2.4.3 乳化剂种类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2.4.4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2.4.5 助乳化剂对乳液粒径大小的影响
        2.4.6 单体滴加时间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2.4.7 聚合温度对乳液粒径大小的影响
        2.4.8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粒径大小的影响
        2.4.9 搅拌速率对乳液粒径大小的影响
    2.5 微乳液体系的最佳聚合工艺及粒径、粒子形态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丙烯酸酯罩面型、渗透型乳液的制备研究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 制备
    3.3 表征与测试
        3.3.1 微乳液粒径大小及分散系数的测定
        3.3.2 固含量的测定
        3.3.3 粘度的测定
        3.3.4 透光率的测定
        3.3.5 接触角的测定
        3.3.6 乳胶膜耐水性测试
        3.3.7 乳胶膜吸水率测试
        3.3.8 附着力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软硬单体配比对罩面型、渗透型丙烯酸酯微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
        3.4.2 功能性单体丙烯酸(AA)用量对微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
        3.4.3 乳化剂对微乳液及其涂膜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丙烯酸酯罩面型、渗透型微乳液的应用研究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 表征与测试
        4.2.1 渗透性测试
        4.2.2 吸水率测试
        4.2.3 光泽度测试
        4.2.4 耐水性测试
        4.2.5 接触角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丙烯酸酯微乳液作为石材渗透剂的应用研究
        4.3.2 丙烯酸酯微乳液作为外墙防火涂料罩面应用的研究
        4.3.3 丙烯酸酯微乳液作为纸张防水剂的应用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8)MAA和MMA的共聚碱溶性树脂在BA及BMA乳液聚合中作为稳定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词和参数词汇表
前言
第1章 综述
    1.1 乳液聚合
        1.1.1 乳液聚合的一般特性
        1.1.2 乳液聚合的优点
        1.1.3 乳液聚合的缺点
        1.1.4 乳液聚合的合成工艺
    1.2 乳液聚合中颗粒成核的方式
        1.2.1 胶束成核
        1.2.2 均相成核
        1.2.3 液滴成核
        1.2.4 粒子成核模型
        1.2.5 乳液聚合中颗粒成核的总体方案
    1.3 乳液聚合中的颗粒稳定
        1.3.1 静电稳定
        1.3.2 空间稳定
        1.3.3 排斥效应
        1.3.4 静态空间稳定
    1.4 碱溶性树脂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1.4.1 对聚合速率的影响
        1.4.2 对颗粒形成的影响
        1.4.3 对成膜的影响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5.1 论文的研究目的
        1.5.2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合成方法
        2.1.1 材料
        2.1.2 ASR合成
        2.1.3 使用ASR作为胶体稳定剂的BA和BMA的乳液聚合
    2.2 表征方法
        2.2.1 ASR的表征
        2.2.2 凝胶渗透色谱(GPC)
        2.2.3 凝胶渗透色谱的实验程序
        2.2.4 ASR的酸滴定
        2.2.5 乳胶的表征
        2.2.6 光子相关光谱学(PCS)
        2.2.7 光子相关光谱法实验步骤
        2.2.8 流体动力学色谱(HDC)
        2.2.9 流体动力学色谱法的实验步骤
第3章 以溶液ASR作为胶体稳定剂对BA乳液聚合的影响
    3.1 次性加入ASR的BA乳液聚合
        3.1.1 ASR的表征结果
        3.1.2 ASR在氨水中的溶解行为
        3.1.3 对转化率的影响
        3.1.4 对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3.2 分批加入ASR的BA乳液聚合
        3.2.1 对转化率的影响
        3.2.2 对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溶液ASR作为胶体稳定剂对BMA乳液聚合的影响
    4.1 次性加入ASR的BMA乳液聚合
        4.1.1 对转化率的影响
        4.1.2 对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4.2 分批加入ASR的BMA乳液聚合
        4.2.1 对转化率的影响
        4.2.2 对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在BA/BMA乳液聚合中颗粒成核机理的探讨
    5.1 ASR作为胶体稳定剂在BA/BMA乳液聚合中颗粒成核机理的探讨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下一步工作
    6.1 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粘结树脂用聚合物复合微球材料制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苯乙烯微球的特点
    1.3 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1.3.1 分散聚合
        1.3.2 种子乳液聚合
        1.3.3 无皂乳液聚合
        1.3.4 微乳液聚合
        1.3.5 Pickering乳液聚合
        1.3.6 细乳液聚合
        1.3.7 悬浮聚合
    1.4 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的应用
    1.5 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的研究趋势
    1.6 本课题的创新性及研究内容
        1.6.1 创新性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环氧-苯丙共混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步骤
        2.2.2 实验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环氧树脂的选用
        2.3.2 环氧-苯丙共混复合微球电导率检测分析
        2.3.3 环氧-苯丙共混复合微球的红外光谱分析
        2.3.4 环氧-苯丙共混复合微球的形貌结构
        2.3.5 环氧-苯丙共混复合微球的反应体系组成的影响
        2.3.6 环氧-苯丙共混复合微球的反应条件
        2.3.7 环氧-苯丙共混复合微球的应用性能
        2.3.8 P(St-BA-GMA)复合微球的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酯-苯丙共混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2 实验内容
        3.2.1 实验步骤
        3.2.2 实验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酯树脂的选用
        3.3.2 聚酯-苯丙共混复合微球的相反转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规律
        3.3.3 聚酯-苯丙共混复合微球的形貌分析
        3.3.4 反应体系对微球的影响
        3.3.5 聚酯-苯丙共混复合微球的热性能
        3.3.6 聚酯树脂用量对聚酯-苯丙共混复合微球附着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St-BR)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
    4.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设备
    4.2 实验内容
        4.2.1 实验步骤
        4.2.2 实验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St-BR)复合微球的形貌分析
        4.3.2 P(St-BR)复合微球的红外分析
        4.3.3 P(St-BR)复合微球的DSC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PVAc基反向核壳乳液接枝聚合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概述
        1.2.1 市场分析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核壳聚合物概述
        1.3.1 核壳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3.2 核壳结构在乳液聚合物中的重要作用
    1.4 本课题选题依据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药品试剂
    2.2 样品的制备
    2.3 样品表征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4 激光光散射仪(DLS)
        2.3.5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3.6 固含量测试
        2.3.7 剪切强度测试
        2.3.8 耐沸水测试
3 PVAc-MA/PS反向核壳结构复合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反应条件设定
        3.2.2 PVAc-MA/PS反向核壳乳液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种子胶乳
        3.3.2 复合乳胶粒结构与热力学分析
    3.4 复合乳液粒径分布
    3.5 核壳比和马来酸酐含量对乳胶粒形貌的影响
        3.5.1 核壳比对乳胶粒形貌的影响
        3.5.2 马来酸酐含量对乳胶粒形貌的影响
    3.6 MA接枝构建PVAc-MA/PS反向核壳结构乳胶粒生长机制探究
    3.7 不同因素对复合乳液胶接性能的影响
        3.7.1 马来酸酐含量对复合乳液胶接性能的影响
        3.7.2 核壳比对复合乳液胶接性能的影响
    3.8 不同因素对复合乳液耐水性能及其乳胶膜的吸水率的影响
        3.8.1 马来酸酐含量对复合乳液耐水性能及其胶膜吸水率的影响
        3.8.2 核壳比对复合乳液耐水性能及其胶膜吸水率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4 PVAc-AN/PS反向核壳结构复合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反应条件设定
        4.2.2 样品制备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乳胶粒结构与热力学分析
        4.3.2 粒径分布
    4.4 反应条件对乳胶粒形貌的影响
        4.4.1 核壳比对乳胶粒形貌的影响
        4.4.2 AN含量对乳胶粒形貌的影响
    4.5 AN接枝构建PVAc-AN/PS反向核壳结构乳胶粒形成机理以及形貌衍化机制的探究
    4.6 不同因素对复合乳液胶接性能的影响
        4.6.1 核壳比对复合乳液胶接性能的影响
        4.6.2 AN含量对复合乳液胶接性能的影响
    4.7 不同因素对复合乳液耐水性能及其乳胶膜的吸水率的影响
        4.7.1 核壳比复合乳液耐水性能及其胶膜吸水率的影响
        4.7.2 AN含量对复合乳液耐水性能及其胶膜吸水率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5 P(VAc-BA)-AN/PS和P(VAc-BA)-AN/P(St-BA)复合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反应条件设定
        5.2.2 样品制备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复合乳胶粒结构与热力学分析
        5.3.2 粒径分布
    5.4 反应条件对乳胶粒形貌的影响
        5.4.1 核层BA/VAc比变化对乳胶粒形貌的影响
        5.4.2 壳层St/BA比变化对乳胶粒形貌的影响
    5.5 P(VAc-BA)-AN/P(St-BA)核壳结构乳胶粒形成机理初探
    5.6 不同因素对复合乳液胶接性能的影响
        5.6.1 核层BA/VAc比变化复合乳液胶接性能的影响
        5.6.2 壳层St/BA比变化对复合乳液胶接性能的影响
    5.7 不同因素对复合乳液耐水性能及其乳胶膜的吸水率的影响
        5.7.1 核层BA/VAc比变化对复合乳液耐水性能及其胶膜吸水率的影响
        5.7.2 壳层St/BA比变化对复合乳液耐水性能及其胶膜吸水率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氧化-还原低温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细乳液聚合粒度分布和成核机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交联核壳结构苯丙乳液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 张敬东. 中北大学, 2021(09)
  • [2]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硅复合乳液的制备和涂层特性[D]. 徐陈静. 浙江大学, 2021(01)
  • [3]无皂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其在油墨中的应用[D]. 徐彦明.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4]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 许安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模型辅助半连续RAFT聚合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序列结构的精确调控[D]. 蒋杰. 浙江大学, 2020(03)
  • [6]用于除甲醛的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研究[D]. 吴晗.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丙烯酸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王一鸣.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8]MAA和MMA的共聚碱溶性树脂在BA及BMA乳液聚合中作为稳定剂的研究[D]. 马超.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1)
  • [9]粘结树脂用聚合物复合微球材料制备技术[D]. 王雨薇.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5)
  • [10]PVAc基反向核壳乳液接枝聚合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 张霄.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低温氧化还原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细乳液聚合的粒径分布及成核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