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醇自热重整制氢整体催化剂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陈彬,谢和平,刘涛,兰铖,林魁武,章远[1](2022)在《碳中和背景下先进制氢原理与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在全球大力倡导"碳中和"的背景下,发展高能效、低成本、零排放的先进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技术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然而,当前化石能源制氢技术仍处于主流地位,具有成本低的优势,但存在固有的碳排放,而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则被认为是未来氢能的技术路线,近年来,主流的碱性电解制氢技术发展迅速,有望在可再生能源价格持续下降的趋势下,大幅降低其制氢成本。本文将对化石制氢和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发展背景、技术现状和前沿发展方向等进行总结、思考及探讨。针对化石燃料制氢,阐述天然气重整制氢与煤气化制氢的发展路径,评价新型化学链制氢技术在降低化石制氢碳排放上的潜力;针对电解水制氢技术,系统评估4种主流电解水路线,即碱性电解水制氢、阴离子交换膜电解制氢、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以及固体氧化物基电解制氢的技术特点,并对碱性电解水高温高压热力学优化、KOH高温固化以及固态复合电解质开发等电解水技术新发展做出详细的评述。在此基础上,分析未来氢能应用场景的发展方向,认为海水制氢是未来大规模氢能系统的核心,深入分析海水制氢所面临的析氯腐蚀挑战、热力学机理、低氯选择性析氧催化剂开发等关键原理与技术,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氢能技术发展。
谢君[2](2021)在《甲烷-二氧化碳干重整工艺技术与应用》文中认为甲烷转化制合成气主要有甲烷蒸气重整、非催化部分氧化、自热重整等传统工艺,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迫切要求,低碳清洁是未来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甲烷-二氧化碳干重整工艺能够实现二氧化碳气体的资源化利用,有效调节合成气的氢碳比,避免合成气中氢含量过高的问题,提高甲烷的利用效率,为天然气、沼气、焦炉煤气等清洁高效转化提供了适宜的途径。
鲁誉,刘牧天,肖英杰,张筱松[3](2021)在《新型甲醇重整–化学链氢电联产系统热力学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甲醇重整–化学链发电制氢联产系统。该系统利用化学链燃烧氧化反应的显热给甲醇重整制氢部分提供反应热,充分利用了甲醇重整制氢的驰放气,同时实现了Fe2O3高温热的合理利用,使新系统内部能量品位的匹配变得更加合理。重整反应部分温度为250℃左右时,该新型联产系统的效率达到了61.8%,展现出了良好的热力学性能。本文对该系统进行了分析,并以常规制氢和化学链燃烧耦合发电系统为参照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其性能。新系统的效率较高,同时实现了CO2的无能耗分离。
陈敏生,刘杰,朱涛[4](2021)在《车载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甲醇重整制氢的途径和甲醇水蒸气重整(SRM)催化剂种类,简述了车载SRM制氢发电系统的工作流程及微反应器的重要性;介绍了反应器的研究现状,包括膜反应器、柱形微反应器、板形微反应器及5种多孔微通道催化剂载体板;展望了车载SRM制氢技术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车载SRM技术是氢能源汽车供氢的趋势,选区激光熔化(SLM)增材制造是实现催化剂载体微通道结构可控的解决方案。在满足SLM制造可行性约束条件下,载体的多孔微通道结构参数与其制氢性能的对应关系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李亮荣,陈祖杰,梁娇,彭建,彭悦,王琦,熊磊[5](2021)在《重整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氢能是国际公认的新型绿色能源,加速对氢能开发利用符合我国当前能源结构转变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重整制氢因其制氢率较高,工艺较成熟,成本较低等优势而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制氢方法之一,但现阶段重整制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综述了近年来重整制氢的主要方法,重点分析蒸汽重整、部分氧化重整、自热重整在制氢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集中阐述催化剂、操作条件、重整方式及反应器对重整制氢的作用效果,展望了重整制氢的研究方向。
李亮荣,付兵,刘艳,孙戊辰[6](2021)在《生物质衍生物重整制氢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氢能是公认的较为理想的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氢能不仅能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长期依赖,还能解决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问题,低成本且高效环保地制取氢气有利于中国能源结构转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其中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衍生物重整制氢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化学与能源角度出发,综述和评论了国内外以生物醇类、苯酚类、酸类三大主要生物质衍生物为原料重整制氢的研究,分析了这些生物质衍生物重整制氢的反应机理,集中阐述了催化剂和载体对重整制氢的作用效果,以及催化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办法。结合目前制氢发展着重于催化剂改性、载体优化、工艺改进等方面的研究趋势,提出未来可深入开发新型载体和助剂、丰富催化剂体系、整合各种制氢工艺的研究方向。
陈晨,王明明,王志刚,谭小耀[7](2021)在《镍基非对称中空纤维膜用于乙醇自热重整制氢》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纺丝-烧结技术制备了具有内表面致密皮层的外支撑式金属镍非对称中空纤维膜,并用于乙醇自热重整(EATR)制氢,研究了温度、进料流速、吹扫气流速、水醇比(S/C)以及氧醇比(O2/C)等操作条件对膜制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镍非对称中空纤维膜既具有优异的EATR催化活性,又有良好的透氢性能。在500~1000℃、S/C=4、O2/C=0.8的条件下乙醇可完全转化,H2产率和H2渗透通量可分别达到81.59%和13.99mmol/(m2·s),增加进料中氧气含量可显着抑制膜表面积炭,但同时也会降低氢气产率和一氧化碳选择性。
鲁娜,刘孟杰,刘一荻,王素力,孙公权[8](2021)在《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重整制氢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等离子体制氢技术因系统启停迅速、可处理燃料种类多等优势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为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兼具热等离子体和冷等离子体特点,是等离子体重整燃料制氢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简要介绍了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重整制氢原理及其性能评价指标,主要对近5年来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重整乙醇、甲醇及甲烷制氢的反应物转化率、氢气选择性以及能量效率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与展望。基于当前研究现状,针对能量效率优化和氢气选择性改善提出了几点建议,认为优化电源设计、提高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反应器与等离子体电源的阻抗匹配度以及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重整制氢机理分析两方面还有大量研究工作待完成。研究表明,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耦合催化床反应器使反应物转化率及氢气选择性均得到提升,是推动等离子体制氢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李爱红[9](2021)在《苯基膦酸类金属配合物及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基膦酸类金属配合物由有机配体和中心离子通过配位键组成,具有新颖的拓扑结构并表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因其含有强的配位键,而表现出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故在多相吸附、分离、燃料电池、传感器及催化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中在光催化方面,苯基膦酸类配体除具有良好的化学及热稳定性外,还可作为光敏剂,在入射光的作用下产生光生电子-空穴,而相应的配合物金属离子可被光生电子还原,该结构特点使苯基膦酸类金属配合物有望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光催化材料。本文首先设计并合成了新型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MPPA),其中M为La、Ce、Nd;以及二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MDPPA),其中M为Co、Ni、Cu、Zn、La、Ce、Nd,利用XRD、XPS、EA、ICP-MS、IR、UV-Vis DRS、SEM、TG等测试手段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并测试了其物理化学性质,然后较系统的评价了苯基膦酸类金属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合成了以上系列中二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TiO2的复合材料(MDPPA/TiO2),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和光催化性能研究。复合物中金属配合物的存在,有效提升了其催化活性,也扩展了金属配合物的应用范围。本文为苯基膦酸类金属配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参数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光催化性质研究以苯基膦酸为配体分别与稀土金属元素(La、Ce、Nd)进行溶剂热反应制备了三个新型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在详细表征的基础上,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并测试了其理化性质。SEM分析结果显示,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的形貌为片层状。红外吸收光谱表明,配合物在1123~1154 cm-1处存在M-O-P(M=Metal)的特征吸收峰。以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为光催化剂,通过光催化裂解水制备氢气,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紫外可见光照射3 h,MPPA(M=La、Ce、Nd)的产氢量分别为168.6μmol/g、159.2μmol/g和179.5μmol/g,其中苯基膦酸钕配合物在光催化裂解水制氢中具有最佳的光催化产氢活性。通过分析配合物的结构与光催化性能的关系,提出了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的光催化机理。(2)二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光催化性质研究以二苯基膦酸为配体分别与第四周期后过渡金属(Co、Ni、Cu、Zn)及稀土金属元素(La、Ce、Nd)进行溶剂热反应制备了七个新型二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在对其进行详细表征的基础上,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及其理化性质。与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不同,二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形貌为纤维状或棒状。不同形貌配合物的形成遵循反应诱导降解-原位组装机理。红外吸收光谱表明,配合物在1048~1062 cm-1处存在M-O-P的特征吸收峰。以二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为光催化剂,通过催化裂解水或氧化乙醇制备氢气对七个新型二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进行了光催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光催化裂解水制备氢气中,在紫外可见光照射3 h,MDPPA(M=La、Ce、Nd)的产氢量分别为130.1μmol/g、105.2μmol/g和117.4μmol/g,其中二苯基膦酸镧配合物在光催化裂解水制氢中具有最佳的光催化产氢活性。因配合物MDPPA(M=Co、Ni、Cu、Zn)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不适合通过裂解水制氢评价其光催化性能,因此利用光催化氧化乙醇制氢对配合物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在紫外可见光照射3 h,MDPPA(M=Co、Ni、Cu、Zn)的产氢量分别为165.3μmol/g、24.8μmol/g、45.9μmol/g和0μmol/g,其中二苯基膦酸钴配合物在光催化氧化乙醇制备氢气中具有最佳的光催化产氢活性。在分析二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的光催化构效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配合物的光催化机理。(3)二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TiO2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与光催化性质研究以二苯基膦酸为配体分别与第四周期后过渡金属(Co、Ni、Cu)及稀土金属元素(La、Ce、Nd)与TiO2进行溶剂热反应制备了六个新型二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TiO2复合材料。利用多种测试手段对复合物进行了表征与分析,XRD和SEM分析结果表明,在复合材料的形成过程中,MDPPA本身的晶体结构和形貌都没有发生变化;以复合材料为光催化剂,通过催化裂解水或氧化乙醇制备氢气对其进行了催化性能评价,光催化性能研究表明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优于相应的配合物或TiO2。以复合材料MTi10为代表,在光催化裂解水制氢中,在紫外可见光照射3 h,MTi10(M=La、Ce、Nd)的产氢量分别为137.9μmol/g、162.1μmol/g和138.2μmol/g,其中二苯基膦酸铈配合物/TiO2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光催化产氢活性。在光催化氧化乙醇制氢中,在紫外可见光照射3 h,MTi10(M=Co、Ni、Cu)的产氢量分别为1155.9μmol/g、8256.2μmol/g和6485.6μmol/g,其中二苯基膦酸镍配合物/TiO2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光催化产氢活性。根据复合物的结构特点以及光催化性能评价结果,提出了复合物的光催化机理。综上所述,设计和合成的十六个苯基膦酸类金属配合物及二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TiO2复合材料,除中心离子3d轨道为满壳层的二苯基膦酸锌外,都表现出较好的光催化活性,其中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明显优于其对应的配合物。因此,苯基膦酸类金属配合物不仅本身具有光催化活性,而且在复合物中也能起到改善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作用。
严佳丽[10](2021)在《机械化学法合成铜基催化剂及其甲醇重整制氢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汽车供能装置,但是氢源问题是燃料电池发展的瓶颈。甲醇作为一种无污染、可再生的液体燃料,制氢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在诸多甲醇制氢的方法中,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SRM)具有产氢率高,CO产量低的优点,可为燃料电池提供氢源。若要SRM反应发挥出最佳性能,催化剂的作用不可忽视。Cu基催化剂是最常见的应用于SRM反应中的催化剂,但是Cu的热稳定性较差,容易在高温下发生积碳和烧结,以此问题为出发点,研究催化剂制备工艺和SRM的反应条件对其活性的影响,结合结构表征手段,探究催化剂构效关系,并建立了有关SRM反应的动力学方程。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球磨法制备了Cu/Zn/Al催化剂,并且以浸渍法作为对比,将催化剂应用于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中,通过BET、XRD、H2-TPR、SEM等手段进行表征,考察了两种制备方法下催化剂整体织构性能的不同。实验结果发现球磨法制备的Cu/Zn/Al催化剂形成了较为规整的表面介孔结构,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而且Cu分散度和稳定性较好。此外,其表面有着更为丰富的Cu+物种比例,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在后续的SRM反应中的甲醇转化率更高,CO浓度更低。2、探究球磨时间、焙烧条件以及组分含量等催化剂的制备参数对Cu/Zn/Al催化剂的影响,研究发现,适当增加球磨时间,可以减少Cu的颗粒尺寸,并提高其在催化剂体系中的分散度。而不同的焙烧温度,会让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还原性能及组分的晶型产生差异。温度低于650℃时,催化剂中组分的晶型形成的不够完整,稳定性较差,不利于SRM反应的进行。当焙烧温度为650℃时,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较大,而且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较强,晶型形成的完整。若温度达到800℃,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大大减少,表面出现一定程度的烧结和积碳,催化剂的整体性能较差。以制备参数为基础,探究了不同反应温度、进液速度和水醇比对催化剂在SRM反应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300℃,进液速度为3.5m L/h,水醇比为1.3时,催化剂的SRM反应性能最优。3、以Cu/Zn/Al催化剂为基础,引入Ce O2和Zr O2,对催化剂进行改性,通过一系列表征测试,探究了Ce O2和Zr O2对催化剂结构性能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Ce O2虽然能够减少SRM反应中的CO浓度,但是其热稳定性较差,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SRM反应。引入Zr O2后,改善了催化剂中Cu的分散性,通过热重分析发现,同时引入Ce O2和Zr O2后,形成的CexZr1-xO2固溶体氧化物能够有效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对抗高温下易发生的积碳现象。当反应温度为300℃,水醇摩尔比为1.3,进液速度为3.5m L/h时,整体性能最佳的催化剂,甲醇转化率可以达到94.79%,而CO的浓度仅为0.32%。4、采用单速率模型,建立了催化性能最优的Cu1Zn1Ce1Zr3Al4涂层催化剂在SRM中的动力学模型,在消除外扩散和完成空白实验的前提下,通过微反应器进行反应的实验测试,并且借助MATLAB软件确定了动力学参数,为SRM反应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甲醇自热重整制氢整体催化剂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醇自热重整制氢整体催化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2)甲烷-二氧化碳干重整工艺技术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主流甲烷转化工艺 |
1.1 甲烷蒸气重整(SMR) |
1.2 非催化部分氧化(POX) |
1.3 自热重整(ATR) |
2 甲烷-二氧化碳干重整(DRM) |
2.1 DRM反应与催化剂 |
2.2 DRM工艺流程 |
3 DRM工艺的应用 |
3.1 DRM工艺应用于富碳天然气 |
3.2 DRM工艺应用于沼气 |
3.3 DRM工艺应用于焦炉煤气 |
4 结语 |
(3)新型甲醇重整–化学链氢电联产系统热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设计与构思 |
1.1 甲醇重整制氢子系统 |
1.2 PSA分离子系统 |
1.3 化学链燃烧发电子系统 |
1.4 余热锅炉子系统 |
1.5 新系统主要特点 |
2 系统模拟概述 |
3 系统优化与性能分析 |
3.1 甲醇重整反应特性 |
3.2 PSA分离特性 |
3.3 系统性能优化 |
4 系统能量平衡与过程分析 |
4.1 新系统能量平衡 |
4.2 化学链燃烧部分性能分析 |
4.3 甲醇重整反应部分性能分析 |
5 讨论与性能对比分析 |
6 系统关键过程实验研究 |
7 结论 |
(4)车载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甲醇重整制氢途径 |
2 催化剂 |
3 车载SRM制氢发电系统 |
4 SRM制氢反应器 |
4.1 膜反应器 |
4.2 微反应器 |
4.3催化剂载体板 |
5 结论与展望 |
(5)重整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蒸汽重整 |
1.1 催化剂 |
1.2 操作条件 |
1.3 重整方式 |
2 部分氧化重整 |
2.1 催化剂 |
2.2 反应器 |
3 自热重整 |
3.1 操作条件 |
3.2 反应器 |
4 其它制氢法 |
4.1 干重整 |
4.2 等离子体重整 |
4.3 化学链重整 |
4.4 水相重整 |
5 结语与展望 |
(6)生物质衍生物重整制氢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醇类 |
1.1 甲醇 |
1.2 乙醇 |
1.3 乙二醇 |
1.4 丙三醇 |
2 苯酚类 |
3 酸类 |
4 展望 |
(7)镍基非对称中空纤维膜用于乙醇自热重整制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试验部分 |
1.1 金属镍中空纤维膜的制备 |
1.2 金属镍中空纤维膜的透氢及乙醇自热重整制氢试验 |
1.3 表征方法 |
1.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1.3.2 X射线能谱分析 |
1.3.3 X射线晶体衍射 |
1.3.4 孔隙率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金属镍中空纤维膜的形貌 |
2.2 镍中空纤维膜的透氢性能 |
2.3 镍中空纤维膜对EATR反应的催化性能 |
2.4 镍中空纤维膜对EATR反应的透氢性能 |
2.4.1 吹扫气的影响 |
2.4.2 S/C的影响 |
2.4.3 O2/C的影响 |
2.4.4 进料流速的影响 |
3 结论 |
(8)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重整制氢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重整制氢原理及性能评价指标 |
1.1 旋转滑动弧放电原理 |
1.2 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重整制氢原理 |
1.3 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重整制氢性能评价指标 |
2 乙醇重整制氢研究 |
2.1 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重整制氢研究 |
2.2 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催化重整制氢研究 |
3 甲醇重整制氢研究 |
4 甲烷重整制氢研究 |
4.1 甲烷部分氧化重整制氢研究 |
4.2 甲烷裂解重整制氢研究 |
4.3 甲烷干重整制氢研究 |
4.4 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研究 |
5 总结与展望 |
(9)苯基膦酸类金属配合物及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配位聚合物 |
1.1.1 概述 |
1.1.2 配位聚合物的应用 |
1.2 膦酸类配位聚合物 |
1.3 TiO_2及其改性材料 |
1.3.1 TiO_2光催化剂 |
1.3.2 TiO_2光催化性能提高方法 |
1.4 氢能 |
1.4.1 概述 |
1.4.2 氢能的应用 |
1.4.3 氢能的来源 |
1.4.4 氢能的制备 |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撰写思路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2 样品制备 |
2.2.1 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
2.2.2 二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
2.2.3 二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 样品表征方法 |
2.3.1 样品的物相、形貌与结构分析 |
2.3.2 样品表面元素组成表征 |
2.4 样品光学性质表征 |
2.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2.4.2 荧光发射光谱法 |
2.5 其他测试表征 |
2.5.1 热行为分析 |
2.5.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2.5.3 元素分析 |
2.6 光催化性能测试 |
2.6.1 光催化裂解水产氢 |
2.6.2 光催化氧化乙醇产氢 |
3 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的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LaPPA的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3.2.1 结构表征与元素分析 |
3.2.2 光学性质表征 |
3.2.3 热行为分析 |
3.2.4 光催化性能研究 |
3.2.5 光催化机理分析 |
3.3 CePPA、NdPPA的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3.3.1 结构表征与元素分析 |
3.3.2 光学性质表征 |
3.3.3 热行为分析 |
3.3.4 光催化性能研究 |
3.3.5 光催化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二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的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CoDPPA的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4.2.1 结构表征与元素分析 |
4.2.2 光学性质表征 |
4.2.3 热行为分析 |
4.2.4 光催化性能研究 |
4.2.5 光催化机理分析 |
4.3 MDPPA(M=Ni、Cu、Zn)的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4.3.1 结构表征与元素分析 |
4.3.2 光学性质表征 |
4.3.3 热行为分析 |
4.3.4 光催化性能研究 |
4.3.5 光催化机理分析 |
4.4 LaDPPA的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4.4.1 结构表征与元素分析 |
4.4.2 光学性质表征 |
4.4.3 热行为分析 |
4.4.4 光催化性能研究 |
4.4.5 光催化机理分析 |
4.5 CeDPPA、NdDPPA的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4.5.1 结构表征与元素分析 |
4.5.2 光学性质表征 |
4.5.3 热行为分析 |
4.5.4 光催化性能研究 |
4.5.5 光催化机理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二苯基膦酸金属配合物复合材料的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CoDPPA/TiO_2的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2.1 结构表征与元素分析 |
5.2.2 光学性质与激子分离效率表征 |
5.2.3 热行为分析 |
5.2.4 光催化性能研究 |
5.2.5 光催化机理分析 |
5.3 NiDPPA/TiO_2、CuDPPA/TiO_2的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3.1 结构表征与元素分析 |
5.3.2 光学性质与激子分离效率表征 |
5.3.3 热行为分析 |
5.3.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5.3.5 光催化机理分析 |
5.4 LaDPPA/TiO_2的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4.1 结构表征与元素分析 |
5.4.2 光学性质与激子分离效率表征 |
5.4.3 热行为分析 |
5.4.4 光催化性能研究 |
5.4.5 光催化机理分析 |
5.5 CeDPPA/TiO_2、NdDPPA/TiO_2的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5.1 结构表征与元素分析 |
5.5.2 光学性质与激子分离效率表征 |
5.5.3 热行为分析 |
5.5.4 光催化性能研究 |
5.5.5 光催化机理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6.3 实验参数汇总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机械化学法合成铜基催化剂及其甲醇重整制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甲醇重整制氢体系的研究 |
1.2.1 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 |
1.2.2 甲醇自热重整制氢 |
1.2.3 甲醇部分氧化重整制氢 |
1.3 SRM催化剂的研究 |
1.3.1 铜基催化剂 |
1.3.2 贵金属催化剂 |
1.4 SRM反应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 |
1.5 SRM本征动力学研究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总体安排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总体安排 |
第二章 实验与表征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 制备方法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2.3.1 X射线衍射(XRD) |
2.3.2 N_2吸脱附 |
2.3.3 H_2程序升温还原分析(H_2-TPR) |
2.3.4 N_2O滴定 |
2.3.5 原位红外分析 |
2.3.6 扫描电镜(SEM-EDS) |
2.3.7 透射电镜(TEM) |
2.3.8 CO_2-程序升温还原脱附(CO_2-TPD) |
2.3.9 热重分析(TG) |
2.4 催化剂的评价方法 |
第三章 Cu/Zn/Al催化剂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催化剂制备方法的影响研究 |
3.2.1 N_2吸脱附和N_2O表征 |
3.2.2 XRD表征 |
3.2.3 H_2-TPR表征 |
3.2.4 原位红外表征 |
3.2.5 SEM表征 |
3.2.6 TEM表征 |
3.2.7 SRM反应性能 |
3.3 球磨法制备催化剂工艺优化 |
3.3.1 球磨时间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3.2 焙烧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3.3 组分含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4 SRM反应条件优化 |
3.4.1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4.2 进液速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4.3 水醇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5 球磨法催化剂的SRM反应稳定性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e O_2和ZrO_2对Cu/Zn/Al催化剂性能结构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4.2.1 N_2吸脱附和N_2O表征 |
4.2.2 XRD表征 |
4.2.3 H_2-TPR表征 |
4.2.4 CO_2-TPD表征 |
4.3 SRM反应性能 |
4.4 催化剂的稳定性表征 |
4.4.1 TG表征 |
4.4.2 EDS表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催化剂涂层在SRM反应中的动力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本征动力学的模型 |
5.2.2 模型建立 |
5.2.3 本征动力学方程的线性规划 |
5.3 求取模型参数 |
5.3.1 实验过程和装置 |
5.3.2 空白实验测试 |
5.3.3 消除外扩散 |
5.4 实验结论和数据检验 |
5.4.1 实验结论 |
5.4.2 数据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1.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6.1.2 不足与展望 |
6.1.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四、甲醇自热重整制氢整体催化剂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碳中和背景下先进制氢原理与技术研究进展[J]. 陈彬,谢和平,刘涛,兰铖,林魁武,章远.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2
- [2]甲烷-二氧化碳干重整工艺技术与应用[J]. 谢君. 广东化工, 2021(22)
- [3]新型甲醇重整–化学链氢电联产系统热力学分析[J]. 鲁誉,刘牧天,肖英杰,张筱松.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21(10)
- [4]车载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技术研究进展[J]. 陈敏生,刘杰,朱涛. 现代化工, 2021(S1)
- [5]重整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J]. 李亮荣,陈祖杰,梁娇,彭建,彭悦,王琦,熊磊. 工业催化, 2021
- [6]生物质衍生物重整制氢研究进展[J]. 李亮荣,付兵,刘艳,孙戊辰. 无机盐工业, 2021(09)
- [7]镍基非对称中空纤维膜用于乙醇自热重整制氢[J]. 陈晨,王明明,王志刚,谭小耀. 化工学报, 2021(S1)
- [8]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重整制氢研究进展[J]. 鲁娜,刘孟杰,刘一荻,王素力,孙公权. 高电压技术, 2021(08)
- [9]苯基膦酸类金属配合物及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D]. 李爱红.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10]机械化学法合成铜基催化剂及其甲醇重整制氢性能的研究[D]. 严佳丽. 江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