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脑周围池形态改变与脑内血肿的预后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波[1](2020)在《基底节脑出血内镜通道手术与经侧裂手术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HBGH)一直以来都是神经外科治疗重点及难点。血肿形成后可出现占位效应,直接损伤脑组织,并造成血肿周边的脑组织缺血;于此同时,血肿凝结及液化分解的过程可产生很多有害物质,如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凝血酶、血浆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引起继发性脑损伤。外科手术治疗可清除脑部血肿,减轻其因血肿所引起的占位效应以及脑组织缺血,还可清除因继发性脑损害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对改善预后显得至关重要。许多专家学者对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目前存有众多手术方式及手术入路,外科手术清除血肿在治疗HBGH中具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脑内血肿需分离外侧裂这一自然腔隙,仅需切开岛叶,距离基底节血肿腔仅1cm左右,路径较短,易于术中止血。手术视野暴露充分,有利于完全清除血肿,有利于减轻手术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同时,经外侧裂岛叶入路避免了切开颞叶皮层可能造成对感觉、运动、语言中枢永久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更适用于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对于优势半球的血肿患者而言,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的患者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的手术患者相比遗留语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更低。但是大量重要的血管走行于外侧裂,这些血管损伤可造成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如致命大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等,故该入路对手术者的手术技能及手术设备的要求颇高。另一方面,近年来神经影像、神经内镜和导航技术的进步,使得神经外科微创手术达到满意的手术视野暴露效果。神经内镜技术以及相关器械的突飞猛进发展,使得其成为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外科治疗方案。现有证据仍不能确定脑出血手术方案的一般策略,进一步的研究寻找更佳的手术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侧裂、基底节区脑组织形态、动脉及静脉的解剖学研究,为脑出血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其次对经侧裂入路和神经内镜方法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对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与内镜下血肿清除术进行比较,以对比经侧裂开颅手术和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价值。第一部分 外侧裂、脑岛叶以及基底节区显微外科解剖目的:侧裂岛叶基底节区域无论手术类型是动脉瘤、血管畸形还是肿瘤,对外侧裂、岛叶、基底节区及其血管关系的充分认识是进行该区域手术的必备条件。本研究通过对外侧裂、基底节区的相关解剖研究明确外侧裂、岛叶和基底节区的形态解剖结构、动脉供应和静脉引流,为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及避免相关手术并发症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对成人尸头标本(13例,共26侧)进行外侧裂、岛叶及基底节的形态结构、大脑中动脉和侧裂静脉进行显微解剖。结果:外侧裂额顶盖及颞盖大部分脑沟、脑回和岛叶脑沟、脑回存在恒定解剖关系,可为到达岛叶的不同部位提供准确的解剖标志。最外侧豆纹动脉是岛叶手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发自大脑中动脉M1段,距离岛顶14mm,穿入岛阈内侧15mm的前穿质。大脑中动脉的上干以及分支供应岛叶的前、中、后短回、岛叶短沟、岛周前沟以及岛顶。大脑中动脉的下干以及分支供应岛叶的后长回、岛周下沟以及岛阈。上干和下干共同供应了岛叶的中央沟以及前长回。岛叶动脉均值为94支(77-112支),动脉的直径均值为0.26mm(0.1-0.8mm),每条动脉的起源均可追踪到大脑中动脉的M2段。岛叶动脉以岛叶皮层以及最外囊的供应为主,而应壳核、苍白球以及内囊等部分主要由豆纹动脉进行供应。岛叶穿通动脉常常发自于后岛叶区域中央动脉以及角回动脉,进入到岛叶中央沟后半部分以及岛叶后长回部分,供应放射冠区。侧裂的静脉解剖特征多变异。3个半球中侧裂浅静脉缺如或发育不全,12个半球中侧裂浅静脉是单干,11个半球中侧裂浅静脉是双干。结论:对外侧裂、岛叶及基底节区域解剖结构的熟悉与理解,有助于岛叶、基底节区进行手术路径选择,同时在术中保护重要血管和神经结构免受损伤。第二部分经外侧裂入路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和预防并发症的临床探究目的:基底节脑出血可损伤内囊,导致高致残率和致死率。远端外侧裂入路能有效的缓解基底节脑出血。然而这一入路是困难的并且容易出现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究经远端侧裂入路进行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的手术技巧和预防相关并发症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采用经远侧外侧裂入路进行基底节出血治疗的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手术录像及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结合外侧裂、岛叶及基底节区域解剖知识,讨论经远侧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技术和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38例基底节脑出血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经远端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治疗,其余2例改为经皮层经颞叶入路。并发症主要发生在早期病例的三个阶段:侧裂分离阶段、岛叶造瘘阶段和血肿清除阶段。在随后的病例中,作者采用了适当的手术技术来预防并发症。结论:基底节脑出血可通过经远侧外侧裂入路进行治疗,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经远端外侧裂入路技术难度大。掌握外侧裂、岛叶和基底节区的相关显微外科解剖知识及一定的手术技巧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第三部分神经内镜对于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治疗的手术技巧的研究目的:基底节区出血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脑出血类型之一,可诱发一系列并发症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命。近些年,神经内镜技术以及器械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成为了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外科治疗方案之一。本部分研究对神经内镜方法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进行深入的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及手术资料,讨论利用内镜治疗脑出血的手术技巧。结果:39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成功实施内镜血肿清除手术,手术时间1.5±0.1h,血肿清除率89.1±3.8%,无术后再出血发生;无脑积水及死亡发生。多选择经额入路。采用回撤导管鞘逐步清除血肿的方法。对活动性出血内镜直视下电凝止血。结论:神经内镜下基底节血肿清除术可早期降低颅内高压,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具有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良好的视野,手术通路创伤小,对神经功能的破坏小等优势。第四部分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与经外侧裂入路手术的对比研究目的:目前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治疗方案主要为保守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分为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本部分研究对经神经内镜手术及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病例进行对比,评价两种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7例,分别行神经内镜手术及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及手术资料。结果:77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成功实施内镜下(39例)和经侧裂入路(38例)血肿清除手术,血肿清除率分别为89.1±3.8%,81.1±4.7%(p=0.001),术后1周GCS评分分别为11.4±2.0,9.2±2.4(p=0.001),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分别为 2.3±1.6,3.4±1.5(p=0.002)。结论:基底节脑出血采用神经内镜手术及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均可达到血肿清除良好的效果,内镜手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开颅手术。
孙许林[2](2018)在《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的方法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并对两种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我们选择自1997年12月至2016年12月经开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1720例,其中来源于后循环动脉的动脉瘤(Aneurysms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artery)病人38例占2.2%,因动脉瘤破裂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35例,未破裂3例,均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对这35例患者从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时机、手术入路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给予处理和分析。我们选择自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以介入血管内治疗为治疗方式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45例,针对患者术前状况、住院时间、治疗时间、手术时机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采用显微手术治疗38例患者发现41个动脉瘤,成功夹闭40个,1个因瘤腔内完全形成血栓无法夹闭,术中分离时,10个发生破裂,31个未发生破裂。术后随访并利用GOS评级,38例患者中33例治愈,Ⅲ级自理3例,2例因脑水肿而死亡。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5例动脉瘤有38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栓塞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填塞满意,手术效果满意。血管内治疗45例患者中,38例治愈,4例术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死亡2例,重残1例。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因其部位深在,显露困难,手术空间有限,巨型和大型动脉瘤比率高,邻近脑干和颅神经等原因,仍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血管内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对于位置深在,显露困难,年龄大,身体差、Hunt-Hess分级高,手术耐受不佳的患者血管内治疗优选考虑的手术方式;对于位置表浅,较易显露,形态不规则或需要血管搭桥,脑内血肿有占位效应需要清除血肿等情况显微手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
孙敬伟,赵振林,黄富,刘康峰,肖华[3](2016)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21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随访190 d,死亡34例(15.96%),其中死亡时间为入院后110 d的患者23例(67.6%),1120 d的9例(4.2%),2030 d的2例(0.9%),死因均与重型颅脑损伤相关。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入院mGCS评分、改良CT图像评分、脑疝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入院mGCS评分、改良CT图像评分、脑疝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韩永强,王瑞奇,石斌[4](2016)在《后颅窝紧缩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颅窝紧缩即后颅窝基底池闭塞,第三脑室和侧脑室扩大,第四脑室受压消失,并可观察到所有CT影像学存在后颅窝紧缩特征的患者很快会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由于基底池环绕脑干周围,尤其与中脑关系密切。为揭示其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间的关系,本研究收集我科自2008—2013年间共计42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间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23例中男性306例、女性117例,平均年龄
李鹏强[5](2015)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颅脑损伤(brain injury)是神经外科急危重症之一,预后差,致残率、致死率高,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我国颅脑损伤的发病率为100-200/10万人,18%-20%为重型颅脑损伤,30%-50%最终死亡,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常合并昏迷,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能否苏醒的预测和评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颅脑损伤昏迷预后的研究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神经系统检查如瞳孔改变和GCS评分,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如脑电图(EEG)和诱发电位,以及生理生化如血糖、血钠、脑脊液SB100等改变。但是由于各地区医疗设备以及医疗水平差异很大,因此在医疗设备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在基层医院评估手段受到很大的限制。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建立颅脑损伤后预测昏迷患者苏醒率的模型,协助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决策的制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4年2月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380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了解患者预后情况即是否苏醒。收集患者19项可能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瞳孔大小、瞳孔对光反应变化、入院时GCS评分情况、呼吸异常、复合伤、血压、心率、中线移位情况、颅内血肿量、环池及脑干形态变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是否有消化道出血、血糖值、是否合并高钠血症、是否合并颅内感染、是否合并肺部感染、是否合并脑积水。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对各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者苏醒率的因素,并且建立回归方程。其中检验水准α=0.05。结果1本研究共入组380例患者,在随访期限内,苏醒192例(50.5%),未苏醒188例(49.5%)。年龄、性别、心率异常、颅内血肿量等4项与患者苏醒率无关(P>0.05);呼吸异常、低血压、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是否出现瞳孔散大、中线移位的程度、GCS评分高低、中脑周围池变化的程度、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高钠血症、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脑积水、血糖值等15项与患者苏醒率存在相关性(P<0.05)。对单因素分析中的15个有影响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呼吸异常、环池及脑干形态变化分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GCS分组、脑积水、颅内感染等6项与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2建立回归方程:Logistic(P)=19.135+2.872Xi+2.341X2-25.516X3.1-23.021X3.2-20.844X3.3-19.554X3.4+ 0.996X3.5+3.612X4+2.487X5+2.521X6.本研究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总体判对率为92.6%,模型的Nagelkerke决定系数R2=0.850。结论1.GCS评分、呼吸异常、环池和脑干形态变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伴发颅内感染、脑积水6项因素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显着性因素。2.本研究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为临床工作中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能否苏醒的预测提供有效且简便的方法,为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有利于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
毕中胜[6](2014)在《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预测模型—软件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脑外伤指由于外物造成的、头脑部肉眼可见的伤,脑外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常常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脑外伤患者脑组织受伤的部位不同和程度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康复情况,如果损伤发生在特定的区域可能会引起语言、感觉、运动、听觉、嗅觉、视觉等功能障碍;如果脑组织发生弥漫性的损伤将可能导致患者睡眠和记忆障碍,意识状态的改变甚至呈永久的植物状态。在交通事故频发的今天,由此引起的脑外伤严重危害全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安全。交通事故伤、摔伤、高处坠落伤、暴力打击伤、砍伤、火器伤等都是造成脑外伤重要的原因。据文献报道:我国脑外伤的年发生率为100-200/10万人,其中脑外伤长期昏迷甚至植物状态的患者给患者家属带来了承重的精神压力,给国家每年带来了高达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脑外伤昏迷患者尤其是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其清醒概率一直是困扰神经外科医师和患者家属的问题。在医学技术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发达的今天,有没有应用简单、科学、可信度高、实用性强的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预测软件。是需要神经外科医师和计算机专家共同解决的问题。其对神经外科医师对脑外伤昏迷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患者的分类处理、医疗资源得到高效的应用以及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昏迷(coma)是指由于不同的原因导致的高级神经中枢结构与功能活动(意识、感觉和运动)受损所引起的严重意识障碍。机体的觉醒状态的保持是由于大脑皮质保持在一定水平的兴奋性上,而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即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和非特异性的上行投射系统(即脑干网状结构)帮助其维持兴奋,从而在此基础上人们产生各种意识内容。目前认为:各种病因导致大脑及其与意识存在相关的上行投射系统受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最重的一种程度称之为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此患者表现为眼睛闭合自如、眼球可无目的的运动,好像清醒状态但其记忆、语言、情感、思维等意识内容完全丧失。对自身及外界的患者不能理解,不能与其沟通交流,不能执行任何运动命令,无自主的肢体运动。这种意识障碍是单纯的高级神经活动的抑制,而皮质下觉醒状态依然存在的分离状态。对脑外伤昏迷患者的清醒的影响因素国内外的神经学专家做出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就目前来说,主要体现在①生命体征:呼吸、血压、脉搏等的改变②GCS评分、瞳孔对光反射、深浅反射等神经系统的检查方面③头颅CT、MRI、DSA等医学影像学的检查方面④体感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脑电图等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方面等。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预测因子也将随之增多。但由于不同地区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同,因此在基层医院和医疗设备欠发达地区脑外伤昏迷患者的清醒概率的预测收到了限制。本研究目的是分析入院时和治疗后影响脑外伤昏迷患者的清醒概率的临床预测因子,以统计学为基础,利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确定有意义的预测因子,再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建立预测入院时的模型A和经过治疗后的模型B,并在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模型软件的开法并应用此软件高效解决临床上脑外伤昏迷患者的清醒概率预测。此软件相比仅仅根据临床经验对清醒概率的预测更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对象与方法1.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190例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瞳孔对光反射、mGCS评分、中脑周围池变化、治疗后的睁眼时间、治疗后的CT示脑缺血体积百分比),男性和女性例数比为147:43;平均年龄为44.93±16.694岁。2.病例选择标准:①入院前24小时有明确脑外伤病史;②入院时神志昏迷,GCS评分≤8分。③入院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颅脑损伤的病人。3.病例排除标准:①伤前存在颅内病变患者,入院时为镇静或麻醉状态。②既往有严重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等。③拒绝常规处理或放弃治疗者。④失访或者资料不全者。4.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模型和进行模型软件应用时收集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预测因子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时的瞳孔对光反射、mGCS评分(运动GCS评分)、中脑周围池变化、治疗后的睁眼时间、CT示脑缺血体积百分比(治疗1周后)。5.对各项因素进行量化,建立数据库,建立模型A和B,确定Logistic回归方程。6.模型软件开发和应用。7.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年龄是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二分类变量(性别、入院时瞳孔对光反射、mGCS评分、治疗后的睁眼时间)采用四格表资料χ2检验;多分类变量资料(中脑周围池变化形态分级、治疗1周后CT示脑缺血体积百分比)采用行×列表资料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相关的因素并建立入院时模型A和治疗后的模型B。模型建立后,分别检验模型的判别能力(计算C统计值,即ROC曲线下面积)、模型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及模型的判对率,观察模型的总体性能。检验水准a=0.05。结果1.190例脑外伤昏迷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后苏醒96例(苏醒率为50.5%)。2.单因素分析2.1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8,P=0.549)。2.2年龄于脑外伤昏迷患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28,P=0.000)。2.3患者入院时脑外伤昏迷患者瞳孔对光反射存在与瞳孔对光放射消失的苏醒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26,P=0.000)。2.4两组mGCS评分的昏迷患者之间清醒概率比较,经四格表资料χ2检验,清醒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04,P=0.000)。2.5不同分级的中脑周围池形态之间进行昏迷患者清醒概率的比较,经行×列表资料χ2检验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665,P=0.000)。2.6治疗后睁眼时间小于2周的脑外伤昏迷患者与治疗后睁眼时间为2周到1月的患者清醒概率相比较,经行×列表资料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95,P=0.001)。2.72组治疗后1周CT示脑缺血体积百分比之间进行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的比较,经行×列表资料χ2检验得出: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25,P=0.001)。3.多因素分析、建立模型A、B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独立预测因子。挑选独立的预测因子建立预测模型,分别为模型A(年龄、瞳孔对光反射、mGCS评分、中脑周围池变化)、模型B(模型A+治疗后的睁眼时间、CT示脑缺血体积百分比)。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显示:年龄、瞳孔对光反射、运动GCS评分、中脑周围池形态变化级别、治疗后睁眼时间、脑缺血体积百分数是预测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的相关因子,这与临床实际经验相符合。3.2模型方程入院时模型A的Logistic回归方程:治疗后模型B的Logistic回归方程:4.模型A和B预测性能之间的比较模型A到模型B随着纳入的危险因素增多而更加有意义(模型C统计值0.955-0.975,判对率90.5%-94.0%),模型A和模型B判断预后灵敏度、特异度和Youden指数均良好(模型A和B的灵敏度为95.3%、97.8%,特异度为82.1%、91.6%,Youden指数分0.828、0.894)。综上可知,加入脑外伤昏迷患者治疗后所得到的预测因子后预测模型可信度更好,预测性能更优,即模型B的预测性能更高。5.模型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软件在Visual Studio2010操作平台下,采用C++语言编制程序,软件的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应用软件对2012年11月-2013年4月我科收治的103名脑外伤昏迷患者的清醒概率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模型软件算出患者清醒概率,随访6月后将患者的预后与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此软件入院时的判对率87.3%小于经过治疗后的判对率93.2%。结论1.年龄、瞳孔对光反射、运动GCS评分、中脑周围池形态变化级别、治疗后睁眼时间、脑缺血体积百分数是预测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的相关因子,这与临床实际经验相符合。2.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简单且准确的预测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预测”软件可辅助临床决策的制定。
吴浩[7](2013)在《影像学CT环池变化与颅脑损伤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CT环池变化与颅脑损伤的预后研究,患者受伤后入院进行及时的颅脑CT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和初步确定治疗方案的依据,颅脑CT环池的形态变化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的入院诊断、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和出院后的康复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利于准确的指导治疗和客观的判断预后恢复。方法:对108例急诊入院的颅脑损伤患者的首次进行的颅脑CT扫描(伤后30分钟到伤后5小时),环池包绕中脑两侧,为环池的本部,易见于后前位,所以于中脑水平准确的测量环池的宽度,精确为0.1mm。按环池改变程度分型六个组:Ⅰ型:环池完全闭塞;Ⅱ型:0-0.5mm;Ⅲ型:0.5-1mm;Ⅳ型:1-2mm;Ⅴ型:2-3mm;Ⅵ型:>3mm,并且同时观察中脑形态有无变化。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分别为:1.预后较佳组(恢复较佳、中残);2.预后不佳组(重残、植物生存、死亡)。所有数据均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环池形态变化与GCS评分有显着的关联,环池形态改变越明显,GCS评分越低,患者的预后就越差。环池形态变化Ⅰ型的预后不佳率最显着(与Ⅵ型相比较,P<0.01),而当环池变形为1-3mm时尽管预后不良率较Ⅵ型要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脑受压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的预后同时也有一定的影响。本资料证实了环池的不同程度的受压会影响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恢复和生存质量,并且进一步证明了当环池的宽度>2mm者预后较好,环池的受压<1mm,甚者当环池完全闭塞及环池<0.5mm时会明显增加患者预后的致残率甚至导致死亡。因此环池影像形态的变化为患者颅脑损伤预后的恢复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蔡仁端[8](2012)在《影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的多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颅脑损伤(brain injury)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威胁生命的疾病之一。据文献报道:发达国家的颅脑损伤年发生率高达150-250/10万人。我国颅脑损伤的年发生率为100-200/10万人,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占18%-20%,死亡者约占30%-5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导致颅脑损伤的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摔伤、高处坠落伤、暴力打击伤、砍伤、火器伤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各种类型的交通事故伤仍然是导致颅脑损伤发生的第一要素。交通事故导致颅脑创伤病人不但伤情重,而且合并全身多脏器损伤的比例高。由于颅脑(尤其脑组织)虽然在人体中所占的体积及重量并不大,但它却是一个很重要而且脆弱的器官。因此,一旦头部遭受暴力冲击及打击时,对人体的重要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影响,且恢复较为困难,因此颅脑损伤仍然是造成全球患者死亡及伤残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在创伤救治领域和神经外科临床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意识内容需要正常的大脑皮质功能来维持,在正常的觉醒激活系统和抑制系统的相互作用下才能维持觉醒状态。维持大脑皮质的正常觉醒有赖于非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在结构及功能上处于正常状态。非特异性上行投射包括脑干网状结构、丘脑非特异性核团、丘脑下后部区和中脑中央灰质、各种感觉传导纤维,它们共同行成了紧张性激活驱动结构,借以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因此我们认为颅脑损伤导致昏迷的原因包括:①原发性颅脑损伤严重累计脑的重要功能区(如脑干、基底节、丘脑等)②创伤致颅内出血时,因出血直接累及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或血液进入脑室使脑室扩大,丘脑下部和脑干受压、变形、移位或脑水肿影响网状结构所致。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或预测,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因为患者的预后情况是患者、家属及临床医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在临床决策时一般都会将较多的优质卫生资源配置给那些经过治疗后能有较好的预后的患者,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救助更多的患者,在目前我国卫生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早期预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预后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影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的因素复杂多样,国内外学者采取的方法及手段不同。归纳起来临床上主要是从生命体征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包括GCS评分、瞳孔改变)、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MRI)、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诱发电位、脑电图等)及生理生化学指标(如血糖、高血钠、脑脊液SB100)等多方面因素对于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进行预后评估。由于各地区医疗水平、医疗设备的不同,因此评估手段尤其在基层医院、医疗设备欠发达地区受到了限制。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因素,建立预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预后的模型,以期为评估、预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能否苏醒提供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协助临床决策。对象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90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7例,女性43例;年龄最小的患者5岁,最大年龄患者85岁,平均年龄37.8±16.644。2.病例选择标准:①入院前24小时有明确脑外伤病史;②入院时神志昏迷,GCS评分≤8分。③入院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颅脑损伤的病人。3.病例排除标准:①既往有严重基础疾病者,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等;②放弃治疗者。4.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呼吸异常、低血压、心率、复合伤、瞳孔散大、瞳孔对光反射、GCS评分分组、颅内血肿量、中线移位、中脑周围池变化、是否有高钠血症、是否有消化道出血、是否有肺部感染、是否有颅内感染、是否有脑积水、血糖值及是否苏醒等,共19项。5.对各项因素进行量化,建立数据库。6.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四格表资料χ2检验,多分类等级变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定量变量因方差不齐,采用两样本近似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并建立回归方程。检验水准a=0.05。结果1.190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经治疗后苏醒96例,苏醒率为50.5%。2.单因素分析2.1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8,P=0.549)。2.24个年龄组的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经行×列表资料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058,P=0.07)。2.3有呼吸异常与无呼吸异常患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26,P=0.000)。2.4有低血压与无低血压患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χ2=14.881,P=0.000)。2.5心率正常者与心率异常者的患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0,P=0.390)。2.6有复合伤与无复合伤的患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354,P=0.037)。2.7患者入院时瞳孔散大者与瞳孔正常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42,P=0.000)。2.8入院时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者与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010,P=0.000)。2.9两组GCS评分昏迷患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04,P=0.000)。2.10不同颅内出血量组的昏迷患者的预后苏醒率相比较,经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07,P=0.268)。2.113组不同中线移位患者的预后苏醒率相比较,经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77,P=0.001)。3组不同中线移位与患者预后经Speanrman相关分析提示呈正相关(r=0.231,P=0.001)。2.12不同程度患者中脑周围池形态改变患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经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581,P=0.000)。中脑周围池形态与患者预后经Speanrman相关分析提示呈正相关(r=0.770,P=0.000).2.13两组预后患者的血糖值方差不齐,经两独立样本的近似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38,P=0.000)。2.14发生高钠血症与未发生高钠血症患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32,P=0.000)。2.15发生消化道出血者与未发生消化道出血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033,P=0.328)。2.16发生肺部感染者与未发生肺部感染者的苏醒率比较,经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35,P=0.000)。2.17发生颅内感染者与未发生颅内感染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3,P=0.010)。2.18发生脑积水者与未发生脑积水者的苏醒率相比较,经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7,P=0.001)。3.多因素分析3.1将在单因素分析中与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苏醒相关的14个因素引入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显示:呼吸异常、GCS评分、中脑周围池形态改变、伴发脑积水、颅内感染5项因素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显着性因素,这些因素均为危险性因素,这与临床实际经验相符合。3.2建立回归方程:Logistic(p)=18.531+1.783X1+1.452X2-24.484X3.1-22.903X3.2-21.156X3.3-18.461X3.4+1.004X3.5+2.398X4+2.488X5本研究所建立的回归模型的Nagelkerke决定系数R2为0.850。在使用这一模型对本组病例进行判别的总体判对率为92.6%。结论1.呼吸异常、GCS评分、中脑周围池形态改变、伴发脑积水、颅内感染5项因素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显着性因素,这些因素均为危险性因素,这与临床实际经验相符合。2.本研究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为早期评估、预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苏醒概率提供比较简便的方法,协助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决策。
张吉云,王河君,张保云,田少峰,郑世平,朱学安[9](2011)在《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26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小脑幕切迹疝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的基础上加行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组26例),并与30例常规手术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治疗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良好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中脑周围池显现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小脑幕切迹疝疗效确切,可显着降低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能明显改善预后。
何建青[10](2010)在《小脑幕缘切开术中环池脑脊液引流对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小脑幕缘切开术中引流环池脑脊液(CSF)对降低颅内压(ICP)的作用。从而提高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的减压效果,为临床治疗及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神经外科2008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40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伤情及瞳孔散大情况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在清除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灶后直视下行小脑幕缘切开术,观察组直接在术中对环池CSF充分引流并计量,对照组术中对环池CSF不进行引流。比较观察组引流前后ICP的变化及对照组小脑幕缘切开前后ICP的变化,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环池的显现情况。两组术后均监测侧脑室ICP 5天,根据GOS预后评分随访6月。其他专科治疗基本相同。结果:观察组术后1h、1d、2 d、3d、4 d、5 d的ICP均值分别为(mmHg):4.45±4.78、14.60±4.91、15.30±3.61、15.60±3.62、14.55±3.55、13.65±3.01。对照组术后1h、1d、2 d、3d、4 d、5 d的ICP均值分别为(mmHg):7.90±4.55、17.65±4.25、18.15±3.59、17.95±2.91、16.85±3.07、16.20±2.97。观察组术后各主要时间点ICP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小脑幕缘切开前至环池脑积液引流结束时侧脑室压力下降均值7.30±1.92 mmHg较对照组小脑幕缘切开前后侧脑室压力下降均值6.00±1.78mmHg高(p<0.05)。观察组中CSF引流量≥35ml 12例,<35ml8例.CSF引流量≥35ml组术后1h、1d、2 d、3d、4 d、5 d的ICP均值分别为(mmHg):2.92±4.70、12.17±4.61、13.58±3.23、14.25±3.86、13.25±3.49、12.58±3.17;CSF引流量<35ml组分别为(mmHg):6.75±4.17、18.25±2.60、17.87±2.53、17.63±2.07、16.50±2.78、15.25±1.98。观察组中CSF引流量≥35ml组术后各主要时间点ICP较<35ml组低(p<0.05)。术后48小时头颅CT扫描示:环池显影率较术前明显提高,但两组间术后环池显影率无明显差异。结论:1.小脑幕缘切开术中对环池脑脊液充分引流能恢复脑脊液循环通路、有效地解除脑干及周围组织受压、降低颅内压、提高减压效果。2.术中对环池脑脊液引流越充分,减压及降颅内压效果越明显。3.术中对环池脑脊液引流可以起到脑脊液置换作用,减轻血性脑脊液对脑组织的损伤及引起的血管痉挛。
二、中脑周围池形态改变与脑内血肿的预后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脑周围池形态改变与脑内血肿的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底节脑出血内镜通道手术与经侧裂手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外侧裂、脑岛叶及基底节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探讨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经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预防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探究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技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四部分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与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经外侧裂入路及内镜通道手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论文一 |
英文论文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结果 |
1 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 |
2 影像学随访复查结果 |
3 术后并发症 |
4 两组患者的对比分析 |
显微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病例分享 |
1.基底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
2.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P1、2 交界处) |
3.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P2、3 交界处) |
4.左侧小脑后下动脉瘤(起始处) |
5.左侧前下动脉瘤(中段) |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病例分享 |
病例1:右侧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栓塞治疗 |
病例2:右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栓塞治疗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预测模型—软件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关于脑外伤 |
二、关于脑外伤性昏迷 |
三、关于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的预测 |
四、计算机在医学临床中的应用现状 |
对象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观察变量的选择及标准 |
3. 治疗及随访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预后结果 |
2. 单因素统计分析(见表3) |
3. 多因素统计分析并建立模型A、B |
4. 模型A和模型B性能比较 |
5. 软件的开发 |
6. 软件的应用 |
讨论 |
一、颅脑外伤与昏迷 |
二、本研究中影响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的预测因素 |
2.1 年龄与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的关系 |
2.2 瞳孔对光反射与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的关系 |
2.3 GCS评分与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的关系 |
2.4 中脑周围池改变与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的关系 |
2.5 睁眼时间与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的关系 |
2.6 脑缺血梗死与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的关系 |
三、关于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预测模型的准确预测性的验证 |
四、存在的缺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影像学CT环池变化与颅脑损伤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对象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影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关于颅脑损伤 |
二、关于昏迷 |
三、关于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 |
对象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观察变量的选择及标准 |
3. 治疗及随访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预后结果 |
2. 单因素统计分析 |
3. 多因素统计分析 |
讨论 |
一、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发病机制 |
二、影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的可能相关因素 |
三、关于影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 |
四、存在的缺陷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稿证明 |
(9)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2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小脑幕缘切开术中环池脑脊液引流对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颅内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3.1 小脑幕切迹裂孔区的应用解剖 |
3.2 小脑幕切迹切迹疝的形成原理 |
3.3 重型颅脑损伤致颅内压增高的机制 |
3.4 颅内压的代偿机制 |
3.5 重、特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因素 |
3.6 重、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手术治疗 |
3.7 存在的问题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四、中脑周围池形态改变与脑内血肿的预后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底节脑出血内镜通道手术与经侧裂手术的对比研究[D]. 高文波. 山东大学, 2020(04)
- [2]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D]. 孙许林. 青岛大学, 2018(02)
- [3]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分析[J]. 孙敬伟,赵振林,黄富,刘康峰,肖华.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6(03)
- [4]后颅窝紧缩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关系[J]. 韩永强,王瑞奇,石斌.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6(02)
- [5]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的影响因素分析[D]. 李鹏强. 新乡医学院, 2015(02)
- [6]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预测模型—软件开发与应用[D]. 毕中胜.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7]影像学CT环池变化与颅脑损伤预后关系的研究[D]. 吴浩. 延安大学, 2013(01)
- [8]影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的多因素分析[D]. 蔡仁端.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9]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26例[J]. 张吉云,王河君,张保云,田少峰,郑世平,朱学安. 宁夏医学杂志, 2011(01)
- [10]小脑幕缘切开术中环池脑脊液引流对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颅内压的影响[D]. 何建青. 江苏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