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瓣重复扩张术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黄麒铭[1](2021)在《扩张皮瓣两种血运训练方法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扩张皮瓣的两种血运训练方法的训练天数、血运训练效果是否不同。探索训练天数短、并发症少的训练方法,指导临床扩张皮瓣血运训练。方法收集应用扩张皮瓣血运训练装置(expand flap revascularization trainer,EFRT)进行血运训练的患者,随机分为快速组(n=20)与对照组(n=20)。快速组患者采用快速血运训练法进行训练:负压值200mm Hg,单次训练时间60分钟,训练频率5次/日。对照组采用传统血运训练法进行训练:负压值200mm Hg,单次训练时间由10分钟逐渐递增至60分钟,训练频率2次/日。血运训练完成后行皮瓣转移术。统计血运训练天数、血运训练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分,皮瓣转移术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成活率、成活后长宽比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χ2检验,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种血运训练方法的训练天数、血运效果的差别。结果1训练天数:快速血运训练法的训练天数较传统血运训练法少(7.40±2.234vs 13.05±3.332,P<0.05)。2血运训练并发症发生率:张力性水泡的发生率无差别(P>0.05)。皮肤过敏的发生率快速组较对照组低(5%vs 30%,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别(P>0.05)。3疼痛评分:两组患者血运训练期间疼痛评分0~4分,对照组疼痛评分较快速组低(3.00 vs 2.00,P<0.05)。4两组患者皮瓣转移术并发症发生率、皮瓣成活率及长宽比例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应用快速血运训练法能够用更少的训练天数取得相同的血运训练效果。2应用快速血运训练法减少了血运训练期间皮肤过敏的发生率,并且不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3快速血运训练法具有训练天数少、皮肤过敏发生率低的优点。应用EFRT进行血运训练,采用快速血运训练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为临床扩张皮瓣血运训练提供了新的方法。图13幅;表2个;参191篇。
刘恒鑫[2](2018)在《A型肉毒毒素对皮肤扩张速度及扩张皮瓣成活率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整形外科领域临床上已获广泛应用,其主要通过在皮下置入扩张囊并定期向囊内注水使扩张区域的皮肤在扩张囊的机械压力下不断产生与邻近组织颜色、质地等类似的“额外”皮肤用于组织缺损的修复。但其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扩张周期长、组织新生慢、扩张过快容易造成皮瓣血运障碍、皮瓣即时回缩率高影响皮瓣修复效果等,并且扩张皮瓣成活的长宽比极限值有时仍不能满足修复要求,如何进行安全、有效、快速的皮肤扩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当前基础和临床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第一部分利用大鼠背部皮肤扩张模型进行皮肤扩张,比较A型肉毒毒素组与对照组扩张速度、扩张过程中皮肤血运、扩张皮瓣即时回缩率的差异,并通过测量扩张皮肤表皮、真皮及包膜厚度,结合Masson染色、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等对两组扩张速度、即时回缩率差异原因及扩张过程中扩张皮肤血运的安全性进行探讨,旨在探索安全、有效地加快皮肤扩张的新方法;本文第二部分利用第一部分的方法扩张出的皮肤形成一定长宽比例的扩张皮瓣,观察记录术后每日皮瓣血运情况及术后7天时皮瓣的成活率,同时结合皮瓣末端组织的HE染色结果来探讨在A型肉毒毒素干预下扩张出的皮肤用于创面修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一部分应用大鼠背部皮肤扩张模型探索A型肉毒毒素对皮肤扩张速度的影响目的:通过A型肉毒毒素干预大鼠背部皮肤的扩张过程,观察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皮肤扩张速度、血运、即时回缩率及组织学的影响,总结A型肉毒毒素对皮肤扩张的作用。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按拟埋置扩张器大小于大鼠背部文身并于文身区域皮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或生理盐水,然后埋置扩张器,术后1周开始注水,每周2次,每次注水至囊内压8Kpa,记录扩张容量、皮肤血运情况并定期测量文身区域面积,扩张4周后取材测量扩张皮肤回缩率,HE染色观察表皮、真皮、纤维包膜厚度,Masson染色观察纤维包膜胶原蛋白沉积情况,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纤维包膜内肌成纤维细胞含量,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扩张皮肤内血管直径及密度,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用Image Pro Plus、Image J软件进行测量,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第一次注水至扩张结束,与对照组比较,A型肉毒毒素组扩张容量、文身区域面积更大,扩张皮肤血运更好,扩张4周后,A型肉毒毒素组皮肤纤维包膜薄,即时回缩率低,肌成纤维细胞含量少,皮肤血管管径大、密度高,A型肉毒毒素组纤维包膜内胶原纤维较稀疏,排列散乱,对照组纤维包膜内胶原纤维排列较为致密、规则,两组扩张皮肤表皮及真皮厚度未见显着差异。结论:A型肉毒毒素能增加皮肤扩张容量,提高皮肤扩张速度,降低扩张皮肤即时回缩率,这可能与其抑制纤维包膜形成、减少包膜中胶原蛋白的沉积及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有关,A型肉毒毒素对扩张过程中皮肤的血运有保护作用,可能与A型肉毒毒素扩张皮肤内血管并促进血管生成有关。第二部分A型肉毒毒素对扩张的任意皮瓣血运及成活率的影响目的:利用第一部分的方法扩张大鼠背部皮肤后,分别形成一定长度及宽度的皮瓣并转移缝合,观察两组皮瓣的血运及成活情况,比较A型肉毒毒素干预组与对照组扩张皮瓣成活率的差异。方法:解剖大鼠背部皮肤,将皮肤自肌层浅面掀起,观察大鼠背部皮肤血管分布情况,为扩张后形成任意皮瓣提供解剖支持,按第一部分的方法扩张大鼠背部皮肤,在扩张4周末利用扩张后的皮肤形成一蒂在尾侧的任意皮瓣,每日以组织血流灌注成像评价系统测量皮瓣血运并拍照记录皮瓣成活情况,利用Image J软件测量术后第7天皮瓣成活率,并于术后第7天取材行HE染色观察皮瓣末端炎症细胞浸润及组织坏死情况。结果:A型肉毒毒素组自皮瓣转移术后即刻至术后7天皮瓣血运均较好于对照组,术后7天皮瓣成活率较对照组高,HE染色显示皮瓣主要为表皮坏死,肿胀程度较轻,层次结构较清晰,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轻,对照组皮瓣肿胀明显,皮肤结构崩解严重,层次不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A型肉毒毒素改善了扩张皮瓣转移术后的皮瓣血运,提高了皮瓣成活率。
李宇飞[3](2017)在《良性肛管直肠狭窄的手术学评价与中医挂线法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不同经肛术式治疗良性肛管直肠狭窄的临床疗效,为合理选择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2分析不同类型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治疗良性肛管狭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明确不同皮瓣成形术式的手术适应症、操作要点及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为临床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指导。3探讨中医挂线法治疗良性肛管直肠狭窄的优势,并对其操作要点进行规范与优化,通过引入“利湿解毒、活血防瘢”药线进行手术治疗,分析不同挂线材料与脱线时间对狭窄松解程度的影响,以期在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方法1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分别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Embase数据库中198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发表的所有与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治疗良性肛管狭窄相关的临床文献,参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逐篇筛选,最终钠入文献,提取包括文献标题、作者姓名、杂志名称、发表年代、皮瓣类型、手术例数、术后并发症种类及例数、术后随访时间、临床疗效等有效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2014年10月--2016年9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及北京市怀柔区中医院外科的良性肛管直肠狭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狭窄直接切开组20例,普通挂线组20例,中药挂线组20例,分别行手术治疗,并对所有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疗效、狭窄口径变化情况、围手术期排便费力程度、不良反应(如疼痛、出血、感染、肛门功能损伤等)发生情况、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脱线时间与狭窄松解程度的相关性、随访术后2月及术后6月的狭窄复发情况以及治疗前后改良排便梗阻症状评分(Obstructed Defecation Syndrome,0DS)、胃肠生活质量评分(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IQLI)改善等情况进行评估比较。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双侧检验。结果1 文献研究1.1 共纳入文献26篇,其中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12篇,共包括手术例数639例,涉及的主要皮瓣类型包括:Y-V皮瓣、V-Y皮瓣、菱形皮瓣、房形皮瓣以及直肠粘膜瓣。1.2 Y-V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治疗良性肛管狭窄共纳入文献10篇,其中英文文献5篇,中文文献5篇,手术例数178例,共治愈160例,总治愈率为89.89%,有效18例,无效0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23次,包括皮瓣缺血7例,缝线裂开5例,肛门不全失禁4例,泌尿系感染3例,尿潴留3例,肛周瘙痒1例。1.3 V-Y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治疗良性肛管狭窄共纳入文献4篇,均为中文文献,手术例数57例,共治愈44例,总治愈率为77.19%,有效12例,无效1例。围手术期并发症仅发生1例术后肛门轻度失禁伴瘙痒。1.4 菱形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治疗良性肛管狭窄共纳入文献11篇,其中英文文献6篇,中文文献5篇,手术例数129例,共治愈115例,总治愈率为89.15%,有效10例,无效4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9次,包括皮瓣缺血4例,缝线裂开4例,泌尿系感染1例。1.5 房形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治疗良性肛管狭窄共纳入文献7篇,其中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4篇,手术例数117例,共治愈107例,总治愈率为91.45%,有效10例,无效0例。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文献中报道尚不明确,因此无法精确统计。1.6 直肠粘膜瓣推移肛门成形术治疗良性肛管狭窄共纳入文献3篇,均为英文文献,手术例数158例,共治愈135例,总治愈率为85.44%,有效10例,无效13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6次,包括肛门不全失禁3例,肛周瘙痒2例,创面感染1例。2 临床研究2.1 临床总疗效的比较:狭窄直接切开组痊愈15例(75%),普通挂线组痊愈17例(85%),中药挂线组痊愈18例(90%),三组经卡方Fisher的精确检验法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2 术后肛门指诊情况的比较:术后2个月随访时,狭窄切开组食指全指可过15例(75%),普通挂线组食指全指可过18例(90%),中药挂线组食指全指可过20例(100%),三组经卡方Fisher的精确检验法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狭窄切开组食指全指可过12例(60%),普通挂线组食指全指可过14例(70%),中药挂线组食指全指可过17例(85%),三组经卡方Fisher的精确检验法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3 改良ODS评分的比较:改良ODS评分的整体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个组间、3个时点间、组间与时点间的交互作用,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改良ODS评分在组间、时点间的变化很大,且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受分组影响;三组间不同时点改良ODS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2月时直接切开组与普通挂线组、中药挂线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6月时直接切开组与普通挂线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直接切开组与中药挂线组及普通挂线组与中药挂线组差异显着(P<0.05),从数据可知,中药挂线组在术后2月及术后6月改良ODS评分改善方面明显优于直接切开组与普通挂线组;三组内不同时点改良ODS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直接切开组与中药挂线组术后2月与术后6月时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普通挂线组术后2月与术后6月时比较差异显着(P<0.05),从数据可知,普通挂线组术后6月改良ODS评分较术后2月时有升高趋势。2.4术后排便费力程度的比较:三组间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术后第1、2、3次排便费力程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数据可知,直接切开组排便费力程度轻于普通挂线组与中药挂线组;术后第10天排便费力程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2.5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比较:手术用时方面,三组经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数据可知,普通挂线组与中药挂线组的手术用时均短于直接切开组,而两挂线组的手术用时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方面,三组经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数据可知,普通挂线组与中药挂线组的手术出血量均少于直接切开组,而两挂线组的手术出血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2.6术后肛门疼痛程度的比较:三组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术后第1天肛门疼痛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3、5、7天肛门疼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数据可知,术后第3、5、7天中药挂线组疼痛明显轻于直接切开组与普通挂线组。2.7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三组采用卡方Fisher的精确检验法比较,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挂线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例数相对较少。2.8脱线时间与术后2月狭窄松解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普通挂线组与中药挂线组中脱线时间与术后2月狭窄松解程度存在相关性(P<0.05),从数据可知,皮筋脱落时间越晚,狭窄松解越充分。2.9术后随访复发情况的比较:术后2月时随访,狭窄切开组复发5例,普通挂线组复发2例,中药挂线组无复发病例,三组经卡方Fisher的精确检验法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6月时随访,狭窄切开组复发8例,普通挂线组复发6例,中药挂线组复发3例,三组经卡方Fisher的精确检验法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从复发例数来看,术后2月及术后6月中药挂线组复发人数相对较少。2.10GIQLI评分的比较:GIQLI评分的整体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个组间、3个时点间、组间与时点间的交互作用,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GIQLI评分在组间、时点间的变化很大,且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受分组影响;三组间不同时点GIQLI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2月时及术后6月时直接切开组与普通挂线组、中药挂线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普通挂线组与中药挂线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从数据可知,普通挂线组及中药挂线组在术后2月及术后6月GIQLI评分改善方面明显优于直接切开组;三组内不同时点GIQLI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各组内不同时点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数据可知,三组治疗后2月时GIQLI评分最高,随后至术后6月时又有下降趋势。结论本课题基于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两方面,为经肛治疗良性肛管直肠狭窄提供临床参考与手术指导。结合课题研究结果,拟得出以下结论:1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是根治良性肛管狭窄的有效手段之一,平均治愈率达80%以上,临床中可根据狭窄位置、程度及范围的不同,合理选择Y-V皮瓣成形、V-Y皮瓣成形、菱形皮瓣成形、房形皮瓣成形及直肠粘膜瓣推移等诸多术式,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合理选择皮瓣类型的同时,保证皮瓣充足的血供、充分的游离度,严格控制感染,保护肛门功能,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疗效。2狭窄切开术、普通挂线术、中药挂线术均是治疗良性肛管直肠狭窄的有效手段。三组在临床总疗效、术后随访2月及6月肛门指诊情况及复发率方面无显着性差异,但从治愈例数与复发例数来看,中药挂线组均优于直接切开组与普通挂线组。3狭窄切开术可直接解除梗阻症状、扩大狭窄口径,在术后1周内缓解排便费力程度方面优势显着,然而待挂线组皮筋脱落后,可与狭窄切开术达到同样的松解效果,同时狭窄切开术存在术后出血、伤口感染、肛门功能损伤之弊。4挂线疗法治疗良性肛管直肠狭窄操作简便,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保护肛门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同时中药挂线术可明显降低术后肛门疼痛、术后出血、肛门坠胀等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改善患者术后排便梗阻症状ODS评分及胃肠生活质量GIQLI评分方面亦存在一定优势。5挂线时间的长短与狭窄松解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皮筋脱落越晚,狭窄松解越充分,因此尽量延长术后脱线时间,结合“深挂慢切、多点勒割、辅以药线”的挂线理念,可进一步确保临床疗效。
李雪[4](2016)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烧伤后瘢痕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临床整形修复外科中的应用,对于美容修复、皮肤软组织重建等均产生了巨大影响,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植入能提供较多高质量的额外皮肤,是一种高效、实用且更接近美学标准的组织修复方法。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但相对样本均较小,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来对比研究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与传统的复合皮移植术在治疗烧伤后瘢痕的有效性、安全性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到更客观和可靠的研究结果,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6年9月公开发表的关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与复合皮移植术治疗烧伤后瘢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临床对照试验(CCT)。检索的数据库包括Pub Med、EMBASE、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按照制定好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严格的筛选,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风险偏倚评估;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表格独立提取数据,结局指标包括有效率、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皮肤血运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应用由国际循证医学协作组提供的Rev Man 5.1软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合并统计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连续型变量采用均数差(MD)作为合并统计量,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模型进行合并统计分析;利用Rev Man 5.1进行漏斗图的绘制,并结合使用Stata13.0软件对发表偏倚进行Begg’s检验以判定发表偏倚的有无。结果:(1)本Meta分析共纳入16篇文献,均为中文;纳入的16篇文献中有三篇具有高风险偏倚,其余均为风险偏倚不明确;(2)报告有效率的文献共16篇,异质性检验P=0.99>0.05,表明各研究间同质,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结果显示,OR合并(95%CI)为6.95(4.64,10.44),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组与复合皮移植术组治疗烧伤后瘢痕的有效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19,P<0.01);(3)含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皮肤血运恢复时间的4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P=0.82>0.05,同质性较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合并结果显示,MD合并(95%CI)为-4.2(-4.93,-3.47),皮肤软组织扩张组与复合皮移植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32,P<0.01),创面皮肤血运恢复时间合并结果显示,MD合并(95%CI)为-5.35(-6.24,-4.46),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组与对照组血运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81,P<0.01);(4)治疗的安全性方面,共有12篇文献报告了该指标,异质性检验发现,P=0.98>0.05,同质性较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OR合并(95%CI)为0.33(0.29,0.49),皮肤软组织扩张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复合皮移植组(Z=5.74,P<0.01);(5)各指标发表偏倚结果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倚(P>0.5);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较为稳定。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烧伤后瘢痕有效性优于复合皮移植术,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皮肤血运恢复时间短,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适于在烧伤后瘢痕修复中广泛使用;本研究纳入的16篇文献相对质量不高,但不存在发表偏倚且结果的稳定性较好。
朱金金[5](2015)在《26例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埋植Ⅰ期围手术期的护理》文中指出目的对26例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埋植Ⅰ期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方法收治26例患者,在Ⅰ期的术前对患者的心理、皮肤清洁、扩张器做好准备,术后密切观察扩张器注水过程,以及注水后的并发症观察与护理、及时处理并发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出院后注水期间的健康教育。结果 24例患者出院后经过定期注水、养皮;2例注水后期,均顺利进行了Ⅱ期手术。结论认真规范的操作、精心的护理及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成功率。
韩玲,王蓓,伍焱,王开慧,潘俊[6](2014)在《乳腺癌手术同期扩张器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同期扩张器植入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55例实施乳腺癌手术同期扩张器植入患者的围手术期做好配合护理工作。结果 55例乳腺癌手术同期扩张器植入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35 h,其中16例发生并发症,经过精心治疗、护理,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认真全面的护理观察,做好各项专科护理,积极进行并发症的预防,对提高手术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常金环[7](2010)在《颈部增生性瘢痕修复中扩张皮瓣的护理现状》文中提出颈部增生挛缩性瘢痕影响外观及颈部活动,给患者带来极大身心痛苦。颈部扩张皮瓣因其质地色泽弹性与周围组织相同,供区瘢痕小,已成为颈部瘢痕修复的首选方法。采用扩张皮瓣修复颈部增生性瘢痕的手术周期较长,期间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尤其是注水扩张阶段,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护理工作贯穿始终,对于该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本文就颈部增生性瘢痕修复过程中扩张皮瓣的护理现状分不同阶段作了全面概括。
边建民,陈建军[8](2009)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整形外科中的临床应用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将皮肤组织扩张器经手术置入正常皮肤软组织下,通过定期向扩张囊内注入生理盐水使其不断扩张,以提供"额外"皮肤软组织来进行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和器官再造。本文系统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目前临床中的应有。
王佳,齐芳荣,段宝玲,孙巧惠[9](2004)在《扩张后皮瓣修复面部疤痕的手术配合》文中研究表明 近年来,随着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广泛应用,使广大医患对此项技术优点越来越看中,过去一些难治性疾患,如疤痕性秃发,面部的斑、痣、血管瘤、疤痕等,获得了很好的疗效,是过去一些常规
贺竹宁,白伶珉,温翠华[10](2001)在《皮瓣重复扩张术的护理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皮瓣重复扩张术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瓣重复扩张术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扩张皮瓣两种血运训练方法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两种血运训练方法的临床对照研究 |
1.1 研究对象,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3 主要仪器、材料及设备 |
1.1.4 试验方法 |
1.1.5 观察指标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基本资料均衡性分析 |
1.2.2 两组患者训练血运天数的比较 |
1.2.3 两组患者血运训练期间疼痛评分的比较 |
1.2.4 两组患者血运训练依从性的比较 |
1.2.5 两组患者血运训练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1.2.6 两组患者血运训练效果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试验设计思路 |
1.3.2 快速血运训练法与传统血运训练法对比分析 |
1.3.3 快速血运训练法的理论支持 |
1.3.4 EFRT改善扩张皮瓣血运机制的猜想 |
1.3.5 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扩张皮瓣的发展、血运障碍影响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2.1 扩张皮瓣的分类 |
2.1.1 局部扩张皮瓣 |
2.1.2 远位扩张皮瓣 |
2.1.3 新型扩张皮瓣 |
2.2 扩张皮瓣的发展 |
2.2.1 局部扩张皮瓣 |
2.2.2 预扩张轴型皮瓣 |
2.2.3 预扩张穿支皮瓣 |
2.3 影响因素 |
2.3.1 长宽比例 |
2.3.2 张力 |
2.3.3 包膜 |
2.3.4 部位 |
2.3.5 囊内压 |
2.4 临床表现 |
2.4.1 动脉供血不足 |
2.4.2 静脉回流障碍 |
2.5 治疗措施 |
2.5.1 一般措施 |
2.5.2 放血疗法 |
2.5.3 药物治疗 |
2.5.4 高压氧治疗 |
2.5.5 体外冲击波疗法 |
2.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病例照片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A型肉毒毒素对皮肤扩张速度及扩张皮瓣成活率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应用大鼠背部皮肤扩张模型探索A型肉毒毒素对皮肤扩张速度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A型肉毒毒素对扩张的任意皮瓣血运及成活率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良性肛管直肠狭窄的手术学评价与中医挂线法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良性肛管直肠狭窄的诊断与防治进展 |
1 医源性肛管直肠狭窄的形成原因 |
2 医源性肛管直肠狭窄的预防 |
3 良性肛管直肠狭窄的诊断 |
4 良性肛管直肠狭窄的治疗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挂线疗法的源流与临床应用进展 |
1 挂线疗法的古代源流考 |
2 挂线疗法的现代机理研究 |
3 挂线疗法的现代应用 |
4 挂线疗法的相关问题探讨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治疗良性肛管狭窄的文献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类型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平均治愈率分析 |
3.2 Y-V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临床疗效分析 |
3.3 V-Y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临床疗效分析 |
3.4 菱形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临床疗效分析 |
3.5 房形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临床疗效分析 |
3.6 直肠粘膜瓣推移肛门成形术临床疗效分析 |
3.7 不同类型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
4 讨论 |
4.1 不同类型皮瓣转移术式操作要点与疗效评价 |
4.2 不同类型皮瓣转移术式的手术适应症及特点分析 |
4.3 手术相关并发症分析与围手术期治疗要点探讨 |
4.4 问题与展望 |
5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中医挂线法治疗良性肛管直肠狭窄的应用与优化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 |
2.3 分组方法 |
2.4 治疗方法 |
2.5 统计方法 |
2.6 技术路线图 |
3 观察项目 |
3.1 疗效学指标评定 |
3.2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评定 |
3.3 脱线时间与术后2月时狭窄松解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3.4 随访相关指标评定 |
4 结果 |
4.1 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 |
4.2 临床疗效的比较 |
4.3 狭窄口径变化的比较 |
4.4 改良ODS评分的比较 |
4.5 术后排便费力程度的比较 |
4.6 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
4.7 术后肛门疼痛程度的比较 |
4.8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
4.9 脱线时间与术后2月狭窄松解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4.10 术后随访复发情况的比较 |
4.11 GIQLI评分的比较 |
5 失败病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
5.1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直接切开致术后大出血1例 |
5.2 PPH术后吻合口狭窄直接切开致复发1例 |
6 讨论 |
6.1 良性肛管直肠狭窄形成的病理学基础 |
6.2 良性肛管直肠狭窄经肛治疗现状分析 |
6.3 中药药线治疗良性肛管直肠狭窄的理论基础 |
6.4 利湿解毒、活血防瘢药线治疗良性肛管直肠狭窄的机理探讨 |
6.5 中医优化挂线法的提出与应用 |
6.6 不同经肛术式的手术适应症及特点分析 |
6.7 问题与展望 |
7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性与先进性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1: 病例调查表 |
附录2: 胃肠生活质量GIQLI评分细则 |
附件 |
(4)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烧伤后瘢痕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瘢痕概述 |
1.1.1 瘢痕 |
1.1.2 挛缩畸形 |
1.1.3 瘢痕常规手术治疗方法 |
1.2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
1.2.1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概念 |
1.2.2 皮肤扩张术的临床应用现状 |
1.2.3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存在的问题 |
1.2.4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研究现状 |
1.3 Meta分析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与排出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数据提取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2.5.1 异质性检验及合并效应量 |
2.5.2 发表偏倚的评估 |
2.5.3 敏感性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3.2 纳入研究的风险评估 |
3.3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和复合皮移植术治疗的有效性比较 |
3.3.1 总有效例数比较 |
3.3.2 平均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3.3.3 创面皮肤血运恢复时间比较 |
3.4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和复合皮移植术治疗的安全性比较 |
3.4.1 异质性检验及合并统计量结果 |
3.4.2 发表偏倚检验 |
3.4.3 敏感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与复合皮移植术的疗效比较 |
4.2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与复合皮移植术的安全性比较 |
4.3 研究结果的影响因素 |
4.3.1 纳入文献质量 |
4.3.2 发表偏倚 |
4.3.3 异质性及敏感性 |
4.4 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26例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埋植Ⅰ期围手术期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效果: |
二、术前准备 |
1. 心理护理: |
2. 皮肤准备: |
3. 扩张器的准备: |
三、Ⅰ期术后护理 |
1. 扩张器注水时的观察与护理: |
2. 扩张器注水后的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
四、出院健康教育 |
(6)乳腺癌手术同期扩张器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护理 |
3.1 术前护理 |
3.1.1 心理护理 |
3.1.2 皮肤准备 |
3.1.3 术前训练、术前检查 |
3.2 术后护理 |
3.2.1 体位、饮食护理 |
3.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3.2.3 患肢护理 |
3.2.4 切口护理 |
3.2.5 并发症护理 |
3.2.5. 1 皮瓣坏死 |
3.2.5. 2 皮下积液 |
3.2.6 扩张器植入的并发症 |
3.2.6. 1 血肿 |
3.2.6. 2 感染 |
3.2.6. 3 扩张器移位 |
3.2.6. 4 切口裂开 |
3.2.7 锻炼指导 |
4 小结 |
(9)扩张后皮瓣修复面部疤痕的手术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扩张后皮瓣修复面部疤痕的原理及特点 |
3 护理体会 |
3.1 术前心理护理 |
3.2 术前护理配合 |
3.2.1 器械准备 |
3.2.2 患者的核对 |
3.2.3 患者体位 |
3.3 术中护理配合 |
3.3.1 建立静脉通道 |
3.3.2 严格消毒 |
3.3.3 局麻药物的配制 |
3.3.4 清点手术用品 |
3.3.5 手术灯光的调整 |
3.3.6及时观察皮瓣的血运情况 |
3.3.7 负压引流 |
3.3.8 粘贴拉力胶伤口缝合完毕,为减少伤口张 |
3.4 术后护理配合 |
3.4.1 协助包扎伤口 |
3.4.2 协助搬运患者 |
四、皮瓣重复扩张术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扩张皮瓣两种血运训练方法的临床对照研究[D]. 黄麒铭.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A型肉毒毒素对皮肤扩张速度及扩张皮瓣成活率影响的初步研究[D]. 刘恒鑫.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3]良性肛管直肠狭窄的手术学评价与中医挂线法的优化研究[D]. 李宇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4]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烧伤后瘢痕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D]. 李雪. 吉林大学, 2016(03)
- [5]26例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埋植Ⅰ期围手术期的护理[J]. 朱金金.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06)
- [6]乳腺癌手术同期扩张器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 韩玲,王蓓,伍焱,王开慧,潘俊. 现代临床护理, 2014(11)
- [7]颈部增生性瘢痕修复中扩张皮瓣的护理现状[J]. 常金环.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05)
- [8]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整形外科中的临床应用现状[J]. 边建民,陈建军. 中外医疗, 2009(35)
- [9]扩张后皮瓣修复面部疤痕的手术配合[J]. 王佳,齐芳荣,段宝玲,孙巧惠.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4(01)
- [10]皮瓣重复扩张术的护理体会[J]. 贺竹宁,白伶珉,温翠华.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