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政治课(论文文献综述)
李利宁[1](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防范校园欺凌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通过网络的传播和媒体的曝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从发生的学段来看,初中阶段是校园欺凌的高发阶段。如何让初中生远离暴力和欺凌、在阳光下学习成长,学校肩负着首要责任,责无旁贷。本文认为,从初中课程教育的角度来看,作为学校德育主阵地的《道德与法治》课应该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增强其法律意识等方面起到主渠道作用,从而最大程度地防范初中校园欺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此阶段,相对于知识的传授,本课程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那么,如何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使教学内容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最终达到减少校园欺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就成为当前广大一线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挑战。为此,本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校园欺凌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一般性概述。对欺凌、校园欺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简要介绍了当前校园欺凌的的表现形式及特点,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及教学策略的基本含义,为之后第四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防范校园欺凌的教学策略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防范校园欺凌的价值这一论题,主要从防范校园欺凌的迫切性、重要性和可能性三个维度展开分析。“迫切性”部分主要针对当前校园欺凌较为明显的态势展开,是为现实性陈述;“重要性”主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为长远性陈述;“可能性”则是后面第四章“策略”的根据,是为铺垫性陈述。第三部分,结合云南省四所初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关于当前初中校园欺凌以及《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的阐述,包括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一是通过问卷调查梳理初中校园欺凌的现状,通过对学生及一线教师的访谈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这两方面的阐述为第四部分防范校园欺凌的教学策略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和问题导向。第四部分,基于云南省四所初中校园欺凌的现状,结合这些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现阶段的教学实际,包括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终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防范校园欺凌的教学策略研究。依据人文性、整体性、情感性、思辨性等原则,提出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三方面的具体教学策略。
舒黎卉[2](2020)在《《道德与法治》课新旧教材中法治意识教育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治意识是学生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素养,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战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法治教育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把握和利用好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教育,对于构建学生的法律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但由于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实行以来存在着法治教育的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试图从教材内容分析出发,以新角度为初中课堂的法治教育改善提供新思路。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为基点,从教材内容、呈现方式、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分析法治意识在初中政治新旧教材中体现的差异,教材内容的异同点从容量和分布来详细阐述,从栏目、图表、色彩等方面阐述呈现方式的不同,表达方式上,新教材语言更为通俗易懂,具有生活气息和启发性。通过多方面对比凸显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变化,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意识教育,学生也能从简单明了的对比中找到区别之处,抓住法治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新教材的出现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教师须研究学科核心素养,把握法治意识内涵,并及时了解法治时政热点,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具体来说,通过各个方面对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教师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法治教学目标;整合教材、挖掘素材,丰富法治教育内容;结合道德、心理教育进行法治教育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教学,开展特色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教师也要不断在教学中提高自身的法治修养,并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法治意识教育,培养起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金丽莎[3](2020)在《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0年,英国着名心理学者东尼·博赞提出了一种思维整理工具——思维导图,并在《思维导图》中将其界定为:通过图表体现发散性思维。实质上,思维导图即对发散性思维进行重复与模仿,并对大脑本能予以放大,促使大脑更为强大。直至当前,思维导图于国内已具备20余年发展史,较多学术界人士均对其作出了研究。并且,知名学者刘濯源还对“学科思维导图”这一概念提出之后,把其应用在学科教学。此次研究涉及的思维导图囊括上述两大概念。本文首先对本研究的背景及目的、研究内容的有关说明;对国内外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创新点和研究难点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国内目前将思维导图系统应用到初中政治课中还较少,存在较大的应用空间,探讨思维导图应用用到初中政治课中的有效性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其次对思维导图的涵义、制作的常用方法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优势进行了分析,应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重难点、帮助记忆、增强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率及效果。之后通过教学活动研究了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的组织形式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具体应用发现了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特点,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三观,可以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加以引导,培育良好发展的公民。同时,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也对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进行了有效体现,教材内容更为符合实际生活,且在强化学生知识技能期间并重三观培养。之后概述了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就思维导图而言,其与素质教育要求相符,可有效处理教育教学中的部分问题,把其应用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不管是对学生或教师而言,均具备显着优势。就学生而言,其与初中生心理特征相契合,能对学生记忆、个性化学习能力等加以提升,增强其道德法治意识;就教师而言,可为教师备课授课、强化业务素养予以帮助,从而改善教学效果与质量。最后对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不足及完善对策进行了探讨,帮助教师和学生能更好的应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和学习,增强其效益。
林腾高[4](2019)在《活用教学方法提升初中政治课的实效性》文中研究表明在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单一的讲解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对教学效果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这与新课改精神、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时代发展需求相脱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用好用活情境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实现初中政治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初中政治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从而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屈红艳[5](2019)在《教学名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叙事研究 ——基于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刘业庆的个案考察》文中研究指明经各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国家教育部审核,2017年共有4位中学政治教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项目。他们是中学政治教师队伍的领头羊,他们的教师专业发展经验对其他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借鉴意义。本研究基于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刘业庆的个案考察,运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以真实完整的叙事模式呈现初中政治教学名师刘业庆的专业发展历程。其专业发展经验有:专业自主意识是成就教学名师的内驱力;教育情怀是教学名师发展道路上的助推器;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学名师个体发展的引路人;专业素养的自我构建是教学名师的专业根基;教师共同体是教学名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对影响刘业庆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剖析,认为教育政策和文化环境等宏观系统,家庭和团队等中观系统以及重要人物与事件、惊人的毅力与专业发展自主意识等这一个人特质微观系统共同构成影响刘业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刘业庆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对不同层次教学名师影响有:教学名师需要立足课堂,避免形式主义;也要提炼思想,发挥引领作用;更要落实立德树人,实现筑魂育人。对非教学名师的影响表现为:普通教师在实现其专业发展过程中要用持之以恒的毅力去培养专业精神;在教育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学科融合中不断提升素养与开发能力。以此,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努力建设业务精深,素养超群,才能卓越的教师队伍,发挥引领作用,推进教学名师的可持续发展。
张燕妃[6](2018)在《初中政治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到来,教学上的改革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教学上的改革很大部分是是课堂改革,而课堂改革主要是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找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当然,在这个新课程的改革下,对教师这个大队伍来说是一个大挑战。因为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改变教学观念,还要改变教学形式,更要改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借鉴其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论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首先阐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什么即这个教学模式的含义,然后谈谈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个教学模式,以及在教学中实施了这个教学模式之后有什么利弊,最后是通过展示一个课例回归到课堂中。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行实践,从而能够将这个教学模式更好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
陆彬[7](2018)在《走进新时代 上好初中政治课》文中提出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也意味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的一个崭新时代。在此过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需求不断增加,而实际生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能适应人民需求的日益发展,形成了新时代的社会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学校教育,可以保证学生对社会形势进行准确的认识,对社会发展需求有一个明确的把握,更可以保证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如何上好初中政治课进行浅要探究。
黄继敏[8](2017)在《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政治复习课》文中研究说明初中政治课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内容紧跟时代和知识的琐碎,这就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初中政治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使初中政治课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在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权意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尊重
包明明,郏德林[9](2017)在《也谈初高中政治课的衔接——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文中提出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抓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首要任务。在宣传正能量、提倡国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种种事实更加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
唐泽红[10](2017)在《新课程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整合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一)、时代发展的要求。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之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又一次对教育提出了挑战。它将改变学习者的行为方式。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职责在于最大限度地创设学生学习的环境。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包括来自教师在内的各自信息,并恰当地选择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分布。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我国确定在
二、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政治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政治课(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道德与法治》防范校园欺凌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校园欺凌的相关理论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概述 |
一、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关于校园欺凌概念的界定 |
(二)校园欺凌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理念 |
(一)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
(三)正确引导、独立思考与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概述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防范校园欺凌的价值分析 |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防范校园欺凌的迫切性 |
(一)当前校园欺凌现象在初中普遍存在 |
(二)校园欺凌严重影响到学生身心发展 |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主阵地 |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防范校园欺凌的重要性 |
(一)有利于在初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
(二)有利于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
(三)有利于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 |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防范校园欺凌的可能性 |
(一)国家政策的规定要求 |
(二)防范欺凌的教材内容的支撑 |
(三)现实中成功实践经验的借鉴 |
第三章 当前初中校园欺凌及《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
一、选取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说明 |
二、基于云南省四所初中的校园欺凌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一)当前校园欺凌客观存在 |
(二)校园欺凌已造成严重后果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道德与法治》课地位边缘化 |
(二)重教材轻资源整合 |
(三)重形式轻教学实效 |
(四)重课堂轻实践活动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应试教育和多元价值观念对思政课的冲击 |
(二)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 |
(四)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
第四章 今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防范校园欺凌教学策略初探 |
一、教学策略的实施原则 |
(一)人文性原则 |
(二)整体性原则 |
(三)情感性原则 |
(四)思辨性原则 |
二、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 |
(一)更新教学理念 |
(二)丰富教学方法 |
(三)开发教学资源 |
三、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一 |
(二)教学设计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道德与法治》课新旧教材中法治意识教育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调查研究法 |
3. 比较研究法 |
一、《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意识教育概述 |
(一) 法治意识教育的内涵 |
1. 法制与法治 |
2. 法治意识 |
3. 《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教育 |
(二) 《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
1. 是推进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需要 |
2. 是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
3. 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
4. 是新教材改革对教学的要求 |
二、法治意识在《道德与法治》课新旧教材中的对比分析 |
(一) 编写理念的对比 |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加突出 |
2. 法治教育由法律知识转向法律生活 |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隐性转为显性 |
(二) 教材内容的对比 |
1. 法治意识在人教版《思想品德》中的内容梳理 |
2. 法治意识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梳理 |
3. 法治意识在新旧教材内容上的对比分析 |
(三) 呈现方式的对比 |
1. 栏目由简单转为丰富 |
2. 图表由普通转为新颖 |
3. 色彩由单调转为多样 |
(四) 语言风格的对比 |
1. 复杂化转为浅显化 |
2. 重结论转为重启发 |
3. 重理论转为重生活 |
三、《道德与法治》课中新旧教材对比分析对法治意识教育启示 |
(一) 制定科学的法治教学目标 |
1. 丰富学生法律知识的目标 |
2. 提高学生守法护法用法能力的目标 |
3. 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
(二) 与时俱进开展法治意识教育 |
1. 密切关注法治教育内容的更新 |
2. 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开发教学资源 |
3. 贴合实际挖掘课堂教学资源 |
(三) 实施多样的法治意识教育形式 |
1. 结合道德、心理教育进行法治意识教育 |
2. 利用现代技术设计教学 |
3. 开展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
(四) 培养教师适应法治教育的素质 |
1. 在学习中提高理论修养 |
2. 在资源开发中训练法治思维 |
3.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法治教育能力 |
(五) 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
1. 了解学生对法律的实际需求 |
2.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3. 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氛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论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和研究难点、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思维导图基本问题概述 |
一、思维导图基本概念的界定 |
二、思维导图制作的常用方法 |
(一)手绘法 |
(二)机绘法 |
三、思维导图的应用优势 |
(一)思维导图的适用范围广 |
(二)直观形象将学习过程思维具体化 |
(三)促进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益提高 |
第二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环节 |
一、新授课的应用 |
(一)课前准备 |
(二)课堂讨论 |
(三)课后拓展 |
二、复习课的应用 |
(一)通过概念式思维导图对学生复习加以引导 |
(二)基于主题式思维导图对学生复习加以引导 |
三、习题课的应用 |
第三章 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用中的主要作用 |
一、思维导图的应用对教师的作用 |
(一)有利于教师备课,优化教学设计 |
(二)教学中能更好的结合教学内容 |
(三)板书内容更加系统化和完整化 |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对学生的作用 |
(一)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 |
(二)能让学生发散思维,增强记忆力 |
(三)能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 |
(四)能增强学生的结构思考力 |
第四章 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
一、直观形象展现思维过程,动态灵活再现知识生成 |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有效性 |
(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
(三)提高教学效果 |
(四)发散学生思维 |
二、全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图文并茂激发学习兴趣 |
(一)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二)拓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和知识范围 |
(三)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
(四)促进了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和吸收 |
(五)比传统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三、用途广泛贯穿学习过程,潜移默化提升学习效率 |
(一)思维导图能更好的结合教学内容 |
(二)思维导图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四、小组合作增强师生互动,形式多样促进个性成长 |
(一)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
(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和整体性发展 |
第五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用中的不足 |
一、教师认识思维导图的作用有待强化 |
二、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内容有待深入 |
三、师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有待提高 |
四、师生应用思维导图的次数有待增加 |
第六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用的完善 |
一、丰富教师精神世界,转变固有观念 |
二、针对不同课型,建立思维导图融入模式 |
三、更新办学理念,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
四、利用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作铺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活用教学方法提升初中政治课的实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延伸课堂教学过程 |
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1. 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现代化。 |
2. 多媒体视频拓宽教材的丰富性。 |
3. 多媒体课件强化教学立体感。 |
四、结语 |
(5)教学名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叙事研究 ——基于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刘业庆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实施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 |
2.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发挥思政理论课作用及价值的关键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
2.教育叙事研究 |
(四)文献综述 |
1.关于教学名师的研究现状 |
2.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
3.关于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选活动的研究现状考察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研究场域的选择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内容的聚焦 |
(五)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过程 |
1.现场工作 |
2.现场文本 |
3.研究文本 |
(六)研究效度 |
1.多方收集资料 |
2.客观准确的描述 |
3.运用“三角检验法” |
(七)研究伦理 |
1.确保研究者参与的自愿度 |
2.始终尊重研究对象 |
3.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 |
三、刘业庆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考察 |
(一)安乡印象:刘业庆和深柳中学 |
1.平易近人,阳光和善—见之初 |
2.青柳依依,相得益彰—意之深 |
(二)初心回望:刘业庆的教师专业发展 |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2.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
(三)引领共享:帮扶更多“刘老师”的专业发展 |
1.名师引领我们不断成长 |
2.专注和坚持是教师必备的品质 |
3.知与行是思政课应达到的目标 |
(四)职业阶段:刘业庆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 |
1.适应阶段 |
2.成熟阶段 |
3.骨干阶段 |
4.形成风格阶段 |
(五)追本溯源:刘业庆的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1.宏观系统:政策和文化 |
2.中观系统:家庭和团队 |
3.微观系统:重要他人和人格特质 |
四、刘业庆的教师专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
(一)刘业庆的教师专业发展经验 |
1.专业自主意识是成就教学名师的内驱力 |
2.教育情怀是教学名师发展道路上的助推器 |
3.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学名师个体发展的引路人 |
4.专业素养的自我建构是教学名师的专业根基 |
5.教师共同体是教学名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
(二)刘业庆的教师专业发展启示 |
1.对教学名师的专业发展启示 |
2.对非教学名师的专业发展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初中政治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写作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经验总结法 |
第五节 论文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一、论文研究思路 |
二、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含义 |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
二、“先学”的含义 |
三、“后教”的含义 |
四、“当堂训练”的含义 |
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含义 |
第二节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实践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观和学生观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 |
第三章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政治课的运用 |
第一节 教师的“先学” |
第二节 学生的“先学” |
第三节 学生展示,学生互教 |
第四节 教师总结 |
第五节 当堂训练 |
第四章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政治课实施中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政治课实施中的成效 |
一、教师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准备增强 |
二、明确自学要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 |
三、教学目标明确,提高了教学质量 |
四、课堂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
第二节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政治课实施中的存在问题 |
一、教师受原有观念的影响,备课的积极性不高 |
二、过度重视知识目标的突破,情感教育不足 |
三、层次差异性大,容易出现“贫”“富”差距问题 |
四、教学方式单一容易流于形式 |
五、教师“讲”与“不讲”界限难把握 |
第三节 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政治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
一、学校采取奖励措施,提高教师集体备课的积极性 |
二、导学案的设计突出情感教育,注重活动教学 |
三、科学分组,从小培养小组合作 |
四、课堂要有适当的奖惩措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五、教师提高课堂的预见性 |
第五章 初中政治课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课例分析与反思 |
第一节 政治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课例分析 |
一、上课导学案展示 |
二、课堂再现 |
三、对本课的课堂反思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走进新时代 上好初中政治课(论文提纲范文)
一、牢记时代使命, 上好政治课 |
二、强化教师素质, 上好政治课 |
三、立足教学研究, 上好政治课 |
(8)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政治复习课(论文提纲范文)
一、根据课标和考纲明确考试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 |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备好初中政治复习课 |
三、设计重点突出且实用的知识结构 |
四、典型例题解析 |
四、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政治课(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道德与法治》防范校园欺凌的教学策略研究[D]. 李利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道德与法治》课新旧教材中法治意识教育的对比研究[D]. 舒黎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金丽莎. 西南大学, 2020(01)
- [4]活用教学方法提升初中政治课的实效性[J]. 林腾高. 教育教学论坛, 2019(13)
- [5]教学名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叙事研究 ——基于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刘业庆的个案考察[D]. 屈红艳. 温州大学, 2019(01)
- [6]初中政治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D]. 张燕妃.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走进新时代 上好初中政治课[J]. 陆彬. 新课程(中学), 2018(04)
- [8]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政治复习课[J]. 黄继敏.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7(11)
- [9]也谈初高中政治课的衔接——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J]. 包明明,郏德林.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22)
- [10]新课程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整合与创新研究[A]. 唐泽红.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八卷),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