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绒蚧属一新种——丝球绒蚧及其生物学(论文文献综述)
南楠[1](2014)在《中国毡蚧科昆虫分类研究(半翅目:胸喙亚目:蚧总科)》文中指出毡蚧科Eriococcidae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的蚧总科Coccoidea,目前全世界已知600余种,分布各大动物地理区。毡蚧均为植食性昆虫,可以危害林木、果树、农作物及园林植物等,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对我国毡蚧科的分类研究十分必要。本论文首先概述了毡蚧科的国内外分类研究概况,介绍了该类群的研究材料与方法,然后再从分类、系统发育、地理分布三方面阐述了研究与分析结果。分类部分通过对500余号玻片标本鉴定分类和文献整理总结,共记载我国毡蚧科昆虫13属63种,其中发现1新属,即大盘毡蚧属Macroporicoccus Nan&Wu,2013:6新种,即小檗毡蚧Eriococcus berberisi Nan&Wu,2011、香茶菜根毡蚧Rhizococcus isodoni Nan&Wu,2013.北京蒿毡蚧E. beijingensis sp.n..梵净山毡蚧E. fanjingshanensis sp.n.、抱草毡蚧E melicae sp.n.、碱茅毡蚧E puccinelliae sp.n.;2中国新记录种,即委陵菜毡蚧E.munroi(Boratynski,1962)、欧洲根毡蚧R.herbaceus Danzig,1962;并建立1新组合,即榆大盘毡蚧Macroporicoccus ulmi (Tang&Hao,1995);除本论文中的4新种外,其余均已正式发表。根据标本详细描述19种毡蚧,绘制形态特征图28幅,其中雌成虫19幅,一龄若虫7幅,二龄若虫2幅;并编制分属、分种检索表。系统发育部分根据104个18S和72个28S rDNA序列(其中17个18S和23个28S样品序列为本研究所测),采用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初步分析了毡蚧科成员之间及与新蚧类其他常见科代表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再次证明了毡蚧科为非单系群及其三大主要分支;所涉及的我国毡蚧中,Kuwanina parva、Macroporiccus ulmi、Asiacornococcus kaki在“BSE"(Beesoniidae+Stictococcidae+Eriococcus)支,Kuwanina betula在“Gondwanan"支,其他毡蚧位于“Acanthococcid"支;其他科的代表,头蚧科Beesoniidae.战蚧科Stictococcidae在“BSE”支中,胭蚧科Dactylopiidae在"Acanthococcid"支中,盾蚧科Diaspididae可能位于毡蚧三大支间。地理分布部分首次整理并分析了我国毡蚧科属级和种级的地理分布信息和区系组成概况。结果表明:属级水平上,我国毡蚧在古北区的分布最多,其次为东洋区;种级水平上,我国毡蚧共有4种分布类型,即古北型(39种)、东洋型(9种)、古北+东洋型(14种)、古北+新北型(1种),古北区的成分在我国毡蚧科区系中占绝对优势;我国特有种多,共27种。最后与相邻国家或地区毡蚧科区系进行了对比,其中俄罗斯与我国的共有种数量最多(14种)。研究标本均保存在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系昆虫标本室。
夏向向[2](2013)在《九种蚧虫超微结构的研究(半翅目:蚧总科)》文中认为本文采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技术研究了樱桃隙毡蚧Kuwania parva Maskell、红桦隙毡蚧K. betula Wu、榉树隐毡蚧Cryptococcus fagisuga Lindinger、榆树隐毡蚧C. ulmi Tang et Hao和丝球毡蚧Eriococcus nematosphaerus Hu et Xie5种毡蚧(毡蚧科Eriococcidae),广布安粉蚧Antonina socialis Newstead、竹巢粉蚧Nesticoccus sinensis Tang、高桥平粉蚧Balanococcus takahashii McKenzie和古北星粉蚧Heliococcus bohemicus Sulc4(?)中粉蚧(粉蚧科Pseudococcidae)蜡腺和蜡泌物超微形态结构,同时对虫体上的其他形态特征也进行了超微观察。研究结果如下:1.详细描述了9种蚧虫虫体上的主要泌蜡腺体及其蜡泌物的超微形态特征,发现各种盘腺、管腺、剌腺等蜡腺及其蜡泌物均存在变异。2.详细记述了9种蚧虫虫体上其他重要分类特征的超微形态,发现了一些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的形态,如榆树隐毡蚧的孔板等。3.研究了毡蚧科5种主要泌蜡腺体的细胞学特征,其中2种大盘腺为首次记述。4.基于泌蜡腺体及其蜡泌物的超微形态,探讨了榆树隐毡蚧等的分类地位。
柴永生[3](2005)在《中国竹类粉蚧种类研究及竹蚧区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竹子是一类重要的经济植物,在国民经济及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蚧虫是寄生在竹子上的主要害虫类群之一,影响着我国竹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竹上的蚧虫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了中国竹类粉蚧科昆虫18属24种,详细描述了其显微特征,编制了分属、分种检索表,并绘制11种的形态特征图。 第二部分以中国竹亚科植物上的蚧虫6科40属127种为基础,分析了竹蚧的寄主广度、寄生部位和地理分布。结果表明:竹类蚧虫的寄主专化性程度较强;寄生在叶片上蚧虫种类最多;在国内各动物地理区的种类丰度依次为: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东北区;3/4的种类起源于东方区系。 此外,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列出了世界竹类植物上的粉蚧名录。
魏筱[4](2004)在《四种毡蚧的形态学研究(同翅目:蚧总科)》文中研究指明毡蚧科Eriococcidae又名绒蚧科、绒粉蚧科,属于同翅目Homoptera的蚧总科Coccoidea,在种数上是位于盾蚧科、粉蚧科、蚧科之后的第四大科。均以刺吸植物的汁液为生,是林木、果树、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类群之一。经对前人研究资料的总结与整理,统计出本科现有2个亚科11个属52种。本文详细研究了四种毡蚧即柿树白毡蚧Asiacornococcus kaki(Kuwana)、石榴囊毡蚧 Eriococcus lagerostroemiae Kuwana、沿海榆毡蚧 Eriococcus costatus(Danzig)和栾树毡蚧 Eriococcus koelreuterius sp.nov的各虫龄的形态特征,详细描述了其显微特征,绘制了各虫龄的特征图。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编制了各虫龄的分种检索表。栾树毡蚧 Eriococcus koelreuterius sp.nov.为本文发现的一新种。新种与山杏毡蚧Eriococcus armeniacus Tang,1995相近,二者均可依据肛前刺2根,尾瓣内缘锯齿状,而明显区别于本属内其它种类。新种的雌成虫与山杏毡蚧的雌成虫区别特征为:前者触角7~8节,触角7节时,第Ⅳ节最长,触角8节时(第Ⅳ节分化为2节),第Ⅲ节最长,后者6~7节,第Ⅲ节最长;前者体背缘刺每腹节每侧2根,后者每腹节每侧3根。模式标本保存于北京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本文还对新种——栾树毡蚧的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的观察。该虫寄生、为害栾树枝干,在北京地区1年发生1代,雌虫以二龄若虫或包被于二龄若虫外壳中的雌成虫越冬,其体背密被白蜡丝;雄虫以蛹在茧内越冬。越冬场所为二年生枝条的树皮裂缝、芽鳞和枝权处。
方志刚,武三安,徐华潮[5](2001)在《中国竹子蚧虫名录(同翅目:蚧总科)》文中认为列出中国竹亚科植物上蚧虫 6科 40属 1 2 7种 ,其中粉蚧科 1 7属 2 1种 ,蚧科 3属 3种 ,仁蚧科 2属 3种 ,毡蚧科 1属 5种 ,链蚧科 5属 52种和盾蚧科 1 2属 42种。每一种都给出分布、寄主和寄生部位。建立了 2个新组合 :刺竹刺粉蚧Planococcusbambusicola(Takahashi) (移自Planococcoides)comb .n .和单竹蔗粉蚧Saccharicoccusbambusus (Tang)(移自Palmicultor)comb .n .。给出了 2个新异名 :即NipponalerdatriunphaZhang ,1 998syn .n .为N .leptodermisWangetZhang,1 994的新异名 ,BambusaspisnematosphaericaZhang ,1 992syn .n .为B .qingyuanensisHuetXie ,1 988的新异名。参 60
胡隐月,邵景文,原树忠,贾文龙[6](1985)在《园林害虫—远东柳绒蚧(Eriococcus salicis Borchs.)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远东柳绒蚧,属于同翅目(Homoptera),绒蚧科(Eriococcidae),绒蚧属(Friococcus),该属我国已有16种,一些同志曾作过记载。我们于1983年在哈尔滨植物园观察,发现雄成虫除了长翅型外,大量的还是以短翅型的个体存在。雌成虫的微细结构上胸部各节及腹部第一节腹面的亚侧缘除多孔盘腺还有成团的单圆孔腺。认为有必要在形态、生物学特性等等方面作进一步系统的研究。
胡金林,谢国林,严敖金[7](1981)在《绒蚧属一新种——丝球绒蚧及其生物学》文中研究表明绒蚧科(Eriococcidae)目前我国已知5属11种,绒蚧属已知6种。丝球绒蚧是近年来我们在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竹区发现的一个新种,它的寄主有8种竹子之多。从1979年起,我们对它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现将新种形态及其生物学特性记述如下。新种正模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副模标本保存在南京林产工业学院。
二、绒蚧属一新种——丝球绒蚧及其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绒蚧属一新种——丝球绒蚧及其生物学(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毡蚧科昆虫分类研究(半翅目:胸喙亚目:蚧总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毡蚧科分类研究概况 |
1.1.1 研究史 |
1.1.2 分类现状 |
1.1.3 系统发育研究 |
1.1.4 世界区系研究 |
1.1.5 中国区系研究 |
1.2 生物学特性 |
1.3 经济重要性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标本采集与保存 |
2.2.2 玻片标本制作 |
2.2.3 形态术语 |
2.2.4 观察与绘图 |
2.2.5 描述与测量 |
2.2.6 DNA的提取、扩增与测序 |
2.2.7 系统发育分析 |
3 分类 |
3.1 科的定义 |
3.2 中国毡蚧科分属检索表 |
3.3 中国种类记述 |
3.3.1 刺毡蚧属Aculeococcus Lepage,1941 |
(1) 云南刺毡蚧Aculeococcus yongpingensis Tang & Hao,1995 |
3.3.2 白毡蚧属Asiacornococcus Tang & Hao,1995 |
(2) 台湾白毡蚧Asiacornococcus exiguus(Maskell,1897) |
(3) 柿树白毡蚧Asiacornococcus kaki(Kuwana,1931) |
3.3.3 毡蚧属Eriococcus Targioni Tozzetti,1868 |
(4) 榆树枝毡蚧Eriococcus abeliceae Kuwana,1927 |
(5) 槭树毡蚧Eriococcus acericola Tang & Hao,1995 |
(6) 山杏毡蚧Eriococcus armeniacus Tang & Hao,1995 |
(7) 北京蒿毡蚧Eriococcus beijingensis Nan & Wu sp.n |
(8) 小檗毡蚧Eriococcus berberisi Nan & Wu,2011 |
(9) 杜梨毡蚧Eriococcus betulaefoliae Tang & Hao,1995 |
(10) 鲍氏囊毡蚧Eriococcus borchsenii(Danzig,1975) |
(11) 栗树毡蚧Eriococcus castanopus Tang & Hao,1995 |
(12) 尾片毡蚧Eriociccus caudatus Tang & Hao,1995 |
(13) 厚皮香毡蚧Eriococcus corniculatus Ferris,1950 |
(14) 沿海榆毡蚧Eriococcus costatus(Danzig,1975) |
(15) 野蒿囊毡蚧Eriococcus crassispinus(Borchsenius,1949) |
(16) 灰藜囊毡蚧Eriococcus desertus(Matesova,1957) |
(17) 梵净山毡蚧Eriococcus faningshanensis Nan & Wu sp.n |
(18) 香港囊毡蚧Eriococcus graminis Maskell,1897 |
(19) 绣线菊毡蚧Eriococcus isacanthus(Danzig,1975) |
(20) 栾树毡蚧Eriococcus koelreuterius Wei & Wu,2004 |
(21) 紫薇毡蚧Eriococcus lagerstroemiae Kuwana,1907 |
(22) 缘边囊毡蚧Eriococcus marginalis(Borchsenius,1949) |
(23) 抱草毡蚧Eriococcus melicae Nan & Wu sp.n |
(24) 委陵菜毡蚧Eriococcus munroi(Boratynski,1962) |
(25) 宁夏毡蚧Eriococcus ningxianensis Tang & Hao,1995 |
(26) 竹子囊毡蚧Eriococcus onukii Kuwana,1902 |
(27) 杨树囊毡蚧Eriococcus populi(Matesova,1967) |
(28) 碱茅毡蚧Eriococcus puccinelliae Nan & Wu sp.n |
(29) 柳树干毡蚧Eriococcus salicis Borchsenius,1938 |
(30) 箬竹囊毡蚧Eriococcus sasae(Danzig,1975) |
(31) 下关囊毡蚧Eriococcus siakwanensis(Borchsenius,1960) |
(32) 大豆囊毡蚧Eriococcus sojae Kuwana,1917 |
(33) 绣线菊毡蚧Eriococcus spiraeae(Borchsenius,1949) |
(34) 三角槭毡蚧Eriococcus tokaedae Kuwana,1932 |
(35) 马蹄囊毡蚧Eriococcus transversus Green,1922 |
(36) 榆树囊毡蚧Eriococcus ulmarius(Danzig,1975) |
(37) 乌凡西毡蚧Eriococcus uvaeursi(Linnaeus,1761) |
3.3.4 裸毡蚧属Gossyparia Signoret,1875 |
(38) 柳树裸毡蚧Gossyparia salicicola Borchsenius,1949 |
(39) 榆树裸毡蚧Gossyparia spuria(Modeer,1 778) |
3.3.5 毛毡蚧属Gossypariella Borchsenius,1960 |
(40) 暹罗毛毡蚧Gossypariella siamensis(Takahashi,1942) |
3.3.6 胡毡蚧属Hujinlinococcus Kozar & Wu,2013 |
(41) 丝球胡毡蚧Hujinlinococcus nematosphaerus(Hu & Xie,1981) |
3.3.7 喀毡蚧属Kaweckia Koteja & Zak-Ogaza,1981 |
(42) 欧洲喀毡蚧Kaweckia glyceriae(Green,1921) |
3.3.8 隙毡蚧属Kuwanina Cockerell,1903 |
(43) 红桦隙毡蚧Kuwanina betula Wu & Liu,2009 |
(44) 樱桃隙毡蚧Kuwanina parva(Maskell,1897) |
3.3.9 大盘毡蚧属Macroporicoccus Nan & Wu,2013 |
(45) 榆大盘毡蚧Macroporicoccus ulmi(Tang & Hao,1995) |
3.3.10 帽毡蚧属Neokaweckia Tang & Hao,1995 |
(46) 卡氏帽毡蚧Neokaweckia laeticoris(Tereznikova,1965) |
3.3.11 柯毡蚧属Proteriococcus Borchsenius,1960 |
(47) 尖刺柯毡蚧Proteriococcus acutispinatus Borchsenius,1960 |
3.3.12 拟毡蚧属Pseudoacanthococcus Kaydan & Kozar,2013 |
(48) 金锦香拟毡蚧Pseudoacanthococcus osbeckiae(Green,1922) |
3.3.13 根毡蚧属Rhizococcus Signoret,1875 |
(49) 冰草根毡蚧Rhizococcus agropyri Borchsenius,1949 |
(50) 长刺根毡蚧Rhizococcus cingulatus(Kiritchenko,1940) |
(51) 变型根毡蚧Rhizococcus deformis(Wang,1974) |
(52) 欧洲根毡蚧Rhizococcus herbaceus Danzig,1962 |
(53) 蒙古根毡蚧Rhizococcus iljiniae Danzig,1972 |
(54) 香茶菜根毡蚧Rhizococcus isodoni Nan & Wu,2013 |
(55) 小麦根毡蚧Rhizococcus kondarensis Borchsenius,1949 |
(56) 小型根毡蚧Rhizococcus minimus(Tang,1988) |
(57) 多刺根毡蚧Rhizococcus multispinatus Tang & Hao,1995 |
(58) 圆柱根毡蚧Rhizococcus oblongus Borchsenius,1949 |
(59) 东方根毡蚧Rhizococcus orientalis(Danzig,1975) |
(60) 毛竹根毡蚧Rhizococcus rugosus(Wang,1982) |
(61) 陆地根毡蚧Rhizococcus terrestris Matesova,1957 |
(62) 三刺根毡蚧Rhizococcus trispinatus(Wang,1974) |
(63) 霸王根毡蚧Rhizococcus zygophylli(Archangelskaya,1931) |
4 系统发育 |
4.1 外群和内群的选取 |
4.2 结果与分析 |
5 地理分布 |
5.1 中国毡蚧科属、种的分布 |
5.1.1 属的分布 |
5.1.2 种的分布 |
5.2 与邻国毡蚧科属、种的比较 |
6 总结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之处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版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2)九种蚧虫超微结构的研究(半翅目:蚧总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1 蚧虫蜡泌物的形态及生物学意义 |
1.2 蚧虫的主要泌蜡腺体 |
1.2.1 毡蚧科昆虫的主要泌蜡腺体 |
1.2.2 粉蚧科昆虫的主要泌蜡腺体 |
1.3 蚧虫蜡腺及蜡泌物超微结构的研究概况 |
1.3.1 世界研究概况 |
1.3.2 中国研究概况 |
1.3.3 蚧虫蜡腺及蜡泌物超微结构的研究 |
1.4 蚧虫蜡腺和蜡泌物超微结构研究的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标本采集及处理方法 |
2.2.2 显微玻片标本的制备和虫种鉴定 |
2.2.3 超微形态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 |
2.2.4 蜡腺细胞学特征的透射电镜观察 |
2.2.5 扫描电镜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 |
2.3 术语 |
3 研究结果与结果分析 |
3.1 五种毡蚧科昆虫的超微形态特征 |
3.1.1 樱桃隙毡蚧Kuwanina parva Maskell |
3.1.2 红桦隙毡蚧Kuwanina betula Wu |
3.1.3 榆树隐毡蚧Cryptoccus ulmi Tang et Hao |
3.1.4 榉树隐毡蚧Cryptococcus fagisuga Lindinger |
3.1.5 丝球毡蚧Eriococcus nematosphaerus Hu et Xie |
3.2 毡蚧科昆虫五种主要泌蜡腺体的细胞学结构研究 |
3.2.1 樱桃隙毡蚧Kuwanina parva Maskell雌成虫的五格腺 |
3.2.2 红桦隙毡蚧Kuwanina betula Wu的大盘腺 |
3.2.3 榆树隐毡蚧Cryptoccus ulmi Tang et Hao雌成虫的大盘腺 |
3.2.4 榆树隐毡蚧Cryptoccus ulmi Tang et Hao 雌成虫的五格腺 |
3.2.5 榆树隐毡蚧Cryptoccus ulmi Tang et Hao雌成虫的管腺 |
3.3 四种粉蚧科昆虫超微形态特征的研究 |
3.3.1 竹巢粉蚧Nesticoccus sinensis Tang |
3.3.2 广布安粉蚧Antonia socialis Newstead |
3.3.3 高桥平粉蚧Balanococcus takahashi McKenzie |
3.3.4 古北星粉蚧Heliococcus hohemicus Sulc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盘腺、管腺、刺腺等蜡腺及其蜡泌物均存在变异 |
4.2 超微结构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分类的形态特征 |
4.3 超微结构的研究给分类研究的一些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3)中国竹类粉蚧种类研究及竹蚧区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竹子形态、分布及经济意义 |
1.2 竹亚科植物蚧总科昆虫分类研究进展 |
1.2.1 我国竹类蚧虫研究概况 |
1.2.2 世界竹类粉蚧的研究 |
1.3 粉蚧的生物学特性 |
1.4 竹类粉蚧经济意义 |
1.5 竹类粉蚧的天敌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形态特征研究 |
2.1.1 研究材料 |
2.1.2 研究方法 |
2.1.2.1 标本采集方法 |
2.1.2.2 显微玻片制作方法 |
2.1.2.3 术语解释 |
2.1.2.4 玻片标本的观察方法 |
2.1.2.5 绘图方法 |
2.2 区系分析研究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3 研究结果 |
3.1 中国竹类粉蚧种类研究 |
3.1.1 种类记述 |
3.1.2 中国竹类粉蚧科分属分种检索表 |
3.2 中国竹蚧区系分析 |
3.2.1 区系组成 |
3.2.2 寄主广度 |
3.2.3 寄生部位 |
3.2.4 地理分布 |
参考文献 |
插图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四种毡蚧的形态学研究(同翅目:蚧总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分类史 |
1.1.1 中国毡蚧科昆虫分类简史 |
1.1.2 本文所研究的四种蚧虫研究简史 |
1.1.2.1 柿树白毡蚧 Asiacornococcus kaki Kuwana |
1.1.2.2 石榴囊毡蚧 Eriococcus lagerstroemiae Kuwana |
1.1.2.3 沿海榆毡蚧 Eriococcus costatus Danzig |
1.1.2.4 栾树毡蚧 Eriococcus koelreuterius sp.nov |
1.2 生物学特性 |
1.3 经济意义 |
1.4 防治方法 |
1.4.1 生物防治 |
1.4.2 化学防治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形态特征研究 |
2.1.1 研究材料 |
2.1.2 研究方法 |
2.1.2.1 标本采集方法 |
2.1.2.2 显微玻片制作方法 |
2.1.2.3 术语解释 |
2.1.2.4 玻片标本的观察方法 |
2.1.2.5 绘图方法 |
2.2 生物学特性研究 |
2.2.1 研究对象及地点 |
2.2.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3 研究结果 |
3.1 形态特征描述 |
3.1.1 栾树毡蚧 Eriococcus koelreuterius sp.nov.(图31) |
3.1.2 柿树白毡蚧 Asiacornococcus kala(Kuwana,1931)(图33) |
3.1.3 石榴囊毡蚧 Eriococcus lagerostroemiae Kuwana(1907)(图32) |
3.1.4 沿海榆毡蚧 Eriococcus costatus(Danzig,1975) |
3.2 四种毡蚧各龄形态特征差异 |
3.3 四种毡蚧各龄期虫态检索表 |
3.4 栾树毡蚧生物学特性 |
参考文献 |
插图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绒蚧属一新种——丝球绒蚧及其生物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毡蚧科昆虫分类研究(半翅目:胸喙亚目:蚧总科)[D]. 南楠.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2]九种蚧虫超微结构的研究(半翅目:蚧总科)[D]. 夏向向.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9)
- [3]中国竹类粉蚧种类研究及竹蚧区系分析[D]. 柴永生.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
- [4]四种毡蚧的形态学研究(同翅目:蚧总科)[D]. 魏筱. 北京林业大学, 2004(04)
- [5]中国竹子蚧虫名录(同翅目:蚧总科)[J]. 方志刚,武三安,徐华潮.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1(01)
- [6]园林害虫—远东柳绒蚧(Eriococcus salicis Borchs.)的研究[J]. 胡隐月,邵景文,原树忠,贾文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85(03)
- [7]绒蚧属一新种——丝球绒蚧及其生物学[J]. 胡金林,谢国林,严敖金.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1(04)
标签:植物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