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通过新标准,光传输能力大幅提升

ITU通过新标准,光传输能力大幅提升

一、ITU通过新标准,光传输能力大大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邓博优[1](2021)在《光纤通信系统中极化码的编解码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通信技术作为—种有线光通信技术,已成为支撑现代网络通信,承载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可以实现大容量,长距离,高可靠性的通信传输。随着互联网的演进与发展,通过互联网传输交换的数据量指数级增长,提高数据的传输速率与通信可靠性已经成为光纤通信技术的一大需求,因此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应用信道编码技术获得编码增益从而支持更大传输速率的信息传输成为了业内研究的热点。2009年,极化码作为一种能够被数学方法严格证明达到香农信道容量极限的信道编码方法被提出,其编码结构清晰明确,译码复杂度低,且纠错性能的鲁棒性强,迅速引起业内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极化码与信道紧密相关,具有非普遍性,在不同信道状态下极化信道的可靠性会发生变化,影响极化码构造过程进而影响其通信性能。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开展根据光纤通信系统的特性对极化码编译码过程进行优化的研究,以提升极化码的通信传输性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本论文以采用极化码编码的光纤通信系统为主要研究背景,重点研究了极化码的编码、译码过程与码率选择方法,分别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信道检测模块获取光纤信道信息辅助极化码编码的优化方案以提升极化信道可靠性估计的准确性;基于获取信道SNR信息扩展输入信息的神经网络极化码译码器优化方案以提升译码器的译码性能;基于自适应码率调节算法的极化码传输码率优化方案以提升极化码通信效率。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通过获取信道信息的极化码编码优化方案。在光通信系统中,引入神经网络构建的信道检测模块,对信道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值进行估计,将估计的SNR值作为发送端极化码编码时的design-SNR,提升极化信道可靠性估计的准确度,提升通信性能。将优化方案应用于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Coherent Optical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O-OFDM)系统中,并对 CO-OFDM 系统的调制解调与串并转换等步骤做相应调整以使其更匹配优化方案,发挥性能优势。仿真结果说明,通过获取每个子载波的信道SNR值进行差异化极化码编码可以为极化码带来性能提升,对于码长N=512,码率R=0.5的极化码,在BER为10-4时有约1.4dB的性能增益。(2)提出了一种极化码译码神经网络的优化方案。利用神经网络信道检测模块估计光纤信道的电SNR,计算接收码字的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 Ratio,LLR)值,并将SNR信息与LLR值共同作为神经网络译码器输入信息,以使网络在不同信道情况下对译码过程有针对性地优化。构建并训练以不同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神经网络译码器,并分别在光纤通信系统中验证采用优化方案译码器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优化方案的神经网络译码器相较未经优化的神经网络译码器具有性能优势。(3)提出了一种极化码自适应码率调节算法,并基于该算法提出极化码传输码率优化方案。所提出的自适应码率调节算法根据极化码码长、信道信噪比与传输信息重要度推荐极化码的编码码率,利用极化码接收错误概率对极化码的通信性能作近似估计降低算法的应用难度,同时在算法的基础上训练神经网络,以降低每次码率搜索的计算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可以根据系统通信可靠性要求选择适合的极化码编码码率,达到提升通信效率的目的。

蔡文亮[2](2019)在《OTN技术在抚州联通传输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光传送网)技术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光传输网,是基于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技术和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技术不能满足网络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光传输技术。OTN具有SDH和WDM的技术优势。同时,它能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提供大颗粒服务,并监控端到端的性能和故障。随着大颗粒高带宽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和OTN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OTN构建更高效可靠的传输网络是电信运营商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首先阐述和分析了OTN的基本原理、体系结构以及OTN与SDH、WDM的关系,提出了OTN网络规划的基本要素和规划过程。重点介绍了OTN技术在传输网络中的应用。在对抚州联通的传输网现状和未来3年城域网容量要求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OTN网络作为抚州联通传输网的设想。最后,详细介绍了抚州联通传输网的相关部署方案,如拓扑结构、网络保护方案、服务通道配置等。目前,项目正在规划设计中,可以满足抚州联通未来3-5年光宽带、4G业务和后期5G业务的发展需求,效益评估结果表明,OTN技术是目前抚州联通应对传输网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

王跃胜[3](2019)在《天津广电网络FTTH平台规划与网络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互联网的不断依赖,宽带接入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由此催生的三网融合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进行。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天津广电也在顺应潮流不断转型升级,寻求新的组网方式来满足未来大信息量的数据传输要求,FTTH(光纤到户)技术的出现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FTTH技术不仅具有高带宽、抗干扰能力强、运行稳定等特点,而且具有灵活的组网能力,使得在组网建设时既可全新建设又可依托原有广播电视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改造建设,因此成为未来广电网络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在给出世界范围内FTTH的发展历程以及各国FTTH的发展现状的情况下,结合天津地区广电业务展望了FTTH的发展前景。其次,针对FTTH组网中的技术难点对光纤抗弯技术、光纤成端冷接技术、PON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符合天津广电要求的皮线光缆、预置式现场光纤连接器、密集型EPON网络等技术方案。第三,由于天津广电网络现已建成覆盖全城的数字电视双向接入网,因此本文在对其原有双向网的HFC网络结构、广播电视系统及双向接入技术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适用于FTTH组网的电视直播、点播及数据宽带平台规划,采用了基于TNE1000信源发射平台、高密度光放大器(EYDFA)组成的点到多点的DVB广播和VOD点播系统。同时采用密集型EPON设备进行数据网络的组网,实现了符合天津广电业务发展要求的双纤三波双向传输体系。第四,针对FTTH的密集入户特点,提出了一种干线光缆由远端机房直达小区机房或光交箱,入户光缆由小区机房或光交箱按星形拓扑结构接入到各用户内的点到多点的接入网设计方案。最后以天津市西青区某小区为实例进行FTTH网络接入网设计,结合实际情况对FTTH网络设计进行了分析和说明。通过该设计实践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接入网设计方案组网灵活,能够在提高业务接入能力的前提下,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并提高了网络稳定性,提升了网络运行维护效率,基本可以满足天津广电FTTH初步建设的需要。

董宁[4](2019)在《铁路光传输网络中OTN交换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铁路通信网络规模的扩展和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网络承载的流量也随之迅速升高。铁路通信网络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着列车的安全,所以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流量的迅速增长会造成现有网络的带宽不足,导致部分业务阻塞,进而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转,威胁铁路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合铁路通信网络的结构和带宽分配情况,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设备将面临较大的带宽压力。因此,有效利用WDM网络的带宽和相应设备的升级成为铁路光网络重要的研究方向。由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技术衍生的OTN交换(OTN Switching)技术通过 ODU(Optical Channel Data Unit)的交叉连接实现不同业务的流量梳理,并将不同的低速率业务复用至同一波长上传输,能够有效降低网络阻塞率,提高网络传输质量。本文主要研究OTN交换技术及其应用于铁路通信网络的性能,以及 KSP(K Shortest Paths)和 RWA(Routing and WavelengthAssignment)等算法以完成网络资源分配和性能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本文主要研究OTN交换技术,分析OTN交换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并研究了 OTN交换技术与WDM网络融合的三种主要架构,通过示例说明OTN交换技术的功能和效果。(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链路等级的k最短路径算法LL-KSP(Link Level based K Shortest Pathsalgorithm)。结合铁路通信网络的分层和链路等级特点,该算法根据链路带宽划分相应的链路等级,并为业务优先分配高等级链路,从而有效利用网络中的高质量传输资源,优化网络的传输质量。(3)本文提出了一种多维度性能指标的RWA算法MDPI-RWA(Multi-dimension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Routing and Wavelength Assignment)。RWA 算法是光网络中重要的资源分配算法,能够为业务分配路由和波长资源并得出相关的网络性能参数。为评估网络性能,在传统计算网络平均阻塞率MBP(Mean Blocking Probability)的基础上,该算法加入了评估业务运行情况的平均带宽阻塞率MBBR(Mean Bandwidth Blocking Ratio)和衡量网络中链路负载均衡状态的Jain公平性指数JFI(Jain’s Fairness Index)。该算法从业务和网络负载分布等多维度更全面地衡量网络性能。(4)本文通过仿真算法对比OTN交换技术场景与无该技术的传统WDM场景,采用部分铁路汇聚层网络拓扑为背景,展示两种场景下的MBP和JFI数值。结果显示,OTN交换技术通过流量梳理能够有效降低网络阻塞率,均衡网络中的负载。其次,本文还研究了配备OTN交换的节点数量与MBP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网络改造升级提供参考。在两种不同拓扑下,随着OTN交换节点数量的上升,网络MBP值均随之下降,网络性能得到提升。同时,OTN交换的节点数量存在阈值,即超过该阈值后网络性能的提升不明显,阈值的数值与网络拓扑等网络状态相关。

侯艳芳[5](2017)在《频谱灵活光网络的资源优化与SDN使能的光网络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高速宽带业务飞速发展的驱动下,光网络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两大突破性趋势:传送层的变革和控制层的重构。因此,如何优化分配光网络传送层的频谱资源,改进控制层的网络结构和实现方法,使光网络更加灵活高效,已经成为近年来光网络组网技术领域的关键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频谱灵活光网络的资源优化和软件定义网络(SDN)使能的光网络控制方法,重点从频谱资源优化分配算法、灵活控制层控制调整方案的设计、基于OpenFlow集中式智能控制的实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若干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频谱连续度的路由和频谱分配(RSA)算法。针对频谱灵活光网络中动态路由计算和频谱分配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频谱连续度的分段和错位感知RSA算法。该算法在路由分配过程中尽量减少承载业务的新连接对光纤链路上连续频谱造成的分段,避免带来更严重的频谱碎片;在频谱分配过程中尽量减少承载业务的新连接对邻接链路频谱资源的影响,避免打破承载链路和它们的邻接链路之间的可用频谱块的对齐方式,以免影响这些相邻链路组对将来连接请求的承载。仿真结果表明,在三种线路速率和五种线路速率的情况下,相比于四种传统RSA算法的平均阻塞率,基于频谱连续度的分段和错位感知RSA算法的阻塞率分别降低了 26%和12%以上,改善了网络性能。算法性能提升的代价是必须了解全网拓扑和资源使用情况。在现有技术下,路径计算单元(PCE)和软件定义光网络(SDON)均可实现集中路由。若选取以上技术作为频谱灵活光网络的控制平面,可使算法应用于光网络。(2)提出了一种基于OpenFlow的光路资源自适应调整方案。对链路资源进行一步到位的调整方式,无法满足光网络动态灵活和业务自适应的特点。针对光网络的光路资源和光谱资源的自适应、弹性调整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OpenFlow的光路资源自适应调整方案。在该方案中,设计了三个有意义的上层应用:光域的区分服务、光路传输性能调节、波长冲突或频谱重叠问题的解决。其中前两项属于光路调整的范畴,而第三项属于业务的光谱调整的范畴。在光路传输性能调节方面,首先建立光路传输性能调整的数学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搭建新器件——链路质量均衡器(LQE)。本文所提控制方案实质上是将OpenFlow应用到光网络中,在动态的场景下对光连接实施自适应的软件控制。其新颖之处在于对运营中的网络提出了动态性能配置的方法,使得网络路由和资源配置所受到的限制变少,从而减少阻塞率,实现了对光网络的光路资源和光谱资源的自适应、弹性调整。(3)研究了基于OpenFlow的智能通道动态性能控制实验方法。可编程器件和灵活软件控制方法的出现,使得动态性能配置有了实施的物理基础和协议基础。针对灵活光网络智能控制问题,论文开展基于OpenFlow的智能通道动态性能控制实验方法的研究。本文在实验测试平台上分别通过开展光域的区分服务、传输质量(QoT)感知的光路传输性能自适应调整和基于OpenFlow的自适应光谱调整三个硬件实验,研究了智能通道动态性能控制实验方法。在建立的实验平台上,对控制平面增加了智能性能控制功能,在传送平面引入了可以实施智能性能控制的可编程节点和器件。通过引入一些可调节性能参数的链路或者节点,使原来网络中由于性能约束失败的业务可成功路由。从而,对于运营中的网络所提出的动态性能配置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以验证。

赵冬岩[6](2012)在《光网络的损伤感知与补偿控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通信需求的增多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海量数据业务的传送需求对光纤通信网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光传送网向透明(transparent) WDM网络逐步演进,以降低网络建设及运营成本,实现高效可靠的大粒度的信息交换。基于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的波长交换光网络(WSON),更进一步的融合了控制平面的智能控制机制和可重构的波长传送平面技术,实现了大容量、端到端的全光通信。另一方面,由于智能化的光网络透明传送的特点,随着端到端光路的传输距离的增加,存在物理损伤累积现象,目前物理设备对全光3R再生技术还不成熟,导致光信号质量因损伤累积,严重下降甚至不可用,全光网需要保持并提高服务质量(QOS),这就需要在控制平面考虑光网络物理损伤问题,以保证其传输质量。本论文结合控制理论的研究思想,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主要的工作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光网络的灵活透明性导致物理损伤动态变化,因此针对灵活透明光网络,本文根据已经提出的支持端到端动态传输质量优化的自适应传输思想,首先拓展了透明光网络损伤感知的机制,同时为了提高传输损伤的补偿控制调节量的精度,继续深化自适应传输的研究并引入了控制理论和控制方法,将光链路作为控制研究的对象,充分地利用光网络中各种可调节设备(如可变增益光放大器等)的物理损伤补偿能力,基于本文中阐述的光链路损伤感知机制,提出体系化的控制方案,动态调整可调谐光器件,以实现从源端到目的端的整个链路的传输质量的调整和优化,也就是从控制和网络通信的两个角度来研究链路物理损伤的补偿问题,进而来满足传输需求。第二:针对光信号传输质量优化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调光器件及传输状态信息感知的参数自调整补偿控制模型,控制模型基于PD及PID控制的思想,并结合模糊控制的优点调整PID控制器的控制参数,针对光信噪比(OSNR)等参量对光信号物理损伤进行有效控制,即把OSNR引入控制系统传递函数中,从而完成了对链路中各可调节的物理损伤补偿器件进行动态地端到端性能调节,本文在在最低可允许的OSNR的限制要求下进行仿真,光链路各个节点的OSNR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基于参数自调整控制器对OSNR的整体调整效果均优于基于PD控制的自整定控制器大约百分之五以上。第三:模糊控制系统的先验知识不可能都在系统判定前被获取,因此模糊规则的确立不是很容易,同时PID控制器控制参数一旦确定就不可改变,针对这样的不足,为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具备损伤补偿功能的控制系统,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调整PID控制模型,结合节点处损伤感知所得到的光链路状态信息,采用控制算法计算可调光器件的调节量,通过控制平面的信令模块发送至各节点,各节点根据所得调节量完成可调光器件的调节,从而实现对传输质量的优化,仿真结果中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调整PID控制与模糊自适应补偿方式的结果输出相比,因为克服了人为经验的不足,输出结果相对平滑稳健,进而表明了该控制方法比引入模糊手段改变PID控制系统参数的方法更有效。第四:为了更好的完善光链路物理损伤补偿的控制系统与控制效果,得到相对稳定的控制输出结果,本文考虑网络控制系统控制器、被控对象等的工作机理,不可避免在前向通道和反馈通道造成滞后时延,甚至可能使控制系统出现较大偏差而导致控制系统不稳定进而发生震荡,因此本文针对控制器诱导时延对控制过程的影响,进一步的改进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调整PID控制方案的同时,在做为控制系统输入量的OSNR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中引入时延变量,本文在10节点光链路中进行仿真,得到稳健的OSNR的输出结果,仿真结果中没有控制震荡发生,这也表明了全面考虑时延的、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能够稳定地完成对物理损伤的补偿控制。

Young Han Choe,Venkatesen Mauree,张进京[7](2011)在《光世界 国际电联标准化局技术观察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光计算是极有前途的,它能满足下一代网络、云计算和因特网扩展的需要。光纤网络、光子光学、纳米技术和非线性光学方面的突破给计算机、网络和数据中心的设计带来了巨大变化。国际电联标准化局(ITU-T)的这份技术观察报告综合分析了下一代因特网和计算设备所需的光技术、标准及研究成果。

张会彬[8](2011)在《光传送网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应用的高速发展,通信网络业务容量爆炸式增长,光传送技术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以OTN/PTN为代表的新一代光传送技术正在取代传统DWDM、SDH技术的统治地位,逐渐成为新一代光传送网的主流,光传送网络的大容量、分组化、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OTN/PTN技术标准日益成熟,组网应用大规模展开,由于节点能力约束引起的网络性能受限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针对OTN网络,主要是电交叉能力受限引起的资源预留失败问题和光交叉结构不平衡性造成的建路阻塞问题;而针对PTN网络,则主要是调度机制、资源预留和路由的协同性导致的业务QoS性能劣化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在国家863课题“新一代光网络标准、测试和组网应用研究”的支持下,本文重点研究新一代光传送网的关键技术,特别是研究OTN/PTN网络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问题,并取得了若干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第一,针对OTN多层网络中由于电交叉资源限制导致的资源预留失败问题,参考标准节点模型定义,提出了OTN电结构约束节点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OTN节点电结构约束的动态路由优化算法。根据光层建路和电层建路的不同模式,算法分为光层建路优先、电层建路优先和光电混合算路优先三种策略,并利用OMNeT++仿真工具对三种策略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两种策略,电层建路优先策略在阻塞率性能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第二,针对OTN节点光交叉结构不平衡性造成的建路阻塞问题,研究了OTN有阻光节点的内在结构,分析了节点光结构约束模型,提出了基于OTN节点光结构约束的冲突感知波长分配算法,以有效降低网络阻塞率,并利用OMNeT++仿真工具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考虑节点光结构约束后,之前广泛使用的波长分配算法的性能发生了很大异化,在所研究的网络模型中,本文提出的M&R、R&M方案的性能要优于传统方案。第三,围绕OTN多层网络节点电结构约束模型,针对OTN节点电交叉资源中LIU资源和AIU资源配比不平衡性问题,研究了骨干OTN多层网络中LIU资源和AIU资源配比关系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在流量荷载的各个阶段,LIU配置率在60%-70%的时候OTN网络性能最佳的特性,为骨干OTN网络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算法来解决任意OTN网络的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并基于线性逼近策略和阻塞率逼近策略利用OMNeT++仿真工具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阻塞率逼近策略相对于线性逼近策略在资源利用率方面性能有更大的提升,在满足相同阻塞率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了LIU资源的配置量。第四,MPLS-TP网络面向传送的特性使其对业务QoS的保证有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MPLS-TP网络中调度机制、资源预留和路由的协同性问题,研究了调度机制的不公平性对业务QoS特性的影响并将这种不公平性作为重要约束引入到路由计算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调度机制不公平性约束的分布式路由优化算法,并利用仿真工具对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调度机制不公平性约束的分布式路由算法能有效提高高等级业务的QoS特性。第五,针对传统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过程中存在的交互性与管控能力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的方案,在这个方案中论文提出了任务管理中心的架构,结合虚拟化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可重构的、交互式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有效解决了多方接入、数据共享与安全、统一管控和均衡资源配置等问题。在此框架内开发实现了MPLS-TP网络中同步网络规划/优化模块,移植实现了网管模块和传输仿真模块,将网络的规划优化、传输的性能分析和网管有机结合,将前台展示和后台运算实体分离,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更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周黎明[9](2011)在《高速光传输调制编码技术及网元互通的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高速增长的IP业务,给传送网带来了更多的需求压力。传送网朝着高速率大容量的方向不断发展。单波长40Gb/s的DWDM传输系统已经应用到国内外运营商的骨干线路中。随着100Gb/s传输技术的发展,主流运营商开始进行100Gb/s单速率以及多速率混传的现网实验。2010年IEEE、ITU-T、IETF、OIF等组织相继进行了100Gb/s传输的标准化。随着40Gb/s的商用化以及100Gb/s的“可商用化”,业界开始研究单波400Gb/s传输技术。单波长传输速率的不断提高得益于新型调制格式的采用,由强度调制到相位调制再到偏振复用以及正交调制等。其中差分正交相移键控(DQPSK)、正交幅度调制(如16-QAM)以其较好的光谱效率、抗损伤性能等受到了业界的青睐。“智能化”是传送网发展的另一个方向。为了更好的支持大颗粒数据业务,结合通用控制平面技术(GMPLS)、可重构光分插复用(ROADM)以及电域交叉连接的光传送网(OTN)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以DWDM承载SDH的光传输网络。目前多厂家的光传输网元往往采用不同的网管协议或标准,因此出现了网元线路侧互连多采用下路到业务层连接、网元管理层不能互通的现状。该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传送网的智能化以及健壮性。本论文以国家863“高速光纤通信传输系统中信号损伤动态结合的光电均衡技术”等项目为依托,重点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①光监控信道(OSC)智能适配;②DQPSK调制预编码实现;③16-QAM调制实现。具体创新与工作如下:1、提出并实现了一套通用的DWDM系统光监控信道(OSC)数据记录、识别、解析与适配方案,作为主研人参与了该方案的系统结构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以及系统实验。经过对某厂家DWDM网元OSC的成功解析与智能适配,验证该方案行之有效,并且具有对多厂家DWDM设备智能适配的通用性。该工作对高速光传输网元的应急抢通以及互连互通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2、研究了DQPSK预编码的实现技术,提出将两种新结构的并行预前缀网络算法(PPN)应用于高速DQPSK预编码中。设计并实现了电域多速率DQPSK预编码(20Gb/s、5Gb/s以及4Mb/s)。具体实现时采用了基于Xilinx Virtex 5 FPGA创新的并行流水线思想,突破了传统串行预编码时的电路瓶颈,采用低速计算时钟(78MHz)实现了高速DQPSK预编码(20Gb/s)。多速率预编码的电路仿真与硬件实现,验证了该算法与实现思想的可行性和通用性。该算法可应用于40Gb/s、100Gb/s以及更高速率的DQPSK预编码,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3、研究了高速光发射机中关键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从复平面域星座图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了分析,探索了相应器件的星座点缩放、旋转、正交叠加、搬移叠加等操作规律。该研究增进了光电子器件与星座图实现之间的联系,有助于高速光传输系统高级调制的分析与实现研究。4、提出了首先解析星座图为进化路线,然后结合光电子器件星座图操作规律以实现高级调制方案的研究方法。基于此提出了16-QAM星形星座图的三种进化路线及其三种实现方案、方形16-QAM星座图的五种进化路线及其六种实现方案。通过数值仿真实现了448Gb/s方形16-QAM发射机的六种实现方案,然后从眼图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实现方案的光信号时域特征,最后比较了不同方案的实现复杂度。该研究对于448Gb/s 16-QAM发射机以及更高级调制系统的实现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5、研究了QAM发射机具体实现时的象限模糊问题,提出了基于并行预前缀算法的448Gb/s PM-16QAM发射机的差分象限编码方案,该方案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王加莹[10](2010)在《分组传送网(PTN)技术及发展》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市场需求和网络融合发展趋势,分析了分组传送网产生和发展的原因。阐释了分组传送网的关键技术,包括PTN架构、业务、OAM、QoS、生存性技术、同步技术、控制技术、交换技术等。描述了分组传送设备的类型和功能特性及在网络中的应用。文中还对分组传送网有关标准尤其是MPLS-TP相关标准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通过对需求、技术、应用、标准几个方面情况,可以理解分组传送网的发展趋势。

二、ITU通过新标准,光传输能力大大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TU通过新标准,光传输能力大大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1)光纤通信系统中极化码的编解码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及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极化码理论
    2.1 引言
    2.2 信道极化
    2.3 极化信道可靠性选择
        2.3.1 极化信道BPM可靠性估计
        2.3.2 极化信道DEM可靠性估计
        2.3.3 极化信道GAM可靠性估计
    2.4 极化码编码
    2.5 极化码译码
    2.6 光纤通信中的极化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过获取信道信息的极化码编码优化方案
    3.1 引言
    3.2 获取信道信息的极化码编码优化方案
    3.3 长短时记忆网络信道检测模块
        3.3.1 神经网络
        3.3.2 循环神经网络与长短时记忆网络
        3.3.3 信道检测网络的训练以及性能结果
    3.4 系统方案仿真与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极化码译码神经网络的优化方案
    4.1 引言
    4.2 神经网络译码器的优化方案
    4.3 MLP神经网络译码器设计及性能分析
    4.4 CNN神经网络译码器设计及性能分析
    4.5 RNN神经网络译码器设计及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极化码传输码率优化方案
    5.1 引言
    5.2 极化码码率与性能表现分析
    5.3 极化码自适应码率调节算法
    5.4 仿真性能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OTN技术在抚州联通传输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1.3 OTN应用现状、技术演进及发展趋势
        1.3.1 OTN应用现状
        1.3.2 OTN技术演进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OTN技术
    2.1 基本概念和特点
        2.1.1 OTN技术的体系结构及发展历程
        2.1.2 OTN技术特点及优势
    2.2 体系结构
        2.2.1 ROADM
        2.2.2 OTH
        2.2.3 G.709 封装与复用
        2.2.4 OTN子层介绍
        2.2.5 开销定义
        2.2.6 OTM映射及复用结构
    2.3 与SDH、WDM网络互通的实现方案
        2.3.1 OTN与现有SDH网络的互通性
        2.3.2 OTN与传统WDM设备的网络互通
第3章 OTN网络规划
    3.1 OTN规划四要素
        3.1.1 色散
        3.1.2 光功率
        3.1.3 光信噪比
        3.1.4 非线性效应
    3.2 OTN网络规划基本流程
        3.2.1 网络拓扑规划
        3.2.2 网络容量及保护规划
第4章 抚州联通OTN建设及部署方案
    4.1 总体方案
        4.1.1 建设思路
        4.1.2 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建设指导思想
        4.1.3 网络现状
        4.1.4 城域网容量需求
        4.1.5 传输网技术与设备选型
    4.2 OTN网络部署方案
        4.2.1 网络拓扑图
        4.2.2 网络保护方案
        4.2.3 传输系统设置
        4.2.4 业务波道配置
        4.2.5 传输系统现场验收指标
    4.3 抚州联通OTN光传输网建设方案效益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光网络发展趋势分析及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3)天津广电网络FTTH平台规划与网络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FTTH业务发展概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FTTH关键技术
    2.1 光纤抗弯技术
        2.1.1 G.657A光纤和G.657B光纤的抗弯曲特性
        2.1.2 皮线光缆
    2.2 光纤成端冷接技术
        2.2.1 光纤冷接成端接续方式
        2.2.2 预置式现场连接器
    2.3 PON技术的发展
        2.3.1 EPON技术原理
        2.3.2 GPON技术原理
        2.3.3 EPON与 GPON的技术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天津广电网络现有双向传输网的分析
    3.1 HFC网络结构
    3.2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
    3.3 有线电视双向网接入技术
        3.3.1 干线传输单纤三波方案
        3.3.2 干线传输双纤三波方案
        3.3.3 接入网的EOC技术
        3.3.4 接入网的Cable Modem技术
    3.4 天津广电HFC双向网实现方案分析
        3.4.1 CMTS+Cable Modem技术方案
        3.4.2 EPON+LAN技术方案
        3.4.3 EPON+EOC技术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津广电网络FTTH业务平台及网络设计规划
    4.1 分中心机房FTTH平台改造规划
        4.1.1 分中心机房FTTH平台改造规划原则
        4.1.2 对分中心机房原业务方案进行FTTH化改造
        4.1.3 分中心机房FTTH规划平台设备
    4.2 远端机房FTTH平台改造规划
        4.2.1 远端机房FTTH平台改造规划原则
        4.2.2 对远端机房原业务方案进行FTTH化改造
        4.2.3 远端机房FTTH规划平台设备
    4.3 FTTH接入网设计指标
        4.3.1 FTTH光链路指标要求
        4.3.2 FTTH光纤链路衰减指标的计算
    4.4 FTTH干线接入网设计方案
        4.4.1 干线接入网设计
        4.4.2 光交箱设计
    4.5 FTTH入户方案
        4.5.1 FTTH入户线设计方案
        4.5.2 FTTH入户终端接入方案
        4.5.3 FTTH终端设备特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TTH接入网设计实践
    5.1 接入小区概况
    5.2 FTTH工程设计组成
        5.2.1 FTTH户内线设计的主要内容
        5.2.2 FTTH干线接入网设计的主要内容
    5.3 该小区户内线及干线接入网设计
        5.3.1 户内线设计
        5.3.2 干线接入网设计
    5.4 设计结果的验证
        5.4.1 本小区FTTH光链路衰减计算验证
        5.4.2 本小区FTTH光链路指标的测量验证
    5.5 FTTH建设与HFC网络建设成本及网络性能的比较
        5.5.1 网络建设成本的比较
        5.5.2 网络性能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铁路光传输网络中OTN交换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同步数字体系SDH
        1.1.2 波分复用WDM
        1.1.3 光传送网络OTN
    1.2 OTN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安排
2 OTN交换技术
    2.1 OTN包含的概念
    2.2 OTN交换技术的优势
    2.3 OTN交换技术与WDM网络的融合
        2.3.1 OTN交换与WDM融合的具体架构
        2.3.2 OTN交换的功能示例
    2.4 本章小结
3 多维度性能指标的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MDPI-RWA
    3.1 路由分配子问题
        3.1.1 三类路由分配算法
        3.1.2 Dijkstra算法及分析
    3.2 基于链路等级的k最短路径算法LL-KSP
        3.2.1 k最短路径问题
        3.2.2 LL-KSP算法描述
        3.2.3 LL-KSP算法示例
    3.3 波长分配子问题
        3.3.1 主要的波长分配算法
        3.3.2 波长分配的数学模型
    3.4 RWA算法描述
    3.5 多维度性能指标的RWA算法MDPI-RWA
        3.5.1 多维度性能指标
        3.5.2 仿真拓扑与相关设置
        3.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铁路通信网络中OTN交换技术应用的可行性
    4.1 仿真场景与节点架构
        4.1.1 波长选择开关WSS
        4.1.2 光放大器OA
        4.1.3 应答器TSP
        4.1.4 光交叉连接OXC
        4.1.5 OTN交换矩阵
    4.2 两种场景下的网络性能对比仿真及分析
        4.2.1 无OTN交换的传统场景算法
        4.2.2 OTN交换场景
        4.2.3 两种场景下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OTN交换节点数量的仿真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及未来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频谱灵活光网络的资源优化与SDN使能的光网络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发展现状与趋势
        1.1.1 光网络发展现状
        1.1.2 光网络发展趋势
    1.2 资源优化与控制方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2.1 频谱灵活光网络资源分配与优化
        1.2.2 SDON关键技术
        1.2.3 SDON中资源自适应调整的控制
    1.3 国内外研究工作进展
        1.3.1 频谱灵活光网络RSA算法
        1.3.2 频谱重构策略和DF方法
        1.3.3 SDON控制平面研究
        1.3.4 SDON中光网虚拟化技术
    1.4 论文组成和主要工作
        1.4.1 论文组成
        1.4.2 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频谱连续度的RSA算法研究
    2.1 频谱连续度的概念与模型改进
        2.1.1 频谱连续度的概念
        2.1.2 频谱连续度的模型改进
        2.1.3 两种模型的比较
    2.2 频谱分段和错位
    2.3 基于频谱连续度的分段和错位感知RSA
        2.3.1 分段感知路由选择
        2.3.2 基于频谱连续度的错位感知频谱分配
    2.4 仿真结果及数据分析
        2.4.1 仿真设置
        2.4.2 性能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OpenFlow的光路资源自适应调整方案研究
    3.1 基于OpenFlow的光路资源自适应调整方案研究的必要性
    3.2 OpenFlow使能的光网络结构
    3.3 方案的调整控制过程
    3.4 基于OpenFlow的自适应光路调整
        3.4.1 光路传输性能调整模型
        3.4.2 LQE
    3.5 基于OpenFlow的自适应光谱调整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OpenFlow的智能通道动态性能控制实验研究
    4.1 实验测试平台
    4.2 OFP扩展及控制实例
        4.2.1 OFP扩展
        4.2.2 使用扩展的OFP的控制实例
    4.3 光域的区分服务实验
        4.3.1 光域的区分服务
        4.3.2 实验过程和结果
    4.4 QoT感知的光路传输性能自适应调整实验
        4.4.1 光路传输性能调整
        4.4.2 实验过程和结果
    4.5 基于OpenFlow的自适应光谱调整实验
        4.5.1 光谱调整
        4.5.2 实验过程和结果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附录:缩略语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6)光网络的损伤感知与补偿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网络发展趋势
        1.1.1 光网络发展历史
        1.1.2 下一代传送网的特征
        1.1.3 灵活透明光网络带来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相关研究介绍
        1.2.2 国际标准化进展
        1.2.3 国内相关研究介绍
    1.3 本论文的组成和主要工作
        1.3.1 论文组成
        1.3.2 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章 透明光网络损伤感知与补偿控制结构设计
    2.1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传输机制
        2.1.1 ASON光网络智能性架构
        2.1.2 ASON光网络自适应传输功能分析
        2.1.3 ASON光网络自适应传输关键问题
    2.2 波长交换光网络WSON传输机制
        2.2.1 WSON传输功能构成
        2.2.2 WSON中传输损伤问题
    2.3 透明光网络损伤感知与补偿控制结构设计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面向传输损伤的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案设计
    3.1 传输损伤对光网络系统的影响
    3.2 自由调整控制机制
        3.2.1 自由调整的PID控制原理分析
        3.2.2 自由调整机制下PID控制局限性
    3.3 模糊自适应控制机制
        3.3.1 模糊自适应控制基本原理
        3.3.2 模糊自适应控制的基本组成
    3.4 面向传输损伤的PD自整定控制器
        3.4.1 光链路模型构建
        3.4.2 PD参数模糊自整定控制器设计
        3.4.3 控制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针对传输损伤的模糊自调整补偿控制器设计
        3.5.1 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器设计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NCS网络控制的损伤补偿方案
    4.1 具备自适应功能的神经网络控制
        4.1.1 自适应神经元
        4.1.2 具备自适应功能的BP神经网络结构
        4.1.3 单一神经网络的局限性
    4.2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PID损伤补偿方案
        4.2.1 基于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方式
        4.2.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
        4.2.3 PID神经网络补偿控制系统及实现
    4.3 针对物理损伤感知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
        4.3.1 网络控制系统概述
        4.3.2 NCS系统时延抑制
        4.3.3 基于NCS损伤补偿控制方案
    4.4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7)光世界 国际电联标准化局技术观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介绍
2 采用光技术的原因
3 光通信网络与设备
4 标准化工作
    4.1 光传输网络 (OTN)
    4.2 光开关与光交叉连接
    4.3 自动交换光网络架构
    4.4 无源光网络 (PON)
    4.5 光交换
    4.6 可见光通信 (VLC)
    4.7 计算机内部的光数据传输
        4.7.1 Thunderbolt数据传输技术
        4.7.2 硅光子
        4.7.3 光总线
    4.8 全光计算机
    4.9 面临的挑战
5 结论

(8)光传送网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光传送网络发展趋势
        1.1.1 光网络发展历史
        1.1.2 下一代光传送网络特征
        1.1.3 光传送网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的内在联系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OTN技术国际研究进展
        1.2.2 PTN技术国际研究进展
        1.2.3 相关问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1.2.4 相关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工作
        1.3.1 论文结构
        1.3.2 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章 OTN多层网络中基于约束的路由优化算法研究
    2.1 OTN多层网络ODUk复用的变迁与影响
        2.1.1 OTN标准中ODUk复用结构的变迁
        2.1.2 复用结构变化对网络应用模型的影响
    2.2 基于PCE的统一控制平面对OTN多层网络的影响
        2.2.1 PCE标准体系
        2.2.2 多层网络统一控制平面原理与实现
        2.2.3 基于PCE统一控制平面下的OTN网络中的节点约束
    2.3 OTN网络中基于电结构约束的动态路由算法研究
        2.3.1 OTN节点电交叉容量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2.3.2 基于电交叉容量约束的OTN节点模型
        2.3.3 基于OTN电交叉容量约束的动态路由优化算法
    2.4 OTN网络中基于光结构约束的冲突感知波长分配算法研究
        2.4.1 有阻光网络光节点结构、模型及约束
        2.4.2 基于节点光交叉约束的冲突感知波长分配算法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3.1 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重要性
        3.1.1 OTN节点设备形态
        3.1.2 网络资源优化理论
    3.2 骨干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3.2.1 节点、网络和业务模型
        3.2.2 仿真结果
    3.3 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启发式配置研究
        3.3.1 网络和业务模型
        3.3.2 算法描述
        3.3.3 仿真结果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MPLS-TP网络中基于约束的路由优化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MPLS-TP网络中现有QoS保障机制
        4.2.1 RSVP-TE原理分析
        4.2.2 区分服务结构体系
        4.2.3 调度算法原理与性能分析
        4.2.4 QoS路由算法原理与性能分析
    4.3 基于调度机制不公平性约束的分布式路由算法研究
        4.3.1 WFQ调度算法不公平性分析
        4.3.2 算法描述
        4.3.3 仿真结果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概述
        5.1.1 背景分析
        5.1.2 设计目标
    5.2 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设计
        5.2.1 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整体架构与核心模块
        5.2.2 同步网络规划/优化模块设计
        5.2.3 网管/传输仿真模块设计
    5.3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9)高速光传输调制编码技术及网元互通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全文用图目录
全文用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DWDM的OTN线路侧互连
        1.1.2 基于DWDM的OTN光监控信道互通
        1.1.3 40G系统商用化
        1.1.4 100G传输标准化
        1.1.5 400G研究方兴未艾
    1.2 本人博士期间完成的工作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DWDM系统光监控信道数据记录与识别
    2.1 高速光传输网元互通性理论研究
        2.1.1 SDH网元监控功能的实现
        2.1.2 WDM网元监控功能的实现
        2.1.3 OTN网元监控功能的实现
        2.1.4 网元互通性实现
    2.2 WDM网元OSC信道的实现研究
        2.2.1 光监控信道位置
        2.2.2 光监控信道的帧结构研究
        2.2.3 光监控信道传输协议研究
        2.2.4 光监控信道的勤务相关研究
    2.3 DWDM网元OSC数据记录与信道识别
        2.3.1 OSC信道数据记录的需求分析
        2.3.2 OSC信道数据记录方案的实现
        2.3.3 光监控信道识别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DWDM网络光监控信道智能适配的实现
    3.1 OSC信道中勤务通道解析与适配
        3.1.1 勤务通道的解析
        3.1.2 勤务通道的适配
    3.2 OSC信道中网管通道解析与适配
        3.2.1 OSC信道中网管数据的封装协议解析
        3.2.2 网管通道智能适配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3 OSC智能适配样机的研制及实验
        3.3.1 OSC智能适配样机研制
        3.3.2 OSC智能适配实验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40G PM-DQPSK发射机调制编码技术研究
    4.1 DQPSK调制系统
        4.1.1 DQPSK调制介绍
        4.1.2 DQPSK预编码原理与实现研究
    4.2 高速并行预前缀网络算法研究
        4.2.1 并行预前缀网络算法计算原理研究
        4.2.2 并行预前缀网络算法的DQPSK预编码应用
    4.3 基于并行预前缀算法高速DQPSK预编码的实现
        4.3.1 40G PM-DQPSK发射机方案设计
        4.3.2 数据流比特关系研究
        4.3.3 基于PPN算法的DQPSK预编码仿真与实验
    4.4 偏振控制与复用解复用技术研究
        4.4.1 偏振控制技术研究
        4.4.2 偏振复用解复用技术研究
        4.4.3 PM-DQPSK接收方案研究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400G PM-16QAM发射机实现方案研究
    5.1 高速发射机关键器件研究
        5.1.1 光相位调制器原理及应用研究
        5.1.2 马赫增德调制器原理及应用研究
        5.1.3 耦合器与2×4 90°混合器研究
    5.2 16-QAM发射机的星座图设计与实现研究
        5.2.1 16-QAM星形星座图方案设计
        5.2.2 16-QAM方形星座图方案设计
        5.2.3 本节小结
    5.3 400G发射机的实现仿真研究
        5.3.1 方形星座图发射机总体设计
        5.3.2 方形星座图16-QAM实现方案的仿真
        5.3.3 匹配问题的研究
    5.4 QAM调制差分象限编码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缩略语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分组传送网(PTN)技术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I.分组传送网发展的驱动力及网络融合发展趋势
II.分组传送网关键技术
    2.1 PTN分层和分域架构[2]
    2.2基于传送标签转发的面向连接和分组的统计复用协议
    2.3多业务接入和承载
    2.4 OAM提供对高质量实时业务的电信级承载能力
    2.5 QoS
    2.6生存性技术
    2.7同步技术
    2.8通用分组交换技术
    2.9控制平面技术
    2.10 OTN承载PTN的技术问题
III.标准发展状况
    3.1 IETF MPLS-TP标准
    3.2 ITU-T相关标准
    3.3 ITU-T、IEEE等有关同步标准
    3.4 IETF有关控制平面标准
    3.5 CCSA标准
IV.分组传送设备与网络应用
    4.1设备功能和应用
    4.2城域:目前应用
    4.3核心网络:未来选择
    4.4 PTN与其他网络之间的关系
    4.5商业情况
V.总结

四、ITU通过新标准,光传输能力大大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纤通信系统中极化码的编解码优化[D]. 邓博优.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OTN技术在抚州联通传输网中的应用[D]. 蔡文亮. 南昌大学, 2019(02)
  • [3]天津广电网络FTTH平台规划与网络设计研究[D]. 王跃胜.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4]铁路光传输网络中OTN交换技术的应用研究[D]. 董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频谱灵活光网络的资源优化与SDN使能的光网络控制方法研究[D]. 侯艳芳.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9)
  • [6]光网络的损伤感知与补偿控制机制研究[D]. 赵冬岩.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7]光世界 国际电联标准化局技术观察报告[J]. Young Han Choe,Venkatesen Mauree,张进京. 中国信息界, 2011(10)
  • [8]光传送网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 张会彬.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7)
  • [9]高速光传输调制编码技术及网元互通的实现[D]. 周黎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2)
  • [10]分组传送网(PTN)技术及发展[J]. 王加莹. 中国通信, 2010(03)

标签:;  ;  ;  ;  ;  

ITU通过新标准,光传输能力大幅提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