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性能分析

某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性能分析

一、某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性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春润[1](2021)在《二次泵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数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型建筑及智能建筑的增多,空调冷冻水系统规模也随之增大,二次泵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Air Conditioning Chilled Water System with Variable Flow in Secondary Pump,VFSP-ACCWS)被逐渐得到推广与应用。VFSP-ACCWS回水温度控制方式因其可保证系统“小流量大温差”运行且简单、易操作和节能的特点而被广泛得到应用。但由于VFSP-ACCWS中的回水温度被控对象具有大惯性、较大时滞和干扰多的特性,采用传统的回水温度PID单回路控制策略,往往导致稳态误差与超调量均较大和调节时间较长等问题,降低VFSP-ACCWS的控制质量,难以获得期望的控制效果。鉴于以上VFSP-ACCWS中的回水温度控制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目的就是对回水温度控制方式做进一步改善,以期获得更佳的控制效果,满足VFSP-ACCWS工艺要求。首先,结合分数阶微积分知识、分数阶PID控制技术、串级控制理论和VFSP-ACCWS工艺要求,提出了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策略;其次,针对VFSP-ACCWS回水温度被控对象具有时滞的特性,对该串级控制系统加入Smith预估补偿器以此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随之,对于回水温度PIλDμ控制器(Fractional Order PID Controller for Backwater Temperature,BT-FOPIDC)和供水流量PIλ控制器(Fractional Order PI Controller for the Flow of Water Supply,FWS-FOPIC)的参数整定问题,设计了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IPSOA)对这2个控制器的参数进行整定,获得相应的8个参数最佳值;最后,借助MATLAB/Simulink工具,对该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系统进行组态和仿真运行。结果表明,该分数阶串级控制系统及其基于IPSOA的控制器参数整定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且控制效果满足VFSP-ACCWS工艺相关要求。相应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应用改进Oustaloup滤波器对PIλDμ控制器进行了精准的拟合,并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对PIλDμ控制器及MITAE进行模块封装。通过作用于相同的分数阶被控对象,验证了PIλDμ控制器比PID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2.依据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Basic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BPSOA),通过引入正切三角函数对惯性权重ω进行非线性递减的改进,构建出IPSOA的模型结构和运算流程。并利用Sphere和Rastrigin函数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比BPSOA,IPSOA在多样性和收敛性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寻优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通过水箱液位PID控制效果的数值仿真与实验测试,验证了IPSOA是能够整定PID控制器参数的。3.分析、比较了VFSP-ACCWS相关性能参数的三种常用控制方式。结果表明,三种控制方式的节能效果:回水温度控制>末端定压差控制>干管定压差控制。但因传统的回水温度PID控制方式存在控制滞后与控制精度低等问题。故,本文提出了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策略。借助MATLAB/Simulink工具,对该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进行组态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对于回水温度的控制具有较小的超调量和较短的调节时间,能有效地消除稳态误差及具备较强抗干扰能力,且加入Smith预估补偿器后可进一步提升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4.对于相同的回水温度被控对象,分别进行回水温度PID单回路控制策略和回水温度PID-供水流量PI串级控制策略的仿真模拟。基于结果比较,本文提出的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策略优于上述两种控制策略。

杨九申[2](2021)在《水源多联机空调系统在深圳地区典型办公建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源多联机空调系统(Water Source Variable Refrigerant Flow Airconditioning System,以下简称WSVRF空调系统)是近年出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一种全新形式,它结合了风冷多联机空调系统(Air Source Variable Refrigerant Flow Air-conditioning System,以下简称ASVRF空调系统)和水环热泵(Water Loop Heat Pump Air-conditioning System,以下简称WLHP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优点,同时解决了ASVRF空调系统和WLHP存在的一些问题,如ASVRF空调系统受室外气候的影响较大,对建筑外立面影响较大(需要室外机安装平台),无法适应安装了全玻璃幕墙的建筑。而WLHP空调系统则存在室内噪声较大等问题。WSVRF空调系统因为上述优点在国内的高层、超高层写字楼已经开始应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WSVRF空调系统应用案例在国内目前并不是很多,设计师在进行空调系统选型时对某一项目采用ASVRF空调系统还是WSVRF空调系统依然存在很多误区,因此本文从ASVRF空调系统和WSVRF空调系统在典型模拟建筑的适用性和能耗对比上进行分析。本文以《GB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依据,挑选了深圳地区的三栋较为典型的多层、高层、超高层办公建筑,利用基于Energy Plus为内核的鸿业全年负荷计算及能耗分析软件对这三栋典型办公建筑进行了全年空调季的逐时冷负荷模拟与计算,并对这三栋办公建筑进行ASVRF与WSVRF两种空调系统的设计与设备选型,分析了这三栋典型办公建筑分别采用ASVRF与WSVRF空调系统时对建筑空间的影响。根据这三栋典型办公模拟建筑的空调季逐时冷负荷模拟结果,分别计算了当三种模拟建筑采用传统的ASVRF和新型的WSVRF空调系统时建筑物全年空调季的空调系统能耗,并分别将这两种空调系统各自的能耗指标、空调系统设备总功率、季节能效比SEER、电冷源综合性能系数SCOP以及SEER/EER,SEER/SCOP进行分析与对比,并从两种空调系统对建筑空间的使用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WSVRF空调系统与传统ASVRF空调系统相比,在深圳地区的典型高层、超高层办公建筑中具有一定的节能与应用优势,但ASVRF空调系统依然是办公建筑空调系统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补充。

雷舒尧[3](2020)在《夏热冬冷地区某居住建筑能耗分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了建筑能源消耗的增长,在此背景下“近零能耗建筑”因其低能耗、高能效、对环境污染少且人居舒适性好等特点,逐渐成为目前应对建筑节能的关键所在,而方案阶段的建筑设计是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南京地区一典型高层居住建筑为例,选取影响建筑能耗的多个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并确定模拟阈值,利用Sketch Up、Open Studio、EnergyPlus软件对多热工参数进行设计优化研究。根据建筑施工图纸等信息建立基础模型,针对设定阈值范围内的外墙传热系数、屋面传热系数、外窗传热系数、外窗太阳得热系数进行节能优化设计,以围护结构节能率为指标,分析其节能效果;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对建筑能耗影响较大的热工参数,针对参数组合方案进行能耗模拟,选择最节能的方案,并计算其最大节能贡献率。接着,在优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基础上加入光伏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进行建筑整体节能设计,使其满足近零能耗建筑要求。研究表明:(1)外窗太阳得热系数的节能潜力最大,外墙传热系数次之,当外窗太阳得热系数取0.40,外墙传热系数取0.30W/(m2·K)时,围护结构节能率为15.73%,空调供暖能耗在建筑全年总能耗中的占比由42.24%下降至38.12%;(2)户式光伏板和屋顶集中式光伏板的最佳安装角度分别为45.21°和33.05°,若均选用最佳安装角度,集中式光伏系统的全年产电量比户式光伏系统高出11.56%,二者全年共可满足建筑7.9万k Wh的用电需求,负担39.5%的照明和设备系统用电需求;(3)若将建筑冷热源系统形式换成户式地源热泵系统,则单位面积供冷能耗可降低23%,单位面积供暖能耗可降低25%,地源热泵系统在夏季运行时制冷性能系数可保持在4左右,在冬季运行时制热性能系数可保持在3左右;(4)经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光伏系统设计和户式地源热泵系统设计的优化后模型,其单位面积一次能源消耗总量为51.171k Wh/(m2·a),相较于原始建筑模型下降了35.2%,光伏系统能源替代率为23.7%,地源热泵可再生能源贡献率为38.76%,满足国家近零能耗建筑标准。因此,设定合适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的限值,是降低建筑本体能耗的有效途径,再加以主动节能技术措施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的运行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近零能耗建筑乃至零能耗建筑的必要手段。本文的研究为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方案,为户式光伏系统和户式地源热泵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对未来建筑节能和能源节约有积极意义。

李婧亚[4](2019)在《重庆市地铁车站冷源系统节能诊断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能耗问题。在地铁站点用能系统中,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占比较大,而冷源系统能耗又占通风空调系统能耗的60%以上,因此,车站冷源系统节能不容小觑。由于地铁车站与普通公共建筑相比存在负荷变化不稳定、不同时期客容量规划不一致等特点,故其冷源系统的设计、运行以及能耗特征存在一定特殊性。为了推动地铁车站节能工作有效开展,本课题从真实数据入手,详细诊断地铁车站冷源系统设计特点、实际运行情况、能耗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对比不同设计条件下车站冷源系统能耗差异,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引导新建车站冷源系统节能设计。本文对重庆市不同线路的多座地铁站点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58座地下地铁车站冷源系统各设备,包括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以及冷却塔的参数设计特点、设备连接关系和配比方案,并总结出冷源系统在设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验证调研结果,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地下地铁车站进行室内环境、冷源系统性能及运行状况测试。通过冷源系统设计参数及实测分析,发现如下问题:重庆市地下车站室内环境温度普遍较低,各区域环境参数与设计值存在差异;不同车站水系统参数设置不合理,供、回水温度分布范围较广,且远高于设计值;冷水机组均按“初期+远期”负荷配置,未考虑部分负荷需求;普通水冷式冷源系统输配能耗占比过高,而蒸发冷凝式冷源系统,由于无需设置冷却塔,输配系统能耗占比明显较小;虽然实测结果显示“大小系统分设冷源”的形式冷冻水回水温度一致性较强,且冷机性能系数较高,但多数新建车站仍采用“大小系统合用冷源”的传统设计方法,业界对不同系统形式的优缺点仍在摸索探讨。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影响冷源系统性能及能耗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调研与实测诊断的相关问题,本文利用冷水机组数学模型及DeST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车站冷源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参数变化对冷水机组能耗的影响,并模拟了不同冷源配置、不同系统形式以及水泵模式设置对冷源系统能耗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变冷却水出水温度比变冷冻水出水温度对冷机能耗及性能的影响更为明显;在高负荷率下,改变冷冻水、冷却水出水温度对冷机能耗及性能的影响更为明显;与目前车站常采用的2台冷机配置方案相比,车站按远期负荷配置3台型号相同的冷机可节约5%6%的耗电量,按“初期+近期”负荷配置2台型号不同的冷机可节约12%15%的耗电量;针对模拟车站,“大小系统合用冷源”的形式与“大小系统分设冷源”的形式能耗差异并不明显;输配系统中水泵变频后,冷冻水泵在车站运营初期、近期、远期可分别节约41.8%、36.7%、30.7%的电量,冷却水泵在车站运营初期、近期、远期可分别节约37.5%、33.4%、26.5%的电量。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地铁站点冷源系统设计以及节能运行提供参考。

姜倩妮[5](2019)在《空气源热泵在太阳能房热水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下,建筑能耗也随之不断增加,在此之中,生活热水供应能耗在建筑能耗中占据的比重很高。所以,为降低资源和能源的使用量,节能减排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空气源热泵的热源主要来源于空气中大量的低品位空气流,在夏季制冷运行时具备较高的性能系数,但在温度很低的时候,其会受到影响,导致性能系数COP降低。而将空气源热泵应用于太阳能系统中则能够有效解决此问题,可以实现有效节能,还可以起到环保的作用。本文则基于此,详细探讨了空气源热泵在太阳能房热水系统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以及空气源热泵在太阳能房热水系统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概括了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构成、原理、运行模式、主要优势及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进行详细的设计,确定热水系统中的热负荷,并从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热泵、换热器、太阳能光伏板装机容量、控制系统几个方面设计热水系统,经过计算,得知本系统所需集热器面积为8m2,储热水箱容积1.6m3,生活水箱容积为0.8m3,空气源热泵制热量为4550W。结合对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设计,建立了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仿真模型,基于某动态仿真软件建立单独太阳能集热单元模型、空气源热泵加热单元模型以及光伏光热单元模型,并对各个单元进行逐步分析,然后建立的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模型,模拟分析了系统全年运行时的逐时发电量,得出全年发电量为2.1244万kwh;通过对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总能耗进行计算,得知本文设计的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一年可以为居民住户节省5964.94元。为了解本文设计的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节能效益,本文将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电辅助加热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电锅炉、燃气锅炉、燃油锅炉这几种热水制备方案年运行能耗进行对比,得知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年运行能耗最低,换算成等价的标煤后仅为7.49tce,每天单位热水能耗仅为6.31kwh/t/d,有着良好的节能效益。同时,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对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电辅助加热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电锅炉、燃气锅炉、燃油锅炉这几种热水制备方案的动态费用年值进行计算分析,了解到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有着最良好的经济性,且能耗最低。在环保效益方面,与电锅炉相比,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可以实现每年减少二氧化碳124.05吨的排放,二氧化硫1.00吨的排放,粉尘0.50吨的排放,有着良好的环保效益。

梁曰巍[6](2018)在《膜式溶液除湿空调与CO2跨临界循环热泵一体化系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泵驱动的溶液除湿空调,具有能量利用率高,应用不受地域和气候环境限制等优势。以氟利昂及其氯氟烃(R22、R134a、R407c)等为制冷剂的热泵,能够同时为溶液除湿提供冷量和溶液再生提供热量,然而这类制冷剂由于冷凝温度不高(一般不超过60℃,否则COP大大降低),造成溶液再生效果差和速率低,而且这些制冷剂会造成环境的破坏。与此同时,除湿器采用溶液与空气直接接触的方式,使送风中携带除湿溶液,污染室内空气品质,危害人体健康,腐蚀电器和家具等。另外,目前缺少热泵驱动的溶液空调系统的能量匹配研究,而且对能量匹配控制理论认识不足,缺少溶液除湿空调系统详细的工程应用案例,不利于溶液除湿空调的推广。因此,本文提出膜式溶液除湿空调与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热泵一体化系统(简称一体化系统),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热泵解决氟利昂工质破坏环境且冷凝温度不高,溶液再生速率不高的问题;采用中空纤维膜组件作为除湿器,解决直接接触式除湿器送风携带除湿溶液的问题,对提出的一体化系统本文展开以下研究:(1)选择合适的除湿溶液。针对氯化锂(LiCl)、溴化锂(LiBr)、氯化钙(CaCl2)和三甘醇(C6H14O4)水溶液等除湿剂进行比较分析,从除湿剂表面的分压力、除湿与再生效果、热力性质、粘度、安全性、价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Li Cl最适合作为一体化系统的除湿溶液,同时列举空气和Li Cl溶液的物性参数计算公式。(2)设计一体化系统并建立数学模型。介绍一体化系统的各个部件及工作原理,根据能量守恒定理、ε-NTU方法等,逐一建立系统各部件的数学模型,对核心部件模型进行验证。结合Cool Pack模拟软件、Excel 2010,对整个系统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详细的求解。(3)研究设计工况和变工况下一体化系统的性能。介绍一体化系统能量匹配性控制原理,提出一体化系统能量匹配评价指数—系统匹配系数(System Matching Index,SMI)。以广州某酒店空调系统设计为例,在设计工况下,采用一体化系统处理新风,处理的新风量为1680m3/h,模拟计算出一体系统运除湿效率η为0.65、性能系数EER为8.8、系统匹配系数SMI为1.15。在变工况下,研究不同的除湿器溶液入口温度、再生器溶液入口温度、新风温度、新风湿度、新风量对一体化系统性能的影响。(4)对比和分析一体化系统应用案例。对比分析“一体化系统+干式风机盘管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pendent Control,THIC)”和“传统风机盘管+新风空调系统”两种空调系统,在负荷计算、显热和潜热负荷分摊、系统设计、选型及能耗的差异。在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一体化系统+干式风机盘管空调系统(THIC)”和“传统风机盘管+新风空调系统”主要设备总功率分别为为75.6k W、90.5kW,“一体化系统+干式风机盘管空调系统(THIC)”比“传统风机盘管+新风空调系统”电功率低19.7%,这表明将一体化系统应用在工程上,具有一定的节能潜力。

魏小清[7](2017)在《闭式冷却水系统运行优化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3%。目前,我国的建筑运行能耗量占总商品能耗量的份额约为30%。预计到2020年将略高于社会总能耗量的三分之一,达到35%。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建筑能源需求,有必要建设集约高效的建筑用能体系,以便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在整栋大楼的能耗中,空调系统的能耗量所占比例超过50%,而冷源的能耗一般是整个空调系统能耗的40%~70%。配备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后的建筑将可降低建筑能耗量的25%。因此优化闭式冷却水系统运行是保证空调系统高效和节能运行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选取闭式冷却水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散热设备之一——闭式冷却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闭式湿冷却塔性(Closed Wet Cooling Tower,CWCT)性能预测的简化模型。该模型仅包括两个待定的特征参数,可用于预测两类典型逆流CWCT的出口冷却水温,散热量和冷却系数。按照塔内空气和冷却水的一维逆流方向不同,这两类冷却塔包括平行逆流塔(Parallel Counter-Flow Cooling Tower,PCFCT)和交叉逆流塔(Cross Counter-Flow Cooling Tower,CCFCT)。在 PCFCT 内,空气和冷却水的逆流方向可以近似处理成垂直方向,与自上而下的喷淋水呈平行流动;而CCFCT内空气和冷却水的逆流可以看作水平方向,与自上而下的喷淋水呈交叉流动。基于已有文献的实验数据,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确定模型中的两个待定特征参数,并验证该模型在预测这两类塔冷却水出口温度时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的预测逆流CWCT性能。该模型由于其准确性和简化性可以成为闭式冷却水系统性能模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便于闭式冷却水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运行优化研究。基于已确定参数的模型,分析两类典型闭式冷却塔性能。模拟结果表明虽然这两类塔的结构形式不同,但单个因素对它们性能指标的影响相似。此外,PCFCT比CCFCT更适合于应用于大型冷却水系统。基于非线性规划,构建闭式冷却水系统节能运行的约束性优化模型,根据已有的研究建立等式约束函数和不等式约束条件;并简述将约束优化模型转化为无约束模型的惩罚函数法和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的牛顿法和模式搜索法,为分析实际闭式冷却水系统节能运行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所建立的等式约束函数计算闭式冷却水系统的制冷负荷、系统及其热泵机组的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并在搭建闭式冷却水系统实验平台获取大量有效的测试数据。采用SPSS软件的最小二乘法(置信水平95%)拟合这些测试数据得出相关模型中的待定系数。验证系统及其CWCT性能模型的结果表明这些模型均有足够的精度用于性能预测。基于蒙特卡罗方法,量化分析不同因素对闭式冷却水系统及其热泵机组COP的影响程度。这些因素包括环境湿球温度,冷冻水的入口温度和质量流率,压缩机、塔风机和冷却水循环泵的输入功率。首先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出这些因素的概率分布函数,其次采用最小二乘法(95%的置信水平)找出两个目标参数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关联式,最后采用蒙特卡罗方法预测目标参数的分布范围及其分布规律,并量化评价每个因素对目标参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冷冻水质量流率和冷却塔风机的输入功率对两个目标参数的影响最大,冷却水泵输入功率对二者的影响很小。本文最后章节根据所提出的闭式冷却水系统节能运行非线性规划问题,采用精确惩罚函数方法将约束优化问题转化为无约束优化问题,并选择混合的L-GDS优化算法(L-BFGS算法和贪婪扩散搜索(Greedy Diffusion Search,GDS)算法)求解该无约束优化模型。在给定不可控参数(环境空气湿球温度、蒸发器入口冷冻水参数)的条件下,模拟分析两种情景(给定制冷负荷和可变制冷负荷)下不同可控变量(各个耗电设备的输入功率)的系统电耗最低值。在典型实验工况下,系统运行的优化结果表明节能潜力约为20.8%。本文对闭式冷却水系统及其主要组件性能与运行优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论可以为低增加成本或者无增加成本优化该系统运行的控制技术提供建议。

李牧杰[8](2017)在《空调系统(冷源侧)运行参数关联图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的主要内容为空调系统运行参数关联图的设计研究,找出并列举出与空调系统运行相关的各个主要因素参数,通过理论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理论关系;通过合理设置坐标体系,将与空调系统运行相关的各个主要因素参数之间的理论关系直观地表现为一种特制的线算图的形式,以便很好地表现出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及变化趋势(当某些参数改变时)。并提出系统优化运行区的概念及确定方法。影响空调系统运行的因素众多,空调系统运行参数之间的理论关系及性能诊断和优化运行的理论方法比较高深和复杂,现场的一般运行调节人员对其很难掌握,并很难对空调系统运行做出及时、合理、准确的调整。基于这种状况,大多数现场的空调系统很难达到优化的运行。将空调系统(冷源侧)运行参数之间复杂的理论关系以直观线算图的形式给出,使得空调系统(冷源侧)的性能诊断和优化运行的理论方法更加实用,更加可行,更加有效,使得现实中对空调系统(冷源侧)的性能诊断和优化运行(基于“量调节”与“质调节”的模式)的指导便于快速、准确地实现。

常小磊[9](2017)在《长沙某高层办公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我国公共建筑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33%左右,其中高层办公建筑能耗约占公共建筑能耗的30%,因此降低高层办公建筑能耗可有效降低我国城镇建筑能耗。本文以长沙市某新建高层办公建筑为对象,分析了各项建筑节能技术对该建筑能耗的影响水平,并提出了适合于该建筑的建筑节能技术优化组合方案。根据该高层办公建筑的基本信息,建立物理模型,以1980年代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做法作为参照建筑,进行实际建筑和参照建筑的能耗分析,结果显示实际建筑比参照建筑节能60.53%。在此基础上,将该办公建筑能耗分类为照明系统能耗、围护结构能耗和空调系统能耗,分析现有节能技术不同参数值对以上三种能耗的影响,并得出了降低该建筑能耗的节能技术组合:照明系统采用低照明功率密度值和优化照明控制技术,围护结构采用外墙保温技术、屋顶保温技术和节能保温外窗,空调系统采用高COP直燃机组、变频水泵系统、高效率水泵、双速冷却塔风机、新风热回收等技术。分析了以上各因素对建筑节能率的影响,并选出对建筑能耗影响较大的8种节能技术为试验因素:水泵效率、外窗遮阳系数、变频水泵系统、照明功率密度、照明控制方式、直燃机能效比、外窗传热系数、外墙保温等,利用均匀设计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该高层办公建筑进行整体性的能耗分析,研究各项节能技术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水平,结果显示各项技术对该建筑能耗影响水平的显着性大小顺序为:照明功率密度>照明控制方式>水泵类型>外窗遮阳系数>水泵效率>直燃机能效比(外窗传热系数和外墙保温对建筑能耗影响不显着);对该建筑空调能耗影响水平的显着性大小顺序为:水泵类型>外窗遮阳系数>水泵效率>直燃机能效比>照明功率密度>外窗传热系数>外墙保温(照明控制方式对空调能耗影响不显着)。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适合该建筑的建筑节能优化组合方案,计算结果显示该方案的建筑节能率为68.5%,比实际建筑能耗降低13.78%。

王晓洪[10](2017)在《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性能实验及其在建筑中的节能运行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能源总消耗中,建筑能耗是社会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采暖通风空调能源消耗在建筑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空调系统节能在当今能源体系中有着极大的意义。本文以上海市某小型办公建筑的空气源热泵+风机盘管空调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年的运行监测,研究分析了该系统的运行性能及节能潜力。随后通过仿真软件对建筑室内空调区域的气流组织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模拟。此外,还对该系统提出了优化节能方案,并就一些优化方案在实际工程运用中的应用效果开展了模拟分析,希望能够为建筑空调系统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实现提供借鉴。首先,以上海市某小型办公建筑的空气源热泵+风机盘管空调系统为平台。对系统中的热泵室外主机、室内末端盘管、水利模块和新风机组进行了设计选型。随后以该系统为实验对象,开展了全年的运行性能实验,并选取冬夏两个季节对空调系统的运行性能及能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空调系统可以为室内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热环境,系统夏季运行SEER有2.13,全年运行APF为2.045。然后,利用Airpak软件对该建筑二楼单一楼层进行了详细的气流组织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单一楼层内的室内风速,温度场以及PMV分布等都满足舒适度需求。接着利用简化热源建立建筑全空调区域模型,在完成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对整栋建筑内的气流组织进行了宏观的模拟分析,结果显示虽然各楼层间的平均温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楼层内的温度场还是比较均匀的,不同高度间温度的标准差近似为1℃。另外,天井在制热工况下对室内流场分布有较大的影响,会使得一楼大厅的温度远低于其它楼层,而四楼大厅的温度则变得最高最后,对不同建筑围护结构以及过渡季节自然通风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可以大大提高室内舒适性,减少建筑空调的能耗;而在过渡季节中采用自然通风方案与新风机组全新风运行的方案,在一年中可以节约建筑空调系统运行能耗约4905k Wh。在空调系统的设计及运行过程中,通过优化机组选型、供水温度控制和自动控制,能够有效增强空调系统的节能性能,降低空调系统运行能耗。

二、某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性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二次泵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控制策略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3.2 分数阶控制理论应用与研究现状
        1.3.3 PSOA在控制领域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PI~λD~μ控制基础及MATLAB仿真
    2.1 分数阶微积分基本理论
        2.1.1 分数阶微积分的定义
        2.1.2 分数阶微积分的性质
        2.1.3 分数阶微积分算子近似描述
    2.2 分数阶控制系统及PI~λD~μ控制器
        2.2.1 分数阶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2.2.2 PI~λD~μ控制器的数学描述
        2.2.3 PI~λD~μ控制器的MATLAB实现
        2.2.4 微积分阶次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2.2.5 PI~λD~μ控制器与PID控制器的控制性能比较分析
        2.2.6 基于MATLAB的改进ITAE仿真平台的建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3.1 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
        3.1.1 BPSOA的基本原理
        3.1.2 BPSOA的特点
        3.1.3 BPSOA的实现流程
        3.1.4 BPSOA的改进方向
    3.2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3.2.1 IPSOA的构建
        3.2.2 IPSOA的实现流程
        3.2.3 基于Sphere和 Rastrigin函数对IPSOA数值验证
        3.2.4 基于IPSOA液位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效果的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次泵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
    4.1 常见的几种空调冷冻水系统形式概述
        4.1.1 一次泵定流量系统
        4.1.2 一次泵变流量系统
        4.1.3 二次泵变流量系统
    4.2 水泵变速调节的节能原理
        4.2.1 水泵变频调节
        4.2.2 水泵的相似定律
    4.3 二次泵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控制方式
        4.3.1 回水温度控制
        4.3.2 干管定压差控制
        4.3.3 末端定压差控制
    4.4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建立
        4.4.1 串级控制系统
        4.4.2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构建
        4.4.3 主要设备的选型计算
    4.5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建模
        4.5.1 回水温度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
        4.5.2 供水流量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
        4.5.3 回水温度和供水流量测量变送器的传递函数
        4.5.4 回水温度PI~λD~μ控制器和供水流量PI~λ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数值仿真
    5.1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运行模式
    5.2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Simulink组态
    5.3 回水温度PI~λD~μ和供水流量PI~λ控制器的参数整定及系统性能分析
        5.3.1 基于IPSOA分数阶串级控制器参数整定流程
        5.3.2 参数整定结果及系统性能分析
        5.3.3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
    5.4 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策略与其它控制方法比较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内容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水源多联机空调系统在深圳地区典型办公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ASVRF和 WSVRF两种空调系统的原理
        1.2.1 ASVRF空调系统的原理
        1.2.2 ASVRF空调系统的分类
        1.2.3 ASVRF空调系统的优缺点
        1.2.4 WSVRF空调系统的原理
        1.2.5 WSVRF空调系统的分类
    1.3 WSVRF空调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WSVRF空调系统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1.3.2 WSVRF空调系统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1.4 影响两种空调系统能效比的因素
        1.4.1 负荷率
        1.4.2 冷媒管等效长度与内外机之间的高差
        1.4.3 室外干、湿球温度对ASVRF空调系统制冷能力的影响
        1.4.4 室外湿球温度对冷却塔出水温度的影响
        1.4.5 冷却水温度
        1.4.6 冷却塔和冷却水循环泵的运行方式
        1.4.7 冷却塔的形式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模拟建筑的选择及全年负荷计算方法
    2.1 典型模拟建筑的选择
        2.1.1 高层办公模拟建筑
        2.1.2 超高层办公模拟建筑
        2.1.3 多层办公模拟建筑
    2.2 全年负荷计算及能耗分析软件
        2.2.1 软件简介
        2.2.2 气候输入条件
        2.2.3 围护结构输入参数
        2.2.4 室内设计参数、室内热湿负荷的确定
        2.2.5 使用计划输入条件
        2.2.6 ASVRF空调系统的空调季能耗计算
        2.2.7 WSVRF空调系统的空调季能耗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两种空调系统分别应用于三种典型办公建筑时的能耗模拟与分析评价
    3.1 高层办公建筑
        3.1.1 空调季冷负荷计算
        3.1.2 ASVRF空调系统设计方案
        3.1.3 WSVRF空调系统设计方案
        3.1.4 两种空调系统能耗与对比分析
    3.2 超高层办公建筑
        3.2.1 空调季冷负荷计算
        3.2.2 ASVRF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案
        3.2.3 WSVRF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案
        3.2.4 两种空调系统能耗与对比分析
    3.3 多层办公建筑
        3.3.1 空调季冷负荷计算
        3.3.2 ASVRF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案
        3.3.3 WSVRF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案
        3.3.4 两种空调系统能耗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两种空调系统分别应用于三栋典型办公建筑的节能参数对比
    4.1 空调季单位面积能耗对比
    4.2 冷却塔与冷却水泵单项能耗分析
    4.3 冷却塔与冷却水泵逐月能耗分析
    4.4 季节能效比(SEER)分析对比
    4.5 SEER/SCOP及 SEER/EER值对比
    4.6 空调系统对建筑的其它影响因素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夏热冬冷地区某居住建筑能耗分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被动式建筑及被动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1.2.2 主动式建筑及主动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1.2.3 建筑能耗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3.1 论文框架
        1.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建筑模型建立及模拟方法
    2.1 模拟方法
        2.1.1 模拟软件的选择
        2.1.2 模拟方法与流程确定
    2.2 建筑模型的建立
        2.2.1 目标建筑3D模型
        2.2.2 建筑信息输入
    2.3 小结
第三章 被动参量对建筑能耗影响的量化分析
    3.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3.1.1 外墙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
        3.1.2 屋面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
        3.1.3 外窗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
        3.1.4 门窗SHGC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
    3.2 被动参量最佳适配值的选取
        3.2.1 优化取值的确定
        3.2.2 优化模型能耗动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再生能源应用及系统设计
    4.1 光伏系统设计及仿真模型建立
        4.1.1 光伏系统模型的建立
        4.1.2 最佳安装角度
    4.2 两种光伏系统对比
        4.2.1 产能效益逐日对比分析
        4.2.2 产能效益逐时动态分析
    4.3 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及仿真模型建立
        4.3.1 地源热泵系统设计
        4.3.2 地埋管设计计算
        4.3.3 地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节能性研究
    5.1 光伏系统节能性研究
        5.1.1 光伏系统逐月节能性分析
        5.1.2 光伏系统逐日节能性分析
        5.1.3 光伏系统逐时节能性分析
    5.2 地源热泵系统节能性研究
        5.2.1 地源热泵系统COP分析
        5.2.2 地源热泵系统逐日节能量分析
        5.2.3 地源热泵系统逐时节能量分析
    5.3 可再生能源系统利用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重庆市地铁车站冷源系统节能诊断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铁冷源系统简介
        1.2.1 地铁站冷源系统及冷量需求特点
        1.2.2 地铁站冷源系统种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铁空调系统能耗研究进展
        1.3.2 地铁冷源系统能耗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重庆市地下地铁站点冷源系统设计参数与选型分析
    2.1 重庆市地铁现状与对比
    2.2 重庆市地铁站点冷源调研
    2.3 冷源系统设计现状
        2.3.1 地铁冷源系统设计要求
        2.3.2 冷源设备设计选型
        2.3.3 设备配比分布
    2.4 冷源系统运行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重庆市地下地铁站点室内环境与冷源系统实测诊断
    3.1 现场实测方案
        3.1.1 性能测试方案
        3.1.2 长期监测方案
        3.1.3 测试仪器
    3.2 地下车站室内环境测试分析
        3.2.1 车站室内环境概况
        3.2.2 站厅、站台温湿度特征
        3.2.3 站内温湿度的日变化
        3.2.4 室内环境存在问题
    3.3 地铁站点冷源系统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3.1 各站点冷源系统测试结果
        3.3.2 各站点冷源系统能效分析
        3.3.3 各站点冷源系统能耗分析
        3.3.4 性能测试诊断
    3.4 地铁站点冷源系统运行状况测试结果与分析
        3.4.1 各站点冷源系统水温分析
        3.4.2 各站点冷源系统能效分析
        3.4.3 各站点冷源系统能耗分析
        3.4.4 运行测试诊断
    3.5 本章小结
4 冷源系统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4.1 冷源参数对系统能耗的影响
        4.1.1 冷水机组数学模型选择
        4.1.2 冷水机组模型系数确定
        4.1.3 参数变化对能耗的影响
    4.2 冷源配置对系统能耗的影响
        4.2.1 冷源系统能耗模型选择
        4.2.2 冷源系统能耗模型建立
        4.2.3 冷机配置对能耗的影响
        4.2.4 系统形式对能耗的影响
    4.3 水泵定频/变频对系统能耗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空气源热泵在太阳能房热水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空气源热泵的研究现状
        1.3.2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研究现状
        1.3.3 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的研究现状
        1.3.4 空气源热泵在太阳能房热水系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2 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基本理论研究
    2.1 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构成
    2.2 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原理
    2.3 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运行模式
    2.4 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主要优势
    2.5 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数学模型
        2.5.1 太阳能集热单元的数学模型
        2.5.2 热泵单元的数学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设计
    3.1 建筑物概况
    3.2 热水系统中热负荷的确定
        3.2.1 生活热水负荷确定
        3.2.2 采暖热负荷的确定
    3.3 热水系统的设计
        3.3.1 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设计
        3.3.2 热泵设计
        3.3.3 换热器设计
        3.3.4 太阳能光伏板装机容量设计
        3.3.5 控制系统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4.1 系统应用的模块简介
    4.2 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4.2.1 太阳能集热单元的建立
        4.2.2 空气源热泵单元的建立
        4.2.3 光伏光热单元的建立
    4.3 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仿真模型的分析
        4.3.1 太阳能集热单元分析
        4.3.2 空气源热泵单元分析
        4.3.3 光伏光热单元模块分析
    4.4 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供热模块特性分析
    4.5 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发电量及总能耗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PV/T-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
    5.1 不同热源的热水方案原理
        5.1.1 空气源热泵
        5.1.2 太阳能+电辅助
        5.1.3 电锅炉
        5.1.4 燃气锅炉
        5.1.5 燃油锅炉
    5.2 技术优缺点
    5.3 可再生能源评估
    5.4 系统节能效益分析
    5.5 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5.5.1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5.5.2 各方案经济效益比较
        5.5.3 各方案费用年值影响因素分析
    5.6 系统环保效益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点
    6.2 创新点摘要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膜式溶液除湿空调与CO2跨临界循环热泵一体化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空调系统的困局与应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除湿溶液的特性研究
        1.3.2 除湿与再生器的形式及其驱动方式研究
        1.3.3 除湿与再生器的改进研究
        1.3.4 溶液除湿技术在工程应用方面研究
    1.4 CO_2工质简述
    1.5 膜式溶液除湿空调与CO_2跨临界循环热泵一体化系统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除湿溶液的选择
    2.1 除湿溶液的除湿和再生原理
    2.2 除湿溶液的选择
        2.2.1 除湿溶的选择原则
        2.2.2 除湿溶液综合评价
        2.2.3 除湿溶液的确定
    2.3 湿空气和LiCl溶液的物性参数计算
        2.3.1 湿空气物性参数计算
        2.3.2 氯化锂性参数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体化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一体化系统的工作原理
    3.2 除湿溶液循环系统的数学模型
        3.2.1 除湿和再生器数学模型
        3.2.2 除湿器/再生器的数学模型的验证
        3.2.3 液-液换热器的数学模型
    3.3 CO_2跨临界循环热泵系统数学模型
        3.3.1 CO_2跨临界循环热泵系统
        3.3.2 蒸发器
        3.3.3 气冷器
        3.3.4 膨胀阀
        3.3.5 CoolPack模拟软件简介
    3.4 一体化系统数学模型求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系统性能分析
    4.1 一体化系统相关性能参数
    4.2 一体化系统匹配控制原理
    4.3 设计工况下一体化系统性能分析
    4.4 变工况下一体化系统性能分析
        4.4.1 除湿器溶液进口温度对一体化系统性能的影响
        4.4.2 再生器溶液进口温度对一体化系统性能的影响
        4.4.3 新风温度对一体化系统性能的影响
        4.4.4 新风含湿量对一体化系统性能的影响
        4.4.5 新风量对一体化系统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体化系统应用案例
    5.1 建筑概况及热湿负荷计算对比
        5.1.1 建筑概况
        5.1.2 建筑热湿负荷计算对比
    5.2 设备选型计算对比
        5.2.1 一体化系统+干式风机盘管选型计算
        5.2.2 传统风机盘管+新风选型计算
    5.3 空调系统方案对比
    5.4 空调系统整体性能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闭式冷却水系统运行优化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HVAC系统建模方法、控制与节能策略
        1.2.2 冷却塔性能模型研究
        1.2.3 空调水系统运行优化研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1 冷却塔性能评价存在的问题
        1.3.2 冷却水系统性能特征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章节结构
第2章 逆流闭式湿冷却塔简化建模及其性能分析
    2.1 闭式湿冷却塔性能模型
        2.1.1 两种典型逆流闭式湿冷却塔的描述
        2.1.2 假设条件
        2.1.3 简化计算
        2.1.4 闭式湿冷却塔热性能模型
    2.2 模型验证
        2.2.1 平行逆流冷却塔性能模型
        2.2.2 交叉逆流冷却塔性能模型
    2.3 逆流CWCT的散热量和冷却效率分析
        2.3.1 喷淋水流率及其入口温度的影响
        2.3.2 环境空气湿球温度的影响
        2.3.3 空气流率的影响
        2.3.4 冷却水入口温度的影响
        2.3.5 冷却水流率的影响
        2.3.6 冷却水和空气质量流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闭式冷却水系统运行优化的非线性规划模型
    3.1 闭式冷却水系统运行优化模型
        3.1.1 目标函数
        3.1.2 约束优化模型的一般表达式
    3.2 约束条件
        3.2.1 等式约束函数
        3.2.2 不等式约束条件
    3.3 惩罚函数法构造无约束优化模型
    3.4 无约束问题的最优性条件
    3.5 无约束问题优化算法
        3.5.1 牛顿法
        3.5.2 模式搜索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闭式冷却水系统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测试平台
        4.2.1 实验装置
        4.2.2 测试设备
    4.3 实验内容
        4.3.1 测试参数
        4.3.2 实验方案
    4.4 实验测试结果及其有效性分析
        4.4.1 实验测试数据
        4.4.2 实验数据可靠性分析
        4.4.3 系统性能指标的不确定性分析
    4.5 模型验证
        4.5.1 模型参数的确定
        4.5.2 CWCT性能模型验证
        4.5.3 系统模型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程度分析
    5.1 评价方案设计
    5.2 随机方法
        5.2.1 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函数
        5.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2.3 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
    5.3 基于随机方法的多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5.3.1 Crystal Ball模拟软件
        5.3.2 输入变量的分布规律
        5.3.3 目标评价模型
        5.3.4 基于Crystal Ball软件的全局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闭式冷却水系统运行优化分析
    6.1 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6.1.1 系统运行优化的目标函数
        6.1.2 精确惩罚函数方法(EPM)
        6.1.3 混合L-GDS优化算法
    6.2 系统节能运行优化分析
        6.2.1 定制冷负荷下两个电耗变量的影响
        6.2.2 定制冷负荷下三个电耗变量的影响
        6.2.3 不同制冷负荷下三个电耗变量的影响
    6.3 典型实验工况的系统节能潜力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8)空调系统(冷源侧)运行参数关联图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学意义
        1.1.2 应用前景
    1.2 线算图的研究
        1.2.1 线算图的种类及应用
    1.3 空调系统优化运行的研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空调系统优化运行的主要问题
    1.5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空调系统运行的相关因素参数的研究
    2.1 空调系统冷源处的参数
        2.1.1 制冷机组的相关参数
    2.2 空调水系统的相关参数
        2.2.1 空调水系统管路的相关参数
        2.2.2 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的相关参数
        2.2.3 冷却塔的相关参数
    2.3 空调系统末端风机的相关参数
第3章 空调系统(冷源侧)运行参数关联图的设计研究
    3.1 空调系统的组成
    3.2 冷源侧相关设备运行参数关联图的设计研究
    3.3 水系统(冷源侧)的参数关联图的设计研究
        3.3.1 冷冻水系统(冷源侧)的参数关联图研究
        3.3.2 冷却水系统(冷源侧)的参数关联图研究
第4章 空调系统(冷源侧)运行参数关联图的产生与调整
    4.1 空调系统(冷源侧)运行参数关联图的产生
    4.2 空调系统(冷源侧)运行参数关联图的定型
        4.2.1 制冷机组运行参数关联图的定型
        4.2.2 冷源侧水系统运行参数关联图的定型
    4.3 空调系统运行参数关联图的调整
第5章 关联图的应用与验证
    5.1 我国公共建筑的基本状况
    5.2 典型办公建筑模型的设置
        5.2.1 典型办公建筑模型的基本地理信息
        5.2.2 典型办公建筑模型几何描述
        5.2.3 典型办公建筑模型物理描述
        5.2.4 典型办公建筑模型的全年负荷模拟
    5.3. 典型办公建筑空调系统的设置
        5.3.1 典型办公建筑空调系统设备选型
        5.3.2 典型办公建筑空调系统的设计
    5.4 运行参数关联图的使用方法
        5.4.1 使用参数关联图的情况
        5.4.2 使用参数关联图的具体方法
        5.4.3 使用参数关联图得出的结果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9)长沙某高层办公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1.1.2 办公建筑能耗发展趋势
        1.1.3 高层办公建筑的节能意义
    1.2 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1.2.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高层办公建筑节能技术分析
    2.1 高层办公建筑节能技术分析
        2.1.1 高层办公建筑基本特点
        2.1.2 高层办公建筑能耗特点
        2.1.3 高层办公建筑节能潜力分析
    2.2 照明系统节能技术分析
        2.2.1 常见照明节能技术
        2.2.2 拟采用的照明节能技术
    2.3 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分析
        2.3.1 常见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2.3.2 拟采用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2.4 空调系统节能技术分析
        2.4.1 常见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2.4.2 拟采用的空调节能技术
    2.5 节能技术的优化分析
    2.6 小结
第3章 长沙某高层办公建筑能耗模拟计算
    3.1 照明系统信息
    3.2 围护结构信息
    3.3 空调系统信息
        3.3.1 空调系统基本信息
        3.3.2 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3.3.3 建筑能耗监测系统
    3.4 建筑能耗计算理论
    3.5 模拟结果
        3.5.1 建筑物理模型
        3.5.2 计算结果
    3.6 长沙某高层办公建筑能耗分析
        3.6.1 参照建筑能耗计算
        3.6.2 能耗分析
    3.7 节能优化方向
    3.8 小结
第4章 照明系统节能优化分析
    4.1 照明功率密度
    4.2 照明控制方式
    4.3 小结
第5章 围护结构节能优化分析
    5.1 外墙保温
    5.2 屋顶保温
    5.3 节能保温外窗
    5.4 建筑遮阳
    5.5 小结
第6章 空调系统节能优化分析
    6.1 冷热源方案
        6.1.1 直燃机燃料
        6.1.2 直燃机能效比
        6.1.3 直燃机机组容量
    6.2 空调水系统
        6.2.1 水泵类型
        6.2.2 水泵效率
        6.2.3 冷却塔风机类型
    6.3 新风热回收系统
        6.3.1 热回收效率
        6.3.2 热回收设备节能临界点
    6.4 小结
第7章 建筑节能技术显着性分析
    7.1 各节能技术影响水平分析
        7.1.1 试验因素的筛选
        7.1.2 混合均匀设计表
        7.1.3 能耗计算结果
        7.1.4 影响水平的回归分析
    7.2 节能优化方案
    7.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性能实验及其在建筑中的节能运行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标记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能源危机及建筑能耗
        1.1.2 建筑节能
    1.2 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
        1.2.1 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1.2.2 空调系统运行控制策略优化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性能实验及能耗分析
    2.1 建筑概况
    2.2 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及主要部件
        2.2.1 冷热源
        2.2.2 空调水系统
        2.2.3 空调风系统
    2.3 数据测量及采集系统
        2.3.1 空调系统自动监测及控制
        2.3.2 测试系统测点布置
        2.3.3 数据采集设备及传感器精度
    2.4 运行数据处理分析
    2.5 建筑室内环境分析
    2.6 空调系统运行性能分析
    2.7 空调系统能耗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室内空调区域气流组织模拟与分析
    3.1 软件及模型介绍
        3.1.1 软件介绍
        3.1.2 室内流场模型介绍
        3.1.3 模型参数设定
    3.2 模型验证
        3.2.1 网格独立性验证
        3.2.2 室内温度分布验证
    3.3 部分区域模型气流组织模拟与分析
    3.4 建筑全空调区域气流组织模拟与分析
        3.4.1 模型简化合理性分析
        3.4.2 建筑全空调区域室内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节能优化及效果分析
    4.1 建筑围护结构及通风系统节能优化研究
        4.1.1 围护结构及空调系统保温性能
        4.1.2 过渡季节自然通风
    4.2 空调系统设计及运行节能优化措施研究
        4.2.1 机组选型
        4.2.2 空调系统供水温度优化控制
        4.2.3 空调系统自动控制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某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性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次泵变流量空调冷冻水系统回水温度PIλDμ-供水流量PIλ串级控制系统的数值研究[D]. 赵春润.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水源多联机空调系统在深圳地区典型办公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 杨九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夏热冬冷地区某居住建筑能耗分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研究[D]. 雷舒尧. 东南大学, 2020(01)
  • [4]重庆市地铁车站冷源系统节能诊断与分析[D]. 李婧亚. 重庆大学, 2019(11)
  • [5]空气源热泵在太阳能房热水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姜倩妮. 沈阳工程学院, 2019(01)
  • [6]膜式溶液除湿空调与CO2跨临界循环热泵一体化系统性能研究[D]. 梁曰巍.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2)
  • [7]闭式冷却水系统运行优化及实验研究[D]. 魏小清. 湖南大学, 2017(06)
  • [8]空调系统(冷源侧)运行参数关联图的设计研究[D]. 李牧杰.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8)
  • [9]长沙某高层办公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研究[D]. 常小磊. 湘潭大学, 2017(02)
  • [10]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性能实验及其在建筑中的节能运行与优化[D]. 王晓洪.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某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性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