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测定尿中儿茶酚胺(论文文献综述)
彭婷,范燕华[1](2021)在《人血浆中3-甲氧基肾上腺素和3-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的萃取和浓度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器联用法测定人血浆中3-甲氧基肾上腺素(Metanephrine,MN)和3-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ormetanephrine,NMN)浓度的方法。方法:采用固相萃取弱阳离子交换小柱萃取人血浆中的MN和NMN,用HPLC-ECD测定其浓度,并对其方法专属性、回收率进行研究。结果:MN线性相关系数R2=0.9972,NMN线性相关系数R2=0.9996;MN的提取回收率和方法回收率为84.34%和99.10%,NMN的提取回收率和方法回收率为90.55%和100.48%。结论:本课题建立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联用检测法检测人血浆中MN和NMN的浓度,操作简单,提取率较高,为临床人血浆中MN和NMN浓度检测提供方法学参考。
孙甲[2](2021)在《明胶包覆及氧化石墨烯协同银纳米粒子增强铽离子荧光检测多巴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巴胺(DA)是重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之一,在多种认知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亨廷顿氏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等均与DA水平异常密切相关,监测个体中DA含量的波动对于及早发现与神经退行性应激相关的疾病非常重要。一方面,血液和尿液等生物环境中DA的含量非常低;另一方面,生物流体中的许多共存物质,例如抗坏血酸,尿酸和肾上腺素等,可能对DA的检测造成干扰。因此,发展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DA的方法意义重大。金属增强荧光(MEF)源于荧光团与金属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SPR)的近场相互作用。银纳米粒子(AgNPs)具有较强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是实现MEF的理想衬底材料。荧光团与金属纳米粒子之间的距离是影响MEF作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纳米粒子进行包覆修饰或者引入间隔试剂来控制其距离均能够实现较大的荧光增强效应。稀土发光离子如Tb(Ⅲ)、Eu(Ⅲ)等具有显着的特点,它们的发射光谱谱窄、具有微秒级的荧光寿命以及较大的Stokes斯托克斯位移。DA具有邻苯二酚结构,可以与稀土发光离子如Tb(Ⅲ)发生配位作用,构建稀土荧光探针。明胶携带多种化学基团、对金属表面具有高亲和力,适合作为AgNPs的包覆剂来改善其性能。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具有刚性平面,水溶性好,化学官能团丰富,其表面的羟基和羧基可与Tb(Ⅲ)进行配位。本论文旨在研究明胶(gel)包覆银纳米粒子(AgNPs@gel)及GO协同AgNPs对Tb(Ⅲ)-DA配合物的荧光增强作用,以提高DA的检测灵敏度。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 DA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金属增强荧光作用的原理及银纳米粒子表面增强荧光的应用、稀土荧光敏化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GO用于多巴胺检测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第二章基于AgNPs@gel对Tb(Ⅲ)发光的MEF效应构建了 一种复合荧光探针,实现DA的高灵敏和选择性检测。我们调控了银纳米粒子(AgNPs)与明胶的质量比,并依据其荧光增强作用进行了筛选,研究发现当AgNPs与gel质量比为0.08时,AgNPs@gel对Tb(Ⅲ)-DA配合物具有最大荧光增强效应。AgNPs@gel作为MEF的基底材料,明胶作为Tb(Ⅲ)-DA配合物与AgNPs之间的桥连物质,可使得荧光团与基底之间的距离适当,促进MEF效应,显着增强了Tb(Ⅲ)发光强度。另外,明胶的包覆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AgNPs的聚集作用,而且明胶含有丰富的化学官能团如羟基和羧基等,又可以与Tb(Ⅲ)产生配位相互作用,取代其周围的部分水分子,降低非辐射衰减率,减少非辐射跃迁,进一步促进荧光增强作用,提高了DA检测灵敏度。研究表明,该复合探针对DA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多种氨基酸和无机盐对DA的测定基本不产生干扰,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量子化学计算和荧光寿命等方法研究了体系荧光增强机理,采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共振光散射光谱和TEM等手段探究了 AgNPs@gel、Tb(Ⅲ)和D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第三章在AgNPs增强Tb(Ⅲ)荧光作用基础上引入GO,通过GO与AgNPs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Tb(Ⅲ)发光,从而实现对多巴胺的高灵敏检测。AgNPs作为MEF基底材料,GO对Tb(Ⅲ)-DA-AgNPs起到固定化作用,GO表面的羟基和羧基参与了与Tb(Ⅲ)的配位,取代部分溶剂水分子,降低非辐射衰减率,促进能量转移。另外,AgNPs吸附于GO表面,其LSPR吸收峰峰带展宽,可以增加与Tb(Ⅲ)的光谱重叠面积,提高了体系的发光效率。另外,GO能提供了刚性平面,限制了分子的自由运动,MEF效应得到更大程度的增加,导致体系荧光的进一步增强。该方法能够检测亚纳摩级浓度水平的多巴胺,其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好。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TEM、红外光谱等手段,研究了 Tb(Ⅲ)、DA、AgNPs和GO的相互作用机制。本体系开发了利用GO增强荧光的新方法,为构建荧光生物传感器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钰婷[3](2021)在《基于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双酚A及多巴胺痕量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药品作为一类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物质,其质量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药物分析的相关研究正是对药品质量进行控制和研究的重要学科方向。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药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以及对药物分析工作的要求的提高,药物分析的对象变得愈发复杂,分析任务也变得越来越艰巨。现有的药物分析技术和方法已逐渐不能满足药品质量控制和实际样品中药物分析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复杂基质样品中痕量药品组分检测的需求,寻找新的出路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进步,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分析技术和方法在复杂基质样品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多个领域如药品分析、生物分析、环境分析等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基于此,本文以与药物相关的复杂基质样品中痕量组分的检测为目标,制备了新型石墨烯及其纳米复合物,构建可用于药物相关样品痕量检测的新型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开展了如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石墨烯固相萃取-毛细管电泳联用的硅橡胶包材中痕量双酚A灵敏检测制备具有优良表面性质的石墨烯纳米材料,并将其用做固相萃取(SPE)吸附剂制备石墨烯基SPE小柱。利用所制备的石墨烯基SPE小柱对双酚A(BPA)的高效富集作用并结合毛细管(CE)技术的高效检测能力构建了SPE-CE联用分析方法。通过优化实验获取了所制备的石墨烯基SPE小柱对BPA的最优萃取条件和最优CE检测条件。在最优条件下,经与商品化的SPE小柱对比,所构建的SPE-CE联用分析方法对BPA在0.05-80μg/m L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0.02μg/m L(SN=3σ)。此外,采用甲醇超声提取和纯水回流提取两种方法提取与药品用硅橡胶包材具相同材质的婴儿奶嘴实际样品中痕量BPA,用所构建的SPE-CE联用分析方法测定了实际样品中BPA的迁移量,该方法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可实现实际硅橡胶包材样品中痕量BPA的高灵敏快速检测。因此,本文所构建的联用方法为药品接触材料中痕量组分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基于纳米金-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复合物的多巴胺、抗坏血酸和尿酸的同时检测电化学传感器制备聚乙烯亚胺一步还原并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得到的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PEI-G),然后经过层层组装引入金纳米粒子(Au NPs)作为电化学基底。结果表明制备的PEI-G/Au NPs基底结合了各自的优点,不仅具有良好的功能性和生物亲和性,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催化活性,可对抗坏血酸(AA)、多巴胺(DA)和尿酸(UA)产生协同的电催化作用。最优条件下,传感器在AA浓度为0.1~55.5μM,DA浓度为0.1~5.5μM和5.5~45.5μM,UA浓度为0.03~3.55μM的范围内,电流与浓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0.077μM、0.068μM、0.009μM(S/N=3)。所设计的电化学传感器表现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可用于实际血清样本中三种分析物的同时测定,具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它为生物样品中的AA、DA和UA的同时检测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技术。
周慧,董佳,贺茂芳,刘文杰,程清轩,何孝文[4](2020)在《生物样品中儿茶酚胺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儿茶酚胺(CAs)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在生物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建立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就近年来儿茶酚胺的分离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电化学法和光谱法,为建立CAs的检测新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纪岱宗[5](2020)在《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生化传感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现场快检(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指在现场进行采样并使用便携式的分析检测仪器及配套试剂和试纸,在病人附近进行快速分析、准确诊断并得到检测结果的一种检测方式。但是,目前而言,大部分的现场快检设备不仅成本相对较高,而且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和专业知识的解读。此外,灵敏度也是限制现场快检设备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基于智能手机的检测系统和纳米材料修饰的丝网印刷电极的快速发展,为便携式低成本且易操作的检测系统配合具有高灵敏度的传感器件的设计和实现并应用于现场快检领域提供了可能性。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多种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包括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检测系统,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系统、差分脉冲安培法检测系统和方波伏安法检测系统。这些检测系统使用智能手机完成了参数设置、命令控制、数据分析处理和结果显示等功能,简化了检测器的电路设计方案,降低了整体系统成本和所需专业知识要求,提升了数据分析处理效率,增强了操作的便捷性。检测器用于产生电化学激励信号,检测传感器上的生成的电流,将电流转换成数字代码,并将其发送到智能手机进行处理。而后,对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检测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评估。此外,本文不仅尝试将纳米材料修饰在丝网印刷电极表面构建传感器,还使用自制的石墨烯油墨通过丝网印刷技术直接构建了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这些纳米材料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特性,可以用于提升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的灵敏度。最后,这些纳米材料修饰的电极分别与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结合用于葡萄糖、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左旋多巴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定量分析与检测,进一步提升了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在现场快检领域中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如下:1.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检测系统,并使用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检测系统将还原氧化石墨烯/3-氨基苯硼酸修饰在丝网印刷电极用于对葡萄糖的定量检测。循环伏安法是一种重要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对电极进行修饰和表征,还可以用于物质的检测。在本文的研究中,设计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系统,并使用该系统构建了方便的电极修饰方法用于便携式葡萄糖检测。该系统包括以下主要部分:智能手机、手持式检测器和对葡萄糖敏感的纳米材料修饰电极。检测器可以产生三角波的激励电压用于循环伏安法,并智能手机通讯接收命令和发送数据。通过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系统将氧化石墨烯和3-氨基苯基硼酸纳米复合材料修饰在丝网印刷电极表面作为葡萄糖检测的一次性传感器。该系统结合这种一次性传感器对葡萄糖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和特异性响应。检测限约为26μmol/L。检测浓度相对于真实浓度的相对误差约为3.15%。因此,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检测系统展现了在现场进行电极修饰和表征、定量检测等的巨大潜力。2.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系统,结合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颗粒修饰的丝网印刷电极实现了对尿酸、多巴胺和抗坏血酸的同时检测。抗坏血酸、多巴胺和尿酸是人体代谢过程以及血液、尿液等生物体液中重要且共存的生物分子。本研究中,开发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伏安系统用于同时检测多种电活性生化小分子。该系统由传感器、硬币大小的检测器和智能手机组成。检测器可以产生差分脉冲伏安法所需的电压激励信号,并可以测量传感器上产生的电流。智能手机上安装有专门设计的应用程序,通过与检测器通讯控制整个系统,计算数据和显示结果。还原氧化石墨烯和金纳米颗粒修饰的电极作为传感器,同时测定人工尿液中不同浓度的抗坏血酸、多巴胺和尿酸。该系统对抗坏血酸、多巴胺和尿酸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和特异性响应。它们的检测下限分别是1.04μmol/L、0.29 μmol/L和5.4μmol/L。因此,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伏安法系统结合还原氧化石墨烯和金纳米颗粒修饰的丝网印刷电极在现场快检领域展现出进行痕量同时检测的巨大潜力。3.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安培法检测系统,构建了单壁碳纳米管/金纳米颗粒修饰的丝网印刷电极,并验证了其电化学性能。使用该检测系统和修饰后的丝网印刷电极实现了对左旋多巴的快速检测。左旋多巴是一种可以用于治疗和缓解帕金森症状的药物,但过量的摄入会造成大量副作用,因而需要控制其在体内的浓度。本文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安培法检测系统,用于实时测量传感器上左旋多巴浓度变化。我们用金纳米颗粒、单壁碳纳米管和壳聚糖对丝网印刷电极进行修饰,并作为传感器检测左旋多巴的实时浓度变化。采用手持式装置进行差分脉冲电流测量,并传递电信号数据。系统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用装有专门设计的安卓应用程序发出指令、进行数据实时计算以及实时结果显示。该系统结合单壁碳纳米管和金纳米颗粒修饰的传感器对左旋多巴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区分出浓度低至0.5 μmol/L的左旋多巴,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该系统在现场检测领域显示出极大的潜力,可以帮助医生控制左旋多巴的临床用量。4.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智能手机的方波伏安法检测系统,构建并制作了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并验证了其电化学性能和长时间稳定性。使用该检测系统和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实现了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原位检测。去甲肾上腺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控注意力、情绪、学习、记忆和压力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开发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方波伏安法检测系统,采用柔性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检测去甲肾上腺素。该系统由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作为传感器,硬币大小的检测器来执行方波伏安法检测,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专门设计的应用程序来控制系统。作为一个实际应用,该系统与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用于检测去甲肾上腺素。将石墨烯直接印刷在电极表面来提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通过将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与基于智能手机的方波伏安法系统结合提高了设备的便携性,降低了去甲肾上腺素的检测下限。该系统对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检测下限低至0.265 μmol/L。因此,该系统展示了可用于高灵敏度的神经递质的原位检测的能力。
韩佳宝[6](2020)在《儿茶酚胺及磺胺类药物在毛细管电泳柱上富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是一种在高压电场下,通过其电场驱动作用使待测组分流经毛细管通道得以分离的一种新型液相分离技术,在现代分析中,被应用于多种领域。此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分离模式多等优势。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作为人体内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介质,其含量与精神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对儿茶酚胺含量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磺胺类药物是一种抗菌类药物,在现代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使用范围很广,但是因其代谢慢等特性会造成动物体内的残留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论文介绍了毛细管电泳的概况,以及毛细管电泳中样品柱上浓缩技术分类和研究进展,综述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和磺胺类药物对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论文着手研究毛细管电泳柱上富集技术,以期高灵敏度分离分析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以及磺胺类药物。论文建立了场放大进样-胶束溶剂堆积以及胶束到环糊精堆积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等富集技术。具体内容如下:1.场放大进样-胶束溶剂堆积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儿茶酚胺本章建立了场放大进样-胶束溶剂堆积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三种儿茶酚胺物质的方法。采用场放大-胶束溶剂堆积两种柱上富集技术,以提高对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检测灵敏度。在优化条件下,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的检出限分别为5.64×10-9 mol/L、6.80×10-9 mol/L、4.73×10-9 mol/L。该方法操作步骤简单,检测高效灵敏。2.胶束到环糊精堆积和胶束到有机溶剂堆积毛细管电泳法富集检测磺胺类药物对比本章使用胶束到环糊精堆积对比胶束到有机溶剂堆积毛细管电泳法检测五种磺胺类药物。负高压下含胶束的待测样品溶液在分别与β-CD、有机溶剂甲醇作用后,使胶束溶液释放待测组分,实现待测组分电泳方向的逆转从而对五种磺胺类药物富集。在优化实验条件下胶束到环糊精堆积方法与胶束到甲醇堆积方法分别富集磺胺类药物,结果显示胶束到环糊精堆积方法对磺胺类药物的富集效果更好。以上两种对磺胺类药物的富集方法操作简单,可进一步用于磺胺类药物的分析。
苑亚楠[7](2020)在《功能化石墨烯/酚醛树脂吸附剂的制备及在复杂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样品检测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涉及食品药品安全分析、疾病预测和诊断等各个方面。虽然目前已发展了多种检测技术,如光谱、色谱、色谱-质谱技术等,但是生物样品由于存在基质复杂、干扰物质多、待测组分含量低等问题,不能直接进行仪器检测。生物样品通常需要经过样品前处理对其进行萃取、分离、富集、净化后才能进行检测,而且样品前处理过程所需时间占到了整个分析工作的50–70%,因此,样品前处理过程是影响复杂生物样品基质中痕量组分选择性、快速、准确检测的关键。在生物样品分析中,大部分样品前处理技术都是依靠吸附剂和前处理方法建立的,吸附剂的性能影响着整个方法的萃取效率、富集能力和抗基质干扰能力,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影响着整个分析方法的准确度、速度、重现性等。因此,本论文针对当前生物样品前处理领域中吸附剂和前处理方法存在的瓶颈问题,致力于开发作用力丰富、传质速率快、吸附容量高、选择性好的新型吸附剂和操作简便快速、吸附剂用量少、成本低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并将二者优势结合建立了7种萃取检测方法,通过采用一系列具体的生物样品和化合物为实例对建立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针对当前生物样品前处理领域存在的吸附剂作用力单一、吸附容量低、选择性差的问题,开发了新型功能化石墨烯和酚醛树脂两大类吸附剂。功能化石墨烯吸附剂:通过巯-烯点击化反应、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等方法,在氧化石墨烯表面进行离子液体、聚离子液体、聚低共熔溶剂、分子印迹聚合物等修饰,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作用力丰富、传质速率快、吸附容量高、选择性好的功能化石墨烯吸附剂。酚醛树脂:通过将树脂制备成核-壳和开放性孔道等结构以提高其比表面积,与分子印迹技术结合以提高树脂的选择性,并进一步探索新型低毒酚类单体和醛类交联剂,制备了一系列吸附性能优异、比表面积大、生物兼容性好的酚醛树脂吸附剂。选择生物样品中常见的典型化合物(如植物生长调节剂、兽药、生物活性化合物、生物标志物、蛋白质等)为分析物,对制备的新型功能化石墨烯和酚醛树脂两大类吸附剂进行吸附性能评价,从静态吸附(Langmuir、Freundlich和Tempkin等温线模型拟合)、吸附动力学(拟一级、拟二级、颗粒内扩散动力学模型拟合)及与商业化吸附剂比较等多方面对吸附剂作用力种类和吸附机理进行分析和讨论。吸附实验数据表明制备的两大类新型吸附剂具有多重吸附作用力、高吸附容量、快传质速率、高选择性,因此,具有应用于萃取复杂生物样品基质中痕量目标化合物的潜力。针对当前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存在吸附剂用量大、步骤繁琐耗时、成本高等问题,开发了一系列新型样品前处理方法:(1)为了降低吸附剂用量和方法成本,采用内径较细的移液器枪头和一次性输液针代替固相萃取柱管,开发了小型化管尖固相萃取和输液针固相萃取方法;(2)为了加快样品前处理过程的速度,提高分析工作效率,采用可拆卸滤头代替固相萃取装置,通过与注射器联用开发了快速滤头固相萃取方法;(3)在前面工作基础上,通过结合分散固相萃取(快速吸附和洗脱)和滤头固相萃取(快速分离)的优点,又进一步开发了同时具有吸附剂用量少、方法成本低、操作简便快速的超声辅助分散滤头萃取方法。针对当前生物样品分析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将制备的新型功能化石墨烯/酚醛树脂吸附剂(多重吸附作用力、高吸附容量、快传质速率、高选择性)和开发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吸附剂用量少、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优势结合,建立了7种萃取检测方法。通过采用一系列具体的生物样品和化合物(如猪尿中β-激动剂、人尿中生物标志物、西兰花中抗癌活性物质、果蔬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为实例对方法的萃取参数和方法学参数进行优化及评价,成功应用于复杂生物样品中痕量目标化合物的快速、准确、选择性分离和分析,为复杂生物样品分析领域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韩丽[8](2020)在《饲料中呕吐毒素单抗的研制及icELISA试剂盒和GICA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vomitoxin),是一种毒性较高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是由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产生,属于B族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DON主要污染小麦、玉米及其副产物,因此,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食品及动物饲料中。它易引起动物拒食,而表现出免疫毒性、器官毒性、抑制蛋白质合成,以及致畸性,与免疫抑制、克山病、食管癌等疾病也有密切联系,并且,DON的热稳定性较强,对其进行一般性的加工及烹调,其毒性不能被破坏。因此,DON污染不仅给动物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影响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全球大多数国家强制性规定了DON的限量标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DON列为Ⅲ类致癌物。目前,检测食品和饲料中DON污染的理化方法,虽然具有高精度和高灵敏度,但是成本较高,不适合用于DON污染检测的一般饲料行业。而酶联免疫检测(ELISA)作为传统方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适合现场并且适用于高通量筛选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合适的检测工具,近年来其开发应用迅速发展。目的:本研究以DON毒素为研究对象,为避免理化检测的繁琐及其它免疫检测方法灵敏度低的问题,实现对DON的高效低成本检测,探索建立灵敏、快速、方便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利用DON小分子半抗原进行分子设计与改造、筛选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DON mAb、并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研制DON ELISA试剂盒及胶体金试纸条、实现产品的初步应用。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开发制备DON人工抗原为基础,抗DON单克隆抗体为核心试剂,旨在研制自主组装的试剂盒及试纸条,用于检测食品和饲料中的DON含量,为我国食品和饲料中DON污染残留检测提供技术支撑。方法:⑴根据DON分子结构特点,设计出4种人工抗原偶联方法,并分别制备出人工抗原和检测抗原。通过UV、IR、SDS-PAGE等鉴定和动物免疫,筛选出最佳的人工抗原偶联方法。⑵从免疫效果最好CDI组中,选取效价最高、敏感性最好、特异性最强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杂交瘤细胞株,异源性检测模式筛选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抗,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⑶利用自制的抗DON单抗研制间接竞争ELISA试剂盒(icELISA kit)和直接竞争ELISA试剂盒(dcELISA kit),并分别进行调试组装与性能测定,最后比较其质量性能。⑷在自制高亲和力DON mAb的基础上,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Mey氏系列稳定法确定金标抗体最佳pH值和DON mAb的最佳标记浓度,然后组装试纸条并进行性能测定。⑸利用HPLC对研制的dcELISA kit、DON-Strip进行验证,并分别与市售试剂盒、试纸条进行比较试验。通过比较分析测定结果,进行dcELISA kit与HPLC的相关性评价。结果:⑴通过对4种完全抗原进行UV、IR、SDS-PAGE等鉴定和动物免疫,结果表明,合成方法中CDI法效果最好。动物免疫所产生DON pAb效价达到1:(6.4×103),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7.75 ng/mL,并且特异性较强。⑵通过对单抗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结果表明,其抗体效价水平很好。上清效价为1:(1.28×103)、腹水效价为1:(3.2×105),IC50为9.84 ng/mL,亲和常数(Ka)为1.51×109 L/moL,并且特异性较强。⑶通过对研制试剂盒的性能测定,结果表明,DON icELISA试剂盒和dcELISA试剂盒灵敏度分别为1.147 ng/mL、0.62 ng/mL,与市售的商品试剂盒相比灵敏度高(3 ng/mL)。icELISA试剂盒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6.3%113.2%、RSD为3.9%13.2%,dcELISA试剂盒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7.1%107.0%、RSD为4.2%11.9%。⑷通过对胶体金的UV和透射电镜扫描鉴定,结果表明,胶体金制备成功,粒径为25.0±1.0 nm。通过Mey氏系列稳定法确定了金标抗体最佳pH值为8.5,DON mAb最佳标记浓度为15μg/mL。并且该试纸条灵敏度为5 ng/mL,与市售试纸条相比灵敏度较高(25 ng/mL),且特异性较强。⑸通过比较dcELISA kit、DON-Strip、HPLC,结果表明,DON-Strip灵敏度为5.0 ng/mL,HPLC灵敏度为20 ng/mL。通过对真实样品进行测定,HPLC检测平均值范围为560.41049.1 ng/g,RSD为12.4%43.4%,试剂盒检测平均值范围为580.51020.3 ng/g,RSD为13%43.8%。通过dcELISA kit与HPLC相关性评价,得出回归方程为y=0.9793x+6.82,R2=0.9848。通过与市售试剂盒比较,市售A1 DON试剂盒与A2 DON试剂盒的灵敏度分别为5 ng/mL、3 ng/mL。通过与市售试纸条比较,市售B1 DON-Strip与B2 DON-Strip的灵敏度分别是40 ng/mL、25 ng/mL。结论:⑴利用DON分子结构特点,本试验成功制备4种完全抗原。通过鉴定,筛选出CDI法是最佳的人工抗原合成方法。⑵利用CDI组效价最高小鼠,进行了细胞融合,研制出了灵敏度更好的抗DON mAb,并具有效价好、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等优点。⑶利用自制的抗DON单抗,成功研制出icELISA kit和dcELISA kit,并且后者性能明显优于前者,且具有准确可靠、方便快捷、高通量大等优点。⑷利用柠檬酸钠还原法成功制备胶体金,采用Mey氏系列稳定法确定了金标抗体最佳pH值及DON mAb的最佳标记浓度。并且该试纸条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⑸用HPLC验证了dcELISA kit和DON-Strip,并且dcELISA kit的灵敏度高于两种市售试剂盒,DON-Strip的灵敏度高于两种市售试纸条,且DON-Strip的符合率为100%。因此,本试验研制的DON试剂盒及试纸条均满足实际样品检测对灵敏度更高的要求,可以推广应用。
李倩楠[9](2020)在《“良关系”丹参-降香药对抗脑缺血损伤脑内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缺血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对其的治疗是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丹参是经典的活血化瘀类药物,降香也具有化瘀止血的功效,两者合用常被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本论文以丹参注射液与香丹注射液为代表,从代谢角度进行了丹参-降香药对抗脑缺血损伤作用的脑内物质基础研究,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中国药典》规定,对丹参及降香药材中规定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建立了一套同时检测注射液中丹参素、原儿茶醛、原儿茶酸、咖啡酸、对香豆酸、丹酚酸A、迷迭香酸、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香兰素和香草酸等药效成分的HPLC检测方法,并进行了质量控制。结果表明:丹参药材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丹参酮Ⅰ的总含量大于0.25%,丹酚酸B的含量大于3.0%,降香中挥发油的含量大于1.0%,注射液中原儿茶醛的含量均高于标准,表明药材与注射液符合药典及中药成方制剂的规定,质量合格,可用于后续实验。2.采用HPLC-Q/TOF-MS代谢组学研究手段结合药效学研究,完成了丹参-降香药对抗脑缺血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假手术组,模型组中有20种内源性小分子脑内水平发生了紊乱现象。丹参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均可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香丹高剂量组最为显着,相关代谢通路有:氨基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鞘磷脂代谢及脂肪酸代谢等,同时,在香丹高剂量组中发现了药物成分:咖啡酸,以及代谢产物:丹参素异丙酯和咖啡酸异丙酯,为后续探究丹参-降香药对的入脑成分提供依据。3.运用MD-HPLC-ECD联用技术,研究丹参-降香药对对脑缺血大鼠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及脑内代谢。结果显示:相比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脑内多巴、酪氨酸和未知的M1、M2明显发生了异常的变化,给药后,香丹注射液可明显调节发生紊乱的神经递质水平,且效果优于丹参注射液。同时还发现香丹注射液组比丹参注射液组可入脑的成分多,提示丹参与降香合用可促进药物成分如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A,及代谢物:丹参素异丙酯和咖啡酸异丙酯入脑,并推测这些成分可能与香丹注射液调控脑内神经递质异常变化相关。
祁月红[10](2020)在《交感神经浸润促进胃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胃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的发病率较高,每年新发病例数约40万。胃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尽管手术技术及各种放疗和化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但其预后仍不很理想,其死亡率仍占各类癌症死亡率中第二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交感神经在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已知交感神经系统(SNS)通过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来调节神经、内分泌、心血管、消化、呼吸、生殖和免疫系统的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研究认为应激相关的精神心理压力可能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β肾上腺能受体在食管癌、乳腺癌、鼻咽癌和结肠癌等癌细胞膜上高表达。如果交感神经侵入癌组织,其释放的大量NE可作用于β受体,继而通过β受体下游信号通路而影响癌细胞的行为,包括细胞增殖、凋亡、血管形成及癌细胞转移等。然而,有关交感神经对胃癌的影响,报道很少。我们推测交感神经系统与胃癌的进展、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一些在线工具(如UALCAN、GEPIA和Timer等)筛选出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基因及其与胃癌预后的影响;继而收集了46例人胃腺癌根治术后的组织标本,对交感神经侵入胃癌组织作了形态学(交感神经分布)和功能(递质NE,β受体,受体后信号分子,以及胃癌恶化的可能效应分子)鉴定,并在癌组织水平研究了交感神经在胃癌组织中芽生和侵入的分子机制;进一步在胃癌细胞水平研究了异丙肾上腺素(ISO)对胃癌癌细胞增殖、迁移及浸润的影响及机制。第一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β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及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目的:利用在线胃癌数据库筛选出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基因,探讨β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通路及相关基因与高表达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及对胃癌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在线网络数据库(UALCAN、GEPIA和Timer等网站)进行TGCA数据库数据挖掘和分析。这些在线网络资源是资料相当全面的、用户使用简单方便的用于分析癌症组学的数据库,可以提供:A.方便访问癌症组学数据(TCGA MET500);B.提供癌症的生物标志物或验证某些潜在感兴趣的基因;C.提供基于基因表达的图表、两个或多个基因相关性分析及病人生存信息等。这些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提供证据。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基因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两两基因间的相关性,计算Spearman秩相关系数(R),以便反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结果:筛选出了胃癌患者的癌组织中前50个高表达基因;其中,CHI3L1(YKL-40)是第28位的高表达基因。在RNA水平上CHI3L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尤其在胃癌分期中的Ⅰ期升高显着(P<0.01);神经生长因子(NGF)高表达组的胃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与低表达组相比明显下降(P=0.008);癌组织中巨噬细胞高度浸润的胃癌患者较低浸润患者的累计生存率明显降低(P=0.004);ADRB1和ADRB3的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比较对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72,P=0.63);ADRB2的高表达组显着降低胃癌患者的生存率(P=0.02);CHI3L1基因与ADRB1基因无明显相关性(Cor=-0.096,P=0.051),而CHI3L1基因与ADRB2或ADRB3基因相关性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存在正相关(P=0.00197,Cor=0.152,P=0.0346,Cor=0.104)。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CHI3L1与STAT3正相关(R=0.48,P<0.001);CHI3L1与MAPK1正相关(R=0.41,P<0.001);CHI3L1与MAPK3正相关(R=0.35,P<0.001);CHI3L1与MMP9正相关(R=0.66,P<0.001);CHI3L1与SDC1正相关(R=0.37,P<0.001);同时也发现SDC1高表达组总生存率显着降低(P=0.031)。结论:β肾上腺能受体信号可能通过ERK/STAT3-YKL40促进胃癌的进展;MMP9和Syndecan-1是YKL-40的下游效应分子。第二部分交感神经侵入人胃癌组织的证据以及β肾上腺能受体信号通路促进胃癌进展的研究目的:在人胃癌组织水平上研究交感神经浸润癌组织的状况,交感神经递质NE的水平,以及β肾上腺能受体信号调节YKL-40的表达及下游效应分子MMP9和Syndecan-1等的表达变化及其促进胃癌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了46例行胃腺癌(STAD)根治术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标本严格区分为癌组织(STAD)和癌旁组织(adjacent)两类。用免疫组化、HPLC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交感神经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分布、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β受体(ADRB)及下游的一些信号分子的表达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CD206、CHI3L1、MMP9和Syndecan-1的表达变化。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交感神经(以酪氨酸羟化酶(TH)作为标志,S100作为神经髓鞘的标志)严重侵入胃癌组织中,交感神经纤维主要分布于癌巢之间的间质中,且离癌巢越近的部位交感神经分布密度越高。与交感神经芽生有关的NGF、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以及高亲和力NGF受体TrkA在癌巢的边缘或癌巢之间的间质也有高度表达。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ADRB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主要分布于癌细胞膜上;?3-AR在胃癌组织中也有一定程度的高表达,而?1-AR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量很低,几乎为阴性。此外,YKL-40、CD206和MMP9均高度表达在癌巢之间的间质区;Syndecan-1和CD31主要表达在癌组织血管内皮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的NGF、TrkA、ADRB2、GAP43、TH、S100、YKL-40、Syndecan-1、MMP9、CD206和CD31的表达均显着增加(P<0.005)。HPLC-ED检测发现,胃癌组织中的交感神经递质NE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结论:胃癌组织中的高水平NGF通过高亲和受体TrkA促进大量交感神经浸润;浸润的交感神经通过NE-β2-AR-YKL-40-MMP9/Syndecan-1通路促进胃癌的进展。第三部分在体外水平上研究β肾上腺能受体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的影响及机制目的:在细胞水平上阐明β-AR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方法:分别培养两种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AGS在六孔板中,每种细胞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异丙肾上腺素(ISO)组(10μmol/L ISO),ISO+ICI组(10μmol/L ISO和25μmol/L ICI118,551(β2-AR特异性阻滞剂))。加入ISO或ISO+ICI药物处理后处理后24 h后,用CCK8法检测两种细胞的增殖活性;用Transwell检测细胞的迁移和浸润能力,用Western Blot检测检测NGF、CHI3L1、MMP9、Syndecan-1、STAT3、pSTAT3、ERK、pERK的表达变化。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别标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SO组的两种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浸润能力明显增加(P<0.05),且ISO组的NGF、CHI3L1、MMP9、Syndecan-1、pSTAT3和pERK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ICI处理抑制了ISO的上述作用(ISO+ICI组)(与ISO组相比,P<0.05或P<0.01)。结论:β2-AR激动剂通过PKA-ERK/STAT3-YKL40信号通路促进两种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浸润(转移),胃癌细胞产生的MMP9和Syndecan-1主要是通过降解基质和促进血管形成促进胃癌增殖和转移。研究总结1.由于癌组织中的NGF、TrkA和GAP43高表达,导致交感神经严重浸润人胃癌组织。2.侵入胃癌组织的交感神经通过释放其递质NE,激动癌细胞β2-A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PKA-ERK/STAT3,促进YKL-40的表达,后者促进MMP9和Syndecan-1的表达,最终促进胃癌的进展。因而NE-β2-AR-PKA-ERK/STAT3-YKL-40信号通路是交感神经浸润促进胃癌进展的主要机制,这一机制在胃癌细胞系上也得到了验证。3.我们首次用金标准HPLC-ED法测定胃癌组织中神经递质NE的水平。4.在胃癌细胞系上证明激动β2-AR可上调NGF的表达,而拮抗β2-AR后NGF的表达显着下调,同时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浸润能力也被抑制,提示阻断交感神经和β2-AR信号通路可抑制胃癌的进展。5.交感神经浸润促进STAD进展的信号通路可能是:NE-β2-AR-PKA-ERK/STAT3-YKL-40-MMP9/syndecan-1
二、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测定尿中儿茶酚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测定尿中儿茶酚胺(论文提纲范文)
(2)明胶包覆及氧化石墨烯协同银纳米粒子增强铽离子荧光检测多巴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多巴胺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2.1 电化学法 |
1.2.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法 |
1.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1.2.4 拉曼光谱法 |
1.2.5 化学发光法 |
1.2.6 液相色谱法 |
1.2.7 荧光光谱法 |
1.3 金属增强荧光作用概述 |
1.3.1 金属增强荧光作用原理及影响因素 |
1.3.2 核壳纳米粒子的金属增强荧光作用 |
1.4 稀土荧光敏化方法 |
1.4.1 配体和协配体 |
1.4.2 表面活性剂 |
1.4.3 稀土共发光离子 |
1.4.4 金属纳米粒子 |
1.5 氧化石墨烯在多巴胺分析中的应用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明胶包覆银纳米粒子增强Tb(Ⅲ)荧光测定多巴胺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2.3 明胶包覆纳米粒子的合成 |
2.2.4 实验方法 |
2.2.5 血清样品的预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纳米粒子的表征与筛选 |
2.3.2 荧光光谱 |
2.3.3 实验条件优化 |
2.3.4 选择性和抗干扰 |
2.3.5 分析应用 |
2.4 机理探讨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与银纳米粒子协同增强Tb(Ⅲ)发光检测多巴胺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 |
3.2.2 试剂 |
3.2.3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 |
3.2.4 实验方法 |
3.2.5 血清样品的预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银纳米粒子的表征 |
3.3.2 GO的表征 |
3.3.3 荧光光谱 |
3.3.4 最佳实验条件优化 |
3.3.5 体系选择性和抗干扰性 |
3.3.6 分析应用 |
3.4 机理探讨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双酚A及多巴胺痕量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复杂基质样本分析概述 |
2 石墨烯纳米材料概述 |
2.1 石墨烯简介 |
2.2 功能化石墨烯 |
2.3 掺杂石墨烯 |
2.4 石墨烯复合物 |
2.5 3D石墨烯 |
3 固相萃取技术 |
3.1 固相萃取研究现状 |
3.2 石墨烯作为DSPE的吸附剂 |
3.3 石墨烯作为SPME的吸附剂 |
3.4 石墨烯作为MSPE的吸附剂 |
4 电化学传感技术 |
4.1 电化学传感技术概述 |
4.2 石墨烯基电化学传感器概述 |
4.3 石墨烯基电化学传感器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4.4 石墨烯基电化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4.5 石墨烯基电化学传感器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5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石墨烯固相萃取-毛细管电泳联用的硅橡胶包材中痕量双酚A灵敏检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仪器 |
2.3 溶液的制备 |
2.4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2.5 石墨烯的制备 |
2.6 石墨烯基SPE小柱的制备 |
2.7 SPE萃取过程 |
2.8 CE测定条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石墨烯表征 |
3.2 SPE萃取条件优化 |
3.3 CE条件的优化 |
3.4 SPE小柱分析性能 |
3.5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3.6 硅橡胶包材中BPA测定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纳米金-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复合物的多巴胺、抗坏血酸和尿酸的同时检测电化学传感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仪器 |
2.3 PEI-G的合成 |
2.4 AuNPs的合成 |
2.5 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
3 结果与讨论 |
3.1 PEI-G的表征 |
3.2 AuNPs的表征 |
3.3 电化学传感器的表征 |
3.4 AA、DA和 UA在 GCE/PEI-G/AuNPs上的电化学行为 |
3.5 pH的影响 |
3.6 扫描速度的影响 |
3.7 AA、DA、UA在修饰电极上的安倍研究 |
3.8 传感器的重现性、稳定性、选择性 |
3.9 人血清样品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A 主要缩略词表 |
附录B 文献综述 生物体液中儿茶酚胺类药物的光电化学传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生物样品中儿茶酚胺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PLC法 |
1.1 HPLC-ECD |
1.2 HPLC-FLD |
1.3 HPLC-MS |
2 电化学法 |
3 CE法 |
3.1 CE-CL法 |
3.2 CE-MS |
3.3 CE-紫外光谱法(UV) |
3.4 其他 |
4 光谱法 |
4.1 荧光法 |
4.2 分光光度法 |
5 结束语 |
(5)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生化传感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基于智能手机的生化检测概述 |
1.2 基于智能手机的电化学检测技术分类 |
1.2.1.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技术 |
1.2.2. 基于智能手机的电压型电化学检测技术 |
1.2.3. 基于智能手机的阻抗型电化学检测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 |
2.1 电流型电化学检测技术 |
2.2 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2.3 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的电路软件设计 |
2.4 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 |
2.5 电流型电化学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系统及其在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 |
3.1 葡萄糖检测意义及其智能手机检测现状 |
3.2 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检测系统 |
3.2.1.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的性能测试 |
3.2.2. 传感器构建和表征 |
3.3 葡萄糖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方法 |
3.3.1. 检测原理 |
3.3.2. 实验步骤 |
3.4 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的葡萄糖的检测 |
3.4.1. 传感器件对葡萄糖的响应特性研究 |
3.4.2.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对葡萄糖的检测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伏安法系统及其在尿酸、多巴胺和抗坏血酸检测中的应用 |
4.1 尿酸、多巴胺和抗坏血酸检测意义及其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现状 |
4.2 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伏安法系统 |
4.2.1.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的性能测试 |
4.2.2. 传感器的构建和表征 |
4.3 尿酸、多巴胺、抗坏血酸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方法 |
4.3.1. 检测原理 |
4.3.2. 实验步骤 |
4.4 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法对尿酸、多巴胺、抗坏血酸同时检测 |
4.4.1. 传感器件对尿酸、多巴胺、抗坏血酸的响应特性研究 |
4.4.2.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对尿酸、多巴胺、抗坏血酸的检测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安培法系统及其在左旋多巴检测中应用 |
5.1 左旋多巴检测意义及其电化学检测现状 |
5.2 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安培法系统 |
5.2.1.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的搭建 |
5.2.2. 传感器构建与表征 |
5.3 左旋多巴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方法 |
5.3.1. 检测原理 |
5.3.2. 实验步骤 |
5.4 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伏安法对左旋多巴的检测 |
5.4.1. 传感器件对左旋多巴的响应特性研究 |
5.4.2.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对左旋多巴的检测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方波伏安法系统及其在去甲肾上腺素检测中的应用 |
6.1 去甲肾上腺素检测意义及其电化学检测现状 |
6.2 基于智能手机的方波伏安法系统 |
6.2.1.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的性能测试 |
6.2.2. 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
6.3 去甲肾上腺素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方法 |
6.3.1. 检测原理 |
6.3.2. 实验步骤 |
6.4 基于智能手机的方波伏安法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检测 |
6.4.1. 传感器件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响应特性研究 |
6.4.2.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检测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总结 |
7.2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6)儿茶酚胺及磺胺类药物在毛细管电泳柱上富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毛细管电泳概述 |
1.1.1 毛细管电泳实验原理 |
1.1.2 毛细管电泳的优点 |
1.1.3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
1.1.4 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 |
1.2 毛细管电泳在柱富集技术 |
1.2.1 场放大样品堆积(FASS) |
1.2.2 p H调节堆积(p H-mediated stacking) |
1.2.3 等速电泳(ITP) |
1.2.4 扫集法(sweeping) |
1.2.5 胶束溶剂堆积(MSS) |
1.2.6 大体积样品堆积 |
1.2.7 联用富集技术 |
1.3 儿茶酚胺及其研究进展 |
1.3.1 儿茶酚胺简介 |
1.3.2 儿茶酚胺的检测方法 |
1.4 磺胺类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
1.4.1 磺胺类药物的简介 |
1.4.2 磺胺类药物的检测方法 |
1.5 选题意义 |
2 场放大进样-胶束溶剂堆积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三种儿茶酚胺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与溶液 |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4 毛细管电泳条件 |
2.2.5 实验方法 |
2.2.6 实际样品的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实验原理 |
2.3.2 电泳条件的优化 |
2.3.3 胶束溶液条件的优化 |
2.3.4 重现性和检出限 |
2.3.5 方法评价 |
2.3.6 实际样品的测定 |
2.4 小结 |
3 胶束到环糊精堆积和胶束到有机溶剂堆积毛细管电泳法富集检测磺胺类药物对比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与溶液 |
3.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4 实验电泳条件 |
3.2.5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实验原理 |
3.3.2 MCDS的优化 |
3.3.3 胶束溶剂崩塌的优化 |
3.4 方法比较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功能化石墨烯/酚醛树脂吸附剂的制备及在复杂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样品检测 |
1.1.1 生物样品检测中化合物的分类 |
1.1.2 生物样品中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
1.2 样品前处理方法 |
1.2.1 液液萃取 |
1.2.2 分散液液微萃取 |
1.2.3 固相萃取 |
1.2.4 分散固相萃取 |
1.2.5 磁性固相萃取 |
1.2.6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
1.2.7 固相微萃取 |
1.3 吸附剂 |
1.3.1 树脂材料 |
1.3.2 介孔材料 |
1.3.3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和共价有机骨架化合物 |
1.3.4 硼亲和材料 |
1.3.5 分子印迹材料 |
1.3.6 碳纳米材料 |
1.3.7 功能化石墨烯材料 |
1.4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的选题意义 |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型功能化石墨烯和酚醛树脂吸附剂的设计与制备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和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2.3 功能化石墨烯材料制备 |
2.2.4 酚醛树脂材料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功能化石墨烯材料制备及表征 |
2.3.2 酚醛树脂材料制备及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功能化石墨烯和酚醛树脂吸附性能评价 |
3.1 功能化石墨烯材料吸附性能评价 |
3.1.1 离子液体功能化石墨烯 |
3.1.2 聚离子液体功能化石墨烯 |
3.1.3 聚氢键受体型低共熔溶剂功能化石墨烯 |
3.1.4 聚氢键给体型低共熔溶剂功能化石墨烯 |
3.1.5 聚离子液体分子印迹石墨烯 |
3.1.6 聚多巴胺分子印迹-离子液体功能化石墨烯 |
3.2 酚醛树脂材料吸附性能评价 |
3.2.1 间苯二酚-三聚氰胺-乌洛托品分子印迹树脂 |
3.2.2 单宁酸-乌洛托品树脂和多巴胺-乌洛托品树脂 |
3.2.3 磁性单宁酸-乌洛托品树脂和磁性多巴胺-乌洛托品树脂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型化/快速样品前处理方法开发 |
4.1 管尖固相萃取 |
4.1.1 装置的组装与操作 |
4.1.2 设计原理及优势 |
4.2 输液针固相萃取 |
4.2.1 装置的组装与操作 |
4.2.2 设计原理及优势 |
4.3 滤头固相萃取 |
4.3.1 装置的组装与操作 |
4.3.2 设计原理及优势 |
4.4 超声辅助分散滤头萃取 |
4.4.1 装置的组装与操作 |
4.4.2 设计原理及优势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物样品中痕量物质的萃取和检测 |
5.1 尿液中蛋白质的萃取和检测 |
5.1.1 方法应用 |
5.2 尿液中甲苯和二甲苯暴露生物标志物的萃取和检测 |
5.2.1 样品前处理过程优化 |
5.2.2 方法学评价 |
5.2.3 方法应用 |
5.2.4 方法比较 |
5.3 尿液中β-激动剂的萃取和检测 |
5.3.1 样品前处理过程优化 |
5.3.2 方法学评价 |
5.3.3 方法应用 |
5.3.4 方法比较 |
5.4 西瓜汁中氯吡苯脲的萃取和检测 |
5.4.1 样品前处理过程优化 |
5.4.2 方法学评价及应用 |
5.5 豆芽中6-苄基腺嘌呤和4-氯苯氧乙酸钠的萃取和检测 |
5.5.1 样品前处理过程优化 |
5.5.2 方法学评价 |
5.5.3 方法应用 |
5.6 果蔬样品中苯脲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萃取和检测 |
5.6.1 样品前处理过程优化 |
5.6.2 方法学评价 |
5.6.3 方法应用 |
5.6.4 方法比较 |
5.7 西兰花中抗癌活性成分吲哚-3-甲醇的萃取和检测 |
5.7.1 样品前处理过程优化 |
5.7.2 方法学评价 |
5.7.3 方法应用 |
5.7.4 方法比较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饲料中呕吐毒素单抗的研制及icELISA试剂盒和GICA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生物毒素概述 |
2.1.1 关于生物毒素 |
2.1.2 关于真菌毒素 |
2.1.3 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2.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概述 |
2.3 DON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DON人工免疫原的合成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抗DON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试验三 DON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的研制及性能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四 DON快速检测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及性能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五 DON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和胶体金试纸条的验证及比较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主要结论 |
第四章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9)“良关系”丹参-降香药对抗脑缺血损伤脑内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丹参-降香药对研究进展 |
1.1.1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 |
1.1.2 降香的药理作用研究 |
1.2 微透析技术在脑内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1.3 代谢组学研究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注射液的制备及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仪器设备 |
2.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注射液的制备 |
2.2.2 丹参与降香药材质量标准控制 |
2.2.3 色谱条件 |
2.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6 方法学考察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2.3.2 丹参和降香药材质量标准建立 |
2.3.3 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
2.3.4 方法学考察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丹参-降香药对抗脑缺血脑代谢组学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药品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2 实验动物 |
3.3 方法 |
3.3.1 色谱及质谱条件 |
3.3.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3.4 MCAO模型的制备 |
3.5 大鼠脑组织收集、处理 |
3.6 数据分析 |
3.7 结果与讨论 |
3.7.1 HPLC-Q/TOF-MS方法的优化 |
3.7.2 方法学考察 |
3.7.3 大鼠脑缺血模型评价 |
3.7.4 脑组织HPLC-Q/TOF-MS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
3.7.5 大鼠代谢组学脑组织样本中药物及代谢物成分分析 |
3.8 小结 |
第四章 丹参-降香药对对大鼠海马区神经递质的影响及代谢研究 |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药品、试剂 |
4.2 MD-HPLC-ECD检测脑内神经递质及药物成分方法学的建立 |
4.2.1 标准品的配制 |
4.2.2 色谱检测条件 |
4.2.3 方法学考察 |
4.3 丹参-降香药对对大鼠海马区神经递质的影响及其代谢研究 |
4.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4.3.2 脑海马区定位 |
4.3.3 微透析样品采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HPLC-ECD检测条件优化 |
4.4.2 方法学考察结果 |
4.4.3 丹参-降香对脑内内源性物质的影响 |
4.4.4 丹参-降香药对中入脑成分的含量变化 |
4.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交感神经浸润促进胃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生物信息学分析β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及对胃癌预后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方法 |
1.2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基因及YKL-40 的表达 |
2.2 NGF的表达和巨噬细胞浸润与胃癌患者的预后 |
2.3 β 肾上腺信号与YKL-40 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及生存预后 |
3 讨论 |
3.1 NGF-交感神经相互作用影响胃癌预后 |
3.2 交感神经可能是通过YKL-40 调节胃癌的进展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交感神经浸润人胃癌组织的证据以及β肾上腺能受体信号通路促进胃癌进展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的收集和处理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5 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
1.6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 |
1.7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HPLC-ED)法检测胃癌组织中的NE水平 |
1.8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胃癌组织内交感神经浸润明显,β-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显着增强 |
2.2 胃癌组织中YKL-40,CD206,Syndecan-1,MMP9和CD31 的表达变化 |
3 讨论 |
3.1 交感神经和NGF相互作用促进交感神经在胃癌组织中的浸润 |
3.2 胃癌组织中的浸润的交感神经可释放大量递质NE,并主要通过激动癌细胞膜上的β2-AR促进胃癌的进展 |
3.3 交感神经递质通过调控YKL-40 的表达促进胃癌的增殖和转移 |
3.4 交感神经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向M2方向转化促进胃癌的进展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在细胞水平上研究β肾上腺能受体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的影响及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细胞培养 |
1.3.1 细胞复苏 |
1.3.2 细胞传代 |
1.3.3 细胞冻存 |
1.4 细胞增殖实验(CCK-8 法) |
1.5 细胞迁移实验 |
1.6 细胞浸润实验 |
1.7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蛋白水平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激活β2-AR 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浸润 |
2.2 体外激活胃癌细胞的β2-AR导致NGF、YKL-40、Syndecan-1和MMP9 的表达上调以及ERK和STAT3 的磷酸化水平增高 |
3 讨论 |
3.1 胃癌细胞是NGF的来源之一 |
3.2 激动胃癌细胞的β2-AR可通过STAT3/ERK促进YKL-40 的表达 |
3.3 YKL-40 通过增加Syndecan-1和MMP9 的表达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 |
4 结论 |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测定尿中儿茶酚胺(论文参考文献)
- [1]人血浆中3-甲氧基肾上腺素和3-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的萃取和浓度检测方法研究[J]. 彭婷,范燕华. 生物化工, 2021(06)
- [2]明胶包覆及氧化石墨烯协同银纳米粒子增强铽离子荧光检测多巴胺[D]. 孙甲. 山东大学, 2021(09)
- [3]基于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双酚A及多巴胺痕量检测方法研究[D]. 杨钰婷. 成都大学, 2021(07)
- [4]生物样品中儿茶酚胺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周慧,董佳,贺茂芳,刘文杰,程清轩,何孝文. 化工科技, 2020(05)
- [5]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生化传感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 纪岱宗. 浙江大学, 2020(01)
- [6]儿茶酚胺及磺胺类药物在毛细管电泳柱上富集方法研究[D]. 韩佳宝.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功能化石墨烯/酚醛树脂吸附剂的制备及在复杂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D]. 苑亚楠. 河北大学, 2020(08)
- [8]饲料中呕吐毒素单抗的研制及icELISA试剂盒和GICA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D]. 韩丽.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良关系”丹参-降香药对抗脑缺血损伤脑内物质基础研究[D]. 李倩楠. 西北大学, 2020(02)
- [10]交感神经浸润促进胃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祁月红.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