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公路工程略论(论文文献综述)
黄其冰[1](2021)在《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公路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绿色施工技术,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在眉睫。通过以某公路改建工程为例,着重介绍了公路工程实施绿色施工技术的意义、分析了当前公路工程绿色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公路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
陈忠义[2](2021)在《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托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高原山区高速化公路技术标准研究》的子课题“四川高原山区区域特征研究”。针对川西高原高寒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独特、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等特殊的区域环境特征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对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统一不同分区的设计指导思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公路工程技术要求,为川西高原高速化公路技术标准和设计指南的制订奠定基础。基于对川西高原现行区划特征及不适用性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的概念。通过收集整理川西高原及相似地区工程实践资料,结合公路标准和规范,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提炼出影响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的主导因素。通过搜集川西高原基础数据资料和部门相关区划图件,利用Arc GIS平台对影响建设分区的五大主导因素(海拔、地形地貌、气候、地质、生态环境)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绘制了各影响因素单项分区图。各单项分区指标均与川西高原工程建设需求相匹配,可以单独指导相应工程实践,也为建设分区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分区方案的确定提供了详细数据支撑。围绕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综合考虑川西高原实际工程建设条件和影响因素,确定了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应遵循的8个基本原则。结合影响建设分区的各主导因素单项分区及其指标研究成果,运用工程因素确定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指标层次体系。依托Arc GIS平台,通过指标数量计算和对各分区图件的叠加分析及边界修正,提出了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的三级分区方案并绘制了分区图。通过详细分析不同分区的典型特征及其对公路建设的影响,针对性提出了不同分区建设技术标准选取相关建议。最后具体分析了分区方案对川西九条规划线路的指导应用,便于相关工程人员参考运用。
杨易[3](2021)在《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绿色、可持续”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国家相继提出了建设“绿色公路”、“四好农村公路”等战略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村公路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农村公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其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等阶段都会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同时我国西北寒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更需要积极推广绿色农村公路。目前关于公路绿色度评价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施工阶段,研究对象主要为高等级公路,研究区域主要为东部地区,因此,根据寒旱地区的区域特点,构建一套适合西北寒旱地区的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体系,对于绿色农村公路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以绿色农村公路的全面发展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农村公路的发展现状和自身特点,界定了研究范围,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绿色公路评价的研究成果,确立了研究方向。针对寒旱地区干旱、寒冷、欠发达等突出特点,分析了寒旱地区的地域条件对于绿色农村公路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提炼了寒旱地区绿色农村公路的内涵。从“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三个方面,综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全寿命周期理论和综合系统论等相关基础理论,对绿色公路评价理论进行了总结,通过引入“绿色度”概念,确立了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的总体思路和理论基础。根据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和构建方法,以国家行业标准等为依据,结合专家意见,确立了以“绿色理念,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品质建设,服务提升”5个方面的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5项一级评价指标,23项二级评价指标。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国内外绿色公路评价体系的深入分析,将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等级划分为“G1(深绿),G2(绿色),G3(浅绿),G4(非绿)”4个等级,并且给出了每个评价指标等级划分的分级标准。对常见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和比选后,选择运用灰色聚类评价法构建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模型,实现了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为验证评价模型,选取典型寒旱地区农村公路“通古淖尔至额尔克哈什哈农村公路”作为本文的模型验证实例,对该项目绿色度进行评价,得出了其评价等级结果为“G2(绿色)”的结论,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后,给出了措施与建议。
孙晓青[4](2020)在《绿色施工背景下宁夏山区公路施工中弃方材料再利用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交通作为拉近人员和物资时空距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与此同时,公路施工会产生大量的工程废弃物,特别在穿越山高谷深、地势陡峭的地区,可能需要挖掘隧道或修建桥梁等施工方式,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土石方的挖填作业。如果开挖量与回填量不平衡,就需要对土方进行空间和时间上的迁移,在此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废弃土石方。本文针对公路施工弃方材料绿色化再利用问题,从生态学视角出发,提出集成弃方材料再利用的动静态数学模型、弃方材料再利用对生态容量的影响评价方法和弃方材料再利用经济效益测度方法的“一体三柱”宁夏山区公路施工弃方再利用路径方案,并结合实际数据开展绿色施工背景下的山区公路弃方材料再利用实证研究。首先,对弃方材料再利用现状与理论基础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宁夏山区公路施工的S60西吉至会宁(宁甘界)公路工程A5合同段项目的概况,并结合绿色施工难点和影响因素,确定宁夏山区公路施工弃方材料再利用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构建了集成弃方材料分类、弃方再利用的静动态数学模型、弃方材料再利用对生态容量的影响评价方法和弃方材料再利用经济效益测度方法的“一体三柱”宁夏山区公路施工弃方再利用路径方案。其中弃方材料动静态调度模型,综合考虑了施工区地形地貌特征及弃方材料再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缓冲区模型和分类调度模型相结合方式构建而成;而生态容量评价方法和效益分析方法则从生态学角度和经济学角度,为宁夏山区公路施工弃方材料再利用的生态学效应和经济学效用的定量化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然后,基于宁夏南部山区公路施工的项目实际情况,分析项目弃方产生原因及其分类,提供了传统以经济指标衡量的弃方处理方法;然后,以绿色施工为依托,利用项目数据,验证设计的动静态调度模型;并从弃方再利用耕地容量和生态容量、黄土制砖方案弃方再利用的经济效益、弃方再利用导致的生态赤字与生态补偿等方面,分析弃方再利用作业对环境的影响。最后,综合对比以经济学指标为导向,计算兼顾生态学指标的弃方材料再利用经济效益测度方法的成本情况,并探讨了新方法与传统弃方再利用评估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为其他施工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
张丹[5](2020)在《改进群组AHP-FCE法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建设是一项耗时、复杂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为了客观的认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必须进行公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然而,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较多关注环境要素,对项目建设所引发的生态问题重视不够,加之评价指标及其赋值随意性较大,评价方法定量化程度不高,弱化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建设项目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针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基于在分析环境、生态与生态环境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差异性,分析高速公路建设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全面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适用于公路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计算评价模型,并验证其科学性与可行性,最后基于评价结果对建设项目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结论如下:1、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基于对“环境”与“生态”两词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从而引申到“生态环境”一词。通过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对生态环境的概念所包含的意义进行了归纳和阐述。并且通过对公路工程的建设行为分析,系统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五方面阐释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为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2、构建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公路工程建设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大量文献的总结,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要求,本文全面、系统地构建适用于高速公路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声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及环境空气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3、建立了改进的群组AHP-FCE模型基于对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研究,分析各个方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总结目前方法的研究状况,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将改进的群组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简称改进的群组AHP-FCE法),构建改进的群组AHP-FCE模型。4、实例分析验证基于汉中至略阳段公路实际工程特点,采用改进的群组AHP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赋值,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研究路段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评价。综合评价结果为0.3482,其符合“一般影响”等级,即所选段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般,这与公路建设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将改进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对比分析得出,改进的群组AHP-FCE法系统地考虑到各种因素,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更好地突出社会环境指标在整个体系的地位,可以系统的体现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真实状况,从而指导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计划调整和措施实施,充分发挥该模型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5、提出科学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根据本研究评价结果,结合汉中至略阳段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特点,着重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及环境空气这五方面出发,多方位提出了具体化且适用于汉中至略阳段高速公路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对汉中至略阳段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汉中至略阳段公路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的基础。
王甜甜[6](2020)在《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法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法理研究,属于交通产业法学领域研究范畴。2020年4月1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现行及在编公路工程行业标准项目清单中,《美丽公路技术规范》在列其中,该文件明确规定了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制定,应遵循的首要原则。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制定,旨在推进交通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推进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本文旨在以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学理思路为研究对象,从学理角度出发,探索美丽公路技术标准体系的制定与施行。本文结合工程法学理论、法美学理论的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分析归纳法、跨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开展研究。理论上,结合工程法学规律,发掘《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相关规定蕴含的法理。实践上,结合美丽公路建设的系列规章制度,从中发现其技术标准等相关法理的运用规律。用法律思维,分析其问题,利用法学专业知识为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施行提出可行性参考建议,以期促进美丽公路建设的有序发展。文本研究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相关概念界定,为文章的下文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根据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1)的相关内容,从原则、体系以及技术规范三个方面提出美丽公路技术标准制定与施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第三部分,针对上文所遇到的问题,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第四个部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法理思考,以达到为我国美丽公路建设提供一套完整法学理论体系的目的。探索与完善美丽公路的技术标准,符合依法治国的法理要求与走向。也是在公路交通社会关系中,保障公路社会关系的秩序与公平,实现人们的美好出行愿望的法理价值所在。在新时代,探索完善美丽公路的技术标准学理,不断将其法理思路,融入绿色创新体系与监督体系,对于保障公路秩序的共享、绿色、安全与高效,提升人们美好出行的质量水平,实现建设美丽中国之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乔柳植[7](2020)在《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广东省绿色高速公路建设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新时代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交通,解决绿色高速公路发展中不完善的问题,提出绿色高速公路评价体系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广东省的绿色高速公路评估评价体系为基本出发点,致力于为积极引导、推动广东省绿色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希望对绿色公路评价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多条高速公路进行调查研究,在国内外绿色高速公路发展及绿色高速公路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梳理完善了绿色高速公路理念。基于顶层设计前提及全寿命周期实施,提出绿色高速公路应提前规划,把绿色高速公路分为设计、建设、运营三个阶段,综合考虑如何实现绿色高速公路管理。通过对广东省绿色高速公路实地调研,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筛选确定出了有一定代表性的绿色高速公路评价指标,提出广东省绿色高速公路评价体系由公路全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组成,分为绿色高速公路设计、绿色高速公路建设、绿色高速公路运营3个一级指标及11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其次,根据德尔菲法,通过专家咨询,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广东省绿色高速公路评价指标权重,其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是绿色高速公路建设、绿色高速公路设计和绿色高速公路运营,建立广东省绿色高速公路评价指标的综合评定方法。最后,以广东省龙怀高速公路为例,分析绿色高速公路在建设方面所采取的工程措施,运用本评价体系对龙怀高速进行绿色高速公路建设评价,评分结果为92.5分,认为龙怀高速公路在绿色高速公路建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根据评价结果结合项目情况,提出了改进措施建议。通过对本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应用,验证了本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可为广东省绿色高速公路评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王慧龙[8](2019)在《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以JH绿色公路工程项目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加。2014年,我国公路工程里数突破11万公里,位于世界第一;2018年,我国预估新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公路工程里数不断被刷新。而随着公路工程项目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也不可避免的对项目周边的环境造成破坏,如施工对道路沿线植被的破坏、施工排放废气对空气的污染等。如何在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建设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的必然要求。绿色公路工程项目已成为公路工程项目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实现较好的绿色项目管理目标,对项目管理工作的要求较之普通公路项目较高。分析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运用科学方法对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可为提高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基于此,文章依托于绿色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将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与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相结合,对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首先,文章构建了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文章明确了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目标及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步骤,选择应用文献查阅法和实际调查法对评价指标体系予以确定;继而,文章构建了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在评价模型构建的过程中,文章选择了熵权法作为了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运用了物元可拓法确定了评价模型;最后,文章以JH公路工程项目为例,通过在对项目情况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JH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价,通过评价得出JH公路工程项目绿色管理整体绩效水平为“良”的结果。文章以JH公路工程项目为例,通过构建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JH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文章对于JH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可为JH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也可为其他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张新阅[9](2019)在《基于绿色施工的公路工程土石方动态调配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土石方调配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计量费用及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加之在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的时代大势下,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我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将为我国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重要契机。致力于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来切实提高人民获得感与幸福感是我国发展长期坚持的正确道路。在土石方调配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土石方合理利用的问题,又要考虑运输的可能性和经济性,对土石方进行科学合理的转运和调配,以达到调配费用最低的同时又尽可能降低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着眼点,在土石方动态调配方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项土石方绿色调配方案,为施工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这对整个公路工程施工行业是非常迫切的。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与文献的分析,详细地研究了土石方动态调配模型,以及该模型的本质特征,结合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相关理论,把项目料场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水土防治作为目标之一,并在单位中转场物料水土防治费用与弃渣场物料水土防治费用比较的基础上,建立了料场水土防治模型,从而构建绿色调配费用最低的目标函数。在对各料源之间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七种料物流向即各组成要素间的料物调配流向,建立了基于该调配流向的土石方调配约束条件。此外,针对本文所构建的土石方动态调配模型选择多目标优化算法来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没有唯一的最优解且各个不同目标之间在求解的过程中可能相互排斥,通常是获得一个平衡解,使得目标问题都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目前多目标优化问题通常使用进化算法来解决,NSGA-Ⅱ算法通过其精英策略选择,保留父代中的精英元素,从而保证最终Pareto解集的全面性。本文通过对施工隧道与路堑开挖中形成的弃渣的合理利用,减少对施工区域生态植被干扰,降低了对公路用地界外自然地貌、原生植被、表土资源、扰动,实现了绿色施工,基本达到了“零弃方”的目的。
吕思汝[10](2019)在《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交通系统不断升级,公路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公路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大,为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公路绿色施工是公路建设的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国公路绿色施工相关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尚未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目前主要参考国内公路施工、建筑绿色施工等有关环境保护的评价指标。虽然公路施工、公路绿色施工、建筑绿色施工存在着共性,但是传统施工与绿色施工、建筑施工与公路施工也存在着差异性。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施工企业在公路绿色施工阶段环境保护的实施情况,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合公路绿色施工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研究成果展开梳理与归纳;对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的理论进行研究;明确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条件、对象及范围;分析公路工程在不同路段施工期间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及污染源。在此基础上,结合公路自身特点,对现有的相关标准和国内外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指标筛选,建立含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的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指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结合国内相关标准、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确定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构建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得到评价指标标准阈值。本文以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公路工程进行案例分析,采用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动态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动态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保护措施,验证该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可行且合理适用。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提供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施工企业评价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的实施情况提供工具与方法参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公路奠定基础。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公路工程略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公路工程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公路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公路工程实施绿色施工技术的意义 |
1.1 实施绿色施工技术,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
1.2 实施绿色施工技术,能够提升项目工程施工质量与效率 |
1.3 实施绿色施工技术,能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效益的双赢 |
2 公路工程绿色施工技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2.1 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对绿色施工观念不重视 |
2.2 施工企业缺乏实施绿色施工的管理制度 |
2.3 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产生的扬尘、废气处理不当 |
2.4 施工现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当 |
2.5 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产生污水处理不当 |
2.6 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产生的噪声缺乏控制 |
3 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公路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 |
3.1 施工企业负责人要树立绿色施工思想观念 |
3.2 完善施工企业的绿色施工体系 |
3.3 施工现场产生的扬尘、废气治理技术措施 |
3.4 施工现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治理技术措施 |
3.4.1 填埋处理。 |
3.4.2 进行固化处理。 |
3.4.3 回收利用。 |
3.4.4 减量化处理。 |
3.5 施工现场产生的污水治理技术措施 |
3.6 施工现场产生的噪声处理技术措施 |
4 结语 |
(2)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经验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概念和影响因素 |
2.1 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概念 |
2.1.1 川西高原现行区划特征及不适用性分析 |
2.1.2 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的概念 |
2.2 川西高原公路建设主要影响因素 |
2.2.1 川西高原工程实例主要影响因素 |
2.2.2 公路规范中各专业建设标准影响因素 |
2.2.3 公路建设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及相关指标 |
2.3 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主导因素 |
2.3.1 公路建设分区主导因素确定方法 |
2.3.2 公路建设分区主导因素及其对公路建设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主导因素分布规律 |
3.1 海拔 |
3.1.1 海拔数据获取 |
3.1.2 川西高原海拔分布规律分析 |
3.1.3 川西高原海拔分区 |
3.2 地形地貌 |
3.2.1 川西高原地形地貌概况 |
3.2.2 地形地貌划分参数选取 |
3.2.3 地形地貌划分参数计算分析 |
3.2.4 川西高原地形地貌分区 |
3.3 气候 |
3.3.1 气象数据获取 |
3.3.2 气象数据插值方法 |
3.3.3 川西高原气候分区 |
3.4 地质 |
3.4.1 地质构造和地震分布 |
3.4.2 地质灾害 |
3.4.3 川西高原地质分区 |
3.5 生态环境 |
3.5.1 川西高原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
3.5.2 生态保护红线分布特征 |
3.5.3 川西高原生态环境分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指标体系及分区方案 |
4.1 公路建设分区原则 |
4.2 公路建设分区指标层次体系 |
4.3 公路建设分区构建方法 |
4.4 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方案 |
4.5 不同分区的典型特征及其对公路建设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应用 |
5.1 不同分区公路建设技术标准部分条文建议 |
5.2 分区成果针对川西九条规划线路的指导应用 |
5.2.1 九条规划线路位置 |
5.2.2 九条规划线路所属分区 |
5.2.3 九条规划线路的应用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成果 |
论文创新点 |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理论分析 |
2.1 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的的内涵 |
2.1.1 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的定义 |
2.1.2 农村公路的特点分析 |
2.1.3 寒旱地区的影响分析 |
2.2 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理论综述 |
2.2.1 绿色公路基础理论 |
2.2.2 绿色公路评价理论 |
2.3 绿色度评价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 |
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2 评价指标选体系构建方法 |
3.3 评价指标选体系构建依据 |
3.4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4 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
4.1.1 定量指标分级标准 |
4.1.2 定性指标分级标准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 |
4.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 |
4.3 评价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实证分析 |
5.1 项目基本情况 |
5.2 项目绿色度评价 |
5.3 评价结果分析及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成果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寒旱地区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
附录 B 通额公路绿色度评价调查问卷 |
(4)绿色施工背景下宁夏山区公路施工中弃方材料再利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公路施工弃方材料绿色利用与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绿色施工理念理论与方法 |
2.1.1 绿色施工管理方法 |
2.1.2 绿色施工技术与环境保护理论 |
2.1.3 绿色施工质量与进度控制理论 |
2.2 弃方材料动静态调度理论与方法 |
2.2.1 弃方材料的动静态调配基本概念 |
2.2.2 弃方材料静态调度模型 |
2.2.3 弃方材料动态调度模型 |
2.2.4 弃方材料再利用动静态调度模式方法 |
2.3 公路生态容量与生态足迹理论 |
2.3.1 公路生态容量的几个基本概念 |
2.3.2 公路废弃方材料再利用与生态容量的关系 |
2.3.3 兼顾生态容量评价的弃方再利用施工效益测算方法 |
2.4 小结 |
第三章 宁夏山区公路建设中的弃方再利用方案设计 |
3.1 项目介绍 |
3.1.1 项目基本情况 |
3.1.2 宁夏山区公路施工特点 |
3.2 绿色施工对宁夏山区公路弃方材料再利用的影响及实施难点分析 |
3.2.1 有无绿色施工要求的弃方处理策略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
3.2.2 绿色施工背景下弃方材料再利用难点分析 |
3.3 绿色施工宁夏山区弃方材料再利用方案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 |
3.3.1 绿色施工背景下弃方材料再利用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
3.3.2 弃方材料再利用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
3.4 宁夏山区公路弃方材料绿色再利用方案 |
3.4.1 “一体三柱”组织架构 |
3.4.2 弃方材料分类及处理 |
3.4.3 弃方材料动静态调运 |
3.4.4 弃方材料再利用生态评价与效益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弃方再利用方案在宁夏山区公路施工中的实证分析 |
4.1 传统项目管理下的弃方处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4.2 本项目建设中的弃方分类 |
4.3 宁夏公路建设中弃方与利用的静动态平衡分析模型测试 |
4.3.1 静态调度模型验证 |
4.3.2 动态平衡调配模型验证 |
4.4 宁夏山区高速公路弃方利用对生态容量的影响评价方法验证 |
4.4.1 弃方利用对耕地容量的影响 |
4.4.2 弃方再利用的生态容量计算 |
4.4.3 黄土制砖的方案进行弃方材料再利用 |
4.4.4 生态赤字与生态补偿 |
4.5 绿色施工的效益及其影响分析方法测试 |
4.5.1 绿色施工下弃方再利用施工效益评价参数说明 |
4.5.2 基于兼顾生态容量评价的传统方案与绿色施工方案对比分析 |
4.6 决策建议 |
4.7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改进群组AHP-FCE法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公路发展状况及影响 |
1.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进展 |
1.2.3 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特色 |
第二章 公路建设对路域环境的影响分析 |
2.1 环境与生态环境 |
2.1.1 环境 |
2.1.2 生态 |
2.1.3 生态环境 |
2.2 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2.2.1 环境影响评价 |
2.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2.2.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区别 |
2.3 公路工程建设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3.1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
2.3.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3.3 对水资源的影响 |
2.3.4 对大气的影响 |
2.3.5 对声环境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体系的含义及功能 |
3.1.1 指标体系的含义 |
3.1.2 指标体系的功能 |
3.2 指标体系的分类 |
3.2.1 依据指标的功能分类 |
3.2.2 依据指标的区域性分类 |
3.2.3 依据指标的定量化程度分类 |
3.3 公路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4 公路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5 指标的量化方法 |
3.5.1 定性指标量化方法 |
3.5.2 定量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评析 |
4.2 改进的群组AHP-FCE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 运用改进的群组AHP确定权重 |
4.4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实施综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的群组AHP-FCE法对研究路段评价分析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自然环境概况 |
5.1.2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
5.1.3 生态环境概况 |
5.2 评价体系的构建 |
5.3 指标的赋值及无量纲化 |
5.4 权重的确定 |
5.4.1 传统AHP确定权重 |
5.4.2 改进群组AHP确定权重 |
5.5 二级态势评估结果 |
5.5.1 一级模糊评价 |
5.5.2 二级模糊评价 |
5.6 传统方法与改进方法的比较 |
5.6.1 权重的对比 |
5.6.2 综合评估结果的对比 |
5.7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5.7.1 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5.7.2 生态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
5.7.3 水资源影响保护措施 |
5.7.4 声环境保护措施 |
5.7.5 环境空气质量保护措施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法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学科定位 |
2.选题来源 |
3.选题背景 |
4.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基本思路 |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五)本文不足之处 |
一、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学理界定 |
(一)美丽公路的界定 |
(二)工程美的内涵 |
(三)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法律规范渊源 |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理论渊源 |
2.公路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的本质渊源 |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历史渊源 |
4.我国美丽公路及其技术标准的渊源 |
(四)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内涵 |
二、美丽公路技术标准原则与体系 |
(一)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原则 |
1.美丽公路技术标准制定原则 |
2.美丽公路技术标准实施原则 |
3.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监督原则 |
(二)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体系 |
1.美丽公路技术标准规划体系 |
2.美丽公路技术标准建设体系 |
3.美丽公路技术标准养护体系 |
4.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管理体系 |
三、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学理分析 |
(一)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原则学理分析 |
1.从法学原则视角分析美丽公路技术标准 |
2.从法律依据视角分析美丽公路技术标准 |
3.从法律价值视角分析美丽公路技术标准 |
4.从法律标准化视角分析美丽公路技术标准 |
(二)美丽公路技术标准体系学理分析 |
1.从规划视角分析美丽公路技术标准 |
2.从建设视角分析美丽公路技术标准 |
3.从养护视角分析美丽公路技术标准 |
4.从管理视角分析美丽公路技术标准 |
(三)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技术规范学理分析 |
1.从制定视角分析美丽公路技术标准 |
2.从监督视角分析美丽公路技术标准 |
3.从安全保障视角分析美丽公路技术标准 |
4.从责任追究视角分析美丽公路技术标准 |
四、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法理思考 |
(一)从原则体系的法理思考 |
1.美丽公路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相互衔接 |
2. 美丽公路技术标准实施融合多元化体制 |
(二)从体系的法理思考 |
1.规划体系的法理思考 |
2.建设体系的法理思考 |
3.养护体系的法理思考 |
4.管理体系的法理思考 |
(三)从技术规范的法理思考 |
1.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发展理念融入 |
2.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监督理念融入 |
3. 美公路技术标准的安全理念融入 |
4.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责任理念融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广东省绿色高速公路建设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标及研究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标 |
1.5.2 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 |
2.1 绿色高速公路发展概述 |
2.1.1 绿色高速公路概念 |
2.1.2 绿色高速公路发展 |
2.1.3 绿色高速公路与传统高速公路 |
2.2 顶层设计概述 |
2.2.1 顶层形成及基本概念 |
2.2.2 智慧顶层设计主要观点 |
2.3 绿色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概述 |
2.3.1 全寿命周期概念 |
2.3.2 绿色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 |
2.3.3 绿色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省绿色高速公路评价体系构建 |
3.1 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现状分析 |
3.1.1 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历程 |
3.1.2 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趋势 |
3.2 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践行绿色理念实践调研 |
3.2.1 实践调研概况 |
3.2.2 实践调研分析研究 |
3.2.3 广东省绿色高速公路发展问题 |
3.3 绿色高速公路建设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及方法 |
3.3.1 绿色高速公路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3.3.2 构建指标体系方法 |
3.4 绿色高速公路建设评价体系建立 |
3.4.1 绿色高速公路设计阶段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2 绿色高速公路建设施工阶段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3 绿色高速公路运营维护阶段指标体系的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广东省绿色高速公路评价体系确定 |
4.1 绿色高速公路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4.1.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比较 |
4.1.2 层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 广东省绿色高速公路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
4.2.1 一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2 二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3 三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4 广东省绿色高速公路评价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省绿色高速公路评价实例分析——以龙怀高速为例 |
5.1 龙怀项目概况 |
5.2 龙怀项目绿色高速公路分析 |
5.2.1 绿色规划设计措施 |
5.2.2 绿色施工措施 |
5.2.3 绿色运营和养护措施 |
5.3 龙怀项目绿色高速公路评价 |
5.3.1 绿色规划设计评分 |
5.3.2 绿色施工评分 |
5.3.3 绿色养护运营评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项目推进绿色高速公路建设改进措施 |
6.1 社会经济措施 |
6.2 法律制度措施 |
6.3 环境资源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主要创新成果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以JH绿色公路工程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理论综述 |
2.1 绿色管理理论概述 |
2.1.1 绿色工程涵义 |
2.1.2 绿色管理理论 |
2.2 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 |
2.2.1 绿色公路工程概念及特点 |
2.2.2 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内涵 |
2.2.3 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特征 |
2.3 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理论 |
2.3.1 绩效的涵义 |
2.3.2 绩效评价的目的 |
2.3.3 绩效评价的方法 |
2.3.4 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标 |
3.1.1 反映项目管理情况 |
3.1.2 提供项目管理借鉴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1 全面性原则 |
3.2.2 科学性原则 |
3.2.3 系统性原则 |
3.2.4 可操作性原则 |
3.3 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方法及构建思路 |
3.3.1 评价指标选择方法 |
3.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3.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3.4.1 确定评价目标 |
3.4.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3.4.3 基于文献查阅法初步确定评价指标 |
3.4.4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4 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4.1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1.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4.1.2 指标权重确定过程 |
4.2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4.2.1 构建物元可拓评价模型 |
4.2.2 项目管理绩效综合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5 案例研究 |
5.1 JH绿色公路工程项目概述 |
5.1.1 JH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简介 |
5.1.2 JH绿色公路工程建设单位及组织机构 |
5.1.3 JH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难点 |
5.2 JH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综合评价 |
5.2.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5.2.2 绩效综合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9)基于绿色施工的公路工程土石方动态调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石方调配问题阐述 |
1.2.2 土石方调配研究现状 |
1.2.3 绿色施工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本理论 |
2.1 绿色施工相关政策法规 |
2.2 绿色施工 |
2.2.1 绿色施工的基本原则 |
2.2.2 绿色施工的要点 |
2.3 绿色施工理论基础 |
2.3.1 循环经济 |
2.3.2 可持续发展 |
2.3.3 全面造价管理 |
2.4 公路工程绿色施工 |
2.4.1 公路工程施工的特点 |
2.4.2 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的主要内容 |
2.5 多目标优化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的土石方动态调配模型研究 |
3.1 土石方调配的前提和基础 |
3.1.1 施工进度计划 |
3.1.2 施工总布置 |
3.1.3 料场规划 |
3.2 公路工程土石方调配系统分析 |
3.2.1 系统描述 |
3.2.2 系统物料流向 |
3.2.3 系统调配运输道路等级划分 |
3.3 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的土石方动态调配模型建立 |
3.3.1 模型分析 |
3.3.2 料场水土防治模型引入 |
3.3.3 下层土石方调配目标函数 |
3.3.4 上层料场水土防治目标函数 |
3.4 公路工程绿色施工土石方动态调配模型约束条件 |
3.4.1 下层土石方调配约束条件 |
3.4.2 上层料场水土防治约束条件 |
3.5 绿色施工对土石方动态调配的约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的土石方动态调配模型解法研究 |
4.1 多目标优化理论 |
4.1.1 多目标优化定义 |
4.1.2 最优解定义 |
4.1.3 多目标优化的多样性以及收敛性分析 |
4.2 多目标优化算法概述 |
4.2.1 传统多目标优化算法 |
4.2.2 智能多目标优化算法 |
4.3 NSGA-Ⅱ算法求解多目标土石方动态调配模型 |
4.3.1 NSGA-Ⅱ算法 |
4.3.2 NSGA-Ⅱ算法约束支配原理 |
4.3.3 公路工程绿色施工土石方动态调配模型的求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应用与验证 |
5.1 项目概况 |
5.1.1 沿线环境特征 |
5.1.2 施工材料 |
5.2 土石方调配参数 |
5.2.1 基本参数 |
5.2.2 运输距离参数 |
5.3 土石方动态调配模型应用 |
5.3.1 土石方动态调配模型的建立 |
5.3.2 模型求解 |
5.3.3 计算结果分析 |
5.4 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10)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国外对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的研究 |
1.2.2 国内对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的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 |
2.1 公路绿色施工相关理论 |
2.1.1 绿色施工及评价 |
2.1.2 公路绿色施工及评价 |
2.2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范畴研究 |
2.2.1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概念 |
2.2.2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条件 |
2.2.3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对象及范围 |
2.3 不同路段公路施工的环境污染及来源 |
2.3.1 不同路段环境与绿色施工特征 |
2.3.2 自然环境污染及来源 |
2.3.3 社会环境污染及来源 |
2.3.4 生态环境污染及来源 |
2.4 相关模型理论 |
2.4.1 R聚类模型 |
2.4.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2.4.3 动态综合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选取 |
3.1 评价指标筛选 |
3.1.1 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
3.1.2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
3.1.3 评价指标筛选过程 |
3.2 评价指标初步筛选 |
3.2.1 数据来源 |
3.2.2 评价指标初步筛选 |
3.2.3 评价指标初步筛选结果 |
3.3 评价指标二次筛选与确定 |
3.3.1 指标信息收集 |
3.3.2 评价指标二次筛选 |
3.3.3 评价指标的确定与体系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等级划分与模型构建 |
4.1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
4.1.1 评价等级标准及范围的确定 |
4.1.2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的依据 |
4.1.3 定性评价指标的定义及等级划分 |
4.1.4 定量评价指标的定义及等级划分 |
4.2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动态综合评价模型 |
4.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2 评价流程 |
4.2.3 指标预处理 |
4.2.4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 公路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动态综合评价指标阈值 |
4.3.1 动态综合比选门限值 |
4.3.2 动态综合评价指标阈值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公路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工程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措施与监测数据 |
5.2.1 工程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
5.2.2 基础数据统计 |
5.3 工程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动态综合评价 |
5.3.1 指标预处理 |
5.3.2 动态综合评价函数值确定 |
5.4 动态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及保护措施 |
5.4.1 动态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4.2 保护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附录B 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 |
附录C 三级评价指标相关关系 |
四、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公路工程略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公路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研究[J]. 黄其冰. 运输经理世界, 2021(14)
- [2]川西高原公路建设分区研究[D]. 陈忠义. 长安大学, 2021
- [3]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研究[D]. 杨易.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绿色施工背景下宁夏山区公路施工中弃方材料再利用路径研究[D]. 孙晓青.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改进群组AHP-FCE法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 张丹. 长安大学, 2020(06)
- [6]美丽公路技术标准的法理研究[D]. 王甜甜. 长安大学, 2020(06)
- [7]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广东省绿色高速公路建设评价体系研究[D]. 乔柳植. 长安大学, 2020(06)
- [8]绿色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以JH绿色公路工程项目为例[D]. 王慧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基于绿色施工的公路工程土石方动态调配方法研究[D]. 张新阅.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10]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及其应用研究[D]. 吕思汝.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