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重大突发事件”

三类“重大突发事件”

一、三类“巨大突发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刘雅姝[1](2021)在《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各种利益诉求增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对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研究已经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指出,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可见,近年来国家安全思想已上升到重要的指导地位。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各种事故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临巨灾风险的防范问题、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社会安全类风险,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重大突发事件产生的诸多影响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此背景下,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机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立足于系统理论及5W1H方法,融合演化博弈理论、知识图谱理论、事理图谱理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机理展开研究,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在对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进行实证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1)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基于系统理论及5W1H分析方法定义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的内涵,突破传统从单一维度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的局限,从系统观角度出发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要素、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体行为要素(Who)、事件舆情信息要素(What)、事件事理要素(Why)、事件时间要素(When)、事件环境要素(Where)。系统性地从Who(谁推动、促进了事件演变)、What(事件演变的内容是什么)、Why(事件演变的原因是什么)等多维度视角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最终基于事件的演变机理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How)。(2)从重大突发事件主体行为的维度(Who)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主体行为演变的问题。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主体行为的演变过程,明确博弈主体是由政府为代表的决策方、以网民为代表的参与方、以媒体为代表的推动方三部分组成,对其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最后对所构建的主体之间的博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模拟了事件发展热度、事件负面影响持续恶化、政府奖惩机制介入情景下三方主体行为的演变,得出的结论为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主体的管理策略提供现实参考依据。(3)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维度(What)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演变的内容问题。基于知识图谱理论,提出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的构建框架模型及技术架构,进而构建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利用舆情知识图谱挖掘舆情知识三元组、网络传播的路径结构等内容。基于数据驱动思想,通过舆情知识的进一步提取分析得到事件舆情的话题演变、舆情知识网络结构演变等过程。所得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的分析结论有益于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舆情治理。(4)从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维度(Why)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演变的原因问题。基于事理图谱理论,采用事理图谱构建的相关方法,通过本体构建、事件抽取、事件关系抽取等步骤构建了面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理图谱及其抽象事理图谱。基于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挖掘重大突发事件演变过程中的事理逻辑知识,深入分析事件之间的演变规律和模式,弥补以往未能详尽阐述重大突发事件在微观层面的演变机理和运行过程的短板。基于知识驱动视角,通过事件逻辑知识演变分析、事件演变的传导路径挖掘、事件演变的动因剖析等角度揭示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逻辑与规律,进而把握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展脉络,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5)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How)。依据事件的演变机理得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阐述了在突发事件情景下应如何应对的问题。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研究内容,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策略,(1)基于事件主体行为演变的主体管理策略;(2)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的舆情信息治理对策;(3)基于事件主体行为演变、事件舆情信息演变、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三个维度的重大突发事件管控问题。理论层面上,立足于系统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知识图谱理论、事理图谱理论、5W1H等多种理论方法,从事件的主体演变、事件舆情信息演变以及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挖掘等多维视角入手,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通过博弈论、知识图谱、事理图谱等方法剖析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阐述事件演变的本质,发现事件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应对策略。基于数据驱动思想,多维度揭示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基于知识驱动思想,挖掘重大突发事件演变逻辑,促进了传统研究范式转型,科学地认识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可以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分析研判和预警,提高事件的总体态势感知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践层面上,通过爬取微博、中国新闻网、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等平台上重大突发事件的相关数据,构建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和事理图谱,基于真实数据对理论推演部分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服务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研究逻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为相关部门进行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提供依据,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和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蔡世远[2](2021)在《面向突发事件的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系统要发挥作用,物流支撑是关键。应急物流中心是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选址能够有效降低综合救援成本,减少资源占用率,对应急救援效率的提高、应急管理系统的优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根据应急物流的特点介绍了应急物流中心的定义、组成部分及其优势,以湖北省为例,分析了该省当前各类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论证了在湖北省建设应急物流中心的必要性。但湖北省应急物流中心地理位置的确定需要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因此,该选址问题必须经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文章通过两个阶段研究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第一个阶段从应急物流能力和应急需求两个方向确定了16个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构建起地区应急物流能力与应急需求评价体系,建立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湖北省17个地区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地区应急需求差异较大,应急物流能力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均衡性差,优势资源聚集明显。随后将该省各地区的综合评价指数采用Ward法分为四类,选择综合评价指数较高的前三类地区作为应急物流中心备选地址,剩下第四类地区予以淘汰,得到了初步的选址方案。在第二个阶段构建了带容量及时间窗约束的选址-分配模型,每个应急物流中心都有最大储备量限制,每个受灾需求点都有救援时间要求和不同的权重,需要在满足上述约束的前提下使应急物流中心至各受灾需求点的权重距离最少,以此反映应急救援效率。其中备选应急物流中心为第一阶段前三类地区范围内的节点,受灾需求点为全省82个市(县)节点。获取各地的数据后设计出对应的遗传算法,通过多次实验确定了遗传算法的种群规模与最大迭代次数。各项参数确定后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一个较理想结果:湖北省应急物流中心应选址在武汉、黄冈、孝感、荆州、宜昌、襄阳、十堰、恩施八个地区内。结果表明与现有规划方案相比,该选址-分配方案目标函数值更低,能使应急物流中心的救援效率更高。文章设计的方法和模型能为地区物流中心的选址问题提供可行、易操作的方法。

邓彩霞[3](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范笑妤[4](2021)在《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正处于“风险社会”,突发事件频发,矛盾经舆论场放大后造成的危机不容小觑。政务微博是政府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主要渠道,长期处于舆情应对的前沿,政府部门纷纷开设政务微博,进行政务公开、突发事件舆情回应。从全国各地政务微博的发展水平来看,上海政务微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上海政务微博呈现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上海是典型的大都市,以上海政务微博为样本来进行研究,并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将丰富和完善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体系。同时,也有利于对我国大城市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效果作出全面的测评,并以此为依据提供效果提升策略,对于完善政府治理效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危机传播、风险沟通、传播效果、政府效能评估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政府、媒体、公众纳入评估指标,综合认知、态度、行为三个维度的表现,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计算,建立由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在此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对事故灾难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中上海市17家政务微博账号关于9个案例的发帖、网民评论以及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收集、整理、编码,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论述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在传播效果测度结果的基础上探索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发布特征、文本特征、内容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总结其特点;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三类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的异同、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关系的异同进行总结归纳。将三类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政府信源均未占据主导地位;引用政府信源的媒体报道性质多为正面或中立,媒体部分自采报道加剧公众风险认知;网民态度总体上较理性,但仍存在情绪宣泄的现象,关注议题不同;人们对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有较强的热情,对事故灾难事件参与度不太高;传播效果一般的政务微博信息数量较多,传播效果极好或极差的政务微博信息数量较少。将三类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发布特征方面,事件发生期信息传播效果较好;网络结构具有不稳定性,在事故灾难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中,高层级的发布主体信息传播效果好,在社会安全事件中,低层级的发布主体信息传播效果好。在文本特征方面,原创性对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的信息传播效果有显着影响;在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多媒体形式的信息传播效果欠佳;篇幅较长的信息普遍传播效果好,在事故灾难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字数少但具有人情味的信息传播效果也较好。在内容特征方面,上海政务微博提供的事实性信息越多,媒体引用率越高;以“追责”为框架的信息较受关注,以“情感”为框架的信息有利于缓和势态。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的信息传播主要存在四个问题:政府预警机制不完善,介入速度慢;对网民心理关注不足,官民议题错位;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弱化;政务微博与媒体缺乏成熟的合作机制。基于传播效果评估结果以及相关发帖特征,本文为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提升提出了四项对策:强调时效,持续跟进;落实信息反馈机制,优化官民沟通力;建立线上线下全口径协同传播矩阵;政府与媒体合作,强化扩散力。

田姣姣[5](202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带给人类的灾难十分严重,虽然社会整体从经济、政治到医疗技术等各方面都产生了质的飞跃,但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依然会对整个人类社会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从2003年的“非典”到2019年的“新冠”,可以看出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随着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海量的数据储存和数据分析成为可能,这大大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准确性和效率。海量的数据分析能精准定位和追踪每一位患者和密接者的行踪轨迹,不仅可以分析每个地区的风险程度并且可以评估每个人的健康风险。通过这一技术各种信息形象而准确的展示在大众面前,不仅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决策依据,而且能让普通大众通过准确的数字化信息得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全貌,引导社会大众主动配合政府实施相关政策。用于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海量数据信息是由众多个体信息汇集而来,于公民而言为保护公共利益而向国家提供个人信息,也就是说个体为公共利益而放弃了一部分个人权益,也意味着个人信息权受到了限制。因公共利益对个人信息权进行限制是有边界的,也就是说在因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个人信息进行收集、传递、使用的同时国家具有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义务,这个义务贯穿于信息收集储存、传递利用、公开和销毁等各个环节。但是现阶段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并不完善。“新冠”期间出现了许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的案例。侵权现象出现在个人信息使用的整个过程中:收集过程中因操作不规范而导致侵权;储存管理过程中因管理不严密而导致侵权;传递过程中因传递方式和范围的问题而导致侵权;公开和销毁过程中因规定不够细化而导致侵权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层的法律原因:法律规定不完善、授权不明确、信息处理过程缺乏透明度、信息使用监管不到位以及侵权案件追责难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中,大数据在统筹疫情信息、实现信息高效流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以公共利益为名侵犯个人信息权的现象屡见不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全面分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保护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分析出的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策略和方法。首先,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明确个人信息权利归属和使用权限,明确保护个人信息的义务主体;其次,完善监督机制,增强个人信息处理的透明度;最后,完善救济机制,分别从刑事、民事、行政方面完善具体规定,从本质上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侵权的追责困境。

王青青[6](2021)在《散与聚:范村新冠谣言与情感》文中研究指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是伴随着谣言的滋生与蔓延,这是公共卫生社会治理需要解决的课题。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社会工作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但相关研究不足,导致实践缺乏已有研究的指引。实际上,社会工作更多的时候就是要直面基层社会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而谣言就是其中之一。本研究旨在为社会工作介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农村谣言治理提供借鉴。本研究以2019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浙江范村为个案,基于情感社会学的视角,通过访谈村庄共同体中19名不同的行动主体,以发生在该村的围绕确诊患者病毒传播的谣言为聚焦,探究他们在谣言过程中的情感。研究发现:第一,村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嵌入与疫情防控下的情感渗透成为谣言产生的背景与前奏。第二,受社会关系或社会角色的影响,村庄共同体在谣言形成中的情感样态呈现出差序格局的特点。第三,基于事件或符号的联想与组合,村庄共同体在谣言扩散中的情感认知反映的是谣言对伦理道德的消解、治理主体权威的弱化和共同体信任的损耗。第四,在作为能量的情感样态的刺激下,情感认知引发村庄共同体在谣言控制中的异质性情感行动,即温情重构与谣言当事人及其亲属的关系,以及热情深化村庄疫情防控治理的路径。借由具有流变性的复杂情感,原本在谣言冲击下“散”化的村庄共同体,最终“聚”化,形成村庄团结。进一步地,谣言过程中共同体情感发展带有村庄社会文化烙印,且受到个体与环境的双重影响。最后,社会工作介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农村谣言的治理,应当针对受谣言困扰的主体展开服务、赋能村两委疫情防控工作与谣言治理、重塑村庄共同体的信任关系,以及搭建村庄信息互助平台。

黄奎[7](2020)在《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情景表达与最优应对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海上溢油突发事件主要有海上石油开采井喷事故、海底输油管道破损溢油事故和海运船舶碰撞溢油事故等类型。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强烈,石油进口量于2017年已超过4.2亿吨,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本文在分析海上溢油突发事件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共性基础上,着眼于发挥海上溢油突发事件历史案例的参考功能,结合人工智能研究方法、情景分析、情景安全熵研究了基于情景的海上溢油突发事件表达、基于自然语言处理从历史案例提取信息的情景构建方法、基于安全熵的海上溢油情景安全程度的度量方法、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海上溢油情景最优应对策略训练方法。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深入剖析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基础上,指出海上溢油突发事件难以预测、演化衍生复杂、危害广、处置难等特点,针对上述特点提出了基于情景的海上溢油突发事件表达方法,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2)着眼于发挥海上溢油突发事件历史案例在辅助决策中的重要价值,本文提出了使用语义分析的方法,从文本中提取与海上溢油突发事件有关的情景元素构建情景,实现了从“事件”到“情景”转换过程。3)针对现有的海上溢油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多以情景匹配的方法提供决策支持,存在历史案例利用不充分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最优策略训练方法。应用该方法训练最优应对策略模型时,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历史案例,而且能结合决策意图训练出有目的性的应对策略模型。4)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分布式集群框架下的海上溢油突发事件应急辅助决策系统核心模块:海上溢油突发事件案例管理功能模块、海上溢油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功能模块、海上溢油突发事件最优情景最优应对策略训练模块。上述“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情景表达与最优应对措施研究”对“情景-应对”范式的应急管理理论和应急响应技术可能做了有益的探索,有利于海上溢油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水平的提高。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杨思佳[9](2020)在《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文明的延续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建设,而安全性又是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风险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不断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对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如何进行安全城市建设、如何不断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点、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安全城市的概念,之后在明晰概念和内涵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建立评估模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明确安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要点,更可以为城市规划布局、突发事件处理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不断提升安全城市建设和城市安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在明确安全城市概念内涵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应评估模型,最后选取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运行系统”和“风险防范能力”为例进行了安全城市评估的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文章对风险和能力的相关理论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二者与安全城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概念和内涵,为安全城市评估奠定基础;其次,本文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际知名度高、城市管理经验丰富的发达国家以及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为研究对象,在列举它们各自的安全城市相关文件资料基础上,结合安全城市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为我国的安全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参考;之后,本文基于安全城市的概念与内涵以及前文理论研究,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借鉴ISRS(国际安全评级系统)的理论思想,构建了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针对评估体系不同部分的指标特点,文章运用G1法、相关性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安全城市评估模型,运用该模型结合经正向化和分级处理的指标数据可获得各级指标得分及相应的安全水平,从而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最后,以指标体系中的“城市运行系统”和“风险评估能力”为例,文章利用评估模型对北京市进行了安全综合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城市运行系统安全水平逐年递升,风险防范能力较好但仍存在不足,基于此本文结合具体评估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翟佳雨[10](2020)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网络作为载体的“第四媒体”的出现,突破了时空的观念和媒体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自由与开放性,极大程度地降低了网民在网络上发表个人言论的难度,与此同时,也会伴随出现很多不真实、不理性的言论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会对高校的声誉产生直接的影响,此时如果高校的回应或处理不得当,就会危害到自身的声誉,进而降低社会大众对自身的认可与信任。因此,在现在网络媒体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引导、处理与自身有关的网络舆情是它们必须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整理近年我国高校的热点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及特征分析,根据该类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的特点,探索演化的一般规律。接着基于传染病原理建立网络舆情演化的多主体模型,分析各类主体在舆情演化不同阶段的行为特点及在演化过程所起的作用,主要分析事件信息、普通网民、意见领袖以及高校四个主体,并对各自的属性进行详细说明,设计除事件信息外的三个主体间交互的三种主要规则,然后利用Netlogo软件平台得到仿真结果的直观图。最后改变实验中的部分关键参数,观察分析它们对舆情演化过程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高校处理类似事件提出合理建议。

二、三类“巨大突发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类“巨大突发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研究进展
        1.2.2 国外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基于事理图谱的事件演变研究进展
        1.2.4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知识图谱理论
    2.2 事理图谱理论
    2.3 5W理论
    2.4 演化博弈理论
    2.5 自然语言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基本内容
    3.1 重大突发事件内涵与分类
        3.1.1 重大突发事件内涵
        3.1.2 重大突发事件分类
        3.1.3 重大突发事件特征
    3.2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构成要素及关系
        3.2.1 事件演变的构成要素
        3.2.2 事件构成要素的关联关系
    3.3 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
        3.3.1 演变机理内涵
        3.3.2 演变机理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大突发事件的主体行为演变
    4.1 问题描述
    4.2 事件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4.2.1 博弈主体分析
        4.2.2 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假设与模型构建
        4.3.1 模型假设
        4.3.2 模型构建
        4.3.3 均衡点与稳定性分析
    4.4 模拟仿真分析
        4.4.1 重大突发事件热度影响下的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4.4.2 负面影响持续恶化情景下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4.4.3 政府介入采取奖惩机制情景下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演变
    5.1 舆情信息演变概述
        5.1.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
        5.1.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
    5.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理论模型构建
        5.2.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构建框架模型
        5.2.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技术架构
    5.3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模式层构建
        5.3.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本体构建
        5.3.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模式层构建
    5.4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数据层构建
        5.4.1 数据源选取及采集
        5.4.2 数据预处理
    5.5 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的舆情演变分析
        5.5.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时序演变分析
        5.5.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传播路径结构解析
        5.5.3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内容分析
        5.5.4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评论话题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
    6.1 重大突发事件的事理图谱研究范式
        6.1.1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内涵
        6.1.2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构建的逻辑模型
        6.1.3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的事理挖掘流程
    6.2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构建
        6.2.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6.2.2 事理图谱构建流程
    6.3 重大突发事件抽象事理图谱构建
        6.3.1 事件泛化
        6.3.2 公共卫生事件抽象事理图谱
        6.3.3 事件知识存储
    6.4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分析
        6.4.1 因果事件提取
        6.4.2 事件的因果逻辑知识分析
        6.4.3 事件演变的传导路径挖掘
        6.4.4 事件演变的动因剖析
    6.5 重大突发事件的动态演变
        6.5.1 事件演变的动力学流图构建
        6.5.2 仿真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7.1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概述
        7.1.1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时代背景
        7.1.2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目标
        7.1.3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特征
    7.2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思路及过程
        7.2.1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思路
        7.2.2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过程
    7.3 重大突发事件主体管理策略
        7.3.1 重大突发事件的参与用户管理
        7.3.2 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平台管理
        7.3.3 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府管理
    7.4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治理研究
        7.4.1 事件舆情信息治理问题的提出
        7.4.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治理对策
    7.5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模型构建
        7.5.1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的重大意义
        7.5.2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面临的挑战
        7.5.3 重大突发事件的管控模型
        7.5.4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模型功能
    7.6 本章小节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面向突发事件的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应急物流研究现状
        1.2.2 应急物流中心选址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突发事件概述
    2.2 应急物流与应急物流中心
        2.2.1 应急物流概述
        2.2.2 应急物流中心特征
        2.2.3 应急物流中心组成部分
    2.3 应急物流中心选址方法
        2.3.1 选址优化算法
        2.3.2 综合因素评价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突发事件的地区应急物流中心分析
    3.1 湖北省现状分析
        3.1.1 湖北省各类突发灾害现状
        3.1.2 湖北省应急管理体系现状
    3.2 湖北省建立应急物流中心的必要性
    3.3 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影响因素
    3.4 面向突发事件的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北省地区应急物流能力及需求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确定各评价指标
        4.1.3 评价指标选取说明和解释
    4.2 熵权法概述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4 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北省应急物流中心选址方案确定
    5.1 建立模型
        5.1.1 问题说明
        5.1.2 模型假定与符号说明
        5.1.3 模型设计
    5.2 数据获取与处理
    5.3 算法设计
        5.3.1 遗传算法概述
        5.3.2 遗传算法设计
    5.4 模型求解
        5.4.1 参数设置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情景分析
        2.1.2 农牧社区
        2.1.3 社区减灾能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情景分析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极值理论
        2.2.4 复杂系统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2.3.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3.2.1 气象致灾因子
        3.2.2 地质致灾因子
        3.2.3 生物致灾因子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4.1.3 雪灾区域选择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5.1.1 政府组织
        5.1.2 社区组织
        5.1.3 居民个体
        5.1.4 社会力量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学术贡献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附录5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4)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二 关键概念概述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设计与创新点
第一章 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建构
    第一节 三个互动主体
        一 政府:突发事件的主导者
        二 媒体:政府与公众的中间人
        三 公众:主动出场的发声者
    第二节 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测度指标建构
        一 认知指标
        二 态度指标
        三 行为指标
        四 赋值方式
    第三节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发帖特征
        一 发布特征
        二 文本特征
        三 内容特征
第二章 事故灾难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 事故灾难事件案例概述
    第二节 事故灾难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一 研究对象
        二 样本选取
        三 分析类目
        四 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第三节 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一 发布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二 文本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三 内容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共卫生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 公共卫生事件案例概述
    第二节 公共卫生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一 研究对象
        二 样本选取
        三 分析类目
        四 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第三节 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一 发布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二 文本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三 内容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安全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 社会安全事件案例概述
    第二节 社会安全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一 研究对象
        二 样本选取
        三 分析类目
        四 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第三节 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一 发布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二 文本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三 内容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提升对策
    第一节 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及发帖特征对比
        一 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比较
        二 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比较
    第二节 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的主要问题
        一 政府预警机制不完善,介入速度慢
        二 对网民心理关注不足,官民议题错位
        三 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弱化
        四 政务微博与媒体缺乏成熟的合作机制
    第三节 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提升对策
        一 强调时效,持续跟进
        二 落实信息反馈机制,优化官民沟通力
        三 建立线上线下全口径协同传播矩阵
        四 政府与媒体合作强化扩散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各类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原始数据
附录 B 图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理论基础
    (一)个人信息权的二元属性
    (二)个人信息权的限制
    (三)大数据背景下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和困境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现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困境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权利主体
    (二)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处理过程的管理
    (三)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人信息保护监督机制
    (四)建立多元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人信息侵权救济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散与聚:范村新冠谣言与情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COVID-19肺炎疫情与社会工作介入
        1.1.2 谣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荡起的涟漪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价值
    1.4 文献综述
        1.4.1 谣言的概念诠释
        1.4.2 谣言过程的相关研究
    1.5 情感社会学:理解谣言过程的理论视角
    1.6 核心概念
        1.6.1 谣言
        1.6.2 情感
        1.6.3 共同体
    1.7 研究方法
        1.7.1 质性研究的应用
        1.7.2 研究对象选择及情况介绍
        1.7.3 资料获取及分析方法
    1.8 研究伦理
第2章 场景:范村与新冠疫情
    2.1 浙江范村的基本情形
    2.2 范村的疫情防控
        2.2.1 对疫情的最初感知
        2.2.2 村口的卡点设置
        2.2.3 一位疑似患者的出现
        2.2.4 加强基层防疫
    2.3 患者确诊与谣言四起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谣言形成中分化的群体情感样态
    3.1 中心关系群体——个体私人性的情感流露
        3.1.1 亲属:怒火中烧与压抑隐忍
        3.1.2 邻居:恻隐之心与愤愤不平
        3.1.3 朋友:喟然叹息与心余力绌
    3.2 周围关系群体——村庄公共性的情感显现
        3.2.1 普通村民:看“热闹”
        3.2.2 村两委:要“太平”
        3.2.3 社区民警:求“真相”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谣言扩散中的情感认知
    4.1 对网络暴力的担忧
        4.1.1 一则抵制网络暴力消息的转发
        4.1.2 一个网络暴力案例的情感延展
        4.1.3 伦理道德的消解
    4.2 对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满
        4.2.1 谣言控制“不作为”
        4.2.2 执勤“不担当”
        4.2.3 治理主体权威的弱化
    4.3 对分裂性冲突的不安
        4.3.1 被三个自然村拒绝的保洁员
        4.3.2 被菜场“赶走”的杨家村顾客
        4.3.3 共同体信任的损耗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谣言控制中的情感行动
    5.1 温情脉脉的关系重构
        5.1.1 邻里互动:避开谣言的家常
        5.1.2 叙事回忆:再建情感的联结
    5.2 热情高涨的防疫深化
        5.2.1 非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升级
        5.2.2 承担责任:“当14天的孝子”
        5.2.3 情感动员:多主体的参与
    5.3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讨论与启示
    6.1 结论
        6.1.1 从散到聚:谣言、情感与团结
        6.1.2 范村新冠谣言过程中情感的本质特性
    6.2 讨论
        6.2.1 谣言过程中村庄共同体情感的社会文化烙印
        6.2.2 谣言过程中村庄共同体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
    6.3 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6.3.1 针对受谣言困扰的村民展开服务
        6.3.2 赋能村两委疫情防控与谣言治理
        6.3.3 重塑村庄共同体的信任关系
        6.3.4 建构村庄信息互助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访谈提纲

(7)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情景表达与最优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框架
2 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情景表达方法
    2.1 基于致灾因子、承灾体和抗灾体三类要素的海上溢油情景描述方法
    2.2 海上溢油突发事件情景演化表达模型
    2.3 基于多阶段k均值聚类的情景树生成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语义聚类的海上溢油情景构建方法
    3.1 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拆分方法
    3.2 信息关系三元组提取
    3.3 预构建海上溢油领域
    3.4 基于语义聚类的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筛选
    3.5 历史案例的选取与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最优情景应对策略
    4.1 强化学习概述
    4.2 Deep Q-Network算法
    4.3 海上溢油事件最优应对措施强化学习模型
    4.4 以海洋安全为决策意图的最优应对策略训练
    4.5 本章小结
5 海上溢油突发事件应急辅助策决辅系统核心模块设计与验证
    5.1 分布式/集群下的辅助决策系统架构设计
    5.2 分布式海上溢油情景构建功能模块设计
    5.3 决策意图、措施/动作空间、应对策略训练功能模块
    5.4 在辅助决策中的应用结果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海上溢油情景安全度量体系指标危害等级划分标准
历史案例目录

(9)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2.1 风险
        2.1.1 风险概念和内涵
        2.1.2 风险管理
    2.2 能力
        2.2.1 概念
        2.2.2 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的内涵
        2.2.3 具体能力
    2.3 风险、能力与安全城市的关系
        2.3.1 关系图
        2.3.2 内涵
    2.4 安全城市概念和内涵
        2.4.1 概念
        2.4.2 内涵
第三章 国外安全城市战略文件对比分析
    3.1 基本情况介绍
        3.1.1 美国
        3.1.2 英国
        3.1.3 日本—以东京为例
        3.1.4 经济学人智库EIU
    3.2 对比分析
        3.2.1 纵向对比
        3.2.2 横向对比
        3.2.3 特点与问题分析
第四章 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体系构建
    4.1 构建原则
        4.1.1 典型性原则
        4.1.2 客观性原则
        4.1.3 层次性原则
        4.1.4 可操作性原则
    4.2 ISRS概述
    4.3 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4.4 评估指标内容
        4.4.1 城市运行系统
        4.4.2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
        4.4.3 能力
第五章 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
    5.1 分级标准
        5.1.1 分级原理
        5.1.2 分级标准值
        5.1.3 指标分级
    5.2 基于G1法的权重赋值与综合评估
        5.2.1 基本原理
        5.2.2 群组判断的情形
        5.2.3 综合评估模型
    5.3 基于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的权重赋值与综合评估
        5.3.1 相关性分析
        5.3.2 主成分分析PCA
        5.3.3 综合评估模型
    5.4 安全城市指数计算模型
        5.4.1 指标权重计算
        5.4.2 指标评分计算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北京市综合概况
    6.2 北京市安全城市评估一: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估与分析
        6.2.1 数据获取
        6.2.2 数据处理
        6.2.3 相关性分析
        6.2.4 主成分分析
        6.2.5 结果分析
    6.3 北京市安全城市评估二: 基于G1法的综合评估与分析
        6.3.1 权重计算
        6.3.2 数据获取
        6.3.3 数据处理及评分计算
        6.3.4 结果分析
    6.4 对策建议
        6.4.1 城市运行系统部分
        6.4.2 风险防范能力部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显着性检验的t分布临界值表
附录2 “风险防范能力”评分调查问卷
附录3 “应急准备能力”评分调查问卷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网络舆情
        2.1.2 高校突发事件
    2.2 舆情演化模型研究
        2.2.1 传染病模型
        2.2.2 观点变化模型
        2.2.3 演化博弈模型
    2.3 前人的研究成果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3章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机理分析
    3.1 近年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热点整理
    3.2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3.2.1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3.2.2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类型
        3.2.3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
    3.3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分析
        3.3.1 舆情参与主体
        3.3.2 演化周期
第4章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多主体建模
    4.1 多主体模型描述
        4.1.1 多主体模型建模思路
        4.1.2 基于传染病理论的多主体模型
        4.1.3 多主体模型条件假设
    4.2 主体分类及属性说明
        4.2.1 事件信息的属性说明
        4.2.2 普通网民的属性说明
        4.2.3 意见领袖的属性说明
        4.2.4 高校的属性说明
    4.3 主体间交互规则设计
        4.3.1 普通网民和普通网民间交互规则设计
        4.3.2 普通网民和意见领袖间交互规则设计
        4.3.3 普通网民和高校间交互规则设计
第5章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多主体仿真
    5.1 实验参数设定
    5.2 仿真流程设计
        5.2.1 普通网民和普通网民间交互流程
        5.2.2 普通网民和意见领袖间交互流程
        5.2.3 普通网民和高校间交互流程
    5.3 计算机仿真
        5.3.1 仿真结果分析
        5.3.2 案例检验
        5.3.3 关键实验参数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5.4 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建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四、三类“巨大突发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D]. 刘雅姝. 吉林大学, 2021(01)
  • [2]面向突发事件的地区应急物流中心选址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蔡世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4]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研究[D]. 范笑妤.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D]. 田姣姣. 吉林大学, 2021(01)
  • [6]散与聚:范村新冠谣言与情感[D]. 王青青.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7]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情景表达与最优应对措施研究[D]. 黄奎. 武汉大学, 2020(06)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研究[D]. 杨思佳.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10]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研究[D]. 翟佳雨.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三类“重大突发事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