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综合治疗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崇建[1](2021)在《河南省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早期乳腺癌手术治疗专家共识》文中认为手术治疗在乳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制定乳腺癌手术治疗决策时需考虑到肿瘤临床分期、原发灶位置和病变累及范围以及患者意愿,严格掌握各种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规范手术操作。本共识由河南省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参照国内外的乳腺癌相关诊疗指南制定,旨在强化乳腺癌相关诊疗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为临床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提供明确的诊疗建议。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2](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指出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吴先敏[3](2021)在《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分析我院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探究保乳手术术后的复发相关危险因素,为我们临床医师行保乳治疗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行保乳手术的201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各项指标与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关系,总结我院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采用?2检验对各项指标行单因素分析,对具有明显影响的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探索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全组201例乳腺癌保乳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45±9.9岁),患者年龄最小者25岁,最大者78岁,II期以内乳腺癌患者180例,占保乳手术患者的90%。随访时间截止到2020年12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1个月。在201例接受保乳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复发20例,复发率为10.0%。单因素分析保乳手术术后复发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分期、PR状态、Ki-67表达、脉管浸润情况、术后放疗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大、淋巴结转移、PR阴性、脉管浸润和未行放疗是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肿块大、淋巴结转移、PR阴性、脉管浸润和未行放疗是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保乳患者实施规范化和个体精准化治疗时,应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尽量降低患者术后的复发。
魏兰金,魏承涛[4](2021)在《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术对Ⅰ~Ⅱa期乳腺癌患者FACT-B评分及复发转移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术在Ⅰ~Ⅱa期乳腺癌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山东省阳谷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在该时间段内完成3年术后随访的71例Ⅰ~Ⅱa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4例,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术)和对照组(37例,传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两组乳房美观等级、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分、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乳房美观等级高于对照组,生理、社会与家庭、情感、功能、附加关注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术可最大程度保留乳房外观,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预后效果与常规改良根治术相当。
王春艳[5](2021)在《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是全球第一大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乳腺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必须熟悉腋窝区的解剖结构。溶脂、吸脂法的创新性拓展,为微创化手术操作提供操作空间。本论文针对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从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得分,生命质量及术后上肢活动障碍、腋窝外形满意度、腋窝舒适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为溶脂技术应用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组,分别为:(1)对照组清扫腋窝淋巴结时不采用溶脂吸脂技术。(2)研究组行腔镜乳腺微创术。术中对腋窝淋巴结的解剖和清扫采用溶脂吸脂术。术前配置脂肪溶解液;内窥镜下的所有外科治疗步骤均遵循“从低到高”的空间顺序,即从腋窝底部开始(胸背神经血管、胸长神经)到达腋窝中部(胸外侧血管,腋静脉,胸小肌的后半部分,即第二水平淋巴结),然后再到腋窝顶部(胸大小肌间隙Rotter淋巴结和第三水平淋巴结),以防止渗血流向低位而对低位手术解剖分离的干扰;在胸大肌外侧缘进行探查,可以触摸到充满脂肪的空腔间隙,即腋窝脂肪囊。在该区域中,进行多点均匀注射配置好的脂肪溶解液至局部隆起。10至15分钟后,将20毫升注射针插入腋窝脂肪囊中,进行连续吸脂,同时将溶解液和溶解的脂肪一起吸出,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并吸出少量的不溶解的组织,可以用细剪刀轻轻分开,以便在实际操作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区域。此时,肋间臂神经,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都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同时,腋动静脉血管分支和周围淋巴管也得到了完全结扎。此时,腋下的所有淋巴结都可以用剪刀清扫,并且可以直观结扎淋巴管;将清扫出的腋窝淋巴组织标本在配备好的脂肪溶解液中浸泡1520min后开始解剖。标本的解剖工作由固定人员进行。手术后对比两组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得分,生命质量及术后上肢活动障碍程度、腋窝外形满意度、腋窝舒适度。结果:(1)将研究组的出血量和淋巴结清除数量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组有2例主要表现为上肢麻木,2例出现腋窝疼痛,1例为胸肌萎缩,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肢体麻木为主6例,有腋痛4例,胸肌萎缩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基本得分及其总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手术前后两组生命质量比较:术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DL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组术后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轻,腋窝外形满意度评分、腋窝舒适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过程中的常规参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病理学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主要参数,如引流方法时间和总引流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腔镜下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结合溶脂吸脂技术,不但可以清扫腋窝淋巴结,并且可以建立腔镜操作空间,简化了手术过程、缩短了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卜令洁[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中医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近年来,乳腺癌发病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2020年全球恶性肿瘤数据统计显示,乳腺癌发病率已居于恶性肿瘤首位,而三阴性乳腺癌(TNBC)约占所有类型乳腺癌的10%20%。TNBC是与其他乳腺癌亚型临床病理及生物学特征相异的特殊亚型,具有发病年龄早、高复发率、高转移率等特点,预后较差,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内分泌治疗及抗HER-2的分子靶向治疗不适用于这一亚群,但基于这一亚群的特殊性及治疗手段的局限性,针对转移性晚期TNBC,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抗雄激素治疗等有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适用人群局限,仍需进一步研究。因此,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仍然是手术、化疗和放疗。放化疗易引起免疫功能降低、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的依从性,治疗方案难以序贯完成;或产生化疗药物的耐药,导致治疗方案失败。针对西医治疗费用高昂,易产生耐药及不良反应等问题,尚未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因此寻求价格低廉,能够逆转耐药、减少副作用、控制转移、降低肿瘤复发等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药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追溯古籍发现,中医认为“正气虚则为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亏虚是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医对乳腺癌认识及治疗的年代比较久远,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通过药理学研究或者动物实验、临床观察等已经充分证实中医药不仅具有抑制TNBC生长、转移等作用,而且可以逆转耐药,提高放化疗的敏感性,减轻毒副反应,从而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协助顺利完成西医治疗方案,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继承学习。鉴于中医药治疗TNBC尚无统一的治疗指南作为指导,众医家临床用药灵活,配伍规律各异,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越来越多,对其进行整理、挖掘将有助于临床借鉴。[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医药治疗TNBC常用药物、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及关联规则等,总结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诊疗思路及数据支持,为基础研究提供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检索并收集自1991年1月至2021年2月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全文数据库、万方中文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中药内服法治疗TNBC的临床文献,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共筛选出140首处方,将数据录入EXCEL 2016版软件中,参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本草》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第二版,将录入文献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一致化处理,建立数据库;然后利用SPSS Statistics 20.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关联规则、聚类结果进行统计并分析,探索临床如何用药、药物之间如何关联。[研究结果]1 文献发表年代统计中药内服法治疗TNBC的临床文献中,共纳入103篇。其中发表于1991-2008年符合条件的文献0篇,2009年文献1篇,2010年文献5篇,2011年文献1篇,2012年文献4篇,2013年文献4篇,2014年文献5篇,2015年文献6篇,2016年文献17篇,2017年文献4篇,2018年文献20篇,2019年文献19篇,2020年文献16篇,2021年文献1篇。自2009年起以4年为一个区间统计,发现2009-2012年共发表文献11篇,2013-2016年共发表文献32篇,2017-2020年共发表59篇。2 用药频次统计140首组方,231味中药,共计2133次。其中有30味中药的使用频次>20次,白术、柴胡、黄芪、茯苓、白芍、甘草、白花蛇舌草、当归、党参、莪术、山慈菇、陈皮、山药、郁金、枸杞子是前15味中药。依据中药功效分类频次居于前三位的是补虚药(680次)31.88%、清热药(383次)17.96%、活血化瘀药(263次)12.33%。3性味归经统计四气频次居于前两位的是:温性最多729次,寒性次之713次;五味频次居于前三位的是:甘味最多1143次,其次苦味1077次和辛味804次;归经居于前五位的是:肝经1141次,脾经994次,肺经857次,胃经634次,肾经564次。4 关联规则统计将支持度个数设定为20,置信度百分比设定为80%,共导出20条结果。其中按照药物组合的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五条分别是①“黄芪、白术”,②“茯苓、白术”,③“白芍、柴胡”,④“莪术、白术”,⑤“白芍、白术、柴胡”;按照置信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前五条分别为①“女贞子、白术”,②“茯苓、黄芪、白术”,③“白花蛇舌草、黄芪、白术”,④“白芍、黄芪、白术”,⑤“女贞子、黄芪”。关联规则以置信度排序为准。5聚类分析将频次居于前25味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以树状聚类图为依据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柴胡、白芍、当归、陈皮、半夏、山慈菇、浙贝母、薏苡仁、太子参、茯苓、甘草;第二类包括山茱萸、熟地黄、山药;第三类包括莪术、淫羊藿、党参、白花蛇舌草、郁金、夏枯草、半枝莲、枸杞子、女贞子、白术、黄芪。[研究结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TNBC患者病机复杂,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高频用药,药物组合,组方分类等规律,应用于临床时需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诊等辨证灵活用药。
宋阳[7](2021)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皮瓣坏死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术后皮瓣血液供应不足以满足其代谢需要时所发生的。术后出现轻度皮瓣坏死给予加强换药、活血药物应用等,多数可达到良好的恢复效果;中重度皮瓣坏死往往会延长了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坏死面积较大时甚至需要植皮等治疗,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影响术后美观,并可能延误乳腺癌术后的综合治疗计划。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皮瓣坏死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23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出现皮瓣坏死分为皮瓣坏死组(47例)和非皮瓣坏死组(176例)。从乳腺癌发病年龄、发病部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月经状况、高血压患病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肿瘤大小、分子分型、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缝线种类、腋窝淋巴结清扫总数、术后3 d引流总量、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把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二项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月经状况、高血压患病情况、肿瘤大小、分子分型、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3 d引流总量等基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在223例患者中,有47例患者术后发生皮瓣坏死,非皮瓣坏死组使用Spiral PDO倒刺线皮内缝合皮瓣者占比43.2%,高于皮瓣坏死组21.3%;非皮瓣坏死组肿瘤位于内侧区占比44.9%,高于皮瓣坏死组的27.7%;非皮瓣坏死组BMI<24 kg/m2占比55.1%,低于皮瓣坏死组的74.5%;非皮瓣坏死组糖尿病患者占比9.1%,低于皮瓣坏死组的23.4%,两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皮瓣坏死组住院天数16.8±4.2 d,明显低于皮瓣坏死组19.2±3.8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BMI<24 kg/m2组患者中Luminal A型20.5%,高于BMI≥24 kg/m2组的17.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患者中BMI≥24 kg/m2、使用Spiral PDO倒刺线缝合皮瓣降低了皮瓣坏死风险,而合并糖尿病、肿瘤位于外侧区增加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皮瓣坏死风险(OR=2.373,95%CI:1.104~5.099,P=0.027;OR=3.027,95%CI:1.333~6.873,P=0.008;OR=0.105,95%CI:0.105~0.593,P=0.002;OR=0.469,95%CI:0.221~0.996,P=0.049)。结论BMI<24 kg/m2、肿瘤位于外侧区、合并糖尿病等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出现皮瓣坏死危险因素;使用Spiral PDO倒刺线缝合皮瓣有助于手术切口愈合,降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阿依努尔[8](2021)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与改良根治术后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我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与改良根治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6例保乳手术联合术后放疗与144例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5年及7年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对局部区域复发(Local Regional Recurrence,LRR)及总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84.890±20.474个月,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组:5年及7年总生存率97.6%,94.4%,5年及7年无病生存率96.8%、93.7%;改良根治组:5年及7年总生存率97.2%、96.5%,5年及7年无病生存率97.2%、93.1%,两组5年及7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方面均无差异(P>0.05)。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与局部区域复发率HR3.036(95%CI:1.084-8.504)及总生存率3.767(95%CI:1.115-12.727)均相关。结论: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放疗与改良根治术在5年及7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均>0.05)。HER-2过表达是影响早期乳腺癌局部区域复发率及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我院未来的治疗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进行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
陈晓亮[9](2020)在《全乳腺大分割放疗在乳腺癌保乳术术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联合全乳腺放疗是早期乳腺癌最主要的治疗模式之一。既往临床研究证实,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联合放疗其疗效与乳腺癌根治术相当,并且保留乳房生理外形的完整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保乳术后的常规放疗时间相对较长,对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及经济压力,导致部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下降。全乳腺大分割放疗通过增加分次剂量,减少分割次数,在保持总放疗生物有效剂量基本不变的基础上,缩短了放疗时间。有研究表明全乳腺大分割放疗与传统的常规放疗相比,无论局部区域控制率还是总的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因其治疗时间短,全乳腺大分割放疗在治疗选择上存在明显的优势。全乳大分割放疗一直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其最佳分割剂量等一些临床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目的评价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大分割放疗(Hypofractionated whole breast irradiation,HF-WBI)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美容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保乳术序贯术后全乳腺放疗的早期女性乳腺癌患者(p Tis-2,N0-1,M0)170例,其中83例患者行全乳腺大分割放射治疗(HF-WBI组),照射剂量分割模式:全乳腺2.66Gy~3.2Gy/F,41.6Gy~42.5Gy/13~16F,序贯瘤床补量8~12Gy/4~6F,总放疗时间25~30天;87例行常规全乳腺分割放射治疗(CF-WBI组),全乳腺放疗2.0Gy/F,46Gy~50Gy/23~25F,序贯瘤床补量10~14Gy/5~7F,总放疗时间42~45天。采用6MV-X线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数据,评价HF-WBI在保乳术后患者中的疗效、安全性以及美容效果。统计学数据处理:本研究课题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19.0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组间生存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大分割全乳放疗(HF-WBI)组和常规放疗(CF-WBI)组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6.38%、85.54%、78.31%与95.41%、82.76%、75.86%,两组的3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20%与3.45%,两组的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02%与8.04%,乳房美容优良率分别为91.57%与85.05%,以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F-WBI组与CF-WBI组两组的II级皮肤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16.87%,13.79%)、乳腺皮肤晚期放射损伤发生率(24.10%,20.68%),中性粒细胞减少率(10.84%,8.04%)、血小板减少率(3.61%,2.29%),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F-WBI组与CF-WBI组放疗期间生命质量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HF-WBI与CF-WBI的临床疗效相当,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且缩短了放疗时间,降低了治疗费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景涵[10](2020)在《乳腺癌女性患者乳腺癌根治术和保乳手术选择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行手术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根治术和保乳手术术式选择意愿进行调查,分析可能影响术式选择的相关因素,总结临床女性乳腺癌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的偏好特点,探讨临床指导女性乳腺癌患者合理选择术式的对策。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9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保乳手术及根治手术治疗指征,并经同一组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乳腺癌手术相关知识健康宣教。采用自行制定的女性乳腺癌手术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及乳腺癌手术选择表对入组患者进行调查。根据患者所选择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乳腺癌根治术组(74例)和保乳手术组(24例)。参考相关文献及临床经验对患者一般资料的所有因素进行分层,分组、分层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病情资料、术式选择依据并行组间比较,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可能影响女性乳腺癌患者手术术式选择意愿的相关因素及危险因素,探讨临床指导女性乳腺癌患者选择术式注意事项。结果 98例女性乳腺癌手术患者中选择乳腺癌根治术患者74例,占比为75.51%;②经卡方分析,选择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与保乳手术患者在年龄阶段、职业、文化背景、医疗保险情况、对医生信任程度、医生推荐术式程度、乳腺癌相关知识认知水平、肿瘤直径、肿瘤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社会支持度评分及乳房美观度依据、术后生活质量依据、术后复发、术后并发症依据构成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初中及以下学历、乳腺癌相关知识认知水平不合格、肿瘤直径≥3 cm、组织学为Ⅲ级、对医生的信任度、医生对术式推荐及乳房美观度为其选择术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女性乳腺癌手术术式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对乳腺癌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年龄、文化程度、肿瘤情况及医生的意见是影响其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充分了解术式现状及发展趋势,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合理建议患者术式选择,提高术式选择的科学性。
二、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综合治疗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综合治疗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早期乳腺癌手术治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 |
1.1 适应证 |
1.2 禁忌证 |
1.2.1 绝对禁忌证 |
1.2.2 相对禁忌证 |
2 前哨淋巴结活检 |
2.1 SLNB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及时机 |
2.1.1 适应证 |
2.1.2 禁忌证 |
2.1.3 时机 |
2.2 示踪剂种类和使用方法 |
2.2.1 示踪剂种类 |
2.2.2 使用方法 |
2.3 SLNB切口选择 |
2.4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
2.5 SLN不同状态下的腋窝处理 |
2.5.1 SLN阴性 |
2.5.2 SLN阳性 |
3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
3.1 适应证 |
3.2 禁忌证 |
3.3 切口设计和皮瓣游离范围 |
3.4 腋窝淋巴结的清除范围 |
4 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 |
4.1 适应证 |
4.2 禁忌证 |
4.3 乳头乳晕复合体可能被肿瘤累及的高危因素 |
5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 |
5.1 适应证 |
5.2 禁忌证 |
5.3 类型与时机 |
5.3.1 即刻乳房重建 |
5.3.2 延期乳房重建 |
5.3.3 分期即刻乳房重建 |
5.4 并发症 |
专家组成员名单 |
顾 问 |
主任委员 |
副主任委员(汉语拼音为序) |
秘 书 |
委 员(汉语拼音为序) |
(2)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
1.3.1 乳腺X线检查 |
1.3.2 乳腺超声检查 |
1.3.3 乳腺临床体检 |
1.3.4 乳腺自我检查 |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
1.3.6 其他检查 |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
1.4.1 20~39岁 |
1.4.2 40~70岁 |
1.4.3 70岁以上 |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
2.1.2 常规投照体位 |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
2.2 诊断报告规范 |
2.2.1 肿块 |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
2.2.2 钙化 |
2.2.2. 1 钙化类型 |
2.2.2. 2 钙化分布 |
2.2.3 结构扭曲 |
2.2.4 对称性征象 |
2.2.4. 1 不对称 |
2.2.4. 2 球形不对称 |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
2.2.5 乳腺内淋巴结 |
2.2.6 皮肤病变 |
2.2.7 单侧导管扩张 |
2.2.8 合并征象 |
2.3 病灶的定位 |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
2.4.1 检查目的 |
2.4.2 乳腺分型 |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
2.4.4 与前片比较 |
2.4.5 评估分类 |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
3.3.1 基本要求 |
3.3.2 图像的存储 |
3.3.3 报告书写 |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1 肿块 |
3.4.3. 2 周围组织 |
3.4.3. 3 钙化 |
3.4.3. 4 血管评估 |
3.4.4 彩色超声检查 |
3.4.5 其他相关技术 |
3.4.5. 1 三维成像 |
3.4.5. 2 弹性成像 |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
3.6.3. 1 记录病灶 |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
3.6.3. 3 结论 |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
3.7 报告范例 |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
4.1.1 乳腺癌的诊断 |
4.1.2 乳腺癌分期 |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
4.1.7 高危人群筛查 |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
4.3.1 检查前准备 |
4.3.1. 1 临床病史 |
4.3.1. 2 检查前准备 |
4.3.2 MRI检查 |
4.3.2. 1 设备要求 |
4.3.2. 2 扫描体位 |
4.3.2. 3 成像序列 |
4.3.2. 4 后处理 |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
4.4.1 点状强化 |
4.4.2 肿块 |
4.4.3 非肿块强化 |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
4.4.5 病灶定位 |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
4.5.1 评估不完全 |
4.5.2 评估完全 |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
5.1 适应证 |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3 其他 |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
5.2.5 微创活检设备 |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
5.3.1 禁忌证 |
5.3.2 术前准备 |
5.3.3 术中注意事项 |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
5.4.1 禁忌证 |
5.4.2 术前准备 |
5.4.3 术中注意事项 |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
6.1.1 标本类型 |
6.1.2 标本固定 |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4. 2 取材 |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5. 2 取材 |
6.2.6 SLNB |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
6.3.1 组织学分型 |
6.3.2 组织学分级 |
6.3.3 乳腺癌的分期 |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
7.1.6 保乳手术 |
7.1.6. 1 术前准备 |
7.1.6. 2 手术过程 |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
7.3.1 全乳放疗 |
7.3.1. 1 适应证 |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
7.3.1. 3 照射靶区 |
7.3.1. 4 照射技术 |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
7.3.2. 1 适应证 |
7.3.2. 2 技术选择 |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
8.1.1 多学科协作 |
8.1.2 学习曲线 |
8.1.3 知情同意 |
8.2 SLNB指征 |
8.3 SLNB操作规范 |
8.3.1 示踪剂 |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
8.4.1 SLN的术中诊断 |
8.4.2 SLN的术后诊断 |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
9.1 适应证 |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
9.3 照射靶区 |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
9.4.2 常规照射技术 |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
1 0.2.5. 1 局部处理 |
1 0.2.5. 2 全身处理 |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
1 0.4.1 适应人群 |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
1 0.4.3 主要措施 |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
1 0.4.4. 1 疼痛 |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
1 0.4.4. 4 疲乏 |
1 0.4.4. 5 昏迷 |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
11.1随访和评估 |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
15.2诊断 |
15.3治疗原则 |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
16.1概述 |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
16.4骨转移的治疗 |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
附录 |
(3)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收集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2.1 一般资料 |
2.2.2 相关定义及治疗 |
2.3 术后辅助治疗 |
2.3.1 术后化疗 |
2.3.2 术后放疗 |
2.3.3 术后内分泌治疗与靶向治疗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本单位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 |
3.2 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
3.2.1 年龄、月经情况及家族史与复发 |
3.2.2 钙化灶、活检方式及首次切缘情况与复发 |
3.2.3 肿块大小、位置与复发 |
3.2.4 腋窝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与复发 |
3.2.5 病理类型、病理分期与复发 |
3.2.6 ER、PR、Her-2、Ki-67 与复发 |
3.2.7 分子分型与复发 |
3.2.8 组织学分级、脉管浸润与复发 |
3.2.9 术后放疗与复发 |
3.3 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
第4章 讨论 |
4.1 年龄与复发 |
4.2 肿块大小和淋巴结转移与复发 |
4.3 放疗与复发 |
4.4 病理分期、病理类型与复发 |
4.5 ER、PR、Her-2、Ki-67 及分子分型与复发 |
4.6 脉管浸润、组织学分级与复发 |
4.7 其他因素与复发 |
4.8 总结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保乳手术外科治疗研究进展分析 |
参考文献 |
(4)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术对Ⅰ~Ⅱa期乳腺癌患者FACT-B评分及复发转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手术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乳房美观等级比较 |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
2.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
3 讨论 |
(5)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乳腺癌的危害及现状 |
1.2 乳腺癌的解剖结构 |
1.2.1 乳房及腋窝局部解剖结构[18-19] |
1.2.2 腋窝淋巴结解剖结构 |
1.2.3 女性乳腺导管解剖机制 |
1.2.4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解剖学定位 |
1.3 乳腺癌的临床诊断 |
1.3.1 超声对发生于致密型乳腺的乳腺癌诊断 |
1.3.2 乳腺肿瘤血管的影像解剖学观测 |
1.3.3 乳腺癌不同部位淋巴结的超声诊断率 |
1.3.4 超声诊断乳腺癌区淋巴结转移 |
1.4 乳腺癌的临床治疗 |
1.4.1 手术治疗 |
1.4.2 内分泌治疗 |
1.4.3 化学药物治疗 |
1.4.4 生物免疫治疗 |
1.4.5 放射治疗 |
1.5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
1.5.1 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表现 |
1.5.2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的手术范围共识 |
1.5.3 腋窝淋巴结的微创治疗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入组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判定指标 |
2.2 研究方法 |
2.2.1 手术方法 |
2.2.2 临床评估指标 |
2.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出血和其他指标值 |
3.2 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对比 |
3.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命质量比较 |
3.5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上臂活动障碍、腋窝外形满意度评分、腋窝舒适评分情况 |
3.6 两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过程中的常规参数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中医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性学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TNBC的认识 |
3 西医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1 乳腺癌的历史源流 |
2 中医对乳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乳腺癌的中医辨证分型 |
4 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相对优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三阴性乳腺癌方药规律分析 |
1 数据库建立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数据库设计 |
2 数据库挖掘统计 |
2.1 文献发表年代统计 |
2.2 用药频次统计 |
2.3 性味归经统计 |
2.4 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 |
2.5 基于聚类分析的用药规律 |
3 讨论 |
3.1 文献发表年代分析 |
3.2 高频用药分析 |
3.3 性味归经分析 |
3.4 功效分类分析 |
3.5 组方规律分析 |
3.6 聚类组方分析 |
结语 |
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预防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与改良根治术后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 治疗方法 |
1.2 随访 |
1.3 一般病例资料的收集 |
1.4 观察指标 |
2.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9)全乳腺大分割放疗在乳腺癌保乳术术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乳腺癌女性患者乳腺癌根治术和保乳手术选择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女性乳腺癌患者一般资料收集整理 |
1.2.2 女乳腺癌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医院调查表 |
1.2.3 制定女性乳腺癌术式选择可能影响因素调查方案 |
1.2.4调查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女性乳腺癌术式选择情况 |
2.2 可能对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式选择意愿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 |
2.3 可能对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式选择意愿产生影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四、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综合治疗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早期乳腺癌手术治疗专家共识[J]. 张崇建.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1(22)
- [2]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3]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D]. 吴先敏. 南昌大学, 2021(01)
- [4]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术对Ⅰ~Ⅱa期乳腺癌患者FACT-B评分及复发转移的影响[J]. 魏兰金,魏承涛. 慢性病学杂志, 2021(06)
- [5]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应用的研究[D]. 王春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6]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中医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用药规律[D]. 卜令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D]. 宋阳.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8]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与改良根治术后疗效对比[D]. 阿依努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9]全乳腺大分割放疗在乳腺癌保乳术术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陈晓亮.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10]乳腺癌女性患者乳腺癌根治术和保乳手术选择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张景涵. 中国妇幼保健, 2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