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胰高血糖素样肽-1——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侯黎明[1](2021)在《利拉鲁肽与贝那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谈钰蒙[2](2021)在《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疗效观察及GLP-1相关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糖尿病形势严峻,患病率正持续快速攀升。临床上我们发现,单纯用西药控制血糖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中医在治疗该病时立足于整体,标本兼顾,在缓解症状的同时还具有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优势。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病机以阴虚燥热为主,但很多T2DM患者没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的消渴病症状,且肥胖超重者居多,在中医证型分类上寒热错杂证占有一定比例,其中以中焦寒热错杂证居多,治疗上首选半夏泻心汤。该方体现了调和胃肠的中医治法,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了降糖作用,但其中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我们的前期研究也证实半夏泻心汤具有抑制胰岛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内氧化应激的作用。但目前尚缺乏关于半夏泻心汤调节胃肠激素,尤其是GLP-1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373594),总结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患者的诊疗特征,明确调和胃肠法干预T2DM的临床疗效,探索半夏泻心汤治疗T2DM的相关作用机制,在中医药治疗T2DM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分析应用中医临床路径模式治疗的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患者的数据,总结中医诊疗特征。2.评价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3.探究并预测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在药理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半夏泻心汤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的中医诊疗特征探讨通过结构化住院病历系统,采集近六年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的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性别、民族、年龄、吸烟饮酒史、T2DM病程、变异情况、主要症状体征、诊断、中医治疗方案、相关理化指标,进行统计性描述、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疗效评价。第二部分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采用开放性完全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符合条件的初诊2型糖尿病受试者82人,随机均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干预措施分别为半夏泻心汤颗粒和格列美脲,疗程12周。观察两组间受试者基线指标(性别、年龄、腰围、腰臀比)的均衡性。比较受试者的主要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证候疗效和GLP-1水平,其中中医证候疗效根据实验前后寒热错杂证证候积分的变化来评价。比较受试者的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血糖代谢水平(HbA1c、FPG、2hPG)、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胰岛素抵抗水平(HOMA-IR)、胃肠激素指标(GIP、Gas、MLT、SS)、血脂、血压、BMI。此外,分别统计两组受试者呼吸,心率,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不良事件/反应等安全性指标。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半夏泻心汤干预2型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分别查找筛选出半夏泻心汤中各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借助TCMSP和Pharmmapper获取上述活性成分关联的靶标,按照整方和亚组进行中药靶标的整合。同时,在TTD、Genecards、HPO数据库查找T2DM的作用靶标。分别取半夏泻心汤整方和各亚组中药靶标与T2DM靶标的交集。再运用String平台形成PPI网络,用Cytoscape建立网络图(活性成分-疾病-靶标)。最后用Bioconductor和R project对各组靶标交集进行富集分析,以完成生物功能注释,包括GO和KEGG通路两部分内容。结果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的中医诊疗特征探讨1.流行病学资料:纳入研究的150例患者男女比例相当(1:1.14),汉族人为主,以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其中有吸烟史者共52人,有饮酒史者共43人。患者平均体重指数为26.528±4.629kg/m2,68%的患者体重指数≥24kg/m2。T2DM病程以十年以上者居多,占38.7%。16名患者由于各种变异退出路径。各项并发症中DPN的患病率最高,合并病中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最高。患者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8.797±1.787%,主要集中在7%-9%范围内,且大部分患者都存在血脂异常。2.T2DM寒热错杂证的证治特征如下:(1)证候特征:中医兼证证型统计显示瘀证出现频率最高。在寒热错杂证的相关症状中乏力、胃脘痞满、反酸嘈杂出现频率最高。舌象上,多见暗红舌,薄白苔,黄、白腻苔。脉象上,弦滑脉出现频率最高。(2)中医治疗特征: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剂为半夏泻心汤。中药功效的频数统计显示,补益药和清热药分别位列前两位;中药的性味统计表明,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关联分析发现了 16条关联性较强,可信度高的中药组合规律,“半夏=>干姜”、“半夏=>干姜-黄芩”、“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等。聚类分析将高频中药聚为5类,其中第1类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的中药组合,结合关联分析可将其作为T2DM寒热错杂证治疗的主方。因子分析共得到了 9对高频中药组合,分别体现了针对T2DM寒热错杂证及相关兼证的对应治法。此外,中成药和中医外治法也是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3.疗效评价:完成路径治疗的134名患者,经自身前后对照,空腹血糖、血压、证候积分水平均有改善,且差异显着。第二部分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1.在中医证候疗效上,半夏泻心汤能降低患者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达到77.78%,显着优于对照组。2.在GLP-1水平上,半夏泻心汤在改善早时相的GLP-1分泌上优于对照组。3.在血糖代谢方面,半夏泻心汤治疗能降低血糖,但在血糖疗效的有效率上格列美脲组更高。4.在胰岛功能方面,半夏泻心汤治疗后HOMA-β水平未发生显着性变化,但HOMA-IR水平出现下降趋势。5.在其他胃肠激素方面,半夏泻心汤能降低Gas和MTL水平,GIP和SS水平在治疗后呈升高趋势。6.在血脂血压和BMI方面,半夏泻心汤能纠正血脂紊乱、减低体重,且作用优于格列美脲,但不具有显着改善血压的作用。7.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无受试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半夏泻心汤干预2型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1.靶标预测:分别得到BXXXT全方活性成分的靶标386个,辛开组靶标130个,苦降组257个,甘和组333个,T2DM相关靶标351个。药物与疾病靶标映射后,得到BXXXT和T2DM交集靶标58个,三个亚组药物与T2DM的交集靶标分别为:辛开组20个、苦降组46个、甘和组57个。2.网络预测:BXXXT治疗T2DM主要活性成分有槲皮素等;潜在作用靶基因有 PTGS2、AR、PTGS1、NOS2、PPARG、DPP4。PPI 网络预测的核心靶蛋白主要有IL-6、AKT1等。3.富集分析结果:靶标在GO功能上集中在核受体活动等方面。KEGG富集结果显示BXXXT全方的交集靶标主要富集于AGE-RAGE信号通路,该通路富集了 16个靶基因,BXXXT可通过Akt调节NFκB,参与细胞凋亡。而抑制AGE-RAGE通路可减少L细胞凋亡,促进GLP-1分泌,降低血糖。辛开组靶标富集程度最高通路为松弛素通路。苦降组、甘和组靶标富集程度最高通路为AGE-RAGE 通路。结论1.T2DM寒热错杂证治疗主方为半夏泻心汤,基本中药组成为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同时可配伍使用益气健脾、疏肝理气、燥湿运脾、滋阴清热、活血益气等治法的中药组合。2.半夏泻心汤治疗T2DM安全有效,不仅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状态,还有利于GLP-1的分泌,改善中医证候,缓解胰岛素抵抗,调节胃肠激素(GIP、Gas、MLT、SS)的紊乱,增强胃动力,纠正脂代谢的异常、减轻体重,为中医调和胃肠法治疗T2DM提供客观依据。3.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BXXXT治疗T2DM涉及潜在作用靶标之一为DDP4,主要信号通路为AGE-RAGE,推测BXXXT可作用于PI3K/Akt/NFκB抑制L细胞凋亡,促进GLP-1分泌,从而发挥降糖作用。
戴士杰[3](2021)在《长效化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设计、合成及降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及其类似物(如Exendin-4,Ex4)是多肽类肠降血糖素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T2DM)。目前,临床上使用基于GLP-1/Exendin-4多肽作为治疗糖尿病药物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多肽易被蛋白酶降解和快速被肾脏清除等固有的属性,导致其在体内的半衰期很短、成药性差,临床上需要通过高剂量和增加给药频率来达到治疗效果。目前已发展了多种策略用于改善GLP-1多肽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主要包括聚乙醇化修饰、长链脂肪酸或其他小分子修饰提高与白蛋白的相互作用、GLP-1多肽与白蛋白或Fc的融合表达等。然而,上述策略在改善GLP-1及其类似物药代动力学性质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如免疫原性,产品的均一性以及制备工艺的复杂化等问题。研究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GLP-1类似物可提高T2DM的治疗效果和作用窗口。本论文以临床批准的GLP-1多肽Exendin-4为模型,基于正交化学和分选酶(Sortase A,Srt A)的定点修饰技术,探索了葡聚糖和半抗原定点修饰新策略用来改善Exendin-4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提高其长效降糖活性;论文最后运用丝氨酸/苏氨酸连接(Ser/Thr ligation,STL)策略和重组表达技术相结合,发展了半合成方法合成索玛鲁肽。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肟连接化学对“化学突变”的Ex4类似物(Ex4-12K*,Ex4-27K*,Ex4-12-27K*)进行葡聚糖定点修饰,延长Ex4的长效降糖效果。通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对Ex4多肽12,27和12/27位进行“化学突变”,制备成含羟胺赖氨酸的Ex4类似物,借助正交肟连接化学将不同分子量的葡聚糖(Mw=6000 Da和20000 Da)定点地修饰到Ex4多肽类似物含羟胺的赖氨酸上,成功地构建了六种均一葡聚糖-Ex4(dextran-Ex4)偶联物。体外受体结合实验和腹腔糖耐量实验(IPGTT)显示葡聚糖修饰的位点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激活能力和急性降血糖能力有显着影响,其中对Ex4的12位进行葡聚糖修饰对其GLP-1R激活能力影响最小,完全保留了Ex4促进胰岛素分泌进而调节血糖的能力。长效降血糖实验结果表明,除了dextran-Ex4-12K*-27K*(6000),其他dextran-Ex4偶联物的长效降血糖能力均得到提高,且修饰的位点以及用于修饰的葡聚糖分子量大小对长效降糖作用效果都有显着影响。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dextran-Ex4-12K*(20000)在第4、6、8、12以及24小时的血糖水平以及最终的AUC glucose 0-24h值保持最低,表明dextran-Ex4-12K*(20000)具有最优的长效降糖作用。(2)设计和合成新型小分子半抗原DNP定点修饰的Exendin-4类似物Ex4-DNP,发展了半抗原DNP作为内源性抗体粘合剂用以延长Ex4半衰期的新策略。通过Srt A介导的连接反应(SML)制备三种含不同长度连接臂的Ex4-DNP偶联物6-8和FITC标记的Ex4-DNP偶联物9-11。体外细胞GLP-1R激活实验结果显示DNP定点修饰会导致其刺激GLP-1R的能力略有下降,但EC50值仍保持在纳摩尔水平(6:1.39 n M;7:1.98 n M;8:4.03 n M)。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当体内存在丰富的抗DNP抗体时,使用半抗原DNP对Ex4进行修饰可以显着延长其半衰期。其中含有中等长度PEG连接臂的偶联物10的半衰期达到了3.55小时,是相同条件下未修饰Ex4的4.9倍。此外,Ex4-DNP偶联物在预免疫的db/db小鼠模型的长效降糖活性相比于在未预免疫的db/db小鼠模型显着增强,其中含有PEG3连接臂的偶联物7表现出最好的长效降血糖效果,这与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一致。最后在长期治疗实验中,与每天两次皮下注射未修饰的Ex4相比,每天一次皮下注射Ex4-DNP偶联物7在改善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葡萄糖耐量、脂质代谢和保护胰岛方面表现出更有益的作用,并且无明显的毒性作用和免疫原性。(3)设计和合成新型半抗原鼠李糖脂定点修饰的Exendin-4类似物Ex4-Lipid-Rha,发展了半抗原鼠李糖作为内源性抗体粘合剂和脂肪链作为白蛋白粘合剂双重作用机制延长Exendin-4半衰期的新策略。通过化学酶法SML反应成功构建Ex4-Lipid-Rha偶联物5-7。体外细胞GLP-1R激活实验表明鼠李糖脂修饰导致其激活GLP-1R的能力略有下降,但EC50值仍保持在亚纳摩尔水平(5:0.14 n M;6:0.19 n M;7:0.21 n M)。体内IPGTT实验证明,对Ex4的C端进行鼠李糖脂修饰不会影响其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急性降血糖的活性。长效降血糖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对db/db糖尿病小鼠模型进行Rha-OVA预免疫之前,Ex4-Lipid-Rha偶联物5-7的长效降血糖能力均获得一定的增强;另一方面,对db/db糖尿病小鼠模型进行Rha-OVA预免疫之后,偶联物5-7的长效降血糖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此时的增益效果要不仅归因于脂肪链与体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还得益于半抗原Rha与内源性抗体的相互作用。(4)建立了基于STL化学连接的半合成法制备长效降糖药物索马鲁肽。从溶剂、温度、助溶剂和投料比等方面优化了四肽水杨醛酯2和Arg34 GLP-1(11-37)之间的STL反应,最终确定在1:120比例的吡啶-醋酸缓冲体系(mol/mol),反应温度为40°C,Arg34GLP-1(11-37)与2的当量比为1:3.76,以及不添加任何助溶剂的条件下,以85%的转化率成功制备索马鲁肽骨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了索马鲁肽骨架中Lys26的侧链氨基与长链脂肪酸的选择性偶联反应条件,对反应体系的种类,反应液p H值以及酰化剂滴加速度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以50 m M H3BO3(p H=10.5)反应体系,酰化试剂滴加速度为0.5小时作为最佳条件,上述酰化反应的转化率大于99%;最后脱除保护基后,从质谱和细胞水平的生物活性方面证明利用本方法合成的索马鲁肽和原研药一致。
陈燕凤[4](2021)在《T2DM患者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T2DM(Type 2 diabetes mellitus,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Glucagon-like peptide 1,胰高血糖素样肽-1)水平与DR(Diabetic retinopathy,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自2019年07月01日至2020年01月21日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16例T2DM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留取静脉血,应用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空腹血清GLP-1水平,并收集相关临床指标数据,如空腹C肽、FPG(Fasting plasma glucose,空腹血糖)、Hb A1c(Hemoglobin A1c,糖化血红蛋白A1c)、WBC(White blood cell,白细胞)、HGB(Hemoglobin,血红蛋白)、PLT(Platelets,血小板)、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谷丙转氨酶)、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谷草转氨酶)、ALB(Albumin,白蛋白)、H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高密度脂蛋白)、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低密度脂蛋白)、TG(Triglyceride,甘油三酯)、CHO(Cholesterol,胆固醇)、CREA(Creatinine,肌酐)、BUN(Blood urea nitrogen,尿素氮)、FT3(Free triiodothyronine,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4(Free thyroxine,游离甲状腺素)、TSH(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促甲状腺激素)、尿微量白蛋白含量等;由专业技师对研究对象完成颈动脉彩超、消化系统彩超、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眼底照相等检查。按照所测得的空腹GLP-1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A组(高GLP-1水平组):GLP-1浓度≥7.4pmol/l,共158例;B组(低GLP-1水平组):GLP-1浓度<7.4pmol/l,共258例;并按照研究对象是否合并DR分成两组,即病例组(DR组):本次住院期间完善眼底相关检查后诊断为DR或既往诊疗史中经相关检查诊断为DR,共124例;对照组(非DR组):本次住院期间完善眼底相关检查未诊断为DR或既往无DR病史,共292例。416例研究对象GLP-1水平与DR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检验方法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低GLP-1水平组相比,高GLP-1水平组PLT水平更低[229.5(181,268.25)vs 237.5(203,290.75),P=0.010],合并DR比例更低(24.7%vs 34.1%,P=0.043),两组在年龄、糖尿病病程、性别、C肽、FPG、空腹胰岛素、Hb A1c、ALT、AST、CHO、TG、HDL-C、LDL-C、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脂肪肝、DPN(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尿微量白蛋白分级等方面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将空腹GLP-1水平与各临床数据做spearman相关分析,GLP-1与PLT(r=-0.152,P=0.002)负相关,与ALT(r=0.114,P=0.021)、AST(r=0.162,P=0.001)正相关;与年龄、糖尿病病程、C肽、FPG、空腹胰岛素、Hb A1c、ALT、AST、CHO、TG、HDL-C、LDL-C等未显示出相关性;3、应用卡方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探讨DR组与非DR组的基本临床特征。结果显示,DR组及非DR组在各年龄段的性别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在糖尿病病程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合并DR组与未合并DR组相比,糖尿病病程时间更长[9(3,10)vs 6(1,10)]。4、与非DR组相比,DR组其HGB水平[136(121.25,144.75)vs 139(126,152),p=0.011]、ALB水平[42.6(39.08,45.85)vs 44(40.7,47.0),p=0.027]、FT3水平[4.04(3.48,4.50)vs 4.27(3.70,4.72),p=0.036]、高GLP-1水平比例(24.7%vs75.3%,P=0.043)更低,而合并DPN比例(54.3%vs 35.6%,P<0.000)、血糖控制不佳比例(89.5%vs76.2%,P=0.002)及尿微量白蛋白分级则更高,而两组在C肽、FPG、空腹胰岛素、CHO、TG、HDL-C、LDL-C、冠心病病史、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5、以是否合并DR作为因变量,以PLT、GLP-1、HGB、ALB、血糖控制情况、糖尿病病程、DPN、性别、年龄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经过年龄和性别校正后,对DR有显着影响的是GLP-1水平、血糖控制情况、糖尿病病程及DNP,其中GLP-1[OR=0.537(95%CI:0.329~0.877),P=0.013]是保护性因素,而血糖控制情况[OR=2.599(95%CI:1.325~5.099),P=0.005]、糖尿病病程[OR=1.048(95%CI:1.005~1.093),P=0.029]、DPN[OR=2.114(95%CI:1.327~3.370),P=0.002]是危险因素。结论:GLP-1与DR密切相关,GLP-1水平降低是DR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空腹血清GLP-1水平可能作为T2DM患者合并DR的预测指标。
穆国华[5](2021)在《黄连-肉桂治疗T2DM的临床应用及对基于肠道菌群的BA/TGR5/GLP-1通路影响》文中提出目的1基于Meta分析系统评价黄连-肉桂临床治疗T2DM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黄连-肉桂对T2DM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最佳证据。2挖掘赵进喜教授临床应用黄连-肉桂治疗T2DM患者的经验,从患者的临床症状、用药配伍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应用黄连-肉桂在临床上治疗T2DM患者时的思路及方法提供参考与借鉴。3研究黄连-肉桂对db/db小鼠的降糖机制,从形态学、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蛋白表达等多方面探究其降低血糖的作用机制与新靶点。方法1检索至2021年1月关于黄连-肉桂治疗T2DM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查,将符合标准的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方法学评价,用由Cochrane提供的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数据提取,并进行统计性分析或描述性分析。2采用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收集的赵进喜教授应用黄连-肉桂治疗的332例T2DM患者病历进行研究,从纳入研究患者的临床症状、用药频数、药物归经、药物功效、药物关联度以及药物聚类的不同配伍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赵进喜教授临床应用黄连-肉桂治疗T2DM的用药经验。3采用糖尿病模型鼠db/db小鼠与db/m小鼠,分为空白组、对照组、二甲双胍组、黄连组、肉桂组及黄连-肉桂组。研究一:对各组小鼠的血糖、空腹胰岛素、体重等基本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肠道的肠绒毛、肠紧密连接等超微结构;研究二:应用16s RNA高通量测序法,观察分析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不同分布及菌群组成的差异。研究三:应用液相色谱LC-MS法,对各组小鼠的胆汁酸代谢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四:采用RT-PCR的方法,对各组小鼠回肠中TGR5mRNA、GLP-1 mRNA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五: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各组小鼠回肠中TGR5蛋白、GLP-1蛋白表达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 对黄连-肉桂治疗T2DM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分析中,共检索到89篇文献,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562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黄连-肉桂干预组T2DM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RR=1.22,95%CI=1.11~1.34,P<0.0001)、睡眠质量(SMD=-1.08,95%CI=-2.10~0.05,P=0.04)以及胰岛细胞 HOMA-β指数(WMD=4.30,95%CI=3.18~5.42,P<0.00001)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空腹血糖(WMD=-1.28,95%CI=-2.04~-0.53,P=0.0008)、中医证候评分(SMD=-1.86,95%CI=-2.09~-1.63,P<0.00001)及餐后 2h血糖(WMD=-2.33,95%CI=-2.59~-2.07,P<0.00001)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改善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甘油三脂TG以及胆固醇TC方面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纳入的文献中,只1篇文献对实验组共40人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描述,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的不适,共1人,不良反应率为2.5%。2 临床研究中共纳入332例患者病例。其中男性患者182例,女性患者150例。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的患者中,排名前10位的患者临床症状包括眠差、口干、乏力、腰酸、腰痛、耳鸣、口苦、双下肢发凉、头晕及多梦;舌脉象排名前5位的包括舌暗红、脉沉、舌边浊沫、苔腻及舌红;用药频数排名前10位的包括黄连、肉桂、丹参、陈皮、葛根、白芍、黄芩、茯苓、甘草及法半夏;药物归经排名前5位的包括肝经、脾经、肺经、肾经及心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最大的药物包括黄连-肉桂、荔枝核-地骨皮、陈皮-法半夏、柴胡-黄芩、赤芍-白芍、穿山龙-土茯苓-绵萆薢、当归-川芎、鬼箭羽-牛蒡子、桑寄生-续断及麸炒苍术-麸炒白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置信度排在前6位的药物组合包括赤芍-白芍、陈皮-茯苓-黄芩、葛根-地骨皮-荔枝核、葛根-丹参-白芍、茯苓-陈皮-法半夏及麸炒苍术-麸炒白术;置信度排在前6位药物与症状的关联包括腰酸、腰痛—桑寄生-续断-狗脊;皮肤瘙痒—苦参-地肤子;视物模糊—桑叶-菊花-夏枯草;指尖麻木、疼痛—钩藤、鸡血藤、威灵仙;小便泡沫—石韦、土茯苓、绵萆薢;性功能减退—九香虫、蜂房。3 黄连-肉桂对db/db小鼠降糖机制的实验研究研究一:对各组小鼠血糖、体重等基本情况及小肠超微结构的研究黄连组、肉桂组及黄连-肉桂组与模型及双胍组小鼠的体重相比增加趋势减缓,三组相比,黄连-肉桂组体重下降趋势最明显;正常组小鼠血糖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双胍组、黄连组、肉桂组及黄连-肉桂各组小鼠血糖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各组相比黄连、黄连-肉桂组小鼠血糖值优于肉桂组(P<0.05),黄连组与黄连-肉桂组无明显差异;正常组空腹胰岛素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小鼠(P<0.05),双胍组、黄连组、黄连-肉桂组小鼠空腹胰岛素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且三组中黄连-肉桂组空腹胰岛素均值最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显示:正常组小鼠肠黏膜表皮微绒毛排列均匀整齐,边界清晰,长度一致,无不规则脱落情况,细胞无明显改变,细胞间隙均匀,大小正常;模型组小鼠肠粘膜表皮微绒毛排列稀疏、边界欠清,长短不一,形态不规则,有脱落融合现象,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间隙增宽,结构模糊;双胍组及三组中药组小鼠肠黏膜结构清晰完整,微绒毛排列整齐、形态正常,大小均匀且连接紧密,其中黄连-肉桂组排列较其他两中药组及双胍组更为紧密均匀,细胞内外结构更为完整,细胞间隙均匀,大小正常,肠黏膜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更为完整,与正常组最为接近。研究二:对各组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及组成差异性研究对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门(Phylum)水平下的黄连-肉桂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s)含量明显低于黄连组、肉桂组及二甲双胍组,同时黄连-肉桂组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丰度明显下降,低于正常组、模型组以及其余各用药组;正常组、黄连-肉桂组的Sobs指数及Shannon指数较模型组下降;黄连-肉桂组在门水平可以提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丰度(P<0.05);在属(Genus)水平分类下检测分析显示,黄连-肉桂组的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发光球菌属(Ruminococcusgnavusgroup)、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副沙门氏菌属(Parabacteroides)丰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在 OTU 水平分类下,黄连-肉桂组的 OTU823、OTU782、OTU806、OTU716、OTU329、OTU839、OTU766、OTU109等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对样本进行模型预测及相关性分析时发现,黄连-肉桂组较模型组菌群丰度升高的菌落中,大部分都与db/db小鼠的血糖与体重呈负相关,如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及 OTU823、OTU782 等。研究三:对各组小鼠胆汁酸代谢情况的研究对各组小鼠胆汁酸代谢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黄连-肉桂组及肉桂组胆酸(cholic acid,CA)含量较正常组及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黄连-肉桂组鹅去氧胆酸(chenodeoxy cholic acid,CDCA)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黄连-肉桂组及黄连组熊去氧胆酸(Ursodeoxy cholic acid,UDCA)比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黄连-肉桂组较双胍组明显降低(P<0.05)。研究四:对各组小鼠小肠TGR5 mRNA及GLP-1 mRNA表达量研究对各组小鼠肠TGR5 mRNA表达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TGR5 mRNA的表达低于空白组,但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TGR5 mRNA表达明显低于黄连-肉桂组(P<0.05);黄连组小鼠TGR5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黄连-肉桂组(P<0.05);肉桂组及黄连-肉桂组小鼠TGR5 mRNA的表达高于双胍组,但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小鼠肠GLP-1 mRNA表达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GLP-1 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黄连-肉桂组小鼠GLP-1 mRNA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及黄连组(P<0.05);肉桂组及黄连-肉桂组小鼠GLP-I mRNA表达高于双胍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五:对各组小鼠小肠TGR5蛋白及GLP-1蛋白表达量研究对各组小鼠肠TGR5蛋白表达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TGR5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黄连-肉桂组小鼠肠TGR5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黄连-肉桂组小鼠肠TGR5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双胍组(P<0.05)。对各组小鼠肠GLP-1蛋白表达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小鼠肠GLP-1蛋白表达低于空白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连-肉桂组小鼠肠GLP-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余各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基于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黄连-肉桂在临床中治疗T2DM患者时具有很好的疗效,可以有效的降低临床中T2DM患者的空腹血糖、临床证候评分、改善胰岛素功能HOMA-β指数等,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2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赵进喜教授临床应用黄连-肉桂治疗的T2DM患者中舌脉象多以热象为主,但同时存在双下肢发凉,畏寒怕冷的症状,存在上热下寒或寒热错杂的情况;以黄连-肉桂为中心,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不同的T2DM并发症时采用不同的配伍,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小便泡沫的症状,以黄连-肉桂配以土茯苓-绵萆薢-穿山龙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存在指尖麻木疼痛症状,以黄连-肉桂配以鸡血藤-钩藤-威灵仙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视物模糊的症状,以黄连-肉桂配以桑叶-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明目。3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黄连-肉桂可以改善db/db小鼠高血糖状态,可能与黄连-肉桂可以延缓db/db小鼠体重增长,降低其空腹胰岛素及修复db/db小鼠肠道屏障状态,同时调节db/db小鼠肠道菌群的种类及分布,调控db/db小鼠胆汁酸的分泌,并提高其小肠中TGR5 mRNA、GLP-1 mRNA及TGR5蛋白、GLP-1蛋白的表达量有关。
邢英[6](2021)在《GLP-1通过调节脂代谢基因及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代谢紊乱,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NAFLD的疗效、炎症指标的影响及相关性。探讨GLP-1在体外细胞模型水平、肠道微生态上对NAFLD的作用机制。为NAFLD防治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通过121例NAFLD患者与121例正常人群的生化指标、炎症指标比较,分析炎症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NAFLD患者在利拉鲁肽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炎症指标改善情况,及相关性分析。第二部分:从公共数据库即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脂肪肝芯片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查找差异靶基因和通路。以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经游离脂肪酸(FFA)和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HepG2细胞24h,通MTT测定细胞活性,结合油红O染色及细胞内甘油三酯(TG)的测定,确定NAFLD体外模型的建立。模型确立后给予不同浓度GLP-1干预24h后提取细胞总RNA,并反转录,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差异基因相关通路脂联素(APN)、脂联素受体(Adipo R)、5’-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mRNA的表达;提取细胞总蛋白,通过蛋白印迹法(Westren Blot)检测APN,Adipo R、AMPK、PPARα蛋白的表达;检测细胞内TG含量,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蓄积情况。分析GLP-1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第三部分: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对比30例NAFLD患者与30例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功能的差异。进一步将60例NAFLD患者完全随机平均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二甲双胍治疗组,深入探究利拉鲁肽治疗前后,患者炎症指标、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共变化机制,并通过功能预测评价和验证利拉鲁肽的治疗效果。结果:第一部分:(1)本研究中NAFLD患者的一般资料(体重指数(BMI)、血压、腰臀比(WHR))、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C(LDL-C))均显着高于健康人群,但高密度脂蛋白C(HDL-C)显着低于健康人群(P<0.05)。对比分析发现,NAFLD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空腹胰岛素(FINS)、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极显着高于健康人群(P<0.05),IL-6、TNF-α均与HOMA-IR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1)。(2)利拉鲁肽治疗NAFLD患者前后诸多指标变化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对患者一般资料(BMI、WHR、DBP、SBP)、胰岛β细胞功能(FPG、2hPG、FINS、HbA1c、HOMA-IR)、炎症相关指标(IL-6、TNF-α和APN)、脂代谢(TC、TG、LDL-C)、肝功能(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脂肪衰减值(CAP)均产生极显着影响(P<0.001),对HDL-C、LSM影响不显着(P>0.05)。肝功能指标改善与炎症因子下降、APN升高呈正相关。第二部分:(1)通过生物信息分析,发现NAFLD差异基因富集的AMPK、过氧PPARα信号通路为APN及Adipo R下游通路。(2)通过油红O染色、TG的测定及结合MTT结果显示:(油酸)造模液浓度为1mM,造模时间为24h时,对细胞活性无显着影响,且细胞内TG显着升高,细胞内脂滴蓄积明显,是诱导细胞脂肪变性的最佳条件。(3)TG含量测定:不同浓度GLP-1处理组与模型组细胞比较,TG含量显着下降,并且与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P<0.01)。(4)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不同浓度GLP-1处理48h,可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内蓄积的脂滴,尤其1000nM效果明显。(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GLP-1处理48h后,脂代谢基因APN、Adipo R、AMPK、PPARα mRNA表达明显升高;(6)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GLP-1处理48h后,脂代谢基因APN、Adipo R、AMPK、PPAR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第三部分:(1)NAFLD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差异明显。NAFLD患者肠道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等典型优势有益菌的丰度均低于健康人群,同时包含多种机会性致病菌的变形菌门的丰度显着高于健康人群。(2)利拉鲁肽对NAFLD的治疗效果优于二甲双胍。且利拉鲁肽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相对较小。利拉鲁肽治疗后,肠道细菌丰度变化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脂代谢、炎症相关指标、肝功能、脂肪沉积等多项指标密切相关。此外,利拉鲁肽治疗后,患者肠道中多个基因丰度存在显着差异,包括胆汁酸生物合成、胰岛素抵抗、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显着减弱,丙酸代谢、丁酸代谢显着增强等(P<0.05)。结论:(1)NAFLD患者存血压、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并有炎症指标偏高及胰岛素抵抗。故NAFLD患者应全面评估并对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即控制糖脂等代谢紊乱、合理降压等,GLP-1可显着改善NAFLD患者临床指标,降低炎症指标,改善肝脏脂肪沉积,对脂肪肝治疗效果显着。(2)脂肪肝存在APN基因及下游通路基因的差异表达。1Mm FFA培养HepG2细胞24h,可诱导细胞脂肪变,可作为脂肪肝细胞模型;GLP-1通过激活脂代谢基因APN、Adipo R、AMPK、PPARα的表达,从而缓解HepG2细胞脂肪变,减少细胞内脂滴,因此GLP-1对脂肪肝细胞模型有一定缓解作用。(3)利拉鲁肽对NAFLD的疗效优于二甲双胍,且对患者肠道菌群影响相对较小,肠道菌群与炎症指标相关,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组学可能是其改善脂肪肝重要突破口。
吴曼婷[7](2020)在《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病大鼠体重、血糖、摄食量、脑肠肽相关指标等的影响,结合前期肠道菌群研究结果,探讨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是通过“菌群-肠-脑”轴而发挥效应,以此为临床上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病提供深入的理论支撑。方法:制备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病大鼠模型,按照随机原则抽取8只为模型组、8只为针刺组、8只为西药组,另予普通饲料喂养的8只作为对照组。针刺组和西药组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治疗,治疗期间,各组饲料不做变动;针刺组予“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针刺治疗;西药组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灌胃治疗;干预期间定期观察各组大鼠生存状态、摄食量、体重变化。干预治疗4周后处死大鼠取材。检测各组大鼠附睾、肾周、肠周脂肪重量,采用ELISA测定法测量各组大鼠血清脑肠肽相关指标的含量。结果:(1)前期研究可知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物种差异度较对照组、治疗组大,菌群丰度、物种分配均度均较其他组低,经干预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肠道内有益菌含量较模型组升高,其中,以拟杆菌群占比升高、厚壁菌群占比降低显着。(2)大鼠生存状态:对照组大鼠生存状态良好,摄食、饮水、大小便正常,毛发茂盛富有光泽,活动灵敏,对外界刺激反应度高;模型组大鼠生存状态欠佳,摄食、饮水增加,大便稀烂有异味,小便量多有异味,多卧无神,毛发暗淡无光泽且掉毛,对外界刺激反应度低下;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的生存状态(摄食饮水、大小便、毛发、精神状态等)较模型组得到良性改善,且针刺组大鼠摄食饮水、大便、毛发、精神状态方面的改善更显着于西药组。(3)模型组大鼠体重、外周空腹血糖、内脏脂肪湿重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体重、外周空腹血糖、内脏脂肪湿重均显着下降,且针刺组较西药组下降显着(P<0.05)。(4)模型组与对照组大鼠各时间点摄食量对比差异不显着(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各时间点摄食量对比差异不显着(P>0.05),但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摄食量呈稳定下降趋势;模型组大鼠摄食量较对照组大鼠显着增多(P<0.05),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大鼠摄食量均显着下降(P<0.05),且针刺组较西药组下降显着(P<0.05)。(5)模型组大鼠血清Ghrelin、PYY、GLP-1、CKK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经干预治疗后,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血清Ghrelin、PYY、GLP-1、CKK含量显着升高,且针刺组较西药组升高显着(P<0.05)。结论:(1)高脂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病大鼠存在生存状态欠佳、超重、摄食量增加及血糖、内脏脂肪、肠道菌群等紊乱;(2)“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能对紊乱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良性调节,使拟杆菌群及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数量上升,使厚壁菌群数量减少;(3)“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与西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均能显着改善肥胖大鼠生存状态;均能有效降低肥胖大鼠体重、外周空腹血糖值;均能有效减少肥胖大鼠摄食量、内脏脂肪重量;均能显着提高肥胖大鼠血清Ghrelin、PYY、GLP-1、CKK含量并通过肠-脑轴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减重、降糖、降脂、抑制摄食的效应,且针刺疗效优于西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4)“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在治疗肥胖病方面,组方合理、疗效显着,可为临床针刺治疗肥胖病提供实验依据
朱晓振[8](2020)在《菊粉及其短链脂肪酸酯对糖尿病和肥胖小鼠代谢和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文中指出Ⅱ型糖尿病和肥胖已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身体健康。饮食中膳食纤维的缺乏,会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引起慢性炎症疾病的发生。膳食纤维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主要为乙酸、丙酸和丁酸,对调节肠道菌群失衡,改善机体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膳食纤维和SCFA对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改善作用,本文通过构建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症小鼠模型,研究菊粉、短链脂肪酸及菊粉短链脂肪酸酯,对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症小鼠代谢和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构建STZ诱导的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了菊粉和短链脂肪酸对小鼠代谢和肠道微生态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菊粉、乙酸钠和丙酸钠显着降低进食量(p<0.05),改善Ⅱ型糖尿病小鼠多食症状,但是对体重没有显着影响(p>0.05),可能与促进胃肠激素肽YY(PYY)分泌有关,PYY可参与食欲调节;菊粉和丙酸钠显着改善葡萄糖耐量,增强胰岛β细胞功能;丙酸钠显着改善空腹血糖(FBG)和胰岛素抵抗(IR)(p<0.05),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可能与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分泌有关,GLP-1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对葡萄糖稳态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丙酸钠显着降低了肝脏指数(肝体比),HE染色结果显示,丙酸钠明显改善Ⅱ型糖尿病小鼠肝脏肿大、肝组织空泡化,降低肝脏脂质氧化产生的丙二醛(MDA),缓解MDA导致的肝脏细胞浸润;丙酸钠显着增加粪便总SCFA含量,尤其是增加了乙酸和丙酸含量(p<0.05);粪便微生物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菊粉和丙酸钠显着降低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在目水平上,显着降低Desulfovibrionales和Campylobacterales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菊粉和短链脂肪酸显着降低糖尿病致病菌Lachnospiraceae_NK4A136相对丰度,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菌Weissellla相对丰度(p<0.05)。因此菊粉和丙酸对Ⅱ型糖尿病的改善效果很有可能是通过降低引起Ⅱ型糖尿病以及相关炎症的变形菌和致病菌相对丰度,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相对丰度发挥作用。(2)菊粉丙酸酯对肥胖小鼠代谢和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菊粉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不会在胃和小肠内发生降解,在生物医学和制药领域,已被用作口服药物载体或药物包裹剂,将药物送达结肠部位,然后在结肠微生物作用下,释放出药物。为了避免直接补充SCFA和使用过量膳食纤维,引起胃肠副反应的缺点,同时保证将SCFA补充至结肠,我们设计开发新型的分子载体,通过菊粉与酸酐反应,制备菊粉乙酸酯(IAE)、菊粉丙酸酯(IPE)和菊粉丁酸酯(IBE)。为制得高取代度(DS)的菊粉短链脂肪酸酯,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对酸酐和菊粉摩尔比、菊粉含量和反应温度三因素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最佳制备条件。对制备的菊粉短链脂肪酸酯体外发酵活性进行研究,以菊粉和菊粉短链脂肪酸酯培养双歧杆菌,评价菊粉和菊粉短链脂肪酸酯体外发酵增加SCFA以及对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促进双歧杆菌增殖效果为:菊粉>菊粉丁酸酯>菊粉丙酸酯>菊粉乙酸酯;产生总SCFA含量的情况为:菊粉丙酸酯>菊粉乙酸酯>菊粉丙酸酯>菊粉。菊粉乙酸酯和菊粉丙酸酯显着增加乙酸和丙酸比例。通过对体外发酵活性进行分析,进一步证明菊粉短链脂肪酸酯可以作为SCFA载体,用于增加结肠短链脂肪酸含量,为菊粉短链脂肪酸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构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症小鼠模型,研究菊粉、丙酸钠和菊粉丙酸酯对肥胖小鼠代谢和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菊粉、高剂量丙酸钠、菊粉丙酸酯可以降低累计进食量,可能与促进胃肠激素GLP-1和PYY的分泌有关;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表明,低剂量菊粉丙酸酯能够改善肥胖小鼠葡萄糖耐量,可能与增加肠道丙酸含量参与肠道糖异生代谢有关;菊粉、丙酸钠以及低剂量菊粉丙酸酯显着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β细胞功能;高剂量丙酸钠和低剂量菊粉丙酸酯对LDL-C有显着降低作用(p<0.05);肝脏指数和组织切片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低剂量菊粉丙酸酯显着降低了肥胖小鼠肝脏指数(肝体比)和肝脏脂肪堆积,表明高脂饮食导致的脂肪肝症状减轻;低剂量菊粉丙酸酯显着提高了粪便中的丙酸和丁酸的含量(p<0.05),而丙酸钠没有明显促进作用,说明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中,低剂量菊粉丙酸酯补充丙酸的效果优于直接补充丙酸钠;肠道微生物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Firmicutes/Bacteroidetes在肥胖模型组显着升高,在低剂量菊粉丙酸酯组显着降低(p<0.05);菊粉组Actinomycetes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可能是由于Bifidobacteriaceae和Coriobacteriaceae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1)导致的;通过补充低剂量菊粉丙酸酯显着增加产丁酸菌Ruminococcaceae和Bacteroidales_S24_7相对丰度,降低Desulfovibrionaceae和Erysipelotrichaceae的相对丰度,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的改善可能与菊粉丙酸酯增加结肠中的丙酸,降低致病菌丰度有关。本论文基于SCFA对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改善作用,通过直接补充SCFA和以菊粉为载体,合成菊粉短链脂肪酸酯补充SCFA两种方式分别研究了SCFA对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症小鼠肠道代谢和微生态的影响。为SCFA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以菊粉为载体的靶向释放药物设计提供新思路。
焦宜珺[9](2020)在《GLP-1对高脂环境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liraglutide)对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小鼠胰岛β细胞株Min6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利拉鲁肽对Min6细胞的保护作用与自噬的关系。方法:选用小鼠胰岛β细胞Min6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棕榈酸诱导建立胰岛β细胞损伤模型,将对数生长期的Min6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用普通培养基培养24h;棕榈酸组:用0.5mmol/L PA培养24h;利拉鲁肽+棕榈酸组:先加入100nmol/L利拉鲁肽预培养2h,再与0.5mmol/L PA共同干预24h;利拉鲁肽+棕榈酸+雷帕霉素(Rapamycin,RAP)组:先以50nmol/L Rapamycin预培养2h,再与0.5mmol/L PA+100nmol/L利拉鲁肽共同培养24h。干预结束后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Min6细胞的凋亡情况;活性氧试剂盒检测细胞内ROS的水平;RT-PCR技术测定Min6细胞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mRNA及LC3-ⅡmRNA的表达水平;DAPI染色观察棕榈酸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棕榈酸抑制Min6细胞增殖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利拉鲁肽对正常Min6细胞生长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低浓度利拉鲁肽(10-100nmol/L)促进细胞的增殖,高浓度利拉鲁肽(1000nmol/L)抑制细胞增殖;利拉鲁肽能够拮抗棕榈酸对Min6细胞的损伤作用,并且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逐渐减轻棕榈酸介导的Min6细胞的损伤;与对照组相比,棕榈酸组Min6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也明显增高(P<0.05),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Ⅱ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细胞核致密浓染,提示核固缩;与棕榈酸组相比,PA+利拉鲁肽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降低(P<0.05),beclin-1、LC3-Ⅱ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利拉鲁肽+PA+雷帕霉素组与PA组相比: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降低,凋亡率下降,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LC3-Ⅱ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利拉鲁肽+PA+雷帕霉素组与PA+利拉鲁肽组相比: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略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凋亡率下降,beclin-1和LC3-ⅡmRNA表达水平增高,雷帕霉素可以增强利拉鲁肽对Min6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1)高脂环境对胰岛β细胞产生毒性作用。(2)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能够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抑制高脂环境下胰岛β细胞凋亡,减轻棕榈酸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拮抗棕榈酸对Min6细胞的损伤作用,产生对Min6细胞的保护作用。(3)利拉鲁肽对棕榈酸诱导的Min6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强自噬水平有关。
王颖颖[10](2020)在《新型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抗糖尿病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WY-101系列化合物是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一类结构新颖,作用长效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GLP-1RAs)。本研究利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ucagon-like peptide-1receptor,GLP-1R)和胰高血糖素受体(Glucagon receptor,GCGR)稳定表达的细胞模型,进行体外受体选择性的筛选,并利用多种糖尿病相关动物模型,对部分激动作用强、选择性高的化合物进行体内血糖调节作用以及糖尿病肾脏并发症的保护作用研究,为这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靶标细胞模型构建和体外受体激动活性筛选根据GLP-1R和GCGR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机理,分别以GLP-1R、GCGR为靶点,建立稳定表达人GLP-1R、GCGR的HEK293细胞模型,筛选出稳定表达GLP-1R和GCGR的单克隆细胞株,分别测定WY-101系列化合物刺激细胞内增加的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的水平,通过计算半数最大效应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of maximum effect,EC50)分别评价受试物对GLP-1R、GCGR的激动作用,最终从WY-101系列化合物中筛选出对GLP-1R具有强选择性激动作用的化合物,即WY-101A和WY-101B进行下一步的体内药效作用研究。2、糖尿病动物模型长效化降糖和体重改善作用的药效研究采用正常小鼠进行糖耐量相关的量-效、时-效试验,观察WY-101A和WY-101B在体内产生降糖活性的作用剂量和药效持续时间。采用ob/ob肥胖小鼠模型进行糖耐量相关的时-效试验,筛选及评价WY-101A和WY-101B化合物对ob/ob小鼠的药效持续时间、餐后血糖和体重的影响。采用db/db糖尿病小鼠模型进行GLP-1作用机制相关的量-效试验,评价WY-101A对I、II相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多次皮下注射给药(每周两次)后WY-101A的降糖药效持续时间。3、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通过单侧肾脏切除联合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观察WY-101A(每周二次,皮下注射)连续给药8周后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功能及氧化应激、炎症、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与利拉鲁肽(每日一次,皮下注射)的作用相比较。探讨WY-101A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潜在的机制。4、急性毒性初步观察对正常小鼠皮下单次给予最大溶解剂量和给药体积的WY-101A,通过观察96 h内的动物死亡情况及一般体征变化,初步评价WY-101A的安全性。结果:1、靶标细胞模型构建和体外受体激动活性筛选体外GLP-1R激动剂活性筛选实验中,WY-101系列化合物均能显着激活GLP-1R,而对同为G蛋白偶联受体的GCGR无明显激活作用,其中WY101-A和WY-101B对GLP-1R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激动作用,二者对GLP-1R的EC50值分别为0.0206 n M和0.0263 n M;对GCGR的EC50值分别为32.58 n M和22.43n M。2、糖尿病动物模型的长效化降糖及体重改善作用的研究单次皮下注射4.40 mg/kg的WY-101A和WY-101B对正常小鼠糖负荷后血糖升高的抑制作用可持续至给药后144 h;单次皮下注射4.40 mg/kg的WY-101A和WY-101B均可较强地抑制给药后30 min及96 h糖耐量试验中ob/ob小鼠糖负荷后的血糖升高,其降糖活性与每日注射一次的利拉鲁肽相当,药效作用可稳定持续至72 h以上,且WY-101A对餐后血糖和体重也有一定的改善;WY-101A可剂量依赖性地促进db/db小鼠的胰岛素分泌,4.40 mg/kg剂量下药效作用可持续24 h,其降糖活性与单次皮下注射的长效GLP-1R激动剂度拉糖肽相当。3、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在糖尿病肾病大鼠试验中,中、高剂量的WY-101A除可显着降低尿蛋白等肾功能指标外,也可降低炎症及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对肾脏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4、急性毒性初步观察对正常小鼠单次皮下注射等同于小鼠有效剂量10倍的WY-101A后,96 h观察期内未发现动物死亡现象及一般体征的异常,初步表明WY-101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体外筛选获得对GLP-1R具有显着选择性激动作用的化合物WY-101A;体内动物模型中,WY-101A可通过剂量依赖性地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降糖作用,具有与利拉鲁肽相当的降糖活性和更持久的药效作用时间,推测其在临床中可实现每周一次的给药目标,这主要与其高效、特异性激活GLP-1R发挥血糖控制作用,以及PEG化后延长体内暴露过程有关;WY-101A可能通过抑制肾脏纤维化发挥肾脏保护作用,后期可根据糖尿病肾病相关机制进一步研究;WY-101A的初步安全性较好。
二、胰高血糖素样肽-1——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高血糖素样肽-1——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2)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疗效观察及GLP-1相关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肠促胰素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
1 肠促胰素在调节血糖稳态中的生理作用 |
2 T2DM患者肠促胰素效应的临床特点 |
3 肠促胰素类药物在T2DM中的应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肠促胰素效应中药降糖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中药有效成分 |
2 中药复方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
1 现代药理研究 |
2 现代临床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的中医诊疗特征探讨 |
1 对象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 |
1 对象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半夏泻心汤干预2型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长效化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设计、合成及降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二型糖尿病 |
1.1.1 二型糖尿病的定义 |
1.1.2 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1.1.3 二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
1.2 GLP-1 多肽药物 |
1.2.1 GLP-1和Exendin-4 简介 |
1.2.2 GLP-1和Exendin-4 的药理学作用 |
1.2.3 GLP-1和Exendin-4 构效关系研究 |
1.2.4 GLP-1和Exendin-4在T2DM治疗中的优劣势 |
1.3 长效GLP-1 RAs的研究进展 |
1.3.1 氨基酸序列改造以及非天然氨基酸的引入 |
1.3.2 糖基化修饰 |
1.3.3 PEG化修饰 |
1.3.4 脂肪酸修饰 |
1.3.5 白蛋白修饰 |
1.3.6 Fc融合 |
1.3.7 缓释给药系统 |
1.3.8 口服制剂开发 |
1.4 内源性抗体 |
1.4.1 内源性抗体简介 |
1.4.2 内源性抗体应用 |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葡聚糖-Ex4 偶联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评价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菌株和细胞株 |
2.2.2 原料与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2.4 主要试剂配制 |
2.2.5 Ex4 及其类似物的合成 |
2.2.6 葡聚糖-Ex4 偶联物的合成 |
2.2.7 葡聚糖-Ex4 偶联物的表征 |
2.2.8 胞内c AMP含量测定实验 |
2.2.9 STZ联合高脂饲料建立二型糖尿病小鼠模型 |
2.2.10 腹腔糖耐量实验 |
2.2.11 长效降血糖实验 |
2.2.12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Ex4、Ex4-12K*、Ex4-27K*以及Ex4-12K*-27K*的制备和表征 |
2.3.2 葡聚糖-Ex4 偶联物的制备和表征 |
2.3.3 葡聚糖-Ex4 偶联物体外GLP-1R结合能力评价 |
2.3.4 葡聚糖-Ex4 偶联物体内急性降血糖能力评价 |
2.3.5 葡聚糖-Ex4 偶联物体内长效降血糖能力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x4-DNP偶联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评价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菌株和细胞株 |
3.2.2 原料与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2.4 主要试剂配制 |
3.2.5 带有Srt A识别信号肽的Ex4 类似物的合成 |
3.2.6 Srt A介导的Ex4 类似物与DNP衍生物的偶联反应 |
3.2.7 胞内c AMP含量测定实验 |
3.2.8 药代动力学实验 |
3.2.9 腹腔糖耐量实验 |
3.2.10 预免疫前后长效降糖实验 |
3.2.11 长期实验 |
3.2.12 组织学分析 |
3.2.13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端带有Srt A酶识别信号肽的Ex4 类似物的制备和表征 |
3.3.2 Ex4-DNP偶联物的制备和表征 |
3.3.3 Ex4-DNP偶联物体外GLP-1R结合能力评价 |
3.3.4 Ex4-DNP偶联物体内半衰期评价 |
3.3.5 Ex4-DNP偶联物体内急性降血糖能力评价 |
3.3.6 Ex4-DNP偶联物体内长效降血糖能力评价 |
3.3.7 长期治疗理化指标和安全性初步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x4-Lipid-Rha偶联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评价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菌株和细胞株 |
4.2.2 原料与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2.4 主要试剂配制 |
4.2.5 带有Srt A识别信号肽的Ex4 类似物的合成 |
4.2.6 Srt A介导的Ex4 类似物与Lipid-Rha衍生物的偶联反应 |
4.2.7 胞内c AMP含量测定实验 |
4.2.8 腹腔糖耐量实验 |
4.2.9 预免疫前后长效降糖实验 |
4.2.10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端带有Srt A识别信号肽Ex4 类似物的制备和表征 |
4.3.2 Ex4-Lipid-Rha偶联物的制备和表征 |
4.3.3 Ex4-Lipid-Rha偶联物体外GLP-1R结合能力评价 |
4.3.4 Ex4-Lipid-Rha偶联物体内急性降血糖能力评价 |
4.3.5 Ex4-Lipid-Rha偶联物体内长效降血糖能力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一代GLP-1 RA索玛鲁肽半合成方法开发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菌株和细胞株 |
5.2.2 原料与试剂 |
5.2.3 主要仪器 |
5.2.4 主要试剂配制 |
5.2.5 水杨醛二甲缩醛(1)的合成 |
5.2.6 四肽水杨醛酯(NH_2-HAibEG-SAL,2)的合成 |
5.2.7 通过苏氨酸结扎反应进行Aib~8,Arg~(34)GLP-1(7-37)(4)的合成 |
5.2.8 Aib~8,Arg~(34)GLP-1(7-37)(4)的二级质谱分析 |
5.2.9 侧链活化酯5 的制备 |
5.2.10 肽骨架Aib~8,Arg~(34)GLP-1(7-37)的酰化反应 |
5.2.11 化合物6 的二级质谱分析 |
5.2.12 化合物7 的合成及纯化 |
5.2.13 化合物7 的体外生物活性测定 |
5.2.14 统计学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四肽水杨醛酯(NH_2-HAibEG-SAL,2)的合成 |
5.3.2 通过STL连接反应进行Aib~8,Arg~(34)GLP-1(7-37)(4)的合成 |
5.3.3 酰化产物6 的合成与制备 |
5.3.4 酰化产物6 的脱保护反应 |
5.3.5 化合物7 的生物活性测定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附图 |
附录 Ⅱ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T2DM患者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GLP-1与T2DM微血管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黄连-肉桂治疗T2DM的临床应用及对基于肠道菌群的BA/TGR5/GLP-1通路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1 正常人体与肠道菌群 |
2 T2DM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 |
3 T2DM治疗与肠道菌群改变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BA/TGR5/GLP-1信号通路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1 胆汁酸生理及代谢 |
2 胆汁酸G蛋白偶联受体5(TGR5)与T2DM |
3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与T2DM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黄连-肉桂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1 黄连-肉桂治疗T2DM的理论基础 |
2 黄连-肉桂治疗T2DM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黄连-肉桂治疗T2DM临床疗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
前言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赵进喜教授应用黄连-肉桂治疗T2DM的临床经验研究 |
前言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肠道菌群的黄连-肉桂改善db/db小鼠血糖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黄连-肉桂对db/db小鼠小肠的形态学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黄连-肉桂对db/db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分析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黄连-肉桂对db/db小鼠胆汁酸代谢及其信号通路BA/TGR5/GLP-1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GLP-1通过调节脂代谢基因及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利拉鲁肽对NAFLD的治疗效果及其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
1 IL-6、TNF-α在NAFLD的水平变化及与HOMA-IR相关关系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2 利拉鲁肽治疗前后NAFLD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GLP-1对Hep G2 细胞脂肪肝模型的影响 |
1 生信分析及细胞试验 |
1.1 数据来源与差异分析 |
1.2 GO富集分析 |
1.3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1.4 细胞培养 |
1.5 实验方法 |
1.6 质量控制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GLP-1对NAFL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差异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试验方法 |
1.1.3 统计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2 利拉鲁肽对NAFLD患者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高血糖素样肽-1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病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的认识 |
1.3 对病机的认识 |
1.4 对本病中医治疗的认识 |
1.4.1 中药治疗 |
1.4.2 针灸疗法 |
1.4.3 推拿疗法 |
2 西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病的认识 |
2.1 定义与诊断 |
2.2 发病机制 |
2.3 治疗方法 |
3 肠道菌群、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单纯性肥胖病之间的关系 |
3.1 肠道菌群与肥胖 |
3.1.1 概述 |
3.1.2 肠道菌群致肥胖机制 |
3.2 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与肥胖 |
3.2.1 概述 |
3.2.2 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 |
3.2.3 肽YY(PYY) |
3.2.4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 |
3.2.5 胆囊收缩素(CCK) |
3.3 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及分组 |
2.2 针刺干预 |
2.3 西药灌胃干预 |
3 取材及检测 |
3.1 一般指标观察及检测 |
3.2 取材 |
3.2.1 腹主动脉采血及内脏脂肪取材 |
3.3 检测 |
3.3.1 脑肠轴相关激素的检测 |
4 实验数据与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干预治疗后大鼠生存状态情况比较 |
5.2 干预治疗前后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比较 |
5.3 干预治疗前后各组大鼠外周空腹血糖情况比较 |
5.4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摄食量情况比较 |
5.5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内脏脂肪湿重情况比较 |
5.6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脑肠肽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
讨论 |
1 选题背景 |
2 对照西药的选择 |
3 针刺穴位选择及处方释义 |
4 针刺对肥胖大鼠脑肠轴及其相关激素的影响 |
4.1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Ghrelin含量的影响 |
4.2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PYY含量的影响 |
4.3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GLP-1含量的影响 |
4.4 针刺对肥胖大鼠血清CCK含量的影响 |
4.5 针刺对肥胖大鼠脑肠轴的影响 |
5 存在问题 |
6 思考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菊粉及其短链脂肪酸酯对糖尿病和肥胖小鼠代谢和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Ⅱ型糖尿病与肥胖症现状分析 |
1.1.1 Ⅱ型糖尿病现状分析 |
1.1.2 Ⅱ型糖尿病发病原因和危害 |
1.1.3 肥胖症现状分析 |
1.1.4 肥胖症发病原因和危害 |
1.2 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新策略 |
1.2.1 膳食纤维与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症 |
1.2.2 膳食纤维定义和分类 |
1.2.3 膳食纤维改善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作用 |
1.3 菊粉膳食纤维对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干预作用 |
1.3.1 菊粉膳食纤维的作用 |
1.3.2 热量低,可预防肥胖 |
1.3.3 调控血糖 |
1.3.4 调节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 |
1.3.5 改善肠道功能,预防便秘和腹泻 |
1.3.6 预防结肠癌 |
1.3.7 促进矿物质的吸收 |
1.4 菊粉膳食纤维改善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作用 |
1.5 短链脂肪酸对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干预作用和机制 |
1.5.1 短链脂肪酸的作用 |
1.5.2 短链脂肪酸在改善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症中的作用 |
1.6 肠道菌群与改善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关系 |
1.6.1 Ⅱ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 |
1.6.2 肥胖症与肠道菌群 |
1.7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8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章 菊粉和短链脂肪酸对Ⅱ型糖尿病小鼠代谢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
2.2.2 小鼠体重、进食量和空腹血糖测定 |
2.2.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2.2.4 样品的采集和储存 |
2.2.5 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多肽YY测定 |
2.2.6 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测定 |
2.2.7 小鼠肝脏MDA、GSH-Px含量分析 |
2.2.8 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分析 |
2.2.9 粪便DNA提取 |
2.2.10 粪便样品细菌16SrDNA测序 |
2.2.11 数据处理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菊粉和短链脂肪酸对Ⅱ型糖尿病小鼠进食量和体重的影响 |
2.3.2 菊粉和短链脂肪酸对Ⅱ型糖尿病小鼠肽YY的影响 |
2.3.3 菊粉和短链脂肪酸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
2.3.4 菊粉和短链脂肪酸对Ⅱ型糖尿病小鼠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
2.3.5 菊粉和短链脂肪酸对Ⅱ型糖尿病小鼠血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的影响 |
2.3.6 菊粉和短链脂肪酸对Ⅱ型糖尿病小鼠HOMA-IR和 HOMA-β的影响 |
2.3.7 菊粉和短链脂肪酸对Ⅱ型糖尿病小鼠肝脏组织的影响 |
2.3.8 菊粉和短链脂肪酸对Ⅱ型糖尿病小鼠胰腺组织形态的影响 |
2.3.9 菊粉和短链脂肪酸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
2.3.10 菊粉和短链脂肪酸对Ⅱ型糖尿病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菊粉短链脂肪酸酯的制备及体外发酵活性研究 |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菊粉短链脂肪酸酯的制备 |
3.2.2 菊粉短链脂肪酸酯红外光谱分析 |
3.2.3 菊粉短链脂肪酸酯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2.4 菊粉短链脂肪酸酯取代度的测定 |
3.2.5 菊粉短链脂肪酸酯制备单因素实验 |
3.2.6 响应面分析试验 |
3.2.7 双歧杆菌体外发酵培养基的配置 |
3.2.8 双歧杆菌体外发酵菌种活化 |
3.2.9 双歧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3.2.10 双歧杆菌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测定 |
3.2.11 数据分析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红外光谱数据分析 |
3.3.2 核磁共振氢谱数据分析 |
3.3.3 各因素对菊粉短链脂肪酸酯取代度的影响 |
3.3.4 响应面分析因素水平的选取及实验设计 |
3.3.5 响应面试验设计 |
3.3.6 菊粉丙酸酯制备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3.3.7 菊粉短链脂肪酸酯制备各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3.3.8 菊粉短链脂肪酸酯制备最优条件验证 |
3.3.9 双歧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3.3.10 双歧杆菌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菊粉丙酸酯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代谢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肥胖症小鼠模型的建立 |
4.2.2 体重、进食量和空腹血糖测定 |
4.2.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4.2.4 样品的采集和储存 |
4.2.5 胰高血糖素样肽、多肽YY测定 |
4.2.6 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测定 |
4.2.7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测定 |
4.2.8 血清血脂指标分析 |
4.2.9 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分析 |
4.2.10 粪便DNA提取 |
4.2.11 粪便样品细菌16SrDNA测序 |
4.2.1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菊粉、丙酸钠、菊粉丙酸酯对肥胖症小鼠进食量和体重的影响 |
4.3.2 菊粉、丙酸钠、菊粉丙酸酯对肥胖症小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
4.3.3 菊粉、丙酸钠、菊粉丙酸酯对肥胖症小鼠胃肠激素的影响 |
4.3.4 菊粉、丙酸钠、菊粉丙酸酯对肥胖症小鼠血糖代谢的影响 |
4.3.5 菊粉、丙酸钠、菊粉丙酸酯对肥胖症小鼠血清血脂指标的影响 |
4.3.6 菊粉、丙酸钠、菊粉丙酸酯对肥胖症小鼠肝脏组织的影响 |
4.3.7 菊粉、丙酸钠、菊粉丙酸酯对肥胖症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
4.3.8 菊粉、丙酸钠、菊粉丙酸酯对肥胖症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展望与创新点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GLP-1对高脂环境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 |
2.2.1 Min6细胞完全培养基的配制 |
2.2.2 Min6细胞冻存液的配制 |
2.2.3 棕榈酸溶液的配制 |
2.2.4 利拉鲁肽溶液的配制 |
2.2.5 雷帕霉素溶液的配制 |
2.3 实验步骤及过程 |
2.3.1 细胞培养及分组 |
2.3.2 CCK-8法检测棕榈酸、利拉鲁肽对Min6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2.3.3 CCK-8法检测利拉鲁肽对棕榈酸作用下Min6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并确定利拉鲁肽的干预浓度 |
2.3.4 Min6细胞内ROS水平的检测 |
2.3.5 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Min6细胞的凋亡率 |
2.3.6 RT-PCR检测Min6细胞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 |
2.3.7 DAPI染色检测棕榈酸对Min6细胞形态的影响 |
2.3.8 数据统计 |
第三章 结果 |
3.1 棕榈酸抑制Min6细胞的增殖 |
3.2 利拉鲁肽对Min6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3.3 利拉鲁肽对棕榈酸诱导的Min6细胞损伤的影响 |
3.4 利拉鲁肽抑制棕榈酸诱导的Min6细胞氧化应激反应 |
3.5 利拉鲁肽对棕榈酸诱导的Min6细胞凋亡的影响 |
3.6 利拉鲁肽对Min6细胞内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Ⅱ mRNA的影响 |
3.7 DAPI染色检测棕榈酸对Min6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GLP-1对高脂环境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究 |
4.2 创新性与不足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新型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抗糖尿病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WY-101系列化合物体外激动活性与作用机制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WY-101 系列化合物对GLP-1R的体外激动活性 |
1.2.2 WY-101 系列化合物对GCGR的体外激动活性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WY-101系列化合物降糖与体重改善作用的药效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WY-101系列化合物在正常小鼠中的量-效、时-效试验研究 |
2.2.2 对ob/ob小鼠血糖及体重的影响 |
2.2.3 对db/db小鼠胰岛素及血糖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多次给药对单侧肾脏切除联合注射 STZ 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对一般体征的影响 |
3.2.2 对空腹血糖及体重的影响 |
3.2.3 对血、尿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4 对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
3.2.5 对肾脏指数的影响 |
3.2.6 实时定量PCR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四、急性毒性初步观察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2.1 死亡情况 |
4.2.2 对一般体征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胰高血糖素样肽-1——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利拉鲁肽与贝那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研究[D]. 侯黎明. 新乡医学院, 2021
- [2]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疗效观察及GLP-1相关机制探讨[D]. 谈钰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长效化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设计、合成及降糖活性研究[D]. 戴士杰. 江南大学, 2021(01)
- [4]T2DM患者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 陈燕凤.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黄连-肉桂治疗T2DM的临床应用及对基于肠道菌群的BA/TGR5/GLP-1通路影响[D]. 穆国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GLP-1通过调节脂代谢基因及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D]. 邢英.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7]针刺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吴曼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菊粉及其短链脂肪酸酯对糖尿病和肥胖小鼠代谢和肠道微生态的影响[D]. 朱晓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0(01)
- [9]GLP-1对高脂环境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初步探究[D]. 焦宜珺. 兰州大学, 2020(01)
- [10]新型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抗糖尿病作用的实验研究[D]. 王颖颖.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