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铅暴露与尿绒毛膜酶活性的关系

职业铅暴露与尿绒毛膜酶活性的关系

一、职业性铅接触与尿绒毛膜酶活性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侯胜男[1](2021)在《灰尘中重金属和邻苯二甲酸酯复合污染特征及毒理学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灰尘作为污染物的重要吸附载体,富含包括重金属(如Cd、Pb、Cu和Cr等)和有机污染物(如邻苯二甲酸酯(PAEs)等)在内的多种环境污染物,对环境以及暴露人群都产生较大的威胁,该问题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对灰尘中重金属和邻苯二甲酸酯的单一污染特征及对暴露人群的健康效应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两者复合污染的报道较少。而实际中通常灰尘中是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等多种污染物并存,因此开展重金属和邻苯二甲酸酯复合污染研究工作无论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还是保障人类健康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选择典型的老工业城市长春市市区住宅区进行采样,同时在其对应地点的室外进行样品采集和研究。开展灰尘中(重金属、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特征分析,并重点探究灰尘重金属和邻苯二甲酸酯复合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毒理学效应。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了解长春市灰尘污染特征提供参考,还可以为制定灰尘暴露带来的人群健康问题的防治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在长春市中心五区设置50个采样点,对居民住宅区家庭室内和室外灰尘样品进行采集,并分别对其进行6种重金属(Zn、Cr、Ni、Cu、Cd和Pb)和16种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进行测定。分别对比室内和室外灰尘重金属和邻苯二甲酸酯累积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积累指数法、健康风险评价等方法从不同角度评价城市灰尘污染的生态风险和对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室内灰尘中Zn、Cr、Ni、Cu、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8、41.8、23.9、54.5、1.22和61.2 mg·kg-1;室外灰尘中Zn、Cr、Ni、Cu、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29、45.8、16.5、25.6、0.37和33.6 mg·kg-1。长春市室内灰尘中重金属含量和污染水平均高于室外。Cd的污染水平最高,在室外灰尘中处于中等-强污染水平,在室内灰尘中大部分处于强污染水平。除Cr和Ni外,其他几种重金属也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春市室内和室外灰尘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DEHP、Di BP、Dn BP、DMP、DEP和BBP)可100%检出。室内和室外灰尘中9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总浓度范围209.2-702.3 mg·kg-1和98.6-323.6 mg·kg-1,均值为208.5 mg·kg-1和166.1 mg·kg-1,其中,DEHP含量最高(96.5 mg·kg-1和208.5 mg·kg-1)。室外灰尘中邻苯二甲酸酯浓度均低于室内灰尘。与国内外其他城市和地区相比,长春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处于中等水平。(2)以青鳉鱼胚胎为实验对象设计发育14天暴露试验。观测评估死亡率、孵化率、畸形率;利用显微镜观察分析青鳉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发生的畸变;对在复合暴露条件下孵化的幼鱼进行基因和酶活性检测,揭示重金属和邻苯二甲酸酯复合污染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d和DEHP复合污染对青鳉鱼胚胎发育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主要包括孵化抑制、死亡率增加、心率下降、以及多种致畸作用,其中心包囊肿和脊柱畸形是最重要的畸变类型。Cd和DEHP复合污染引起青鳉鱼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打乱机体内原本的氧化还原平衡状态,诱导青鳉鱼胚胎产生更多的抗氧化酶(SOD酶、CAT酶和POD酶)。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进一步说明对机体造成的氧化损伤。Cd和DEHP复合污染通过影响发育相关基因HSP70的表达而对青鳉鱼胚胎产生发育相关毒性;通过诱导骨骼调控基因BMP2和BMP4的表达上调导致骨骼发育异常与畸变;Cd和DEHP复合污染还通过干扰CYP1A、NKX2.5和FGF8的表达诱导心脏畸形,从而揭示了早期胚胎心脏发育受到损伤的机制。(3)设计青鳉鱼成鱼28天暴露试验,从形态变化、氧化应激、基因表达、代谢组学等方面揭示Cd和DEHP复合污染对青鳉鱼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单一Cd10μg·L-1暴露、Cd10μg·L-1+DEHP 20μg·L-1暴露、以及Cd10μg·L-1+DEHP 200μg·L-1暴露导致青鳉鱼的骨骼畸形率和死亡率增加,并且随着暴露时间延长畸形率和死亡率基本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在染毒第28天时3个处理组累积骨骼畸形率分别达到7.5%、10%、12.5%,累积死亡率7.5%、12.5%、15%、22.5%。Cd、DEHP复合污染引起青鳉鱼体内的氧化应激作用,暴露前期诱导青鳉鱼产生更多的抗氧化酶(SOD、CAT和POD)以对抗氧化损伤所产生的自由基,随着暴露时间延长,抗氧化酶活性有所降低。MDA的含量表现出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大体呈现逐渐升高的规律,进一步说明对机体造成的氧化损伤。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d和DEHP复合污染通过诱导骨骼调控基因BMP2和BMP4的表达上调导致骨骼发育异常与畸变。Cd单一和Cd、DEHP复合污染均引起了青鳉鱼代谢物的变化,其中主要影响了脂质代谢,其次是氨基酸代谢。(4)长春市室内和室外灰尘中污染物重金属的健康风险指标均未超过参考值,说明灰尘重金属对暴露人群未产生健康风险;但是儿童通过暴露室内灰尘摄取的邻苯二甲酸酯总的健康风险指数最大值超过1,其中4%的样品超过健康风险指数临界值,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对儿童的暴露风险不可以忽略。结合青鳉鱼毒理学模型对典型重金属Cd和邻苯二甲酸酯DEHP联合毒性效应研究结果对健康风险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目前对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下的健康风险评价没有统一的规范和可供参考的方法,而是往往只是对一类污染物进行评估,并未考虑到多种污染物的复合作用,会使得健康风险被低估或者高估,因此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需建立统一的多种污染物复合作用的评价标准。

王晓明[2](2018)在《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卵泡液代谢组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探讨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及临床症状分布规律;运用卵泡液(follicular fluid,FF)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肾阳虚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患者与正常分娩者FF组分,探讨URSA发生机制,辨识并确定与肾阳虚型URSA发生密切相关的差异性化合物,探讨URSA患者FF代谢标志物与中医肾阳虚证的相关性,以期为科学预测和诊断URSA肾阳虚证、探讨其证候本质做初步尝试。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的264例自然流产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建立数据库,分析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及临床症状分布规律。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于本中心行IVF-ET患者(因输卵管因素行试管婴儿)的FF,分为对照组(分娩者)40例和流产组(肾阳虚型URSA者)32例,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分析两组的FF,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PLS-DA)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照组和流产组FF差异代谢物,探讨URSA患者FF代谢标志物与中医肾阳虚证的相关性。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264例自然流产患者中,肾虚证共196例(占74.24%),是自然流产患者最主要的中医证型,肾阳虚证是肾虚证最常见的分型。肾阳虚证47例(占总数17.80%),肾气虚证和肾阴阳两虚证,均为40例(占15.15%),肝郁肾虚证28例(占10.61%),肾虚血热证17例(占6.44%),肾阴虚证14例(占5.30%),肝郁证11例(占4.17%),血热证7例(占2.65%),肾虚血瘀证6例(占2.27%),血瘀证5例(占1.89%),肝郁肾虚血热证与气血虚弱证各3例(占1.14%),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各1例(占0.38%)。2.264例自然流产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腰膝酸痛,疲倦乏力、急躁易怒等也较为常见。实验研究结果:1.流产组与对照组共计32种差异化合物,包括氨基酸类:缬氨酸(L-valine)、6-氧代己酸酯(6-Oxohexanoate)、酮戊二酸(2-Oxoglutarate)、亮氨酸(L-Leucine)、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色氨酸(Tryptophan);脂肪酸类:亚油酸(Linoleate)、油酸(Ole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mide);胆酸类: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甘氨鹅脱氧胆酸钠(Chenodeoxyglycocholate)、羟基胆甾烷(Trihydroxy-5beta-cholestan-26-al);维生素类: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13-羟基-α-生育酚(13’-hydroxy-alpha-tocopherol);溶血卵磷脂类:LysoPC(16:0),LysoPC(18:0),LysoPC(18:1),LysoPC(18:2),LysoPC(18:3),LysoPC(20:3),LysoPC(20:4),LysoPC(20:5);其他类:棕榈酰甘油磷酸胆碱(Palmitoylglycerophosphocholine)、胆红素(Bilirubin)、棕榈醛(Hexadecanal)、二氢视黄醇(13,14-Dihydroretinol)、硫酸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羟基胆甾醇(Hydroxycholesterol)、硬脂酰肉毒碱(stearoylcarnitine)。2.差异化合物中 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LysoPC(16:0),LysoPC(18:1),LysoPC(18:2),LysoPC(18:3),LysoPC(20:3),LysoPC(20:4),Palmitoylglyce rophosphocholine 在肾阳虚型 URSA 患者 FF 中的表达上调,L-valine,6-Oxohexanoate,L-Phenylalanine,2-Oxoglutarate,Linoleate,Oleicacid,Docosahexaenoic acid,13,14-Dihydroretinol,Lithocholic acid,stearoyl-carnitine,25-HydroxyvitaminD3,Hydroxycholesterol,Chenodeoxyglycocholate,T rihydroxy-5beta-cholestan-26-al,13’-hydroxy-alpha-tocopherol,Tryptophan,L ysoPC(18:0),LysoPC(20:5),Bilirubin 等的表达均下调。结论:1.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以肾虚证为主,肾阳虚证为肾虚证的主要分型,这与中医学“肾主生殖”理论相吻合。2.自然流产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腰膝酸痛,急躁易怒等症状的出现频率增加,可能与当前生活方式改变有关。3.FF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氨基酸类、脂肪酸类、维生素类、胆固醇类等的表达下调与肾阳虚证存在相关性。溶血卵磷脂类、酰胺类、硫酸脱氢表雄酮在肾阳虚型URSA患者FF中的表达显着上调,可能与肾阳虚证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尚需进一步研究。4.研究鉴定的特征性化合物为肾阳虚型URSA提供可能的诊断依据和治疗靶点,从FF代谢组学层面为肾阳虚型URSA证候学提供科学依据。

何圣发[3](2018)在《基于IgE表位识别检测牛乳β-乳球蛋白过敏原的新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物质,深受人们喜爱,但牛乳作为八大过敏食物之一,由牛乳引起的食物过敏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均要求标识食品中的过敏原成分,其中就包括牛乳及乳制品。β-乳球蛋白是牛乳中的主要过敏原,含量约占牛乳总蛋白质的10%和乳清总蛋白质的50%,约有82%的牛乳过敏患者对β-乳球蛋白过敏。另外,IgE表位是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基础,基于IgE表位识别检测β-乳球蛋白能够更精准地检测和评估食品中牛乳过敏原的含量及潜在的致敏性风险。本论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牛乳β-乳球蛋白IgE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牛乳β-乳球蛋白IgE表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基于β-乳球蛋白多克隆及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夹心ELISA(sELISA)方法的建立;基于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及纳米铂探针sELISA方法检测β-乳球蛋白;基于表位单克隆抗体及双氧水敏感型量子点荧光免疫吸附法的建立;基于共价固定表位单克隆抗体sELISA方法的建立。研究的主要方法、结果及结论如下:1以牛乳β-乳球蛋白IgE表位串联体重组大肠杆菌为基础,通过原核表达制备了表位串联体重组蛋白,结合亲和纯化和切胶回收制备了高纯度的表位串联体重组蛋白。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制备了高特异性的兔多克隆抗体。所制备的抗体能识别表位串联体中的7个IgE表位及其阻断肽,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通过亲和纯化得到了β-乳球蛋白特异性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2以牛乳β-乳球蛋白的5个主要IgE线性表位肽为对象,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得到相应的细胞株和表位单克隆抗体。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均为IgG亚型,不含IgM和IgA,轻链均为Igκ;均能识别相应的表位肽及其阻断肽;除1P1外,其余均对β-乳球蛋白具有较高的亲和常数。3基于兔抗β-乳球蛋白多克隆抗体及生物素化兔抗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建立了sELISA方法。该方法对β-乳球蛋白的线性检测范围为31.25–8,000 ng/mL,最低检出限为1.96 ng/mL。在牛乳、乳清、乳清粉中加标回收率为95.17%–104.67%,检测结果与RP-HPLC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所建立的sELISA方法准确可靠。在酸奶、巧克力和糖果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8.33%–110.53%。并对婴幼儿水解配方奶粉中β-乳球蛋白及其致敏性残基进行了检测分析,在深度水解奶粉中未检测到β-乳球蛋白,但在不同部分水解奶粉中差异较大。4基于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及纳米铂探针建立了sELISA方法。所建立的纳米铂探针sELISA方法对牛乳β-乳球蛋白的最低检出限和线性检测范围分别为0.12 ng/mL和0.49–1.6×104ng/mL,分别比普通sELISA低16倍和宽4倍。纳米铂探针sELISA方法对样品具有高回收率,检测结果与普通sELISA方法和sELISA商业试剂盒具有良好一致性。5基于β-乳球蛋白表位单克隆抗体(1G9)及双氧水敏感性量子点(CdTe QDs)建立了荧光sELISA。所建立的荧光sELISA的β-乳球蛋白的最低检出限为0.49 ng/mL,比普通sELISA方法低16倍。对样品的检测性能与普通sELISA及sELISA试剂盒的性能相似,且回收率高(98.29%–111.84%)。对婴幼儿水解配方奶粉中β-乳球蛋白及其致敏性残基进行了检测分析,检测结果与普通sELISA没有显着差异,但与商业s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6基于共价固定表位单克隆抗体1G9及胶体金探针建立了sELISA。检测牛乳β-乳球蛋白的灵敏度(0.49 ng/mL)和线性范围(31.25–64×103 ng/mL)分别比普通sELISA方法高16倍和宽32倍。对样品加标回收检测结果与普通sELISA及商业sELISA试剂盒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回收率为98.29%–111.84%;对婴幼儿水解配方奶粉中β-乳球蛋白及其致敏性残基进行了检测分析,检测结果与普通sELISA没有显着差异,但与商业s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7制备了一种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5个表位单克隆抗体,弥补了普通抗体不能特异性识别β-乳球蛋白IgE表位的缺点。基于表位抗体建立了四种sELISA方法,通过RP-HPLC或商业化的sELISA试剂盒验证了所建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免疫学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和回收率高的特点,可以作为检测食品中β-乳球蛋白及其致敏性残基的可靠方法。

刘威[4](2012)在《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血清多肽指纹图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因职业性接触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而引起中毒的事件屡见报道,其中以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Occupational Medicamentosa-Like Dermatitis induced by Trichloroethylene, OMLDT)居多。自1988年以来广东省先后在TCE接触工人中发现以严重皮损、发热、肝功能损害和浅表淋巴结肿大为表现的病例,至2009年已有394例,并且每年约有20例新发病例出现,被动接触人群也是逐年增加。该病起病急、易误诊、后果严重,现有预防措施效果不理想,己成为我国职业病危害的新问题。但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而且缺乏有效的疾病诊断和监测的生物学手段。因此,阐明其发病机制、寻找早期诊断生物标志以及治疗靶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OMLDT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临床病例分析、回顾性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疾病易感基因多态性、免疫损伤机制等方面,但这些研究结果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尚未在人群中验证,因此还无法作为有效的防治手段应用于实际工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清中的蛋白质/多肽常常是疾病的诊断标志,是获得生物标志的丰富资源之一。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下血清蛋白质的差异,将有助于寻找关键蛋白和标志蛋白,对于阐明疾病发生机制、寻找早期生物监测指标以及药物治疗靶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功能磁珠、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和ClinProTools生物信息学方法分离和筛选OMLDT患者发病各时期血清样本,建立OMLDT诊断模型,并分析其中蛋白质/多肽变化情况以了解整个病程中不同时期血清蛋白/多肽的动态变化规律,有望找到差异蛋白/多肽,为临床早期诊断和筛选高危人群提供参考。方法1、研究对象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共收集21例(?)OMLDT患者、64例职业性TCE接触工人、56例正常人用于临床调查研究;筛选18例OMLDT患者、29例职业性TCE接触工人、29例正常人用于OMLDT诊断模型的建立和验证;7例OMLDT典型患者用于动态变化研究。2、临床调查研究对21例OMLDT患者临床资料和临床检测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其发病特点和规律、暴露和防治情况,并与64例职业性TCE接触工人以及56例正常人进行比较。3、OMLDT诊断模型的建立和验证首先将2大影响血清蛋白/多肽指纹图谱的因素——样品处理和质谱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主要包括整个实验的重复性评估、蛋白定量对模型的影响。然后按照一定标准选择OMLDT患者、TCE接触者和正常人群血清样品,采用MB-WCX联合MALDI-TOF-MS技术检测血清多肽指纹图谱,应用ClinProTools软件建立OMLDT疾病诊断模型,初步筛选OMLDT差异蛋白/多肽。然后用另一部分实验对象验证模型,评价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一步将急性期/接触者模型和急性期/正常人模型中的差异峰进行统计,以找到属于OMLDT的特征峰。4、OMLDT典型病例动态变化研究根据OMLDT的特征峰,分析7例患者各个时期血清多肽指纹图谱,了解整个病程中不同病期血清蛋白组学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时进一步筛选并初步验证OMLDT血清蛋白/多肽标志。结果1、临床调查研究结果OMLDT发病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起病时不易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而延误治疗。发病时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纳差厌油腻、皮疹和肝损害,伴有眼损害。B超发现肝胆脾受损严重。绝大部分患者WBC、EO和CRP明显升高,RBC和HGB水平显着降低;大部分都是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主要表现为蛋白水平降低,而胆红素和酶学指标水平明显升高;肾功能基本稳定。甲基强的松龙激素治疗有效,有7例出现了病情反跳,1例转院治疗,其余均治愈出院。职业调查发现OMLDT患者存在于不同车间不同环境中,发病主要原因是防护措施过于简单、车间通风不良、工作人数较多以及工作时间长。2、OMLDT诊断模型的建立和验证结果2.1血清多肽指纹图谱实验条件优化结果不管是日内重复性还是日间重复性,各次实验的血清多肽指纹图谱基本一致,绝大部分峰的CV值<40%,表明基于MB-WCX的MALDI-TOF-MS技术能够得到重复性高和稳定性好的血清多肽指纹图谱;同样的样本经过定量得到的血清多肽谱峰数要明显多于没有经过定量的,而且模型交互验证和识别能力也要基本高于未定量样本,但是敏感性和特异性却低于未定量样本。我们认为,定量样本用于建模和验证更加严谨、可靠。2.2急性期和正常人模型我们对OMLDT急性期患者和正常人血清多肽指纹图谱进行统计共得到158个峰,72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峰,其中有52个差异峰。52个差异峰中,有28个相对于正常人是低表达的,有24个是高表达的。我们从2D分布图上明显看到m/z为2106和2135Da的2个差异峰能够很好地区分急性期患者和正常人。ROC曲线分析也表明m/z为2106和2135Da的2个差异峰AUC值最大,几乎接近1,能够很好地区分急性期患者和正常人。我们应用SNN算法进行识别分析后筛选出由3个m/z分别为2106.3、2134.5和3263.67Da构建的诊断模型,交叉验证和识别能力分别是94.44%和100%。进一步用另一部分实验对象对模型进行验证,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100%和66.7%。2.3急性期和接触者模型我们对OMLDT急性期患者和TCE接触者血清多肽指纹图谱进行检测共得到157个峰,72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峰,其中有35个差异峰。35个差异峰中,有13个相对于TCE接触者是低表达的,有22个是高表达的。进一步通过2D峰分布图发现m/z为1450和5065Da的2个差异峰可以对两组样本进行有效区分,ROC曲线分析也表明这2个差异峰能够较好地区分急性期患者和接触者。我们应用SNN算法建立了由m/z为1450.33、1866.16、3262.39、4109.55、5064.85、5248.05、5956.57和6667.04Da共8个多肽峰组成的疾病诊断模型,交叉验证和识别能力分别是97.22%和100%。进一步用另一部分实验对象对模型进行验证,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1.3%和100%,说明建立的OMLDT急性期患者和TCE接触者诊断模型显示了良好的区分能力。2.4OMLDT特征峰分析结果我们将急性期/正常人模型和急性期/接触者模型中的差异峰进行统计,结果共得到21个相同的差异峰,并且其表达水平变化也是一致的。其中有9个相对于接触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是低表达的,有12个是高表达的。3、OMLDT典型病例动态变化研究结果在OMLDT21个特征峰中,我们发现4例病情反跳者在皮疹剥脱期、皮疹反跳期和恢复正常期3个时期内有4个蛋白/多肽峰的动态变化是基本一致的,m/z分别是4109、4267、5065和9287Da;3例非病情反跳者在急性皮疹期、皮疹剥脱期和恢复正常期3个时期内有2个蛋白/多肽峰的动态变化是完全一致的,m/z分别是4109和9173Da。而m/z为4109Da的特征峰在反跳组和非反跳组中均有出现,并且其表达水平随病程的变化呈现升高的趋势,提示其也许是OMLDT特有的血清学生物标志。结论1、OMLDT主要以畏寒发热、纳差厌油腻、皮疹和肝损害为主要特征;激素治疗有效;由接触TCE引起,发病也许跟个体遗传易感因素有关,为一种职业性免疫损伤疾病;职业防护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2、本研究应用MB-WCX联合MALDI-TOF-MS技术结合ClinProToolsTM软件首次对OMLDT建立诊断模型并进行验证,得到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筛选到了特异性差异蛋白/多肽,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参考。3、特征峰峰面积概率分布规律能够准确反映OMLDT患者不同病期蛋白/多肽水平的动态变化,为监测疾病病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李艳梅[5](2011)在《重金属铅对家蚕的抗氧化和生殖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以及酶活性的影响》文中认为铅是一种对人类和小鼠等哺乳类动物以及水生动物存在显着不良影响的重金属,但铅对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对昆虫的影响鲜有研究报道。zonghe特异蛋白基因只在家蚕是鳞翅目模式昆虫,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实验动物。本实验以幼虫期全龄添食Pb(NO3)2对家蚕进行铅暴露,调查了Pb2+在家蚕体内组织的蓄积及其对家蚕生长和生殖发育的影响,重点调查了Pb2+暴露后家蚕组织的抗氧化相关基因和生殖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和酶活性的变化。主要获得了以下结果:1.铅胁迫家蚕的Pb2+蓄积有明显组织和性别差异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结果显示,铅暴露后家蚕5龄幼虫的消化吸收组织中肠和马氏管,以及性腺组织中,Pb2+含量随着添食Pb(NO3)2浓度的提高而增加,有明显的蓄积效应;蚕粪中Pb2+含量也随着添食Pb(NO3)2浓度的提高显着增加,且具有浓度梯度效应。说明铅胁迫家蚕幼虫具有较强的排泄解毒能力,同时铅离子能够在幼虫生殖腺蓄积。在相同暴露浓度时,家蚕5龄雌性幼虫的中肠内Pb2+含量高于雄性,但两性中肠内Pb2+含量都随着暴露浓度的提高而显着增加。两性5龄幼虫马氏管中的Pb2+含量与消化管中接近,但随暴露浓度的提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0mg/kg暴露浓度下,雄性幼虫马氏管中Pb2+的含量显着高于雌性,提示雄性通过马氏管排泄血液中Pb2+能力比雌雄幼虫高。5龄幼虫生殖腺中的Pb2+的蓄积量显着低于消化管和马氏管,饲料中Pb2+浓度为40-160mg/kg时,雌性生殖腺中Pb2+含量均高于雄性,暗示雌性生殖腺可能受到Pb2+的影响更大。2.家蚕脂肪体、中肠和生殖腺中抗氧化解毒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对铅胁迫敏感昆虫受重金属胁迫后,抗氧化解毒酶系成员有通过联合作用来清除铅离子胁迫产生的自由基危害的作用。本实验在10-160mg/kg铅暴露后,家蚕5龄6 d幼虫体内的SOD活性,在脂肪体和中肠组织中上升,而在生殖腺中下降;CAT活性在脂肪体中上升,在中肠和生殖腺中下降。在实验浓度范围内,Sod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脂肪体、中肠和生殖腺内均出现下降趋势,而Cat基因在3个调查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但这2个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各自蛋白酶活性的变化不同步,显示体内SOD和CAT酶活性的升高,不完全依赖基因转录与蛋白质合成。推测铅离子胁迫后,家蚕幼虫脂肪体具有上升抗氧化酶活性解毒;而生殖腺的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有氧化受损的可能。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解毒酶。正常家蚕5龄6 d幼虫生殖腺中的GST酶活性分别是脂肪体和中肠中的20.0倍、34.6倍,GSH-Px酶活性分别是脂肪体和中肠中的46.6倍和57.5倍。幼虫食下含Pb2+ 10 mg/kg以上的人工饲料时,生殖腺中2种解毒酶的活性成倍下降;饲料含Pb2+ 20-80 mg/kg时,生殖腺中的Gstd1和Gsh-Px基因mRNA转录水平也显着下调,且雄性比雌性更加显着。幼虫食下含Pb2+ 10-160 mg/kg的人工饲料时,脂肪体中2种解毒酶活性显着升高,Pb2+对2种酶的影响浓度分别为10-160 mg/kg和20-80 mg/kg,但在20-80 mg/kg Pb2+范围内,Gsh-Px和Gstd1基因mRNA的转录却受到抑制,并且雌性幼虫脂肪体中的GSH-Px酶活性及基因mRNA转录水平、雄性幼虫脂肪体中的GST酶活性及其基因mRNA转录水平对Pb2+暴露更加敏感。幼虫食下含Pb2+ 20 mg/kg以上的人工饲料时,中肠GST酶活性显着上升,而GSH-Px酶活性变化较小,性别间差异不明显;Gstd1基因mRNA转录水平有上调趋势,Gsh-Px基因mRNA转录水平则受到显着抑制。结果显示,家蚕幼虫生殖腺虽然有比脂肪体和中肠更强的GST酶和GSH-Px活性,但对Pb2+的毒害敏感,雄性比雌性受影响更大,生殖腺通过抗氧化防御系统抵御Pb2+毒害的作用很弱。3.铅胁迫对家蚕卵黄蛋白原基因和卵特异蛋白基因表达有显着影响家蚕卵黄蛋白原基因Vg与卵特异蛋白基因Esp是家蚕的2个生殖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EST电子表达谱结果显示,家蚕Vg只在吐丝期和蛹期脂肪体与卵巢组织中表达,家蚕Esp只在蛹期卵巢中表达。为了解重金属铅是否存在环境雌激素效应,本文实验调查了铅暴露后,Vg和Esp基因在其特异时空的表达谱。结果表明,在20-160 mg/kg Pb2+暴露浓度范围内,家蚕5龄雌性幼虫脂肪体Vg基因的表达量较未接触铅离子的对照蚕呈下降趋势;20 mg/kg Pb2+低暴露浓度下,家蚕雄性5龄幼虫脂肪体中Vg基因的表达量为对照的1.15倍,出现了Vg基因的微弱诱导表达,但Pb2+暴露浓度提高到40-160 mg/kg时,雄蚕脂肪体中Vg基因的表达量比对照显着降低。幼虫期正常两性家蚕生殖腺中都有Vg基因的微弱表达,其中雌性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在20 mg/kg组雄性生殖腺中Vg基因的表达水平较对照显着升高,和幼虫脂肪体中的结果一致,暗示该铅暴露浓度有诱导雄性Vg基因表达的环境雌激素效应可能。家蚕蛹期脂肪体中Vg基因的转录活性显着高于幼虫期,而且蛹期有显着的性别差异,雄蛹脂肪体中Vg基因的表达量仅为雌性的3.59%。20-160 mg/kg Pb2+暴露后,家蚕雄蛹脂肪体中Vg基因转录水平显着下调(P<0.01),而雌蛹脂肪体中Vg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1),但其中20 mg/kg组显着下降(P<0.01)。蛹期生殖腺中Vg基因的表达量性别差异小于幼虫期;铅离子暴露后,3d龄蚕蛹卵巢中Vg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睾丸中Vg表达水平在低水平波动,但160 mg/kg浓度组出现显着下调。家蚕幼虫期与蛹期Vg基因的转录受铅离子暴露影响方式可能不同。家蚕蛹期生殖腺中Esp基因mRNA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实验浓度范围内铅离子胁迫,造成了雌性生殖腺中Esp基因表达的显着下调,但没有诱导雄性家蚕生殖腺中Esp基因表达。

蒋东方,苏素花[6](2009)在《铅性肾损害效应指标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林[7](2009)在《铅镉联合对大鼠肾脏的毒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铅、镉是环境中两种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近年来,由于工业生产中铅、镉使用量的增加及相关工业废物带来的污染加重,环境中的铅、镉含量呈快速上升趋势。由于铅、镉常从许多天然和人工污染源同时进入环境而引起复合污染,因此铅镉联合暴露给公众健康带来的危害引起了广泛关注。肾脏是慢性铅、镉毒性损伤的靶器官和蓄积部位,国内外研究者从职业性暴露、环境污染及动物试验多方面对铅镉所致肾毒性机理进行了广泛研究;但铅、镉单独肾毒性作用的报道较多,而对两者的联合肾毒性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较系统地探讨了铅、镉及其联合对大鼠肾脏的毒性损伤效应及可能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认识铅镉及其联合肾毒性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一、体内试验1月龄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铅组(300mgPbAc2/L)、镉组(50mgCdAc2/L)、铅镉联合组(300mgPbAc2/L+ 50mgCdAc2/L)。对照组大鼠自由饮用超纯水,其余各组自由饮用配置毒液,每天称量大鼠体重与饮水量,连续染毒8周,进行如下试验:①分别于染毒前一天、染毒后2、4、6、8周收集24h尿液,测定尿酶UALP、UNAG、UGGT、ULDH活性和尿蛋白UTP、Uα1-MG、Uβ2-MG、UmAlb含量的动态变化;同时测定尿液中Zn、Cu、Mn、Fe、Se排泄量的动态变化;②染毒结束,测定血清与肾皮质中Zn、Cu、Mn、Fe、Se、GSH、MDA含量和SOD、CAT、GSH-Px活性;③采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染毒后大鼠肾皮质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④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染毒后大鼠肾皮质中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COX-I、COX-II、COX-III mRNA表达量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金属硫蛋白MT-1、MT-2在大鼠肾皮质中的表达。结果表明:①除染毒2周时Pb、Cd组Uα1-MG含量与Pb组UALP活性外,Pb、Cd组其余各项指标(UNAG、UGGT、ULDH、UTP、Uβ2-MG、UmAlb)均从染毒2周开始即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升高幅度与染毒时间呈正相关;铅镉联合组从2周开始,所测各项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联合组各项指标均高于Pb组、Cd组,且在不同染毒时间有显着差异;②染毒结束,各染毒组血清与肾皮质中SOD、CAT、GSH-Px活性与GSH、Zn、Cu、Mn、Fe、Se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MDA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③除染毒2周时尿Zn含量外,Pb、Cd组其余4种微量元素(Cu、Mn、Fe、Se)均从染毒4周开始尿中排泄量显着增多(P<0.05);联合染毒除2周时尿Fe含量外,其它元素(Zn、Cu、Mn、Se)均从染毒2周开始尿中排泄量显着增多(P<0.05);④各染毒组肾皮质部肾小管和肾小球有明显组织学病理变化,同时超微结构变化明显,表现核染色质分布不均、染色质边聚、近端小管刷状缘微绒毛脱落、线粒体肿胀、嵴断裂、部分或完全消失,铅镉联合暴露的病理学损伤较铅、镉单独染毒严重;⑤各染毒组大鼠肾皮质COX-I、COX-II、COX-III基因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以铅镉联合组降低幅度最大;⑥Pb组MT-1、MT-2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Cd组和铅镉联合组MT-1、MT-2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合上述试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铅镉单独或联合暴露可损伤大鼠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其肾损伤程度与染毒时间呈正相关;②铅镉染毒可导致肾组织抗氧化功能降低,抗氧化微量元素含量降低加剧了氧化应激介导的肾组织损伤,染毒组大鼠体内微量元素含量降低与其尿液中排泄量显着增加直接相关;③铅镉暴露可引起肾皮质显着病理学损伤和多种细胞器损伤,其中线粒体损伤较显着;④染毒组肾皮质COX-I、COX-II、COX-III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可能与铅镉暴露导致的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金属硫蛋白MT-1、MT-2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在铅镉联合肾毒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铅镉联合肾毒性呈协同效应。二、体外试验采用机械筛网结合酶消化法建立大鼠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rPTCs)培养模型,在传一代细胞增殖活性最强时间段进行铅(0.5μmol/L、1μmol/L)、镉(2.5μmol/L、5μmol/L)单独或联合染毒。主要进行以下试验:①cck-8还原法测定不同组合的铅镉在不同染毒时间(3、6、12、24h)对rPTCs存活率的影响;②测定铅镉单独或联合染毒12h对rPTCs凋亡率、坏死率、乳酸脱氢酶释放率及凋亡形态学的影响,同时添加N-乙酰半胱氨酸(NAC),观察其对铅镉所致细胞毒性损伤的保护效果;③测定铅镉染毒12h对rPTCs胞内SOD、CAT、GSH-Px活性及GSH、MDA含量的影响;④测定铅镉染毒12h对rPTCs膜ATP酶(Ca2+-ATPase、Na+/K+-ATPase)活性、胞内pH、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及钙离子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铅镉单独染毒高剂量组从3h开始、低剂量组从6h开始,其细胞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铅镉联合组从3h开始,细胞存活率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且存活率降低幅度与染毒剂量、染毒时间呈正相关;②染毒12h,各染毒组细胞凋亡率、坏死率、乳酸脱氢酶释放率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且铅镉联合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各相关单独染毒组;各染毒组细胞表现核皱缩、呈新月形、染色质致密浓染、核碎裂等典型凋亡特征;NAC对铅镉所致细胞凋亡有显着保护效应,但对细胞坏死率和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无明显影响;③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SOD、CAT、GSH-Px活性和GSH含量均显着或极显着降低(P<0.05或P<0.01),而MDA含量均极显着升高(P<0.01);④染毒各组细胞内活性氧和钙离子水平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胞内pH、Ca2+-ATPase与Na+/K+-ATPase活性均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上述试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铅镉暴露对rPTCs的毒性损伤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联合暴露呈协同毒性损伤;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是铅镉所致rPTCs死亡的2种死亡类型,其中凋亡性死亡在铅镉该剂量组合所致细胞损伤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氧化应激在铅镉染毒所致细胞凋亡性死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进一步加剧铅镉对rPTCs的氧化损伤;抗氧化剂NAC对铅镉所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毒性损伤有显着保护效应;③铅镉暴露导致rPTCs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而促进细胞凋亡,同时细胞内酸化、钙离子超载、氧化还原平衡状态失调等一系列细胞内环境稳态失衡促进了细胞凋亡。总之,铅镉联合暴露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程度重于单独染毒,呈协同效应。

侯丽艳[8](2008)在《赖氨酸型动物促生长剂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动物饲料添加剂是环境激素类的一种,随着各种先进科学饲养技术的普及,各种添加剂被广泛的应用于饲料中。然而,一些畜禽饲养户片面为了追求效益,滥用此类添加剂,使肉类中含有超量的动物促生长剂,而动物促生长剂可以在动物体内不断蓄积,可能会抑制机体其他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使畜禽内分泌机能失调,功能紊乱,代谢旺盛。这种含有超量促生长剂的畜禽产品长期的被人们食用,也会使人体内生长激素增多,内分泌机能失调,代谢失去平衡,生长亢进,进而表现为儿童生长发育异常。有专家怀疑促生长剂越来越多的使用对青少年的青春期生长发育提前有关,也有人类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有关。因此我们设计了这次动物实验,初步探讨动物促生长剂能否对青春期的雄性大鼠生理、行为发育产生影响,并探讨起作用的相关机制,进而为进一步研究动物促生长剂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影响及其环境危险度评价提供初步实验依据。【方法】选用青春期的Wistar雄性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饲料中添加动物促生长剂,染毒30d后观察1、对青春期雄性大鼠体重的影响;2.对睾丸、附睾以及脏器比的影响;3、对雄性大鼠精子生成量、精子活动度和畸形率的影响;4、对睾丸标志酶的影响;5、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等激素水平;6、对大鼠睾丸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1.对大鼠体重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和中剂量大鼠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高剂量体重与对照相比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附睾、附睾及其系数的影响低、中剂量组大鼠睾丸、附睾和总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高剂量大鼠附睾重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别有显着意义(P<0.05)。但是各实验组的附睾系数和睾丸系数与对照相比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对精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大鼠的精子数目减少、活动度和畸形率均显着性降低(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低、中剂量组虽然精子畸形率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精子计数和精子活动度与对照相比显着下降(P<0.05)。4.血清激素的测定各试验组血清中睾酮(T)与对照组相比较显着降低(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的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与对照相比显着升高(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各试验组的雌二醇(E2)水平显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垂体间质细胞刺激素(LH)水平各实验组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5.对睾丸组织的脂质过氧化指标的影响测定睾丸匀浆液中氧化抗氧化指标表明: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睾丸中的丙二醛(MDA)活性显着升高(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中、高剂量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与对照相比显着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谷胱甘肽(GSH)水平高剂量组与对照相比显着升高(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6.对睾丸标志酶的影响中、高剂量组的乳酸脱氢酶(LDH)与对照相比显着升高(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酸性磷酸酶(ACP)随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各试验组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碱性磷酸酶(ALP)随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大剂量赖氨酸型动物促生长剂可能会抑制对雄性大鼠的生长发育,导致其体重增长缓慢。2.赖氨酸型动物促生长剂对雄性大鼠的生殖系统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并且其毒性作用的强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3.赖氨酸型动物促生长剂降低雄性大鼠的精子数量和降低精子质量。4.赖氨酸型动物促生长剂引起雄性大鼠血清E2和FSH水平升高,T水平降低5.赖氨酸型动物促生长剂可导致睾丸氧化抗氧化能力下降,脂质过氧化增加。6.赖氨酸型动物促生长剂可能通过影响雄性大鼠的睾丸标志酶而影响雄性大鼠的生殖功能。

王志萍[9](2005)在《二硫化碳对作业女工早期妊娠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职业环境中许多有害因素具有生殖毒性,二硫化碳(carbon disulphide,CS2)是其代表之一。CS2是一种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有机溶剂,同时也是生产人造纤维(人造丝、人造毛)等产品的原料。女工暴露人数众多。研究发现CS2作业女工自然流产及子代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增高,表明CS2具有生殖毒性;染毒小鼠卵母细胞和受精卵染色体畸形率明显增高,提示其生殖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与染色体损伤有关。但是到目前为止,CS2对作业女工生殖早期阶段特别是植入过程的影响知之甚少;尚缺少较敏感的观察指标用于筛选和评价毒物的早期生殖损伤效应;随着职业环境劳动条件的改善,作业地点CS2浓度在逐渐降低,对生殖的毒性作用是否已消失或者可以被忽略?上述问题对职业性CS2暴露女工劳动保护措施修订和实施至关重要。 目的:探讨职业性暴露CS2对作业女工早期妊娠影响及其毒作用机理,为女职工劳动保护措施的修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①人群研究: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每月3次采集待孕女工(观察对象)工作地点CS2暴露浓度;追踪其月经周期,观察获得一次临床确诊妊娠所需的月经周期数目(妊娠所需时间);采集志愿者胚胎植入期尿样,检测hCG含量,结合月经来潮确定胚胎植入阶段的胚胎损伤(早早孕丢失);同时追踪观察已确诊妊娠女工的妊娠结局(论文第一部分)。 ②动物试验(动物:KM雌性小鼠;CS2染毒剂量:631.4mg/kg;染毒方式:腹腔注射;染毒容积:0.1ml/10g体重): 模型Ⅰ:分别在卵泡发育期、胚胎植入期(孕4~6d)、胚胎植入后(孕7~

张霜红[10](2005)在《职业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女工生殖系统的损害》文中研究表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能改变机体内分泌功能并对机体、后代或(亚)群引起有害效应的外源性物质,其对接触人群生殖功能的影响比较明显,能引起人类的生殖障碍、发育异常及某些生殖内分泌肿瘤等。研究表明,某些职业环境中低浓度的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的物质,如某些农药、铅、镉、苯乙烯、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类等,可对接触女工的生殖系统产生损害作用。因此,有必要探讨职业环境可疑内分泌干扰物对接触女工生殖系统造成的损害,更好地保护女工的生殖健康与安全,并为女工劳动保护法规提供一定的依据。 本课题是生殖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采用女工职业健康调查表进行女工生殖健康的问卷调查。在已有4000份样本的基础上,继续整群抽取6800名年龄在20到50岁之间的已婚育龄女工,合计共10800份,回收有效问卷8356份,包括接触可疑内分泌干扰物、作业工龄至少一年的一线生产女工4568名和3788名对照组。接触组主要工种为农药、塑料和化工。 数据经整理后输入SPSS11.5作统计分析,单因素卡方检验比较接触组和对照组月经功能、妊娠功能、新生儿不良情况和内分泌相关肿瘤患病率之间的差异;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女工生殖功能的危险因素。 本次调查显示,生产车间中存在的职业环境可疑内分泌干扰物的浓度均属低浓度,且都未超过国家标准。 接触组女工与对照组相比,月经异常患病率、经期异常率、周期异常率和痛经率差异有显着性(P<0.01)。接触组女工月经周期异常率随接触工龄的增加有线性增高的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药、化工、塑料女工间月经异常患病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接触毒物、个人疾病史、人工流产史、生殖肿瘤史为月经异常的危险因素,均有

二、职业性铅接触与尿绒毛膜酶活性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性铅接触与尿绒毛膜酶活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灰尘中重金属和邻苯二甲酸酯复合污染特征及毒理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灰尘污染特征研究
        1.2.2 复合污染环境效应研究现状
        1.2.3 灰尘毒理学效应机制研究
        1.2.4 灰尘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灰尘样品采集
        2.1.1 样品采集
        2.1.2 灰尘样品测试方法
        2.1.3 污染评估方法
        2.1.4 健康风险评价
    2.2 青鳉鱼胚胎暴露实验
        2.2.1 实验材料
        2.2.2 青鳉鱼胚胎生存和发育情况记录
        2.2.3 酶活性及蛋白含量测定
        2.2.4 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2.3 青鳉鱼暴露实验
        2.3.1 实验材料
        2.3.2 酶活性及蛋白含量测定
        2.3.3 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2.3.4 代谢组学研究
    2.4 数据处理
第3章 长春市灰尘重金属和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研究
    3.1 灰尘重金属污染
    3.2 灰尘邻苯二甲酸酯污染
    3.3 灰尘重金属和邻苯二甲酸酯的影响因素
    3.4 小结
第4章 灰尘中组分Cd和 DEHP复合污染对青鳉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效应
    4.1 Cd、DEHP单一和复合污染对青鳉鱼胚胎发育毒性
        4.1.1 Cd、DEHP单一和复合作用对青鳉鱼胚胎的致畸作用
        4.1.2 Cd、DEHP单一和复合作用对青鳉鱼胚胎孵化的影响
        4.1.3 Cd、DEHP单一和复合作用对青鳉鱼心率的影响
        4.1.4 Cd、DEHP单一和复合作用对青鳉鱼胚胎的致死作用
    4.2 Cd、DEHP单一和复合污染对青鳉鱼胚胎的氧化应激效应
    4.3 Cd、DEHP单一和复合污染对青鳉鱼胚胎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影响
        4.3.1 对青鳉鱼胚胎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2 对青鳉鱼胚胎骨骼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3 对青鳉鱼心脏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灰尘中组分Cd和 DEHP复合污染对青鳉鱼成鱼的毒性效应
    5.1 Cd、DEHP单一和复合作用对青鳉鱼发育毒性
        5.1.1 Cd、DEHP单一和复合作用对青鳉鱼致畸作用
        5.1.2 Cd、DEHP单一和复合作用对青鳉鱼的致死作用
    5.2 Cd、DEHP单一和复合污染对青鳉鱼的氧化应激效应
    5.3 Cd、DEHP单一和复合污染对青鳉鱼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影响
    5.4 Cd、DEHP单一和复合污染对青鳉鱼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5.5 小结
第6章 灰尘重金属和邻苯二甲酸酯的健康风险评价
    6.1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6.2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发表文章

(2)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卵泡液代谢组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病例来源
        (二)研究对象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与排除病例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调查问卷的制定
        (二)专家组辨证
        (三)数据处理
    四、研究结果
        (一)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二)自然流产患者主要症状分布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病例来源
        (二)研究对象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与排除病例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临床分组
        (二)使用药物
        (三)培养液
        (四)实验试剂、设备、仪器
        (五)临床研究步骤
        (六)实验研究步骤
    四、研究结果
        (一)对照组与流产组一般情况比较
        (二)对照组与流产组差异代谢物筛选
        (三)肾阳虚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卵泡液代谢标志物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一、自然流产中医证候学研究
        (一)自然流产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二)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及症状分布特点
    二、卵泡液差异代谢标志物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一)基于卵泡液代谢组学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研究现状
        (二)卵泡液差异代谢标志物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
    三、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卵泡液代谢物与中医肾阳虚证的相关性探讨
        (一)胆固醇类与肾阳虚证
        (二)维生素类与肾阳虚证
        (三)氨基酸类与肾阳虚证
        (四)脂肪酸类与肾阳虚证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3)基于IgE表位识别检测牛乳β-乳球蛋白过敏原的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食物过敏概述
        1.1.1 食物过敏的历史
        1.1.2 食物过敏与公共卫生
        1.1.3 食物过敏与食品安全
    1.2 食物过敏危害性
        1.2.1 食物过敏的分子机制
        1.2.2 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
        1.2.3 食物过敏的防治
    1.3 食物过敏的物质基础
        1.3.1 食物过敏原的分类
        1.3.2 食物过敏原的结构
        1.3.3 食物过敏原的表位定位
    1.4 食物过敏原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1.4.1 食物过敏原致敏性评价
        1.4.2 食物过敏的阈值
        1.4.3 食物过敏原的标识
        1.4.4 过敏食物的召回
    1.5 牛乳过敏
        1.5.1 牛乳过敏流行病学
        1.5.2 牛乳中的主要过敏原蛋白
        1.5.3 牛乳过敏原的结构与致敏性
    1.6 牛乳β-乳球蛋白
        1.6.1 β-乳球蛋白的理化性质
        1.6.2 β-乳球蛋白表位的研究
    1.7 食物过敏原检测技术进展及对β-乳球蛋白的检测
        1.7.1 色谱学方法
        1.7.2 免疫学方法
        1.7.3 检测产品与市场
    1.8 检测方法发展方向
        1.8.1 检测速度更快
        1.8.2 检测灵敏度更高
        1.8.3 便携式检测
        1.8.4 经济、环保检测材料
        1.8.5 高通量检测
        1.8.6 新型抗体以及核酸适配体
    1.9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9.1 立题背景
        1.9.2 研究内容
第2章 牛乳β-乳球蛋白IgE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溶液的配制
    2.3 方法
        2.3.1 原核表达制备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重组蛋白
        2.3.2 核酸测序
        2.3.3 SDS-PAGE电泳
        2.3.4 Western blotting
        2.3.5 纯化重组蛋白
        2.3.6 兔抗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3.7 间接ELISA测定抗体效价
        2.3.8 兔抗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血清对表位肽的识别
        2.3.9 兔抗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分析
        2.3.10 亲和纯化兔抗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特异性抗体
        2.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
        2.4.1 pGEX-4T-1-tan测序结果
        2.4.2 原核表达SDS-PAGE电泳图
        2.4.3 Western blotting分析串联体重组蛋白
        2.4.4 表位串联体重组蛋白的纯化结果
        2.4.5 免疫过程中兔抗血清效价的变化
        2.4.6 抗体对表位肽的识别
        2.4.7 抗体特异性
        2.4.8 Sepharose4B免疫亲和柱的制备
        2.4.9 亲和纯化特异性抗体
    2.5 讨论
        2.5.1 表位串联体
        2.5.2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5.3 抗体的制备
        2.5.4 抗体的纯化及其免疫学特性
        2.5.5 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蛋白多克隆抗体的潜在应用
    2.6 小结
第3章 牛乳β-乳球蛋白IgE线性表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溶液的配制
    3.3 方法
        3.3.1 制备单克隆抗体
        3.3.2 亲和纯化单克隆抗体
        3.3.3 单克隆抗体表征
        3.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
        3.4.1 亲和纯化单克隆抗体
        3.4.2 抗体IgG类/亚类鉴定
        3.4.3 抗体对表位肽和阻断肽的识别
        3.4.4 抗体亲和力的检测
        3.4.5 抗体1P1 对变性β-乳球蛋白的识别
        3.4.6 抗体特异性
    3.5 讨论
        3.5.1 表位的选择
        3.5.2 表位抗体与表位的识别
        3.5.3 表位单克隆抗体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β-乳球蛋白多抗及串联体多抗夹心ELISA方法的构建与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溶液的配制
    4.3 方法
        4.3.1 亲和纯化β-乳球蛋白特异性抗体
        4.3.2 生物素标记串联体多克隆抗
        4.3.3 竞争ELISA
        4.3.4 sELISA方法的程序
        4.3.5 sELISA方法条件的优化
        4.3.6 sELISA方法检测性能评价
        4.3.7 检测样品
        4.3.8 反相高效液相分析
        4.3.9 Tricine-SDS-PAGE电泳
        4.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
        4.4.1 抗体对表位肽的识别
        4.4.2 夹心ELISA条件的优化
        4.4.3 sELISA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4.4.4 sELISA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4.4.5 sELISA方法的特异性
        4.4.6 检测样品
        4.4.7 婴幼儿水解低致敏配方奶粉的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封阻条件与非特异性吸附
        4.5.2 对水解奶粉中β-乳球蛋白致敏性残基的检测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纳米铂探针夹心ELISA方法检测β-乳球蛋白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溶液的配制
    5.3 方法
        5.3.1 亲和纯化抗体
        5.3.2 纳米铂探针制备方法
        5.3.3 生物素化IgG与纳米铂偶联比的优化
        5.3.4 普通sELISA方法的程序
        5.3.5 基于纳米铂探针sELISA方法条件的优化
        5.3.6 sELISA方法检测性能分析
        5.3.7 纳米铂探针储存性研究
        5.3.8 检测样品
        5.3.9 Tricine-SDS-PAGE电泳
        5.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
        5.4.1 扫描电镜分析
        5.4.2 Bio-IgG与纳米铂偶联比的确定
        5.4.3 纳米铂探针sELISA条件的优化
        5.4.4 sELISA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5.4.5 纳米铂探针sELISA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5.4.6 纳米铂探针sELISA方法的特异性
        5.4.7 纳米铂探针储存性研究
        5.4.8 检测样品
    5.5 讨论
        5.5.1 纳米铂在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5.5.2 纳米铂探针sELISA方法与其它检测方法的对比
    5.6 小结
第6章 基于双氧水敏感型量子点荧光免疫吸附法检测β-乳球蛋白
    6.1 引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溶液的配制
    6.3 方法
        6.3.1 亲和纯化抗体
        6.3.2 生物素化IgG
        6.3.3 普通sELISA程序
        6.3.4 对CdTe QDs的表征
        6.3.5 制备链霉亲和素-过氧化氢酶偶联物
        6.3.6 对SA-CAT偶联物的表征
        6.3.7 基于荧光淬灭sELISA方法条件的优化
        6.3.8 荧光sELISA方法检测性能分析
        6.3.9 检测样品
        6.3.10 Tricine-SDS-PAGE电泳
        6.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6.4 结果
        6.4.1 对CdTe QDs的表征
        6.4.2 对SA-CAT的表征
        6.4.3 荧光sELISA条件的优化
        6.4.4 荧光sELISA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6.4.5 荧光sELISA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6.4.6 荧光sELISA方法的特异性
        6.4.7 检测样品
    6.5 讨论
        6.5.1 双氧水敏感型量子点在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6.5.2 表位单克隆抗体在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6.6 小结
第7章 基于固定化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β-乳球蛋白
    7.1 引言
    7.2 材料与设备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2.3 溶液的配制
    7.3 方法
        7.3.1 亲和纯化抗体
        7.3.2 胶体金探针制备方法
        7.3.3 胶体金粒径及与抗体偶联比的确定
        7.3.4 基于固定化抗体sELISA方法条件的优化
        7.3.5 sELISA方法检测性能分析
        7.3.6 普通sELISA方法的程序
        7.3.7 检测样品
        7.3.8 Tricine-SDS-PAGE电泳
        7.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7.4 结果
        7.4.1 扫描电镜分析
        7.4.2 胶体金粒径以及与Bio-IgG偶联比的确定
        7.4.3 固定化抗体sELISA条件的优化
        7.4.4 胶体金探针sELISA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7.4.5 胶体金探针sELISA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7.4.6 胶体金探针sELISA方法的特异性
        7.4.7 检测样品
    7.5 讨论
        7.5.1 胶体金在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7.5.2 抗体固定化在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7.6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血清多肽指纹图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OMLDT概述
    1.2 OMLDT职业流行病学研究
    1.3 OMLDT生物标志研究概况
    1.4 磁珠联合MALDI-TOF-MS技术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实验方案
第二章 OMLDT临床调查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MLDT诊断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MLDT典型病例血清多肽谱的动态变化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Ⅰ: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Ⅱ: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重金属铅对家蚕的抗氧化和生殖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以及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铅污染来源及对生物的影响
        1.1 重金属铅污染的来源
        1.2 铅对生物的影响
    2 氧化损伤应激相关基因
        2.1 超氧化物歧化酶
        2.2 过氧化氢酶
        2.3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2.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3 家蚕生殖相关基因
        3.1 卵黄蛋白原基因
        3.2 卵特异蛋白基因
第二章 原子吸收光谱石墨炉法测定家蚕组织中的铅离子含量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家蚕品种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3 家蚕铅暴露与取材方法
        1.4 P6~(2+)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P6~(~(2+)) 在家蚕雌雄中肠组织中的分布差异
        2.2 P6~(2+) 在家蚕雌雄马氏管组织中的分布差异
        2.3 P6~(2+) 在家蚕蚕粪中的分布
        2.4 P6~(2+) 在家蚕雌雄生殖腺组织中的分布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铅对家蚕组织氧化相关酶活性以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家蚕品种
        1.2 家蚕处理与取材方法
        1.3 家蚕基本生长发育指标的调查
        1.4 组织酶活性测定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测定组织抗氧化酶相关基因表达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铅暴露家蚕的生长发育
        2.2 铅暴露家蚕的生命力
        2.3 铅暴露后家蚕幼虫不同组织SOD 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
        2.4 铅暴露后家蚕幼虫不同组织CAT 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
        2.5 铅暴露后家蚕幼虫不同组织GST 酶活性以Gstd1 基因表达的变化
        2.6 铅暴露后家蚕幼虫不同组织GSH-Px 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3.1 铅胁迫下家蚕幼虫组织的SOD 和CAT 酶系的反应机制
        3.2 家蚕抗氧化防御系统的GST 和GSH-Px 酶活性对铅离子暴露敏感
        3.3 家蚕抗氧化防御系统的GST 和GSH-Px 酶活性上升调控机制
第四章 铅离子暴露对家蚕生殖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家蚕品种
        1.2 家蚕处理与取材方法
        1.3 基因转录水平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铅胁迫对家蚕后代卵孵化率的影响
        2.2 铅胁迫对家蚕Vg 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铅暴露对家蚕卵特异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综合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论文资助项目
附录
致谢

(6)铅性肾损害效应指标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指标类别
2 指标意义
3 指标分析
    3.1 与病因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1.1 与接铅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3.1.2 与体铅负荷的相关性分析
    3.2 与接触时间的对比分析
    3.3 与中毒程度的对比分析
    3.4 各效应指标间的比较分析
4 指标优缺点

(7)铅镉联合对大鼠肾脏的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铅的肾毒性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第二章 镉的肾毒性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第三章 铅镉联合毒性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体内试验研究
    第一章 铅镉联合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
        2 方法
        2.1 毒液的配制
        2.2 试验分组及染毒
        2.3 血液和肾皮质样品采集
        2.4 血清和肾皮质中铅镉含量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染毒期间大鼠摄入毒物量与染毒结束血清和肾皮质中铅镉含量
        3.2 染毒期间大鼠生长发育状况及体重变化
        3.3 染毒结束大鼠肾脏重量与肾脏系数的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铅镉联合对大鼠肾脏功能损伤的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1.2 尿样与血清样品采集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检测方法
        2.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铅镉暴露对尿酶活性的影响
        3.2 铅镉暴露对尿蛋白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3.3 铅镉暴露对血清肌酐与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3.4 铅镉暴露对大鼠尿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铅镉染毒后尿酶活性变化与肾小管损伤的关系
        4.2 铅镉染毒后尿蛋白含量变化与肾脏功能损伤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铅镉联合对大鼠机体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1.2 血清与肾脏皮质样品采集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检测方法
        2.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铅镉暴露对大鼠血清和肾皮质中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影响
        3.2 铅镉暴露对大鼠血清和肾皮质中抗氧化剂水平的影响
        3.3 铅镉暴露对大鼠血清和肾皮质中抗氧化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铅镉联合对大鼠肾皮质病理学损伤的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肾皮质块样品采集及固定
        2.2 大鼠肾皮质病理组织学观察
        2.3 大鼠肾皮质组织超微结构观察
        3 结果
        3.1 光镜观察结果
        3.2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铅镉联合对尿液中微量元素排泄规律的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1.2 尿液样品采集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检测方法
        2.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染毒期间大鼠尿液中铅、镉含量的动态变化
        3.2 染毒期间大鼠尿液中抗氧化微量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4 讨论
        4.1 微量元素Zn、Cu、Mn、Fe和Se的生物学效应
        4.2 铅、镉对大鼠尿液中微量元素Cu、Fe、Zn、Mn和Se排泄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铅镉联合对肾皮质线粒体氧化损伤的影响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采样前的准备
        2.2 样品采集
        2.3 大鼠肾皮质部线粒体超微结构观察
        2.4 总RNA 的提取
        2.5 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COX-I/II/III mRNA 的FQ-PCR 分析
        2.5.1 引物设计
        2.5.2 cDNA制备
        2.5.3 荧光定量PCR 反应
        2.5.4 比较Ct法的相对定量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铅镉暴露对大鼠肾皮质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3.2 铅镉暴露对大鼠肾皮质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3.3 铅镉暴露对COX-I、COX-II、COX-III 基因表达的影响
        3.3.1 总RNA 检测及熔解曲线分析
        3.3.2 COX-I、COX-II、COX-III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铅镉联合对肾皮质金属硫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采样前的准备
        2.2 器皿处理与载玻片包被
        2.3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2.4 铅镉对大鼠肾皮质MT诱导表达的免疫组化试验
        2.5 总 RNA 的提取
        2.6 大鼠肾皮质MT-1和MT-2 mRNA表达的FQ-PCR分析
        2.6.1 引物设计
        2.6.2 cDNA 制备
        2.6.3 荧光定量PCR 反应
        2.6.4 比较 Ct 法的相对定量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免疫组化法检测铅、镉诱导大鼠肾皮质金属硫蛋白的表达
        3.2 铅镉暴露对肾皮质MT-1和MT-2基因表达的影响
        3.2.1 总RNA 检测及熔解曲线分析
        3.2.2 MT-1 和MT-2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体外试验研究
    第一章 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溶液的配制
        2.2 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培养
        2.2.1 肾小管节段的分离
        2.2.2 肾小管节段消化及原代培养
        2.2.3 原代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2.3 细胞鉴定
        2.3.1 细胞爬片的制备
        2.3.2 免疫组化染色
        2.3.3 碱性磷酸酶化学染色
        3 结果
        3.1 肾小管节段的贴壁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生长状况
        3.2 肾小管上皮细胞鉴定
        4 讨论
        4.1 肾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技术要点
        4.2 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鉴定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铅镉联合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毒性损伤作用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培养
        2.2 铅镉单独或联合染毒的作用浓度筛选
        2.3 cck-8 还原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2.4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
        2.5 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的测定
        2.6 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铅镉浓度筛选结果及各组的作用浓度
        3.2 铅镉染毒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 NAC对铅镉染毒12h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死亡的保护效应
        3.4 铅镉染毒12h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坏死率的影响及NAC的保护效应
        3.5 铅镉染毒12h对肾小管上皮细胞LDH释放率的影响及NAC的保护效应
        3.6 铅镉染毒12h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形态学观察及凋亡率统计
        4 讨论
        4.1 铅镉联合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毒性效应
        4.2 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在铅镉联合所致细胞死亡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铅镉联合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培养
        2.2 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GSH 及MDA 含量的测定
        2.3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
        2.4 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铅镉暴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 铅镉暴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内MDA与GSH含量的影响
        3.3 铅镉暴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内活性氧与线粒体膜电位(ΔΨ)的影响
        4 讨论
        4.1 铅镉联合作用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4.2 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在铅镉联合所致细胞氧化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细胞内环境稳态在铅镉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培养
        2.2 细胞内GSH 含量的测定
        2.3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水平([Ca~(2+)]_i)
        2.4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pH
        2.5 细胞膜标志酶(ATPases)活性的测定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铅镉暴露12h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胞内GSH含量的影响及NAC的保护效应
        3.2 铅镉暴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胞内钙离子水平([Ca~(2+)]_i)的影响及NAC的保护效应
        3.3 铅镉染毒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膜ATP 酶活性的影响
        3.4 铅镉染毒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胞内pH的影响
        4 讨论
        4.1 胞内钙超载在铅镉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性死亡过程中的作用
        4.2 胞内酸化在铅镉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性死亡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赖氨酸型动物促生长剂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注释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二硫化碳对作业女工早期妊娠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CS_2对作业女工早期妊娠影响前瞻性研究
第二部分 CS_2染毒对小鼠胚胎植入及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
    1. 卵泡发育期、胚胎植入期和植入后染毒 CS_2对小鼠胚胎发育的影响
    2. 卵泡发育期和胚胎围植入期染 CS_2对小鼠胚胎植入及早期发育的影响
第三部分 CS_2染毒致胚胎植入障碍机制探讨
    1. 纤维粘连蛋白及其受体整合素β_1在 CS_2染毒小鼠孕9d胚胎和子宫组织中的表达
    2.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 CS_2染毒小鼠孕9d胚胎和子宫组织中的活性表达
    3. ICAM-1和p-选择素在 CS_2染毒小鼠孕9d胚胎和子宫组织中的表达
附录
    1. 前瞻性研究工作流程示意图
    2. 动物实验流程图
    3. 动物实验染毒时间示意图
    4. 序贯试验预测雌性小鼠LD_(50)
    5. 酶谱法 MMP-9和 MMP-2分子量标定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职业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女工生殖系统的损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职业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女工生殖系统损害的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对象
        2.1.2 内容和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1.4 质量控制
    2.2 结果
        2.2.1 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结果
        2.2.2 职业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月经功能的影响
        2.2.3 职业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妊娠并发症的影响
        2.2.4 职业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2.2.5 职业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新生儿的影响
        2.2.6 职业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生殖系统内分泌相关肿瘤的影响
3 讨论
4 总结
5 参考文献
综述 职业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职业人群生殖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致谢
声明

四、职业性铅接触与尿绒毛膜酶活性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灰尘中重金属和邻苯二甲酸酯复合污染特征及毒理学效应[D]. 侯胜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1(02)
  • [2]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卵泡液代谢组学的相关性研究[D]. 王晓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基于IgE表位识别检测牛乳β-乳球蛋白过敏原的新技术[D]. 何圣发. 南昌大学, 2018(01)
  • [4]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血清多肽指纹图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 刘威.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5]重金属铅对家蚕的抗氧化和生殖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以及酶活性的影响[D]. 李艳梅. 苏州大学, 2011(06)
  • [6]铅性肾损害效应指标的分析研究[J]. 蒋东方,苏素花. 应用预防医学, 2009(05)
  • [7]铅镉联合对大鼠肾脏的毒性研究[D]. 王林. 扬州大学, 2009(12)
  • [8]赖氨酸型动物促生长剂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D]. 侯丽艳. 山东大学, 2008(01)
  • [9]二硫化碳对作业女工早期妊娠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 王志萍. 山东大学, 2005(03)
  • [10]职业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女工生殖系统的损害[D]. 张霜红. 四川大学, 2005(02)

标签:;  ;  ;  ;  ;  

职业铅暴露与尿绒毛膜酶活性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