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鲁木齐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满坤[1](2021)在《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以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用随机采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5所临沂市城区3个区(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的健身俱乐部(店面规模相对较大、办卡健身会员人数相对较多、经营项目包含健身操)的健身操教练员、健身俱乐部管理者、健身俱乐部会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表明:(1)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开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为:会员自身情况因素、教练专业水平因素、经营管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2)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开展的提升对策为:(1)优化健身操课程设置结构,丰富健身操类型,增加健身操项目数量,课程内容要创新。(2)重视健身操教练员队伍的人才建设,加强对健身操教练的管理,提高健身操教练员的专业水平。(3)健身俱乐部应注重对健身会员的情况评估,正确引导会员的健身参与。(4)完善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硬件配套设备及运营管理模式。(5)在健身操的开展宣传上要注重形式创新,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全民健身。(6)健身俱乐部的地理位置的选择要依托人口因素和交通因素考虑。(7)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开展要结合城市的经济水平的发展形势。(8)提高健身行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3)本文建议为:一、引进新兴的健身操类型或课程,大力开展特色课程,建立科学完整的课程设置制度;二、加强“校企合作”,重视高校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三、建立完整的会员情况评估体系以及服务引导制度;四、购买并完善最新型健身操配套设备,提高健身操代课环境品质;五、加强企业合作、推广健身服务一体化的手机APP等来扩展宣传方式;六、建立并依托完整的健身俱乐部建设评估和发展战略计划,促进健身行业的快速发展;七、建立先进的工资制度,提供优越的待遇环境,为人才引进创造条件。
田梦鸽[2](2019)在《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哈尔滨市8个区(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松北区、平房区、呼兰区、阿城区)随机抽取14所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近两年开业的、规模较大、会员人数较多、并开设有健身操课)的会员、健身操教练和管理者等作为调查对象。健身操课程在各大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蕴含了体育特有的文化与健身知识,目前社会人士已经意识到健康与养生的重要性,选择在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使会员的身体状况在坚持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心理上也得到了放松。在文献资料中可知,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对健身操课开展过程以及发展对策相对滞后,提出的观念和建议没有创新点。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调查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开展现状,找出现状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发展对策,进一步研究健身操在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开展情况,不断推动健身操在我国各大健身房的普及。本文以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现状和发展对策为切入点,研究健身操在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相关信息,为今后研究健身操课程的学者提供可借鉴的理论知识依据。通过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操课的开展,使健身操在各大健身房进一步的推广,对今后开展健身操提供新兴的教学内容,使参与健身的大众学会并掌握一项体育锻炼的技能,在健康锻炼的基础上让大众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健身意识与终身体育的思想。研究结果表明:(1)健身操具有简单易学,集健身、健美、健心、健智于一体、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缓解心理压力等特点与功能。(2)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操课程的开展包括舞蹈类健身操课、有氧类健身操课、辅助训练类健身操课、单车类健身操课、放松身心类健身操课、莱美类健身操课等。对健身操课程的课时安排与课程之间进行了调查对比,每所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课时安排不同,风格不同,健身效果也不同;大多数会员比较喜欢舞蹈类健身操课。(3)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教练以女教练为多数,较为年轻化,大专学历占比例较大,获得相关课程资格证书后进行授课,健身教练会不断的参加培训充实自己的专业技术技能;参与健身操锻炼的人群大多年龄在25-35之间,女性会员多于男性会员,健身的人群各不相同,各行各业人士都有,参与健身操课锻炼的动机不同;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管理员都较为年轻,女性管理者少于男性管理者,学历以本科学历为主,培训后进入管理工作的岗位;周围环境、地理位置与周边市民的消费观念、文化娱乐氛围、硬件条件等情况都对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健身操的开展会给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教练以及会员带来不同程度的利益和效果。(5)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操课程开展存在师资人才资源短缺、管理与组织不当、参与人数较少、器材设备不齐全、开课目标不明确、服务不到位、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6)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操课程持续不断的发展,课程设置要目标明确、内容要多样化、具有特色;同时要加强健身操课教练员技能的培训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完善经营与组织管理模式;积极宣传与推广健身操的开展。
刘茹方[3](2017)在《绵茂公路星旺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绵茂公路星旺大桥位于四川省绵竹市境内,连接汉旺镇和拱星镇两镇,是绵茂公路汉旺镇绕城段。右岸为汉旺镇"无锡工业园区"的锡旺大道,左岸为拱星镇工业大道。绵远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本区,拟建桥梁桥轴线与绵远河正交。本文阐述了该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依据该项目影响区域的实际情况,分别从绵茂公路避绕汉旺城区的需要、保护汉旺工业遗址和旅游产业开发的需要、完善区域路网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对外沟通的需要等方面论述了绵茂公路星旺大桥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对绵茂公路星旺大桥影响区域的交通量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出实测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交通出行分布及客、货车比例及运输货类特点;根据交通量分析结果,并采用"四阶段法"预测绵茂公路星旺大桥影响区域趋势型及诱增型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未来各小区的趋势型及诱增型的交通出行产生和吸引量及预测交通出行分布,并根据预测结果在路网上进行了交通量的分配;(3)根据绵茂公路星旺大桥影响区域交通量分析结果、桥址的自然概况、施工条件及材料来源等进行了桥位及桥型方案的选择,并从经济及环境影响两方面对绵茂公路星旺大桥建设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对确定的绵茂公路星旺大桥建设方案的实施进行了组织设计,包括施工条件、建设工期与实施计划、工程管理实施方案并给处了一些保证工程质量及工期的措施。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绵茂公路星旺大桥工程可行的初步结论。
孙跃杰[4](2016)在《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目前对于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仍然处于推进“遗产化”的过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受到关注,得到保护,从地方政府、学界到设计界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活态”的保护这些城市文化特色,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工业遗产认识的仍然存在明显的滞后,特别是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建设的工业项目,“156项目”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开端和奠基,它特有的时代特色、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与科技价值尚待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洛阳一直以古都着称,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以“新兴工业城市”的定位成为河南省内首屈一指的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八个新兴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一五”时期的“156项”工程有6个项目落户洛阳,涉及奠定新中国工业基础的能源电力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三大行业,其产品为新中国的工业、农业做出过杰出贡献。其内部有严谨的居住、教育、商业、科研用地规划,至今保存有相对完整的城市肌理和风貌建筑。作为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典范,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群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可以为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为全面深入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研究领域提供参考。本文梳理了洛阳作为依托于6个国家156重点项目而规划建成的新兴工业城市的历史和六个156项目的建设历史,分析了作为工业遗产群的洛阳涧西现代工业遗产的构成和现状,从工业遗产群的角度推进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整体性的遗产化认知。本文利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我国近现代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对洛阳156现代工业遗产进行了价值评价,一方面验证了该导则的普适性,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修正增加了适合自身研究阐释条文,并构建了洛阳156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理论体系。同时从城市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构建的角度,比较理论研究结果与现状之间的差异,研究其完整性与“群”的突出价值,揭示以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为典型代表的我国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误区和问题所在。从而对比研究得出的价值评价结果和目前洛阳实施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发现作为存量丰富,构成复杂的洛阳156工业遗产在尚未进行更深入的价值评价和遗产认知的情况下就迅速消逝的原因。进而在对其进行深入的本体价值评价和再利用潜力研究的基础上的,分别就厂区和历史街区两种不同类型的场地环境,探究工业遗产厂区与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规范性工作程序和因地制宜的再利用模式。
陈华[5](2015)在《中国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我国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经验不足、缺乏长期考量,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受短期利益驱动盲目开发商业地产项目,导致了商业地产区位分布不合理、结构失衡,而且同质化严重。再加之,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解决“财政饥渴”,进一步推动了商业地产盲目开发热潮,加剧了区域泡沫化风险。目前的商业地产区位分布既是开发商自由进行区位选择的结果,也是受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地方官员“晋升锦标赛”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从区域经济视角,探讨了全国31个省市的商业地产区位布局与选择,以及商业地产区位选择中开发商引力与地方政府引力。为了说明在商业地产区位选择过程中的开发商引力与地方政府引力,本文引入了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的开发商引力与地方政府引力模型。在确定我国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后,建立了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引力模型中,首先明确两个引力的影响因素:开发商引力主要受自然引力和市场引力影响,地方政府引力主要受社会经济引力和生态环境引力影响。然后,结合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数据计量理论,同时考虑到了空间单元相关性与时间尺度相关性,构建出一个新的综合性引力模型,利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法、对比分析、综合分析与逻辑归纳等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商业地产区位选择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得到商业地产区位选择中的开发商引力系数和地方政府引力系数。最后,根据所得到的开发商引力和地方政府引力对商业地产区位投资的系数,通过引力作用的差异性分析,进一步分析开发商引力和地方政府引力在商业地产区位选择过程中的作用过程,以及双引力视角下的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空间格局。根据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的双引力模型,开发商的引力系数大于地方政府的引力系数,说明开发商在商业地产区位选择中的意愿或意向较强;同时,除西藏外,全国30个省市的地方政府引力作用大于开发商引力作用,这是开发商引力和地方政府引力在商业地产区位选择中的决定或实力角力的结果,与我国目前地区政府的现行体制高度一致,说明在“土地财政”主导的环境下,商业地产开发成为地方政府的热衷,这也是造成目前商业地产投资过热的体制因素。这说明开发商在与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中,达成了某种默契或共识,存在着地方政府被“俘虏”,或地方政府被开发商“绑架”,或自愿被“绑架”的现象。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开发商引力的传导机制是完全有效传导(甚至传导到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引力的传导机制则为部分无效传导,亦或完全无效传导。在双引力视角下,商业地产区位选择既受到开发商逐利性作用,存在着短视性与负外部性,又受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和“唯GDP论”的干扰,存在区域性、盲目性。因此,本文从微观和区域选择角度转化到宏观区位选择角度,分析了双引力视角下的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的效应与局限性。双引力作用下的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由于中心—外围效应和空间累积因果效应,容易产生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再加上区位资源利用具有外部性,以及市场失灵等局限性,纯粹的双引力商业地产区位选择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需要从更全面的角度对商业地产区位选择进行整体引导与管理。随着微观区位因子宏观化趋势,区位选择的过程应该从以往的双引力视角移化到三引力视角(开发商引力、地方政府引力和中央政府引力)。商业地产开发商希望通过区位选择为企业创造利润;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商业地产区位选择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中央政府希望通过商业地产区位选择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商业地产健康发展,增加社会福祉。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所进行的商业地产区位选择存在着局限性、发展的短视性,甚至其决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外部不经济性,而中央政府所进行的商业地产区位选择具有全局性,注重长期目标和整体协调性。立场不同,其所进行的决策行为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开发商与地方政府侧重于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而中央政府则希望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利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填补目前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的弊端,促进区位选择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结合微观区位选择与宏观区位选择,促进全社会整体效益的提高。本文的商业地产主要是指用于商业经营的房地产,即商业营业用房,主要包括商场、市场、娱乐与餐饮业的商业物业、购物中心以及各种形式的商业街和批发市场。本文的商业地产区位选择主要是指基于全国31个省市商业地产现状,从全国层面或区域层面所进行的商业地产区位布局及选择,并非是开发商项目选址。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探讨了商业地产区位选择中的开发商引力与地方政府引力问题,并为此建立了商业地产区位选择开发商引力与政府引力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在商业地产区位选择中,开发商引力系数大于地方政府引力系数”等观点。
韦伟[6](2015)在《乌鲁木齐市中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的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体育活动渐渐地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体育活动对于场馆的依赖性要高于其他地区。在这些大背景下,中学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问题显得尤其突出。研究乌鲁木齐市中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问题,首先由确立研究目标开始。根据乌鲁木齐市人口分布特点,以及中学体育场馆的具体情况,选择了市内4区共8所中学的体育场馆进行研究。运用专家访谈法与实地调查法,通过对乌鲁木齐市中学体育场馆进行创新地分类,以及比较分析新疆其他城市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优秀案例,发现解决体育场馆开放问题必须由政府、学校、个人三方面的通力配合与支持,并且始终需要围绕“风险控制、管理、维护”三个核心进行。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乌鲁木齐市体育场馆建设风格迥异,不同类型的学校体育场馆面临着不同的开放困难。2.市政府对中学体育场馆的开放问题重视程度不够。3.在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开放时间、开放形式、所面向人群过于单一。乌鲁木齐市中学体育场馆专职管理人员十分匮乏。4.外来人员在进入中学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维护场馆设施的意识不足,导致场馆硬件设施损耗加速,维护费用增加。5.较内地而言,乌鲁木齐市中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除了要面对各种困难,还将要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6.乌鲁木齐市中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程度较小,并且面临很多困难,但未来还是有很大的开放空间的。建议:1.市政府加大对乌鲁木齐市中学体育场馆的重视程度。2.学校自身做好合理规划。3.学校加强场馆管理人员的培训。4.学校场馆相关工作人员要立足于本校体育场馆,摸索出一条适合本校体育场馆运营之路。5.民众在进入体育馆之前应该尽量自发组成相关运动团体或俱乐部,协定来分担进入场馆运动的风险,安全风险不应该由学校一方面承担。6.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全民健身路径等社会体育健身场馆的建设力度。
韩茹[7](2013)在《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研究 ——以马鞍山市博望新城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我国,由于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过快,同时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法,许多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新城的出现是解决城市化发展中众多城市问题的一种手段,建设和发展新城是提高城市化水平,使其合理化和有序化发展的新思路。新城滨水绿地景观是反映新城风貌、展现新城形象的重要窗口,而由于建设的盲目性、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等等,已形成了诸多建设中的问题。造成新城滨水绿地景观面临着:水体污染、水岸硬质化、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开发建设缺乏系统性、文化内涵缺失等多方面的问题。那么,对其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规划,有助于在新城中营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特有历史文脉的滨水景观,构建城市滨水生态环境。进而改善新城滨水区域的景观环境,提高新城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优化市民生活环境,形成良好的新城面貌,提升新城整体形象,对促进新城各方面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对国内外关于滨水景观的研究进展及设计成功经验进行宏观分析基础上,结合当代新城中滨水绿地景观系统的现状,提出新城中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中存在问题。其次,在研究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在收集分析了国内众多已建成和已规划的新城实例的基础上,对我国新城的滨水绿地布局形式进行归纳,提炼出六种现有的新城滨水绿地布局形式——分散式、带状式、环状式、放射式、放射环状式、网格式,并创新的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六种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的理想模型。同时,深化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思路,构建了一套系统完整且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划体系和评价体系。规划体系规定了进行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一般方法步骤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评价体系从36个评价因子对已规划建成的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进行视觉、实用功能、社会价值和生态功能四个大的方面的评价。最后,在分析马鞍山市博望新区的规划背景和基地现状的基础上,依据论文所提出的规划方法和内容,提出基于博望新区自身优势的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为新城滨水绿地景观规划系统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借鉴模式。
袁祖怀[8](2013)在《基于协同理论的市矿统筹发展机理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文中指出论文从我国矿业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入手,依托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界定市矿统筹概念及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对矿业资源性城市市矿统筹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从市矿统筹的实践中引入协同发展相关理论,对市矿统筹的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并以典型矿业资源型城市淮南市为例,对矿业城市市矿统筹发展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矿业资源性城市市矿统筹发展历史及现实可行性进行梳理和分析,归纳出市矿统筹是矿业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这一重要结论。在此基础上,对市矿统筹发展概念进行界定。从系统划分看,市矿统筹发展系统主要包含经济、社会、城市与环境、管理这四大子系统,并具有市矿系统特有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其次,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市矿统筹发展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市场、社会文化等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城市与环境、管理等四个子系统方面的因素。在内外部因素分析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影响因素的结构与体系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除产业结构等少数因素外,其余因素对市矿统筹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然后,在影响因素结构与体系分析基础上,分别从市矿统筹系统发展动力、系统演化机理、系统发展路径与优化三个方面研究市矿统筹发展机理。第一,市矿统筹系统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推力、拉力、阻力和压力四个方面。在利用振动力学模型分析动力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淮南市为例,对市矿统筹发展的推力、拉力、阻力和压力进行解析,研究动力演变趋势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以推力和拉力为代表的正向力要大于以阻力和压力为代表的负向力,从而形成市矿统筹发展的正向动力。第二,市矿统筹系统演化机理则按照子系统内部演化、子系统之间的演化、市矿统筹发展系统的演化这一思路进行分析。分别利用协整分析、内生增长理论及哈肯模型的分析表明,市矿统筹系统不仅存在子系统内部的协同演化,也存在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演化,它们的共同作用促进了市矿统筹发展系统的演化。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是市矿统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序参量,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废综合利用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推动市矿统筹的快速发展。第三,从系统发展路径与优化看,市矿统筹系统变量主要从城市发展和矿业发展两个着力点切入,通过对市矿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居住及出行等方面进行综合统筹推动市矿统筹发展。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市矿统筹系统的分析表明,提高市矿统筹发展水平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投资比例的合理性及管理水平是影响市矿统筹总水平的重要因素。进而,利用DEA模型对我国34个典型矿业城市市矿统筹系统发展效率的测度表明,我国34个典型矿业城市中,有27个城市属于市矿统筹系统协同发展DEA有效,它们均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已达到技术和规模上的有效。最后,利用博弈论对市矿统筹发展制度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并从建立沟通与协调机制、完善市场机制、构建产业发展机制、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社会发展新体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方面对市矿统筹发展进行制度设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刘骏[9](2012)在《商品住宅小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调查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文中提出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商品房已成为现代城市居民主要的居住形式,商品住宅小区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据相关文献记载,随着城市居民养生、健身意识不断增强,有70%人在选择购房时已经将体育设施同小区的环境、房型结构、价格、绿化、交通、教育、商业等条件一起纳入购房时的考虑范围之内,对小区内体育设施的关注度直线上升,商品住宅小区体育设施的问题一跃成为焦点。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长沙市商品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进行调查和研究,研究表明:(1)长沙市商品住宅小区基本上都有公共体育设施,但存在着未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在商品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或者将公共体育用地改为其他用途;质检部门在进行商品楼盘验收时并未对公共体育设施提出明确的验收标准。(2)长沙市商品住宅小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参与度较高,其中,老年人和青少年儿童参与意识比中年人强。居民不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因没有时间,其次是没有场地。长沙市商品住宅小区居民主要处在社会中上阶层,购房时对小区配备体育设施期望度较高,对目前小区体育设施满意度低。(3)目前长沙市商品住宅小区体育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数量少、规模小、大部分小区达不到国家最低标准。②设施种类少、建设模式具有高度趋同性、室内健身场所尤其缺乏。③设施规格过于标准化,缺乏自主设计,没有体现出大众体育设施的特点。④设施使用功能单一、利用率低、部分设施改为他用。⑤设施布局不合理。⑥设施外观缺乏设计,居民满意度不高。⑦设施使用和管理欠规范。(4)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与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相比有一定差距,且更新滞后,需要用新的标准来替代。(5)商品住宅小区中体育设施应进行多功能定位、提高使用效率;商品住宅小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规格需要体现小型化、娱乐化和休闲化等特点.(6)商品住宅小区体育设施整体布局应符合城市规划,在布局模式上可参考集中式、分散式、开放式3种模式;体育——地产复合式房产开发模式值得推广。(7)商品住宅小区体育设施的外观应充分体现文化的影响力、围绕小区的形象而设计、体现绿色生态观;商品住宅小区体育设施在规划时就应考虑到质量安全、布局安全、操作安全、安全防护、管理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问题。
何俊杰[10](2012)在《工贸型城镇生态规划研究与实践 ——以苍南灵溪生态镇建设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贸型城镇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据调查,目前我国多数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功能区混杂交错,工业化初期粗放型增长模式带来的企业规模小、污染企业多的状况仍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剧,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制约工贸型城镇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论文在城镇生态规划基础理论、制定原则、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城镇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规划目标制定、指标体系评价以及工贸型城镇功能布局方法。以苍南灵溪镇为例开展生态镇规划实践,应用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基于灵溪镇生态现状,提出该镇生态建设目标并分析其可行性;根据灵溪镇区域特征与功能定位,划分生态建设功能区块;针对灵溪镇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瓶颈与生态环境问题,从环境污染整治、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美化和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生态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具体对策。研究成果对该镇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其它工贸城镇生态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乌鲁木齐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鲁木齐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现实需要 |
1.1.2 理论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健身操的概念 |
2.1.2 健身俱乐部的概念 |
2.2 国内外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开展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1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类型设置与开展现状分析 |
4.1.2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会员情况的相关分析 |
4.1.3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教练员情况的相关分析 |
4.1.4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情况的相关分析 |
4.1.5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外部环境情况的相关分析 |
4.2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
4.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 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提升对策 |
4.3.1 优化健身操课程设置结构,丰富健身操类型,增加健身操项目数量,课程内容要创新 |
4.3.2 重视健身操教练员队伍的人才建设,加强对健身操教练的管理,提高健身操教练员的专业水平 |
4.3.3 健身俱乐部应注重对健身会员的情况评估,正确引导会员的健身参与 |
4.3.4 完善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硬件配套设备及运营管理模式 |
4.3.5 在健身操的开展宣传上要注重形式创新,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全民健身 |
4.3.6 健身俱乐部的地理位置的选择要依托人口因素和交通因素考虑 |
4.3.7 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的开展要结合城市的经济水平的发展形势 |
4.3.8 提高健身行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健身俱乐部会员问卷) |
附录 B: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健身操教练问卷) |
附录 C: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经营管理者问卷) |
附录 D: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问卷效度评价提纲) |
附录 E: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3.1 创新之处 |
1.3.2 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归纳总结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相关概念界定 |
4.1.1 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概念 |
4.1.2 健身操概念 |
4.2 健身操课的特点和功能 |
4.2.1 健身操课的特点 |
4.2.2 健身操课的功能 |
4.3 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操课程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
4.3.1 健身操课程类型及课时安排情况分析 |
4.3.2 健身操课表更换情况分析 |
4.3.3 健身操课程对比情况分析 |
4.3.4 会员对健身操课的反馈情况分析 |
4.3.5 俱乐部管理者对健身操课的反馈情况分析 |
4.4 影响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操课发展的人文环境条件分析 |
4.4.1 健身操课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
4.4.2 健身操课的会员基本情况分析 |
4.4.3 健身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情况分析 |
4.4.4 健身俱乐部周围环境条件分析 |
4.5 健身操的开展对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商业价值分析与研究 |
4.5.1 提高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知名度 |
4.5.2 提高会员参与健身的积极性与对教练的喜爱程度 |
4.5.3 提高教练对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工作的热情与投入 |
4.5.4 提高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营业额度与工作人员的工资 |
4.5.5 提高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效益 |
4.6 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操课程开展存在的相关问题 |
4.6.1 专业健身教练员人才资源短缺 |
4.6.2 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管理与组织不当 |
4.6.3 会员参与健身操人数较少 |
4.6.4 器材设备不齐全 |
4.6.5 开课目标不明确,特色课程较少 |
4.6.6 工作人员服务不到位、职业道德缺失 |
4.7 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操课程设置发展的对策研究 |
4.7.1 课程设置目标要明确 |
4.7.2 课程内容要多样化、具有特色 |
4.7.3 加强健身操课教练员的培训与职业道德素养 |
4.7.4 完善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操课的经营与组织管理模式 |
4.7.5 积极宣传与推广健身操课的开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3)绵茂公路星旺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可行性研究综述 |
1.1.1 可行性研究概述 |
1.1.2 可行性研究作用 |
1.1.3 可行性研究内容 |
1.2 国内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3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4 论文内容 |
第2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2.1 项目基本情况 |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2.2.1 绵茂公路绕避汉旺城区的必要性 |
2.2.2 保护汉旺工业遗址和旅游产业开发的必要性 |
2.2.3 完善区域路网的必要性 |
2.2.4 经济发展的需要 |
2.2.5 对外沟通的需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交通量分析及预测 |
3.1 交通调查及分析 |
3.1.1 调查综述 |
3.1.2 调查点的选择 |
3.1.3 交通量观测结果分析 |
3.2 交通量预测 |
3.2.1 交通量预测思路与方法 |
3.2.2 交通量预测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星旺大桥的建设条件、技术标准及方案选择 |
4.1 建设条件 |
4.1.1 桥址区自然概况 |
4.1.2 施工条件 |
4.1.3 筑路材料来源及运输条件 |
4.2 桥位方案选择 |
4.2.1 桥位选择原则及主控因素 |
4.2.2 桥位路线方案的比选 |
4.3 桥型方案选择 |
4.3.1 桥型方案 |
4.3.2 桥型方案比选 |
4.4 技术标准 |
4.4.1 公路等级 |
4.4.2 设计速度 |
4.4.3 车道数和汽车荷载等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星旺大桥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价 |
5.1 投资估算 |
5.1.1 编制范围 |
5.1.2 编制依据 |
5.1.3 投资估算成果 |
5.2 经济评价 |
5.2.1 评价方法 |
5.2.2 评价指标及参数 |
5.2.3 费用的调整和确定 |
5.2.4 经济效益得用分析 |
5.2.5 国民经济敏感性分析 |
5.2.6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
5.3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
5.3.1 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
5.3.2 环境保护措施 |
5.3.3 环境影响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星旺大桥建设实施方案 |
6.1 施工条件 |
6.1.1 地形交通条件 |
6.1.2 环境条件 |
6.1.3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
6.1.4 施工管理 |
6.2 建设工期与实施计划 |
6.2.1 工程建设总工期 |
6.2.2 工程总进度 |
6.2.3 工程设计计划 |
6.2.4 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
6.3 工程管理实施方案 |
6.3.1 建设期间工程管理 |
6.3.2 运营期间管理的实施方案 |
6.4 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及施工进度控制措施 |
6.4.1 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
6.4.2 施工进度管理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工作简历 |
(4)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
1.1.1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的濒危 |
1.1.2 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与文创产业领域的发展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契机。 |
1.1.3 关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遗产研究任务紧迫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当前国外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发展概况 |
1.2.2 当前国内工业遗产学术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 |
1.2.3 当前关于新中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概况 |
1.3 研究的目标、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156 项目”与洛阳城市变迁历史 |
2.1 新中国156项工业与城市建设背景 |
2.1.1 新中国156项工业建设的大背景 |
2.1.2“一五”时期新兴工业城市建设概览 |
2.1.3“一五”时期典型新兴工业城市规划概览 |
2.2 一场从零开始的造城运动——新兴工业城市洛阳的发展轮廓 |
2.2.1 洛阳在建国初期城市发展的基础状况 |
2.2.2 新时代的开创——新中国156项工程选址洛阳后第一期城市规划 |
2.2.3 充实与提高——20 世纪80年代后洛阳城市发展 |
2.3 洛阳(涧西区)156 时期城市发展详解 |
2.3.1 洛阳涧西区工业择址 |
2.3.2 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洛阳涧西区规划详解 |
2.3.3“苏联模式”or“洛阳模式”?洛阳市初期城市规划成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研究 |
3.1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览 |
3.1.1“156 项”工程在河南省的建设情况 |
3.1.2 洛阳“156 项”工程总体状况 |
3.2 洛阳“156 项”工程电力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热电厂建设历史 |
3.2.1 洛阳热电厂建厂背景 |
3.2.2 洛阳热电厂建厂历史 |
3.2.3 洛阳热电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
3.3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滚珠轴承厂建设历史 |
3.3.1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背景 |
3.3.2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历史 |
3.3.3 洛阳滚珠轴承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
3.4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设历史 |
3.4.1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背景 |
3.4.2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历史 |
3.4.3 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
3.5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矿山机器厂建设历史 |
3.5.1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背景 |
3.5.2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历史 |
3.5.3 洛阳矿山机器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
3.6 洛阳“156 项”工程船舶工业方面的建设——河南柴油机厂建设历史 |
3.6.1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背景 |
3.6.2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历史 |
3.6.3 河南柴油机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
3.7 洛阳“156 项”工程有色金属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设历史 |
3.7.1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背景 |
3.7.2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历史 |
3.7.3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类构成分析 |
4.1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框架的构建 |
4.1.1 基于生产与辅助设施分类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
4.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
4.1.3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 |
4.2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
4.2.1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物质遗产构成 |
4.2.1.1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整体规划 |
4.2.1.2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建筑研究 |
4.2.1.3 洛阳156工程厂区生产线与生产设备 |
4.2.1.4 洛阳156工程厂区大型构筑物 |
4.2.2 洛阳156工业生产厂区非物质遗产构成 |
4.2.2.1 洛阳156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创新 |
4.2.2.2 洛阳156工业企业管理 |
4.2.2.3 洛阳156工业遗产档案 |
4.2.2.4 洛阳156工业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
4.3 洛阳156工程配套设施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
4.3.1 洛阳156工程配套科研高教遗产 |
4.3.1.1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整体风貌 |
4.3.1.2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典型案例研究 |
4.3.2 洛阳156工程住宅街坊建筑分析 |
4.3.2.1 洛阳156苏式街坊初始建设情况概览 |
4.3.2.2 洛阳156苏式街坊典型案例研究 |
4.3.3 洛阳156工业遗产其他配套设施 |
4.3.3.1 商业配套构成 |
4.3.3.2 文教卫生设施 |
4.3.3.3 对外接待建筑 |
4.4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洛阳涧西工业区整体风貌 |
4.4.1 城市功能分区与路网绿化 |
4.4.2 广场景观与沿街整体风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本体价值评价初探 |
5.1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理论前提 |
5.1.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目标与意义的明确 |
5.1.2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研究 |
5.1.3 天津大学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进展 |
5.2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剖析 |
5.2.1 基于工业建筑单体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
5.2.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
5.2.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
5.2.4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特征 |
5.3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构成层级 |
5.3.1 国内学界关于工业遗产分级保护的理论探讨 |
5.3.2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的构建 |
5.3.3 基于遗产群理念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初建 |
5.4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困境 |
5.4.1 遗产or地产——在用中的庞大厂区 |
5.4.2 保护or拆迁——老街坊的尴尬境地 |
5.4.3 民生改善的呼声与遗产化认知的艰难推进 |
5.4.4 保护路径的缺乏与起步缓慢的文创产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
6.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目标 |
6.1.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原则 |
6.1.2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与发展模式 |
6.2 洛阳156工业遗产厂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
6.2.1 以营建城市副中心为目标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为例 |
6.2.2 厂区整体搬迁促成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铜加工厂为例 |
6.3 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历史街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
6.3.1 长春路历史街区街区复兴方案 |
6.3.2 老街坊的活态保护——以10号街坊和36号街坊为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中国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3章 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相关理论 |
3.1 区位选择基础理论 |
3.2 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的开发商引力与地方政府引力模型 |
3.3 商业地产区位选择引力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4章 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现状 |
4.1 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的历史沿革 |
4.2 35个大中型城市商业地产发展现状 |
4.3 31个省市商业地产发展现状 |
第5章 中国商业地产区位选择模型分析 |
5.1 商业地产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
5.2 商业地产区位选择模型分析 |
第6章 商业地产区位选择模型中开发商引力和地方政府引力的作用 |
6.1 开发商引力与地方政府引力在商业地产区位选择中的作用表现 |
6.2 双引力视角下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的空间格局 |
第7章 商业地产区位选择双引力模型拓展 |
7.1 商业地产区位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7.2 双引力视角下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的效应及局限性 |
7.3 商业地产区位选择:从微观和区域视角转向宏观视角 |
7.4 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的宏观调控政策 |
第8章 与香港及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和借鉴 |
8.1 香港地产开发的政府规划引导与管制 |
8.2 新加坡地产开发的城市规划调控 |
8.3 英国地产开发的规划引导与控制 |
8.4 美国地产开发的区划法管理及综合调节 |
8.5 比较与借鉴 |
第9章 促进我国商业地产区位选择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
9.1 改变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主导的环境 |
9.2 保持商业地产供求总量平衡 |
9.3 引导商业地产区位选择合理布局 |
9.4 促进商业地产区位结构优化 |
9.5 改善城市交通条件促进商业地产企业竞争 |
9.6 调整商业地产价格引导商业地产健康发展 |
9.7 加快商业地产专业人才培养 |
9.8 加大公众监督力度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乌鲁木齐市中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体育场馆概念 |
1.2.2 学校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
1.3 我国体育场馆现状 |
1.3.1 我国体育场馆建设的历史与发展 |
1.3.2 我国现今体育场馆分布情况 |
1.3.3 我国现今体育场馆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 |
1.4.1 国外中学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现状 |
1.4.2 国内中学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现状 |
1.4.3 新疆中学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思路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中学体育场馆设施与使用情况 |
3.1.1 中学体育场馆硬件设施状况 |
3.1.2 中学体育场馆常规使用情况 |
3.2 中学体育场馆的分类分析 |
3.2.1 根据场馆建设类型分类 |
3.2.2 根据外来人员进入场馆的路径类型分类 |
3.3 中学体育场馆开放情况 |
3.3.1 中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情况统计 |
3.3.2 被调查中学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形式及面向人群 |
3.4 影响乌鲁木齐市中学体育场馆开放的主要因素 |
3.4.1 风险问题 |
3.4.2 场馆自身因素 |
3.4.3 管理因素 |
3.4.4 维护因素 |
3.5 从政府、场馆及个人三方面分析场馆对外开放的对策 |
3.5.1 政府 |
3.5.2 场馆 |
3.5.3 个人 |
3.6 新疆体育场馆开放的优秀案例-以克拉玛依市为例 |
3.6.1 克拉玛依社会体育场馆 |
3.6.2 克拉玛依学校体育场馆 |
3.7 乌鲁木齐市与克拉玛依市中学体育场馆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研究 ——以马鞍山市博望新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化进程引发新城建设热潮 |
1.1.2 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对滨水区域的不当使用 |
1.1.3 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有重要作用 |
1.1.4 滨水绿地景观的系统性研究缺乏 |
1.1.5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研究和实现,是指导新城建设的重要部分 |
1.2 国内外建设历程及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建设历程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建设历程和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概念综述与界定 |
2.1.1 新城的概念综述 |
2.1.2 滨水绿地的概念综述 |
2.1.3 景观系统规划的概念综述 |
2.1.4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的概念界定 |
2.2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相关理论 |
2.2.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
2.2.2 “绿道”与“蓝道”理论 |
2.2.3 城市意象理论 |
2.2.4 景观行为学理论 |
2.2.5 场所精神理论 |
2.3 国内外案例研究及分析 |
2.3.1 国内外新城滨水绿地建设实例 |
2.3.2 总结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的特征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
第3章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的布局形式与理想模型 |
3.1 新城滨水绿地的六种布局形式 |
3.1.1 分散式 |
3.1.2 带状式 |
3.1.3 环状式 |
3.1.4 放射式 |
3.1.5 放射环状式 |
3.1.6 网格式 |
3.2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理想模型的构建 |
3.2.1 分散式布局形式的理想模型 |
3.2.2 带状式布局形式的理想模型 |
3.2.3 环状式布局形式的理想模型 |
3.2.4 放射式布局形式的理想模型 |
3.2.5 放射环状式布局形式的理想模型 |
3.2.6 网格式布局形式的理想模型 |
第4章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方法步骤 |
4.1 相关研究综述 |
4.2 具体方法步骤 |
4.2.1 调查分析 |
4.2.2 确定规划范围、期限及规划目标 |
4.2.3 提出规划成果 |
4.2.4 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
4.2.5 规划的完善和实施维护 |
第5章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
5.1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功能分区 |
5.1.1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规划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
5.1.2 新城环境下的人性化滨水绿地景观系统的功能分区 |
5.2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空间类型规划 |
5.3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文化主题规划 |
5.3.1 文化主题规划的目的 |
5.3.2 文化主题规划的途径 |
5.4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景观风貌规划 |
5.4.1 影响景观风貌形成的因素 |
5.4.2 景观风貌规划的丛本途径 |
5.5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生态规划 |
5.5.1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生态规划的含义 |
5.5.2 新城滨水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 |
5.5.3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生态规划的方法 |
5.6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植物景观规划 |
5.6.1 植物景观规划的丛本原则 |
5.6.2 植物景观规划的基本途径 |
5.7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交通系统规划 |
5.7.1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的交通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
5.7.2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的交通系统规划途径 |
5.8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游赏活动规划 |
5.8.1 游赏项目的组织 |
5.8.2 景点单元的组织 |
5.8.3 游线组织和游程安排 |
5.9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管制策略规划 |
5.9.1 制定管制策略的必要性 |
5.9.2 管制策略的基本途径 |
第6章 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评价体系 |
6.1 构建方法 |
6.2 评价因子的确定 |
6.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3.1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
6.3.2 层次单排序及检验 |
6.3.3 层次总排序及检验 |
6.4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6.4.1 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
6.4.2 综合评价分值的确定 |
第7章 规划案例——马鞍山市博望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
7.1 基地分析 |
7.1.1 规划背景解读 |
7.1.2 基地位置分析 |
7.2 博望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范围确定 |
7.3 博望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核心理念 |
7.4 博望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
7.5 博望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具体内容 |
7.5.1 结构模式 |
7.5.2 功能分区 |
7.5.3 空间类型规划 |
7.5.4 文化主题规划 |
7.5.5 景观风貌规划 |
7.5.6 植物景观规划 |
7.5.7 交通系统规划 |
7.5.8 游赏活动规划 |
7.5.9 管制措施规划 |
第8章 结论和创新点 |
8.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成果清单 |
(8)基于协同理论的市矿统筹发展机理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2 市矿统筹概念的界定 |
2.1 市矿统筹的历史发展 |
2.2 市矿统筹的概念界定 |
2.3 市矿统筹发展系统边界的划分 |
2.4 市矿统筹发展系统的规律及特征 |
2.5 小结 |
3 市矿统筹发展的影响因素 |
3.1 外部因素 |
3.2 内部因素 |
3.3 影响因素的结构与体系 |
3.4 框架结构的模型 |
3.5 小结 |
4 市矿统筹系统发展动力 |
4.1 动力概念模型 |
4.2 市矿统筹系统发展的动力学模型 |
4.3 市矿统筹系统发展的动力分解 |
4.4 城市动力与产业动力的协同分析 |
4.5 动力作用机制 |
4.6 小结 |
5 市矿统筹发展系统演化机理 |
5.1 市矿统筹发展系统自组织特征 |
5.2 市矿统筹子系统内的协同演化 |
5.3 市矿统筹子系统间的协同演化 |
5.4 市矿统筹发展系统的演进 |
5.5 市矿统筹系统协同演化规律 |
5.6 小结 |
6 市矿统筹系统发展路径与优化 |
6.1 市矿统筹发展运行机理 |
6.2 市矿统筹系统变量作用路径 |
6.3 市矿统筹动力学系统及变量设置 |
6.4 市矿统筹系统动力学流图 |
6.5 市矿统筹系统动力学仿真与优化——以淮南市为例 |
6.6 小结 |
7 市矿统筹系统发展效率的测度与评价 |
7.1 评价模型 |
7.2 评价体系构建 |
7.3 发展标准设定 |
7.4 发展效率的测度与评价 |
7.5 小结 |
8 市矿统筹发展的制度与政策 |
8.1 制度设计的理论分析 |
8.2 制度设计 |
8.3 政策与建议 |
8.4 小结 |
9 结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商品住宅小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调查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填依据 |
1.2 预期应用价值 |
1.3 研究假设 |
2 文献综述 |
2.1 社区体育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社区体育的研究 |
2.1.2 国内社区体育的研究 |
2.2 社区体育设施的研究综述 |
2.2.1 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研究 |
2.2.2 关于社区体育设施项目研究 |
2.2.3 社区体育设施资金研究 |
2.2.4 社区体育设施管理研究 |
2.2.5 社区体育设施发展研究 |
2.3 住宅小区的体育设施研究现状 |
2.4 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观察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访谈法 |
3.3 技术路线 |
4 相关概念 |
4.1 公共体育设施 |
4.2 城市住宅变迁 |
4.2.1 我国城市住宅形式的演变 |
4.2.2 我国住宅商品化的进程 |
4.2.3 我国城市住宅文化的变迁 |
5 长沙市商品住宅小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与小区体育设施现状及分析 |
5.1 长沙市基本情况 |
5.1.1 长沙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环境 |
5.1.2 长沙市房地产业 |
5.1.3 长沙市群众体育事业 |
5.1.4 长沙市商品住宅小区体育设施的市场需求 |
5.2 长沙市商品住宅小区居民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特点 |
5.2.1 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频率与年龄的关系 |
5.2.2 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 |
5.2.3 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最主要的原因 |
5.2.4 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类型 |
5.2.5 居民体育健身的场所 |
5.3 居民对小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现状 |
5.3.1 居民对自己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的评价 |
5.3.2 长沙市商品住宅小区楼盘价格 |
5.3.3 居民购房时对小区体育设施的要求 |
5.3.4 长沙市商品住宅小区居民对体育设施满意度 |
5.3.5 长沙市商品住宅小区居民对小区内体育设施评价 |
5.4 长沙市商品住宅小区公共体育设施配备现状与分析 |
5.4.1 长沙市商品住宅小区体育设施总体状况 |
5.4.2 小区体育设施的配备数量和类型 |
5.4.3 小区体育设施的规格 |
5.4.4 小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功能和利用情况 |
5.4.5 小区体育设施的布局 |
5.4.6 小区体育设施的外观设计 |
5.4.7 小区体育设施的使用和管理 |
6 商品住宅小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研究 |
6.1 商品住宅小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用地规模 |
6.1.1 国外社区体育设施用地指标 |
6.1.2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用地标准 |
6.1.3 商品住宅小区体育设施用地规模标准的制定 |
6.2 商品住宅小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规格 |
6.2.1 设施规格小型化 |
6.2.2 设施规格娱乐化和休闲化 |
6.3 商品住宅小区内体育设施类型的选择 |
6.3.1 对小区内体育设施类型选择时需考虑的因素 |
6.3.2 小区内体育设施的功能定位 |
6.3.3 小区内中国特色大众体育设施的开发 |
6.3.4 小区内残疾人体育设施的开发 |
6.4 商品住宅小区体育设施的布局 |
6.4.1 小区体育设施宏观布局与城市规划 |
6.4.2 小区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 |
6.5 商品住宅小区体育设施的外观设计及设施安全 |
6.5.1 小区体育设施的外观设计 |
6.5.2 小区体育设施的安全 |
7 已建成小区体育设施的添置与改造 |
7.1 废弃建筑的有效利用 |
7.2 三维空间的利用 |
7.3 周边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 |
7.3.1 竞技体育场馆的利用 |
7.3.2 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 |
7.3.3 公园土地的利用 |
7.4 已建成场地和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
8 结论和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10)工贸型城镇生态规划研究与实践 ——以苍南灵溪生态镇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总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 创新点 |
2 工贸型城镇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 |
2.1 生态规划基础理论 |
2.2 生态规划制定原则 |
2.3 城镇生态规划技术路线 |
2.4 工贸型城镇现状调查和评价方法 |
2.5 工贸型城镇生态规划日标和评价指标体系 |
2.6 工贸型城镇功能布局研究 |
3 工贸型城镇生态建设规划实践-以苍南灵溪生态镇建设为例 |
3.1 总论 |
3.2 规划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
3.3 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制定 |
3.4 生态镇建设功能布局 |
3.5 生态建设规划方案 |
3.6 生态规划投资和效益分析 |
3.7 生态规划重点实施项目 |
3.8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乌鲁木齐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沂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满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哈尔滨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操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田梦鸽.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9(09)
- [3]绵茂公路星旺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D]. 刘茹方.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4]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D]. 孙跃杰. 天津大学, 2016(11)
- [5]中国商业地产区位选择研究[D]. 陈华. 辽宁大学, 2015(06)
- [6]乌鲁木齐市中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的研究[D]. 韦伟. 新疆师范大学, 2015(02)
- [7]新城滨水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研究 ——以马鞍山市博望新城为例[D]. 韩茹.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5)
- [8]基于协同理论的市矿统筹发展机理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D]. 袁祖怀. 中国矿业大学, 2013(07)
- [9]商品住宅小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调查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D]. 刘骏.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10]工贸型城镇生态规划研究与实践 ——以苍南灵溪生态镇建设为例[D]. 何俊杰. 浙江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