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学利用水利工程有效改善水环境

江苏科学利用水利工程有效改善水环境

一、江苏 科学运用水工程 有效改善水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人民智库课题组[1](2021)在《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文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政办发[2021]53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24日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诸河下游,滨江临海,地势低平,气候多变,洪涝灾害易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同时也面临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情况。

陈璐[3](2021)在《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水利现代化建设分阶段分地区稳步推进,自东部部分省市率先探索实践起,到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其在治水理念、基础设施、技术手段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而从整体来看,各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程度不同、指标之间不协调、短板效应影响明显,建设现状与发展目标尚存一定差异。因此,开展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及短板分析,对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明确水利现代化内涵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包含27项指标的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基于云模型分析了其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利用阻碍度模型对各省水利发展短板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提升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横向区域对比了 2018年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通过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聚类,31个省份可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包括北京、上海、江苏以及天津,其水利现代化程度最高,已达到Ⅳ-级;第二梯队中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为Ⅲ+级,梯队内部包含三个层次,重庆、山东以及浙江等地更加偏向于Ⅳ-级,贵州、山西以及河北等地处于Ⅲ+级中位水平,陕西、甘肃以及黑龙江等地占比达该梯队的61.54%,其水利现代化水平更加偏向于Ⅲ-级;第三梯队仅包含西藏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为Ⅲ-级。(2)从五大维度分析了 2018年省域水利现代化差异。水生态修复滞后与水管理能力差异是导致省域水利现代化仍存在不均衡的主要因素,省域间差异性明显,水生态修复整体水平较低,仅8个省域位于平均线以上。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治理及水安全保障方面,各省域间评价结果相差较小。(3)从纵向年度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发展趋势。水利现代化建设特征由2011年的由东向西逐渐减弱变化为均衡发展,等级聚集度逐渐增高,各省域间水利现代化水平差距逐步缩小,41.93%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部分省份的水生态修复与水管理能力指数出现回弹,表明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增长仍属于依靠增强水安全保障力度与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的粗放型增长,而非全要素提升的集约式增长。(4)基于障碍诊断模型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并提出了提升策略。水生态修复滞后是我国各省域水利发展普遍面临的短板,水资源控制是东北、京津冀、西北地区的突出短板,水环境治理滞后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较突出的短板,水管理能力低下对水利发展的阻碍作用暂无明显的地区差异。并结合各区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别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提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为提升我国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水平提供一定的支撑。

李高青[4](2021)在《引汉济渭调水系统水质变化模拟与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是一项实现陕西省:内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工程,可有效解决关中地区的缺水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会产生以供水水质安全保障为核心的水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展工程区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本文以引汉济渭调水系统(黄金峡水库、三河口水库、输水隧洞)为研究对象,采用构建引汉济渭调水系统水动力-水质数值模型的方法,解析了调水系统的拓扑结构,分析了四水源联合调度下调水系统的水环境演变规律,并开展了突发水污染事件模拟预测研究。为引汉济渭调水系统的运行管理和水质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工作和重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水源地现状水质时空分布规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水源地进行水质评价,由评价结果可知,水源地水质指标在时间与空间尺度上均有显着性差异;水质指标在时间上聚类为两类:非汛期(11月~6月)、汛期(7月~10月),空间上聚类为两类:汉江支流、汉江干流;除TN外其余水质因子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汛期水质较非汛期差,汉江支流水质优于汉江干流,三河口库区水质优于黄金峡库区,党水河、黄金峡水质相对较差,水源地综合水质类别均达到水功能区要求。(2)解析了调水系统的拓扑结构。工程自黄金峡库区通过泵站引水至输水隧洞,于三河口控制闸处汇聚三河口库区引水(黄金峡来水大于关中需水量的部分水源通过泵站提至三河口水库进行调蓄),自流引水至黄池沟,连接关中地区供水管网。(3)预测了调水系统正常运行下水环境要素演变规律。采用构建引汉济渭调水系统水动力-水质数值模型的方法,定量模拟了不同水文年四水源联合调度运行下调水系统的水动力-水质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调水系统由库尾-坝前-输水隧洞出口污染物浓度分布有降低的趋势,黄金峡库区引水汇聚三河口库区水源后,水质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由丰水年调水系统NH3-N分布可知,由黄金峡库尾-坝前,浓度由0.248mg/L降至0.242mg/L,引黄金峡库区水源进入输水隧洞,于三河口控制闸处受三河口水源汇入后浓度降至0.203mg/L。由COD分布可知,由黄金峡库尾-坝前,浓度由11.21 2mg/L降至1 1.084mg/L,于三河口控制闸处受三河口水源汇入后浓度降至10.284mg/L。由TN分布可知,由黄金峡库尾-坝前,浓度由2.309mg/L降至2.095mg/L,于三河口控制闸处受三河口水源汇入后浓度降至1.346mg/L。通过对不同水文年水质模拟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工程正常运行情况下,NH3-N、COD可满足供水水质要求,TN未达到要求,需实施措施对TN进行削减达标。(4)预测了调水系统突发水污染事件下污染物演变规律。基于构建的调水系统模型,模拟分析了突发有毒化学品泄漏、污水非正常排放的突发水污染事件情景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突发10t硝基苯泄漏事件情境下,事故地点分别发生在黄金峡库区汉江大桥、金水河处及三河口库区汶水河处,对坝前取水口的污染时长分别为38h、96h、74h,可以得出黄金峡库区金水河突发水污染事件对取水口的污染时长更久,污染事故一旦发生,风险较大。突发污水非正常排放情景下,在来流量为530.33m3/s、43.27m3/s的条件下,对库区的污染长度分别为45km、25km,受降解作用影响,均对坝前取水口处水质无影响。由输水隧洞突发水污染事件模拟研究可得,自黄金峡调水10m3/s、40m3/s、70m3/s情景下,污染团自黄金峡取水口输移扩散至隧洞出口的时间分别为26h、16h、13h;自三河口调水10m3/s、40m3/s、70m3/s情景下,污染团自三河口取水口输移扩散至隧洞出口的时间分别为21h、13h、10h。

郭宇龙[5](2021)在《湖泊蓝藻水华在连通河道的扩散特征及水质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河湖连通是保障城市水体水生态健康的一种常用工程手段,可有效地缓解富营养化湖泊的蓝藻水华程度。然而河湖连通过程中的蓝藻水华颗粒物进入河道后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为了分析富营养化湖泊调水对其连通河道水质的影响程度,本文将从太湖挑选一个重要的研究范围,以梅梁湾所在水域的连通河道梁溪河作为实例,于2019年6~8月逐日开展夏季河道藻颗粒通量及水质的高频监测,分析了蓝藻水华颗粒物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强度。在此基础上,为满足蓝藻水华较重湖泊连通河道藻颗粒通量实时把握需求,结合上述高频藻颗粒通量监测结果,基于水体藻颗粒物的水平与垂向分布调查,采用岸基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立了河道蓝藻水华颗粒物通量的高频自动监测方法并验证了其有效性,实现了河道藻颗粒通量的实时在线监测。另外,以贡湖湾的连通河道望虞河及其西部湖荡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9~12月研究了河湖连通水系中不同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U型断面的流通河道中,水体藻颗粒在空间分布上呈表层高、底层低、滨岸带略高的特征,近岸表层采样的自动监测系统获得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比整个河道断面平均值高30%。自动监测与整个断面人工监测藻颗粒通量变化整体上保持一致,自动监测藻颗粒通量总量与人工相当,比值为1.07,精确反映了整个河道断面藻颗粒通量的变化规律。利用该系统,揭示了梅梁湾排入梁溪河藻颗粒通量大小主要受水文条件控制,引水流量、温度和营养盐是河道藻颗粒通量主要影响因素。(2)梅梁湾藻情的好转及河道入口加压抑藻井运行显着降低了梁溪河的颗粒态叶绿素a浓度与藻颗粒通量,2019年夏季河道颗粒态叶绿素a浓度与藻颗粒通量均值分别为54.34μg·L-1和84.7 t·d-1,显着低于2017年;调水工程对改善梁溪河的水质效果显着,除溶解性总磷外,梁溪河其余各形态氮、磷浓度2017~2019年整体呈下降趋势;梁溪河颗粒态氮、磷等营养盐含量受梅梁湾蓝藻水华颗粒物影响显着,2017~2019年梁溪河水体中氮、磷均以颗粒态氮和颗粒态磷为主,分别占总氮和总磷的62.5%和70.8%;梅梁湾水体大量携带的藻颗粒未对连通的京杭大运河水质产生影响,2019年8月京杭大运河水体中叶绿素a相较于6月下降了65%,说明蓝藻颗粒物未在运河中积累;在湖泊藻情未能得到有效改观的前提下,调水携带的藻颗粒态会对连通河道局部河段水质和景观产生冲击。(3)河-湖-荡藻类群落结构与水质研究表明,贡湖湾至宛山湖鉴定出浮游植物有7门65种属。沿线不同水体藻类生物量与叶绿素a在空间上整体上呈递减趋势,宛山湖藻类生物量比贡湖湾低44%,且蓝藻门占比整体上也降低;污染来源不同,水质状况也不同,宛山湖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且氮、磷指标高于贡湖湾,可见营养盐不是宛山湖蓝藻水华形成的原因;叶绿素a浓度受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叶绿素a浓度与水温、溶解氧、总磷及高锰酸盐指数呈显着正相关,与透明度、溶解性总氮和溶解性总磷呈极显着负相关;RDA分析表明,13个优势种与11个环境因子存在显着相关性。水温、p H、悬浮质、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态氮和磷酸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主要环境变量。在太湖蓝藻水华程度未有效改观情况下,其连通河道梁溪河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对藻颗粒通量监测的研究发现,梁溪河水体营养盐及叶绿素a浓度受梅梁湾来水影响巨大。另外,与太湖连通的河道望虞河及其西部湖荡水质与藻类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污染来源不同使水体水质存在差异,对不同藻类贡献程度也不同。

陈紫怡[6](2020)在《常熟市古城区水网畅流活水方案研究》文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水环境在推动城市水利现代化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为服务民生、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等诸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合理的活水调度方案,可大大提升城市防汛、排涝、水环境治理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提升河网水环境质量。通过提升片区内的河网活水、防洪排涝、污染减排、工程运行管理等能力,对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常熟市古城区平原河网畅流活水方案研究为例,结合古城区现状工况条件,模拟研究河网水系最佳畅流活水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参考现有常熟市古城区基础资料,梳理古城区内的水利工程情况。同时,对古城区水质及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古城区水环境存在的问题。(2)根据古城区现有水系及河道地形、水利工程、桥梁等基础资料,明确古城区畅流活水方案研究分析范围。根据常熟市引排水格局分析,提出古城区活水思路及引排水格局。(3)在原型调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活水方案模拟的数学模型进行率定,采用已建平原地区水量数学模型,结合不同水利工程开闭条件下,进行总体活水调度方案分析。对活水调度方案模拟的结果,从水位、流速、流量、水质等四个方面定量分析比选,找到适合古城区河网活水调度的最佳方案。(4)总结古城区畅流活水方案模拟的经验,为地区水资源综合调度提供技术参考,提出平原河网“畅流活水”调度完善建议。为流域实现“科学化调度、精准化调度、实时化调度”提供技术支持,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调度的综合效益,为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及参考价值。

栗欣如[7](2020)在《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水利是社会、经济和生态连接的重要纽带,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老问题交织,水利绿色发展和水安全受到不同程度地威胁。因此,破解水利发展困境,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迫在眉睫。从绿色发展视角审视水利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水利绿色发展理论,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借助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空间冷热点分析和空间面板Tobit模型等方法,在构建水利绿色发展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明确了水利绿色发展定量化测算方法,揭示了2010-2017年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剖析了区域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差异,探讨了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的机制和路径选择。主要进展与结论如下:(1)阐明了水利绿色发展内涵特征,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在梳理文献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水利绿色发展的内涵。以“开发-利用-效益-监管”为主线总结了水利绿色发展的“五化”内涵特征,即水资源合理化开发、高效化利用、水利生态化输出、人文化效益和常规化监管。在此基础上,基于耦合协调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维度和输入-响应-输出维度双维度关联的分析框架。(2)提出了水利绿色发展维度关联指标评价矩阵,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测算模型。基于水利绿色发展的“五化”核心内涵和双维度关联关系,将水利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提炼了能表征经济-社会-生态维度和输入-响应-输出维度信息及其关联关系的17项综合指标,建立了水利绿色发展双维度关联指标评价矩阵。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水利绿色发展的双维度关联特性,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定量测算模型,用以测度水利绿色发展指数,来表征区域水利绿色发展水平。(3)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格局。2010-2017年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增率为16.1%。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始终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态势。研究期内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全局莫兰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中国水利绿色发展冷热点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湖北一直处于热点区,新疆、青海、西藏一直处于冷点区。(4)知识动机和资源动机对水利绿色发展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性。教育程度在东部地区对水利绿色发展呈现正向作用,在中部和西部呈现负向影响;科技创新因素在东部和西部产生正向作用,在中部作用方向为负。人均水资源量仅在中部地区产生了正向作用。控制变量废水中COD排放强度在东、中、西部地区对水利绿色发展均产生负向作用,说明环境规制对水利绿色发展具有稳定的推动作用。其余控制变量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作用有所差异,促进水利绿色发展的方式应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施策。(5)建立了水利绿色发展实现机制,提出了水利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水利绿色发展的实现需要水资源合理化开发机制、高效化利用机制、生态化输出机制、人文化效益机制和常规化监管机制的耦合交互。在此基础上,提出水利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加强水利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引导和文化塑造,强化绿色发展意识导向;通过提高绿色创新技术,推进水资源绿色循环发展;明确利益相关者责任,综合考虑诉求,实施共同参与管理策略。完善水资源绿色发展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综合管理保障体制。主要创新点:(1)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的理论框架,提出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双维度定量评估方法。(2)提出了省域尺度的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3)揭示了水利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性。

刘子龙[8](2020)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秉持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保育等不同诉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综合平衡。进而逐步形成契合于“三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要求、和谐有序、绿色可持续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格局。然而,受制于传统的,呈现出离散化、割裂化特征的权利(力)理论,并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快速推进的大趋势、大背景,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核心内容的各类权利(力)之间发生冲突的风险和几率正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冲突也由此而不断加剧和凸显。鉴于此,本文研究试图从方法论的视角切入,在充分揭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冲突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出法学问题——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而深入剖析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论证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意蕴,并引入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价值排序理论。在整体主义方法论、价值排序理论的指引下,探索实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新路径。本研究的行文架构主要由五章构成,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揭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图景及问题。首先,廓清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范畴,明确研究的边界,着重阐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内涵、类型及意义。其次,基于“冲突——权利冲突——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这一逻辑思路,一步步聚焦于涉水权利冲突。并根据功能维度、价值维度、资源维度(流域典型性)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行类型化梳理。第三,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涉水权利的配置、涉水权利间关系这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产生的法律原因,即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最后,从法律理性、生态理性、风险理性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基本诉求。第二章探究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前章已揭示出还原主义方法论是造成涉水权利冲突的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还原主义方法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针对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提出整体主义方法论。并对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内涵进行阐释。其次,阐释价值排序的理论内涵,通过分析价值排序理论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以论证引入价值排序理论的正当性、合理性。并基于价值排序理论,明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凸显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最后,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价值排序理论,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中融入和谐价值与安全价值,以破解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和割裂性;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配置中确立综合模式,以破解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在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属性的理解中引入环境法律关系理论,以破解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第三、四、五章则是分别针对极具长江流域典型性的三个冲突: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所进行的类型化、流域典型性、冲突产生机理的分析,以及对因应的冲突规制路径所进行的探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三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生存权与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冲突、生命支撑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冲突、冲突所为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环境容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流域水污染防治与区域排污权在制度设计、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断裂,未形成有效的协调与衔接,进而导致流域水污染防治无法有效约束、控制区域的排污行为。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理论基础,提出生存安全价值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四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之间的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之间的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行业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不同行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流域控制性水库进行离散化、割裂化的调度,从而导致对流域水量的割裂化利用,结果导致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统筹协调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五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与长江流域涉水环境权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生态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空间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域空间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确立,水生态空间的恢复和拓展诉求日益凸显,由此对传统渔业养殖空间产生了明显的挤压和侵蚀,结果引发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

姜秀慧[9](2019)在《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水质评价及基于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大伙房水库上游段3条主要河流进行实地水样采集、检测分析污染指标浓度等工作,研究了季节对于水质指标的影响,并对研究区域内3个典型监测断面的水体进行了水质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选取3种水生植物开展了水质净化模拟实验,分析不同水生植物及其不同组配方式对水体中污染指标的净化效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大伙房水库上游3条主要河流上共布设13个采样点,通过实验室检测分析得到研究区域水质现状:所有采样点的总磷浓度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总氮浓度均超过国家地表Ⅴ类水标准,严重超过饮用水要求标准;浑河上有2个采样点的化学需氧量及高锰酸盐指数浓度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余11个采样点的化学需氧量浓度均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高锰酸盐指数浓度达地表Ⅱ类水标准。(2)浑河北杂木断面、苏子河古楼断面和社河台沟断面的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及高锰酸盐指数4项污染指标浓度均与季节变化相关。其中,TP、TN及COD三项指标浓度冬季较高,而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夏季较高。(3)对传统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了改进,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和CRITIC法得到水质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并采用理想点法计算组合权重,运用改进后的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水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7年中,北杂木断面综合水质级别为Ⅲ类~Ⅳ类,古楼和台沟断面均为地表水Ⅲ类;北杂木断面有3年未达到该地区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古楼及台沟断面所有参评年份均未达到该地区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总氮指标超标严重,已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影响整体水质级别。(4)利用3种水生植物对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水样进行水质净化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对于TP的净化效果排序为凤眼莲=金鱼藻>芦苇,对于TN的去除率由大至小为芦苇>凤眼莲>金鱼藻,对于COD的去除效果为芦苇>凤眼莲>金鱼藻;在水生植物不同组配方式中,芦苇、凤眼莲及金鱼藻三者组合的净化效果最佳;从水生植物生物量变化角度分析,凤眼莲生物量增加最多。综合考虑植物的净化效果及凤眼莲可能会出现的“疯长”问题,认为芦苇是最适宜研究区域的水生植物,可与具有克藻作用的金鱼藻组配以达到更好的综合防治目的,凤眼莲应谨慎使用。

刘文文[10](2019)在《中线工程运行下汉江中下游水质时空变异性研究及污染等级推估》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大流域水环境影响机制的复杂性,开展流域层面不同时空尺度下河流水环境调查及生态健康影响研究十分必要,也可为流域水环境规划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汉江流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自然条件复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水利工程众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点面源污染排放持续威胁汉江中下游水质健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起从汉江中游丹江口水库调水,对缓解京津及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促进华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水文条件随之发生改变,汉江流域的水体资源自身可利用量大幅度减少,产生一系列水环境问题。为减缓因工程调水可能造成汉江中下游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汉江中下游地区兴建引江济汉工程,以补充汉江下游地区的用水要求,并减缓汉江点面源污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汉江中下游有数条污染严重的支流,也会影响汉江干流水质,调水后不同污染形式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影响需要明确研究。本论文以汉江中下游为研究对象,明确水利工程实施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条件的改变及水利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时空变异情况;针对受水利工程和重污染支流影响的汉江典型河段,分析影响水环境的主要水质指标及污染类型,并针对典型水质指标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明确汉江内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全面了解汉江中下游水环境时空变异特性,并提出控制流量进行水质管理及污染物调控的具体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汉江中下游流量和水位明显降低。通过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来汉江中下游水文及自然环境资料,基于IHA(Index of Hydrologic Alteration)指标体系的变化范围法(Range of Variability Approach,RVA)对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前后汉江中下游水文条件的变化,并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水文站点径流的变化趋势,明确水利工程实施对流域水文条件的影响。结果发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汉江中下游的月平均及年平均流量和水位均有明显降低;汉江中下游流量及水位在高阈值条件(上四分位数)频率降低,而在低阈值条件(下四分位数)的频率明显升高;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第一年(2014-2015年)变化趋势最为明显,2016年以后水利工程调控趋于稳定,汉江中下游流量及水文指标较2014年有所上升;汉江下游虽有引江济汉工程补给流量,但流量水位下降趋势仍十分明显。(2)调水运行后汉江中下游水质时空差异性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有机污染是影响汉江水质的主要污染形式。针对汉江中下游流域,分析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情况,并应用因子分析识别影响流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及污染类型,探讨监测变量间的关联性;应用聚类分析确定汉江具体采样点的污染类型,分析不同采样点所受污染形式的时空变异性。结果发现:汉江水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旱季(每年11月至次月3月)水质较差,其中汉江下游的污染较上游严重的多,旱季部分点位营养盐指标(总氮(TN)和总磷(TP))甚至可能劣于V类水标准,雨季(每年5-10月)采样点位的水质则有明显改善;农业面源污染与有机污染是影响汉江水质的主要污染形式,且旱湿季的变化会影响汉江中下游水质的污染类型的变化。旱季时,汉江水质受有机污染与营养化面源污染的双重影响;湿季时,随降雨及流量增加,面源污染成为主要的污染方式,由于流量与水质呈现负相关,湿季水质反而比旱季时好。流量的变化严重影响汉江中下游的水质情况,南水北调工程与引江济汉工程在旱季对汉江中下游水质影响较大,流量Q<500 m3/s时,汉江上游有机污染超出Ⅲ类水上限值3.5倍,下游为中等富营养化水平,污染严重;雨季时Q>800 m3/s,有机污染与富营养化污染极大缓解,均在Ⅲ类水范围内。(3)水利工程及污染严重的支流不但是干流典型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也会影响水体的水化学循环,特定条件下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甚至引发水华。利用最大最小自相关因子分析法(Min/Max Autocorrelation Factor Analysis,MAFA)及动态因子分析法(Dynamic Factor Analysis,DFA)针对两个污染严重的支流(唐白河及汉北河)及引江济汉工程汇入汉江处,确定代表这三个区域水质变化的主要水质指标及两条支流及引江济汉工程对汉江干流的影响方式。MAFA结果说明叶绿素a(Chl-a)、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定义为藻类数量)可作为代表唐白河-汉江交汇处及汉北河-汉江交汇处(人口密集区)干流水质的主要水质指标。TN、硝酸盐(NO3-)、COD和磷酸盐(PO43-)(定义为营养盐形态)可作为代表引江济汉工程-汉江交汇处(面源污染区)干流水质的主要水质指标。DFA结果表明唐白河-汉江交汇区域及引江济汉工程-汉江交汇区域汉江干流城市排放大量生活污水进入汉江,唐白河和汉北河携带大量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汉江,影响汉江水质;有机污染促使有机氮向无机氮转化,并进一步促进汉江下游藻类生长。此外,流量变化会显着影响营养盐、有机污染及藻类浓度。分析不同流量条件下流量与水质指标的关系,发现低流量条件下(Q<700 m3/s)时水质指标浓度变化剧烈,平均浓度总体普遍较高。这是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需求限制了丹江口水库下泄至汉江干流的流量,且引江济汉工程引入汉江的流量也较低。可通过增大两个水利工程引入汉江的流量将汉江中下游的流量调控至Q>700 m3/s改善水质;中等流量时(700<Q<1100 m3/s),流量与部分营养盐及藻类浓度成正相关关系。中等流量多处于降雨集中时期(3月、4月及6月),降雨会导致地表径流增大,携带大量营养盐进入汉江水体,促进藻类生长,导致Chl-a浓度增大,可通过增大引江济汉工程引入汉江的流量来改善水质。(4)优化的普通克里格-指示克里格方法(IK-OK)可以兼顾极端值对下游水质的影响,更好的描述典型水质指标的浓度空间分布。利用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OK)、指示克里格(Indicator Kriging,IK)及 IK-OK 方法对汉江中下游三个典型水质指标(Chl-a、TN和TP)进行插值分析,并评价其污染现状。结果发现:汉江中下游流域下游段Chl-a浓度较上中游段明显增大,且TN和TP浓度也有所增加,说明河流下游段富营养化水平高,水质较差。克里格插值结果表示无污染及轻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丹江口水库-钟祥段。重度污染河段主要分布在引江济汉工程下游段,该河段较上游河段水质明显变差。由于雨水冲刷作用,雨季(5月)农业面源污染排入河流的比例增大,整体污染比旱季更为严重,水质也较旱季差。TP相比TN更能促进Chl-a浓度的升高,并可能引发水华现象。普通克里格和指示克里格插值对水质指标的污染等级评价分别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本研究通过优化后的普通克里格-指示克里格插值法评价污染物的污染等级,评价结果可兼顾指示克里格与普通克里格的优点,既针对不同阈值条件下污染等级混乱交叉的情况进行了优化,更精确分析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情况,也兼顾一些极端的高值进行评价。优化普通克里格-指示克里格法可更有效分析和判断汉江流域水华预防,并提出规划意见。(5)底泥对氮磷的吸收过程很快,而解析过程相对缓慢,且扰动和底泥磷浓度明显影响底泥氮磷释放过程。分析汉江干流仙桃段和通顺河水质及底泥样品,结果发现通顺河水质指标和底泥中氮磷含量明显比汉江干流的浓度高。汉江干流仙桃段及通顺河各河段采样点底泥中的重金属浓度的高低顺序均为:Zn>Pb>Cu>As>Cd>Hg,且所有的重金属元素都明显超过其相应背景值。根据Hankanson生态危害系数,评价通顺河底泥中重金属潜在的生态危害,由强至弱的顺序为Cd>Hg>As>Pb>Cu>Zn,其中Cd和Hg的高污染情况可能由人为排放导致。通过对不同底泥样品吸附解析特征分析,发现底泥对磷的吸附随溶液中磷浓度提高而增加,通顺河底泥磷吸附随浓度增加呈L型变化。Elovich方程对各采样点底泥对磷的吸附动力学拟合效果最好,底泥对磷的吸附过程可分为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两个阶段。快速吸附阶段在开始至4小时内,4小时内底泥对磷的吸附量达到总吸附量的80%-90%。在考虑底泥中TP浓度和扰动强度下,拟合不同条件下的磷释放过程,得到方程(Psed=(-0.048POsedP0sed×D1/3-0.012)× lnt+1.1 × P0sed),说明底泥磷扩散不仅和时间有关,且与扰动强度和该河段底泥TP背景值有关。相比扰动强度,底泥TP浓度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更为明显,随底泥浓度增大,底泥对磷释放的影响呈现指数增强的趋势。对汉江中下游不同时空条件下水环境污染特征的研究,可明确汉江中下游流域不同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特性;对典型污染支流和水利工程对汉江干流的影响机制研究,可明确重大水利工程和支流的影响,并了解汉江干流典型污染物的化学循环机制;通过对底泥氮磷释放特性的研究,探明内源污染对汉江干流水质的影响,同时明确汉江中下游的污染特性和水质现状。通过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及水化学循环机制的全面了解,可帮助管理者提出控制不同内外源污染及调控流量以改善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管理措施,为汉江中下游水质规划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江苏 科学运用水工程 有效改善水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 科学运用水工程 有效改善水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红色基因之旅)”模式: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河南林州红旗渠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高标规划、深挖文化,持续提升品质和影响力
        高标准规划和狠抓细节
        趁势借力扩大影响
        注重提升景区服务品质
        深挖提升水文化内涵
    积极打造红旗渠品牌,综合效益显着
    对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打造人水和谐的优质生活空间——内蒙古巴彦淖尔二黄河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和整体系统观,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打造幸福河湖典型,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南水北调源头之旅)”模式:坚守初心担使命践行嘱托开新局——江苏江都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坚守初心担使命,写好“四篇大文章”
    践行嘱托开新局,加快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文旅体康+X(绿色水电之旅)”模式:创新思维引领水利与文旅共生互融——辽宁本溪关门山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夯实发展基础,突破发展瓶颈,推进多元融合
    治理成果领先,建设成效显着,综合效益凸显
    以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引领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水”“汉”文化融合助力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陕西西安汉城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聚焦高质量发展,打好“生态”“文化”“融合”三张牌
    以优美水生态环境造福人民,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汉城湖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长江文化之旅)”模式:打造共治共享共生的水利风景区发展范本——湖北武汉江滩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举措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瞄准新方向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美都市之旅)”模式:“景城融合”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绿色发展——上海浦东新区滴水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以水利工程为先导,突出生态建设和保护,服务和支撑现代化新城建设发展
    景区发展生态、发展方式、发展成效发生系统改变,彰显“国际风、海湖韵、未来感”
    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以流域综合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福建莆田市木兰陂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以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为基础,以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
    开展综合治理,促进变害为利,建设水城共生、景城融合、人水和谐的发展典范
    秉持人民至上的思想理念、弘扬善作善成的实干精神,坚定不易推进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美乡村之旅)”模式:景村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山东沂南县竹泉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文旅融合、绿色发展,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转型扎实推进,景村融合成效显着
    以水润村,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塑造“太湖溇港”品牌全力发展“水美经济”——浙江湖州吴兴太湖溇港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整合绿色古色资源,打造“水旅融合”效益,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促进多元融合发展,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高质量综合型景区
    擦亮生态底色,挖潜文化底蕴,倡导融合开放发展是溇港最主要的实践经验
国家水利风景区2021年度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众点赞情况排名
2021年度“群众身边、群众喜爱、群众点赞”水利风景区top10

(3)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水利现代化概述
        2.1.1 水利现代化的提出与发展
        2.1.2 水利现代化内涵研究
        2.1.3 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
        2.1.4 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
        2.2.3 系统评价理论
    2.3 评价方法及模型
        2.3.1 确权方法
        2.3.2 云模型
        2.3.3 障碍诊断模型
        2.3.4 最小方差法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3.1 评价框架研究
    3.2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选取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评价指标设置
    3.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3.3.2 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检验
        3.3.3 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3.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模型
        3.4.1 数据标准化处理
        3.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3 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模型
        3.4.4 评价准则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测度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预处理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变异系数法计算权重
        4.2.2 熵权法计算权重
        4.2.3 客观组合权重
    4.3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横向区域分析
        4.3.1 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聚类分析
        4.3.2 五大功能模式现代化水平分析
        4.3.3 综合区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分析
    4.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纵向年度分析
        4.4.1 基于省域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4.2 基于五大功能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及提升策略
    5.1 水利现代化阻碍度模型
        5.1.1 阻碍度模型
        5.1.2 基于最优值的阻碍度模型
    5.2 省域水利现代化障碍因子诊断
    5.3 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
        5.3.1 基于最小方差法的阻碍模式分析
        5.3.2 单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3 双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4 三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5 四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4 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引汉济渭调水系统水质变化模拟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调水工程
        1.2.2 水质评价研究进展
        1.2.3 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
        1.2.4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2.5 突发水环境风险模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调水工程概况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地质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水系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3 调水系统水质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资料
        3.1.2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水质变化特征分析
        3.2.2 时空聚类分析
        3.2.3 水源地现状水质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调水系统水环境要素演变规律研究
    4.1 模型构建
        4.1.1 模型原理
        4.1.2 模型概化
        4.1.3 模型参数确定
        4.1.4 模型验证
    4.2 工况确定
        4.2.1 水动力边界确定
        4.2.2 水质边界确定
    4.3 调水系统水动力分布特征
        4.3.1 黄金峡水动力分布
        4.3.2 三河口水动力分布
        4.3.3 输水隧洞水动力分布
        4.3.4 调水系统水动力分布
    4.4 调水系统水质分布特征
        4.4.1 黄金峡水质分布
        4.4.2 三河口水质分布
        4.4.3 输水隧洞水质分布
        4.4.4 调水系统水质分布
    4.5 本章小结
5 调水系统突发水污染事件模拟预测研究
    5.1 潜在风险源分布
        5.1.1 黄金峡库区风险源分布
        5.1.2 三河口库区风险源分布
    5.2 突发有毒化学品泄漏事件
        5.2.1 情景设置
        5.2.2 结果分析
    5.3 突发污水非正常排放事件
        5.3.1 情景设置
        5.3.2 结果分析
    5.4 输水隧洞突发水污染事件
        5.4.1 情景设置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湖泊蓝藻水华在连通河道的扩散特征及水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引水工程及调控效果
        1.2.2 河湖连通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1.2.3 蓝藻生长及扩散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梁溪河藻颗粒通量自动监测方法有效性验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3 河道断面叶绿素a剖面测定
        2.2.4 人工监测藻颗粒通量方法建立
        2.2.5 自动监测藻颗粒通量方法建立
        2.2.6 数据获取及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叶绿素a空间分布特征
        2.3.2 湖泊排水流量与排入河道藻量变化
        2.3.3 梁溪河水质变化
        2.3.4 湖泊排入河道藻颗粒通量
        2.3.5 相关性与差异性分析
    2.4 讨论
        2.4.1 藻颗粒通量的影响因素
        2.4.2 传感器自动监测代表性与优势性探讨
    2.5 小结
第三章 梁溪河藻颗粒变化及其水质效应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概况
        3.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3 河道水体颗粒态有机物通量估算
        3.2.4 数据获取及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梅梁湾排水量与梁溪河藻颗粒通量
        3.3.2 太湖主要环湖河道水质
        3.3.3 梁溪河水质空间变化特征
    3.4 讨论
        3.4.1 藻颗粒对河道氮、磷形态和浓度的影响
        3.4.2 梅梁湾泵站调水状况探讨
    3.5 小结
第四章 河-湖-荡连通水质及藻类群落结构差异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域概况
        4.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4.3.2 浮游植物生物量
        4.3.3 浮游植物优势种
        4.3.4 叶绿素a时空分布
        4.3.5 水质时空变化
    4.4 讨论
        4.4.1 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4.4.2 藻类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论文发表情况
    论文发表情况

(6)常熟市古城区水网畅流活水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古城区水利工程和水环境现状
    2.1 古城区现有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2.1.1 古城区河道基本情况
        2.1.2 古城区闸泵溢流堰情况
        2.1.3 古城区桥梁情况
    2.2 古城区及周边水环境
    2.3 古城区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古城区活水思路与引排水格局分析
    3.1 活水思路分析
        3.1.1 合理化配水
        3.1.2 精细化调控
        3.1.3 畅流活水
        3.1.4 增流提质
    3.2 古城区引水格局分析
    3.3 古城区排水格局分析
    3.4 活水目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1 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
    4.2 原型观测试验
    4.3 模型构建
        4.3.1 断面数据导入
        4.3.2 断面创建与河道连接
        4.3.3 水利工程创建及参数录入
        4.3.4 模型参数选择
    4.4 模型率定验证
        4.4.1 率定验证方法
        4.4.2 率定验证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活水方案模拟计算和分析
    5.1 水利工程运行工况设置
    5.2 活水模拟工况设置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水位分析
        5.3.2 流量分析
        5.3.3 流速分析
        5.3.4 水质分析
    5.4 方案比选与推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水利发展基本态势
        1.1.2 提出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进展
        2.1.1 研究现状
        2.1.2 研究进展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第三章 水利绿色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3.1 水利绿色发展定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3.1.1 水利的概念
        3.1.2 水利绿色发展的概念
        3.1.3 相关概念辨析
    3.2 水利绿色发展特征
    3.3 水利绿色发展的内涵
        3.3.1 合理化开发
        3.3.2 高效化利用
        3.3.3 生态化输出
        3.3.4 人文化效益
        3.3.5 常规化监管
    3.4 水利绿色发展双维度解析
        3.4.1 经济-社会-生态维度
        3.4.2 输入-响应-输出维度
        3.4.3 水利绿色发展双维度关联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指标构建与评价
    4.1 基于双维度关联的水利绿色发展评价方法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
        4.1.2 数据来源
    4.2 水利绿色发展指数模型构建
        4.2.1 权重的确定
        4.2.2 模型构建
    4.3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指数
        4.3.1 水利绿色发展的分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4.3.2 水利绿色发展分维度指数
        4.3.3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时空格局演变
    5.1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演变
        5.1.2 双维度空间分布格局
        5.1.3 水利绿色发展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5.2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总体空间异质演变
        5.2.1 研究方法
        5.2.2 总体空间异质性
        5.2.3 空间热点演变特征
    5.3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空间分异主控因子分析
        5.3.1 主控因子识别方法
        5.3.2 子系统层主控因子
        5.3.3 指标层主控因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6.1.1 变量选取及研究争论
        6.1.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6.1.3 模型介绍
    6.2 东部地区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2.1 模型选择
        6.2.2 实证结果分析
    6.3 中部地区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3.1 模型选择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4 西部地区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4.1 模型选择
        6.4.2 实证结果分析
    6.5 三大区域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水利绿色发展机制与路径选择
    7.1 水利绿色发展机制理论思路和逻辑
    7.2 水利绿色发展机制构成
        7.2.1 合理化开发机制
        7.2.2 高效化利用机制
        7.2.3 生态化输出机制
        7.2.4 人文化效益机制
        7.2.5 常规化监管机制
    7.3 水利绿色发展实现机制的运行机理
    7.4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7.4.1 绿色发展意识导向:加强水利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引导和文化塑造
        7.4.2 创新科学技术驱动:加强水利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水资源绿色循环发展
        7.4.3 利益相关者共建:构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享共建策略
        7.4.4 综合管理体制保障:完善水资源绿色发展管理制度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与评述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范畴的界定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类型
        四、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意义
    第二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廓清
        一、“冲突”与权利冲突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类型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溯源与规制诉求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原因分析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诉求
第二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方法论转换:从还原主义方法论到整体主义方法论
        一、还原主义方法论的阐释与评析
        二、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整体主义方法论
        三、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
    第二节 价值论调整:从旧价值排序到新价值排序
        一、价值排序的理论阐释
        二、价值排序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实现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构造的价值拓展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配置的模式选择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的属性界定
第三章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存安全价值优位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完善
第四章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统筹协调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完善
第五章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态优先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结论:新时代长江流域法治的突破与转向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水质评价及基于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2 水质改善措施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伙房水库上游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气候条件
        2.1.3 地质地貌
        2.1.4 河流水系
    2.2 研究区域污染源
        2.2.1 浑河干流流域污染源
        2.2.2 苏子河流域污染源
        2.2.3 社河流域污染源
第三章 研究区域断面布设及水质季节性分析
    3.1 监测断面布设
    3.2 大伙房水库上游段监测指标浓度的测定
        3.2.1 总磷浓度的测定
        3.2.2 总氮浓度的测定
        3.2.3 化学需氧量浓度的测定
        3.2.4 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的测定
    3.3 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水质季节性分析
        3.3.1 基于5日滑动平均气温法的季节划分结果
        3.3.2 总磷浓度季节性分析
        3.3.3 总氮浓度季节性分析
        3.3.4 化学需氧量浓度季节性分析
        3.3.5 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季节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水质评价
    4.1 基于改进权重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4.1.1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4.1.2 组合权重的计算
    4.2 基于组合赋权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评价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生植物对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水质净化效果研究
    5.1 水生植物的选取及实验设计
        5.1.1 水生植物的选取
        5.1.2 实验设计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水生植物及不同组配方式对水体中总磷的去除效果
        5.2.2 水生植物及不同组配方式对水体中总氮的去除效果
        5.2.3 水生植物及不同组配方式对水体中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果
        5.2.4 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变化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10)中线工程运行下汉江中下游水质时空变异性研究及污染等级推估(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流污染机制研究现状
        1.2.2 水资源开发利用进展
        1.2.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研究现状
        1.2.4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汉江中下游流域水环境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现状
    §2.1 汉江中下游流域概况
        2.1.1 汉江中下游流域气候条件概况
        2.1.2 水文环境与水资源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人口
        2.2.2 工农业发展水平
    §2.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江济汉工程现状
        2.3.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2.3.2 引江济汉工程
        2.3.3 汉江流域开发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影响
    §2.4 汉江中下游水质水文变化
        2.4.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汉江中下游水质的时空变化
        2.4.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汉江中下游流量的时空变化
        2.4.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变化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前后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条件的影响
        3.2.1 汉江中下游流量水位时空变化特性
        3.2.2 基于RVA法的水文条件变化分析
    §3.3 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汉江中下游流量变化趋势
        3.3.1 汉江中下游流量年际及月际特征分析
        3.3.2 Mann-Kendall突变型检验分析流量的变化趋势
    §3.4 结论
第四章 汉江中下游水质时空变化及主要污染特性研究
    §4.1 水质采样和水质指标分析
        4.1.1 汉江中下游采样
        4.1.2 水质指标分析
    §4.2 研究方法
        4.2.1 因子分析
        4.2.2 聚类分析
        4.2.3 有机污染指数与富营养化指数
    §4.3 汉江中下游水质变化及污染特性研究
        4.3.1 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
        4.3.2 水文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4.3.3 因子分析的结果
        4.3.4 基于因子分析的水质评价结果
        4.3.5 空间聚类分析的结果
        4.3.6 流量与水质的关系
        4.3.7 两项水利工程对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指数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水利工程及支流对汉江中下游水质的影响
    §5.1 水质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5.2 研究方法
        5.2.1 最大最小自因子分析法(min/max autocorrelation factor analysis,MAFA)
        5.2.2 动态因子分析方法(Dynamic factor analysis,DFA)
        5.2.3 模型拟合验证
    §5.3 水利工程及支流对汉江中下游水质的影响研究
        5.3.1 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
        5.3.2 最小/最大自相关因子分析(MAFA)结果
        5.3.3 动态因子分析(DFA)结果
        5.3.4 流量与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
    §5.4 结论
第六章 汉江中下游典型污染物水质现状评价
    §6.1 水质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6.1.1 汉江中下游采样
        6.1.2 实验室分析
    §6.2 研究方法
        6.2.1 克里格法(Kriging)原理
        6.2.2 普通克里格插值(Ordinary Kriging)
        6.2.3 指示克里格插值(Indicator Kriging)
    §6.3 汉江中下游水质指标的时空差异分析
        6.3.1 汉江中下游水质指标的空间差异
        6.3.2 汉江中下游水质指标的季节性差异
    §6.4 汉江中下游典型水质指标水质现状评价
        6.4.1 指示克里格法法评价汉江中下游Chl-a的污染等级现状
        6.4.2 指示克里格法法评价汉江中下游总氮和总磷的污染等级现状
        6.4.3 普通克里格法评价汉江中下游不同河段水质指标的水质现状
        6.4.4 优化的指示克里格-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
    §6.5 结论
第七章 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对水质的影响研究
    §7.1 采样及实验室分析
        7.1.1 采样及实验装置设置
        7.1.2 实验方案设计
    §7.2 汉江地表水及底泥的理化性质
        7.2.1 汉江干流及通顺河地表水水质特性
        7.2.2 通顺河底泥特性分析
    §7.3 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评价
        7.3.1 潜在生态指数危害法
        7.3.2 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评价结果
    §7.4 底泥对氮磷的吸附解析特征分析
        7.4.1 底泥磷的等温吸附解析特征
        7.4.2 底泥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7.4.3 底泥氮的等温吸附特征
        7.4.4 底泥氮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7.5 不同条件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研究
        7.5.1 扰动对pH和 EC的影响
        7.5.2 扰动强度和时间对磷的释放量影响
        7.5.3 考虑扰动强度和底泥特性的磷释放拟合方程
    §7.6 结论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江苏 科学运用水工程 有效改善水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J]. 人民智库课题组. 国家治理, 2021(46)
  • [2]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5)
  • [3]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D]. 陈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引汉济渭调水系统水质变化模拟与预测研究[D]. 李高青.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5]湖泊蓝藻水华在连通河道的扩散特征及水质影响[D]. 郭宇龙. 江南大学, 2021(01)
  • [6]常熟市古城区水网畅流活水方案研究[D]. 陈紫怡. 扬州大学, 2020(04)
  • [7]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研究[D]. 栗欣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8]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D]. 刘子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水质评价及基于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效果研究[D]. 姜秀慧.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10]中线工程运行下汉江中下游水质时空变异性研究及污染等级推估[D]. 刘文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江苏科学利用水利工程有效改善水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