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周文文,余倩,倪加旎[1](2019)在《我国研究生学制的历史演变、现实问题与改革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国际接轨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经济社会推动、高校竞争发展、导学关系冲突等是触发研究生学制变革的主因,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是研究生学制变革所遵循的逻辑,重视培养环节、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是研究生学制变革的主要特点。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学制仍存在不同类型、层次及专业的学制趋同化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为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应在理清研究生学制与培养质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及培养目标,注重不同学科专业的差异及培养规律,完善与学制相关的配套制度。
滕曼曼[2](2018)在《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文中认为大学毕业率是国际通用的衡量高校教学绩效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关键观测点。然而,由于国情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同,各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差异显着,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困惑性,而这不利于探究大学本科毕业率所反映的真正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放眼全球,大学本科毕业率表现出三点特征:国别差异、院校差异和个体差异。例如,美国与法国的大学本科毕业率(学制内)不到40%,英国与日本(学制内)则达到80%,而这些国家同属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国家内部,不同类型院校和不同学生个体在大学本科毕业率上同样存在差异。与世界经验不同的是,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现状呈现整体偏高(98%的平均值超过任何一个OECD成员国)且院校间差异不大(不同类型大学的本科毕业率不存在明显差异)的特征。目前,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高的现状遭到多方质疑,为了追溯根本问题所在,首先需要揭示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及其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探究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直面问题解决之道。从理论层面探究发现,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及其与高等教育质量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本质上,大学本科毕业率,即学生群体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而高等教育质量体现为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满足程度。因此,客观地说,大学本科毕业率和高等教育质量之间存在“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并可能引发矛盾。所谓“一元”,指的是大学本科毕业率仅意味着学生达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程度,评价者仅为大学;“多元”指的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对高等教育的价值期望,评价者为多元利益主体。“一元”与“多元”关系可能引发的矛盾是,大学评定“合格”的毕业生未必为其他利益主体所认可,由此可能会出现大学本科毕业率高,但高等教育质量低的现状,反之亦然。因此,不能简单线性地使用大学本科毕业率的高低来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是要看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是否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严守大学学业要求,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多元需求,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则是首要的一项;由此来看,以上两个条件是密切相关,首尾相合的。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一元与多元”的关系,要求以复杂性和多元性的视角对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借助“系统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及“院校影响理论”,从大学的外部系统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维度入手,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究。在“大学本科毕业率质量内涵分析框架”的指导下,本研究发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外部力量对高等教育提出自身价值期望,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不同程度的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于大学。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思维和方式仍然支配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简单划一的刚性评价制度和绩效性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就业市场上对“学历本位”的推崇仍然牵制着高校的办学行为,体现为各类社会企事业单位对“双证”的要求;我国社会传统的文化观念依然强有力的“浸润着”大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呈现为社会对大学生不毕业的无法接受。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大学不得不追求高的本科毕业率,甚至于采取了一些明知是错和自损质量的措施,例如“清考”制度。因此,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的复杂过程,而且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可预见的是,如果不采取相关的改革措施,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未来仍将保持高走位趋势。在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一元与多元”的逻辑关系下,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的历史延续性以及多元影响因素,表明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表层问题”——大学内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严格性不足”或“灵活性不够”,造成部分学生未达到大学的学业要求或者人才培养目标而毕业,造成毕业率的“虚高”,违背了大学本科毕业率的“一元”本质;而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则是在行政化管理体制下,“计划性”的高等教育无法满足“市场性”的多元需求,造成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需求。应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表层问题”和“问题本质”,需“两条腿”走路:一是大学坚守学术标准并不畏艰难地进行相关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二是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社会的各方力量的协调和支持,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简政放权”。基于质量视角,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协调好政府、大学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各在其位,各司其职,达到互融共生。
毕建宏[3](2016)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状况分析:规模、学制与结构》文中指出(2011年10月)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显着成就。(陈至立,2007)本文从规模、学制与结构等方面概括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状况,并综述了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一、研究生教育层次与规模(一)现状我国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到2004年间,研究生招生人数大幅、快速增加,年增长率平均达到28.71%。其中,博士生招生年增长率平均为23.82%,硕士生年增长率平均为29.90%。2004年,
谢练武,郭亚平,皮少锋,胡云楚[4](2015)在《全面收费制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生教育实施全面收费政策,有利于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扩大教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将产生深远影响。全面收费制,对地方高校特别是基础学科会造成生源的不足,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度可能导致科研工作急功近利,奖助措施制定标准无法保证绝对的公平,实行弹性学制会造成研究生学籍管理的混乱,因此要尽快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其负面效应。
崔雪娟,朱志勇[5](2015)在《“离开象牙塔”:弹性学制下研究生提前毕业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有些大学中硕士研究生的学制是有"弹性"的。本研究选取实行弹性学制的B大学,通过对弹性学制下选择提前毕业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了解学生为什么选择"提前"离开大学,研究是何因素最终导致学生顺利提前毕业。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实物搜集和观察的方法,搜集研究对象关于提前毕业及研究生生活的相关资料。通过对文本资料的分析发现,学生选择提前毕业,主要源自学生个体对学术组织期待的满足程度。学生带着对研究生学历的期待进入大学求取学历,认为该学历应该对应一定的知识能力及社会经济地位。当学生感知社会和经济地位的期待可以得到满足,或者学术知识和能力期待无法得到满足时,学生会选择离开。同时,提前毕业问题的背后,反应的是高等教育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权力与地位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高等教育组织处于弱势的地位。真正导致学生提前离开学术组织的原因并非制度,而是来自高等教育组织的外部——市场。在市场的作用下,高校调整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学院调整学术要求,导师被迫妥协或降低标准。
李友峰[6](2013)在《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军校研究生教育作为军队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我军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任。然而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比如军队研究生教育游离于干部成长晋升的任职教育体系之外,定位不清晰;各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趋同,特色不鲜明;许多院校贪大求全、追求数量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发展后劲不足;毕业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任职能力偏弱,培养质量不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人们重视并思考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转型。对此,本文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索,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文本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并得出了相应结论:一是运用SWOT方法全面分析了军校研究生教育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对军校研究生教育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了相应的SWOT矩阵并基于专家打分计算了各因素的影响权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地揭示了新时期对军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提出了军校研究生教育定位不清、方向不明、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应用能力培养滞后及外部挑战严峻等问题。进而运用SWOT组合战略方法,系统列举了军校研究生教育的各方面发展要求,并分析得出大部分要求需要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体现鲜明特色。这些分析结果直接表明,走特色发展之路,是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也是最可行和最具潜力的方向。二是论证了军校研究生教育在军队新型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及研究生教育特色的定位。针对研究生教育在当前军队院校教育体系中定位不清晰,研究生培养目标单一、不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的问题,在综合分析军队学历、任职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作用及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提出军校研究生教育应具备高层次学历教育和中高级任职教育的双重属性,主动融入军官任职教育的主流体系,实现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的融合发展,既提升任职教育的层次,又拓展研究生教育的内涵,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在深入分析军队研究生培养目标变迁过程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应局限于培养科研学术型人才或简单应用型人才,而应该定位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军事人才,并阐明了创新型复合型军事人才的具体内涵;通过对比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和传统的军校研究生教育,分析军事人才的本质属性,指出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应坚持和发展鲜明的军事特色、强烈的实践特色和优质的校本特色。三是规划了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的实现路径。根据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既是高层次学历教育又是中高级任职教育的定位,设计了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的近期和远期形式;进而根据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的需要及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战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使军校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均能直接面向部队、面向军事斗争准备、面向未来战场;根据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的定位,规划了坚持军事特色、强化实践特色和发扬校本特色的方式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对提高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对培养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军事人才,以及对军队决策机构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思考军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转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参考价值。
邹红[7](2013)在《弹性学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实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实行弹性学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实选择。弹性学制的贯彻实行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必须在管理思想、制度体系、学生管理方式、学业考评方式、后勤服务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应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国情,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高校管理制度,严把教学质量关,建立导师制,制订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李培,吕翠婷[8](2013)在《关于研究生弹性学制的思考》文中提出弹性学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被我国越来越多高校采用。由于理解认识的差异,以及没有很好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生学制的比较,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实行弹性学制存在的问题,对如何促进弹性学制的推行进行了一些思考。
张倩[9](2011)在《近十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重点问题。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越来越多的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成为关注的焦点。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改革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既有利于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近十年的改革历程中,部分高校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制进行改革的同时,对于培养方案也作出了适当的调整,部分重点高校缩短硕士研究生学制,实行或是试行两年学制是学制改革的大方向,但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制改革究竟走向何方,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本文即针对这样一些问题,采用文献法、问卷法、比较法,在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近十年改革情况进行梳理的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结合个案访谈,深入的了解学制改革对学生、导师、高校、社会四个利益主体的影响。另一方面,关注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供给和需求的现状及趋势,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只有把握市场需求,实现硕士研究生“教为所需”“学为所用”的状态,才是供给与需求的最佳平衡状态,根据市场需求来定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依据目标进行学制改革,才是合理的学制改革。最后,文章借鉴国外学制经验,结合本国各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多样性的学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的高层次人才,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
姜洁[10](2012)在《关于我国研究生学制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从规模上进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前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比较突出地表现在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鲜明,规模结构不合理,研究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不强,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到位等。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第-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是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关系到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部2012年3月下发的《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必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坚持提高质量为核心,符合并体现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活动入手,突出高水平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充分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活力,以“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为基本原则,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学制作为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教育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它以一定的学习年限为架构,对不同类型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规格、基本要求、标准等,做出完整或局部的规定,是回应现实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最直接的制度规范之一。学制不仅在微观层面直接适应并影响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而且在宏观层面保障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及相应的人才质量。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变化,为满足国家建设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我国研究生的规格和类型日趋多样化。随之,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学制也呈现纷繁多样乃至复杂纠结的现象。如何认识和进一步理顺研究生培养的现有学制,已经成为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所面对的一个急迫问题。本研究通过梳理建国以来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学制为出发点,审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对学术性硕博士生学制,专业学位学制,医学教育学制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改革建议。本论文认为,学术型硕士培养学制过长,培养质量不高,造成资源浪费;学术型博士生培养中,“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等培养方式面临学制衔接的矛盾;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不断增加,我国研究生学制整体上缺乏不同类型学位及其学制相互过渡、衔接的制度性安排;另外,医学教育学制多种类型学制并存,人才培养规格的混乱,不利于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针对目前学制中存在的矛盾,提出几点建议: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科特点,从实际出发适当缩短学术型硕士培养的学制;在基础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学术型博士的培养采取五年(或四年)一贯制的直博生培养模式,淡化乃至取消硕博连读培养模式;遵循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变化和需要,认真梳理现有的高等医学教育学制;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有针对性的打通不同类型和层次研究生学制的衔接。
二、关于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研究生学制的历史演变、现实问题与改革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研究生学制的历史演变 |
二、研究生学制变革的逻辑与特点 |
三、研究生学制变革的影响因素 |
(一)国际层面的冲击性因素 |
(二)国家层面的支持性因素 |
(三)社会层面的推动性因素 |
(四)高校层面的发展性因素 |
(五)导学层面的矛盾性因素 |
四、现阶段研究生学制存在的问题 |
(一)不同类型层次及专业学制趋同化 |
(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 |
(三)实践环节落实及考核的弱化 |
(四)配套资源及制度尚不完善 |
五、政策建议 |
(一)理清研究生学制与培养质量的关系 |
(二)明确研究生教育定位及培养目标 |
(三)尊重不同学科专业的差异及培养规律 |
(四)完善弹性学制相关配套制度 |
(2)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简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界定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理论探究 |
第一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内涵 |
一、本科和本科教育 |
二、本科毕业 |
三、本科毕业率 |
第二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质量意蕴 |
一、本科毕业率质量内涵的分析框架 |
二、本科毕业率的内部质量意蕴逻辑分析 |
三、本科毕业率的外部质量意蕴逻辑分析 |
第三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逻辑关系探究 |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本质指向一元: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
二、高等教育质量指向多元: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 |
三、一元与多元——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冲突 |
第三章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全球图景 |
第一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世界图景——以OECD成员国为例 |
一、OECD的教育指标体系及特征 |
二、OECD的高等教育毕业率指标说明 |
三、OECD成员国高等教育毕业率状况 |
第二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典型国家——以美、法、英、日为例 |
一、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
二、法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
三、英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
四、日本大学本科毕业率 |
第三节 基于全球视域下的典型国家大学本科毕业率特征分析 |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国别差异 |
二、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院校差异 |
三、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个体差异 |
第四章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历史回溯与现状考察 |
第一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历史演变 |
一、民国时期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
二、建国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
第二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现状研究 |
一、2015年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 |
二、2015年中国大学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 |
三、2015年中国大学不同学科本科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 |
第三节 对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历史与现状的反思 |
一、尚未建立完善的大学本科毕业率统计制度 |
二、从发展来看,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演变呈现历史延续性 |
三、从现状来看,大学本科毕业率高且院校之间呈弱差异性 |
第五章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机制探析 |
第一节 政府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
一、行政管理体制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二、教育政策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三、政府评估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第二节 社会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
一、就业市场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二、传统文化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三、民众心理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第三节 学生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
一、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二、学生的课程考核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三、学生的就业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第四节 大学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
一、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形成 |
二、学分制学籍管理的“严格性”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三、学分制学籍管理的“灵活性”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四、对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严格性”与“灵活性”的反思 |
第六章 对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探析 |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呈现“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
二、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
第二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现象剖析与趋势研判 |
一、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特征 |
二、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的复杂原因 |
三、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发展的趋势研判 |
第三节 基于当前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现实问题的思考 |
一、回归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 |
二、妥善处理大学组织本质与现实外部社会多元需求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全面收费制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全面收费制对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的影响 |
2 全面收费制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培养责任的影响 |
3 全面收费制对研究生奖助金体系的影响 |
4 全面收费制对研究生学籍管理的影响 |
(5)“离开象牙塔”:弹性学制下研究生提前毕业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 差异下的弹性学制 |
1.“弹”的意义 |
2.“弹”的空间 |
3.“弹”的底气 |
4.“弹”的实质 |
(二) 弹性学制在改革 |
1. 关于弹性学制改革研究的逻辑 |
2. 关于学制改革研究的出发点 |
3. 关于研究的学科视角 |
三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 进入研究现场 |
(三) 资料收集的方法 |
1. 访谈法 |
2. 实物搜集法 |
3. 观察法 |
(四) 资料分析的方法 |
1. 由研究者亲自将录音带内容誊写成逐字稿。 |
2. 重听录音带内容加以校对, 并加注非语言信息, 如情绪状态、声调、沉默等。 |
3. 在保留维持研究参与者的语法及语调下, 将逐字稿原始内容的赘词进行删除, 以保证阅读的流畅性, 如表5所示, 此文本作为后续故事撰写及资料分析的依据, 并编制研究参与者说话的顺序编码。编码原则见表6。范例说明:G1-008-02表示对研究对象Gaby的第一次访谈, 第8段第2行开始的谈话代码。全部访谈资料编码说明见表7。 |
四资料分析与结果 |
(一) 我不是那块料:一场永不停歇的斗争 (Gaby的故事) |
1. 将就, 在梦想破灭后 |
3. 绝不走自我毁灭之路 |
4. 我不要“醉生梦死” |
5. 求求你, 宽大我 |
6. 我要我的生活 |
(二) 回家吧, 回到最初的美好 (Susan的故事) |
1. 学术:不会结束的梦想 |
2. 庆幸有你, 让我不至于一无所知 |
3. 不要蜗居在学术的世界里 |
4. 家: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 |
(三) 我从哪里来, 仍到哪里去 (Bree的故事) |
1. 奇迹, 前辈的光辉 |
2. 规划:成功没有那么简单 |
3. 学术:一直在继续 |
4. 意外的宝藏 |
5. 对不起, 只是你太虚 |
(四) 我想我不吃亏 (Mary的故事) |
1. 紧张, 机会是件很玄的事情 |
2. 骑驴看唱本:一个低成本的好买卖 |
3. 谢谢你, 教我规划和思考 |
4. 都是在学习, 都是在锻炼 |
(六) 资料的解释 |
1. 就业是件很玄的事情, 如影随形 |
2. 败退的象牙塔:大学做什么 |
3.“被抉择”了的选择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 选择离开:满足与未满足的期待 |
(二) 组织妥协:保障顺利地离开 |
(三) 学界的声音 |
(6)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适应新军事变革和打赢未来战争的需要 |
1.1.2 当前军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 |
1.3.2 研究生教育特色研究 |
1.3.3 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研究 |
1.3.4 研究生教育战略管理研究 |
1.3.5 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时期 |
2.1.2 军校研究生教育 |
2.1.3 特色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现代军事人才学——新型军事人才的标准和内涵 |
2.2.2 现代军校教育论——军校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
2.2.3 系统论一般开放系统的基本原理 |
2.2.4 战略管理——方法与步骤 |
2.3 本章小结 |
3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环境分析 |
3.1 我军研究生教育不同发展时期特点分析 |
3.1.1 初步发展时期(1978年—1999年) |
3.1.2 蓬勃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 |
3.2 军校研究生教育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3.2.1 优势因素 |
3.2.2 劣势因素 |
3.2.3 机遇因素 |
3.2.4 挑战因素 |
3.2.5 内外部因素SWOT分析表 |
3.3 军校研究生教育内外部环境因素评价 |
3.3.1 评价方法 |
3.3.2 判断矩阵 |
3.3.3 评价矩阵 |
3.3.4 评价结果与讨论 |
3.4 军校研究生教育组合战略分析 |
3.4.1 SO战略 |
3.4.2 WO战略 |
3.4.3 ST战略 |
3.4.4 WT战略 |
3.4.5 分析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的战略定位 |
4.1 研究生教育在军队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
4.1.1 军队院校教育体系 |
4.1.2 挖掘军队研究生教育的双重属性 |
4.2 军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
4.2.1 军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变迁及问题 |
4.2.2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军事人才 |
4.3 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的定位 |
4.3.1 特色的确立 |
4.3.2 特色的地位 |
4.4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定位的分析框架 |
4.5 本章小结 |
5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的路径规划 |
5.1 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 |
5.1.1 融合发展的意义 |
5.1.2 融合发展的近期形式 |
5.1.3 融合发展的远期形式 |
5.2 构建“战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
5.2.1 研究生培养模式 |
5.2.2 “战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
5.3 彰显三大特色 |
5.3.1 坚持军事特色 |
5.3.2 强化实践特色 |
5.3.3 发扬校本特色 |
5.4 特色发展的路径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6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战略实施——以海军某学院为例 |
6.1 海军某学院研究生教育战略分析 |
6.1.1 优势 |
6.1.2 劣势 |
6.1.3 机遇 |
6.1.4 挑战 |
6.2 海军某学院研究生教育战略定位 |
6.2.1 前十年定位 |
6.2.2 近十年定位 |
6.3 海军某学院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举措及下一步发展思路 |
6.3.1 战略举措 |
6.3.2 发展思路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弹性学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实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必要性 |
1. 符合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要求 |
2. 符合不同层次、类型专业的要求 |
3. 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
4. 符合研究生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
二、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可行性 |
1. 政府的支持和法令的许可 |
2. 成功经验的运用和推广 |
三、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策略 |
1. 立足国情, 实行弹性学制 |
2. 放宽政策, 扩大办学自主权 |
3. 转变观念, 改革高校管理制度 |
4. 优化体制, 严把教学质量关 |
5. 建立导师制, 制定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
(8)关于研究生弹性学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生弹性学制概况 |
1.1 国外概况 |
1.2 我国概况 |
2 目前弹性学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2.1 弹性学制失去弹性 |
2.2 课程体系不支撑弹性学制 |
2.3 师资力量失衡限制弹性学制 |
3 对弹性学制实践的思考 |
3.1 正确理解弹性学制, 促进硕士研究生学位类型多样 |
3.2 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能力训练 |
3.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
(9)近十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简要评价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硕士研究生 |
2.1.2 硕士学位 |
2.1.3 学制 |
2.1.4 弹性学制 |
2.1.5 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
2.1.6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2.2 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教育服务理论 |
2.2.2 多样性理论 |
第3章 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现状分析 |
3.1 我国目前实行的几种学制类型 |
3.1.1 三年学制的执着发展 |
3.1.2 二年学制的需求增加 |
3.1.3 弹性学制的创新尝试 |
3.2 近十年我国部分高校学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
3.2.1 我国部分高校学制改革概况 |
3.2.2 我国部分高校学制改革的特点 |
第4章 关于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调查分析 |
4.1 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对各利益主体的影响 |
4.1.1 学制改革对学生的影响 |
4.1.2 学制改革对导师的影响 |
4.1.3 学制改革对高校的影响 |
4.1.4 学制改革对社会的影响 |
4.2 硕士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分析 |
4.2.1 供给现状及趋势分析 |
4.2.2 需求现状及趋势分析 |
4.3 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分析 |
4.3.1 学制改革适应社会需求 |
4.3.2 多样化的学制改革 |
4.3.3 国外硕士研究生学制的经验借鉴 |
第5章 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
5.1 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5.1.1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
5.1.2 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相似 |
5.1.3 学制改革影响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
5.2 完善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的建议 |
5.2.1 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设置不同学制 |
5.2.2 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分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
5.2.3 调整培养方案,为学制改革提供质量保证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硕士研究生学制问卷调查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10)关于我国研究生学制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 学制 |
(二) 研究生教育 |
(三) 相关概念 |
1. 培养目标 |
2. 培养方式 |
第二节 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总体情况 |
第三节 关于中国研究生学制调整的相关研究 |
(一) 我国学术型硕博研究生学制问题研究 |
1. 关于学术型硕士生学制调整的具体观点 |
2. 关于“硕博连读”“直博生”“提前攻博”的具体讨论 |
(二) 专业学位学制相关讨论 |
1. 对专业学位内涵、目标和定位的相关讨论 |
2. 关于专业学位层次和结构的讨论 |
3. 专业学位层次与科学学位衔接的相关讨论 |
(三) 医学学制调整的具体观点 |
(四) 关于学制衔接、贯通问题的相关讨论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五节 研究问题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学制的确定、调整及现实矛盾 |
第一节 学术型硕博研究生学制调整及其问题 |
(一) 学术型硕士培养的学制调整及其问题 |
1. 转型及“以苏为师” |
2. 探索与调整 |
3. 恢复与确立 |
4. 稳定与发展 |
5. 调整与变革 |
(二) 博士生培养的学制确定、调整及其问题 |
1. 萌芽阶段 |
2. 初创阶段 |
3. 试点阶段 |
4. 发展阶段 |
第二节 专业学位学制及其相关问题 |
1. 孕育期 |
2. 专业学位设置政策的基本形成与实施时期 |
3. 专业学位设置政策走向制度化时期 |
第三节 医学教育学制的确定、调整及其问题 |
第四章 国外研究生教育学制比较分析 |
第一节 美国研究生教育学制 |
第二节 中美研究生教育学制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欧洲各国研究生学制概况 |
第四节 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对我国研究生学制改革的启示 |
第五章 完善学制的实践与思考 |
第一节 研究生学制的特点和规律 |
第二节 我国研究生学制变化面临之矛盾与问题 |
(一) 学术型硕博研究生学制的调整 |
1.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的调整 |
2.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学制的问题 |
(二) 专业学位学制的上下衔接 |
(三) 医学学制的调整 |
第三节 案例:复旦大学研究生学制状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记录 |
后记 |
四、关于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研究生学制的历史演变、现实问题与改革建议[J]. 周文文,余倩,倪加旎.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06)
- [2]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D]. 滕曼曼. 厦门大学, 2018(06)
- [3]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状况分析:规模、学制与结构[A]. 毕建宏. 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0—2015), 2016
- [4]全面收费制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影响[J]. 谢练武,郭亚平,皮少锋,胡云楚. 广东化工, 2015(21)
- [5]“离开象牙塔”:弹性学制下研究生提前毕业个案研究[J]. 崔雪娟,朱志勇. 高等教育评论, 2015(01)
- [6]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研究[D]. 李友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5)
- [7]弹性学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实选择[J]. 邹红.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21)
- [8]关于研究生弹性学制的思考[J]. 李培,吕翠婷.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3(01)
- [9]近十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研究[D]. 张倩. 东北大学, 2011(03)
- [10]关于我国研究生学制若干问题的思考[D]. 姜洁. 复旦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