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VB下PC机与MCS-51单片机的串行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华[1](2013)在《高阻表智能检定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前电气、机电等工业技术的发展,电缆、绝缘材料和电器设备的大量生产,高阻表使用频率日益提高,其检定工作也不断增加。在电子、通讯、计算机等技术快速进步的背景下,提出该检定项目的一个半自动的解决方案,通过高阻箱专用接口采集阻值,使用计算机控制检定过程和处理测量数据,建立高阻表智能检定系统,以改进原来手工操作的低效检定方式。该系统的硬件包括高阻箱、系统组件和PC机。被检对象高阻表通过操作高阻箱得到其检定数据。系统中,为实现智能检定过程,设计高阻箱阻值读取专用接口,使用51单片机扫描该接口而得到数字编码测量结果。这样,51单片机通过查表计算等操作便给出经修正的高阻箱阻值显示结果。然后,通过RS232串行通讯接口,阻值传送至上位机中。上位机应用系统利用VB技术,提供用户图形化界面,使用户在提示下完成各项检定步骤,并同时得到计算机产生的测量结果、误差等,及输出证书。所实现的智能化系统,可以自动采集、传输和计算高阻箱阻值,自修正测量标准的检定结果,和在图形界面下进行人性化的检定操作、管理。实验表明,该系统能较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降低工作强度,保证检定质量。
李庚[2](2013)在《多点式集中管理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已经实现了较为全面的现代化,在大中型城市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文化等领域的活动方式较以前有了非常巨大的改变。在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如商厦、写字楼、广场、景观公园、现代化小区等建筑群以及为市场提供建设所必须产品的生产企业、工厂、车间、生产线等工业单位,为了提高舒适、美观、效率、产能都加装了很多高耗能的设备。在这些技术成果为人们带来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产生了全球性的新困难,能源短缺问题,以及温室效应等。在近年来这些问题已经在生活中越来越明显的反映出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干扰与不变。经过调研、走访、资料收集等工作后总结出目前高耗能大型设备中较有代表性的系统结构如生产线、中央空调、楼宇景观照明等,工作系统都具有一些共性,工作时能耗点较多,分布分散,工作时对工作效果没有检测,只以一种功率输出,缺少智能控制系统。这样的高耗能设备往往对能源的消耗较大,缺少控制。国内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已有耗能设备进行节能管控的设备系统,对于企业来说重新投资购买大型设备造价太高,所以设计一种可以将原有能耗高功能落后,性能不佳的设备进行智能化节能改进的通用型的系统就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本文所设计的的系统可以实现对设备的每个能耗工作点的工作效果进行采集,将采集结果返回到主控系统,由主控系统进行逻辑处理与判断,根据反馈信号发送执行控制命令,对能耗点的供电输出进行控制,从而达到对大型能耗设备每一个分散的能耗工作点进行分别智能控制。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但被控制对象因为用途、工作领域各不相同,无法确定一种能耗设备工作时的效果模拟量类型,故本文在设计时选取能耗设备影响最多的物理量——温度作为本系统的工作效果判断目标,设计一种可以针对温控领域的大能耗设备进行智能节能控制的多点式远程集中管理温度采集系统。本文中设计的系统选定的智能化控制对象为大型高能耗设备中的温控设备,在此基础上对本系统的传感器类型稍作改动即可使用在其他控制类型的高能耗设备上进行节能化智能改进。
何健[3](2012)在《学校班级LED显示屏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LED显示屏是一种通过控制半导体二极管亮灭为显示方式,可用于显示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录像等各种信息的显示屏。LED显示屏具有可视化距离远、亮度高、造价低等特点。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LED应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型广告屏幕甚至手表、手机和电脑显示器等也广泛应用LED显示屏,其正改变着我们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而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经常性地需要向学生发布大量的信息,以维持正常的学习秩序,采用传统的黑板和宣传栏张贴存在明显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LED显示屏及上位机界面系统。本系统下位机采用AT89S51单片机作为控制器,列驱动电路由74HC595控制,行扩展电路由74LS154控制,并通过I2C总线扩展存储器AT24C16,存储从上位机软件传送过来的点阵数据。LED点阵屏幕尺寸为64×32,即64列x32行,本系统共需要32块8x8LED基础模块,单片机可以控制显示屏一次显示8个16×16点阵规格汉字,同时可以显示字符和数字。上位机设计了LED显示屏管理系统,能够通过Visual Basic开发环境,实现汉字二进制字模代码生成,并通过串行口传输给下位机,并实现PC机与单片机串行通信的功能,仿真和调试效果比较满意。
孙其山[4](2012)在《切削力测量数据传输处理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切削加工向着高速强力切削、精密超精密加工和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对切削力的监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度自动化设备在工件加工中检测切削力会影响到机床的系统特性,尤其对高精度数控机床的影响更大。为了使高自动化设备在切削力数据采集中保持其优良特性,本文对切削力数据采集与传输方式进行了研究与改善。本文根据切削测力仪的设计要求,在压电晶体传感器的基础上设计完成了一套切削力无线数据传输系统。随着无线技术应用于测力系统已成为趋势,采用无线传输技术有效避开了有线电缆带来的诸多问题。保证了实时信号方便快捷的采集。以下介绍具体的研究工作:首先,设计系统的总体方案。切削力测量系统对压电晶体传感器传输出来的电压信号进行采集,本文采用STC12L5608AD作为控制模块对信号进行采集、AD转换以及控制无线模块进行发射与接收。根据采集的频率与开发环境选择nRF24L01无线芯片作为其无线模块,接收端将接收到的数字信号通过单片机传输给PC机,PC机借助VisualBasic软件平台以数字和动态曲线两种方式展现出来。其次,对系统进行硬件和软件设计。在确定了系统的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硬件电路,并且通过Keil软件开发程序来实现系统的所有功能。在功能上将系统划分成单片机信号采集转换模块、无线数据收发模块、串口传输模块和VB界面动态显示模块。最后,通过软硬件的调试成功,对实际的切削加工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通过计算得到在一定切削加工条件下的切削力经验公式。进一步验证了系统工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对切削力的实时采集。
张生磊[5](2010)在《一种汽车行驶记录仪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汽车工业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汽车已经进入普通百姓家。据统计,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达1.8亿,然而与汽车相关的道路建设等相关设施却发展缓慢。因此,汽车数量的快速膨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国民财产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保证居民的行车安全、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急需研制一款电子仪器,能像“飞机黑匣子”一样,能实时记录行驶状态的速度等重要参数,监督驾驶员,方便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对汽车的管理、监督,同时记录的数据可以为事故原因分析和责任明晰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以汽车行驶记录仪的研究开发为背景,分析了汽车行驶记录仪的国家标准,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系统的总体设计。然后分模块详细地介绍了一款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具有汽车行驶状态信号的采集、处理、显示、存储等功能的记录仪,并在Visual Basic开发环境中设计出汽车管理分析软件,通过串口对记录仪记录的数据进行读取、统计、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设计的汽车行驶记录仪,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单元(传感器电路)、控制单元(单片机电路)、处理单元(显示、存储电路)以及其他外围电路。软件部分主要包括单片机监控程序以及PC机(上位机)管理分析软件两部分,监控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利用C语言开发),管理分析软件采用VB开发,方便管理人员对汽车进行管理。为了验证系统电路的准确性,本文利用电机驱动仪表轴,做了部分验证实验,其结果基本可以满足要求。最后,本文对本课题的研究作了总结并对汽车行驶记录仪的发展做出了预测,指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孙立中[6](2010)在《步进电机的微机遥控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步进电机为控制对象,继承传统通过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的优点,研制高性能步进电机的无线上位机控制系统。开发了一种步进电机的上位机控制软件,该软件以PC机作为上位机,以单片机作为下位机,采用PC机的控制系统,利用其软硬件资源丰富,柔性极强,可使上位机能够可靠地将经过处理的控制指令和参数通过串口由红外编码发送到下位机,保证下位机能够准确、及时地发出控制信号,通过驱动器驱动步进电机工作。同时,上位机检测下位机的各种状态信号,进行诊断和处理。步进电机作为控制执行设备,是机电一体化的关键器件,广泛应用在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精密机械等领域。步进电机可以对旋转角度和转动速度进行高精度控制。步进电机不同之处在于步进电机可接受脉冲信号,可进行精确控制,是数字控制的重要执行元件。本设计可通过上位机对其进行控制和监测,也可通过遥控器对步进电机进行遥控和遥测,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熊杰[7](2010)在《单片机与PC机的串行通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述了一种实现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信的软件方法,PC机利用VB6.0程序和Mscomm控件作为接口,单片机则使用汇编程序完成通信,并在通信之前使用联络信号和回应信号检测电路。此法实现简单,稳定可靠,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广泛。
张培铭[8](2009)在《X-Y工作台实验教学型数控仿真系统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控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应用,推动了数控人才的需求,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弊端,为了更经济更好地培养数控技术人员,本文研制了一套适合数控初级教育的X-Y工作台实验教学型数控仿真系统。系统结构简单、模块清晰、组建操作容易、适于高等学校和高职院校作为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和数控技术实验教学。系统由PC机、单片机控制板、步进电机驱动器和X-Y工作台组成,本文对单片机控制板和步进电机驱动器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制作和实验调试,并基于微软公司的VisualBasic 6.0面向对象的编程软件开发了适用于X-Y工作台的数控仿真操作系统,完成了适用于本系统的通信技术、插补技术、步进电机控制技术、NC代码编译技术和系统抗干扰技术的研究。系统设计结合了PC机适用于大规模程序计算和单片机适用于现场控制的优点,采用PC机与单片机联机运行的工作方式,两者通过RS-232串行通信接口进行数据的传送和接收。PC机用于系统的插补运算、数据处理和二维仿真,并在PC机上组建了NC代码仿真、点位控制、手动控制等控制模块。单片机用于响应PC机的各种控制命令,对步进电机驱动器发出命令,驱动步进电机运行。数控仿真操作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操作者可以根据需求添加相应的软硬件功能模块来扩展系统性能。系统成功实现了X-Y工作台运行数据实时采集和二维仿真,操作者可以方便地了解X-Y工作台的运行状态和实现精确定位。系统经过综合调试,确定了系统的运行参数,构建了适用于本系统的NC代码和编译方法。系统能够适应NC代码的二维图形仿真运行,已形成教学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拟操作环境,可以丰富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对于数控教学和培训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本文分成8章完成。第1章为绪论部分,阐述课题产生的背景和意义;第2章介绍系统的总体结构;第3章介绍系统硬件电路搭建过程;第4章探讨系统步进电机的控制策略和方法;第5章对系统组建中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第6章介绍工作台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功能;第7章介绍系统的搭建和调试;第8章为总结与展望。
林垂涛[9](2009)在《基于单片机的昆虫加热板温度测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为了研究昆虫热特性,本文以单片机、可控硅及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为核心,运用单片机开发方法、程序设计方法和系统仿真调试方法设计了一个昆虫加热板温度测控系统。根据系统要求,设计了系统基本结构,确定系统总体方案;根据加热板工作过程,设计了加热板控制方案,以可控硅过零方式调节加热板加热功率,以PID控制算法计算控制量。分析系统主要功能,设计了系统硬件电路,编写系统软件程序。以AT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运用Keil C51开发平台、采用C语言设计了单片机程序对加热板温度进行采集、处理和传输。温度采集电路以1-Wire总线型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作为温度采集单元,分四路采集加热板温度,输出数字信号给单片机以供处理。采用PID控制规律和可控硅过零触发方式调节加热板加热功率,设计了过零脉冲产生电路和可控硅触发电路。在单片机与计算机通信过程中,由于单片机的串行接口输出的是TTL电平,本文采用MAX232芯片设计了通用的RS232电平转换电路对其进行电平转换,计算机与单片机之间采用串行通信异步传输。在上位计算机操作界面部分,利用VB6.0集成开发环境制作了人机交互界面。在加热过程中,人机界面能实时显示昆虫的温度并能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还能根据需要设置系统参数,包括加热速率、通信端口等;界面操作简单、方便。运用Proteus ISIS仿真软件对设计的系统进行仿真调试,在仿真调试过程中弥补系统的不足之处并逐步完善系统,最终完成系统设计。该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能够准确记录各种昆虫特别是一些害虫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过程。所测得的昆虫温度变化过程的一些数据将会给昆虫的检疫以及射频热处理杀虫技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魏勋[10](2009)在《LED图文信息显示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信息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资源。发展大众信息服务平台在当今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高校教务管理中,教学管理部门需要经常性的向老师和学生发布大量的信息,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采用传统的黑板和宣传栏张贴的方式存在明显的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一种LED图文信息显示系统,能够通过安装在PC机上的控制软件实现图文信息的编辑和更新,并通过相应的通信电路将需要发布的信息适时的显示在安装在学校不同位置的LED显示屏上,从而满足学校信息发布的需要。目前LED信息显示屏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大部分价格昂贵且一般只使用单个的显示屏进行显示。本文所设计的显示系统能够实现多个显示屏的同时显示,并且开发了专门的应用控制软件,能够方便学校教务人员发布和更新信息,性价比较高且使用方便。本论文介绍了LED图文信息显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并完成了软硬件部分的设计。本系统的硬件部分采用了AT89C51作为主控芯片并外扩了RAM和其它外围设备组成下位机LED图文信息显示屏,采用RS-485总线将多块显示屏连接成总线拓扑结构,能够实现信息在多块显示屏上的同时显示。上位机利用Visual Basic作为开发语言并使用相关的插件开发了LED图文信息显示控制软件,利用MSComm控件实现PC机和下位机的串行通信。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工作。第二章,LED图文信息显示系统整体设计方案。详细阐述了系统设计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第三章,LED图文信息显示系统硬件部分的设计与实现。主要针对下位机部分的硬件组成,完成重要部件的选取,硬件电路的设计及调试。第四章,LED图文信息显示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与实现。采用了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完成了主程序和具体子程序框图的设计,并设计了LED图文信息显示系统PC机部分的控制软件。第五章:总结与展望。对整个系统的性能作了简单总结,并初步探讨系统需进一步完善改进的方面。本论文根据现代通信理论、汉字编码原理、串行通信技术、字模提取技术,分析研究了LED图文信息显示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并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本系统的使用可以方便的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发布,能够满足高校对于基本教学信息发布的需求。该系统也可以应用在需要经常向公众发布信息的政府、银行、车站等部门,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
二、在VB下PC机与MCS-51单片机的串行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VB下PC机与MCS-51单片机的串行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1)高阻表智能检定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
1.2 研究依据 |
1.3 高阻表检定的相关技术 |
1.3.1 高阻表的原理 |
1.3.2 国内电阻表检定的技术 |
1.3.3 国外状况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5.1 单片机系统 |
1.5.2 信号处理/数据采集技术 |
1.5.3 通讯接口技术 |
1.5.4 PC机应用软件 |
1.6 预期结果和意义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技术要求 |
2.2 设计的任务 |
2.3 配套条件 |
第3章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1 系统硬件原理 |
3.2 单片机原理 |
3.2.1 单片机功能特点 |
3.2.2 工作原理 |
3.2.2.1 中央处理单元 |
3.2.2.2 单片机的存贮器 |
3.2.2.3 单片机的I/O端口 |
3.2.2.4 相关的资源 |
3.2.3 指令系统概述 |
3.3 电路选型与设计 |
3.3.1 单片机最小系统 |
3.3.2 外部数据存贮器电路 |
3.3.3 阻值采集电路 |
3.3.4 阻值数据显示电路 |
3.3.5 串行通讯电路 |
3.3.6 电源电路 |
3.4 线路图设计 |
3.5 实验过程 |
3.5.1 调试与实验 |
3.5.2 问题及其解决 |
第4章 单片机软件设计 |
4.1 功能说明 |
4.2 功能分析 |
4.3 设计语言与条件 |
4.4 软件设计过程 |
4.4.1 设计分析 |
4.4.2 程序设计 |
4.4.3 仿真与调试 |
第5章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1 设计任务 |
5.2 功能分析 |
5.3 设计方法和语言 |
5.4 设计过程 |
5.4.1 用户界面设计 |
5.4.2 通讯的设计 |
5.4.3 数据库功能 |
第6章 测试的结果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多点式集中管理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方向现状 |
1.3 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
1.3.1 温度采集点位模块 |
1.3.2 信号传输系统 |
1.3.3 PC 机温度集中处理平台 |
1.3.4 PLC 智能控制设备的控制程序设计 |
1.3.5 建立耗能设备工作情况监控组态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系统的总体分析 |
2.1.1 各分散能耗点温度模拟量的采集、显示 |
2.1.2 模拟量的远程多点数据收集、管理 |
2.1.3 各远程分散温度模拟量的 PC 管理平台实现 |
2.1.4 各点反馈命令发送 |
2.1.5 机组供配电管理系统及监控界面 |
2.2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2.2.1 经济可行性分析 |
2.2.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2.2.3 社会应用可行性分析 |
2.3 多点式远程集中管理温度采集系统的综合要求 |
2.4 多点式远程集中管理温度采集系统开发环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体设计思想 |
3.1 系统设计总体方案 |
3.1.1 温度采集节点实现方案 |
3.1.2 PC 机数据管理界面的实现方案 |
3.1.3 能耗点供配电管理实现方案 |
3.1.4 整体系统原理框图 |
3.2 论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温度采集节点的硬件设计 |
4.1.1 电源电路要求 |
4.1.2 温度转换实现 |
4.1.3 单片机最小系统 |
4.1.4 温度采集节点串行通信系统 |
4.1.5 温度采集节点显示器 |
4.2 能耗点供配电控制电路 |
4.2.1 PC 机 MCGS 操作平台与 S7-200PPI 可编程控制器的系统构成 |
4.2.2 组态监控平台与 PLC 上下位机连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信系统设计 |
5.1 单片机通信系统 |
5.1.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
5.1.2 STC12C5A60S2 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接口 |
5.2 单片机的双机通信 |
5.2.1 单片机的双机通信 |
5.2.2 数据的校验与纠错 |
5.3 单片机的多机通讯 |
5.3.1 STC12C5A60S2 单片机多机通信的系统连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设计 |
6.1 温度采集显示节点程序设计 |
6.1.1 温度采集及显示驱动核心程序设计 |
6.1.2 程序部分设计方法说明 |
6.2 PC 机 VB 界面驱动串行接口程序设计 |
6.2.1 VB 串行接口初始化设置 |
6.2.2 VB 界面命令发送功能设置 |
6.3 PLC 控制程序 |
6.4 系统组态过程 |
6.4.1 MCGS 简介 |
6.4.2 组态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运行效果测试 |
7.1 温度采集点系统运行效果 |
7.2 VB 数据处理界面工作效果 |
7.3 PLC 组态控制系统运行效果 |
7.4 系统节能能力测试 |
第八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学校班级LED显示屏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LED显示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LED显示系统的研究背景 |
1.1.2 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
1.2 LED显示屏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LED显示屏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LED显示屏的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LED驱动电路的设计 |
1.3.2 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 |
1.3.3 PC控制界面的设计 |
第2章 LED显示屏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的主要技术原理 |
2.1.1 串行通信技术 |
2.1.2 汉字编码原理 |
2.1.3 字模提取技术 |
2.1.4 LED显示字与汉字字模之间的关系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系统的基本原理 |
2.2.2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
第3章 LED显示屏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MCU控制模块设计 |
3.1.1 AT89S51控制芯片简介 |
3.1.2 单片机串行通信方式设置 |
3.1.3 系统控制键盘的设计 |
3.2 LED显示屏硬件控制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
3.2.1 LED显示屏的基本结构 |
3.2.2 LED显示驱动电路设计 |
3.2.3 单片机和AT24C16的I~2C总线设计 |
3.2.4 LED显示屏硬件电路设计 |
3.3 单片机与PC机通信模块 |
3.3.1 RS-232C接口标准 |
3.3.2 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
第4章 LED显示屏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上位机软件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
4.1.1 VB软件基础 |
4.1.2 汉字字库及字模的提取 |
4.1.3 系统控制软件的设计 |
4.2 下位机软件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
4.2.1 显示屏软件部分工作原理 |
4.2.2 LED显示屏下位机主程序设计 |
4.2.3 LED显示屏各种显示效果的实现 |
4.3 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1 通信协议设计 |
4.3.2 从机程序流程及代码 |
4.4 系统软件部分的调试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切削力测量数据传输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切削力测试方法 |
1.2.2 切削力测力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切削力测力仪的系统组成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测力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测力系统功能设计 |
2.1.1 总体功能图 |
2.1.2 各模块功能设计 |
2.2 测力系统主要器件选型 |
2.2.1 单片机芯片选型 |
2.2.2 无线发射芯片选型 |
2.2.3 串口通信芯片选型 |
2.3 测力系统主要器件 |
2.3.1 STC12L5608AD 单片机 |
2.3.2 nRF24L01 无线芯片 |
2.4 测力系统数据采集软件界面 |
2.4.1 数据采集系统 |
2.4.2 VisualBasic 开发软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测力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RS-232C 电平转换工作电路设计 |
3.1.1 RS-232C 串口 |
3.1.2 RS-232C 应用设计 |
3.1.3 MAX232 芯片 |
3.1.4 MAX232 工作电路 |
3.1.5 RS-232 电平转换电路总体设计图 |
3.2 STC12L5608AD 单片机工作电路设计 |
3.2.1 STC12L5608AD 引脚说明 |
3.2.2 单片机及外围元件电路板设计 |
3.3 NRF24L01 工作电路设计 |
3.3.1 nRF24L01 工作电路 |
3.3.2 nRF24L01 与 STC12L5608AD 的接口电路 |
3.4 硬件总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力系统的软件设计与调试 |
4.1 测试系统各模块功能实现方法 |
4.2 RS-232C 通信模块设计 |
4.2.1 RS-232C 通信 |
4.2.2 RS-232C 通信实现方法 |
4.2.3 RS-232C 通信程序调试 |
4.3 STC12L5608AD 采集控制模块设计 |
4.3.1 单片机采集控制模块功能 |
4.3.2 单片机控制程序的编辑 |
4.3.3 单片机程序的读写下载 |
4.3.4 A/D 采集模块程序调试 |
4.4 NRF24L01 无线信号传输模块设计 |
4.4.1 nRF24L01 与单片机的通信设计 |
4.4.2 nRF24L01 工作模式设计 |
4.4.3 nRF24L01 的配置 |
4.5 VISUAL BASIC 采集显示模块设计 |
4.5.1 VB 串口通信控件概述 |
4.5.2 VB 串口通信方法 |
4.5.3 串口通信协议 |
4.5.4 用户层协议编制 |
4.5.5 VB 采集系统对力的标定 |
4.6 测试系统模块联调 |
4.6.1 调试方法 |
4.6.2 调试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信号传输实验与数据处理分析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方案 |
5.3 实验步骤 |
5.4 实验数据及处理 |
5.4.1 实验数据的获取 |
5.4.2 切削力经验公式的建立 |
5.4.3 数据对比验证 |
5.5 实验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一种汽车行驶记录仪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汽车行驶记录仪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本文结构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汽车行驶记录仪的要求 |
2.1.1 系统功能要求 |
2.1.2 系统的组成 |
2.2 系统的方案论证和选择 |
2.2.1 微处理器的选择 |
2.2.2 系统功能的选择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4 小结 |
第3章 记录仪的硬件设计 |
3.1 数据采集单元设计 |
3.1.1 速度信号采集 |
3.1.1.1 汽车里程表的构造和原理 |
3.1.1.2 光电传感器简介 |
3.1.1.3 用反射式光电传感器转速检测的原理 |
3.1.2 座椅压力信号和安全带信号采集 |
3.1.2.1 压力信号检测 |
3.1.2.2 安全带信号检测 |
3.1.3 酒精信号采集 |
3.2 数据处理单元及外围电路设计 |
3.2.1 微控制器(单片机)的选择 |
3.2.1.1 单片机简介 |
3.2.1.2 单片机的时钟电路与复位电路 |
3.2.2 电源模块的设计 |
3.2.2.1 电源设计要求 |
3.2.2.2 电源设计要求 |
3.2.3 时钟电路的设计 |
3.2.3.1 DS1302简介 |
3.2.3.2 DS1302与单片机连接电路图 |
3.2.4 串口通讯模块的设计 |
3.2.4.1 RS-232串行口简介 |
3.2.4.2 RS-232串行口与单片机的连接电路图 |
3.3 数据显示电路设计 |
3.3.1 LED数码管简介 |
3.3.2 数码管显示驱动电路 |
3.4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
3.4.1 SD卡简介 |
3.4.2 单片机与SD卡电路连接图 |
3.5 报警电路的设计 |
3.6 小结 |
第4章 记录仪的软件设计 |
4.1 主程序设计 |
4.1.1 主程序功能设计 |
4.1.2 主程序设计流程图 |
4.2 子程序设计 |
4.2.1 测速检测和里程计算程序 |
4.2.2 疲劳驾驶程序 |
4.2.3 酒精信号和安全带状态子程序 |
4.2.4 显示子程序 |
4.2.5 时钟子程序 |
4.2.5.1 DS1302内部资源简介 |
4.2.5.2 读写DS1302程序 |
4.2.6 SD卡读写子程序 |
4.2.6.1 SD卡读写操作子函数 |
4.2.6.2 SD上电初始化 |
4.2.6.3 SD数据块的读写 |
4.2.7 串口通信软件子程序 |
4.2.7.1 串口通信简介 |
4.2.7.2 串口通信设置 |
4.2.7.3 串口通信软件设计 |
4.3 系统管理分析软件设计 |
4.3.1 管理软件功能简介 |
4.3.2 系统启动界面的设计 |
4.3.3 系统工作状态界面的设计 |
4.3.3.1 串行通信控件简介 |
4.3.3.2 串行通信控件的开发应用 |
4.3.4 数据库报表设计以及查询模块的实现 |
4.4 小结 |
第5章 调试与实验 |
5.1 实验简介 |
5.1.1 实验原理简介 |
5.1.2 调速电路设计 |
5.2 实验内容 |
5.3 实验结果 |
第6章 总结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6.2 设计中的新颖之处 |
6.3 设计中的不足 |
6.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步进电机的微机遥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概述 |
第一章 基于VB6.0 的上位机控制软件的设计 |
1.1 Visual Basic6.0 简介 |
1.2 上微机软件控制的实现 |
1.2.1 上位机软件控制的基本原理 |
1.2.2 MSComm 控件介绍 |
1.2.3 MSC 控件的主要属性 |
1.2.4 MSComm 控件的事件响应处理方式 |
1.3 PC 机与单片机实现串行通讯需要解决的问题 |
1.3.1 TTL 电平与RS232 电平的转换 |
1.3.2 单片机与PC 机通讯时波特率的设定 |
1.3.3 单片机与PC 机通讯时通讯协议的约定 |
1.4 VB 创建的上位机可视化控制界面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PC 机与单片机串行通信的实现 |
2.1 系统硬件设计 |
2.1.1 AT89S52 简介 |
2.1.2 PC 机电平转换电路 |
2.1.3 单片机的COM 口接口电路 |
2.2 系统程序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单片机的红外遥控收发装置的设计 |
3.1 单片机红外遥控的原理 |
3.1.1 单片机红外遥控概述 |
3.1.2 二进制信号的编码 |
3.1.3 二进制信号的调制 |
3.1.4 二进制信号的解调 |
3.1.5 二进制信号的解码 |
3.1.6 基于字节传输的红外遥控数据格式 |
3.2 单片机红外遥控的实现 |
3.2.1 硬件电路设计 |
3.2.2 软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步进电机控制模块的设计 |
4.1 步进电机概述 |
4.1.1 步进电机的特点 |
4.1.2 步进电机的分类 |
4.1.3 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
4.1.4 步进电机的选用计算方法 |
4.2 步进电机的驱动控制系统 |
4.2.1 步进电机驱动系统概述 |
4.2.2 步进电机驱动的基本原理 |
4.2.3 步进电机的转速控制 |
4.2.4 控制系统硬件部分的设计 |
4.2.5 系统程序部分的设计 |
4.3 步进电机运行状态的显示 |
4.3.1 12864 点阵LCD 简介 |
4.3.2 12864 点阵型LCD 硬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整体运行调试 |
5.1 硬件的仿真与调试 |
5.2 后续发展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详细摘要 |
(8)X-Y工作台实验教学型数控仿真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 |
1.1.1 数控技术的发展概况 |
1.1.2 数控人才需求分析 |
1.1.3 数控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4 数控教学中应突出实验教学 |
1.2 课题的提出和实验教学意义 |
1.2.1 课题的提出 |
1.2.2 课题的实验教学意义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设计参数 |
2.2 系统组成 |
2.2.1 PC机 |
2.2.2 单片机控制板 |
2.2.3 步进电机驱动器 |
2.2.4 X-Y工作台 |
2.3 系统的坐标系 |
2.4 系统功能 |
2.5 系统代码规则 |
2.5.1 系统程序段格式 |
2.5.2 系统的功能代码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试验电路的搭建 |
3.2 步进电机驱动器设计 |
3.2.1 控制对象分析 |
3.2.2 步进电机驱动方式选择 |
3.2.3 驱动器硬件电路设计 |
3.2.4 环形分配器 |
3.2.5 信号处理级 |
3.2.6 电压隔离接口 |
3.2.7 驱动级电路 |
3.2.8 续流电路 |
3.3 单片机控制板硬件电路设计 |
3.3.1 单片机的选型 |
3.3.2 单片机的电源电路 |
3.3.3 单片机的时钟电路 |
3.3.4 单片机的复位电路 |
3.3.5 单片机I/O口分配电路 |
3.3.6 单片机的串口通信电路 |
3.3.7 单片机的JTAG电路 |
3.4 电子元器件封装的选择和制作 |
3.5 PCB板的制作 |
3.6 印刷电路板的焊接 |
第4章 步进电机的运行控制 |
4.1 步进电机的脉冲分配 |
4.1.1 通过软件法实现脉冲分配 |
4.1.2 通过硬件法实现脉冲分配(基于PMM8713) |
4.2 步进电机的速度控制 |
4.2.1 软件法 |
4.2.2 定时中断法 |
4.3 步进电机的位置控制 |
4.4 步进电机的加减速控制 |
4.4.1 步进电机的加减速过程 |
4.4.2 加减速曲线的离散化处理 |
4.4.3 步进电机加减速控制参数计算和实现 |
第5章 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 |
5.1 PC机与单片机串行通信设计 |
5.1.1 RS-232标准接口总线 |
5.1.2 RS-232的电气特性和电平转换 |
5.1.3 C8051F020单片机串行通信特点 |
5.1.4 串行通信波特率的设定和产生 |
5.1.5 PC机和单片机串行通信的实现 |
5.2 系统插补的实现 |
5.2.1 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 |
5.2.2 逐点比较法圆弧插补 |
5.3 NC代码编译器 |
5.3.1 NC代码错误分析 |
5.3.2 NC代码编译的实现 |
5.3.3 NC代码出错处理原理与实现 |
5.4 系统抗干扰措施 |
5.4.1 系统的硬件抗干扰技术 |
5.4.2 系统的软件抗干扰技术 |
第6章 X-Y工作台数控仿真系统 |
6.1 系统开发软件介绍 |
6.2 X-Y工作台数控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 |
6.2.1 登陆界面 |
6.2.2 通信设置 |
6.2.3 X-Y工作台数控仿真系统 |
6.2.4 X-Y工作台手动控制系统 |
6.2.5 X-Y工作台点位控制系统 |
6.2.6 X-Y工作台加减速控制系统 |
6.2.7 X-Y工作台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仿真系统 |
6.2.8 X-Y工作台逐点比较法圆弧插补仿真系统 |
6.3 Access数据库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 |
6.3.1 Visual Basic与Microsoft Access的连接和操作方法 |
6.3.2 基于Access的用户管理系统 |
6.3.3 基于Access的工作台参数保存 |
6.4 帮助系统 |
6.4.1 帮助系统的功能设计 |
6.4.2 帮助系统的主题 |
6.4.3 帮助系统的实现方法 |
6.4.4 帮助系统与操作系统的连接 |
第7章 系统的整合与调试 |
7.1 系统的整合 |
7.2 系统的调试 |
7.2.1 单片机控制版通信功能调试和I/O端口调试 |
7.2.2 步进电机驱动器调试 |
7.2.3 支撑平台和简易笔架的制作 |
7.2.4 系统的仿真试验 |
7.3 系统的参数确定 |
7.4 系统的调试结果分析 |
7.5 系统的软件性能优化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单片机的昆虫加热板温度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控制要求和基本结构 |
2.2 系统工作过程 |
2.3 加热板控制方案 |
2.4 单片机选择 |
2.5 温度传感器选择 |
2.5.1 DS18B20 性能特点 |
2.5.2 引脚介绍 |
2.5.3 内部结构 |
2.5.4 测温原理 |
2.5.5 工作过程及时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温度采集电路 |
3.2 加热板控制电路 |
3.2.1 双向可控硅 |
3.2.2 过零脉冲产生电路 |
3.2.3 可控硅触发电路 |
3.3 串口通信电路 |
3.3.1 串行通信技术 |
3.3.1.1 串行通信的传送方式 |
3.3.1.2 串行通信协议 |
3.3.1.3 RS232 串行通信接口 |
3.3.2 单片机串行口 |
3.3.3 RS232 接口电路设计 |
3.4 单片机时钟、复位电路 |
3.5 系统总电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单片机程序设计 |
4.1.1 主程序 |
4.1.2 PID 算法子程序 |
4.1.3 DS18B20 温度采集程序 |
4.1.4 串行中断服务子程序 |
4.2 PC 机程序设计 |
4.2.1 Visual Basic 软件简介 |
4.2.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2.2.1 系统主界面设计 |
4.2.2.2 参数设置模块设计 |
4.2.2.3 程序说明模块设计 |
4.2.2.4 数据查询界面设计 |
4.2.3 编写程序代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仿真、调试与完善 |
5.1 Proteus 仿真软件简介 |
5.2 系统软硬件协同仿真 |
5.2.1 温度采集电路仿真 |
5.2.2 过零脉冲产生电路仿真 |
5.2.3 可控硅触发电路仿真 |
5.2.4 系统总体联合人机交互界面协同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LED图文信息显示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LED 显示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LED 显示系统的研究背景 |
1.1.2 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
1.2 LED 显示屏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LED 显示屏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LED 显示屏的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PC 控制界面的设计 |
1.3.2 LED 显示屏驱动电路的设计 |
1.3.3 单片机与PC 机之间的串行通信 |
第二章 LED 图文显示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的主要技术原理 |
2.1.1 汉字编码原理 |
2.1.2 串行通信技术 |
2.1.3 字模提取技术 |
2.1.4 汉字字模与LED 显示字之间的关系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系统基本原理 |
2.2.2 系统组成 |
2.2.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
2.3 系统的主要特点及安全性 |
2.3.1 系统的主要特点 |
2.3.2 系统抗干扰及提高可靠性措施 |
第三章 LED 图文显示系统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控制器模块的方案论证和选择 |
3.2 MCU 控制模块设计 |
3.2.1 AT89C51 控制芯片简介 |
3.2.2 单片机串行通信方式设置 |
3.2.3 系统控制按键的设计 |
3.3 LED 显示屏硬件控制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
3.3.1 LED 显示屏简介 |
3.3.2 LED 显示屏显示驱动电路设计 |
3.4 单片机与PC 机通信模块 |
3.4.1 RS-232C 、RS-485 接口标准 |
3.4.2 PC 机与单片机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
3.5 系统硬件部分的调试 |
第四章 LED 图文显示系统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上位机软件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
4.1.1 Visual Basic 软件基础 |
4.1.2 汉字字库及字模的提取 |
4.1.3 系统控制软件的设计 |
4.2 下位机软件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
4.2.1 LED 显示屏系统软件部分的工作原理 |
4.2.2 LED 显示屏下位机主程序设计 |
4.2.3 下位机按键控制程序设计 |
4.3 PC 机与AT89C51 串行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1 串行通信协议 |
4.3.2 PC 机串行通信程序设计 |
4.3.3 单片机串行通信程序设计 |
4.4 系统软件部分的调试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在VB下PC机与MCS-51单片机的串行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阻表智能检定系统的研究[D]. 李伟华. 南昌大学, 2013(03)
- [2]多点式集中管理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庚.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3]学校班级LED显示屏控制系统设计[D]. 何健. 南昌大学, 2012(05)
- [4]切削力测量数据传输处理系统设计[D]. 孙其山. 沈阳理工大学, 2012(05)
- [5]一种汽车行驶记录仪的设计与研究[D]. 张生磊. 东北大学, 2010(04)
- [6]步进电机的微机遥控系统的设计[D]. 孙立中. 东北石油大学, 2010(05)
- [7]单片机与PC机的串行通信[J]. 熊杰. 企业导报, 2010(05)
- [8]X-Y工作台实验教学型数控仿真系统研制[D]. 张培铭. 东北大学, 2009(S1)
- [9]基于单片机的昆虫加热板温度测控系统设计[D]. 林垂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LED图文信息显示系统的研制[D]. 魏勋. 山东师范大学, 2009(10)
标签:单片机论文; 步进电机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单片机最小系统论文; 软件界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