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郭文通——医学博士(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韬[1](2021)在《蓝瑛青绿山水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苏乐盈[2](2020)在《王直交游着作考论》文中指出王直,江西泰和人,于明初担任吏部尚书长达十五年之久,是继黄淮、解缙、“三杨”等人之后的朝廷重臣之一,也是朝中江西籍士子团体中继杨士奇之后的中心人物。王直对明初纷纭动荡的时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前贤对于王直的研究并不多,也还没有专门、全篇的王直研究着作,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本文内容共三章。第一章分为王直的家世考证以及生平概述两个小节。家世考证试图从零碎的资料中厘清王直的家世传承,分析其中重要的亲属成员带给王直的影响。生平概述一节则根据王直在不同时期所居的不同政治地位来划分,结合明初“土木之变”、代宗即位、英宗还朝、改立太子以及“夺门之变”等几次政治变革,分析王直于其中所担任的角色和影响。第二章从王直的交游角度入手,试图从不同类型的交游对象中辨析王直的交游对其本身及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在前辈类中论述了王氏与明代江西泰和世家大族杨氏、萧氏、陈氏、严氏之间错综复杂、紧密相连的师承和姻亲关系。在同辈类中,王直的交游对象主要以“二十八宿”为主,论述其交游对于官场、政变的影响。从后辈类中,透过交游情况则可看出王直对家乡士子的帮助与提携。目前并没有详细完整的有关王直交游的研究,本文的角度较为新颖且能对这一方面有所补充。第三章对《抑庵文集》的版本、流传情况进行考证,主要厘清《抑庵文集》十三卷本、五十卷本以及四十卷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把十三卷本与五十卷本前十三卷目录、四十卷本与五十卷本的目录进行对比,试图梳理出《抑庵文集》版本在流传过程中的具体形态变化。在版本方面也还未有前人研究,但其文集版本较多,笔者所搜集的还不够完整,有待日后补充。附录中共有三张表格,依次为王直交游表、《抑庵文集》十三卷本与五十卷本(前十三卷)目录对比表、《抑庵文集》四十卷本与五十卷本目录对比表。其中王直交游表格以《抑庵文集》为基础资料,表格中一千余人按照其姓名(地域)、官职、与王直交游的时间、地点、出处、引文以及备注详细地展现出与王直的每一次交游情况。在另外两张版本目录的对比表中,包含有《抑庵文集》十三卷本、四十卷本以及五十卷本的目录,方便对其篇目的查询。此外本文也启发后贤多关注王直本身,其研究空间还有待延展。
陈佩佩[3](2019)在《王兆云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兆云活跃于明嘉靖、万历年间,一生科场乖蹇,以布衣闻名文坛。其编撰的小说目前所见有《惊座新书》十卷、《新刻王氏青箱余》十卷和《乌衣佳话后集》二卷,其《乌衣佳话》原貌已不可知。就内容选择而言,王兆云小说以“述奇志异”“明经补史”“博物洽闻”“语短韵长”等为标准。其撰写体例特征主要有:选材范围的断代性与地域性,亦诗亦文的行文方式。王兆云所撰诸书之间又相互衍生,从中可窥见其对小说和史传两种不同文体分野的认识。王兆云小说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自身的取向,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其大致可分为:对个人情志的抒发,对儒释思想的扬抑,对世态人情的描摹,对博物知识的侈陈。在叙事艺术方面,王兆云小说主要体现出:奇异诡谲的情节设计,述论结合的史传笔法,浓淡相宜的语言风格。王兆云小说虽多为其遨游四海时路途见闻及亲历之事的记录,但又有采集前代文献之作。其小说为后世着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许多故事成为后代小说创作的蓝本。同时,王兆云的小说观念与当时目录着录及丛书收录大体一致,对强化小说文体特征也有积极的意义。
李莉[4](2019)在《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十年后随访的肺功能和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基于对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十年后的随访,结合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相关肺功能、激素应用情况以及代谢组学方面的观察指标,全面分析SARS患者远期在肺功能及代谢组学上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选取2003年SARS爆发期间被感染的27例患者,按照性别、年龄、职业情况选取25例作为健康对照,进行随访;调查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既往病史;肺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住院期间的激素应用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计量资料两两比较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两比较时应用秩和检验,用Spearman相关检验来检测非正态分布及等级变量之间是否相关。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代谢组学分析选例同肺功能选例。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细胞计数及分类、凝血功能检测、甲状腺功能及肿瘤标志物检测、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葡萄糖及电解质。对上述指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计量资料两两比较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两比较时应用秩和检验,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层序聚类分析来检测非正态分布及等级变量之间是否相关。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肺功能:27例病例中有25例(占92.59%)生存质量评分差,2例(占7.41%)生存质量评分中等,和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有显着差异(p=0.000),生理机能与FEV1、FEV1%FVC具有正相关。25例接受肺通气功能检查患者中18例(72%)通气功能正常,7例(28%)通气功能障碍,包括3例轻度限制性障碍,1例轻度阻塞性障碍,1例中度限制性为主的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1例中度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1例重度限制为主的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22例肺弥散功能检查患者中19例(86.36%)弥散功能正常,3例(13.64%)弥散功能下降。SARS组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以弥散功能损害为着。2、代谢组学:27例SARS者中有25人与对照组进行血清和尿液的代谢组学分析,发现SARS患者代谢组学异常,SARS患者自从康复以来,生活质量低下,易发炎症反应,肿瘤,代谢紊乱等方面的疾病。SARS患者血清代谢组发生改变,与对照组相比,SARS患者的尿液中代谢物没有发生明显改变。OPLS-DA分析表明,SARS患者的血液中的代谢物明显区别于对照组,提示其血清代谢组发生了明显改变。高于对照组的代谢物包括,2,3,4-三羟基丁酸、半胱氨酸、长链酰肉碱(C18:0和C18-OH)、果糖、1,2,4-三羟基苯、焦谷氨酸和肌醇磷酸;对于对照组的代谢物包括,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棕榈酸甲酯、游离肉碱和精氨酸。SARS患者血清中肌醇-3-磷酸和磷脂酰肌醇明显对照组,在SARS患者血清中磷脂酰肌醇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在SAR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低密度脂蛋白与总甘油三酯水平也呈正相关。这些结果提示SARS感染或感染后的康复过程中磷脂酰肌醇重新合成能力增强。结论1.SARS部分患者在十年后肺通气和弥散功能降低,以后者为主;肺影像的改变与肺通气功能下降一致。说明SARS所致的肺损伤具有一定可逆性,但个别病例难以恢复。2.患者的代谢机能改变与SARS病毒有相关性。
王铁铮[5](2018)在《高频超声在急性闭合性指伸肌腱损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急性闭合性指伸肌腱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常有明确的病因[1-2],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通常采用的伸肌腱分区如下:Ⅰ区:远节指骨背侧基底部至中央束止点;Ⅱ区:中央束止点至近节指骨中点;Ⅲ区:近节指骨中点至伸肌支持带远侧缘;Ⅳ区:伸肌支持带深面;Ⅴ区:伸肌支持带近侧缘至伸肌起始部。对于这Ⅰ-Ⅴ区的急性闭合性伸肌腱损伤,以往手外科医生主要根据不同的临床体征和X线检查结果来对各种类型损伤做出初步诊断,X线只能提示是否存在骨折,不能提供伸肌腱的相关信息,仅依靠临床体征也不能准确判断伸肌腱损伤的具体位置及程度;而且伸肌腱较为菲薄,相对于屈肌腱来说,以往超声对于伸肌腱的观察较为困难,临床上缺乏对于闭合性指伸肌腱损伤的客观直接的影像学评价方法。目前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频探头的应用,超声的分辨率越来越高,对于伸肌腱的显示越来越清晰[3],甚至在撕脱骨片的显示上也十分清晰确切,另外超声可通过主动或被动活动手指来实时观察、判断伸肌腱滑动情况及其功能。高频超声开始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急性闭合性指伸肌腱损伤的诊断[4]。本研究通过对2009年9月至2017年01月期间于山东省立医院就诊并经临床确诊为急性闭合性Ⅰ-Ⅴ区指伸肌腱损伤的103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明确伸肌腱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描述声像图特点,总结伸肌腱损伤的超声表现。另外,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需要明确的伸肌腱损伤类型,这一点在最为常见的急性闭合性Ⅰ区指伸肌腱损伤(急性闭合性锤状指)中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基于其中急性闭合性Ⅰ区指伸肌腱损伤(急性闭合性锤状指)患者超声表现,提出了一种新型锤状指分型,并进一步结合其磁共振及X线图像,分别对三种检查方法在伸肌腱损伤和撕脱骨片显示能力方面的差异进行了阐述。本研究希望为临床提供急性闭合性指伸肌腱损伤更为准确有效的影像学信息,以实现对急性闭合性指伸肌腱损伤的准确评估、指导临床治疗及术式选择从而利于病变肢体功能尽快恢复。第一部分急性闭合性Ⅰ区指伸肌腱损伤(急性闭合性锤状指)的高频超声应用研究本部分收集2009年9月至2017年01月期间于山东省立医院就诊并经临床确诊为急性闭合性锤状指的36例患者。临床体征均表现为单一手指远节指骨的屈曲畸形。症状持续时间为1天至2周。对36例锤状指患者进行高频超声、磁共振成像以及x线检查。基于超声表现,本部分提出了一种新型锤状指分型。本部分也分别对三种检查方法在伸肌腱损伤和撕脱骨片显示能力方面的差异进行了阐述。取得了如下结果:(1)基于超声表现的急性闭合性锤状指分型。A型:远节指骨基底撕脱骨折但伸肌腱无断裂,声像图表现为伸肌腱连续性尚完整、挛缩增粗,伸肌腿远心端可见强回声撕脱骨片显示,主动或被动活动远侧指间关节时,伸肌腱未见明显滑动;B型.:伸肌腱完全断裂但不伴有撕脱骨折,伸肌腱长轴上声像图表现为伸肌腱于止点处连续性中断、挛缩增粗,无远节指骨基底部的撕脱骨折,主动或被动活动远侧指间关节时,伸肌腱未见明显滑动;C型:伸肌腱挫伤,声像图表现为伸肌腱连续性尚完整,于止点处增粗、回声减低,主动或被动活动远侧指间关节时,伸肌腱可见滑动。(2)三种检查方法在伸肌腱损伤和撕脱骨片显示能力方面的差异。1)对于伸肌腱损伤的显示,高频超声与磁共振均能够清晰显示腱性锤状指中伸肌腱的损伤,这是X线无法实现的。2)对于骨性锤状指中撕脱骨片的显示,与磁共振相比,高频超声与X线则更为敏感。综上所述,高频超声不仅能够清晰显示伸肌腱损伤部位及程度,也能够清晰分辨远节指骨基底的撕脱骨折;超声的实时观察更可判断伸肌腱的功能。因此高频超声可作为诊断急性闭合性锤状指重要的评价方法。第二部分急性闭合性Ⅱ-Ⅴ区指伸肌腱损伤的高频超声应用研究尽管急性闭合性Ⅰ区指伸肌腱损伤(急性闭合性锤状指)因指伸肌腱的位置表浅[5]、缺少供应血管[6]及力学原因[7]等因素影响而最为常见,急性闭合性Ⅱ-Ⅴ区指伸肌腱损伤在临床手外科疾病中也不罕见。本部分收集2009年9月至2017年01月期间于山东省立医院就诊并经临床确诊为急性闭合性Ⅱ-Ⅴ区指伸肌腱损伤的67例患者。对67例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总结其声像图特征并进行分析。取得了如下结果:(1)伸肌腱中央束损伤20例,体征表现为近侧指间关节屈曲,远侧指间关节过伸,呈纽扣畸形。伸肌腱中央束断裂声像图表现为中央束于中节指骨基底部连续性中断,断端挛缩,局部可探及无回声区,主动或被动活动近侧指间关节时,伸肌腱滑动幅度消失;伸肌腱中央束撕裂者声像图表现为肌腱增厚,回声不均减低,结构显示不清,主动或被动活动近侧指间关节时,伸肌腱可见滑动,滑动幅度减低。(2)指伸肌腱腱帽损伤9例,体征表现为伸肌腱向侧方移位。腱帽损伤完全断裂者声像图表现为腱帽连续性中断,结构显示不清,局部可探及无回声区,动态观察可见断端分离,伸肌腱滑向健侧;腱帽撕裂者声像图表现为腱帽增厚,回声不均,结构显示不清。(3)腕关节背侧自发性肌腱断裂29例,体征表现为手指的背伸障碍,声像图表现为肌腱的连续性中断,断端挛缩增粗,断端之间可探及无回声区或絮状低回声,动态观察可见滑动幅度消失。(4)伸肌损伤9例,体征表现为前臂外伤后手指背伸障碍,声像图表现为前臂伸肌体积增大,肌纹理结构显示不清,局部肌肉纤维连续性中断,内可探及无回声区,肌束内血流信号增多。本部分表明,高频超声不仅能够清晰显示急性闭合性Ⅱ-Ⅴ区指伸肌腱损伤部位及程度,准确定位断裂位置及断端之间的间距,断端有无挛缩,有无积液等情况,为临床下一步处理提供影像学依据;超声的实时观察更可判断伸肌腱的功能。因此高频超声可作为诊断急性闭合性Ⅱ-Ⅴ区指伸肌腿损伤重要的评价方法。综上所述,高频超声能够实现对急性闭合性指伸肌腱损伤的正确评估,为临床提供急性闭合性指伸肌腱损伤更为准确有效的影像学信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及术式选择、利于病变肢体功能尽快恢复。总之,高频超声可作为诊断急性闭合性指伸肌腱损伤准确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韦伟[6](2018)在《IGF-1和IGFBP-3基因多态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及中医血瘀体质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IGF-1和IGFBP-3基因多态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发病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基因多态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FH)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和临沂市人民医院骨科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的130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人群和111例正常对照人群,分别从其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行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分析,采用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反应其效应值,采用非条件性逻辑回归检验计算调整后的OR值。采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Ficat分期系统分别对两组(实验组、对照组)人群进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严重程度进行临床分期;通过影像学检查对实验组患者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累计患肢(单侧或双侧)情况分析研究结果:ONFH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实验组中IGF-1 rs2946834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实验组IGFBP-3 rs924140中的GG,AG+GG和G等位基因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0.05)。IGF-1 rs2946834和IGFBP-3 rs924140基因多态性与疾病进程,临床分期和患肢受累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结论:单倍体基因型CCAT,CGAC和CGAT是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IGF-1rs2946834和IGFBP-3 rs924140基因多态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发生风险有关。第二部分IGF-1和IGFBP-3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血瘀体质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基因多态性与血瘀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FH)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临床调查病例如前所述。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制订“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医体质类型”调查表。将病例组患者进一步分为血瘀体质组和非血瘀体质组。于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和临沂市人民医院骨科130例NONFH患者和111例健康成人进行研究。每一个实验对象在医生指导下仔细填写问卷调查表。从表中提取相关数据输入数据库。病例组中血瘀体质NONFH患者80例、非血瘀体质患者50例。研究结果:分别将IGF-1 rs2946834位点血瘀体质病例组和非血瘀体质病例组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血瘀体质病例组各个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发现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非血瘀体质病例组各个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发现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血瘀体质病例组与非血瘀体质病例组在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IGF-1rs2946834位点TT/CT+TT基因型和血瘀质股骨头坏死关联后,提示携带有TT/CT+TT基因型与疾病发病降低有关,这更进一步确定了IGF-1 rs2946834位点TT/CT+TT基因型、G等位基因在股骨头坏死中保护性作用。分别将IGF-1 rs2195239位点上血瘀体质病例组(80例)、非血瘀体质病例组(50例)与对照组(111例)对比分析,总体上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将IGFBP-3 rs924140位点上血瘀体质病例组(80例)、非血瘀体质病例组(50例)与对照组(111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在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方面血瘀体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非血瘀体质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在该方面则无显着差异(P>0.05)。在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方面,血瘀体质病例组与非血瘀质病例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实验结果提示IGF-1 rs2946834位点TT/CT+TT基因型、G等位基因在血瘀质股骨头坏死中保护性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IGFBP-3 rs924140 GG/AG+GG基因G等位基因可显着降低血瘀质股骨头坏死的风险。
彭宇飞[7](2017)在《中药关节腔灌注对激素型股骨头坏死MSCs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建立SANFH兔模型,观察和评价中药活骨注射液对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以及中药灌注配合MSCs移植对早期SANFH兔股骨头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①选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马血清加激素造模,造模成功后双下肢股骨和胫骨,提取间充质干细胞。将传代所得细胞分为三组:实验组(活骨注射液+诱导剂诱导组),对照组(诱导组剂,)和空白组(继续适用原培养基培养)。描绘MTT增殖曲线,计算碱性磷酸酶活性、Von Kossa法计算钙化结节。检测三组转染MSCs的迁移能力,RT—PCR检测MMP-2mRNA,观察活骨灌注液含药血清对体外MSCs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的影响。②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单纯向坏死区移植MSCs,实验组采用活骨注射液髋关节灌注治疗联合MSCs移植。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坏死股骨头样本中MMP-2、VEGF、TGF-β 1 表达;RT—PCR 检测 MMP-2mRNA、VEGFmRNA、TGF-β1mRNA表达。Von Kossa染色观察钙结节出现时间和数量;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股骨头修复情况。观察活骨灌注液股骨头灌注对体内植入的MSCs迁移、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联合应用马血清和甲强龙的方法可成功造成新西兰大白兔SANFH模型,成功率高。活骨注射液能够有效促进MSCs增殖,促MSCs向成骨分化,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MMP-2 mRNA的实验结果表明活骨注射液能够促进MSCs迁移能力。体内实验结果表明,活骨注射液能够有效提高股骨头内MMP-2、VEGF、TGF-β 1的蛋白及mRNA表达。具有促进MSCs成骨分化,体内迁移及促进坏死股骨头修复的能力,疗效显着(P<0.05)。结论:给新西兰大白兔应用马血清加激素进行干预可较好模拟人早期SANFH的病理变化。活骨注射液通过诱导股骨头内M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调节股骨头局部血循环及新骨形成,起到促进股骨头修复作用,有效防止病变的进展。通过探讨中药对SANFH兔MSCs作用机理的研究,能够加深对SANFH早期病理变化的认识,针对其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干预,提出更好的治疗糖皮质激素所导致的骨坏死,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
孔超[8](2014)在《复阳活骨丸配合髓芯减压术对家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凝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以中医中药理论为指导,结合手术方式。以复阳活骨丸配合髓芯减压术对实验家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为主要研究目的。观察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防治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以45只新西兰成年健康大白兔为研究对象,除分配好的空白对照组外,剩下的所有家兔2次/每周臀部肌注醋酸氢化泼尼松每公斤7.5mg,造模动物每只肌注青霉素钠8万u/次,每周2次预防感染。6周后随机抽取正常组1只,模型组4只,处死后取股骨头部位骨质制作病理切片,并证实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成功造模后,随机把造模大白兔兔分成4组。本实验分组如下:空白对照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复阳活骨丸组(中药组)、髓芯减压组(减压组)、复阳活骨丸配合髓芯减压组(中药并减压组)。然后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灌服生理盐水20ml;中药组给予复阳活骨丸(4.8g/kg.d)溶入生理盐水20ml中灌服;减压组经皮在大结节下方使用2mm钻头向股骨头内部穿刺钻孔减压;中药并减压组行钻孔减压后以同样剂量灌服复阳活骨丸治疗;治疗6周后,禁食12小时,清晨采血,各组家兔耳缘静脉取血,并检测家兔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剩余家兔处死取材。结果:①治疗前造模家兔体重均低于正常组,减压组体重比治疗以后有所上升,中药治疗组体重在治疗先后亦有增加,体重增长较为明显的为中药配合减压组;②组织和病理学的观测:正常组无异常表现,模型组的骨小梁微小且稀疏,骨髓腔脂肪细胞增长、变大,其中有三组(减压和中药及中药并减压组)病变情况相比激素组为轻,接近正常的以中药并减压组;③凝血功能检测:中药并减压组及中药组,两组的凝血功能显着比模型组低P值<0.01,空白组和减压组分析比较P值>0.05,最为接近正常水平的为中药并减压组。结论:1、试验再次证实大剂量使用激素后可导致模型组家兔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除对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磷、血钙、血浆中NO水平、ET-1水平和实验家兔的体重和生长有影响外,还对凝血功能指标有影响。2、SANFH的发病与凝血功能的变化有必然的联系,复阳活骨丸可能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温阳散寒使血循环量增加的作用,抑制了血管内凝血的过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良好的脂质代谢的维护,使凝血环境难以形成,这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付少锋[9](2014)在《胸椎椎弓根和椎弓根—助骨复合体的应用解剖及相关内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评价》文中指出脊柱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可贯穿脊柱三柱结构而达到牢靠固定,是目前临床上固定下胸椎和腰椎的首选内置物,被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所接受。然而椎弓根螺钉技术也日益暴露出其自身的局限性,特别是在上中胸椎的应用存在着较大争议。上中胸椎的椎弓根解剖结构复杂,椎弓根相对狭小,椎弓根与椎体形成特有的倾斜状态,按照常规平行于椎体终板植入螺钉,可能进入椎间孔损伤神经根及周围血管,如果沿椎弓根解剖轴线置钉,可能进入椎间盘,损伤椎间盘并影响固定强度。如再合并发育畸形,导致螺钉不能正确植入椎弓根,或者植入后突破椎体皮质造成副损伤,不能确切地保证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在胸椎提出“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概念,并证实了其在解剖学上的可行性,但其力学性能尚未被准确评价。为了更充分地了解胸椎椎弓根解剖结构及相关固定技术,本课题从应用解剖学、生物力学、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评价、验证,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胸椎椎弓根内固定及椎弓根旁侧内固定理论和方法。第一部分胸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应用解剖及胸椎椎弓根螺钉直向固定技术与经椎弓根轴向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通过胸椎椎弓根解剖形态学研究,建立胸椎椎弓根进钉点的骨性标志及安全区,探讨经胸椎椎弓根直向螺钉内固定技术与轴向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30具保存完好的胸椎干性骨骼标本,测量T1-12椎弓根的高度、宽度、植入螺钉长度、椎弓根横断面角、椎弓根矢状面角等解剖参数,确定胸椎椎弓根固定技术进钉的骨性标志及安全区;采用6具新鲜的人体胸椎标本进行两种椎弓根技术(直向技术、轴向技术)进钉参数及抗拔出力的生物力学比较。结果:建立以上关节突与横突根部的焦点为胸椎椎弓根的骨性标志及胸椎椎弓根入钉点的安全区。椎弓根螺钉入钉点安全区是上限为焦点的高度,下限为横突嵴的高度,内限为焦点到椎弓根后部投影骨皮质内缘的距离,外限为不超过焦点的外侧,形成的近似矩形框内。经椎弓根轴向技术最大拔出力的均数为570.7N;椎弓根直向技术最大轴向拔出力的均数为594.1N。T1-T6两种椎弓根技术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均在300-530N之间。T7-T12两种椎弓根技术的最大轴向拔出力逐渐增大。最大的轴向拔出力在T12出现,为1280.5N,轴向拔出力最小在T3出现仅为106.9N。结论:中上胸椎经椎弓根安全范围有限,应用于临床时,在安全区内进钉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胸椎经椎弓根轴向技术与椎弓根直向技术在中上胸椎进钉参数不同,但二者最大轴向拔出力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第二部分经胸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与生物力学研究目的:研究新鲜尸体标本胸椎椎弓根及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解剖结构,获取其解剖应用参数,并比较胸椎经椎弓根螺钉和经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方法:选取6具成人尸体胸椎标本(T1-12),观察椎弓根及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形态结构,测量椎弓根下列参数: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高度(P-H)、植入螺钉长度(P-L)、椎弓根横断面角(P-TA)、椎弓根轴线与椎板夹角(P-LA);椎弓根-肋骨复合体下列参数:横径(PRC-W)、纵径(PRC-H)、植入螺钉长度(PRC-L)、复合体轴线横断面角(PRC-TA)、复合体轴线与椎弓板的夹角(PRC-LA)。测量中将尸体标本测量与CT影像测量相结合。6具新鲜成人尸体胸椎标本,随机配对分组,随机选取一侧做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另一侧则配对做经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固定,在垂直方向分别以5mm/min的恒定速度拔出,测量最大拔出力(maximum force,F-max)。结果:在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三维立体结构中,椎弓根与肋骨并不位于同一平面,并且两者位置关系与其所处胸椎节段密切相关。PRC-W为13.0~17.3mm,PRC-H为5.8~8.0mm,PRC-L为43.4mm~60.5mm,PRC-TA角:15.4°~36.7°,PRC-LA角:76.2°~85.4°。轴向最大抗拔出力在椎弓根螺钉组:F-max703N,在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组:F-max685N,经t检验,2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胸椎经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置入螺钉内固定时,安全范围较大,满足临床生物力学要求,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内固定方法。应用于临床时,可作为一种经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补充,尤其是椎弓根螺钉植入无法完成者。第三部分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应用于脊柱侧弯的临床评价目的:对脊柱侧弯患者的椎弓根等进行三维影像学观测,评价经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技术在脊柱侧弯内固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对21例临床脊柱侧弯患者的脊柱CT进行观测,观察椎弓根、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脊髓及胸主动脉等的形态及解剖位置。患者在三维导航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植入矫形内固定术,术后行CT扫描,评价螺钉位置。结果:脊柱侧弯患者脊柱结构的形态变化:(1)椎弓根凹侧变细,凸侧变粗,最细者0.8mm,凸侧椎弓根呈半圆形改变,椎体向凸侧旋转、凸侧偏移。(2)血管神经变化.凹侧脊髓贴近椎弓根,凸侧脊髓远离椎弓根,主动脉位置偏向椎体后外侧。在植入椎体的126枚椎弓根螺钉中25(19.8%)枚螺钉认为完全偏出椎弓根行椎弓根-肋骨复合体固定,但术后所有病例均无神经血管的损伤发生,内固定牢靠。结论:脊柱侧弯患者椎弓根等结构形态或解剖位置都有不同程度变化,部分螺钉行椎弓根-肋骨复合体内固定可取得较好效果。
白锐[10](2013)在《DNA氧化损伤与NO异常释放及细胞凋亡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一氧化氮含量变化与细胞凋亡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 在建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一氧化氮含量变化与骨细胞凋亡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方法5月龄日本大耳白兔4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5kg,随机分为A(激素+内毒素组)、B(单纯激素组)、C(单纯内毒素组)、D(空白对照组)四组。造模成功后,心脏采血,离心后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含量;取双侧股骨头常规固定脱钙待,HE染色计数空骨陷窝、电镜观察骨细胞形态变化、TUNEL法检测骨细胞凋亡。结果1、A组空骨陷窝率明显高于B组、C组、D组,经统计分析具有显着差异(P<0.01),B组、C组、D组间无显着性差异。2、A组NO含量明显高于B组、C组、D组,经统计分析具有显着差异(P<0.01),B组、C组、D组间无显着性差异。3、A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B组、C组、D组,经统计分析具有显着差异(P<0.01),B组、C组、D组间无显着性差异。4、NO含量与骨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707)。结论1、A组空骨陷窝率明显高于B组、C组、D组。2、在激素性股骨头发生缺血坏死的过程中NO含量增高,骨细胞凋亡指数增高,NO含量与骨细胞凋亡在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中起着重要作用。3、NO含量与骨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NO能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第二部分 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与骨细胞凋亡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 在建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索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与骨细胞凋亡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方法5月龄日本大耳白兔4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5kg,随机分为A(激素+内毒素组)、B(单纯激素组)、C(单纯内毒素组)、D(空白对照组)四组。分别于最后一次给药后第二周、第四周处死实验动物,每次每组5只;取双侧股骨头常规固定脱钙待测,HE染色计数空缺骨陷窝、电镜观察骨细胞形态变化、TUNEL法检测骨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结果第二周时:1、A组空缺骨陷窝率明显高于B组、C组、D组,经统计分析具有显着差异(P<0.01),B组、C组、D组间无显着性差异。2、A组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率明显高于B组、C组、D组,经统计分析具有显着差异(P<0.01),B组、C组、D组间无显着性差异。3、A组、B组、C组、D组间细胞凋亡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凋亡指数在正常范围。第四周时:1、A组空缺骨陷窝率明显高于B组、C组、D组,经统计分析具有显着差异(P<0.01),B组、C组、D组间无显着性差异。2、A组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率明显高于B组、C组、D组,经统计分析具有显着差异(P<0.01),B组、C组、D组间无显着性差异。3、A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B组、C组、D组,经统计分析具有显着差异(P<0.01),B组、C组、D组间无显着性差异。第四周时空缺骨陷窝率与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893)。结论 1、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发生于骨细胞凋亡之前。2、在激素性股骨头发生缺血坏死的过程中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与骨细胞凋亡在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中起着重要作用。3、第四周时A组空缺骨陷窝率与骨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
二、郭文通——医学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郭文通——医学博士(论文提纲范文)
(2)王直交游着作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现状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王直家世及其生平 |
(一)王氏家世考证 |
1.王沂 |
2.王泰 |
3.王直平辈 |
4.王直后裔 |
(二)王直生平概述 |
1.初入仕途、列位星宿(1379 年—1405 年) |
2.升迁六次、平步青云(1406 年—1442 年) |
3.位居冢宰、主持大节(1443 年—1451 年) |
4.晚节有辱、致仕回乡(1452 年—1462 年) |
二、王直交游考述 |
(一)王直与前辈的交游 |
1.恩师类 |
1.1 杨士奇 |
1.2 胡俨 |
1.3 胡广 |
1.4 梁潜 |
2.亲属类 |
2.1 陈氏兄弟 |
2.2 严氏兄弟 |
(二)王直与同辈的交游 |
1.同僚类 |
1.1 王英 |
1.2 周忱 |
1.3 曾棨 |
1.4 胡濙 |
2.处士类 |
2.1 萧鹏汉 |
2.2 刘仲高 |
2.3 曾用砺 |
(三)王直与后辈的交游 |
1.同乡类 |
1.1 陈循 |
1.2 萧镃 |
1.3 廖谟 |
2.他乡类 |
2.1 于谦 |
2.2 王翱 |
2.3 曹义 |
三、王直着述考 |
(一)《抑庵文集》十三卷本 |
(二)《抑庵文集》五十卷本 |
(三)《抑庵文集》四十卷本 |
(四)《抑庵文集》四十卷本与五十卷本之对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王兆云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王兆云生平及其小说撰述情况 |
第一节 王兆云的家世与生平 |
第二节 王兆云小说的撰述情况 |
第二章 王兆云小说的成书 |
第一节 王兆云小说的选材标准 |
第二节 王兆云小说的撰写体例 |
第三节 所撰诸书之间的相互衍生 |
第三章 王兆云小说的思想内涵 |
第一节 对个人情志的抒发 |
第二节 对儒释思想的扬抑 |
第三节 对世态人情的描摹 |
第四节 对博物知识的侈陈 |
第四章 王兆云小说的叙事艺术 |
第一节 奇异诡谲的情节设计 |
第二节 述论结合的史传笔法 |
第三节 浓淡相宜的语言风格 |
第五章 王兆云小说的价值 |
第一节 王兆云小说的资料价值 |
第二节 王兆云小说的文体价值 |
结语 |
附录:王兆云小说在明清被转摘征引情况 |
征引文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十年后随访的肺功能和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SARS康复患者肺功能的随访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入组标准 |
1.1.3 问卷调查 |
1.1.4 肺功能检查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SARS患者现状 |
1.2.2 SARS组与对照组 |
1.2.3 SARS组早期随访结果与现状 |
1.3 讨论 |
1.3.1 SARS患者一般情况 |
1.3.2 SARS患者肺功能变化探讨 |
1.4 小结 |
二、SARS随访患者代谢组学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入组标准 |
2.1.3 问卷调查 |
2.1.4 实验室检查 |
2.1.5 代谢组学分析 |
2.1.6 SARS患者住院期间激素用量 |
2.1.7 动物实验 |
2.1.8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SARS患者现状 |
2.2.2 SARS患者血清代谢组发生改变 |
2.2.3 SARS患者血清脂类代谢组发生改变 |
2.2.4 激素治疗对愈后短期内脂类代谢没有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代谢组学的应用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高频超声在急性闭合性指伸肌腱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急性闭合性Ⅰ区指伸肌腱损伤(急性闭合性锤状指)的高频超声应用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急性闭合性Ⅱ-Ⅴ区指伸肌腱损伤的高频超声应用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急性闭合性指伸肌腱损伤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IGF-1和IGFBP-3基因多态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及中医血瘀体质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与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
1.1.1 与血管内凝血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
1.1.2 与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
1.1.3 糖皮质激素代谢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 |
1.2 关于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对未知单核苷酸突变位点的检测技术 |
1.2.2 对已知单核苷酸突变位点的检测技术 |
1.3 中医血瘀质与NONFH发病相关性研究 |
1.3.1 中医体质学发展进程 |
1.3.2 中医体质学说的内容 |
1.3.3 中医体质学与疾病诊治 |
第二章 IGF-1和IGFBP-3基因多态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
2.1 IGF-1和IGFBP-3基因多态性检测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结果 |
2.2 讨论 |
2.3 结论 |
第三章 IGF-1和IGFBP-3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血瘀体质相关性研究 |
3.1 中医体质分析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研究结果 |
3.2 讨论 |
3.3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件 |
(7)中药关节腔灌注对激素型股骨头坏死MSCs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现代医学对SANFH发病机理的研究 |
1.3 现代医学防治SANFH的研究进展 |
2. 祖国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2.1 祖国医学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名的认识 |
2.2 祖国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辩证论治 |
2.4 中医药防治SANFH的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实验1 活骨注射液体外诱导SANFH兔M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能力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研究方法 |
2.1 SANFH兔模型的建立 |
2.2 细胞诱导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 |
2.3 活骨注射液对MSCs迁移能力的影响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形态观察 |
3.2 影像学检查 |
3.3 细胞表面标记物检测结果 |
3.4 细胞形态学观察 |
3.5 细胞增殖结果 |
3.6 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 |
3.7 钙化结节的计算 |
3.8 MMP-2 mRNA检测结果 |
实验2 活骨注射液体关节腔灌注结合MSCS移植对SANFH兔VEGF/TGF-β1/MMP-2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分组及造模方法 |
2.2 MSCs制备 |
2.3 各组处理措施方法 |
2.4 细胞移植 |
2.5 标本取材及处理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体重及形态观察 |
3.2 形态观察 |
3.3 影像学检查 |
3.4 股骨头病理组织学变化 |
3.5 VEGF、TGF-β1、MMP-2 mRNA的表达 |
3.6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讨论 |
1. 中医药对SANFH的防治理论 |
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3. 活骨注射液对SANFH的防治作用的探讨 |
4. 活骨注射液对MSCs增殖、成骨分化、及迁移能力影响的结果分析 |
4.1 活骨注射液对MSCs增殖的影响 |
4.2 活骨注射液对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
4.3 活骨注射液对MSCs迁移能力的影响 |
5. 活骨注射液联合MSCs移植对SANFH治疗作用的分析 |
5.1 活骨注射液配合MSCs移植对VEGF的影响 |
5.2 活骨注射液配合MSCs移植对TGF-β1的影响 |
5.3 活骨注射液配合MSCs移植对MMP-2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8)复阳活骨丸配合髓芯减压术对家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凝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形态变化分析 |
2 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3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
理论探讨 |
1 中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2 西医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3 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及其意义 |
4 关于髓芯减压的作用原理 |
5 检测指标的意义 |
6 导师学术思想 |
7 复阳活骨丸配合髓芯减压术治疗 SANFH 作用机制的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验图片 |
附录2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3 发表论文论着及科研情况 |
(9)胸椎椎弓根和椎弓根—助骨复合体的应用解剖及相关内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胸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应用解剖及胸椎椎弓根螺钉直向固定技术与经椎弓根轴向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
第一节 胸椎椎弓根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解剖学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测量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两种椎弓根螺钉技术即椎弓根直向技术、椎弓根轴向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测量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
附图一 |
第二部分 经胸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与生物力学研究 |
第一节 胸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两种椎弓根螺钉技术即椎弓根直向技术、椎弓根轴向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二 |
附图二 |
第三部分 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应用于脊柱侧弯的临床评价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三 |
全文结论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术任职 |
(10)DNA氧化损伤与NO异常释放及细胞凋亡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一氧化氮含量变化与细胞凋亡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与骨细胞凋亡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申报的课题 |
四、郭文通——医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 [1]蓝瑛青绿山水画研究[D]. 王一韬.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王直交游着作考论[D]. 苏乐盈.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3]王兆云小说研究[D]. 陈佩佩.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4]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十年后随访的肺功能和代谢组学研究[D]. 李莉.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高频超声在急性闭合性指伸肌腱损伤中的应用研究[D]. 王铁铮. 山东大学, 2018(02)
- [6]IGF-1和IGFBP-3基因多态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及中医血瘀体质关联性研究[D]. 韦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中药关节腔灌注对激素型股骨头坏死MSCs调控机制的研究[D]. 彭宇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4)
- [8]复阳活骨丸配合髓芯减压术对家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凝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孔超.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1)
- [9]胸椎椎弓根和椎弓根—助骨复合体的应用解剖及相关内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评价[D]. 付少锋. 重庆医科大学, 2014(03)
- [10]DNA氧化损伤与NO异常释放及细胞凋亡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白锐. 重庆医科大学, 2013(10)
标签: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论文; 王直论文; 股骨头论文; 细胞凋亡论文; 对照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