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与现代医疗仪器(论文文献综述)
鲁星[1](2020)在《政府R&D资助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和湖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技术产业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产生巨大影响,大力发展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有助于提高地区的生产率。而发展高技术产业需要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其中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政府的参与,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一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扶持的作用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以及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如何通过政府的精准支持,发挥其对于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绩效的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选取了湖北和上海两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三阶段DEA模型,利用2009-2016年湖北和上海高技术产业数据,测度了这两个地区在2009-2015年的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然后选取2009-2015年湖北和上海的高技术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来分析了政府R&D资助对于这两个地区的搞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然后建立了面板门槛模型检验政府R&D资助在搞技术产业中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上海市政府R&D资助对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有提升作用,特别是当政府R&D超过门槛值,存在显着正向作用,而湖北省政府R&D资助只有当超过门槛值,才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有显着的正向作用。根据上述实证结果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上海市和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相关政策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徐浩[2](2020)在《不同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研究》文中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金融供给总量不足、融资方式单一等问题。与此同时,我国金融领域又存在着“脱实向虚”、“服务实体经济不足”等矛盾。如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协同创新发展,发挥金融的产业支持效应,走产融结合的道路,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基础上,首先对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方式、金融支持效应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继而梳理和总结融资相关理论,进而运用产融结合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金融支持之间的作用机制及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机理与要素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分行业发展和融资方式现状基础上,结合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选取以直接融资为主要支持体系的美国为代表和以间接融资为主要支持体系的日本为代表进行研究,总结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揭示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问题;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从内源融资、银行信贷、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政府补贴等融资方式,实证分析不同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分行业发展的支持效应。整体效应的实证结果显示,内源融资方式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正向支持效应,敏感度最高,其他融资方式支持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分行业效应的实证结果显示,六大分行业的五种融资方式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具有较大的行业差异性,其中,内源融资对我国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影响为负,不同于其他行业。最后,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和分行业两个角度,提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效应的对策建议。产业整体提升思路主要从政府、资本市场、金融机构等角度着手,包括完善政策性融资体系、做强商业银行主体功能、发挥股权融资支持作用、优化债劵融资补充功能、完善风投运行机制、创新担保方式和信用制度等内容;分行业提升思路主要是针对分行业的金融支持效应差异,提出应做强行业发展的主导融资方式,同时发挥多元化融资方式的支持效应,提供精细化的金融支持服务。
石媛[3](2020)在《寒冷地区三甲医院能耗分布与建筑布局节能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绿色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与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降低建筑能耗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我国医院数量增长较快,据统计201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已经突破100万,较2017年增加了1.7万。随着医院数量与面积的急速增长扩张,能耗也呈逐年递增趋势,节能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医院建筑节能技术的各项研究对促进我国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医院的节能研究可以从不同的领域进行,建筑师可以通过对医院建筑设计阶段的把控,实现空间与气候的有机契合。本文以医院方案设计中的布局设计为出发点,展开寒冷地区三甲医院能耗的分布规律、医院布局因素与能耗的关联性,以及布局节能措施的研究。首先,本研究针对寒冷地区范围内北京、济南、西安等典型城市的三甲医院有步骤地开展调研。在四部分调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寒冷地区医院总体布局、各功能区布局、科室布局的详细特点。并通过问卷调查、能耗监管平台数据查询等多种方式收集了近年来样本医院各项能耗数据,深入分析得出寒冷地区医院建筑能耗的地域性分布、季节性分布特点以及医院功能区分布特点。同时剥离出与建筑设计高度相关的能耗数据与建筑各功能区布局相对应,揭示建筑布局与能耗的关联性关系。其次,基于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将医院建筑布局设计依照建筑方案设计及医疗工艺流程设计的相关步骤,从宏观到微观逐步进行分级,并赋予每一级节能任务。进一步识别对能耗有影响的医院建筑布局设计因素,分别匹配至集中式、半集中式两类医院的三级布局中,依据调研信息,为布局设计因素取值,最终形成寒冷地区三甲医院三级布局节能体系,作为后期能耗模拟的理论基础。再次,经过可行性评估验证,选择Design Builder作为模拟软件。采用全面试验设计法与优化筛选组数的方式对集中式、半集中式医院的三级布局因素展开全年动态能耗模拟研究。用方差分析法判断各布局因素的对于采暖、空调、照明以及三者综合能耗的影响程度,总结布局因素节能率区间,揭示医院布局与能耗之间的定量关系。最后,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寒冷地区三甲医院各级布局的最优策略,分别对集中式、半集中式医院布局策略进行汇总,绘制节能策略汇总及节能率对比图表,便于在设计阶段,根据不同情况随时加入节能策略对建筑设计进行节能指导。本文针对医院建筑布局提出分级节能的要求,分析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总结布局节能设计策略的科学结论为寒冷地区三甲医院节能设计提供了指导作用,对于综合医院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未规定的布局设计部分做出一定的节能补充。
薛占梅[4](2019)在《中国高技术产业R&D资本存量核算》文中认为我国目前对于经济发展已经不再只追求数量,更加偏重于质量,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需求。而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我国将要素密集型产业转型发展,逐渐转化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我国高技术产业就是我国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代表,需要发挥该产业对我国其他产业的引领作用,推动我国其他产业加快创新,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引导低端制造业转化为高端制造业,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目前,虽然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创新发展速度上快于我国其他制造业,但相对国外来看还是有些差距的,而且存在着内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资本存量进行测算,可以明确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比较产业内部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为资本在行业之间的分配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而且我国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明确将R&D纳入固定资产,不再作为中间消耗处理,对高技术产业的R&D资本存量进行核算可以丰富我国R&D资本化研究。为了核算我国高技术产业R&D资本存量,本文总结了国内高技术产业中R&D资本存量的核算方法及参数设定方法的现状,并结合国内外R&D资本存量核算方法及参数设定方法的现状,确定基于BEA方法来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资本存量进行核算。首先在前瞻利润模型基础上通过对相关参数进行合适的设定并利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内五个行业的R&D资本折旧率,然后在假定R&D资本存量增长率与R&D资本投入增长率相同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方法计算出我国高技术产业R&D资本存量增长率,在此基础上结合折旧率计算出高技术产业内各行业的R&D初始资本存量,接着使用各行业的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以及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值来替代分行业R&D价格指数,在这些参数设定基础上,利用R&D资本存量计算公式核算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历年R&D资本存量,进而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高技术产业中五个行业的折旧率大小不同,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折旧率最低,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折旧率最高,高技术产业内五个行业的折旧率相对其他行业比较高。(2)五个行业中初始R&D资本存量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为第二,航空、航天相关设备制造业排行第三,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排在第四位,而最后一名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初始R&D资本存量还不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初始R&D资本存量的十分之一,说明我国在1996年我国将大部分的R&D资本投入到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国家在1996年大力发展该行业。(3)截止到201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五个行业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形成的R&D资本存量最高,与医药相关的两个行业的R&D资本存量也较高,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行业与航空、航天相关设备制造业最终形成的R&D资本存量较为接近,处于五个行业中的最底层,说明与其它四个行业相比,我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是最快速的,在该行业投入的资本也较多。医药方面的发展在五个行业中处于中间水平,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行业与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在五个行业中发展水平是最为缓慢的。高技术产业内五个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很明显的,发展处于不均衡状态,故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对于高技术产业内部的R&D人力和物力之间投入在行业之间进行平衡,均衡发展,进而发挥我国高技术产业对国内其他行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其他行业的转型升级,逐渐实现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生产。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对于折旧率的设定。本文在计算R&D资本折旧率时没有将其设定为一个固定的值,而是选择合适的方法分行业计算出折旧率,进一步计算R&D资本存量,更加符合现实。第二,R&D价格指数的设定,本文使用BEA方法计算R&D资本存量,考虑到高技术产业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差异对于R&D价格指数存在影响,本文在计算R&D价格指数时将按行业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加入到其中,结合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合成R&D价格指数。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由于2017年的数据存储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8》中,而该年鉴在2019年发布,有两年的延迟,故而本文的数据只获取到2016年,时效性较差;第二,由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在2011年曾经调整过统计口径,故而收集的数据前后具有不一致性,对最后测算结果可能存在影响。
储灿[5](2019)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循环肿瘤细胞分选仪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流控循环肿瘤细胞分选仪是一种应用于癌症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细胞检测分析仪器,其原理是通过对人体血液中的稀有循环肿瘤细胞进行筛选富集并完成计数,最终根据分析结果实现对癌症的诊断和辅助治疗。微流控技术细胞分选仪目前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但是其应用前景广阔,未来的市场需求量同样可观。然而通过分析调研,可以发现目前全球高端医疗仪器的市场仍被欧美日等国的产品牢牢占据。究其原因,除了技术层面的差距,仪器造型设计以及交互设计上的不足也是国产医疗仪器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医疗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医疗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同样需要得到重视与发展。本文针对循环肿瘤细胞分选仪的外观造型以及人机交互界面进行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设计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学习研究细胞分选仪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功能结构。并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相关设计理论和现有的标准人体尺寸数据,完成仪器的人机尺寸分析。主要包括仪器整体造型以及各功能部件的参考设计尺寸计算以及各功能部件在仪器上的布局位置分析;(2)根据产品设计中色彩和材质的相关设计理论,并结合医疗仪器的自身特点,进行仪器的色彩和材质分析研究。最终确定细胞分选仪的色彩以及材质设计方案;(3)根据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分析结果完成仪器的外观造型设计,包括仪器整体外壳的造型设计以及各功能部件的机械结构设计。并运用色彩及材质分析的结果完成渲染工作,得到仪器的效果图。最后运用JACK人机仿真软件针对所设计的细胞分选仪进行仿真分析,验证其在人机工程上的合理性;(4)根据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相关原理进行仪器交互界面的分析研究,完成细胞分选仪的交互界面设计。并针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相应的评价分析,验证设计的可行性。最终完成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循环肿瘤细胞分选仪的造型和交互界面设计,构建一套较为系统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医疗仪器设计流程。
张晓杰[6](2019)在《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被配置于世界各个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全球价值链的不同分工地位决定了一国在贸易中的利益得失。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可知,全球价值链不同的分工环节有着不同的附加价值,微笑曲线可以形象的描述世界各国产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时所处的位置,分工地位较高的国家发展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附加值较高环节,分工地位较低的国家只能生产组装加工低附加值的环节。高技术制造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特征,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的体现,高技术制造业是一个典型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可以进行跨国生产的产业。当前,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以加工贸易生产为主嵌入到了全球价值链的体系中并希冀实现价值链的攀升,准确测度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及细分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探索影响分工地位的因素,对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论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文献及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其次分析了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总体和细分行业的发展现状,利用UNCOMTRAD数据库SITC(Rev3.0)五位码高技术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数据和世界银行人均GDP(2010年不变美元)的数据测算了G20集团成员国(包括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总体及细分行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以衡量其分工地位,发现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总体存在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以加工贸易为主,过度依赖外资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低端的问题,而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之间又存在异质性;然后从技术和要素禀赋两方面分析了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的传导机制,选择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中间品进口、资本密集度五个要素分别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总体和细分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从高技术制造业总体来看,中间品进口、研发投入、资本密集度对其有显着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有显着负向作用,人力资本影响不显着,而以上因素对总体与细分行业之间的影响具有显着性差异;最后在充分考虑细分行业异质性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建议。
梁琳[7](2019)在《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发展,我国正在从世界高技术产业大国转变为高技术产业强国。但是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并不均衡,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也是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如何促进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使其既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又能更好地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东北地区经济再振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经济问题。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来看,发展高技术产业关键在于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确定为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本文首先考察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现状,测算分析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剖析制约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并结合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且滞后。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辽宁省最好,吉林省次之,黑龙江省相对最差。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显着的行业差异,其中,医药制造业和航天、航空器及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通过测算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可以发现,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均处于中度协调发展,即近年来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是很显着。但也同时说明,东北地区依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很大。第二,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产出成果少、成果转化能力偏低等方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全国来说处于中低等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通过实证检验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可以发现,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和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对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第三,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发现,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呈现“总体低,速度慢,研发不高,转化更低”的特点。具体来说,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相比,近些年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一直较低;分省来看,辽宁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相对最高,但是近几年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辽宁省却一直没有起色;从动态效率的测算结果来看,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吉林省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速度相对较快,黑龙江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在三个省份中最低,但近些年其发展速度相对并不慢;分阶段来看,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技术转化阶段的技术效率都偏低,导致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整体偏低;分行业来看,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各大行业技术创新效率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这两大优势行业技术转化阶段的技术效率都偏低,这是造成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较低的重要原因。第四,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受到了来自产业层面、企业层面、政府层面和外部环境层面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主要包括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行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产业集聚程度不够,高技术企业高端人才短缺,企业规模质量不高,企业制度效率低,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等。进一步用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所有制结构、政府支持力度、金融机构支持等因素对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程度显着。综上所述,为了提升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从产业层面应该优化高技术产业的行业结构,提高产业集聚程度;从企业层面应该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提升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完善高技术企业的各项制度;从政府层面应该向国家争取更多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从外部环境层面应该为高技术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快完善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积极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合作交流。
崔永平[8](2019)在《我国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保障人民健康和支撑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随着我国装备制造逐步向高端产业升级,我国医疗仪器及设备制造业不断满足国内需求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的进程中,不仅面临国际先进企业的竞争,也充满了发展机遇。分析我国医疗仪器设备机器制造业的产业环境及其竞争力,并提出发展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学者的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我国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的特殊性,界定了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的概念,以及竞争力和医疗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竞争力的概念;用推论演绎的方法论述了竞争优势理论和产业聚集理论;同时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搜集全球和我国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的产业数据,采用数理统计与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全球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竞争力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对我国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竞争力发展现状的产业内部结构、市场发展规模、产业所处发展环境、产品自身特点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依据我国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目的和原则,构建了初选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调查法收集数据与建议,通过群组决策特征根法进行指标筛选,构建了完备的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了基于熵权—TOPSIS组合法的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通过选取2007-2016年我国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数据,本文对我国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并对2016年我国22个省市地区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竞争力的截面数据进行评价研究。依据评价结果,对我国22个地区的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归类,并分析了 22个地区医疗仪器设备和器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水平,得出各省市地区在市场、技术和资产竞争力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最后,结合我国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竞争力发展现状和竞争力评价结果,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各区域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竞争力水平存在差异。并针对发展现状和评价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为促进我国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竞争力发展提供依据。
刘梦瑶[9](2019)在《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R&D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劲头日益疲软,经济增速缓慢,依旧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和国有企业的支撑,市场活力低。在“新常态”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东北经济发展屡屡遭遇挫折。2012年“振兴东北”再次提上日程,东北亟需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培养合适的接续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其中,高技术产业成为了很好的选择,其经济附加值高,对人才质量要求高,不需要消耗大量资源。此外,我国重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主张也为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对东北高技术产业及其R&D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东北高技术产业存在企业数量少、从业人员少、资产持有量低、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低、出口额低且出口不均衡等现象。此外,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研发活动中,资金和劳动投入水平低,专利申请数量少、企业自办研发机构数量少,并不有利于高技术产业迅速壮大、发展。本文以高技术产业R&D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利用SFA分析方法,对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全国范围来看,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R&D效率很低,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从东北地区分行业来看,医药制造业的R&D效率水平整体最高,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R&D效率表现最为堪忧,各行业间R&D效率差距较大,产业内部各省份间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对于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来说,资金和劳动的投入都已经不能很好的促进产业新产品的销售。对于R&D效率的影响因素方面,行业规模、产品出口比例、企业自办研发机构都会有效的促进R&D效率的提升,国有企业比例、企业自身的研发投资会明显抑制R&D效率的提升,而政府投资、企业利润和企业规模对R&D效率没有显着的影响。本文分析认为,整体来讲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行业规模过小,产品出口比例低,企业自办研发机构数量少,国有企业比例过高,企业研发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企业研发资金运用监管不到位,企业利润投入研发活动的比例不高,企业组织内耗也过高,这些都影响了 R&D效率水平。提高R&D效率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从做基础做起,循序渐进。针对以上分析,本文对东北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明确政府职责,壮大产业规模,关注国企改革,加强对外贸易,带动企业成长,加大研发力度。从多方面入手,改善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R&D效率。
丁琦[10](2019)在《“互联网+”视角下东北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提升了全社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更是使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带。相比而言,东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较发达地区差异显着,高技术制造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带动作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国家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支持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更是提出了构建工业互联网的宏伟蓝图。本文认为“互联网+”可以通过平台效应、模式创新等方式渗入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过程,将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等融合到一起,可以有效打破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可以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本文从“互联网+”的视角出发,首先测度了东北地区“互联网+”的程度,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互联网+”程度较低,与其他地区差距较大;其次,本文分析了1995年之后东北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结果显示东北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行业之间差异明显;最后,本文选取2006-2016年的有效数据,借助Frontier4.1软件,利用SFA分析方法测算了东北地区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并检验了“互联网+”对东北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互联网+”可以促进东北地区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并且技术研发阶段比技术转化阶段效果更明显。根据实证结果,本文从政府与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东北地区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二、计算机与现代医疗仪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与现代医疗仪器(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R&D资助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和湖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二、 基本概念、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高技术产业 |
2.政府R&D资助 |
3.创新绩效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1.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的特性 |
2.政府 R&D 资助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的作用影响 |
三、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绩效的测度 |
(一)三阶段DEA模型 |
1.第一阶段DEA模型 |
2.第二阶段-SFA模型 |
3.第三阶段-BCC模型 |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收集 |
1.指标选取 |
2.数据收集 |
3.数据描述性统计 |
(三)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评价 |
1.一阶段DEA计算结果与分析 |
2.二阶段SFA计算结果与分析 |
3.三阶段DEA计算结果与分析 |
四、政府R&D资助对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的作用 |
(一)变量构建与数据来源 |
1.变量构建 |
2.数据描述性统计 |
(二)模型构建 |
1.政府R&D资助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回归模型构建 |
2.门槛效应模型构建 |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
1.政府资助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影响 |
2.政府R&D资助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门槛效应研究 |
五、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不同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金融支持文献综述 |
1.2.2 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
1.2.3 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效应评价文献综述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内容安排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 |
2.1.1 高新技术产业 |
2.1.2 融资方式 |
2.1.3 金融支持效应 |
2.2 融资方式相关理论 |
2.3 产融结合理论 |
2.3.1 金融与产业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2.3.2 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机理与要素分析 |
第3章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融资方式现状:统计描述与主要问题 |
3.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3.1.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
3.1.2 高新技术产业行业分布 |
3.2 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分行业的融资方式分析 |
3.2.1 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方式分析 |
3.2.2 高新技术产业的分行业融资方式分析 |
3.3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武汉东湖高新区 |
3.3.1 融资结构不断完善 |
3.3.2 金融支持体系逐步健全 |
3.3.3 政府金融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
3.4 国外实践经验做法——以美日为例 |
3.4.1 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体系 |
3.4.2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体系 |
3.4.3 国外实践经验启示与借鉴 |
3.5 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1 内源融资依赖与多元化融资渠道不畅 |
3.5.2 间接融资主体功能不强 |
3.5.3 资本市场融资短板突出 |
3.5.4 风投资金有限 |
3.5.5 抵押和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 |
第4章 不同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效应:实证分析与效应评价 |
4.1 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效应的模型构建 |
4.1.1 模型的设定及思路 |
4.1.2 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
4.1.3 样本选取及依据 |
4.1.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1.5 变量相关性分析 |
4.2 不同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效应实证分析 |
4.2.1 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效应的实证分析 |
4.2.2 高新技术产业分行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
4.2.3 稳健性检验 |
4.3 实证结论分析 |
4.3.1 实证结论 |
4.3.2 进一步的问题揭示 |
第5章 结论、对策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效应的对策建议 |
5.2.1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效应的整体对策建议 |
5.2.2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效应的分行业对策建议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寒冷地区三甲医院能耗分布与建筑布局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来源 |
1.1.1 宏观背景 |
1.1.2 课题背景 |
1.1.3 课题来源 |
1.2 研究对象 |
1.2.1 寒冷地区 |
1.2.2 三甲医院 |
1.2.3 医疗区 |
1.2.4 能耗分布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医院建筑能耗文献检索 |
1.3.2 医院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
1.3.3 建筑能耗模拟工具及能耗预测方法研究 |
1.3.4 现有技术标准 |
1.3.5 评述及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
1.4 理论基础 |
1.4.1 建筑布局 |
1.4.2 建筑布局与节能设计关系 |
1.4.3 系统论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及方案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技术路线 |
2 寒冷地区三甲医院建筑布局及能耗分布调研与分析 |
2.1 寒冷地区三甲医院调研方案 |
2.1.1 样本的选取 |
2.1.2 调研方案 |
2.2 寒冷地区三甲医院医疗区及能耗现状与分析 |
2.2.1 医疗区总体布局 |
2.2.2 医疗区总体能耗现状分析 |
2.3 综合门诊部与住院部布局及能耗现状与分析 |
2.3.1 综合门诊部布局及能耗现状 |
2.3.2 住院部布局现状及能耗现状 |
2.4 综合门诊部各区域布局及能耗现状与分析 |
2.4.1 综合门诊部——门诊区域布局及能耗现状 |
2.4.2 综合门诊部——医技区域布局及能耗现状 |
2.4.3 综合门诊部——公共区域空间及能耗现状 |
2.5 科室布局及能耗现状与分析 |
2.5.1 门诊单一科室布局及能耗现状与分析 |
2.5.2 医技单一科室布局及能耗现状与分析 |
2.6 寒冷地区三甲医院布局特点总结 |
2.7 寒冷地区三甲医院能耗分布分析总结 |
2.7.1 三甲医院能耗地域性分布特征 |
2.7.2 三甲医院能耗的季节性分布特征 |
2.7.3 三甲医院能耗功能区分布特征 |
2.8 小结 |
3 寒冷地区三甲医院建筑布局节能体系建构 |
3.1 建筑布局与建筑设计与医疗工艺流程设计的关系 |
3.1.1 建筑布局与建筑方案设计 |
3.1.2 建筑布局与医疗工艺流程设计 |
3.1.3 建筑布局与二者对应关系 |
3.2 三级布局节能体系建构原则、特点与方法 |
3.2.1 三级布局节能体系概念 |
3.2.2 三级布局的节能体系建构特点 |
3.2.3 节能布局节能体系构建方法 |
3.3 三甲医院三级布局节能体系的确立 |
3.3.1 第一级——医疗区总体布局 |
3.3.2 第二级——功能区域布局 |
3.3.3 第三级——单元内布局 |
3.4 三甲医院三级布局设计因素及取值 |
3.4.1 建筑布局设计因素的概念 |
3.4.2 集中式医院布局设计因素选择及取值 |
3.4.3 半集中式医院布局设计因素选择及取值 |
3.5 小结 |
4 建筑能耗试验设计及分析研究 |
4.1 建筑能耗模拟工具选择 |
4.1.1 模拟工具的对比 |
4.1.2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设置 |
4.1.3 模拟验证及误差分析 |
4.2 试验方法设计及模拟结果分析方法 |
4.2.1 典型模型的建立 |
4.2.2 全面试验设计法及优化 |
4.2.3 方差分析法 |
4.2.4 节能率分析法 |
4.3 小结 |
5 寒冷地区集中式三甲医院建筑三级布局节能设计研究 |
5.1 第一级布局因素与能耗模拟 |
5.1.1 综合门诊部整体布局因素模拟 |
5.1.2 住院部整体布局因素模拟 |
5.1.3 医疗区整体布局多因素组合模拟 |
5.2 第二级布局因素与能耗模拟 |
5.2.1 综合门诊部——医技区域模拟 |
5.2.2 综合门诊——公共区域模拟 |
5.2.3 住院部——护理单元模拟 |
5.3 第三级布局因素与能耗模拟 |
5.3.1 综合门诊——门诊科室 |
5.3.2 综合门诊——医技科室 |
5.4 集中式医院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分析总结 |
5.4.1 第一层级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图表 |
5.4.2 第二级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图表 |
5.4.3 第三级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图表 |
5.5 集中式三甲医院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总结 |
5.5.1 第一级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 |
5.5.2 第二级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 |
5.5.3 第三级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 |
5.6 集中式三甲医院三级布局节能策略汇总及其对应节能率 |
5.7 小结 |
6 半集中式三甲医院建筑三级布局节能设计研究 |
6.1 半集中式三甲医院第一级布局因素与能耗模拟 |
6.1.1 综合门诊部整体布局 |
6.1.2 住院部整体布局 |
6.1.3 医疗区整体布局 |
6.2 半集中式三甲医院第二级布局因素与能耗模拟 |
6.2.1 综合门诊部——门诊区域模拟 |
6.2.2 综合门诊——医技区域模拟 |
6.2.3 综合门诊——公共区域模拟 |
6.3 半集中式三甲医院第三级布局因素与能耗模拟 |
6.3.1 综合门诊——门诊科室 |
6.3.2 综合门诊——医技科室 |
6.4 半集中式三甲医院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总结 |
6.4.1 第一级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图表 |
6.4.2 第二级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图表 |
6.4.3 第三级布局因素对能耗影响程度图表 |
6.5 半集中式三甲医院建筑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总结 |
6.5.1 第一级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 |
6.5.2 第二级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 |
6.5.3 第三级布局节能最优设计策略 |
6.6 半集中式三甲医院三级布局节能策略汇总及其对应节能率 |
6.7 小结 |
7 结论及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4)中国高技术产业R&D资本存量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高技术产业与R&D相关理论知识 |
1.1.1 高技术产业范围 |
1.1.2 R&D定义与R&D活动分类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选题背景 |
1.2.2 选题意义 |
1.3 论文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存在的问题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高技术产业R&D资本存量核算参数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2.2 R&D资本存量测算方法及参数文献综述 |
2.2.1 R&D资本折旧率计算文献综述 |
2.2.2 初始R&D资本存量估算文献综述 |
2.2.3 R&D投入价格指数文献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3 R&D资本存量测算方法 |
3.1 资本存量测算方法 |
3.2 关键参数估算方法 |
3.2.1 初始R&D资本存量测算方法 |
3.2.2 R&D资本折旧率测算方法 |
3.2.3 R&D价格指数计算方式 |
4 高技术产业R&D资本存量测算 |
4.1 数据来源 |
4.2 数据描述性分析 |
4.3 变量确定 |
4.3.1 R&D资本折旧率的确定 |
4.3.2 R&D价格指数 |
4.3.3 初始R&D资本存量测算 |
4.4 高技术产业R&D资本存量测算结果及分析 |
4.4.1 高技术产业R&D资本存量测算结果 |
4.4.2 高技术产业R&D资本存量变动趋势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循环肿瘤细胞分选仪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细胞分选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医疗仪器设计中应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课题创新点 |
1.5 课题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细胞分选仪的人机工程学研究 |
2.1 细胞分选仪的设计调研 |
2.1.1 细胞分选仪现有产品调研分析 |
2.1.2 细胞分选仪的用户调研分析 |
2.2 细胞分选仪的基本结构与工作流程分析 |
2.2.1 细胞分选仪的基本结构分析 |
2.2.2 细胞分选仪的工作流程分析 |
2.3 细胞分选仪的外形尺寸分析 |
2.4 细胞分选仪各功能部件的尺寸及布局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细胞分选仪的色彩与材质研究分析 |
3.1 色彩设计的基本规律 |
3.1.1 色彩的情感体验 |
3.1.2 医疗仪器色彩设计的基本规律 |
3.2 细胞分选仪的色彩设计研究 |
3.2.1 医疗仪器常用色彩方案研究分析 |
3.2.2 细胞分选仪的色彩方案设计 |
3.3 材质选用的基本原则 |
3.3.1 材质的情感体验 |
3.3.2 医疗仪器材质选用的基本原则 |
3.4 细胞分选仪的材质设计 |
3.4.1 医疗仪器常用材质研究分析 |
3.4.2 触控屏常用材质分析 |
3.4.3 细胞分选仪材质选用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细胞分选仪的造型设计实践 |
4.1 设计目标与要求 |
4.1.1 设计目标 |
4.1.2 设计要求 |
4.2 细胞分选仪的概念草图设计 |
4.3 细胞分选仪的建模设计及说明 |
4.3.1 细胞分选仪卯榫式装配结构设计 |
4.3.2 仪器的样品管与产品管拿取机构的设计 |
4.3.3 仪器的废液罐与鞘液罐更换机构的设计 |
4.3.4 仪器的芯片插拔机构设计 |
4.3.5 仪器的细节设计 |
4.4 基于JACK的人机仿真分析 |
4.4.1 计算机辅助人机仿真技术 |
4.4.2 基于JACK的细胞分选仪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细胞分选仪的交互界面设计 |
5.1 细胞分选仪交互界面的设计分析 |
5.1.1 医疗仪器交互界面的设计原则 |
5.1.2 扁平化设计风格 |
5.2 细胞分选仪的交互界面分析 |
5.3 细胞分选仪的交互界面设计实践 |
5.4 细胞分选仪交互界面的图标评价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第七章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细胞分选仪前期设计调研问卷 |
附录 B 细胞分选仪交互界面图标示意相符度评测问卷 |
附录 C 图标易识易记程度测试 |
(6)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 |
1.2.2 国内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和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方法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技术制造业 |
2.1.2 全球价值链分工 |
2.1.3 行业异质性 |
2.2 相关理论 |
2.2.1 国际分工理论 |
2.2.2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2.3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
2.3 主要方法 |
2.3.1 出口技术复杂度 |
2.3.2 固定效应模型 |
第三章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现状及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
3.1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总体情况 |
3.1.1 出口 |
3.1.2 进口 |
3.1.3 附加值 |
3.2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细分行业情况 |
3.2.1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 |
3.2.2 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
3.2.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
3.2.4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
3.2.5 医药制造业 |
3.3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总体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
3.3.1 测度方法的选择 |
3.3.2 数据来源 |
3.3.3 高技术制造业总体分工地位测算 |
3.4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细分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
3.4.1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 |
3.4.2 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
3.4.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
3.4.4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
3.4.5 医药制造业 |
3.5 存在问题 |
3.5.1 研发强度不足,附加价值低 |
3.5.2 以加工贸易为主,过度依赖外资企业 |
3.5.3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细分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存在异质性 |
第四章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的选择 |
4.1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传导机制 |
4.1.1 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传导机制 |
4.1.2 影响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传导机制 |
4.2 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研发投入 |
4.2.2 人力资本 |
4.2.3 外商直接投资 |
4.2.4 中间品进口 |
4.2.5 资本密集度 |
第五章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总体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因素分析 |
5.1 模型设定 |
5.2 相关检验 |
5.2.1 平稳性检验 |
5.2.2 相关性检验 |
5.2.3 Hausmann检验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5.3.1 研发投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
5.3.2 人力资本的影响不显着 |
5.3.3 外商直接投资有显着的负向影响 |
5.3.4 中间品进口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
5.3.5 资本密集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
第六章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细分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因素分析 |
6.1 模型设定 |
6.2 相关检验 |
6.2.1 单位根检验 |
6.2.2 协整检验 |
6.3 回归结果分析 |
6.3.1 中间品进口对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
6.3.2 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
6.3.3 中间品进口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
6.3.4 人力资本和资本密集度对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
6.3.5 外商直接投资对医药制造业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
结论与建议 |
1.结论 |
2.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7)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 |
1.2.2 关于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 |
1.2.3 关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 |
1.2.4 关于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技术产业 |
2.1.2 技术创新效率 |
2.2 基础理论 |
2.2.1 技术创新理论 |
2.2.2 技术创新方式理论 |
2.2.3 高技术产业发展理论 |
2.2.4 产业集聚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现实基础 |
3.1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历程、空间布局及行业结构 |
3.1.1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2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变 |
3.1.3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行业结构特征 |
3.2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历程及行业结构特征 |
3.2.1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2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的行业结构特征 |
3.3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 |
3.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3.3.3 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及能力评价 |
4.1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
4.1.1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分析 |
4.1.2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分析 |
4.1.3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不足 |
4.2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4.2.3 评价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测算分析 |
5.1 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
5.2 指标选取 |
5.2.1 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选取 |
5.2.2 分阶段测算指标的选取 |
5.3 数据来源和处理 |
5.4 测算分析 |
5.4.1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静态技术创新效率测算分析 |
5.4.2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动态技术创新效率测算分析 |
5.4.3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分阶段技术创新效率测算分析 |
5.4.4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分行业技术创新效率测算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1 制约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 |
6.1.1 产业层面 |
6.1.2 企业层面 |
6.1.3 政府层面 |
6.1.4 外部环境层面 |
6.2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2.1 模型选择 |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3 实证检验 |
6.2.4 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从产业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
7.2.2 从企业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
7.2.3 从政府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
7.2.4 从外部环境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我国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概念 |
2.1.2 竞争力概念 |
2.1.3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竞争力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优势理论 |
2.2.2 产业集聚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2.3.2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3.3 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选取 |
第3章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3.1 发展现状 |
3.1.1 全球发展现状 |
3.1.2 我国发展现状 |
3.2 存在问题 |
第4章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目的 |
4.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1.3 评价初选指标体系构建 |
4.2 竞争力评价关键指标识别 |
4.3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分析 |
第5章 产业竞争力评价 |
5.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5.1.1 数据来源 |
5.1.2 分析方法 |
5.2 熵权法的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
5.3 熵权——TOPSIS组合法的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导师简介 |
附件 |
(9)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R&D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高技术产业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高技术产业概念界定 |
2.2 创新理论 |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
2.2.2 新熊彼特学派创新理论 |
2.2.3 制度创新理论 |
2.2.4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
2.3 效率理论 |
2.3.1 古典经济学的效率思想 |
2.3.2 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思想 |
2.3.3 X效率理论 |
2.3.4 技术效率 |
第三章 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及其R&D现状 |
3.1 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3.2 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R&D现状 |
第四章 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R&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效率测算方法选择 |
4.2 变量选取与研究假设 |
4.2.1 投入变量 |
4.2.2 产出变量 |
4.2.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2.4 影响因素与研究假设 |
4.3 模型设定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R&D效率 |
4.4.2 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分行业R&D效率 |
4.4.3 投入要素弹性及影响因素系数分析 |
第五章 改善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R&D效率的建议 |
5.1 明确政府职责 |
5.2 壮大产业规模 |
5.3 关注国企改革 |
5.4 加强对外贸易 |
5.5 带动企业成长 |
5.6 加大研发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R&D折算指数表 |
致谢 |
(10)“互联网+”视角下东北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目的 |
0.1.3 研究意义 |
0.2 研究方法 |
0.2.1 文献研究法 |
0.2.2 结构分析法 |
0.2.3 实证分析法 |
0.3 研究内容 |
0.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0.4.1 论文的创新点 |
0.4.2 论文的不足 |
1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1.1 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 |
1.1.1 高技术制造业内涵界定 |
1.1.2 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方法 |
1.1.3 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 |
1.2 “互联网+”的测度方法及作用 |
1.2.1 “互联网+”的内涵及测度 |
1.2.2 “互联网+”对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 |
1.3 文献述评与本章小结 |
2 东北“互联网+”与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描述性分析 |
2.1 东北地区“互联网+”程度分析 |
2.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1.2 评价结果及分析 |
2.2 东北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描述性分析 |
2.2.1 东北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经营现状 |
2.2.2 东北地区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3 “互联网+”影响东北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机理研究 |
3.1 技术研发阶段 |
3.1.1 将消费者与竞争者转化为创新资源 |
3.1.2 促进研究人员信息沟通 |
3.2 技术转化阶段 |
3.2.1 畅通产学研的沟通渠道 |
3.2.2 拓展科技孵化渠道 |
3.2.3 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
3.3 本章小结 |
4 “互联网+”影响东北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实证研究 |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4.1.1 随机前沿分析法(SFA) |
4.1.2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4.1.3 SFA与 DEA的比较 |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1 技术研发阶段指标体系构建 |
4.2.2 技术转化阶段指标体系构建 |
4.2.3 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4.3 模型构建 |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4.1 东北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结果分析 |
4.4.2 “互联网+”对东北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政府层面 |
5.2.2 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计算机与现代医疗仪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R&D资助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和湖北为例[D]. 鲁星.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2020(12)
- [2]不同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研究[D]. 徐浩.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3]寒冷地区三甲医院能耗分布与建筑布局节能设计研究[D]. 石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中国高技术产业R&D资本存量核算[D]. 薛占梅.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8)
- [5]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循环肿瘤细胞分选仪设计研究[D]. 储灿. 东南大学, 2019(06)
- [6]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研究[D]. 张晓杰.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9(01)
- [7]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 梁琳. 吉林大学, 2019(11)
- [8]我国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竞争力研究[D]. 崔永平.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9]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R&D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刘梦瑶. 延边大学, 2019(01)
- [10]“互联网+”视角下东北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 丁琦. 辽宁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