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少年时期思想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邹广胜[1](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马亚倩[2](2021)在《苏轼黄州诗研究》文中认为苏轼的诗歌以其数量之丰富、题材之多样、内容之广泛、思想之深刻和艺术成就之鲜明,在宋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值得称道的一笔。他曾自述平生功业,认为成就尽在黄州、惠州、儋州贬所。贬谪黄州是苏轼第一次被侮,骤遭横暴,几至于死,心境的起伏尤为巨大。此一时期所作诗歌,虽体量不大,但情感内涵丰富,题材类型多样,风格上也有诸多新变,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色。因此,《苏轼黄州诗研究》是完善苏轼诗歌研究的重要一环。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苏轼黄州诗歌创作与此一时期思想嬗变之研究。苏轼黄州诗上起《初到黄州》,下迄《别黄州》,共计199首。此一时期的诗歌与前期的诗歌相比,出现了题材减少和创作态度趋于保守的整体特征。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在于,经历“乌台诗案”后,苏轼的思想观念、精神特质和处世态度发生了转变。他自幼信奉的儒家思想在壮志难酬的现实境遇下暂时消隐,转而主动接受佛理的浸染,收敛起了“奋厉有当世志”的锋芒,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多元思想和旷达自适的通脱灵魂。第二章为苏轼黄州诗的主题类型研究。因直谏遭贬,苏轼不敢再谈时事,因此黄州诗的内容呈现出以抒发个人生命感慨为主的鲜明特色。御史台之狱使他和苏辙险遭生死之隔,绝处逢生,如同再世,兄弟之情益笃,因此与子由相期相勉、互诉心事的作品陡然增多。其忧国之心、爱民之怀亦不因被贬而稍减,强烈的士大夫责任感于诗中每可见之。东坡深受君王知遇之恩,虽遭弃置,他仍因未报家国以尽臣子职责感到豪情难抑。这些内容构成了其诗丰富深厚的主题内涵,也大大丰富了东坡的生命体验。第三章为苏轼黄州诗的艺术特色研究。苏轼所作的黄州诗各体皆备,除了五言、七言、古体诗、乐府诗等,别家少见之六言诗、四言诗,此时也均有涉及。这些诗反映了东坡“崇写实,尚奇趣”“重自然,反雕琢”和“求独创,成典范”的艺术追求,体现出了清旷简远、自然平淡和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在艺术技巧上,苏轼黄州诗章法新奇,结构严谨,注重用典的博采性和精当性,由此赋予诗歌深髓旨趣。在语言运用方面,东坡善以比喻达成距离美感,避免直率单调,还常以议论说理入诗,意趣隽永,别出机锋。在字句锤炼上,东坡工于炼字,喜用叠词,遂使诗歌呈现出“有研炼之极而人不觉其炼”的效果。第四章为苏轼黄州诗对其岭海诗的影响之研究。同为贬谪之作,岭海诗在很多方面可以看作是黄州诗创作观念和诗风诗旨之赓续。在创作观念上,东坡在党争的挤压下起起落落,直至垂老投荒、远贬岭海,他察觉、体悟了“诗人例穷”之创作现象的存在必然性,也开始强调“合乎礼仪”的创作规矩。在诗歌创作上,黄州时期,苏轼即推崇陶渊明的诗歌,钦慕其归隐田园的高洁情怀。至岭海时,他师法渊明,遍和陶诗,彻悟进退有度、张弛并收才是理想的生命情调。诗风也接续了黄州诗歌平淡、古朴的特点,终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高妙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岭海诗于平淡之外还呈现出奇矫瑰丽、幽邃缥缈甚至是天马行空的新风致,传达出诗人一贯的昂扬精神和通达的生命哲学观。
任佳雨[3](2021)在《张先词用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先,是北宋词坛重要的词人之一,他长于词、守于律,精通音乐,在作词方面造诣颇深。张先“古今一大转移”之地位与其独具一格的用调特色密切相关。对张先的用调进行研究有助于探究词由唐入宋以来,北宋前期词坛的用调风尚,同时也为当时词调的发展演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张先集编年校注》一书,统计张先存词175首,用调89调,本文在对其用调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探讨的基础上,以张词用调为立足点,从词调史的角度为张先在词史上的地位提供一个评价坐标,更加具体感知张先词对前人的继承及对时人的影响。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分析张先用调的词调背景以及梳理张词用调的基本概况。张先处于北宋前期,正是词体由唐入宋,词调小令繁盛,长调慢词兴起发展的阶段,呈现出继承与新变的复杂面貌。张先用调特点也恰好反映了时代风貌,其用调丰富广泛,积极创调,小令居多,同时尝试长调慢词。第二章主要探讨张先对唐五代旧调的继承发展、对北宋新调的积极选用及首见或首创词调的创新尝试。张先不仅在继承唐五代旧调的基础上对词调体式和内容进行了突破和发展,也对北宋新兴词调积极填词,自己还大量的创制新调,为词调的丰富与发展做出贡献。第三章主要探讨张先词用调的声情问题。从题材与声情及宫调与声情两个角度出发。张先不仅扩大了词调的传统题材,而且能够在同一事件中选用不同词调表述自己当时的复杂心境,其次,张先词情感与宫调音乐相配合,做到文情与声情的基本契合。第四章主要探讨张先词用调的意义和影响,张先歌词所具有的“古今一大转移”的特征并不止于艺术风格的变化,通过句式的丰富、字音的辨析、用韵的独特、词调结构等歌词的内在方面,探讨其转移地位的形成及对当时与后世的影响,其次,张先作为词坛耆宿对新入词坛的苏轼的的影响,也应首先从用调的角度来看,其与苏轼交游唱和,对苏轼产生深远影响。
马甜[4](2021)在《迦陵词词调与词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迦陵词为基础,综括清人序跋、词话、词律等文献,兼及陈维崧的词学思想、实际创作、词学风格等内容,探究迦陵词词调与词风形成的关系。通过对其用调特点、不同题材用调的分析以及用调接受情况的考察,探析迦陵词用调对其多样化词风形成的影响。进而以《贺新郎》一调作为个案研究,探析陈维崧词风以慷慨豪放为标志性词风的原因。通过对迦陵词用调与词风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在词乐失传的背景下,由点到面的进一步深入探析清代词人如何兼顾用调与词风的关系。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共分为五部分,下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绪论主要梳理总结了从清代至当代迦陵词的研究状况,探讨了陈维崧用调与词风关系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同时,对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了概述。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词调研究的背景以及词调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作为论文立论的基础。此外,统计分析了迦陵词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用调的异同和变化,对比总结出迦陵词用调特点。通过对迦陵词用调的统计分析,可知迦陵词用调的整体状况,为后文论述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从词调接受的角度,探讨了迦陵词对词调的接受与词风形成的关系。针对迦陵词发展的三个阶段,统计不同阶段对词调接受的异同。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对唐五代词调及两宋词调的继承。从不同时期对不同声情词调的接受出发,探析迦陵词接受的广泛来源对其多样化词风的影响。第三章主要探究了迦陵词题材与用调的关系,以及对词风的影响。不同题材的创作针对不同的词调,并影响到不同题材作品的风格。本章第一节对迦陵词的题材进行了分类统计,为下面两节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二节分析了迦陵词不同题材的择调倾向,探析不同题材的特点与不同词调韵律结构的适应性。第三节总结了迦陵词不同题材择调与词风的关系,分为一调多态、一调同态、本意词三个方面。本章主要从题材角度,探析迦陵词不同题材的择调倾向,以及对其词风产生的影响。第四章以《贺新郎》一调为主进行个案分析。探析了陈维崧多用《贺新郎》词调与其词风标出性的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贺新郎》词调的声情特征符合迦陵词的风格追求。其次,《贺新郎》词调所具有的叙事潜质,和迦陵词中擅于运用多视角叙事、插叙、预叙等表达方式不谋而合。最后,陈维崧对“稼轩风”的倡导以及对辛弃疾乃至辛派词人的追摹,也是其多作《贺新郎》一调的原因。本章通过探析陈维崧多用《贺新郎》的原因,以窥其豪放词风特异标出的特点。结语部分对本文探究的迦陵词用调特点、用调接受与词风的关系、不同题材择调与词风的关系、慷慨词风标出性原因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选声择调对迦陵词多样化词风形成的影响。
刘伟[5](2021)在《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朝鲜文人积极接受中国诗歌的影响,跨越语言的障碍洞悉中国诗歌的奥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为朝鲜汉诗史留下了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汉诗发展达到成熟的李氏朝鲜中后期,本文的研究对象安东金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安东金氏家族以其独特性屹立于朝鲜文坛,虽诗学中国,却并不拘泥蹈袭,并在实际汉诗创作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色彩。本文选取了安东金氏家族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三代人即金尚宪、金寿恒、金昌协为例,以期通过他们的汉诗创作管中窥豹,探求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风貌。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研读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厘清李氏朝鲜中期的社会境况与文学思潮。在充分了解当时社会文学背景的基础上认识安东金氏家族,解读其在李氏朝鲜中期的独特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从文学家族概念出发引出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创作,展开对安东金氏家族汉诗创作独特性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第二章以金尚宪(1570—1652)的忠贞节义为侧重点展开论述。知人论世,对金尚宪的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进行梳理,对其创作的一千八百余首汉诗进行分析解读。从悲壮的命运感及坚定的节义精神、游仙世界、悼亡与追思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分析,重在揭示其人其诗突出的忠贞节义精神。第三章以金寿恒(1629—1689)的自由纯真为着眼点展开论述。爬梳其生平经历,重点解析其流放灵岩期间所作“和陶诗”。通过诗人仕途失意时期的诗作,洞察其创作心态,从而深入其内心世界,辨析其特点。第四章以金昌协(1651—1708)的自然本真主张为着眼点展开讨论。通过梳理其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洞察其汉诗创作的文心所在。同时从其汉诗的体裁选择与表现技巧两个角度,探究其崇尚本真的诗学思想对其汉诗创作的深刻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安东金氏家族的生活状态为汉诗人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以及强有力的保障,金氏三代汉诗人先后绽放各自独具的个性光彩,继承并发展了金氏家族文学传统,共同谱写出专属安东金氏家族的灿烂汉诗画卷。
王悦笛[6](2021)在《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文中研究说明唐宋时期,园林植物的栽培技艺更加成熟,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唐宋文人对园林植物的栽培与观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独特的园林植物审美体验,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表现。唐宋诗歌的意象表现和艺术意境的营构,都与园林植物审美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审美内涵,做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论文主体分为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考察唐宋时期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若干位代表性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特色。王维和杜甫园林植物书写有着迥异的艺术特色。王维的辋川别业诗倾向于在无人与无我之境中,摒除人工因素的介入,呈露园林植物自然本真的面目;杜甫的园林诗则大量描写园林植物的配置、栽种和修剪活动,着重表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现实的错位,通常呈现出并不融怡和洽的园景。——两人几乎分别处于“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两端。白居易对园林植物的观照方式,有如王维、杜甫二人一正一反的合题,介于物我混融与物我对峙之间。白居易在长期的造园和园居的实践中,对植物材料之于园林审美的各方面意义有深刻领会,并在诗歌中予以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入的表现,形成了卧赏、移床等富有个性的审美方式,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窗竹”等园林植物意象,并表现出驯化、吸纳式的园林审美空间格局。就园林植物书写而言,白居易是一位承上启下、涵盖深广的“集大成者”。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诗中,值得关注的是园林植物的两种形象——作为隐逸符号的花木与作为博物和收藏对象的奇花异木。后世园林中模仿山林的富有野趣的空间,与相对世俗趣味的私人玩好空间的并立,在李德裕对平泉草木的吟咏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反映。苏轼诗中的园林植物审美具有浓厚的人文化特色,常将花木置于历史性文本或画境的联想及道德比附中进行审美,突出园林植物的德性美,并明确提出了“种木”即“种德”的思想。他相对忽略花木自然物态的书写及其与其他园林景素的配合,表现出了与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书写有所不同的审美侧重。晁补之是汇聚诗、画、园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枢纽人物,处于文人造园到画士造园的过渡阶段。其东皋归来园的园林植物的分区式空间布局和种植方式,表现出了较有法度、相对成熟的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他的东皋诗植物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相关典故中的历史场景也反映出宋代园林文人化、文学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杨万里对园林植物的书写,既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又代表了宋人观物的典型状态。他对园林植物的物态、环境因素等特性的细致捕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都是宋人对植物投以知识化、趣味化和审美性观照的典型体现,与宋代植物谱录和植物题材的绘画相通。下编是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选取了“窗竹”与“出墙花木”两个唐宋诗歌和绘画中的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结合图画与画论文献,挖掘其美学意蕴。窗竹意象以白居易对窗外之竹的吟赏最为典型,白居易对这一园林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开拓,其由内而外吸纳式的观物视角与宋人“窗景如画”的观念和绘画中“无窗之窗”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艺术思维的联系。出墙花木在唐宋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其中“墙头花”、“出墙红杏”等意象,还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联想。这一意象在颜色的明艳与素净、线条的横斜与竖直之对比,以及半藏半露的状态等方面所具有“互妙”因素,蕴含着丰富的画趣,与折枝花卉、悬崖古木等题材的绘画存在相通的画理。总的来说,唐宋许多文人能够自觉地在造园活动中,运用花木配合其他园林景素来构建园景。新型园林植物的引入和新观赏风尚的形成、对花木品种日趋精细的观赏和鉴别、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以主题分区的方式栽植园林植物等等,都是唐宋园林,尤其是唐宋文人园林植物审美发展的重要表现。唐宋诗人对园林植物的吟咏,有着复杂的历史联想、精神投射,艺术表现多姿多彩,极大地深化了园林植物审美的内涵,与绘画审美也形成丰富的联系。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丰富审美内涵,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何明艳[7](2021)在《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创作与审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界对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的研究,一直以毛泽东为考察的主要对象,虽然也有涉及其他领袖,大部分都是围绕他们的代表作进行简单概述,并不能全面展现共和国开国领袖整体的书法创作风貌与精神。在前人和时贤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共和国领袖的书法创作群体为对象,以传统书法美学为参照,结合共和国开国领袖所处的时代背景,讨论他们书法的时代性特征和群体性特征,并展现他们书法创作的个性精神。在魏晋时人书法风神、隋唐时期书法法度、宋代书法审美意趣与共和国时期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取魏晋的醇厚与闲淡,隋唐的端正与雍容,宋书的率意与天真。共和国开国领袖碑帖互补的书法审美创作态势,留下了丰富的书法艺术创作成果。领袖们的书法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书法是在实用中产生的,书写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人民性和创新性,展现着昂扬向上、纯真朴素、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内涵。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领袖书风整体上展现出气象雄浑、质朴醇厚的风貌。在共和国开国领袖群体中,毛泽东在书法的审美创造上成就无疑是最高的,在正大气象的时代书风基础上,展现他洒脱不羁的伟岸人格,凸显着他潇洒飘逸的书法审美风格。共和国开国领袖在进行书法艺术审美创作的时候,体现一种儒道互补的审美理想,传承古典书法“纯真、质朴、宏伟、豪壮、雄强”的书法审美风貌,更体现着革命家的伟岸人格和精神魅力,体现出阳刚壮美、真率自然的书法审美理想与价值追求。他们的书法创作无论在形式技巧层面还是在内容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使受众在欣赏中得到独特的审美体验,获得审美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共和国开国领袖的书法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还具有史料价值、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意义,影响极其深远。在关照他们书法创作的影响与意义的同时,应该看到他们的书法创作与专业书法家创作的不同之处。本文力图在整体的视野上对共和国开国领袖的书法审美创作进行论述,以期丰富对他们书法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韩一哲[8](2020)在《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文中指出书画相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人们对其认识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当二者于内在的艺术规律层面相通的时候,就是自觉远离模仿客体外形而发扬人的创造力来塑造书画意象。伴随着这一过程,笔墨形式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逐渐成熟并独立出来。徐渭的书画作品属于文人书法和文人画体系,强调自律而反对他律。书画相通是文人画的重要特质,书画不但笔法相通,而且取物造象的思想也相通。都不是描摹自然万物之外形,而是采用抽象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方式,塑造意象来传达情感。徐渭生逢晚明时期个性大解放潮流,加之其天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其文艺理论强调表现自我,尊重个体的情感。文人画在明代逐步由小写意向大写意演变,在沈周的作品中趋向豪放,至陈淳则书与画都是进一步豪放,徐渭便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创了大写意书画。除笔墨豪放之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扬弃模仿,而以独立的笔墨形式来大胆而主动地构建意象。徐渭具有优秀的思维品质,果敢的思维勇气使其具有自觉地创新意识,能够高质量处理信息并且能够迅速把握不同表象的事物内含的共同本质。丰富的想象力使他能突破现有经验的束缚,创造出新的书画意象。丰富的联想力使其对己有表象进行重组和改造,进而亦是产生新的书画意象。徐渭思维具有的深刻思辨性,不断开拓其眼界和心胸。成就其自我面貌并且能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学理,也使徐渭在诗、文、书、画多个领域融汇贯通。徐渭思维具备良好的悟性,使其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意识和本末意识,并且能够抽象把握事物核心要素。这样就方便领悟和感受不同事物所拥有的审美通感,在此基础上书画之间的审美同构得以顺利生发。徐渭的书画创作均明确要求以神驭形,将神放置在首要位置,根据神的需要来造形。也就是意在笔先,其优点是可以有的放矢。书画意象均是以毛笔的运用做为基石,毛笔在中国文化中既有工具层面的意义,又在文化层面具有独特的内涵。徐渭在笔性、笔意、笔法三个层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并且在这三个层面详细阐释书画意象的构建问题。正是徐渭成熟的意象理论,使其大胆地冲破形似和传统字形的束缚,主动以笔墨形式营构书画意象,来传达无限意蕴。徐渭的书画意象具有鲜活的生命情趣,亦得益于其因“兴”而处于亢奋状态。这种状态需要解衣盘礴的自由舒适做为前提条件。这种特殊的状态使徐渭的潜能高效地迸发出来,不但感官系统变得敏锐,而且以律动的方式运笔、泼墨。因此其物化在纸面的书画意象活力四射、神采照人。同时徐渭以势造形,这样一是使书画意象充满律动感,二是以有限的意象传达出无限的意蕴。徐渭自觉的形式意识和强烈表现真实情感的欲望,使其深谙形式与情感的对立关系,创作出奋发、愤懑、野逸三种情感类型的书画意象。采用豪健的形式元素、迅捷的视觉节奏,郁勃的组合方式来构建出劲健的书画意象,来表现其奋发有为的精神。采用乖戾的形式元素、急促的视觉节奏、紧密与交叉的组合方式来营构出峥嵘的书画意象,来宣泄其愤懑之气。采用圆润的形式元素、舒缓的视觉节奏、疏朗的组合方式来建构出萧散的书画意象,来抒发其野逸的情怀。徐渭书画相通所结硕果被后世继承并发扬光大。在创作方面文人画更加脱离形似而追求不似之似,书法之笔法与墨法均进一步发展,作者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感而采用相应的笔墨形式。在书画理论方面,不断深化对书画相通意义的认识,更加重视主动思考对于书画相通的重要作用,对于“兴”在书画创作中所起作用亦有新的认识,并提出在音乐感很强的状态下创作,对于形式与情感的对应关系亦有更新的认识。另外,徐渭的书画创作对于当代书画教学,在要领意识、主体意识、正气意识、严谨意识、律动意识方面均有启示意义。
赵紫文[9](2020)在《晚明草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探究特定历史时期内特定书体发展的研究型论文,即以“晚明”为时间限定,以“草书”为研究对象。其中,“晚明”是社会发展及审美意识的重要转型期,“草书”是极具个性及表现力的书体。两者的交融,无论是形体还是审美,都形成了诸多极具特殊性的艺术现象。本文试以形体发展、审美风格、理论批评等问题为探究视角,根据史料文献及图版资料,在前贤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晚明社会变迁的迹象与草书发展的特性之间的关联性为切入点,深入晚明草书的表现形态及细节变化,阐释其嬗变与流变的规律。并试图深化对其发展特徵的认识,揭示影响这一时期草书发展的成因、变化及旨趣。文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是对晚明草书发展的背景,及基于本体的诸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所涉内容为:绪论部分是对晚明草书领域的学术研究情况所进行的梳理。同时,对相关概念、范围、方法等进行简要的阐释;第一章总体论述晚明草书继承与发展的背景及基本形态,从社会生态、书体生态、承袭的观念及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主要讨论晚明草书笔法形态的正统探索与个性延展的相关问题,从历代笔法流变中审视晚明草书家对笔法谱系的吸取情况,并探究晚明草书“正统笔法”观念的细微构成,以及各位书家之间笔法理念的差异化。同时对笔法的实践条件、类型、特徵等进行阐释,并对“个性化线变”的利弊进行辩证分析;第三章是针对晚明草书墨法形态的维度开拓与创造的研究,从晚明之前的墨法运用及理论中,总结墨法流变的规律与规约,并阐释晚明至清代对墨法突破与总结的特徵。以此考察墨法在晚明“泛化”的成因,并对晚明草书“创造性墨变”的维度及特徵进行探索;第四章主要涉及晚明草书字法形态的择用与形体再草化的问题。在深入草书字法的发展内涵,及晚明草书字法的发展状态中,对符号草法和形体字法的改造予以细致探究,总结了晚明草书草法中的一些形变规律和特点;第五章以晚明草书结体形态的奇异形变及空间特徵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梳理从晋唐到晚明草书结体空间的流变,从单字、字组、长字组、纵向行形等角度,探讨草书结体空间的异变及奇异性;第六章主要讨论晚明草书章法与势的表现提升,及审美视域的拓展,通过设定参照系与测算参数的方式,对晚明草书章法的字间距问题进行寻绎。同时,对章法的欹正关系进行考察,通过“横中心倾角线”和“横行线律动”的方式进行尝试性阐释,得出数据和相关结论以辅助论述。另,对草书章法的区域对比与表现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笔势、体势等进行探究;第七章是从明代文艺思想与书学理论的同步关系出发,结合明代前期、中後期,书学理论的变化与特徵,对晚明草书相关的理论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对晚明草书的历史地位进行重新分析。下编是为配合正文研究所编《晚明草书字形汇编》,收集了晚明董其昌、邢侗、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以及傅山等书家的草书作品共420件,分为4100余个字头,共32220个草书字形。
何连海[10](2020)在《李叔同艺术个性生成研究》文中指出在20世纪中国艺术领域,李叔同(弘一法师)以博才多能、中西兼善、风格鲜明、美育有成而闻世,他也是近现代艺术家中西融通、由博入专的一个典型案例。纵观他的艺术生平,1918年出家是一个相对的界点:此前是博观融通、个性初立的前期,此后是深化约取、个性推进的后期。就其艺术个性生成的历史逻辑而言,自前期形成并贯通终生的思想观念、路径方向和个性方法是关键。以其持续一生的书法为主线,结合音乐、诗歌、篆刻、设计等其他门类艺术作品及相关史料,论文从其早年新旧学养和性情气质、艺术师资授受、艺术取法范围和方向、参用资料和个性方法、艺术交游和环境条件五个层面,讨论其艺术个性生成的核心原因和基本模式。论文认为,桐达李家在津门的社会文化资源,使他在艺术启蒙、个性初显时获得徐耀廷、唐静岩、赵幼梅、王恩重、李鸿章、李澂浠等师友、名家、政要的帮助,但是,李叔同也以其敏感沉思的气质,以及独立开放、理性实践、普怀关怀的品格,对诸条件因素进行了创构,以此,1899-1905年间,他能够以青年书法、篆刻家身份立足上海,拓展与许幻园、陈师曾、徐星州、李苦李乃至吴昌硕、李瑞清等人的交游,同时入读南洋公学,实现旧学士子到新学先锋的转向。以至赴日留学归来,他的艺术都在书法由篆书转向魏碑的同时,极力向西方艺术拓展。不过,在他涉足西学之初,就已经确立了以民族文化为立场、以中国艺术精神为理念、以古拙沉雄为风格取向的艺术发展道路。他的艺术创作,无论是书法上的碑帖风格融合,还是音乐上的选调填词,抑或是方寸广告设计,均可体现融古出新、融西入中的自我意识。而他学习、教授西洋艺术的经历,促使他在书法、篆刻创作中融入西方图案画技巧,形成一套个性方法,为后期书风变革奠定技术路线;他后期的佛学研究和精神持修,远接早年士子风规,在人生和艺术两个层面上体现平淡天真、冲逸虚静的境界追求,为后期书风的变革奠定了思想路线。李叔同艺术个性的生成,内在于近代中国救亡图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从个体精神求证和文化实业救国的层面来说,他的在俗和出家具有内在连续特征,因此,他还是近现代艺术家由儒入释的一个特殊案例。
二、苏轼少年时期思想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轼少年时期思想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主要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
第一节:魏晋风度 |
第二节:魏晋书韵 |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
第一节:文如其人 |
第二节:书如其人 |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
余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苏轼黄州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苏轼黄州诗歌之创作与思想之嬗变 |
第一节 苏轼诗歌之分期与黄州诗之界定 |
一、苏轼诗歌的分期 |
二、苏轼黄州诗的范围及数量 |
第二节 苏轼黄州诗的总体特点 |
一、题材减少 |
二、态度保守 |
第三节 苏轼黄州时期思想之嬗变 |
一、思想嬗变之原因 |
二、思想嬗变之表现 |
第二章 苏轼黄州诗的主题类型 |
第一节 寄个人之慨 |
一、远谪见弃之恨 |
二、萧然兀傲之姿 |
三、人生如梦之叹 |
四、躬耕田园之乐 |
第二节 述兄弟之情 |
一、共担福祸,相期归隐 |
二、风雨对床,互励互勉 |
第三节 表忧国之心 |
一、心系边防,喜振军威 |
二、忧民疾苦,妙刺抒怀 |
第四节 抒豪壮之气 |
一、触物生情,期树功业 |
二、主恩未报,耻于归田 |
第三章 苏轼黄州诗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黄州诗的艺术追求 |
一、崇写实,尚奇趣 |
二、重自然,反雕琢 |
三、求独创,成典范 |
第二节 黄州诗的艺术技巧 |
一、章法新奇,结构严谨 |
二、用典精当,含蓄雅洁 |
三、善用比喻,意象丰富 |
四、工于炼字,喜用叠词 |
五、以理入诗,精深透辟 |
第三节 黄州诗的艺术风格 |
一、清旷简远 |
二、自然平淡 |
三、沉郁悲凉 |
第四章 苏轼黄州诗对岭海诗的影响 |
第一节 对创作观念之影响 |
一、“诗人例穷”的创作体悟 |
二、“合乎礼义”的创作规矩 |
第二节 对诗歌创作之影响 |
一、师法渊明的赓续 |
二、平淡诗风的接续 |
三、昂扬情绪的延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苏轼黄州诗作统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张先词用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张先词用调概况 |
1.1 张先词用调的词调背景 |
1.2 张先词用调的来源与形式 |
1.2.1 张先词用调的来源 |
1.2.2 张先词用调的形式 |
第2章 张先词用调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
2.1 张先对唐五代词调的运用 |
2.2 张先对北宋新调的运用 |
第3章 张先词用调题材、宫调与声情 |
3.1 张先词用调题材与声情 |
3.2 张先词用调宫调与声情 |
第4章 张先词用调的影响 |
4.1 张先词用调在声律体式的贡献 |
4.1.1 丰富多变的句式 |
4.1.2 严守字声声律 |
4.1.3 双片对称结构 |
4.2 张先词用调对苏轼的影响 |
4.2.1 苏轼对张先词用调的选择 |
4.2.2 张先交友唱和对苏轼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迦陵词词调与词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迦陵词用调概况 |
第一节 迦陵词用调背景 |
一、词调的产生与演变 |
二、词调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第二节 迦陵词用调情况 |
一、《倚声初集》中早期迦陵词用调情况 |
二、《乌丝词》用调情况 |
三、迦陵词整体用调情况 |
第三节 迦陵词用调特点 |
一、用调呈现阶段化特征 |
二、鲜明的词谱意识 |
三、熟调和僻调的使用 |
第二章 迦陵词对词调的接受与词风形成的关系 |
第一节 迦陵词用调接受情况 |
一、早期迦陵词用调来源 |
二、中期迦陵词用调来源 |
三、后期迦陵词用调来源 |
第二节 迦陵词对唐五代词调的接受 |
一、流丽谐婉的令词继承 |
二、变调创作——变幽咽为清新 |
三、慷慨激昂的小令创作 |
第三节 迦陵词对两宋词调的接受 |
一、轻柔婉转声情的词调接受 |
二、优雅清新声情的词调接受 |
三、幽咽声情的词调接受 |
四、激越声情的词调接受 |
五、凄壮郁勃声情的词调接受 |
六、恢张雍容声情的词调接受 |
第三章 迦陵词题材与用调及词风的关系 |
第一节 迦陵词题材内容 |
一、纪事词 |
二、写景纪游词 |
三、咏物词 |
四、咏史怀古词 |
五、酬赠词 |
六、感怀词 |
七、其它题材词作 |
第二节 迦陵词题材与词调选择的关系 |
一、纪事类题材的词调选择 |
二、写景纪游词的词调选择 |
三、咏物题材的词调选择 |
四、咏史怀古题材的词调选择 |
五、酬赠、感怀类题材的词调选择 |
第三节 不同题材择调与词风关系 |
一、一调同态现象 |
二、一调多态现象 |
三、本意词 |
第四章 陈维崧多用《贺新郎》词调与其词风标出性的原因 |
第一节 《贺新郎》词调的声情特征与陈维崧词的风格追求 |
第二节 《贺新郎》词调的叙事潜质和陈维崧词的表达方式 |
第三节 自觉倡导“稼轩”风、追摹辛派词人对用调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意义 |
特别说明 |
第一章 李氏朝鲜中期安东金氏家族 |
第一节 李氏朝鲜概况 |
第二节 文学家族 |
第三节 安东金氏家族 |
第二章 金尚宪(1570—1652) |
第一节 金尚宪其人 |
一 生平轨迹 |
二 师承交游 |
第二节 金尚宪与其汉诗 |
一 悲壮的命运感与坚定的节义精神 |
二 金清阴诗中的游仙世界 |
三 悼亡与追思 |
小结 |
第三章 金寿恒(1629—1689) |
第一节 金寿恒其人 |
第二节 金寿恒与其“和陶诗” |
一 探寻流放之路 |
二 孤独之地的感怀 |
三 灵岩风光与归返本真 |
四 训诫与期望 |
小结 |
第四章 金昌协(1651—1708) |
第一节 金昌协其人 |
一 生平轨迹 |
二 师承交游 |
第二节 金昌协与其汉诗 |
一 金农岩汉诗的题材选择 |
二 金农岩诗中的表现技巧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金尚宪年表 |
附录二 金寿恒年表 |
附录三 金昌协年表 |
附录四 金尚宪《清阴集》汉诗整理 |
附录五 金寿恒《文谷集》汉诗整理 |
附录六 金昌协《农岩集》汉诗整理 |
致谢 |
(6)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一)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 |
(二)园林文学研究 |
(三)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
上编唐宋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 |
第一章 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王维和杜甫的园林植物书写比较 |
第一节 “无人”与“无我”:辋川别业里的植物世界 |
一、辋川别业概况 |
二、“无人之境”与花木的静观寂照 |
三、“无我之境”与花木的自然本色 |
第二节 物我对峙的冲突与无力:杜甫笔下难遂人愿的园林植物 |
一、成都浣花草堂 |
二、夔州之园 |
三、植物与寄兴 |
第三节 王维、杜甫对初盛唐园林游宴诗的超越:摆脱园林植物书写的“程式化”束缚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驯化与吸纳: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与审美空间 |
第一节 绪论:园林植物书写的“集大成者” |
第二节 刚柔共济:园林植物的“崇高”与“优美” |
第三节 变化的审美空间:园林植物中的时间因素 |
一、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
二、不同生命阶段的线性变化 |
第四节 作为想象媒介的园林植物 |
第五节 官能中的山林想象 |
第六节 从园林植物看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
第七节 空间边界的区隔 |
第八节 空间内部的个性化布置 |
第九节 身体感知与日常活动中的园林植物 |
第十节 “窗竹”意象与审美空间格局 |
一、窗竹意象简史 |
二、白居易的窗竹意象与室内视角 |
三、逐层向内“驯化”的审美空间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玩好与隐逸之间:李德裕笔下的平泉草木 |
第一节 李德裕平泉山居诗概况 |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不同身份:珍奇玩好与故园意象的错位 |
第三节 从园林组诗看各类植物的构景特征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文本·道德·生活:苏轼笔下园林植物的人文化审美 |
第一节 园林植物审美的人文化 |
一、园林情调的淡化 |
二、花木物态的虚化 |
三、文本化与人格化:花木中的历史记忆与道德寄寓 |
四、生活化:与文人生活的多重关联 |
第二节 “种德”观念与园林植物的德性美 |
一、“种木”即“种德” |
二、松柏与“久而后成” |
第三节 苏轼与白居易园林观及园林植物审美之异同 |
一、苏白之同 |
二、苏白之异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共性·法度·因袭:晁补之笔下的东皋草木 |
第一节 金乡东皋归来园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从两类植物看隐逸空间的划分及园林审美性的凸显 |
第三节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相对成熟 |
第四节 园林植物与历史场景的再现 |
本章结语 |
第六章 知识化·场景化·拟人化:杨万里的园林植物书写 |
第一节 杨万里园林植物书写概况 |
第二节 园林植物自然特性的细致捕捉 |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与场景化、动态化书写 |
第四节 园林植物的拟人化、戏剧化书写 |
本章结语 |
下编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 |
第一章 园林诗画中的“窗竹”意象 |
第一节 窗与园林植物的结合 |
第二节 内外之别:窗竹的视角问题 |
第三节 白居易的窗竹诗 |
第四节 “摄入”与“射出”:诗画视角的异同 |
第五节 窗中竹与画中竹 |
一、“窗景如画”观念的形成 |
二、“窗景如画”观念与文人画中的“无窗之窗” |
三、窗竹与竹画对比的多重审美快感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出墙花木”的诗意与画趣 |
第一节 墙与花木的“互妙” |
第二节 对园内的暗示:“出墙花木”的藏中之露 |
第三节 出墙花的热闹多情与女性化书写 |
一、春日出墙花的热闹与多情 |
二、出墙花的女性化书写 |
第四节 出墙花木与绘画 |
一、“出墙”的画趣 |
二、寓意的尴尬与画理的变通 |
本章结语 |
余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基本典籍与资料类 |
二、学术专着类 |
三、论文类 |
附录一 唐宋绘画文献有关园林植物的记载 |
附录二 唐宋现存植物谱录叙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7)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创作与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
第一章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的创作与渊源 |
第一节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艺术创作 |
一、碑帖并存的书法创作态势 |
二、丰富的书法艺术创作实践 |
第二节 共和国开国领袖的书风渊源 |
一、魏晋风神与审美气韵的追求 |
二、隋唐法度与书写功力的形成 |
三、宋书意趣与笔墨情趣的讲求 |
第二章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的时代精神与审美风格 |
第一节 领袖书法的时代精神 |
一、书写内容上的现实性 |
二、表现形式上的人民性 |
三、书写技法上的创新性 |
第二节 领袖书法的审美风格 |
一、雄浑博大的精神气象 |
二、质朴醇厚的艺术品格 |
第三章 毛体书风与毛泽东书法的审美实践 |
第一节 潇洒飘逸、气象万千的毛体书法 |
第二节 时代风云与毛泽东的书法审美实践 |
第三节 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审美风格的形成与成熟 |
第四章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的审美价值 |
第一节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的审美理想与价值追求 |
一、阳刚壮美的时代风貌与审美价值追求 |
二、率真自然的个性精神与审美理想体现 |
第二节 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审美价值的体现 |
一、书法形式技巧蕴含的审美价值 |
二、书写内容蕴含的审美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作品图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徐渭书画相通的形成 |
1.1 文人画体系中的徐渭书画 |
1.1.1 文人画的特征 |
1.1.2 徐渭的文人书、画态度 |
1.2 徐渭书画相通的历史因素 |
1.2.1 晚明时期文化特征 |
1.2.2 徐渭文艺理论的特征 |
1.2.3 徐渭性情对其书画的影响 |
1.2.4 徐渭书画意象的历史承接 |
1.3 徐渭书画相通所需要素 |
1.3.1 本质意识与一般规律意识 |
1.3.2 清晰的表现原则 |
1.3.3 亢奋状态 |
1.3.4 兼善多种路数 |
1.4 徐渭书画相通的贡献 |
1.4.1 以笔墨形式主动创造意象 |
1.4.2 开创多种风格类型书画意象 |
第二章 徐渭书画相通的思维机制 |
2.1 果敢的思维勇气 |
2.1.1 创新精神 |
2.1.2 丰富的想象力 |
2.1.3 丰富的联想 |
2.2 深刻的思辨性 |
2.2.1 思维的广阔性 |
2.2.2 思维的辩证性 |
2.3 良好的悟性 |
2.3.1 思维的深度 |
2.3.2 审美通感 |
2.3.3 审美同构 |
第三章 徐渭书画之表现原则 |
3.1 神采为上 |
3.1.1 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徐渭言神采 |
3.1.2 深识书者唯观神采 |
3.1.3 画尽意在以全神气 |
3.2 意在笔先 |
3.2.1 意前笔后者胜 |
3.2.2 徐渭的笔性、笔意与笔法 |
3.3 意象表达 |
3.3.1 意象传统 |
3.3.2 嚼之不已更有余味——徐渭诗文意象 |
3.3.3 能书者发其笔意——徐渭书法意象 |
3.3.4 不求似而有余——徐渭绘画意象 |
第四章 徐渭书画之艺术传达 |
4.1 解衣盘礴 |
4.1.1 先散怀抱 |
4.1.2 忌讳拘谨 |
4.1.3 以酒助力 |
4.2 乘兴展开 |
4.2.1 贵于词者兴——徐渭言兴 |
4.2.2 乘兴挥毫作书 |
4.2.3 乘兴泼墨作画 |
4.3 以势造形 |
4.3.1 势范畴及徐渭的势意识 |
4.3.2 传统书论言势 |
4.3.3 书要认势——徐渭书法之势 |
4.3.4 传统画论言势 |
4.3.5 总看奔逸势——徐渭绘画之势 |
第五章 徐渭多种类型的书画意象 |
5.1 奋发类书画意象 |
5.1.1 徐渭奋发类书画作品的特征 |
5.1.2 形式元素的特征——豪健 |
5.1.3 形式元素的节奏——迅捷 |
5.1.4 形式元素的组合——郁勃 |
5.2 愤懑类书画意象 |
5.2.1 徐渭愤懑类书画作品的特征 |
5.2.2 形式元素的特征——乖戾 |
5.2.3 形式元素的节奏——急促 |
5.2.4 形式元素的组合——紧密、交叉 |
5.3 野逸类书画意象 |
5.3.1 徐渭野逸类书画作品的特征 |
5.3.2 形式元素的特征——圆润 |
5.3.3 形式元素的节奏——舒缓 |
5.3.4 形式元素的组合——疏朗 |
第六章 徐渭书画相通性对后世的影响 |
6.1 后世书画创作继承与发展徐渭书画 |
6.1.1 绘画更加脱离形似的束缚 |
6.1.2 书法之笔法与墨法进一步发展 |
6.1.3 书画创作自觉使用多种风格 |
6.2 后世对书画相通的继续思考 |
6.2.1 深化对书画相通意义的认识 |
6.2.2 注重思对于书画相通的重要作用 |
6.2.3 深化对“兴”的认识 |
6.2.4 深入探究形式与情感的对应 |
6.3 徐渭书画相通性对当代书画教学的启示 |
6.3.1 要领意识 |
6.3.2 主体意识 |
6.3.3 正气意识 |
6.3.4 严谨意识 |
6.3.5 律动意识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9)晚明草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上编:专题研究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 晚明草书的特质需要多维探索与系统研究 |
(二) 晚明草书的深入研究需要“书体”与“字体”理论相结合 |
(三) 研究中的“过誉”与“误读”需要以批评的视域重新思考 |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一) 书法史论中涉及晚明草书研究的成果 |
(二) 草书体研究中涉及晚明草书研究的成果 |
(三) 以晚明草书家为研究对象的成果 |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
(一) “晚明”的界定及研究书家的范围 |
(二) “草书”的界定及研究材料的范围 |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框架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晚明草书继承与发展的背景及基本形态 |
第一节 晚明草书继承与发展的社会生态 |
一、繁荣与衰飒——经济结构变化下的社会转型 |
二、僭越与世俗——政治力量失衡下的士人行为转变 |
三、彰异与抒发——文艺思想与美学观念下的草书“抒情化”倾向 |
四、递传与趣尚——文人圈层对刻帖及草书鉴藏的关注 |
第二节 晚明草书继承与发展的书体发展背景 |
一、草书形体潦草化的滥觞阶段 |
二、草书的发生与形成阶段 |
三、草书的形定与调整阶段 |
四、草书的标准确立与突破阶段 |
五、草书风格的延展与探索阶段 |
第三节 晚明草书继承的观念及途径 |
一、法崇魏晋独宗羲献——晚明草书继承的理想观念 |
二、融合汉唐延扩宋元——晚明草书继承的实践途径 |
三、汲取同代承延为继——晚明草书对明前中期草书特徵的汲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晚明草书笔法形态的正统探索与个性延展 |
第一节 古法再造:草书笔法的流传及明代对笔法谱系的接受 |
一、草书笔法的流变述略 |
二、明代对草书笔法谱系的接受 |
第二节 晚明草书“正统笔法”观念及其构成 |
一、董其昌、邢侗草书笔法正统意识的构建及坚守 |
二、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草书笔法正统观念的构建 |
三、王铎、傅山的草书笔法正统观念的多维构成 |
第三节 晚明草书家个体笔法理念的差异化 |
一、“平淡”与“雄强”——董其昌与王铎草书笔法理念的比较 |
二、董其昌的“疑问”——董其昌对张瑞图新型笔法的态度 |
三、“遒”“媚”之间——倪元璐与黄道周笔法理念的侧重 |
四、“用笔”与“信笔”——关于王铎与傅山草书笔法理念中“随意性”的探讨 |
第四节 晚明草书笔法的实践延展 |
一、晚明草书实践条件与笔法的关联性 |
二、晚明草书笔法实践的类型及特徵 |
三、晚明草书笔法“个性化线变”的价值与缺失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晚明草书墨法形态的维度开拓与创造 |
第一节 聚墨成形:魏晋至晚明时期墨法理念流变的阶段性 |
一、魏晋至唐对墨法观念的基础构建 |
二、唐代墨法的整体渐变 |
三、元至明前中期的自觉反思与调试 |
四、晚明至清代对墨法的突变及总结 |
第二节 晚明草书墨法在实践中“泛化”的成因 |
一、物体条件方面的因素 |
二、草书家主观能动方面的作用 |
第三节 晚明草书“创造性墨变”的维度及特徵 |
一、“淡墨”非“淡” |
二、“浓重焦渴”施以“力感” |
三、“涨墨”与“破墨”的利弊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晚明草书字法形态的择用与再草化 |
第一节 美草法之最奇:草书字法的内涵及晚明字法的特徵 |
一、晚明之前草书字法的发展状态 |
二、晚明草书字法意识及特徵 |
第二节 晚明草书符号草法的择用与改造 |
一、主要符号 |
二、其他符号 |
第三节 晚明草书形体字法再草化的类型 |
一、极简草化 |
二、极繁草化及楷行化 |
三、异写形变及奇异草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晚明草书结体形态的奇异形变及空间特徵 |
第一节 因时相传:晋唐到晚明草书结体空间演化规律述略 |
一、从“简炼组合”到“缭绕连绵” |
二、从“衡匀合度”到“矛盾对冲” |
三、从“点线结合”到“点线成面” |
第二节 晚明草书单字结体的形变与奇异性 |
一、字形:展大与形扩 |
二、部件:位移与逾越 |
三、结体:缭绕与支离 |
四、空间:疏密与缩放 |
第三节 晚明草书字组结体的构成类型及特徵 |
一、均称平衡类 |
二、动态变化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晚明草书章法与势的表现提升及审美视域的拓展 |
第一节 晚明草书章法的字间距构成问题寻绎 |
一、设定参照系与参数的测算方法 |
二、以参数视角考察晚明草书章法的字间距情况 |
第二节 晚明草书章法的欹正关系探微 |
一、“横中心倾角线”和“横行线律动” |
二、从横向律动角度看晚明草书的欹正对立 |
第三节 晚明草书章法的区域对比与表现力 |
一、区域平衡的逐步突破 |
二、微观与宏观空白的营造 |
第四节 晚明草书势的嬗变与审美视域的拓宽 |
一、晚明草书势的类型及特徵 |
二、晚明草书审美视域拓宽的成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晚明草书理论形态的构建及其历史地位 |
第一节 明代文艺思想与书学理论的关系 |
一、文艺思想对明代书学理论的影响 |
二、明代前期及中後期书学理论的特徵 |
第二节 承袭与转化:晚明草书相关理论述评 |
一、新古两极:徐渭、项穆 |
二、遵古纳新:董其昌、邢侗、赵宦光、李日华 |
三、依古反思:王铎、黄道周、傅山 |
第三节 推崇与思索:晚明草书的历史地位 |
本章小结 |
附表:《本文研究所见晚明草书作品表》 |
参考文献 |
一、图版资料 |
二、古代文献 |
三、现代着作 |
四、学位论文 |
五、期刊文章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後记 |
下编:《晚明草书字形汇编》 |
一、介绍 |
二、凡例 |
三、索引 |
四、正文 |
(10)李叔同艺术个性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和对象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思路和方法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博达和雅精神个性的内驱 |
第一节 中西学养与新锐视野 |
一、家族文化氛围和李叔同的个性初乳 |
二、旧式蒙学与国学修养 |
三、从国学积累到新学转向 |
第二节 敏感气质与精进品质 |
一、敏感悲情性格与李叔同的艺术气质 |
二、普世关怀与李叔同的理性实践品质 |
三、中西融合与李叔同的民族文化个性取向 |
第二章 津门名师与好古趣味的发蒙 |
第一节 李叔同艺术师学的分段和路线 |
一、前人旧说 |
二、结合李叔同自述所作的划分 |
第二节 艺术师资渊源与个性引导 |
一、清末风规与李叔同的字书蒙学 |
二、李叔同的士子课业:从字书到文艺修养 |
三、徐耀廷熏染下的金石书画兴趣 |
四、唐静岩引导的金石学古与创作 |
五、赵幼梅启发的艺术志向 |
第三章 捭阖中西古今的艺术取法视野 |
第一节 碑板法书取法范围及取法转向 |
一、前期取法的作品考察 |
二、取法主次和转向 |
第二节 篆刻取法范围与途径 |
一、取法古式 |
二、师则今派 |
第三节 音乐、戏剧和绘画学习路径与范围 |
一、李叔同戏剧与绘画艺术的连续性问题 |
二、李叔同音乐学习的路径 |
三、李叔同曲乐创作取法范围 |
第四章 通向意匠的个人工具书与创作法 |
第一节 李叔同前期艺术学习与创作的参考书 |
一、出家前艺术书物的主要去向 |
二、早年书法篆刻参考资料概况 |
三、曲乐学习和创作参考书缀说 |
第二节 李叔同艺术学习和创作的个性方法 |
一、精神观照法 |
二、结构经营法 |
三、形式推绎法 |
第五章 自主创构的士商交游与市场条件 |
第一节 津沽艺术交游与成长条件构建 |
一、姻亲艺友与蒙学条件 |
二、津门名家与积学条件 |
三、津门政要商绅与社会交往条件 |
第二节 沪浙时期艺术交游与自我意识 |
一、“天涯五友”与风气感染 |
二、与其他名流的交往和独立意识 |
三、润格刊布与自我构建意识 |
第六章 简雅雄深艺术个性演进的价值生成 |
第一节 李叔同前期艺术风格的确立 |
一、个性初创期的艺术风格(1899-1905) |
二、个性确立期的艺术风格(1906-1912) |
三、风格变革期的基本特征(1913-1918) |
第二节 李叔同后期艺术风格的承变 |
一、对前期书风的多线延续 |
二、风格、路径的融合推进 |
三、篆书笔法与典型书风的形成 |
第三节 李叔同艺术个性生成的价值启示 |
一、近世由儒入释的艺术家类型价值 |
二、中西调和的路径和成就价值 |
三、由通而专的个性生成模式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来源 |
附表目录 |
致谢 |
附录:李叔同早期印章辑录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四、苏轼少年时期思想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苏轼黄州诗研究[D]. 马亚倩.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张先词用调研究[D]. 任佳雨. 河北大学, 2021(02)
- [4]迦陵词词调与词风关系研究[D]. 马甜. 兰州大学, 2021(02)
- [5]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D]. 刘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D]. 王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7]共和国开国领袖书法创作与审美研究[D]. 何明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D]. 韩一哲. 西北大学, 2020(07)
- [9]晚明草书研究[D]. 赵紫文. 吉林大学, 2020(04)
- [10]李叔同艺术个性生成研究[D]. 何连海. 东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