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是哮喘的罪魁祸首

嗜酸性粒细胞是哮喘的罪魁祸首

一、嗜酸性细胞是导致哮喘的罪魁祸首(论文文献综述)

王燕[1](2020)在《新疆地区变应性鼻炎吸入变应原谱及相关拷贝数变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近13年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回顾性分析及对变应性鼻炎家系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变应性鼻炎病例对照组拷贝数变异分析,了解了本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谱的分布及变化情况,探讨了基因拷贝数变异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月-2019年12月间5019例患者的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研究分析了不同变应原在13年间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性别、年龄、族别患者中的分布情况。第二部分:对1个新疆地区汉族家系(3个变应性鼻炎样本,2个正常样本)进行了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并采用了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及拷贝数变异片段区域的基因功能寻找筛选候选拷贝数变异;第三部分:收集汉族变应性鼻炎患者696例,汉族对照528例,对其外周血提取DNA后,采用AccucopyTM拷贝数检测技术对13个候选基因拷贝数变异进行检测:8_1、8_2、9_1、9_2、ADAM8、CCL3L1、IL1RL1、MUC5B、MUC5AC、NME7、ORMDL3、SERPINA1_1、SERPINA1_2。分析13个候选基因拷贝数变异在病例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1)14种变应原在不同时间的分布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应原阳性率随年份不同而变化,但藜属在13年间基本处于本区变应原的首位。14种变应原总体阳性率分别是藜属48.2%、车前草33.2%、艾蒿33.1%、豚草32.7%、刺槐32.1%、梯牧草32%、粉螨31.5%、杨树30.3%、尘螨29.6%、蟑螂26.9%、猫上皮11.6%、特异青霉菌9.4%、狗上皮8.5%、交链孢霉7.7%;2)不同性别间的比较,男性2140例(42.6%),女性2879例(57.4%)。艾蒿、藜属、豚草、车前草、梯牧草、刺槐、交链孢霉、特异青霉、尘螨、粉螨、蟑螂、杨树、猫上皮的男性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狗上皮的阳性率在男性女性之间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年龄之间的比较,除狗上皮阳性率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8)外,其余13种:艾蒿、藜属、豚草、车前草、梯牧草、刺槐、杨树、交链孢霉、特异青霉、猫上皮、尘螨、粉螨、蟑螂在不同年龄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民族间的比较,汉族3850例、维吾尔族694例、哈萨克族270例、回族113例、其他民族92例,交链孢霉、特异青霉、猫上皮、尘螨、粉螨、蟑螂阳性率在不同民族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蒿、藜属、豚草、车前草、梯牧草、刺槐、杨树、狗上皮在不同民族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通过对家系全基因组测序后,总共发现了1360个拷贝数变异,其中3个变应性鼻炎样本携带而2正常个体未携带,筛选出62个拷贝数变异,将测序质量低、结果不可靠;拷贝数变异片段范围内没有功能基因的以及拷贝数变异内基因与变应性鼻炎没有明确关系的剔除,最终得到与变应性鼻炎相关的候选拷贝数变异;第三部分:8_1、8_2、9_1、9_2、ADAM8、CCL3L1、IL1RL1、MUC5B、NME7、ORMDL3、SERPINA1_1、SERPINA1_2的拷贝数在病例对照组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MUC5AC在病例对照组中差异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第一部分:新疆地区变应原分布随时间不同在不断变化,主要变应原以草本类为主,变应原在不同性别、年龄、族别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分布不同。第二部分:经过测序筛选共得到13个候选拷贝数变异,分别是8_1、8_2、9_1、9_2、ADAM8、CCL3L1、IL1RL1、MUC5B、MUC5AC、NME7、ORMDL3、SERPINA1_1、SERPINA1_2;第三部分:MUC5AC基因拷贝数变异与变应性鼻炎存在相关性。同时CCL3L1在新疆汉族人群中的拷贝数范围是1-10。

杨扬[2](2020)在《右美托咪定联合NIPPV对AE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免疫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于慢阻肺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在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探讨DEX对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气管插管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年龄40-80周岁,男女不限。根据GOLD2017指南确诊为AECOPD者,且符合II型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无NIPPV使用禁忌症患者;GOLD分组为C组、D组患者;APACHEⅡ评分8-29分,并排除孕妇、除COPD以外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入院4周内曾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治疗的COPD急性加重或需要抗生素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者、肝肾功能不全、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者等。经我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KY-P201801601,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常规给予监测心率(HR)、血压(BP)、呼吸频率(RR)及动脉血气指标,并给予常规抗感染、平喘、化痰药物治疗及NIPPV。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同时,给予DEX微量泵入,按0.2~0.7μg/(kg·h)剂量维持,并以镇静RASS评分0~-1分为目标调整剂量连续应用72h。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以下指标:(1)临床观察指标:治疗后12h,24h,48h,72h的HR、RR、平均动脉压(MAP)及动脉血PO2、PCO2变化;(2)炎症指标:抽取治疗前T0,治疗后24h,48h,72h的静脉血液,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IL-1、IL-6、TNF-α、IL-10、IL-37的表达;(3)免疫指标:抽取治疗前T0,治疗后24h,48h,72h的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4)预后指标:记录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采用SAS量表测定患者出院后1周的焦虑评分。结果:1.基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PACHEⅡ评分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2.临床观察指标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R、MAP、RR及PaO2、PaCO2,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12h,24 h,48h及72h对照组患者的HR、RR及血气(PaO2、PaCO2)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MAP在12 h与T0比较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 h后较T0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2h、24 h、48h及72h的HR、MAP、RR及、PaO2、PaCO2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4)两组患者在治疗后48h及72h的HR、MAP、RR及PaO2、PaCO2比较,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h及24h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炎症指标的比较:(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TNF-α、IL-1、IL-6分别在24h后开始逐渐缓慢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2h时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分别在48h及72h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比较,观察组(DEX组)48h TNF-α、IL-1β及IL-6均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h时均较对照组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L-10在48h、72h时均较对照组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治疗前比较,两组IL-37在24h有增高趋势,48h时增高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时成下降趋势,与48h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比较,观察组IL-37在24h,48h均比对照组高,但在72时比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指标比较:(1)两组治疗前(T0)的CD3+、CD4+、CD8+、CD4+/CD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0相比,两组在T48h、T72h时的CD3+、CD4+、CD4+/CD8+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24h时的CD3+、CD4+、CD4+/CD8+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72h时的CD3+、CD4+、CD4+/CD8+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48h时的CD3+、CD4+、CD4+/CD8+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预后指标:观察组比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焦虑发生率低。结论:1.DEX联合NIPPV可减轻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炎症反应;2.DEX联合NIPPV可减轻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CD3+、CD4+、CD4+/CD8+下降幅度,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抑制状态,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3.在NIPPV治疗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时,住院前3天同时联合NIPPV治疗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提高疾病治疗成功率,缩短治疗天数,减少焦虑的发生,改善预后,带来临床获益。

陈一方[3](2020)在《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炎症性肠病(Ulcerative colitis,UC)两种疾病形式,此病在欧美国家多发,截至2015年,美国IBD患者数量已超过100万,欧洲超过250万,欧美等发达国家IBD发病率高达0.5%。近十年发现,亚洲、中东及南美等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IBD发病率也持续增加。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发病率及人口总量急剧增长,预测至2025年,IBD患者总量将与西方国家人口总量相持平,IBD将成为新的全球性负担。IBD多发病于青壮年时期,致病因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易感基因突变、环境的改变、肠道菌群失衡及免疫应答异常等有关,致病因素的不确定性及多样性加剧了 IBD的治疗难度,其中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应答异常,被认为是引起IBD发病的主要因素,也是靶向治疗IBD的主要目标。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通过自身耐受性及分泌的特异性细胞因子的不同,调控CD4+T细胞分化为不同的辅助T细胞(T helper cells,Th)或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cells,Treg),使免疫系统发挥免疫激活或免疫耐受作用,进而参与包括IBD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CD4+T细胞主要由Th细胞亚群和Treg细胞亚群组成,IBD患者结肠组织往往伴随大量CD4+T细胞的浸润,最初认为Th1/Th2细胞分化失衡是介导IBD发病的主要机制,Th1细胞的过度活化使促炎因子IFN-γ大量表达,抑制IL-4依赖性的Th2细胞的分化,使Th1/Th2细胞轴产生严重偏移,加剧炎症反应,进而在IBD中发挥致病作用。随着IL-17分泌性Th17细胞亚群在IBD患者中检出,Th17细胞在IBD中的致病作用被逐步确定,补充了 Th1/Th2细胞失衡致病的理论。Th17细胞通过分泌促炎因子IL-17参与炎症反应,介导剧烈的组织损伤,其分化呈IL-6依赖性。IL-6抑制TGF-β依赖性亚群Treg细胞的分化,Treg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受损也是IBD发病的机制之一,因此Th17/Treg细胞的分化失衡,成为介导IBD的新型机制,并被广泛探究。目前,IBD的治疗方案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单抗药物,及其他选择性药物如抗生素、益生菌、维生素及罗格列酮等。随着细胞分子医学及免疫学的深入研究,更多的IBD机制及药物靶点被发现,使IBD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方式呈现多元化开发。然而目前IBD仍然难以被根治,复发率极高,且治疗药物价格昂贵、用药周期长、不良反应等因素,促使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安全、高效、平价的IBD治疗药物或治疗手段。研究目的:桦褐孔菌又称白桦茸,是生长于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树皮下的一种可食用真菌,多分布于北纬40-50°的寒冷地带,如我国黑龙江省、吉林省长白山等地区,欧洲国家早在16世纪便利用其治疗恶性肿瘤、糖尿病、炎症等难治性疾病。桦褐孔菌多糖(Inonotus obliquus polysaccharide,IOP)是由桦褐孔菌提取的最具有药用价值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但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IOP探索其对DSS诱导的急、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探索其与DC及CD4+T细胞相关的治疗机制,为IOP治疗IBD提供可行性及理论依据,并通过IOP诱导的耐受性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的体内回输,为IBD免疫细胞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第一部分IOP对DSS诱导的慢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IOP,并采用高效液相检测IOP的单糖组成。BALB/c雄性6-8周龄小鼠给予3%DSS三次循环共43天造模法建立慢性结肠炎模型,实验组给予三种不同浓度IOP(100,200,300mg/kg)处理,每日检测小鼠体重、粪便性状、便血情况,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e index,DAI)评分。第44天脱颈法处死小鼠,测量小鼠结肠长度,评估小鼠肠道炎症严重程度。小鼠结肠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并进行组织学评分,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带状闭合蛋白(Zonula occludens-1 protein,ZO-1)、Occludin这两种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TJ)蛋白的表达,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完整性及黏膜损伤情况;逆转录-聚合链酶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与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相关的特异性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的基因水平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MLN)中 Th1 细胞、Th2 细胞、Th17 细胞、Treg细胞的分化情况。IHC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检测与CD4+T细胞分化相关的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STAT1、STAT3、STAT6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经高效液相法检测,我们所提取的IOP主要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组成,含量分别为9.2%、4.4%、46.6%、11.5%、11.1%、4.3%。糖度仪检测多糖含量大于90%,适用于后续研究。与模型组相比,IOP(100,200,300 mg/kg)治疗组小鼠体重变化率较小,结肠长度明显恢复,DAI及组织学评分显着降低,肠道炎症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结肠组织TJ蛋白ZO-1及Occludin丢失较少,显着保护了结肠组织通透性及完整性。RT-PCR结果显示,IOP(100,200,300 mg/kg)使结肠组织中Th1细胞、Th17细胞相关促炎因子IFN-y、IL-17及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ROR-yt表达量下降,使Th2细胞、Treg细胞相关抑炎因子IL-4、IL-10及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Foxp3表达量上升。同时,IHC及WB结果表明,IOP(100,200,300 mg/kg)对CD4+T细胞分化相关的上游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使STAT1及STAT3的磷酸化水平下调,入核量减少,STAT6的磷酸化水平上调,入核量增多。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IOP(100,200,300 mg/kg)可以显着抑制脾脏及MLN中Th1细胞及Th17细胞的分化,促进Th2细胞及Treg细胞的分化,使结肠炎小鼠体内Th1/Th2细胞、Th17/Treg细胞轴趋向平衡。研究结论:1.我们所提取的IOP(100,200,300mg/kg)可以显着缓解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的炎症情况。2.IOP(100,200,300 mg/kg)对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与调控Th1/Th2细胞、Th17/Treg细胞的分化平衡有关。3.IOP(100,200,300 mg/kg)CD4十T细胞亚群的分化的作用可能与STAT1、STAT3、STAT6等蛋白的调控有关。第二部分IOP对CD4+T细胞体外分化的影响研究方法:为探索IOP对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及Treg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CD4+免疫磁珠阴性分选法获取C57BL/6雄性小鼠脾脏CD4+T细胞,活细胞荧光染料CFSE(2 μM)进行标记后,将细胞平均分为CD4+T组、对照组、IOP(10,20,40mg/mL)三种剂量组(即 IOP-L、IOP-M、IOP-H),除 CD4十T 组外,均给予抗鼠CD3ε抗体(5μg/mL)及抗鼠CD28抗体(3μg/mL)刺激活化三天。流式细胞术检测IOP(L,M,H)分别对CD4+T细胞活化标志CD69、CD25的影响,以及对CD4+T细胞增殖率及增殖指数的影响。RT-PCR法检测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及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IL-17、IL-10及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ROR-yt、Foxp3基因水平的表达情况。酶联反应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 IFN-γ、IL-4、IL-17、IL-10蛋白水平的分泌情况。对Th1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三种细胞亚群给予定向分化,同时给予IOP(L,M,H)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IOP(L,M,H)对Th1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分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OP(L,M,H)并不影响CD4+T细胞前期及后期的活化指标CD69、CD25的表达量,细胞的增殖率及增殖指数也未产生显着差异,提示IOP(L,M,H)可能并不作用于CD4+T细胞活化及增殖过程。RT-PCR结果显示,IOP(L,M,H)使活化的CD4+T细胞中,Th1细胞及Th17细胞相关的促炎因子IFN-γ、IL-17及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ROR-γt的表达量明显降低,Treg相关的抑炎因子IL-10及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量明显上调,而对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4及转录因子GATA-3作用较为局限。ELISA结果显示,IFN-γ、IL-17表达量下调,IL-10表达量上调。Th1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定向分化实验结果显示,IOP(L,M,H)使Th1细胞、Th17细胞分化率显着下调,使Treg细胞的分化率显着上调,IOP(L,M,H)对CD4+T细胞分化阶段具有直接调控作用。研究结论:1.IOP(L,M,H)并不参与CD4+T细胞的活化及增殖阶段,而是对其分化阶段产生直接调控作用。2.在体外,IOP(L,M,H)可以抑制Th1细胞、Th17细胞的分化,促进Treg细胞的分化,但是对Th2细胞的分化具有局限性。第三部分IOP对BMDC成熟度及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DC是刺激CD4+T细胞分化的最重要的APC,其表面MHC-Ⅱ、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以及分泌细胞因子类型对CD4十T细胞的分化方向起绝对作用,DC成熟度的不同是决定其介导免疫耐受或免疫应答的关键,因此,我们在体外实验中探讨IOP对BMDC成熟度的影响,以及对BMDC诱导免疫耐受能力的影响。取C57BL/6雄性6-8周龄小鼠大腿骨骨髓细胞,以2 × 106个/孔铺于六孔板,并给予 rmGM-CSF(20ng/mL)、rmIL-4(20ng/mL)刺激分化 6 天,第 7 天收集板中悬浮及半悬浮细胞即为BMDC。采用100ng/m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刺激BMDC24小时,使BMDC活化并成熟,即为BMDCLPS细胞,部分BMDCLPS细胞分别给予IOP(10,20,40 mg/mL)即IOPL,M,H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成熟度相关指标MHC-Ⅱ、CD40、CD86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以及与诱导Th1细胞、Th17细胞和Treg细胞分化相关的细胞因子IL-12、IL-6、TGF-β的分泌情况。取不同处理的BMDC与CD4+T细胞以1:5的比例共同培养,总细胞量2 × 106个/孔铺于六孔板中,建立混合淋巴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体系,流式细胞术检测Th1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分化率,ELISA检测MLR体系中与此三种细胞分化启动相关的细胞因子IL-12、IL-6、TGF-β的分泌情况。研究结果:MHC-Ⅱ及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6等的表达量是判断DC成熟与否的标志,同时也是激活CD4+T细胞的第一、二信号,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未进行活化刺激的BMDC相比,BMDCLPS表面高表达MHC-Ⅱ以及共刺激分子CD40、CD86,成熟度显着升高。ELISA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BMDCLPS分泌与Th1细胞、Th17细胞分化相关的细胞因子IL-12、IL-6明显增高,并使CD4+T细胞向Th1细胞、Th17细胞方向分化率显着上调,MLR体系整体呈现免疫激活状态。而 IOPL,M,H-BMDCLPS组与 BMDCLPS相比,MHC-Ⅱ、CD40 及 CD86 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成熟度显着降低,且TGF-β的分泌量明显提升,使CD4+T细胞向Treg细胞方向分化比率显着上调,使MLR体系呈现免疫耐受状态。研究结论:1.IOPL,M,H使BMDCLPS维持低成熟状态。2.IOPL,M,H-BMDCLPS使CD4+T细胞向Treg细胞方向分化,具有维持免疫耐受的功能。第四部分IOPL-BMDC对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各种功能稳定的免疫耐受性DC被应用到结肠炎模型的治疗中,并验证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耐受性DC是IBD细胞治疗的重要细胞来源,因此我们探索IOP诱导的耐受性BMDC是否可以通过调控CD4+T细胞的分化,诱导机体免疫耐受,从而达到治疗结肠炎的作用。C57BL/6雄性6-8周龄小鼠采用3%DSS 6天造模法建立急性小鼠结肠炎模型,分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DSS)组、BMDC组及IOPL-BMDC组,其中BMDC组及IOPL-BMDC组在给予3%DSS饮用水的前3天及第3天分别给予2 × 106个/只BMDC或IOPL-BMDC腹腔注射,并每日检测各组小鼠生存率、体重、是否便血及腹泻情况,并进行DAI评分。第7天断颈处死小鼠,测量小鼠结肠长度并拍照,评估小鼠肠道受损情况。结肠组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完整性相关指标并进行组织学评分。IHC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TJ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量,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完整性及黏膜损伤情况。取小鼠脾脏及MLN,流式细胞术检测Th1细胞、Th17细胞及Treg细胞的分化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匀浆上清液中与CD4+T细胞分化相关的细胞因子IL-12、IL-6、TGF-β、IFN-γ、IL-17、IL-10的分泌情况。研究结果:BMDC及IOPL-BMDC的体内回输,使结肠炎小鼠体重变化率及DAI评分明显降低,恢复因炎症造成的结肠短缩,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小鼠炎症程度得到显着控制。HE及IHC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BMDC及IOPL-BMDC组小鼠结肠组织杯状数量增多,隐窝完整,组织完整性得到改善,TJ蛋白ZO-1、Occludin的流失减少,黏膜损伤程度明显降低,且以IOPL-BMDC抗炎效果更为显着。ELISA结果显示,IOPL-BMDC显着抑制与Th1细胞及Th17细胞分化相关的促炎因子IL-12、IFN-γ、IL-6、IL-17的分泌,提高Treg分化相关的抗炎因子TGF-β、IL-10的分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h17细胞亚群在正常组小鼠及结肠炎小鼠脾脏及MLN中的分化均不明显,模型组高表达促炎性T细胞亚群Th1细胞,低表达抗炎性T细胞亚群Treg细胞,给予BMDC及IOPL-BMDC回输治疗后,结肠炎小鼠脾脏及MLN中Th1细胞亚群分化率明显降低,而Treg细胞亚群分化率显着提升,其中以IOPL-BMDC组对CD4+T细胞亚群调控能力最为显着。研究结论:1.IOPL-BMDC可以通过调控结肠炎小鼠CD4+T细胞的分化缓解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性肠病。2.IOPL-BMDC为炎症性肠病的细胞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为耐受性DC的制备提供新的思路。结论:不同剂量IOP(100,200,300 mg/kg)均可显着改善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小鼠疾病进程,调控结肠炎小鼠脾脏、MLN及结肠组织中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平衡,这种调控作用可能与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不同浓度IOP(10,20,40 mg/mL)均不影响体外的脾脏来源的CD4+T细胞增殖及活化,对分化具有直接调控作用,抑制Th1细胞、Th17细胞分化,促进Treg细胞分化,对Th2细胞的分化调控具有局限性。IOPL,M,H均可维持LPS(100 ng/mL)诱导的炎性环境下BMDC的低成熟状态,并促进MLR反应体系中CD4+T细胞向Treg细胞方向分化,抑制Th1细胞及Th17细胞的分化。IOPL-BMDC显着缓解DSS诱导的急性炎症性肠病,并调控结肠炎小鼠脾脏及MLN中CD4+T细胞亚群分化,抑制Th1细胞分化,促进Treg细胞分化,对Th17细胞分化具有一定局限性。

纪雯婷[4](2020)在《麻芥巴布膏经皮给药多途径调控哮喘Th2型炎症并缓解AHR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哮喘日益危害我国人民健康,过敏性哮喘作为最常见的哮喘亚型应给予重点关注。中药贴敷治疗哮喘在发挥良好功效的同时,还具备安全、方便等优势,弥补了西药治疗多种副作用的缺点,在不断的医疗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本课题所使用的麻芥巴布膏是一种典型的贴敷治疗药物,其药物组成包含麻黄、白芥子、延胡索、苦杏仁以及生姜汁,临床应用于哮喘患者收效良好。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发现麻芥巴布膏可有效缓解过敏性哮喘模型动物气道高反应(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而过敏性哮喘呼吸道Th2型炎症是导致AHR的主要原因。我们猜测麻芥巴布膏或可通过调控Th2型炎症,减轻AHR。因此,本课题主要探讨麻芥巴布膏缓解过敏性哮喘Th2型炎症进而减轻AHR的作用机制。目的1.验证麻芥巴布膏对哮喘炎症的缓解。2.探究麻芥巴布膏能否直接调控Th1/Th2分化。3.探究麻芥巴布膏能否通过影响固有淋巴细胞,间接调控Th1/Th2分化。4.探究麻芥巴布膏能否通过影响神经肽,间接调控Th1/Th2分化。5.探究麻芥巴布膏能否通过调控IL-13诱导的粘液分泌,缓解AHR。6.探究麻芥巴布膏水提液对M1/M2分化的影响,验证其对Th1/Th2分化的调控。方法1.制备麻芥巴布膏,建立OVA哮喘模型小鼠,地塞米松与麻芥巴布膏分别干预后,ELISA检测血清IgE与HIS的含量,H&E染色检测肺组织炎症。2.制备麻芥巴布膏,建立OVA哮喘模型小鼠,地塞米松与麻芥巴布膏分别干预后,FCM检测脾脏IL-4+T细胞、IFN-γ+T细胞、Tregs与B10s的含量,qPCR检测肺组织中转录因子GATA-3 mRNA、STAT6 mRNA与T-bet mRNA的表达,WB检测肺组织中JAK2、STAT3与pSTAT3蛋白的表达。3.制备麻芥巴布膏,建立OVA哮喘模型小鼠,地塞米松与麻芥巴布膏分别干预后,FCM检测肺组织中ILC1s、ILC2s、ILC3s以及NKs的含量,炎症因子芯片试剂盒检测肺组织中40个炎症因子含量。4.制备麻芥巴布膏,建立OVA哮喘模型小鼠,地塞米松与麻芥巴布膏分别干预后,ELISA检测血清中CGRP与NKA的含量,IF检测肺组织中CGRP与CD3的表达,CGRP 与 neutrophil 的表达,qPCR 检测肺组织中 CGRP mRNA,SP mRNA,IL-5mRNA和IL-17mRNA的表达。5.制备麻芥巴布膏,建立OVA哮喘模型小鼠,地塞米松与麻芥巴布膏分别干预后,检测气道阻力,qPCR检测IL-13 mRNA、CLCA3 mRNA以及MUC5AC mRNA的含量,WB检测肺组织中PI3K与AKT蛋白的表达,PAS与IHC分别检测肺组织中粘液以及MUC5AC的分泌。6.制备麻芥巴布膏水提液,用CCK-8检测麻芥巴布膏水提液对Mφ的细胞毒性,建立体外M1与M2分化模型,FCM检测麻芥巴布膏水提液对体外诱导的M1/M2分化的影响,ELISA检测麻芥巴布膏水提液作用于M2分化后,细胞上清中IL-1β与IL-12p70的含量。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哮喘模型组IgE与HIS的含量增多(P<0.001,P<0.0001)。地塞米松减少了二者的含量(P<0.0001,P<0.001),麻芥巴布膏干预后,IgE以及HIS的含量(P<0.001,P<0.01)也明显降低。H&E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哮喘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有部分实质化,血管内充血水肿,大量的炎性细胞出现在肺泡和细支气管壁。地塞米松组中,肺组织肺泡壁轻度增厚,肺间质存在少量的炎性细胞。麻芥巴布膏治疗后,肺组织炎症程度减轻,但效果不如地塞米松明显。2.FCM结果发现哮喘模型组中IFN-γ+T细胞与IL-4+T细胞的数量较空白对照组增多(P<0.0001,P<0.01)。地塞米松干预后,二者的数量明显降低(P<0.01,P<0.0001),麻芥巴布膏干预后IL-4+T细胞数量减少,IFN-γ+T细胞的数量稍有降低(P<0.0001,P<0.05)。对于Tregs与B10s而言,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哮喘模型组中Tregs与B10s的含量明显增多(P<0.0001,P<0.001)。地塞米松干预后,Tregs的含量下降(P<0.0001),但B10s仅有下降的趋势。麻芥巴布膏干预后,二者的数量明显下降(P<0.0001,P<0.01)。qPCR结果表明,在哮喘模型组中肺组织STAT6 mRNA与GATA-3 mRNA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多(P<0.0001,P<0.001),地塞米松和麻芥巴布膏可抑制STAT6mRNA表达(P<0.0001,P<0.0001)与 GATA-3 mRNA 的表达(P<0.05,P<0.01)。对 T-betmRNA而言,其含量在哮喘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中无显着性差异,在地塞米松组中表达降低(P<0.01),而在麻芥巴布膏组中表达升高(P<0.0001)。WB结果表明,JAK2在哮喘模型组中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多(P<0.01),地塞米松和麻芥巴布膏都可抑制过量表达的JAK2(P<0.05,P<0.001)。各组中STAT3的表达差异不大。但对于pSTAT3而言,哮喘模型组中pSTAT3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多,而在地塞米松组和麻芥巴布膏组中,pSTAT3的表达降低。进一步比较pSTAT3/STAT3的比值发现,较空白对照组而言,哮喘模型组中pSTAT3/STAT3的比值升高(P<0.05),而地塞米松与麻芥巴布膏均能减小pSTAT3/STAT3的比值(P<0.05,P<0.05)。3.FCM结果显示,在哮喘模型组中ILC1s、ILC2s以及ILC3s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改变,而地塞米松干预后,ILC1s、ILC2s以及ILC3s的含量上升(P<0.001,P<0.001,P<0.01),麻芥巴布膏也有相似的作用(P<0.01,P<0.01,P<0.05)。对于NKs来说,其含量在空白对照组,哮喘模型组以及地塞米松组中均维持较低水平,未见明显差异。但在麻芥巴布膏中,NKs的含量较其他三组有显着增多(P<0.0001)。对于肺组织炎症因子而言,在哮喘模型组中,TNF-α、TNFR2、CXCL-9、CCL-12、CCL-9、CCL-2、CCL-5的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增多,而GM-CSF与IL-1α的含量则较空白对照组减少。与哮喘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干预后G-CSF、CCL-9、CCL-5以及TNFR2的含量降低。麻芥巴布膏组中TNF-α、TNFR2以及CCL-9的含量较哮喘模型组减少,而IFN-γ、IL-1α、ICAM-1与IL-4的含量较哮喘模型组升高。4.ELISA结果显示,在哮喘模型组中,CGRP与NKA的含量均显着增多(P<0.01,P<0.01),地塞米松与麻芥巴布膏干预后CGRP的分泌减少(P<0.05,P<0.0001),NKA的分泌也减少(P<0.01,P<0.0001)。IF实验结果表明,对于CGRP与CD3染色而言,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哮喘模型组气管周围CGRP表达密度升高,且周围聚集大量CD3+T细胞,在某些细胞中,CD3与CGRP的表达存在重叠。地塞米松组和麻芥巴布膏组中均无明显的CD3+T细胞浸润,气管周围CGRP的分泌较模型组减少。对于CGRP与neutrophil染色而言,哮喘模型组视野所见气管周围的细胞中大量表达CGRP与neutrophil的细胞,在某些细胞中CGRP与neutrophil的表达存在重叠。地塞米松组中CGRP分泌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但视野局部仍明显可见共同表达CGRP与的neutrophil的细胞。麻芥巴布膏组中CGRP分泌较少,分泌CGRP的炎性细胞散在分布,但共同表达CGRP与的neutrophil的细胞明显减少。qPCR实验结果可知,哮喘模型组中 CGRP mRNA,SP mRNA、IL-5 mRNA 与 IL-17mRNA 的含量均升高(P<0.001,P<0.01,P<0.0001,P<0.001),地塞米松干预后,四者的表达降低(P<0.001,P<0.0001,P<0.0001,P<0.01),麻芥巴布膏也有相似的作用(P<0.01,P<0.0001,P<0.0001,P<0.001)。5.气道阻力结果显示,麻芥巴布膏与地塞米松可降低哮喘模型小鼠的高气道阻力,且二者的作用强度基本相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哮喘模型组小鼠肺组织MUC5AC mRNA、CLCA3 mRNA以及IL-13 mRNA水平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P<0.001,P<0.0001)。在地塞米松组中,三者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1,P<0.01,P<0.001)。麻芥巴布膏也有相似的作用(P<0.001,P<0.01,P<0.001)。PI3K的表达在空白对照组、哮喘模型组以及地塞米松组中均无明显改变,但麻芥巴布膏干预后可降低PI3K的表达(P<0.05)。哮喘模型组中AKT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地塞米松和麻芥巴布膏干预后均可降低AKT的表达(P<0.05,P<0.05)。哮喘模型组中粘液以及黏蛋白MUC5AC的含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地塞米松和麻芥巴布膏的干预可明显减少二者的分泌。6.细胞毒性实验表明,浓度小于10mg/mL麻芥巴布膏水提液对Mφ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考虑到中药水提液可能对细胞形态产生影响,我们选用1 mg/mL的麻芥巴布膏水提液进行后续实验。LPS刺激后Mφ向M1分化(P<0.001),麻芥巴布膏水提液的干预不能扭转这种变化。IL-4刺激诱导Mφ向M2分化(P<0.0001),而麻芥巴布膏水提液的干预可促进M1的增多(P<0.0001)。IL-4干预后巨噬细胞分泌的IL-1β与IL-12p70的含量降低(P<0.05,P<0.01),而经麻芥巴布膏水提液干预后,二者的含量增多(P<0.01,P<0.01)。结论1.麻芥巴布膏可较好的控制过敏性哮喘炎症。2.麻芥巴布膏可直接抑制Th2转录因子的表达,促进Th1转录因子表达,直接调控Th1/Th2分化。3.麻芥巴布膏可通过IFN-γ+NKs,促进机体Th1分化,间接调控Th1/Th2分化。4.麻芥巴布膏抑制过敏性哮喘相关神经肽,间接调控Th1/Th2分化。5.麻芥巴布膏抑制IL-13诱导的粘液分泌,缓解AHR。6.麻芥巴布膏水提液可促进M2模型中M1分化,具有促进Th1分化的潜力。

王强,杨继,翟国超,张垚[5](2019)在《支气管哮喘表型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支气管哮喘表型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学术与临床工作,对表型的研究也由单纯的临床特征向临床特征与生物学特征结合的方向发展。分子和基因的研究揭示了更多不同表型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出更多新的治疗方案以回馈临床。本文对支气管哮喘表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

田福玲[6](2019)在《基于“天气通于肺”理论的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自噬功能及中药干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天气通于肺”的理论渊源及主要内容,分析雾霾的特性及其与哮喘寒饮蕴肺证的关系,研究烟熏环境下寒凉刺激诱发的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的致病机制,以及中药对肺组织内细胞自噬的干预机制。方法:本文采用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1.理论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探讨“天气通于肺”的理论内涵、渊源及主要内容,肺与自然的相关性,雾霾的特性及其与哮喘寒饮蕴肺证的关系。同时研究肺阳与哮喘寒饮蕴肺证的关系以及寒饮蕴肺证的内涵、病因病机及治疗。2.实验研究:采用卵清白蛋白(OVA)致敏,给予寒凉和饮冷刺激、利用香烟烟雾给予烟熏刺激,以及让大鼠在水中游泳使其劳累的方法,构建烟熏环境下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病证结合的大鼠模型,并分别用小青龙汤及温阳化饮方进行干预,观察相关检测指标。结果:运用中医传统病因与现代医学病理模型相结合的造模方法,成功复制了烟熏环境下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病证结合模型。对比研究烟熏组和非烟熏组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肺功能和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明确了雾霾能加重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的发病程度,以及雾霾加重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的病理机制。结果显示:雾霾可以使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肺功能的吸气阻力(Ri)、呼气阻力(Re)升高,顺应性(Cdyn)降低,导致大鼠哮喘症状加重;其机制可能在于烟熏可诱导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血清IL-13、TGF-β1的水平升高,降低IFN-γ的水平,从而加重气道炎症反应。对烟熏环境下寒饮蕴肺证大鼠进行实验观察及药物干预,并检测造模动物的肺功能、病理切片、炎症因子等指标,结果显示:温阳化饮方可促使大鼠周围血中IL-10、IL-18、IFN-γ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大鼠周围血中IL-4、IL-5、IL-13、TGF-β和TNF-α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抑制过敏反应,调控炎症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大鼠的自噬基因Atg和自噬蛋白Beclin1和LC3-a/b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和肺成纤维细胞胶原沉积过程,减缓气道重塑,抑制哮喘的发生发展。结论:“天气通于肺”中的“天气”,指的是自然界的清净之气,与肺气是相通应的。雾霾是一种复合型致病因素,其性弥散,常兼夹湿邪、热邪侵犯人体肺脏而发病。烟草烟雾在性质和致病特点上与雾霾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二者含有的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均是PM2.5。人体津液的正常输布需要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肺阳充足,则宣发肃降功能正常,津液得以正常输布。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病证的病理机制是肺阳虚,导致痰饮内停,致使大鼠血清IL-13、TGF-β1的水平升高,降低IFN-γ的水平,从而加重气道炎症反应;“温阳化饮方”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通过降低自噬基因Atg的表达及蛋白Beclin1和LC3水平,减轻哮喘气道炎症水平,逆转气道重塑,调控气道高反应。

陈晓东[7](2019)在《祛风定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风痰哮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祛风定喘方是名老中医朱启勇主任经验方,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广泛,但尚缺乏完整规范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估。本课题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结合哮喘控制评分和客观指标,探析祛风定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风痰哮证的疗效,以期传承与创新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拓充现代中医治疗哮喘的模式,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度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解痉平喘治疗方案:雾化或静脉激素治疗,加上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舒利迭,50/250μg)1吸bid、口服孟鲁司特钠片(顺尔宁)1Omgqn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祛风定喘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记录2组患者的证候及体征评分、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sthma control questionnaire,ACQ5);观测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E,IgE)、白细胞介素-6(inter]eukin-6,IL-6)等血清指标;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in in first second,FEV1)、最高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等肺功能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治疗前后对照组、试验组的各项评分及指标,确定其疗效。结果:(1)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90.0%,试验组总有效率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对照组、试验组组内咳嗽、痰量、喘息、胸闷、哮鸣音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间的咳嗽、痰量、喘息、胸闷、哮鸣音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对照组、试验组中医证候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后对照组、试验组血清中CRP、EOS、IgE、IL-6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血清中NLR、PL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CRP、EOS、IgE、IL-6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NLR、PLR水平高于试验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对照组、试验组FEVi、PEF指标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间FEV1、PEF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FEV1、PEF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对照组、试验组ACQ5得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 1);试验组的ACQ5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祛风定喘方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风痰哮证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炎症指标,改善肺功能,一定程度上控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祛风定喘方联合西药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更为显着。

廖思敏[8](2018)在《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病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142例腹膜后纤维化临床特点分析目的:总结腹膜后纤维化(RPF)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案,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通过检索我院电子病历系统,回顾性分析1996年10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确诊为RPF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每日吸烟量与吸烟年限的乘积定义为吸烟指数,计算每位吸烟患者的吸烟指数。采用Scheel影像学评估方案,评价软组织包块的累及程度(Ⅰ级:腹主动脉和/或髂血管受累;Ⅱ级:下腔静脉受累;Ⅲ级:单侧或双侧输尿管受累;ⅣV级:肾门与肾动脉或肾静脉受累)。结果:共纳入142例患者(男1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54.3岁,平均病程2.7个月。患者吸烟率高达53.5%。男性患者(P=0.041)及高吸烟指数组患者(P=0.03)更常出现腰痛症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范围为0.08至8.9mg/dL(平均1.9)。63例检验血清IgG4水平的患者中,有31例(49.2%)IgG4水平升高(>135mg/dl),且以男性患者居多(P=0.017)。Ⅰ,Ⅱ,Ⅲ级患者比例分别为44.4%、5.6%、22.5%,8例患者(5.6%)表现为不典型部位软组织包块。103例患者(72.5%)有双侧或单侧肾盂积水,其中以III级患者(P=0.04)肾盂积水发生率更为高。9例患者(6.3%)未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或手术治疗,49例患者(34.5%)仅口服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63例患者(44.4%)接受外科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方案。结论:中国RPF患者起病年龄较国外研究的起病年龄偏小,且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更高,临床表现各异。部分患者可有炎性指标及血清IgG4水平升高。吸烟可能为中国人群RPF发生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与IgG4相关腹膜后纤维化临床病理对比研究目的:探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RPF)与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IgG4-RPF)的临床病理差异,并分析两种类型发病机制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6年我院50例RPF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将符合以下至少一个病理学特征:每高倍视野(HPF)超过30个IgG4+浆细胞、IgG4+/IgG+浆细胞比例>40%,定义为IgG4-RPF。结果:34例患者(68%)纳入IgG4-RPF组,其中男性29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1.4岁。与iRPF组患者相比,IgG4-RPF组患者更易出现疼痛症状(p = 0.048),并伴有高血清IgE浓度(p = 0.029)。16例检验血清IgG4浓度的IgG4-RPF组患者中,仅5例IgG4浓度升高,且均为男性。IgG4-RPF突出的病理学特征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多。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多的患者以女性为主(P= 0.031),且腹膜后组织活检显示更多的IgG4+浆细胞浸润(p = 0.008)。50例RPF患者中,组织内平均IgG4 +浆细胞数目与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呈正相关(r = 0.37,p = 0.009)。此外,血清IgG4浓度与血清IgE浓度呈正相关(r = 0.834,p=0.000)。结论:中国IgG4-RIPF患者的特征是高血清IgE浓度和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增多。IgG4-RPF患者血清IgG4浓度可不升高,尤其是女性患者。血清IgE浓度可能成为诊断和监测病情的有效指标,特别是针对血清IgG4浓度正常的患者。

张燕春[9](2018)在《新疆某三甲医院2012年-2016年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变迁》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新疆某三甲医院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病原体变化情况,明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因,为临床早期诊断及经验性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新疆某三甲医院入院后未使用抗生素之前的1366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收集其痰培养标本及血清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对其阳性菌及相关病原体进行统计分析及描述。结果:(1)细菌学检测结果如下:痰培养共分离出63种病原菌,居前6位的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i,AB)、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i viridans,SV)、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干燥奈瑟菌(Neisseria sicca)。(2)其他常见病原体检查结果如下:检测总阳性率为17.5%(1254/7159),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炎支原体(MP)、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23)、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结论:近5年新疆某三甲医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致病菌分布发生变化,细菌总体数量及种类呈上升趋势,AB、KP成为主体菌种,其他常见病原体总体种类及数量也呈上升趋势。MP、IFB为主要病原体,因单纯临床表现不足以明确诊断,故应明确呼吸道病原体流行趋势,以快速达到诊断目的,同时对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理论支持。

蒋丽梅[10](2017)在《慢性嗜酸细胞性肺炎4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慢性嗜酸细胞性肺炎(CEP)的临床诊疗过程及其特征,提高对CE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9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实验室检验、结合影像资料及病理结果最终诊断原因尚不清楚的4例慢性嗜酸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中知、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分析,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1)我院病例资料:(1)4例患者,男:女1:1,其中有吸烟史2例,年龄2667岁,病程3月4年。起病亚急性或慢性,无肺外其他系统症状,4例均有咳嗽,咳少量白痰、活动后气促2例,喘息、胸痛、胸闷各1例,发热、乏力、体重下降各1例。1例闻及湿啰音。(2)4例患者均行自身抗体谱、抗链球菌溶血素O、血沉、补体、常规生化、肌酶谱、寄生虫、病原学、肿瘤抗原、T细胞亚群等检查,并结合病史,排除了继发性EOS增多、肺以外器官系统EOS浸润和伴有EOS增多的其他间质性肺病。4例患者曾全部误诊,分别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肺结核”,起病1月2年后才确诊。(3)3例患者外周血EOS增高(1.013.34×109/L),2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轻度贫血、低氧血症,3例ESR增快、4例CRP升高,1例骨髓细胞学见成熟嗜酸细胞增多、未见原始细胞,F/P融合基因阴性。(4)4例纤支镜镜下均可见支气管粘膜充血,2例管腔内见脓性分泌物。2例行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计数检查,分别为EOS比例增高(30%)、EOS计数升高(0.0217×109/L)。4例tblb均见较多eos浸润,亦见到伴淋巴细胞浸润,其中2例肺间质肿胀、肺泡上皮轻度增生。(5)肺ct示磨玻璃影4例,斑片状、条索状实变影3例,不均匀斑片状致密影、空洞、病灶游走各2例。4例均为双肺受累,3例以上肺为主,3例病变主要位于肺周边、胸膜下。(6)3例患者做肺功能检查,弥散障碍2例,混合性以阻塞为主通气障碍1例,通气功能正常2例。(7)4例均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2月4年,1周内症状改善,12周外周血eos恢复正常,1周2月复查肺ct病灶明显吸收,后续随访中3例完全吸收,另1例激素减量过程中复发2次、病灶游走、但总体上明显吸收。仅1例复查肺功能,提示弥散功能好转。(2)中英文文献复习结果:1975年至今仅70例报道资料较完整,肺部有阴影、balf或肺活检均证实eos浸润,且排除继发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肺外器官eos浸润的疾病及其他间质性肺病后诊断慢性嗜酸性肺炎,多为个案报道。(1)年龄跨度大(179岁),平均年龄50.13岁,4069岁为高峰,仅3例有吸烟史,男:女26:35。19例确诊前有误诊,14例既往有哮喘病史。仅1例急性起病,余亚急性或慢性,无肺外其他系统症状,以喘息、气促、咳痰,伴发热、盗汗、体重下降为主要表现;仅3例有急性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22例肺部有啰音、1例有杵状指。(2)87.7%外周血eos比例升高,8例骨髓均见成熟eos增多,未见幼稚细胞,分别有1例提供f/p、jak2基因结果提示阴性,1例染色体核型正常。54例做纤支镜检查,8例镜下见粘液痰栓、2例见支气管壁白色小结节,balf中eos比例全部升高(平均49.1%)。50例肺活检均可见到肺泡、肺间质eos浸润,6例见轻度纤维化、机化。34例提供肺功能结果,弥散障碍68.4%,通气功能可呈阻塞性、限制性、混合性或正常,其中阻塞性47.1%、较多见于既往有哮喘病史患者。(3)60%以上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双上肺、外周分布为主、多发实变、磨玻璃影,13.4%见病灶游走。(4)确诊后除4例以单一ics作为初始治疗外,66例患者口服相当于强的松0.32.0mg/kg.d开始治疗,其中62例为0.51.0mg/Kg.d,疗程平均9月,最长11年。4例单一ICS治疗患者病情进展后改用口服激素治疗症状及影像学均改善。(5)预后良好,仅1例因冠心病突发死亡,激素减量或停药复发有12次,8次见于开始治疗1月6月停药患者。复发后重新激素治疗均再次好转。结论:(1)嗜酸细胞浸润肺组织,经过常规生化、病原学、免疫抗原抗体等检查,排除继发因素、无肺外器官累及,原因尚不明确,需考虑慢性嗜酸细胞性肺炎可能。(2)骨髓融合基因检测有助于排除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其在慢性嗜酸细胞性肺炎的诊断程序中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探讨。(3)慢性嗜酸细胞性肺炎病程长、预后良好,4069岁为发病高峰年龄,以咳嗽、气促喘息为主要表现,可伴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无胸外症状、易误诊。(4)影像学超过60%患者表现为双上肺、外周分布为主的多发斑片状实变、磨玻璃影,16.6%见病灶游走。(5)首选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建议强的松0.51mg/kg.d为初始剂量,疗程9月左右,不应少于6月,6月内停药或激素减量易复发,复发后激素仍然敏感,可酌情减慢减量过程、延长疗程。

二、嗜酸性细胞是导致哮喘的罪魁祸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嗜酸性细胞是导致哮喘的罪魁祸首(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地区变应性鼻炎吸入变应原谱及相关拷贝数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501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变应原谱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皮肤点刺试验)
        1.3 技术路线图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筛选致变应性鼻炎的拷贝数变异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技术路线图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13个基因拷贝数变异与新疆地区汉族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技术路线图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拷贝数变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2)右美托咪定联合NIPPV对AE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免疫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试剂仪器
    1.1 研究对象
    1.2 药品
    1.3 仪器
第二章 方法
    2.1 镇静方法
    2.2 评分系统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炎症因子测定
    2.6 流式细胞技术
    2.7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观察指标
        3.2.1 临床观察指标
        3.2.2 炎症指标
        3.2.3 免疫指标
        3.2.4 预后相关指标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3)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1.1 炎症性肠病
        1.1.1 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
        1.1.2 IBD的致病因素及病理学改变
        1.1.3 IBD相关的发病机制
        1.1.4 IBD的药物治疗
        1.1.5 IBD的天然药物治疗
    1.2 CD4~+T细胞与IBD
        1.2.1 Th1/Th2细胞平衡与IBD
        1.2.2 Th17/Treg细胞平衡与IBD
    1.3 DC与IBD
        1.3.1 DC的分类及功能
        1.3.2 DC在IBD发病中的作用
        1.3.3 DC回输治疗IBD
    1.4 桦褐孔菌及桦褐孔菌多糖
        1.4.1 桦褐孔菌的生长环境及药用价值
        1.4.2 桦褐孔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5 小结
第二章 IOP的提取及对DSS诱导的慢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实验动物
    2.3 方法
        2.3.1 IOP的提取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2.3.2 DSS诱导慢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及DAI评估
        2.3.3 结肠的组织学检测及评分
        2.3.4 结肠组织中TJ蛋白及JAK-STAT信号通路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3.5 结肠组织中TJ蛋白及JAK-STAT信号通路蛋白的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
        2.3.6 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的检测
        2.3.7 小鼠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中CD4~+T细胞亚群的检测
        2.3.8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IOP单糖组成分析
        2.4.2 IOP对DSS诱导的慢性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进展的影响
        2.4.3 IOP对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
        2.4.4 IOP对结肠组织中CD4~+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表达情况的影响
        2.4.5 IOP对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小鼠脾脏及MLN中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
        2.4.6 IOP对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小鼠脾脏及MLN中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
        2.4.7 IOP对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IOP对CD4~+T细胞体外分化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3 方法
        3.3.1 小鼠脾脏中CD4~+T细胞的分离及活化
        3.3.2 Th1细胞、Th17细胞及Treg细胞的分化
        3.3.3 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3.3.4 体外活化的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的检测
        3.3.5 CD4~+T细胞的活化、增殖、定向分化检测
        3.3.6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4.1 IOP对CD4~+T细胞的活化及增殖过程的影响
        3.4.2 IOP对抗鼠CD3ε和抗鼠CD28抗体活化的CD4~+T细胞分化的影响
        3.4.3 IOP对抗鼠CD3ε和抗鼠CD28抗体活化的CD4~+T细胞分化的影响
        3.4.4 IOP对Th1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IOP对BMDC成熟度及功能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实验动物
    4.3 方法
        4.3.1 BMDC的分离与培养
        4.3.2 BMDC与CD4~+T细胞的MLR反应体系的建立
        4.3.3 BMDC成熟度及CD4~+T细胞亚群分化情况的检测
        4.3.4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检测
        4.3.5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
        4.4.1 IOP对炎症环境下BMDC的耐受状态的影响
        4.4.2 IOP对BMDC_(LPS)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4.4.3 IOP对MLR体系中Th1细胞分化的影响
        4.4.4 IOP对MLR体系中Th17细胞的分化的影响
        4.4.5 IOP对MLR体系中Treg细胞的分化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IOP_L-BMDC对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2.3 实验动物
    5.3 方法
        5.3.1 BMDC回输治疗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
        5.3.2 结肠组织组织学检测及组织学评分
        5.3.3 结肠组织中TJ蛋白的检测
        5.3.4 急性结肠炎小鼠脾脏及MLN中CD4~+T细胞亚群群分化的检测
        5.3.5 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IOP_L-BMDC对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5.4.2 IOP_L-BMDC对结肠组织中TJ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5.4.3 IOP_L-BMDC对脾脏中Th1细胞、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
        5.4.4 IOP_L-BMDC对MLN中Th1细胞、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
        5.4.5 IOP_L-BMDC对脾脏及MLN中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
        5.4.6 IOP_L-BMDC对结肠组织中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麻芥巴布膏经皮给药多途径调控哮喘Th2型炎症并缓解AHR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哮喘的研究现状
        1 哮喘病理机制
        2 哮喘的分型
        3 哮喘的治疗
    综述二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1 哮喘概述
        2 穴位贴敷治疗哮喘
    综述三 麻芥巴布膏对哮喘的缓解
        1 麻芥巴布膏的组成
        2 麻芥巴布膏药物成分可对哮喘进行调控
        3 麻芥巴布膏穴位贴敷的给药方法可缓解哮喘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动物实验
    第一节 麻芥巴布膏缓解哮喘炎症的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麻芥巴布膏直接调控Th1/Th2分化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麻芥巴布膏调控ILCs,间接影响Th1/Th2分化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麻芥巴布膏调控神经肽,间接影响Th1/Th2分化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节 麻芥巴布膏抑制IL-13诱导的粘液,缓解AHR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细胞实验 麻芥巴布膏水提液调控M1/M2分化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支气管哮喘表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哮喘表型分型
    1.临床分型
    2.炎症分型
    3.临床和炎症综合分型
二、典型的表型研究
    1.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
        (1)生物学特征:
        (2)治疗:
    2.中性粒细胞型哮喘
        (1)生物学特征:
        (2)气道菌群:
        (3)治疗:
    3.老年性哮喘与非老年性哮喘
    4.肥胖哮喘
    5.早发哮喘与晚发哮喘
    6.过敏性哮喘
    7.重症哮喘
    8.脆性哮喘
三、总结与展望

(6)基于“天气通于肺”理论的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自噬功能及中药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天气通于肺”的理论阐释
        1.1 “天”字考源
        1.2 “气”的考源
        1.3 肺与天气相通
        1.4 肺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2.雾霾的理论探析
        2.1 雾霾是复杂的外感毒邪
        2.2 烟草烟雾是有毒之邪气
    3.哮喘的中医研究
        3.1 哮喘的内涵研究
        3.2 哮喘的病因病机
        3.3 哮喘寒饮蕴肺证探析
    结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烟熏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的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方法
        3.观察及检测指标
        3.1 大鼠一般行为学检查
        3.2 大鼠肺功能的检测
        3.3 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表达
        4.统计学处理
        5.结果
        5.1 大鼠一般行为学检查
        5.2 各组大鼠不同阶段体重变化
        5.3 各组大鼠肺功能变化
        5.4 各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变化
        6.讨论
        6.1 烟熏环境下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6.2 烟熏对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肺功能的影响
        6.3 烟熏对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实验二 烟熏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自噬相关基因研究以及中药干预机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主要实验试剂、药品
        1.4 主要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药物干预
        2.4 观察及检测指标
        3.统计学处理
        4.结果
        4.1 各组大鼠一般行为学观察
        4.2 各组大鼠不同治疗阶段游泳时间比较
        4.3 各组大鼠饮食和饮水量比较
        4.4 各组大鼠不同治疗阶段肛温比较
        4.5 各组大鼠不同治疗阶段体重变化比较
        4.6 各组大鼠不同脏器重量比较
        4.7 各组大鼠肺功能变化
        4.8 各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
        4.9 各组大鼠肺组织自噬基因Atg的表达
        4.10 各组大鼠肺组织LC3和Beclin1 免疫印迹结果
        4.11 各组大鼠透射电镜肺泡细胞超微结构
        4.12 各组大鼠肺组织HE染色观察
        5.讨论
        5.1 哮喘与气道炎症反应
        5.2 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塑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病理机制
        5.3 细胞自噬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病理机制
        5.4 中药对烟熏环境下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的影响
        5.5 细胞自噬对烟熏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5.6 温阳化饮方对烟熏环境下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细胞自噬的影响
        6.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

(7)祛风定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风痰哮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1.1 病名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浅论
        1.3 治法探讨
    2 现代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与控制现状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情分期、分级
        2.4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判定
        3.5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统计
        4.2 总有效率的比较
        4.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4 血清指标比较
        4.5 肺功能值比较
        4.6 ACQ5评分比较
    5 讨论
        5.1 立法依据及方药解析
        5.2 现代药理研究
        5.2.1 祛风定喘方的缓解临床症状作用
        5.2.2 祛风定喘方的降低炎症反应作用
        5.2.3 祛风定喘方的抗过敏作用
        5.2.4 祛风定喘方的调节免疫作用
        5.2.5 祛风定喘方的改善肺功能作用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中医证候及ACQ5评分
        5.3.2 血清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6 本次课题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142例腹膜后纤维化临床特点分析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3.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
        1.3.2. 实验室检查特征
        1.3.3. 影像学特征
        1.3.4. 治疗
    1.4.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与IGG4相关腹膜后纤维化临床病理对比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患者临床特征
        2.3.2. 组织病理学染色特征
        2.3.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征
        2.3.4.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亚组分析
        2.3.5. 组织内IgG4+浆细胞数目与嗜酸性粒细胞数目,血清IgG4与IgE浓度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嗜酸性粒细胞在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中作用初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新疆某三甲医院2012年-2016年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标本来源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标本分离
        2.2 病原体培养与鉴定
    3 统计学处理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慢性嗜酸细胞性肺炎4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写索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嗜酸性细胞是导致哮喘的罪魁祸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地区变应性鼻炎吸入变应原谱及相关拷贝数变异分析[D]. 王燕.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2]右美托咪定联合NIPPV对AE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免疫及预后的影响[D]. 杨扬. 青岛大学, 2020(01)
  • [3]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陈一方. 延边大学, 2020(05)
  • [4]麻芥巴布膏经皮给药多途径调控哮喘Th2型炎症并缓解AHR的机制研究[D]. 纪雯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支气管哮喘表型研究进展[J]. 王强,杨继,翟国超,张垚. 江苏医药, 2019(10)
  • [6]基于“天气通于肺”理论的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自噬功能及中药干预机制研究[D]. 田福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祛风定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风痰哮证临床疗效观察[D]. 陈晓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病理研究[D]. 廖思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8(09)
  • [9]新疆某三甲医院2012年-2016年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变迁[D]. 张燕春.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1)
  • [10]慢性嗜酸细胞性肺炎4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 蒋丽梅.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标签:;  ;  ;  

嗜酸性粒细胞是哮喘的罪魁祸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