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集散控制系统控制站控制与通信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侯刚[1](2021)在《基于DCS的电量采集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水平和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水平也得到了非常大程度上的提高,水泥企业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消耗的煤炭总量不断减少,然而企业整体上消耗的电量仍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企业生产过程中用电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据的比例居高不下,而且在运行过程中,若有的设备存在运行上的故障时也会导致消耗的电量出现异常情况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导致用电量增长的因素之一。为更好的解决电量异常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以JX-300X集散控制系统作为基础,应用于水泥厂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进行电量采集监测应用技术的设计。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和水泥厂生产制造的流水线相互结合,并借助于组态软件完成对生产现场具体工序进行监控的上位机监控系统。借助于系统设计的监控显示界面能够对生产制造的现场进行动态直观的监测,而且上位机监控的画面是跟随现场进行实时改变的,因此在整个控制的过程中对操作人员在技术上的要求非常低,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整个控制的过程得到优化完善。因此借助于该系统能够完成对水泥厂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操作流程中消耗的电能进行实时获取和监控,同时还能生成实时监测电能的趋势曲线,能够发出故障报警信号,完成报表的打印和查询等。通过将该系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投入使用,并对获取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以JX-300X作为基础开发研究的采集水泥厂电量的系统在实际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是具有可行性的,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完成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电量异常的情况,同时还能够对水泥厂实时消耗的电能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应用节约耗能的方式奠定基础,有助于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在投入成本上的控制。
罗杰[2](2020)在《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是国家有关部门正大力推广的生活垃圾处理新主体技术,垃圾焚烧发电厂是该技术的具体工程实施形式。要使垃圾焚烧发电厂能够保持经济运行和排放达标,控制系统的选择十分重要。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控制系统早期以引进为主,其控制采用PLC控制系统较多,且型号品牌各有不同,随着主要工艺设备国产化,控制系统也改为以一体化程度高,开放性强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系统为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控制系统与传统火电行业的DCS系统差别不大,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二次污染控制技术上,而在具体工程中,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二次污染控制系统如烟气处理系统、渗滤液处理系统、飞灰固化系统等基本以厂家成套供应控制系统为主。故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控制系统采取DCS系统技术成熟,也能很好的满足工艺控制要求。本文把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分为总体设计和工程设计两个阶段。其中总体设计的内容包括总体架构设计和总体功能设计。总体架构设计主要确定DCS主系统的控制网络方案和其他独立控制系统与主DCS系统的通信协议、接口形式、传输介质等,总体功能设计确定DCS系统的组成和控制规律,保证DCS系统最终能达到工程预期的控制要求。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开展详细的工程设计,其设计内容包括根据过程工艺要求绘制测控流程图、现场一次仪表与执行机构选型、IO清册统计、DCS控制功能设计等。在DCS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工程设计完成后,可以开展DCS系统的工程实现工作。主要内容是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书等的要求进行DCS系统的硬件设计选型和软件组态设计。DCS系统的硬件是软件运行的平台,而应用软件设计的好坏又决定硬件性能能否充分发挥,二者相互约束,共同决定了DCS系统的硬件配置,控制算法组态功能,人机画面丰富性、实时性等内容。在完成硬件设计和软件组态工作后应对DCS系统进行出厂验收测试(FAT)、现场验收测试(SAT)工作,合格后即可进行DCS系统现场调试。调试时DCS系统既是被调试对象,又是整个垃圾焚烧发电厂调试的重要调试工具,需做好与相关各方的配合与协调工作,调试还应注意到人身、设备安全方面的措施。确保正常投运后DCS系统在自动控制时达得到理想的运行效果。
蒋天一[3](2020)在《刮膜式分子蒸馏解耦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分子蒸馏是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在精准化工、石油化工、日用化工、食品产业、医药产业、塑料制造等实际生产的各个方面与领域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一般对分子蒸馏设备的优化仅仅在各项工艺参数上采取优化控制方法,往往忽略了其蒸发器内部的耦合关系,然而刮膜式分子蒸馏是一个具有强耦合性的系统,仅仅对工艺参数的优化无法完全消除系统中各个过程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控制设备产生了很大的难度,使得分子蒸馏系统无法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通过对前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温度与真空度是影响分子蒸馏系统中最关键的因素,且两者的耦合关系极强,有必要对其采取有效的解耦控制策略。因此,研究解耦控制器对分子蒸馏系统中的温度与真空度在实际生产优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MDS-80-Ⅱ分子蒸馏设备,通过分析前期实验数据,针对该分子蒸馏系统的耦合特性主要做了以下内容研究:首先,根据前期数据变化的特点,得到分子蒸馏系统中温度与真空度的拟合关系曲线,根据所得到的拟合曲线采用系统辨识的方式结合二阶欠阻尼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特性建立了分子蒸馏系统的耦合关系模型,并利用间接法计算出该系统模型的相对增益矩阵,通过对所得到的相对增益矩阵进行分析,发现该系统存在着严重的耦合关系,需要对其进一步采取必要的解耦控制策略。其次,根据分子蒸馏系统的耦合关系模型,分别采取解耦补偿控制矩阵与逆解耦补偿控制法对分子蒸馏系统设计相应的解耦补偿控制器。其中,采用解耦补偿控制矩阵的算法为分别设计了对角阵解耦补偿器、单位解耦补偿器和前馈解耦补偿器,并与逆解耦补偿控制器进行对比,得出采用逆解耦补偿控制器的方法在分子蒸馏系统的实际操作与优化控制器的设计中更为适用。根据所得到解耦补偿后的分子蒸馏系统模型,采用预期动态法,通过实际系统需求设计预期动力学方程系数反映在控制器参数当中,设计出Tornambe控制器对分子蒸馏系统采取解耦控制,并与传统的PID控制器进行对比,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对仿真曲线的分析得出,采用预期动态法所设计出的Tornambe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性能指标与更好的鲁棒性。最后,根据MDS-80-Ⅱ分子蒸馏设备的实际情况,采用集散控制方式设计出分子蒸馏设备的DCS控制系统,使得操作人员能够更加方便、直观的通过交互界面对分子蒸馏系统进行实际的实验与生产操作,实现分子蒸馏系统的自动化改造与升级。
王梓桐[4](2021)在《某资源利用中心DCS联动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餐厨垃圾种类多、数量巨大,传统的填埋法、焚烧法等处理方式不能满足环保要求。餐厨垃圾厌氧处理虽在国内起步较晚,但作为近年来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处理后生成的沼气燃烧后可通过发电机组产生电能,生成的油脂经加工后可作为生活洗涤用品,此项技术虽然对环境污染小,对垃圾的复用率高,但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设备单一,适用范围小。本文借鉴了大型化工厂的控制经验,针对某市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生产过程设计了集散控制系统,将集散控制思想应用其中适应该地区的餐厨垃圾处理工作。首先分析了主要生产工艺流程,根据实际国情选用浙江中控ECS-700型控制系统,通过对餐厨预处理、厌氧处理、污水净化等模块进行硬件系统选型与配置,共计1088个DI点,608个DO点,261个AI点,64个AO点及560个控制回路,并绘制控制流程图及控制逻辑图。其次应用Visual Field系列组态管理软件完成对系统组态画面的设计,根据工艺流程设计了沼气处理系统、锅炉净化系统等24个组态画面,实现设备内部逻辑块程序的编程实现、设备故障报警、历史数据存储等功能。通过对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工艺技术进行研究,根据其不同特点设计出对应的控制策略。最后分析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使其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为了提高控制效率,研究了传统PID控制与模糊控制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将模糊控制应用于集散控制,通过MATLAB仿真结果可得,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相比于传统PID控制有着更快的响应速度,并具有超调小、鲁棒性强等优点,值得深入研究。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对沼气系统中的酸洗加酸电磁阀、氧化剂加药计量泵等使用联动控制策略,并将控制方法进行优化。最终完成整个系统软硬件系统调试,现场监控画面的数据显示实际运行效果设计满足系统控制要求,达到用户需求设计的目标。
薛文彬[5](2019)在《锅炉控制系统的DCS改造》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锅炉的控制系统均采用集散式控制系统—DCS系统,它具有非常多的优点,可以对锅炉进行集中监控,也为锅炉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也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对于锅炉来说DCS系统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增强,未来发展要求我们在有限的能源中发挥最大的能量。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集散式分布控制系统,目前因为控制范围广泛集中监控管理等优点被我国大多数火电厂所应用,本文结合DCS系统对模糊PID控制器进行组态改进使输出更优控制过程。对锅炉的结构和运行原理做了阐述,依据控制对象较复杂的、不确定性且具有时滞性的特点,在对原有锅炉控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其控制系统改造的控制方案;并对新的控制算法进行了探索,将模糊PID控制算法应用于温度控制过程中,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运用到锅炉相关控制之上,对其进行仿真的同时加以对比分析;以实现更为良好的控制效果,并进一步通过仿真对其和传统PID控制方式相比较,得出模糊PID控制的优越性。新改造的2号锅炉DCS通过系统网络连接在一起,所有节点之问的数据和信息传递都由系统网络完成。操作员站由可靠性高的工业微机配以外设组成,站上运行专用的实时监控软件。功能实现:图形显示与会话、报警显示与管理、报表打印、系统库管理、历史库管理、追忆库管理等。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使用同一台微机,供工程人员实现应用系统的组态现场控制站是DCS系统完成现场测控的重要站点。现场控制站实现由主控模块、智能I/O模块、电源模块和专用机柜四部分组成。主要完成两项功能:信号的转换与处理和控制运算。该论文有图34幅,表7个,参考文献97篇。
宋兵兵[6](2019)在《基于DCS的甲醇精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我国传统的能源供需结构呈现出的矛盾逐渐显现并加剧,如何对现有能源进行高效利用成为科学解决这一矛盾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我国是一个传统的焦炭生产和消费大国,一直存在着对焦炉生产中副产煤气的利用效率普遍不高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对这一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利用焦炉煤气制取甲醇是当前对焦炉煤气高效利用的一种有效尝试,作为包钢钢联去产能及提质增效的示范项目,其成功的投运并产生效益,为企业的产业链延伸提供了新的方向,并拓宽了企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作者根据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单位新建的焦炉煤气制取甲醇工艺进行简要介绍,并通过对该工艺中的精馏工序进行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明确了影响精馏过程的有关因素,结合生产工艺的控制要求,进而确定整个生产流程的控制方案。在分析焦炉煤气制取甲醇过程和三塔双效精馏的工艺流程的基础上,作者选用了横河公司的集散控制系统的最新版本CENTUM VP R5.02,实现了对生产过程主要参数的集中监控、实时报警及生产和管理数据的记录,以达到减少人为的干预,提高设备自动化和生产现代化水平的目的。文中对横河CENTUM VP控制系统做了简要的概述,主要包括系统结构、总体硬件配置、网络配置、卡件分类等等;并结合主要的控制要求进行控制块的部分软件编辑,包括生产指标的实时监视与控制、主要流量的累积与补正、中间储槽的安全联锁保护以及各关键参数的控制运算编辑等。目前,该单位的焦炉煤气制取甲醇项目业已投产,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所选用的控制方案能够实现生产的安全运行和过程的自动控制,达到既定的控制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精甲醇经分析属于工业级优等产品。而且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人机界面方便地对现场各工艺参数进行远程监视和实时控制,达到了化工生产的稳定和人员设备的安全要求。
杨挺嘉[7](2019)在《戈壁环境下重力流输水管线的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提高及近年来地下水资源减少与严控,从地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水将逐步成为主要的输水方式,重力流长输供水管线作为一种调水方式将更多的应用在生产实践中。而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分布于线路上的各类站点已经由过去的人工操作,转向无人值守自动化或远程操作,极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在我国资源不平衡的大环境下,未来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以甘肃北部某输水工程为研究实施对象,针对该工程的实际情况及需求,设计构建一套集散控制系统(DCS)并实施验证,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分析重力流输水管线运行原理的基础上,对该项目的控制需求进行分析并设计了该DCS控制系统的结构框架。然后将DCS控制系统分解为三个功能上相互独立的部分进行硬件设计与软件框架设计,完成了系统组成与结构、输入输出信号与功能实现、组网结构与连接方式、主要的控制策略的设计和分析,给出了主要核心仪表和执行机构设备的选型。最后给出了重力流输水管线DCS控制系统在戈壁环境下安装和调试方法,并对单体、控制站、联合与负载调试过程进行了描述与分析。设计方案实施后,通过试运行与空管注水过程中的负载调试,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王博[8](2019)在《供暖燃煤锅炉的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锅炉是为工业行业领域中的公司企业提供动力与能源的重要设备,也是我国北方集中供暖和楼体供热的主要设施。锅炉的工作过程,是根据锅炉的性能和负荷需要,通过燃料的燃烧,产生所需要的蒸汽或者热水。燃煤锅炉是锅炉的主要种类。燃煤锅炉分布式控制系统,是对锅炉热工参数进行检测和显示,也是对锅炉的运行进行控制并实施保护与联锁,以此来保证锅炉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论文主要概述了供暖燃煤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供暖燃煤锅炉的过程工艺,给出了供暖燃煤锅炉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过程监控级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现场控制级采用西门子S7-300系列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析了供暖燃煤锅炉出水温度控制、燃烧控制及炉膛负压控制等的特性,研究设计了供暖燃煤锅炉过程控制方法,完成了供暖燃煤锅炉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实时自动调节与联锁控制。基于WINCC组态软件,开发了供暖燃煤锅炉过程监控系统,包括过程工艺实时动态显示、数据管理、参数设置、报警与联锁等,实现了锅炉过程的系统参数实时显示、数据历史记录、故障的安全保护、报警以及报表打印等诸多功能。
席建华[9](2015)在《基于FF总线技术工厂管控网的应用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热点之一,现场总线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变得日益成熟,被广泛地应用于对长周期和可靠性有很高要求的连续性化工生产领域。在过程控制点数规模较大的大型化、一体化的联合化工生产企业,现场总线技术通过数字信号取代模拟信号,使工艺变量测量和控制信息实现了就地采样、就地计算、就地控制,控制功能从DCS系统下放到现场仪表设备,以满足大型化工装置分散控制,集中管理、规模可变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型联合化工厂广泛采用以现场总线技术与集散控制系统集成的方式应用于工厂的过程控制。本文以拜耳材料科技一体化基地电解盐酸制氯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用为例,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基于基金会现场总线技术工厂管控网自动控制系统应用的全过程。为构建一个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高效率、低单位能耗和降低装置施工建设和生产维护成本的“数字化智能工厂”,选用合适的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其必须以满足几个基本要求:保证长周期运行的可靠性、低成本系统规模扩展、系统开放性和强大的系统集成功能。本文以实际工程应用为例,首先阐述了现场总线的概念、通信方式、网络架构,以及应用现场总线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列举了当前几种比较典型的现场总线技术。结合电解盐酸制氯工艺特点,提出了基于基金会现场总线的工厂管控网控制设计方案,详细阐述了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实施的过程,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现场总线应用技术措施,对系统硬件配置、软件组态、总线网络布局和资源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利用FF总线仪表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实现通过DeltaV内嵌的资源管理系统(AMS,Asset Management System)对FF、Profibus、Hart等现场总线设备运行状况实时监控,并对监控数据进行管理,及时了解现场总线设备的健康状态,预判现场总线设备的是否需要维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仪表设备预防维护功能。电解盐酸制氯是较成熟的制氯工艺过程,它的特点是腐蚀性强、电能消耗大、要求连续长周期生产、辅助系统多、现场仪表设备易受电磁干扰严重等等。针对盐酸电解制氯生产过程控制的特点,重点分析传统PID控制器作为该装置控制回路主要算法的计算原理、参数整定及算法实现过程。列举了一个利用智能现场总线设备实现氯气分配控制策略优化的实例。详细地阐述了如何通过改进的前馈+PID控制器解决对长期困扰装置运行的氯气分配总管压力控制的问题。新方案投用后,对比了单纯使用传统PID控制器和前馈+PID控制器方案的实际应用结果后得出结论,新的前馈+PID控制器的改进方案控制效果优化明显,能有效地克服了下游装置非计划停工或下游某个装置生产负荷大幅波动,导致氯气总管压力波动得难题。并列举利用FF总线仪表PID控制功能实现盐酸浓度配比控制的优化过程。
李庆祝[10](2015)在《基于DCS的炼厂除氧系统控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发电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锅炉系统容易遭到除氧过程中的有害气体的影响,从而造成热力设备腐蚀。锅炉系统的正常运作,除氧器将溶解在除氧中的有害气体尤其是除氧中的溶解氧从除氧中除去,为了保证除氧器能达到很好的除氧效果,就需要采用先进的控制方法,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来控制除氧器。由于除氧控制系统是一个纯滞后、时变、非线性的复杂系统,本论文以发电厂的除氧器为控制对象,采用改进型粒子群算法控制技术设计了除氧器的控制系统。为了提高发电厂处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节约能源,本文将集散控制系统运用于发电厂增强系统运行稳定性,本文以发电厂自控系统成套工程项目作为背景,介绍了除氧集散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与实现方法。除氧集散控制系统分为三部分:现场级、控制级和管理级。现场级即现场仪表及控制设备,完成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控制级即PLC控制站,主要负责数据处理与自动控制;管理级即上位机监控系统,主要监视各工艺流程运行状况与进行远程控制。根据除氧的工艺要求对现场仪表及PLC进行了硬件选型,按控制要求对各个现场设备编写了相应的PLC控制程序。本系统现场控制站选用西门子S7-300PLC,上位机则选用PC机作为监控机实现在线监控。通过上位机监控系统,中控室工作人员可以对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实时监视与调整。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以组态软件组态王作为开发平台,其中监控界面主要包括登录界面、总体工艺流程图界面、进除氧系统界面、反应系统界面等。系统的通信网络选用工业以太网与PROFIBUS-DP网络,其中上位机通过工业以太网实现与下位机PLC的通讯,下位机PLC通过PROFIBUS-DP网络实现与现场设备的通讯,通过对网络硬件参数的配置以及编写相应的通讯程序实现系统的通讯。本系统已在发电厂投入运行,运行效果良好,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预期的控制目的。
二、新型集散控制系统控制站控制与通信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集散控制系统控制站控制与通信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CS的电量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电量采集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
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
2.2 国内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JX-300X集散控制系统 |
3.1 集散控制系统的概述 |
3.1.1 集散控制系统结构 |
3.1.2 集散控制系统的优势 |
3.2 JX-300X系统简述 |
3.3 JX-300X系统通讯网络 |
3.3.1 信息管理网络 |
3.3.2 过程控制网络 |
3.4 JX-300X系统硬件 |
3.4.1 控制站 |
3.4.2 操作站硬件 |
3.5 JX-300X系统组态软件及特点 |
3.5.1 组态软件概述 |
3.5.2 选择系统组态 |
3.5.3 系统监控 |
3.5.4 系统软件的优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量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 |
4.1.1 工作原理 |
4.1.2 系统硬件结构 |
4.2 DCS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2.1 卡件设计 |
4.2.2 DCS控制系统的通讯网络 |
4.2.3 冗余的硬件设计 |
4.2.4 过程输入/输出(I/O)模块设计 |
4.2.5 电量采集终端设备 |
4.3 本系统的硬件原理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量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大型水泥厂的发展概况及用电情况介绍 |
5.1.1 大型水泥厂生产工艺 |
5.1.2 大型水泥厂用电设备介绍 |
5.2 软件简介及系统总体组态 |
5.2.1 Advantrol Pro组态软件 |
5.2.2 现场控制单元完成的主要控制任务 |
5.3 系统组态步骤 |
5.3.1 控制站 |
5.3.2 操作站组态 |
5.4 电量监控过程的程序设计和软件组态 |
5.4.1 程序设计 |
5.4.2 系统监控画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开关量监控程序 |
附录B 输入量程转化程序 |
附录C 电量累计程序 |
附录D 电机控制程序 |
附录E 其他程序 |
附录F 电量采集监控画面 |
附录G 电量采集统计画面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 其他研究成果 |
(2)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 |
1.1.2 .国内外垃圾处理的现状 |
1.2 .垃圾焚烧发电的意义和工艺流程 |
1.2.1 .垃圾焚烧发电的意义 |
1.2.2 .垃圾焚烧发电的工艺流程 |
1.3 .垃圾焚烧发电的控制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第二章 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总体设计 |
2.1 .垃圾焚烧发电DCS系统的控制方式 |
2.2 .垃圾焚烧发电DCS系统控制网络 |
2.3 .垃圾焚烧发电DCS控制的组成 |
2.4 .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控制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垃圾焚烧发电DCS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 |
3.1 .DCS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的内容 |
3.2 .过程检测及控制流程图的设计 |
3.2.1 .测控流程图的仪表功能标志与仪表回路号 |
3.2.2 .测控流程图的图形符号 |
3.3 .设备表选型 |
3.4 .IO清册统计 |
3.5 .DCS控制功能的设计 |
3.5.1 .数据采集系统(DAS) |
3.5.2 .模拟量控制系统(MCS) |
3.5.3 .顺序控制系统(SCS) |
3.5.4 .热工保护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垃圾焚烧发电DCS硬件系统设计 |
4.1 .DCS硬件系统组成 |
4.2 .DCS硬件技术要求 |
4.3 .DCS硬件选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垃圾焚烧发电DCS软件组态设计 |
5.1 .DCS软件设计工具简介 |
5.2 .DCS软件组态流程 |
5.3 .DCS软件组态实现 |
5.3.1 .DCS控制策略组态实现 |
5.3.2 .DCS人机界面组态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调试及运行 |
6.1 .单体回路调试 |
6.2 .冷态调试 |
6.3 .热态调试 |
6.4 .运行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刮膜式分子蒸馏解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分子蒸馏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分子蒸馏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现状 |
1.2.1 分子蒸馏的基本原理 |
1.2.2 分子蒸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解耦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1 解耦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耦合系统应用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分子蒸馏系统的耦合关系模型 |
2.1 基于二阶欠阻尼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系统拟合模型 |
2.2 分子蒸馏系统的单变量关系模型 |
2.2.1 分子蒸馏系统中设定温度与实际温度的关系模型 |
2.2.2 分子蒸馏系统中设定温度与实际真空度的关系模型 |
2.2.3 分子蒸馏系统中设定真空度与实际真空度的关系模型 |
2.2.4 分子蒸馏系统中设定真空度与实际温度的关系模型 |
2.3 分子蒸馏系统中温度与真空度耦合关系模型 |
2.4 分子蒸馏系统中温度与真空度的耦合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子蒸馏系统的解耦控制策略 |
3.1 分子蒸馏系统的解耦补偿控制方法 |
3.1.1 解耦补偿器的选取 |
3.1.2 对角阵解耦补偿器设计 |
3.1.3 单位解耦补偿器设计 |
3.1.4 前馈解耦补偿器设计 |
3.2 分子蒸馏系统的逆解耦控制器设计 |
3.2.1 逆解耦控制器的设计原理 |
3.2.2 逆解耦控制器在分子蒸馏系统中的稳定性 |
3.3 基于预期动态法的解耦控制策略 |
3.3.1 Tornambe控制器的设计 |
3.3.2 分子蒸馏解耦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集散控制方法的分子蒸馏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
4.1 分子蒸馏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的组成 |
4.2 分子蒸馏集散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2.1 DCS系统的硬件设计流程 |
4.2.2 DCS系统的硬件选择 |
4.3 分子蒸馏集散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4 基于OPC技术的通讯系统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某资源利用中心DCS联动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国内外餐厨垃圾处理研究现状 |
1.2.1 国内餐厨垃圾处理现状 |
1.2.2 国外餐厨垃圾处理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资源利用中心工艺模块 |
2.1 再生资源利用中心概述 |
2.2 资源中心主要工艺模块及控制方法 |
2.2.1 餐厨预处理模块 |
2.2.2 厌氧处理模块 |
2.2.3 沼气除杂质处理模块 |
2.2.4 污水净化处理模块 |
2.2.5 控制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散控制系统选型及控制需求分析 |
3.1 DCS概述 |
3.2 系统主要控制策略 |
3.2.1 PID控制 |
3.2.2 联动控制 |
3.2.3 顺序控制 |
3.3 系统选型 |
3.4 ECS-700 控制系统特性及结构 |
3.4.1 分操作域管理单元 |
3.4.2 通信网络 |
3.4.3 系统硬件 |
3.4.4 控制器 |
3.4.5 I/O模块 |
3.4.6 系统组态软件 |
3.4.7 人机接口 |
3.5 控制需求分析 |
3.5.1 数据采集 |
3.5.2 模拟量控制 |
3.5.3 开关量控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集散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
4.1 DCS控制系统操作站配置 |
4.2 I/O点统计 |
4.3 硬件配置 |
4.3.1 全局配置 |
4.3.2 控制站配置及控制网设置 |
4.4 沼气系统软件组态设计 |
4.4.1 沼气系统分析及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2 沼气系统流程图画面组态 |
4.4.3 沼气系统控制逻辑组态 |
4.5 联动控制设计 |
4.5.1 需求分析 |
4.5.2 酸洗加酸电磁阀联动控制设计 |
4.5.3 氧化剂加药计量泵联动控制设计 |
4.5.4 酸计量泵联动控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算法优化 |
5.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5.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分析 |
5.3 模糊PID控制方案实现 |
5.3.1 模糊化 |
5.3.2 模糊规则的建立 |
5.3.3 解模糊 |
5.4 系统仿真 |
5.5 仿真运行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调试及安全性分析 |
6.1 调试运行及结果 |
6.1.1 软件调试 |
6.1.2 硬件调试 |
6.1.3 调试运行结果 |
6.2 系统安全性分析 |
6.2.1 系统安全性分析 |
6.2.2 系统冗余性分析 |
6.2.3 电源安全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5)锅炉控制系统的DCS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DCS的研究现状 |
1.3 DCS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
1.4 锅炉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锅炉DCS控制系统的硬件选择及设计 |
2.1 DCS集散控制系统 |
2.2 锅炉DCS系统硬件的组成及特点 |
2.3 锅炉DCS系统硬件的可靠性设计 |
3 锅炉DCS运行原理及控制方案的制定 |
3.1 锅炉控制站的运行原理 |
3.2 锅炉控制站的软件说明 |
3.3 锅炉控制方案的选取及制定 |
4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锅炉控制系统的仿真及分析 |
4.1 控制系统相关控制原理概述 |
4.2 燃气锅炉燃烧控制系统模型辨识与建模 |
4.3 温度系统原理及其控制系统的制定 |
4.4 温度控制系统的仿真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锅炉DCS控制系统的软件选择及设计 |
5.1 上位机软件的选择 |
5.2 上位机监控画面的设计及操作方法 |
5.3 锅炉DCS系统串口通讯设定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DCS的甲醇精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甲醇精馏工艺的发展 |
1.3 控制系统及发展趋势 |
1.4 DCS系统及其发展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2 工艺与设备 |
2.1 焦炉煤气制甲醇工艺流程 |
2.2 甲醇精馏工艺 |
2.2.1 预精馏塔精馏流程 |
2.2.2 加压塔精馏流程 |
2.2.3 常压塔精馏流程 |
2.2.4 中间罐区 |
2.3 精馏设备 |
2.4 本章小结 |
3 控制方案及实现 |
3.1 甲醇精馏的物理过程 |
3.2 控制任务及需求 |
3.3 控制方案的选取 |
3.3.1 控制方案的要求 |
3.3.2 控制方案的确定 |
3.4 控制方案的实现 |
3.4.1 常规PID控制 |
3.4.2 串级控制 |
3.4.3 液位联锁保护 |
3.5 本章小结 |
4 控制系统及硬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选型 |
4.1.1 CENTUM VP介绍 |
4.1.2 系统的组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3 现场控制站设计 |
4.3.1 控制站设计原则 |
4.3.2 控制站的组态 |
4.3.3 I/O统计与分配 |
4.4 模块接线设计 |
4.4.1 模拟量模块 |
4.4.2 数字量模块 |
4.5 接口电路 |
4.5.1 SARM15A接口电路 |
4.5.2 SARM55D接口电路 |
4.6 通讯网络及工作站设计 |
4.7 供电回路的建立 |
4.8 仪表选型 |
4.8.1 仪表选型原则 |
4.8.2 主要仪表选型 |
4.9 本章小结 |
5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程序功能块简介 |
5.2 控制程序的编辑 |
5.2.1 常压回流槽进口甲醇温度调节实现 |
5.2.2 常压塔甲醇回流流量的控制实现 |
5.2.3 常压塔回流槽液位的调节与联锁 |
5.2.4 甲醇贮罐的联锁保护 |
5.3 人机界面的组态 |
5.4 数据存储与趋势分析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甲醇精馏的三塔双效工艺图 |
附录B 系统供电图 |
附录C 仪表选型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戈壁环境下重力流输水管线的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
2 重力流输水管线运行原理及工艺流程 |
2.1 管线建设环境及概况 |
2.2 国内外重力流输水相关研究 |
2.3 重力流输水概述 |
2.4 重力流输水分类 |
2.5 管道式有压重力流输水的特点 |
2.6 重力流管道式输水基本原理 |
2.6.1 输水过程中的重力势能 |
2.6.2 虹吸现象: |
2.6.3 水锤效应 |
2.7 调流调压阀的作用 |
2.8 平压调节水池的设置 |
2.9 空气阀的布设 |
2.10 重力流管道式输水工艺流程 |
3 输水管线DCS系统结构设计 |
3.1 集散型控制系统概述(DCS) |
3.2 管线控制系统的建设目标及设计需求 |
3.2.1 建设目标 |
3.2.2 功能需求分析 |
3.2.3 管理信息分析 |
3.2.4 性能需求分析 |
3.2.5 系统的开发步骤 |
3.3 输水管线DCS控制系统的架构设计 |
4 输水管线DCS控制系统设计 |
4.1 中央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1 硬件系统的构成 |
4.1.2 软件构成 |
4.2 现场控制站的设计 |
4.2.1 检修控制站 |
4.2.2 起点控制站 |
4.2.3 中段减压控制站 |
4.2.4 消能平压控制站 |
4.2.5 末端控制站 |
4.2.6 现场仪表的选用 |
4.2.7 现场控制站的供电 |
4.2.8 戈壁环境对硬件设计的影响 |
4.3 通信网络系统的设计 |
4.3.1 现场控制站与中央控制系统之间的远距离光纤通信网络 |
4.3.2 现场控制站与中央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网络结构 |
4.3.3 组网方式 |
4.3.4 中央控制系统与现场控制站内的短距离通信 |
4.3.5 现场控制站内的以太网通信 |
4.3.6 现场控制站RS-485 通信网络 |
4.3.7 现场控制站4~20mA模拟信号通信网络 |
4.3.8 现场执行仪表与现场控制站之间的开关量通信 |
4.4 输水管线的过程控制 |
4.4.1 调流调压阀的控制 |
4.4.2 检修及事故状态下的控制 |
4.4.3 稳态工况下管线的切换控制 |
5 输水管线DCS控制系统的安装及调试 |
5.1 在戈壁环境下的安装工作 |
5.1.1 材料预制工艺 |
5.1.2 安装前的环境条件 |
5.1.3 系统接地 |
5.1.4 戈壁环境下地埋管道伴行光缆的布设 |
5.2 单体调试 |
5.2.1 机械式仪表与计量仪表的第三方检测 |
5.2.2 阀门调试 |
5.2.3 调流调压阀调试 |
5.2.4 自清洗过滤器调试 |
5.2.5 泵的调试 |
5.2.6 现场监测仪表的调试 |
5.2.7 控制柜的调试 |
5.2.8 显示设备的调试 |
5.3 控制站调试 |
5.3.1 系统安装检查 |
5.3.2 系统上电 |
5.3.3 回路调试 |
5.3.4 现场控制站系统调试 |
5.3.5 中央控制系统调试 |
5.4 联合调试 |
5.5 负载调试 |
5.5.1 负载调试前的准备 |
5.5.2 管线注水 |
5.5.3 注水过程中的负载调试 |
5.5.4 注水完成后的负载调试 |
6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 |
附录 |
(8)供暖燃煤锅炉的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供暖燃煤锅炉控制系统的研究历程 |
1.1.1 完全依靠人工手动操作阶段 |
1.1.2 自动化单元组合仪表控制阶段 |
1.1.3 系统的分布式控制阶段 |
1.2 供暖燃煤锅炉存在的问题 |
1.3 供暖燃煤锅炉的调节任务 |
1.3.1 调节供暖燃煤锅炉燃烧经济性 |
1.3.2 调节供暖燃煤锅炉出水温度 |
1.3.3 控制供暖燃煤锅炉炉膛压力数值 |
1.3.4 控制供暖燃煤锅炉回水压力数值 |
1.4 论文选题背景 |
1.5 论文主要工作 |
2 供暖燃煤锅炉结构、工艺、任务概述 |
2.1 供暖燃煤锅炉的内部结构及工艺流程 |
2.2 供暖燃煤锅炉的控制任务 |
2.3 供暖燃煤锅炉的自动调节任务 |
2.4 供暖燃煤锅炉的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
2.4.1 锅炉出水温度控制 |
2.4.2 炉膛负压控制 |
2.4.3 炉温寻优控制 |
2.4.4 锅炉回水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3 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3.1 供暖燃煤锅炉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
3.1.1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 |
3.1.2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特点 |
3.2 供暖燃煤锅炉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依据 |
3.2.1 设计标准 |
3.2.2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 |
3.3 分布式系统控制方法的对比 |
3.3.1 仪表控制 |
3.3.2 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
3.3.3 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集散控制系统 |
3.3.4 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
3.4 供暖燃煤锅炉分布式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供暖燃煤锅炉控制分布式系统的硬件及程序设计 |
4.1 PLC的发展阶段 |
4.2 PLC的基本结构 |
4.3 PLC的系统设计 |
4.4 PLC的配置及锅炉模拟量点 |
4.5 PLC程序设计 |
4.5.1 供暖燃煤锅炉燃烧控制程序结构设计 |
4.5.2 供暖燃煤锅炉控制方法设计 |
4.5.3 供暖燃煤锅炉的采样模块与工程转换设计 |
4.5.4 供暖燃煤锅炉的启动及故障报警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供暖燃煤锅炉的监控系统设计 |
5.1 组态软件 |
5.2 上位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5.3 上位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4 工程师站设计 |
5.5 人机界面的设计 |
5.5.1 登录界面 |
5.5.2 系统主菜单 |
5.6 系统调试 |
5.6.1 供暖燃煤锅炉的手动启停调试 |
5.6.2 顺序控制调试 |
5.6.3 发生故障时备用泵自动切换调试 |
5.6.4 模拟量采集调试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FF总线技术工厂管控网的应用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应用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和应用分析的目的 |
1.1.2 应用分析的意义 |
1.2 盐酸电解制氯的工艺发展趋势及控制要求 |
1.2.1 盐酸电解制氯装置工艺发展趋势 |
1.2.2 盐酸电解的控制特点 |
1.3 本文概要和内容 |
第二章 基金会现场总线技术 |
2.1 现场总线介绍 |
2.1.1 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 |
2.1.2 现场总线的技术优点 |
2.1.3 主流现场总线技术介绍 |
2.2 基金会现场总线 |
2.2.1 基金会现场总线体系结构 |
2.2.2 基金会现场总线技术的优越性 |
2.3 基金会现场总线仪表 |
2.3.1 发展背景 |
2.3.2 基金会现场总线仪表发展现状和优点 |
2.3.4 智能化的现场仪表设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解盐酸制氯装置工艺及自动控制方案 |
3.1 生产工艺及工段主要控制 |
3.2 装置自动化系统要实现的设计目标及系统选型 |
3.2.1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目标 |
3.2.2 控制系统选型及控制单元 |
3.3 装置自动化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
3.3.1 HCL电解装置的控制要求及控制网架构 |
3.3.2 工厂局域网络构造 |
3.3.3 工厂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
3.4 系统的安全策略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F总线管控网软硬件设计 |
4.1 盐酸电解装置总线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1 基于基金会现场总线标准的管控网结构设计 |
4.1.2 总线控制系统的拓扑结构 |
4.1.3 网段的设计及安装规范 |
4.2 盐酸电解装置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2.1 监控画面的组态 |
4.2.2 过程控制的组态 |
4.2.3 辅助系统的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过程控制计算在总线设备中的应用 |
5.1 电解盐酸制氯主要控制算法的运用 |
5.1.1 PID控制器的概念 |
5.1.2 增量型PID控制器在总线设备中的应用 |
5.1.3 控制系统中PID参数整定 |
5.2 控制回路优化计算在智能仪表中的实施 |
5.2.1 氯气分配系统控制策略的改进 |
5.2.2 盐酸浓度配比控制器的改进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后续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基于DCS的炼厂除氧系统控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电厂除氧系统分布式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电厂除氧系统分散控制需求分析 |
2.1 除氧原理与方法 |
2.2 电厂除氧系统分散控制系统DCS结构 |
2.3 电厂除氧系统分散控制系统DCS特点 |
2.4 电厂除氧系统DCS控制系统的介绍 |
2.5 电厂除氧DCS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除氧处理厂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1.1 常用控制系统介绍 |
3.1.2 本系统方案设计 |
3.2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
3.2.1 监控PC机配置 |
3.2.2 组态软件选择 |
3.3 下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
3.3.1 PLC概述 |
3.3.2 PLC的选型 |
3.3.3 PLC工作原理 |
3.3.4 PLC控制站的硬件设计 |
3.4 通信系统的设计 |
3.4.1 本通信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位机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监控系统的建立 |
4.2 监控界面的设计 |
4.2.1 总体工艺流程界面 |
4.2.2 进水系统监控界面 |
4.2.3 反应系统监控界面 |
4.2.5 出水系统监控界面 |
4.3 功能界面的设计 |
4.3.1 报警界面 |
4.3.2 报表界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LC控制站的软件设计 |
5.1 进水系统的控制 |
5.2 反应系统的控制 |
5.2.1 算法描述 |
5.2.2 仿真软件介绍 |
5.2.3 火电厂除氧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仿真 |
5.2.4 除氧反应控制系统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DCS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规程及其方案 |
6.1 DCS控制系统安装准备工作 |
6.2 DCS系统安装调试方案 |
6.2.1 DCS系统安装方案 |
6.2.2 DCS联锁系统调试方案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新型集散控制系统控制站控制与通信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CS的电量采集系统设计[D]. 侯刚.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2]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罗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刮膜式分子蒸馏解耦控制研究[D]. 蒋天一. 长春工业大学, 2020
- [4]某资源利用中心DCS联动系统的设计[D]. 王梓桐.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锅炉控制系统的DCS改造[D]. 薛文彬.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6]基于DCS的甲醇精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宋兵兵.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7]戈壁环境下重力流输水管线的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D]. 杨挺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供暖燃煤锅炉的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D]. 王博.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基于FF总线技术工厂管控网的应用与分析[D]. 席建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10]基于DCS的炼厂除氧系统控制设计与实现[D]. 李庆祝.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