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人工林经营现状与集约经营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胡颖槟,金锦,童志鹏,吴家森[1](2021)在《山核桃人工林土壤肥力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作为中国特有的木本粮油树种,是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壤肥力是林木生长的基础,山核桃土壤肥力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山核桃林地土壤肥力主要受海拔、母岩及人为经营的影响,其中高强度人为经营对土壤肥力影响尤为显着。集约经营后山核桃林地土壤肥力衰退严重:土壤普遍酸化,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大幅下降;清除林下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养分大量流失;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多样性下降;林地土壤质量的恶化导致果实质量与品质明显下降。采用生草栽培、施加有机物料等措施后,林地土壤酸化缓解,有机碳及速效养分含量上升,土壤肥力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当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土壤肥力的时空变化,未来可聚焦于测土配方施肥、自然落果张网采收等经营措施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深入研究林地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及控制技术,为山核桃林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技术支撑。参71
张倩[2](2021)在《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及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人工商品林作为森林分类经营的主要类型,其发展对于保证木材生态安全、保护天然林、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一系列林业工程与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工林面积稳居全球第一位,人工商品林的建设也不断推进。然而我国人工商品林依然存在经营管理粗放、林分生产力低、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因此急需对人工商品林进行提质增效的经营管理。本研究利用湖北省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湖北省人工商品林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对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划分出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的类型,调查评价了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提出了不同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类型的提质增效适宜模式与关键技术,以期为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的面积为280.39万hm2,蓄积量为12265.99万m3。其中用材林的面积为214.61万hm2,蓄积量为12159.41万m3;经济林的面积为61.82万hm2,蓄积量为45.96万m3;湖北省人工商品林以用材林经营为主(面积占比76.54%),经济林次之(面积占比22.05%),能源林面积最小(占比1.41%)。人工用材林和能源林在黄冈市的分布面积占比最大(13.79%),在鄂州市的分布面积占比最小(0.45%);经济林在宜昌市的分布面积占比最大(27.85%),在鄂州市的分布面积占比最小(0.28%);可见湖北省人工商品林在不同行政区的分布不均匀且差异较大。以多目的利用为经营目标的人工商品林面积为121.08万hm2,占比43.18%,蓄积量为6270.14万m3,占比51.12%,表明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经营类型丰富。人工商品林林地保护等级为Ⅳ级的林地面积占比最大(61.46%),但超过20%的林地未明确规划保护等级,需进一步加强林地管理。人工商品林中乔木林面积占比66.49%,疏林地、灌木林地及未成林地总面积占比超过20%,说明人工商品林的发展整体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湖北省人工商品林多为纯林,其中马尾松、杨类、栎类、杉木、柑桔、竹类、板栗、茶叶、核桃的总面积占比超过50%,表明湖北省对这些树种的经营需求较大。湖北省人工用材林和能源林中,幼龄林的面积占人工商品林总面积的比例最大(37.5%),中龄林的面积占比次之(20.62%);经济林中,盛产期的林分面积占人工商品林总面积的比例最大(13.11%),表明用材林和能源林目前整体生产力不高,经济林的生产力相对较高,他们大都处于经营管理的关键时期。(2)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的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指标权重显示,用材林和能源林评价目标层中林分质量的权重(0.729)远大于林分效益的权重(0.271),表明林分质量对用材林和能源林综合质效的影响更大;准则层中林分状态的权重(0.539)最大,对综合质效的影响最大;指标层中平均胸径(0.206)、平均树高(0.160)、群落结构完整性(0.100)、乔木每公顷蓄积(0.144)的权重均达到0.1,说明这些指标是提升用材林和能源林综合质效的关键指标。经济林评价的目标层中林分质量(0.692)比林分效益(0.308)的权重大,表明林分质量对经济林综合质效的影响更大;准则层中林分状态的权重(0.470)最大,对综合效益影响最明显;指标层中植被总盖度(0.298)、每公顷株数(0.172)、经济林生产期(0.189)的权重相对较大,均超过0.1,可见这些指标是经济林综合质效提升潜力的关键指标。(3)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结果显示,综合质效指数为低等级和极低等级的小班数量和面积占比均超过35%,综合质效指数为一般等级的小班数量和面积占比分别为26.59%和29.91%,综合质效指数为高等级和较高等级的小班数量和面积占比分别为34.89%和34.35%,表明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整体水平一般,提升空间较大。综合质效指数为高等级的人工商品林大多分布在湖北中部平原地区,高质效林分分布不均匀。用材林的综合质效指数、林分质量指数、林分效益指数为低等级和极低等级的小班数量和面积占比分别为40.42%和37.45%、36.62%和35.85%、57.88%和52.99%;经济林的综合质效指数、林分质量指数、林分效益指数为低等级和极低等级的小班数量和面积占比分别为32.68%和29.66%、23.29%和22.73%、41.11和37.34%,说明湖北省经济林比用材林和能源林的综合质效水平稍高,但这3类林种的整体综合质效水平均不高。从指标层看,用材林和能源林的评价指标中,每公顷株数、灌木盖度、草本盖度、龄组等级、腐殖质层厚度、乔木每公顷蓄积、平均胸径为低等级和极低等级的小班数量和面积占比均超过了50%;经济林的评价指标中,平均年龄、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每公顷株数、草本盖度为低等级和极低等级的小班数量和面积占比均超过70%。可见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林木生长不良、植被盖度较低、林分密度不合理、土壤条件较差,这些问题是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应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4)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用材林和能源林评价指标的第一主成分中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乔木每公顷蓄积与龄组等级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木生长状况;第二主成分中群落结构完整性、灌木盖度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分的结构特征;第三主成分中草本盖度、坡位和林地交通区位等级相较于其他因子的载荷值较大,主要反映了林分的立地条件;第四主成分中土层厚度与腐殖质厚度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分的土壤肥力;第五主成分中每公顷株数与郁闭度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分的密度特征。经济林评价指标的第一主成分中灌木盖度、经济林生产期、平均年龄、植被总盖度和每公顷株数的载荷值较大,主要反映了林木生长与林分状况;第二主成分中坡度级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分的立地条件;第三主成分中草本盖度和植被总盖度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分的垂直结构;第四主成分中腐殖质厚度和土层厚度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分的土壤肥力;第五主成分中每公顷株数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林分的密度特征。结合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结果及提质增效关键指标,可将湖北省人工商品林划分为5个低质低效类型:林木生长不良型、群落结构不良型、立地条件不良型、土壤肥力不良型、林分密度不良型。(5)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的综合质效评价表明,用材林典型经营模式综合质效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幼龄杨树林模式中杨树-芥菜、杨树-西蓝花>杨树-玉米>杨树-小麦、杨树-油菜>杨树幼龄纯林,中龄杨树林模式中杨树-养鸡>杨树纯林;马尾松林模式中多珍贵树种改造模式>马尾松-楠木>马尾松林下养殖狩猎模式>马尾松-三角枫>近自然改造模式>马尾松-油茶>马尾松-茶花>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模式中杉木多珍贵树种改造模式>杉木-楠木>杉木-杜鹃>杉木-枫香>杉木纯林。经济林典型经营模式综合质效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核桃林模式中核桃-绿化苗木>核桃-养鸡>核桃-混合苗木>核桃-银杏苗>核桃-枇杷苗>纯核桃林;柑桔园模式中疏植柑桔>柑桔-红薯>柑桔-油菜>柑桔-芝麻、柑桔-花生>密植柑桔园;茶园模式中茶-玉米间作>茶-杉间作、茶-梨间作>茶-栗间作>茶-泡桐间作>密植纯茶园。板栗林模式中板栗-射干>板栗-苍术>板栗-油菜>板栗-黄精>板栗-牧草-养殖复合模式>板栗-茶叶>板栗“四改”模式>板栗-黄花>高密板栗纯林。可见这些经营模式相对纯林模式均有提质增效的效果。用材林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的综合质效指数相对纯林平均增幅为14.13%,其中马尾松林的平均增幅最大(17.34%)、杉木林次之(17.04%)、杨树林最小(8.44%),马尾松林的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的整体效果最好;经济林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的综合质效指数相对纯林平均增幅为9.31%,其中核桃林的平均增幅最大(11.98%)、板栗林次之(10.98%)、茶园(9.46%)、柑桔园最小(3.83%),核桃林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的效果最好,柑桔园的效果不明显。(6)根据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显着的典型经营模式特点以及林下种养种类和经营管理措施的差异,可将其划分为7个类型。其中,林粮(油)模式可明显促进用材林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生长,增加林分蓄积,提高经济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定程度提升农户经济收益,缓解退耕还林政策下的林农争地的矛盾;林苗(花)模式通过增加林下灌木盖度,改善林分结构,增加了林分的稳定性,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用材林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显着增加经济林的就业机会,提质增效收益也相对较高。林菜模式能增加林下草本盖度,通过施肥对腐殖质层厚度和土壤肥力状况有很大的程度的改善,有效促进用材林的平均胸径与平均树高生长,显着增加经济林的收益与就业机会;林药模式通过短期种植中药材实现以短养长,不仅能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林的收益和就业机会,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草本盖度和腐殖质层厚度。林茶模式可较明显地增加用材林和经济林的灌木盖度、腐殖质层厚度和土层厚度,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立地条件,增加生态效益。林下养殖复合模式可以不受立地条件限制,在各种立地类型的林地养殖禽畜,种植牧草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材林和经济林的腐殖质层厚度,并显着提高经济林的草本盖度。疏伐补植综合改造模式可有效改善用材林林分郁闭状况,合理调整用材林和经济林的林分密度,增加群落的稳定性。(7)根据经营模式类型的经营目标与特点,提出了湖北省各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类型适宜的提质增效经营模式及关键技术。(1)林木生长不良型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适宜模式为林粮(油)模式和林菜模式。其中,林粮(油)模式的关键经营技术包括通过合理的深耕、施肥、轮作、调整林木株行距等措施使林木与农作物共同生长相互促进等;林菜模式的关键经营技术包括根据林下光照强度及其季节性变化合理选择种植的蔬菜品种等。(2)群落结构不良型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适宜模式为林苗(花)模式,关键经营技术包括需根据市场需求以及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且生长较慢苗木培育品种等。(3)立地条件不良型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适宜模式为林茶模式和林下养殖复合模式。其中,林茶模式的关键经营技术包括对坡地进行合理的坡改梯、控制林木株行距与茶床的间距等;林下养殖复合模式的关键经营技术包括合理控制放养禽畜的密度,防止造成环境污染等。(4)土壤肥力不良型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适宜模式为林药模式,该模式的关键经营技术包括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种植品种及面积,需对土壤进行改良以适应不同药材生长等。(5)林分密度不良型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适宜模式为疏伐补植综合改造模式,关键经营技术包括合理控制疏伐强度、遵循适地适树原则进行补种等。
莫冰萍,张菥,王宏[3](2021)在《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经营效果评价》文中认为对高峰林场9.33 hm2桉树(Eucalyptus robusta)纯林实施以群落植被管理和地力维护措施为主的生态经营并与传统集约经营方式对比。对3个轮伐期共15 a生长期监测的结果表明,在生态系统经营的情况下,桉树人工林年蓄积量比对照标准地提高2.2%,植被种类增加77.9%,动物多样性指数提高24.3%,土壤理化性状相差不大,投资利润率作业林分比对照林分高出54.61%,说明生态系统经营具有整体上的生态经济可持续性优势。
杨培松[4](2021)在《基于森林自然度的多功能经营模式研究 ——以靖州排牙山国有林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森林的多功能经营对于持续稳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人们对于森林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用材或林产品的获取,更多地转向了对森林生态价值的追求。人类的需求推动了森林多功能经营模式的快速推广与实践。本研究以国有林场为具体对象,通过具体的调查分析探索适合该林场的多功能经营模式。本文采用了样地调查的方法,初步了解林场的林分情况,同时结合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以及综合评价指数共同构建出一套森林自然度的评价体系;以森林自然度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对林场进行多功能经营区划,在不同的经营区内,根据经营目标确定森林的主导功能和辅助功能,以便为森林的多功能经营确定对应的模式。林场一般指从事林木管理,培育,采伐等工作的单位。我国的国有林场占比较高,是我国林区的基本组织单位。本研究选择的国有林场是湖南省怀化市靖州侗族苗族自治县排牙山国有林场。通过一系列的外业调查、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最终研究出林场的多功能经营模式,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确立了林场森林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得出评价结果;利用样地数据和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群落结构、龄组、海拔、腐殖质厚度、郁闭度、平均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公顷蓄积、下木覆盖度、草本覆盖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等14个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同时采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最后结合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出各样地的自然度。(2)林场森林自然度的评价结果为:在林场的155个样地中,有26个样地自然度处于“人工”等级,占比16.77%,有49个样地自然度等级处于“近人工”,占比31.61%,有64个样地自然度等级处于“远自然”,占比41.29%,有7个样地自然度等级处于“半自然”,占比4.52%,有9个样地自然度等级处于“近自然”,占比5.81%。从整体上看,林场的自然度等级为“远自然”。(3)根据自然度评价结果,结合道路、水域、村庄农田、森林起源、坡度、森林类别等因素进行缓冲区叠加分析,将林场区划为生态公益林保护经营区,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兼用林经营区,林产品生产为主导功能的兼用林经营区,商品林集约经营区。在不同的区划内根据不同的林分状况综合研究出以下几种多功能经营模式:①针阔混交林提质增效模式;②人工林引进乡土树种模式;③针阔混交林抚育经营模式;④针阔混交林低强度择伐模式;⑤阔叶混交林择伐促进更新模式;⑥古树名木保护经营模式。
王楚博[5](2021)在《扎赉特旗神山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经营对策》文中认为为了对扎赉特旗神山林场森林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该林场森林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分析、现地调查和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结合林场201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2016-2018年林地变更资料,分析林场森林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和相应的森林资源经营技术,结果表明:(1)林场包括水源保护、生态旅游、用材林3个经营区,有林地面积54940.9 hm2,灌木林面积5887.8 hm2,森林覆被率92.46%,活立木蓄积1280813 m3,平均蓄积量仅为23.3m3/hm2,仅为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的25.95%;天然起源幼龄林占绝对优势,均为同龄纯林,蒙古栎林和黑桦林占78.68%和18.98%。森林绝大多数处于“健康”、“亚健康”状态,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为“中”。(2)增加了特种用途林中的风景林,林场林种体系由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3个一级林种及7个相应的二级林种构成,形成了与水源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和用材林区对应的林种体系。(3)制定龄组调整实施方案,分步骤提出了将占绝对优势的幼龄林龄组结构进行调整的操作步骤和调整时间节点,经过5个龄级期限的调整,可使林场森林达到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面积基本相等。(4)制定了树种组成和景观改造方案,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逐渐提高林分非优势树种的混交比例形成混交林。风景林和护路林采用景观树种丰富和改善现有森林植被的森林景观,增加观景台周围可视范围森林景观美景度,改善道路内湾通透度和通直道路绿植单一状况,丰富植物科普园和“接待处”的植物种类和观赏价值。(5)针对宜林荒山荒地提出以封育草灌为主,辅以雨季穴状补播锦鸡儿灌丛草场植被恢复方案。(6)明确了林场森林抚育目标、原则、对象与措施,落实了幼中龄林抚育间伐、公益林成熟林抚育间伐和更新采伐抚育间伐技术,提出了林分改造和补植更新的具体措施。
陈薇竹[6](2021)在《内蒙古赤峰市黄榆沟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可持续经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基本经营单位,在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骨干作用。此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黄榆沟治沙造林林场,通过对其1996年和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数据统计分析,分析了森林资源现状、资源变化和特点,对林场森林经营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林场可持续发展对策和措施。研究结果如下:(1)黄榆沟林场林地总面积为16506.0hm2,林场以灌木林为主,面积为5580.5hm2,占林场总面积33.81%,均为生态公益林,主要为水源涵养、防风固沙防护林。其次为未成林地,面积3800.7hm2,占23.03%;宜林地面积3332.4hm2,占20.19%;有林地和疏林地面积849.4hm2,仅占5.15%。森林覆被率为38.6%,林木绿化率38.6%。(2)林场树种结构简单,乔木优势树种主要有杨树、榆树、柳树和落叶松4种,林龄结构是中龄林面积最大,为329.1hm2,占41.58%;其次为幼龄林,面积230.9 hm2,占29.18%。近熟林次之,成熟林最少。灌木林以锦鸡儿、绣线菊、沙柳分布最广。(3)1996至2016年间,林地面积由17763hm2变为16506hm2,减少1257hm2,主要由于土地规划调整、土地权属归属问题、确权问题造成林地面积变少;乔木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均有所增加,其中,灌木林地净增57.96%;有林地净增69.80%;未成林造林地净增99.74%;森林覆盖率增加21%。(4)林场宜林地划分为6个立地类型。阴缓、斜坡中层山地黑钙土占面积最多占48.42%;其次为阳缓、斜坡中层山地黑钙,土壤厚度极薄占21.75%。无立木林地划分为3个立地类型,其中沙丘坨甸地缓平坡中厚层土占15.29%;阳缓、斜坡中层灰褐土占71.69%;阴缓、斜坡中层灰褐土13.02%。立地质量差,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适宜培育防护林,树种选择云杉、樟子松、沙地榆。(5)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根据林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应采取以下经营对策和措施:科学实施森林分类经营,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大力造林,发展后备资源空间;加强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积极争取资金投入渠道,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技术队伍水平。
孙瀚博[7](2021)在《科尔沁右翼前旗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经营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对科尔沁右翼前旗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林场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分析、现地调查和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结合林场201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2016-2018年林地变更资料,分析森林资源现状和相应的森林资源经营技术,结果表明:(1)国有林场包括水源保护、防风固沙、用材林、经济林4个经营区,有林地面积244227.9 hm2,灌木林面积95401.4 hm2,森林覆被率94.12%;活立木蓄积6574488m3,平均蓄积量26.87m3/hm2,仅为第中国八次森林资源清查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的29.93%;天然起源幼龄林占明显优势,均为同龄纯林,蒙古栎林和黑桦林面积占47.89%和39.88%;7个林场有防护林和用材林,3个林场有经济林。森林绝大多数处于“健康”、“亚健康”状态,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为“中”。(2)各林场均规划增加了经济林及其面积,林种结构由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3个一级林种及5个相应的二级林种构成,形成了与水源保护区、防风固沙区、用材林区、经济林区对应的林种结构。(3)制定龄组调整实施方案,按三种情况分步骤提出了幼龄林占明显优势、中龄林和过熟林占一定优势,不平衡龄组结构进行调整的操作步骤和调整时间节点,经过5个龄级期的调整,可使林场森林各龄组林面积基本均衡。(4)制定了树种组成调整方案,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逐渐提高林分非优势树种的混交比例形成混交林,进而改善林分结构,提高防护功能。(5)针对宜林荒山荒沙立地条件较差、土层瘠薄、风沙灌草地、位置偏远、比重很小、人工造林的难度较大的特点,提出以封山(沙)育草灌为主,辅以雨季穴状补播锦鸡儿恢复灌丛草场植被恢复方案。(6)明确了林场森林抚育目标、原则、对象,针对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和水源保护、防风固沙经营需求,落实了幼中龄林抚育间伐、公益林成熟林抚育间伐和更新采伐和补植更新的具体措施。(7)制定了坡度平缓、土层深厚肥沃、背风向阳防护林林地。通过更新采伐更换沙果、苹果、蓝莓,营建经济林方案。
刘金炽[8](2021)在《喀斯特山区泡核桃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泡核桃林的土壤质地状况是决定泡核桃产量高低及其品质好坏的重要因素。开展喀斯特山区泡核桃林土壤肥力状况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指导泡核桃林合理施肥,而且能为喀斯特山区的土地修复及石漠化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喀斯特山区泡核桃林土壤质地状况及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学特性对不同种植年限及不同物候期的响应机制,本文以不同林龄泡核桃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龄(4、6、7、11年)及不同物候期(开花期、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土壤养分分级标准,泡核桃林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交换性钙(ECa)、有效铁(AFe)、有效锌(AZn)及有效硼(AB)含量均处于中上水平。而土壤全磷(TP)及速效磷(AP)含量均处于缺乏状态,4、11年林龄土壤全钾(TK)及速效钾(AK)含量处于缺乏状态。6、7年林龄土壤AK、ECa、AFe、AZn含量均极显着(P<0.01)高于4、11年,而6、7年林龄土壤SOM、TN、TP、TK、AP和AB含量均高于4、11年。泡核桃果实膨大期的土壤SOM、ECa、AZn含量均极显着(P<0.01)高于开花期及果实成熟期,果实膨大期的土壤TN、TP、TK、AP、AK、AB含量均高于开花期及果实成熟期,但不完全呈现极显着差异。(2)6、7年林龄泡核桃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极显着(P<0.01)高于4、11年林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值(MBC/MBN)均在6.303~7.967之间,表明泡核桃林土壤微生物主要以放线菌为优势菌。从物候期上看,果实膨大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极显着(P<0.01)高于开花期及果实成熟期。4年林龄的果实膨大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极显着(P<0.01)高于开花期及果实成熟期,在6、7、11年林龄下不同物候期间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3)4年林龄的泡核桃林土壤酚氧化物酶(PO)、过氧化物酶(PER)活性极显着(P<0.01)高于7、11年林龄,PO、PER活性随着林龄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6、7年林龄泡核桃林土壤水解酶活性整体较4、11年林龄的强。6年林龄的泡核桃林土壤纤二糖酶(CB)活性极显着(P<0.01)高于4、7、11年林龄。6、7年林龄泡核桃林土壤的蛋白酶(LAP)、脲酶(UR)活性极显着(P<0.01)高于4年林龄。11年林龄的泡核桃林土壤CB、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极显着(P<0.01)低于其他林龄。从物候期上看,果实膨大期的土壤氧化酶PO、PER活性较开花期及果实成熟期的高;果实成熟期的β-葡萄糖苷酶(BG)、CB活性较开花期及果实膨大期高;开花期的LAP、UR活性较果实膨大期及果实成熟期高。(4)6、7年林龄的泡核桃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相似,与4、11年林龄有一定差异。不同林龄及物候期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均一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及辛普森指数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综上所述,土壤肥力水平表现为6、7年林龄泡核桃林土壤优于4、11年,且在果实膨大期下最优。需注重施肥管理来改善喀斯特山区泡核桃林土壤质量,尤其在种植4、11年后,更需注重合理增施磷肥及钾肥,并相应地在春秋季增加施肥量及施肥次数。
程冀文[9](2021)在《近自然经营对森林林分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究不同森林经营方式林分生长动态变化情况,于内蒙古赤峰市旺业甸林场油松人工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白桦天然林中中龄林和近熟林设置近自然经营、常规经营和未经营样地,根据2013,2016和2019年3次调查,分析对比不同经营模式下近自然经营、常规经营、未经营样地林分水平结构变化,基于BP神经网络的林木垂直结构变化,林分蓄积量生长量,胸径、胸高断面面积和单木材积量单木生长量,探究不同经营方式下林分生长动态,结果如下:(1)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径阶结构在2013-2019年间呈现正态分布;天然白桦林径阶结构在2013-2019年间均呈现出倒“J”型。对于油松、落叶松、白桦来说,不同经营方式下大径阶树木比例增长量表现为,油松中龄林和近熟林、落叶松中龄林和近熟林、白桦近熟林均为近自然经营(18.09%、15.63%、5.85%、36.82%、6.22%)最大。(2)油松、落叶松、白桦和阔叶杂树BP神经网络评价指标(R2、RMSE、MAE)均优于传统模型。对林木树高级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经营方式下大于林木数量随年份增长也随之增长。2013-2019年油松、落叶松、白桦近自然经营方式下大树高级的株树增加量均大于常规经营和未经营。(3)对于油松人工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林来说,总体上各林分类型各年的林分蓄积量基本都呈现出未经营最大。且林分蓄积量随经营时间的增长也呈现增长趋势。对于蓄积生长量,近自然经营相较于常规经营而言具有更好的促进蓄积生长量增长的趋势,但三种林分的中龄林和近熟林各经营方式间均为表现出显着性差。(4)不同经营方式下林木6a间单木生长量有如下表现:油松中龄林和近熟林、落叶松近熟林单株胸径生长量为近自然经营显着高于其他两种经营方式(0.58、0.69、0.64cm·a-1);落叶松中龄林、白桦近熟林表现近自然经营大于常规经营的趋势,但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胸高断面面积年均生长量和单木材积也表现出相似规律。
郭康颖[10](2021)在《不同原料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雷竹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出笋早,经济价值高,是我国南方地区优良的笋用竹种。雷竹林因长期采用冬季地表覆盖增温和重施肥等措施,使得近年来土壤酸化、养分淋失、肥力衰退等土壤质量问题日渐凸显。生物质炭具有丰富的碱性成分、疏松的孔隙结构,有利于中和土壤酸性,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微生态环境,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土壤改良剂。然而,生物质炭对土壤酸化、养分和微生物功能状况的改良效果可因生物质炭性质而异,其中原材料与热解温度是影响生物质炭性质的两大重要因素。阐明不同原料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雷竹林土壤酸度、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状况的影响规律,对提升雷竹林土壤养分利用效率、竹林生产力和固碳减排潜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研究制备了三种不同原料来源的生物质炭(分别为玉米秸秆炭(CB)、竹炭(BB)和山核桃蒲壳炭(PB)),并利用山核桃蒲壳分别在350℃(B350)、500℃(B500)、700℃(B700)热解制备了三种不同温度来源的生物质炭。通过采集典型雷竹林土壤,设置了2组盆栽试验(试验一设置4个处理:对照、2%(质量比)CB、2%BB、2%PB;试验二设置5个处理:对照、2%(质量比)蒲壳(B0)、2%B350、2%B500、2%B700),研究了不同原料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雷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短期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材料制备的生物质炭施用均可以降低雷竹林土壤酸度,提升土壤质量与肥力,但改良效果因材料而异。与对照相比,玉米秸秆炭(CB)和山核桃蒲壳炭(PB)显着提高了土壤p H值(P<0.05),而施用竹炭(BB)无显着变化。CB和PB显着(P<0.05)降低了土壤交换性H+、Al3+和交换性酸含量;而BB仅显着降低了土壤交换性H+含量。施用生物质炭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促进土壤酶活性。CB和PB显着(P<0.05)提高了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s)总量(增幅为52.84%和58.21%)、革兰氏阳性菌(G+)(45.52%和57.77%)、革兰氏阴性菌(G-)(54.04%和51.57%)、放线菌(53.21%和52.45%)以及真菌(65.07%和75.37%)生物量,而竹炭(BB)对其影响效果不显着。施用山核桃蒲壳炭(PB)后土壤α-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以及脱氢酶活性显着增强(P<0.05),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39%、82%、56%、22%和103%;而施用玉米秸秆炭(CB)和竹炭(BB)未显着影响土壤酶活性。施用三种生物质炭均显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基础呼吸以及底物诱导呼吸速率(P<0.05),但山核桃蒲壳炭(PB)处理的提高幅度高于玉米秸秆炭(CB)和竹炭(BB)。(2)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酸化的改良效果存在差异,且对土壤酶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微生物的养分利用效率有显着影响。3种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均显着(P<0.05)提高了土壤p H值,降低了交换性H+、交换性Al3+和交换性酸含量,且B700和B500处理的酸度中和效果大于B350处理。B500和B700显着(P<0.05)增加了土壤总氮(TN)和可溶性氮(DN)含量,而降低了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仅B350处理显着增加了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和总PLFAs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32%、43%、56%。随着生物质炭制备热解温度的升高,土壤碳/氮获取酶活性比值逐渐增大(P<0.05)。元素比阈值(TERC:N)和底物诱导呼吸结果表明,蒲壳(B0)处理下土壤微生物主要受到N限制,而B500和B700处理下微生物主要受到C限制。相比B350处理,B500和B700处理具有较高的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但降低了微生物氮利用效率(NUE)。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主要通过影响碳氮可利用性与微生物生物量对C、N需求间的关系,对CUE起主要作用;而通过影响土壤p H与真菌细菌比例对NUE起重要作用。高温制备的生物质炭使土壤微生物受碳源限制增强,而受氮限制减弱。综上所述,添加生物质炭可以降低雷竹林土壤酸度,提高土壤肥力、微生物丰度和活性,但改善程度因制备材料和热解温度而异。因此,制备生物质炭时合理选择原料和热解温度,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土壤酸化改良,而且对调控土壤微生物养分利用效率、增强土壤固碳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人工林经营现状与集约经营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人工林经营现状与集约经营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及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人工商品林及其相关概念 |
1.2.2 人工商品林的发展与现状 |
1.2.3 人工商品林经营模式研究进展 |
1.2.4 人工商品林评价研究进展 |
1.2.5 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经营模式评价与经营技术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3 数据收集与调查 |
2.4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资源现状分析方法 |
2.5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2.6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指数计算与等级划分 |
2.7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经营模式的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资源现状分析 |
3.1.1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资源总量及分布 |
3.1.2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经营目标类型与林地保护等级分析 |
3.1.3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地类结构与林种结构分析 |
3.1.4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树种结构与龄组/生产期结构分析 |
3.2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指数等级评价 |
3.2.1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分析 |
3.2.2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指数等级评价 |
3.2.3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的指标等级分析 |
3.3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经营模式的研究 |
3.3.1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低质低效类型的划分 |
3.3.2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的评价 |
3.3.3 湖北省低质低效人工商品林的提质增效经营模式研究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4.2.2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前景 |
4.2.3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经营模式评价结果的应用前景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Ⅰ林地保护等级分级标准及保护管理措施 |
致谢 |
(3)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经营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设计 |
1.1 造林设计与实施 |
1.2 样地监测与数据获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林分健康状况 |
2.2 生物多样性 |
2.3 土壤理化性质 |
2.4 经济效益评价 |
3 结论和讨论 |
(4)基于森林自然度的多功能经营模式研究 ——以靖州排牙山国有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功能经营的概念 |
1.2.2 多功能经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3 自然度的概念 |
1.2.4 自然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水文 |
2.1.5 土壤 |
2.1.6 植被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3 森林公园建设概况 |
2.4 林场林业发展概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3.3 数据来源 |
3.3.1 样地设置与调查 |
3.4 研究方法 |
3.4.1 主成分分析法 |
3.4.2 熵值法 |
3.4.3 综合评价法 |
4 靖州排牙山国有林场森林自然度评价 |
4.1 评价指标的筛选 |
4.2 评价指标的权重 |
4.3 综合评价结果 |
4.4 自然度等级划分 |
4.5 小结 |
5 靖州排牙山国有林场多功能经营模式研究 |
5.1 多功能经营的类型 |
5.2 多功能经营区划 |
5.2.1 经营区划的原则 |
5.2.2 经营区划的方法 |
5.2.3 功能区划的限制要素分析 |
5.2.4 功能区划结果 |
5.3 林场的多功能经营模式 |
5.3.1 构建多功能经营模式的思路 |
5.3.2 林场多功能经营模式的确立 |
5.4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5)扎赉特旗神山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经营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森林经营研究进展 |
1.1.1 森林分类经营技术 |
1.1.2 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 |
1.1.3 森林生态采伐技术 |
1.1.4 多功能森林经营技术 |
1.1.5 生态旅游经营技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1.1 扎赉特旗概况 |
2.1.2 神山林场概况 |
2.2 研究资料收集 |
2.3 研究方法 |
2.3.1 资料分析 |
2.3.2 现地调查 |
2.3.3 归纳总结 |
2.4 森林健康评价标准 |
2.5 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方法 |
2.5.1 评价指标 |
2.5.2 森林生态功能指数计算方法 |
2.5.3 森林生态功能及等级划分标准 |
3 神山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3.1 林地面积分析 |
3.2 林木蓄积资源分析 |
3.3 森林(林地)分类分析 |
3.3.1 公益林(地) |
3.3.2 商品林(地) |
3.4 有林地资源分析 |
3.4.1 起源 |
3.4.2 林种 |
3.4.3 龄组 |
3.4.4 优势树种 |
3.5 灌木林资源分析 |
3.5.1 起源 |
3.5.2 林种 |
3.5.3 主要树种 |
3.6 森林资源质量分析 |
3.6.1 森林健康 |
3.6.2 森林自然度 |
3.6.3 群落完整性 |
3.6.4 林地生产力分析 |
3.6.5 生态功能等级分析 |
3.7 神山林场森林资源特点分析 |
3.7.1 森林资源现状 |
3.7.2 林种体系特点 |
3.7.3 有林地资源龄组结构特点 |
3.7.4 优势树种及树种组成特点 |
3.7.5 宜林地资源的特点 |
3.8 森林资源经营的特点 |
4 神山林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
4.1 生态旅游优势分析 |
4.1.1 具有独特的花岗岩地貌 |
4.1.2 具有神秘悠远的蒙元祭祀文化 |
4.1.3 旅游资源丰富且结合性好 |
4.2 生态旅游生物资源现状分析 |
4.2.1 景观植物资源分析 |
4.2.2 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
4.3 生态旅游景区林种树种分析 |
4.3.1 林种组成分析 |
4.3.2 树种配置分析 |
4.4 各景点基本情况分析 |
4.4.1 石老爷峰景区分析 |
4.4.2 博格达乌拉敖包景区分析 |
4.4.3 情侣峰景区分析 |
4.4.4 韶荣奥拉景区分析 |
4.5 神山林场生态旅游特点分析 |
5 神山林场森林资源经营对策 |
5.1 林种体系完善对策 |
5.2 龄组结构调整对策 |
5.3 树种组成和景观改造对策 |
5.3.1 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改造对策 |
5.3.2 风景林和护路林改造对策 |
5.4 宜林地植被恢复对策 |
5.5 森林抚育措施改善对策 |
5.5.1 森林抚育目标 |
5.5.2 森林抚育原则 |
5.5.3 森林抚育对象与措施 |
5.5.4 抚育间伐技术 |
5.5.5 林分改造措施 |
5.5.6 补植更新措施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内蒙古赤峰市黄榆沟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可持续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2 黄榆沟林场概况 |
2.1 自然条件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 |
2.1.3 水文 |
2.1.4 土壤 |
2.1.5 植被 |
2.2 林场经营条件 |
2.2.1 交通状况 |
2.2.2 通讯及电力设施 |
2.2.3 基础设施 |
2.2.4 技术力量 |
2.3 林场经营情况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1.1 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3.1.2 森林资源变化及经营效果评价 |
3.1.3 森林可持续经营条件分析评价 |
3.1.4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
3.2 研究方法 |
3.2.1 数据资料收集 |
3.2.2 数据统计分析 |
3.2.3 决策规划 |
3.3 技术路线 |
4 森林资源现状 |
4.1 林地资源 |
4.1.1 地类结构面积分布 |
4.1.2 按森林类别分布 |
4.1.3 按起源分布 |
4.2 活立木蓄积按面积分布 |
4.3 有林地资源 |
4.3.1 按林种分布 |
4.3.2 按起源分布 |
4.3.3 按树种分布 |
4.3.4 按龄组分布 |
4.3.5 按郁闭度结构分布 |
4.4 灌木林地资源 |
4.4.1 按森林类别分布 |
4.4.2 按林种分布 |
4.4.3 按树种分布 |
4.4.4 按起源分布 |
4.4.5 灌木林地覆盖度结构 |
4.5 国家级公益林分布 |
4.5.1 国家级公益林按地类统计 |
4.5.2 国家级公益林按生态区位统计 |
4.6 森林资源特点 |
4.6.1 林场以天然灌木林为主体 |
4.6.2 林分结构简单 |
4.6.3 龄组结构不合理 |
4.6.4 中幼龄林抚育滞后 |
4.6.5 生态公益林占主导 |
4.6.6 乔木林森林质量差 |
4.7 森林资源变化及其经营效果 |
4.7.1 各类林地面积变化 |
4.7.2 林地面积变化原因及效果分析 |
5 森林可持续经营分析评价 |
5.1 森林经营条件分析 |
5.1.1 人员结构 |
5.1.2 基础设施 |
5.1.3 立地质量评价 |
5.1.4 森林经营状况分析 |
5.2 区域发展需求分析 |
5.2.1 生态环境建设需求 |
5.2.2 社会经济需求 |
6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
6.1 树立科学的经营方针与目标 |
6.2 分类区划科学经营 |
6.3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工作,提高林地生产力 |
6.3.1 适地适树 |
6.3.2 加强对中幼龄林的抚育 |
6.3.3 退化林修复 |
6.4 森林健康经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6.4.1 森林健康经营 |
6.4.2 保护生物多样性 |
6.5 森林经营设施建设 |
6.6 保障措施 |
6.6.1 人才技术保障 |
6.6.2 组织制度保障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科尔沁右翼前旗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经营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内外森林经营技术研究概况 |
1.1.1 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 |
1.1.2 生态系统管理技术 |
1.1.3 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 |
1.1.4 多功能森林经营技术 |
1.1.5 森林生态采伐技术 |
1.1.6 森林分类经营技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地概况 |
2.1 科尔沁右翼前旗概况 |
2.2 林场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收集 |
3.2 资料分析 |
3.3 现地调查 |
3.4 归纳总结 |
3.5 森林健康评价标准 |
3.6 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方法 |
3.6.1 评价指标 |
3.6.2 森林生态功能指数计算方法 |
3.6.3 森林生态功能及等级划分标准 |
4 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4.1 林地面积分析 |
4.2 林木蓄积资源分析 |
4.3 森林(林地)分类分析 |
4.3.1 公益林(地) |
4.3.2 商品林(地) |
4.4 有林地资源分析 |
4.4.1 树种起源 |
4.4.2 林种结构 |
4.4.3 龄组比例 |
4.4.4 优势树种 |
4.5 灌木林资源分析 |
4.5.1 林种 |
4.5.2 主要树种 |
4.5.3 盖度等级 |
4.6 森林资源质量分析 |
4.6.1 森林健康 |
4.6.2 森林自然度 |
4.6.3 群落完整性 |
4.6.4 林地生产力分析 |
4.6.5 生态功能等级分析 |
4.7 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特点分析 |
4.7.1 森林资源现状 |
4.7.2 林种结构特点 |
4.7.3 有林地资源龄组结构特点 |
4.7.4 优势树种及树种组成特点 |
4.7.5 宜林地资源的特点 |
4.8 森林资源经营措施 |
5 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经营对策 |
5.1 完善林种结构 |
5.2 调整树种组成 |
5.3 龄组面积平衡调整 |
5.3.1 幼龄林优势林场各龄组面积平衡调整方案 |
5.3.2 幼中龄林优势林场各龄组面积平衡调整方案 |
5.3.3 幼中过熟林优势林场各龄组面积平衡调整方案 |
5.4 宜林地植被恢复措施 |
5.5 完善森林抚育措施 |
5.5.1 森林抚育目标 |
5.5.2 森林抚育原则 |
5.5.3 森林抚育对象 |
5.5.4 抚育间伐技术 |
5.5.5 补植更新措施 |
5.6 经济林营造措施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喀斯特山区泡核桃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及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壤理化性质对核桃的影响 |
1.2.2 土壤肥力的研究现状 |
1.2.3 喀斯特山区的环境现状 |
1.2.4 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特性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2 土壤样品的采集 |
2.3 测定方法 |
2.3.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2.3.2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测定 |
2.3.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2.3.4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2.4.1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计算 |
2.4.2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
2.4.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林龄及物候期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
3.1.1 土壤pH |
3.1.2 土壤养分 |
3.2 不同林龄及物候期的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特征 |
3.2.1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
3.2.2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 |
3.3 不同林龄及物候期的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 |
3.3.1 β-葡萄糖苷酶和纤二糖酶 |
3.3.2 N-乙酰-葡萄糖苷酶、蛋白酶和脲酶 |
3.3.3 酸性磷酸酶 |
3.3.4 酚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 |
3.4 泡核桃林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相关分析 |
3.4.1 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冗余分析 |
3.4.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冗余分析 |
3.5 泡核桃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 |
3.5.1 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 |
3.5.2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 |
3.5.3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养分的冗余分析 |
3.5.4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类型主成分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林龄及物候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4.2 不同林龄及物候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 |
4.3 不同林龄及物候期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4.4 不同林龄及物候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近自然经营对森林林分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森林经营研究进展 |
1.2.2 森林经营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
1.2.3 林木胸径树高模型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特征 |
2.3 地质地貌 |
2.4 土壤特征 |
2.5 植被特征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地布设 |
3.2.2 乔木生长情况的调查 |
3.2.3 模型建立 |
3.2.4 林分蓄积生长量 |
3.2.5 单木生长量 |
3.2.6 数据处理 |
3.2.7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经营方式下林分水平结构变化 |
4.1.1 林分径阶变化 |
4.1.2 林木径阶比例分布 |
4.1.3 小结 |
4.2 不同经营方式下林分垂直结构变化 |
4.2.1 林木胸径-树高模型 |
4.2.2 林分树高级分布 |
4.2.3 小结 |
4.3 不同经营方式下林分蓄积动态变化 |
4.3.1 不同时间间隔下林分蓄积量 |
4.3.2 林分蓄积生长量 |
4.3.3 小结 |
4.4 不同经营方式下对林木单木生长量变化 |
4.4.1 胸径生长量 |
4.4.2 胸高断面面积生长量 |
4.4.3 单木材积生长量 |
4.4.4 小结 |
5 讨论 |
5.1 林分水平结构变化 |
5.2 林分垂直结构变化 |
5.3 林分蓄积动态变化 |
5.4 林木单木生长量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不同原料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雷竹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功能 |
1.1.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1.1.2 土壤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1.1.2.1 土壤酶活性 |
1.1.2.2 土壤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1.1.3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 |
1.2 生物质炭改良土壤肥力研究进展 |
1.2.1 生物质炭的制备与性质 |
1.2.2 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2.3 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的影响 |
1.2.4 生物质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1.3 雷竹林土壤退化及改良现状 |
2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2.1 立题依据 |
2.2 研究内容 |
2.2.1 不同原料生物质炭对雷竹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2.2.2 不同热解温度生物质炭对雷竹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2.3 研究目标 |
2.4 技术路线 |
3 不同原料生物质炭对雷竹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不同原料生物质炭制备 |
3.1.3 试验设计与样品处理 |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4.1 生物质炭性质测定 |
3.1.4.2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
3.1.4.3 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测定分析 |
3.1.4.4 土壤酶活性测定 |
3.1.4.5 土壤基础呼吸和底物诱导呼吸测定 |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三种生物质炭的基本性质 |
3.2.2 不同原料生物质炭添加后土壤化学性质及植物生物量的变化 |
3.2.3 不同原料生物质炭添加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群落结构的变化 |
3.2.4 土壤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3.2.5 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底物利用速率 |
3.2.6 土壤微生物量与酶活性、微生物代谢功能的相关性 |
3.3 讨论 |
3.3.1 三种原料生物质炭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3.2 三种原料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
3.3.3 三种原料生物质炭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影响 |
3.4 小结 |
4 不同热解温度生物质炭对雷竹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不同热解温度生物质炭制备 |
4.1.3 试验设计与样品处理 |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4.1 生物质炭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4.1.4.2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测定与磷脂脂肪酸分析 |
4.1.4.3 土壤酶活性测定 |
4.1.4.4 土壤基础呼吸和底物诱导呼吸测定 |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1.5.1 土壤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
4.1.5.2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不同热解温度生物质炭添加后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
4.2.2 不同热解温度生物质炭添加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群落结构的变化 |
4.2.2.1 微生物生物量 |
4.2.2.2 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 |
4.2.3 土壤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4.2.4 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变化 |
4.2.5 土壤微生物养分利用效率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关系 |
4.3 讨论 |
4.3.1 生物质炭热解温度对土壤C、N有效性的影响 |
4.3.2 生物质炭热解温度对土壤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
4.3.3 生物质炭热解温度对微生物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我国人工林经营现状与集约经营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山核桃人工林土壤肥力研究进展[J]. 胡颖槟,金锦,童志鹏,吴家森.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1(05)
- [2]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及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研究[D]. 张倩.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3]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经营效果评价[J]. 莫冰萍,张菥,王宏. 林业科技通讯, 2021
- [4]基于森林自然度的多功能经营模式研究 ——以靖州排牙山国有林场为例[D]. 杨培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5]扎赉特旗神山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经营对策[D]. 王楚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6]内蒙古赤峰市黄榆沟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可持续经营研究[D]. 陈薇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7]科尔沁右翼前旗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经营对策[D]. 孙瀚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8]喀斯特山区泡核桃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研究[D]. 刘金炽. 广西大学, 2021
- [9]近自然经营对森林林分生长的影响[D]. 程冀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10]不同原料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雷竹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D]. 郭康颖.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