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型带传动的模糊可靠性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聂文婷[1](2020)在《带传动张紧的动力学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带传动系统的稳定性,运动精度和使用寿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紧力作为保证带传动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参数,其值太小会增大皮带的横向振动,并显着增加整个附件系统的振动和噪声水平;过度张紧又会导致运行时皮带表面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大幅增加,加剧皮带的磨损,缩短皮带的使用寿命。对带传动的张紧力进行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研究,这对于了解传动带横向振动特性,优化系统参数,减小系统的振动,合理的选择张紧力值,提高皮带的使用寿命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对带传动的动力学方程进行研究。基于粘弹性问题中常用的Kelvin模型,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具有几何非线性的粘弹性运动带的动力学方程,利用Galekrin离散法对方程进行简化,并且利用数值方法对其求解,得到张紧力和转速对横向振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张紧力恒定不变时,带传动的横向振幅随着主动轮转速的增加不断减小,而振动频率呈递增趋势;当主动轮转速恒定只改变张紧力的大小时,随着张紧力的增大横向振动幅值减小,而振动频率基本不发生改变。此结果可以有助于减小系统的振动幅度,避免出现共振。针对传动带运行过程中出现横向振动的问题,搭建带传动横向振动特性研究的试验平台,通过处理试验数据,得到皮带横向振动的振幅及频率的变化趋势。试验结果和数值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结论的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传动带动力学方程的正确性。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带传动系统进行建模,通过模型简化和计算仿真,分析皮带在传动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以及张紧力对皮带的疲劳寿命的影响。得到最大应力值与张紧力成正比例关系,张紧力过大会导致皮带的使用寿命呈指数曲线急剧下降等结果。证明合理的设置张紧力是非常重要的,为皮带的疲劳寿命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为选择合理的张紧力值,对基于振动频率法测量张紧力的计算公式进行改进。通过引入修正系数,使张紧力的理论计算值更接近于所需的张紧力实际值,提高振动频率法测量皮带张紧力的精确度,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与试验参考。带传动张紧力的动力学研究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所得到的动力学方程式、试验和仿真模拟等方法和结论,为相关的带传动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刘俊[2](2020)在《双激波套筒活齿传动模糊可靠性及动力学性能分析》文中提出作为一种新型活齿传动结构,双激波套筒活齿传动不仅具有线接触传递动力、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强、结构紧凑和传动比范围广等优点,还克服了偏心圆激波器在旋转过程中有附加动载荷的缺点,实现激波器的自平衡。本文对双激波套筒活齿传动进行了齿形分析、传动特性分析、受力分析、模糊可靠性分析、动力学建模及动态特性分析。根据活齿传动的传动结构及原理,推导出中心轮理论齿形和工作齿廓;分析以中心轮工作齿廓不发生干涉为条件的传动比、活齿半径、激波器基圆半径及偏距等齿形参数的取值关系;不计活齿自转,绘制活齿的圆心速度和摆动角速度变化曲线并计算啮合副的滑动率,分析齿形参数对滑动率的影响;考虑载荷与变形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和活齿空心度对变形的影响,建立啮合副非线性力学模型,分析各啮合力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针对双激波活齿传动的模糊可靠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改进响应面法。基于模糊理论,将智能算法与可靠性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蒙特卡罗法抽样,经网络训练,建立改进的响应面法模型。采用应力—强度干涉理论,以活齿传动的输入力矩、弹性模量、泊松比、工作齿长为输入随机变量,接触强度为输入模糊变量,建立干涉可靠性模型。通过不同方法计算并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响应面法提升了可靠性分析的计算效率和精度。考虑强度和隶属函数的时变性,基于模糊可靠性理论,建立动态模糊可靠性分析模型,采用改进的响应面法计算动态模糊可靠度,研究强度退化、失效相关性和失效模糊性对动态可靠性的影响规律;以建立的模糊可靠性模型为基础,将模糊可靠性分析与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相结合,提出动态模糊可靠性全局灵敏度设计方法,给出各结构参数动态模糊可靠性全局灵敏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参数的不确定性对可靠度的影响程度。针对活齿与滚道之间的有限长线接触问题,建立非Hertz线接触求解模型,计算得到各啮合副的啮合法向力和时变啮合刚度;考虑间隙、时变刚度及误差等因素,建立双激波套筒活齿传动系统26自由度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模型,推导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采用Newmark法求解时域响应。通过位移时间历程曲线、相图、功率谱图及Poincare截面图分析安装、加工和偏心等误差对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
张少军[3](2012)在《复杂环境下V带和齿轮传动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V带和齿轮传动是两类最基本和重要的机械传动形式,应用极为广泛。对它们进行全局优化设计,以及考虑它们在复杂不确定的实际应用背景下的优化设计,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根据工程实际中这两类传动面临的复杂设计和工作环境特点,以现代优化理论与方法和现代不确定数学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工具,研究了这两类传动设计的确定性全局优化方法,首次提出了处理一类多态不确定性非线性优化问题的方法并应用到V带传动设计优化中。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别建立了以V带承载能力最大化和V带疲劳寿命最长为目标的V带传动设计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研究了这两类模型目标函数的凹性、单调性等特点,证明了它们的可行域是有界闭凸集。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寻求其全局最优设计方案的最优值线段算法。克服了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即以往设计中要么依赖于没有收敛性理论保证的启发式算法,要么只能得到可行设计方案或局部最优设计方案。2、在包含随机、模糊、区间等多种形态不确定参数的环境下,分别建立了V带传动承载能力最大化和疲劳寿命最大化问题的多态不确定非线性优化(PUNP)模型。在给定模糊隶属度和随机变量的置信水平的条件下,推导了这些不确定性优化模型的确定型等价式。3、基于一种建立在描述区间不等式的最大和最小范围不等式定义基础上的区间规划理论,对具有多态不确定性的V带传动承载能力最大化和疲劳寿命最大化问题,分别提出了寻求其区间最优解的两步抽样算法,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了灵活的设计方案。4、分别基于比较区间序的一种满意度理论和一种可能度理论,提出了求解多态不确定非线性优化问题的两种交互式抽样算法,案例研究表明这两种算法能够有效地得到稳健的V带传动设计优化方案。5、针对一类载荷系数确定的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体积优化设计问题,提出了三种全局优化方法。第一种方法通过变量变换,将原非线性模型转换成了含混合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再通过设计该类规划的全局优化方法,使得原问题在连续变量空间和混合变量空间中均能求出所有全局最优解;第二种全局优化方法针对一类优化模型中增加了重合度系数的软齿面直齿轮传动设计,以第一种方法为基础,通过对模型非线性特点的分析,求得该问题在连续变量空间中的全局最优解;而第三种是基于离散变量枚举与模型单调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无论优化模型考虑重合度系数与否,这种方法都能在混合变量空间中求得所有全局最优解。
张晓美[4](2012)在《NN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性能分析及模糊可靠性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是一种新型精密传动形式,具有无回差、承载能力强、啮合效率高等一系列好的应用特性,在精密机械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单级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理论基础上,深入研究了NN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结构、传动原理、力学特性、传动效率等,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该传动机构的整体尺寸和传动效率进行了模糊可靠性优化,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分析了NN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传动原理、结构组成及结构类型,从理论上研究了内、外摆线槽实际齿廓的连续传动条件,并对两级啮合副分别进行了运动分析,推导出钢球的运动轨迹及任意时刻各钢球的位置矢量方程。建立了NN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受力模型,分别对两级啮合副进行了力学分析和强度分析,推导出最大接触应力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可靠性理论对啮合副进行了接触疲劳强度模糊可靠性分析。研究了NN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封闭功率流向,分别对四种结构类型进行了封闭功率分析,推导出机构内部不存在封闭功率的齿数条件。分析了该传动机构的效率组成,并利用啮合功率法推导出该传动机构的啮合效率。建立了NN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模糊可靠性优化的数学模型,以体积小和效率高为目标函数,运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方法对其进行了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得到了在满足约束条件下的最佳机构参数组合。
冯绍富[5](2011)在《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模糊可靠性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无级变速器是汽车理想的传动系统,它具有普通有级变速器无法比拟的优点,它可以控制汽车发动机始终在最优目标运行区内,提高和改善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减小汽车的换挡冲击,减轻驾驶员的工作强度。本文以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可靠性理论对该传动系统进行设计研究,探索出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分析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基本结构和传动原理,推导出机械效率和金属带轴向偏移量的计算公式,并找出控制金属带轴向偏移量的方法。根据应力、强度干涉理论,分析了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可靠性计算方法。运用模糊可靠性理论,推导出带轮与金属带接触应力、金属带环静应力和疲劳应力模糊可靠性计算公式,最后利用一次二阶矩法进行可靠度的实例计算。针对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传动效率偏低、金属带容易损坏等不足,在满足其规定的可靠性要求的基础上,以其体积、可靠度、传动效率为优化目标,以油膜厚度、最小带宽、最小包角和中心距为约束条件,建立了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多目标模糊可靠性优化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采用自适应交叉、自适应变异算子和模拟退火算法对非劣前沿分级遗传算法进行改进,用混合多目标遗传算法编制了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多目标可靠性优化程序,得到其非劣最优解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宜亚丽[6](2010)在《摆动活齿传动性能分析与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传递两同轴间回转运动的新型少齿差行星传动,摆动活齿传动以其结构新颖紧凑、传动比大、承载能力强和传动效率高等优点,确立了它在行星齿轮传动中的地位,在能源、通信、机床、交通、冶金、起重运输、化工、轻工及食品机械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新型传动型式,对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尚不完善。本文从啮合理论、运动学、可靠性分析、优化设计、加工制造及性能测试等方面对摆动活齿传动进行了一系列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对摆动活齿传动结构及传动特点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摆动活齿的啮合理论,分别利用复数矢量法和坐标变换法综合出摆动活齿传动中心轮的理论齿廓方程,从而确定中心轮的实际齿廓方程,并进行了齿廓仿真。对得到的摆动活齿相对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变化曲线,分别进行了研究分析。推导出摆动活齿和中心轮齿面的滑动率计算公式,并生成变化规律曲线。对中心轮理论廓线的曲率和曲率半径进行了解析,并由此确定中心轮实际齿廓避免顶切条件约束。基于变形协调条件,建立了摆动活齿传动的受力分析模型,并对各构件作用在活齿上接触力的解析值进行求解。基于摆动活齿传动的低副等效机构,对其传动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确定最小传动角位置。导出摆动活齿传动空回行程不自锁条件,并给出克服自锁的方案。结合摆动活齿传动的失效形式,分别确定出活齿与中心轮、激波器啮合副的接触应力计算方法。对摆动活齿传动进行模糊可靠性设计,基于模糊理论与可靠性设计方法,纳入机械传动中设计变量的随机性和模糊性,使摆动活齿传动的设计更加合理,贴近客观实际。利用模糊数学方法,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确定了转臂轴承的模糊平均当量动载荷,并计算了转臂轴承的模糊可靠性寿命。综合考虑摆动活齿减速器的外型尺寸、共轭齿廓间的滑动率、强度的可靠性等结构及性能要求,确立约束条件方程,应用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对摆动活齿减速器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依据优化得到的最满意解,确定样机的结构设计参数。针对中心轮的齿形复杂性,提出了中心轮参数化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实体建模与虚拟装配。并对中心轮齿面进行了数字化加工。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和NI公司相应硬件,通过相关法相位差测量算法获得扭转角大小,实现扭矩的测量;采用模块化软件设计,构建了一套摆动活齿传动性能自动测试系统,用以在线实时测试摆动活齿传动样机在不同工况下的传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摆动活齿传动设计结构合理,传动性能良好,构建的测试系统精确,大大提高了传动性能测试技术的自动化水平。
徐支凤[7](2010)在《基于Visual Basic的V型带传动计算机辅助设计》文中认为为了提高V型带传动设计效率及可靠性,通过分析传统设计中图表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普通V带传动设计中有关数据、表格和线图的程序化方法及较实用的可靠性模型。并采用Visual Basic完成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编程。使用结果表明,大大简化了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余虹波[8](2008)在《多轴摆动减速器的设计与优化》文中提出渐开线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因适用功率、速度范围广和复杂的工作条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成为世界各国在机械传动方面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故在设计阶段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和优化设计,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介绍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现有的三环减速器结构,采用了外平动少齿差内啮合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了少齿差传动的原理,采用多轴旋转带动内齿轮高速平动以便输入动力、外齿轮轴低速自转直接将转矩输出的结构方式,偏心轴承外径不受限制,而且省掉了W输出机构,因而使得其结构简单、紧凑。力图减轻振动、噪声、发热等带来的不利影响,是符合现代机械对传动技术的新要求的一种新型传动装置。综合利用模糊可靠性优化技术、参数化建模技术、虚拟装配与仿真技术,对渐开线少齿差行星传动机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以期提高少齿差行星传动的现代化设计水平,对机械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首先,本文介绍了渐开线少齿差行星传动机构及其结构设计,分析了少齿差行星传动机构的参数确定原则、内啮合传动的限制条件和变位系数的选择,为后续的优化设计、CAD/CAE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在设计少齿差齿轮副时,考虑到重合度及齿廓重叠干涉等限制条件,本文采用了齿廓重叠干涉系数GS向不发生齿廓重叠干涉的临界值e逼近的方法求出内、外齿轮的变位系数,从而增大了重合度,减小了机构尺寸,提高了传动质量。其次,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少齿差行星传动机构的工作特点和设计要求,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其进行模糊可靠性分析,建立了外齿轮的模糊可靠性数学模型,将模糊优化模型转化为常规优化模型,并运用相应的工程软件MATLAB进行优化计算,得出了少齿差行星传动优化设计的最优结果。最后,在Pro/ENGINEER软件中建立渐开线少齿差行星传动内啮合齿轮模型,进行了虚拟装配和运动仿真,效果比较好。通过运用Pro/Engineer的参数化设计强大功能,设定齿轮、轴承座、盖板等的几何关系,形成系列化产品,提高了三维模型的生成速度。
舒服华[9](2007)在《旋筛式碾米机蜗杆传动模糊可靠性分析与改进》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旋筛式碾米机蜗杆传动时有失效的情况,运用模糊可靠性设计理论对蜗轮的强度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蜗轮接触疲劳强度可靠度不足而失效的原因,将蜗轮材料由铸铁改为铝铁青铜,提高了蜗轮—蜗杆接触强度可靠度和弯曲强度可靠度。
彭程[10](2006)在《基于模糊理论的滚子活齿行星传动可靠性优化设计》文中提出文章利用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综合考虑了滚子活齿行星传动中有关设计参数、约束条件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建立了基于模糊可靠性分析的以材料最省为目标的优化设计模型,并进行了实例计算和结果分析。
二、V型带传动的模糊可靠性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型带传动的模糊可靠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带传动张紧的动力学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带传动动力学分析的研究现状 |
1.2.1 带传动动力学的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带传动动力学的仿真研究现状 |
1.2.3 带传动动力学的试验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传动带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 |
2.1 粘弹性本构关系的常用模型 |
2.2 传动带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 |
2.3 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的分析及求解 |
2.3.1 多尺度法摄动分析 |
2.3.2 Galerkin离散法分析 |
2.3.3 振动方程求解 |
2.4 本章小结 |
3 带传动横向振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
3.1 带传动的主要振动形式 |
3.2 试验系统的构成 |
3.2.1 试验设备 |
3.2.2 试验平台的搭建 |
3.3 试验方案 |
3.4 变张紧力的横向振动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3.4.1 V带的试验结果分析 |
3.4.2 平带的试验结果分析 |
3.5 变转速的横向振动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3.5.1 V带的试验结果分析 |
3.5.2 平带的试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带的疲劳寿命研究及仿真分析 |
4.1 皮带的疲劳寿命分析 |
4.1.1 疲劳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
4.1.2 疲劳寿命的模糊可靠性计算 |
4.2 皮带的建模方法与仿真分析 |
4.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2 带的应力分布仿真分析 |
4.2.3 张紧力对疲劳寿命影响的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节 |
5 基于振动频率法测量张紧力的关系式优化 |
5.1 振动频率法简介 |
5.1.1 基本原理 |
5.1.2 计算公式 |
5.2 频率测量的试验方案设计 |
5.3 试验数据处理及关系式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双激波套筒活齿传动模糊可靠性及动力学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靠度理论与计算方法 |
1.2.2 动态可靠性分析 |
1.2.3 活齿传动动力学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双激波套筒活齿传动齿形综合及非线性力学性能分析 |
2.1 齿形综合 |
2.1.1 传动原理与齿廓方程 |
2.1.2 套筒齿轮与活齿架参数设计 |
2.1.3 齿形分析 |
2.2 传动特性分析 |
2.2.1 套筒活齿摆动角速度 |
2.2.2 滑动率 |
2.3 啮合力分析 |
2.3.1 啮合副力学模型 |
2.3.2 参数分析 |
2.4 双激波套筒活齿传动运动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的响应面法双激波套筒活齿传动模糊可靠性分析 |
3.1 改进响应面法 |
3.1.1 量子行为粒子群优化算法 |
3.1.2 BP神经网络 |
3.1.3 改进的响应面法基本思想 |
3.1.4 数值算例 |
3.2 模糊可靠性设计 |
3.2.1 双激波套筒活齿传动应力分析 |
3.2.2 模糊集合与模糊可靠度 |
3.2.3 隶属函数的选择 |
3.2.4 模糊-随机变量的转化 |
3.3 接触疲劳强度模糊可靠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激波套筒活齿传动系统动态模糊可靠性及全局灵敏度分析 |
4.1 动态模糊可靠性 |
4.1.1 考虑失效相关性的多次载荷下可靠性分析 |
4.1.2 基于Gamma过程的强度退化 |
4.1.3 模糊可靠性分析 |
4.2 动态可靠性全局灵敏度分析 |
4.2.1 核密度估计 |
4.2.2 矩独立灵敏度指标 |
4.3 系统动态模糊可靠性和全局灵敏度分析 |
4.3.1 动态模糊可靠性分析 |
4.3.2 系统动态全局灵敏度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第5章 双激波套筒活齿传动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5.1 非Hertz接触问题的求解模型 |
5.2 系统动力学模型 |
5.2.1 误差模型建立 |
5.2.2 啮合副间的相对位移 |
5.2.3 系统动力微分方程 |
5.2.4 系统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方程 |
5.3 系统动态响应求解 |
5.3.1 啮合副刚度计算 |
5.3.2 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复杂环境下V带和齿轮传动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机械传动系统的功能、分类与发展 |
1.1.1 机械传动系统的功能与分类 |
1.1.2 机械传动的发展概况 |
1.2 机械传动设计理论与方法概述 |
1.2.1 常规设计 |
1.2.2 现代设计 |
1.3 机械传动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
1.3.1 局部优化算法 |
1.3.2 全局优化算法 |
1.3.3 智能优化算法 |
1.3.4 不确定性优化理论与算法 |
1.4 V带和齿轮传动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4.1 V带传动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4.2 齿轮传动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5 机械传动优化设计的难点与问题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V带传动承载能力最大化的全局优化设计 |
2.1 V带承载能力最大化优化模型 |
2.2 模型的性质 |
2.3 不同设计条件下的全局优化方法 |
2.4 实例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V带疲劳寿命最长的全局优化设计方法 |
3.1 V带疲劳寿命最长优化设计模型 |
3.2 模型的性质 |
3.3 实例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带承载能力多态不确定非线性优化的两步抽样算法 |
4.1 多态不确定优化问题的一般模型 |
4.2 V带承载能力优化的PUNP模型 |
4.3 等价的区间非线性规划模型 |
4.4 基于两步的抽样算法 |
4.5 实例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两种区间序的V带承载能力多态不确定非线性优化方法 |
5.1 基于一种比较区间序的满意度的方法 |
5.1.1 基于满意度的非线性区间规划的模型转换 |
5.1.2 基于抽样的交互式算法 |
5.1.3 实例研究 |
5.2 基于一种比较区间序的可能度的方法 |
5.2.1 PUNP模型及等价的非线性区间规划模型 |
5.2.2 基于可能度的非线性区间规划的模型转换 |
5.2.3 基于抽样的交互式算法 |
5.2.4 实例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态不确定环境下V带疲劳寿命非线性优化方法 |
6.1 基于比较区间序的可能度的方法 |
6.1.1 确定性优化模型 |
6.1.2 PUNP模型及等价的非线性区间规划模型 |
6.1.3 基于可能度的求解方法 |
6.1.4 实例研究 |
6.2 基于两步抽样的最优区间解求解方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的全局优化方法 |
7.1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优化设计模型 |
7.1.1 确定设计变量和目标函数 |
7.1.2 建立约束条件 |
7.2 变量变换方法及等价的线性规划模型 |
7.3 二元混合变量线性规划全局优化方法 |
7.4 考虑重合度系数修正作用时的全局优化方法 |
7.5 基于离散变量枚举和单调分析相结合的混合变量全局优化方法 |
7.6 实例及最优解的结构特性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及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NN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性能分析及模糊可靠性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精密传动的研究现状 |
1.2 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概述 |
1.3 模糊可靠性优化理论的发展 |
1.4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NN 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理论 |
2.1 NN 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原理 |
2.2 NN 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类型 |
2.3 摆线齿廓的主曲率 |
2.3.1 摆线齿廓的曲率半径 |
2.3.2 摆线齿廓的主曲率半径 |
2.4 摆线齿廓的连续条件 |
2.4.1 外摆线槽实际齿廓的连续条件 |
2.4.2 内摆线槽实际齿廓的连续条件 |
2.5 运动分析 |
2.5.1 输入端运动分析 |
2.5.2 输出端运动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NN 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力学特性 |
3.1 NN 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力学分析 |
3.1.1 啮合副受力模型的建立 |
3.1.2 输出盘的力学分析 |
3.1.3 行星盘的力学分析 |
3.1.4 转臂轴承的力学分析 |
3.2 NN 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强度分析 |
3.2.1 摆线槽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分析 |
3.2.2 转臂轴承的寿命计算 |
3.3 NN 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模糊可靠度计算 |
3.3.1 模糊可靠度的计算方法 |
3.3.2 最大接触应力概率密度函数的确定 |
3.3.3 许用应力隶属函数的确定 |
3.3.4 模糊可靠度的计算 |
3.3.5 仿真方法及实例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NN 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效率分析 |
4.1 NN 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封闭功率分析 |
4.1.1 功率流方向和封闭功率分析 |
4.1.2 四种类型的封闭功率分析 |
4.2 NN 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效率分析 |
4.2.1 NN 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效率组成 |
4.2.2 行星机构的啮合效率分析 |
4.2.3 转化机构的啮合效率计算 |
4.2.4 转臂轴承的效率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NN 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模糊可靠性优化 |
5.1 模糊可靠性优化的基本理论 |
5.2 模糊可靠性优化的数学模型 |
5.2.1 目标函数 |
5.2.2 设计变量 |
5.2.3 约束条件 |
5.3 模糊优化转化为常规优化 |
5.3.1 模糊约束的隶属函数 |
5.3.2 最优水平值λ *的求解 |
5.3.3 模糊约束转化为普通约束 |
5.4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
5.4.1 Pareto 最优解 |
5.4.2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步骤 |
5.5 实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模糊可靠性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1.2 国内外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模糊可靠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基础理论 |
2.1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结构分析 |
2.1.1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基本组成 |
2.1.2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传动的基本原理 |
2.2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运动分析 |
2.2.1 速比关系 |
2.2.2 金属带的轴向偏移 |
2.2.3 控制金属带轴向偏移方法 |
2.3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受力分析 |
2.4 金属带式无极变速器效率分析 |
2.4.1 金属带进出锥轮时的功率损失 |
2.4.2 金属带与锥轮之间相对滑动的功率损失 |
2.4.3 金属块与金属带环组滑动引起的功率损失 |
2.4.4 总效率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模糊可靠性研究 |
3.1 金属带环的应力分析 |
3.1.1 金属带环的静应力分析 |
3.1.2 金属带环的疲劳应力分析 |
3.2 带轮与金属块的接触应力分析 |
3.3 模糊可靠性理论 |
3.3.1 零件的模糊可靠性 |
3.3.2 模糊集合与模糊可靠度 |
3.3.3 模糊可靠度的计算公式 |
3.4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模糊可靠度的计算 |
3.5 实例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模糊可靠性优化建模 |
4.1 模糊可靠性优化理论 |
4.2 模糊可靠性优化求解方法 |
4.3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模糊多目标优化建模 |
4.3.1 目标函数的选取 |
4.3.2 设计参数的确定 |
4.4 约束条件 |
4.4.1 模糊约束条件 |
4.4.2 非模糊约束条件 |
4.5 隶属函数选择 |
4.6 模糊问题的非模糊转化 |
4.6.1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
4.6.2 最优水平值λ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
4.6.3 模糊约束转化为普通约束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多目标优化设计 |
5.1 多目标遗传算法 |
5.1.1 遗传算法 |
5.1.2 多目标遗传算法 |
5.2 非劣前沿分级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改进 |
5.2.1 非劣前沿分级多目标遗传算法 |
5.2.2 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的改进 |
5.2.3 混合多目标遗传算法 |
5.3 编程求解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摆动活齿传动性能分析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活齿传动结构与分类 |
1.2.1 活齿传动结构特点 |
1.2.2 活齿传动分类 |
1.3 活齿传动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1.3.1 活齿传动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2 摆动活齿传动的研究现状 |
1.4 机械模糊可靠性和灰色系统理论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摆动活齿传动基本原理与齿廓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摆动活齿传动的结构组成与传动原理 |
2.3 摆动活齿啮合副的运动状态分析 |
2.4 摆动活齿的构型设计 |
2.5 中心轮齿形综合研究 |
2.5.1 基于复数矢量法中心轮齿形求解 |
2.5.2 基于坐标变换法中心轮齿形求解 |
2.6 摆动活齿传动特性分析 |
2.6.1 摆动活齿的摆动幅度 |
2.6.2 摆动活齿的角速度与角加速度 |
2.6.3 摆动活齿传动的滑动率 |
2.7 中心轮曲率与曲率半径 |
2.7.1 曲率与曲率半径计算 |
2.7.2 最小曲率半径的影响因素 |
2.8 本章 小结 |
第3章 摆动活齿传动力学性能分析与模糊可靠性设计 |
3.1 引言 |
3.2 摆动活齿传动啮合副受力分析 |
3.3 摆动活齿传动机构传动角分析 |
3.4 摆动活齿传动啮合副自锁分析 |
3.5 摆动活齿传动模糊可靠性设计 |
3.5.1 摆动活齿传动应力分析 |
3.5.2 模糊可靠性模型 |
3.5.3 隶属函数的选择与模糊性的度量 |
3.5.4 三柱销组合摆动活齿传动工作应力分布规律 |
3.5.5 三柱销组合摆动活齿传动的模糊可靠度计算 |
3.6 基于模糊可靠性的转臂轴承寿命分析 |
3.6.1 基于模糊可靠性的转臂轴承寿命数学模型 |
3.6.2 基于模糊可靠性的转臂轴承寿命计算 |
3.7 本章 小结 |
第4章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摆动活齿传动多目标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摆动活齿传动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建立 |
4.2.1 设计变量选取 |
4.2.2 多目标函数确定 |
4.2.3 设计约束条件建立 |
4.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多目标优化设计 |
4.3.1 灰色系统理论 |
4.3.2 灰色聚类在多目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
4.3.3 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多目标优化求解 |
4.4 本章 小结 |
第5 章 数字化设计制造及性能测试研究 |
5.1 引言 |
5.2 摆动活齿减速器数字化设计 |
5.2.1 中心轮数字化建模与分析 |
5.2.2 摆动活齿减速器虚拟装配 |
5.3 中心轮数字化加工 |
5.4 摆动活齿减速器性能测试 |
5.4.1 基于频率跟踪相关分析算法 |
5.4.2 测试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5.4.3 虚拟仪器应用软件开发 |
5.5 本章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Visual Basic的V型带传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计算机辅助设计准备 |
1.1 参数设定 |
1.2 数据处理 |
(1) 表的处理 |
(2) 图的函数化处理 |
2 可靠性设计 |
3 系统实现 |
4 应用实例 |
5 结论 |
(8)多轴摆动减速器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少齿差行星传动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概述 |
1.4 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多轴摆动减速器的传动理论 |
2.1 概述 |
2.2 设计思想的形成 |
2.3 传动比的计算 |
2.4 轮齿啮合力及力偶矩分析 |
2.5 啮合效率分析 |
2.6 传动特点 |
第三章 多轴摆动减速器的结构设计 |
3.1 概述 |
3.2 少齿差内啮合传动参数计算 |
3.2.1 主要参数的确定 |
3.2.2 少齿差内啮合的主要限制条件 |
3.2.3 少齿差内啮合变位系数的确定方法 |
3.2.4 齿廓重叠干涉系数的微分逼近法 |
3.3 实例计算 |
第四章 多轴摆动减速器的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 |
4.1 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理论 |
4.1.1 水平截集 |
4.1.2 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及设计变量 |
4.1.3 隶属函数 |
4.1.4 模糊优化问题求解的基本思想 |
4.2 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实例 |
4.2.1 原始条件及设计要求 |
4.2.2 优化模型的建立 |
4.2.3 模糊可靠性优化模型的转化 |
4.2.4 求解过程、优化结果及结论 |
第五章 多轴摆动减速器的虚拟设计与仿真 |
5.1 三维模型的参数化程序设计 |
5.2 Pro/Engineer简介 |
5.3 主要零部件的虚拟建模 |
5.3.1 外齿轮(齿轮轴)的建模 |
5.3.2 其他零件的参数化建模 |
5.4 虚拟装配及仿真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10)基于模糊理论的滚子活齿行星传动可靠性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滚子活齿行星传动的结构及传动原理 |
2 滚子活齿传动的受力分析 |
3 滚子活齿传动的模糊优化设计 |
3.1 滚子活齿传动的模糊可靠性分析 |
3.2 滚子活齿传动模糊优化模型的求解 |
4 举例说明 |
5 结语 |
四、V型带传动的模糊可靠性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带传动张紧的动力学分析及试验研究[D]. 聂文婷.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2]双激波套筒活齿传动模糊可靠性及动力学性能分析[D]. 刘俊. 燕山大学, 2020(01)
- [3]复杂环境下V带和齿轮传动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少军. 中南大学, 2012(12)
- [4]NN型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性能分析及模糊可靠性优化[D]. 张晓美. 燕山大学, 2012(11)
- [5]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模糊可靠性优化[D]. 冯绍富. 燕山大学, 2011(11)
- [6]摆动活齿传动性能分析与设计研究[D]. 宜亚丽. 燕山大学, 2010(08)
- [7]基于Visual Basic的V型带传动计算机辅助设计[J]. 徐支凤. 机械传动, 2010(06)
- [8]多轴摆动减速器的设计与优化[D]. 余虹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9)
- [9]旋筛式碾米机蜗杆传动模糊可靠性分析与改进[J]. 舒服华. 粮食加工, 2007(02)
- [10]基于模糊理论的滚子活齿行星传动可靠性优化设计[J]. 彭程. 企业技术开发,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