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菜花在栽培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黄雷[1](2020)在《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文中研究指明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是长江流域较为常见的一种经济性作物,而花椰菜霜霉病(Peronospora Brassicae Gaumann)作为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广泛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秋冬季,给花椰菜的产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本研究通过探索花椰菜霜霉病田间发病规律、荧光参数指标、苗期接种鉴定及筛选有效抗性分子标记的分析研究,构建出一套快速鉴定花椰菜霜霉病抗感性的鉴定体系,为花椰菜霜霉病抗性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有:(1)对花椰菜的4个抗感类型材料品种厦美80天、雪园80天、830-F、黄80天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分析,通过接种花椰菜分析比较了4个田间环境条件处理下成株花椰菜的发病情况,研究基因型、环境及互作效应对花椰菜霜霉病的发病影响,综合分析了田间花椰菜霜霉病抗性与5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占主导因素,为77.52%~87.04%;其次是环境效应,为12.33%~19.94%;最后是互作效应最小,为0.63%~2.54%;花椰菜霜霉病与日均湿度、昼夜温差呈正相关,与日均温度、积温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无显着关系,初步明确花椰菜霜霉病的田间发病流行规律,对花椰菜霜霉病防治及抗性选育具有较大应用前景。(2)对花椰菜4个亲本及6个杂交一代的生长指标、病情指数和叶素素荧光参数等影响,探索花椰菜霜霉病发病前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并且分析对比了产量指标、花椰菜病情指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花椰菜霜霉病发病前后,Fv/Fm和Fv/Fo在不同抗感型亲本和杂交一世代中均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在对花椰菜相关生理指标的分析中,Fv/Fm和Fv/Fo与病情指数均呈负显着相关,而Fv/Fo与花球质量无显着性相关,Fv/Fm与花球质量呈显着正相关,综上所述表明Fv/Fm能够区分不同抗感病基因型的花椰菜,可以作为鉴定花椰菜抗性的参数指标。(3)对上述实验的花椰菜材料进行了苗期的接种实验,通过对4个花椰菜基因型进行室内花椰菜霜霉病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当接种浓度为3.5×105个孢子/m L,接种量为100μL时可以较为准确反映花椰菜各个品种的抗感病类型从而得到一种快速鉴定花椰菜霜霉病的接种方法,提高抗病育种效率。(4)利用上述研究结果,苗期接种96个花椰菜自交系单株,同时对34对芸薹属霜霉病抗性分子标记引物进行筛选,发现标记引物s ORA21在凝胶电泳中具有多态性,同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进行比较,重合率达到92.7%,从而得到一种可以用于筛选不同花椰菜抗感性品种的有效分子标记,为花椰菜霜霉病的抗病育种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夏龙珠[2](2018)在《夏秋青花菜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ita-lica Plenck.)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江苏省如东县夏秋季青花菜品种比较、栽培密度、氮肥施用量的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因子对青花菜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总结形成一套适宜如东县夏秋青花菜优质高效栽培的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不同品种青花菜比较试验,基本掌握‘炎秀’、‘优秀’、‘绿地’3个品种的主要特征和特性。‘炎秀’的现蕾期和采收期最早,视为早熟品种;‘优秀’物候指标处于中间,从定植到采收经历65天,视为中晚熟品种;‘绿地’为晚熟品种。‘炎秀’各生物学性状,花球商品性最好。株高最高达71cm,植株的开展程度最大,总糖含量最高,达到101.29 mg/g,产量最高,耐热性较强;‘优秀’各生物学性状、花球商品性次之,但总体产量最小;‘绿地’各生物学性状、花球商品性、花球营养品质最低。因此在如东县夏秋季栽培时,‘炎秀’可以适当提早播种期,提早上市;‘优秀’花球商品性、花球营养品质处于三个品种中间,虽产量稍低,但在如东县种植多年,适应性较强,品质好,在夏秋季种植时可较‘炎秀’适当推迟播种,避免集中上市;‘绿地’耐热性相对较差,秋季播种易散花,品质相对差。2.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花菜植株生长性状、花球商品性及产量产值的影响,设置了四个密度处理,分别是2000株/667 m2、2500株/667m2、3000株/667 m2和3500株/667 m2。研究发现随着种植密度的升高,植株的株高、开展度以及叶片数随之减少,植株发病率增加,花球直径、花球单重随之降低,花球蕾粒数随之升高,商品的合格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青花菜产量、产值在2000~3500株/667 m2的范围内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综合青花菜各品质,适宜如东县青花菜种植的密度为3000~3500 株/667 m2。3.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青花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花菜的植株性状和小区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每667 m2施尿素40 kg时最高。商品合格率则是在30 kg/667 m2水平下最高。综合考虑,在一般土壤肥力条件下,每667 m2施尿素40 kg,既保证了青花菜的产量和商品率,又确保了经济效益。4.结合上述三个试验总结出一套适合如东县夏秋青花菜栽培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品种优先选择‘炎秀’和‘优秀’,前者提早播种,提早上市,后者推迟播种,避免集中上市。通过配套的穴盘育苗技术,进行精细的苗床管理,培育出4叶~5叶,株高15cm~18cm的壮苗后进行田间移栽和管理。田间种植密度以3000~3500株/667 m2为宜,氮肥40 kg/667 m2为宜。适时进行中耕除草和水分管理,结合“两网一膜”覆盖等技术科学防治病虫害,完成整个技术栽培体系,实现夏秋青花菜的优质高效栽培。
穆大伟[3](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栗延茹[4](2017)在《有效低温积累对青花菜春化及花芽分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italica Plenck)为绿体春化植物,感受低温通过春化,是获得产品器官花球的前提,目前青花菜生产中,常会出现结球期不一致,花球品质差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定植期及定植苗龄会影响春化作用,进而影响花球的产量及品质,因而春化及花芽分化的有效低温积累对青花菜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本试验以不同熟性的青花菜品种(早熟品种“中青10号”、中早熟品种“中青9号”和中熟品种“中青8号”)为材料,采用不同低温积累速率、不同处理时间对不同叶龄青花菜幼苗进行低温诱导,研究各品种完成春化及花芽分化最低低温积累量和最适低温积累速率,同时观察不同处理对青花菜春化过程中代谢变化、田间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春化有效低温积累量为117±13198±11℃。在本试验中,不同熟性品种青花菜完成春化的有效低温积累量的最大值为198±11℃,其中,中早熟青花菜“中青9”在6、7片叶龄期时,以及中熟品种“中青8”在7、8片叶龄期时,完成春化有效低温积累量为198±11℃。早熟品种青花菜“中青10”在5片叶龄期时,完成春化所需有效低温积累为195±13℃,195℃与198℃差异不显着。在早熟品种“中青10”7叶龄时通过春化的有效低温积累量最低,为117±13℃,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早熟、中早熟、中熟品种青花菜完成春化有效低温积累量的范围是117±13℃198±11℃,而关键值为198℃,即达到该值可完成春化。(2)花芽分化有效低温积累量的关键值为363℃。早熟品种青花菜“中青10”5片叶龄期花芽分化完成时有效低温积累量351±13℃;中早熟青花菜“中青9”6片叶龄期花芽分化完成时有效低温积累量363±11℃;中熟品种“中青8”8片叶龄期花芽分化完成时春化有效低温积累量363±11℃。说明青花菜在适宜的叶龄期,在有效低温积累量为363℃时,就可完成花芽分化。(3)随着低温处理青花菜植株春化有效低温积累量的逐渐增加,植株内的碳代谢中的可溶性糖、还原糖、蔗糖的含量显着增加,淀粉的含量则显着下降;氮代谢中的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显着增加,全氮的含量则显着下降;核酸代谢中核酸、DNA的含量显着增加。说明青花菜幼苗体内各代谢物质的含量需要达到一定值时,植株才有可能通过春化及花芽分化。具体数值为:可溶性糖含量大于0.963 mg.g-1,还原糖含量大于0.445 mg.g-1,蔗糖含量大于0.141 mg.g-1,淀粉含量小于0.131 mg.g-1,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大于0.203 mg.g-1,全氮含量小于0.832 mg.g-1,核酸含量大于0.090 ug.g-1,DNA含量大于0.071 ug.g-1。(4)低温积累速率不影响青花菜完成春化及花芽分化各代谢相关物质含量的值。低温积累速率只影响达到该固定值的时间,而不影响这一固定值的大小,即低温积累速率越大达到该固定值的所需时间越短。(5)低温积累速率不影响青花菜完成春化及花芽分化所需的有效低温积累量的值。表现为低温积累速率越大,完成春化及花芽分化所需时间越短,有效低温积累量差异不显着。(6)低温处理可使青花菜各生育期提前,低温积累速率越大提前的幅度越大。具体数据为,早熟品种现蕾期T7、T11、T15处理与相应对照相比提前38.24%、19.12%、11.76%;中早熟品种现蕾期T7、T11、T15处理与相应对照相比提前32.00%、13.33%、9.33%;中熟品种现蕾期T7、T11、T15处理与相应对照相比提前19.23%、12.82%、7.69%,其余各生育期均相应提前。(7)不同熟性品种青花菜在田间的营养生长以低温积累速率为11℃及15℃表现最好,青花菜花球单株产量以15℃最高,单株产量最高达到348.33 g,花球的内在品质及花球紧实度均为15℃表现最好,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42.34±1.09 ug.g-1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1.555±0.001%,Vc含量最高为77.41±1.54 mg.100g-1,可溶性糖含量最高1.69±0.03 mg.100g-1,花球紧实度最高69.97%,说明15℃为最适低温积累速率。
薛阳阳[5](2017)在《浙江省蔬菜景观研究及设计应用》文中提出我国作为蔬菜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蔬菜资源十分丰富,还有许多野生蔬菜未开发利用。浙江省作为我国蔬菜重要生产地之一,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为蔬菜产业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及研发支持。近几年浙江省对观赏蔬菜的研究逐渐增多,对于蔬菜在景观中的应用形式及场地也在不断增多。同传统园林绿化植物相比较,蔬菜景观具有成景快、种植周期短、养护简单、物种资源丰富等优点,这对今后浙江省城市景观及乡村景观发展都提供了很好的植物素材。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蔬菜产及蔬菜景观进行研究分析,全文内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通过对蔬菜、观赏蔬菜概念的分析,及蔬菜造景与花卉、传统绿化植物造景的比较,明确了蔬菜造景的景观意义。进一步探析了蔬菜造景在可食地景、农业景观、观光农业及创意农业中的重要性。2、经过对蔬菜相关文献的查阅以及实地调查,对浙江省的蔬菜产业进行了简单分析。整理了目前浙江省主要的蔬菜种植资源,共统计浙江省可用于景观应用的蔬菜45科、126属约220个种。3、在对文献的研究及对浙江省和周边相同生长条件的上海市蔬菜景观的实地调查中总结出蔬菜园林应用九大类。并提出新的蔬菜园林应用方式:蔬菜花园、康复花园及农业景观应用三类应用形式。进一步总结了蔬菜种植营造景观的五大应用原则及蔬菜景观应用特征。4、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分析及对杭州绿科秀、八卦田、上海都市菜园等地的实地调查,总结了我国现有蔬菜景观应用的限制条件并给出个人建议。5、根据以上分析,对舟山市南洞农业景观及朱家尖329国道两旁的农田进行了规划设计。两个案例对于蔬菜景观的应用都是从菜田景观、菜田画及将蔬菜与花草相结合的应用方面进行规划设计。6、通过对蔬菜景观的理论、调查及实践研究,对今后蔬菜景观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展开探讨。
赵晓翠[6](2016)在《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于2014-2015年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试验田和山东省济南市农业科学院实验基地进行,以黄瓜单作为对照,设置伴生甘蓝、菜花、大蒜和大葱,研究根区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以及黄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明确伴生作物与单植黄瓜相比,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伴生栽培均促进了黄瓜植株的生长,其中茎粗、节数明显增加。不同伴生模式比较,伴生菜花处理优于伴生甘蓝处理,伴生大葱处理好于伴生大蒜处理。四种伴生作物均可提高黄瓜的产量,不同伴生模式比较,伴生甘蓝好于菜花,伴生大蒜比大葱效果明显。2.伴生栽培均可提高黄瓜根区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降低了土壤EC值,从而减少土壤盐分,防止盐害的发生。不同伴生模式比较,伴生甘蓝在提高土壤氮素、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的作用上优于伴生菜花,伴生大蒜则优于伴生大葱处理;伴生甘蓝降低土壤盐分比伴生菜花处理效果明显,伴生大蒜比伴生大葱效果明显。3.与单植黄瓜比较,四种伴生作物均改善了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促进了土壤中酶活跃程度,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伴生栽培均可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减少过氧化物对作物的毒害。不同伴生模式比较,伴生甘蓝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好于伴生菜花;伴生大葱比大蒜更可提高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伴生甘蓝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效果好于伴生菜花处理;伴生大蒜则优于伴生大葱处理;土壤磷酸酶活性表现为:伴生菜花>伴生甘蓝;伴生大蒜>伴生大葱。4.四种伴生作物均可使真菌的数量下降。除定植后第20d外,伴生甘蓝和菜花处理在其他时期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单植黄瓜;除第50d外,伴生大蒜和大葱处理其他时期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单植黄瓜。说明伴生蔬菜改善了黄瓜根区土壤微生态环境,有效地抑制了土壤从细菌型向真菌性土壤的转变,预防土壤连作障碍的发生,有利于黄瓜的生长。
刘丹丹[7](2016)在《外源硒对紫色生菜生理特性及花青素合成调控的研究》文中认为以紫色生菜’紫罗马’为研究材料,采用不同浓度外源Na2SeO3处理,结合紫色生菜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研究外源硒浓度对紫色生菜生理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紫色生菜设施栽培的外源富硒浓度;另一方面对花青素提取方法进行优化,运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硒对紫色生菜花青素含量及其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探明硒影响花青素合成的调控机理,为富硒富花青素紫色生菜的生产与推广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使用不同浓度Na2SeO3处理紫色生菜,植株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硒浓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H2O2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但仍然低于对照,硒含量和MDA含量随着施硒浓度的增大而增加;植物保护酶SOD、POD活性随着硒处理先升高后下降,而CAT活性则持续高于对照。结合紫色生菜叶片光合作用等指标变化情况,证明低浓度硒(≤8μM)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而高浓度硒(>8μM)则易引起损伤,抑制植物生长。这可能是由于当硒浓度过高时,硒对植物氧化性损伤的水平已经超过抗氧化剂保护系统的保护能力,导致ROS过量累积,引起植物组织细胞死亡。2、选择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作为提取溶剂,经过正交试验,发现各因素对紫色生菜花青素提取效果的响应主次顺序为: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因此在花青素提取工艺中,应优先确定料液比。通过控制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提取液pH值四个条件,优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0,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60 min,提取pH值2-3。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表达技术,分析硒对紫色生菜花青素积累及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结果显示低硒浓度(≤8μM)可以促进花青素积累,这可能是由于硒促进了紫色生菜中多数花青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F3H和UFGT)的表达。随着Na2SeO3处理时间的延长,紫色生菜花青素含量在第24天未降低,而对照植株却显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与对照植株相比,处理植株F3H和UFGTT基因显着表达,从而使花青素含量保持在稳定状态。因此,硒对花青素积累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影响了F3H和UFGT基因的表达,从而对花青素合成进行分子调控。4、从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栽培方法、后期采收包装与储藏等方面介绍功能型富硒富花青素紫色生菜设施栽培技术,以期为生产功能型富硒富花青素紫色生菜提供技术参考。
王亚坤[8](2015)在《河北省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河北省为我国蔬菜大省,2013年蔬菜产量7902.1万吨,占全国当年蔬菜总产量的10.75%,蔬菜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2位。蔬菜生产在发挥促进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作用的同时,对生态资源,尤其是水资源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蔬菜生产中肥料、农药和农膜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同时,对蔬菜品质也产生影响,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包括蔬菜在内的现代农业生产必须走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展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分析及效益评价,是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蔬菜产业发展战略转移的需要,开展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分析及效益评价,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保障蔬菜质量安全、促进区域农业和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新价值理论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年鉴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开展河北省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及效益评价研究,包括从耕地资源数量、耕地质量、耕地细碎化程度等方面分析耕地资源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生产者对水资源利用、节水灌溉设施采用等方面分析水资源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施肥投入、施肥结构、化肥用量、农药投入、农药施用、农膜投入、农膜用量、生产设施等方面分析物质投入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劳动力对蔬菜生产的影响,用蔬菜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科技进步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对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进行科学评价,得出如下的主要结论:蔬菜总产量的增长依赖于播种面积的增加,耕地是制约蔬菜总播种面积的关键因素。普通农户主要依赖自有耕地进行生产活动,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对耕地的需求大,耕地成为限制大户(家庭农场)蔬菜生产的重要因素。当前耕地质量有待提高,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板结等问题较严重,耕地质量会对蔬菜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耕地细碎化对蔬菜生产管理和销售等方面产生较严重影响,大部分生产者受到耕地细碎化问题的限制。蔬菜生产者虽然意识到了灌溉经加深、吃水面下降的问题,但是由于灌溉中只收取电费,不需要支付水费,因此生产者对节水问题较为漠视,节水技术采用率较低,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出于节水灌溉节约增效、节水灌溉补贴、生产技术需求等经济原因,节水设施采用积极性较高。蔬菜生产尤其是设施蔬菜生产肥料投入较高。河北省蔬菜生产单位面积农家肥投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蔬菜生产中农家肥投入需要增加。河北省设施蔬菜单位面积化肥用量较高。蔬菜生产者中,单位面积肥料投入差异较大,并且施肥结构差异也较大。普通农户单位面积化肥投入最多,且农家肥比例较低,农户蔬菜生产中肥料施用行为有待规范。蔬菜生产尤其是设施蔬菜生产对农药的需求较大,生产者只关注农药的防治效果的问题严重,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意识较低。农膜的使用对蔬菜生产尤其是设施蔬菜生产作用重大,但生产者对残膜危害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了解,对残膜回收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河北省设施蔬菜单位面积产量是露地蔬菜产量的1.14倍,设施蔬菜单位面积产值是露地蔬菜的1.99倍,设施蔬菜单位面积净利润是露地蔬菜的1.82倍。综合来看,生产设施对提高蔬菜生产产量、产值和净利润方面均有显着效果。劳动力数量对蔬菜种植面积、影响种植品种和影响种植模式均。蔬菜生产耗费人工,劳动力成本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蔬菜生产中大量劳动力需求使得绝大部生产者需要雇工来完成蔬菜生产。在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家庭劳动力数量/雇工费用是制约大多数蔬菜生产者种植面积扩张、种植品种选择、种植模式选择的因素。选用施肥结构问题作代表来研究劳动力质量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从生产者特征、对当期收益、长远收益、精神收益的认知以及施肥环境5方面,选取13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计量估计。结果表明饲养牲畜对蔬菜生产者提高其农家肥施用比例有显着正影响,蔬菜种植户对某类肥料价格感知越合理就会提高这类肥料的投入,如对农家肥价格感觉越合理,就会增加农家肥投入,对化肥价格感觉越合理,就会增加化肥的投入,蔬菜种植户对耕地质量退化问题的重视程度、耕地保护意识、对化肥负面作用的认识、科学施肥培训均对提高其农家肥施用比例有显着正影响。引入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概念,采用数据包络分析,选取露地番茄、设施番茄、露地黄瓜、设施黄瓜、露地茄子、露地甜椒、露地甘蓝、露地大白菜8个蔬菜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蔬菜生产中每亩用工数量、每亩化肥用量等五个指标作为投入,以蔬菜单位面积主产品产量作为产出,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蔬菜生产的Malmquist指数。从计算结果表明,2011-2013年间,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TFP下降了0.3%,在全国30个地区中排名第21位。河北省蔬菜生产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出现下降,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别下降了1.1%和1.6%,技术效率的下降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下降造成的,河北省蔬菜生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也均下降了0.5%。从品种情况来看,河北省TF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露地番茄和露地甜椒2个品种,露地黄瓜和设施黄瓜排名最后。河北省作为蔬菜大省,蔬菜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缺乏优势。在广泛参考相关文献和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包括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变量层三个等级的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专家给出的参考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取的各个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共筛选出可以反映蔬菜生产综合效益的12个指标,其中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和单位面积净利润3个指标表示经济效益,农业劳动力带动作用、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产值占全省农业产值的比重、新品种技术采用情况和设施蔬菜发展水平5个指标表示社会效益,施肥结构情况、化肥投入数量、农药投入情况和节水设施采用情况4个指标代表生态效益。在指标筛选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筛选出的指标进行主成分提取,并对2011-2013年河北省蔬菜生产的综合效益进行计算,河北省2011-2013年蔬菜生产综合效率得分为107.87分,其中经济效益得分为-9.66分,社会效益得分为94.32分,生态效益得分为23.20分,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是河北省蔬菜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最后,根据分析和研究结论,提出河北省未来可以从提升河北省蔬菜生产蔬菜科技创新水平;建立河北省蔬菜生产总面积控制制度,合理减少蔬菜种植面积,注重蔬菜产业的质量提升;制定适合当地的生产标准,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加速土地流转,实行园区化管理;加大对蔬菜生产者技术和管理的培训力度等方面努力。
李昕升[9](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杨乐琦[10](2015)在《观赏生菜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观赏蔬菜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观赏生菜是生菜中叶色丰富、叶形独特、营养价值较高的一些品种,最重要的是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研究与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开发兼具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的生菜品种,研究其系统栽培模式意义深远。本论文从观赏生菜的品种筛选、基质栽培、灌溉模式以及施肥方式四个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旨在建立一个高品质、观赏性强的生菜栽培技术体系,为观赏生菜的栽培生产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7个观赏生菜品种为材料,在基质栽培条件下,测定了形态指标、营养品质、观赏品质以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各品种间形态、产量及营养品质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观赏生菜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决定观赏生菜品质的12个主要指标为:叶宽、叶长、硝态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花青素含量、叶色、叶形、株型等。利用提取出的5个主成分对7个观赏生菜品种品质进行综合评分及排序,筛选出最优品种为‘Regina Delle Ghiacciole‘。2、不同配比蚯蚓粪复合基质对观赏生菜形态指标、产量指标和营养品质方面的影响差异显着。结果表明:蚯蚓粪复合基质能有效促进观赏生菜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同时,在基质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蚯蚓粪能降低观赏生菜硝态氮含量,但比例过高可能导致观赏生菜体内硝态氮含量的升高。综合形态、产量及营养指标,J2(蚯蚓粪:蛭石:珍珠岩=6:2:2)为供试的基质配比中最适宜观赏生菜栽培的配比。3、研究了潮汐式灌溉系统下,灌溉频率及浸盆时间对生菜的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 d一次的灌溉频率下,生菜的生长发育状况、产量、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较2 d一次的灌溉频率处理有所提高,2 d一次的灌溉处理下,生菜的维生素C含量和含水量较高,硝态氮含量则有所下降。随着浸盆时间的增长,观赏生菜的形态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干鲜重也随之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随之递减,硝态氮含量也随之减少。4、研究了不同浓度沼液追肥对观赏生菜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追肥促进了观赏生菜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了产量,同时,促进了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花青素等营养成分在观赏生菜内的累积,并有效降低了生菜硝态氮的含量,能显着提高观赏生菜的品质。
二、菜花在栽培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菜花在栽培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花椰菜霜霉病概论 |
1.1.1 花椰菜简介 |
1.1.2 芸薹属霜霉病简介 |
1.1.3 病原菌形态特征 |
1.1.4 病原菌生物学特征 |
1.2 霜霉病侵染循环及发病症状 |
1.2.1 霜霉病侵染循环 |
1.2.2 霜霉病发病症状 |
1.3 霜霉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
1.3.1 传播途径影响 |
1.3.2 温湿度因子 |
1.3.3 光照因子 |
1.3.4 作物轮作 |
1.3.5 栽培管理 |
1.3.6 药剂防治 |
1.3.7 抗病性品种 |
1.4 叶绿素荧光参数在研究植物逆境生理中的应用 |
1.4.1 光抑制 |
1.4.2 低温胁迫 |
1.4.3 高温胁迫 |
1.4.4 钠盐胁迫 |
1.4.5 水分胁迫 |
1.5 芸薹属霜霉病接种鉴定的研究 |
1.5.1 霜霉病原菌生理分化研究 |
1.5.2 .霜霉病发病机理 |
1.5.3 霜霉病发病症状 |
1.5.4 子叶期接种 |
1.5.5 苗期接种 |
1.5.6 离体叶片接种 |
1.5.7 霜霉病的病害程度分级 |
1.5.8 霜霉病抗性分级标准 |
1.6 芸薹属霜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
1.6.1 芸薹属抗性遗传规律 |
1.6.2 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在芸薹属抗霜霉病选育中的应用 |
1.6.3 芸薹属霜霉病相关抗性基因的研究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不同生长时期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供试材料 |
2.2.2 悬浮菌液的制备及接种鉴定 |
2.2.3 田间环境试验 |
2.2.4 成株期的病害分级及抗性评级标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类型花椰菜生长时期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 |
2.3.2 花椰菜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
2.3.3 不同类型花椰菜霜霉病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花椰菜叶绿素荧光参数与亲本及杂交F1代霜霉病抗病性的关系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和试验设计 |
3.3 结果和分析 |
3.3.1 霜霉病对不同基因型花椰菜花球质量、病情指数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
3.3.2 霜霉病胁迫前后花椰菜生理指标SPAD、Fo、Fv/Fm及 Fv/Fo的变化 |
3.4 讨论与总结 |
第4章 花椰菜霜霉病苗期接种方法优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接种菌液的制备 |
4.2.3 .苗期喷雾接种 |
4.2.4 苗期病害分级标准及鉴定评级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花椰菜苗期霜霉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花椰菜霜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供试材料 |
5.2.2 .DNA的提取 |
5.2.3 DNA分子标记的筛选 |
5.2.4 不同品种花椰菜的苗期接种 |
5.2.5 霜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芸薹属霜霉病分子标记筛选结果 |
5.3.2 不同基因型花椰菜的苗期鉴定及引物扩增结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夏秋青花菜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青花菜形态特征 |
1.2 青花菜品种与分布 |
1.2.1 早熟品种 |
1.2.2 中熟品种 |
1.2.3 晚熟品种 |
1.3 青花菜应用价值 |
1.4 青花菜栽培研究进展 |
1.4.1 密度 |
1.4.2 肥料 |
1.4.3 环境因子 |
1.5 国内外青花菜产业发展现状 |
1.5.1 青花菜国外发展现状 |
1.5.2 青花菜国内发展现状 |
1.5.3 青花菜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
1.6 本研究意义和目的 |
1.7 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7.1 研究方法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夏秋青花菜品种比较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测定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物候期比较 |
2.2.2 生物学性状比较 |
2.2.3 花球商品性比较 |
2.2.4 花球营养品质的比较 |
2.2.5 植株产量比较 |
2.3 小结 |
第三章 夏秋青花菜栽培密度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测定方法 |
3.1.4 方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青花菜植株生长 |
3.2.2 青花菜花球商品性 |
3.2.3 青花菜产量、产值 |
3.3 小结 |
第四章 夏秋青花菜氮肥施用量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青花菜植株生长性状 |
4.2.2 青花菜花球商品性 |
4.2.3 青花菜产量 |
4.2.4 青花菜植株抗病性 |
4.3 小结 |
第五章 夏秋青花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
5.1 青花菜品种选择与生产季节 |
5.1.1 品种选择 |
5.1.2 生产季节 |
5.2 育苗技术 |
5.2.1 材料准备 |
5.2.2 苗床准备 |
5.2.3 播种方法 |
5.2.4 苗床管理 |
5.2.5 壮苗标准 |
5.3 大田准备 |
5.4 田间管理 |
5.4.1 合理密植 |
5.4.2 中耕除草 |
5.4.3 科学施肥 |
5.4.4 水分管理 |
5.4.5 病虫害防治 |
5.4.6 产品采收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都市农业 |
1.2.2 设施农业 |
1.2.3 立体绿化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
2.1 有农建筑 |
2.1.1 垂直农场 |
2.1.2 有农建筑 |
2.2 产能建筑 |
2.2.1 被动房 |
2.2.2 产能房 |
2.3 生产型建筑 |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结论 |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 |
3.2.4 结论 |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3 讨论 |
4.3.4 结论 |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
5.1.1 覆土种植 |
5.1.2 栽培槽 |
5.1.3 栽培块 |
5.1.4 栽培箱 |
5.1.5 水培 |
5.1.6 栽培基质 |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
5.2.5 砂栽培的特点 |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
5.3.1 研究现状 |
5.3.2 材料与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3.4 讨论与结论 |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
6.1 品种选择原则 |
6.1.1 研究现状 |
6.1.2 品种选择原则 |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
7.1 温室 |
7.1.1 日光温室 |
7.1.2 现代温室 |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
7.2.1 研究现状 |
7.2.2 农业光伏电池 |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
7.2.4 光伏温室设计 |
7.2.5 实践案例 |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
7.3.1 材料与方法 |
7.3.2 结果与分析 |
7.3.3 结论 |
7.4 屋顶温室 |
7.4.1 研究现状 |
7.4.2 实践案例 |
7.4.3 屋顶温室类型 |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
7.5.2 屋顶日光温室 |
7.5.3 屋顶现代温室 |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
7.6.4 自给率分析 |
7.6.5 结果与讨论 |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
7.7.2 建筑能耗模型 |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
7.7.5 能耗模拟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有效低温积累对青花菜春化及花芽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引言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青花菜的特性及栽培研究进展 |
1.3.2 春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
1.3.3 有效温度积累的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有效低温积累量对青花菜春化的影响 |
2.2.2 低温积累速率对青花菜春化及有效低温积累量的影响 |
2.2.3 有效低温积累量对青花菜花芽分化的影响 |
2.2.4 低温积累速率对青花菜花芽分化及有效低温积累量的影响 |
2.2.5 低温积累速率对青花菜花球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2.3 试验方法 |
2.3.1 青花菜生长发育主要阶段的确定 |
2.3.2 青花菜生理指标的确定 |
2.3.3 青花菜花球品质指标的确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有效低温积累量对青花菜春化的影响 |
3.1.1 春化有效低温积累量的确定 |
3.1.2 有效低温积累量对春化碳代谢的影响 |
3.1.3 有效低温积累量对春化氮代谢的影响 |
3.1.4 有效低温积累量对春化核酸代谢的影响 |
3.2 低温积累速率对青花菜春化及有效低温积累量的影响 |
3.2.1 低温积累速率对完成春化有效低温积累量的影响 |
3.2.2 低温积累速率对春化碳代谢的影响 |
3.2.3 低温积累速率对春化氮代谢的影响 |
3.2.4 低温积累速率对春化核酸代谢的影响 |
3.3 有效低温积累量对青花菜花芽分化的影响 |
3.3.1 花芽分化有效低温积累量的确定 |
3.3.2 有效低温积累量对花芽分化碳代谢的影响 |
3.3.3 有效低温积累量对花芽分化氮代谢的影响 |
3.3.4 有效低温积累量对花芽分化核酸代谢的影响 |
3.4 低温积累速率对青花菜花芽分化及有效低温积累量的影响 |
3.4.1 低温积累速率对完成花芽分化有效低温积累量的影响 |
3.4.2 低温积累速率对花芽分化碳代谢的影响 |
3.4.3 低温积累速率对花芽分化氮代谢的影响 |
3.4.4 低温积累速率对花芽分化核酸代谢的影响 |
3.5 低温积累速率对青花菜花球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3.5.1 低温积累速率对主要生育期的影响 |
3.5.2 低温积累速率对生长形态指标的影响 |
3.5.3 低温积累速率对花球产量 |
3.5.4 低温积累速率对花球内在品质的影响 |
3.5.5 低温积累速率对花球紧实度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青花菜完成春化有效低温积累量的确定 |
4.2 有效低温积累对青花菜植株体内代谢的影响 |
4.3 青花菜植株体内生理指标变化的阀值及春化启动 |
4.4 低温积累速率对青花菜形态指标和花球紧实度的影响 |
5 结论 |
5.1 青花菜春化有效低温积累量范围为 117±13℃~198±11℃ |
5.2 青花菜花芽分化有效低温积累量的关键值为 363℃ |
5.3 青花菜有效低温积累过程中各代谢均发生规律性变化 |
5.4 低温积累速率不影响完成青花菜春化及花芽分化各代谢相关物质的含量值 |
5.5 低温积累速率不影响完成青花菜春化及花芽分化所需有效低温积累量的值 |
5.6 低温处理可使青花菜各生育期提前 |
5.7 不同熟性品种青花菜最适低温积累速率为 15℃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浙江省蔬菜景观研究及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蔬菜及其相关概念 |
1.1.1 蔬菜概述 |
1.1.2 观赏蔬菜概述 |
1.1.3 其他相关概念 |
1.2 景观概述 |
1.2.1 农田景观概述 |
1.2.2 城市景观概述 |
1.2.3 其他相关概念 |
1.3 蔬菜的景观应用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浙江省蔬菜产业现状调查 |
2.1 引言 |
2.2 蔬菜的分类 |
2.2.1 根据蔬菜的生物学特性 |
2.2.2 观赏蔬菜的分类 |
2.3 浙江省蔬菜资源 |
2.3.1 浙江省自然条件 |
2.3.2 浙江省农业基础 |
2.3.3 浙江省农业特点 |
2.3.4 浙江省蔬菜产业 |
2.4 浙江省蔬菜植物种类 |
2.4.1 一、二年生蔬菜种类 |
2.4.2 多年生蔬菜种类 |
2.4.3 花本类蔬菜种类 |
3 蔬菜在景观中的应用 |
3.1 蔬菜在景观中的应用形式 |
3.1.1 蔬菜花园应用形式 |
3.1.2 康复花园应用形式 |
3.1.3 室内、外绿化应用形式 |
3.1.4 屋顶绿化应用形式 |
3.1.5 庭院绿化应用形式 |
3.1.6 岩石水体应用形式 |
3.1.7 垂直绿化应用形式 |
3.1.8 城市绿地应用形式 |
3.1.9 乡村景观应用形式 |
3.2 蔬菜种植营造景观的应用原则 |
3.2.1 适地适时原则 |
3.2.2 蔬菜种类多样性原则 |
3.2.3 蔬菜种类稳定性原则 |
3.2.4 美学原则 |
3.2.5 功能性原则 |
3.3 蔬菜在景观绿化中的栽培种植 |
3.3.1 蔬菜品种的选择 |
3.3.2 蔬菜栽培方式的选择 |
3.3.3 栽培种植管理 |
3.4 蔬菜在景观应用中的存在问题 |
3.4.1 观赏蔬菜品种较少 |
3.4.2 观赏周期短 |
3.4.3 园林应用形式单一 |
3.4.4 蓝紫色蔬菜运用少 |
3.4.5 对芳香类蔬菜开发研究较少 |
3.4.6 病虫害严重 |
4 案例分析 |
4.1 国外优秀案例 |
4.1.1 食材花园—亚特兰大植物园 |
4.1.2 食物森林—西雅图杰弗森公园 |
4.1.3 可食地景—洛杉矶德斯康索花园 |
4.1.4 城市农场—底特律拉菲特绿地项目 |
4.2 国内优秀案例 |
4.2.1 绿科秀 |
4.2.2 八卦田 |
4.2.3 上海都市菜园 |
4.3 小结 |
5 设计实践 |
5.1 舟山自然条件分析 |
5.1.1 气候条件 |
5.1.2 农业基础 |
5.1.3 交通分析 |
5.2 南洞村农业景观规划 |
5.2.1 区位概况 |
5.2.2 规划理念 |
5.2.3 总体规划设计 |
5.2.4 蔬菜景观规划 |
5.3 全景朱家尖329国道规划及实施方案 |
5.3.1 现状分析 |
5.3.2 规划背景 |
5.3.3 规划理念 |
5.3.4 蔬菜景观规划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理论研究 |
6.1.2 调查研究 |
6.1.3 实践研究 |
6.2 蔬菜可持续发展展望 |
6.2.1 今后研究方向 |
6.2.2 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表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目的意义 |
1.2 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 |
1.2.1 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养分的影响 |
1.2.2 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1.2.2.1 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脲酶的影响 |
1.2.2.2 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
1.2.2.3 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磷酸酶的影响 |
1.2.2.4 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蔗糖酶的影响 |
1.2.3 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1.2.3.1 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
1.2.3.2 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
1.2.3.3 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1.3 问题与展望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样品的采集及测定方法 |
2.2.1 样品的采集 |
2.2.2 土壤养分的测定及方法 |
2.2.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和方法 |
2.2.4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2.2.5 黄瓜生长指标和产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环境和黄瓜产量的影响 |
3.1.1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1.1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株高、茎粗和节数变化的影响 |
3.1.1.2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叶面积和叶片数变化的影响 |
3.1.2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
3.1.3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养分的影响 |
3.1.3.1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3.1.3.2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 |
3.1.3.3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3.1.3.4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
3.1.3.5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3.1.3.6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有效钾含量的影响 |
3.1.3.7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pH的影响 |
3.1.3.8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3.1.4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1.4.1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3.1.4.2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3.1.4.3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3.1.4.4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3.1.5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 |
3.1.5.1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
3.1.5.2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
3.1.5.3 伴生甘蓝和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3.2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环境和黄瓜产量的影响 |
3.2.1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1.1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株高、茎粗和节数的影响 |
3.2.1.2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叶片面积和数量的影响 |
3.2.2 伴生大蒜和大蒜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
3.2.3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养分的影响 |
3.2.3.1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3.2.3.2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
3.2.3.3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3.2.3.4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
3.2.3.5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3.2.3.6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有效钾含量的影响 |
3.2.3.7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pH的影响 |
3.2.3.8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3.2.4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2.4.1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3.2.4.2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3.2.4.3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3.2.4.4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 |
3.2.5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2.5.1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
3.2.5.2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
3.2.5.3 伴生大蒜和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伴生甘蓝、菜花和大蒜、大葱对黄瓜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
4.2 伴生甘蓝、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养分的影响 |
4.3 伴生甘蓝、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4 伴生甘蓝、菜花对黄瓜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4.5 伴生大蒜、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养分的影响 |
4.6 伴生大蒜、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7 伴生大蒜、大葱对黄瓜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外源硒对紫色生菜生理特性及花青素合成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生物强化 |
1.1 生物强化的提出 |
1.2 生物强化效应 |
1.3 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
2 硒 |
2.1 硒的概况 |
2.2 植物对硒的吸收规律 |
2.3 硒的生物学功能 |
2.4 富硒蔬菜 |
2.5 植物富硒研究进展 |
3 花青素 |
3.1 花青素概述 |
3.2 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及相关研究进展 |
3.3 有关紫叶生菜及相近作物花青素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外源硒对紫色生菜生理指标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外源硒对紫色生菜生长的影响 |
2.2 外源硒对紫色生菜鲜重、干重和含水量的影响 |
2.3 外源硒对紫色生菜花青素、抗坏血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4 外源硒对紫色生菜硒含量的影响 |
2.5 外源硒对紫色生菜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2.6 外源硒对紫色生菜MDA、H2O_2和Pro含量的影响 |
2.7 外源硒对紫色生菜光合特性的影响 |
2.8 外源硒对紫色生菜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紫色生菜花青素提取工艺的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 正交试验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外源硒对紫色生菜花青素积累及其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外源硒对紫色生菜叶片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2.2 同一浓度外源硒对紫色生菜不同生长时期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外源硒处理对紫色生菜叶中花青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荧光定量表达的影响 |
2.4 外源硒对紫色生菜不同生长时期叶片花青素相关合成酶基因荧光定量表达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功能型富硒富花青素紫色生菜设施栽培技术 |
1 产地环境和品种选择 |
1.1 产地环境 |
1.2 品种选择 |
2 栽培技术 |
2.1 育苗 |
2.2 定植 |
2.3 缓苗期管理 |
2.4 缓苗后管理 |
3 采收、包装和储藏 |
全文结论 |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 |
致谢 |
(8)河北省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
1.1.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
1.1.3 未来发展对蔬菜生产的要求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关于农业生产效益的研究 |
1.3.2 关于蔬菜生产及效益研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数据来源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来源 |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2 研究的创新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蔬菜生产 |
2.1.2 效益 |
2.1.3 农业科技进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发展理论 |
2.2.3 系统理论 |
2.2.4 新价值论 |
2.2.5 财富论 |
2.2.6 农户生产行为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自然资源要素对河北省蔬菜生产影响分析 |
3.1 耕地资源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
3.1.1 河北省耕地资源概况 |
3.1.2 耕地资源数量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
3.1.3 耕地质量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
3.1.4 耕地细碎化情况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
3.2 水资源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
3.2.1 水对蔬菜生产的重要性及河北省水资源现状 |
3.2.2 蔬菜生产水资源认知及使用情况 |
3.2.3 蔬菜生产中灌溉方式采用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4 物质投入对河北省蔬菜生产影响分析 |
4.1 肥料施用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
4.1.1 河北省蔬菜生产肥料投入 |
4.1.2 河北省蔬菜生产施肥结构 |
4.1.3 河北省蔬菜生产化肥投入情况 |
4.2 农药施用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
4.2.1 河北省蔬菜生产农药投入情况 |
4.2.2 蔬菜生产者农药施用情况 |
4.3 农膜使用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分析 |
4.3.1 河北省蔬菜生产农膜投入情况 |
4.3.2 蔬菜生产者农膜使用情况 |
4.4 生产设施对蔬菜生产影响分析 |
4.4.1 河北省设施蔬菜类型及分布情况 |
4.4.2 生产设施对蔬菜生产影响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5 劳动力要素对河北省蔬菜生产影响分析 |
5.1 劳动力数量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影响 |
5.1.1 劳动力数量投入对蔬菜种植面积的影响 |
5.1.2 劳动力数量投入对蔬菜种植品种的影响 |
5.1.3 劳动力数量投入对蔬菜生产方式的影响 |
5.2 劳动力素质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影响 |
5.2.1 问题的选择 |
5.2.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假设 |
5.2.3 实证分析及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科技进步对河北省蔬菜生产影响分析 |
6.1 科技进步对蔬菜生产的影响方式 |
6.1.1 开发和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资料 |
6.1.2 提供先进适用的设施 |
6.1.3 提高蔬菜生产资料利用效率 |
6.2 河北省蔬菜生产技术效率计算及分析 |
6.2.1 全要素生产率(TFP)概念介绍 |
6.2.2 应用计算方法介绍 |
6.2.3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6.2.4 TFP变动计算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 |
7.1 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思路 |
7.1.2 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7.2 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方法选择 |
7.2.1 层次分析法 |
7.2.2 主成分分析方法 |
7.3 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数据及来源 |
7.3.1 指标体系数据 |
7.3.2 各指标数据 |
7.4 河北省蔬菜生产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 |
7.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7.4.2 主成分分析 |
7.4.3 评价结果 |
7.5 本章小结 |
8 河北省蔬菜生产要素高效利用及效益提升对策 |
8.1 提升蔬菜科技创新水平 |
8.2 合理控制蔬菜发展整体规模 |
8.3 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 |
8.4 实行园区化管理,加速土地流转 |
8.5 加强生产者技术和管理水平培训 |
8.6 继续加大设施蔬菜发展 |
8.7 完善节水灌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
9 结论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
一、播种育苗 |
二、定植 |
三、田间管理 |
四、病虫害防治 |
五、采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
一、选种育种 |
二、播种育苗 |
三、定植 |
四、田间管理 |
五、病虫害防治 |
六、采收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
一、生态适应性 |
二、生理适应性 |
第二节 救荒因素 |
一、南方地区 |
二、北方地区 |
第三节 移民因素 |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
第五节 经济因素 |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
二、同食相忌 |
三、具体应用 |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
一、南瓜精神 |
二、南瓜民俗 |
三、南瓜观赏文化 |
四、南瓜名称文化 |
五、南瓜饮食文化 |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观赏生菜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观赏蔬菜开发及利用 |
1.1.1 观赏蔬菜的定义及其分类 |
1.1.2 观赏蔬菜的发展现状 |
1.1.3 观赏蔬菜的应用 |
1.1.4 观赏生菜的概念及其应用 |
1.2 新型有机基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2.1 基质栽培的概念及分类 |
1.2.2 基质栽培的发展现状 |
1.3 基质栽培水分研究 |
1.3.1 节水农业发展背景与现状 |
1.3.2 潮汐式灌溉技术应用与研究 |
1.4 生物有机肥发展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观赏生菜品质综合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栽培条件 |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生菜品种的形态指标、营养品质及产量分析 |
2.2.2 观赏性状观测与量化 |
2.2.3 基于主成分分析对生菜品种的综合评价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蚯蚓粪复合基质对观赏生菜的生长及品质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蚯蚓粪复合基质对生菜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2 蚯蚓粪复合基质对生菜产量的影响 |
3.2.3 蚯蚓粪复合基质对生菜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浸盆时间与灌溉频率对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灌溉频率与浸盆时间对生菜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2 灌溉频率与浸盆时间对生菜产量的影响 |
4.2.3 灌溉频率与浸盆时间对生菜生理指标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沼液追肥观赏生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沼液追肥对生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5.2.2 沼液追肥对生菜产量的影响 |
5.2.3 沼液追肥对生菜生理指标的影响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观赏生菜品种筛选与综合品质评价 |
6.1.2 蚯蚓粪复合基质对观赏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6.1.3 灌溉模式对观赏生菜综合品质的影响 |
6.1.4 生物有机肥沼液对观赏生菜综合品质的影响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菜花在栽培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D]. 黄雷.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2]夏秋青花菜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夏龙珠.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3]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4]有效低温积累对青花菜春化及花芽分化的影响[D]. 栗延茹.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2)
- [5]浙江省蔬菜景观研究及设计应用[D]. 薛阳阳.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3)
- [6]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D]. 赵晓翠.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7]外源硒对紫色生菜生理特性及花青素合成调控的研究[D]. 刘丹丹.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8]河北省蔬菜生产投入要素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王亚坤.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3)
- [9]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10]观赏生菜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研究[D]. 杨乐琦.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