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新形势下县政府的职能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通[1](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付德惠[2](2021)在《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中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P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历史上已经进行过7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每次改革也都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召开,审议并通过了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案。随后,我国第八次机构改革拉开序幕。随着机构改革的持续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也逐步开始启动。在我国政府机构的设置体系中,县级政府是最基层的行政设置,是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最前哨,县级政府直接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是我国政府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历次机构改革,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效果,和民生息息相关,和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相连。机构改革仍在不断推进的过程当中,但是改革并没有坦途可言,能否解决现阶段出现的问题是改革的关键。以山东省P县在推进机构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例,在研究该县机构改革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县级政府在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对改革遇到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目的能够为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使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推动我国政府治理的现代化。第一,对研究的对象进行界定,对机构改革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在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理论概念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一些概念进行了明确,把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第二,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和P县的机构改革进行整体回顾,历次机构改革主要在政府职能转变,机构人员精简,管理方式转变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第三,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机构改革实际情况,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分析了我国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中在政府机构整合后职能协调方面,机构改革中监督机制方面,涉改人员心理波动方面,改革后机构编制供求矛盾方面还存在问题。认为存在问题的原因为政府机构职能划分体系不够完善,监督层面和协作不够,没有平衡人员利益与社会效益,编制核定标准不科学。最后,根据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建设科学全面政府机构职能体系,构建高效协同监督体系,建立人员转隶保障体系,制定科学规范的编制核定标准的对策。
袁艺[3](2021)在《基于触媒理论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庐江县黄屯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纵观传统村落的更新实践往往放置在由政府一元主导和相对静止的背景下,不仅脱离村民对村落空间的使用需求,而且使得乡村建设的过程性和有机性被抹杀。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争相呼吁传统村落空间的更新应着力于“自下而上”渐进动态式的转变。在此,笔者将引入触媒理论的相关概念,提出“以点带面”的更新思路,以期在触媒的空间示范效应下,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村民为主体、多方参与的渐进式更新策略,希望该尝试能给传统村落的更新建设带来启发。文章从“触媒”视角出发,以村落空间中的物质构成要素为更新对象,运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景观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对触媒理论指导下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展开探索。首先,通过对相关书籍和文献的整理,掌握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最新进展,制定了论文的研究框架。其次,论述了村落空间更新现状及触媒理论的基本思想、作用原理、应用机制等方面内容,通过比对触媒理论的运作特征与村落空间更新中所面临的问题,证实了触媒理论介入村落空间更新的契合性。然后,剖析了传统村落更新中较为成功的触媒案例并构建了触媒理论在村落空间更新中的应用框架,进而确定了触媒理论应用于村落空间更新的应用类型、应用原则、应用特征、应用目标。再次,笔者秉持“先生活后发展”的更新观念,立足于村落空间现状,以村落的保护发展愿景为导向,结合村民的意愿和需求实施由主及次的筛选与塑造本土触媒。同时,也为保障“自下而上”触媒反应的持久性运作进一步探索了如何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责与增强村落自身的“造血”能力,继而形成基于触媒理论的“挖掘原始触媒+筛选原始触媒+塑造原始触媒媒介+引导与控制触媒反应+扩大与反哺触媒反应”五个方面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最后,以庐江县黄屯村作为实例应用,将前文提出的村落空间触媒更新策略应用到实践中作为理论支撑,制定出较为系统的更新方案。图[81]表[42]参[101]
管淑慧[4](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李玉洁[5](2021)在《文化社会组织的功能研究 ——以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为例》文中认为文化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链接政府与公民的桥梁,文化社会组织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重要作用。文化社会组织通过外在社会环境和自身属性,组织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满足了人民在精神文化上的需要,也通过相关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自身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功能。本文以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为案例,主要运用民族学的相关理论与田野调查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文章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创新点、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社会组织的研究现状,为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正文第一章从文化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现状、分类以及田野案例的选择进行论述,阐明文化社会组织的过去与现在的发展空间;第二章对田野案例进行分析,说明该组织是如何实践的,并总结其特点;第三章结合田野调查结果和民族学相关理论,对文化社会组织协同民族文化发展的功能、发挥功能的启示以及文化社会组织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进行分析。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笔者的主要观点在于:首先,文化社会组织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点在于“文化”的不同,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种优秀文化都值得扬弃地继承,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自觉”的体现;其次,文化社会组织的内部运行和对外发展方式与组织的人员构成类型密不可分,其人员本身的价值和所具有的社会资本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组织的运行和发展;第三,文化社会组织通过举办、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成为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协同政府进行文化治理,弥补了政府在文化保护与发展上的不足,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后,文化社会组织通过搭建民族文化展示、交流的平台,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对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松谕[6](2021)在《基于整体型政府视角下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东H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樊攀[7](2020)在《县级政府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体制的优化路径 ——以N县为例》文中认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要求“严格控制编外聘用人员,从严规范适用岗位、职责权限和各项管理制度”。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管理这些“隐藏”的财政供养人员呢?又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呢?这是中国地方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与文本分析,对N县个案进行研究。介绍了该县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体制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分析框架,从组织使命、环境因素、价值导向、用人规划四个方面对造成管理体制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相对剥夺等理论,本文提出了制定管理办法、明确管理主体、调整管理运作方式、制定更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人员日常管理的优化建议。
周琴[8](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融媒体传播乡村文化的创新路径》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及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时代加速到来,传统媒介也搭载技术的快车进行自身形态和传输速度的更迭,媒体传播格局、舆论样态、产业逻辑、消费场景都在向移动化、智能化、自主化演进,传统媒体进行融合转型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县域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系统的最底层,长期积贫积弱,在媒体融合转型中动力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建设县域融媒体做出重大部署,明确指出县域媒体要抓好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落实好县域媒体引导群众的同时服务好群众,这意味着我国媒体融合建设开始深入到基层传播格局当中,县域媒体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孕育着乡村经济、生态建设发展的土壤。一直以来,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都不受到重视,县域新闻媒体对此也长期缺少关注与传播,乡村文化振兴困难重重,势必影响到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态及社会全面振兴的步伐。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使命任务、新时代新闻媒体的职责与使命进行了强调,并提出了新要求,即要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责任。因此,乡村文化传播、乡村振兴依靠县域媒体施展兴文化、育新人的功能。而当下县域媒体更应创新传播手段,重点关注乡风文明,积极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乡贤文化,塑造新型县域文化,为实现繁荣乡村文化发展以及乡村文化振兴不断做出创新性的贡献。本文以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基于文化传播角度,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探究县域融媒体对乡村文化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探讨了乡村文化传播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下的机遇,通过分析最终发现其在传播过程存在着乡村传播生态失衡、传播体系不完善、差序传播等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创新受众视角、文化内容、多元主体、技术方式的解决对策,以希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更好地传承、传播优秀乡村文化提供借鉴与参考,为我国县域融媒体的改革发展提供些许思路与启发。
潘雪[9](2019)在《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研究》文中指出政府预算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财政支出预算是政府预算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各环节进行审计监督,对确保财政支出预算规范运行,维护公共利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审计监督形势的转变和2015年开始实施的新《预算法》,深刻影响了审计监督内容、重点、方式及程序、手段等,客观上也要求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以适应新形势。本文的研究对象是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问题。本文通过对新《预算法》及审计监督新形势的解读,以政府失败理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为依据,对审计监督和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描述了审计监督机构及职责、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过程,结合具体数据及案例,从支出管理的科学性、支出的及时足额情况、支出的真实性及合法合规性、支出的效益性四个审计监督视角,梳理并分析了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现状。以“找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逻辑顺序,结合基层审计监督的工作实践,对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存在:支出效益性审计监督力度不够,审计监督层次不高,审计监督技术相对落后,审计监督成果未能直接报告人大,审计监督发现问题的整改效果不佳等问题。导致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支出效益性审计监督尚处起步阶段、基层审计监督力量不足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县级审计机关独立性较弱、法律法规和制度层面存在不足。论文有针对性地从适应新要求拓展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内容,加强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信息化建设,整合审计监督人力资源,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支持,完善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机制等层面提出优化建议。
张文汇[10](2019)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经历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深、覆盖最广的转型与变迁,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转型发展的攻坚期,经济提速换档、结构持续调整,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交织,传统矛盾和新兴矛盾叠加,农业化向工业化再向信息化转型中累积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突显,并在基层呈现高发态势,尤其是现阶段不平衡、不协调及不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系列矛盾问题,冲击着基层的稳定,防范化解基层风险任务艰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国家的长治久安取决于基层的稳定与否,探索建立行之有效地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对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维护基层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基层矛盾治理是以地方党委政府的管控为主,化解方式法治含量较低,相应的制度支撑乏力,单纯的体制内维稳解决方式使基层矛盾治理陷入困境,面临转型与变革。研究探索新时代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必须正视现代化转型这一背景,置身全面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中,立足对我国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着眼“中国当下实际问题”,坚持“中国意识”,将基层矛盾治理的时代性、创新性与中国基层的本土性相结合,推动其创新发展。深化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研究,旨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探讨,为中国基层矛盾治理提供借鉴方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的尝试。在研究分析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把“社会人”作为基层矛盾化解机制运行的立点,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综合运用依法依德、法德结合的方式处理矛盾纠纷的合理性,提出中国特色法治体系指导下的多元化解矛盾协同机制的建构,即建立以预防为导向、以疏通为重点、以调解为中心、以保障为基础的四大协同机制,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突显基层矛盾治理的“中国特色”。本文有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有五章。导论部分首先阐明问题提出的缘由和现实意义,对国内外社会矛盾及其化解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对西方国家的矛盾治理实践进行简要概括;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概述了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对研究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难点与不足之处进行说明,对本文的研究新意等加以说明。第一章对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作以阐释。本文以基层矛盾为研究对象,以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建构为研究目的,社会矛盾及其化解的相关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在社会矛盾涵盖范畴的界定上,明确中微观层面的社会矛盾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在概念把握上,对比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社会问题内涵与外延,厘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国基层、基层矛盾、基层治理、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等核心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第二章主要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基层矛盾的基本形态,引入风险社会理论,对社会转型期的主要特点进行阐述,深入分析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对我国基层矛盾的种类及发展的基本态势进行概括解读,分析现有基层矛盾的性质特点,剖析基层矛盾多发高发的源头归因,以期在构建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方面做到有的放矢,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第三章对当前我国基层矛盾化解的具体制度安排作以阐释。阐述了基层矛盾化解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及基层稳定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历史维度理清我国现有的调解制度和信访制度的发展脉络,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及仲裁、信访等化解基层矛盾的方式的制度设计加以概括分析,评述其现存的问题、困境及发展的价值转向。第四章是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现状与挑战。采用客观审慎的态度,对建立在调解基础上的矛盾化解机制的实践探索进行深入研判,客观分析当前基层矛盾化解机制主要特征,概述其在理念、实践和理论等三个方面所面临的困境,指出与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存在的差距,并分析网络化对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构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完善基层矛盾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的任务依然繁重。第五章是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创新发展。阐明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健全完善是一个长期动态发展过程,应立足于现实国情,在建构过程中,要避免以刚性维稳目标,避免在化解过程中片面追求矛盾的平息而忽略其对社会发展的预警和正向激励作用。要用系统的观点审视创新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对其遵循原则及建构理念、建构路径等进行探讨分析。现阶段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创新发展应当在法治框架内,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建构新时代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应首先明确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及基层自治组织在化解机制中的职能作用,定位党委政府在矛盾化解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执政自信,增强体制内容纳和应对基层矛盾的能力。同时,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大力培树公民法治意识,强化法治引领,向社会组织“放权”,推动党委统领、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建设“有为政府”,打造“有效社会”。并以此为基点,完善相应动态调适的制度体系,构建基层矛盾协同化解机制,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多元多维共建共治共享总体格局,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浅议新形势下县政府的职能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新形势下县政府的职能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
一、边郡管理系统 |
二、内郡管理系统 |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
一、工类 |
二、矿业类 |
三、商业类 |
第二节 军事类 |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
一、农林类 |
二、水利类 |
第四节 畜牧类 |
第五节 仓储类 |
下编 |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
引用谱录简称 |
参考文献 |
职官索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2)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中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P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研究现状 |
2.研究评述 |
(三)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一、政府机构改革相关理论研究 |
(一)改革的概念界定 |
1.机构改革的概念 |
2.行政改革和体制改革的区别 |
(二)地方政府改革的相关理论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2.治理理论 |
二、P县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与评析 |
(一)P县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沿革 |
1.1984 年机构改革 |
2.1993 年机构改革 |
3.1998 年机构改革 |
4.2008 年机构改革 |
5.2018 年机构改革 |
(二)P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效分析 |
1.政府机构精简 |
2.政府机构职能转变 |
3.管理方式逐步完善 |
三、山东省P县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山东省P县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1.政府机构之间整合后职能不够协调 |
2.机构改革中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
3.涉改人员心理因素造成的阻力 |
4.改革机构的人员编制核定不科学 |
(二)P县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
1.政府机构职能划分体系不够完善 |
2.监督层面的协作不够 |
3.没有平衡人员利益与社会效益 |
4.编制核定标准不科学 |
四、山东省P县机构改革的问题对策 |
(一)建设科学全面政府机构职能体系 |
(二)构建高效协同监督体系 |
(三)建立人员转隶保障体系 |
(四)制定科学规范的编制核定标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关于P县政府机构改革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Ⅱ P县机构改革情况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3)基于触媒理论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庐江县黄屯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村落更新的紧迫性与机遇 |
1.1.2 传统村落更新方式的发展趋势 |
1.1.3 触媒理论为村落更新提供新思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范围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研究范围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1 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
1.4.2 触媒理论相关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村落空间更新及触媒理论的相关概述 |
2.1 村落空间更新的相关概述 |
2.1.1 村落空间环境的普遍现状 |
2.1.2 村落空间更新面临的困境 |
2.1.3 村落空间更新的理论基础 |
2.2 触媒理论的相关概述 |
2.2.1 触媒理论的产生背景 |
2.2.2 触媒理论的相关概念 |
2.2.3 触媒理论的运作特征 |
2.2.4 触媒理论的应用机制 |
2.3 触媒理论引入村落空间更新的适应性分析 |
2.3.1 触媒理论与村落空间更新的契合性 |
2.3.2 触媒理论对村落空间更新的指导意义 |
2.4 触媒理论应用于村落空间更新的案例分析 |
2.4.1 案例一:福建省建宁县上坪村 |
2.4.2 案例二:河南省新县西河村 |
2.4.3 不同案例的对比分析与经验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触媒理论在村落空间更新中的应用建构 |
3.1 触媒理论在村落空间更新中的应用类型 |
3.1.1 生态景观触媒类型 |
3.1.2 公共空间触媒类型 |
3.1.3 建筑实体触媒类型 |
3.1.4 公共设施触媒类型 |
3.2 触媒理论在村落空间更新中的应用角度 |
3.2.1 解决生态失衡的应用角度 |
3.2.2 解决物质落后的应用角度 |
3.2.3 解决功能过时的应用角度 |
3.2.4 解决文脉缺失的应用角度 |
3.3 触媒理论在村落空间更新中的应用原则 |
3.3.1 整体性原则——统筹谋划,动态实施 |
3.3.2 示范性原则——本土触媒、多点示范 |
3.3.3 开放性原则——有限干预,开放营建 |
3.3.4 渐进性原则——渐进更新,护改并重 |
3.3.5 协同性原则——协同共建,体系保障 |
3.4 触媒理论在村落空间更新中的应用目标 |
3.4.1 改善空间环境,实现多元复兴 |
3.4.2 激发内生动力,鼓励社会参与 |
3.4.3 可持续性更新,平衡保护与发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触媒理论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 |
4.1 触媒理论应用于村落空间更新的策略框架 |
4.2 挖掘村落空间中的原始触媒要素 |
4.2.1 生态景观原始触媒要素 |
4.2.2 公共空间原始触媒要素 |
4.2.3 建筑实体原始触媒要素 |
4.2.4 公共设施原始触媒要素 |
4.3 筛选村落空间中的原始触媒要素 |
4.3.1 原始触媒筛选的基本原则 |
4.3.2 原始触媒筛选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4.4 塑造村落空间中的原始触媒媒介 |
4.4.1 以修复生态景观为导向的媒介塑造 |
4.4.2 以优化公共空间为导向的媒介塑造 |
4.4.3 以提升建筑实体为导向的媒介塑造 |
4.4.4 以完善公共设施为导向的媒介塑造 |
4.5 引导与控制村落空间中的触媒反应 |
4.5.1 搭建网络互动平台,拓宽参与渠道 |
4.5.2 制定更新单元制度,采取渐进更新 |
4.5.3 鼓励专业人士融入,参与指导决策 |
4.5.4 建立长效监管体系,完善公共责任 |
4.6 扩大与反哺村落空间中的触媒反应 |
4.6.1 举办特色节事活动的影响 |
4.6.2 发展多元化集体经济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触媒理论的庐江县黄屯村空间更新实践 |
5.1 黄屯村基本概况及规划背景 |
5.1.1 村落发展机遇 |
5.1.2 村落基本概况 |
5.1.3 村落特色资源 |
5.1.4 村落规划背景 |
5.2 黄屯村原始触媒的挖掘 |
5.2.1 村落空间环境的现状分析 |
5.2.2 村落空间环境的核心问题 |
5.3 黄屯村原始触媒的筛选 |
5.3.1 村落空间使用情况与民意调查 |
5.3.2 原始触媒预判及联动组织结构 |
5.4 黄屯村原始触媒媒介的塑造 |
5.4.1 第一期触媒策略——村入口片区的媒介塑造 |
5.4.2 第二期触媒策略——“鱼眼”片区的媒介塑造 |
5.4.3 第三期触媒策略——黄屯河片区的媒介塑造 |
5.5 黄屯村触媒反应的引导与控制 |
5.5.1 搭建网络平台,拓宽参与渠道 |
5.5.2 划分更新单元,实施分期更新 |
5.5.3 重视专家指导,多元参与决策 |
5.5.4 设立监管机构,强化主体责任 |
5.6 黄屯村触媒反应的持续与扩大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6.2.1 研究的贡献 |
6.2.2 研究的不足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黄屯村村落空间使用情况与民意问卷调查 |
附录B 黄屯村传统建筑调查表与意见征求图片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5)文化社会组织的功能研究 ——以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创新点 |
1.选题缘由 |
2.选题意义 |
3.创新点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学者对文化社会组织的研究 |
2.国内学者对文化社会组织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田野调查法 |
2.文献研究法 |
一、内蒙古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一)我国社会组织与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 |
1.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 |
2.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的脉络 |
(二)我国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 |
1.我国文化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
2.内蒙古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情况 |
(三)内蒙古的文化社会组织 |
1.文化社会团体 |
2.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 |
3.文化基金会 |
(四)案例选择 |
二、内蒙古文化社会组织个案分析 |
(一)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概况 |
1.基金会的萌芽 |
2.基金会的成立 |
(二)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的组织运行 |
1.基金会组织架构 |
2.基金会运行机制 |
3.基金会资金来源 |
(三)实践个案:参与《海林都》电影拍摄 |
1.“三千孤儿入内蒙” |
2.基金会的组织参与 |
3.作品呈现及其效果 |
(四)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取得的成就 |
1.创办刊物 |
2.举办会议 |
3.其他活动 |
(五)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的特征分析 |
1.基于萨拉蒙文化社会组织特征归纳的分析 |
2.文化社会组织的地域性特征 |
3.文化社会组织的学术性特征 |
三、内蒙古文化社会组织的功能及其发展思考 |
(一)民族地区文化社会组织多重功能分析 |
1.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 |
2.助力草原生态文化保护与建设 |
3.促进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 |
4.协同创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
5.推动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二)影响文化社会组织发挥功能的启示 |
1.社会文化精英的推动力量 |
2.士商合流的人际关系网络 |
3.与政府的利益契合关系 |
(三)文化社会组织发展中的瓶颈与高质量发展建议 |
1.高质量发展下的文化社会组织生存空间 |
2.文化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问题 |
3.文化社会组织合理化发展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县级政府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体制的优化路径 ——以N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编制 |
2.1.2 在编人员 |
2.1.3 编外聘用人员 |
2.2 理论基础 |
2.2.1 相对剥夺理论 |
2.2.2 心理契约理论 |
2.2.3 公平理论 |
2.3 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分析框架 |
2.3.1 框架的提出 |
2.3.2 分析框架的内容 |
第3章 N县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体制现状 |
3.1 基本情况 |
3.2 编外聘用人员情况 |
3.2.1 人员的行业分布 |
3.2.2 人员的年龄结构 |
3.2.3 人员的性别结构 |
3.2.4 人员的学历结构 |
3.2.5 人员的工资水平分布 |
3.3 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体制内容 |
3.3.1 管理责任的分担 |
3.3.2 基本运作方式 |
3.3.3 各项管理制度现状 |
第4章 N县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4.1 管理条块分割 |
4.1.1 管理主体不清 |
4.1.2 用人单位与其他部门间衔接不畅 |
4.2 编外人员薪酬标准不一 |
4.3 编外招聘效果不佳 |
4.3.1 岗位职责界定模糊 |
4.3.2 部分岗位招聘标准不得已降低 |
4.3.3 少数岗位甄选方式不合理 |
4.3.4 少数岗位被用来解决自聘人员待遇 |
4.4 合同管理未有效落实 |
4.4.1 人员考核流于形式 |
4.4.2 部分单位契约意识不强 |
4.4.3 编外合同存在法律风险 |
4.5 编外人员成长空间有限 |
第5章 N县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组织使命:发展至上理念下的经营性政府模式 |
5.2 环境因素:事多人少加剧了对编外人员的依赖 |
5.2.1 县级政府职能的扩张 |
5.2.2 县级政府编制管理的刚性约束 |
5.3 价值导向:雇员权利、社会公正的影响被削弱 |
5.4 用人规划: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却缺少合理制度设计 |
5.4.1 县领导对编外聘用管理不够重视 |
5.4.2 人事部门难以对编外管理进行科学规划 |
5.4.3 用人单位希望通过编外用人拓展权力空间 |
第6章 优化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
6.1 制定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 |
6.2 明确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主体 |
6.3 调整编外聘用管理运作方式 |
6.3.1 增加县委编办审核环节 |
6.3.2 对招聘环节进行调整 |
6.3.3 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 |
6.4 制定更合理的薪酬制度 |
6.5 完善人员日常管理制度 |
6.5.1 发挥考核正向激励作用 |
6.5.2 建立淘汰惩戒机制 |
6.5.3 组织多种培训活动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融媒体传播乡村文化的创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创新点及预期成果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4.3 预期成果 |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融媒体与乡村文化传播 |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
2.1.1 乡村振兴的内涵 |
2.1.2 乡村振兴的“三步走”战略安排 |
2.1.3 乡村文化振兴 |
2.2 县域融媒体概述 |
2.2.1 县域融媒体概念 |
2.2.2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特点 |
2.2.3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建设 |
2.3 乡村文化及传播 |
2.3.1 乡村文化概述 |
2.3.2 乡村文化传播 |
2.3.3 乡村文化传播的价值意蕴 |
2.4 县域融媒体与乡村文化传播的关系 |
2.4.1 乡村文化传播是县域融媒体的题中之义 |
2.4.2 县域融媒体传播离不开乡村文化土壤的支撑 |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机会 |
3.1 乡村文化传播的现状 |
3.2 乡村文化传播的困境 |
3.2.1 乡村传播生态失衡,乡村文化传播体系亟待重建 |
3.2.2 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乡村传播效果发挥 |
3.2.3 乡村文化差序传播,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发展阻力 |
3.3 乡村文化传播困境产生的原因 |
3.3.1 弱支撑:乡村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薄弱 |
3.3.2 缺主体:生产主体流失 |
3.3.3 少关注:县域媒体对乡村文化的关注不够 |
3.4 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文化传播的发展机会 |
3.4.1 经济振兴:夯实乡村文化传播的物质基础 |
3.4.2 人才振兴:丰富乡村文化传播的供给主体 |
3.4.3 文化振兴:赋予乡村文化新时代精神内容 |
3.4.4 生态振兴:扭转乡村文化事项衰落的局势 |
3.4.5 全面振兴:探寻乡村文化传播现代表达方式 |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融媒体的融合样态及乡村文化传播实践 |
4.1 县域融媒体融合样态分析 |
4.1.1 资源相融,内容兼容 |
4.1.2 宣传互融,效果深化 |
4.1.3 典型平台,融合样本 |
4.2 县域融媒体的乡村文化传播新实践 |
4.2.1 媒介内容多样化,丰富传播主题 |
4.2.2 媒介形式多渠道,全方位与受众沟通 |
4.2.3 媒介多渠道联通,融合提升传播力 |
第5章 县域融媒体传播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路径 |
5.1 县域融媒体传播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
5.1.1 传播者受制于经济基础,文化传播功能失衡 |
5.1.2 传播内容缺乏文化底蕴,城市文化喧宾夺主 |
5.1.3 传播矩阵发展形式化,自媒体影响舆论格局 |
5.1.4 传播受众文化的敏感度低,用户思维遭忽略 |
5.1.5 传播效果不理想,文化认同急剧弱化 |
5.2 县域融媒体传播乡村文化的创新路径 |
5.2.1 创新受众视角:巩固以用户为中心的融合传播视角 |
5.2.2 创新文化内容:强化主题的生产流程和反馈机制 |
5.2.3 创新多元主体:激发村民及专业人才的创作意识 |
5.2.4 创新技术方式:塑造融合媒体为特色的现代传播力 |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融媒体传播乡村文化的发展前景 |
6.1 从农村农业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把握机遇 |
6.2 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改革中感知未来发展方向 |
6.3 从乡村文化的自身革新中寻找新的文化发展契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A 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乡村文化的样本研究记录表 |
(9)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图 |
第五节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审计与审计监督 |
二、财政支出预算与财政支出预算执行 |
三、预算执行审计监督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政府失败理论 |
二、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
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三章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现状分析 |
第一节 A县审计监督工作概况 |
第二节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机构及职责 |
一、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机构及职责 |
二、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 |
三、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实施过程 |
第三节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现状 |
一、审计监督支出管理的科学性 |
二、审计监督支出的及时、足额情况 |
三、审计监督支出的真实性及合法合规性 |
四、审计监督支出的效益性 |
第四节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成效 |
一、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得到整改 |
二、促进规范管理、建章立制 |
第四章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关于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访谈 |
一、访谈意义 |
二、审计部门以外政府工作人员访谈 |
三、审计人员访谈 |
第二节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支出效益性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
二、审计监督层次不高 |
三、审计监督技术相对落后 |
四、审计监督成果未能直接报告人大 |
五、审计监督发现问题的整改效果不佳 |
第三节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支出效益性审计监督尚处起步阶段 |
二、基层审计监督力量不足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三、县级审计机关独立性较弱 |
四、法律、法规和制度层面存在不足 |
第五章 国内其他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内其他县主要做法 |
一、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 |
二、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 |
三、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 |
四、重庆市开州区 |
第二节 经验启示 |
一、深化政策执行和支出效益性审计监督 |
二、创新审计监督方法 |
三、注重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机制 |
第六章 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完善对策 |
第一节 适应新要求拓展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内容 |
一、关注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
二、关注高层次审计监督问题 |
第二节 加强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信息化建设 |
一、树立数据先行意识 |
二、夯实数据分析基础工作 |
三、强化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 |
第三节 整合审计监督人力资源 |
一、增加基层审计机关专业技术人员力量 |
二、加强审计人员专业技术培训 |
三、加强审计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 |
第四节 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支持 |
一、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
二、积极争取相关单位的支持 |
第五节 完善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机制 |
一、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 |
二、建立完善整改问责机制 |
三、完善审计公告制度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10)现阶段我国社会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观点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主要的研究方法 |
(三)选题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我国基层 |
二、社会矛盾 |
三、社会治理与基层治理 |
四、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 |
一、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二、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 |
四、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
第三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
二、列宁的阶级斗争观点 |
三、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思想 |
第四节 人民内部矛盾学说 |
一、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提出 |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发展 |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当前我国社会基层矛盾的表现及成因 |
第一节 社会转型视域下的社会稳定 |
一、社会转型与风险社会 |
二、社会转型期的主要表现与特点 |
三、转型期的社会稳定分析 |
第二节 基层矛盾的现实考察 |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 |
二、基层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
三、基层矛盾的性质分析 |
第三节 基层矛盾的成因探究 |
一、基层矛盾的产生机理 |
二、基层矛盾的原因分析 |
三、基层矛盾的发展态势 |
第三章 当前我国社会基层矛盾化解的具体制度安排 |
第一节 基层矛盾化解的必要性分析 |
一、引领社会转型升级 |
二、促进基层治理创新 |
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第二节 我国的调解制度 |
一、调解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因 |
二、中国共产党调解制度的发展演进 |
三、调解制度的功能作用 |
第三节 我国的信访制度 |
一、信访制度的历史演进 |
二、信访制度的价值分析 |
三、信访制度的建构与转向 |
第四章 我国社会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建设现状 |
第一节 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现状分析 |
一、化解机制的基本架构 |
二、化解机制的特征 |
三、化解机制的价值分析 |
第二节 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化解机制的法治化难题 |
二、化解机制的现实性差距 |
三、化解机制的理论支撑乏力 |
第三节 基层矛盾化解机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社会形势发生新变化 |
二、网络化发展带来新挑战 |
第五章 现阶段我国社会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创新发展 |
第一节 必须遵循的原则与理念 |
一、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
二、注重情理法的有机融合 |
三、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 |
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
第二节 构建基层矛盾治理新格局 |
一、强化党委政府的责任担当 |
二、培育社会参与意识 |
三、完善多维治理系统 |
第三节 健全基层矛盾化解协同机制 |
一、矛盾排查预警机制 |
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
三、矛盾调处反馈机制 |
四、社会救济救助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浅议新形势下县政府的职能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2]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中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P县为例[D]. 付德惠.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触媒理论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庐江县黄屯村为例[D]. 袁艺.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5]文化社会组织的功能研究 ——以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为例[D]. 李玉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整体型政府视角下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东H县为例[D]. 李松谕. 南昌大学, 2021
- [7]县级政府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体制的优化路径 ——以N县为例[D]. 樊攀. 南昌大学, 2020(03)
- [8]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融媒体传播乡村文化的创新路径[D]. 周琴.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9]A县本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研究[D]. 潘雪. 华侨大学, 2019(05)
- [10]现阶段我国社会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 张文汇.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