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房纤颤28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1](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指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马征[2](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认为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3](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说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秦百君[4](2020)在《基于Grade评价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文献评价方法meta分析和证据质量评估Grade系统,对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价。方法:网络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网站,及手工补充检索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0月,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运用Revman5.3系统评价和GRADEPro系统证据质量分级。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2124例患者,试验组1052例,对照组1012例。(1)风险偏倚:整体文献质量偏低,存在一定偏倚。(2)Meta分析:(1)中医或中西医疗法改善临床总疗效、中医症候疗效、心电图疗效、心电图P波离散度、中医症候积分、最大P波时限、CRP水平、左心房内径、房颤发作次数、心悸、胸痛、失眠、胸闷症候方面均优于西医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或中西医疗法改善房颤持续时间、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SDNN方面较西医疗法无优势,无统计学意义;(3)无充分证据显示中医或中西医疗法改善乏力、眩晕症候方面确有优势,需进一步研究明确疗效。(3)敏感性分析:(1)临床总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胸闷、眩晕、房颤发作次数、房颤持续时间、心电图疗效、平均心率、SDNN、最大P波时限等结局稳健,敏感性低;(2)乏力症候结局不稳健,敏感性高。(4)发表偏倚:临床总疗效、中医症候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左心房内径、房颤发作次数、房颤持续时间、P波离散度、最大P波时限等漏斗图显示不对称,存在发表偏倚。(5)GRADE分级:中医或中西医疗法干预阵发性房颤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设计存在许多瑕疵,缺乏规范研究。(6)安全性评价:12篇文献描述了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不良反应,中医或中西医联合疗法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对比西医疗法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结论:(1)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明显改善中医症候疗效、心电图疗效、心电图P波离散度;有效改善临床总疗效、心悸、胸痛、失眠症候、中医症候积分、最大P波时限、CRP水平。(2)中医药改善胸闷症候、左心房内径、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但证据级别极低,有待进一步研究。(3)无法确定中医药改善房颤持续时间、平均心率、SDNN、乏力、眩晕方面存在优势。(4)中医药治疗PAF安全性较好。
刘红旭,林谦,邢文龙[5](2020)在《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心氏片由上海医药集团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中成药制剂(国药准字Z37021102)。养心氏片为"养心理论"的中成药代表制剂,1994年应用于临床,是国家首批中药保护品种,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乙类药物(2019年版),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
刘红旭,林谦,邢文龙[6](2020)在《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养心氏片由上海医药集团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中成药制剂(国药准字Z37021102)。养心氏片为"养心理论"的中成药代表制剂,1994年应用于临床,是国家首批中药保护品种,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乙类药物(2019年版),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组织国内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
王兆博,赵玉娟,周凡超,朱玉菡,刘蕾,冯聪,陈子龙[7](2019)在《稳心颗粒对比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纤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该研究旨在系统评价稳心颗粒对比西药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及安全性,共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 8个电子数据库,检索日期从建库至2019年1月10日。由2位评价员按纳入并筛选文献后,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纳入42项RCT研究(4 657例患者)。结果,联合稳心颗粒对比西药临床疗效OR=3.37,95%CI[2.69,4.22],I2=0%,P<0.000 01;复律疗效OR=2.32,95%CI[1.67,3.22],I2=0%,P<0.000 01;Pd MD=-5.48,95%CI[-7.32,-3.64],I2=0%,P<0.000 01;Pmax MD=-9.91,95%CI[-12.86,-6.95],I2=0%,P<0.000 01。联合稳心颗粒对比胺碘酮临床疗效OR=2.89,95%CI[1.96,4.26],I2=44%,P<0.000 01;维持窦律疗效OR=2.58,95%CI[1.82,3.66],I2=3%,P<0.000 01。稳心颗粒单独对比胺碘酮疗效分析的临床疗效OR=0.88,95%CI[0.53,1.46],I2=0%,P=0.63。联合应用稳心颗粒治疗房颤具有显着疗效,各项主要临床疗效指标均优于单独应用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无证据表明单独服用稳心颗粒可以带来更多获益。
李嘉,苗昌荣,郑志君,马丽梅,王晓蕊[8](2018)在《胺碘酮联合养心归草汤治疗心房纤颤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胺碘酮联合养心归草汤治疗心房纤颤的临床效果,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内径变化及对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及肌钙蛋白T(cTnT)水平的影响。方法:82例心房纤颤住院患者,分两组(各41例)进行治疗。对照治疗组予以基础治疗加口服胺碘酮片,0.2g/次,3次/天,7天后调整为2次/天,21天后为1次/天,30天后改为隔天1次,持续3个月。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养心归草汤,早晚各温服1次,100ml,持续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心梗事件发生率和窦性心律维持率,治疗前后LVEF和左室内径及血清sCD40L、hs-CRP、BNP和cTnT水平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治疗组(87.80%Vs 65.85%,P<0.01),心梗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治疗组(2.43%Vs 14.63%,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治疗组(73.17%Vs 51.22%,P<0.05)。治疗前,两组间LVEF、左室内径和sCD40L、hs-CRP、BNP、cTn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同组治疗前显着改善,联合治疗组较对照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9.76%Vs 4.78%,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养心归草汤可通过改善心功能,降低sCD40L、hs-CRP、BNP及cTnT水平,提高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常吐艳,张晓东,刘俊红[9](2018)在《胺碘酮转复心房纤颤患者124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房纤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急性发作时常伴有快速心室率,易引起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因此需要接受药物或电击以转复为窦性心律。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代表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可抑制钾外流、钙内流,同时可非竞争性抑制β-受体的作用,具有令人满意的复律效果,可有效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1]。有研究发现,在使用胺碘酮转复心率的过程中,如观察不到位,处理不及时,会
魏华民,吴红金[10](2015)在《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病症,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是猝死最常见的原因[1]。虽然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不断研发带来临床获益,但心律失常仍是棘手的问题之一[2]。中医药治疗因能够对病人进行整体调整,且具有多靶点、多层次的干预效果而具有一定优势,本文就抗心律失常中药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做一简要综述。1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根据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中医将其归属于"惊悸、怔忡、厥证"等范畴,即包含"惶恐、惊惧"的精神方
二、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房纤颤28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房纤颤28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1 通心络胶囊(1C) |
3.1.3.2 脑心通胶囊(1C) |
3.1.3.3 丹蒌片(2B) |
3.1.3.4 麝香保心丸(1B) |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6 丹红注射液(2D) |
3.1.3.7 红花注射液(2C) |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1 通心络胶囊(1C) |
3.2.3.2 脑心通胶囊(2D) |
3.2.3.3 丹蒌片(2C) |
3.2.3.4 麝香保心丸(1B) |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7 丹红注射液(1C) |
3.2.3.8 红花注射液(2D) |
3.2.3.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1 麝香保心丸(1B) |
3.3.3.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1 通心络胶囊(1C) |
3.4.3.2 脑心通胶囊(2D) |
3.4.3.3 丹蒌片(2B) |
3.4.3.4 麝香保心丸(1C) |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6 丹红注射液(2C) |
3.4.3.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
3.5.1.1 临床问题 |
3.5.1.2 推荐意见 |
3.5.1.3 证据描述 |
3.5.1.3.1 稳心颗粒(1B) |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1 临床问题 |
3.5.2.2 推荐意见 |
3.5.2.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
3.5.3.1 临床问题 |
3.5.3.2 推荐意见 |
3.5.3.3 证据描述 |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3.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1 速效救心丸(1C) |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3 麝香保心丸(1C) |
3.7.3.4 宽胸气雾剂(1C) |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前言 |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
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
3.1.3. 3 丹蒌片(2B) |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
3.2.3. 3 丹蒌片(2C) |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
3.4.3. 3 丹蒌片(2B) |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
3.5.1. 1 临床问题 |
3.5.1. 2 推荐意见 |
3.5.1. 3 证据描述 |
3.5.1. 3. 1 稳心颗粒(1B) |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 1 临床问题 |
3.5.2. 2 推荐意见 |
3.5.2. 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
3.5.3. 1 临床问题 |
3.5.3. 2 推荐意见 |
3.5.3. 3 证据描述 |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 3. 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
4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4)基于Grade评价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研究方案 |
1.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文献 |
1.2 选择标准 |
1.3 制定检索词及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数据提取 |
1.7 统计学分析 |
1.8 森林图及发表偏倚 |
1.9 GRADE系统证据质量评价 |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特征 |
2.2.1 文献基本情况 |
2.2.2 受试者特点 |
2.2.3 干预措施 |
2.2.4 结局指标 |
2.2.5 疗程及随访 |
2.2.6 症候类型 |
2.3 不良反应 |
2.4 偏倚风险 |
2.5 meta分析结果 |
2.6 GRADE系统评估结果 |
2.6.1 疗效类结局指标分级评价结果 |
2.6.2 房颤类结局指标分级评价结果 |
2.6.3 心电图相关指标分级评价结果 |
2.6.4 其他指标之CRP分级评价结果 |
讨论 |
3.1 中医药治疗PAF的特色和优势 |
3.2 中医药治疗PAF临床研究设计缺陷 |
3.3 中医药治疗PAF meta分析结果讨论 |
3.4 中医药治疗PAF Grade分级结果讨论 |
3.5 安全性讨论 |
3.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养心氏片的组方基础 |
1.1 养心氏片的中医理论基础 |
1.2 养心氏片的组方特点 |
1.3 养心氏片的工艺质控 |
2 养心氏片药理作用 |
2.1 改善血流动力学作用 |
2.2 心肌保护作用 |
2.2.1 急性心肌缺血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
2.2.2 慢性心肌缺血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
2.2.3 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
2.2.4 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
2.3 调节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 |
2.3.1 对血脂、血糖的调节作用 |
2.3.2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2.4 改善抑郁作用 |
3 养心氏片的上市前临床研究 |
3.1 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Ⅱ期临床试验[4] |
3.2 养心氏片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Ⅲ期临床试验[4] |
4 养心氏片的上市后临床研究 |
4.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 |
4.1.1 稳定型心绞痛(SA) |
4.1.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 |
4.1.3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4.1.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绞痛 |
4.2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 |
4.3 治疗心律失常研究 |
4.3.1 缓慢性心律失常 |
4.3.2 室性期前收缩 |
4.3.3 心房纤颤 |
4.4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
4.5 治疗冠心病伴抑郁、焦虑、失眠研究 |
4.6 其他 |
5 养心氏片的药物经济学 |
6 养心氏片安全性研究 |
6.1 急性毒理实验 |
6.2 长期毒理实验 |
6.3 上市后安全性评价 |
7 养心氏片的临床应用建议 |
7.1 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应用 |
7.2 在冠心病并发症、伴随疾病及危险因素中的应用 |
7.3 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
8 养心氏片的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
8.1 规格及用法用量 |
8.2 使用疗程 |
8.3 注意事项 |
8.3.1 联合用药 |
8.3.2 不良反应 |
8.3.3 禁忌 |
9 小 结 |
(6)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养心氏片的组方基础 |
1.1 养心氏片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
1.2 养心氏片的组方特点 |
1.3 养心氏片的工艺质控 |
2 养心氏片药理作用 |
2.1 改善血流动力学作用 |
2.2 心肌保护作用 |
2.2.1 急性心肌缺血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
2.2.2 心肌缺血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
2.2.3 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
2.2.4 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
2.3 调节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 |
2.3.1 对血脂、血糖的调节作用 |
2.3.2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2.4 改善抑郁作用 |
3 养心氏片的上市前临床研究 |
3.1 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Ⅱ期临床试验 |
3.2 养心氏片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Ⅲ期临床试验 |
4 养心氏片的上市后临床研究 |
4.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 |
4.1.1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 |
4.1.2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 |
4.1.3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4.1.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心绞痛 |
4.2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 |
4.3 治疗心律失常研究 |
4.3.1 缓慢性心律失常 |
4.3.2 室性期前收缩 |
4.3.3 心房纤颤 |
4.4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
4.5 治疗冠心病伴抑郁、焦虑、失眠研究 |
4.6 其他 |
5 养心氏片的药物经济学 |
6 养心氏片安全性研究 |
6.1 急性毒理实验 |
6.2 长期毒理实验 |
6.3 上市后安全性评价 |
7 养心氏片的临床应用建议 |
7.1 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应用 |
7.2 在冠心病并发症、伴随疾病及危险因素中的应用 |
7.3 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
8 养心氏片的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
8.1 规格及用法用量 |
8.2 使用疗程 |
8.3 注意事项 |
8.3.1 联合用药 |
8.3.2 不良反应 |
8.3.3 禁忌 |
结语 |
(7)稳心颗粒对比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纤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设计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观察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基本情况 |
2.2 纳入研究特征 |
2.3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2.4.1 随机序列的生成方式 |
2.4.2 随机隐藏 |
2.4.3 盲法的实施情况 |
2.4.4 不完整结局数据偏倚评估 |
2.4.5 选择性报告结局 |
2.4.6 其他偏倚 |
2.5 Meta分析 |
2.5.1 稳心颗粒联合西药对比西药抗心律失常 |
2.5.1.1 临床疗效 |
2.5.1.2 症状改善 |
2.5.1.3 复律疗效 |
2.5.1.4 P波离散度 (Pd) |
2.5.1.5 P波最大值 (Pmax) |
2.5.2 联合稳心颗粒对比胺碘酮疗效分析 |
2.5.2.1 临床疗效 |
2.5.2.2 维持窦律疗效 |
2.5.3 稳心颗粒单独对比胺碘酮疗效分析 |
2.5.3.1 临床疗效 |
2.5.3.2 复律疗效 |
2.5.3.3 药物不良反应 |
2.5.4 稳心颗粒单独对比普罗帕酮疗效分析 |
2.6 发表性偏倚分析 |
3 讨论 |
(8)胺碘酮联合养心归草汤治疗心房纤颤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和分组 |
1.2 治疗药物、试剂和仪器 |
1.3 治疗方法 |
1.4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8] |
1.5 心梗事件和窦性心律检查 |
1.6 心功能指标检查 |
1.7 炎性指标和心肌损伤指标测定 |
1.8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1.9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心梗事件发生率、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sCD40L、hs-CRP、BNP及cTnT比较 |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10)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
2 治法方药研究 |
3 经典方的研究 |
4 现代组方研究 |
5 常用药物及其单体研究 |
6 问题与展望 |
四、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房纤颤28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4]基于Grade评价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秦百君.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刘红旭,林谦,邢文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02)
- [6]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刘红旭,林谦,邢文龙.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1)
- [7]稳心颗粒对比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纤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王兆博,赵玉娟,周凡超,朱玉菡,刘蕾,冯聪,陈子龙. 中国中药杂志, 2019(11)
- [8]胺碘酮联合养心归草汤治疗心房纤颤临床效果分析[J]. 李嘉,苗昌荣,郑志君,马丽梅,王晓蕊. 微循环学杂志, 2018(02)
- [9]胺碘酮转复心房纤颤患者124例疗效观察[J]. 常吐艳,张晓东,刘俊红.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8(01)
- [10]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J]. 魏华民,吴红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