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汽车或与电动汽车齐头并进

天然气汽车或与电动汽车齐头并进

一、天然气汽车有可能和电动车并驾齐驱(论文文献综述)

张力[1](2020)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文中指出作为解决世界能源短缺、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9年,中国销售新能源汽车120.6万辆,占到全球销量的54.6%,虽然较2018年的125.6万辆稍低,但仍然保持全球销量第一的位置。与整车密切关联的动力电池产业、充电基础设施产业也获得发展,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62.2GWh,占全球的54%;新增公共充电基础设施21.6万台,占到全球新增的72%。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技术创新推动下的市场化应用与积极推广。商业模式作为将技术创新价值传递到市场的重要媒介,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受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汽车与氢燃料、无人驾驶、5G、无线充电等各类新技术加速融合的今天,新技术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更多跨行业、新兴行业利益相关者的加入,商业模式也突破了企业的界限,上升到了产业层面。以政策支撑、战略引导为代表的社会因素,和技术创新为主的技术因素对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最为活跃的市场代表,也将面临社会和技术全要素跃迁的系统问题,动态研究这个功能系统的路径演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将以此切入点,从社会技术系统视角出发,探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路径演化。本研究首先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概念,综述了社会技术系统、商业模式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社会技术系统和商业模式的关系、社会技术系统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等研究成果。第二,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技术、市场和商业模式的发展状况和总体趋势进行了分析。第三,根据理论研究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实践,将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置于统一系统之中,构建新能源汽车社会技术系统,提出“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同时,解析了模型要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涵和范围,论述了构成要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作用。第四,通过采集33个Q样本,32个P样本,运用Q方法对“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分类研究。第五,运用多层次分析框架构建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模型,详细分析了不同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下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在路径分析基础上,再应用系统动力学对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之间的转化原因以及演化条件进行研究。最后选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典型案例:深圳大巴融资租赁、长沙百度自动驾驶电动出租车、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上海EVCARD分时租赁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内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提出的“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包含生产端参与、消费端参与、产业政策三个社会要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或服务两个技术要素,以及市场竞争要素共6大一级要素17个二级要素。该模型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划分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并且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是本文的重要的理论创新之一。(2)根据Q分析结果,本文得到了三种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社会因素主导型、技术因素主导型、“社会-技术”双驱动型。其中“社会-技术”双驱动型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中具体包含了“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生产端参与类型、“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消费端参与类型以及“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市场竞争调节类型三个子分类。(3)搭建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表明:三种商业模式创新类别下包含五条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即社会要素主导驱动的创新路径(P1)、技术要素主导驱动的创新路径(P2)、“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生产端参与的创新路径(P31)、“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消费端参与的创新路径(P32)、“社会-技术”双驱动下市场竞争调节的创新路径(P33)。(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分析表明: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随着产业发展存在先后顺序,交替出现或者同时存在。P1和P2多在社会技术系统还不完善的时期出现,即新兴产业发展初期。P31、P32、P33路径在新能源汽车社会技术系统下受到“社会-技术”共同作用。各条创新路径总体受到大环境、体制层和技术利基自上而下的影响。当某个要素影响减弱时,上一级要素直接作用于下一级要素。(5)通过应用系统动力学对社会因素主导型、技术因素主导型、“社会-技术”双驱动型三大类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之间的转变的原因以及演化条件分析表明:(1)外部大环境增强直接影响到技术要素时,转化成了技术要素主导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2)当技术利基增强,依靠生产端和消费端从未成熟的技术利基发展成为成熟技术利基时,社会要素主导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转化成了以“社会-技术”双驱动的创新类型。(3)从技术要素主导转向“社会-技术”双驱动创新类型的条件是不受大环境影响,技术利基从未成熟发展为成熟,产业链得到创新,技术创新通过社会因素强化商业模式创新。(6)案例分析表明:深圳大巴融资租赁、长沙百度的无人驾驶电动出租车、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上海EVCARD分时租赁等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实例,验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划分的科学性以及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

彭华[2](2019)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文中认为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最早应溯及人们对重化工业产业体系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反思。而随着新产业革命的兴起,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的燃油车在技术上逐步走向成熟并实现了商业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也因之渐行渐丰。身为港人,目睹祖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迭出、市场起伏,深感相关研究亟待深化。特别是,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家庭大型消费品,已经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新宠,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蓬勃发展,在东部沿海多地形成高度集聚的生产基地。而与此同时,传统的燃油车既有技术成熟的市场信任,也有优势产能的留恋固守,那么,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究竟如何,其空间分布是否有章可循,是本文探讨的目标和出发点。已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问题的研究,可以大而分之为三个主要领域:其一,关于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二,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研究;其三,关于政策激励与消费支撑等主要影响要素的研究;其四,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特征的研究。总体而言,关于已有研究尚未将关注点放在空间分布的研究上,相关资料梳理多为数据整理而缺乏深入的总结。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至2008年的技术验证与科技示范期。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2012年的“十城千辆”一期。第三阶段是2013年至2015年“十城千辆”二期。第四个阶段是2016年至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已经达到了1256000辆,为2014年年销售量的16.80倍。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在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2.2%,为2011年的55倍。无论产销量还是市场份额都居世界首位。在动力电池、电动机、充电桩、整车技术等领域,中国也在迅速崛起,但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关亟待攻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过去传统燃油汽车生产基地的空间布局,但是又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东北地区仅有吉林省一家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同时,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集中在我国华东、中南以及西南地区。其中,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最多是华东地区,共有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89个,其中山东省以23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排名全国省份第一。中南地区为42家,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广东等省份。西北地区的有12家,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等省份。西南地区有31家,其中四川14家。从省级层面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个省份;华中地区的湖北省;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西北地区的陕西省;西南地区的重庆。新能源汽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要素,包括研发与制造基础、技术与知识溢出、政策与地区经济、消费市场接近性等四个方面。从研发和制造基础来看,原来具有传统燃油汽车的区域有较好的人力资本积累,有研发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产业支撑,且有着完善的配套产业链,利于企业自身供应链的把控和成本控制。从技术与知识溢出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聚集起到了正向加强作用。新能源汽车对各种制造以及信息化技术要求更高,专业技术人才之间、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当地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支撑,作用较为突出。从政策与地区经济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意味着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引导必不可少;而其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受当地政府在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上的扶持政策影响甚大。从消费市场接近性来看,区域市场分割的现实使新能源汽车厂商主动选择主要消费市场所在区域,而这些地区主要是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地方财政有足够的资金对道路、充电桩等公共设施进行投资。此外,当地的气候与地形也会影响新能源汽车在该地区的销量。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东北与西部地区往往不具备集聚发展的区位优势。而通过计量分析,我们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R&D经费、相关政策的数量均对新能源产业集聚有正向加强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起到决定性作用;较高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具有排斥作用。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看,本文从市场规模、政策走向、技术趋势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论证。发现我国目前燃油政策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削弱了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预测2020年与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分别到达820万辆与3940万辆。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规模将会带动充电桩、光伏、风电产业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结合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判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将会倾向于优化产业结构,保证产业高质量发展;单一技术路径被多种路径并行发展模式取代;补贴政策继续实行“退坡机制”,并在一段时间以后补贴政策或全面退出。最后,本文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充满必要性与机遇性,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还能为我国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为了更好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第二,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第三,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第四,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五,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冯逸凡[3](2019)在《企业集群背景下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XR电动车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动交通工具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民营股份制公司,总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为电动两轮车,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之一。我国电动车产业自上世纪末起步,逐渐在渤海湾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地形成了电动车企业集群。这些企业集群是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对集群内电动车企业乃至电动车整个行业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无锡依托其摩托车制造等产业基础,电动车产业发展迅速,是国内三大电动车企业集群之一。XR公司在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中发展壮大,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现状、环境对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电动车行业整体遇到发展瓶颈,销量逐步放缓,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产品同质化、低价格恶性竞争等问题逐渐显现。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也对电动车提出了轻量化、分类管理的要求。随着电动车相关政策的变更和社会发展的变化,XR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公司运营、产品方向、营销方式等一系列环节上也面临诸多抉择。为抓住机遇,取得更好的自身发展,并进一步服务社会,XR电动车公司迫切需要制定一个适合自身、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本文以XR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探讨了电动车行业的发展现状与电动车企业集群的发展特征和可持续性;其次,在对集群环境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法对XR公司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XR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再次,借助资源基础论的分析框架对XR公司的内部资源能力进行分析,最后用SWOT分析法和QSPM战略评价矩阵对XR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为XR公司的战略选择奠定基础,并对战略实施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当前电动车行业正在从低门槛、低技术的旧形象逐渐向智能化、高端化、网络化、互联化方向转变。消费者对于电动车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代步工具这一基础需求,因此,电动车产品需要不断突破创新,以迎合年轻化的消费结构与随之而来的新理念新需求,这将是电动车企业在当下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江苏XR电动车公司应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推行产品创新战略,重点发展智能化电动车;不断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借新国标推行的契机建立智能、绿色的品牌形象;形成服务差异化和产品差异化,建立品牌独有的核心竞争优势;发展纵向战略联盟,与上下游企业形成积极合作关系,强化经销商管理和电商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开展多元化业务,进军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集群优势,进一步推动集群内的协作,实现集群发展优势。此外,本文从产品开发创新、工业设计、质量管控、服务营销、优化人才结构、建立纵向联盟和跨行业联盟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鉴于中国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和XR公司类似的行业环境和竞争格局,对XR公司的战略管理方面的探讨也对其他企业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赵亚荣[4](2019)在《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作为一种新兴的短租出行方式,相比传统出租车、专车等出行方式,分时租赁在价格、使用的灵活度方面占据优势。随着互联网对传统租车行业的深度影响,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的应用普及,消费市场的需求旺盛增长,制定清晰的市场战略可以帮助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汽车共享在中国发展较短,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运营仍处于发展初期。众多企业尝试开展汽车自助分时租赁业务,行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Y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务涉及车辆、续能、停车位及线下运营等诸多环节,投入成本高,面临较为严重的亏损压力,因此制定企业市场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Y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其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内部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并运用EFE矩阵评价法、IFE矩阵评价法分别对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评价,从而总结出其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多于威胁,并运用SWOT分析法结出公司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存在的劣势和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运用SWOT四半维坐标法确定选用SO战略作为最佳战略组合。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Y公司的战略进行诊断,找出Y公司战略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发展方向。根据SWOT分析矩阵和四半维坐标分析的结果和诊断结论,对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并运用QSPM分析法调整总体战略和竞争战略,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详细的总体战略目标、竞争战略、市场战略的实施举措,以建设国内一流的专业化新能源汽车综合运营服务商为发展目标,规划在未来的2-3年时间里进入“线上线下一体化”阶段。最后,提出了市场战略目标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通过对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的研究可以助推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为行业内的相关企业制定市场战略提供参考。

叶秀珍[5](2019)在《基于动态需求侧响应的微电网运营机制优化》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化石能源的深入开采带来了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和环境的急剧恶化。为解决这一难题,人们迫切寻求可再生的环境友好型能源作为新的供能方式,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多以分布式能源的形式存在,相对传统化石能源,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规模较小、距离负荷点近。为此,基于清洁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快速的发展。微电网通过利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分布式发电技术,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投资成本低、对环境危害小等优势,成为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最主要的利用形式。微电网即一个小型电网,可通过分布式发电单元和储能设备协调控制,实时平衡微电网内部功率需求实现微电网的孤岛运行,也可通过联络线与主网进行功率交换实现微电网的并网运行。孤岛模式下,针对微电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而在并网模式下,其运行稳定性、功率需求能够得到保障,因此,并网模式下主要关心的是运营经济指标,对微电网运营优化的研究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本文针对风光柴储型微电网,通过多时间尺度协调优化的需求侧响应来保证微电网内部的供电需求,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率的同时提高微电网的运营利润,对智能微电网在电力市场模式下的运营机制进行设计优化。开展了如下工作:(1)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微电网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全面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微电网规划运营方面的学术研究现状,并对目前国内外电力市场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对微电网在未来电力市场模式下的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2)对智能微电网的基本机构进行分析,并对其供能系统、负荷侧进行了建模。重点研究了风力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柴油机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等系统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数学建模,分析智能微电网内部的大型可时移负荷以及可中断负荷的运行特性,对该类负荷参与需求侧响应进行数学建模。(3)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使得微电网运营商在确保供需平衡的同时最大化可再生能源消纳率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有效地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率和微电网的利润,提出了一种两阶段优化机制,即多时间尺度协调控制的运营优化方法。在第一阶段,将微电网运营商层面的利润和用户侧分时电价视作两个分散优化的目标,采用粒子群搜索算法优化智能微电网的日前启停最优机组组合,采用内点法优化分时电价以激励作为可时移负荷的用户在日前对次日负荷进行规划和调整,在第二阶段,对用电供需平衡进行超短期预测,调度可中断负荷以及电动汽车参与需求侧响应,用于在智能微电网中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全电量消纳,提高智能微电网参与电力市场购售电的利润。通过算例仿真,分析该运营机制在满足需求的同时提高了可再生能源消纳率,进而提高了智能微电网的平均日利润,验证了本文方法的优越性。(4)针对电动汽车参与调频市场,由于其充放电调节速度快而具有提供调频服务的能力,本文提出了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电动汽车充放电策略优化。总体目标是通过控制停车场中的电动汽车来响应主网系统运营商在实时调频市场中发送的调节信号。为了实现这一点,采用强化学习算法来优化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策略,使得电动汽车聚合商可以对电动汽车频率调节功率和基准充电功率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响应调节信号以获得最佳调节性能。基于美国PJM电力市场的数据进行了综合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控制策略的调节性能在不同种类的调频信号下均表现优异,验证了该充放电策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陈春梅[6](2018)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作用机制及效应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积极应对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压力,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国也先后建立了涵盖产业指导、研发支持、生产规范、财税优惠、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政策体系,以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效显着,同时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性价比不足、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薄弱、补贴依赖性强、骗取补贴等,引发了产业界和学术界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必要性和有效性的争论。本文梳理了产业政策相关理论的演变历程及其适用性,探讨了产业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和未来优化方向,并在总结提炼产业政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政策分析框架,以期指导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政策制定和优化。在对比分析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政策体系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作用机制分析框架,并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目标达成度、效果、效率、影响四个维度构建了产业政策评估框架体系,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进行了全方位评估,为产业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演化发展的视角构建了产业政策IPMES分析框架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产业政策兴起、演变和发展的理论进展及其适用性,回顾产业政策相关理论的演变历程,总结提炼出产业政策的动态性、阶段性特征,深入探讨了产业政策制定与优化的方向——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及融合,并基于演化发展视角构建了产业政策IPMES(Industry-Policy-Mechanism-Evaluation-Suggestions)分析框架。新的分析框架聚焦于发展过程中产业政策的制定与优化问题,从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产业制定的不同环节入手,指导产业政策的制定与优化,使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和动态性相适应,提高了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也为发展中产业政策的制定与优化提供了方法论。(2)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和验证本文在充分借鉴其他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客体、政策效应和政策环境五个要素出发,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作用机制分析框架。基于该分析框架,本文对研发支持类、生产规范类、购买激励类和使用促进类四大类政策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不仅从经济学角度探究每一类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机理过程,还从经济学角度明确并验证了政策工具与政策效应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解决了以往政策评估模型中输入输出指标之间关联度弱、逻辑性不强的问题,为政策评估章节中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3)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评估框架,并开展实证评估研究本文从政策目标达成度、政策效果、政策效率和政策影响四个维度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评估框架,既兼顾了事实与价值双重评估标准,也兼顾了政策的预期和非预期实施效应。依据该评估框架,本文综合利用数据包络分析、分布滞后模型、多元回归分析和双重差分法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对2009-2017年间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预期和非预期实施效应进行全方位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是必要的、合理的,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仍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存在优化调整空间。(4)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改进建议,并提供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与完善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政策需求,总结“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对新兴产业不同成长阶段的作用特征,从加强顶层设计、引导支持方向、加大研发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行业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增强环保意识、坚持开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本文也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经验和教训,移植到具有类似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产业政策的支持,同时需要通过不断修正和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并根据产业发展阶段以及政策制定环节采取不同做法。

周起鹏[7](2018)在《XT公司电池产品开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节能、环保有关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发展新能源是全球的大势所趋。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推动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铅酸蓄电池地位受到挑战。XT公司作为国内的知名铅酸企业,在环保政策压力、能源危机和新能源电池技术发展的形势下,企业面临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XT公司作为一家在UPS领域有二十多年的市场与制造能力积淀,在通信与储能领域有一定竞争基础,在动力电池(EV)领域,特别是在燃料电池领域有先发意识与行动,在资本市场有一席之地的上市公司。但是,XT公司并不处于铅蓄电池领域的龙头地位,在新兴锂电池领域缺乏有竞争力的地位,同时还面临铅蓄电池领域巨头林立的固有格局,以及EV领域格局基本确定的竞争局面。本文通过对XT公司竞争环境和对手分析,对XT公司行业的总体发展情况以及XT公司内部自身环境分析,从公司产品的业务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劣势等出发,分析当前电池产业发展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提出了XT公司产品开发的核心是找到合适的路径并用好自己的优势,而不一定是强补短板。XT公司利用自己的市场与制造优势,在传统市场择机主动进行电池的更新换代,在新兴市场积极策略性的创造介入条件,在EV市场努力策略性的成为新的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产品开发策略。最后得出了优化传统铅酸电池产品结构,积极布局锂电池和燃料电池,形成“铅酸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并驾齐驱的产品开发战略。

黄诚[8](2018)在《GTQC公司新能源汽车厂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根据其战略规划及部署,计划在四川成都市新津县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和核心零部件项目。为避免在新能源汽车建设项目投资前,因为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从而致使投资项目的失败和损失,造成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浪费。因此,非常有必要从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角度先于该新能源汽车项目投资建设前实施科学的分析,从多方面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可行与否,从而对项目的投资建设决定和今后的建设规划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论文选材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广通汽车有限公司在成都市新津县新材料产业区拟投资建设的新能源汽车厂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文献的收集和专家的调查,借助WBS、SWOT、分析表、模糊综合评价等工具和方法对项目可行性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全文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展开对成都广通汽车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厂项目投资建设的承办条件、产品方案和国内外市场预测分析、工艺方案论证、投资估算、财务评价和风险分析等全面评估,从而对可行性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获取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本文共分六个章节来展开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探讨分析,论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包括研究的目标、方法等进行阐述;然后对项目管理与可行性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再然后在对项目的基础情况和建设的必要性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市场分析与预测的角度论证了项目市场的可行性;紧接着,从项目拟建规模及相关协作、建设方案、技术条件以及节能与环保的角度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项目建设方案的可行;另外,还重点从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财务评价及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分析,包括对其项目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角度展开了项目投资估算与财务可行性分析,以此确定了项目财务与经济效益的可行性;最后得出了结论和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希望将项目管理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和笔者工作实践相结合,应用到成都广通汽车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厂项目的投资研究分析当中,为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市新津县招商局等单位开展项目的市场预测、建设方案规划、投资经济分析、风险评估等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活动提供一些依据和有价值的参考。

段少勇[9](2018)在《纯电动物流配送车动力系统匹配计算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近两年,物流配送行业竞争加剧,已经从之前的拼价格升级到拼服务与速度。相对于燃油货车大部分只能夜间通行,纯电动物流车可以随时随地送达,竞争优势非常明显。并且在各地新能源物流车路权逐渐放开的利好因素助推下,纯电动物流车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日常的城市物流配送都无可避免的要经过一些居民区,相对来说这些地方对噪音比较敏感,由于一般的柴油车的噪音在夜间安静的环境下会尤为明显,而纯电动车则完全避免了这种问题,日常运行只会产生一些细微的电流声音,基本不会对居民区的人产生困扰。在燃油价格不断上升、城市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纯电动物流配送车节能、零排放的优势将益发明显。纯电动物流配送车动力系统的选择与参数匹配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其经济性、动力性及续航里程。本文以纯电动物流配送车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在大量纯电动物流车实际运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纯电动物流配送车的运营特性,获得了纯电动物流配送车城市工况下的行驶速度和配送特点等,总结出纯电动物流配送车的运营现状,为后续设置的整车性能目标参数打下基础。其次,根据以上分析结论,并通过对纯电动车关键技术的研究,进行了纯电动物流配送车的总体设计,整车参数匹配。进行了动力系统的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的初步选型。接着,依据整车参数和性能要求,对纯电动物流配送车的动力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完成了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传动系统的选型和参数匹配。最后,设计了整车控制策略,包括能量控制策略,能量回收控制策略,驱动控制策略等。并利用AVL Cruis仿真软件,建立车辆仿真模型,进而对整车动力性能进行仿真,通过对加速性能、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和续航里程等进行仿真分析,将仿真结果和设计参数进行比较,验证了动力系统的匹配满足车辆的设计要求。

程芳欣[10](2016)在《西北中等城市区城城乡空间协调生长机制及规划方法研究 ——以渭南为例》文中认为目前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已整体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但是与全国相比,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中等城市是西北地区城镇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其空间发展影响着城镇体系的完善,而中等城市自身也需要通过协调城乡空间关系来促进城镇化,提升城乡空间品质。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城乡空间生长的协调机制,并形成与其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相匹配的规划方法体系,促进城乡空间发展转型。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城乡空间协调生长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基于可持续的城乡空间“美好图景”的探求,分析了经典理论与实践案例,从中梳理了“美好”城乡空间的典型特征;从普遍价值观的公平与效率出发,探讨了城市规划视角下城乡空间生长的协调目标;并对西北地区中等城市区域城乡空间的价值进行了再审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目标导向、全程评价、机制设计、规划方法于一体的西北地区中等城市区域城乡空间协调生长的规划框架。其次,检讨了西北地区中等城市区域城乡空间协调生长的问题,并对渭南中心城市区域城乡空间生长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认为“中心城市区域”是一个城乡高度一体化的区域,比“全域”更加适合西北地区中等城市目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应将其作为现阶段城乡空间的重点协调区域,引导城乡空间有序融合,带动市域城乡统筹。论文将城乡空间生长的协调过程作为城乡空间的再生产过程,为引导要素重组并形成城乡空间利益协同的空间载体,构建了城乡空间网络、城乡空间生长复合中枢与城乡空间单元耦合的结构模式,阐述了相应空间要素的协调机制。在回顾传统规划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泛)“多规合一”视域下城乡空间一体的规划技术方法体系,从技术流程、技术准则和技术手段三个方面提出了城乡空间协调生长的技术框架,并从中心城市区域整体协调和城乡空间单元内部协调两个层面,进一步细化了渭南中心城市区域空间生长协调的重点;从编制过程调整、经济手段创新、行政管理协调和法律途径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渭南城乡空间协调生长的制度框架。

二、天然气汽车有可能和电动车并驾齐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气汽车有可能和电动车并驾齐驱(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1.3.1 新能源汽车
        1.3.2 新能源汽车产业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2.1.1 社会技术系统
        2.1.2 社会技术系统转型
    2.2 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
        2.2.1 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研究
        2.2.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究
        2.2.3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研究
        2.2.4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
    2.3 商业模式研究
        2.3.1 商业模式理论研究
        2.3.2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2.3.3 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研究
        2.3.4 商业模式创新与其他变量的研究
        2.3.5 社会技术系统下的商业模式研究
        2.3.6 社会技术系统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研究
    2.4 研究评述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商业模式现状
    3.1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
        3.1.1 新能源汽车产业阶段划分
        3.1.2 第一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2年之前)
        3.1.3 第二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3-2015)
        3.1.4 第三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6年之后)
    3.2 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3.2.1 第一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3.2.2 第二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3.2.3 第三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3.3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3.1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特点
        3.3.2 当前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4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
    4.1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构建
    4.2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关键要素
        4.2.1 社会要素:政策和利益相关者
        4.2.2 技术要素:新技术和新产品
        4.2.3 竞争要素:资源和战略的竞争
    4.3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要素关系
        4.3.1 支撑作用:社会要素正向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4.3.2 中介作用:新产品或服务中介技术创新驱动商业模式创新
        4.3.3 调节作用:竞争程度调节商业模式创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分类研究
    5.1 Q方法的研究步骤
    5.2 样本的采集
        5.2.1 陈述观点样本
        5.2.2 测试样本
    5.3 商业模式创新分类的数据分析
        5.3.1 Q排列的相关性分析
        5.3.2 Q排列的因子分析
    5.4 商业模式创新分类的结果
        5.4.1 社会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5.4.2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5.4.3 “社会-技术“双驱动型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5.5 本章小结
6 不同类别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研究
    6.1 多层次分析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
        6.1.1 多层次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构建
        6.1.2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特征分析
    6.2 社会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6.2.1 大环境急剧变化
        6.2.2 体制层改变
        6.2.3 技术利基不成熟
        6.2.4 政策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要素特征
    6.3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6.3.1 技术变革的大环境
        6.3.2 新兴技术出现
        6.3.3 体制层分裂
        6.3.4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要素特征
    6.4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6.4.1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生产端参与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6.4.2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消费端参与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6.4.3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市场竞争调节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6.5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的演化与评价
        6.5.1 商业模式创新从社会主导向技术主导的演化
        6.5.2 商业模式创新从社会主导向“社会-技术”双驱动的演化
        6.5.3 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主导向“社会-技术”双驱动的演化
    6.6 本章小结
7 案例研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典型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1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案例
        7.1.1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概况
        7.1.2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2 长沙百度无人驾驶电动出租车案例
        7.2.1 百度的自动驾驶项目概况
        7.2.2 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3 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案例
        7.3.1 比亚迪发展电动汽车概况
        7.3.2 比亚迪整车销售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4 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案例
        7.4.1 薛家岛充换电站的概况
        7.4.2 薛家岛换电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5 上海EVCARD分时租赁案例
        7.5.1 EVCARD的概况
        7.5.2 EVCARD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管理实践的启示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1-2019年中国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节选)
附录B 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研究调查与访谈
附录C 样本的相关系数表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
        1.2.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1.2.3 政策激励效果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1.1 能源危机的预见性
        2.1.2 减少排放的紧迫性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
        2.1.4 可持续发展与需求变化
    2.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相关理论
    2.3 产业空间集聚相关理论
第3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3.1 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介绍
        3.1.1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3.1.2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3.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与对比
        3.2.1 国内外新能汽车整车技术现状
        3.2.2 国内外动力电池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3.2.3 国内外电动机技术发展现状
        3.2.4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对比分析
第4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
    4.1 中国汽车产业空间分布情况
    4.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空间分布情况
        4.2.1 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布局情况
        4.2.2 新能源汽车销地分布情况
    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4.3.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现状总览
        4.3.2 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发展现状
第5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
    5.1 研发与制造基础
    5.2 技术与知识溢出
    5.3 当地政策的引导
    5.4 消费市场接近性
    5.5 中国新能源汽车集聚因素的实证研究
        5.5.1 数据的获取与指标的建立
        5.5.2 模型的建立
        5.5.3 模型结果分析
第6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瞻
    6.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预测
        6.1.1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的灰度分析
        6.1.2 基于Bass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保有量预测
    6.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走向
    6.3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判
    6.4 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1.1 发展规划政策
        7.1.2 技术与能源限制性政策
        7.1.3 配套基础设施政策
        7.1.4 推广与补助政策
    7.2 国外新能源汽车政策
        7.2.1 美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2.2 日本新能源汽车政策
        7.2.3 德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3 国际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对比分析
    7.4 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7.4.1 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
        7.4.2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7.4.3 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
        7.4.4 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7.4.5 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企业集群背景下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1.3.2 企业集群相关文献综述
        1.3.3 电动自行车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电动车基本概念
        2.1.1 电动车的定义与基本构造
        2.1.2 电动车的常见类型与国内外发展情况
    2.2 战略管理理论
        2.2.1 战略管理的概念与流程
        2.2.2 战略管理主流学派与理论
        2.2.3 战略管理基本分析工具
    2.3 企业集群理论
        2.3.1 企业集群的定义与形成原因
        2.3.2 企业集群的类型
        2.3.3 企业集群的特征
        2.3.4 企业集群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
第3章 我国电动车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电动车产业发展现状
        3.1.1 我国电动车行业发展历程
        3.1.2 我国电动车行业三大企业集群简介
        3.1.3 我国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特征分析
    3.2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3.2.1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形成路径
        3.2.2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现状
        3.2.3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
    3.3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相对优劣势分析
        3.3.1 相对优势
        3.3.2 相对劣势
第4章 江苏XR电动车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4.1 XR电动车公司概况
    4.2 XR电动车公司业务分析
        4.2.1 XR电动车公司销售模式与主要客户
        4.2.2 XR电动车公司近期经营状况
    4.3 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4.3.1 财务资源能力分析
        4.3.2 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分析
        4.3.3 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分析
        4.3.4 组织机构与管理效能分析
        4.3.5 XR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小结
第5章 江苏XR电动车公司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5.1 XR公司的宏观环境分析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1.5 集群环境
    5.2 电动车行业基本态势分析
        5.2.1 当前电动车市场潜力分析
        5.2.2 电动车用户分析
    5.3 XR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5.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5.3.2 购买者议价能力
        5.3.3 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
        5.3.4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
        5.3.5 来自业内竞争者的压力
        5.3.6 竞争环境分析小结
第6章 XR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6.1 XR公司的战略目标
        6.1.1 XR公司的长期愿景规划
        6.1.2 XR公司的短期战略目标
    6.2 XR公司战略环境SWOT分析
        6.2.1 外部战略环境发展机遇分析
        6.2.2 外部战略环境发展威胁分析
        6.2.3 内部战略环境发展优势分析
        6.2.4 内部战略环境发展劣势分析
        6.2.5 发展战略的SWOT矩阵模型
    6.3 战略选择
        6.3.1 战略评价QSPM模型构建
        6.3.2 XR电动车公司的QSPM矩阵
        6.3.3 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的确定
第7章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7.1 提高研发能力,推进产品升级
        7.1.1 推进技术升级,加快产品智能化步伐
        7.1.2 重视工业设计,提升产品差异化水平
    7.2 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员工素质
        7.2.1 调整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向
        7.2.2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
        7.2.3 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7.3 整合集群优势,促进良性竞争环境
        7.3.1 推动集群内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和风险抵御
        7.3.2 巩固集群主导企业地位,建立纵向联盟
        7.3.3 加强跨行业联盟,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
    7.4 创新营销渠道和方式,加快新产品推广
        7.4.1 构建紧跟时代的营销渠道
        7.4.2 设计体现独特性的广告创意
        7.4.3 强化服务体系,以服务促营销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4)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思路
2 相关概念及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
    2.1 相关概念
        2.1.1 新能源汽车
        2.1.2 汽车分时租赁
        2.1.3 战略管理
        2.1.4 市场营销
    2.2 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
        2.2.1 SWOT分析法
        2.2.2 QSPM矩阵法
        2.2.3 内外部因素矩阵评价法
        2.2.4 PEST分析方法
        2.2.5 波特五力模型
    2.3 小结
3 Y公司新能源汽车及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环境分析
    3.1 Y公司概述
        3.1.1 Y公司简介
        3.1.2 Y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概况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经济环境分析
        3.2.2 政策环境分析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竞争环境分析
        3.3.1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行业发展现状
        3.3.2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行业发展趋势
        3.3.3 波特五力分析
        3.3.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4 市场环境分析
    3.5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3.6 内部环境分析
        3.6.1 人力资源分析
        3.6.2 新能源汽车资源
        3.6.3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定价机制
        3.6.4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运营能力分析
        3.6.5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能力分析
        3.6.6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品牌影响力分析
    3.7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3.8 小结
4 Y公司新能源汽车及分时租赁市场SWOT分析
    4.1 SWOT分析
        4.1.1 优势分析
        4.1.2 劣势分析
        4.1.3 机会分析
        4.1.4 威胁分析
    4.2 SWOT分析矩阵及四半维坐标分析
        4.2.1 SWOT分析矩阵
        4.2.2 SWOT四半维坐标分析
    4.3 小结
5 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现状诊断
    5.1 诊断方案
        5.1.1 诊断目的
        5.1.2 诊断方法
        5.1.3 诊断实施步骤
    5.2 诊断内容
        5.2.1 战略定位的诊断
        5.2.2 战略目标的诊断
        5.2.3 公司战略的诊断
        5.2.4 竞争战略的诊断
    5.3 诊断结论
        5.3.1 战略定位的问题
        5.3.2 战略目标的问题
        5.3.3 公司战略的问题
        5.3.4 竞争战略的问题
    5.4 小结
6 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的实施
    6.1 战略定位与目标的调整
        6.1.1 战略定位的调整
        6.1.2 战略目标的调整
    6.2 Y公司新能源汽车总体战略与竞争战略的调整
        6.2.1 战略定量评价与选择
        6.2.2 总体战略的调整
        6.2.3 竞争战略的调整
    6.3 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的实施
        6.3.1 公司战略的实施
        6.3.2 竞争战略的实施
        6.3.3 市场战略的实施
    6.4 小结
7 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7.1 组织保障
    7.2 配套设施保障
    7.3 制度保障
    7.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动态需求侧响应的微电网运营机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微电网发展现状
        1.2.2 国内微电网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及论文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智能微电网的结构和模型
    2.1 引言
    2.2 智能微电网定义
    2.3 智能微电网系统基本构架
    2.4 分布式电源的数学模型
        2.4.1 风力发电系统
        2.4.2 光伏发电系统
        2.4.3 柴油发电系统
        2.4.4 储能系统
    2.5 负荷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分散优化的日前机组启停与电价优化
    3.1 引言
    3.2 智能微电网日前经济性规划和运行模型
        3.2.1 设备变工况特性简化
        3.2.2 优化目标函数
    3.3 优化求解方法
        3.3.1 优化求解算法
    3.4 算例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供需平衡预测的日内调度优化
    4.1 引言
    4.2 供需平衡预测算法
        4.2.1 形态学滤波器
        4.2.2 相空间重构
        4.2.3 局部预测算法
        4.2.4 供需平衡预测算例
    4.3 日内市场动态需求侧响应
        4.3.1 日内实时电价优化
        4.3.2 日内负荷分类
        4.3.3 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电动汽车参与微电网调频研究
    5.1 引言
    5.2 应用场景
    5.3 电动汽车电池建模
    5.4 调频性能衡量方法
    5.5 电动汽车补偿机制
        5.5.1 调频服务补偿
        5.5.2 电量不足补偿
        5.5.3 电池损耗补偿
        5.5.4 充放电策略优化算法
        5.5.5 仿真算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作用机制及效应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能源汽车政策和产业现况
        1.1.2 新能源汽车政策评估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产业政策的学术讨论
        2.1.1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博弈
        2.1.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争论
    2.2 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2.1 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的一般性分析框架
        2.2.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研究
    2.3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评估研究进展
        2.3.1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类研究
        2.3.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评估标准研究
        2.3.3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评估指标研究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新兴产业政策理论探讨
    3.1 产业政策存在的必要性
    3.2 产业政策制定的基础理论
        3.2.1 外部性理论
        3.2.2 公共产品理论
        3.2.3 转移支付理论
        3.2.4 财政支出理论
        3.2.5 福利经济学理论
    3.3 产业政策理论在新兴产业中的理论实践
    3.4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4.1 政府与市场的诉求及冲突
        3.4.2 政府与市场融合的“度”
    3.5 产业政策制定与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政策体系分析
    4.1 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及发展现状
        4.1.1 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及发展现状
        4.1.2 德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及发展现状
        4.1.3 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及发展现状
    4.2 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及产业发展现状
        4.2.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演进阶段分析
        4.2.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4.3 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及启示
        4.3.1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类
        4.3.2 各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政策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作用机制分析
    5.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作用机制分析
        5.1.1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
        5.1.2 研发支持类政策作用机制分析
        5.1.3 生产规范类政策作用机制分析
        5.1.4 购买激励类政策作用机制分析
        5.1.5 使用促进类政策作用机制分析
        5.1.6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耦合作用机制分析
    5.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的存在性检验
        5.2.1 作用机制存在性检验意义
        5.2.2 存在性检验的数据情况及方法选择
        5.2.3 作用机制存在性检验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评估框架设计
    6.1 总体评估框架设计
        6.1.1 评估框架设计
        6.1.2 指标选取原则
    6.2 政策目标达成度评估方法
        6.2.1 评估方法选择
        6.2.2 评估指标设计
    6.3 政策效果评估方法
        6.3.1 评估方法选择
        6.3.2 评估指标设计
    6.4 政策效率评估方法
        6.4.1 评估方法选择
        6.4.2 评估体系设计
    6.5 政策影响评估方法
        6.5.1 评估方法选择
        6.5.2 评估指标选取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评估实证研究
    7.1 政策目标达成度评估
        7.1.1 评估数据获取
        7.1.2 评估结果输出
        7.1.3 目标达成度评估结果分析
    7.2 政策效果评估
        7.2.1 评估数据获取
        7.2.2 评估结果输出
        7.2.3 效果评估结果分析
    7.3 政策效率评估
        7.3.1 评估城市选择
        7.3.2 评估数据获取
        7.3.3 评估结果输出
        7.3.4 政策效率结果分析
    7.4 政策影响评估
        7.4.1 评估数据获取
        7.4.2 评估结果输出
        7.4.3 影响评估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改进建议
    8.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评价
        8.1.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作用
        8.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综合评价
    8.2 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建议
        8.2.1 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8.2.2 完善产业政策的几点建议
    8.3 对政策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8.3.1 产业政策的存在是必要的
        8.3.2 根据产业发展阶段制定产业政策
        8.3.3 根据政策制定环节采取不同做法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7)XT公司电池产品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创新与不足
2 电池发展现状及XT公司产品开发状况
    2.1 电池产品发展现状
        2.1.1 电池概述
        2.1.2 传统铅酸电池的发展现状
        2.1.3 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
        2.1.4 新能源氢燃料电池发展现状
    2.2 电池企业产品开发策略
    2.3 XT公司电池产品开发简述
    2.4 XT公司电池产品开发现状
3 XT公司电池产品开发战略环境分析
    3.1 政策环境
    3.2 技术发展环境
        3.2.1 传统铅酸电池技术发展趋势
        3.2.2 新能源锂电池技术发展趋势
        3.2.3 新能源燃料电池技术发展趋势
    3.3 市场环境
    3.4 竞争格局环境
        3.4.1 传统铅酸电池竞争格局
        3.4.2 新能源锂电池竞争格局
        3.4.3 新能源氢燃料电池竞争格局
    3.5 XT公司电池产品开发的SWOT分析
        3.5.1 优势
        3.5.2 劣势
        3.5.3 机会
        3.5.4 威胁
    3.6 XT公司电池产品开发问题
        3.6.1 产品开发面临的体系问题
        3.6.2 产品开发面临的技术问题
        3.6.3 产品开发面临的过程管控问题
        3.6.4 产品开发面临的股权及组织结构问题
        3.6.5 产品开发面临的资源配置问题
4 XT公司电池产品开发战略的制定
    4.1 XT公司电池产品开发的战略目标与定位
    4.2 XT公司电池产品开发战略SWOT矩阵分析
        4.2.1 传统铅酸电池
        4.2.2 新能源锂电池
        4.2.3 新能源燃料电池
    4.3 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分析
    4.4 上下游客户分析
    4.5 增长策略分析
    4.6 资源投入分析
    4.7 XT公司电池产品开发的战略选择
        4.7.1 产品开发战略的内涵和核心要素
        4.7.2 XT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的选择
5 XT公司电池产品开发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5.1 XT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的实施
        5.1.1 核心业务的产品开发战略实施
        5.1.2 发展中业务的产品开发战略实施
        5.1.3 萌芽业务的产品开发战略实施
    5.2 XT公司电池产品开发战略的保障
        5.2.1 优化产品开发战略价值链流程
        5.2.2 调整建立高效的产品开发组织机构
        5.2.3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积极引进人才
        5.2.4 借助资本之力加强产品开发力度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局限性与展望
        6.2.1 研究局限性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GTQC公司新能源汽车厂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的目标
        1.2.2 研究的内容
        1.2.3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
    2.1 项目与项目管理
        2.1.1 项目的概念
        2.1.2 项目管理
    2.2 项目可行性研究
        2.2.1 可行性研究内涵
        2.2.2 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
        2.2.3 项目可行性研究常见方法
    2.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2.3.1 国外研究动态
        2.3.2 国内研究动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概况及市场可行性分析
    3.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简介
        3.1.2 项目单位介绍
        3.1.3 项目组织结构分析
        3.1.4 项目实施计划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3 项目市场可行性分析
        3.3.1 项目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3.3.2 项目市场客观分析
        3.3.3 项目市场细化分析
        3.3.4 项目市场宏观分析
        3.3.5 项目市场竞争态势
    3.4 项目市场SWOT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综合评估分析
    4.1 项目拟建规模及相关协作
        4.1.1 项目拟建规模
        4.1.2 项目生产协作
        4.1.3 项目能源耗能及来源
    4.2 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分析
        4.2.1 项目建设厂址及自然条件
        4.2.2 项目建筑设计方案分析
        4.2.3 项目结构设计方案分析
        4.2.4 项目公用动力设计方案分析
    4.3 项目技术条件分析
        4.3.1 主要技术决定
        4.3.2 项目工艺技术
    4.4 项目节能与环保分析
        4.4.1 能源利用方案
        4.4.2 节能管理
        4.4.3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投资估算与财务可行性分析
    5.1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1.1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5.1.2 项目流动资金测算
        5.1.3 项目总投资
        5.1.4 项目融资方式
    5.2 项目财务评价及经济分析
        5.2.1 项目财务基本数据分析
        5.2.2 项目财务计算及评价
        5.2.3 项目财务不确定分析
        5.2.4 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5.3 项目社会效益评价
    5.4 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5.4.1 项目风险识别
        5.4.2 项目风险估计
        5.4.3 项目风险模糊评价
        5.4.4 项目风险应对与控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纯电动物流配送车动力系统匹配计算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纯电动物流车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技术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纯电动物流配送车整车结构设计方案和参数确定
    2.1 纯电动物流配送车设计要求
        2.1.1 城市工况特点分析
        2.1.2 物流特点分析
    2.2 纯电动物流配送车的基本结构
        2.2.1 电力驱动模块
        2.2.2 车载电源模块
        2.2.3 辅助模块
    2.3 整车参数确定
        2.3.1 参数选择
        2.3.2 整车参数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2.4 纯电动物流配送车的关键技术
        2.4.1 电动机技术
        2.4.2 电池技术
        2.4.3 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技术
        2.4.4 电池管理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纯电动物流配送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计算
    3.1 驱动电机的参数匹配
        3.1.1 电机功率的选择
        3.1.2 电机转速的选择
        3.1.3 电机转矩的选择
    3.2 动力电池参数匹配计算
        3.2.1 电池组的数量的选择
        3.2.2 电池组容量的选择
        3.2.3 电池组能量的计算
    3.3 传动系统设计
        3.3.1 纯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布置形式
        3.3.2 传动系传动比的计算
        3.3.3 传动系变速器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车控制策略研究与仿真分析
    4.1 整车控制策略研究
        4.1.1 整车驱动控制策略研究
        4.1.2 能量回收策略
        4.1.3 能量管理策略
    4.2 基于AVL Cruise的整车仿真
        4.2.1 AVL Cruise仿真软件的介绍
        4.2.2 整车建模与仿真
        4.2.3 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西北中等城市区城城乡空间协调生长机制及规划方法研究 ——以渭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西北地区中等城市
        1.2.2 中心城市区域
        1.2.3 城乡空间协调生长机制
        1.2.4 规划方法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2.1.2 城乡空间关系理论
        2.1.3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2.2 相关研究及评价
        2.2.1 城乡空间关系演变的历史纵向
        2.2.2 城乡空间协调生长的动力机制
        2.2.3 城乡空间协调生长的规划方法
    2.3 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
        2.3.1 空间生长的深层次原因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整合
        2.3.2 城乡一体化的不同阶段需要相对应的空间模式
        2.3.3 针对特定协调范围的规划方法需要进一步整合
    2.4 本章小结
3 西北地区中等城市区域城乡空间生长的现状解析
    3.1 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环境及特征
        3.1.1 区域范围
        3.1.2 自然条件
        3.1.3 经济发展
        3.1.4 社会基础
        3.1.5 城乡建设
    3.2 城乡空间关联分析
        3.2.1 城市“三生”空间
        3.2.2 乡村“三生”空间
        3.2.3 城乡“三生”空间
    3.3 城乡空间博弈模型建构
        3.3.1 空间博弈模型的总体特征
        3.3.2 空间博弈的参与人
        3.3.3 空间博弈的战略与行动
    3.4 城乡空间协调生长问题的原因剖析
        3.4.1 西北地区的区域制约
        3.4.2 城乡关系的阶段制约
        3.4.3 空间主体的博弈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渭南中心城市区域城乡空间生长的协调性评价
    4.1 渭南中心城市区域发展现状
        4.1.1 自然环境
        4.1.2 经济发展
        4.1.3 社会基础
        4.1.4 城镇体系
        4.1.5 中心城市的典型性
    4.2 城乡空间生长的协调性评价方法
        4.2.1 既有相关评价方法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4.3 中心城市区域城乡空间生长的协调性评价
        4.3.1 城乡空间本体的协调性评价
        4.3.2 城乡空间属性的协调性评价
    4.4 城乡空间生长问题的原因剖析及趋势
        4.4.1 城乡空间协调生长问题的原因
        4.4.2 城乡空间协调生长的趋势判断
    4.5 本章小结
5 从现实经验到理想模式:可持续的城乡空间“美好图景”
    5.1 “美好”城乡空间的典型特征梳理
        5.1.1 经典理论中的典型特征
        5.1.2 实践案例中的典型特征
        5.1.3 “美好”城乡空间的典型特征总结
    5.2 可持续性城乡空间的价值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5.2.1 作为普遍价值观的公平与效率
        5.2.2 城市规划视角下城乡空间协调的公平与效率
    5.3 西北地区中等城市区域城乡空间价值的审视
        5.3.1 城与乡:人居环境的两个侧面,互为图底、相互依托、价值共享
        5.3.2 城:空间集聚的高级状态,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
        5.3.3 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根基,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5.4 公平—效率导向下中等城市城乡空间协调规划框架
        5.4.1 城乡空间生长的协调目标
        5.4.2 城乡空间生长的协调机制
        5.4.3 城乡空间协调的规划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渭南中心城市区域城乡空间协调生长的机制设计
    6.1 城乡空间协调生长的重点区域界定
    6.2 城乡空间协调生长的结构模式
        6.2.1 模式建构
        6.2.2 协调机制
    6.3 城乡空间网络的协调机制
        6.3.1 经济网络
        6.3.2 社会网络
        6.3.3 生态网络
        6.3.4 基础设施网络
    6.4 空间生长复合中枢的协调机制
        6.4.1 生产空间生长中枢
        6.4.2 生活空间生长中枢
        6.4.3 生态空间生长中枢
        6.4.4 生长中枢的复合
    6.5 城乡空间单元的协调机制
        6.5.1 以城镇形态为主的空间单元
        6.5.2 以乡村形态为主的空间单元
    6.6 本章小结
7 渭南中心城市区域城乡空间协调生长的规划方法
    7.1 传统规划回顾
        7.1.1 城乡协调规划的传统方法
        7.1.2 既有城市规划成果的检讨
    7.2 城乡空间协调生长的规划技术框架
        7.2.1 整体技术框架
        7.2.2 中心城市区域的整体协调
        7.2.3 城乡空间单元内部的协调
    7.3 城乡空间协调生长的规划制度框架
        7.3.1 编制过程调整:空间博弈参与人的平衡
        7.3.2 经济手段创新:空间投资主体共同受益
        7.3.3 行政管理协调:空间实施管理的一致性
        7.3.4 法律途径保障:空间合作博弈的有效性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专着书籍类
    期刊杂志类
    学位论文类
    会议论文类
    外文资料
    其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在读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在读期间参与工程实践项目

四、天然气汽车有可能和电动车并驾齐驱(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D]. 张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D]. 彭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3]企业集群背景下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冯逸凡. 东南大学, 2019(01)
  • [4]Y公司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战略研究[D]. 赵亚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基于动态需求侧响应的微电网运营机制优化[D]. 叶秀珍.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6]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作用机制及效应评估研究[D]. 陈春梅.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7]XT公司电池产品开发战略研究[D]. 周起鹏. 广东财经大学, 2018(07)
  • [8]GTQC公司新能源汽车厂项目可行性研究[D]. 黄诚.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4)
  • [9]纯电动物流配送车动力系统匹配计算与设计[D]. 段少勇. 长安大学, 2018(02)
  • [10]西北中等城市区城城乡空间协调生长机制及规划方法研究 ——以渭南为例[D]. 程芳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天然气汽车或与电动汽车齐头并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