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厂分开后电网扩容规划及投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余萃卓[1](2016)在《宁波地区配电网负荷预测和规划研究》文中指出电网规划对满足社会用电需求、保障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准确的规划可以为电力建设提供依据,为用户提前考虑用电需求,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此外,电网规划还可以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确保用户安全可靠地用电。本文首先分析了宁波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宁波电网网架情况、运行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运用多种方法预测了宁波近、中期的用电量和最大负荷,如弹性系数法、年增长率法、综合产值单耗法等。分析宁波区域发展和负荷增长的关系,预测了宁波未来的电力负荷增长情况,提出了电网规划的目标和系统标准接线方式,对宁波市未来五年电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容载比要求对高压网架接线作出了规划,对变电站建设计划也作了安排;同时,对远景高压线路廊道作了相应的规划,并在如何控制管理线路廊道的问题上提出了建议。通过对宁波电网未来五年的规划研究,明确了宁波电网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淘汰高损耗和老旧设备,治理电网安全隐患,提高电网综合经济效益、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电网,解决电网工程实施与地区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的问题,更好的为宁波经济发展服务。
郝小冬[2](2014)在《薛家湾地区电网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电网的规划应该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薛家湾地区电网的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用户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建设超前、科学的电网规化对薛家湾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满足准格尔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内蒙古自治区薛家湾电网覆盖区域内特点、国民经济发展进程和趋势,充分考虑薛家湾电网覆盖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实际性、特殊性,需对薛家湾地区电网网架进行潮流、稳定、短路等电气计算,校核网架方案的合理性,理顺现有地区电网并进行优化,提出电网规划方案。
何琼,王杨科,代娇娇[3](2013)在《关于加快我国跨区送电发展的措施建议》文中研究表明结合目前国内在跨区送电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加强跨区省电网建设、拓宽电网建设融资渠道、改善电网建设成本管理、实现电源与电网协调发展、建立健全跨区域电力交易市场和制定合理的跨区送电分税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当前我国跨区送电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范文明[4](2013)在《地级电力市场中智能电网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电力产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担负着极其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电力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市场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大。主要的社会压力来自于近几年出现的“电荒”问题和电力体制改革的呼声,而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能源资源与生产力发展逆向分布问题,决定了能源发展变革的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度依赖输煤的能源发展方式和局部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走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的道路,可以保证能源可持续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从传统电网向高效、经济、清洁、互动的现代电网的升级和跨越,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作为电力市场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供电企业来说,如何应对越来越大的经济、社会压力,电力市场未来的发展走向如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全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投资估算理论等研究方法,剖析济宁地区电力市场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对智能电网建设的影响,从电力市场中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和通信信息等七个环节,分析地方智能电网建设的机会、动力、基础、条件、内外部威胁等因素,研究地区电力市场发展目标和规划;详细进行投资估算和效果分析。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赵罡[5](2012)在《省级电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 ——以HN省电网公司为例》文中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关系到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目前就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还相对淡薄,对企业风险的分析和预控不够全面,企业的决策层无法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到企业的风险水平,影响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规划,目前迫切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对企业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电网企业正处在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下,企业内外部充满了各类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如果失去管控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电网公司所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一方面对于电网企业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课题,对电网公司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建立输配分开试点及阶梯电价的执行做一些理论探索与研究。本文首先对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进程进行了回顾,对电力市场中常用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梳理和归纳,重点介绍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中的整体风险管理理论TRM,以及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全面风险管理(ERM)理论。对于电力市场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模型,重点介绍了均值-方差计量模型、贝叶斯推断模型、层次分析法理论及其评价。电网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结构完整、规则明确的方法,它将战略、过程、人员、技术及知识与企业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估价和管理各种风险的目标密切结合起来。探讨各方面的风险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共评估出主要风险信息153个,涵盖公司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按照各专业风险点发生后对企业经营目标、安全与社会形象的损害或造成的影响,对这些主要风险点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归纳整合,最终确定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为10个。按照五大分类标准,重大风险的分布为运营风险6个,财务风险1个,市场风险2个,规划风险1个首先对电网安全生产风险进行了辨识与评估,尤其针对《电力企业安全事故调查及应急处置条例》,对电网公司带米的监管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电网设备因建立了电网安全生产风险分析评估模型,给出了运行,设备维护和安全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防控的应对策略。随后对电力交易模块进行了风险辨识。先对电力的上游产业煤炭行业进行了分析,从电煤价格波动入手,建立了电煤价格波动风险度量模型,分析了电煤价格波动下对HN公司利润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应对价格波动的风险预控方法。分析了购电量分配带来的风险,采用均值一方差风险优化模型,研究了省内外市场购电量分配带来的风险,提出了风险最低、收益最大的购电方案。对节能调度风险进行了辨识,在节能调度模式下,调度排序将发生变化,继而会引起成本、安全以及优化三方面的风险。提出从电价调整、电网安全等方面进行宏观风险防控。微观上,可以从调度序位、补偿机制以及调度监控等角度进行风险防控。对电力营销风险模块进行了风险辨识,分析了线损管理带来的风险,通过线损分解,给出了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风险防控策略;从内部管理和客户差异两个方面分析了电费回收风险,提出了建立客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实行电力客户分级管理,加强企业内部核算和管理等举措。分析了分行业电价、趸售价格以及大客户直接购电带来的风险,提出了应对的风险防控策略。随后对电网投资风险进行了度量,针对电源点规划、系统潮流、负荷变化的不确定性,采用概率分析法对影响电网投资改造的各类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概率分布函数模型,用“增量法”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求出不确定因素的期望值和方差,对电网投资的风险进行了量化,使项目投资决策更加实用、更加科学。从收益一风险的角度分析了电网投资的风险,采用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对“十一五”电网投资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根据投资优化模型给出了电网投资风险防控策略。将特高压建设风险模块放入电网投资风险模块进行统一研究,特高压将会给电网公司带来的购电选择风险,在资源使用效率方面,经过研究得出结论,以每千米输电线路损耗0.003%,电煤发热量14644kJ为分界线,电煤发热量越低于分界水平,线损就越小,采用特高压方式输电的效率就越高;电煤发热量越高于分界水平、线损就越大,用运煤的方式输送能源的效率就越高。在可比燃料成本方面,对于不同的标煤价差分别计算出了成本经济性的临界距离,在临界距离以内,特高压输电方案的在成本方面更具有优势,临界距离以外则输煤方案的可比燃料成本更具优势。最后综合上述各模块的研究,构建了电网企业全面风险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和总结企业总体面临的风险水平,明确了公司的全面风险战略,初步制定相应的重大风险控制、监控方法,做到全面风险管理的动态控制和持续改进,通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为企业依法经营、科学决策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林武星[6](2012)在《智能电网建设项目融资模式研究 ——基于天津智能电网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发展智能电网能够改善能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能源生产利用效率,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供给、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民众生活品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发挥重要作用。智能电网的发展已势不可挡,智能电网的全面推广已日益紧迫,带来的电网建设项目将逐日增多,而要完成智能电网建设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有庞大的资金支持,还要求具备更为完备、先进的电网融资机制。本文首先以智能电网的发展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项目融资的理论基础,并研究国内外对融资模式的研究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电网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国家智能电网建设法律规定为制度依据,结合电网项目融资的历史沿革,分析出与智能电网项目配套的融资需求,即智能电网的配套建设较多,所有项目是一个整体,且密不可分。仅靠政府投入、银行单一贷款很难缓解融资压力。智能电网建设需要的融资是能够长期供应的、稳定的、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且由于智能电网具有坚强、自愈、兼容、经济、集成、优化等显着特点,相应的,智能电网建设融资具有不可逆、不确定、约束限制多、多元化等特征。其次,本文从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在现阶段,由于智能电网发展需要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电网企业自有资金来源有限,更多的依赖于企业自身经营成果及盈利能力,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投入,电价机制不断走向规范,清洁能源机制下的能源价格走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自有资金不断收窄。因而需要通过融资手段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传统融资模式,包括政府扶持、银行借款以及债券融资。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融资模式亦不断向前发展,但电网建设项目通常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需要量大、流动性不足等特点,纯粹依靠银行借款、发行电网债券等传统融资模式,必然带来极大的还本付息压力,且在一定时期内的还款压力极大。此外,电网建设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加上项目建设更多的有政府意图,投资回报率很低,甚至为负,加上电网企业本身盈利空间有限,还款压力显而易见。据此本文提出了利用内部资金市场融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模式及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寻找两者中的契合点。最后,本文以天津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的融资需求为案例,分析其融资需求及提点,通过银行借款、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三种融资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对比分析,论证在国内已经趋于成熟的融资模式,不断创新融资模式,优化融资结构,形成多元化融资配置局面。
闫登丰[7](2012)在《深化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85年,电力行业的投资建设全部由拨款改为贷款,电力工业体制开始了摸索式的改革。在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的改革后,终于在2002年明确了电力产业的改革方向——市场化改革,并明确提出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四大改革措施——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离、竞价上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颁布加快了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随后的一年里厂网分开改革基本实现,在中央层面初步实现了主辅分离。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定的其它改革措施迟迟没有推进,2011年11月,拖了近十年的主辅分离改革才基本完成,而其他两项改革——输配分离和竞价上网至今没有实现。目前中国电力工业面临一系列新问题,表现在:在装机容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出现了“体制性缺电”;已有的厂网分离改革出现回潮;被寄以厚望的区域电力市场也基本停止运行;发电企业出现巨亏;电网建设滞后等方面,而各种问题都指向电网公司在电力纵向产业链上的垄断势力。当前,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电价改革、推进电力大用户和竞价上网试点、完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研究,提出了中国下一步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输配分离改革,认为只有进行输配分离改革,打破电网公司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的市场格局,创造电力市场多个买者和多个卖者的竞争的市场格局,政府才能放松对电价的管制,通过电力价格配置电力资源。在分析输配分离改革时,本文借鉴了国外电力输配分离改革的经验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提出了以行政区域划分输配电资产的总的改革框架,并指出实施输配分离改革的步骤——先财务分离,后产权分离,接下来具体分析了输电业务模式和配电业务模式的选择。在输电业务模式上,本文指出中国应将电力调度机构和组织电力交易的交易所合二为一,成立非盈利性机构,保证公平调度,并与输电网公司独立,以实现公平接入。在配电业务模式上,本文指出政府应借鉴国外的经验,批准成立独立的售电商,给与电力用户选择电力供电商的权利。同时地方供电局也通过股份制改造逐渐转变为独立的电力销售企业,参与电力市场的竞争。最后提出在推进输配分离改革时需要配套解决的其他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充分运用规制经济学、产业组织学理论的分析框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主要以规范研究为主。总体思路是按照“研究背景——相关文献综述——发现问题——问题剖析——国外经验——政策框架——具体措施”的逻辑结构来安排全文。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外电力体制改革的研究综述及电力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及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分析。电力体制改革历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集资办电阶段、公司制改革阶段和市场化改革阶段,并指出了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情况。总结了中国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模式——“两头竞争、中间监管”,并对目前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情况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分析了目前电力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问题,指出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垄断,并进一步指出通过输配分离打破电网公司的垄断;第五部分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输配分离改革的总框架,并具体分析输配分离改革的路径及模式选择;第六部分提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配套改革建议,包括修改电力法、进行电力企业的产权改革和加强电监会权威等。
戴文博[8](2012)在《电网企业投资能力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电网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电力建设投资巨大,而且成本回收与盈利周期长,所以提高电网建设、运行的经济性、合理控制成本费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电力企业重要的目标之一。本课题讨论并设计开发了电网企业投资能力分析系统。投资能力分析包括对电网企业的投资效益和投资规模进行分析。该系统的主要目标功能是实现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本需求的分析,完成公司年度利润水平、融资能力和负债水平的测算,进行企业的投资回收期与投资回报率的评估,以有效合理的数据来建议公司的最大投资规模和合理投资规模;并预估计公司拟定的年度内的对应指标数据上的变化,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评价生命周期内年度投资对公司经营指标的长远影响。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本文对各种实现技术各方面的优点与缺点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在选择的Oracle分区表、GUID主键策略、EJB和MyBatis等技术的最优设计方案的基础之上,完成了数据库设计和通用数据访问模块;研发了投资能力分析指标模型、数据模型、计算模型等支撑模块;实现了投资效益计算分析模块、投资规模测算等应用模块。目前系统已经成功投入应用,减少了数据采集、人工计算、报表编制等工作量,对电网投资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唐慧[9](2011)在《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电网是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变革的最新趋势和复杂科学问题。目前,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电网企业正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和管理转变,普遍将智能电网作为未来电网发展的目标之一。我国也于2009年提出了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因此未来的电网智能化发展同样是我国也是各区域电网的发展目标,因此需要对区域电网的智能化发展水平评价进行研究,重新对区域电网的发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通过评价促进智能电网的科学发展,为电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这不但有利于电网本身的建设,而且有利于整个电力工业的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内涵、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的内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阐述,结合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的相关概念、评价特性、以及电网智能化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思路,从互动、自愈、安全、经济、清洁、节能、高效的智能化特点出发,对我国的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的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电网发展的评价方法进行总结,给出电网常用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根据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以及指标的处理方法,从安全性、经济性、优良性、协调性以及高效性五个方面出发建立起区域电网智能化的评价体系。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安全性、经济性、优良性、协调性以及高效性五个方面,建立的指标体系经实验证明可以促进智能电网的科学发展,为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不但有利于坚强智能电网本身的建设,而且有利于整个电力工业的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2)建立了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的基于组合权重的分层优选复合评价优选模型。由于安全性、经济性、优良性、协调性以及高效性的不同数据特点,需要有针对性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其中安全性方面选择的是神经网络模型,经济性方面选择的是DEA数据包络方法,优良性方面采用的是TOPSIS方法,协调性采用的是FEAHP方法,而高效性选择的是SVM串联器方法,再对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后,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整体上的综合评价,在各个方面的权重确定方面采用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相结合的AHP-熵权方法,通过相应的权重和各方面的评价结果可以得到最后的评价结果。(3)针对电网的实际状况对区域电网的智能化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计算分析。横向采用的是选取华北电网,华东电网,东北电网,华中电网以及西北电网五个区域电网2009年的数据进行评价的实证分析,给出了相应的排序情况。纵向利用的是某个区域2003年至2008年的数据进行评价的实证分析。从评价结果中发现该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应该重点发展哪些指标,为相应的建议方案提供基础。(4)提出了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的建议和方案。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电网的计算结果对区域电网发展水平进行总结,对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电网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关键指标,并从五个方面对电网未来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在本文的最后给出了相应的结论,在这一部分总结文章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崔文静[10](2011)在《基于J2EE构架的电网经济指标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电网是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电力需求不断上升,而巨大的电力投资需求和不断上升的成本,制约着电力行业的发展。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及时诊断电网发展的迫切点,科学评估企业的投资能力、准确评价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成为现实需求。电网经济指标分析系统是在研究电网投资效益理论和电力公司投资效益考核办法的基础上,结合投资效益评价理论,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研发的应用系统。系统主要实现了指标基础数据的自动采集、评价指标的自动计算、统计分析功能。数据采集平台实现了对不同地市、不同系统的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系统利用投资效益评价指标模型、评价模型、权值模型对基础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得到量化的评价结果,完成对评价效益的整体分析。系统完整的指标模型保证了投资效益分析结果的真实性。系统多样的数据展示方式,为用户提供了直观、不同角度的指标分析结果。指标深入分析模块对指标的周期密度、评价范围、评价内容都做了扩展,对指标及其相关数据进行粒度更细的分析,从而更好的实现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的多种权值计算方式,保证了权值的合理性。对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使系统权限控制功能在保证系统的安全性的同时简单易用。系统依据了J2EE技术标准,运用EJB、Struts等技术实现。该系统的应用可以减少人工工作量,降低数据源的错误,为决策者提供大量及时、可靠的量化数据,反映电网的运行和效益情况,从而帮助提高投资决策水平。系统的建立对投资效益评价、电网规划、投资管理等工作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系统达到设计要求,已经安全可靠的应用于河北省的电力公司,对电网公司确定投资额度和方向提供了依据。
二、网厂分开后电网扩容规划及投融资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厂分开后电网扩容规划及投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宁波地区配电网负荷预测和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负荷预测作用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的负荷预测方法 |
1.2.2 新兴的负荷预测方法 |
1.2.3 综合模型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
1.2.4 电网规划的方法 |
1.2.5 电力负荷预测与电网规划的关系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章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与电网规划概论 |
2.1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 |
2.1.1 负荷预测的特点 |
2.1.2 影响负荷预测的因素 |
2.1.3 负荷预测的方法 |
2.2 电网规划概论 |
2.2.1 电网规划的基本要求 |
2.2.2 电网规划的特点 |
2.2.3 电网规划的方法 |
2.3 小结 |
第3章 宁波配电网现状分析 |
3.1 电源概况 |
3.2 高压电网现状分析 |
3.2.1 设备情况 |
3.2.2 网架情况 |
3.2.3 运行情况 |
3.3 存在问题 |
3.3.1 指标分析 |
3.3.2 存在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需求预测 |
4.1 电力负荷历史分析 |
4.1.1 宁波电网负荷历史情况 |
4.1.2 宁波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长情况分析 |
4.1.3 宁波市分行业用电量的增长情况 |
4.1.4 宁波市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的分布情况 |
4.1.5 负荷特性分析 |
4.2 负荷预测方法选择 |
4.3 电力电量预测 |
4.3.1 年增长率法预测电量 |
4.3.2 电力弹性系数法预测电量 |
4.3.3 综合产值单耗法预测电量 |
4.3.4 电量预测结果汇总 |
4.4 电力负荷预测 |
4.4.1 总量负荷预测 |
4.4.2 分区负荷预测 |
4.5 电力负荷电量预测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宁波地区电网规划 |
5.1 宁波地区电网规划目标 |
5.1.1 总体目标 |
5.1.2 宁波电网规划目标 |
5.1.3 宁波网架推演技术现状 |
5.2 宁波高压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
5.2.1 电网结构 |
5.2.2 线路 |
5.2.3 变电站 |
5.2.4 容载比 |
5.3 宁波地区电网规划方案 |
5.3.1 宁波主网架规划情况 |
5.3.2 宁波电力平衡 |
5.3.3 110kV电网规划 |
5.3.4 35kV电网规划 |
5.3.5 10kV电网规划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薛家湾地区电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负荷预测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总体结构 |
1.4 规划设计的目标 |
1.5 规划设计的边界条件 |
1.6 主要技术规则 |
1.7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7.1 规划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薛家湾电网现状及需求预测 |
2.1 发电装机容量 |
2.2 输变电规模 |
2.2.1 500kV 及 220kV 网络 |
2.2.2 110kV 电网 |
2.2.3 35kV 网络 |
2.3 主要经济指标 |
2.4 薛家湾电网存在的问题 |
2.5 薛家湾供电区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
2.5.1 准格尔旗国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
2.5.2 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发展概况 |
2.5.3 大路工业园区 |
2.6 薛家湾电网电力市场发展概况 |
2.6.1 薛家湾电网电力市场历史分析 |
2.6.2 薛家湾电网用电结构分析 |
2.6.3 薛家湾电网用电负荷概况 |
2.6.4 负荷特性分析 |
2.7 准格尔旗经济发展规划 |
2.8 薛家湾电网电力市场需求预测 |
第三章 电源建设规划及电力平衡 |
3.1 电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规划思路 |
3.2 电源建设方案 |
3.3 电源建设情况分析 |
3.4 对电源建设的建议 |
3.5 电力平衡 |
3.6 容载比分析 |
3.6.1 500kV 变电容量分析 |
3.6.2 220kV 变电容量分析 |
第四章 电网规划 |
4.1 电网发展思路及规划原则 |
4.1.1 规划设计思路 |
4.1.2 规划设计原则 |
4.2 500kV 电网规划 |
4.2.1 内蒙古 500kV 电网规划 |
4.2.2 薛家湾 500kV 电网规划 |
4.2.3 薛家湾 500kV 建设项目 |
4.2.4 薛家湾电网 500kV 建设规模 |
4.3 220kV 电网规划 |
4.3.1 220kV 电网规划原则 |
4.3.2 大路供电区 |
4.3.2.1 电网规划方案 |
4.3.2.2 220kV 建设项目 |
4.3.3 薛家湾地区 |
4.3.3.1 电网规划方案 |
4.3.3.2 220kV 建设项目 |
4.3.4 沙榆地区 |
4.3.4.1 电网规划方案 |
4.3.4.2 220kV 建设项目 |
4.3.5 薛家湾电网 220kV 建设规模 |
4.3.6 220kV 网架规划方案 |
4.4 110kV 电网规划 |
4.4.1 110kV 电网规划思路原则 |
4.4.1.1 规划思路 |
4.4.1.2 规划原则 |
4.4.2 大路供电区 |
4.4.2.1 电网规划方案 |
4.4.2.2 110kV 建设项目 |
4.4.3 清水河地区 |
4.4.3.1 电网规划方案 |
4.4.3.2 110kV 建设项目 |
4.4.4 薛家湾地区 |
4.4.4.1 电网规划方案 |
4.4.4.2 110kV 建设项目 |
4.4.5 沙榆地区 |
4.4.5.1 电网规划方案 |
4.4.5.2 110kV 建设项目 |
4.4.6 薛家湾电网 110kV 建设规模 |
第五章 电气计算及投资估计 |
5.1 计算条件 |
5.1.1 计算水平年 |
5.1.2 计算负荷和电源 |
5.1.3 计算工具及模型 |
5.1.4 计算故障模拟 |
5.2 潮流计算分析 |
5.2.1 北部网架潮流计算分析 |
5.2.1.1 方案一 潮流计算分析 |
5.2.1.2 方案二 潮流计算分析 |
5.2.2 南部地区网架潮流计算分析 |
5.2.2.1 方案一 潮流计算分析 |
5.2.2.2 方案二 潮流计算分析 |
5.2.3 潮流计算小结 |
5.3 暂态稳定计算分析 |
5.4 短路计算分析 |
5.5 2017 年网架方案综合评价 |
5.6 输变电建设项目及投资估算 |
5.6.1 “十二五”期间薛家湾电网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负荷预测 |
6.2 电源建设方案 |
6.3 电力平衡 |
6.4 500kV 变电站布点 |
6.5 220kV 变电站布点 |
6.6 110kV 变电站布点 |
6.7 电气计算 |
6.8 项目及投资 |
6.9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关于加快我国跨区送电发展的措施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加强跨区省电网建设 |
1.1 做好电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
1.2 电网改造和优化并举 |
1.3 加大特高压电网建设投资力度 |
2 拓宽电网建设融资渠道 |
2.1 开放电网投资市场, 推进电网投资体制改革 |
2.2 完善建设成本管理, 提高投入产出水平 |
2.3 改善传统融资方式, 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渠道 |
3 实现电源与电网协调发展 |
3.1 坚持市场引导电网, 电网引导电源发展的科学机制 |
3.2 适度超前发展电网, 构筑新型厂网关系 |
3.3 坚持电源接入系统符合电网规划, 确保大水电基地开发的负荷市场空间 |
3.4 建立衡量电源与电网协调规划程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
3.5 充分发挥电力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促使电力规划工作顺利开展 |
4 建立健全跨区域电力交易市场 |
4.1 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
4.2 完善我国跨区省电力交易价格机制 |
4.3 转变政府职能, 重新界定政府职责 |
4.4 完善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搭建良好的技术平台 |
5 制定合理的跨区送电分税政策 |
6 结语 |
(4)地级电力市场中智能电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理论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地级电力市场外部环境研究 |
2.1 发展机遇 |
2.1.1 智能电网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
2.1.2 “三集五大”建设 |
2.2 外部威胁 |
2.2.1 面临三大挑战 |
2.2.2 能源结构急需调整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级电力市场内部环境研究 |
3.1 电力市场发展内部环境优势 |
3.1.1 济宁市概况 |
3.1.2 济宁电网基本情况 |
3.1.3 济宁智能电网建设的前期成就 |
3.2 电力市场发展内部环境中的劣势 |
3.2.1 发电环节 |
3.2.2 输电环节 |
3.2.3 变电环节 |
3.2.4 配电环节 |
3.2.5 用电环节 |
3.2.6 调度环节 |
3.2.7 通信信息平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方电力市场智能电网建设规划 |
4.1 总体思想 |
4.2 各环节发展目标 |
4.2.1 发电环节 |
4.2.2 输电环节 |
4.2.3 变电环节 |
4.2.4 配电环节 |
4.2.5 用电环节 |
4.2.6 调度环节 |
4.2.7 通信信息平台 |
4.3 各环节建设项目及投资估算 |
4.3.1 发电环节 |
4.3.2 输电环节 |
4.3.3 变电环节 |
4.3.4 配电环节 |
4.3.5 用电环节 |
4.3.6 调度环节 |
4.3.7 通信信息平台 |
4.4 规划效果分析 |
4.4.1 经济效益分析 |
4.4.2 社会效益分析 |
4.5 未来电网智能化发展展望 |
4.5.1 总体目标 |
4.5.2 分环节发展目标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省级电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 ——以HN省电网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1.2.1 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1.2.2 全面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
1.3 研究设计框架与章节安排 |
1.3.1 研究设计与框架 |
1.3.2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 研究的方法与工具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省级电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
2.1 省级电网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内容与流程 |
2.1.1 电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
2.1.2 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2.1.3 全面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
2.1.4 全面风险管控流程 |
2.2 HN省电力公司重大风险辨识 |
2.2.1 现状分析 |
2.2.2 重大风险辨识 |
2.2.3 重大风险防控 |
3 电网安全分析及防控方法 |
3.1 电网风险识别 |
3.1.1 自然灾害 |
3.1.2 设备故障 |
3.1.3 人为原因 |
3.1.4 其他 |
3.2 监管对电网安全的影响 |
3.2.1 省级电网公司系统事故门滥 |
3.2.2 事故调查条例带来的风险分析 |
3.3 电网安全风险分析模型 |
3.4 电网安全风险分析 |
3.5 电网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
3.5.1 电网风险的预警 |
3.5.2 电网的安全性评价 |
3.6 电网安全风险防范 |
3.7 本章小结 |
4 电力交易风险分析及其防控方法 |
4.1 煤炭价格波动风险分析及其防控方法 |
4.1.1 煤炭对电网公司经营的风险识别 |
4.1.2 煤炭价格波动对电网公司风险度量模型 |
4.1.3 煤炭价格波动下HN省电力公司经营风险分析 |
4.2 输配电价与辅助服务风险分析及其防控方法 |
4.2.1 输配电价风险识别及其防控 |
4.2.2 电网企业从发电侧购买辅助服务的风险及其防控 |
4.2.3 电网企业从用户侧购买辅助服务的风险及其防控 |
4.3 市场购电分配风险及其防控方法 |
4.3.1 电网公司购电风险识别 |
4.3.2 电网公司购电风险度量模型 |
4.3.3 省内外市场购电风险防控策略 |
4.4 大用户直购电风险分析及其防控方法 |
4.4.1 大用户直购电风险识别 |
4.4.2 大用户直购电下电网公司风险度量 |
4.4.3 大用户直购电风险防控策略 |
4.5 节能调度对电网企业的风险识别 |
4.5.1 成本风险 |
4.5.2 安全风险 |
4.5.3调度排序准确度风险 |
4.5.4 调度成本对比风险分析模型 |
4.5.5 发电节能调度风险防控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5 营销风险分析及其防控方法 |
5.1 线损管理风险分析及其防控方法 |
5.1.1 线损类别风险识别 |
5.1.2 线损风险计算 |
5.1.3 线损风险防控管理策略 |
5.1.4 线损风险防控技术策略 |
5.2 电费回收风险分析及其防控方法 |
5.2.1 电费回收风险识别 |
5.2.2 电费回收风险防控方法 |
5.3 分时电价风险分析及其防控方法 |
5.3.1 分时电价风险识别 |
5.3.2 分时电价风险防控措施 |
5.4 行业差别电价风险分析及其防控方法 |
5.4.1 行业差别电价风险识别 |
5.4.2 行业差别电价风险度量 |
5.4.3 行业差别电价风险防控 |
5.5 趸售电价风险分析及其防控方法 |
5.5.1 趸售交易模式风险识别 |
5.5.2 趸售电价风险识别 |
5.5.3 趸售市场风险识别 |
5.5.4 趸售电价风险防控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6 电网投资风险分析及其防控方法 |
6.1 电网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识别 |
6.2 电网投资风险分析模型 |
6.3 HN省电力公司项目投资风险度量 |
6.3.1 HN省电网现状 |
6.3.2 HN省近年各类指标增长关系 |
6.3.3 电网建设投资风险度量模型 |
6.3.4 HN省电网投资风险度量 |
6.4 特高压建设风险分析模型 |
6.4.1 资源使用效率风险比较模型 |
6.4.2 可比燃料风险成本比较模型 |
6.4.3 特高压输电电价估算 |
6.4.4 敏感性风险分析 |
6.5 特高压建设对HN电力公司的风险影响以及防控策略 |
6.6 HN省电网建设风险防控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核心内容 |
7.2 主要的结论 |
7.3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智能电网建设项目融资模式研究 ——基于天津智能电网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及融资理论基础 |
2.1.1 融资的基本概念界定 |
2.1.2 融资风险理论 |
2.1.3 融资模式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3 文献评论 |
第3章 智能电网建设融资制度背景 |
3.1 智能电网建设的意义 |
3.2 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法律规定 |
3.3 电网项目融资历史沿革 |
3.4 与智能电网配套的项目融资需求 |
3.5 区别于传统电网项目融资的特点 |
第4章 智能电网建设融资模式演变的比较分析 |
4.1 智能电网建设传统融资模式分析 |
4.1.1 政府扶持 |
4.1.2 银行借款 |
4.1.3 债券融资 |
4.1.4 传统融资模式发展方向 |
4.1.5 问题研究 |
4.2 智能电网建设融资模式创新分析 |
4.2.1 内部金融市场融资 |
4.2.2 融资租赁 |
4.2.3 资产证券化 |
第5章 天津电网智能电网建设融资案例分析 |
5.1 天津智能电网建设规划及融资需求 |
5.1.1 天津智能电网建设规划 |
5.1.2 天津智能电网取得的成就 |
5.1.3 天津智能电网建设方向 |
5.1.4 投资估算 |
5.1.5 资金需求 |
5.2 智能电网建设融资模式分析 |
5.2.1 银行借款模式 |
5.2.2 融资租赁模式 |
5.2.3 资产证券化模式 |
5.2.4 模式对比分析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深化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有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理论基础 |
1.5.1 自然垄断理论及其发展 |
1.5.2 政府规制理论与放松规制 |
1.5.3 可竞争市场理论 |
2. 电力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市场化的必要性 |
2.1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 |
2.1.1 集资办电阶段(1985-1996) |
2.1.2 “政企分开,省为实体”阶段(1997-2001) |
2.1.3 市场化改革阶段(2002以来) |
2.2 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
2.2.1 打破电力行业垄断 |
2.2.2 国外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压力 |
3. 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推进情况 |
3.1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方向和模式 |
3.1.1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 |
3.1.2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
3.2 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情况 |
3.2.1 重组国有电力资产 |
3.2.2 建设区域电力市场 |
3.2.3 大客户直购试点 |
3.2.4 电价改革 |
3.2.5 设立电监会 |
4. 电力体制改革面临的新问题及原因 |
4.1 电力体制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
4.1.1 区域电力市场名存实亡 |
4.1.2 电荒与发电企业亏损 |
4.1.3 电网建设滞后 |
4.1.4 电网歧视性接入 |
4.2 中国电力工业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
4.2.1 改革步伐不一致 |
4.2.2 电力公司的垄断势力 |
5. 输配分离改革的总体方案设计 |
5.1 国外输配分开改革的经验 |
5.1.1 输配环节改革重组的模式 |
5.1.2 输配环节公司的业务范围 |
5.2 中国电力产业输配分开改革的总框架 |
5.3 输配分离改革的步骤 |
5.4 输配电业务模式转型 |
5.4.1 输电业务模式转型 |
5.4.2 配电业务模式转型 |
6.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
6.1 修改和完善电力法律法规 |
6.2 加快电网改造和扩容 |
6.3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6.4 推进电力企业的产权治理改革 |
6.5 放松电价管制,推动电价改革 |
6.6 加强电监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电网企业投资能力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网企业投资能力分析 |
2.1 投资效益分析 |
2.1.1 增量分析模型 |
2.1.2 灵敏度分析 |
2.2 投资规模测算 |
2.2.1 销售收益测算 |
2.2.2 资产折旧测算 |
2.2.3 供电成本测算 |
2.2.4 贷本金及财务费用测算 |
2.2.5 利润负债测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网企业投资能力分析应用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
3.2 数据采集方案 |
3.2.1 存储方案 |
3.2.2 主键策略 |
3.3 系统整体设计 |
3.4 功能模块设计 |
3.4.1 指标数据模型设计 |
3.4.2 计算模型设计 |
3.4.3 分析模块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数据表设计 |
3.5.2 分区表创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网企业投资能力分析应用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实现总体方案 |
4.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4.2.1 通用业务逻辑模块的实现 |
4.2.2 分析模块实现 |
4.3 系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的相关概念及分析 |
2.1 电网智能化发展的相关概念 |
2.2 我国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的环境及发展途径分析 |
2.2.1 内部环境 |
2.2.2 外部环境 |
2.2.3 发展途径 |
2.3 我国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的特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构建原则 |
3.2 指标的处理 |
3.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1 安全性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2 经济性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3 优良性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4 协调性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5 高效性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6 综合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研究 |
4.1 电网发展的常用评价方法 |
4.2 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各方面的评价模型选择 |
4.3 基于组合权重分层优选模型的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整体评价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部分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的比较评价实证分析 |
5.1 安全性比较评价实证分析 |
5.2 经济性比较评价实证分析 |
5.3 优良性比较评价实证分析 |
5.4 协调性比较评价实证分析 |
5.5 高效性比较评价实证分析 |
5.6 整体评价实证比较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某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成长实证分析 |
6.1 某区域电网现状 |
6.2 某区域电网安全性评价实证分析 |
6.3 某区域电网经济性评价实证分析 |
6.4 某区域电网优良性评价实证分析 |
6.5 某区域电网协调性评价实证分析 |
6.6 某区域电网高效性评价实证分析 |
6.7 某区域电网发展的整体评价实证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提高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的建议方案 |
7.1 提高区域电网安全性发展水平的相关建议 |
7.1.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设备运行安全性 |
7.1.2 提高运检能力保证设备运行安全性 |
7.2 提高区域电网经济性发展水平的相关建议 |
7.2.1 提高电网的财务投资能力,保障电网经济发展 |
7.2.2 加强公司的融资管理,保证电网的资产优良 |
7.2.3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电网建设造价水平 |
7.3 提高区域电网优良性发展水平的相关建议 |
7.3.1 通过引进特高压先进技术保证供电可靠性 |
7.3.2 提高电网工程的建设水平,营造优良电网的坚强基础 |
7.4 提高区域电网协调性发展水平的相关建议 |
7.4.1 优化运行集控业务,促进电网的协调性发展 |
7.4.2 提高售电量,促进电网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协调性发展 |
7.4.3 加强分布式能源的接入能力 |
7.4.4 突出电力清洁概念,促进电网企业和环境的协调性发展 |
7.5 提高区域电网高效性发展水平的相关建议 |
7.5.1 结合低碳经济的理念提高清洁能源的用电比例 |
7.5.2 提高智能化电网的技术支撑能力 |
7.5.3 提高电网信息化发展的智能化水平 |
7.6 应用本文评价指标体系指导电网智能化发展的建议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J2EE构架的电网经济指标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电网经济指标分析系统模型 |
2.1 评价指标模型 |
2.1.1 构建原则与因素 |
2.1.2 指标体系组成 |
2.1.3 指标体系内容 |
2.2 数据模型 |
2.3 评价模型 |
2.3.1 模型组成 |
2.3.2 构建方法 |
2.3.3 模型建立 |
2.3.4 应用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网经济指标分析系统功能与结构 |
3.1 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
3.2 系统整体功能设计 |
3.2.1 评价结果分析 |
3.2.2 效益指标分析 |
3.2.3 指标深度分析 |
3.2.4 权值测算设置 |
3.2.5 考核体系管理 |
3.2.6 数据质量管理 |
3.2.7 基础数据管理 |
3.2.8 系统平台管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J2EE的电网经济指标分析系统实现 |
4.1 系统实现总体方案 |
4.2 权值测算设置模块实现 |
4.3 评价结果分析模块实现 |
4.4 指标深度分析功能实现 |
4.5 系统权限管理功能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网厂分开后电网扩容规划及投融资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宁波地区配电网负荷预测和规划研究[D]. 余萃卓.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2]薛家湾地区电网规划研究[D]. 郝小冬.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3]关于加快我国跨区送电发展的措施建议[J]. 何琼,王杨科,代娇娇. 科技信息, 2013(17)
- [4]地级电力市场中智能电网发展研究[D]. 范文明. 华北电力大学, 2013(01)
- [5]省级电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 ——以HN省电网公司为例[D]. 赵罡. 武汉大学, 2012(12)
- [6]智能电网建设项目融资模式研究 ——基于天津智能电网的案例研究[D]. 林武星. 山东大学, 2012(05)
- [7]深化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研究[D]. 闫登丰.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8]电网企业投资能力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戴文博.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1)
- [9]区域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 唐慧.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 [10]基于J2EE构架的电网经济指标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崔文静.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